建筑管理人才培养问题

2024-05-09

建筑管理人才培养问题(精选12篇)

建筑管理人才培养问题 第1篇

198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之后在2002年和2007年两次作出了修订。这是我国文物保护领域的第一部法律,提出我国文物事业“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基本方针,确立了“不改变原状”的文物保护原则和工程管理规定,这也是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的基本准则。2003年国务院依据该法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对文物保护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规定。2003年文化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颁布实施《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明确界定了文物保护工程的类型、勘察设计、施工与监理的资质要求,规定了项目立项和申报审批的程序,并对文物保护工程的档案管理作出了明确规定。

文物保护工程与一般建设工程的差别很大,其档案管理有一定的专业特殊性,而且档案管理工作的量越来越大。我国现有不可移动文物91万余处,其中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7万多个,而且数量呈现迅速上升的趋势,国家和地方对文物工程的保护资金投入也逐年成倍增长,文物保护工程的数量、类型和规模随之迅速扩大,对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管理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管理人才的培养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由于目前从事文物保护工程的档案管理人员一般均未受过档案管理的专业培训,其培养具有较大的特殊性,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习培养。

1 学习文物保护工程的政策法规

文物保护工程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和文物行政部门颁布的文物保护工程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等,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等,以及各地方文物行政部门制定的法规。此外,还应了解与文物保护工程相关的国际性文件,如:《保护和修复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宪章》(简称《威尼斯宪章》,1964)、《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4)、《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简称《内罗毕建议》,1976)、《保护历史城镇与地区的宪章》(简称《华盛顿宪章》,1987)、《巴拉宪章》(1999)、《北京文件———关于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与修复》(2007)等。

在正确解读和理解上述法律、法规和规范,以及相关国际性文件的基础上,掌握文物保护工程的基本原则,掌握文物保护工程管理的法定程序、内容和要求,包括熟悉文物保护工程立项、勘察设计文件的编制、施工招投标、施工过程和竣工验收等各环节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尤其是文物保护工程全过程中,法定档案材料的组成和具体内容、搜集和整理的程序和要求等。

2 学习文物保护工程的专业技术知识

文物保护工程是指对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和其它具有文物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壁画等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的保护工程。文物保护工程的目的是修复和预防文物因自然力和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各种破坏。文物保护工程的涉及面广、内容复杂、文理知识兼备、技术工种多、使用材料种类繁多、施工过程较长、工程质量要求高。因此文物保护工程的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多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

文物保护工程的重点领域是文物建筑保护工程。文物建筑保护工程的施工对象是已经存在的建筑物或构筑物,保护工程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与现代建筑工程或一般的房屋维修工程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因此,文物建筑保护工程档案在内容、收集整理和归档管理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要求档案管理人员掌握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

由此可见,文物保护工程的档案管理人员,既要具备建筑、历史、文物、考古等学科的一般知识,又要知晓文物建筑保护工程的材料制备、工艺技术、施工过程等。需要学习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三方面的知识,包括历史学、文物学、考古学、中外建筑史、建筑学、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工程力学、生物学等。

3 学习档案管理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

档案及其管理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和一门科学,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规定,要求文物保护工程的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掌握档案学的基本知识,包括档案的定义和种类、档案的价值和作用、档案的构成等;熟悉档案工作的性质、基本原则、组织体系和对档案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

(1)文物保护工程的档案管理人员应熟练掌握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和具体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有:

(2)档案收集。了解文物保护工程档案收集的意义;明确档案收集的内容和要求;掌握取得文物保护工程档案接收和征集的原则、制度和具体方法。

(3)档案整理。掌握如何对文物保护工程的档案进行分类、立卷和编制目录。

(4)档案保管。了解文物保护工程档案保管工作的意义、明确档案管理的任务、要求和必备的存放和保存条件;掌握控制文物保护工程档案实体、安全保管的制度和方法。

4 结语

建筑专业大中专院校教育是培养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径,在相关课程教学中适当加入档案学的基础知识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管理的基本条件。教学过程中应既注重基本知识的学习,又注意对档案管理工作实践的了解,为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管理人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郑力鹏,黄文铮.文物建筑保护工程的档案管理工作[J].兰台世界.2008(1).

建筑管理人才培养问题 第2篇

建筑行业应该如何培养管理人才

在建筑企业里做好一个工程项目需要优秀的工程师、建筑师等职业,可前提是得能接到项目。建筑经营管理人才的缺乏往往会让一些项目白白丢掉,令人惋惜。

一、深层原因

为什么会出现这类情况呢?

1.企业过去在计划经济时期吃惯了大锅饭,形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依赖思想。

2.少数单位总是指望娘奶济饥,缺少自食其力、主动参与市场竞争意识。

3.个别企业一度时期承揽任务凭关系,走后门,用金钱开路,忽视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待建筑业全面规范完善,真的实行招投标后,昔日那一套行不通了,只有望标兴叹。

4.个别单位对经营人才承揽任务时重视,揽完任务就不要,使现有的经营管理人才积极性和智慧没有得到很好的调动和发挥。

5.更多的企业领导只知一个劲儿地喊缺乏经营管理人才,却不知下大力去培养,更没有予以高度重视。

说到底还是有不少企业没有能紧跟时代步伐,沉浸在以前的工作方式中,没有认识到新形势下经营管理人才的重要性,才导致许多工程项目与自己无缘。

二、严重危害

如果不改变,将有什么危害?

上述种种原因,造成的后果就是建筑业大多数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或青黄不接。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根本的还是目前不少企业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经营管理人才。

实行《招标投标法》后,建筑业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步走向公开、公正、公平、合理,机遇也是均等的。尽管建筑行业内不少单位设有专门的经营机构和庞大的组织进行招投标工作,但大多数都经不起大风大浪的考验,关键时候派不上用场。这是建筑业企业中存在的一个比较普遍而严重的问题,也是关系到企业能否承揽到任务的关键。

如果建筑企业领导们还不重视这些问题并进行思想与实践的升级,随时都有可能陷入窝中无米,手中无粮,工程任务严重缺额,直至最后企业倒闭的局面。

三、多样应对

面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建筑业应多多培养经营管理人才,企业各级领导决策层对此更应予以高度重视,并立即行动起来,采取有效办法和积极措施,尽快培养关键时刻能冲得上、顶得住的经营队伍,舍得花本钱,从大专院校中培养,由集团公司集中培训,或与猎头企业进行合作从人才市场引进经营管理人才。

但是,不管采取什么做法组建起来的经营队伍,必须经得住招投标市场的检验。中标率达到100%或许太夸张,但只要能有效地提高中标率,就说明经营队伍发挥了作用,提高了质量。

探究如何培养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 第3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

一 引言

对历年的就业统计资料了解可知,我国目前比较紧缺的专业就是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所以建筑工程专业的建设需要尽快跟上我国建设行业快速发展的趋势。本文将通过多种途径解决如何培养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

二 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做到主次得当

通过到数家企业的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如就业面比较广阔的造价咨询公司、工程项目管理公司、施工企业等,得出该专业人才在职业能力方面的需求情况,从而对专业人才培养方向进行确定:预算员、施工员、资料员在工程管理公司、施工企业及相关中介机构中需求比较大。从这上面我们可以推测出本专业的主要课程有工程造价计算量、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建筑施工组织、建筑施工技术、工程合同管理与招标投标、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等课程。并且也要顾及到其他方面的就业需要,如质检员、绘图员、安全员、监理员、测量员等,在这个基础上确定选修课程及其他课程,如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建筑工程质量分析、室内外设计软件应用、市政工程概论、建筑工程测量等。

三 人才培养的方式和途径

通过对相关部门意见和建议的了解,实践性教学的力度需要加强,并且要制定与实际相对应的教学培养计划,在学校允许的范围内,邀请企业中的工程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到学校现场做相关知识 的讲解和指导,对于实践性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特色。从专业课程的角度分析,需要从以下几个途径加强对学生的专业素质。

3.1 对专业教师队伍进行优化

建立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即教好的专业技能和较高的理论水平都具备,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培养双师型队伍。

3.2 观念转变,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化改革

从传统的重学轻用的观念转变为科学教育观,对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实战型和应用性要科学的去认识;树立全面质量观并转变短浅的人才观;对学生在实践中工程问题的能力进行多视角、多层次、多方位思想的培养,而不是传统的单一专业化的思想。创造良好的条件给学生创造性和独立性思维的发挥。

3.3 构建适应高职教育体系的专业建设

高职教育的教学体系由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而构成。在专业建设中的基本原则是能用和够用,建立满足市场人才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木匾,其中心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专业基础知识,整体优化和重新组合相关专业实训和基础知识,对专业课程进行精选,在完善教学体系的过程中要满足专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3.4 在基于学生能力考核的上推进专业素质教育

专业训练和实践教学是实现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相结合,让学生的能力和知识在反复的理论和实践中提高、加深和充实。如鼓励学生考取职业技能证,在实践中应用模块式和组合式进行专业训练等。

3.5 结合专业特点对专业素质培养体系进行完善

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思维能力、专业基础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保证是合理的、科学的、完善的教学体系。

四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通过对职业岗位实际中工程过程和内容的了解,对课程内容进行逻辑组织,其载体是工作的典型任务所承载的技能和知识,这样建立的课程体系能够面向核心岗位群。完成课程体系从业化、模块化。核心能力培养课程体系设置表如下图:

五 实行同伴教育,树立学生中的榜样

人的惯性思维是原意提取兴趣爱好相似、知识背景相近、年龄相仿的朋友或同学的建议或意见,在一些敏感的问题上更是如此,利用青少年人的趋众倾向进行同伴教育,达到教育的目的。现在大学生存在的普遍现象是生活没有目标、学习没有动力、学习积极性不高等,这样就没有学习的信息,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一般是男生居多,非常高的管理难度。所以,只有很好的树立学习榜样,学习好的带动学习不太好的,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经常性的组织学习教流会,让学习好的发表其经验总结,其他同学发表学习中的问题供大家共同探讨研究,达到相互交流、相互提升的目的。

六 结束语

通过以上方案的构思和实施,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高校培养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作为顺应市场发展的教好的专业,需要更好的教学模式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适应期发展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从而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黎玉环. 有关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探讨[J]山西建筑,2010,(04).

建筑管理人才培养问题 第4篇

一、国外高校工商大类招生分流培养

美国、欧洲、日本、挪威和俄罗斯等国家的许多商学院和综合性大学里都开设了工商管理类专业, 大都实施的是工商管理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国外大学的工商管理类教育模式大多是在学生入学时先不确定专业, 首先修读学校的通识教育课程, 然后根据所在学院选择专业核心课程, 进入三年级之后才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人兴趣选择专业, 修读选修课程。

以美国哈佛大学为例, 哈佛大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有着成功经验:创立之初一直以来高度的创新理念和创新实践, 其秉持“真理与学术至上”的教育理念———办学理念中蕴含的创新精神。教学方法中的创新培养、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哈佛大学的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打破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 采用开放、讨论、启发式的方法, 鼓励学生充分表现自我, 发挥创造性思维。美国高校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一个“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 三个“结合”即指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美国哈佛大学从1870年起, 就注重对教育模式的改革, 慢慢形成由学生自由选择的“学生选择型”分流模式。哥伦比亚大学自1919年起, 就在美国高等院校中率先推出“核心课程”教育计划, 在大学生个性化培养方面, 牛津大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斯坦福大学重视培养和挖掘学生创造潜力和创新精神。在专业设置与分流方面, 美国大学专业设置比较灵活, 美国顶尖的五所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学, 各校都是根据自己的情况来确定。美国、欧洲、日本的高校非常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并且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体系。国外强调自由教育和通识教育, 注重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创新能力, 重视个性的自由发展、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借鉴国外高校经验, 安徽建筑大学工商管理类分流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一) 优化专业结构,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培养方案, 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在“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下, 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专业会被学生自然淘汰, 这将有利于专业结构优化。2012级开始大类分流按照管理学院大类分流细则执行, 由于选择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的学生达不到分流细则要求的20人开班的条件, 2012级开始停招了两个专业:工商管理、市场营销。2015年管理学院正在申报资产评估和金融工程两个新专业, 优化管理学院专业结构。

科学修订2015版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模式在创新创业理念下进一步深入改革。2015版培养方案修订中, 已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素质拓展模块的必修学分列入培养方案中。正在执行的2011版培养方案在执行计划中, 也要做适量微调, 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关教学内容。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下, 安徽建筑大学在2015年8月28日及时召开了2015年度教学工作会议, 会议主题“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引领, 全面加强内涵建设”, 会议要求所有正在修订的2015版培养方案以及正在执行的培养方案都要融入创新创业理念, 当然也包括工商管理类分流培养。分管校长强调大类分流培养能够更加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 更加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

(二) 教师科学转型, 满足工商管理大类分流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整合管理学院教师资源, 优化配置教师, 合理分流教师, 管理学院2012年教师合理分流。原来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教师20人, 合理分流到工程管理、经济学、房地产经营与管理、财会专业, 相应教师所上的课也进行了调整。 (表1)

(三) 大类分流的专业更加注重实践环节, 强化“能力为要”

1、

充分依托学校的优势资源, 开发和建设校外实习基地, 建立实践教学工作长效机制, 将本科生学问做在实践中、服务基层、扎根基层, 解决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观念不强的问题。管理学院校内外实习基地完整、较稳定, 与省内10多家单位签订了实习基地合作协议书, 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高质量的实习场所和教育教学平台。例如, 信地置业 (合肥) 有限公司 (2011年) 、安徽天晟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2012年) 、宿州市中煤第七十二工程 (2011年) 、安徽省众城置业发展有限公司 (2010年) 、安徽省德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2010年) 、红星美凯龙 (2015年) 。

2、加大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培训。

管理学院重视学生创新创业培训, 经常邀请企业管理者对学生培训。例如:2014年12月9日安徽建筑大学管理学院主办、艾福创投承办的《点燃青春梦, 赢在创业路》专题讲座共收到《建大管院&艾福创投创业实验室报名表》近百封, 其中优秀创业项目近10个, 艾福创投也将加强和同学们的联系, 帮助同学们自主创业。

3、管理学院非常重视培养“创意”、“创新”、“创业”、“创造”的“四创”人才是管理类实践教学的目标。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管理人才的培养, 注重学生“创意”能力的培养, “创新”思维的培育。比如, 2011年管理学院开展“专业系图标”设计比赛、西方经济学知识竞赛, 近几年, 学生“创业”、“创造”能力一直在上升。06营销学生自主创业成功, 在网上开了多家有一定规模的网店。08城建财务自己创业开办了合肥赤子精诚广告公司。在第四届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中, 我院两名同学荣获得全国三等奖和安徽省金奖。此外, 在全国管理决策模拟大赛中, 我院同学获得全国总决赛一等奖的好成绩;在“第四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全国总决赛”中, 管理学院6名学生荣获全国一等奖, 第七届“用友杯”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 管理学院代表队荣获省一等奖等。

2014年度、2015年度, 管理学院老师带领工商管理类的学生主持国家级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多项, 内容涉及农村土地征用、城市住宅建筑节能综合评价研究、我国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我国城市房地产市场泡沫问题研究等等。

三、结束语

工商管理大类分流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个系统工程, 我们不仅要重视偏重于技术中的创新性发展与应用, 而且要重视对学生知识结构、个性品质全面发展, 要加大对通识教育的重视, 踏踏实实打好基础, 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科学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琳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 (人文科学版) , 2012.29.6.

[2]刘宝存.确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 2010.12.

[3]文丰安.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浅谈[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5.

[4]郭丽君, 刘强, 卢向阳.中外大学生创业教育政策的比较分析[J].高教探索, 2008.1.

[5]周志成.高等教育哲学视阈下的创新创业教育[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10.

建筑质量管理问题及对策 第5篇

1.施工企业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建筑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员工队伍规模偏大,整体素质普遍不高;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没有真正树立起来,没有真正确立端正的市场观念,危机意识、竞争意识普遍不强。目前农民工已经名符其实地成为工程建设的“主力军”,而这支主力军的素质却让人担忧。农民工的文化程度较低,大部分未经过任何培训。因此,由于缺乏质量意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造成质量安全事故的较多,甚至有些农民工受包工头的利益驱动, 偷工减料,片面追求工程进度,结果酿成较大的工程质量事故。2.缺乏战略统筹。全面质量管理只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它要服从、服务于企业的质量总方针、总目标。遗憾的是在全面质量管理中缺少了重要的一环———战略策划。许多企业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时之所以未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由于全面质量管理没有完全结合到企业的整体方针、策略和目标中去,未能结合到整个经营活动中去。争取做到工期、质量、安全、成本的均衡发展。合理安排工期工序 合理调度机械 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加快了进度 做好安全责任制 成立安全小组 建立质量控制小组 落实到人 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同时 加快进度并且降低成本。统筹 发展

3.把达到技术标准看成是最高和最终的质量目标。许多质量管理人员对质量的实质含义的理解往往一开始就错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树立“用户第一,顾客满意”的质量经营观。因此,企业制订质量标准要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以满足消费者需要为根本标准,不能仅仅以达到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为满足。为了保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企业制定的标准,不能是随意的,而应当是适应不同消费层次和让不同消费者认可的。用户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而技术标准是从彼此不同、各有特点的各个具体工程中抽象出来,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如果我们没有顾及用户的感受,将技术标准强加于他们,就有可能伤害用户的感情,从而使我们失去用户的支持。

4.高质量意味着高成本的片面观点。这是有关质量认识中最常见的一种错误认识。事实上对质量形成机制和施工工艺的新研究表明高质量并不意味着高成本。重要的是要懂得在现代生产中,质量是注入产品的。质量首先是以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层次为目标,通过市场定位,以设计的形式确定下来的。加强研究,使产品一开始就符合消费者需求,可以显著地提高质量。同时推行价值工程,改善制造工艺,从而大幅度降低质量成本。著名质量管理专家克劳斯比先生 认为,改善质量是免费的。

5.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欠明确,质量工作存在盲目性。一旦工程出了质量问题,便会互相推脱。一旦发生质量事故,各部门都忙于“救火”,结果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或对已做过的事,时过境迁则无从谈起,今天发生在甲身上的质量事故,虽经过废品分析会、工程质量会等,但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监理制度不完善。我国目前大部分监理业务仅局限在施工阶段的工程监理,而在施工阶段的工程监理,建设主体各方的权力界限也是十分混乱的。业主方由于逼于法规上的强制性,而被动地聘用监理公司实行工程监理,所以在实际工程项目的管理中,并没有放权给监理单位进行监管。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在施工过程的管理中,动不动就对监理工程师进行无谓的问责,教训和喝叱,不是本着公平公正的太态来处理问题。由于我国施工队伍大多数背景比较复杂,特别是许多建筑业的大佬,都是黑白二道“通行”的人物,许多管理部门的人根本不敢管施工队,有事情就只有拿现场监理人员来出气。使得监理人员变成了主要问责的对象。由于行业的这种潜规则,导致了真正有本事的人都会逃离这个行业。

二、加强工程质量管理的对策

1.人员素质高低对丁程质量影响的表现形式就是工作质量,因此对工作质量必须进行严格管理。岗位教育和技术交底是保证工作质量的前提,因此要通过岗位教育和技术交底树立全员的质量意识,这样才能在质量上形成你追我赶的自觉行动,才能形成人人关心质量,个个重视质量的风气,同时要实行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奖惩机制,这样才能提高工作质量,以达到保证工程质量的目的。

2.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对于工程质量企业管理者应该有足够的意识,并建立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形成上下一致、齐抓共管的质量管理模式。客户的要求是确定业务质量的标准;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的目的在于预防;工作的最高标准就是“零缺陷”;不符合要求的代价是用返工而发生的额外成本衡量的。从中可以看到,质量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引起

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企业管理者应以提高工程质量效益为中心,将质量效益寓于管理活动之中,建设质量文化,实施科学的领导和管理。同时,企业管理者更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将质量保证体系实施和改进当作长期和首要的任务。

3.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和监管力度。我国的《建筑法》成功地构筑了我国建设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但从实施至今,《建筑法》也逐渐显露出缺乏适应性、过于原则化、可操作性不强等弱点。鉴于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特殊性,国家必须从长远角度出发,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做法,酝酿制定一部《建筑工程质量法》,并在此基础上,颁布实施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法规细则,从根本上为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奠定一个更加坚实的法律基础。而建筑业走向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将建筑工程管理纳入法制的轨道,对建筑工程管理要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并举,从而形成新型的建筑工程监管机制。因此,各级执法部门要加大对建筑部门的监管力度,这样才能促进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4.动态控制,事中认真检查。事中质量控制指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质量控制。事中质量控制的策略是,全面控制施工过程,施工过程的质量监控,必须以工序质量控制为基础和核心,落实在各项工序的质量监控上。其具体措施是:工序交接有检查,质量预控有对策,施工项目有方案,材料有试验,隐蔽工程有验收,技术措施有交底,图纸会审有记录,配制材计量器具校正有复核,钢筋代换有制度,质量处理有复查,成品保护有措施,设计变更有手续,行使质控有否决,质量文件有档案。

5.事后验收,及时处理质量问题。质量控制中最后的补救措施是事后验收。事后验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准备竣工验收资料,组织自检和初步验收;按规定的质量评定标准和办法,对完成的分项、分部工程、单位工程进行质量评定;组织竣工检验等。若发现有质量问题,应通过总监理工程师及时下发工程暂停令, 要求施工单位停工整改。并配合有关单位及时提出解决的方案,从而达到既保证工程质量又不影响工程进度,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6.完善监理制度,提高对实施项目监理的重要性的认识正确理解与明确业主与监理、承包商与监理的关系,要正确认识工程质量与工程建设各方的关系加大培训力度,严格培训措施,规范监理市场、加强对监理人员的教育,维护监理人员的公正、客观、科学性

工程管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

程管理专业是1998年国家教委对高等教育专业进行调整时成立的专业,代替了原来的建筑经济与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等专业。工程管理就是对工程或者说工程建设进行管理,这里的工程指的是指土木建筑工程。工程管理是对一个工程从概念设想到正式运营的全过程(具体工作包括:投资机会研究、初步可行

性研究、最终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招标、采购、施工、试运行等)进行管理。工程管理专业主要为建筑业、房地产业培养具有专业技术基础的管理型人才。我们国家的城市建设、城镇建设、工程建设、建筑业、房地产业、城市公用事业和勘察设计业正面临着新的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对建筑类人才尤其是具有现代经济管理知识、行业管理知识、专业技术知识、懂经营、懂开发的工程管理人才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因此我们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提高自己的各项能力,尤其是与人沟通能力、协作精神和协调能力。另外积累经验也是必不可少的,有些招聘企业不招应届毕业生,需要有工作经验的人才,为此我们要竟可能抓住假期实习的机会,锻炼自己我对自己未来的规划是:

在校期间、认真学习专业课程,做到有真才实学,通过英语四级,暑假期间住进时间到工地,监理公司实习

基于建筑设计管理问题研究 第6篇

【關键词】建筑设计;管理问题;解决对策

1.建筑设计管理概述

建筑工程是复杂、多样、系统性的建设工程,其中环节和重点非常多样,很容易因管理不力而出现对建筑工程的巨大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带动建筑行业刊入高速的发展时期。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加强建筑设计的管理,可以使工程设计增加科学性和合理性。在目前建筑中大多增加抗震与多元化的建筑设计方式,可以更好的节省资源,节约建筑成本,提高建筑的抗震性、安全性和稳定性。建筑工程是融合了经济、技术和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工程,既要规范建筑设计人员的设计观念,也严格要求设计人员掌握专业的工程技术知识。建筑工程的设计可以实现工程质量的控制,保证工程项目实现预期的建筑效果。

2.建筑设计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对优化设计认识不足

我国很多的工程建筑企业工作的重点都在工程施工的现场,根本没有意识到,优化设计对于工程建筑的重要性。大多数施工单位都是从招标的施工规范控制工程的成本造价,却没有意识到,优化建筑设计同时可以降低成本。业主一般缺少专业的知识,而工程建筑的设计人员却是按照业主要求设计,既不考虑后期施工的设计优化,对建筑设计优化的问题也不提出任何建议。

2.2建筑设计管理的竞争机制不完善

我国建筑设计市场管理混乱,地方保护主义,不公平设计的招标,限制了建设设计的发展,既不能调动本地建筑设计单位工作的积极性,也不能使外地优秀设计公司中标,缺少完善的法律法规的保护。这些情况都是由于建筑设计缺少完善的竞争管理机制。

2.3设计与经济脱钩,缺少动力和压力

我国建筑设计市场缺乏完善的竞争管理机制,设计单位大多不是凭借设计的质量得到项目,却是依靠关系中标,导致大多设计单位在工程设计上缺少竞争压力,缺少优化设计的工作积极性,也缺少设计创新的动力。很多建筑设计收费也极不合理,与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脱钩,使建筑设计公司不会更好的考虑建筑设计的经济性,不能降低工程成本。

2.4政府缺少必要的监管

我国在建筑设计方面也有一些法律法规,确立了一定的设计标准,但在实际执行上却有很大的差距。大多设计公司只将建筑工程的质量和使用功能当作设计重点,却不考虑建筑成本。我国建筑市场还处于粗放型的管理,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与规范,所以很多建筑设计单位在缺少设计资格的前提下,还在参与建筑工程的设计,使建筑设计质量无法保证。

3.建筑设计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3.1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

只有完善法律法规才能规范建筑设计的市场。虽然我国已建立了建筑相关的法律体系,对工程项目起到一定的规范,但是,法律法规缺乏对工程项目的整体规范,尤其设计规范的缺乏,使建筑设计缺少必要的监督管理。我国的建筑市场要进一步完善工程建筑的法律法规,对工程总体都要进行规范化管理,包括设计的招投标、建筑价格的管理、建筑设计市场的规范等。

3.2加强建筑设计的优化监管

通过政府的强制执行,加强建筑设计的优化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成果要通过审查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实施。政府加强对建筑设计优化工作的管理,可以为建筑设计单位增加压力,提高设计质量。

3.3要积极推广设计监理工作

在政府加强对建筑设计优化管理的同时,也要加强建筑设计的监理工作,只有推广设计监理工作,才能进一步完善设计的优化,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设计监理可以有效改变目前设计单位单一控制的局面,有利于建筑设计的优化。

3.4建立设计竞争的机制

建筑设计市场需要公平竞争环境,竞争环境更利于建筑设计单位的进步。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招标投标法》,规定符合条件的工程设计需要招标,可是在真正执行时,能够靠招标获得的设计项目非常少。即便中标了,也缺乏完善的评标方法,无法实现公平的竞争,所以,一定要建立设计竞争的机制。

3.5改变设计观念,加强设计管理

目前,我国建筑设计市场缺乏完善的管理,竞争激烈而混乱。大多数建筑设计单位的管理者都将工作重点放在承接业务上,而不重视设计观念的优化,设计人员只能不停的赶时间,赶任务,设计水平低,质量无法保证。要改变这种现状,作为建筑设计企业的管理者一定要加强建筑设计的管理工作,建筑设计是建筑设计企业发展的基础,只有好的设计,才能保证高质量的工程完成。对于建筑设计人员队伍要加强建设和管理,保证人才的储备,定期开展设计人员的培训,制定相关的措施,保证设计队伍的稳定发展,保证设计的高质量。

3.6建立设计电子平台

建立建筑设计的电子平台也是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不同的设计公司,要根据公司的不同配置颜色,不同的线性线条与图层,使设计人员可以通过平面图或者立体图观察到设计的成本和方案,并且可以对方案及时提出意见,进行修改。而设计电子平台也要进行权限的设置,对不同图层的锁定、图层的合并要实现多方面的控制和操作,使设计电子平台可以实现电子化的管理,做好设计图纸的存档工作。设计电子平台可以更好的完成信息传递、设计图纸审批、设计图纸传阅、设计图纸变更及检验等工作。

4.建筑设计管理的重要性

4.1建筑设计管理影响工程的整体造价

建筑设计管理对建筑整体结构、建筑材料选择都具有重大的作用。建筑设计管理工作直接工程造价。建筑设计对建筑物的不同要求,例如:层数、高度、结构类型、设计方式等,不同的要求对工程造价有不同的影响。由此可见,优化建筑设计,设计合理的建筑结构,对工程施工来说,可以有效降低工程造价,控制工程成本。而建筑设计对工程的影响,不仅是在现场施工阶段,还会一直延续到建筑工程后期的维护与配套设施安装。一般情况下,建筑工程前期的施工投入高,后期维护费就会相对降低,这需要建筑设计的优化,要努力减少施工前期的投入,保证后期维修的质量,有效降低工程建设成本,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

4.2建筑设计管理影响工程质量

建筑设计会直接影响工程建筑的质量,这就要求建筑设计人员要以实际出发,开展设计工作,使设计与实际的施工不致产生太大偏差。如果建筑设计出现隐患,就会显露在现场施工中引发安全事故。

5.结束语

建筑设计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建筑施工的质量,控制工程的成本。建筑设计管理需要不断的提升管理水平,在保证建筑设计质量的同时,努力提高服务的意识,使建筑设计更适应城市发展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谋求更大的发展。我国一些建筑设计企业在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限制了发展,这需要建筑设计企业加强优秀设计团队的建设,取得更大的成绩,全面实现建筑设计在工程建筑中的作用。 [科]

【参考文献】

浅析建筑施工管理问题 第7篇

1 建设管控和面对的不利现象

1.1 施工管理科学首先涉及的是常规安全管理, 有时也称为传统安全管理

现代安全管理是现代社会和现代企业实现安全生产和安全生活的必由之路。一个具有现代技术的生产企业必然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施工管理科学化。现代施工管理的意义和特点在于:要变传统的纵向单因素安全管理为现代的横向综合安全管理;变传统的事故管理为现代的事件分析与隐患管理 (变事后型为预防型) ;变传统的被动的安全管理对象为现代的安全管理动力;变传统的静态安全管理为现代的安全动态管理;变过去企业只顾生产经济效益的安全辅助管理为现代的效益、环境、安全与卫生的综合效果的管理;变传统的被动、辅助、滞后的安全管理程式为现代主动、本质、超前的安全管理程式;变传统的外迫型安全指标管理为内激型的安全目标管理 (变次要因素为核心事业) 。

1.2 针对安全开展的管控活动

怎样切实提升场地的安全建设活动, 降低问题的出现几率, 是监理机构以及建设机构开展活动的时候, 要认真分析的要素。

安全事项存在于各个角落中, 存在于各个时间段里。但凡是有人的区域中, 就会存在安全事项。不论是地面表层, 亦或是地下区域, 不管是何种意义的单位, 可以说是安全活动非常的常见。因此就规定有关的负责人要认真的关注安全事项。要将安全活动当成是自身要切实考虑的事项, 认真地分析。领导的重视着重体现在:责任, 把安全问题纳入议事日程;意识, 要具有高度的安全敏感;落实, 发现问题就要紧抓不放;督查, 要经常亲临现场检查安全;引导, 要善于用典型来抓安全, 从正反两方面来加以引导、启发。通过分析长时间的活动, 我们发现单位的负责人不关注或者是关注的力度太低的话, 出现不利现象的几率就会更高。相反的情况下, 假如单位的负责人高度关注了, 就会从自身起到非常好的领导力, 就会带动工作者都关注安全事项, 进而将不利现象控制在未发生之前。

1.3 认真开展预防活动, 将事前管控当成是关键事项

很多人都将安全以及生产看成是一项对立的内容, 无法躲避, 应该认真地分析。应该在开展生产的时候落实好安管活动。不过在具体活动中, 重视安全还面对两项措施。第一项是前期分析, 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开展。除此之外是后续时期的控制, 要结合具体情况认真地分析。这两项措施的结局是不一样的。所有问题的出现都是有一定的预兆的, 如果出现了问题要认真的分析。应该认真地在事情出现之前的时候开展管控活动, 只有这样才可以将问题有效地控制。

1.4 不具备安全意识, 很多人都面临着过分关注生产, 不关注安全的问题。

没有做到“以人为本”、“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缺乏法律观念和意识, 逃避承担法律义务和责任。许多运作机构只是关注运营状态, 不关注安全问题。

1.5 安管能力不高。

安管方法缺乏先进性色彩, 不能将具体的权责落实到实处。安管体系未开展到实处。运作机构对于违法现象, 多数情况下是通过处罚来代替管控, 不关注装置以及关键危险要素的管控, 不关注安全装置创建工作。一些单位设置建设管控体系的意义并非是应用到管控中, 只是为了应对上级巡检而设置的。不仅不关注体系创建, 同时也轻视其落实情况。

1.6 宏观安全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必须完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 健全和优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制。

尽管政府已经建立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 但是人员、手段制尚未完全到位, 监督管理还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安全监管部门的主要工作还停留在“两查一证”, 即事故调查、安全检查和发许可证。工作方法还停留在开会、发文件的层面上。

1.7 应对突发事故的预案和预案的实施明显不足, 需通过宏观

和微观的施工管理提高社会安全意识, 推动企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自我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

2 管控工作中要认真关注的事项

2.1 建设场地的管控事项

针对场地开展的建设管控活动是建设管控中非常关键的事项。通常来讲, 该项活动要从如下的一些层次开展:

2.1.1 认真的开展好管控事项, 许多项目的建设步骤非常的繁

琐, 其班组数量非常多, 所以在技术层次开展好管控活动, 意义非常的关键, 首先要了解建设图纸, 而且要对所有的步骤开展详细的分析, 并且要结合自身的各项条件, 积极地开展好建设管控活动。不仅要落实好建设组织管控活动, 还应该在建设工艺层次上开展好相关的活动。认真的进行施工规范、技术交底等工作, 确保施工过程的每一工序步骤尽在掌握之中, 各种情况的处理准备方案, 保证能按时保质地完成。

2.1.2 开展好物料管控活动。针对物料开展的管控活动, 要从物料的供应以及采买等多个环节开展。

2.1.3 认真地开展工作者的管控活动。

建设者对工程的品质和建设速率起到非常大的影响, 施工队伍中的技术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密不可分, 坚持以人为本, 可以培养施工队伍的凝聚力。

2.1.4 开展好建设安全活动, 其关键要放在预防时期。

从建立安全教育制度, 制定安全技术措施。设置安全活动体系, 确保设施的布设合乎规定, 以此来保证建设时期的各项安检活动顺利进行。针对安全问题开展的分析活动, 建立安全值班制度等多方面对安全工作进行管理。

2.2 后续建设管控活动

建筑项目后续管控活动对于综合项目的管控来讲意义非常的关键。通常来说, 后续的管控活动面对很多的问题, 比如时间非常的紧迫, 而且步骤繁琐, 种类较多, 花费的资金以及设备等较多, 物料的种类也很多, 许多工序融合到一起, 相关活动的牵连规模很大, 而且活动量高。所以, 开展好建设管控, 保证项目能够在规定的时间中进行完成, 是项目的总包机构要认真分析的事项。所以, 可以从组织、技术、管理、经济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建立一个有权威的、有组织能力、效率高的项目领导机构, 组织机构根据项目的特点、规模、专业性质等要求设置, 做到因岗设人、办事高效、结构科学合理, 并层层分解目标, 落实责任, 订立规章制度保证目标的实现, 都是实际中有力的组织措施。在管理措施方面, 则是要求项目管理者统一思想, 并且各参与方的管理目标应该保持统一,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应采取动态控制, 如做好工作面的安排和控制。做好材料和机械设备的供应。及时检查工序质量, 搞好工序交接检查, 进行成品保护。处理好交叉施工的安全防护, 以及文明施工问题等都须统筹安排。

3 结束语

通过上面的叙述, 我们得知建筑项目的建设管控活动非常的繁琐。要想开展好该项内容, 就需要建设单位仔细的研究其特征, 合理的发挥出自身的优势, 通过有效地措施, 切实提升建设管控素养, 将相关的事项细分, 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项目能够合乎规定。

摘要:文章通过论述建设管控中发生的一些不利现象, 对场地管控活动开展了细致的论述, 分析了后续管控中面对的不利现象。

关键词:建筑工程,存在问题,管理要点

参考文献

[1]杨文柱, 建筑安全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1]杨文柱, 建筑安全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建筑管理人才培养问题 第8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人才培养

0 引言

近年来,建筑人才市场表现相对饱和,但是,建筑类技能型人才的竞争却日趋激烈。传统方式所培养出来的建筑类人才由于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所以,针对这一严峻形式,科学改变建筑工程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培养建筑业实际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具有非常突出的现实意义。

1 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计划是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有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教学环节的配置及内容,它规定了专业人员的培养目标和知识结构以及能力要求。它不仅是组织教学的指导性的文件,而且也是制订各项配套教学文件的依据。建立培养具有建筑行业职业特色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技能、较高综合素质为组织教学的主线是专业建设的首要问题。我系紧扣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思想导向,结合实际,制定了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专业新的培养计划和模式,这一培养计划和模式突出了建筑行业的专业特色、构建了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实习基地实训及模拟实训四位一体相结合的合理教学模式。最终为培养出的“懂技术、会施工、能管理”的工程一线技术和管理人员,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我系及时调整办学思路,科学转变教育观念,从而进一步开展“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人才培养的新型办学模式。最终使建筑工程系的学生毕业甚至还未毕业时其职业能力达到“就业即上岗,上岗能顶岗”目标要求。

2 人才培养方式与途径

历年就业统计资料显示,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专业是我国目前紧缺专业,这从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当前我国建筑业飞速发展的趋势,我院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迫在眉睫。在院相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系经过走访政府建设职能部门和附近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认真听取了相关部门的建议和意见,加大了实践性教学的力度,制定了相应地教学培养计划,在校领导的支持下,带领学生参观住宅小区和施工现场,并且请企业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工程管理人员来学院讲解现场有关实践知识,大幅度提高了实践性环节教学学时数,体现出了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办学特色。

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专业是通过主要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及实践锻炼,培养学生从事建筑工程现场技术指导、施工管理工作的岗位技能,使其具备资料编制、技术与管理、施工测量、工程造价、质量检查等方面的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在学生培养计划的执行过程中,我系根据建筑业人才市场需求及生产一线的信息反馈等情况,及时地调整各项能力培养的要求及相应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动态教学管理。站在建筑工程专业的角度,我系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强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途径:

2.1 专业建设应构建适应高职的教育体系。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构成了高职教育的教学体系。我系围绕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人才的需求,主要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为中心,以能用和够用为基本原则,将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训进行重新组合和整体优化,精选相应专业课程,围绕专业能力培养要求,完善教学体系。

2.2 转变观念,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转变传统的重学轻用观,树立科学教育观,科学认识建筑工程技术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转变短浅人才观,树立全面质量观;转变单一专业化思想,培养学生多方位、多层次、多视角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发挥创造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创造良好的条件。

2.3 优化专业师资队伍。

教师既要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又要具有较好的专业技能,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教师,这是高职院校专业师资队伍的一大特点。因此,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

2.4 结合专业特点,完善专业素质培养体系。

完善的、科学的、合理的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专业基础、专业思维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重要保证。我系建立了“一个中心,两个体系,三大平台”来培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模式。其中的“一个中心”是指把专业综合应用能力作为教学过程的培养核心;“两个体系”指理论和实践两大教学体系;“三大平台”则分别为“公共基础”“专业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另外,在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实施实习、实训、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逐步加大实践课程占总教学课程的比例,从而不断提高和加强学生的实际综合动手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2.5 推进专业素质教育,致力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

实现建筑工程技术和管理专业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的主渠道是专业实践教学和训练,但是要求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既要各成体系,又要有机结合,使知识与能力在“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反复中得以充实、加深和提高。具体做法如下:(1)主要以校外实习基地和校内实训室为依托,根据实际职业岗位的需要,推行“组合式”和“模块式”专业训练,积极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强化职业岗位技能的针对性和实践性;(2)大力提倡职业技能考证制,把国家职业技能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标准与考证相结合,合理地融入到相应专业教学过程中。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学生面向建设、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专业人才的使命。所以,必须推进工学结合,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培养出“懂技术、会施工、能管理”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

[2]周叶中,罗教讲.从市场需求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6).

[3]雷云涛等.高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5,(4).

[4]刘太刚.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J].中国高教研究,2003,(10).

[5]段志坚.高职院校的竞争力从何而来[J].教育与职业,2005,(1).

建筑工程设计管理问题浅析 第9篇

由于设计活动是一种群体行为,在这一活动中要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一位参与者的聪明才智,使设计达到最大的功效,就必须对设计进行有效的管理。

从设计管理的基本内容上看,设计管理涵盖的内容很宽,它是一门多层次、多学科的新兴交叉科学。英国著名设计管理专家Oakley把设计管理的内容分为"公司设计政策管理"和"工程设计管理"两个高低层次,其中工程设计管理内容如下:招聘或组合设计师及其它专家;管理设计小组;制定设计计划;设计成本核算及工程维持;设计专利保护;评估设计工程。

设计是联系业主需求和现场施工的桥梁,对整个工程的质量、进度、造价和业主功能需求的满足存在重大的影响和作用,因此设计管理是进行项目管理、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2 建筑工程设计管理的组织架构

基于设计对工程的重要作用和民用建筑设计工作的特点,应当在工程项目初期对设计管理进行总体策划。根据民用建筑特点和目前建筑市场的实际情况,工程设计管理的组织构架通常可以考虑以下形式(图1):

该组织构架既是民用建筑工程设计管理的组织形式,也是设计合同的发包模式。目前,我国建筑市场上一般的建筑设计院只能完成方案、建筑、结构、给排水、强电、暖通空调等设计,而内装、幕墙、景观、弱电、消防等专项工程通常需由专业设计单位完成。

设计管理组织构架的设计应当考虑以下原则:

2.1 一个总体院的原则

从工程项目管理角度讲,设计必须有一个核心,这个核心代表所有的设计单位就项目功能、品质、设计进度、项目造价等向业主负责;这个核心就是项目的总体设计院,所有的专项设计单位必须服从项目总体设计院的管理和控制。总体设计院中的建筑师又是项目的实际负责人,负责各专项设计的界面协调,负责整个设计单位与业主需求设计部门(通常有业主的决策层、营销部门、物业部门等)和施工单位之间的协调。

业主在设计管理中应当充分发挥总体设计院的作用,例如内装、幕墙、景观等专业设计应由总体设计院进行审核,确保它们的设计与总体设计的建筑风格一致;涉及结构安全和质量的深化设计(例如钢结构深化设计、幕墙结构深化、基坑支护等),应当由总体设计院进行核算确认。

2.2 业主各职能部门协调沟通原则

民用建筑通常涉及较多的项目干系人,包括建设单位、使用单位、物业部门、运营部门等,他们对项目具有不同的需求。为保证项目最大限度的满足各干系人的要求,需要在需求设计阶段充分听取各干系人的意见。设计管理组织构架的设计,应当考虑各相关部门、单位的充分参与并应提前和尽早介入项目相关工作,保证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反映和满足各干系人的要求。

越早考虑项目实施和运行阶段的关键要求越容易确保项目成功。例如,在需求设计、方案设计阶段,要求物业、运营、销售、工程等部门共同参与,将使建筑设计能够尽量符合物业管理、招商运营、市场销售和工程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充分考虑各种限制条件,减少和避免在实施过程中因滞后考虑上述问题而造成变更和返工,提高项目成功的几率。

2.3 调动专业设计、承包商参与原则

现代民用建筑所涉及的专业工程越来越多如基坑支护、外装饰、内装饰、建筑智能、消防工程等,这些工程的承包商/供应商往往既能够设计、又能够施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参与有关专业工程的设计和咨询可以为项目提供以下服务:

提供专项设计(如内外装饰),并就项目的效果、档次、功能品质等业主需求进行明确定义,并以设计施工图成果方式提交,为招标、施工等进度安排提供依据。

根据专业单位的设计和施工经验,就项目设计的可建造性、使用性、维护性等方面提供自己的专业意见。

在可能的情况下,真正形成设计、施工一体化及互动,提高投资效益。

2.4 合理划分设计合同界面

应根据工程管理惯例及各专业单位的专长合理划分设计合同界面,明确各设计单位的工作和职责范围。通过设计合同界面的合理划分,既保证工程相关的所有专业均落实了设计责任人又确保各专业之间接口的协调与一致性。另外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工程,如幕墙、内装、弱电等,其承包商往往同时具有设计和施工能力,如果将设计与施工同时委托一家单位实施,将有助于减少设计和施工之间的矛盾。

3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的优化

目前在设计院所出的设计文件中,普遍存在着与实际情况不符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设计人员不深入了解业主的意图,企业的经济效益,一味追求大、豪、多(大体量、装饰豪华,建设项目投资多)造成的。因此,设计管理者就应当对设计文件进行有效的优化。

设计文件的优化主要在初步设计阶段和方案设计阶段,因此,在初步设计和方案设计阶段就应严格把关控制各项指标去粗取精,对一些不该建的项目,装饰豪华,业主难以承受的标准坚决优化掉,从而减少施工图阶段的设计修改,使工程设计达到预期的目的和目标。

4 关于设计文件的修改

目前,设计单位和业主之间,因要求对设计图纸进行修改而引起的纷争时有发生。市场经济条件下,不管是设计院还是业主,都在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一个项目按合同提交设计全部图纸之后,在建筑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需要图纸加以修改,而在什么样的修改需要增加设计费,什么样的修改不必增加设计费问题上,设计院和业主之间并非容易达成共识。因此,这就需要有效地加强设计管理的力度。

一方面使设计人员参与到设计任务书的编制中去。设计单位应该密切注意业主的设计任务书,在承担设计时,尽可能以自己的专业优势帮助业主编制好设计任务书。在进行重大设计修改时,也应该要求业主编制好书面的设计修改文件。做好设计任务书的编制工作是减少设计修改的现实做法,也是提高设计质量的重要途径。

另一方面顺应市场变化,逐步彩用与国际接轨的深化设计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工程项目承包普遍采用FDIC承包方式。根据这种承包方式,设计方提交一定深度的设计图纸,这种图纸的设计深度通常不如目前我国设计院所提交的那么深,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还必须由工程项目的总包方进行Shop drawing,即进行施工翻样或称深化设计,绘制施工详图,绘制工厂加工详图。通常,设计单位是不承担深化设计工作的。深化设计的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施工企业的技术优势,能够密切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避免设计与工程实际脱节。

目前,在国内建筑市场,深化设计工作主要是由设计院来完成。这往往会造成深度不足,结合施工条件不足,方式不规范,会影响到工程的进度和质量,特别在装饰工程中尤为明显。因此逐步改变目前的深化设计模式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黄星敏.建筑工程项目承包管理模式优化设计探讨[J].今日科苑,2006(08).

[2]侯学良,贺全龙,金维兴.建筑工程项目冲突事件的互适性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06).

我国建筑企业盈余管理问题探讨 第10篇

1)盈余管理概念。

根据美国会计学者斯考特(Scott)所著的《财务会计理论》一书,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表现,只要企业的管理人员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他们必定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这就是所谓的盈余管理。可以看出,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者以获取一定的私人利益为目的,迫于相关利益集团对其盈利预期的压力,在公认会计原则的约束下选择最有利的会计政策或控制应计项目,以使报告盈余达到期望水平。

2)盈余管理的性质。

盈余管理行为的主要动机就是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多种手段,其“褒”与“贬”的分水岭就是一个“度”,在这个“度”内是合理的盈余管理行为,被人们所接受;超过这个“度”就是利润操纵,就应受到惩罚或谴责。所以说,盈余管理是一个中性概念,这个“度”如何把握是这一行为性质判断的钥匙。

结合我国建筑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现实特征,一般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把握:1)法律制度框架。法律制度是规范企业经营行为的游戏规则,企业的任何行为都应在符合规则的前提下进行。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度”就是法律制度的框架,在法律、制度、准则允许的范围内所作的利润调整和选择是合理行为;超越法律制度框架范围的盈余管理是一种违法或违规行为,是利润操纵。2)企业各利益主体的协调性。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结果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分配数额,一般来说,利润被高估,政府会因税收增多而获益,经营者也将得到较多的报酬而受益,而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却受损;相反,如果利润额被低估,股东将会从中受益。盈余管理行为对各利益主体的利益额的具体影响,要视当时各利益主体的特定目的而定。企业盈余管理的“度”除了上面所说的法律制度框架外,还应把握各利益主体的协调性。也就是说,进行盈余管理而使利益分配结果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倾斜,应以其他相关利益主体能够忍受为限度。

2 我国建筑企业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

1)降低了财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管理者通过“内部人控制”的便利条件对会计信息按照其管理目标的需要进行“加工、改造”,使其披露的会计信息往往缺乏充分性和全面性,甚至缺乏客观真实性,从而使整个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大打折扣,对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也失去了有效性。2)对公司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盈余管理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经营者甚至公司的利益,但是也存在较大风险,一旦投资者和债权人发现企业进行了对他们不利的盈利管理,就会对管理者的道德和履行责任与义务的能力失去信任,导致资本市场和借贷市场失灵,不仅使管理者的预期目标难以实现,还会影响公司的声誉,给公司以后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3)盈余管理会损害投资者、债权人与国家的利益。由于盈余管理主要来自于管理者的经济利益驱动,而管理者的经济利益与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的利益又存在不一致性,因而在许多情况下,盈余管理的存在会促使企业管理者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而损害投资者、债权人和国家的经济利益。

3 我国建筑企业盈余管理问题的控制对策

为了能让我国建筑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通过合法的会计手段如实反映上市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必须关注并防止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 1)提高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辨别能力。企业管理当局盈余管理的最大受害者是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如果所有的外部利益相关者都是理性的,并且具备了辨析财务报告及其附注的能力和知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取信于外部相关利益者,企业管理当局就会减少盈余管理。2)明晰产权并设计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产权制度对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具有先天的规范和界定功能,因为产权的明晰为会计信息系统目标的实现创造了两个重要条件:第一,股东追求资本收益的最大化;第二,各利益相关方与管理当局之间存在经济上的合约关系。因此,只有产权界定清楚,会计准则的运行和会计信息的生成才会有效率,才能既允许和鼓励企业根据会计交易费用的高低进行会计政策选择,又可发挥会计准则的激励约束和资源配置的作用。 3)完善会计准则与方法。目前大多数会计准则及相关制度给管理当局提供了太多的判断空间,对此准则和制度的制订者可以通过更清楚地设定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和估计方法的运用条件加以修缮。同时,在成本效益原则的基础之上,增加会计信息披露的数量,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的盈余管理。4)加强外部监督和外部审计。一方面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应从企业信息披露的相关性、可靠性以及披露的信息含量上加强管理与监督,并对违规的建筑企业进行严惩。另一方面要在加强对外部审计机构审计责任的管理和监督的基础上,通过审计准则的安排,由外部审计机构提供被审计企业盈余管理的评价报告,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减少企业的盈余管理。

当然,为实现会计信息提供有用信息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之目标,我们还应加强关于盈余管理动机、方法对利益相关者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提出减少企业盈余管理的途径和方法。

摘要:从盈余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出发,通过对改变企业报告利润行为的分析,指出盈余管理行为应该遵循法律法规要求,并协调好利益相关者的收益关系,最后给出具体的控制建筑企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的几条措施。

关键词:建筑企业,盈余管理,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建刚.论企业盈余管理行为[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4):43-47.

高层建筑施工管理问题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管理;问题;对策

1.高层建筑施工特点

我们通常将层数超过10层的住宅与建筑总高度大于24米的综合性建筑称之为高层建筑,比如咱们常见的写字楼、宾馆、高层住宅、商场综合大楼等。虽然高层建筑楼层数量多,高度高,但是并不是单纯低、多层建筑物的叠加,而是在使用功能与建筑结构上有更高的要求。高层建筑施工通常包括土建施工、安装施工、装修施工等组成,各分部施工应该紧密配合,相互协调。尤其是安装工程施工涉及专业多、技术复杂,一般包括管道安装、电气安装、空调通风系统安装、设备安装等内容。从建筑物的功能特性上来划分,高层建筑通常由地下室、裙楼、转换层、标准层、非标准层构成。从我们的感官认识上来看就会发现高层建筑施工难度大、工程量大、施工材料多、施工场地狭小等特点。高层建筑施工连续性要求强、施工技术质量指标要求高、施工组织复杂、施工管理难度大,较一般多层建筑施工高层建筑还具有以下特点:工程量大、工序繁多、各工种配合要求密切;施工准备工作的工作量十分巨大;建设周期较长、工期要求紧;建筑基础埋置深度大、深基坑施工难度大;高空作业多、安全风险大、垂直运输量大、安全防护要求高;安装工程量大、且防水要求高、技术含量高;施工时交叉作业多、机械化程度高等。

2.高层建筑施工管理常见问题分析

2.1技术质量管理方面高层建筑施工技术含量高,质量指标要求严格,技术质量管理是其管理的关键环节。但是现代高层建筑科技含量高、综合性强、牵涉的专业多,其施工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各专业的施工必须相互协调、紧密配合。因为各个专业都有其自身技术要求,若在施工时仅仅考虑满足本专业的要求,而忽略与其他专业的配合,将会给其他专业的施工造成不便,甚至影响到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若我们在技术方案上未对这些专业充分全面、细致的考虑,将很容易产生问题。另外,现代建筑追求的个性化、独特性,以至于每一个建筑物都是一件独特的产品,甚至每一条管道、每一个设备都有其特殊的要求,这就给我们的技术管理增加了难度,也导致各个专业间的矛盾、冲突出现的机会增大。还有就是现代建筑提倡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这给施工人员的知识掌握及运用能力也是一次考验,若处理不好将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有些建筑施工单位的技术方案比较落后,未能根据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及时改进,有的则是套用其他多层建筑施工的施工方案,这些都是施工技术管理的一大败笔,会给工程建设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2.2分包管理方面现在,我国的建筑市场虽然日趋成熟,但是,分包仍然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分包管理较为混乱。很多分包商的工作内容、责任范围未能予以明确具体,这就造成了很多分包单位不愿意承担更多的工作量,相互之间推诿,从而使得一些工序遗漏(比如预留预埋的遗漏等),给协调管理增加的相当大的难度。另外,很大部分的分包商都是包工头,其施工组织严重不健全,施工管理人员以及施工员文化程度低、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都是农民工,这不仅给施工管理带来了很到的困难,甚至会严重影响到建筑施工质量。

2.3安全管理方面安全生产现在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但是还是有些施工单位对安全生产只是停留在上的、书面上的,而未能真正去落实。高层建筑施工,高空作业的量非常大,因此安全风险也很大。有些项目的安全管理机制不健全,未配备数量足够的安全工程师,施工防护措施不到位,劳动保护用品配备不齐,施工安全管理存在漏洞,这不但会给企业的经济效益造成严重的影响,还会影响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2.4进度管理方面由于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速,建筑工程项目众多。进度是保证项目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但是有些建筑工程施工项目却错误的将进度摆在第一位,一味的最求进度,从而忽略了质量与安全。这就往往会造成大量的返工以及安全事故频发,这不但影响了施工进度,还给建筑工程的质量埋下了隐患,给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3.高层建筑施工管理措施

3.1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技术方案施工前,项目部应该组织技术人员对施工图纸进行认真的学习、审核,将图纸中的疑问、问题指出来,并及时与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沟通处理。尽量避免因图纸问题而给施工造成影响。施工单位应该根据该建筑项目的具体实际情况,编制详细、严谨的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管理方案,以指导施工。其中,施工方案应该邀请专家进行评审,并根据专家的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力争使得该方案与工程实际相贴切。对于重点、关键部位应该编制专项的施工方案,比如深基坑施工、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转换层施工、脚手支架搭设等。编制施工方案时,应该尽可能的考虑全面,将施工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全部考虑到位,对于容易出现的问题制定预控措施,这样一来,施工就会得心应手。另外,在施工方案中还应该明确各道工序的先后次序,以及各个专业间交叉作业的程序,避免出现返工现象。

3.2加强质量管理质量是建筑企业的生命线,建筑施工企业必须严把工程质量关,才有可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得以生存。高层建筑投资巨大、其结构复杂、技术含量高,其施工质量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因此,在施工过程中更应该注重施工质量的管理。首先,必须把好材料质量关,所有进场的原材料必须有合格证,并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抽检,经试验检测其各项技术指标合格后方能用于施工,严禁将不合格的材料进入施工场地,用于高层建筑施工中。

3.3将安全生产落到实处安全生产是高层建筑施工管理的重点,也是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保障。高层建筑施工安全风险大,主要体现在深基坑的安全防护、高空作业这两个方面。深基坑施工时,必须根据施工现场的地质情况、开挖深度等对支护参数计算确定,选择合理的开挖支护方案;高空作业主要是做好安全防护措施,正确安装好平网及立网。

3.4做好施工进度控制高层建筑工程规模庞大、结构复杂、技术含量高、施工工艺复杂、施工周期长,其施工进度的影响因素也就相當繁多,进度控制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施工进度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是否能够按时完工,直接影响到项目的经济效益,因此,高层建筑施工进度控制相当关键。在施工前应当根据合同工期、设计文件以及具体条件制定合理的施工进度计划,施工中应该尽量的按照制定好的施工进度计划来施工,尤其是控制性工程必须按照计划要求完成。另外,在进行进度控制的同时必须处理好质量控制、安全控制的关系,进度管理应该建立在质量安全的基础之上。

4.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缺,为提高土地的利用率,高层建筑已经在现代城市建筑中占据了主体地位。高层建筑由于建筑高度大、层数多、混凝土方量大、结构自重也非常大,这就对地基的承载力要求非常高,因此高层建筑的基础埋置深度都很深,基础一般都嵌入到微风化岩层中。另外,高层建筑的地下室不仅仅要满足停车要求,还要满足人防工程要求,施工过程中还要解决结构抗浮问题,这就要采用深基坑来建设多层地下室。

【参考文献】

[1]李文祥.试论工程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管理[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01.

[2]包啸工.建筑施工管理的协调控制[J].建设科技,2009,12.

建筑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第12篇

进入到新世纪后, 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筑行业发展迅速, 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统计, 2014年我国建筑行业的总产值为176713亿元, 同比增长10.2%[1]。但是, 现阶段我国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却不容乐观, 财务管理意识淡薄、财务人员素质偏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建筑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提出和实施, 新形势下加强对我国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我国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 建筑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是现阶段建筑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仍存在着财务管理意识淡薄、财务人员素质偏低、日常执行监督不力等不足, 具体分析如下:

(一) 财务管理意识淡薄

受我国建筑行业传统发展理念的长期影响, 建筑企业的管理者仍沿用传统重技术轻财务的企业发展模式, 部分建筑企业管理者过于注重建筑施工技术研发、施工场地管理等日常经营活动, 而忽视了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2]。建筑企业管理层对财务管理工作不重视直接导致了企业内部管理体系不全, 没有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文件的相关规定合理设置本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和岗位, 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关键岗位轮休、重大资金集体决策和会签等财务管理制度形同虚设。

(二) 财务人员素质偏低

建筑企业管理层对财务管理工作不够重视直接导致了建筑企业财务人员综合素质良莠不齐, 一方面建筑企业没有积极招纳外部高素质财务人员为本企业服务, 另一方面, 由于建筑企业内部管理体系不全, 本企业现有财务人员流失严重。薪资水平不高、前景发展不明, 同时缺乏完善的组织机制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导致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数量不足, 质量不高[3]。部分建筑企业财务人员对建筑行业基础会计核算尚不清楚, 更谈不上为完善建筑企业财务管理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三) 日常执行监督不力

由于企业管理层的不重视和财务人员专业素养不高, 现阶段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日常执行和监督力度不足, 突出表现在两方面:首先, 财务岗位设置不合理, 建筑企业出纳和会计核算等不兼容职位由同一人兼任的现象时有发生, 增加了财务人员携款卷逃的风险[4];其次, 工程物资和应收账款管理不善, 部分建筑企业工程物资采购不科学、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 工程物资和应收账款占据企业过多的营运资本, 增加了建筑企业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三、完善我国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具体措施

针对我国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现状中的不足之处, 进一步完善我国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 强化财务管理理念, 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建筑企业管理层应当转变传统企业管理模式, 充分认识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对于帮助企业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增强经济效益的重要作用, 提高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树立财务管理理念。在此基础上, 建筑企业应当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 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的相关规定, 科学设置本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和岗位, 合理安排人员。同时, 财务部门应当综合考虑企业组织结构、文化类型、生产经营特点等因素, 深入了解建筑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内外部环境, 及时发现潜在的财务风险种类和成因, 贯彻落实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制度、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等, 提高企业财务风险识别和应对能力, 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二) 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建立专业管理团队

财务管理工作最终需要财务人员身体力行, 财务人员综合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质量。基于此, 建筑企业应当采取各种措施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 一方面, 建筑企业可以通过提升财务人员薪资待遇水平、提高进入门槛等措施, 积极吸引外部高素质人才为本企业服务;另一方面, 建筑企业也要加强对本企业现有财务人员的在职培训, 定期举行建筑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务操作学习班, 鼓励财务人员积极参加相关方面的资格认证考试, 及时更新财务人员知识系统, 提升财务人员专业素养, 建设专业管理团队。同时, 建筑企业还要加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提升财务人员精神境界和思想觉悟, 防范财务人员会计舞弊现象的发生。

(三) 改革绩效考核机制, 加强日常执行监督

完善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可以有效地促使组织目标的达成, 建筑企业要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也应当改革绩效考核机制, 强化财务人员日常工作的执行和监督, 加强工程物资采购管理, 落实物资采购前的可行性研究工作, 及时掌握工程物资在市场上的供需情况和价格变动, 与物资供应商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定期分批将工程物资运入施工场地并加强工程物资防火防潮防盗等日常维护工作;加强建筑企业应收账款管理, 健全客户信用标准体系, 定期核对应收账款, 加大催收力度, 及时收回工程结算款;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在建筑企业中的应用, 根据项目工程科学编制财务预算, 将预算目标层层分解至施工单位, 严格要求施工单位按照财务预算进行施工作业, 加强对建筑企业工程施工过程的调控等。

综上所述, 我国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仍存在着财务管理意识淡薄、财务人员素质偏低、日常执行监督不力等不足, 通过强化财务管理理念、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提高财务人员素质、改革绩效考核机制、加强日常执行监督等措施, 可以进一步完善我国建筑企业财务管理, 为我国建筑事业的健康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佃奎.浅谈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J].当代经济.2015.09:56-57.

[2]陈俐.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金融经济.2010.12:163-164.

[3]邹理.探讨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J].中国外资.2013.18:148+150.

上一篇:园林景观中的结构工程下一篇:不平衡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