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防控装备

2024-05-11

传染病防控装备(精选9篇)

传染病防控装备 第1篇

本设计根据传统装备评估方法的优缺点,根据传染病现场装备的具体特点,提出了主客观权重的灰色综合评价方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经过相应的比较后分析得出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在传染病现场防控装备效能评价中效果更加,报道如下。

1. 传染病现场防控装备效能评估系统的设计

1.1 系统需求分析

为了保证传染病现场防控装备效能评估系统具备辅助决策作用,针对传染病现场防控的效能评估工作实际,设计的系统应该具备以下功能:1具有各类数据的维护作用[3~5]。系统必须具备用户管理、装备信息管理、装备指标参数等信息数据的维护等,还应该实现对数据信息的增加、删除及修改等操作;2具有装备效能的评估求解功能;3具有实现基本信息的综合查询功能;4具备对评估结果的显示和打印等多种功能。

1.2 系统总体结构的设计

采用系统工程方法,采用C/S软件架构,研究传染病现场防控装备效能的业务流程及数据流程。该系统主要分为用户操作层、数据处理层及基础数据层,不同的层在系统中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设计的系统中用户操作层包括:系统维护、综合查询、评估求解及结果输出;数据处理层则包括了对各类数据、指标、模型及评估的实现;基础数据层则包括了装备系统、指标的设置及专家信息等。同时,数据处理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该层通过集成整个系统,对数据进行规范化、科学化及系统化处理,最终提供客户所需要的信息。

1.3 传染病现场防控装备评估的实现流程

传染病现场防控装备效能评估系统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构建不同类型装备评估指标对单件装备效能进行评估;在单件装备效能评估基础上对整个系统效能进行评估,见图2。

1.4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从大的角度来说,传染病现场防控装备效能评估系统主要分为9块,即:用户管理模块、装备体系模块、装备指标体系模块、专家信息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及结果输出模块九大模块,不同的模块在传染病现场防控装备效能评估系统中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见图3。

1.5 数据库结构

数据库在评估系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数据库结构直接影响评估系统的运行效率。合理的数据库结构能有效的提高整个系统的存储效率,从而能保证输出结果的完整性和一致性[6]。本系统设计过程中采用My SQL数据库管理系统构建数据库,建立用户信息表、权限信息表、装备信息表及专家信息表等。

2. 传染病现场防控装备效能评估系统的实现

该系统设计过程中基于Microsoft Visual studio开发环境,采用C语言开发装备效能评估系统,系统中所开发的代码均适用于微软支持的所有平台,是目前使用最多的集成开发环境。C语言集成了VB简单的可视化操作及C++的高效运行效率,其操作能力更强,具有语言特性创新和面向编程快捷等优点,是首选的语言工具,具体操作界面见图4。

从图4可以看出:传染病现场防控装备效能评估系统操作界面相对比较简洁,具有专家打分法、主客观权重法、系统的登录、装备体系的维护、数据规范化处理、指标权重计算等操作。

3. 系统的性能测试

选取本地区一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取函调的方法对该机构传染病现场防控装备现状进行调查,每类装备各取三件典型的装备[7]。当该类装备配置不足三件时,取该类装备的所有装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用于评估典型单件装备的效能情况,然后再采用聚合函数计算装备体系的效能值,结果显示:该机构装备系统的效能值为3.7388,效能评价等级为良,与该机构实际情况相符合。

通过测试结果看出:设计的传染病现场防控装备效能评估系统运行相对稳定,具备较强的可靠性,并且评估测试结果与实际计算的结果相符符合装备效能评估的实际需求。

综上所述,传染性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而我国突发急性传染病发病态势相对严峻,传染病病原多样,人兽共患病散发多发,防控形势相对严峻[8~9]。从我国传染病现场防控装备角度来说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如:装备配备不均衡、装备体系不完善、现场保障能力不足等,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装备的研发、配合缺乏顶层的设计和系统论证,并不能满足现场防控的实际需求。该系统设计过程中基于Microsoft Visual studio开发环境,采用C语言开发装备效能评估系统,经过调试和测评结果显示:设计的该传染病现场防控装备效能评估系统相对比较科学,评估方法及结果可靠、客观,能为疾病的防控提供依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魏江涛,陈方涛,姜美雷.BP神经网络在设备故障诊断方面的应用[J].现代电子技术,2012,35(19):131-134.

[2]左修伟,张金,蒋一,等.基于信息系统炮兵作战要素集成训练[J].四川兵工学报,2013,34(3):146-148.

[3]任国平,尤爱国,杨建华,等.苏州市某区中小学传染病防控工作现状调查[J].当代医学,2013,19(30):160-161.

[4]张维.指数标度在AHP标度系统中的重要作用[J].系统工程学报,2013,5(18):452-456.

[5]廖学舟,王焕章,王黎明,等.鄂州市2005-2009年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9):1054-1056.

[6]李苑,叶郁辉,吴泰顺.医院传染病、死亡病例及其他疾病监测智能报告系统的研究概况[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2,6(6):335-337.

[7]连云峰,卢昱,陈立云,等.军械装备保障模拟训练系统集成研究[J].军械工程学院学报,2011,23(4):5-8.

[8]刘桂枝,张秀程.基于HLA的多任务规划仿真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2,33(6):2410-2416.

传染病防控制度 第2篇

为增强学校疾病预防与控制意识,提高师生防病能力,保障师生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有关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特制定我校疾病防控制度。

1、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学校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有关疾病防控的教育;班主任要利用课堂、班会等阵地对学生进行卫生习惯养成教育;全校老师都应时刻关注学生的生活情况和身体状况,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和正确的引导。所有学生必须参加一年一度的体检,发现有疾病和传染病的学生,班主任应及时告知其家长,督促家长对孩子进行治疗。

2、普及卫生知识,利用黑板报、橱窗等各种形式做好预防传染性疾病的宣传,正确认识,做好防范。定期召开班主任例会,加强有关预防传染病的知识培训。教会师生防病知识,培养良好的个人健康生活习惯。

3、建立各项卫生工作责任制,完善考核制度,明确工作职责,由班主任教师每天做好晨检工作,认真填写学生日检统计表,保证学校预防疾病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4、加强消毒工作,学校领导要督促对学生教室及其他学生聚集的公共场所进行消毒,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严防“病从口入”,强化卫生管理。

5、对生病的学生,班主任教师要在第一时间送到指定医院进行救治处理,并及时告知学生家长。

6、制定预防疾病措施:保持工作、学习、生活环境通风换气;尽量不要组织师生到人群集中的地方去活动;注意个人卫生,经常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特别在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后要洗手;教师、学生之间不共用茶具、餐具;注意增减衣物和均衡营养,加强户外锻炼,保证足够休息,增强体质;学生若发生有发热、咳嗽、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应马上告诉老师或家长,及时就医;教师发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

7、加强对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按照规范要求处置。

传染病防控装备 第3篇

近年来, 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 给基层传染病管理工作带来更高的要求和更新的挑战。需要结合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 因以制宜, 创新举措, 不断提高基层传染病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一、在健全管理体系上求突破

组织专门力量, 采取封闭式集中办公的方式, 专门进行了项目管理方案的修订, 本着务求项目实施的系统性、规范性、可操作性、透明性和实效性的原则, 对原先制定的项目管理方案调整为健康教育、艾滋病性病综合防治、急性传染病防治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寄生虫病防治、血吸虫病碘缺乏病防治、结核病防治、麻风病防治、预防接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制、卫生监测、精神病防治、妇幼保健、农村公共卫生监督、基本公共卫生信息收集与报告等多个具体实施项目, 每个项目均明确工作内容要求、完成时间、经费预算、考核评估办法、责任单位、责任人等。通过培训, 使所有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各级各类人员对整个项目管理的目标、任务、要求、经费、考核、奖惩等全面掌握, 明确了各自所承担的职责。从而使项目管理工作从体系上得到了健全完善, 纳入了惯性运行的轨道。

二、在完善管理机制上求突破

以县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所为龙头, 以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镇卫生所) 为枢纽, 以各中心卫生院、民营医院为补充, 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网底, “横向到边, 纵向到底”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已基本建成。

在镇级, 建立了由镇卫生所公共卫生业务骨干为主要成员的镇项目工作指导检查小组, 根据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镇卫生所) 、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项目工作的职责要求, 落实具体的实施单位及责任单位。各镇卫生所定期对辖区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指导检查, 医院每月至少一次, 社区卫生服务站每两个月不少于一次。医院项目工作检查员对重点工作每天巡查一次, 工作完成情况每旬检查一次, 所属社区卫生服务站每月检查一次。在村级, 各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负责将各具体项目工作分解落实到站内人员, 并加强本站实施项目工作的管理和检查。

为进一步健全考核机制, 强化考核结果的使用, 我县采取“谁指导、谁考核、谁评价”的办法, 实行统一扎口管理, 由县各项目督导组进行考核, 实行平时考核与年中、年末考核相结合, 县级考核与镇级考核相结合, 单位考核与具体工作

责任人考核相挂钩, 上级考核结果与下级考核结果进行捆绑的办法进行, 即社区卫生服务站考核结果与其举办主体、镇卫生所的考核结果相挂钩, 医院考核结果与镇卫生所考核结果相挂钩, 镇卫生所考核结果与县相关项目督查单位考核结

果相挂钩。为了促进和保证各级督导、考核落到实处, 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

三、在规范经费管理上求突破

针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总额有限, 还不能满足当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工作需求这一现状, 我县将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各级财政相关专项业务补助资金等进行整合, 统一建立专账, 实行项目管理, 捆绑式使

用。本着规范管理、透明公开、谁做谁得、劳酬相扣的原则, 严格按照完成的数量、质量以及序时进度等实绩的考核结果, 对劳务费、补助费等实行一竿子到底的办法进行分配。所有纳入项目化管理的经费.采取预拨与逐季核算、年底考核结算的办法予以下拨, 直接下拨到中心卫生院、民营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等项目实施单位。为确保项目补助经费及时、足额到位, 对乡村医生的劳务补助费统一通过银行打卡的方式进行发放, 防止截留使用现象的发生, 调动了乡村医生从事项目工作的积极性, 夯实了基层项目工作的基础。

四、在提升管理效益上求突破

近年来, 我县注重在提高管理效益上下功夫, 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满意度为目标, 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为落脚点, 项目管理的效益日益提高。卫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管理制度、管理流程逐步规范, 整个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步入了常态化、规范化、社会化的运行阶段。全县先后投入近百万元用于计划免疫和儿童保健“两个门诊” (计划免疫门诊、儿童保健门诊) 的规范化建设, 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 按照统一设置规划、统一建设标准、统一规章制度、统一人员管理、统一工作考核的“五统一”要求, 对全县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完成了升级改造的任务。在各镇按照区域范围, 经考核聘用多名从事项目实施与管理的责任区医生。农民健康档案从无到有, 全县农村居民基本建立了健康档案。卫生应急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 每年组织2次应急演练, 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得到及时、有效、规范的处置。儿童计划免疫建卡率、建双卡率、建卡合格率均大于95%, 五苗基础接种率均大于98%, 未发生重大传染病暴发疫情。结核病防治、妇幼保健工作信息化建设工作也于今年在全县全面启动, 全县基本公共卫生信息化管理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广大农村居民普遍受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可及性的实惠, 从中真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关注民生, 实实在在地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同时, 社会和群众的积极支持和广泛

传染病防控措施 第4篇

莱西市日庄镇院里小学

2013.9

院里小学传染病防控措施

切实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保障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拟定相应的实施方案认真抓好此项工作。

一、建立组织 明确职责

1.学校建立以校长为组长,学校分管中层领导为副组长的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形成学校领导、分管领导、教师、学生四级传染病防控管理措施,校长是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2.学校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职责:制定传染防控工作应急预案,建立健全人、财、物等传染病防控保障机制,完善卫生室的功能,加强对学生饮食的管理工作,组织开展学校传染病健康教育,积极防控传染病。收集、汇总有关信息,协助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做好对疑似病人的监测处理及环境消毒工作。要定期组织开展重点传染病防控的应急演练,以科学应对突发传染病事件。

二、积极开展传染病防控工作

(一)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控应急预案。

学校应建立和完善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预案,并组织学校师生学习和演练。学校传染病应急预案内容: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组织管理、传染病监测网络、传染病预警系统、传染病报告制度、发生传染病时的应急控制措施、传染病的日常预防措施,还应包含在传染病流行季节(如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夏秋季肠道传染病)、特殊重大传染病流行(如非典、甲流感),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可疑病例及密切接触者所采取的措施、确保疫情得到及时控制等内容。

(二)建立学生晨检制度。

学校必须严格落实晨检、午检制度,在学校指导下,由班主任或班级卫生员对每个学生进行观察、询问,了解学生出勤、健康状况。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以及疑似传染病症状时,应当及时告知学校进行进一步核实排查,必要时将患者送正规医院就诊,保证对传染病病人早发现、早隔离、早报告、早治疗。

(三)建立学生因病缺勤病因追查和登记制度。

班主任应当密切关注本班学生的出勤情况,对于因病缺勤的学生,应当了解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如怀疑为传染病,要及时报告给学校或兼职校医。学校接到报告后

应及时追查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

(四)严格执行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1.报告内容及时限。

在同一班级(相邻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共同用餐、饮水时;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班主任应当在第一时间内向学校主要领导上报相关信息,为各级在第一时间内逐级上报打开安全通道。

2.报告方式。

当出现符合上述规定的报告情况时,学校分管安全的副校长应当以最快捷的方式在第一时间内报告乡中心校及当地传染病防治部门。

3.疫情处理。

传染病防控装备 第5篇

1 对象与方法

通过咨询卫生统计、流行病学专家和文献检索的方法,设计《呼吸道传染病疾控应急队伍相关装备调查表》。从疾控队伍中,随机选取41名一线工作人员进行调查,将结果录入,使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41名被调查者中,男性21名,女性20名,平均年龄30岁(25~55岁),有29.3%(12/41)处理过SARS,22.0%(9/41)处理过高致病性禽流感,56.1%(23/41)处理过新型甲型H1N1流感,另外还处理过不明原因肺炎、流感、水痘、麻疹、风疹、百日咳、水痘、结核病等呼吸道传染病。处理疫情的过程中,有68.3%(28/41)主要开展流行病学调查,29.3%(12/41)主要开展消毒杀虫灭鼠工作,26.8%(11/41)主要开展样品采集工作。75.6%(31/41)的人认为有将呼吸道传染病应急装备制作成模块化装备(采样、流调、消毒、防护模块)的需求,有90.2%(37/41)的人认为装备模块化后能够提高应急队伍的应急能力。

2.2 模块化装备调查结果(表1~4)

2.3 确定模块化装备

根据目前应急装备的特点和问卷调查的结果,结合实际情况并经专家咨询,以规范化、标准化和专业化为原则,确定了疾控系统应对呼吸道传染病的应急装备。(表5)

3 讨论

3.1 目前应急装备的特点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具有时间紧迫性、专业综合性和技术复杂性等特点,强调科学、快速、有序。通过应对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和新型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传染病,卫生行政部门强化了卫生应急工作,如制订各种应急预案,配备卫生应急车辆,增加应急物资储备等[5,6]。相对于疾控应急队伍装备模块化,目前在实际操作上显得极为困难。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任务急、准备时间短。疾控人员受领任务后,通常需要迅速作出反应,以最快的速度在限定时间内做好准备,到达预定地点处理疫情,所携带装备必须简单、高效。重大呼吸道传染病极易引起传播和流行、甚至大流行,其疫情复杂,出现呼吸道传染病的暴发或流行,疾控应急处置人员需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根据文献资料和目前实际情况,影响疾控人员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应急物资准备时间较长且容易遗漏,应急装备的模块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人力和时间。

3.2 模块化装备特点

(1)装备规范、专业。模块化装备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大幅度提升了疾控应急队伍的形象,增加了人们对疾控应急队伍的信任和支持。疾控人员拥有了规范专业的设备在处理疫情的过程中更加快速,能够更加有效的控制疫情。(2)装备便捷、高效。在控制疫情的同时,必须有效的保证疾控队伍的自身安全。模块化装备的物资储备更加便捷,为疾控应急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疫情现场提供了保证,为保障其自身安全保驾护航。(3)装备具有整体性、防止遗漏。模块化装备经过专业人员的反复论证,其箱囊中包含的设备基本能够满足处理疫情的需要,具有良好的整体性,配备和储备方便,拿取时不易遗漏。

目前,国内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预案和处理程序正在不断健全和完善的过程中[7]。卫生部.2008年下发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职责》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评估标准》(卫疾控发[2008]68号)的通知中指出,应急处置技术研究是公共卫生应用研究的重要范围之一,而卫生应急队伍装备的模块化研究将能极大提高疾控队伍应急处置的能力,目前国内尚未见此方面的报道。武警部队防生化医学应急装备的研制也给了我们提示[8]:应急装备模块化的研究意义重大,实用性极强。

摘要:目的 了解疾病预防控制队伍处理呼吸道传染病时的应急装备需求,确定疾控系统应对呼吸道传染病的模块化应急装备。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专家咨询等方式,分析呼吸道传染病应急装备的组成。结果 呼吸道传染病疾控应急装备确定为采样、流调、消毒和防护4个模块,分别含有9种、12种、14种和7种装备。结论 此模块基本能适应疾控人员对应急装备的需求,模块化装备优点显著。

关键词:呼吸道传染病,疾控,装备,模块化

参考文献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4.

[2]姜素椿,魏华,王冶.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医院感染的防治[J].中华医院感染学,2003,13(5):401-403.

[3]何耀,邢玉斌,钟光林,等.SARS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和预防控制措施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2003,13(7):601-604.

[4]刘燕君,张玉珍,高秀华,等.从SARS医院感染分析医院感染管理缺陷[J].中华医院感染学,2003,13(11):1012-1014.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S],2006.

[6]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S],2003.

[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S],2006.

犬主要传染病的防控措施 第6篇

1 常见的3种犬类传染病

1.1 犬瘟热

犬瘟热是一种高度接触传染性致死性病毒传染病, 病犬以呈现双相热型、鼻炎、严重的消化道障碍以及呼吸道炎症等为特征[1,2]。部分病例在病的后期呈现神经症状。该病死亡率可高达80%以上, 是当前对犬危害性最大的疫病。

该病的病原体为犬瘟热病毒, 对热和干燥较敏感, 55℃30 min可灭活, 阳光直射14 h灭活。该病的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 但以寒冷季节多发, 另外, 气候突变、阴雨潮湿、冷热不定也是诱发因素。各种年龄、品种的犬都可感染, 但以幼犬最易感染。病犬和带毒犬是该病主要的传染源。

病犬体温升高, 呈双相热型 (体温高达40℃以上, 持续1~2 d后降至常温, 2~3 d后体温再次升高) 。病犬表现精神沉郁, 有明显的卡他性鼻炎和结膜炎症状, 鼻孔流水样分泌物。眼睑肿胀, 有脓性分泌物, 后期可发生角膜溃疡。病犬常呕吐, 初期大便干燥, 而后开始下痢, 粪呈水样, 混有黏液或血液, 有的病犬后期可能出现肌痛、肌痉挛、抽搐、共济失调、圈行等神经症状。

1.2 犬传染性肝炎

犬传染性肝炎是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病原体为犬传染性肝炎病毒, 主要存在于病犬的血液中, 病犬和带毒犬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该病的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 但以冬季较多见。1岁以内的幼犬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成年犬感染后症状轻微, 死亡率较低。

本病发病初期体温较高, 精神沉郁, 食欲不振, 眼鼻有脓性分泌物。病犬渴欲明显增加, 常见的有呕吐、腹泻、腹痛、呻吟、口腔黏膜充血、牙龈出血和扁桃体肿大, 胸腹下有时可见皮下水肿等症状, 若呕吐和粪便中带有血液, 多预后不良, 病犬常在1~2 d内死亡。

1.3 狂犬病

狂犬病俗称疯狗病, 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机体神经兴奋和意识障碍, 最后全身麻痹衰竭死亡。

该病病毒对各种抗生素有一定的抵抗力, 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弱。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通过发病和带病毒的犬或其他动物的咬伤、抓伤后感染, 当健康动物皮肤黏膜有损伤时, 接触病犬 (畜) 的唾液也可感染。

该病临床症状分狂暴型和沉郁型2种。狂暴型先期表现反常不安、异嗜, 但体温无明显变化, 唾液增多、采食量减少[3]。怕光、常躲在暗处, 不愿和人接近或不听使唤, 约2~4 d后表现神经兴奋, 攻击人畜, 大量流涎、口渴, 出现恐水症状, 兴奋不安、无目的乱跑。随后, 下颌下垂, 舌伸出口外不能采食, 尾巴夹在两腿中间, 最后麻痹昏迷, 衰竭而死。沉郁型主要表现麻痹较早, 病程快, 表现喉头、下颌、后躯麻痹, 张口流涎、吞咽困难和恐水等症状, 经2~4 d后死亡。

2 防控措施

2.1 政府高度重视

养犬数量的快速增加, 加之防控措施不力, 给一些犬类疫病的发生和蔓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此, 各级政府应加大犬病防治工作力度, 对犬类实行限养、禁养政策, 认真贯彻“养好犬、管好犬、免疫好犬”的综合防治措施。城镇人口密集地区养犬实行圈养, 犬户外活动, 畜主一定要随从, 切勿放犬游走不定, 使之有机会与流浪犬猫接触。乡村农户养犬实行拴养或圈养;对狂犬病实行计划免疫, 实施强制免疫;犬瘟热、犬传染性肝炎实行推荐免疫, 并纳入地方动物疫病免疫计划;对无免疫证明的犬和游荡的野犬实行扑杀, 避免伤害感染人畜[4]。各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及乡镇兽医站要积极配合公安、工商等部门, 做好犬类疫病的免疫接种工作, 同时积极开展犬类疫病防治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2.2 广泛宣传, 提高防范意识

犬类疫病的防治工作, 牵涉到千家万户, 由于其涉及面广、点多, 操作不当可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为此, 各级政府和动物防疫监督机构, 要认真宣传、普及犬类疫病的有关防疫技术知识, 做到家喻户晓, 营造一个使广大养犬户都支持犬类疫病防治工作的良好氛围, 使广大人民群众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以促进犬病防治工作的全面、正常开展。

2.3 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积极开展犬类疫病的免疫接种, 是防止犬类疫病发生的主要措施。目前, 犬瘟热、犬病毒性肝炎和犬狂犬病皆可通过注射疫苗来加以预防。可用多价苗也可用单联苗。预防犬瘟热通常的免疫程序是对35日龄的幼犬进行首免, 连续接种3~4次, 每次间隔2周。成年犬每年接种2次, 一般在春、秋季进行免疫;犬病毒性肝炎灭活苗的免疫方法为1.5~2.0月龄的犬, 以15 d的间隔期接种2次灭活苗, 每次1 m L, 一般可获得6个月的免疫力;狂犬病的预防可用狂犬病弱毒细胞冻干疫苗, 使用前注射用水稀释, 使每头份1 m L, 使用时要摇晃均匀, 3个月以上的狗每只肌内或皮下注射1m L, 免疫期可维持1年, 对病犬和康复犬, 要做好隔离工作, 并予以消毒灭源。对发生狂犬病的病犬, 要立即扑杀并作无害化处理。在进行免疫注射时要严格按照免疫操作要求进行, 做到1犬1针头, 严格消毒, 以防交叉感染, 确保免疫效果。对不接受免疫的群众, 要做好思想工作, 必要时实施强制免疫, 或由公安部门实施扑杀, 确保狂犬病的免疫密度达到100%。动物若被犬、猫咬伤、抓伤后, 应迅速用20%的肥皂水冲洗伤口, 并用3%碘酊处理伤口, 及时接种狂犬病疫苗, 人最好能同时结合注射免疫血清, 可大大降低发病率。

2.4 加大执法力度, 依法打击违法行为

各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切实履行其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 开展运输、上市交易犬只的检疫、免疫工作。同时, 打击犬病防治工作中的不法行为, 维护正常的工作秩序, 把犬病防治工作落到实处。

摘要:介绍了犬瘟热、犬传染性肝炎、狂犬病3种犬类传染病的发生特征;并结合当前实际, 提出防控措施, 对加强犬类主要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有一定指导作用。

关键词:犬瘟热,犬传染性肝炎,狂犬病,防控措施

参考文献

[1]潭国华, 李金龙, 李闽.宠物犬疾病的预防和保健[J].养殖技术顾问, 2008 (6) :76-77.

[2]黄定芳, 凌宝珍, 凌钦伟, 等.防城港市1981—2008年狂犬病流行特征与防控措施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 2010 (1) :64-66.

[3]邹联斌, 郭建刚, 郑列丰, 等.广西2003—2008年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和综合防制[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0 (2) :193-195.

基层传染病防控若干问题及对策 第7篇

一、存在的问题

(1) 医疗单位领导重视不够, 存在重治轻防的观念, 使传染病管理工作滞后于临床工作。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 少数医疗单位存在重治轻防的观念, 对防保的关心和投人不够, 对防保工作的管理只抓表面, 不注重实效, 防保人员多由业务素质较差、工作责任心不强的人员担任.工作不能得到很好地落实, 对上级业务部门的部署不能领会或敷衍了事, 表面上看做得还可以, 实际上则错误百出, 矛盾重重。检查中反馈的问题仅仅一时记住, 过后则抛到脑后, 失去了检查的作用。就整个乡镇的卫生工作来讲, 卫生院的工作做得较好, 村卫生室的工作抓得不实。

(2) 疫情管理松懈。传染病的漏登、漏报现场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部分乡镇防保站的传染病登记, 报告仅仅来源于本院的业务科室, 科室有登记。防保站就有记录, 科室没有登记 (如漏登的或未来就诊的) , 防保站就没有登记, 因此也就投有报告。这样一来, 传染病的发现率就很低, 报告率很低, 漏报率就很高。二是外地来就诊的传染病人, 个别单位既不登记、不转卡, 也不隔离, 更谈不上疫点处理。三是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 一些人得了轻型的传染病, 一般不去就诊, 因此, 就不能发现。四是作为监测管理的丙类传染病, 除监测点外, 很多地方则基本上放弃管理, 任其发展, 往往在发生得较多, 存在暴发的倾向时, 有些乡镇才意识到应急处理, 避免疫情播散。

(3) 传染病管理医生业务素质较差, 对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处理措施知之甚少, 因此, 对传染病工作就无从下手。很多基层单位的医生对各种传染病的基本知识不太了解, 对最基本的诊断标准、报病标准掌握不清, 个别人甚至对法定传染病的种类、数量、如何管理、当地的主要疫情概况都搞不清楚, 因此, 就不能对其作出诊断, 也不知道如何调查处理。因此, 就无法了解疫情, 无法处理疫情, 无法预防疫情的发生, 无法防患于未然。

(4) 传染性管理资料不够完善, 防保站与院内各科室的工作不够协调, 耐疫点 (疫区) 的调查处理不够严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部分防保站的传染病资料不够完善, 存在登记、统计、上报三个数字不一致的现象。如防保站掌握的传染病数字与县防疫站掌握的数字不一致, 辖区医疗机构登记的传染病数字总和不等于防保站的数字;传染病登记簿填写项目不全, 有错误、涂改现象;各种漏报调查材料不齐全, 各种传染病管理的文书书写不规范, 不能按时按要求进行整理归档。

(5) 肠道门诊形同虚设, 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肠道门诊是发现肠道传染病的重要窗口, 对加强肠道传染病的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实际上我们有些门诊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门诊内部设施不全, 消杀药品使用不规范, 腹泻病人的吐泻物未进行处理, 腹泻病人的登记、采样不合乎要求, 肠道门诊医生对有关规定掌握不清, 腹胃病人有分流现象。因此, 很难完成上级业务部门的登记、检索任务。

(6) 村卫生室医生业务水平较低, 无相应的医疗检验设备, 对有些传染病无诊断能力, 只凭临床症状和已往的经验下结论, 往往出现误诊、漏诊现象。这在整个漏报的传染病中占有很大比倒, 这种漏报的形式也非常普遍。

二、加强传染病质量管理的对策

(1) 针对传染病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必须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 内容涉及传染病的登记、报告、诊断、资料管理及人员职责等方面, 明确任务, 分工负责, 充分发挥三级医疗保健网络的作用, 按照制度, 定期进行检查, 落实有关措施。同时, 对辖区内的所有医务人员定期进行《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的培枷, 组织学习传染病的有关防治知识, 以各种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通俗易懂的、简便易学的传染病防治知识, 使之家喻户晓, 人人皆知, 井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 资料管理, 定期分类分析归档, 使资料系统化, 完整化。传染病管理的重点是现场, 但资料很重要。它能反应工作水平, 反应传染病的发病规律。根据资料分析, 能提前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因此, 要特别注意资料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定期进行分析总结。如疫情的旬报、月报、年报和疫情登记之间数字应该是相符的, 县、乡数字应该是一致的, 门诊部门和防保站之间应该是一致的, 彼此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一方出现问题, 则另一方也会出现问题。由县站统一制定了卫生防疫资料立卷归档目录, 要求各乡镇按标准进行归档, 以备以后查回。

(3) 定期开展传染病的漏报调查, 加大《传染病防治法》的监督执法力度和频次, 使传染病管理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传染病防治法》颁布十余年来, 卫生行政部门利用这一武器来管理传染病的力度还不够, 原因是管理者及其相对人之间存在着“非常”关系。作为执法主体的卫生行政部门既要办好医院, 又要管好医院, 当医院发生与《传染病防治法》相抵触的行为时, 实施者卫生防疫站就很难操作。尽管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已实施十多年了, 对医院的违法行为就是执行不起来, 而只有当卫生行政部门从办医院走向管医院时, 《传染病防治法》的各项工作才能有效地开展起来。各项工作才能规范。因此, 我们必须抓住机构改革这个有利时机, 提前做好《传染病防治法》的宣传, 培训工作, 由浅入深地, 逐步加大检查执法力度和整改, 使之尽快地走上正常化、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制定了一系列检查指导制度, 卫生局每半年进行一次大检查, 防疫站每季度进行一次检查乡镇防保站每月进行一次白查, 而分管人员则每周进行一次自查。通过这样反复检查, 既提高了工作水平, 又增强了医务人员的法制观念, 使工作逐步得到提高。

夏季羊传染病防控注意事项 第8篇

夏季湿热的环境为羊传染病的发生、传播和流行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夏季饲草鲜嫩, 营养丰富, 羊膘情较好, 农民放松了夏季羊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为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埋下了隐患, 带来经济损失。

2. 夏季羊易发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治疗措施

(1) 口蹄疫该病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兽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预防使用0型口蹄疫灭活疫苗免疫接种。规模肉羊场羔羊28~35日龄时进行初免, 初免后1个月进行第2次强化免疫, 以后每隔4~6个月免疫1次;散养肉羊春、秋两季分别进行1次集中免疫, 定期补免。

(2) 羊炭疽病羊炭疽病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人畜共患传染病。经常发生炭疽及受威胁地区的易感羊, 全群每年接种羊2号炭疽芽孢苗。有炭疽病例发生时应及时隔离病羊, 对污染的羊舍, 用具及地面要彻底消毒, 受威胁的羊全群用抗菌药3 d。炭疽杆菌对青霉素最为敏感, 剂量按1.5×104IU/kg体质量, 每8 h肌肉注射1次。口服土霉素, 每次0.5~1 g, 每隔4 h口服1次, 直至完全康复。

(3) 羊布鲁氏菌病该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 主要侵害生殖系统, 造成流产。羊感染后, 以母羊发生流产和公羊发生睾丸炎为特征。这种病的防治原则是“检、免、杀、管”, 每年2次用平板凝集试验进行检疫, 对检出的阳性者, 采血样送实验室通过试管凝集试验进行确诊。用羊布鲁氏菌弱毒菌苗接种, 可获得坚强的免疫力。对检疫中发现并确诊的阳性畜立即扑杀, 进行无害化处理。

(4) 羊痘痘病是由痘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性传染病, 其特征是皮肤和黏膜上发生特殊的丘疹和疱疹。羊痘属病毒性疾病, 用青、链霉素等抗生素无效, 可接种疫苗预防。

预防: (1) 平时注意环境卫生, 加强饲养管理; (2) 检疫:特别是引进种羊, 隔离4个星期, 检疫不带菌后方可混群; (3) 疫区内用疫苗预防接种, 羊痘鸡胚化弱毒苗0.5 m L/只, 尾根部皮下注射, 免疫期1年; (4) 发病羊立即进行隔离治疗和消毒, 病死羊尸体立即深埋处理。

(5) 羊传染性脓疱病传染性脓疱病俗称羊口疮, 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其特征为口唇等处皮肤和黏膜形成丘疹、脓疱、溃疡和结成疣。在防治上首先对感染病羊隔离饲养, 圈舍进行彻底消毒。保护羊只皮肤、黏膜勿受损伤, 做好环境的消毒工作。采用疫苗预防, 未发疫地区, 羊口疱弱毒细胞冻干苗, 0.2 m L/只, 口唇黏膜注射, 发病地区, 紧急接种, 仅限内侧划痕。

(6) 大肠杆菌病大肠杆菌病是由病原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人和动物的肠道传染病。以腹泻和败血症为主要特征。可使用氯霉素、土霉素、磺胺甲基嘧啶、磺胺脒、呋喃唑酮, 并辅以对症治疗;也可使用活菌微生态制剂进行治疗。本病重在预防, 加强产前产后的饲养管理, 羔羊应及时吸吮初乳, 饲料配比适当, 勿使饥饿或过饱, 断乳饲料不要突然改变。

(7) 羊肠毒血症羊肠毒血症是由D型魏氏梭菌在肠道内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引起的一种急性毒血症。预防措施为发病地区羊每年定期全群接种“羊快疫、肠毒血症、猝疽三联苗”或“羊快疫、肠毒血症、猝疽、羔羊痢疾、黒疫五联苗”;农区春夏之际抢青、抢茬, 牧区秋季牧草结籽时加强饲养管理。羊群出现病例时, 对未发病羊可口服10%~20%石灰乳进行预防。

3. 如何预防羊夏季发生传染病

养殖场传染病综合防控措施 第9篇

1环境控制措施

养殖场的环境卫生条件与动物传染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环境污秽不堪,就会造成病原体的大量繁殖,造成传染病的传播。因此,养殖动物要有好的环境卫生条件,首先养殖场的选址和场内生产设施建设布局要严格按照 《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 的要求来做。二是要保持养殖舍、场地及用具清洁、 干燥,每天清除舍内外的粪便及污物,粪便污物及时清理出场堆积发酵或投入沼气池。再者饲喂动物的饲料饲草应清洁、干燥无霉变、腐烂,饮水清洁无污染。还要及时清除场内杂草、杂物,开展灭鼠杀虫工作,防止鼠、蚊、蝇等携带和传播病原体。

2种畜禽引进控制措施

种畜禽引进严格执行审批手续,本省内引种, 到当地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办理登记备案,跨省引种需到省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办理审批手续,引种者凭跨省引种审批手续到具有种畜禽资质的养殖场引种,官方兽医凭审批手续出具调运检疫证明。种畜禽引回后,应立即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告,引进畜禽在隔离舍养殖一段时间后,经免疫驱虫确认无病后,方可混入大群饲养。引进种畜禽审批手续、检疫证明应长期保存,并在养殖档案上做好相关详细记录,便于引种和疫病防控追溯, 防止或减少重大动物疫病的传入及传播。

3卫生消毒控制措施

做好养殖场的卫生消毒控制措施是防控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严格的动物卫生消毒制度是保障健康养殖生产的前提。养殖场应将生活区与生产区分开,养殖场大门口修建与大门同宽,长度3~4 m的消毒池,人员通道设置喷雾式消毒通道或紫外线消毒室。进入生产区门口也应设置消毒池和人员消毒通道,消毒池和消毒通道使用的消毒药物1周清理更换1次,消毒池中的消毒药物被雨水冲淡应及时添加消毒药物或更换。生产区非饲养员和兽医人员不得进入,饲养员不得串岗、混岗。一般情况下对栏舍每隔7~10 d消毒1次,消毒前对栏舍进行彻底清洁,每个季度更换一种消毒药物,避免有害细菌、病毒产生耐药性,确保消毒效果。

4动物免疫接种控制措施

做好养殖场动物免疫接种是防控传染病的关键控制措施,养殖场必须根据本场实际科学制订符合本场的动物免疫接种程序,免疫程序一经制订必须严格按程序执行动物免疫接种工作,不要随意更改。每年对全场免疫动物随机采样2~3次,每次血清样品根据存栏动物具体情况确定,以能代表全场养殖动物为准,检测动物免疫抗体水平,根据免疫抗体水平决定重新免疫或推迟免疫,确保免疫效果。

5预防性驱虫控制措施

寄生虫对养殖动物的危害也是不容忽视的,对寄生虫采取预防性驱虫控制措施是十分必要的。新进动物先在隔离舍进行饲养,饲养一段时间后,经驱虫后才能混入大群饲养。一般情况下,采取预防性驱虫控制措施应对全场养殖动物同时进行驱虫, 防止针对不同饲养阶段的动物分别驱虫可能造成重复感染或相互感染,确保驱虫效果。预防性驱虫一般每个季度1次,天气恶劣时可暂缓或推迟驱虫,减少应激反应。驱虫药物根据不同的寄生虫采用不同的驱虫药物,驱虫药以抗虫谱广,卵、幼虫、 成虫均能驱除,刺激性小,副作用小,效果好的药物为好。

6动物疾病药物治疗

饲养员和本场兽医人员必须经常观察动物的健康状态,发现有病动物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兽医人员应及时做出诊断和治疗。治疗的同时对全场采取消毒措施,1次/d,直到发病动物恢复健康。如当地发生疫情时,本场虽没有疫情发生,也应根据当地疫情发生情况,对本场动物适当采取药物预防,预防药物的用量应使用治疗量,不要轻信使用治疗半量,一般预防性用药5~7 d。平常可对全场动物使用康代益生菌液长期饮水或拌料饲喂,可增强动物体质,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栏舍臭味,改善养殖环境,减少动物发病率。

7病死动物无害化控制措施

养殖场对病死动物应做到不食用、不出售、不上市、不抛弃,必须将病害动物作无害化处理。养殖场可建立化尸窖或焚烧炉处理病害动物,也可将病害动物进行焚烧后深埋处理,有条件的可将病死动物送至当地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处置。在处理病死动物时,应对污染的场和环境进行彻底消毒,防止病原体扩散和传播。

总之,养殖场传染病防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做好相应的饲养管理工作外,应着手做好环境卫生、种畜禽引进、卫生消毒控制、动物免疫接种、预防性驱虫等防控措施,同时做好动物疾病的治疗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养殖动物健康生长。

摘要:养殖场动物传染病综合防控措施应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才能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本文提出预防动物传染病应着手做好环境卫生、种畜禽引进、卫生消毒控制、动物免疫接种、预防性驱虫等控制措施,并做好动物疾病的治疗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综合防控措施,保障养殖动物健康生长。

上一篇:协议销售下一篇:中学语文的小说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