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者结合的必要性

2024-05-09

两者结合的必要性(精选9篇)

两者结合的必要性 第1篇

1 农机技术

1.1 深松作业

通过深松作业可以对土壤进行深层的耕种, 相对于以前的犁地田来说, 既能实现土壤结构的保护, 又能保证土壤通气、气热循环良好、帮助农作物呼吸并向下延伸、实现产量的提高。这种技术是以前人力、畜力所难实现的, 还能帮助减少土壤的水蚀和风蚀。

1.2 二氧化碳控肥

植物的生长过程中, 不可避免都会需求到二氧化碳, 增大二氧化碳的浓度有助于光合作用, 实现植物的增产。当前一些温室种植中就应用了二氧化碳技术, 通过某些技术实现了二氧化碳的增加, 保证作物的需求, 从而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2 关于农机农艺结合的几点建议

实践证明, 农机同农艺结合是当前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为了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实现农机和农艺的结合, 必然是相互结合、相互协调、相互发展的, 而不是单方面的服从。

2.1 多向有经验人士进行交流

传统的农民都处于农业生产的第一线上, 具备丰富的种植经验, 也是帮助农机农业结合的重要人士。当前很多农机的发明靠的就是农民, 比如割前脱粒机的发明, 就是在传统的打谷机的基础上结合农民的打谷的经验来发明的。

农学家既具备一定的农业生产经验, 又具有高素质的科学文化知识。因此, 为了实现农机同农艺的结合, 通常就要向农学家学习和探讨。为此, 农机工作者同农艺工作者之间就要进行相应的互相学习和探讨, 例如发明韩国辣椒收获机时, 单一的改良农机是不能实现的, 还要结合相应的品种改良和化学调节。同时为了帮助农机的使用最大化, 尽可能的将种植面积增大, 减少地垄对机械使用的限制, 还可以施行单一种子大面积的种植, 尽可能的将土地种植改造成适宜农机作业的环境, 制造有利于机械操作的环境。

2.2 加强组织协调

通常只做农机生产的技术人员只会注重技术问题, 往往忽略了农艺的重要作用。为此, 为了帮助农机和农艺的结合, 就要做到人才之间的相互配合。农机和农艺的相互结合需要农业部门、农机部门、技术制造部门相互配合。为此, 就需要组织协调这些部门之间的关系, 制定相应的农机同农艺相互配套结合的项目、规划, 还要制造引进推广符合当地农艺的农机。

除了加强人才之间的相互交流, 还要组织相应的农机、农艺技术普及培训。开展相应的技术普及培训工作, 有利于加强农民的技术水平, 加强农业生产的科学化。还要做好对于基层的农技、农机推广工作, 用到实处的农机与农艺才能够实现其价值。

2.3 加大农机的投资

这几年来, 国家加大了农业的投资, 但是对于农机的投资还是比较少的, 这并不利于实现农机同农艺的结合。为此提出建议, 将农机的投资专项提出, 调动基层对于农机的投资, 提高农机的使用率, 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为了搞好农机同农艺的结合, 尽可能的将农机设计得足够灵活多变, 实现一机多用, 既能够帮助减少农机投资, 也能够降低技术难度。还要尽可能的能够适应当地的生产季节性、多样性以及工作环境。

3 结语

进行农机、农艺的推广时, 不能够盲目地追求技术上的高指标和先进性, 需要注重实际, 全面考虑出保证长远利益的合理方案。农艺、农机的结合需要研发人员之间的相互配合, 保证实现农机、农艺的结合才能推动农艺制度的改革和农机产品的技术水平。对于现代的农业而言, 只有搞好了农机同农艺的结合, 发挥出其中的重大作用, 才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帮助推动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 提高农业生产力, 加强新农村建设, 提高社会经济水平。只有这样, 才能够帮助农村实现劳动力转移, 帮助稳步实现农业增产、增收, 顺利实现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张梅, 王颜齐.农机和农艺结合技术的效益评价[J].江苏农业科学, 2013 (4) .

[2]雒景吾.从户县小麦生产看农机与农艺结合问题[J].陕西农业科学, 2014 (11) .

两者结合的必要性 第2篇

会计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高技术水平学科,特有的专业性质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了满足企业需求,输送更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在教学上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理论与实践双管齐下,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实用型人才成为教学难点。本文结合会计教学经验,对会计专业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教学模式展开探索。

1.会计理论教学现状的不足

1.1 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枯燥、无味

在大多数的教学课堂上,以教师讲解理论知识为主,作为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并加以简单的练习,并没有学以致用,将理论用到实践中去,对于学到的知识,学生很困惑,不知道如何运用到实践中去,没有实际生产企业的业务操作,课堂理论知识也没得到及时训练,这样学生很容易将知识点混淆,甚至学了后面忘记前面的。由此教导的学生只能是理论不深实践不精,很难满足企业的需求。再者在课堂上讲解的理论知识,这样的气氛其实很枯燥、无味,学生也提不起兴趣来融入教学中。所以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应该改善课堂上的传统、死板的教学方法,让课堂教学活跃起来。

1.2 期末考核办法单一,不能满足就业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在很多财务工作都是有计算机完成的,例如现在银行的柜员的工作内容,每天只是跟几个科目打交道,主要工作内容是审核业务种类、凭证要素与合法性,而账务处理、账簿登记、校验平衡、报表生成等活动全部由系统完成。企业的财务工作,企业财务软件使工作大为简化都是借用财务软件完成。我们现在大多数在对学生的期末成绩考核都是平时分占30%,70%是期末的闭卷考试,而平时分也就是考察学生出勤,这样会导致学生认为上课我来了,平时分就有了,及格万岁!这样的考核办法使学生什么也没有学习到,毕业后走入社会,发现课本理论知识什么也没有掌握到。期末闭卷考试又很形式化,学生只要在考前背水一战,背答案、背习题一样能轻松通过考试,导致考生平时不努力、看重分数轻能力,根本考察不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很难满足企业人才需求。

2.会计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

2.1 注重课堂实践教学

会计基础课程作为学习会计专业的入门课,是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学的基础,学生掌握的好与坏与会计基础的基础教学密切联系。课堂实践其实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对于一个刚入大学的新生,刚来新环境的不适应,对于有关会计的核算基础、基本假设和会计分录等知识相对抽象,这就需要与课堂实践相配合。特别是讲到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章节,学会做“会计分录”是为后续的“记账凭证”教学打下基础,如果在教学之初,就能够进行针对性的模拟训练,通过幻灯片或实物的方式,向学生们讲授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等填写方法,同时通过课堂实例演练巩固知识,迅速与实践环节结合起来,则学生在对以后的“记账凭证”学习中,也能够较快地掌握更深入的知识点。

2.2 与校企结合教学

会计教学的目的在于根据社会的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教学,应该加强校企的合作教学,跳出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除了基本课堂的理论教学,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定期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实践进行现场教学,有条件的可以让学生到岗位实习,进入真正的会计工作环境,这样能帮助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财务工作流程,并提升自身实践经验与操作水平,为将来就业时,学生能够较快地完成从校园到工作岗位的过渡,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3 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训基地的建设

专业课程学习之后,会计知识的相关概念将更加的抽象,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仅靠与校企合作是远远不够的,一些基础的实践教学必须在校内就要学会、学懂,这须建立一个设备较全的实验基地,通过实践操作能帮助学生更加形象化地理解专业知识。为了达到会计模拟实验课的建立的目的,作为专业教师,应根据企业需求精心设计会计模拟课题,利用仿真的实验材料和设备,充分利用学校搜集和掌握的资料,让学生能更早接触到原始的`发票、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资料,在学习完会计专业知识后,根据学生情况布置为期两个月的实践模拟,让学生仿佛身处实际的工作环境中,能够更加地掌握对一段时间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并进行消化总结,对会计核算工作取得全面、直观、系统的认识。此外,因为现在的财务工作都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完成,对学生的校内实践教学中,注重会计电算化与纯手工处理相结合,加强对会计电算化操作能力的实际应用,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建立与时代进步的财经实验室,引进先进的微机,并全部进行教学联网,用于学校的电算化教学。引进最新的会计电算化模拟软件,让学生进行会计电算化的操作实习。

3.结语

两者结合的必要性 第3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研究以体教结合游泳后备力量培养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吉林体育学院图书馆利用互联网到“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等网站以“体教结合、游泳后备力量”等词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 为撰写论文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1.2.2 逻辑分析法

对得到的统计结果进行合理的逻辑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体教结合”培养游泳后备人才是体育教育的需要

我国当前的教育系统, 特别是中小学教育系统将体育教育置于被忽视、被边缘化的位置, 这种错误的教育导向使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和体能处于持续下降的态势, 长期以往, 必将影响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降低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实力。各中小学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 所采取的普遍应对措施就是不断地压缩体育课时, 将腾出的课时用做其他文化科目的学习, 而课余时间本应参与体育运动和室外锻炼的时间更是被学校和父母强行剥夺, 参加体育运动已成为孩子们眼中的奢侈品。只重视文化教育, 忽略体育教育, 根本无法实现我国对青少年教育全面健康发展的目标。

而体教结合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 如果获得有效的实施, 则十分有利于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 可以帮助青少年摆脱繁重课业的束缚, 从文化课堂走入体育操场, 获得体质体能的锻炼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进而全面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体教结合的有效实施, 有利于在体育运动中引导孩子们热爱游泳运动, 普及游泳运动, 提高游泳运动后备人才基数和素质, 让孩子们在游泳竞技运动中体会到游泳运动的乐趣和魅力, 接受“为国争光、无私奉献、团结合作、顽强拼博”的中华体育精神的熏陶。学校体育在实施体教结合教育模式的过程中, 可以有效地运用游泳运动的开展来完善和丰富学校教育内容, 增加学校体育在学生德智体美教育中的比例, 促进学校体育教育的整体发展。

2.2 “体教结合”培养游泳后备人才是文化教育的需要

对于一个体育运动员来说, 在接受体育运动训练的同时, 也应接受正常的文化教育, 这才是保证其获得全面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 对于游泳运动员来说,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文化学习与运动技能学习居于等同的重要位置, 是运动员在其竞技领域获得出色成绩不可或缺的双翼。目前世界已进入以人为本的时代, 体育的发展也必须重视以人为本的原则, 因而“体教结合”是稳定地、持续地培育和输送全面健康发展的高素质运动员的重要基础。

“体教结合”模式的提出和应用, 致力于体育运动员文化教育缺失问题的解决, 其目标是促进现代化的智体结合型运动员的培养进程, 这个进程唯有在学校教育中才能获得完整顺利的实施。因为学校教育体系教育目标全面明晰, 课程体系系统而完善, 教育资源丰富而可靠, 师资力量全面而雄厚, 这些要素构成了学校教育促进教育对象全面健康发展的本质属性,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软硬件支持。因而, “体教结合”是我国游泳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文化教育的需要。

2.3 “体教结合”培养游泳后备人才是满足我国游泳竞技运动员就业需求的需要

竞技体育界的基本特点就是竞争的激烈和残酷性, 我国当前的游泳后备人才采取的是广泛培训, 择优使用的策略, 这导致游泳竞技退役运动员成为一个需要后续就业安置的庞大群体。而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其退役后的实际就业能力, 是否具备适应退役后再就业的一技之长。与此同时, 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水平还直接影响其退役后的发展方向, 尽管目前我国颁布了许多扶持政策来解决退役运动员的就业问题, 但受限于就业岗位对文化水平的基本要求, 能够符合游泳退役运动员文化水准的岗位少之又少, 即使勉强就业, 运动员也因文化水平素质低而难以胜任工作, 工作质量和效率的低下给运动员心理造成极大压力, 被迫离职。这就要求运动员文化教育必须回归至校园。

而有效地实施体教结合, 则可以帮助运动员获得文化学习的机会, 接受全面正规的文化教育, 促使其获得科学文化知识与体育技能的共同发展进步, 以便于其不断地充实自己, 提高自身综合实力, 为将来向更好更适宜的方向发展打下坚实的素质基础, 为退役后的生活提供知识和技能保障。

2.4 “体教结合”培养游泳后备人才是我国游泳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时至今日, 竞技体育的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衡量标准之一, 当前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重视, 因而,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否科学且符合该国家和地区的具体实际, 是关系到该国家或地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对此,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中也已作出了明确指示:“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切实做好运动员保障工作, 对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而“体教结合”的有效实施, 保证了游泳后备人才在体育技能和文化知识方面的双重提升, 促进运动员实现智能和体能的共同发展, 为其成为智体结合型高素质后备人奠定了决定性的基础, 进而适应了我国游泳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对高素质后备人才的需求, 因而, “体教结合”培养游泳后备人才是我国游泳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5 “体教结合”培养游泳后备人才的措施

2.5.1 实行学生有偿训练制

推行运动员业余训练收费政策, 对自愿报名参加重点项目训练基地训练的学生实行有偿训练制, 收费标准在政策规定范围内视不同项目而定。所收训练费由基地实行专户管理, 主要用于聘请教练员、改善训练设施和参加相关比赛, 以训养训。有偿训练具体收费使用办法及管理规定另行制定。

2.5.2 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各个学校应积极加入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成为其团体会员, 为学生接受正规、专业的运动技能的学习提供条件, 以打到普及体育人口, 提高运动的参与率, 夯实体育基础的目的。

2.5.3 落实奖励政策

对体教结合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学校, 将给予表彰奖励;对带训成绩突出的教练员, 由体育部门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带训成绩与教练员职称评定、评先评优挂钩;对取得突出成绩的运动员, 在升学、毕业考试中给予加分, 并给予物质奖励;凡取得成绩的运动员实行输送单位和训练单位双计分。

3 结语

游泳体育运动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同时, 广受我国人民群众喜爱的一种运动项目, 具有着良好而坚实的群众基础, 但目前我国游泳竞技体育的水平与国际上的高水平游泳运动队还存在很大差距, 高素质的游泳体育后备人才也处于相对匮乏的状态。高素质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作为一项系统而复杂的长期工程, 涉及面广, 该工程的顺利实施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体教结合”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能够促进高素质体育后备人才的健康全面发展进程, 该模式顺应游泳运动员在体育教育、文化教育、就业方面的具体需求, 同时也符合是我国游泳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 因而在我国游泳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中深入地开展和实施“体教结合”是十分必要的, 必须对此有一个清醒的意识, 采取多种措施, 克服困难, 推进“体教结合”在我国游泳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顺利实施。

摘要:体教结合是指体育、教育两个部门通过对二者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 共同实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机制, 该模式是对体育和教育的健康发展均具备重大意义的发展模式, 有效实施“体教结合”对于我国游泳后备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和必要。该文从体育教育、文化教育、就业、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4个方面对实施“体教结合”模式的需要入手, 具体而深入地分析了“体教结合”培养游泳后备人才的必要性。

关键词:体教结合,游泳,后备人才,必要性

参考文献

[1]潘能权.体教结合的实效性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2 (5) :119-120.

[2]顾若兵, 杨立, 杜长亮.科学发展观视角下“体教结合”的内涵及定位[J].内蒙古体育科技, 2012, 25 (2) :10-12.

两者结合的必要性 第4篇

本学期通过细化的学习GMP课程,初步的了解了药品生产过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性。药品质量是企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 是企业的生命。GMP 即“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是药品生产过程中, 保证生产出安全、有效药品的管理规范, 是保证药品质量, 并把发生差错事故、混药、各类污染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所规定的必要条件和最基本最可靠的办法。近年来的多起药害事件说明在医疗行业中强制推行GMP有其一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且国内外多年来的实践已证明G M P 是行之有效的科学化、系统化的管理制度, 对保证药品质量起到积极作用, 已经得到国际上的普遍认可。

目前,我国已形成较为完备的药品生产供应体系,药品质量状况明显改善,但医药企业不诚实、不守信等问题依然存在。如果在GMP检查中,发现企业有虚假欺骗行为的,即可判为检查不合格或不通过。为此,GMP强调对实际生产的指导性、可操作性和可检查性;明确了企业负责人、生产管理负责人、质量管理负责人、质量受权人等各项具体职责。

GMP要求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以及完善的质量保证系统,以防止生产流程中出现的人为疏忽等漏洞。引入了质量风险管理、供应商的审查和批准、变更控制、偏差处理等章节;明确质量受权人、设计确认等一些关键概念,以强化企业对于相关环节的控制和管理等。GMP强化了药品生产与药品注册以及上市后监管的联系,企业眼光不能仅仅盯着厂区的生产环节,还要严密关注药品安全情况。

由于药品检验的局限性,严格意义上讲,成品抽检合格不能代表整批药品质量合格;但如果制药企业严格实施GMP、药品生产过程各环节全部合格,药品质量一定合格。制药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以及完善的质量保证系统、对生产过程进行动态检测、强化生产过程质量管理将是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与国际接轨和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这样,企业才有生存和发展的实力,才有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的“入门许可证”。

两者结合的必要性 第5篇

1 当前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现状

1.1 教学指导思想方面

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 在我国的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中, 那么重视体育教学的结果忽视体育教学的思想内涵, 和重视竞技比赛而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现象依旧存在[1]。受这些观念的影响, 职业学校之中, 体育教学就形成了以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为目的, 片面的重视那些体育课程比较好的同学, 而忽视全体学生的发展。那么, 这种只重视短期效果的体育教学思想, 就无法使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意识, 进而也就无法将体育教学的核心思想体现出来。

1.2 教学内容选择方面

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很多的体育教师都在体育课程上实施体育达标测验课和项目模拟考试课, 这种只重视教学结果而忽视学生的心理体验, 只重视学生的体制训练而忽视学生的体育接受能力的教学内容, 和体育的功能目的是不相适应的。

1.3 教学方法手段方面

在传统的体育课程中, 其教学的方法是非常枯燥的, 那种只让学生练习一下广播体操、跑跑步、晒晒太阳的方式是无法引起学生对体育的学校兴趣的。同时, 这种教学方式会在学生心中产生一种体育课程不是很重要的心理, 进而也就会在某种程度上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4 教师和学生的比例方面

从职业学校的教学特点来说, 其在招生的人数上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那么根据这一不确定性从而也就导致着学校的体育教师也不是十分确定的特点。职业学校在课程专业的安排上是很多的, 但是体育教师却是非常有限的, 在无限的教学环境下利用有限的时间去实施教学, 那么体育教师就无法抽出更多的时间去进行训练和研究。同时在职业学校中, 其上课的学生是非常多的, 在这个时期职业学校就需要重视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 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 多角度、多方位、全面的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 这样学生才会朝着一个多元型、健康型和快乐型的方向更好的去学习体育。

2 职业学校体育课中结合专业进行教学的策略

2.1 根据各专业特点和属性来实施体育教学

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毕业之后, 受其专业的不同将会进入到不同的岗位去学习, 而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技能训练是学生能否胜任未来工作的一个基础内容[2]。目前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不同专业特点, 学校要想让学生更好的适应自己的工作环境, 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根据学生所属的不同专业, 有意图的设置一些运动项目。在职业学校之中, 像建筑、电工这种具有攀越性的专业不仅需要将理论知识熟练掌握, 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还需要具有一定的体力。因此在这些专业课程上就可以将体育课程中的上肢力量、平衡力、腰腹力量等方面的内容融入到教学之中, 这样这些专业的学生在实际的教学中就可以有一个更好的体能适应这些实践力量比较强的专业之中。同时像旅游、幼师这些专业中, 其经常会有登山、游泳等这些需要爆发力、有氧耐力的内容。那么在体育课程之中就集合这些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 在体育课堂之中来培养学生的这些技能。从这些内容中可以看出, 在职业学校体育课中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 不仅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对自己专业工种要求的适应度。

2.2 结合专业特点来对教材进行选择与编写

在职业学校之中, 其培养的学生是否可以得到社会的认可主要是取决于其学校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和社会的需求相吻合。在教材的选择上, 可以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选择合适的教材。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实用性和积极性, 同时还可以在完成一般身体素质发展的同时来实施职业教学多必需的基本身体练习, 进而达到职业教育岗前培训的目的, 以此来提高职业学校之中学生的就业能力。从教材的编写来看, 在编写的过程中其一定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 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目标, 将传统教学中的那些积极主动的部分融入到现代教学之中, 将那些不足的部分进行规范化的改造, 以达到锻炼与娱乐以及健康相结合的目的。只有教材的内容表现出了它的灵活性、多样性和选择性, 职业学校之中的体育课程才可以更好的适应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主动性, 并在这个有效的学习之中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将体育锻炼的效果应用到专业技能的学习之中。

2.3 结合职业特点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间接学习兴趣, 其次要将教学的手段和学生的职业特点相结合, 然后需要将学生的体能发展和职业特点相结合, 最后需要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的职业特点相结合。

首先, 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说, 在体育活动之中其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两个部分, 从直接兴趣来说其包含对事物或体育运动本身所产生的兴趣, 从间接兴趣来说其是指事物或者活动本身在没有引起活动参与者兴趣的前提下, 其依旧是活动参与者所喜欢的[3]。由这个结论可以得知, 在体育课程的教学活动之中, 其如果可以满足学生的直接需求, 那么就会使学生对自己所需求或者所参与的体育活动产生很大的兴趣。但是从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之中, 经常会遇到气候、场地、器材等方面的限制, 这样体育课的开展就无法将学生的直接需求体现出来。那么, 在这种情况下职业学校的体育课程就需要充分的将各专业学生对体育的需求发挥出来, 引导学生明确教学内容和专业技能掌握以及未来职业之间的关系, 以此来激发学生对某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

其次从教学手段和职业特点的结合来看, 那些单调而又枯燥的练习是会让学生感到厌倦而又乏味的, 要想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是非常重要的。在教育学的研究之中发现,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练习方法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激发式非常有效的, 但是这种方法的实施依靠教材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实质感的兴趣是暂时性的。从这个角度出发, 只有在选择了合适教学的基础上再配合以适当的教学手段, 这才是最佳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有效方法。那么, 在职业学校的体育课程中对于教材和教学手段的选择和实施就需要和学生所学的专业相结合, 这样才可以更好的达到激发职业学校学生学习体育的目的。然后从学生的体能发展和职业特点相结合的角度来看, 体育运动员要想达到体能上的锻炼就需要花大量的时间、经历却提高身体的力量、柔韧度、速度等, 而一般的体育锻炼者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这样依靠一般性的身体活动就可以维持[4]。但是从职业学校中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看, 受学生专业特点的需求, 他们在体能上的需求和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较会更大、更直接。那么, 体育课实施的过程中, 其就需要将职业学校中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教学的内容相互结合, 以此来弥补学生对体育教学学习兴趣的不足。

最后, 从职业学校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特点相结合的角度来说, 新课程实施的一个最为基本的理念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却学习, 而这种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到学生的全部学科之中。在职业学校之中, 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生的专业课程有机的结合, 对于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激发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将这种学习兴趣融入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全过程之中, 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相对来说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也就得到了提高。

3 结语

综上所述, 在职业学校的体育课程中, 集合职业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其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体育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具备更加强壮的身体, 更好的适应到未来的工作岗位之中, 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将这种教学方法加以改进, 并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之中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

摘要:在教育改革不断实施的过程中, 职业学校以其专业性的特点在专业课程的改革上一直以一个迅猛的姿态改革着。但是在职业学校之中, 其体育课程的教学却没有受到教育改革的影响, 在教学的过程中依旧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着。从职业学校的教学特点来看, 职业学校体育课完全依照教学纲要和评价标准是不符合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的, 同时和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是相违背的。那么职业学校在体育课中的教学改革应该以一个什么样的方式实施, 从职业学校的专业性特点来看, 在体育课中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文章所要研究的主旨就是对职业学校体育课中, 其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教学的措施进行分析, 进而得出其实施的必要性。

关键词:职业学校,体育课程,专业特点结合

参考文献

[1]魏显茂.在职高体育课中增加适合专业特点教材的尝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 (5) :48.

[2]曾幼岚.对中职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考和建议[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5) :112-113.

[3]王滴, 肖东元.抓住专业特点探究有职校特色的体育课[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 (教育研究版) , 2009 (1) :69.

两者结合的必要性 第6篇

因此必须加强煤矿地质工作的研究, 并且要以地质工作研究的结果为依据进行煤矿的防治水工作, 必须把煤矿地质工作和防治水工作的研究相结合。

1 煤矿地质工作的内容及现状

1.1 煤矿地质工作的研究内容

研究构造地质、断层、煤岩样、煤柱、水文、瓦斯是煤矿地质工作的主要研究内容。把煤矿开采作业面的地质类型, 构造查明, 消除各种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是煤矿地质工作的主要目的。

实践证明, 在煤矿开采前首先做好地质研究工作, 可以为后期煤矿开采工作的安全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采矿前我们一定要先做好开采矿区的地质研究工作。

1.2 煤矿地质工作的现状

从我国煤矿地质工作的发展现状来看, 很多煤矿企业都不重视煤矿开采前的地质勘探工作, 企业中的地质测量技术人员严重短缺, 一人兼多岗的现象十分严重, 这就造成了很多开采作业在开采前根本不进行地质探测, 有的企业即使进行了探测也是为了应付检查走马观花式的探测让他们提供煤矿生产建设地质资料时他们根本拿不出来。

有些企业虽然在煤矿开采作业前也认真去做煤矿地质勘探工作了, 但他们做的很多都不科学, 不合理, 这主要表现在

1) 没有充分考虑含水裂隙带与地面河流的关系。

2) 没有综合考虑老空水与断层水的联系关系。

3) 对水储量与煤炭资源的储量没有明确的掌握。

此外还有部分地质人员在认识存在误区, 他们认为地质勘探仅仅只是起到为后期的基本建设提供数据服务的作用, 没有从安全生产以及企业发展的角度全面提高自己对煤矿地质勘探工作的认识, 以致在日常的议事日程中根本不涉及地质勘探工作的内容。有的单位虽然把此项内容列入了日常议事日程, 但也仅仅只是一句口号, 实际根本不管贯彻落实。

2 煤矿防治水工作的内容及现状

2.1 透水事故

透水指在巷道采掘作业中, 突然出现大量涌水的现象, 这种涌水一般主要来自咯斯特地段、地下暗河、较厚的含水砂砾、连通地表水的破碎带等等。

2.2 突水事故原因及水害事故的预防措施

老空水又叫老窑水, 这种水主要集中在以往开采过的采空区内, 由于开采过的采空区一般地势较低, 经过长时间的沉积很多地下水都流到了这里, 便在这里形成了大量的积水。

当周围矿井在开采时触及到这部分水体时, 采空区的水便会以巨大的推力直接涌入开采矿井, 一旦发生老空水事故后果将不堪设想。

水害给我国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严重威胁到了我国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 为了提高煤矿开采的安全性, 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水害事故。其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1) 对矿区范围内地面的塌陷范围一定要查清, 并且要查清开采矿井周围的积水面积以及积水深度。

2) 要对历年的降雨量, 以及水害事故的发生情况要做一个系统的分析, 要设置专门的水文水位勘测站, 及时观测和预测未来水文的变化。

3) 每年要在雨季到来之前, 需全面检查矿区范围内的排水系统, 输排水系统必须要保证畅通无阻。

2.3 煤矿防治水工作的现状

我国的大多数煤矿都缺乏煤矿防治水的专业技术人才, 很多煤矿在煤矿的防治水方面, 都是聘用的一些刚刚从学习毕业的大学生, 他们大多缺乏防治水的工作经验, 根本不懂煤矿在发生透水事故前的透水征兆, 致使很多煤矿透水事故都没能有效得到避免, 以至给煤矿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3 煤矿地质工作与防治水工作结合的必要性

超前性, 预见性是煤矿地质勘探工作的主要特点, 而煤矿水害事故具有突发性, 煤矿水害事故的危害性相当大, 如果不能有效的进行防治, 在极短的时间内, 就有可能给煤矿企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只有把煤矿地质勘探工作充分做好, 才能为后续的煤矿防治水工作在理论上提供数据依据, 根据煤矿地质工作实际勘测的数据, 做出相应的图件, 能使本地区的地质特征和相关积水情况清晰的体现出来, 这样非常有利用后期防治水措施的研究, 使制定出来的煤矿防治水方案更切合实际, 以便能起到更好的防治水效果, 把煤矿的水害损失降到最低, 因此煤矿地质工作与防治水工作的紧密结合是非常有必要的, 也是必须要结合的。

4 结语

要想对煤矿水害事故进行更好的防治, 就必须事先做好煤矿的地质勘探工作, 并且煤矿的地质勘探工作要贯彻于这个矿井的整个开采过程中, 从煤矿基建开始, 直到闭坑为止。

对矿井周围的水文地质类型必须要查清楚, 要及时收集、调查并核对煤矿及相邻矿井以往的采掘信息, 要编制出水文及地质等基础图纸, 把煤矿地质工作与防治水工作的结合机制要建立和健全, 以便为煤矿的水害防治工作提供的地质技术依据更详实、更可靠, 最终实现煤矿的安全生产。

摘要:对煤矿防治水进行研究, 是为了防止和减少煤矿水害事故的发生, 保障全体职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对煤矿地质情况进行研究, 是为了把隐蔽的易导致地质灾害的因素查出来, 进而提前预防, 以减少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通过前期的地质研究可以为后期煤矿防治水工作的有效顺利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可以很好的防治煤矿水文地质灾害的发生, 更好的保障煤矿的安全生产。

关键词:煤矿地质,防治水,安全生产,结合,必要性,研究

参考文献

[1]段李宏.煤矿水害预警系统设计[J].工矿自动化, 2013.

[2]武强, 刘金韬.煤层底板断裂突水时间弱化效应机理的仿真模拟研究[J].地质学报, 2001.

[3]王力.三交河煤矿水文地质条件及矿井充水因素分析[J].煤炭技术, 2012.

[4]程孝兵.瞬变电磁法在某矿井水文地质勘探中的应用[J].煤, 2011.

两者结合的必要性 第7篇

一、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二者关系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 二者皆为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从素质教育的层面来看, 它们二者是并列关系, 不是隶属关系, 而是一种“交集”的关系。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也应该是双向互动的结合, 双向互动结合才是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最终的“归宿”。

二、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结合的必要性

(一) 二者有机结合有利于德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 重点是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 着力于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德育内容偏重于认识社会、学习社会规则, 只注意满足社会需要, 而忽视受教育者的个体心理需求。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和自我意识的增强, 逐渐对传统道德教育产生厌倦甚至是难以接受。

心理健康教育符合中职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 关注个人心理平衡, 而且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不断增强他们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 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社会生活环境, 提升个人的价值感和成就感。因此, 学校可以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再结合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以道德规范教育约束学生行为, 这样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二者有机结合有利于转变师生的观念认识

德育工作者应该更新教育观念, 不要再局限于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 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在品德形成中的主体地位, 少点说教和灌输, 多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为有效实施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 可以从心理健康教育中移植一些方法到德育工作中去, 用以提高德育工作的成效。比如, 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作用, 为学生创建心理健康档案卡,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德育教师要适时地进行“一对一”地沟通交流。

(三) 二者结合有利于改进传统的德育教学方法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学生接触到有关心理的知识, 会感到新鲜有趣, 特别是通过师生或学生之间的谈心, 心理咨询与心理反馈等活动, 贴近学生心灵。教师与学生多进行适时的思想沟通, 有助于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也可让学生在课外活动时间学做心理健康操, 多举行一些分角色的模拟活动, 适当地让学生进行心理宣泄。这样有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 可从多方面弥补德育工作中的不足和弊端, 提高德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三、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有效途径

学校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所, 要促进学生成才, 首要的因素就是要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学校教育除了发挥主导作用之外, 还要密切与家庭联系、社会配合, 形成一股合力, 共同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型人才。

(一) 学校环境

1.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在中职学校中不只存在于学习中, 还包含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因而教师就成为中职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最好的载体, 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和品德修养。因此, 学校就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专业培训, 深化二者的理论知识,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正确识别学生情绪情感上的变化、对学生及时开展心理咨询和有效的心理辅导等。

2.创设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是对学校的主体文化进行的反应, 学校的教育氛围离不开校园文化。这就要求学校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来营造校园文化, 例如, 设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图书室以及报刊专栏, 发挥学生会、班级团干部优势开展活动等, 通过社团、广播、讲座、阅读、图片展览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生, 帮助学生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 家庭教育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元, 也是每个人的第一所学校, 对人一生的成长有很重要的作用。将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融合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通过电话互访、家访、家长座谈会、成立家长委员会等多种形式, 在学校和家庭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 创造了和谐的施教氛围, 加强师生与家长之间的交流, 掌握学生校内外的表现和思想动态, 以此做到双向沟通与配合, 及时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工作, 为他们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三) 社会资源

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更应该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 创造条件, 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逐步提高认识社会, 适应社会的能力。社会本身就是一部的“活”教材, 无时不刻地起着教育的作用, 周围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以及各种社会机构都是对学生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比如环境保护、希望工程、抗震救灾、杜绝毒品、同违法犯罪做斗争等活动都可作为学生的教育内容, 使社会环境成为教育的课堂。作为德育教育工作者, 教师不仅要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 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多种有益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情感, 同时也能为德育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

中职学校把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不但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而且还实现了共同“育人”的目标, 为世纪所需人才奠定了生存适应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位俊芹.在政治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N].中国教师报, 2005.

[2]叶水湖.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2000 (1) .

两者结合的必要性 第8篇

1 中医护理特色

1.1 整体护理

中医理论将人体视为一个以五脏为中心, 配合六腑, 通过经络向联通的整体, 并且认为人与自然界有密切联系。在疾病的诊断上形成以“四诊合参”为方法, “八纲辨证”为纲领, “脏腑辨证”为基本内容的体系。

1.2 辨证施护

辨证, 就是将四诊 (望、闻、问、切) 所收集的病案资料, 包括症状和体征、个人史、家族史等, 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和推理, 辨清疾病原因、疾病性质、病变部位和邪正关系, 概括、判断为某证。针对辨证的结果进行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关键, 在护理中真正体现了因人制宜、因病制宜、因时制宜。

1.3 情志调护

中医理论认为, 情志对人体的健康有很大影响: (1) 直接影响内脏, 导致脏腑功能障碍引起各种病变的发生。如:“怒伤肝、喜伤心”。 (2) 影响脏腑气机, 导致气血运行紊乱而发病。如:“怒则气上”。 (3) 情志波动可导致病情改变。如:突发情绪激动可引起血压急剧上升。

1.4 饮食施护

根据中医“药食同源”的理论, 对病人进行因时、因人、因病调理, 以促进健康。

2 西医护理特点

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 即为服务对象提供生理、心理、社会、人文、精神及发展多层面的护理程序。整体护理程序步骤: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

2.1 评估

护理人员应用观察、交谈、体格检查等方法收集信息, 整理和分析相关资料, 归纳总结出对护理活动的需求, 为护理活动提供可靠依据。

2.2 诊断

关于个人、家庭、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

2.3 计划

护理过程的实施策略, 是针对护理评估和护理诊断制定的相应预期目的和干预措施。

2.4 实施

对病人护理的具体措施。

2.5 评价

判断或鉴定对病人进行护理后的结果。

3 中、西医护理的契合点

3.1 西医整体护理注重系统化, 而中医护理对具体病人的具体病情更有针对性。

换言之, 西医为辨病施护, 而中医为辨证施护, 二者结合, 在辨病与辩证的基础上, 提出护理问题, 对护理问题进行辩证、分型, 制定出护理计划, 再实施护理措施以及进行相互评价, 如此更有益于掌握护理工作主动权。

3.2 中、西医护理技术结合。

中医技术有:针灸、推拿、按摩、拔火罐、刮痧等。西医护理技术有:封闭、灌肠术、导尿术、下胃管术等。两者结合应用, 可优势互补且获得良好临床效果。例如: (1) 下胃管术, 插管时刺激咽喉部会引起恶心呕吐, 可以按压耳部咽反射区并针刺足三里穴可抑制咽喉反射, 减轻恶心呕吐, 缓解幽门痉挛, 保证胃管插管顺利进行; (2) 针灸可以解决腹泻、尿潴留等问题, 推拿按摩能解决功能障碍等问题; (3) 对妊娠剧吐病人可取内关、足三里、合谷等穴位应用西医封闭技术来镇吐。两种技术的结合, 为减轻患者病痛、早日康复提供了更好的服务。

综上所述, 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相结合在临床上将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并且中西医结合护理也将更能适应未来医疗模式的发展。同时, 中等卫生学校的学生只有具备了中西医结合护理知识, 才能适应未来的医疗护理工作, 因此, 在中等卫生学校中开展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将非常必要。

摘要:据调查显示, 绝大多数住院病人和社区居民希望了解中医护理技术, 愿意接受中医护理和中医养生保健指导。市场需求决定人才需求, 社会对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的需求决定了社会将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人才。而我们中等卫生学校肩负着为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基层护理人才的艰巨任务, 因此提出开展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的观点来共同探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特色,契合点,必要性

参考文献

[1]张慧湘.论现代医务人员的信息素养及作用[J].医疗保健器具, 2007 (7) .

[2]伍利民, 巨守仁, 蒋琪.中医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2) .

[3]王洪图.内经选读[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12) .

[4]郑孝昌, 李克光.黄帝内经太素校注[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3) .

[5]孙建勋.内科护理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8) .

两者结合的必要性 第9篇

学生人数占到整个高校在校生人数一半以上的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职能是为生产一线输送大批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实用型人才, 因此,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好坏及所培养学生水平的高低至关重要。然而, 由于高校大规模扩招, 学生的英语基础差距拉大, 整体水平下降, 这就给教师保证教学质量带来了困难。这一点在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中体现得十分明显。教师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但学生的英语水平仍难提高, 因此, 寻找一种适合高职学生水平、高职院校现状的英语教学方法是必要的, 也是迫切的。

2 语法翻译法的特点及优劣

语法翻译法是以讲解语法、翻译句子为主的一种教学方法, 其媒介为学习者的母语。最初这是欧洲人讲授拉丁语所使用的方法, 学生先学习语法规则、词尾变格、动词时态和翻译, 然后用这些知识分析拉丁文的古典作品。18世纪, 欧洲学校开设了现代外语课程, 但语法翻译法仍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在我国, 英语教学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语法翻译法作为主要的外语教学方法便从那时一直沿用至今。

2.1 语法翻译法的特点

语法翻译法的主要特点是: (1) 外语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阅读文学作品或从中获得思维能力的训练。语法翻译法主要通过对语法规则的详细分析, 把语法知识应用到翻译外语句子和文章的实践之中。 (2) 阅读、写作是学习的重点。 (3) 词汇的选择主要根据课文及课后所列词汇表进行。 (4) 句子是语法教学中的基本单位。 (5) 强调精确性。 (6) 通过演绎的方法向学生传授。 (7) 学生的口语为教学用语[1]。

2.2 语法翻译法的优点

语法翻译法历史悠久, 仅在我国就有一百四十多年的历史, 足见语法翻译法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1) 通过语法的学习, 学生能充分认识英语的本质特征, 因此, 具备牢固的语法知识可使学生的英语表达更为准确。 (2) 语法翻译法注重语法和翻译, 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 (3) 母语的介入可以使一些复杂的结构以及抽象的概念较为直观地表达出来, 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4) 语法翻译法易于操作, 对班级规模无特殊要求, 有利于减轻大班授课中师生的压力。 (5) 便于进行考试。

2.3 语法翻译法的缺点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 人们对外语能力的要求不再仅仅满足于读和写, 传统的语法翻译法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受到了严重的质疑, 其在外语界的主导地位也动摇了。这是因为该方法自身存在一些不足: (1) 忽视语言功能, 学生只是通过强化训练机械地记忆语法规则和词汇, 无法在交际场合正确、流利地运用[2]。 (2) 语法翻译法强调机械地记忆语法规则和例句, 这种教学方法较为单调、枯燥, 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3) 课堂上, 教师控制着课堂, 处于主导地位, 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

3 交际法的特点及优劣

随着欧洲国家之间交往范围的扩大, 社会对外语口语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当时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听力、口语水平不高, 其在特定情景下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很差。在这种情况下, 交际法应运而生。交际法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欧, 后来遍及全世界, 其理论基础是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

3.1 交际法的特点

交际法的主要特点是: (1) 强调口语和听力, 其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使其在特定的情景下能够运用外语进行交流。 (2) 语法降到不重要的地位。 (3) 教学中只用外语进行知识点的讲述, 完全不借助母语。

3.2 交际法的优点

交际法引入中国以后风靡一时, 受到很多外语专家、教师的青睐, 其自身的优点是: (1) 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听力水平。 (2) 学生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的交际当中, 做到学以致用。 (3) 课堂上, 学生是中心, 教师只是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方便的人, 是课堂活动的指挥者、管理者或是交际者, 因此课堂气氛自由、活跃。

3.3 交际法的缺点

交际法在实际运用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限制: (1) 由于交际法弱化语法, 不注重句子结构, 因此学生在语言的运用中难以保证质量, 准确率不高。 (2) 交际法适合小班上课, 不符合我国现在的教学状况。 (3) 交际法较难评估。

4 2种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比较

为了进一步了解2种教学方法在实际英语教学中的优劣, 笔者在中国医科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06级护理专业中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对比实验。

4.1 实验内容

4.1.1 实验对象

实验对象为中国医科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三年制护理专业2006级的学生, 共3个自然班, 人数均为66人。本专业面向全国招生, 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 英语水平差异很大, 入学英语成绩最高分为111分, 最低分为29分。

4.1.2 实验设计

将学生按自然班分为3组, 其中A组采用语法翻译法, B组采用交际法, C组采用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实验时间为3个月。教材为《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1》。实验期间每月测试一次以比较3种教学方法的优劣。试题为历年A级考试真题。测试后由同一个阅卷人按统一标准阅卷。

4.2 实验结果 (见图1、图2、图3)

从第一次的测试结果来看, C组学生的成绩最好, 优秀率和及格率都最高。B组学生的成绩最差, A组学生的成绩居中。3组达到优秀的人数有限, 及格人数不少。学生在多年的英语学习中已经习惯了语法翻译法, 突然完全摒弃语法翻译法而采用与之对立的交际法, 学生很难适应。但是在C组的教学过程中, 由于结合了语法翻译法, 加入了母语作为媒介, 学生容易接受, 成绩最佳, 教学效果最好。

从第二次的测试结果来看, B组学生开始适应交际法, 成绩提高很快, 并且B组的听力成绩远远高于A组, 略高于C组。但从综合分数来看, 仍然是C组的成绩最好。

从第三次的测试结果我们可以看出, 与第一次的测试成绩相比, 3个班的学生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这也说明了语法翻译法并不是毫无价值、完全过时的, 它在教学中仍然能起一定的作用。在试卷分析过程中笔者发现, C组的听力成绩比B组稍差一些, 却远远好于A组;C组的翻译、写作成绩与A组相差无几, 却远远好于B组, 因此C组的综合成绩仍是最好的。同时这也证明了2种方法相结合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素质。

5 结论

著名的语言学家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阐述了语法翻译法有利于学生更准确地使用外语, 提高学生的阅读、翻译、写作等书面技能[3]。他的输入假设证明交际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使学生更流利地运用外语[4]。

除了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法本身的特点和优劣之外, 高职院校面临的客观条件也要求在英语教学中要将2种方法结合起来。与高校的本科教学相比, 首先, 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 完全脱离母语采用交际法进行教学, 一部分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适应, 实验也证明了完全使用交际法的班级学生的及格率始终是最低的。其次, 高职英语教学的课堂规模较大, 以我院2006级学生为例, 人数最少的班57人, 最多的105人。在这种情况下, 完全采用交际法是很难收到预期效果的。

综合考虑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法的特点、优劣以及我国高职院校的客观条件, 将2种教学方法结合在一起、扬长避短, 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合理的、客观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际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2]Leech.G, Deuchar.M, Hoogenraad.R.English Grammar for Today[M].Basingtol:Macillan, 1982.

[3]Krashen S.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Learning[M].Oxford:Toronto Pergamon Press, 1982.

上一篇:斑块型银屑病下一篇:供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