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地方高校范文

2024-05-13

陕西地方高校范文(精选8篇)

陕西地方高校 第1篇

一、影响地方高校教育经费短缺的因素

(一) 办学规模的扩大, 经费需求增大

地方高校作为高校招生的主力军, 学校规模和在校生人数稳步增长。在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达到空前高度的情况下, 陕西地方高校教学经费缺口也随之加大, 学校的日常运行难以得到保障, 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提高。以陕西近5年的高校发展过程为例, 陕西省地方高校在校生年均增长率是5.70%。2013年, 陕西地方高校的在校生人数比2009年增加了19.09万人 (见表1) 。如果按照教育部关于普通高校的设置标准计算, 每增加一个学生需要新增基本建设投资38 130元的, 陕西省近5年因规模扩大, 最少需要投入72.82亿元。陕西省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之所以有大量的需求, 是由日常事业性支出和历史遗留因素造成的。

(二) 政府对高校的投入不足

地方高等院校的主要经费来源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 高校的大众化发展增加了办学成本, 政府本身也转嫁了大部分成本。地方政府财政水平的状况直接影响到高校教育经费的投入情况, 多数地方高校的教育经费投入处于缺乏状态, 严重影响到了地方高校的发展。表2显示, 2009-2013年, 陕西财政用于教育经费支出在陕西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 其中包含了基础教育投入部分, 除去基础教育投入部分, 用于高等教育的经费比例更低。

(三) 政府投入的不均衡性

根据高校隶属性质, 我国高等院校分为部属高等院校和地方高等院校两大类。与部属院校相比较, 地方院校的政府投入远远不足。陕西省地方高校的数量是部属院校的10倍左右, 地方院校获取的财政拨款数额和受重视程度远远比不上部属院校, 100多所地方高校的财政拨款比十几所直属高校的财政拨款多不了多少。国家在大力支持“211工程”和“985工程”, 地方高校的投入远远低于这些学校, 地方高校中的“211工程”、“985工程”学校屈指可数。虽然地方高校经费在逐年递增, 短短五年内基本上翻了一倍, 可是和部属高校比起来还是相差甚远。

二、地方高等教育经费运行现状

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地方高校的投入, 地方高校主要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大量的人才, 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 通过加大投入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培养出实力强的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地方高校应该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学校的办学经费投入, 争取地方各级财政对学校办学的支持, 以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 目前我国实行的拨款机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高校经费实行的是“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 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需要进行改革, “绩效拨款”模式的引入将成为新的展望。全球运转比较成功的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是“绩效拨款”模式, 该模式中引入的主要绩效指标包括:学生贷款的拖欠率;学生的毕业率;学生毕业后六个月的就业率。绩效拨款注重效率, 把绩效拨款模式的理念植入高等院校, 政府根据各个学校大学生在上述指标取得的成绩来进行合理分配, 把资金分配与教育成效紧密地联系起来, 使得物尽其用, 好钢用在刀刃上, 使得能培养更多学生和教学质量高的学校得到更多的资源, 促进了大学之间的质量竞争, 使得高等教育财政资源的分配更加公平和透明。地方政府对高校的投入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优惠政策来体现, 不仅仅体现在财政拨款上, 完全可以通过土地划拨, 这样可以解决学校为了扩大规模而支出的一大笔土地费用。美国曾出现过“增地运动”, 英国政府对设立教育基金的企业实行减税政策。政府应该由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地方高校经过充分论证的重大投资项目, 一些重大的建设项目应该纳入到城市整体建设规划中, 由政府安排专项资金逐步解决。应通过专项补助来解决地方高校征地、拆迁、校舍建设等工程项目。

三、加强地方高校教育经费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 吸引教育捐赠是筹措教育经费的新渠道

教育捐赠的主要群体是企业、个人和团体, 教育捐赠越来越受到高校广泛的重视, 捐赠收入成为高校经费的重要来源之一, 地方高校可以通过以下渠道更加有效的获得捐赠资金。一是地方高校应该树立主动筹款意识, 转变依靠政府财政拨款和收取学杂费过日子的思维模式。充分认识教育捐赠对地方高校自身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设立相关的工作机构并配备相关工作人员, 把募集的教育捐赠资金纳入到学校账户中, 用于战略规划资金的一部分, 确保教育捐赠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二是地方高校应该充分发挥校友会的作用。地方高校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校友会在社会捐赠宣传及筹资中发挥的作用, 重视校友会的投入和建设。三是地方高校应该扩大捐资者的范围, 不能局限在本省, 应该扩大到全国, 甚至全世界。还应该注意做好捐资的群众基础, 捐资者除了名人, 名优企业, 还有个人、群众, 不是所有的校友都那么优秀、那么富有, 可他们同样拥有为母校献爱心的权利。四是地方高校要对教育捐资经费进行严格管理, 特别要进行合理的管理和审计。学校要加强捐资经费的预算管理, 利用预算约束经费, 促进教育经费的合理使用, 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规范教育经费的合理支出。为了防止捐赠资金不被滥用和盗用, 应该建立起有效的经费财务审计机制。通过合理的投资与使用, 实现捐赠经费的金融增值。

(二) 销售与社会服务是扩大收入的重要来源

地方高校多属于“教学型”和“教研型”普通院校, 科研能力与部属院校存在一定的差距。地方高校为地方提供科研力量服务于地方经济, 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急需的人才。地方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较高的科研水平优势, 为当地企业提供各种类型的培训以及辅导服务, 大胆走商业化道路, 开设继续教育、成人教育、远程教育及考试辅导等。地方高校应该更多地关注中小型企业, 不应该好高骛远, 把服务对象定位与大企业上, 大企业通常要解决的问题都是比较尖端的技术科研成果, 地方高校很少有这样高的科研水平, 大企业更愿意和实力较强的部属院校合作。中小企业通常因为经济原因不会和部属高校合作, 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样需要技术革新, 为和地方高校合作创造了良机。地方高校可以利用自己的教学实验设备和场地, 以及智力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有偿的服务, 利用自身的科研为企业升级技术, 转化成果、管理优化, 同时为学校创收一部分资金。

(三) 开源节流是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的重点

地方高校经费紧缺不仅仅因为收入较少、资金来源不足, 没有严格的管理、浪费严重、支出不合理也是造成经费紧缺的很重要因素。教育虽然不能“产业化”, 不能说教育就无须成本的考核与管理, 应该合理的利用已经获得的教育资源, 除了积极的增加收入“开源”以外, 还应该合理控制支出、精打细算、勤俭朴实, 树立效益意识和成本意识, 做到真正的“节流”。

地方高校应该建立科学的成本核算机制, 进一步加快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步伐, 最大限度的降低教育成本。地方高校应该本着“量入为出, 收支平衡”的原则, 合理安排经费预算, 严格资金用途, 为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应该统筹兼顾来安排各项资金的使用。杜绝浪费, 优化资源配置, 建立新的制度和明确相关的责任, 改革不合理的资源配置, 把节能降耗作为学校的大事来对待, 努力把学校建设成“环境友好型, 资源节约型”的新型校园。

参考文献

[1]乐晓丹.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投入结构对绩效的影响分析[D].南京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2013.

[2]于朋.地方高校财政性教育事业费不均衡性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12.

[3]蒋波, 吴鸣.高等教育现状研究[J].科技资讯, 2008.

陕西地方高校 第2篇

2011年末,分行全口径存款余额2786亿元,一般性存款余额262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407亿元,实现中间业务净收入15.12亿元,实现考核利润38.43亿元。分行拥有网点379个,从业人员总数达到了8676人。形成了“乐得家”个人住房贷款、“e路通”电子银行、“速贷通”小企业信贷等一大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金融服务品牌,基础设施融资等业务不断迸发出新的活力,以电子银行等为代表的新业务正在成为享誉三秦大地的建行新名片。连续三年。分行在省政府对全省金融机构的考核中位居商业银行第一,并被授予“优秀金融机构”的称号。

主体业务突飞猛进,存贷增幅名列前茅。2011年,分行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巩固传统优势、强化基础建设、求知求新求变、从零谋划发展,全力确保传统业务系统与同业“两个不降低”和新兴业务“领先一步”。全口径存款较年初新增347亿元,新增额同业第一;一般性存款较年初新增367亿元,新增额同业市场第一。各项贷款较年初新增215亿元,贷款余额和新增均位居当地同业第一,增速18%;中间业务净收入当地同业排名第二,达到了预期经营目标。

增强薄弱领域资金投入,为全省经济均衡发展保驾护航。2011年,分行先后在金融空白县域和经济新兴地区增设营业网点10多个,组建了陕西安塞建信村镇银行。针对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陕西同业中首家成立了小企业信贷工厂,引入外部担保机构、联贷联保、政府机构设立风险补偿基金等,破解融资难题。2011年分行新增社会融资规模331亿元,占到了全省新增的1/10还要强,连续三年贷款新增四行第一。其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达68亿元,实现连年翻番,新增幅位居同业第一。小企业信贷工厂全程专业化、流程化运作,前台发散、后台集中,集群式拓展,规模专项配置,人员费用单独切块,“速贷通”和“成长之路”两大小微企业信贷品牌享誉陕西。

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多方式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积极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发挥建设银行集团优势,综合运用理财产品、融资租赁、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方式对接金融市场,累计为本省20户重点企业解决了114亿元的融资需求。主动加大对陕西具有优势的果汁等农业龙头企業的扶持,积极介入农村电网改造,全力争取建设银行总行新农村建设贷款产品试点资格。无论是支持实体经济中的大企业、大行业,还是服务国民经济薄弱的中小企业、三农等,建行陕西省分行始终都是想方设法、全力以赴。

全面履行企业责任,积极创造社会效益。2011年,分行累计投入信贷资金150多亿元支持陕西教育、医疗、水利、文化等民生事业。同时,主动介入保障房建设,加大自主性个人住房贷款的信贷力度。近几年,累计向陕西保障房、普通商品房建设投入资金420亿元,帮助10余万户家庭圆了住房梦。先后向陕西地震洪涝灾区、安康定点扶贫地区和教育领域捐赠资金1000余万元,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加强企业人文管理。增强企业内部活力。分行在加强业务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建立起注重长效激励的年薪制人员业绩档案,增强了各级领导班子的活力和战斗力。分行十分注重人的全面发展,高度关注员工的精神层面需求。组织开展了全行范围的“先进单位”、“优秀领导人员”、“百佳客户经理”、“优秀员工”等创先争优评比活动:积极探索并推进“跟班培训”、“菜单培训”等机制。全年培训人数达到21270人次,全行人均培训超过10天。同时。分行多方搭建“创先争优”的平台。推出“比技能,争创优质服务品牌”、“比作风,争创优质服务单位”、“比业绩,争创优秀服务标兵”等“三比三创”活动,推动“创先争优”不断深入。

陕西地方高校 第3篇

陕西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的可行性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要引导所有的高校按照“2011计划”总体精神和要求, 紧密结合各自的实际, 在不同的层次、以不同的方式, 积极推动体制改革, 踊跃参与协同创新, 不断提升学校的创新能力与质量水平。这就要求所有高校都要积极参与“2011计划”, 为陕西地方高校参与协同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陕西地方高校拥有众多高职称、高学历的师资队伍资源, 这是其进行协同创新最重要的基础。陕西地方高校不仅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而且高校的教职工本身就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据统计, 陕西8所地方高校拥有教职工8000多人, 其中副高以上2000多人, 博士和硕士3000多人, 这对区域经济社会来说是一支庞大的创新队伍, 也是陕西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的不竭动力。陕西地方高校要在政策上充分引导和鼓励教师参与协同创新, 在政策上给予倾斜支持, 为教师提供优良的协同创新氛围和环境, 从而全面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 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陕西地方高校拥有丰富的创新要素资源。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政府投入的增加, 陕西地方高校的创新要素资源逐年增加, 积累了大量的创新要素资源, 为参与协同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陕西地方高校创新要素资源简表见表1。

虽然陕西地方高校聚集了较多的学科、创新平台、仪器、图书等创新资源, 但是这些资源处于闲散封闭状态, 不能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陕西地方高校应以自身的创新要素资源为基础, 采用有效的途径, 有机融合外部的创新力量, 协同区域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 共同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

陕西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的定位

陕西地方高校多以教学型大学为主, 其主要发挥人才培养职能, 对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职能发挥不够, 限制了其内涵式发展。陕西地方高校和重点大学相比, 具有学科发展速度较慢、科学研究水平较低、科研基础条件较差、人才创新能力不强等特点[1], 因此陕西地方高校要充分认清自己在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地位和作用, 合理定位, 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在面向科学前沿协同创新方面, 陕西地方高校应积极参与由重点大学牵头组织的协同创新中心, 积极组织本校教师进行面向科学前沿的基础研究, 努力承担其中的相关子项目, 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 为科学前沿研究的发展贡献自身力量。陕西地方高校特别要重视发挥本校博士学位教师的科研能力, 充分利用博士所掌握的前沿知识, 为其提供相关条件, 努力使其活跃在科学前沿的研究之中。

在面向区域发展重大需求协同创新方面, 陕西地方高校应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方面应积极响应区域发展的需求, 努力培养区域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 在实践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以实践为基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复合人才, 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的高校特别要注重培养地方急需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区域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发展为研究内容, 以区域自然和文化资源为载体, 结合学科前沿, 大力组织教师积极开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科学研究, 为区域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理论支持。努力参与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的发展规划制定, 为其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撑。以区域发展规划为主导, 全方位跟进区域发展前进步伐, 努力参加地方优势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 以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地方高校的发展。

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 陕西地方高校应以区域传统文化研究为基础, 充分挖掘区域传统文化资源, 抓住区域传统文化的特色进行科学研究和文化普及, 努力进行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 联合区域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积极培育协同创新中心。地方高校应主动联系相关单位, 在校内培育组建校级协同创新中心, 多学科联合开展文化传承创新工作, 为区域和谐社会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作出更多贡献, 并为区域终身教育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提供各种资源。

在面向行业产业协同创新方面, 陕西地方高校定位是积极参与国家层面的协同创新中心, 积极培育校级协同创新中心。陕西地方高校没有联合区域重大企业建立协同创新中心的基础, 但是应积极参与区域重大企业和重点大学组建的协同创新中心。陕西地方高校还要联合区域中小企业, 以其为服务对象, 根据其发展要求和技术需求, 努力为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持, 培育和建立校级和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陕西地方高校协同创新路径选择

1.理念方面

做好协同创新顶层设计。陕西地方高校要充分认识协同创新对于高校的发展是一个历史机遇, 对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科学研究能力的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文化传承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陕西地方高校应重视协同创新对高校发展的重要作用, 科学合理对协同创新进行顶层设计。应根据自身实际, 在校内学科、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创新平台等创新资源进行合理规划, 对协同创新进行合理定位, 制定科学的协同创新顶层设计[2], 为协同创新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树立主动协同创新意识。陕西地方高校隶属地方政府管辖, 在行政关系上和所在区域政府没有相关性, 但陕西地方高校在内涵式发展过程中必须以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自身发展的基础, 因此陕西地方高校应树立主动意识, 主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方面要始终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主动为区域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主动开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活动。

加强协同创新宣传和氛围营造。陕西地方高校要重视协同创新的宣传, 在高校、政府、行业企业、民众之中通过讲座、报告等各种形式, 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各种手段宣传协同创新, 为协同创新的进行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使创新各方充分明确协同创新的重要性, 在区域形成高校主导的协同创新氛围。

2.措施方面

⑴制订有利于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陕西地方高校要积极进行改革, 制定有利于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 主要包括地方高校和区域政府、行业、产业、中介等进行协同创新的机制;协同创新中心运行机制;协同创新中心人才聘任机制;协同创新中心成果、利益分配机制;创新资源共享平台运行和管理机制;本校教师参与协同创新的激励和奖励机制等[3]。

⑵建立创新资源共享平台。陕西地方高校应将自身的创新资源通过一定方式对区域开放, 建立相关的共享平台, 将其对区域政府、企业、行业、科研院所、个人等开放。创新资源共享平台主要包括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图书资源共享平台等。

⑶积极培育校级协同创新中心。陕西地方高校应根据自身定位, 积极培育校级文化传承创新和行业产业两类协同创新中心。校级文化传承创新协同创新中心要以区域传统文化为基础, 以学校教师作为主要人员, 积极主动联合区域其他创新要素资源进行组建。校级行业产业协同创新中心要以区域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 以学校教师和中小企业人员为研究骨干, 积极联合行业等相关单位进行组建。校级协同创新中心要根据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和奋斗目标, 合理整合学科、科技、教育和人力资源, 通过承担各类项目争取经费, 为中心的运转打下基础。有基础和发展潜力的校级协同创新中心要争取升级为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⑷建立协同创新中介组织。陕西地方高校要积极组建协同创新中介组织, 利用中介组织统一管理学校协同创新的外联事务工作, 充分发挥中介组织促进各类创新要素与市场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 积极开展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决策和管理咨询等服务, 达到有效降低创新成本、化解创新风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整体创新功效。

协同创新的主体是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和政府, 陕西地方高校在进行协同创新的同时需要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和政府的大力合作。地方政府应积极出台政策引领协调跨部门跨行业的协同创新机制的建立, 加强创新基础设施建设, 为地方高校协同创新提供通畅的路径和保障。科研院所要积极与地方高校全方位合作, 发挥双方优势进行创新资源共享, 联合开展项目攻关。行业企业应积极与地方高校进行合作与交流, 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问计于高校和科研院所, 在企业提升利润的同时逐步提升创新能力。只有充分发挥协同创新主体的作用, 才能使陕西地方高校在协同创新中充分实现职能发挥, 实现陕西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

摘要:陕西地方高校作为陕西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思想指导下, 在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形势下, 根据“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要求, 结合自身实际, 在国家和省级协同创新体系中进行合理定位, 确定协同创新特色发展路径, 才能实现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陕西地方高校,协同创新,定位,路径

参考文献

[1]李忠云, 邓秀新.高校协同创新的困境、路径及政策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 2011, 9.

[2]菅利荣.国际典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 2012, 9.

陕西地方高校 第4篇

现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使得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这对教师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我校作为陕南培养师范生的地方高等院校,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水平,直接影响到毕业生服务地方基础教育事业的能力,只有通过调查分析方能把握当前我校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现状。

二、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成为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标准。为了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提高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程度,2004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试行标准》(以下简称《标准》)[1]。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为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服务的,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学习者学习效率为目的的一种综合性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三、调查概述

1、调查目的

作为未来的教师,师范生没有从事教学实践的经验,但将来又要从事教学工作,因此对其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必须符合师范生的特点,区别于在职教师,但又必须与在职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需求相衔接[2]。调查从五个维度即意识层面、知识与技能层面、应用层面、对教育技术资源方面的需求、学生对教育技术教育方面期望,来了解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现状。

2、调查方法

问卷是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而编制成的一套问题表格,由调查对象自填回答的一种收集资料的工具,同时又可以作为测量个人行为和态度倾向的测量手段[3]。在对《标准)》进行解读和深度剖析,并参考国外教育技术标准和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师范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现状,制作调查问卷。

3、调查对象

陕西理工学院设有16个二级学院和2个教学实训中心。设有61个本科专业,其中师范类专业13个,总计在校师范生3416人。本次调查中以陕西理工学院所有师范专业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74份,有效率为91.3%。

四、调查结果分析

1、我校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意识现状

(1)关于“教育技术能力是一名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的调查

师范生学习和应用教育技术的态度意识既是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原动力,也是培养反思和持续发展能力的长期动力。对于“教育技术能力是一名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这一观点,调查可知,23.5%的师范生对此非常赞同且理解教育技术能力的含义,45.3%的师范生对此比较赞同但并不能完全理解教育技术能力的含义,21.6%的师范生对此不赞同也不不太理解其含义9.4%的师范生对此一点都不了解。。

(2)关于“你是否愿意与他人合作,设计并开发各种教学资源”的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我校师范生中仅有13%愿意与其他人合作设计开发课件,有65%学生不愿意与他人合作。显示出我校师范生之间缺乏合,比较喜欢单独完成教学资源的设计和开发。如何让学生之间合作完成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是高校在师范生培养中应重视的问题。

(3)关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对提高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帮助”的调查

现代教育技术是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网络环境下提高教师职业技能的有效手段[4]。调查显示我校师范生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开设都持肯定态度,57.5%的师范生选择了有帮助,选择没帮助的仅有14%。现代教育技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理论与技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与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5]。

2、我校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知识与技能现状

通过调查发现我校师范生对教育技术能力掌握欠佳,表示掌握的仅占36%,有高达64%的学生没有掌握。在对师范生教学系统设计的调查中,掌握的程度更低,表示掌握的仅有不

到25%,有75%的学生表示没有掌握。如何获取信息、掌握信息和利用信息已经成为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基本技能,是否善于获取信息、掌握信息往往是影响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6]。在对信息检索的方法调查结果有80.8%的学生表示掌握,其中能熟练的有50%以上的学生熟练掌握,没有掌握的仅占不到20%。

3、我校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应用层面

(1)计算机基本技能掌握情况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计算机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比较理想,有78%的学生曾经学习过专门的计算机课程。对于计算机操作系统和一般的文字处理电子表格等基本内容的掌握情况都比较理想。在被调查对象中,92%以上的受访者表示掌握了计算机操作系统和字处理软件的使用,81%以上的学生表示能够使用电子表格进行一般的数据处理,只是在涉及到网页设计与制作的时候,只有23%的学生表示能够自己制作网页。

(2)教学软件制作技能情况

在对我校师范生对教学软件的掌握应用的调查中发现,应用教学软件制作课件的结果非常之糟糕,大部分课程之内的教学软件学生使用的程度也不及50%,调查显示,91%的学生可以使用Power Point制作课件为调查中应用程度最好的一项,仅有39%的学生可以使用Authorware制作课件,49%的学生可以使用Flash进行课件制作,52%的学生可以使用Photoshop进行课件制作。

4、我校师范生对教育技术资源方面的需求

教育资源是指那些为教学目的而专门设计的,或者能被用于教育目的的服务的各种资源[7]。在对“你认为自己进行学习或制作教学课件时,最需要什么支持”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57%的学生因为缺乏足够的技术指导不能顺利的进行课件的学习和制作,仅有3%的学生表示时间不足。

5、我校师范生对教育技术能力教育方面的期望

对我校的师范生调查显示:有86%的师范生希望增加课件制作能力的培训,有70%的师范生期望增加媒体操作能力方面的培训,可以看出我校师范生较为期望实践操作能力方面的培训,期望增加理论方面的培训的学生较少。对此,在教学中通过有效运用隐喻等方法可帮助学生有效掌握教育技术能力的重难点理论和技能[8]。

五、结束语

陕西理工学院作为陕南地区服务地方教育和经济发展的一所地方高校,担负为本地区培养各类师资人才的重任,教育信息化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校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师范生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期更好地服务于秦巴地区教育事业。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即将成为教师的师范生,具备的教育技术能力已成为其教学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陕西理工学院在校师范生进行抽样调查,为分析和提升地方高校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以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4.12.

[2]李龙,刘雍潜.教育技术领域范畴与标准研究[EB/OL].http://218.22.0.27//wyh1/DTZX/word/06.doc,2005-1-11.

[3]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8.

[4]宋维虎.网络教育中的教师角色及其发展[J].内江科技,2010(10):34.

[5]盟祥增,刘兴波.现代教育技术[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3):1-2.

[6]张永忠.信息检索与利用[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1):5-6.

[7]邵萍萍.网络教学资源与高校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09(13):137.

陕西地方高校 第5篇

一、高校部门称谓的语言学分析

以省属地方高校为例, 其部门大致分为党群系统和行政系统两大类。党群系统的部门设置数量较少且校际称谓差异较小, 一般有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统战部、党委人民武装部等;行政系统的部门设置数量多且校际间部门称谓差异较大, 一般有校长办公室、发展规划处、教务处、学生处、科研处、人事处、研究生处、学科建设处、国际交流与合作处、财务处、设备处、后勤处、国资处、基建处和离退处等。以上列举的部门称谓, 均为名词+词缀的结构。名词是由两个以上 (包括两个) 语素构成, 其意义均为指称该部门具体负责的业务范围或者业务对象, 如宣传、教务、科研、人事等等。词缀一般由“部”、“处”充当, 其意义为指称该部门的属性:词缀为“部”的部门称谓指称的是该部门的属性为党群部门, 词缀为“处”的部门称谓指称的是该部门的属性为行政部门。也有特殊的部门称谓, 其结构为名词+词缀1+ (词缀2) , 如学生工作部 (处) 。这里名词依然是称该部门具体负责的业务范围或者业务对象, 词缀1和词缀2指称的是同样是该部门的属性。具体到例子“学生工作部 (处) ”而言, “学生工作”是该部门的业务范围, “部 (处) ”是指该部门即是党群属性的部门又是行政属性的部门。

按照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的符号理论分析部门称谓, 我们发现部门称谓的“能指”与“所指”存在以下两种对应形式:一是“能指”与“所指”完全对应, 即部门称谓与部门业务范围完全对等, 如“宣传部”、“统战部”、“教务处”、“人事处”等等与该部门负责的业务范围完全对等;二是“能指”与“所指”不对等, 即部门称谓与部门业务范围不完全对等, 如一些高校的“科技处”其业务范围与一些高校的“科研处”相同, 而一些高校设置“科技处” (负责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类科研业务的管理) 的同时又设置了“社科处” (负责人文社科类科研业务的管理) , 因此前者的“科技处”的所指大于后者“科技处”的所指, 也就是说“科技处”这个“能指”与其“所指”存在不完全对等的情况。

造成部门称谓“能指”与“所指”不对等的原因与部门称谓选择时地方高校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息息相关。仍以部门称谓“科技处”与“科研处”为例。当地方高校只涉及理工农医类学科的或者理工农医类学科是学校主要发展学科时, 往往会选择“科技处”的部门称谓, 以突显该部门的业务范围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研究管理方面;当地方高校只涉及人文社科或人文社科是学校主要发展的学科时, 往往会选择“科研处”的部门称谓, 以突显该部门的业务范围主要集中在知识创新研究管理方面;当地方高校文理并重时, 选择往往表现出规律性缺失, “科研处”与“科技处”称谓选择在同类校际间并行存在。由此可以看出高校部门称谓与高等教育的学科重心有着十分紧密的关联。

二、高校部门称谓与高等教育理念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之后高等教育理念演进路线是:“服务政治”与“培养专才”、“政治挂帅”与“教育跃进”、“教学为主”与“质量为重”、“全面怀疑”与“极端政治”、“工具价值”与“本体价值”、“适应市场”与“注重人文”、“规模扩张”与“素质提高”、“以人为本”与“和谐发展”。[2]高等教育教育理念的多元化演进对高校部门设置的增替有着本源性的影响。以陕西某地方本科高校为例, 通过梳理“学生工作部 (处) ”的部门设置、部门称谓演变, 我们可以观测到这一现象。

从陕西某地方本科高校学工部 (处) 近15年部门设置的情况来看, 2002年之前学校主管学生管理的部门为党群系统的“学工部”, 该部门是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其主要的工作内容, 这与当时的高等教育理念有着内在关联。当时高等教育理念正在进行“适应市场”与“注重人文”的积极探索。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以来, 我国经济社会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明确指出“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因此, 高等学校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了学生管理的重心。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市场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 高等教育理念转变为“规模扩张”与“素质提高”的双向并进。地方高校在2000年以后普遍实行扩招政策, 学生人数急剧增多, 学生管理中事务性工作急剧增加, 急需成立一个专门负责处理学生日常事务性工作的部门。在这个背景下, 2002年成立了“学生处”这个行政部门, 这个部门与“学工部”合署办公, 部门称谓为“学工部 (处) ”, 其业务范围涵盖了原“学工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拓展了学生管理事务性工作的范围。

2006年, 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一个重要产物———数量剧增的高校毕业生走向社会, 学生就业问题凸显。对于大学生就业的管理与指导成为了高校学生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 在2002年学工部 (处) 的基础上, 设置了一个服务性质的部门, 其部门称谓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到这时, “学工部 (处) ”的部门类型从“管理型”走向了“管理+服务型”, 高等教育管理理念悄然发生改变。

2007年, 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将“科学发展观”列为报告主题,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高等教育在价值取向上发生的第一个变化就是凸显“以人为本”。在这个背景下, “学工部 (处) ”的部门类型从“管理+服务型”逐步走向了“服务+管理型”。2010年“学工部 (处) ”增设了两个中心———“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这两个中心虽然在称谓上没有出现“服务”二字, 但在称谓中以“中心”作为其部门称谓的词缀, 而没有选择“部”、“处”等管理机构标识性词缀, 说明部门设置有意体现其非管理的本质。

从“学工部 (处) ”这个部门的设置和称谓演变可以看出, 高校部门称谓与高等教育理念有着内在的关联。同时, 也反映出高校部门称谓与高等教育理念的关联性并非实时的, 一般地, 高校部门设置与部门称谓的演进从时间上而言滞后于高等教育理念的演进。当下, 在高等教育“祛行政化”价值取向的背景下, 高等教育党政部门大部制改革呼声鹊起, “大部门”的设置与“大部门”的称谓选择也必将与“去行政化”、重学术权力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相匹配。

摘要:不同时期高等学校教育观念的改变都会引发高校部门称谓程度不同的调整。高校部门称谓与高等教育理念有着内在的关联性, 但这种关联性并非实时的, 从时间上而言高校部门称谓的嬗变滞后于高等教育理念的演进。

关键词:高等教育理念,高校部门称谓,关联性

参考文献

[1]李枭鹰.从大学称谓变化看高等教育属性嬗变[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 :99.

陕西地方禽类资源现状及保护措施 第6篇

谢白欣玉

国吴

亚(陕宏省西(陕横西山省县横畜山牧县兽动医物技疫术病推控广制站中

心)719100)719100

我国是世界上禽类资源类型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目前,共有禽类遗传资源368个。地方禽种遗传资源185个,其中108个鸡种、35个鸭种、36个鹅种、2个火鸡种和4个番鸭种;培育禽种遗传资源84个,其中19个鸡品种或品系、19个蛋鸡配套系、27个肉鸡配套系、6个鸭种、5个鹅种等;国外引进禽种遗传资源76个,其中11个鸡品种或品系、29个蛋鸡配套系、12个肉鸡配套系、4个鸭种、4个鹅种、3个火鸡种、4个鹌鹑种、4个肉鸽种等。陕西省禽类品种资源虽然不很丰富,但是家禽具有品种优良、生产性能好、实用价值高等特点。

1 陕西地方禽类品种资源概况

陕西省禽类品种资源具有一定的特点,如陕北鸡和太白鸡的肉用、蛋用价值都很高;略阳鸡不但有肉用、蛋用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它有极高的药用价值,为人类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外,这些鸡种是陕西禽类生物遗传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家禽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可以说,地方品种资源就是“国宝”,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日渐提高,这些“土种鸡”将会在禽类生产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 禽类品种产地与性状概况

陕西省地理位置南北狭长,北部是陕北高原,中部是关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境内气候差异很大,由北向南渐次过度为温带、暖温带和北亚热带。年平均降水量576.9毫米,年平均气温13.0℃,无霜期218天左右。独特的气候条件孕育了当地特有的地方品种鸡。

2.1 陕北鸡

陕北鸡原产于延安市的吴旗、志丹和榆林市的横山等地;现扩展至陕西邻界的山西、甘肃、内蒙、宁夏等省、区、市。陕北鸡属中小型蛋用鸡种,体型紧凑,身躯稍小,行动灵活,头颈昂扬,尾羽高翘,羽毛紧贴呈椭圆形,但体型不一、毛色杂乱,白羽鸡居多,其次为芦花羽、黄羽、黑羽与麻羽鸡,大部分鸡的皮肤为白色,少数为黄色。耐严寒、耐粗饲,觅食力、生活力、抗病力强,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适口性好。公鸡平均性成熟为180天左右,母鸡225天初产,年产蛋128个,蛋重50克,蛋壳为白色和浅褐色两种。公母配比:1:10~13,平均种蛋受精率92%,平均受精蛋孵化率90%。母鸡就巢性强,平均就巢持续期可达27天。陕北鸡初生平均体重38克左右,180日龄成年公鸡1900~2200克,母鸡1800~2100克。180日龄公鸡平均半净膛屠宰率79%,母鸡78%。

2.2 太白鸡

太白鸡原产于陕西太白县。由于它的肉用价值居高,发展于秦岭大地乃至全国部分省市。太白鸡属肉蛋兼用型鸡种,公鸡体大,体呈长方形,皮肤白色或青紫色。羽毛颜色可分为赤红、黑红、白羽三种。母鸡羽毛颜色复杂,有麻羽、黄羽、黑羽、白羽、灰羽等多种,皮肤有白色和乌色两种。初生重35克,成年公鸡体重为2550克,母鸡为1950克;180日龄平均活重公鸡为2018.5克,母鸡为1138.2克。屠宰测定:公鸡半净膛为81%,母鸡为80%。大多数母鸡288天开产,年产蛋可达100枚左右。平均蛋重为54.5克,蛋壳多呈浅褐色、白色,个别青色。

2.3 略阳鸡

略阳鸡产于陕西省秦岭以南的略阳、勉县、宁强、城固、洋县、西乡一带。由于其特有的药用价值而遍及我国,并形成规模养殖。略阳鸡属肉用型和药用型鸡种。体躯略偏长,胸部较宽,羽毛较松;胫、趾乌色,少数有胫羽。皮肤有白色和乌色两种。公鸡羽毛有黑、红、白三种。母鸡羽毛颜色复杂,以黑色、麻色、白色为主。目前保护鸡种主要为黑色羽。成年鸡体重:公2900克,母2600克。180日龄屠宰率:半净膛,公87.1%,母87.9%;全净膛,公81.0%,母82.5%。开产日龄240天,500日龄产蛋80个,蛋重60克,蛋壳以褐色居多,青、白色较少。

3 地方品种资源保护措施

畜禽遗传资源是国家的一种战略资源,是畜牧生产和新的遗传资源形成的重要基因库。在畜牧产业发展中,品种的贡献率约占40%左右。没有优质的地方畜禽品种作为基础,畜牧养殖业现代化快速发展与优质化生产就无从谈起。一个原始品种的灭绝,不仅是该宝贵的遗传基因的消失,它所造成的连带损失更是不可估量和无法挽回的。

3.1 现状

由于进口鸡种和改良品种鸡的大面积养殖,抢占了地方品种鸡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导致地方品种鸡资源日益萎缩与枯竭。在近几年的调查中显示、陕西省地方品种鸡存栏不足3.5万只,陕北鸡1.2万只左右,略养鸡约1万只左右,太白鸡1.3只左右,基本是以散养、放养的方式存在于偏僻山村的小农户家庭中,某些品种已经濒临灭绝。

3.2 原因

首先,现代商业品种的速生肉鸡和高产蛋鸡均经过系统的高强度选育,并采用配套方式生产,生产性能很高,商品代群体比较整齐;而地方鸡品种类型众多,未经系统的选育提纯复壮,不仅不同品种间生产性能差异较大,而且群体内不同个体间生产性能也很不一致,鸡群体混杂、生产性能参差不齐,造成经济效益低下以致逐步淘汰,最终走上濒临灭绝边缘。其次,虽然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对提高我们原有畜禽生产性能、增加畜产品产量的确会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但因此造成生产性能偏低的地方品种受到严重冲击也是不争的事实;再加上我们在认识上也存在一定误区,拿引进品种的优势与本地品种的劣势对比,对地方品种特性的发掘较差,则地方品种受到冲击便成为必然。最后,当一个品种的生产不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不再能为饲养者带来较大利润时,该品种的饲养量必然会逐渐减少,如没有正确的引导和保护,到一定程度后,该品种的延续就会受到威胁。

3.3 保种方式

禽类遗传资源也是社会财富,保护和利用好地方家禽遗传资源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作。首先应该对濒临灭绝的品种抓紧抢救,其次要抓紧保护与其他品种遗传差异较大的品种,对目前社会上存在一定数量、但当前市场不好又没有较好开发措施的品种,也要有计划性地开展保护工作。千万不要等到濒临灭绝时再去抢救。任何一个地方畜禽品种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域环境下,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形成的,它往往汇集了多种特有的基因,是培育优质、高产、低耗禽种和利用杂交优势的宝贵原始资源。我们必须重视保护开发利用。

4 地方品种资源开发利用

目前陕西地方鸡尚处在开发利用的起始阶段,土鸡的生产性能专门化程度较低,多为肉蛋兼用型品种,其弊端是生产效率有所下降,但同时具备向优质肉用和优质蛋用两个方面开发的优势。禽类资源开发利用目的不同、自然地理区域家禽品种起源不同形成丰富多彩的地方品种。近几年,这些具有“陕西基因”特色的优良家禽品种已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和专业养殖户认可和重视。如今,横山、靖边一带的陕北鸡、优质黄羽鸡,陕南地区太白鸡、乌鸡等的开发利用,均已走上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化生产道路,已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说明规模养殖地方鸡大有发展。然而,也有相当一部分禽类资源还未被开发利用,合理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对于今后的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德宏州各县市的养鸡业有了很大发展,广大农户养鸡的饲养管理水平,对疫病的防疫消毒意识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据流行病学调查,现在典型的鸡新城疫病在德宏的广大地区已很少发生,但取而代之的是非典型鸡新城疫呈散发状态,给养鸡业造成较大损失,该病仍是威胁德宏州养鸡业发展的重要疾病之一。

1非典型鸡新城疫发生与特点

在鸡的整个饲养周期,肉鸡进行2~3次免疫,蛋鸡3~4次免疫的情况下,该病发病率较低,多呈散发,传播也较慢。时间多发生在30~50日龄,尤其是二免以后,三免之前。其临床症状不明显,多见到呼吸啰音而极易被误诊为慢性呼吸道病或传支。治疗时,使用抗菌素久治不愈,剖解病变亦不典型,常见到十二指肠肿胀,十二指肠和卵黄蒂附近有枣核状出血坏死,盲肠扁桃体肿大出血,直肠有条纹状出血。发病后期,常继发大肠杆菌病,病情加重,死亡增加。

2发病原因

2.1疫苗来路不正,效价不高

由于一些农户所用疫苗不是从正规渠道购进,而疫苗等生物制品需要低温冷藏保存,在运输和保存过程中所需费用相对较高,因此国家规定疫苗等生物制品进销差价也相对较大。一些不具备冷藏运输保存条件的个体兽药店和社会游医为获得高额利润,纷纷违规经营疫苗等生物制品,致使

德宏州农村鸡新城疫发生、流行及防治

聂大茂(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畜牧兽医局678700)熊国慧(云南省德宏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678400)

杨再旭(云南省瑞丽市畜牧站678600)杨必有濮兴杰(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畜牧兽医局679300)

和平(云南省德宏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678400)

陕西省地方金融发展对策研究 第7篇

关键词:陕西省,地方金融发展,对策研究

陕西省地方金融从1951年陕西信合的成立为标志开始起步的。20世纪80年代,随着陕西信托投资公司和陕西省西北信托投资公司(后合并为西部信托投资公司)及陕国投3家信托公司的成立,陕西省地方金融开始步入快速发展的进程。90年代,在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陕西省证券、保险、期货及城市商业银行开始繁荣。近年来,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金融业发展,先后出台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陕西省金融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快金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促进了地方金融的发展。目前,陕西省地方金融已初具规模,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并有可能成为今后支持全省发展的新动力。

一、陕西省地方金融的发展现状

陕西省地方金融在体系建设、实力增强、地位提升等方面已初具规模。

(一)地方金融体系初步建立

目前,陕西省已经形成了地方商业银行、证券、信托、保险、期货等多元化地方金融业发展格局和比较完善的地方金融体系。包括:长安银行、西安银行、西部证券、开源证券、永安财险、陕国投、长安信托、西部期货等12家传统金融机构。另外,近年来小贷公司、担保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兴金融业态也迅速繁荣;成立了省属金融控股集团,构建金融资产投融资平台;成立了首家P2P金融服务平台,开创陕西省互联网金融先河;成立了股权交易中心、有色金属交易中心以及气候交易中心,逐步完善了陕西省多层次资本市场;成立了和谐投资股份公司及民东投资集团,在聚集民间资金,服务实体经济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成立了109家创业投资基金,29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发挥杠杆作用,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二)地方金融实力不断增强

陕西省地方金融机构,尤其银行业机构总量规模增长迅速,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加强。2013年,陕西省地方金融机构吸收存款余额达到5 721亿元,较2010年3 202亿元增长了78.61%;发放贷款余额达到3 399亿元,较2010年1 935亿元增长了75.66%;地方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占到全省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的21.66%。地方金融总量规模的快速增长,对实体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三)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逐步提高

地方金融是陕西省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促进陕西省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2013年,地方金融机构总资产达到9 620亿元,占陕西省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27.83%,其中,地方银行资产占全省银行类资产的22.47%、地方证券资产占全省证券类资产的39.82%;地方保险占全省保险类资产的10.41%。根据发达地区的经验,陕西省地方金融进入了一个较快发展的阶段,在区域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还将不断提升。

二、陕西省地方金融存在的问题

陕西省地方金融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规模小、作用弱、资源配置分散、和其他省份存在相对差距。

(一)规模小,和陕西省经济发展速度不适应

近年来,陕西省经济连续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已进入到中等发达省份的行列,但是金融业发展相对滞后,成为陕西省经济发展的短板。2013年,全省银行、证券、保险业总资产分别是33 395.04亿元、178.2亿元和998.43亿元,在全国占比分别仅为2.26%,0.76%和1.21%,均滞后于同期陕西省GDP的全国占比2.82%。金融业增加值674.88亿元,在全省GDP的占比仅为4.2%,不仅落后于重庆(8%)、四川(6.3%)等周边省市,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90%)。地方金融的规模更显弱小,发展水平不适应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1]。

(二)作用弱,和陕西省经济发展战略不适应

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放,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西咸新区上升为国家级开发区、丝绸之路经济带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实施,陕西省经济发展战略不断提高,但是陕西省地方金融总体实力仍显弱小,相对于发达地区及资源禀赋相似的省份仍差距悬殊。2013年,陕西省地方银行的存款额达到5 721亿元,仅占到全省22.23%;11家地方金融企业股本总额共计158亿元,资产总额仅为2 923亿元,仅为发达地区1家跨区经营的银行或保险机构的资产规模;地方金融机构中除永安保险等少数几家机构实现跨省发展之外,其余均未实现跨省经营[2]。

(三)资源配置分散,和区域均衡发展需求不适应

陕煤集团、延长石油、有色集团、能源集团、高速集团等省属产业集团,总计占有陕西省地方金融机构股权总额的53.11%,处于绝对控股地位。这种金融资本与优势产业直接结合、金融业务直接支撑产业集团主营业务的特殊模式,虽对优势产业的阶段性快速发展功不可没,但这种模式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地方金融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实体产业的波动与兴衰,导致地方金融的发展困局;二是产业集团对发展金融业务的专业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相对不足,迟滞了地方金融的发展速度,增加了潜在金融风险;三是产业集团金融人才相对欠缺,管理理念落后,对金融发展和创新力度不够、激励不足,使得地方金融机构的整体竞争力不强;四是金融资源配置的模式影响了地方金融旗舰的形成,使得地方金融难以有效集聚,并产生协同和规模效应;五是地方金融资源围绕产业集团配置,不能从整体上支撑陕西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金融资源未能最有效地发挥作用。

(四)与其他省份存在差距

为进一步说明陕西省地方金融发展与全国其他省份存在的差距,在东、中、西部地区分别选择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江苏和广东、河南和湖南、四川与陕西省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可以看出,陕西省地方金融发展与这些省份的差距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地方金融发展缓慢,金融资源利用效率不高。6个省份中,陕西省的贷款规模最小,广东和江苏超过了陕西省的3倍。陕西省的存贷比低于江苏和湖南,金融相关率低于广东和四川。二是资本市场发育程度相对较低。陕西省上市公司数量在6个省份中是最少的,证券公司和期货公司数量处于落后水平。三是资本市场融资规模有待提高。陕西省证券市场累计融资额和非金融机构融资量在六个省份中都是最低的,均不到广东和江苏的1/3。可见,由于陕西省金融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不能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注:非金融机构融资量为2012年数据,其他均为2013年数据。数据均来源于相关省市金融运行报告。

三、进一步发展陕西省地方金融的对策研究

结合陕西省国资国企改革的总体思路,针对陕西省地方金融发展中几个重要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组建陕西省金融工作委员会和国有金融资本管理公司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职责和风险处置责任”。目前我国金融管理体制几乎完全由中央垂直管理,而地方政府在金融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中央与地方金融监管权力交织,“多头监管”与“监管空白”并存。参照金融发达地区以及先进省市经验,建议陕西省成立金融工作委员会,成为融合式的金融领导党政平台,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金融资源,加强政府在地方金融行业整合中的推进力和协调力。其次建议成立国有金融资本管理公司,积极探索有效的国有金融资本经营与管理的新模式,按照市场化原则将省辖金融资本、资产进行有效整合和统一管理,建立混合所有制的运营模式,充分撬动民间资本,实现地方金融资本的快速扩张和壮大。

(二)制定陕西省地方融的总体发展规划,抓好顶层设计

总结陕西省地方金融的发展历程和经验,缺失总体发展规划和顶层设计是一个需要重点解决的现实问题。建议由陕西省金融办牵头,集中省一流的金融人才,尽快制定出陕西省《地方金融发展规划》,该规划应与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有机衔接,应明确地方金融发展原则、目标、路径、重点任务和区域布局等,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建成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体系完整的地方金融产业集群[3]。

(三)把两家持牌的上市金融机构与金控集团进行直接整合,打造陕西省地方金融的旗舰

陕西省拥有两家持牌的金融上市公司陕国投和西部证券。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两家上市公司的市场融资功能,可与省金控集团直接整合,以建立陕西省地方金融产业的旗舰,发挥行业引领的作用,带动陕西省地方金融的快速发展。具体操作可分两步实施:首先,将分散在延长石油、陕煤集团、陕西有色等省属产业集团的股权集中与金控集团的股权置换,形成金控集团对两家上市公司的控股地位,而省属产业集团对上市公司的股权变成对金控集团的股权。之后,通过资本市场的定向增发、兼并收购、战略性重组等市场化运作,推动地方金融产业整体快速发展。

(四)集中陕西省最优质的民营资本,确保在第二批获准设立民营银行

民营银行能够集聚社会资金,优化金融资源布局,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同时对于拓宽民间投资渠道、降低民间借贷风险、提高民间资金收益率也有重要意义[4]。目前陕西省有多家民营银行正在筹备,政府应当集聚陕西省民营资本的最优质资源,以一个统一的目标和思路去突破、去竞争,切忌多个民营资本的主体各自为政地争取民营银行。建议陕西省工商联、省总商会积极协调省金融办、银监局,加快出台发展地方民营银行指导意见,筹建陕西民营银行,确保在第二批获准设立民营银行。

(五)梳理政府对地方金融的监管职能,建立专业、高效、统一的地方金融监管体系

要适时推进小额贷款、担保、租赁、典当、拍卖、股权投资、创业投资、农业保险等地方金融业务统一归口管理。县级以上政府要建立规范统一的地方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完善地方金融监管职能,统筹金融业态的协调发展。要建立规范统一的金融组织与金融活动监管制度和监管标准,全面提高地方金融监管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要切实做好风险预警、评估和处置工作,严格防范苗头性、趋势性问题引发系统性、区域性风险[5]。

参考文献

[1]陕西投资与GDP增长关系浅析,2013.

[2]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R].陕西省金融运行报告,2013.

[3]潘功盛.加强金融顶层设计全面深化金融改革[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1):1-3.

[4]邓晓霞,李晓丽.我国建立民营银行的意义和金融创新[J].特区经济,2014,(10):102-103.

陕西省地方政府公债法律问题研究 第8篇

1.1陕西省地方政府发行公债概述。陕西省地处西部地区, 基础条件、设施建设长期以来相对滞后。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 陕西省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全省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受综合财力限制, 政府部门在很多方面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 如民生建设、基础实施建设、环保建设等, 仅仅依靠财政的力量无法满足各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2013年陕西省陕西省审计厅进行了一项政府公债调查, 调查数据显示, 在陕西省地方政府的债务总额中, 用于高速公路建设的投资费用为427亿元, 占债务总额的33%;用于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费用约为237亿元, 占债务总额的18.6%;用于教育方面的投资, 约为124亿元, 占债务总额的9.8% (1) 。

1.2陕西省地方政府发行公债现状。2010年, 陕西省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工作的通知》, 要求加强管理政府公债管理制度, 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截止到2013年6月底, 陕西省本级共拿出24.17亿元资金用于财政偿债, 有9个地市本级和62个县区本级制定了相应的债务管理制度, 同时还有4个地市本级和36个县区本级建立起了较为系统完善的债务风险预警制度, 有效地保障了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安全。全省各级政府共出台债务管理制度98项。全省各级财政部门按照财政部的部署, 完善了政府性债务统计报告制度, 实行债务报表的月报、季报和年报, 加强对政府性债务的统计管理和动态监控。

2陕西省地方政府发行公债存在的问题

2.1中央地方财政权权属不明, 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高。根据陕西省审计厅的调查显示, 目前陕西省在政府性债务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 集中表现在:一是市级和县级政府的公债总额呈逐年上升趋势, 且则长速度较快;二是一些行业和地方债务负担较重, 甚至有些地区的偿债率高达100%, 不利于其健康稳定发展;三是地方政府在偿还债务时, 过分依赖土地出让收入, 违背了土地承包管理的基本原则;四是一些单位和地方存在违规使用政府性债务资金和违背融资等情况, 不利于政府财政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 (1) 。

2.2财政收入与负债规模矛盾突出。针对这一问题, 本课题组对陕西省的铜川市宜君县进行了实地调研, 铜川市宜君县共有人口共九万人, 其中七万人为农民。该县为国家级贫困县, 去年财政收入刚刚突破亿元人民币, 达到14181万。2009年, 该县委托省人民政府代发转贷资金639万, 并将此笔资金用于公益事业建设, 因为公益事业收益微薄, 所以只能用财政偿还。由于该县财政收入有限, 一直无力偿还。在2012年债务到期后, 经多次催还, 终与铜川市协商, 由市转贷639万用于偿还2009年的债务。

2.3地方财政收入不足导致还款风险较大。以税收担保的地方债首先会导致偿还风险。地方财政收入不足是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原因之一, 宜君县在这一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 该县由于没有支柱产业, 财政吃紧, 目前的债务还有几千万主要来自于廉租房和通村公路等公益事业建设。公益事业几乎没有收入, 所以只能由财政偿还, 缺口较大。 (2) 各个行业资金配套不规范, 由各个行业自己要求, 无统一政策标准, 易发生不公等现象。 (3) 虽然有“世行”贷款和新能源贷款等政策, 但因为其无可立足产业 (主要为煤矿产业) , 担心债务无法偿还, 再加之思想保守, 所以一直未进行贷款。虽然其财政收入突破亿元人民币, 但其可自由支配资金仅为三千万到四千万, 公益事业收益低, 债务偿还基本依靠当地财政收入, 造成当地其他方面无法发展, 所以产业发展于偿债之间矛盾激烈。

3美国各州关于政府公债的法律规定

3.1加利福尼亚州法。加利福利亚州法规定, 地方政府在未取得超过2/3 (包括2/3) 选民同意的情况下, 不得擅自增加债务支出费用, 并使其超出此年收入。

3.2弗吉尼亚州法。弗吉尼亚州法规定, 在发行政府证券和包括负债在内的其他利息性收入负债时, 任何城市都不得使其发行总额超过本市上次应课税房地产评估值的10%, 否则将受到相应处罚。

3.3宾夕法尼亚州法。宾夕法尼亚州也就地方政府公债的管理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 以进一步提升其管理效率和质量。宾夕法尼亚州法规定, 若全民投票表决一致通过了地方政府的公债决议, 则地方政府的举债规模和数额可自由选择, 不受限制和监督;而在非全民表决的情况下, 地方政府的举债规模不得超过当年举债基数的2.5倍, 累积的净债务总额不得超过其规模的3.5倍。

3.4基金会计。 (1) 州政府或地方政府普遍采用“基金会计”管理方法进行政府债务管理, 利用特别基金享受到了很多额外的便利和好处。 (2) 政府会计委员会建立了专门的政府会计准则用于指导政府财政工作。

3.5违反州宪法或者法律的债券发行是无效的。 (1) 只有当投资者接受了来自地方政府证券专业律师的法律意见, 其证券发行才具有合法性。 (2) 某些州由首席检察官负责给出政府债务管理的法律意见, 有的则交由法庭审阅和处理。 (3) 法律意见通常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债券的法律有效性、发行人的责任与义务、特别基金偿付、利息所得税征收。

3.6对州政府、下级政府的其他约束。 (1) “阳光政府” (也称“公开会议法”) 。 (2) 发行者必须召开专门的、开放的、多数成员参加的主题会议。 (3) 会议议程和具体安排至少要提前一周通知。 (4) 政府官员不得通过表决的方式享有任何权益, 一旦进行表决, 则相关官员应受到规定处罚。

总之, 美国各州的法律均规定:证券的发行目的必须是公共的, 而非出于私人目的;有些融资项目必须经过选民同意方可进行;政府现金借贷必须在当年还清, 且通常限制在预期税收期限内;政府在进行借债时必须考虑其偿还能力, 不得过度借贷。

4陕西省地方政府公债配套法律制度的构建

4.1修改相关立法, 进行事前监管。2014年8月31日, 我国的《预算法》经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这次预算法的修改使省级地方政府被赋予发债权, 政府举债天花板由国务院设定, 多方共同监管。并且规定只有公益性支出才可举债。在此基础上, 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政府债务的事前监管力度, 制定科学有效的监管措施。其中, 事前监督主要包括对政府日常支出、长期公共投资、政府借贷的管理, 控制资金变量, 防止出现财政管理危机。此外, 地方政府还要做好中期财政预算, 定期发布财政债务信息。

4.2建立监测机制, 防范政府债务危机。建立健全政府债务监测机制, 既是加强政府债务管理的重要举措, 又是防范政府财务风险, 提升债务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有效的监测机制能够大幅度地减少债务风险, 建立以责权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 因此笔者认为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应向社会公开, 引入评级。地方债信息披露所涉及地方政府的相关业务应由该地区财政部门负责办理。地方债信息披露应符合政府信息公开和债券市场监管有关规定。地区财政部门应保证所披露的信息真实、准确、及时。参与地方债发行的承销机构、信用评级机构、登记托管和代理还本付息机构等机构, 也应对其所出具的信息负责。

4.3构建和完善地方政府借贷的风险监管体系。在地方政府债券的监管方面, 我国目前尚无完善的法律规定。就财政部发布的《2009年地方政府债券预算管理办法》而言, 将监管义务交给地方人大和财政部。人大的审核过程管理并不严格, 行政干预性很强, 操作程序不规范, 严重限制了地方人大对地方政府的监督和制约力度, 不利于地方政府借贷行为管理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地方政府借贷监管力度不足不仅会威胁到地方公共服务的供应, 也不利于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稳定。因此, 风险监管体系的建立不仅有助于扩大地方借贷, 加强地方财政的透明度, 预防和管理潜在的风险, 同时也能支持政府的财政体系改革,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美]费雪.州和地方财政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2]岳彩申, 王旭坤.规制地方政府发债权的几点立法建议[J].法学, 2011 (11) .

上一篇:网络口碑的理论研究下一篇:端午节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