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辅资源论文范文

2024-05-07

教辅资源论文范文(精选8篇)

教辅资源论文 第1篇

从今秋新学期开学起, 山东省东营市教科院专门编写的义务教育学段各学科电子版教学资源, 依托东营市教育信息网公共服务平台, 专门开设了“教育资源应用平台”, 实现了教师、学生课程资源的网上免费下载、自主选择与学习应用。“这让师生告别了人手一本甚至多本教辅资料的历史, 开启了全市师生网上免费下载学习资源的新模式。”市教育局副局长陈召华说。

“我们整合全市资源编纂了义务教育各学科网上学习资料, 实现了师生免费下载、自主选择。”东营市教科院院长宋国香说。

“教育资源应用平台设置了课标导航、精要点拨、自主感知等栏目, 通过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 帮助老师们准确把握课标, 也充实了课堂教学和教学效果诊断评价资源。”东营市育才学校初中数学教研组长姜妮娜说, “同时, 通过设计学生适用的课前预习、课堂练习和课后巩固拓展等内容, 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提供了资源支撑 ;通过提供单元过关和期中、期末质量检测试题, 也为诊断学生的学习效果提供评价资源。”

教辅资源论文 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电子教辅 新课程 教学方法 教学质量

伴随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数字化电子教辅资源走进了小学数学课堂,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愉悦的教学氛围,充实了优质的教学内容,极大地刺激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课件中通过图形变化、动画模拟等方式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降低教学难度,提高教学实效性。通过电子教辅的使用,大大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处理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小学数学教学硕果飘香。

本文结合教学案例,例谈电子教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电子教辅资源拓展数学知识视野,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对小学生来说,数学知识相对比较抽象,很多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基本都是简单的记忆,教师还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学生的知识视野仅局限于教材上的信息,对教材的理解能力和对问题的处理能力很难得到提升。利用电子教辅进行数学教学,可以为学生展示形式多样的知识信息,拓展教学内容,还可以通过动态的素材、声像作品刺激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从小就爱上数学学习。

比如,在“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教学的实施,课上用电磁笔点选软件中的图形工具按钮,在操作窗口中进行拖拽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图形。先是教师给学生演示,再由学生自己到前边来绘制图形。开始是学生自由绘制自己喜欢的图形,随着学生对图形概念的熟练掌握,教师或其他学生说出图形名称,让指定学生画出该图形,再由全体学生进行判断,发现问题由学生自己纠正。这样教学,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使全体学生都参与了数学知识的学习,使课堂动起来,发挥了课堂的正能量,落实了“生态课堂”理念,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同时,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

二、利用电子教辅资源优化教学方法,突破教学疑难,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的知识点是很抽象的,对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还是运用那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就是死板的、机械的。要想达成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教师必须科学使用教学媒体手段,整合优质的电子教辅资源,采用适合学生、教材特点的教学方法,将数学知识学透、学活,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比如,在“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掌握得很不理想,对列方程问题感觉很棘手,一看到应用题就心慌,不能准确确定怎么列方程。为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教师利用电子教辅资源进行授课,为学生出示专题性的微课资源,如相遇问题、工程问题、效率问题、价格问题等。对每一类问题进行单独的微课教学,给学生创设列数学方程的情境,让学生在视频的引导下,在生活情境的启发下,深刻理解方程的含义,从而掌握列方程的技巧和解法,提高实践运用能力,通过微课专题讲座和自己的训练,使学生对数学方程问题能够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三、利用电子教辅资源将课堂教学延伸,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绝大多数的家庭都有网络终端,尤其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给学生上网进行自主选择性学习提供了很多方便。这些软硬件资源平台,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刺激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渴望,有效延伸了数学课堂教学,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当学生在家里复习或者是预习时,遇到问题可以随时上网查阅,还可以利用微信、QQ群、博客、飞信、有信等交流平台,与师生进行沟通,或者是通过网络与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实现在线答疑解惑。这种学习方法,很好地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使数学教学得到极大地促进和提高。

比如,在“平移和旋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电子书包学生端进行自主学习,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在进行“线段、图形的旋转”学习时,很多学生利用QQ群互相交流旋转的方法和操作的结果。发现问题,在这里进行讨论,教师也是这里的一个成员,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给予答疑解惑,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落实主体地位。同时,教师把课堂进行了有效的延伸,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习惯。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应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出发,巧用电子教辅资源实施教学,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学生与专家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李超.电子白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例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

[3]王雅丽.巧用电子白板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J].學周刊·上,2014(2).

教辅资源论文 第3篇

一、合并后高校教辅人员岗位配置现状分析

(一) 人员规模庞大, 工作效率低下

由于合并前的学校各自都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和健全的党政管理机构, 合并后, 组成了二级管理机构, 原有教辅人员按照“合并同类项”的办法归入各部门和各二级管理机构[2]。合并以前的学校由于各种原因尤其是历史原因造成自身的管理人员人数过多, 人浮于事的现象严重。因此, 从绝对数来看, 管理人员队伍规模大, 但人事不相宜, 导致各机构之间工作忙闲不均、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问题, 未能发挥大规模教辅队伍应有的能量和优势[3]。一所合并高校的二级教学学院机构设置行政办公室、教学工作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其中, 行政办公室人员2—3人, 教学工作办公室也基本上达到3人以上, 多的甚至达到5人, 学生工作办公室人数最多, 达到十几人 (其中包含专职辅导员) 。

(二) 总体素质参差不齐, 结构不尽合理

教辅队伍中各专业之间的分布极不平衡, 一般性的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过多, 而一些新型学科、优质人才明显不足, 有的专业人才非常欠缺。笔者曾对一所合并而成的大学的管理队伍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表明, 合并初期的管理队伍情况总体素质参差不齐, 结构不尽合理,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学历层次看, 与教师教学队伍相比, 管理岗位人员队伍学历层次明显偏低, 前者具有本科以上学历 (含本科学历) 的占90%以上, 后者具有本科以上学历 (含本科学历) 的不到70%;从专业技术职务情况看, 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所占比例很小, 初级以下人员所占比例超过50%;从知识结构看, 管理队伍中教育管理或相关专业毕业的人员所占比例极低, 大约占20%左右, 绝大部分未受过系统的教育和管理专业的培训, 对高等教育管理规律缺乏足够的认识, 思想不够统一, 服务意识参差不齐, 出现岗位人员配置不合理、处理事件时经常出现差错等问题。如教学办工作人员对高等教育方面的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等基本知识不甚了解, 在回答学生有关政策法规等方面的问题时答非所问, 导致学生对工作人员的不满, 进而扩展到对学校管理的不满;再如学生工作队伍中的专职辅导员要求是党员, 因为其有发展和教育学生党员之责, 但是很多辅导员对党建和党员发展工作的程序并不清楚, 也就无从谈起发展和教育学生党员。

(三) 人事考核制度的弊端影响教辅人员的岗位选择

目前, 就笔者了解过的某合并高校的绩效工资设置方案中, 就教辅人员的绩效考核也存在一定的“妥协性”, 如优秀的标准是:正确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 廉洁奉公, 精通业务, 工作勤奋, 团结协作, 有改革创新精神, 成绩突出;称职的标准是:正确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 廉洁自律, 熟悉业务, 工作积极, 团结协作, 完成岗位目标任务较好;基本称职的标准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不力, 政治、业务素质不够高, 完成岗位目标任务较差, 群众反映较大, 或在工作中造成一定失误;不称职的标准是:政治、业务素质较低, 组织纪律较差, 或工作责任心不强, 不能完成岗位目标任务, 或在工作中失职, 造成较大失误。而对具体教学管理的人员 (如教学工作办) 在考核时并没有一些实质性的要求, 就简单一句“完成岗位目标任务”, 这等同于“允许”他们“无所作为”, 说的是“竞争上岗”, 但是当岗位设置规定出台以后, 大多都是“比着框框画鸭蛋”似的岗位安排;而对其他专业技术岗位人员的考核, 要求就非常全面, 比如, 教学课时、教学效果、科研积分等等, 这样的考核制度使得一批乐于处在半负荷工作状态或者基本闲置的状态人员会向教辅队伍倾斜, 更加不利于岗位的选择。

二、合并高校教辅队伍人力资源整合管理的主要难点和问题

(一) 现有人员众多与灵活管理的矛盾

很长时间以来, 我国高校行政化特点是一个重要问题, 其中管理人员队伍中存在一个“大机关小社会”的问题。教辅队伍中个体专业性、知识性、差异性特征明显, 合并的高校更加凸显出人数众多的问题。如何把这一批人优化管理、组合起来, 发挥教辅队伍更强大的人力资源作用成了一个难题。

(二) 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编制管理方法, 限制了教辅岗位向其他岗位的合理流动

高校编制大致按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等分类管理, 教辅人员若想转岗是件相当困难的事, 小到需要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讨论决定, 大到需要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这些教条式的人事管理制度, 非常严格地限制了人员在这几支队伍之间的合理流动, 使得学校内部难以实现人才的良性互动, 出现现有人才难以“才尽其用”、内部富余人员难以安置的局面。

三、合并高校教辅队伍的人力资源整合管理的对策

(一) 严控编制, 按需设岗, 择优聘任

完成实质性合并后, 高校必须立足学校实际, 科学定编, 人事管理部门要对学校各部门的人员编制进行微观调控, 提出各部门的人员编制数, 并根据学校工作的重点和阶段工作任务的情况, 对各部门的人员编制进行优化调整, 合理设岗, 确保人员与岗位相对应, 做到“事有人做、有人做事、事可做好”。可以借鉴一些一般院校的教学工作办人员配置。有的学校只需要一名教学秘书即可办好整个教学办公室的事务, 而无须大量“闲杂人员”呆在办公室。一是编制总数严格控制在上级规定的编制数比例内, 严格控制为照顾某些“关系”而招聘的编制外人员人数。二是切实根据各岗位要求, 确定每个岗位的职责和任职条件, 对每个岗位实行竞聘上岗制, 并实行“问责制”, 做到责任到人[4]。

(二) 加强培训, 合理转岗

针对合并高校教辅队伍的现状, 结合学校人事工作规划, 做出教辅人员培训、转岗的计划, 并落实必要的培养经费, 可参考干部培训的方式对其进行科学、系统的培训, 确保教辅队伍整体素质的逐步提高。为满足当前高校辅导员人员比较缺乏的现状, 可把办公室多余的人员进行分类, 符合辅导员岗位基本条件的人员可在进行专门培训之后, 逐步转岗到辅导员队伍当中去, 更加切实地为学生服务, 为学校发展的大局服务;符合教师及专业技术岗位基本条件的、并拥有专业知识及相应学历和能力的人员可以在一个时间段内, 要求他们达到相应的职称要求, 并且逐步地、合理地分流到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岗位, 以达到“人尽其才”的目的[5]。

(三) 优化考核方法, 有效激励工作热情

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辅人员考核办法和与之配套的奖惩激励办法, 客观、公正地评价教辅人员的工作。目前大多数高校考核管理人员最终都落实到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和完成工作任务的量与质上, 但是具体的考核机制更偏重于形式上的要求而缺乏具体的工作考核指标。因此, 应着重在工作业绩的考核上具体化, 考核指标体系应尽可能量化, 采取定量与定性考核、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的办法。为保证考核结果的公平、公正和可信性, 可考虑将工作彼此比较了解的管理人员划为一个考核群体, 为便于比较, 这个考核群体人员不宜过多。对考核优秀的人员, 要及时给予精神和物质激励, 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对表现突出的人员, 在晋升、任职方面要真正落到实效上的体现, 而不是泛泛而谈的不知何时才能兑现的承诺;对考核一般的人员, 要给予告诫以鞭策, 使之意识到考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考核结果为不称职的人员, 可以在第一年予以批评教育、降职降薪、调整工作等政策, 情况严重者可以在第二年或者当年予以辞退。

摘要:文章在指出合并高校教辅人员队伍中存在人员规模庞大、工作效率低下、总体素质参差不齐、结构不尽合理、考核制度不科学等问题之后,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 如严格控制编制、按需设岗、择优聘用、合理转岗、优化考核方法等。

关键词:合并高校,教辅人员,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薛天祥, 王佩军.对高校合并的理性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 1995, (4) .

[2]彭志荣.当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协论坛, 2009, (2下) .

[3]沈青.合并高校人力资源管理[J].才智, 2009, (7) .

[4]王敏.浅析学校合并的人力资源整合[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06, (1) .

教辅出版的麻烦 第4篇

在我国,一段时期以来,教辅读物几乎成了跨界的“麻烦制造者”。出版部门、教育部门、工商、物价、税收乃至宣传、出版总署等行政管理部门,都纠结于此。是非争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表面看来,是利益之争;往深里分析,折射了我国出版界、教育界深层次改革的矛盾所在。教辅读物的出版,似乎又担当了某种倒逼机制的角色,成了深化出版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教辅出版乱象丛生:难乎为继

2007年,我写过一篇《教辅创新的学理探究》,大体归纳了教辅读物的五种形态:一是寄生性的讲解型教辅;二是依附性的配套型教辅;三是剽窃性的拼凑型教辅;四是侵权性的克隆型教辅;五是原创性的自主开发型教辅。文中指出了教辅“过度开发、过度竞争、过度死亡”的非正常文化现象:“它是创利的品种,但也是惹麻烦、费心思的棘手货;它是各方争夺的宝贝,又是潜规则缠身、权利寻租、地方割据的重点对象。”(《出版广角》2007年第2期)五年过去了,教辅的乱象依然“涛声依旧”。

如今,教辅的乱象又出现了新的形态:好之者“神秘化”教辅,把它的作用吹得神乎其神,可以“轻松”上北大、清华;恶之者“妖魔化”教辅,认为它破坏了秩序,加重了负担 ,引发了矛盾;纠结的各方出于利益考量,又“蛋糕化”教辅,不约而同共谋瓜而分之。教辅的混乱现象依然“本性难改”:低水平重复,同质化严重,题海泛滥,真题失真,知识稀解、方法稀松、智慧稀缺的“三稀”痼疾病入膏肓,侵权、盗版、抄袭、跟风的“教辅陷阱”吞噬了不少业内中人。教辅的寻租现象也呈现某种隐性——显性——恶性的发展之势。国有和民营的教辅出版从不对等、不公平竞争演变到畸形变相的利益共同体合作:出版社利用民营的选题、书稿、发行渠道和市场覆盖能力,民营书商利用出版社的品牌影响力、编辑加工能力、质量保证力和书号资源的核心配置力,出现了书商几乎承包出版社的教辅品种,一个出版社为书商加工一百甚至几百种教辅图书这种“来料加工” “外包代工”现象,造成了愈演愈烈的原创双缺失——出版社缺少了教辅选题的原创意识和市场开发能力,民营书商缺少了教辅学理的多元化、创意化的渐进性原创意识,缺少了高度自觉的机制性质量保障体系的原发性内生力。

教辅的乱象之根,在于各方都存在逐利动机。出版方更由于国有资产增值和任期目标利润增长的刚性考核,直接导致了片面追求教辅的经济体量和短期效益。从管理学原理和出版改革的路径依赖来剖析,教辅读物的另一种“三个过度”(过度膨胀、过度依赖、过度衰变)和出版的“三慢”“三降”现象,是否存在某种内在联系和规律性的演变?三慢——出版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慢、技术进步升级缓慢、人才培养创新的步伐缓慢;三降——出版业的文化增长积累下降、学术思想影响力下降、出版业的社会效益和时代思想文化进步推动力下降,是出版改革的结构性障碍,这已经引起业内外的高度关注。由此看来,教辅的改革关乎整个出版业的改革,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最后关头。

教辅出版应综合治理,多层设计

多年来,对教辅读物的治理,从上到下,各级管理部门从未懈怠,发文最多,用力最大,但收效仍不甚理想。究其原因,管理思想、方法的偏颇、浮躁,当是一失。只“管”不“理”,“管”则过度迷信卡、禁、堵、罚,“理”则缺少对教辅读物与出版相生相克的科学理性认识,缺少对教辅双刃剑独特性的科学把握。质言之,缺少高屋建瓴地对教辅改革发展的哲学思考,更缺少实事求是的、符合国情的教辅创新机制的学理建构。

教辅是涵盖中小学各科教育、教学、教研、练习、考试的庞大且系统的普及工程,是最直接、最迅速、最广泛地影响学校、家庭、社会的特殊“神经元”。对教辅读物的处置,简单不得,马虎不得,也急躁不得。理智的办法,是辩证施治,综合治理,治标固本强根。治理之策,应多层设计。高层出台管理法规,各层配套实施,基层实体单位依法贯彻、守法经营。这里,有两个规律万万忽视不得。第一是教育的科学育人规律。尊重学生的全面素养发展,正视教辅泛滥的低效、无效、负效现象,摒弃只关注教辅的市场性情、利润商情,无视教育乃立国之本的国情,忽视学生自主全面发展的学情。第二是出版改革发展的文化软实力、思想学术影响力的原动力规律。高层设计方面,新闻出版总署和教育部应把教辅的开发像教材一样专项治理,公开招标,资质验证,方案公示,质量监视,市场跟踪,社会监督,个案审理,法规跟进。多层设计的思路应该是保证不同市场主体平等的市场地位,根据业绩、贡献、文化责任的担当,遵纪守法的记录,而不是根据其他因素来配置资源,鼓励各方真诚合作,降低行业准入门槛,以质量监控为调控手段。多层设计的原理是科学化、差异化、动态化、机制化。基于教学发展的需要,兼顾学生、家长、学校、教师、社会的心理期望目标,遵循科学的认知发展和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抵制胡编乱造,追求优质高效。

优质的原创性教辅,应该具备多重对话的品格。与文本对话——创造性地解读教材;与教师对话——挑战性地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与课堂对话——拓展性地开发课堂空间的想象力、辐射力;与学生对话——深刻地启发学生自觉反思、自我激励、自主发展;与考试对话——有备无患地应对各种升学、就业、人生考试。所有教辅的编写过程都应该有基地、有实验、有论证、有数据、有实效,最终才能推广,必须坚决杜绝多年来闭门造车、剪刀加糨糊的“伪教辅”“带菌教辅”。教辅编写者应该首先更新自我的知识结构。比如,对于大家耳熟能详的“减负”“素质教育”“查漏补缺”等提法,编写者都应该有重新认识的必要。“减负”不仅是“减量”,更重要的是心理减压、认知减误、素质减弱、人格减低。素质教育也绝不是课堂上“灌”,课堂外“乱”——乱加码、乱办班、乱补习、乱放羊。2011年版的新课程标准对“素质教育”有了新的阐述,提出了“全面素养”的要求。比如语文,除了学科常规的语文素养,还包括信息素养、媒体素养、技术素养;除了大家习见的“整体阅读”“整体感知”,新增加了“非连续性文体”的阅读能力,指的是对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的、形式丰富多彩的广告、图文、表格、清单、目录、索引、时间表等各种文体,都应该具备认知和解读的能力,因为这已经成为未来公民的重要素养。至于“查漏补缺”之类,除了查知识链条的断点,更要查思维链条的连缀点、学习心理的缺失点,理清知识—能力—智力间的逻辑关系,建构“认知图式+心理图式+行为方式”的网络联系。简言之,当今教辅的理念、要求、形态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教辅的编写标准、质量管理也应该跟上,顺应发展,层层把关。这应该是多层设计的题中之意。

教辅改革的哲学思考:弯道超车

社会经济发展学有一个“刘易斯拐点”,说的是人口红利衰变对经济的影响。出版学上也有一个“教辅拐点”,说的是教辅出版变革带来的出版消减现象。规避出版的“教辅拐点”,值得重视。

第二轮改革开放面临产业结构、发展模式的大变革。摆脱教辅一枝独秀、离了教辅断了粮的尴尬,实现“弯道超车”,是当前出版界面临的实际课题。弯道自然免不了减速,减速并不等于停止、倒退,减速是为了渡过拐点后的冲刺和超车。通过调整教辅来调整出版的主攻点和着力点,实现出版的质的飞跃,是教辅改革的正面导向和良性发酵。鉴于此,有必要进行一场深入的哲学思辩,不断拷问出版文化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端正发展动机,对发展动力、功能、结构、模式进行全面审视。对出版社原有的选题结构、文化成分、文化秩序、思想智慧蕴含量进行深入反思和全新重组,提出合法性、合理性的哲学依据,自觉树立先进文化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中长期出版重点选题方阵。对出版多元财富(而不仅仅是钱)的构成——物质财富、人力财富、精神财富、文化财富、思想学术影响力财富,进行吐故纳新的解构和建构,建设具有国际视野的大出版格局,朝着富有全球、全人类精神文明高度的中国出版话语影响力大步迈进。

善用教辅“辅”教学 第5篇

学生手边为什么有这些教辅资料呢?1.方便查找资料。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等一应俱全。2.简化学习过程。像注音解释等内容不要查阅工具书。3.快捷回答问题。理解性探究性问题不用思考, 有完整标准的答案。4.帮助作文。有形式各异的例文可以模仿。5.便于训练。各种类型的题目有参考答案, 不需要教师讲解。家长和学生就是因为上述原因, 所以买了一套不够, 有的准备了好几套。

有没有我们老师的原因呢?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 照搬教参的还大有人在, 于是教辅资料越编越“精”, 将语文教师的法宝———教参收录入资料。再看我们的语文作业, 大同小异, 天下题目一大抄, 老师布置的题目在资料上能找到答案。特别是作文训练, 没有序列, 没有层次, 平时的作文练习, 老师就是写一个作文题目, 然后就是学生自己的事了。没有写作例文, 更没有教师的下水作文, 于是, 学生把眼光投向了资料。

笔者曾试着不许学生把资料带入学校, 但存在的必有其合理性, 管得了校内, 管不了校外, 学生仍然偷偷摸摸地使用这些“宝贝”。不如在善用教辅上作尝试, 只要使用恰当, 这些资料也能为“师”所用, 相得益彰。

一、“明目张胆”仿“例文”

作文训练“这就是我”。布置完作文题, 学生便在资料上找起例文来。我就说允许学生模仿例文, 但不能抄袭, 学生面露喜色。我向大家推荐了一篇例文《十六岁———两面的我》, 然后要求学生各自推荐例文, 并说出推荐理由。大家从资料中找出了各种各样的例文, 有的描写了一个活泼的男孩, 有的描写了一个文静的女孩, 有的刻画了性格鲜明的自我, 有的表现了两面性的自己。在此基础上完成作文, 再把作文和自己推荐的例文进行比较, 看看模仿得是否相像。

在这次作文训练中, 学生充分运用了资料中的例文, 为了让大家认可自己推荐的例文, 千方百计地挖掘例文的亮点和优点, 把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告诉大家, 无疑, 这就使学生对例文作深入的解读和思考, 并结合作文知识进行赏析。在写作中, 学生要模仿的地方, 就是他推荐例文中思考最深的地方。而在作文讲评时的比较, 又能进一步强化他的作文知识, 写得不好的能得到矫正。写得好的同学, 能在例文的基础上有所发挥和提高。

二、“言之有理”处补白

阅读训练, 翻开参考答案, “言之有理即可”的字样比比皆是。教学《陋室铭》时遇到这样的题目:“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 你有什么看法?答案是“言之有理即可”。对于这样的题目, 一般情况下, 老师都会放过, 因为这是开放型题目, 答案不唯一。但是学生中有较真的, 非要老师说出几个参考答案。我就让学生自己编拟“参考答案”, 补出资料中的这一“空白之处”。有同学认为:这种交友方式可取, 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也有同学认为: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我及时肯定他们能分别从正反两方面来思考, 两者的角度都可以, 但是缺少理由。于是前者提出:“这种交友方式可取, 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 这样才能不断进步。”后者补出了理由:“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 他自命清高, 看不起平民百姓。”可是, 有同学提出:这里的“白丁”并非是“平民百姓”, 而是“粗鄙之人”。结合当时的背景, 刘禹锡对当时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 不以国事为重深感忧虑, 却又无力回天, 只能采取消极的办法, 独善其身, 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由此看出, 文中的“白丁”确实不能简单的理解成“平民百姓”。所以, 如果认为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 那是因为他不屑于向生活中的各种人学习, 取长补短。最后, 帮助学生总结了答好此类题目的要点。

开放型试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对于语文水平不高的学生来说, 确实需要一些实实在在的引导和示例。语文老师抓住这类开放型的题目, 让学生补出符合要求的答案, 不但能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文本, 而且能激发思维, 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比比谁的答案好

教学文言文时, 学生常为文言语句的翻译而争论不休, 都认为自己买的资料上的说法规范。我想与其让他们统一以教参译文为准, 不如让他们把各自不同的译文拿出来比较, 看看谁的说法更合理。

一种情况, 译文只是说法略有差异, 并无好坏之分。如:“自李唐来, 世人盛爱牡丹”, 译文1:“自唐朝以来, 世人很喜欢牡丹”, 译文2:“自唐朝以来, 世上的人们普遍喜爱牡丹”。两句的不同是1句只对“世人”作了直译, 而2句把“世人”译成了“世上的人们”稍通俗些。1句把“盛爱”译成了“很喜欢”, 而2句把“盛爱”译成了“普遍喜爱”, “盛爱”表明了喜爱的程度, 两句的翻译差别不大。

一种情况, 翻译时为了上下文的语气连贯, 添加了一些词语。如:“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1: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译文2:临别时村里的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译文2在句前添加了“临别时”, 语境紧承上文“辞去”。

第三种情况, 译文用词有不同, 值得细加推敲。如:“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译文2把“语云”译成了“嘱咐道”, 比译文1译成“告诉”有意味, 能体会出“此中人”一再强调要求渔人不要透露这里的情况, 以免受到干扰。

莫把教辅变“教负” 第6篇

中国教辅买卖之火可能是当今世界独一无二的奇特现象。疯狂购买、使用“教辅”, 从侧面反应了教育的不自信———家长对孩子不自信, 教师对教学不自信, 学生对学习不自信。课桌上, 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教辅读物, 大家妄图通过这种“大跃进”式的加“负”方式来达成教育目的, 可结果往往南辕北辙。这种人为增“负”, 让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淡, 直至消失殆尽。每年高考结束时学生把所有的资料撕毁或付之一炬便是明证, 书在学生眼里是多么可憎, 恨屋及乌, 连教辅之外的图书都难逃这样的厄运。铺天盖地的教辅, 除了能帮学生在高考独木桥上挤一张门票外, 别无他用。然而高考的成功, 常常伴随着人生的失败, 许多学生做对了问题, 却答错了人生!

教辅的大量使用, 也使得教师不再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课堂, 转而挖空心思去考试, 去测验, 在强逼学生做题中耗费自己和学生的生命。这个过程索然无味, 老师累, 学生更累!在极端威逼、压制之下, 各种惨剧便接连发生。据《中国青年报》载:近日, 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人民医院急诊中心送来了3名女学生。据了解, 这3名女学生才10岁左右, 是九江市庐山区当地赛阳中心小学的学生, 因为没有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 害怕被老师罚站, 于是相约跳楼, “跳楼死了就不写作业了”。这是一则让人触目惊心的新闻, 可是有多少新闻和它相似?又有多少还没有报道出来?或许, 它只是冰山一角!

教育出版领域的“钱”规则, 也使教辅变成了一个“甜蜜”的大蛋糕, 人人都想尝一口, 有些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都变成了教辅读物强买强卖的推手, 家长为这一切“买单”。教辅, 也成了家长的负担。

教辅, 本来是“教学辅导”, 重在对学习的“辅导”。当教辅泛滥成灾, 让学生苦不堪言, 让家长无可奈何, 当提高成绩要让学生付出生命代价的时候, 一切还有什么意义?

浅谈教辅资料 第7篇

目前,市场上教辅资料品种繁多、良莠不齐。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普遍提高。伴随着应试教育加剧,各种教辅资料也铺天盖地地涌向教育市场。虽然这些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对教育教学起到促进作用,但是过多过滥也给教育教学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教辅资料的使用误区

从小学到高中,许多学校每门课都订有一种或多种教辅资料.然而,由于缺乏统筹安排和有效指导,在使用教辅资料时出现了许多误区,使得教辅资料的使用效果适得反.

(一)教师方面

1. 教辅资料并非都对教学有辅助作用。

有的教师为了名誉,在编写资料时不负责任,导致漏洞百出;有的教师唯利是图,为了回扣坑害学生;个别报刊以给老师利益为诱饵,销售低质量低劣的教辅资料。

2. 教师为了提高分数,注重题海战术,强行为学生征订大量教辅资料.

注重题海战术,增加学生负担,破坏了学生的正常学习。

3. 有些负责人责任心不强,在教辅资料的审查过程中没有认真审查,征订了不合适实际情况的教辅资料或质量低劣的教辅资料,不但对教学没有辅助作用,反而影响了教学。

4. 有一部分教师没有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的对教辅资料进行取舍和整合,也没有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与分析,没有正确的发挥教辅资料的作用。

(二)学生方面

1. 过分注重教辅资料,没有回归课本,本末倒置;

2. 不重视基础,眼高手低,只做难题;

3. 做完不对答案或对了答案不分析自己出错的原因,更不愿纠正自己的错误。

4. 基础差的学生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教辅资料进行取舍。

5. 教辅资料变拐杖,学生动手不动脑.

6. 求多不求精,学生负担过重;

7. 教辅资料变主导,教材研究不深入。

二、如何正确选用教辅资料

(一)正确选择教辅资料

首先,要选择与学校教材相符合的教辅资料;

其次,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学习选择不同的教辅资料;

第三,对学生而言,学生在自主选择时一定要参考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与自身相适应的教辅资料,不要盲目从众;

第四,教师在选择教辅资料时应充分考虑班上学生的学习情况,分层选择,帮助学生选择时同样要根据不同情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辅资料;

第五,家长在为孩子选择教辅资料时,也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不能盲目跟风,而给孩子带来身体和精神上的压力;

最后,学校在选择教辅资料时,除了针对本校学情以外,还应参考外校一些好的建议,避免选择了一些没用的教辅资料,给学生增加负担,应以基础为主,适合大部分学生。

(二)正确使用教辅资料

1. 使用教辅资料因人而异。不是每个人人都必须使用教辅资料,应该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找适合自己的资料进行研究;

2. 不能过分依赖教辅资料;

3. 学生在使用教辅资料后要认真检查问题并订正;

4.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使用合适的资料;

5. 会举一反三;

6. 把题型相似的题目进行比较,使知识融会贯通。

三、给教育部门的几点建议

1.教育部门及教研机构应该严格研究、指导、监督,并能组织有经验的老师认真编写各个层次的教辅资料,保证教辅资料的质量;同时应该打击和查处劣质教辅资料。

2.教育部门及教育协会应该组织专家、学者及有经验的老师为学校征订适合自己学校及适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教辅资料,严格把关,认真分析。

3.各学校各年级备课组,应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有的放矢的利用教辅资料,指导学生对教辅资料进行取舍、检查,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并进行讲评和疑难解答,使之发挥辅助功能。

四、小结

教辅资料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导作用,但同时教辅资料又有许多弊端以及教师和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因此在使用时要注意正确使用教辅资料,同时教育部门及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教辅资料的审查。学生在选用教辅资料是要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参考文献

[1]李桂玲.教辅资料使用的问题及对策[J].大连理工大学附属学校.

[2]柴强太.过多教辅资料对教育教学的负面影响[J].甘肃省兰州市第十中学.2011.9.

[3]权宽一.中学教辅资料使用情况的调查及建议[J].2005.1.1.

教辅图书如何做出品牌 第8篇

聆听市场“风声”,抓住最佳商机

“听”出市场,即编辑要善于从互联网、电视、报刊,乃至生活中获取市场信息,找到读者关注的热点和需求。编辑首先是一个信息聆听者,能够用耳朵“听”市场,能够了解读者关注点,这是发现畅销选题的第一步。鲜活的生活永远是选题策划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来源。这些看似“芜杂”的只言片语,却是来自市场一线最鲜活的声音,在一瞬间能启发图书策划的创意和灵感。收集市场信息,关注读者的需求,是图书策划之前需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这本身就是营销意识最直接的体现。

随着网络的发展,不少出版社借助当当网、亚马逊和京东商城等电子商务平台,进行教辅图书的销售。如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天猫商城有自主经营的官方旗舰店,人民教育出版社所出版的中小学教材及系统化教辅图书仅在人民教育出版社自有网络平台——人教商城正价出售。出版社除借助电商平台代理销售之外,也青睐于在C2C平台上建立自己的销售平台。前者拥有所借助平台的大投入和大宣传规模,而后者在图书选择和销售方面更具有主动权,两者结合起来会使网络渠道变得更为完整。值得一提的是,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也有部分包括新华书店系统和私营店家在内的授权区域代理网络销售商家,并卓有成效。人民教育出版社也在陆续建立与全国新华书店网上书店的合作,目前已实现与博库网的对接。随着网络销售渠道的日益完善和几大平台的互相带动,出版社教材教辅类图书的网络销售规模也越来越大。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教材教辅网络动销品种超过400种,年销售码洋超过500万元。复旦大学出版社教材教辅的网销规模也达到1000万。

借助现代营销手段,实现营销最大化

如果说“听”出市场信息,是在选题立意阶段,利用自觉的营销意识,关注读者需求的话。那么“跑”出资源,则是在编辑出版过程主动整合图书营销元素,借助营销资源,搭建营销平台,让营销意识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

图书编辑出版的过程也是资源整合的过程。如果在发现一个好的选题时能第一时间精准“定位”最合适的作者,体现着一个编辑掌控作者资源的能力。那么能在编辑制作书稿的同时,整合营销资源,借助营销手段实现对目标读者的影响,则充分体现一个现代编辑的营销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互联网飞速发展和多种媒体交互融合的时代,为编辑在选题信息获取,与作者沟通交流,整合宣传推广资源、图书营销方式等方面带来极大便捷。“跑”出资源不仅是出去约见作者、找资源,更多的是利用互联网、手机等现代手段,落实选题,整合营销资源。一个编辑只有在图书编辑出版过程中利用现代传播手段,融入营销元素,有意识地整合与图书相关的营销资源和营销手段,进行重组和优化,才能适应当下阅读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的需要。编辑的营销意识介入得越早,营销策略制定得越精准,越能尽早搭建营销平台,打开营销渠道,让潜在的读者群体“浮出”水面。

跨媒介教辅系统的销售和使用是如今教辅营销惯常采用的一种营销形式。跨媒介教辅系统的销售渠道分为两部分:图书销售通过传统图书销售渠道,个性化学习方案销售通过网络渠道。每学期开学前,读者可以到零售书店购买跨媒介教辅系统的图书部分和学习水平分析及个性化学习方案网络通行证,通过阅读图书的导引系统帮助学习,学完相应内容后做测试题,然后使用网络通行证登陆出版社学习网站,将自己的测试结果传输给网站的学习水平分析中心。分析中心对读者的测试结果做出评价,并分析学习水平,指出存在问题,提出个性化学习方案。最后,读者根据出版社提供的个性化学习方案,有针对性地调整学习,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及互动、自主学习。当然,读者也可以班级或学校为单位团购图书及相应的学习水平分析和个性化学习方案软件,由任课教师结合教学组织测试,然后进行分析评价。除此之外,学习水平分析及个性化学习方案也完全可以通过网络销售来实现。

让营销意识贯穿编辑始终

在整体图书市场疲软的情况下,编辑和发行作为出版社两个核心业务部门,成为出版社寻求突破和创新的重点所在。出版社加大对出版环节“下游”发行渠道的开拓,不断提升市场营销能力、努力提高图书销售的同时,对“上游”编辑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阅读群体的细化和分流,增强营销意识是传统编辑向现代出版人转型的一堂必修课。能够独立思考,具有市场敏锐感知、准确判断选题的编辑,才能做出品牌。

创立教辅品牌首先要考虑定位问题。编辑要明确图书的品种定位,找准图书的读者定位,凸显图书的特色定位。因此,大量细致的前期调研极为重要。像座谈会、走访、调查问卷、书店随机采访等都是简便可行的好形式,可以分别了解学生、家长、老师、图书批发商与零售商等各个链条对教辅图书在内容、形式和题量上的期望。同时在出版社内,编辑部门要与发行部门、出版部门共同探讨教辅图书的选题定位,最终制订从体例内容、封面版式到宣传营销的一系列品牌教辅可行方案。好的教辅品牌图书应从内外两方面入手,力求神形兼优。

第一,在外观设计上,应引入活泼时尚的元素,舒缓读者学习中的紧张情绪。从封面、内封、目录到内文版式、插图都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设计,通过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外观形式,给学生更轻松的阅读感受,让学生在自主开放的状态下巩固、扩展知识,积极地向素质教育的要求贴近。在栏目设计上应更具亲切感,打破一般教辅“学、练、测”的单调沉闷面孔。以开放和发散为原则,通过不同的栏目设计让学生能够清晰掌握书中的要点分布,快速把握章节内容,从而根据自身学习情况确定使用本书的最佳方案。同时在印刷、用纸的选料方面要注重环保健康,确保用纸优良,油墨环保,给读者提供最健康、最放心的“精神食粮”。

第二,内在提升品质。编辑通过深入扎实的调研论证,科学确定品牌教辅图书的栏目设置、难度梯度、题型题量、讲练比例、版本配置等各层面的设计方案,力求做到增加实用栏目,科学客观地控制题量,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正确高效地使用教辅图书。同时,力求营造人书之间的亲和力和亲近感,让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上一篇:接送系统下一篇: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