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物定性定量检测

2024-05-07

污染物定性定量检测(精选4篇)

污染物定性定量检测 第1篇

1.1 传统教学的弊端

《污染物定性定量检测》是高职院校“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学习污染物分析检测中的基本化学滴定分析法与仪器分析法, 目的主要是让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分析操作技能, 也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需要打基础。理论教学方面, 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是以教师为中心来授课, 也就是以教师选好的教材为基础, 按照教材上的章节内容循序进行。在此过程中, 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脱节较严重, 理论教学中教师以传授、灌输为主, 学生以被动接受知识、记笔记为主, 这样的知识传授方式其知识传输效果主要还是依赖学生的主观努力程度及有效的学习方法, 而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恰恰就是自我要求不严, 学习积极性较差, 不适应这种方式的教学, 所以效果也自然不会很好。实践教学方面虽有学生动手做实验, 但也是老师先演示讲, 然后学生按照教材上现成的步骤按部就班地完成, 学生做实验只是被动性的简单重复验证, 这样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 这种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方法极不利于高职院校实现“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1.2 项目化教学法

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是现今很多高职院校正在积极探索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以行动为导向, 根据典型工作任务来设置学习情境[1], 使学习过程依照职业的工作过程展开。也就是说课程活动内容是以经过教学改造的工作任务为中心来进行设定和组织的, 课程内容的学习在一定的情景中完成, 这也正是认知构建主义强调的“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景相类似的情景中发生”。

项目教学法基本思路是打破原来教材的顺序, 按照教学目标将课程重新划分为若干操作性强的教学项目, 然后以具体项目为主体展开教学[2]。而项目则是基于典型工作任务而精心设计的, 围绕具体的项目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进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学生可以有自己的看法, 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边学边做, 在此过程中获得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以及职业素质的提升。而教师在其中的作用则主要是组织、引导、解疑、总结、评价等。

下面就以本课程为例, 来浅谈下项目化教学方案的设计。

2《污染物定性定量检测》项目化教学方案设计

2.1 课程总体目标

本课程在整个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位置为专业基础课, 结合其在专业培养方案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 以职业岗位的需求为依据确定本课程的总体培养目标, 并对总体目标作更为细致的分解, 包括: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拓展目标。

总体目标:能运用滴定分析法、仪器分析法等方法对环境介质中的某些污染物进行分析检测。通过各个项目的训练, 学生能熟练掌握分析操作技能、能熟练进行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能编制规范的测量报告, 同时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分析工作习惯, 树立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树立职业安全意识及环境保护意识。

2.2 项目化课程设计内容

项目化教学中“项目”是训练学生的主要载体, 我们设计时以行动为导向, 从“以知识逻辑为线索”转变为“职业工作过程为线索”, 精心策划、挑选项目。课程项目分成三类:入门项目、主导项目、自主项目。其中入门项目以教师为引导, 学生以学及模仿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获取经验性知识, 并渗透理论知识的讲授。主导项目是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基础上以学生为主, 通过查阅资料, 按照工作程序完成相关任务, 老师从旁辅助。此过程重点是向学生渗透自我学习、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等素质要点。而自主项目则主要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 按照实际检测工作的程序、规范独立完成训练项目, 着重于专业技能的巩固与提升。具体项目主要内容如下:

项目1某污水处理厂化验室对接入的废水酸含量检测 (入门项目) 。

项目2某污水处理厂出水口水质电导率及PH值检测 (入门项目) 。

项目3常州大通河水体水质总硬度的检测 (主导项目) 。

项目4某电镀厂酸洗废水铁含量检测 (主导项目) 。

项目5常州大通河水体水质高锰酸盐指数检测 (自主项目) 。

项目6某电镀厂废水中六价铬离子的检测 (自主项目) 。

这些项目所对应的原课程知识内容主要包括:溶液的配制、药品的称量及准备、玻璃分析仪器的校准、酸碱滴定分析法、溶液电导率测定方法、溶液P H值测定方法、配位滴定分析法、氧化还原滴定法、可见分光光度法等。

2.3 课程教学实施方法

对于每一个项目我们都设计成一个虚拟的工作情景,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分别成立比如“检验小组”, “工厂化验室”等, 教师则作为负责人, 通过工作结果的相互比较与评优, 引入竞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将每一个项目分解成若干个工作任务, 每一个工作任务也都将训练学生一定的能力。教师在课上也不再是讲书, 而是带领学生去完成一个个任务, 在此过程中也练出学生的办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以项目1某污水处理厂化验室对接入的废水酸含量检测为例, 项目分成以下几个工作任务: (1) 查阅资料, 制定初步方案。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图书馆, 工具书室进行检索或网上检索, 获得相关资料, 小组讨论总结制定初步方案, 教师全程跟踪指导, 最后根据汇总报告考核评价。 (2) 确定方案, 制定工作计划。学生集中, 各组汇报制定的初步方案, 陈述理由, 小组之间相互学习交流, 最后组内成员分工制定详细工作计划和流程。教师根据汇报情况评分。 (3) 方案实施。学生按制定的工作计划和流程动手实施方案, 教师在其中做主动的指导与记录 (主导与自主项目中相应只作被动咨询) 。 (4) 结果评价, 总结点评。学生对产生的数据进行误差分析, 然后汇总各组结果, 进行比较, 各组分别思考、解释出现的问题, 或提出自己的疑问, 最后有教师总结点评, 补充相关理论知识。学生继续完善各自的方案或工作计划, 失败的小组可通过实验室开放时间自行重做, 最后编制规范的报告。

3 结语

综上所述, 实施项目化教学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很好的尝试, 它使教学过程实现了从“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到“学生、项目、实践为中心”的转变, 让学生真正主动学起来。当然, 项目化教学还在改革之路上, 今后还需要不断的大胆尝试和探索, 才能让其更趋完美。

摘要:《污染物定性定量检测》是高职院校“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文通过对本课程“传统教学法”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引出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法”, 并对本课程进行了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探索, 给出了本课程项目化教学方案的示例, 以期与更多的同行交流探讨。

关键词:污染物定性定量检测,教学改革,项目化教学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污染物定性定量检测 第2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

来自2011年3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住院及门诊查体者306例,其中男201例,女105例;年龄3.5~72.0岁,平均41.8岁。均抽取空腹静脉血3 ml于促凝管,血液自然凝固,3 000 r·min-1离心10 min,血清无溶血、无凝块。

1.2 仪器和试剂

CLIA使用美国亚培ARCHITECT SYSTEM i2000SR分析系统及其配套试剂,ELISA法采用奥地利CliBio 128C酶标分析仪和上海实业科华公司生产的乙肝5项酶标试剂;质控血清[HBsAg(2 IU·ml-1)、HBsAb(30 mIU·ml-1)、HBeAg(1 NCU·ml-1)、HBeAb(8 NCU·ml-1)和HBcAb(2 IU·ml-1)]由北京康切斯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1.3 检测方法

所有标本的检测严格按试剂盒操作说明及仪器操作规程进行。定性试验阳性判断按照试剂盒操作说明书;定量测定阳性判断标准:HBsAg(1)>0.05 IU·ml-1、HBsAb(2)>10 mIU·ml-1、HBeAg(3)的光密度与临界值之比(S/Co)>1、HBeAb(4)的S/Co>1、HBcAb(5)的S/Co<1为阳性。

1.4 统计学处理

检测结果的数据采用SPSS 12.0软件配对资料的t检验作统计学处理,率的比较行 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定性ELISA检测

出现7种模式,分别为1+4+5(17例)、1+3+5(20例)、1+5(17例)、2(134例)、2+4+5(43例)、4+5(13例)、全阴(62例);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阳性率分别为17.6%、57.8%、6.5%、23.9%、31.7%。

2.2 CLIA定量检测

出现13种模式,分别为1+4+5(17例)、1+3+5(20例)、1+2+3+5(1例)、1+3+4+5(1例)、1(1例)、2(115例)、2+4+5(43例)、4+5(30例)、4(5例)、5(18例)、1+5(15例)、2+5(20例)、全阴(20例);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阳性率分别为18.0%、58.5%、7.2%、43.3%、65.4%;与定性检测方法结果比较,HBsAg、HBsAb、HBeA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Ab和HBcA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2.3 一致率比较

两种方法测定乙肝5项的一致率分别为HBsAg98.8%、HBsAb 82.4%、HBeAg 96.4%、HBeAb 78.2%和HBcAb 59.2%,其中,HBeAb和HBcA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3 讨论

CLIA是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的检测技术。雅培ARCHITECT SYSTEM i2000SR是基于磁性粒子和免疫发光技术相结合的新一代分析系统,其分析原理是抗原或抗体固相化于顺磁粒子的表面,标本中的抗体或抗原与之结合后加入吖啶酯标记的抗原或抗体,通过加入激发试剂发射出光子,其相对光量单位(relative light units, RLUs)与标本中被检物质的浓度成比例关系[1,2]。由于固相载体是直径约2 μm的顺磁颗粒,具有表面积大、吸附效率高的特点,因此固相抗原或抗体的量增加;同时,增强发光试剂可以使发光时间延长、强度增加,使检测灵敏度显著提高[3]。本研究结果显示,用CLIA定量检测乙肝5项的阳性检出率高于传统的ELISA法,其中,HBeAb和HBcA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检测出所谓的少见阳性模式,如1+2+3+5、1+2+4+5、1+3+4+5等。

本研究通过两种方法检测1+4+5和1+3+5模式(分别为17例和20例)结果一致,主要反映乙肝病毒感染的慢性期和急性期;用定量方法检测到单独4(HBeAb)或5(HBcAb),结合表面抗原,若为阴性,则临床意义不大,有可能为非特异感染,或试剂盒灵敏度过高非特异性反应所致。同时,本研究发现HBsAb/HBsAb和HBeAb/HBeAb共存模式各1例,可能与不同亚型病毒感染,或乙肝患者服用核酸类药物,导致编码S蛋白的单碱基发生突变和Pre- S区删除突变,使得HBsAg的抗原性发生变化有关[4]。HBeAb/HBeAb共存模式可能是HBeAg在转阴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现象,在机体的恢复过程中,病毒载量减少,抗体滴度增加,用灵敏度高的方法可以发现机体内血清转换过程中的动态变化[5]。本研究中定性测定显示的全阴模式和4+5模式与定量测定结果差别最大,62例定性全阴者定量显示阴性者只有20例,而定性4+5模式13例,定量增加到30例,主要原因一是定量检测灵敏性提高,将定性试验阴性者检测到一定数量的阳性;二是HBcAb定性检测作为临床报告结果要做1∶30稀释,而定量测定时使用原倍血清。

两种方法检测HBsAg和HBeAg一致率较高,分别为98.8%和96.4%;其次为HBsAb(82.4%);HBeAb和HBcAb一致率较差,分别为78.2%和5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本研究结果暗示如果同一病人的标本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检测,有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报告模式,主要在于HBeAb和HBcAb的不同,因此如何与病人解释检验报告的临床意义,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对减少医患纠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鲍俊杰,杨红玲,郭彩娇,等.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与化学发光微粒测广州地区儿童HBsAb结果分析[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9,19(1):44-46.

[2]陈文虎,楼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技术测定HBsAg浓度及与抗-HBs、HBeAg和HBVDNA的关系[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09,2(3):143-146.

[3]吴风武,何治柯.化学发光分析新进展[J].分析测试学报,2000,19(1):81-87.

[4]GERLICH W H.The enigma of concurrent hepatitis B surfaceantigen(HBsAg)and antibodies to HBsAg[J].Clin InfectDis,2007,44(9):1170-1172.

污染物定性定量检测 第3篇

胆固醇一般被称为胆甾醇, 其主要是来自动物油脂中的特征性甾醇, 其在食用植物油中的含量极低或者不含。在餐厨废弃油脂中很难避免会掺杂动物油脂, 因而其中定会含有胆固醇[1]。由于胆固醇具有良好的脂溶性, 所有人们无法从外观上直接分辨食用植物油中是否含有地沟油, 因此只有通过检测植物油中胆固醇的含量, 便可起到辨别的目的。

本文检测实验均依据“GB/T22220—2008”食品中胆固醇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中的液相色谱条件以及前处理方法, 采取模拟真实样品来建立起标准曲线以及质控实验, 同时采用LC/MS/MS质谱仪来实现对样品中胆固醇含量的定性定量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设备与材料

LC/MS/MS质谱仪为AB SCIEX 4000 QTRAP (AB SCIEX公司, 配APCI离子源) ;高效液相色谱仪为Agilent 1200 (配自动进样器, Agilent公司) ;高速离心机 (湖南湘仪离心机有限公司) ;5~150L以及150~1500L移液枪 (Thermo公司) ;氮吹仪;旋转蒸发仪。

样品地沟油, 胆固醇标样 (纯度≥99%) ;KOH (分析纯) 、无水乙醇 (分析纯) 、正己烷 (分析纯) 、乙腈 (分析纯) 、磷酸 (分析纯) 、氮气 (≥99.9%) 。

1.2 前处理方法

1.2.1 样品制备

首先取50mL地沟油分别置入5个容量瓶中, 同时将不同浓度的胆固醇标准品加入容量瓶中进行均匀混合, 之后样品的浓度为:20ng/mL、50ng/mL、100ng/mL、200ng/mL、1000ng/mL (将其进行编号) 。另外在进行质量控制时, 主要利用对照品 (浓度为50ng/mL和200ng/mL油样) 进行对比分析。

1.2.2 样品处理与提取

首先称取3.0g的油样置于250mL的平底烧瓶中, 同时加入10mL的60%氢氧化钾溶液以及30mL乙醇进行均匀混合。然后将样品行2h的皂化回流, 使其温度能保持在95~105℃, 之后将其冷却至室温, 并用5mL的乙醇冲洗内部, 也就是皂化液。在皂化液中加入乙醇洗涤烧瓶内部, 同时将洗涤液合并入梨形瓶中并在50℃下旋蒸发至干, 并对其使用正己烷定容直至1mL, 通过0.22m的滤膜进行过滤, 然后对滤液进行GC-MS检测。

1.2.3 仪器方法

液相色谱柱:Phenomenex Kinetex C18 (100mm×4.6mm, 5um) ;流速为0.70mL/min, 柱温为35℃, 进样体积为10μL, 流动相:VA (水) ∶VB (甲醇) =5∶95的等度洗脱。

仪器参数:电离模式为APCI;离子源为Turbo V;采集方式为MRM-IDA-EPI;离子源温度为500℃;GAS1, 25;GAS2, 15;NC, 2;DP, 45IDA。参数为离子流预值, 350cps, 但不排除目标离子。碰撞能量为20、30、40 eV;EPI参数为DP, 45V;其扫描范围为60~420 m/z。

2 结果与讨论

2.1 确定检验方法

上述检验中, 样品中的胆固醇相对分子质量一般为379.5, 而其去掉水分子后其离子为[M-H2O]+, 而其m/z值为370.2, 与此同时增加碰撞能量, 以此来获取相应的二级碎片, 而其中定性离子需选择m/z值159.1, 而定量离子需选择碰撞能量CE30, m/z值150.1, 将碰撞能量提升至CE35后获取的二级质谱图 (如图1所示) [2]。同时在上述液相条件下获取如图2所示的色谱图 (其中纵坐标为峰面积, 横坐为标胆固醇浓度) 。

2.2 验证前处理方法

将在验证品中添加基质油样, 同时按照1.2节的前处理方法进行处理, 并将得到的样品通过仪器进行数据采集, 通过将这些数据与未添加前标准溶液进行对比分析, 以此来绘制标准曲线 (详见图3) [3]。经过验证法计算出其回收率在90%左右。

2.3 前处理方法的稳定性测试

本测试是以上述中的对照品油样为主, 对样品的浓度测试进行20次的重复进样, 同时按照10∶1的信噪比来获取的最小定量限值、相对标准偏差值以及其他数据。详见表1。

注:由于样品中可能有少量胆固醇, 因而在添加前需对其胆固醇含量进行分析

2.4 定量、定性检测

由于在样品中的胆固醇分析存在着与其结构相似的不明分子, 若采用传统检测方法极易在检验时出现假阳性, 最终将降低检验结果的可信度。因而在本文研究中我们利用MRM-IDA-EPI模式对2对MRM离子进行定量检测, 与此同时还能够获得其含量中胆固醇的二级质谱图, 然后将其与预先的标准品信息进行比对 (行质谱库检索) , 若其匹配度>90%便可确认其为胆固醇。

3 结束语

在本文中利用LC/MS/MS检测方法鉴别地沟油中胆固醇的含量, 通过使用模拟真实样品对胆固醇含量进行验证检测具有较高的精确度, 同时采用10∶1的信噪比来计算出样品中定量、定性分析的检出限值为50ng/m L, 然后利用MRM-IDA-EPI模式获取胆固醇的质谱库, 并将其与标准品信息进行比对确立化合物的成分。通过在地沟油胆固醇检测中采用LC/MS/MS检测方法, 其解决了传统串联四极杆质谱对低浓度样品只能定量不能定性的难题[4], 因而极大的提高了食品安全检测的可信度。

摘要:目的 探讨采用LC/MS/MS定性定量检测技术测定地沟油中胆固醇的含量。方法 采用MRM-IDA-EPI的增强子离子扫描模式对检测样品进行综合分析, 将获取的数据谱库进行检索, 再依据匹配度来辨别化合物的真伪, 并以此来排除假阳性的可能性, 进而实现一次进样获取地沟油的胆固醇的定量、定性数据。结果 通过本文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此方法所计算出来的最低定量限为50ng/mL, 而通过添加基质样品与未添加前标准溶液进行对比分析, 经验证法计算出其回收率在90%左右。从结果中我们发现, 胆固醇含量在地沟油中的含量要比新植物油中低。结论 因此, 如果将胆固醇做为衡量地沟油的一个重要指标, 其必将为鉴定地沟油提供有利的证据。

关键词:地沟油,胆固醇,固相萃取,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增强子离子扫描

参考文献

[1]郭涛, 杜蕾蕾, 万辉, 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胆固醇含量鉴别地沟油[J].食品科学, 2009, 30 (22) :286-289.

[2]陆俊贤, 葛庆联, 施祖灏, 等.不同品种鸡蛋中胆固醇含量比较[J].中国家禽, 2010, 32 (8) :64-65.

[3]王聪, 赵凤梅, 许青.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铁后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检测的交叉污染[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 (34) :83-85.

污染物定性定量检测 第4篇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RE-25型旋转蒸发仪(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MET-TLER-AE240型电子天平(瑞士梅特勒公司);LABCONCO冷冻真空干燥器(上海泽权仪器设备有限公司);荧光灯(上海公私合营泸江仪器厂);高效液相色谱仪Beckman 100(美国贝克曼公司);C-RIB数据处理仪(日本岛津公司)。

1.2 试药

银杏外种皮(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杨昌镇);大孔吸附树脂(DM-130,山东鲁抗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硅胶G(上海五四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其他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银杏外种皮粗提物的制备

银杏外种皮晒干、粉碎,在70℃,7倍体积的60%乙醇(W/V)条件下,提取4次,合并提取液,用旋转蒸发仪在50℃减压浓缩,干燥,备用。

2.2 柱层析

层析柱尺寸:φ55 mm×H800 mm,将处理好的DM-130大孔吸附树脂湿法装柱,装柱高度600 mm。把粗提物配制成黄酮浓度为2.5 mg/ml左右的70%乙醇溶液,过滤,上样。先用水洗至流出液无色,换用90%乙醇洗脱,用量为4~5倍树脂体积,收集洗脱液,浓缩至无乙醇味后,冷冻干燥得粗产品。

2.3 银杏外种皮双黄酮类化合物检测

2.3.1 双黄酮类化合物TLC定性检测

硅胶G薄板(2.5 cm×7.5 cm),点样2μl,展开剂:氯仿-苯-丙酮-甲酸=3∶5∶1.5∶1.5,晾干后,喷5%氯化铝(70%乙醇配制),然后在365 nm的荧光灯下观察斑点情况,黄绿色斑点即为双黄酮类化合物[2]。

2.3.2 双黄酮类化合物对照品制备

称取银杏外种皮100 g,于50℃用400 ml 60%丙酮水溶液回流提取4次,合并提取液,过滤,用正己烷萃取至正己烷相无色。在40℃将萃取过的提取液真空浓缩至200 ml,于4℃放置浓缩液12 h,再离心分离水洗沉淀,至水相基本无色,将沉淀用甲醇溶解,作为点样液,按“2.3.1”项下检测方法,可以清晰地看到3个黄绿色斑点,然后将点样液点于制备型硅胶G薄板(10 cm×15 cm),以“2.3.1”项下展开剂展开,在荧光灯下划出黄绿色斑点对应的区带,然后刮板,将相同的区带合并,装成小柱,以氯仿-甲醇=1∶1为洗脱剂洗脱,浓缩洗脱液,分别装于3个小瓶内,待测[3]。

2.4 双黄酮类化合物HPLC定量检测

2.4.1 色谱条件

色谱柱:ODS柱(4.6 mm×250 mm,5μm);进样量:20μl;流动相:甲醇-水-甲酸(85∶15∶0.8);检测波长:254 nm;流速:1 ml/min;柱温:室温。

2.4.2 色谱分析

将“2.3.2”分离所得3种双黄酮类化合物溶液分别进样测定,确定对应的保留时间,称取相同重量的粗提物和大孔吸附树脂分离后的产品,用70%乙醇溶解,定容至25 ml,用“2.4.1”色谱条件进行HPLC测定,用保留时间确定峰的归属,用峰面积比较相对含量。

2.5 结果

2.5.1 双黄酮对照品的TLC鉴定

将按“2.3.2”项下制备的双黄酮类化合物对照品于规格为2.5 cm×7.5 cm的硅胶板上点样,以甲苯-甲酸乙酯-甲酸=5∶4∶1为展开剂展开,在365 nm的荧光灯下观察。在所给实验条件下每种黄酮类化合物均只有一个斑点;标记各斑点的中心位置,计算Rf值(表1)。据许沧等[4,5,6,7,8]报道,Rf值为0.47的斑点为银杏双黄酮类化合物———银杏黄素。

2.5.2 双黄酮对照品的HPLC纯度验证

按“2.4.1”色谱条件分别检测上述3种双黄酮类化合物,每种化合物均只有一个对应峰。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黄酮类化合物为单一物质。见图1~3。

TLC、HPLC试验结果显示,TLC-2号带的Rf值与文献报道银杏双黄酮类化合物——银杏黄素的Rf值一致,且HPLC分析只有一个峰,因此确定2号带为银杏双黄酮类化合物银杏黄素。

2.5.3 不同工艺产品中双黄酮类化合物银杏黄素的检测

2.5.3. 1 双黄酮类化合物银杏黄素TLC检测

称取大孔吸附树脂分离所得产品0.44 g,用70%乙醇溶液溶解,定容至25 ml,同时称取相同重量的粗提物,用70%乙醇溶解,定容至25 ml,在硅胶板(2.5 cm×7.5 cm)同时点上银杏黄素对照品溶液、粗提液、树脂分离后产品溶液,按“2.3.1”检测方法,观察样液的斑点并与对照品的相应斑点比较Rf值、斑点的大小和颜色深浅,以确定斑点的归属和相对含量。结果表明,大孔吸附树脂分离后的产品中银杏黄素斑点的面积和颜色深度都明显超过银杏外种皮粗提物。

2.5.3. 2 双黄酮类化合物银杏黄素HPLC检测

按“2.4.1”色谱条件分别检测“2.2”中粗提物和树脂分离后产品中银杏黄素,以银杏黄素的峰面积作相对含量比较。见表2,图4、5。

3 讨论

本文通过TLC和HPLC方法对银杏外种皮不同提取分离产物中双黄酮类化合物银杏黄素进行了定性检测以及相对含量分析,因标准品昂贵,而黄酮类化合物种类繁多,性质相近,分离极其困难,故对于银杏外种皮双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分离研究,尤其是银杏黄素而言,在没有标准品的情况下,用TLC和HPLC方法,可以对产品中双黄酮类化合物进行有效的定性、定量分析检测。

除银杏黄素外,实验过程中分离到另外两种双黄酮类化合物,HPLC检测也都只有一个峰。TLC实验显示,这两种黄酮类化合物的在检测到的黄酮中占有很大比例,那么这两种物质到底是哪种双黄酮类化合物,将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摘要:目的:为了对银杏外种皮不同提取分离工艺得到的产品中银杏黄素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方法:采用TLC法,以氯仿-苯-丙酮-甲酸(3:5:1.5:1.5)为展开剂进行展开,分离银杏外种皮双黄酮类化合物,并用HPLC法进行含量测定。结果:银杏外种皮双黄酮类化合物可达到较好的分离检测效果。结论:本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银杏外种皮双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和含量测定。

关键词:银杏外种皮,双黄酮类化合物,银杏黄素

参考文献

[1]唐于平,楼凤昌,王欢,等.银杏果外种皮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J].药学进展,2000,24(3):152-155.

[2]朱奕庆.银杏研究与应用[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0:189,217.

[3]吴惠勤,谢培山,张桂英,等.南雄银杏叶中银杏黄酮含量的HPLC测定[J].分析测试学报,2001,20(6):53-54.

[4]许沧,张成英,罗涛.银杏叶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及鉴定[J].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20(1):8-9.

[5]郑佩,盛建国,赵义,等.银杏叶中黄酮化合物的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9,21(B05):11-12.

[6]Warrier G,Corzine A.Ginkgo biloba,in:T.A.van Beek(Ed.),medicinal and aromatic plants-industrial profiles[J].Harwood,Amsterdam,2000,12:517.

[7]Zhang DQ,He ZF.银杏叶资源化学研究[M].Beijing:China Light Industry Press,1999:50-56.

上一篇:中西方融合下一篇:老年性痴呆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