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之路的探寻

2024-05-08

自我之路的探寻(精选12篇)

自我之路的探寻 第1篇

然而长期以来, 单元复习课被这两种现象所包围着:要么是将整个单元的内容重复一遍, 教师带学生梳理知识“走过场”;要么将复习课上成练习课, 单调枯燥, 使得阶段巩固和提升过程流于形式。面对这样的形势, 如何实现单元复习课的轻松突围?针对这一教学现状, 笔者在一次比赛教学中进行了单元复习课的尝试, 以下就以自己尝试的《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 5 The Seasons的单元复习课为例, 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1. 整合内容, 归纳知识重点一体化

每个单元的内容繁杂, 字、词、句、篇、语法、发音, 对于这些支离破碎的知识点, 教师要独具慧眼, 用精巧的心思寻求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寻找一根主线, 把各个环节巧妙地串联起来, 整合到一个情境中, 让学生在全新的语言环境里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进行交流和运用, 从而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例如, 笔者尝试的6B Unit 5就是以教师自己为线索, 由自己喜欢all the colourful seasons of travelling引出课题:旅行中的四季 (The seasons of travelling) 。首先, 让学生谈论自己旅行中的所见, 引出季节, 从而描述季节, 并选择喜欢的季节和同桌谈论家乡的天气, 这也是对本单元词汇和句型的复习。其次, 告诉学生假设想去国外旅行, 要在三个城市中作出选择, 其中New York是对课文的复习回顾, London和Sydney作为新的文本材料进行技能的训练, 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个城市, 并总结自己想去哪一个城市, 前后呼应。再次, 从国外回到国内, 向学生介绍教师自己去过的四个具有显著特点的城市, 并用本单元以及学过的句型来制作旅游指南。

这样以人物为主线, 很好地将各个复习任务串联成一个整体, 将熟悉的语言知识迁移到陌生的、全新的语言情境中去, 引导学生系统整理、归纳和对比分散的知识点, 增强了学生思维的刺激点和兴奋点,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语言实践的热情, 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建构意识。

2. 推陈出新, 梳理复习内容条理化

复习课是建立在学生已学知识基础上的, 如果仍旧采用机械而又重复的教学活动, 则必然让学生学得索然无味。因而重要的是, 教师要能够归纳整理并翻新旧知识, 给学生一种新鲜感, 调动其积极性。要努力让学生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梳理复习内容使之更具有条理性, 使学生在复习中转化旧知识, 做到缺有所补、学有所得。

(1) 头脑风暴, 复习词句。

【教学片段1】

T:I enjoyed the four seasons of travelling.On my trip, people are in coats.Can you guess which season it is?Let’s have a brainstorm. (逐一出示coats→sleep→flowers→green→warm&rainy, 并每出示一个单词就让学生猜测季节)

S:It’s spring.

T:Yes, it’s spring.You’re so clever! (出示思维图) OK.Can you describe the seasons?Please imagine!

学生根据三个季节联想学过的词汇并说出。

T:Wonderful!You can say so many words about the seasons.I want to talk about the seasons in Wuxi. (示范后) Now, please choose your favorite season and talk about it with your partners.These sentences can help you.

学生之间进行同桌问答。

将词汇句型的复习置于头脑风暴的活动中, 让学生了解四季, 可以从服装、天气、活动、颜色、节日等方面来谈论, 这些单词虽然不是本单元的重点, 但是有助于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关于季节的知识网络, 学生可以充分联系新旧知识, 主动地进行语言知识的复习、整合。接着, 让学生结合本课的重点句型来说说无锡的四季, 将原本杂乱无序的句型进行梳理, 逐步形成知识体系。

(2) 创编小诗, 复习语音。

【教学段断2】

T:Do you notice the words“now”and“show”?Do they have the same pronunciation?Can you read them?

学生认读音标, 看音标说出单词。

T:Wonderful!Now can you help Mr.Smith complete the new rhyme?Don’t forget to look at the pictures.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语音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这里通过短文介绍悉尼的天气和各种活动后, 对本课的语音进行了复习。由短文中now和show两个“ow”的不同发音入手, 先让学生比较发音的不同, 并出示音标让学生认读, 说出该单词。最后通过新小诗的编写, 进一步感受“ow”的发音。

3. 深度开发, 再构文本内容多样化

复习课不仅是对单词及句子的简单复述, 而且还是对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提升。教师可以采用课外或自编的、与本单元教学内容程度相当的阅读材料来辅助课堂教学, 简单地说, 就是智慧地创新, 有机地生成。

例如本课安排了两个城市的介绍, 伦敦天气主要是渗透中英不同的文化, 因此笔墨不多, 仅仅采用“看动画、选图片”的呈现方式, 同时解决了本课rain等词的词性语法点。自编的材料来自Mr.Smith的小诗, 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通过填写表格, 不仅让学生了解到澳大利亚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导致四季与中国相反, 悉尼的天气和各种活动, 而且也对本课的语音进行了复习。与之前伦敦的天气介绍、呈现形式、操作方法各不相同, 训练的技能也各有侧重。

这样通过呈现与新授课不同的语料, 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 从而使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复习。更重要的是, 让学生在新的语境中再现、重组和创造性地综合运用单元中出现的知识点, 进一步进行知识的深层次内化和综合运用。

4. 综合活动, 全面提升技能策略化

例如最后的Make a travel guide的环节, 先播放教师去过的四个城市的视频介绍, 要求学生四人为一小组, 每人根据桌上的图片和一些提示词, 设计其中一个城市的旅游指南。最后四人组合成一本旅游指南册, 向Ben、Tom、Mr.Smith介绍我国的城市。

复习课上, 课堂中多样化的训练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听、说、读的机会, 但写却往往被教师忽略。这里让学生设计自己的旅游指南册, 不仅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 而且说写结合, 锻炼了学生写的能力, 进一步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思维, 巩固所学语言、强化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复习课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探寻“差生教育”之路 第2篇

据全国少公委的一项统计,在我国现有的3亿学生中,被老师和家长列入“差生”行列的学生已达到5000万人,也就是说,每6个学生中就有1个差生。这一总数相当于1个法国、10个瑞士或1000个卢森堡的人口数。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已刻不容缓。

本人虽然已有几年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但看到上述材料的第一感受仍只能用“触目惊心”来形容。“5000万”这个数字可能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及所有关心中国教育事业、关注青少年成长的人们所始料不及的。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数字,想象一下这庞大的差生队伍,作为教师的我们是否真正做好了足够的准备来迎接这一艰巨的挑战呢?

虽然中国的教育事业有着引以为傲的辉煌悠久的历史,但在差生教育这一问题上拿出的对策却“乏善可陈”。纵然弟子三千的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观点,但真正有影响的七十二人无一不是“少年聪慧、勤奋刻苦”的好学之人。真正能使学生“由差到好”的例子和教育方法也是“鲜有耳闻”。古代是如此,如今的教育也未能真正冲破“差生教育”这道“藩篱”。尽管当今的教育界已普遍意识到了“应试教育”对于学生素质提高的妨害性,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实行“赏识教育”的教学理念,广大教育工作者也“集思广益”,纷纷在教育教学这条路上探索、追求。但“差生教育”仍是当今许多人不愿提及的难题之一。

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的教育教学必须面临中考、高考等一系列重大考试的检验。许多学生从懂事起就明白了“分数是学生命根”这一道理。在中学时代这十几年的时间里,每一位学生都无可避免地要接受无数次考试的洗礼。这势必将会从中分化出成绩优劣不同的学生群体。而其中成绩较差的学生又缺乏 心理的自我调节能力。因而在多次的打击之下,难免会缺乏学习的动力与信心,沦为“差生”。再加上中学时代的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广大教师不能及时抽出时间与这些学生进行必要的交流、沟通,或沟通方式不合理等因素,最终导致了成绩的下滑和“差生”人数的增加。

上述观点似乎有些悲观,其实差生教育也并非真的是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已意识到了这一点,并纷纷将手伸向了这块烫手的“山芋”。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经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观点。其目的就在于将学生的学习范围扩大化,使他们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摄取,而是将自己融入到社会、生活这个“大课堂”之中,通过劳动等途径培养其吃苦耐劳的精神、扩展视野、拓宽思路,以便于其更好地学习成长。近几年出现的“行走学校”所采用的“一千公里定人生,人生必须这一课”的教学理念和“徒步行走”的教学方式未尝不是对陶先生的教育理念在当代的延伸。该学校并不开设语文、数学等文化课程,让学生上的只是大距离行走的“体能训练课”;没有老师,管理学生的工作人员一律被称为“管带”,进行的是半军事化管理;学生徒步跋涉,将自己的脚印留在了泰山、大别山、雁荡山、井冈山、韶山等多个地点。令人吃惊的是,这种独特的教学方式对现今许多老师头痛的“差生”教育上却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许多“差生”纷纷通过“行走教育”,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

我们姑且不论世人对于这种教育是否完全认同,但是,从这种独特的“行走教学”上,我们不难看出其教学方式的实质,即通过行走来树立自信、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用军事化的管理来规范其行为,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用艰苦的生活来磨练他们的意志,使他们懂得学习的重要与难得。而这些恰恰是现如今我们的学校教育在对“差生培育”方面没有注意或没有落实的。以下本人就实际工作中的感悟和经验针对“差生教育”提出的一些个人见解,以期与广大同行共同交流。

首先,在树立自信心方面,采用“视线转移法”。

虽然现今的教育强调“提高学生素质”,但分数的多少仍对学生的自信心具有较大的影响。而“差生”恰恰是在这一方面缺乏信心,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形成了成绩日渐下滑的恶性循环。而“行走学校”的教育方式则是通过行走的方式来树立信心。由短程的行走到长距离的行走,在一次次地完成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自豪感,进而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这种自信心的培养方式,使学生走出了学校、书本的小圈子,来到“社会”这一广阔的空间中。从“差生”身上寻找其他方面的闪光点,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并非一无是处,也可以做好一些事情,进而培养其自信心。

这也就是目前在学校教育中推行“赏识教育”的必要性。要做到对差生也“赏识”,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师要善于运用“视线转移法”,勇于冲破“喜优恶劣”的习惯心理,勇于摘下对待差生的“有色眼镜”,保持一颗平和之心、博爱之心,炼就一双善于寻找优点的眼睛,坦诚地、认真地给予差生更多的关注,从他们身上发现优点、加以肯定,从而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学习兴趣。

其次,在日常行为习惯方面,采用“适当强制法”。

俗话说:“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日常行为习惯无论是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还是对于学生的成材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帮助学生“改正错误的行为习惯,培养正确的行为习惯”也是我们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之一。“差生”的习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有待改进与加强之处,这就需要教师“恩威并重”:既注重与其语重心长的谈话、交流、劝勉,从心理方面为他们克服不良习惯提供帮助;又要注重“惩戒”的适当使用,从行动上规范其日常行为,帮助他们进一步纠正不良习惯。“行走学校”在 “差生教育”上取得的成功,与其“半军事化”的管理、适当的惩戒措施的使用等都是分不开的。

第三,在人格品行方面,采用“以身作则法”。

教师是学生步入社会之前接触最多的“社会人”。由于师生间“教与学”的特殊关系,使得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造成影响,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言传”,通过学习语文知识传授学生技艺,而更多的、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因而,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应注意自己的“表率性”(即用“丰富的知识教人”的同时,用“良好的品格育人”),通过自己的勤奋好学,对于真理、理想、完美人格的追求,对于正直、善良、谦虚、有礼的培养,对国家忠诚、对百姓关心,等等,来影响、感染差生,以促进其人格品行的培养。

第四,在思想心理方面,采用“爱心渗透法”。

现在的“差生”普遍在生理上早熟、自尊心强,加上年轻气盛、自控能力差,而心理尚不成熟,具有较强的“叛逆性”。这些特点决定了教师不能完全用成人标准去苛求他们,而应以“爱心”来融化“差生”心中的“坚冰”,用“关爱”来抚平“差生”心中的“创伤”。平日里,一句体谅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亲近的举动,都可能会在“差生”心中产生巨大的反应,促使其奋发向上。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爱心”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多给予阳光来照耀他们阴霾的心灵、多给予微笑来感染他们冷漠的眼神。用心走进他们的生活,体验他们的感受。惟有如此,才能使“差生”对你充满信任、满怀希望。

函数与方程的探寻之路 第3篇

方程思想,是分析数学问题中变量间的等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或方程组,通过解方程或方程组,或者运用方程的性质去分析、转化问题,使问题获得解决. 涉及方程根的分布、零点的个数问题等.

重点:利用初等函数的性质,解有关求值、解(证明)不等式、解方程、分析方程的解以及讨论参数的取值范围等问题.

难点:构造函数或方程解题.

1. 函数与方程解题的基本思路

(1)运用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去分析问题、转化问题和解决问题.

(2)运用函数的图象判断函数的零点(方程根)的个数.

(3)构造函数或方程解决问题.

2. 函数与方程解题的基本策略

(1)函数思想主要用于求变量的取值范围、解(证明)不等式等;方程思想主要用于解方程(不等式),或利用方程、不等式的有关定理性质,使问题得到解决.

(2)通过观察题目条件与结论,抓住数与式的特点,构造函数或方程.

(3)函数与方程是紧密相连的,应通过互相转化、渗透来解决问题.

1. 以二次函数、分段函数、对数函数等为载体考查函数的性质是热点,要求充分利用函数的各种性质所反映的函数特点,来解决函数的相关问题.

2. 对函数图象的考查涉及的知识面广,形式灵活,经常以新面孔出现,在熟练掌握基本初等函数图象的基础上,要学会灵活运用图象变换.

探寻教改中的音乐教育之路 第4篇

自从我国提倡素质教育以来, 中小学校艺术教育有了较快发展:先是从技能型转变为审美型, 再从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 发展到强调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这些在一次次教育大纲修订中体现的思路, 正在悄悄地将艺术的基因, 植入新一代公民中。但是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来看, 艺术教育仍然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 一直以来, 许多教育专家认为, 一些地方和学校没有把艺术教育摆上应有的位置, 艺术课程开课率不足、活动形式单一、教师短缺、资源匮乏等情况不同程度存在着。另一方面在艺术教育的终端大学阶段又是怎样一种境况呢?在目前我国大学的艺术教育呈现全面开花的局面, 80年代初全国的专业的艺术院校不过区区几所, 现在艺术教育大有普及全民之势。全国各大院校纷纷增设艺术专业作为艺术专业的大类音乐教育专业同样也成各大院校的抢手专业。我们都知道艺术专业是一个非常严谨的学科尤其对学生的基本素质方面要求是比较高的。然而, 我们的各大院校为了能够创收纷纷增设音乐教育专业这样势必造成在生源的选拔上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全国除了北京、上海几所较为正规的音乐专业院校在招生上较为严格之外。全国其他院校几乎是见人就收。而这样的学生过几年又将成为培养祖国花朵的工程师, 可以想象这样的后果将会是怎么样。所以, 当前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非常严峻的。一方面在基层教育中我们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音乐教育处于较为边缘学科的地位, 另一方面在高等教育中我们的教师培训系统又造成师资质量的不高。

教育改革的大幕已经开启, 我们应该怎样去解决我们目前所遇到的问题呢?

首先, 针对基础教育中音乐教育所出现大的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解决。

一、我们要加大对基层教师的培训力度, 目前由于在中小学教育中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所以音乐教师的地位是比较低的。所以音乐教师培训学习的机会也是比较少的。所以我们应该加大对基层音乐教师的培训力度, 增加音乐教师培训的次数, 扩大音乐教师培训的范围, 全方面的对音乐教师进行培训。

二、在基层教学中我们应该保证音乐课的课时。我们都知道在中小学的教学过程中, 特别是高中阶段我们有的学校为了要提高升学率, 为了在教学评估中取得较好的成绩。他们不惜牺牲音乐课、体育课的课时。占用这些课的课时用作文化补习课。在高中阶段全国大部分学校甚至都没有开设音乐课。在新一轮的教改中我们必须要保证艺术课程的课时。

三、营造音乐氛围, 让孩子感受音乐。艺术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中是活动性、实践性最强的课程之一。因此, 我们的中小学校要举办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特别是开展合唱训练。在西欧, 儿童从6岁开始, 就以教堂唱诗班或儿童合唱学校 (大部分为男童合唱学校) 的方式开始了这种纪律与和谐的集体教学, 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公民。日本则整合了欧洲的经验从上世纪70年代, 全面开始了全国自6岁到大学以合唱为主的音乐课教学。合唱艺术在音乐艺术中是占有比较重要的作用的。历史上伟大的音乐家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都曾是合唱队员。因此我们应该在中小学校中普及合唱的训练。

四、我们要正确的引导学生的音乐观。现代社会各种艺术形式都在社会上显现。因此我们的学校一定要做好引导的工作, 我们的大部分小学生普遍都认为古典音乐就是死板的, 认为通俗音乐就是音乐。这样不仅会影响学生对音乐正确认识, 还会影响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改变。由于现在的流行音乐很少有关注到儿童健康成长的, 大部分都是适合成年人的音乐, 这就造成大部分小学生张口闭口就是“情、爱”。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握适龄的原则。即少年儿童就应该学, 就应该唱适合少年儿童的歌曲, 坚决抵制成人化。

其次, 针对高等教育中音乐教育专业的问题我认为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们应该要规范艺术类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招生。教育产业化以来我们的音乐类院校为了获得较大的收益, 不断的扩招。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 学生质量也在不断的下降。尤其是艺术专业, 由于艺术专业的高考录取分数线较一般大学录取分数线要低许多。有的在高中阶段成绩较差的学生和家长为了圆大学梦纷纷选择艺术专业。这就造成生源质量的下降。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规范艺术教育的招生, 严格控制生源的质量。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取缔一部分办学不规范的学校或则取缔部分学校的艺术专业。目前我国有许多学校根本就不具备艺术专业的师资和相关的硬件设施。对于这样的学校我们要坚决取缔他们的艺术专业的办学资格。

二、我们应该学习国外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对大学生实行宽进严出的政策。严格把好学生的质量关。因为这些毕业生将来都是要去教书育人的。只有教师的质量提高了学生的水平才能相应提高。

探寻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第5篇

一、【课程标准】

课标:

2-2-7列举实例,展现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往,知道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互影响的历史。

解读:“列举”、“知道”这两个行为动词较明确地反映出本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史实,并懂得历史结论的得出需要充分的历史证据,初步学会“论从史出”的基本方法。

二、【教材简析】

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属于“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中的专题一:通过探索丝绸之路,让学生明白它不仅对于中国自身的发展,而且对于中外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均产生了重大影响。课文由四个方面组成,即:“重现:丝路何其远”、“探讨:丝路何以通畅?”、“分析:发行《驿使图》纪念邮票的依据”、“寻访:汉代丝路古镇”,突出中华文明渊源。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概况,知道汉朝推进和保障丝绸之路畅通的各方面措施。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图片和史料的阅读和分析,再认或再现有关丝绸之路的史实,理解丝路在中外文化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丝路的兴衰演变中感受历史的变迁,增强忧患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丝绸之路的概况,知道汉朝推进和保障丝绸之路畅通的各方面措施。教学难点:理解丝路在中外文化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从丝路的兴衰演变中感受历史的变迁,增强忧患意识。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以史导论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阅读归纳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引出主题

出示古罗马废墟中出土的汉代绢的图片,设问:汉代的绢为什么出现在罗马的废墟中?

讲授新课:

一、丝路何其遥远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68-71,在书上划出重要知识点,然后独立完成下列各题

一、丝路何其遥远

1.对照张骞出使西域地图,填一填:

张骞出使西域的起点:___________,终点_______; 汉代丝绸之路的起点:___________,终点_______; 你发现A、()为丝路的开通做出了重要贡献。B、丝路最早开辟于()朝。

2.请你描述一下丝绸之路的大致路线:

3.对照世界地形图,你发现丝绸之路自东向西依次经过了哪些地形区?

4.对照亚洲分区图,你发现丝绸之路经过的境外国家有:

二、丝路何以畅通

回顾本单元所学知识:西汉时期对西域在军事、外交、行政管理方面采取过哪些重大举措?

1.外交上:派张骞出使西域,汉朝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交往频繁。

2. 军事上:对匈奴采取攻势,派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3. 行政上:公元前121年,在河套、河西走廊地区,设置郡县,派驻军队,实施统治。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新疆地区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

【论从史出】

史料一:“(汉朝)开始沿路建立屯戍,并把秦始皇所建以防匈奴的万里长城向西边延长出去。古长城之向西延长最初的用意自然是保护新开的通中亚的大道,秦始皇的长城纯粹是一种防御的性质„„但是汉武帝的长城用意乃是作为大规模的前进政策的工具。”

——《斯坦因西域考古记》

1、汉朝长城与秦朝长城功能有何不同?

2、有人说,长城是封闭保守的象征。有人认为,长城在向西开拓推进和保障丝路通畅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你同意哪种观点?

史料二:“自敦煌西至盐泽(罗布泊),往往起亭(古代筑在边境上的烽火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屯田兵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

——《汉书•西域传》

根据材料说说西汉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保护丝绸之路?

史料三:据《资治通鉴》记载,元和元年(84)十一月,北单于派人驱牛马万余头与汉朝商贾交易。北匈奴诸王大人前来,所在郡都设官邸接待。

这则史料说明丝路得以通畅还有什么原因?

三、发行《驿使图》纪念邮票的意义

1.出示甘肃嘉峪关东北郊魏晋时期(220—420)墓室中出土的砖壁画

设问:提取墓砖壁画中的历史信息,说说丝路通畅后河西地区人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2.出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立》的邮票、《驿使图》纪念邮票

分析发行《驿使图》纪念邮票的依据:反映了当时邮政的基本要素;出土于丝绸之路(中国历史上经济、政治、文化交流最具代表性的通道之一)的咽喉之地。

四、汉代丝路古镇

【小组合作】 如果你沿丝绸之路观光旅游,你认为最值得去的名胜古迹是哪一处?为什么?

【巩固练习】

请指出以下某同学读书笔记的四处错误并改正

卫青出使西域,促成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交通线——“丝绸之路”的开通,从洛阳往西 经河西走廊,出阳关西行,经西藏,越葱岭,至大月氏,再西行到安息和大秦,这就是横贯亚洲和非洲的“丝绸之路”。

【课堂小结】丝绸之路自汉代开通以来就成为古代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是古代东西方交流的重要桥梁,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重要文明串联在一起,成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板书:

重现:丝路何其遥远经过的路线

探寻丝绸之路 探讨:丝路何以畅通畅通的原因

确认:《驿使图》作为中国邮政标志的依据

探寻创新之路 第6篇

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

每个月第一周的星期二,在北京的亦庄开发区,都会有一场公益性的专题论坛。它是“首都创新论坛”,从2009年的5月5日开始,论坛已经快3岁了。

过去的五年来,“为首都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一直是北京市科协工作的重要内容。围绕“城市发展”和“产业进步”两大重点,北京市科协组织、联合举办了令人应接不暇的活动。“首都创新论坛”就是其中之一。

“首都创新论坛”诞生之初,正值一场经济危机肆虐全球。开办这一活动,为了就是帮助北京企业免受经济冬天的影响,增强它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在全球化市场经济环境中的综合竞争力。论坛总是将主题聚焦在国际前沿的科技动态,邀请官员、专家、企业家一起分享创新的智慧。比如,针对当今飞奔的信息科技,主讲的院士会向大家分享互联网在未来的发展,以及云计算带给人们的全新的技术前景……

类似的活动,不胜枚举。“科技成果转化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北京论坛”、“北京蔬菜安全生产与流通技术论坛”等,无一不云集了各领域学者的真知灼见。“科技专家季谈会”、“北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两界联席会议高峰论坛”、“政协科技论坛”等,更是一个个专家建言献计的大舞台,“智囊们”为首都的决策起了重要的作用。

对一些重大课题,北京市科协组织调研,征集报送了1100余项建议;“北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160余项被相关部门采纳;提交了90余项政协提案、人大议案,《关于北京市建立地沟油统一回收制度的建议案》等10余项提案获市政协优秀奖。

北京市科协的智慧,在农村的经济上一样取得了实效。2006年,“科技套餐工程”正式启动了。

北京市科协、市农委对北京丰厚的科技资源进行了整合,凝聚了一批国内权威专家,组建了包括中央及市、区县、乡镇、大学生村官在内的四级人才科技服务志愿者。这个有着1300多人的队伍十分强大,涵盖了农业、医疗、民俗旅游、心理卫生、应急避险、法律法规、基础文化等40多个科技服务领域。他们通过了解农业的实际需求,为农民量身定制“科技服务套餐”,实现了科技资源与农民需求的有效对接。

迄今,“科技下乡”活动已经组织开展了2000余次,400多项优新科技成果得到了示范推广,受益群众达30万人次。

服务公众科学素质提高

2011年,一次盛大而特别的狂欢节在北京举办,10万人次的公众参与其中。这是首届“北京科学嘉年华”活动,12个国家的42个科技组织带来了147个科普项目。

这是北京市科协“烹饪”的又一份饕餮盛宴。为了促进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北京市科协不断加强与世界国家在民间科技上的交流与合作。它与30个国家的41个科技组织建立了稳定联系,与23家机构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

在“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主题展”中,41位(次)诺贝尔奖得主、4位图灵奖获得者参与了活动。“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吸引了10多个国家的300多名代表,逐步发展成了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青少年科技活动。

北京女孩施轶萌是2010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的佼佼者。9个月前,她代表中国参加了有“小诺贝尔奖”之誉的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一举斩获了一等奖和3个专项奖。这是自北京学生参赛以来的最好成绩。

针对青少年的科学教育,是北京市科协的“拿手戏”;自“科协七大”以来,200万人次参加市科协举办的各类科技活动。连续五年,北京都在“全国青创大赛”中蝉联了第一,25人获得“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1000多名学生被列入后备人才早期培养计划。

北京市科协创办的科普活动,不仅仅面向学校,一样针对社区、农村、企业等,深入基层。在2007年开办的“首都科学讲堂”,就已经成了一道具有公益性质、有着鲜明特色的全民科普大餐。

在“首都科学讲堂”,公众每周都会迎来一位重量级的学者明星,他们将农民、未成年人、白领、公务员等群体最关心的科学话题,将科技知识、科学思想等送入公众之中。如今,“首都科学讲堂”又全新改版,新版讲堂一改过去只是“学者讲、公众听”的形式,在开场加入了市民访问专家的互动。

开讲至今,吸引了大量国际知名学者。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200余位院士专家走上了讲堂;数以十万计的公众从中受惠,每周一次的讲堂在市民中掀起了科普热潮。

北京市科协联合财政局实施了“社区科普益民计划”,这在全国都是第一次;重点打造了北京科技周、科普日、科普之春、科普之夏、百万家庭数字技能大赛、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主题展等一系列品牌活动;制定了《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五年规划》,建成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服务系统,将“西单科普画廊”升级扩容为500多平方米的多媒体展厅。

北京市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比例,从2002年的6.6%提升到2010年的10%,保持全国领先。在2009年“全国公众科学素质电视大赛”中,北京市代表队荣获冠军。

服务首都科技工作者

对于人才,北京市科协有着道不尽的宠爱。

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等单位,有25个专门用来调查科技工作者状况的站点。它们是由北京市科协设立的。近年来,这一调查制度让科技工作者反映意见和建议、表达诉求与呼声的渠道,变得更加通畅了。

为了及时了解到科技工作者们在思想观念、就业方式、科研环境、生活状况、流动趋势等方面的新动态,为制定相关的政策提供参考,北京市科协会定期开展专题调研。《我市非公高技术企业科技人员状况调查分析》、《当年功臣呼唤公平正义,要求解决退休金过低问题》等调研报告和建议,受到了北京市的重视,这为促进解决科技工作者实际困难发挥了积极作用。

北京市科协还下大力气来完善站点的管理、加强人员培训、制定考核办法,以便让站点的运作规范、长效。除了调研之外,市科协的人才工作常常是面向一些重点人群、特色人才。

比如,在《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计划》的支持下,5年来举办了321场青年学术活动;它资助着青年学者们出版了学术专著18部、资助59人次参加了境外的学术交流。《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早期培养计划》让中学生也可以走入重点实验室;《海外智力为首都建设服务计划》建立了6个海外智力工作基地和1个海智服务基地,凝聚700余位海外高层次专家、推介了海智项目600余项;《发挥离退休科技人才作用计划》资助了老科技人才继续发光发热。

五年来,北京市科协推荐的人才中,2人获得“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32人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77人获得“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728人获得“北京优秀青年工程师”……大批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北京市科协还承办了“首都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推动了首都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

扎实推进枢纽型组织建设

北京市拥有16个区县,每个区县都有各自的特点。

比如,石景山区从2002年起,开展科普社区的创建工作,针对社区居民的科普成了区科协的一大工作重点,在石景山的129个社区中,上百个成为科普社区。东城区将网格地图的技术运用到了城市的管理中,全区被划分为1652个网格单元;而后再将这些单元格分给城管监督员,一发现问题就可及时上报、及时解决。海淀区汇集了60所各类大专院校、213个科研院所,在北京乃至全国,都有着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人才优势。于是,海淀科协就编印《专家建议》,围绕重点、热点问题献计献策。大兴区在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了西红柿村、冬瓜村、南瓜村、甘薯村……尝到了科技“甜头”的村民们主动找科技、用科技,大兴科协就努力转变农民们的思想观念,给他们“头脑风暴”……

北京市科协支持区县科协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的实际开展特色工作。目前,西城、朝阳、海淀、延庆等9个区县,成功争创全国科普示范区县。街道、社区科协,区县学会,农技协、农业合作社等基层科技团体也蓬勃发展。北京大学等100个单位也建立了科协基层组织。科协组织的网络正在不断壮大。

探寻基于学生视野下的有效练习之路 第7篇

数学练习, 从教学内容看, 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学过程看, 是数学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从教学的改革看, 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有效手段, 作为教与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其相应的价值意义是不可轻视的。探寻基于学生视野下的练习之路, 就要心中有学生, 从量、趣、效上达成齐头并进, 追寻练习效益的最大化。

一、量上控制, 点上突破

“不要进行盲目的, 互不联系的, 大量机械的练习” (赞可夫语) 。练习是以“习题”为基本元素展开的, 控制“习题”的数量, 这一常规的、众所周知的原理, 却往往被大多数教师所违背。学生不是一台机器, 他们有自我主观意愿, “有枣无枣一竿打”、“眉毛胡子一把抓”一方面使学生疲于应付, 另一方面陷入机械重复的“泥潭”, 不仅收不到满意的效果, 还容易造成混淆, 练习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内涵。遵循着练习是为巩固新知、获得反馈、检验能力为导向的理念, 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 转变过于机械训练的现状, 避免过度练习, 而要择要、择精展开练习, 严格从量上进行控制, 力求在“点”上突破。要求教师根据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使教学过程突出重点, 突破学生学习的难点。练习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既要让学生通过练习熟练掌握基础性知识, 又要让学生通过练习得到思维的有效发展。比如课堂中我们可以对重点内容采用集中性练习, 对难点既要抓住关键, 又要适当分散。

二、趣上调控, 连中有变

兴趣对学生学习可起到定向、持续、内驱和强化的效应, 提高练习的趣味性, 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而且能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有效地提高练习质量和效果, 真正达到练习的目的。小学生好奇心强, 喜欢新颖刺激的东西。练习中, 应挖掘激“趣”因子, 将教学组织得有趣、生动, 让学生“乐学”、“趣学”, 积极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在课堂练习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质量就一定能事半功倍。要使习题变得有吸引力, 趣味无穷, 我们不妨尝试将知识拌点“调料”, 在一种快乐、轻松的氛围下, 进行有效练习。寓“趣”于练, 寓“趣”于问 (习题) 。要做到练习有趣, 笔者认为要做到“连”中有“变”。

1. 连接现实生活, 关注学生认知起点。

练习要联系生活实际, 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 认识现实中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 从而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数学练习置于生活这个广阔的大背景下, 或质疑问难, 或设疑诱发, 或变式突破……使练习形式多样化, 内容生活化、趣味化, 更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的生活价值, 必将练有所获、有所悟。如简便计算110-55-45, 有不少学生往往错误地计算为110- (55-45) 。究其原因, 是学生对连减中的简便计算原理没有弄懂。这时, 教师可以适时地创设一个购物情境:“小明同学过10岁生日, 爸爸到儿童服装店给他买衣服, 一件上衣55元, 一条裤子45元, 爸爸付出110元, 应找回多少元?”在这样所熟知的情境中, 学生很快想到:可以先算出上衣和裤子一共多少钱, 算式是 (55+45) ;再算出找回多少钱, 算式是110- (55+45) 。这样缘于错误找根源, 根源找准了, 学生理解了, 难题解决了, 错误率自然就降低了。

2. 变换呈现形式, 调动学生参与激情。

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数学这一科学是如此的严肃, 最好不要失去机会把它弄得趣味化。”直白、单一的习题呈现形式, 已经让学生习以为常, 趋于麻木。那么, 我们不妨将数学习题呈现的形式来一次“变革”。

教师在设计时, 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挖掘习题本身的内在力量, 设计游戏、猜谜语、走数学迷宫等活动, 开展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践练习等。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 让学生“思维”飞起来, 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才能产生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 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 这时学生即使遇到困难, 也会去克服困难, 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使练习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在新授课后通常会设置多元的练习环节:如“基础坊———运用苑———智慧堡”等;在课后、假期的作业, 变换形式, “巧立名目”, 如“天天挑战区”、“月月擂台”等, 不一而足;寓问 (习题) 于故事中, 以动人的情节把要解决的问题穿插于故事中是我最大的尝试, 将数学知识变得活泼, 比较单调的数学知识演绎出一段富有生动性的“情节”来, 从而使数学问题变得鲜活、有个性, 这种形式的练习, 有的可以教师创编, 也可以学生创编, 也可以师生、生生合作创编, 更有甚者是寓问 (练) 于童话中。如在学习梯形面积后, 笔者以“算木料根数”为切入点, 编制了森林里动物们建造体育馆计算堆放成梯形状木料的根数, 趣味盎然。

三、“效”上突破, 多方变通

“效”是练习的最终价值诉求, 然而, 由于设计练习主体的相对确定性和开展练习客体的绝对固定性, 追求练习“效益”的最大化就成为一个核心课题。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信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此, 在练习的设计和开展中, 需要学会变通, 追求融通, 达成畅通。

1. 被动与自主的变通。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是数学课堂活动的主人,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活动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活动过程中, 只有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调动学生的自主力量, 才能促使全体学生自主学习。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因此, 教师设计练习时必须尊重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 做自己的“练习”。练习设计须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尊重差异, 尽可能地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练习, 以供学生自主选择训练,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掌握知识, 形成技能、技巧。促进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 得到主动发展。练习要刻意减少被动练习的成分, 增加练习的开放度, 实现练习的自主性, 以使学生的思路更广阔、更灵活。当然, 在练习中, 自主并不等同于放任, 在一些核心知识和环节上, 还需教师把关、把脉。

例如, 我在练习中尝试分层设计, 以“自助餐”的形式来展开:你能行 (必做题) ;挑战自我 (选做题) ;实践操作苑 (协作题) 。

这样的“自助餐”式练习, 梯度、自由度与发散度相结合,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 更为主要的是学生主体意识、主体行为、主体能力得到了不同层次的体现:基本的———用全力;挑战的———挖潜力;实践的———齐合力,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在选择中学习, 在学习中选择, 潜能和灵性得到充分的释放。

2. 学法与用法的融通。

学为所用, 以用促学, 是对练习最好的诠释。学法与用法的融通, 也就成为练习应有的价值期待。如果说学习是基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自我建构, 那么, 练习是对所学知识的筛选、深化和重构。

落实于教师层面的练习设计, 应该达成练一题, 管一类。重在让学生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力求以数量相对较少的练习获得知识的全面到位, 方法的全面掌握, 智力能力的有效提高, 从而达到练习的优化, 达到以少胜多的目的;着眼于学生层面的练习活动, 一方面要帮助学生从教材练习安排的“有序性”到自主练习的“无序性”突围出来, 学会甄别、遴选、综合;另一方面, 秉承着学知———用知, 学法———用法的螺旋式上升的渐进动态进程, 需指导学生把握住知识的内在脉络, 达成学与用的全面融通。

3. 评价与反馈的畅通。

有效的评价和反馈是达成练习效益最大化的一个生长点, 基于学生视野下展开的练习, 评价和反馈须通达无阻, 从快、多、实上入手。

快, 展现时效性。抓准时机, 利用学生对练习最鲜明、最清晰的时候, 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课堂练习的反馈要及时, 趁学生的大脑还没有忘记练习的思维过程的痕迹时, 就知道自己思路是否正确, 如果不对, 错在什么地方, 及时纠正。

多, 彰显多元性。改变教师单一的批改方式, 注重对学生解题过程思考过程的评价, 采用多种形式多元化评价学生作业, 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评价的主体和形式, 不拘一格, 比如注重口头评价、教师的批改定性与定量结合评价、师生共同参与民主评价、学生自评、特殊评价 (对比较特别的创新思想、解法抽时间共同欣赏评价) 等。师评、生评抑或家长评, 自评、他评亦可交叉评;反馈的渠道和方式, 多管齐下。

实, 凸显实效性。在练习中, 学生的错误是原生态的资源, 真实存在而又显现其不确定因素, 教师万不可大包大揽, 一评到底。通过望、闻、问、切, 寻根究因, 达成真实反馈, 教师再相机介入, 抓住要领, 如实评价。

农电专业化探寻之路 第8篇

临颍县电业局于2009年11月在基层供电所启动了作业组织专业化工作。该局首先在供电所推行中、低压集控抄表和部分台区红外线抄表, 为推行作业组织专业化打下技术基础, 然后整合供电所管理层次, 对其机构设置、岗位职责、主要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和优化, 将供电所岗位设置分为管理岗位和专职电工2个层次。每个供电所设立所长、安全员、营销员、微机资料员4个管理岗位, 负责供电所综合管理工作。设立配电运行班和营销服务班, 营销服务班下设抄表核算小组和收费小组, 成员均为专职电工, 专门从事农村低压电网运行维护、电费回收、报修报装等配电营业服务工作。新的管理模式下, 供电所层面实现了“五统一”, 即:统一组织机构和岗位设置、统一工作流程和工作标准、统一现场作业和服务标准、统一农电工的用工方式、统一考核办法, 做到了营配分离, 抄收分开。

在专业化管理推进过程中, 该局突出抓好5个方面: (1) 人员组合“优”。按照员工的技术水平、工作能力、年龄结构等特点来科学搭配、优化组合, 使每位员工的特长能在班组中发挥出来; (2) 班组分工“均”。根据人员的构成情况尽量做到任务平均, 工作量大小趋于合理, 适量下达指标; (3) 职责范围“明”。针对班组及员工的不同职责, 分别制定管理办法, 落实岗位责任制; (4) 协同工作“畅”。强化班组间的工作衔接, 加强通力配合与协作, 确保各项工作的连续畅通; (5) 绩效考核“严”。结合班组人员分工及完成情况, 加大考核力度, 切实做到奖勤罚懒, 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 以ERP成功上线运行为契机, 大力推进人财物集约化管理。提高财务预算管控能力, 全面推行财务管理“五集中”、“六统一”, 加强财务预算管控能力, 健全监督考核机制, 有效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完善物资运转工作流程, 按照仓储标准化建设要求建设标准化、多功能型的物资仓库;完成了输变电设备检修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 在输变电工区的基础上调整人员, 新增变电工区, 实行线路与变电、运行与检修、检修与试验、一次与二次设备检修“四个分开”, 有效提高了设备检修质量与效率, 实现设备预试率由原来的85%提高到98.8%, 电网继电保护正确动作率100%, 主设备完好率100%。

2 权责分明, 打造新制度新流程

在固厢供电所, 所长李耀胜欣喜地告诉笔者, 在实施专业化管理以前, 所里岗位设置不切合实际, 权责不明、责任落实不到位, 不但人力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而且增加了经营管理成本。自从2010年6月实施专业化管理以后, 员工工资被划分为岗位工资、绩效考核工资2部分, 多劳多得, 多干事的人得到相应的报酬, 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质的飞跃, 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实施专业化管理以后, 固厢供电所不仅获得了国家电网公司“标准化示范供电所”称号, 还被中国电力行业协会评为“中国最美金牌供电所”。

在实施专业化管理过程中, 临颍县电业局着力解决供电所“小而全, 通而不精”的问题, 对供电所抄表、配电、抢修、服务等业务实现专业化分工, 细化了各专职管理岗位、专业班组的职责, 明晰了工作界面, 理顺了各专业班组工作流程、抄核收工作流程、业扩报装工作流程、报修服务工作流程和线损管理工作流程, 实现“制度管人, 流程管事”, 供电所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新的管理模式彻底解决了供电所过去因点多面广、力量分散而产生的管理漏洞多、服务不到位等诸多问题。人力资源的优化组合也使得供电所形成了“大生产管理体系”, 在遇到重点施工和大型故障抢修时, 可集中力量, 统一调度人力物力, 合力攻关, 应对能力和抢修速度大为提高。据了解, 该局15个供电所去年全年供电可靠率均达到99.86%, 居民客户端电压合格率达到98.64%, 供电服务“十项承诺”落实率100%, 客户报装、报修、咨询答复率100%, 回访率达100%, 服务超时限率为零, 在当地政府行风评议中均名列第一。

3 以人为本, 新管理换来新面貌

临颍县电业局依法规范用工管理, 员工工作积极性更高。作业组织专业化的实施, 使农电工和正式员工岗位分开, 解决了混岗问题;完善了《农电工管理办法》, 依法签订劳务合同, 实行岗位技能绩效工资制, 以岗定薪, 按绩取酬, 同岗同酬, 按月考核发放;完善劳动保障机制, 为农电工办理工伤、养老、医疗、意外伤害等保险, 配备劳保用品;落实《农电工交流和补贴办法》, 实现了供电所人员工作量和技术力量的均衡分配, 便于进行职业化管理和集中作业;实行农电工全日制用工方式, 集中上班、轮岗轮休, 实现了依法用工、合理定酬、规范管理、稳定队伍的目标。

为使供电所员工更好地适应新的管理模式, 全局15个所积极开展“学习型供电所”创建活动, 建立图书资料室, 购置各类书籍, 订阅各类报纸和专业杂志, 搭建了良好的学习平台。强化文化熏陶, 走廊墙壁上、楼梯转角处、办公桌面上都有企业文化宣传标语、优质服务“三个十条”等, 时刻警示员工、教育员工、激励员工, 形成了“爱岗敬业、团结互助、真诚服务”的团队文化。制订年度和阶段性培训计划, 积极开展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 鼓励员工自学成才、岗位成才, 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和持证上岗工作, 90%以上的农电工参加了大、中专学历教育, 教育培训率达到100%, 供电所人员持证上岗率100%。

探寻老年专业广播发展之路 第9篇

1 老年专业广播当前所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省市开办的一些广播节目与老年听众有关系的主要包括杂志型节目、新闻类节目、娱乐类节目和热线类节目。虽然这些节目多多少少涉及到老年人的生活需求,照顾到老年的情感需要,但是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无法满足广大老年听众的真正需求。

杂志型节目在我国老年广播当中占据着很大一部分,是当前老年专业广播节目当中的主要形态。杂志型节目虽然博杂,但是对于特定的内容缺乏讨论的深度,无法满足老年人口对于当前社会问题的思考,满足不了老年人口的实际需求。新闻类节目虽然成为当下广播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足了当下广大老年听众对于时事热点的关心,对于当前时代信息的关注,但是迄今为止,很少有广播电台开办专门针对老年听众的新闻类节目。娱乐类节目是为满足当前老年听众对于娱乐消遣的需求,不同于年轻听众对于时尚热点的追求,老年听众更多的是喜欢戏曲、评书之类的节目。但是目前广播电台对于老年人热爱的广播节目形式过于单一,内容比较老套,无法满足当前老年听众对于文艺娱乐的需求。

太原老年之声广播从中老年人受众对象出发,深入研究广播受众市场,在节目编排上力求根据中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突出健康养生、新闻资讯、生活服务和文化娱乐综合性专业广播特点,进行了节目编排设置,全部内容采用直播方式播出。

2 老年专业广播发展之路

社会经济的大发展,促使我国加快进入老龄化社会,在当前老龄化速度加快的社会大背景下,发展以老年人口为主的事业,将是大有可为。当前老年人口成为广播媒介重要的听众之一,因此如何更好地开发老年听众人群,将是当下广播电台媒体不得不去面对的一个问题。

2.1 创新理念,追求更大的个性化

当前广播电台在制定节目的时候,需要将媒体的特性与老年人口的实际需求较好地结合起来,根据老年人口对于广播电台的实际口味来制作适合老年听众的节目,通过更好的节目设计与安排来来服务于更多的老年听众。节目的制作过程中需要充分深入地了解老年人口的实际需求,真正贴近老年生活实际,以个性化的方式服务于广大老年听众的生活。

同时,作为一个广播媒体,在注重对于老年生活实际服务的同时,也可以兼顾一定的经济利益。老年人口在当前社会中具有一定的消费能力,一半以上的老年人口都有着自己的储蓄,老年人口的消费能力和愿望也是处在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当中。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正在不断完善过程当中,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老年人口的消费能力,为广播电台持续的发展提供的一定的消费基础。

2.2 节目形式多元化

当前老年节目当中最主要的内容是健康与养生,很多广播电台的节目也主要是围绕着这两大需求来设计产品。这两大类产品既是与老年群众的实际需求相关,也是因为当前一定的广告利益的驱使。但是,老年人口真正的需求并不仅仅限定在这两个方面,老有所依、老有所学、老有所乐都是老年节目应该遵循的宗旨,广播类节目更应该根据老年群众的这些实际需求,开发出更加适合老年群众的节目,提供更为全方位的媒介服务。

太原老年之声广播在栏目设置上,新闻、生活资讯类栏目在全天播出10小时自办节目中,《975早新闻》《微博故事汇》是新闻资讯类节目,此外,还有有为听众提供生活便利的生活资讯类节目《生活热线》,为居家生活带来生活服务的社区生活服务类节目《幸福社区》,健康服务类节目《健康养生》,心灵慰藉访谈类节目《知心聊吧》,文化娱乐类节目也占有一定比例,有《幸福合家欢》《岁月留声》《南腔北调》。

改革中的老年专业广播也应该加大节目的互动性,除了采用热线电话互动,还可以使用网络互动:QQ、微博、微信等,使更多的老年听众参与到节目当中来。老年广播要以中老年人为服务对象,所以主持人要以亲切、和蔼、平缓的节奏进行支持,符合广大老年人的生活节奏。

2.3 老年广播频率专业化

老年人口有着自己固定的生活作息习惯,每天早上七点到八点,中午的十二点到一点,以及晚上的九点到十点都是老年人收听广播电台的黄金时间。广播电台在制定老年节目的时候,可以根据老年人口的实际作息时间,播放一些符合老年听众的广播节目,满足广大老年听众在这一时段对于广播节目的实际需求。同时,广播节目需要不断向频率专业化的轨道发展,真正服务于广大老年群众。只有真正走上专业化的广播之路,才能够真正满足广大老年听众对于专业广播的需求。

太原老年之声广播以“言老年之声、办老年之事、做老年之友”为办台宗旨,力求突出老年广播的专业化特色,在节目内容、互动方式、活动推广、包装宣传等各方面都要考虑老年受众的特点,强化中老年人健康生活服务品牌理念。

3 结语

通过对于当前老年节目的分析,可以看到当前老年节目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它们的分析可以发现,开发老年专业广播的发展之路,找到了老年广播努力的方向。广播作为当下社会不可或缺的一个媒介,特别适合老年人口,广播在老年人口这一块市场领域前景非常广阔。面对日益增多的老年人口,老年听众成为广播未来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社会老龄化加快的大背景下,老年人口的广播也出现了生机。办好老年节目,服务于广大老年人口,将成为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老年专业广播前景广阔,广播电台在这场战役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未来的竞争中才会立于不败之地。广大广播事业工作者更需要更新自己的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按照专业化的需求,开发出更多更适合与老年群众的广播电台节目,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国情的老年专业广播发展之路。

摘要:本文将重点探讨当前老年专业化广播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且分析问题所出现的原因,以寻找问题解决的出路,服务于老年群众,开发出适合当前老年人口的频道和节目。

关键词:老龄化,老年,专业广播,媒体

参考文献

[1]史林杰,周川.边疆广播人的创优视角与科学运作[J].当代传播,2000,(2).

[2]杨智,孟黎.网络时代广播生存与发展探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1).

[3]赵学芝.树立广播发展的新理念[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4).

[4]史敏.移动收听与广播的生存发展空间[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12).

[5]王君彦.浅说广播社教节目[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1,(1).

[6]茹红.广播要在网络媒体上抢占制高点[J].声屏世界,2001,(4).

[7]江成军.浅论县级广播——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J].声屏世界,2001,(4).

[8]彭卡明.广播人与广播收听状态的分析与思考[J].声屏世界,2001,(4).

[9]彭绩礼.构筑未来广播大厦的“四维”思考[J].声屏世界,2001,(10).

自我之路的探寻 第10篇

不同社会时期有不同的思想潮流和焦点问题,作家凭借敏锐的神经站在时代前沿对社会焦点问题进行思考和反映。路遥的《人生》着力探索农村知识青年的人生道路问题,小说开篇就弥漫了高加林一家人的痛苦,犹如“一场大雷雨”的降临。老实巴交的高玉德夫妇对儿子的失业充满了担忧,更可怖的是高加林自己对自我价值实现充满了迷惘和追问。高加林高中毕业后,没能考上大学,第一次遭遇了理想的放逐。但能够当一个民办教师还是让失落的高加林又看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可是“生活呀,真是开了一个玩笑”,其民办教师的位置被村支书高明楼的儿子三星给替代了,他对自己未来怀揣的憧憬之心全被打碎,硬生生地遭受到希望的破灭,让他感到了无比的忧伤与痛苦。

高加林有着万般无奈与不甘,他决定以一种近乎自虐式的行为,以此表达他回归农村的决然之心。他第一天去农田里,就把上身脱了个精光,不和其他任何人说话,只是拼命地挖地畔,使劲蛮力,使得他没一顿饭的工夫,手上便打满了泡,他也不管这些,仍旧没命似地挖。很快手上的泡被拧破了,出了血,但他还是疯狂地干活。这样拼命地干活,他只是想用肉体上的痛楚来麻痹精神上的苦闷。事情的转机又出现了,高加林叔父从部队转业回到地区当了劳动局长,叔父的调升使他得到了去城里工作的机会,曾经对城市生活的渴望与憧憬,如今变成了现实。不可否认,高加林在县城里,工作是勤奋认真的,工作能力是有目共睹,值得肯定的,是个有冲劲、敢作敢为的优秀青年,这些优良品质作家是由衷地赞赏的。

高加林在县城里当通讯员是以他的潇洒的外表和出色的能力获得了县城的认同的,但因为克南妈妈的“告密”,使得他的工作再一次被取缔,他为以“关系”获得工作机会而付出了代价。正如作家柳青所说的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高加林千辛万苦得来的工作最终又被撤职,回到家乡的路上,高加林扑倒在德顺爷爷的脚下,两只手紧紧抓着两把黄土,痛苦呻吟着,一声无可奈何的喊叫,标志着恃权进城的彻底失败。

高加林和路遥小说里的主角一样,大都都是农村的有为青年,他们或多或少都受到过这种社会现实的不公平待遇,然而别无他法,唯有通过自己更加艰苦的奋斗方式,在逆境中一步步前行。

虽然城市和乡村的差异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自然存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距就被人为地进一步扩大了,且愈来愈形成一种固定的社会制度而不可动摇。年轻英俊的高加林决不安于平庸,他有着一颗有极强的进取心,奋勇向前,可是现实总是他在试图实现心中梦想的过程中,给予他强烈的打击。路遥坚持把“城乡交叉地带”作为小说创作领域,并且主要表现农村知识青年的奋斗、爱情和心理冲突,这与他自己的人生经历有关系。他曾说过 :“我是一个传统的农民的儿子,一直是在农村长大的,又从那里出来,先到小城市,然后又到大城市参加了工作。”农村可以说是路遥与生俱来就基本熟悉的,而城市对他来说是需要努力去认识的。相比而言,路遥曾长时间生活在农村和城市的“交叉地带”,现在也经常“往返”于其间,在这个天地里,他最熟悉不过。

城市和乡村的距离,不只是自然形成,更受人为规限,徘徊于城乡之间的农村有为青年,一方面离不了农村对其产生的根深蒂固的影响 ;另一方面又是他奋力想要逃开农村对他的囿限。想在人生之路上奋斗总是异常艰辛,被理想与现实所撕扯的青春也异常沉重而布满伤痕。由于出身上的差异,高加林与他那些同等资质甚至不如自己的同学,走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生道路,分别进入各自的社会阶层。

这些农村有为青年生活在这乡村与城市交叉地带,富于高昂的精神抱负,但总显身影沉重,农村出身让他们从小饱受苦难,他们几乎发自心底的希望能够吃公家饭,过一种轻松而有尊严的生活。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些生活给予的磨砺,诸如高加林这样的农村优秀青年最终变成了精神上的强者,坚忍不拔,为追寻人生的意义而不断地甘愿负重前行。

路遥站在时代与历史的制高点上,以其敏锐的艺术触角,关注现实、预见未来,描绘了农村知青在城乡路口的抉择及其人生百态,从而把握时代、把握历史的契机,使作品有了磅礴的气势与深沉凝重的品格。高加林从农村到城市,然后从城市回到农村,最归又从城市回到农村的这样一个近似轮回的圆形结构。这个近似的圆呈现出双重意义,它不但暗合了高加林经历向城市进军反反复复后对农村的回归,而且也暗合了路遥在城乡交叉带审美意义探询中的对传统的回归。

黄土地是高加林的根基,当他失去这个根基时,正如德顺爷爷说的那样 :高加林现在还只是个豆芽菜,根上的那一点土也没有了,轻飘飘的,不知是要上天还是入地。可是,“尽管他渴望离开这里,到更广阔的天地去生活,但他觉得对这生他养他的故乡田地,内心仍是深深热爱的!”他有乡村传统的美好品格,但另一个方面他又为了个人前途,在一番不太算激烈地自我思想斗争后,还是迫切完成他城市化的最后一步 :成为一个真正的城里人。可是命运捉人,在步入城市的最后关头,一封检举信破碎了高加林所有的城市梦,顷刻间所有梦想都毁灭了。

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交叉地带”常常是被人们忽视的灰色地带。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过着牛马般的日子,做着城市人们所不屑的工作,以致他们在这灰色地带的生活,比在农村里面的都不如。高加林骨子里有一种坚韧的品格,当他民办教师的职位被人不公平取代,断掉了实现他远大抱负的希冀之后,他只是用可怕的劳动来宣泄心中愤懑,以此平衡失望的落差。这或许是诸多不幸与不公里的一点亮光,高加林这样的有为农村青年成为了城市发展祭坛上的牺牲品,但“他一路上热血沸腾,他性格中有一种冒险精神——也可以说是英雄主义品格。”尽管遭遇这样不公正的待遇,他还是未能停止追逐理想的步伐 ;当他得到县里通讯员的职位后,卖力工作,表现出色,他比一些城里人更能胜任这份工作,他受到了这种城乡这种社会机制的不公正待遇,就通过他更艰苦的自我奋斗在逆境中前行。

探寻油田企业员工培训的创新之路 第11篇

关键词:油田企业员工培训创新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对于油田资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大,国家在油田开发和应用上的投入也越来越大,而油田企业所面临的生产环境也越来越复杂。油田企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求得发展和壮大,油田企业就必须不断加强企业规模性地发展和新型设备的引进。因此,如何实现油田企业的油气资源可持续性地发展,成为了摆在广大油田企业管理者面前的头等大事。

一、当前油田企业员工培训的现状

在我国,石油企业是在中国近现代才发展起来的工业化产物。可喜的是,从石油企业发展的开始阶段,我们国家就注重对于油田企业员工的培养,当前我国的油田培训工作呈现着稳步发展和良性上升的趋势,野外勘探和机械装备制造专业继续保持着同行业领先的态势,油气勘探专业的报名稳中有升。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不足,油田企业的员工培训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油田企业的体制局限性对于培训工作的影响

由于我们国家的油田企业大多是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构建的全国统一的行政管理模式依然存在并且运行,这就造成了落后的教育培训内容很难适应飞速发展的市场环境的需求,大量行政命令方式的培训方式还在很多油田企业大行其道。

行政性的培训机构对于整个企业各作业区和工业区的培训施行大一统,其统一负责企业下属单位的培训工作,造成培训工作不能结合下属单位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整个培训工作留于虚表,下属单位和员工对于培训丧失信心。

(二)油田企业的思想观念差距对于培训工作的影响

由于油田企业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油田老大哥的思想还停留在很多人的脑海中,人们对于员工培训工作的认知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思想观念的转变短时间内很难改变。

油田企业的管理层面对众多的培训内容没有统一的规划和阶梯型的统筹,往往是社会流行什么就培训什么,对于企业自身的特点和长远发展没有统一的认识,造成了企业财力、物力和人力的巨大浪费,缺乏人员培训的长期计划和目标。

(三)油田企业的培训配套制度过于形式化

在油田企业中,培训质量是培训的生命,也是企业、员工长足发展的根本。在培训配套制度中,选拔制度决定了企业培训谁的问题,培训评估起到了信息反馈的作用,其决定了企业为什么培训的问题,而激励和约束制度可以充分调动培训者的积极性,其决定了企业怎么培训的问题。

在当前油田企业的培训配套制度只是限于企业培训流程需要,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培训配套制度的部分指标不能很好地量化,也不能真实地反映课程培训的效果,而培训的评估等结果如果不能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也造成了培训过程留于虚表。

二、油田企业员工培训的创新思路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油田企业经历了计划经济和市场化经济两种形态。因此,它也遇到和众多的国有企业同样的问题,因为长期缺乏竞争竞争机制而导致的企业机制比较僵化。反映到企业员工培训的创新机制,就需要我们在企业的培训理念、培训手段、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的众多方面引进创新思路,从而激发油田企业员工培训工作的活力。

(一)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培训体系

在当前主流的企业员工培训中,倡导建立全新的员工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培训体系,其培训的核心是“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组织培训,满足企业发展需要,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首先,倡导建立企业内部专业的职教中心。专业的职培中心有利于油田企业针对企业发展目标,有选择地制定培训计划,可以大范围、交叉地培养企业员工,也可以根据现代科技的发展有针对性地、适时地培养和提高员工的素质,从而建立扁平化、专业性的企业职教中心。

其次,建立油田企业与高等学校的合作培训模式。高校作为国内专业性最强、知识密集型的教育机构,一直保持着和大部分的油田企业的合作关系。因此,在油田企业和高等学校的合作培训中一方面要加强专业技术的培训,注重培养油田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接触到世界最新的科技潮流,拓展其解决问题的思路。另一方面,注重对于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培养企业发展的核心人才,锻炼其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知识,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发展。

(二)创建科学合理的设计培训方案

石油企业的员工培训的基础就是培训方案的制定,因此,在设计员工培训方案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结合石油企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注意满足培训的基本需求,建立整合合理的培训方案。

设计培训方案需要从培训需求分析入手,倡导建立基于组织、工作和个人三方面的培训方案。首先必须从组织上明确培训的整体架构和战略要求,根据组织的运行机制和远景规划,建立长期有效的员工培训机制。其次,在工作上要求分析员工能够达到的工作水平和判断岗位对于员工的技能要求和能力需求,做到从培训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真正做到知人善用。最后,在个人分析上能做到建立有效的员工成长规划,做到培养机制和员工成长的同步发展,真正做到发现问题,培训解决,工作总结。

(三)建立员工培训相对应的配套制度

员工培训的成败,还取决于能否建立行之有效的培训配套制度,在员工培训的配套制度建立中,需要充分考虑选拔制度、评估和考核制度、激励和约束制度的创新性。

首先,培训对象选拔制度的创新性。在选拔培训对象的时候,可以考虑采用员工自我推荐和上级单位推荐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考试择优录取、基层班组民主选举和对优秀员工奖励费方式。

其次,评估和考核制度的创新性。油田企业应该真正地将培训和考核结合起来,其评估和考核既要真实反映此次培训的结果,又为下一次培训奠定基础。在评估和考核过程中,可以考虑结合培训目标问卷法、培训过程问答法和培训结果考核法等诸多方法。

最后,激励和约束制度的创新性。培训是为企业和员工的发展服务,因此,在培训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发挥员工的能动性,将培训和考核、薪酬、晋升等诸多激励机制结合起来,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同时,需要制定相应的约束制度,对学习比较差的员工和组织要有一定的惩罚。

三、总结

油田企业要想在市场环境中取得长足的发展,重中之重就是加强员工的培养。需要我们的企业管理者深入探索人才开发和培养的战略机制,倡导“以人为本”的企业价值导向,打造创新型的员工培训体制,加强人才队伍培养,真正做到既能结合油田企业的实际,着眼于推进企业的全面可持续性地发展,又要深入了解当前员工的心理特征和社会需求,实现员工全面、健康地发展,真正实现社会、油田企业和员工三方的合作共赢。

参考文献:

[1]路宝华.浅谈油田员工培训模式的方法[J].山东工业技术,2013(13).

自我之路的探寻 第12篇

关键词:乡村司法,民间习惯,司法为民

乡村社会一直被视为传统与落后的代表群落, 而与正式权威及其制度的企盼格格不入, 尤其在依法治国渐入佳境之时, 乡村社会与法治之间的冲突更是愈显突出。在电影《马背上的法庭》中, 老冯是毫无疑问将得到广大观众肯定的人, 他巧妙而有时甚至夸张的成功化解邻里纠纷, 辗转在法治与村俗之间, 其根本理念当是创建了一个真正“为人民”的法庭, 实现了从“人民司法”向“司法为民”的转变。拘泥于法条的审判必与乡村风俗水火不容。真正“为人民”的审理, 应当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法与习惯

民间习惯是与国家法律相对应的概念, 它是某一特定社区内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约定俗成, 用以划分人们权利义务和调解各类纠纷, 并且具有一定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在乡间表现为习惯、习俗, 礼节、仪式, 舆论、禁忌, 乡规民约, 家法族规以及大到宗教戒律等。通过普法宣传, 送法下乡等活动, 自上而下地向乡民僵硬灌输国家制定的法律, 也能起到一定作用, 但很难化为乡民们的自觉行为。甚至还会由于对判决的不理解而相互积怨引发更严重的案件。正如影片中老冯在处理猪拱罐罐山案件时, 当其发现阿洛以原告诉讼理由涉及迷信为由而驳回时, 狠狠地批评了阿洛的做法, 并解释说这样的案件不处理, 百姓不信任法庭。乡民清楚地了解本地的习惯、惯例, 以及违背这些民间规则应当受到的制裁, 哪怕是听起荒谬的带有些迷信色彩的“法式”也都会成为他们习惯性的处罚方式。“无论你承认与否, 习惯都将存在, 都在生成, 都在发展, 都在对法律发生着某种影响。”身处审判一线的老冯深知民间习惯的强大, 他谨慎地穿行于国家制定法与民间习惯之间, 面对具体地域的种种风俗、具体利益冲突, 在确认法律规则和解决纠纷之间努力寻找平衡点。

2. 法与情理

中国社会是一个情理社会。情理对中国人而言, 不仅是一种行为模式, 而且是一种正义观。“中国人的正义观念是一种以伦理为本位的观念, 这种正义是指‘义’要依‘情’而定, 合乎情的就是义, 反之就是不义”。乡民们一般并不关心法律是否得到严格的实施, 而是关心司法是否兼顾了人情, 在法与情理之间, 老冯也徘徊过, 但他仍选折了砸碎泡菜坛子自己出钱维持妯娌俩的情谊。面对合法却不合理、合理但不合法的民间纠纷, 他努力穿行于法与情理之间, 力求情法两全, 达到群众认可的正义平衡感。

3. 法的执行与纠纷的解决

“调解结案”是乡村审理的主要方式, 其虽有利于执行但不代表案件的必然执行, 当事人的经济情况和调解结案的真实原因在此对执行的进行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 判决的执行应当重视当地的执行环境, 也就是风俗习惯等外部环境。在“猪拱罐罐事件”中, 原告诉求赔偿一头猪和一场法事, 书记员杨阿姨为阿洛僵硬的理由打了圆场并给老冯留下了空间, 老冯便对原告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你是个死心眼嘎, 法院不支持, 你就不认识喇嘛的庙门嘎”。原告是懂非懂地点了点头。这是法院的默许, 是法官为适应社会环境所作出的默许。这样一种更为灵活的方式使得判决的执行有了空间和可能。

解决纠纷是法院系统的重要功能和任务, 无论基层法院和上级法院都概莫能外。“在中国, 由于司法的正义的渊源在法律之外, 法官必须采取相对的策略, 模糊程序的界限, 才可保证司法的效能, 故重实体、轻程序不但是政治文化和心理传统, 也是法律得以运作, 分配正义, 法院法官得以维持民众信心, 争取最低限度的独立的实现手段。”因此, 老冯以及所有乡村法官们必须因地制宜, 因人制宜, 灵活操作司法程序, 使法律真正走进乡村生活, 解决乡村纠纷。

因此, 中国的法学人和法律人必须面对和理解中国。要把中国这个高度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山山水水和在其中生活的具体的人, 要直面这块土地上的城市乡村, 平原水乡, 要使所有这些没有体温的词和词组都在某种程度上与法治的想象和实践相关连。我们在期待有更多这样懂得融入乡间司法的法官以外, 更多的是应当注意基层法官的素质教育以及乡村司法的制度灵活规范, 从而真正实现“司法为民”。

参考文献

[1]高俊利.试论民间习惯在基层法院调解中的作用[EB/OL].中国法院网.

[2]苏力.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263.

[3]赵旭东.乡土社会的“正义观”[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591.

上一篇:助推成功下一篇: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