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实践论文范文

2024-05-11

运用实践论文范文(精选12篇)

运用实践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网络教育,网络结构,技术要素

社会的现代化发展, 信息量按指数曲线惊人地增长, 迫使人们接受信息社会中信息发布、信息传递、信息接受的环境要求, 理解终身教育的思想。可以说现代人需以终身教育为社会存在已成为共识, 甚至成为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人们受教育的水平, 无论在哪一层次上, 都应不断地为自己补充、更新知识, 才能跟上飞速发展的时代步伐。网络正以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构成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新体系。

一、网络教育类型选择

网络教育 (e-Learning) 就是在线学习或网络化学习, 即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 通过上网, 借助网络进行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将由多媒体网络学习资源、网上学习社区及网络技术平台构成全新网络学习环境。同时, 需要专门支持教学的应用软件来实施具体操作。例如用网页Microsoft Front Page制作软件, 组织网络教学框架;用交互式多媒体制作工具如Authorware来制作师生间交互式软件;用Microsoft Power Point进行幻灯课件的制作;用Microsoft Word进行文字处理;用超级链接的方式组合微教学单元;通过互联网在更大范围内检索和获取最新的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料等。一般来说, 一个较高水准的网络教学系统, 应具有以下子系统:教学内容导航系统、教学内容的动态构建系统、课件点播系统、同步广播授课系统、师生交互工具系统、网络题库管理系统、自动答疑系统、作业批阅系统、考试与评价系统, 以及教学资源库管理系统。目前, 我国的网络教育有以下四种类型, 可供不同层次的参与实施网络教育者进行选择。

1. 网络教育逐渐成为普通高等教育的成功教育方式。

普通高等教育以提供的学历教育为主要目标, 网络教育在这一层面上, 亦以学历教育为主要形式, 并将教育对象扩展至研究生教育。网络可提供除课程内容的教学和学习、课程考核的平台, 且使这一操作平台服务外延逐步扩大, 不断向继续教育延伸。这使得教育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配置, 并获取最佳经济效益。但明显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受限于约束机制, 导致社会认可度较低。

2. 网络为继续教育提供了无可比拟的在学优势。

借助网络技术实现远程教育, 相对于电视远程教育而言, 不仅可取得同样的视听效果, 且教育范围及教育内容可实现更为广泛的社会全覆盖。采用网络技术服务于继续教育, 利用其技术支持实现双向交互, 有力地拓展了服务地域、空间, 以及不同受教育的社会阶层在不同经济条件、不同职业领域在不脱离岗位的情况下接受相应教育, 方便快捷的网络教育可成为受教育者的最佳选择。事实上, 网络远程教育最初正是从成人教育开始的。美国的网络教育, 目前成人教育的比例占网络教育对象近半数以上。提供这类服务的全国性网站与高等学校远程教育相比, 当网络教育资源得到丰富后, 因其在经营和管理上更加市场化和商业化, 使得教育形态更具灵活性。世界公认的权威组织Cisco系统公司的网络培训与认证, 并与中国网络技术培训组织合作, 进一步促进网络教育在国内的推广应用, 成为标志性的成功教育模式。

3. 网络教育已为基础教育提供有效辅助方式。

在基础教育中, 如果说在网络起步阶段仅提供教学辅助手段, 那么, 现阶段的网络则在由教育形式向教育内容逐步延伸, 已成为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第二渠道。既将中小学各科课程全部罗列其中, 而且便于实施单独辅导, 并依托全国优质教育资源, 以学科站点群构建的大型教育平台网站, 为不同区域的教育资源差别起到均衡作用。

4. 网络教育支持社会公众服务。

社会信息的沟通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需要。网络教育在这个意义上, 已彻底摆脱教育的初级形态, 将其交互性与合作性的作用, 扩展到信息沟通的本质层面。因此, 社会公众凭借网络与媒体结合的新方式, 来发布与获取社会资源的相关信息, 或完全不以经济利益为直接目的的社会不同人群的交际与沟通。这也可以说是网络教育形态的本质回归。

二、网络教育功能性价值实现

目前, 评价高等学校学生的基本素质, 其知识体系掌握程度或重复记忆量, 已不在成其为主要财富, 更重要的是在于运用和掌握信息的方式, 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关键性基础。据此来限定网络教育的功能性价值体现, 可将其纳入培养学习者具有的基本素质当中, 那就是信息素质, 它包括以下方面涵义:

1. 具备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

掌握从图书资料的检索到计算机信息处理软件和网络辅助设计工具软件的使用能力。

2. 形成获取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主动的信息意识, 使其能够根据学习目的去发现、收集、整理必要信息, 包括相关现代媒体的应用。

3. 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

包括检索、筛选、鉴别、使用、表达和输出信息的能力。能够从丰富的信息中选取和鉴别所需信息;能够清晰表达、传递有关信息, 包括研究结果的表达、媒体的应用、信息的存储与变换、发表与传播的有效方式的选择等。

4. 利用信息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有效运用信息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研究, 并将信息能力辐射到其它学科的学习过程之中。

5. 基于信息的创新能力。

通过对众多信息的分析、抽象、评价, 找出普遍性、本质性的内在特征, 得出创新性的结论, 这尤其适用于在学信息接受者。

6. 具有共事、协作意识和体现时代特征的价值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现今世界教育的宏观目标就是培养交流、合作、共事的能力, 面向世界和未来, 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的社会性品质。借助局域或校园网络扩展合作和学习的范围, 所描绘的是学习者与网络同体化的大视野。

三、局域网络教育技术实现途径

在环境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用接入的方式建设局部教育网络。支撑网络教学系统的物质基础为计算机网络。根据支持的学生人数、范围、学生访问网络的方式等诸因素的差异, 其局部网络支持平台组织结构形式不尽相同, 但一般应具备以下基本模块:接入模块、交换模块、服务器模块、网络管理与计费模块、拔号用户与局域网用户模块、课件制作与开发模块、双向交互式同步教学模块。

1. 接入模块。

以路由器为主要设备, 其功能在于通过网络专线将整个网络接入Internet, 使局域网用户能访问Internet信息、教育网资源, 其它网络用户能够访问本网信息。

2. 交换模块。

作为整个网络连接与传输的核心, 主要的设备为主干交换机、分支集线器和连接各模块的网络电缆, 由它们组成整个骨干网络。

3. 服务器模块。

利用一台或多台高性能的计算机, 由Web服务器、FTP服务器、E-mail服务器、DNS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构成服务平台, 负责信息的收集、储存和发布, 它们是对外提供教学与信息服务的主要实体。

4. 网络管理模块。

由服务器构成监控系统, 完成对整个网络运行、监测运行性能、诊断和预警故障等实时控制。其中, 计费模块将记录网络使用者的资费信息, 以控制网络资源的有偿使用。

5. 拔号用户与局域网用户模块。

利用访问服务器, 设置多端口, 让使用者能以多种方式访问网络资源, 从而达到教学或学习的目的, 使没有接入Internet的使用者可通过电话拔号方式访问网上教育资源。使用者可以三种方式接入网络。一是通过电话线路直接拔号访问;二是局域网用户可直接访问;三是外部网用户可以通过网络中转, 进入学习网络。教育网络可通过校园网与外网互联。对于现已是教育网络的用户, 只需登记注册, 便可进网学习。

四、网络教育应用系统技术

网络远程教育属建立在现代传播技术基础上的多媒体应用系统, 通过网络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实时音像信号交互传递。远程教育模式受教育需求制约。其中, 以获取学习资源的群体单项传输模式、非交互形态的单体接收模式、交互实时学习模式为主要类型。功能最强大、技术性能最完备的应用系统则属多点、交互、实时议题的远程教育模式。当采用投资省、见效快、覆盖广的流式媒体技术构建的远程教育系统, 学习信息接受者仅需通过联网终端机就能够访问信息资源发布站点的多媒体教学内容实施实时学习, 或使用电子邮件、BBS方式进行学习性交互沟通。在具体使用过程中, 学习者可采用数据传输方式, 一边传输, 一边播放。特别是在校园网带宽有限、访问量大、访问时间集中的情况下, 此方式可较好调节流量。本着开放、实时与非实时结合、访问便捷的原则, 可运用ASF文件流体媒体格式, 创造可支持多种协议的网络环境。流体媒体格式的ASF文件, 其内容可包括普通文本文件、视频、音频, 以及由此组合而成的实时、连续数据流。在使用中, 学习者还可根据个性需求, 自行进行录制、存储、自主播放。当ASF文件开始播放时, 客户端的播放器可现实全部标记内容, 通过标记浏览器转到指定播放位置。

五、借助网络实现计算机辅助教学评价

论文护理诊断的实践与运用 第2篇

护理诊断是护士在对患者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对其现有或潜在健康问题的生理、心理反应做出的判断,是护理人员为患者制定护理计划、选择护理措施和进行护理评价的依据。

准确的护理诊断是制定护理计划并组织实施整体护理的根本保证,也是整体护理的质量保证。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伟菊、何金爱等通过深入医院实地考察、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查阅病历等方法,对广东省有代表性的18所医院的249名护士进行了调查,查阅病历769份。

结果在769份病历中出现106项护理诊断,其中64项属于北美护理诊断协会确认的护理诊断,42项超出北美护理诊断协会的护理诊断范围。

半数以上的护士认为使用护理诊断仍有难度。

因此,中国护理发展必然要走中国化的道路,我们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理论和先进经验的同时,要根据中国国情,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护理诊断。

下面结合有关文章,对我国近一段时间的护理诊断的一些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一、用循证护理学指导护理诊断实践

护理诊断是护理程序中最重要的一环,也仍然是最薄弱的环节。

虽然国内钟氏将护理诊断归纳为66个健康问题,然而这些规范的模式中,远远未能囊括许多疾病发展不同阶段的突发因素,给护理诊断带来不少困惑。

自从1990年循证医学引入临床以后,相继有人提出了循证护理学,就是将最新护理学科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护理中,改变了以往以经验为基础的传统护理,把临床护理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使护理程序有了一个理论指导基础。

在这一观念指导下,重庆铁路医院胡祖芬试验对一高血压脑溢血患者进行了护理诊断。

通过实践,作者认为,要做到科学准确的护理诊断,不仅要有扎实的临床经验,更要不断地加强学习,掌握新的科技信息。

胡氏对这一患者能够比较正确地初拟护理诊断,但继往高血压脑溢血患者应用降压剂时,不知道降压降到何种程度才有益于治疗。

在循证护理学的启示下,胡氏先后翻阅了相应文献报道,得出结论为:降压在20%~30%之间是最佳值,降压在20%以下,30%以上的患者死亡率大于对照组。

作者将这一科学的证据与信息,应用于临床监护工作中,改变了以往经验护理方法,取得了成功。

实践经验表明,循证护理学能够将护理诊断这个重要而又薄弱的环节,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以护理诊断为中心进行内科护理学教学

福清卫生学校林星虹认为,如何有效地教会护生应用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其核心就是护理诊断。

为此,作者尝试以护理诊断为中心进行内科护理学教学。

首先通过强化护理诊断和现代护理观,加深护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

护理诊断提供了护理措施的理论依据,明确了护士的职责,是护士工作的指南和评价工作效果的依据。

通过实施护理诊断,护士不再是医生的助手,而是共事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编写补充护理诊断基础教材,建立护理专业思维模式。

作者参考《新护理诊断手册》等书籍,编写补充护理诊断基础教材,如护理学概念、护理模式、交流技巧、护理诊断基本概念及确定护理诊断的思维方法等,使护理诊断教学的.系统性更加趋于完善。

第三是加强确定护理诊断手段的训练,突出护理专业特点。

作者从护理角度讲授和训练物理诊断方法,将护理诊断和物理诊断融为一体,更好地培养和提高护生的物理诊断能力,使护生通过自己检查病人得出结论。

第四是优化内科护理学的教学过程,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

通过课前认定目标,采用新型教学方法,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并应用案例试题验证教学效果。

作者认为,以护理诊断为中心,通过运用护理程序对内科护理进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自觉对护理个案进行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利用各种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对护理计划有了自己的初步设计和想法,培养和锻炼了临床思维和应变能力。

同时,还能使学生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和护理程序的科学性,坚定了学好内科护理学知识的决心,为在今后实际的临床护理工作中运用护理程序主动为病人进行整体护理奠定基础。

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后护理诊断的应用

暨南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陈伟菊、罗洪等认为,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明确了医务人员的责任,扩大了医疗事故的内涵,并规定患者有权复印客观病历资料包括护理记录,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等等。

这就对临床医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床护士应用护理诊断也面临挑战。

因此,作者认为,第一我们应提高护士应用护理诊断的能力,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

第二应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一方面从高等护理教育入手,培养师资,改革专业课程设置,如系统学习护理诊断知识,教师加强对学生临床实践指导等;另一方面临床护士应加强学习,补充专业知识的不足,有侧重地学习心理、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深入学习和掌握护理诊断。

第三应规范管理,切实做好护理记录。

做到及时记录,特别强调3个随时:有问题随时记录,病情变化随时记录,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特殊用药及手术前后随时记录。

护理诊断描述力求准确,客观地将诊断的相关因素予以记录。

针对护理诊断所采取的措施须安全可行,并征得病人的同意。

措施实施后的效果,应及时记录。

第四要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护理诊断。

情境教学的运用实践 第3篇

1.情景教学的基本含义

所谓情景教学,指的是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创设与课程密切相关的、贴近生活的一些场景,来帮助学生掌握某些知识的教学方法。传统情况下,我国教学活动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僵硬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教学改革的深入,传统类型的教学方法已经难以有效满足新时期的需求。因此,情景教学方法便应运而生了。这种教学方法具有非常多的优点,如具备很强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已经出现被广受广大师生的青睐。特别对于小雪思想品德日渐艰难的教学活动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而且,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情景教学的方法也获得了其它教学方法难以比拟的教学效率,证明了该种教学方法具备的强大生命力。

2.情景教学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探讨

2.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情景教学方法实施的第一步,便是创设情景。作为情景教学的基础,情景创设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是贴近生活。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情景创设的最佳着眼点。同时,生活场景也能够让小学生感到亲切和熟悉,从而能够有效地融入其中;其次,创设的场景要通俗易懂。小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生活阅历也不足。如果创设一些深奥的情景,小学生根本无法有效理解,自然也就收不到情景创设的效果;最后,创设的环境要积极向上。小学生的情感很容易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如果创设的情景对小学生的情绪造成负面影响,就会导致思想品德课程中的积极教育意义难以被小学生充分理解。例如,在学习《助人为乐》这一节课程时,老师可以扮演摔倒在地的老奶奶,来教导学生助人为乐的思想和方法,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效率。

2.2.以情促教,以情动人

就如上文分析的那样,小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情感还处在塑造阶段,情绪很容易受到外界条件的感染。因此,情景教学可以利用这一点,以情促教,以情动人。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具有很强感情色彩(积极性的感情色彩),来影响小学生的情绪,从而加强他们对思想品德课程内容的印象和理解。例如,在学习《孝敬长辈》的章节时,可以放映《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曲,并鼓励小学生自主地唱出来。这首歌曲感情色彩非常浓,充分流露出了母亲和孩子之间的浓浓爱意。故而,可以利用类似的歌曲,来唤起小学生对长辈藏在心底的爱。但是,特别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思想品德课堂上,用感情感染小学生的情绪时,千万要把握好度,千万不能让情绪左右了小学生的心智,以免导致其丧失理性。

2.3.运用图画手段进入情境

小学生由于天性使然,对文字性和叙述性较强的内容“不感冒”,难以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应当运用其它媒介,来导入情景。例如,图画就是符合要求的媒介。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小学生当时所处的年龄阶段,其大脑对图像的处理能力比较强,能够有效感知一般图像的基本含义。因此,在思想品德教育课堂中,教师可以运用图画,来导入情景。特别是利用漫画或者卡通人物形象,更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能能够让小学生顺利地进入到预设的情境中。

2.4.创设生动形象的语言情境

上文已经提高,小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并不是很强。因此,在创设情景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首先是语言的运用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阶段。这一点在思想品德课本的编辑中就做得不够好,很多名词小学生就不太懂。因此,教师需要在创设的语言情境中,做好相关的名词解释工作;其次,创设的语言情景要尽量幽默化。幽默的语言情景能够充分感染小学生的情绪,使其能够在兴奋地状态下投入到情景教学中去,从而也更容易掌握课程知识;最后,语言情景的创设要让小学生充分参与其中。例如,可以采用学生与教师之间、学学与学生之间对话的方式,使小学生乐在其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5.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视听情景

在情景教学的方式下,简单地依靠一本思想品德课本已经很难实施新的教学方式了。因此,必须加强课堂教学的硬件建设。也就是说,在情景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运用多媒体的手段创设视听情景。例如,可以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来实现这一点。电子计算机发展至今,其自身功能已经非常强大,能够创设出多种多样的视听情景。特别是它还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视听资源,为小学生展现一种新奇多彩的视听新情景。如可以通过音乐、动画、小电影等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手段,来增强创设情景的效能,从而收到极佳的教学效果。

3.提高情景教学效率的一些方法

3.1.教师要转变授课理念

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师由于长时间地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旧有的授课理念已经根深蒂固。因此,在教学改革日渐深入的条件下,以及在情景教学方式的运用中,要及时转变授课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够发挥出情景教学的优势。否则,即便采用了新的教学方式,也只是“换汤不换药”罢了。

3.2.注意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

情景教学的方式并不是教师与生俱来的本领,只有通过相关的严格培训,才能够掌握情景教学的技巧和方法。因此,在充分理解情景教学精髓的基础上,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才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情景教学方法。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情景教学方法还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中,一些新的应用技巧也不断地出现和运用。故而,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掌握这些新技巧和新方法。

4.结束语:

此外,在情景教学的实际运用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与其它教学手段的密切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弥补情景教学方法自设存在的一些缺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龙川县麻布岗中心小学广东】

运用多种风格演唱的教学实践 第4篇

长期以来, 我们习惯于单纯从技术角度与个体声音条件出发为我们的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唱法, 然而忽略了音乐风格与作品文化内涵等因素对于“唱法”这一概念的综合性影响。要知道, 在声乐演唱的实践活动中, 准确定位作品本身的风格并进行创造性的演绎才是成功诠释该作品的决定性要素。因此, 应根据作品的文化背景与具体内容来选择与之相匹配的演唱风格而不是相反。所以, 就成熟的声乐演唱而言, 无论“美声唱法”或是“民族唱法”都是为作品“风格”服务的。歌唱技术只是“工具”, “唱法”只是手段而绝非目的。

启发学生运用多种风格演唱, 首先要打破唱法壁垒。现如今我们的学生无论对于“美声唱法”或是“民族唱法”都存在很多误解与误用。

很多唱民歌的特别是低年级的同学往往真声太多, 假声太少, 混声不够, 听起来像大白嗓。喉器偏高声音不稳定, 音区不统一, 高音用嗓过度。呼吸太浅, 气息不通透无法将声音“送出去”, 导致声音的“致远力”不够。吐字太靠前, 歌唱语言听起来不够圆润。头腔共鸣及胸腔共鸣运用的不够充分, 演唱过程中喉部力量过大, 这又导致了声音在不同的音区音色不统一, 忽明忽暗, 不受控制。有些学生虽然标榜自己学习的是 “民族唱法”, 但是未能很好地继承和掌握我国传统歌唱中对语言及润腔的多样性处理, 对作品的风格把握尤其不到位。

与此同时, 我们也应注意到,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 随着意大利“美声唱法”传入我国并在我们的学院声乐教学中广泛运用, 以借鉴西方声乐训练方法为基础的“中国声乐演唱方法”应运而生, 并在我国的声乐发展史上产生了积极且深远的影响。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过分强调学生运用演唱方法的科学性与技术能力, 忽视了其对不同作品风格内涵的深入了解, 致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演唱风格越发单一, 一涉及中国作品往往处理不好“声”与“字”的关系, 重声不重字, 重声不重情。咬字含糊不清, 失去了语言的表现力和对听众的艺术感染力。通俗的说, 无论他们演唱中国还是外国的声乐作品, 观众经常不知所云, 仿佛运用“美声唱法”一强调共鸣腔体, 语言就该含糊其辞不清不楚, 这真是极大的误解。

身边学习“美声唱法”的同学在歌唱技术层面出现的问题主要有:误将喉器上提替代了共鸣的高位置, 声音概念不正确, 认为高音 “挤”或者 “窄”就是“明亮”, 导致腔体不统一, 声音不通畅。为了充分打开口腔, 使声音“靠后”, 导致舌根用劲, 肌肉紧张, 声音听起来笨拙费力, 且不容易拓展音域。忽视中低音区的训练, 胸腔的作用没能得到充分发挥, 声音的根基不牢固, 音色不饱满不丰富。呼吸作为歌唱的动力, 不能与声音做到有机配合, 持续且稳健的支持歌唱活动等等。

很显然对于上述两种演唱方式的误解与误用都离我们教学的初衷与中西传统歌唱艺术理想相去甚远。那么, 我们能否探索一条中西结合, 中西并用, 运用多种风格演唱进行教学与实践的新路呢?

我们要保持中西传统歌唱艺术的纯粹性与审美共性, 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继承中国传统歌唱艺术中对语言的处理方式。例如, 可以一边学习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一边研究中国古曲的演唱方法和艺术表现形式。通过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获得嘹亮的共鸣、充实统一的音色, 然后使较为成熟的歌唱技术服从并服务于传统音调, 在歌曲的韵味与表现力上要讲究个性, 通过多样化的对比学习, 逐渐掌握不同演唱方法的精髓。在歌唱技术上, 我们要充分学习并采用西方传统歌唱中音区与共鸣腔体的统一理论, 在演唱实践中熟练的控制音量与音色, 使演唱曲目范围和表现形式不再单一化。

打破“美声”与“民族”间的唱法壁垒, 在歌唱技术与表现形式上相互渗透, 使我们声乐专业的在校生能够真正深入地学习和掌握多种演唱方法的技巧与内涵。在校期间尽量多的积累作品, 丰富自己的曲目库, 使偏“民族唱法”的学生具备演唱西方歌剧咏叹调与德、奥、英、法艺术歌曲的能力, 使学习“美声唱法”的同学也能有选择的唱好本国民歌与传统古曲。我们要让学生学好、学透, 并乐于深入地研究唱法, 寻找演唱规律。只有掌握大量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曲目, 对不同形式的演唱方法进行比较性的学习, 才能将运用多种风格演唱的教学与实践变为可能, 并更好的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可持续与多样性的发展服务。

那么, 我们该如何构建与运用多种风格进行演唱相匹配的教学模式呢?

首先, 应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 我们始终强调以教师为中心, 注重教法的研究。即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 通常情况下是一个专业老师所带的一批学生共用一种唱法且长期固定直至毕业。现在, 应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学法研究的教学模式。我们要有意识的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 注意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其次, 结合院系中具体的师资情况, 根据不同声乐教师的自身特点设置多样化的演唱方向, 如“歌剧表演”方向、“艺术歌曲演唱”方向、“音乐剧表演”方向、“传统民族民间歌曲演唱”方向、“中国古典文人音乐演唱与研究”方向、“现代创作歌曲演唱”方向等等。总之, 我们要高效利用学院不同唱法类型的教师资源, 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渠道。再次, 作为一个能够运用多种风格进行演唱的歌唱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与艺术审美能力, 储备足够的文学和音乐基础知识, 拥有相对成熟的声乐技术技巧与外在的艺术表现力, 所以, 除去传统的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声乐教学模式, 我们要充分利用小组课, 使不同演唱风格的学生能够坐在一起进行适当的讨论与合作, 并配合定期开展的课外讲座形式辅助教学。总之, 尽可能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使他们乐于思考擅于学习, 全方位的吸收不同演唱风格的营养与精髓, 在全新的教学模式中注重学生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具体的操作与实践过程中 (以大学四年全日制本科教学为例) , 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要着重学习意大利17、18世纪古典艺术歌曲及咏叹调, 在中国作品的选择上则要侧重于古代文人诗词歌曲。因为中外古典艺术歌曲通常音域不宽且不追求大音量, 无论从歌曲内容还是表现形式上都强调演唱风格的优雅与精致, 这就为低年级学生获得正确的声音概念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学习演唱方法的过程中, 作为教师要督促学生在读懂、理解歌词大意的前提下演唱作品。针对意大利文歌曲进行字对字的学习, 养成严谨的治学习惯。

到了二年级, 要尽可能多的学习中国近代艺术歌曲并泛唱德奥艺术歌曲。浪漫时期的德奥艺术歌曲是世界音乐史上的经典财富, 学习一定数量的德奥艺术歌曲对于从事声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这些作品通常选用同时期浪漫主义诗人的经典诗作做为歌词, 语言精致, 风格典雅, 对培养歌唱者的音乐美感和艺术气质都是很有好处的。我们在这里强调, 到大二下半学期, 让学生适当的涉猎中外歌剧咏叹调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在声乐学习中没有绝对的事情, 对于音量上的“控制”也是相对的, 作为老师, 我们也要把握时机利用歌剧咏叹调为学生拓展音域与音量。

大学三年级, 在演唱外国歌剧咏叹调的同时要侧重于中国作品的学习, 这其中包括中国民歌及根据传统民歌进行改编的曲目、中国现代创作歌曲与中国歌剧选曲。随着学生的歌唱技术日渐成熟, 对于作品的诠释能力逐步提高, 演唱作品的完整性有了基本保证, 这段时期要特别注重学生中国作品数量的积累, 要特别注重培养其运用多种风格进行演唱的能力。

四年级是即将成熟的时期是收获的季节。通过前三年系统的学习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语言的声乐作品, 演唱技术上必然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因此, 在学习和演唱大量中外作品的同时, 老师要根据学生的自身声音条件与兴趣所在帮助他们找出近几年来最适合其演唱的一部分声乐作品, 精雕细琢, 逐步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 为他们走向工作岗位或继续研修深造做好必要的准备。

总之, 在大学四年期间, 引导学生打破“唱法”壁垒, 帮助其运用多种唱法进行理论学习和舞台实践, 有助于拓展他们的学习思路,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也为他们在声乐领域里健康与可持续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参考文献

[1]、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M].北京:华乐出版社, 2004

[2] 、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4

[3] 、《歌唱的艺术》, 薛良著,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4] 、《艺术语言发声基础》, 周殿福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播音主持 播音实践中气息的运用 第5篇

播音中强调以情运气,气随情动。就是说对于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认识准确了,还要使思想感情随之运动起来,只有真正的动起来了,才可能气随情动,才能动得自如。播音中如果总是用冷眼旁观的态度对待稿件,无动于衷,即使嗓音条件再好,呼吸再通场,基本功再扎实,播出来的东西,也是平平淡淡,毫无味道。所以,调动思想感情的运动至关重要,只有思想感情动起来了,有了强烈的播讲愿望,呼吸才能自如地变化,语言也会富有色彩。

播音员在播送具体稿件的时候,要能轻松自如的表达长短、繁简不同的句型和深度不同的稿件,为此,必须学会多种不同的呼吸方法。在话筒前比较常见和多用的呼吸方法有如下几种:

偷气,当句子较长,意思不能中断,不允许中间停顿换气时就得偷气。偷气吸得少,动作要快而且小,不能让听众感觉出来,即快而不露换气。一般在一个句子完了之后,可以换口气给自己一个喘气的机会,也给听众一个喘息和思考的时间。一般来说换气比偷气时间稍长。

补气,句子比较长,中间有逗号等标点,或感情要转入高潮,为了表达更激昂的感情,积蓄力量,中间要补气。这个动作和时间比换气要快、要短,比偷气又慢些、长些。

大吸气,一般用于感情比较激昂或气势比较大的一句话的开头。用大吸气来表达这种激昂的情感,大吸气有点像“闻”或深呼吸时的感觉,倒吸气,一般要作为一种表达的技巧使用的,以口吸气,并且要发出吸气的声音,多用于表达惊讶、恐怖、悲伤等感情。

提气,不要把气调到上胸部,而是下面要用丹田拉住,上面又好像已把气从丹田提起来,或提出来似的。这时的气息控制力比较强,一般播比较振奋的好消息,比较兴奋的内容时,常用提气的方法,但是切忌一激动气就浮上来或吊到嗓子眼上去的毛病,一定要用丹田拉住。

挺气,一般用于抒情的、亲切的内容,气好像被托着一样,比较轻,比较柔和。

沉气,小腹放松,气下沉,出来的声音比较深沉、饱满,多用于表达内在、深沉、凝重的感情和内容。

憋气,话说了半截又咽住,这时气息憋住而不能松懈,一般多用于感情更强烈的爆发之前,或为引起听众对下面的话注意的地方,还有就是给人以悬念的地方。

长呼气,一般多用于感慨、感叹、叹息时,边说边往外大呼气,一

口气伴随语言同时一呼儿尽,话说完了,气也呼尽了。

顿气,感情非常激动,或哭或笑,或喜或悲而形成的一种气抖声颤的效果。

呼吸的方式是多种多样,但宗旨是为了适应表达稿件思想感情的需要,在话筒前实际的语言再创作中的呼吸方法,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相互渗透、综合运用的。

一般来讲,新闻、评论等信息性、事实性较强的节目,由于内容比较平和,气息也比较平稳,只要加强语言的逻辑性,从语法关系上找出换气的位置及时补气就可以了。情感比较昂扬或激愤的诗歌、散文、通信等,气息控制要强,两肋要扩展开,小腹控制住,增加气息的压力和声带的张力,这样发出的声音才能结实饱满、明朗有力。像内容比较轻松、愉快、娱乐性较强的文艺节目,如音乐、戏剧、电影剪辑等,气息就要托着点或提着点用,使声音和气息都比较柔和轻巧。

总之,气息对播音创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名播音员不但要有扎实的呼吸基本功,还要有灵活运用呼吸技巧的本领,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的电台、电视台口语广播的需要。

情境创设 协作探讨 实践运用 第6篇

一、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范式化研究的操作策略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范式化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强调学习主题与学生生活实践的结合,以学生已有生活经历和知识为载体,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参与、协作探讨等方式进行体验感悟,从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健全人格。在此思路下,我们形成了“创设情境——协作探讨——实践运用”的课堂教学范式。

下面是我们以此范式为依据设计的一节课。

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八课第二框

《合作!竞争!》教学简案

环节一:比赛现场

1.情境设计: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在课堂上开展夹气球的游戏竞赛。主持人由学生推选,教师协助计时。

2.协作探讨:主持人采访获胜小组和失败小组成员,请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心得。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通过这次活动及采访,你有哪些体会和感悟?

3.总结:在合作中竞争,要尊重竞争对手,向竞争对手学习;要善于找准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敢与他人竞争。

环节二:情境舞台

1.情境设计:期中考试前两周,初二(5)班两个宿舍的女生们遇到了这样的事情⋯⋯(内容:一个宿舍资源共享,相互帮助;一个宿舍相互嫉妒,相互封锁资源。形式:小品表演等。)

2.协作探讨:问题思考:两个宿舍女生有什么不同行为以及结果?你有什么体会?在学生个体思考的基础上,全班交流上述问题。

3.总结:在竞争中合作,在与他人竞争中学会欣赏、学会合作、学会共享。

环节三:经验分享

1.情境设计:列举自身经历或身边的事例,从中寻找实现双赢的好方法。

2.协作探讨:分组交流、汇总,形成本组的研究成果,最后在全班交流,形成获得双赢方法的共性认识。

3.总结:获得双赢的方法。

环节四:总结提升

1.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

2.实践运用:反思自己在班集体中競争与合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计划,落实整改措施和监督人员,做好相关记录。一段时间后交流总结。

下面就以这节课为例,对“创设情境——协作探讨——实践运用”课堂教学范式进行简要分析。

(一)情境设计

创设情境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范式化研究的开始,因为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学生才能体验和感悟,才能思考和总结,才能实践和提升。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情境创设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情境要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情境创设时首要考虑的就是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对情境的探讨,充分展现出教材的观点,有效地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二,情境要隐含有效的问题。我们所创设的情境一定要有较丰富的内涵,是一个有一定故事情节、有冲突、具体化的问题。因为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引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从而实现情境创设的价值。

第三,情境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选择教材中的情境,也可以选择教材之外的情境。但有一点必须明确,我们所创设的情境一定要有针对性、典型性,立足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如此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促使其积极参与。

第四,情境呈现的形式要丰富。为了调动学生参与情境讨论的积极性,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可以通过道德美文、经典故事、图片录像,甚至是游戏活动、偶发事件等,去展现学生生活中的一个场景、一个片断,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去体验、感悟。

第五,情境要让学生掌握。教学中,教师不应垄断情境创设的控制权,而应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情境的创设。课前,我们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调查、访谈等形式收集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反思自己的言行;课后,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些情境都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创设。

在上述简案中,情境的创设就充分考虑到了这些因素,三个环节的情境创设分别围绕“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实现双赢”的主题,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思考。从呈现情境的主体看,有教师精心选择的情境,也有学生自己展示的情境;从呈现情境的方式看,有以游戏、小品表演等活动形式呈现的情境,也有以文字等形式呈现的情境,这些有针对性、感染性、深刻性、真实性、趣味性的情境,为课堂教学过程的高效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协作探讨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范式化研究中,我们提倡采用协作探讨的形式,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探讨,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育情境进行体验。

进行协作探讨,应注意如下问题:

首先,要精心设计协作探讨的问题。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要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所谓“有价值”,主要体现在:问题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偏难或偏浅;问题要隐含思路的启发,注意思考性;问题要根据教学内容,注意材料和观点的结合。一句话,问题应该有利于鼓励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

其次,要准确把握协作探讨的时机。我们首先要明确,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进行协作探讨,关键是看学生有没有协作的需求。当更多的学生需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当问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相互启发时,当形成了不同的观点需要交换时,当有些活动需要集体的智慧共同完成时,就可以通过协作探讨,充分激活每位学生的潜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再次,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探讨不能替代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探讨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之上的,协作探讨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实效。为此,我们不仅要注意培养小组的自主探究能力,也要注意培养个体的自主探究能力。用协作探讨完全取代自主探究的做法是得不偿失的。

最后,要在协作探讨中凸显合作。协作探讨的效果来源于协作各方的齐心协力,协作各方积极主动地承担自己的责任,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是提高协作探讨质量的保证。因此,在协作探讨中,我们强调合作,不仅强调小组内的合作,也强调小组之间的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

在上述简案中,前三个环节中的协作探讨都较好地注意到问题的质量和探讨的时机,而且这些协作探讨都是建立在个体、小组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保证了协作探讨的效果。当然,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要注意适时运用激励机制,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与技能,强化协作探讨的规范性,有效地发挥教师在协作探讨中的指导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协作探讨的实效性。

(三)实践运用

实践运用环节的核心就是让学生在意义建构的基础上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对于思想品德课教学而言,实践运用是最终的目的所在,但这同时也是很多教师容易忽视的地方,因此,我们在进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范式化研究的实践中提出这个环节,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在实际操作中,实践运用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教学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即在情境设计和协作探讨后,通过学生的体验感悟,发现知识、提升能力、健全人格。如在上述简案中,前三个环节通过情境设计和协作探讨后,都设计了一个总结的小环节,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体验进一步深化,获得新知,提高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另一类是引导学生提出自身或周围存在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如在上述简案中,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班集体中竞争与合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后,制定整改计划,落实整改措施和监督人员,做好整改过程的记录,并在一段时间后进行交流总结,就很好地达到了实践运用的目的。

二、开展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范式化研究的注意事项

第一,整体运用三个环节。“情境创设——协作探讨——实践运用”,这几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我们既要在情境创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协作探讨,又要在协作探讨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能过分强调某一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而应该循序渐进、一气呵成。如此,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收到实效。

第二,依据课标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一方面要依据教材,另一方面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而应该从教学的实际出发,依据课标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提取教材中适合自己教学的有效内容,增加学生生活实际中有针对性的生活化材料,力求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真实可信。

第三,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由于学生性格各异,水平不一,对事物的理解也会不尽相同,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范式化研究中,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创设的情境要有针对性,立足学生的实际;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性,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的实践运用要有现实操作性,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等,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第四,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学生的体验,但学生的体验在很多方面都是浅层次的,不是教学过程的终结,而是起点。在课堂教学范式化研究中,我们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调查、参观、访问等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去体验感悟,并上升为一定的行为要求。这既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也有助于学生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第五,要摆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的角色是帮助学生学习。因此,我们应该改变过去“诲人不倦”式的传授方式,采取“创设情境——协作探讨——实践运用”的教学范式,把适合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活动视为一种课程资源,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进行课堂教学范式化研究不应也不能是千篇一律的,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作者单位:南京市栖霞区教师进修学校

江苏南京210028)

初中英语朗读教学的实践运用 第7篇

学生多种语言学习感官, 帮助学生形成

正确语言学习思维, 增强理解记忆。注重

发挥好学生的语言学习主体作用, 鼓励

学生运用个体、集体、角色等多元化的朗

读方式参与课程教学, 能够帮助学生更

好学习和运用文本语言知识, 提高学生

的语言运用灵活性和准确性。朗读教学

更是调节课堂教学氛围, 形成和谐课堂文教学秩序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玉新课程英语教学, 注重从语言的听、

说、读、写等方面进行优化教学, 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多种语言学习感官, 刺激学生的语言信息接收神经, 能够提高学生对语言理解感悟能力。朗读教学则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运用该种教学模式, 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学习和运用文本语言知识, 还能够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深化对语言知识理解记忆, 形成有效的学习运用方法, 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表达运用能力。

一、个体大声朗读, 增强理解记忆

外语心理教学告诉我们, 通过朗读的出声刺激训练, 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和提高理解力, 还能够帮助学

生在朗读表达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 进而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地策略。个体的大声朗读, 不仅能够读出文本表达信息, 还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多种语言学习感官, 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

在个体大声朗读的过程中, 应该注意激活学生朗读的兴趣, 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以实现朗读的自觉主动转化。在朗读时, 应该鼓励学生在遵循外语语言表达习惯和语言朗读思维的前提下, 建议学生能够就朗读的素材进行多次大声朗读, 以便教师或者其他同学在听朗读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的规范朗读习惯, 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样的出声朗读, 更利于学生能够深化对语言素材的理解感悟。像在《牛津初中英语》 (Fun with English) 8AUnit 1Friends的“Reading Best friends”教学中, 要求学生围绕“What do you think of your good friend?”来进行多次朗读, 以帮助学生能够进行加深对语言文本的理解感悟。可要求学生在出声朗读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几方面: (1) 读准词汇短语的发音, 让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词汇发音方式, 便于学生进行朗读。 (2) 注意语句表达的停顿, 要求学生能够从出声朗读的过程中及时发现文本语言表达的信息, 以便学生能够更好灵活掌握。 (3) 建议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 能够运用多样化的语言来呈现朗读学习心理活动过程, 提高朗读效果。

二、集体齐声朗读, 增强合作信心

新课程初中英语教学认为, 构架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让学生能够在有效的合作探究过程中不断交流, 更利于增强学生合作信心。而集体齐声朗读方式运用, 不仅能够体现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 还能够让学生在齐声朗读的过程中增强合作的信心和勇气。

这样的集体齐声朗读, 能够培养学生的有效团队学习精神和能力, 让学生在集体齐声朗读的过程中, 形成强有力的学习合作氛围。为了更好进行集体齐声朗读, 教师可根据文本表达的实际需要, 通过运用多元化的方式来鼓励学生能够读好读齐朗读素材, 鼓励学生在跟读的基础上能够进行进行适当调整自己的朗读方法。与此同时, 建议学生能够运用男女分读、小组齐读等方式来进行开朗读, 激发学生的朗读激情。

集体齐读, 不仅能够增强课堂教学气势, 更能够激发学生的理解感悟信心。像在《牛津初中英语》8AUnit 6 Natural disasters的“Reading An earthquake survivor’s home page”教学中, 可要求学生围绕人们对自然灾害的恐慌和抗灾自救能力进行朗读, 以此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表达主旨。这样地集体齐声朗读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信心。

三、角色分声朗读, 提高运用能力

朗读时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一种形式, 分角色朗读, 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和运用文本语言知识, 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学习和理解文本中的角色心理活动。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 能够能够根据人物的心理活动要求, 通过尝试运用多种语言表达形式来进行优化组合, 能够更好的进行语言表达和综合运用。角色朗读的方法运用更利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按照文本教学要求, 结合人物的内心心理活动进行分角色朗读, 不仅培养学生严密的语言学习认知思维, 还能够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 更为全面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知识, 提高他们的跨文化学习能力。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 我们应该注意:首先, 鼓励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朗读, 以此来满足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究需要。其次, 鼓励学生发挥自身想象思维, 能够对其中的内容予以朗读表演, 以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激情和兴趣。最后, 允许学生能够运用多样化的学习语言进行朗读表达, 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语言学习综合表达运用能力, 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水平。

由此可见, 发挥好朗读的综合协调作用, 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英语学习信心, 激活他们的学习潜能, 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这样地朗读教学, 能够在有效刺激学生多种语言学习感官的基础上, 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形成适合他们学习发展策略方法, 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张东红.好英语是“读”出来的——浅谈中学英语朗读教学[J].龙岩学院学报.2005年6月

运用实践论文 第8篇

一、探究活动,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实践与综合应用”本质上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 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与综合应用, 对知识理解的延伸与升华。因而,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应提倡“做中学”。教师要注重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和体验活动中, 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 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从而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提高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在教学《看一看, 摆一摆》时, 把小朋友们带进了一个更为奇妙的“小棒世界”:只知道用小棒来帮助计数和计算, 却不知原来细细的小棒还是“图形设计师”——可以拼搭形状各异的图形。于是, 探究性的实践活动便由此展开了。整节课, 教师充分让学生动手、动脑、动眼、动口, 在摆小棒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 加深对三角形、正方形等图形特征的认识和理解, 进而用乘法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计数问题, 全方位地促使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观察事物, 找出事物间的联系。充分将摆小棒的过程与乘法紧密联结, 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小棒总数可以用“每个图形边数×图形个数-公共边条数”来得到, 这一提升概括进一步体现了乘法的实际运用价值, 实现了让学生用数学眼光去反思、去体验的目标。

二、活动体验, 形成应用意识

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 就必须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来学习数学。“综合与运用学习”不仅表现为课堂内的经历和探索, 也可表现为课外实践活动以及课内外相结合的探究活动。如五年级的《球的反弹高度》侧重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研究获得有一定价值的结论, 体会数学知识方法的应用价值, 因此这一活动课得安排室外课。在操场上分组进行实验活动, 在活动中测量有关数据, 得出相关结论, 这样的数学课, 走出教室学数学, 新颖而有趣, 动手又动脑, 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再如, 可通过让学生到操场上去走一走, 量一量, 通过测量, 学生知道了操场上的环行跑道大约是200米 (378步) 。也就是说1千米的距离相当于环行跑道的5圈。也知道了从校门到班级大约有250米 (491步) , 1000米就是从校门到班级的两个来回……这样的活动, 使学生在充分体验中感知了1千米到底有多远。

三、操作引探, 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通过创设富有挑战性的、能激起学生探究意愿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活动, 建立概念, 发现规律, 启迪思维, 从而使学生感悟数学问题的产生过程, 发展其解决问题能力。如教学五年级的《奇妙的图形密铺》, 融知识与活动于一身, 趣味与韵味于一体。让学生的知识在活动中增强, 在拼贴中拓展, 在设计中升华。活动安排在教室内师生互动开展, 让智慧游走于指尖, 用双手“铺”出学问来。教师的手不露声色地引导, 学生的手趣味盎然地探究。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过“铺”过程中初步认识图形密铺的含义。在自主探究中明确已学过的平面图形能否密铺, 并开展用两种图形进行密铺的活动。“铺”出来的数学培养了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四、学科整合, 发展实践能力

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宽松的学习环境,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向他们提供充分的活动和交流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活动的过程中有机地渗透相关学科的知识, 建立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如五年级的《数字与信息》侧重于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数字编码及意义, 拓展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在观察、交流和调查活动中了解数字与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体会它们的实际价值, 感受数字编码的思想和方法, 发展实践能力。教材安排了“说一说”“看一看”“比一比”“做一做”四个环节的实践活动。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课前调查量太大, 尤其是特殊的电话号码、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等领域的相关知识, 这些涉及了某些方面的专业术语, 学生调查难度比较大。为此利用网络的快捷性、广泛性, 教师带领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利用预先设置的课件来实施课堂教学, 教学内容重组后, 安排了“比一比”“学一学”“做一做”“玩一玩”等环节。网上教学是“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它既有教师引导为主的环节, 也有学生自主查询的环节;有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 也有学生与电脑之间的互动。学生无论是情感态度, 或是知识技能方面都获得了发展。这样把数学的应用和网络教学进行有效整合,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活动中, 学生感受到网络中也有数学, 利用网络也可以解决问题等。

五、调查拓展, 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为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 小学数学活动课应最大限度地拓展儿童人际关系和思维活动的天地。教师应把教学的内容以模块化专题活动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安排适当的社会调查活动。如学了有关利息的知识以后, 可布置学生去银行调查, 通过调查, 学生知道了利率不是一成不变的, 也知道了活期与定期的利率是不同的, 存款的时间不同, 利率也不同……让学生在调查与统计中逐步加深理解这些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在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方法时, 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引向深入, 促进内化。

顺风跑在实践中能运用吗? 第9篇

一、顺风跑原理

所谓顺风跑,指的是自然界中两地气压不同形成气压差出现的气体流动即“风”,人体与风顺向,借助风的助推力向前跑一段距离,即顺风跑。理论上讲顺风跑可起到加快步频的作用。

二、自然界中风的状态

人类生存的地球所出现的各种天气景象(包括风)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何时何地刮风,当今科技也难以准确预测。笔者所居地处南方山区,常年基本属风平浪静。如有风出现,但频率低,且风向、风力、吹风时间长短、节律均无章可循。

三、短跑教学训练实质

田径运动与所有其它体育运动项目一样,教学训练必须遵循运动客观规律,短跑教学训练前,需制定一套完整的学期或全年教学训练计划,并按照教学系统性、连续性、周期性、阶段性从实际出发原则执行。

在学习短跑进程中,何时练技术、素质、步长与步频,都依全队具体状况及个体特征差异而定。细化到每一课堂:先要有一般的热身准备活动过渡和必要的专门练习铺垫,再进入专项学习,最后是放松整理恢复机体结束课堂,这样一个生理机能活动规律的程序,而不能主观任意改变。

在短跑教学课中,偶尔也遇到刮风天气,但它与预定的当日课时计划安排的练习内容、教学任务要求难有机会匹配。有时也想抓住机会刻意尝试一番,其结果是:当风来时,学生还处在准备活动中,只能匆忙上阵顺风猛跑,可没跑几组,风向变成逆风,受制于场地,赶紧调动队伍,可人还没到位,风不听使唤又停了。风没借上,个别学生准备不充分还拉伤了肌肉;有时课到了结束阶段,此时“老天爷”才来风。

我们无法控制大自然,自然界并没有提供给人类随时随地可用的固定方向,固定风力、固定时间的顺风,仅靠某一巧合而把它定义为田径的一种练习手段是不严谨的,给教学理论思维只会带来混乱,实验的结果证明它对教学训练没有实质的意义。

四、建议

为提高短跑成绩,发展步频,可以采用传统人为控制的练习手段,比如:3°~5°的下坡跑、牵引跑、缩短步长的跑格,踩固定速度的电动自行车。这些手段简单且实用,训练的初级阶段有一定的效果。

建议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发展步长上,大量的田径科学实验证明人的步频受神经系统控制,人体大约在13~14周岁神经系统的发育基本完善固定,再想人为打造改变是困难的,其结果只会耽误宝贵的训练时间。

浅谈淮剧锣鼓的实践与运用 第10篇

淮剧锣鼓, 乃是“淮剧打击乐”的代名词, 它与淮剧音乐中的曲牌的形成发展一脉相承, 其源于“香火戏”的“僮子锣鼓”, 属于地方庙堂音乐范畴, 所运用的也都是一些庙堂仪式的曲调, 因此, 后期淮剧锣鼓的发展形成, 多多少少都能看到地方庙堂音乐的影子。当然, 从现存的淮剧锣鼓中, 我们不难看出, 它早已脱离了固有的模式, 无论在形式上, 还是在内容表现上, 都有突飞猛进的改变, 它已经从“说表形式”转化为完整的具有个性的淮剧音乐, 并在传统打击乐的基础上, 广泛吸收、运用当地的民间锣鼓素材, 从而使其更具乡土气息。

淮剧锣鼓不是依靠单一的节奏来完成淮剧剧目的烘托, 而是以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来抒发人物的内心变化以及情感、情绪的表达。应当说, 它的构成从三个方面得到体现。

一、音乐材料的选用

淮剧音乐材料的选用, 锣鼓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淮剧锣鼓选用得好, 能够推动剧情一步一步向前发展。如“僮子锣鼓”、“麒麟锣鼓”、“盐城花鼓锣鼓”、“十字锣鼓”等, 这些能体现地方剧种风格和地方打击乐特点的锣鼓点子, 无论是节奏、音色, 还是节拍等, 都能给人一种亲切感, 让人们在这样一种氛围中感受淮剧锣鼓的魅力。历史上, 曾被淮剧锣鼓伴奏所倾倒的观众很多, 他们往往在情到深处时会要求改唱“淮剧清板”。因而, 淮剧锣鼓所具备的潜在艺术气质, 在美学层次上它让我们认识了淮剧锣鼓的艺术价值, 也让我们在自己所熟悉的旋律中品赏到淮剧的韵味。

二、曲式结构的变化

淮剧曲式结构的变化, 主要从五个方面来体现。第一方面, 呈现对称和均衡结构布局。我们从“磨坊锣”、“蓝桥锣”、“十字锣”等锣鼓段中, 都能看出这种旋律的变化。如“蓝桥锣”的上句: 轻昌一代一令|昌代|;下句:轻昌一咚一令|昌代·代代代|昌轻昌|。如“十字锣”的上句:轻昌一才一令|昌一代代|;下句:︱轻昌一才昌一︱轻昌一才 昌昌︱轻昌 一才一令︱昌一代代︱。第二方面是上下统一的伴奏格式和结构原则, 即锣鼓的开头大多数以弱拍起奏, 以“︱代代代代︱”的节奏音型进入正式腔部, 而结束则又以“代代”或 (代) 两 (一) 记小锣强音作结束。第三方面是复合式的结构。这种结构表现在一些典型的节奏音型在一个锣鼓段落里反复出现变化, 并加入比较稳定的、没有变化的“合头”、“合尾”等音节, 使其在变化中得到统一。第四方面是严谨的起奏规则。如“一锤锣”, 它必须是在起板半句的尾腔, 从第二眼的弱拍起插入伴奏;“短板锣”在起、落板中则有两种不同的伴奏方法, 用在起板唱腔中, 必须顶板伴奏, 用在落板或丢板唱腔中, 必须弱眼起奏;“三番锣鼓”则是在一句半的起板唱词吐出后, 尾随着重复乐句的下半句旋律, 拖腔伴奏。在板眼上, 同样是从小节中的第二眼弱拍处起奏。第五方面是功能和内部结构的整体化一。当淮剧锣鼓与淮剧唱腔结合在一起以后, 便是着力升华剧情和人物, 以形成一个总的艺术力量, 产生一个整体的演出效果, 而这种效果是随着表现手法的不断丰富而不断的增强。由此我们说, 淮剧锣鼓的结构决定了淮剧锣鼓的功能。反而言之, 淮剧锣鼓的功能作用于淮剧锣鼓的结构。

三、淮剧锣鼓的配置

淮剧锣鼓是以扁鼓、大锣、小锣、鑔钹为组合的乐器配置, 其音质和谐、稳定, 音高均统一在中、低音区域。音响浑厚而有余音, 恰好和淮剧的粗旷风格相统一, 尽管它常有多种节拍的变化, 但淮剧锣鼓的音色和基调始终不变。

四、淮剧锣鼓的形式表现

由于淮剧属于民间戏曲, 它在音乐调式的多样性中融入了各种腔系的曲牌, 如徽、商、宫、羽等多种调式的声腔, 有着各自的表现特质。而淮剧锣鼓的点缀, 无疑丰富了淮剧音乐的美感和意境, 真正赋予了淮剧新的气质和情感, 从而使淮剧唱腔更加性格化。

当然, 在实际操作中, 淮剧锣鼓的运用也不是尽善尽美, 它除了富有鲜明的剧种特色, 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 这些, 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发展, 去完善。

其一, 淮剧的所有锣鼓点子, 都是为伴唱所用, 而配以身段表现的却是套用了京剧的锣鼓招式, 这势必形成了风格上的不统一。

其二, 淮剧锣鼓的配置不够丰富, 音调比较沉闷, 色彩不够明快。

其三, 淮剧锣鼓融入管弦乐伴奏后, 较之不托管弦的干唱, 是一大进步, 但这还只是一些微小的变化, 在某种程度上略嫌呆板。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创新实践 第11篇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案;评价;活动课

自新一轮的高中英语课改以来,笔者学校作为区重点课改校,全面落实有关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全体英语教师认真钻研课程标准,结合本校实际,实行小组合作探究模式,注重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全面培养全体学生的英语素质,彻底打破了传统满堂灌的教学观念,进行了大胆的有益尝试,取得了可喜成绩。通过近年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广大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同学们对英语的执着喜爱程度,参与英语活动的高度热情超过课改之前的历届学生。文章将讨论笔者学校小组合作学习创新实践的一些具体内容。

一、认真制订以小组合作为核心的授课学案

学案即学习方案,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内容、问题导学和达标训练。设计学案的着力点应放在思路引导上,具体落实在学习活动及学习目标的问题设计上。其中问题导学部分要切合学生实际,循序渐进地设计各小组讨论探究题,题目一定要适合学生自学发问,而不是迎合教师更好地“教”,因为设计学案的目的重在对学生的“导”。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学案,主要有阅读课学案、听说课学案、写作课学案。三种学案的编制与功用截然不同。阅读课学案重在疏通词汇、理清文章脉络,通读语篇,初步感知全篇大意。运用skimming把握文章大意,提醒学生各段主题句通常是首、尾句,第二、三句都是对主题句的扩展;运用scanning寻找关键信息时关注时间、地点、年份、数字等关键词;通过上下文或构词法猜测词意、克服词汇障碍等。听力课学案旨在帮助学生提取具体信息、组织信息、整理信息,提高英语听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写作课学案重在运用各种写作方法,能够用较高级的词汇和句式撰写各类体裁和题材的文章。

为了使预习更有针对性,使学生更有兴趣,教师要先把预设问题成竹在胸,选编好预习题,使学生条理清晰地进行预习,重点难点要提供有关资料。

二、小组合作探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学生在学案导学问题的引领下,通过多种观点的争论和比较进而得出结论、掌握规律,达成共识。小组活动过程中所出现的疑问、困难、矛盾等充分体现了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能力提升的过程。

在英语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巡察各组同学活动状态,参与讨论,穿插阅读技巧的点拨,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策略,通过小组合作完成针对不同内容所设置的多样化的任务。引入抢答、计分等竞争机制展示小组学习效果,促使每个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抑制的最佳状态,保证各层次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一)教师的具体操作步骤

1.先思考后表达

按照学案的探究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先思考后表达,最后落实到语言文字的表述上。

2.先独立后合作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而后全身心地投入到小组讨论中,大胆发表个性化见解。

3.派代表板书

各组推荐代表把答案要点书写到黑板上去。每组可选派一人也可多人。

4.学生讲解

各小组选派代表到黑板前给全班同学讲解,同时对其他组同学的问题进行耐心解答。

5.教师点评

教师做到适时精彩点评,点评要以鼓励为主。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必须精力集中,全身心投入,该“动”则“动”,该“静”则“静”。

(二)对学生与教师的具体要求

1.学生要真正动起来

学生要读、思结合。要按照学案中布置的预习题,认真细心地研讨文章内容,解决字词,从主体上把握文意,理清思路。好的文章要朗读与默读相结合;一般篇幅较长,内容较深刻的文章最好是默读,这样有利于思考分析。学生要试着用语言概括表达,要有创造思维。

2.教师要真正“活”起来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巧设教案板书,巧设关卡疑问,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善于“领航”。教师对学生提问要选好切入点,要有针对性。教师要掌握好最佳发问、解答时机,启发要把准时机,只有在思考的困惑中给予启迪,学生才有茅塞顿开的收获和乐趣。要求学生按要求保质保量完成学案中的达标训练题。通过师生共同分析研讨、订正,可以训练学生各种专项能力。

三、改变传统的评价机制

及时合理的小组评价和对成员的个人评价可以调动合作学习的热情,营造小组问的竞争氛围。

(一)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包括:情绪状态、参与状态、思维状态、合作状态和达成状态。

(二)教师的评价

1.定量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对学生表现、小组表现给予激励性评价,以10分为最高分,在本课授完后评出明星小组,每周给每个学生打一次分。从纪律、合作、参与、思维、表达等五个方面人手,每项2分满分10分,便于今后建立学生档案。

2.教师的即兴评价

教师在小组展示讲解发言后要给予即兴精彩评价,要切中要害,以鼓励为主。不要简单地使用“好”或“坏”及“对”与“错”等用语。

当学生表现较好时,笔者通常用以下评语:You really did a good job./Your presentation is wonderful./Good teamwork…当学生活动不太顺利时,则可以说:Dont worry.Im sure you will do better next time.当学生缺乏参与活动的勇气时,笔者常采用激励性语言,如:Cheer up,boy.I feel you should go ahead.有效的激励性教学评价能够让学生体验到教师的关切、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在学习方面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四、开辟英语第二课堂——建设好英语活动课

办好活动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修养,发挥学生的语言特长,并把学生的英语知识转化为英语能力。好的活动课还可以更好地促进课内教学,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课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可以共同促进学生英语学习的进步。

在活动课中,笔者有意识地进行知识迁移,把英语选修内容、口语及写作训练内容巧妙地融于活动课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具体开展的活动主要包括:口语训练、演讲比赛、辩论赛、英语朗读竞赛、英语朗诵会、英语戏剧表演课等。

由于英语活动课开展得有声有色,所以吸引了学校大批学生参与。活动小组人数由60多人发展到100多人。同学们普遍认识到:活动课由自己主持,自己活动,气氛宽松,便于发挥自己的特长,也可以培养多种能力。在活动课的带动下,许多同学自创手抄报,主办校报,主办校广播英语之声节目。同学们踊跃投稿,积极参与,对英语学习的爱好与日俱增。

论翻译实践中英语名词的运用 第12篇

关键词:名词复数,名词化词类,四字词语,翻译实践

世界上任何语言都有其词汇。词汇如同一个个细胞, 组成了语言的有机体。各民族都是通过词汇把自己心目中的世界分解成无数概念。词汇越丰富, 对世界的认识就越精细。汉语历史悠久, 属藏族语系, 并且汉字的表意能力及组合能力很强;英语属印欧语系, 并且英语从拉丁语、古法语及其他语言中吸收了大量词汇, 成为词汇量非常丰富的现代语言。在英译汉的过程中, 翻译工作者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难点。一是英语名词复数汉译看似简单, 实际较难;二是在英译汉时如何对一部分名词化的词类, 即抽象名词进行转换词类的处理;三是在英译汉过程中如何运用形象性词语使英语抽象概念具体化。以下就这3个方面简要地谈几点体会。

1 英语名词复数汉译分析

根据英语名词语法特征, 英语中有些名词意义很活跃, 具有许多语法特征, 比如:名词的单复数形式、可数或不可数、前面有无冠词等等, 都能影响词义, 译法大不相同。有些时候名词的复数形式可以省译, 而对于一些物质名词等的名词复数变义的情况下, 词义是否有规律可循是不一定和没有规律的。对其翻译过程中, 若不注意便可能产生错误。一般有会出现这样几种情形:

1) 名词复数省译英语的某些名词, 总是以复数形式出现, 这是因为他们表示的物体总是由两部分构成的。汉译时, 不必理解为复数, 更不必译为复数。如:trousers裤子, shorts短裤, knickers短衬裤, scissors剪刀, shears大剪刀, calipers圆规、卡尺, pincers钳子, 等等。 (张婷等, 2006)

2) 物质名词由单数变为复数的一些现象。

物质名词属于不可数名词, 一般没有复数形式, 但当要表示种类或一定数量时, 是可以有复数形式的。例如:The whole city became flooded after the heavy rains. (雨季过后, 整个城市遭了水灾) 。这里rain的复数形式rains作雨季讲, 是由于修辞的需要, 表示巨大的数量, 范围或程度等。 (张宇航, 2009) 同样的表达还有:sand:沙子;sands:沙漠;Water:水;waters:水域;rain雨rains连绵不停的雨季snow雪snows积雪wind风winds连续不断地风。 (方芬, 2006)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在英译汉中, 英语名词复数的翻译既是一个重点, 更是一个难点。

2 名词化的词类的转换处理

在英语名词中, 不仅包括与客观实体相对应的一部分名词, 同时还包括相当一部分名词化 (nominalization) 了的动词、形容词等其他词类。名词化结构在英语中具有重要地位。使用名词结构是正规文体的一种指针, 通过名词化结构可以构造信息高度浓缩的句子, 表达复杂的关系、思想。而汉语由于缺乏屈折形态, 则更倾向于使用动词结构或小句结构。在英译汉时, 往往需要对这些名词化的词类进行词类的处理。下面我们就具体说明一下转换的情况。

2.1 转为动词

一些由动词经转化 (conversion) 、派生 (derivation) 而成的名词可归类为行为抽象名词。由动词派生而来的抽象名词如:一tion:modernization。industrialization;-sion:decision, conclusion;-ment:advertisement, development;一ence:dependence, emergence;-ure:pressure, exposure;一ance:entrance, hindrance;一ism:individualism, alcoholism;一al:removal;denial这类名词在汉译时仍可作动词处理。例如下面几例。

1) I ask for a moment's indulgence to sit by the side.请容我懈怠一会儿, 来坐在你的身旁。

2) Today the summer has come at my window with its sighs and murmurs.今天, 炎暑来到我的窗前, 轻嘘微语。

3) Work bears witness who does well.工作能证明谁做得好。

4) For even as love crowns you so shall he crucify you.Even as he is for your growth so is he for your pruning. (Kahlil Gibran) 爱虽给你加冠, 他也要把你定在十字架上。他虽栽培你, 他也裁剪你。

2.2 转为副词

英语名词经常与介词连用, 构成介词词组做状语。在汉译时名词可转译为副词。

1) I know not how thou singest, my master!I ever listen in silent amazement. (Tagore) 我不知道你怎样地唱, 我的主人!我总在惊奇地静听。 (冰心译)

2) He yells with joy.“Yaaahooooo!”他高兴地叫着:“呀---嗨——”

3) When he catches a glimpse of a potential antagonist, his instinct is to win him over with charm and humor.只要一发现有可能反对他的人, 他就本能地要用他的魅力和风趣将这人争取过来。

4) I had the fortune to meet him.我幸运地见到了他。

2.3 转为形容词

由形容词派生而来的抽象名词可归类为品质抽象名词, 很多名词都由此转化而来如:-ity:diversity, readability;-ness:carelessness, thoughtfulness;-dom:boredom, freedom;-th:depth, length;-ty:safety, cruelty;-acy:accuracy, delicacy;-ency:efficieney, sufficiency;-ence:pafience, difference;-ance:ignorance, significance;-hood:falsehood, likelihood汉译时仍可将其转译为形容词。

1) The warmth of the sun felt good on his back.背上晒着太阳, 暖洋洋的, 很舒服。 (比较“背上暖暖的阳光让人感到很舒服。”)

2) The world puts off its mask of vastness to its lover.It becomes small as one song, as one kiss of the eternal. (Tagore) 世界对着它的爱人, 把它浩瀚的面具揭下了。它变小了, 小如一首歌, 小如一回永恒的接吻。 (泰戈尔:《飞鸟集》, 郑振铎译)

3) The world rushes on over the strings of the lingering heart making the music of sadness. (Tagore:Stray Birds) 世界在踌躇之心的琴弦上跑过去, 奏出忧郁的乐声。

3 运用形象性词语使英语抽象概念具体化

由于不同民族的语言审美观不同, 对同一种语言美学特征的表现, 不同语言会采取相异的形式。汉语里的形象词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实践和认识的结晶。这些短句和短语具有着鲜明的形象、优美的音节和协调的旋律, 并具有强烈的表达力和感染力。汉语的四字词组的使用即能够体现出这种情形。我们看四字句在汉语里多呈现在诗词歌赋之中, 也只有汉语形式才拥有这一特殊语言形式。得当地使用四字词组可以使行文形式整齐, 朗朗上口, 是绚烂文体 (the rhetorical, ornate style) 的一种标志。 (任虹, 2007) 但英语行文却忌讳成语泛滥, 以免生陈词滥调之嫌。有人反对把英语词组译成汉语习语, 其实, 并不反映文化历史典故的习语只要用得贴切, 反而可以发扬汉语优势, 使译文生辉。四字成语在汉语中分外活跃。在翻译中成功地运用四字词组, 可以使译文生动、形象、有力。

例如:

1) The little cares, fears, tears, timid misgivings, sleepless fancies of I don't know how many days and nights, were forgotten, under one moment's influence of that familiar, irresistiblesmile.《Vanity Fair》他那熟悉的笑容有一股不可抵抗的魔力, 艾米丽亚多少年来牵肠割肚、淌眼抹泪、心里疑疑惑惑、晚上胡思乱想睡不着, 可是一见到他, 顷刻之间就把一切忧虑忘得精光。评议:在汉译中, 扬必先生用了四个四字句来翻译cares, fears, tears, misgivings和fancies, 形象鲜明, 字少意丰, 言简句美;充分运用了汉语的优势, 体现了汉语的个性美。 (付小平, 2008)

2) The one great anxiety was last he should die of old age before the day of Mrs.Packletide's shoot.唯一使人忧心如焚的问题就是怕老虎万一在帕克雷太太开枪打死之前, 就寿终正寝了。把原句中great anxiety词组译成汉语习语“忧心如焚”是比较贴切的。 (皮方於, 2004)

4 结束语

总之, 翻译不仅是语言学中的一门学科, 更是一种艺术。在英译汉或汉译英的翻译实践中, 英语名词的翻译都可以算得上是一个难点。从以上的分析中, 我们可以总结出, 在两种语言的翻译过程中, 真正忠实于原文和通顺的翻译是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的。只有在该领域不断研究、不断挖掘以及创新, 才会有好的翻译作品。对于外语教学工作者来说, 我们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多积累、多留心、在翻译实践中不断磨练。才会将真正好的作品呈现给学生, 从而再现原文的精彩。

参考文献

[1]王治奎.大学英汉翻译教程[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4.

[2]任虹.翻译引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7.

上一篇:大地形可视化下一篇:幸福就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