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行图评价范文

2024-05-11

运行图评价范文(精选11篇)

运行图评价 第1篇

1) 要充分体现出客运专线列车运行图的铺画目标, 即尽可能地方便旅客出行、提高旅客服务质量和提供优质的列车运行秩序。

2) 客运专线并非独立系统, 而是和既有线组成共同的运输通道。在客运专线列车运行图指标设置时要研究与既有线列车运行图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在联系, 同时, 找出两者之间的区别, 体现出客运专线列车运行图自身的特点。

3) 指标在设置时应遵循“宜全不宜简”的原则。客运专线是十分庞大的运输系统, 全面的指标设置, 可以从直观层面上就能理解影响客运专线列车运行图编制质量的各个因素。

4) 指标的设置应该具有广泛性和可比性, 即不论对于城际客流占主导的城际客运专线还是对于跨线客流显著的通过型客运专线, 都能进行计算和比较。在具体评价时, 应当突出2种不同类型客运专线的侧重点, 指标的权重判定上要有所区别。

根据上述原则, 在以往既有线列车运行图评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京沪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指标评价体系, 建立通用的客运专线列车运行图评价指标体系, 即高速列车运行指标、动车组运用指标、后评价指标、服务质量评价指标、均衡性评价指标、可调整性评价指标6类。

1 高速列车运行

列车运行指标体现了客运专线高速快捷的特点, 包括平均旅行速度、平均技术速度、旅速系数等, 这些指标与既有线列车运行图的列车运行指标相通, 其算法和定义可以根据既有线原有指标类比得到, 具体计算方法可参考文献[2]。

2 动车组的运用

动车组运用计划是动车组运用和维修的综合计划, 是客运专线运输组织的关键内容。动车组的运用指标包括动车组周转时间、接续时间、利用率、使用数、运用均衡度5个方面。

2.1 动车组周转时间

动车组的周转时间是指动车组从某个交路段 (不固定区段运用模式) 的起始车站出发时起, 至完成整个交路运行任务后再一次从该交路段的起始车站出发时止的全部时间。计算公式为

Τ=Τall+Τall+Τall.

式中:Tall旅为动车组总的旅行时间;Tall续为动车组总的接续时间, Tall始为动车组在始发站总停留时间 (包括动车组在始发站的到达作业时间、整备、检修作业时间、出发作业时间、等待时间等) 。

2.2 动车组接续时间

指从动车组在某一交路段运行到达某车站时起, 至动车组向该交路段下一个车站出发时止的全部时间。一般来说, 动车组在每个车站的接续时间是不相等的, 在评价时用总接续时间[2]和平均接续时间作为指标

Τall=i=1ntit¯=Τall/n.

式中:t续, i为动车组在第i次接续中所用的时间 (包括动车组在接续车站的到达作业时间、整备、检修作业时间、出发作业时间、等待时间、动车段与车站间的走行时间等) , n续为整个交路中动车组的接续次数。

2.3 动车组使用数

动车组的运用数量原则上应该等于整个交路所划分的交路段数。对于已经铺画好的动车组周转图, 可以运用“周转图法”, 从图上直接查出动车组运用数量, 此法比较准确。

2.4 动车组运用均衡度

动车组运用的均衡度可以用接续时间均衡度∂接、运行里程均衡度∂程和运用时间均衡度∂时3个指标[1]描述动车组运用的均衡度, 计算公式为

{=i=1n (ti-t¯) 2/Νt¯=Τall/n, =j=1Ν (lj-l¯) 2/Νl¯=j=1Νlj/Ν, =j=1Ν (tj-t¯) 2/Νt¯=j=1Νtj/Ν.

式中:t¯续为动车组在整个交路的平均接续时间;t¯时为动车组在各交路段的平均运用时间;l¯为动车组在各交路段的平均运行里程。

2.5 动车组利用率

动车组的利用率[1]δ动指动车组在整个交路运行中总的旅行时间和总的接续时间之和与除去综合维修天窗时间后剩余周转时间的比值, 其计算公式为

δ= (Τall+ΤallΤ-Τ) %.

式中:T周为动车组周转时间, h;T天窗为动车组在整个交路运行中的综合维修天窗时间。

3 服务质量

旅客愿意用相比既有线更高的花费, 来购买客运专线的“产品”, 就必须得到相对应的时间价值和利益, 这是客运专线服务质量应当达到的要求。服务质量的高低是客运专线的产品是否被市场接受的关键。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旅客列车正点率, 黄金、高峰时段能力适应性, 服务频率、列车到发时间合理性4个方面。

3.1 正点率

旅客列车正点率关系到整个铁路运输企业的信誉和形象, 铁路旅客运输被我国大部分旅客所认可, 不仅是因为铁路客运票价合理, 更是因为旅客运输较之其他运输方式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正点率。所以, 我国客运专线也应当在正点率方面有所承诺。当评价旅客列车运行正点率指标时, 可以分客运专线本线车运行正点率和跨线列车正点率2部分进行评价。

3.2 高峰、黄金时段能力适应性

客运专线上客流的需求是多样化的, 在量和结构方面都是不均衡的, 呈现出很强的规律性和波动性, 所铺画的客运专线列车运行图, 不仅要使全天通过能力满足旅客列车开行的需要, 同时更应突出高峰、黄金时段的能力, 这是评价客运专线列车运行图服务质量的重要环节。

不同类型的客运专线, 它们所强调的时段是不同的。对于公务、商务流占绝对比重的城际客运专线, 其早 (7:00~9:30) 晚 (16:30~19:00) 客流量大, 早晚高峰时段与其它非高峰时段的旅客列车数量差异较大, 所以在铺画城际客运专线列车运行图时, 应当使足够的列车运行线铺画在高峰时段内, 与城际客流的需求相吻合, 突出高峰时段的能力。对于跨线客流占主导的通过型客运专线, 其开行的跨线列车总运行距离长, 旅客花费的旅行时间较城际客运专线更多, 高峰时段客流特征并不十分明显。但是由于跨线列车的特点, 其出入时刻受到旅客出行时间规律和相邻客运专线或提速干线接入时间的限制, 跨线列车运行线应当尽量铺画在黄金时段, 做到在黄金时段的密排、连发, 满足跨线客流出行的质量需求。

3.3 旅客列车到发时间合理性

为方便旅客出行, 高速旅客列车在始发终到站的到发时间应尽量安排在适宜旅客出行的最佳时段范围内。我国旅客出行的黄金时段, 对于短途城际旅客列车来说, 其客流主体一般为会务、旅游、商务, 则每天的早晚是这些旅客往返的最佳时段。旅客列车的发、到时间应尽量满足当天往返的出行需要。对于中、长途旅客列车来说, 要充分利用铁路行车安全、全天候运行的特点, 多开行夕发朝至的旅馆式列车, 旅行时间以夜间为主, 使旅客尽可能不耽误白天的办公时间, 又能保证晚上充足的睡眠, 提高旅客的时间利用率, 吸引客流。

3.4 服务频率

旅客作为铁路产品的消费者, 拥有对产品选择的权利, 客运专线列车运行图必须保证各车站的旅客在一天中有丰富的车次可供其选择, 即必要的服务频率。客运专线上旅客列车的服务频率可以理解为平均一昼夜客运专线为每个停车站 (包括始发站) 分去向提供的旅客列车数量, 主要包括旅客列车的数量和停站数量。A类车[2]的服务频率为 (B类车[2]服务频率可参照A类车的计算式得到)

fiA=ΝΟD, iA+ΝΤΖ, ΙA.

式中:i为客运专线车站 (i=1, 2, 3, …, m-1。其中m为客运专线车站数) ;fAi为客运专线列车运行图提供的A类车的服务频率;NAOD, i为根据客运专线列车运行图计算的在车站i办理始发作业的A类车数量;NATZ, i为根据客运专线列车运行图计算的在车站i办理停站作业的A类车数量。

4 可调整性

客运专线列车运行图可调整性是指客运专线列车运行图在执行过程中所能承受各种随机抗扰动因素的能力。为保证客运专线随时有良好的运行秩序, 除提高调度员的技术水平和素质及采用先进的列车调度指挥设备外, 在编制运行图时, 应当充分考虑消除各种干扰的能力。可调整性由能力利用率、平均缓冲时间、备用运行线的设置3部分组成。

4.1 能力利用率

根据研究, 客运专线通过能力利用率与客运专线列车运行图可调整性大小呈一种近似反比的关系, 通过能力利用率越高, 客运专线列车运行图可以利用的总的缓冲时间就越少。高弹性的运行图会牺牲一定的通过能力, 但是能力利用率的大小又必须与客流需求相匹配, 于是, 解决好能力利用率与可调整性的矛盾, 是客运专线列车运行图必须解决的问题。

4.2 列车平均缓冲时间

列车缓冲时间是构成客运专线可调整性能的基础, 它是指相邻列车间图定间隔与标准间隔值之差。平均缓冲时间是指A、B类列车间隔时间与最小列车间隔时间的差额, 是反映客运专线列车运行图晚点应变能力、可调整度以及适应列车运行情况变化弹性的主要指标, 对于缓解列车晚点对后行列车运行的影响有指导作用。其计算方法[5]为

tk¯j=1ΝAB[ (Τi, j+1k-Τi, jk) ]-j=1ΝABΙj+1, jminΝAB.

式中:i为客运专线上任意车站 (i=1, 2, 3, …, m-1) ;NAB为车站i, A、B类列车的组数 (前后2列车划为一组) ;Ti, jk为列车在车站的到达或者通过时刻;Ij+1, jminj+1, j列车组的最小追踪间隔时间。

4.3 备用运行线设置

面对对列车运行产生干扰的因素, 仅依靠预留的缓冲时间, 并不能完全保证客车每次面对干扰都能很快恢复正常行车。应适当考虑铺画各种富余的列车备用运行线, 以保证各种晚点列车的运行调整。在编制列车运行图时, 备用运行线要依据相应的原则进行铺画:

1) 在编制城际客运专线列车运行图时, 由于客流的需求造成早晚高峰时段能力紧张, 在此时段应当铺画足够数量的备用运行线, 其他非高峰时段能力相对充裕, 可酌量安排备用运行线均衡铺画。通过型客运专线在黄金时段安排跨线列车密集到发, 运行线间预留的缓冲时间有限, 在此时段需要多设置备用运行线以应对跨线列车晚点。

2) 在客流较多的中间站, 备用运行线应设置一定量的停站, 加强备用运行线使用的灵活度。

3) 在设置备用运行线时, 不能影响正式运行线的铺画。

4) 在实际操作时, 为了保证能力, 可以在平时将节假日旅客列车运行线作为备用运行线, 再额外为跨线旅客列车铺画一定比例的备用运行线, 以应对跨线列车晚点, 且备用运行线与正式列车运行线间要按照最小追踪间隔时间铺画。

5 均衡性质量

列车运行线分布的均衡与否也是评价列车运行图编制质量的主要指标, 尤其是列车在车站上到发的均衡性, 它将直接影响车站的通过能力和作业进程, 影响列车在区段内的旅行速度和动车组 (机车) 的运用以及车站设备的合理利用等质量指标。对于一张运行图来说, 评价其运行线均匀分布的情况, 可以考虑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来实现, 比如计算高速列车到发时刻集合间隔分布的偏差均值、偏差离差以及相间间隔分布的偏差、偏差均值、偏差离差等指标[4]。鉴于客运专线列车运行图对客流需求的适应性要高于对均衡性, 且常常在一天当中会出现数个因为客流需求造成的能力十分紧张的时段, 因此不能要求这些时段和其它平缓时段铺画的运行线统一保证均衡性, 而应当重点考虑某些主要的客流时段。

城际客运专线受短途客流早晚出行的规律性和波动性影响, 在铺画列车运行图时要结合高峰时段实现旅客列车运行线的均衡有序分布;通过型客运专线则主要考虑通过列车的合理发到时间及乘降时间, 在黄金时段内均衡、密集地铺画列车运行线。

6 后评价

后评价[3]也称对运行图执行性能的评价。在编制新图、调整客运专线列车运行图之前或者在一定时间内, 应当对运行图进行后评价以考核客运专线列车运行图的实施情况, 以便在编制和调整过程中加以改进。与旅行速度、周转时间等指标不同, 后评价不能根据运行图的直观信息来进行评判, 应在客运专线列车运行图执行之后进行评价计算, 实际操作时, 可以通过对指定列车进行模拟晚点实验来达到分析评价的目的。后评价指标包括总晚点时间、晚点传播区范围、非图定停站次数、晚点列车恢复正点概率、发生连带晚点的概率、连带晚点列车数。

7 结束语

客运专线列车运行图的评价指标繁多, 指标之间定量和定性的方法有很大区别, 有些指标需要达到一个具体数字, 有些指标满足一定范围即可, 甚至有些指标本身就很难进行准确的定量, 因此可以考虑对运行图的某些方面单独进行分析评价, 最后根据各方面的评价结果再进行综合分析, 以达到整体评价的目的。另外考虑到城际客运专线和通过型客运专线的差异, 在对客运专线列车运行图进行评价时, 应首先分析运行图所属的类型, 以此为出发点, 在指标计算和权重分配时区别对待, 体现出评价的针对性。

摘要:在已有的列车运行图评价研究成果上, 结合客运专线列车运行图的特点, 针对城际型和通过型2种不同类型的客运专线, 建立完善的客运专线列车运行图编制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 并对指标体系进行详细的定量与定性分析, 同时在指标分析过程中体现出2种不同类型客运专线列车运行图的差异与侧重点。

关键词:铁路运输,客运专线,列车运行图,指标体系,评价

参考文献

[1]潘锋, 王慈光.动车组不固定区段运用评价指标的探讨[J].铁道运输与经济, 2007, 29 (8) :3-6.

[2]彭其渊, 魏德勇, 闫海峰, 等.客运专线运输组织[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3]马建军, 许红, 胡思继, 等.京沪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指标评价体系的研究[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2003, 27 (5) :46-50.

[4]彭其渊, 张羽成, 李孟.列车运行图均衡性评价方法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98, 33 (4) :372-377.

[5]马建军, 胡思继.基于网状线路的京沪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理论的研究[J].中国铁道科学, 2002, 23 (5) :135-138.

[6]杨肇夏, 胡安洲, 李菊, 等.列车运行图动态性能及其指标体系的研究[J].铁道学报, 1993, 15 (4) :46-56.

[7]张杰, 陈韬, 施福根.客运专线动车组运用计划的计算机编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06, 41 (5) :635-640.

电气运行工作评价 第2篇

坚持学习设备构造原理,操作方法,规章制度,做好技术问答、事故预想等技术培训工作。积极参与有关事故预案拟定运行反事故演习内容,进行演习,进而学习技能和反思缺点。

在岗期间,通过巡回检查发现电气缺陷四十多处,认真监盘、操作,坚持按企业规章制度走,未出现过违规现象。

二、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因为在某些方面我的技术和经验不足,遇到问题、处理问题就做不到得心应手。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坚持多跑现场,敢于发现、解决和处理问题,遇到问题,绝不逃避,虚心向经验丰富的同事学习,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一定加强学习,使自己更快的成熟起来。

三、对公司及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

1提高全厂职工参与合理化建议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2 丰富职工业余时间生活。

四、xx年的工作思路及目标

围绕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认真执行运行管理流程,提高自身能力,优化运行方式,切实做到杜绝电气人为误操作。

苇子沟水库运行管理评价 第3篇

关键词:水库 工程运行 管理制度 探讨

中图分类号:TV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2(c)-0188-01

苇子沟水庫工程始建于1958年,历经多次改、扩建,属于“三边”“三无工程”,施工质量差,施工质量得不到保证。虽然经过几次加固改造,水库功能基本安全运行,但经过多年运行,加上冬季气温较低,经过反复冻融破坏,风化岩堆积加剧。工程存在老化等诸多病害隐患。

1 工程概况

苇子沟水库位于海城市南部距市内32km之远的山区,英落镇苇子沟村的前沟口,该水库属于大清河支流。苇子沟水库主要由拦河大坝、输水洞、开敞式溢洪道组成。水库总库107万m3,防洪库容为47.5万 m3,兴利库容43.5万m3,水库工程规模属于小(1)型水库。

2 水库运行管理

2.1 水库大坝的管理机构及体制

苇子沟水库是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养殖等综合利用的水库,属于镇管理水库,水库平时由英落镇政府的水利部门管理,汛期由海城市水利局工程管理部门管理。现管理机构为英落镇水利站管理,共有职工5人。

2.2 大坝运行管理的规章制度

苇子沟水库管理部门为保证大坝安全运用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主要有大坝及水工建筑物安全检查制度、调度值班制度通讯制度、基本资料整理制度。并且根据大坝运行的实际情况,又制定了日常巡视检查制度和汛期巡视检查制度。

3 水库调度运行

3.1 水库的调度运用

汛期洪水调度原则。洪水入库前,10年一遇相应防洪水位为14m,20年一遇相应防洪水位为15.9m,由于水库病险严重,经常把防洪限制水位定在14m,即空库待汛。

汛后洪水调度原则。9月20日以后至次年6月10日为非汛期,其中5月末至10月上旬为灌溉期,在灌溉期间由水库输水洞放水灌溉500亩水田,若水位超过防洪限制水位则将余水弃掉。《苇水沟水库控制运用计划》在每年汛前即5月末必须完成,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同时制定相应的防汛措施,组建防汛机构,建立抢险、逃险组织,健全各项制度。严格执行水库控制运用计划,按上级部门的要求做好雨情、水情的测报工作。水库调度规程对调度人员的值班制度进行了明确规定,特别是在汛期,必须有专人负责,不允许有值班人员漏岗现象发生,保证与外界通讯畅通无阻,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水库运行情况,以便于上级部门在水库出现险情时制定决策。水库调度工作都有详细记录和总结,并且每年进行整编归档,设有专人妥善保存。

3.2 水情测报与水库维修

苇子沟水库没有水情测报系统,来流靠上游测站监测数据推算。

苇子沟水库于1958年开工建设,1960年初竣工。1974年二月和四月份两次对该库进行勘查测量工作。1975年由于地震,导至输水洞进口10m处洞体顶板震缝漏水和平板闸门漏水严重,于1979年对该水库进行了补修,把输水洞渗漏补好,平板闸门换60m闸阀,并对溢洪道消力池修补。由于该库建库时溢洪道工程砌量较大和投资所限,施工当时只进行堰顶衬砌及陡坡段穿带和浆砌石消力池,因此于1982年对消力池进口浆砌石块护底局部进行维修,和消力池出口左侧增建70m浆砌石导流墙,以确保耕地不被冲刷。

4 水库安全监测

4.1 巡视检查

日常巡视检查。由于苇子沟水库没有的大坝变形、浸润线和渗漏观测设施,因此日常巡视检查非常重要。每年定期对工程运行情况进行全面检查,特别是工程的险要部位,如大坝护坡是否有滑动,渗流情况有无异常,输水洞的渗漏情况,溢洪道泄槽的边坡稳定情况等,是每次检查的重点。每次检查都做好检查记录,分析大坝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的异常情况。

汛期巡视检查。每年汛前必须组成特别检查组对水库枢纽工程进行彻底检查,对不利于大坝安全度汛的情况作出正确分析,并制定相应措施。度汛期间应加密检查次数,特别是险工险段及工程的薄弱环节都要做认真细致的检查和记录,发现异常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并组织专家对工程运行中所出现的异常情况进行分析,提出处理方案。

4.2 仪器监测项目和资料整编

由于苇子沟水库没有的大坝变形、浸润线和渗漏观测设施,因此无观测资料进行分析。

5 大坝运行管理综合评价

大坝运行:苇子沟水库管理处各项规章制度比较健全,在现有条件基础上,能够按审定的调度规程合理调度运用。

大坝维修:能够在保证大坝安全的前提条件上对水库出现的一般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维修,但限于资金短缺,未对水库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处理,使大坝长期带病运行。

安全监测:土坝没有安全监测设备,处于人工观测状态,无法通过定量分析水库运行情况。

综合以上三条,发现水库存在的问题较多,由于管理制度不是很完善,使得苇子沟水库在现有的条件下,所发挥的各项效益都受到了一定限制,因此将苇子沟水库大坝运行管理评价为一般。

6 结语

为了使水库能够安全运行,充分发挥水库的综合效益,结合水库目前的运行状况,提出如下改进意见和建议:水库管理应进一步改进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建议对水库所属工程进行全面检查复核。建议配套大坝安全监测设施,加强安全监测,使水库的运行状况有资料可查。建议对输水洞的机电及金属结构设备进行更新。对大坝基础渗漏、溢洪道破损进行加固处理并同时改善职工办公条件,以满足防汛抢险的需要。对库区内的植被进行保护,在两岸植树造林。

参考文献

[1]胡伏元,余永志.我国水库大坝运行管理评价[J].土工基础,2007(6):69-71.

[2]胡志专.大坝安全管理现代化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

运行图评价 第4篇

1 评价指标的确定

1)评价指标选取流程。首先确定基本评价指标,根据筛选原则、交通流特性、信息采集可行性等因素,对评价指标进行分析,最终确定路段运行状况评价指标。

2)基本评价指标。高速公路路段运行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分成3个方面共12个基本指标,如图1所示。

3)评价指标筛选原则及选取。评价指标的选取直接影响到评价的结论,应选取那些最灵敏、便于度量且内涵丰富的指标作为评价指标,应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系统性、相对独立性等原则。考虑交通流特性及信息数据采集的可行性,选择饱和度、平均车速、占有率、交通密度、平均行程延误5个指标作为评价指标。

2 评价标准确定

评价指标确定后,需要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以此作为划分运行状况的尺度。以设计车速120 km/h的路段为例,得到评价标准表,如表1所示。

3 分类评价方法

3.1 分类原理

首先给出以下两个定义:定义1:对取定的x*=(x1*,x2*,Λ,xm*)T∈D(xj*>0),对任意的x=(x1,x2,Λ,xm)T∈D,若xj≥xj*(j=1,2,Λ,m)成立,则称x连同x*为D中的准有效点,x*是针对系统的期望预先设定的。D中所有准有效点构成的集合称为D的准有效子集,记为A。定义2:对取定的x**=(x1**,x2**,Λ,Xm**)T∈D(xj**>0),对任意的x=(x1,x2,Λ,xm)T∈D至少对某一个k,有xk<xk**成立,则称x连同x**为D中非有效点,其中x**为针对系统期望而预先设定的。D中所有非有效点构成的集合,称为D的非有效子集,记为C。

令集合B=D-A-C。当点落在子集A内时,系统处于协调发展、整体效益高的运行状态;落在子集C内时,处于协调发展程度差、整体效益偏低的状态。当DR2时,D的划分如图2所示。

图2中,x*=(x*1,x*2)T满足方程(x*1-1)2+(x*2-1)2=(r*)2,而x**=(x**1,x**2)T满足方程(x**1-1)2+(x**2-1)2=(r**)2。当DRm时,即评价指标向量为m维时,x*=(x*1,x*2,Λ,x*m)T满足方程:满足方程。其中,r*,r**均为事先给定的正数,代表不同的类的阈值。作如下规定:落在子集A内的点,称其为第Ⅰ类发展水平;落在子集B内的点,称其为第Ⅱ类发展水平;落在子集C内的点,称其为第Ⅲ类发展水平。

3.2 分类评价步骤

1)评价指标的预处理。a.逆指标处理: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中,指标值越大越好的称为正指标,指标值越小越好的称为逆指标。在进行评价计算前需对指标进行一致化处理,一般采用倒数形式将逆指标转成正指标,用xi'表示xi转换后的正指标,则xi'=1/xi。b.无量纲化处理:常用的方法有“标准化法”“极值法”等。这里选择极值法进行处理(见表2)。路段运行状况评价只需对选定时段的状况评价。不妨设Mj=miax{xij},mj=miin{xij},则:。将自由流时的各指标值作为极大值,完全拥堵时的各指标值作为最小值。

2)分类评价。在五个指标中,除平均车速外,其他均为极小型,因此选极小型指标作为综合评价函数。根据高速公路路段评价分级情况(分为五级),引入x***和x****。任一时段t的路段评价指标实测值经预处理后指标向量为xt(xt1,xt2,Λ,xtm),取评价函数为:对比表3,路段运行状况为:y≤(r*)2为优;(r*)2<y≤(r**)2为良;(r**)2<y≤(r***)2为一般;(r***)2<y≤(r****)2为较差;y>(r****)为差。

4 实例分析

1)门限值的计算。对表1中车速进行逆指标处理后,得到综合评价指标阈值,如表3所示。

2)评价指标的计算。某连续式观测站点检测数据如表4所示。选取100 km/h为路段畅行速度,经过计算并对指标值进行计算处理后得到结果如表5所示。

将各值代入综合评价函数计算:评价结果为一般。

5 结语

该方法计算简单,实用性较高,但它还是一种静态的分析方法。由于交通流的连续性,路段运行状况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需要在动态评价方面做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何刚.高速公路交通运行分析与评价[A].中国公路学会交通工程技术及装备发展研讨会[C].2000.

[2]王炜,过秀成.交通工程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3]郭亚军.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评价报告 第5篇

一年来,为使质量管理体系更好地服务于生产经营工作,公司领导带头逐条剖析,深刻领会其实质和内涵,尤其是八项原则研究较为深刻,已能将其与我们的工作触为一体,其中的相关重点、方法、技巧成为我们推进各项工作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

在实际工作中,为确保体系的正常有效运行并持续不断改进,生产安全部牵头将标准与体系运行情况定期进行对照,及时发现体系运行中的薄弱环节,要求相关部门加强控制和管理:诸如要求各部门职责应清晰,并严格按职责展开工作;加大对规章制度及文件的执行力度,对不适应企业发展的制度及时予以修订;强调过程管理对质量的作用,加强采购、生产、销售全过程的监控,努力提高和确保产品的实物质量;加大环境管理,确保达标排放,保证厂区干净、整洁;加强工艺纪律检查、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测量、分析和改进等等无不体现了以人为本全员参与和强调领导核心作用的管理理念。具体讲,一年来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文件控制,加大文件、制度执行力度。

制度执行不力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意识问题,有的职工不去了解熟悉相关文件的规定,凭自己的经验进行操作进行管理;二是有的文件、规定随着企业的发展变化,组织机构变动而不适应时没有得到及时的修改;三是有的制度有人觉得执行起来困难,增加工作量或工作难度。众所周知,在认证工作开展过程中,培训是基础,审核是关键,文件是难点。这个难点就在于制定时难,严格执行并在执行过程中逐步完善更难。针对这一难点,我们一是在贯标培训时或在相关会议上经常性地要求各部门提高意识,勤看文件。尤其是要熟悉与自己工作息息相关的管理规定和操作文件,只有熟悉了才能很好地执行;二是通过熟悉文件,在执行过程中发现问题,逐步修改完善,使文件更加规范,更易于操作。2009年,我们依据ISO9001:2008标准对公司体系文件进行了一次换版修订;三是对执行难度大的文件规定,如果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确有帮助,再困难也要求执行,否则就进行删减。

二、进一步明确各岗位职责,通过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支撑质量目标的实现。

2009年,公司新线建成投产,生产工艺变化了,职责也随之变化,岗位随之调整变动,岗位调整后,合并岗位工作量明显上升,通过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大部分岗位人员有了紧张感,绝大部分岗位能在半年内适应并接受新业务,认真履行岗位职责,通过履行好各自岗位职责,确保本部门质量分目标的实现,从而保证公司整体质量目标的实现。

三、深入开展培训工作,努力提升人力资本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是在提升公司整体人力资本的条件下合理使用人力资源,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如何提升人力资本,培训是一种手段,通过培训可提高能力、意识、专业知识和技能。2009年,我公司按照计划,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开办《技能培训班》6期,参加人数达136人次,《设备维护及保养规程培训班》5期,参加人员达103人次,《市场营销知识培训班》1期,参加人数达15人次,消防安全知识培训班1期,参加人数达46人次,技术比武1期,参加人数达32人次,组织了368人参加全员考试(实际操作考试),196人次参加技能复核考试(实际操作考试)。组织67人次参加了水钢、博宏两级组织的技能比武。培训覆盖率达99.3%。针对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人员所必要的能力的这些培训,均采用PDCA过程方法模式,确保绝大部分参与培训的员工认识到所从事活动的相关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履行好岗位职责、为实现质量目标作出贡献,达到提升公司整体人力资本的目的,在资源管理方面,通过技改项目,投入环保设施,减少污染源,为职工创造舒适的工作环境。

四、严格控制产品实现过程,达到过程增值的目的

产品实现是体系运行的实施过程,实施过程是否增值,最大程度地体现体系运行是否有效,水泥产品的实现要通过生料制备,熟料煅烧,水泥粉磨(包装)等过程来实现,这些过程的实现需要各部门的通力协作。首先是生产部门的策划;其次是供应部门根据策划的结果准备输入,设备部门及生产车间通过设备点检维护提供物质保证,操作人员按程序精心操作,化验部门对原燃材料及半成品进行检验等。2009年,各岗位认真履行职责,确保产品实现过程相关部门质量分目标分别得以实现,这些目标的实现,保证了产品实现过程的增值,产品产、质量与上年同期相比上了一个台阶。

五、采用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手段,对体系进行测量和分析,并持续改进质量体系。

2009年,我们充分发挥第三方审核的指导作用,采用管理评审、内部审核、岗位履职能力审核、走访用户等手段对质量体系进行测量和分析,发现薄弱环节,制定纠正预防措施,持续改进质量体系。2009年8月第三方审核,发现三个一般不符合项,均按要求制定措施整改完毕,2009年6月本公司内部审核共发现一般不符合项六项,观察项二十二项,均由相应部门制定纠正、预防措施按期整改完成,对部分管理岗位的履职能力抽查审核即贯标工作日常检查发现的问题均由各岗位制定措施整改完成。从以上数据我们应看到,尽管在各类审核中均未发现严重不符合项,并能通过查出问题后整改,持续改进质量体系,但这也说明我们在工作中不注意细节问题,预知能力欠缺。这些数据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示,只重视宏观、不注重细节,只重脉络,不注意枝叶,即便是工作干完,也难以做到出色和圆满,这一点在以后工作中需重视和落实。

以上是一年来我公司在文件控制、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几个环节以点带面开展的工作描述,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质量体系的持续改进,但我们也必须清楚看到存在的不足;尤其是有些工作反复和多年的均未觖决的问题需花大力气,下大功夫予以解决:

1、意识不够新,自学能力差,多年的认证企业,经历了94版标准到2000版再到2008版标准的转换,但我们的管理干部对标准知识了解尚有欠缺,甚至有个别干部对标准、文件的掌握仍很模糊;

2、不注意细节,自查能力差,有很多问题只需岗位人员自己留意一下就能预先解决好的,但最终还是让别人查出来;

3、不善于总结和规范记录,对一些好的经验与做法,比如生产管理、设备管理过程中,一些小改小革、一些好的建议,相关人员不能认真总结并做好记录,导致一些取得的成绩和做法未完全得到巩固和发扬,一些做得不到位的事又有反弹。

请各评审员针对提出的问题讨论,提出具体的措施。

陆浦江人工潜流湿地运行效果评价 第6篇

关键词:陆浦江,人工潜流湿地,水质改善,效果评价

0 引言

陆浦江位于昆山市张浦镇西,为西北—东南走向,西北端接吴淞江,东南方向延伸至苏巷港,长2.05km,平均口宽20m。河道两岸分布有家禽、生猪养殖,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水质常年处于劣Ⅴ类状态,对沿岸居民生产、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为改善这一状况,昆山市张浦镇启动了陆浦江水质综合治理项目,其中人工潜流湿地是其中的治理技术之一,最终经人工潜流湿地处理后的水质可以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标准。

1 工程概况 置

1.1 湿地布置

陆浦江人工湿地占地约18 400m2,湿地自上而下分为土壤表层、隔离层、透水层和防渗层四个部分,其中土壤表层厚度为30cm,选用了松软且具有较高肥力的黏土;隔离层为了防止土壤渗入透水层,在土壤表层下铺设一层5cm的粗砂,然后铺设碎石,总厚度为15cm;透水层采用了孔隙率为30%的基质,填料从粗到细分为四级排列,厚度为50cm;防渗层运用防渗膜HDPE与厚实土层保证防渗效果。为了保证处理效果, 在潜流人工湿地上种植了美人蕉、芦苇、菖蒲等植物。

1.2 处理工艺

陆浦江河水净化采用人工潜流湿地技术,河水通过提升泵提升进入潜流式人工湿地,通过过滤、吸附、 分解以及植物吸收等作用将河水中的污染物去除,出水由湿地下层管收集后自流进入陆浦江,河水经过人工湿地系统进行循环处理,水质得到改善。

1.3 处理目标

陆浦江原水水质较差,富营养化问题严重,湿地的工艺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Ⅴ类作为出水标准进行设计。人工湿地进水和设计出水水质指标如表1所示。

2 监测方法

人工湿地系统运行后,对进出水中的CODCr、 BOD5、NH3-N、TP等指标进行跟踪监测。从2015年4月至2015年8月,每月采样2次进行检测作为分析依据。测试方法采用国家环保总局编制的《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中的标准方法。

3 运行效果分析

3.1 CODCr去除效果

CODCr去除效果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进水CODCr浓度在62.0~ 67.0mg/L的情况下,出水浓度为18.0~54.0mg/L,去除率为17%~72%。在进水水质浓度相差不大的情况下, 整个人工湿地对CODCr的去除率随着时间的增长而提高,其主要原因是人工湿地对CODCr的去除主要是通过微生物的降解作用,湿地运行初期,填料中的微生物数量较少,活性较低,因此去除率较低,当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微生物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系统,去除率随之升高并趋于稳定,最近两次出水水质CODCr评价结果可达地表水Ⅲ类标准。

3.2 BOD5去除效果

BOD5去除效果如图2所示。

BOD5的去除一般包括好氧呼吸、厌氧消减和硫酸盐还原等生物化学过程,由图2可知,陆浦江河水经人工湿地处理后,BOD5的出水浓度为5.2~9.5mg/L, 均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水标准限值,去除率在41%~65%之间。

3.3 NH3-N 去除效果

NH3-N去除效果如图3所示。

由图3可以看出,人工湿地对NH3-N的去除率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而增大,氮的去除主要是依靠微生物的反硝化作用和植物的吸收作用,在运行初期, 整个湿地系统的微生物数量较少,加上植物刚刚种植,没有形成发达的根系。本工程中,人工湿地对NH3-N的去除率范围在33%~62%之间,随着湿地系统的持续运行,在原水水质浓度相差不大情况下, NH3-N出水水质浓度可以控制1.5mg/L以下。

3.3 TP去除效果

TP去除效果如图4所示。

由图4可以看出,湿地进水TP浓度为0.33~ 0.38mg/L,出水中TP浓度为0.06~0.10mg/L,TP去除效率保持在71.4%~82.3%之间。可见,人工湿地对TP有着高效而稳定的去除效果,在湿地运行过程中,人工湿地对TP的去除主要是通过湿地中填料和植物根系的吸附作用,水中的磷酸根被湿地中的填料吸附后,留在填料中,与填料中的钙、铁等元素相结合形成难溶解化合物,被植物吸收的磷酸盐成为植物生长所必须的养分。

4 结语

应用人工湿地技术在净化陆浦江河水工艺可行, 处理效果较好,目前阶段对CODCr,BOD5,NH3-N,TP的去除效率最高分别达到72%,65%,62%,82.3%。在湿地系统运行稳定后,湿地出水口水质总体能够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部分指标评价结果甚至可达Ⅱ~Ⅲ类。 陆浦江人工潜流湿地对陆浦江水质的净化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明显改善了项目区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取得了较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软件产业集群创新网络运行效率评价 第7篇

我国的软件产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近30年的发展,走出了一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个企业到产业集群的发展。2010年,实现软件业务收入13364亿元,同比增长31%,产业规模比2001年扩大十几倍,年均增长38%,占电子信息产业的比重由2001年的6%上升到18%。在全球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中,所占份额由不足5%上升到超过15%。软件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1年不足0.3%上升到超过1%,软件业从业人数由不足30万人提高到超过200万人,对社会生活和生产各个领域的渗透和带动力不断增强[1]。

从文献研究可知,目前以软件产业集群运行效率为研究对象的文献极少[2][3],且其评价对象和评价指标的选取均需要进一步商榷。而从软件产业集群创新网络运行角度对其进行效率评价的更是鲜有涉及[4],并且也同样存在评价指标和对象选取不够科学的缺憾。本文希望借助数据包络分析(DEA)这种有效的效率分析工具,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软件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特点建立一组比较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而通过横向比较来分析所选定的各地区软件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运行效率,并评价其优劣,同时确定低效率地区的各效率指标值,并分析导致其低效率的具体原因,同时和行业领跑者作对比,找出差距所在,树立追赶目标,也为以后该地区软件产业的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一些可能的参考依据。

2 评价方法及模型选择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是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Charnes和Cooper早在1978年就首次提出来的使用数学规划模型对具有多个输入和多个输出的部门或单位(决策单元,DMU)间的相对有效性进行评价的有力工具[5]。它的基本功能是“评价”,特别是进行多个同类样本间的“相对优劣性”的评价,不仅可以对同一类型各决策单元的相对有效性作出评价和排序,而且还可以进一步确定各非DEA有效决策单元的原因及其改进方向,从而使得该方法成为了管理科学与系统工程领域中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分析工具[6]。

DEA方法评价相对效率是通过DEA数学模型来实现的,其中最基本的两个是CCR模型和CCGSS模型。CCR模型主要用于研究各评价单位的“总体有效性”(下文称之为“总体效率”),即是否同时“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CCGSS模型主要用于研究各评价单位的单纯“技术有效性”(下文称之为“纯技术效率”)。此外,在使用CCR模型时可能会得到数个总体有效的DMU,特别是当样本数量较少而指标数较多时,而CCR模型本身无法判断这些总体有效的决策单元之间相对效率的高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Andersen和Petersen(1993)提出了DEA的“超效率”(Super-Efficiency)模型[7],该模型能够比较总体有效的DMU之间的相对效率,但该模型亦有弊端,那就是其测得数值可能很大,因此,将其最高值限制为2。

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决策单元的选取

本文按照《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软件篇,2009)中软件产业收入选取了排名前15的省市为评价对象(也即“决策单元”DMU),它们分别是:北京、天津、湖北、浙江、福建、江苏、陕西、辽宁、广东、上海、湖南、吉林、四川、河南、山东。选取原因如下:

首先,上述15个省市的软件产业从成立之初便迅速发展、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结构和布局不断调整和优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在推动当地乃至全国的软件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均发挥着积极作用。

其次,这些省市的软件产业在国家和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推动下已逐渐显现出其支柱产业特性,并且这些地方都有着发展软件产业的优良基础条件、长期规划和战略,相关企业已在当地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聚集效应,从业人数也已达到了一定规模,产业集群特征逐渐显现。

最后,所选取的这些省市,基本上代表了行业发展特征,反应了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现状,而且相互之间有着很强的可比性,对于评价效果和效度均能有效体现。

3.2 评价指标的选取

在运用DEA模型进行效率分析时,确定决策单元以后,最重要的步骤就是要恰当选定投入/产出指标。由于该步骤关系到后续的评估结论,且不同的指标选择很可能会导致截然不同的分析结果,因此选择相关指标时要非常谨慎。

郭斌(2006)在分析国有、三资和私有软件开发企业数据时选用“利润率”、“人均销售收入”来测度“企业绩效”,“企业从业人员”来测度企业规模[8];高爱雄,李娟(2008)选用“资产投入比例”、“研发人员与资金投入”作为软件产业的投入指标,选用“年末企业资产总额”和“软件收入占总收入”比例来评价软件企业的产出[9];孙剑,陈永高(2010)选用“基地总人数”、“软件从业人数”、“软件研发费用”、“建筑面积”作为投入指标,“基地总收入”、“软件产业总收入”作为产出指标[4]。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结合自身研究目的和指标选取原则,选取如下表3.1所示各指标来构建软件产业集群创新网络运行效率的DEA评价指标体系。

累计认定企业:该指标是“双软认定”中的软件企业认定,经过认定的软件企业,都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产品开发和技术服务人员比例不低于50%等)和创新产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等)。同时它也是创新网络创新活动的主体,因而本文选其作为一项重要的投入指标。

本科及以上人员比例:该指标用来衡量各地区软件产业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同时也能从侧面反应出各地区的创新潜力状况。但是结合我国目前软件产业现状,该指标的应有作用原因没有显现出来。

软件研发人员,软件研发经费:这两项均为软件企业研发能力的投入指标,反应了企业科学技术研究能力,是创新产品产出最直接的来源和动力,也是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

信息化发展指数(IDI):该指标是全面评价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可以用来衡量社会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来创建、获取、使用和分享信息及知识的能力,以及信息化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10]。它由数个分项指标构成,并通过一定计算公式计算得来,通过横向比较,可以比较全面和定量化的反应各个地区乃至国家的信息化发展现状和地位水平。本文将其定位于背景(环境)因素,认为其具有基本的支撑和辅助作用。

全员劳动生产率:该指标是考核企业经济活动和市场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指标,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其计算公式是: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软件产品登记数:该指标是软件企业研发能力的重要产出指标,反映了企业的创新成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等)。该指标是“双软认定”中的软件认定,需要软件企业到相关部门申请并经过一定流程才能计入认证数。

软件产业收入:该指标反应了一定时间内软件企业的生产、经营、销售成果,是企业综合实力的有力体现。但从目前我国软件产业现状来看,该指标里的比较大的一部分还是技术含量偏低的外包产品产值。

通过整理收集到的各种数据资料(具体来源见下文3.3),得到如下2009年各目标省市软件产业集群创新网络运行效率原始数据表。

3.3 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中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软件篇,2009)[11],各评价对象所在地的统计年鉴(如大连2009年统计年鉴)以及相关互联网网站、网页,如:

各评价对象所在地统计局网站(如北京统计局统计信息网:http://www.bjstats.gov.cn/)

各官方网站(如大连软件园:http://www.dlsp.com.cn/)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http://www.miit.gov.cn/)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

中国软件园研究网(http://www.softparkinfo.com/)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网站(http://www.csia.org.cn/home/index/index.htm)

中国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网站(http://www.cisis.com.cn/default.aspx)

中国双软认定网(www.chinasoftware.gov.cn)等。

4 评价结果

在DEA模型求解工具上,本文选用由原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生曾祥云开发的DEA分析软件进行求解运算,该软件体积小巧,功能强大,操作简单,极易上手;而超效率部分,本文选用DEA-solver软件进行测算。后文中笔者将直接给出各省市软件产业集群创新网络运行效率运算结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

基于前文选用的CCR、CCGSS和超效率模型,借助上述分析软件,对上文表4.2中的原始数据对15个省市软件产业运行效率的总体效率值、纯技术效率值和超效率值进行测算并进行汇总,并按超效率值的大小进行排列,得出表4.1如下。

在用CCR模型计算总体效率时有松弛变量值如下表4.2所示:

5 结果分析

5.1 各省市总体有效性分析

从上表4.1我们看到,在选定的15个省市中,经过CCR模型测算,有10个省市的总体效率的总体效率值为1,即它们都达到了总体有效,也就是说这些省市在累积认定企业、本科及以上人员比例、软件研发人员、软件研发经费以及各地区信息化发展指数等方面的投入,已经得到了充分利用,在规模和技术上都达到了最佳的产出值。而其余的5个省市,其总体效率值均小于1,这说明它们还存在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情况,以及在规模上偏小等问题。

对于总体有效(总体效率值为1)的评价单元,DEA的CCR模型不对其之间的优劣作出评价和排序,因此本文选用了超效率模型对总体有效的10个省市作了进一步的测算,其结果详见表4.1。测算后,我们便可以根据各省市超效率值大小情况对同是总体有效的这10个省市之间的优劣(超效率值越大,相对越有效)进行排序。

在非DEA有效的5个省市中,湖南的总体效率值最低(为0.7579),说明和总体有效的省市相比,湖南的软件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仅仅发挥了不到76%的水平,还大有潜力可挖。综合来看,所选的15个省市的总体效率值有一定差距,但还不算过大。

5.2 各省市纯技术有效性分析

从上表4.1我们看到,在选定的15个省市中,经过CCGSS模型测算,有10个省市的纯技术效率值为1,即它们都达到了纯技术有效,也就是说各省市在目前的规模下,所有的投入资源均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并且使得产出最大化,没有浪费现象。在所占比例上,这些省市占到了全部样本的66.7%,这说明选定的评价对象在纯技术效率上大部分表现不错。

而同时我们也从表4.1看到,由于种种原因,比如各投入资源配置比例不当,存在失调等,还有5个省市的纯技术效率值小于1,也就是说它们属于非技术有效之列,对于这些省市,它们的首要问题就是改进管理水平,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同时杜绝资源浪费。

5.3 各省市规模有效性分析

从上表4.1我们看到,在选定的15个省市中,经过测算,有10个省市的规模效率值为1,即它们的规模收益不变,都达到了规模有效,也就是说这些省市在当前的技术水平下已经处于理想规模,它们应该考虑的是提高其软件产业的总体技术含量和层次,以此来进一步提高其总体效益。同样从所占比例上来看,规模有效的省市达到了66.7%,说明在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推动下,当地的软件产业在规模上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并且各地各种投入资源的配置比例也很适当。

同时我们看到,在15个选定省市中,有5个省市的规模效率值小于1,即它们的产出增长率要高于其规模增长率,对于这些发展相对规模增长较快的省市,可以进一步采取外延式发展,增加相应投入来扩大当地软件产业集群规模以适应其较高的发展速度。

结合纯技术有效性和规模有效性来看,5个选定省市在这两方面同时非有效,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当地软件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运行效率,就要“两手抓”:一方面要将各投入资源的配置比例控制在合理和有效的区间,同时要进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另一方面要调整各地软件产业集群规模,逐步增加规模建设投入,从而促使当地软件产业朝着总体有效的方向发展。

5.4 投影分析

使用数据包络分析研究软件产业集群创新网络运行效率的意义,不仅在于对各省市软件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运行效率进行排名,而且在于利用模型求解出的松弛变量也即投影数据,对非DEA有效的评价单元进行投影分析,用以了解各非DEA有效评价单元的创新网络运行效率可以在哪些方面改进,比如:哪些投入可以减少以及可以减少多少,哪些产出需要增加以及需要增加多少等等,从而有助于各评价对象有的放矢地调整其投入产出结构,提高其资源配置水平,以达到DEA总体有效的目的。

利用前文中所述公式,计算整理各非DEA有效决策单元的输入、输出指标投影点如下表5.1所示:

其中,有效“投影面”数值即为各指标需要调整到的目标数值,根据上表进一步整理可得各非DEA有效决策单元的各投入指标投入冗余表5.2,计算方法为:(原始值-有效面投影值)/原始值,各产出指标产出不足表5.3,计算方法为:(有效投影值-原始值)/原始值,分别如下:

表5.3由上表5.2可以看出各非DEA有效决策单元在诸多投入指标上均有不同程度上的冗余,也即产生了投入过剩甚至浪费。以最典型的陕西为例,在目前产出水平和状态下,在共计5个投入指标中,其存在投入冗余的指数高达4个,分别是:本科及以上人员比例、软件研发人员、软件研发经费、各地区信息化发展指数,其冗余比例分别达到了43.59%、63.69%、53.00%、24.96%。也就是说,相对于总体有效的决策单元而言,它的本科及以上人员比例需要向下调整到31.59%,软件开发人员需要减少到9807人,软件研发经费需要减少到82133.0935万元,信息化发展指数需要减少到0.5058,换而言之,陕西的软件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内,上述四个投入指标分别由43.59%、63.69%、53.00%和24.96%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经济角度讲,陕西在其软件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上的投入相当一部分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完全被浪费掉了,如果换算成经济数字,相信那必将很是可观。当然,具体是哪些环节出了纰漏,比如管理、产业水平等,则有待当地相关部门和人员去自查确认,进一步改进。但是大的方向,对存在投入冗余的省市来说,要么减少相关等同于被浪费掉的资源冗余投入以适应目前规模,要么便是加强管理、提高投入资源利用率,并且在产业规模上适当调整,为其如此,当地的软件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才能运行的更加有效,才能产生出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由上表5.3可以看出,非DEA有效的5个决策单元在三个产出指标上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足,以湖北、陕西、湖南和山东都存在产出不足的产出指标“软件产品登记数”为例,各省的产出不足比例分别达到了:49.70%、26.96%、23.98%、70.28%,而该比例也是上述各省改进后应该增加的认证软件产品比例数,这也说明在非DEA有效的各省,作为创新成果体现最明显的认证软件产品欠缺是一个普遍和具有共性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就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比如是否是因为当地软件产品层次过低,还是以为国外“打工”的外包为主要业务和经济来源来进一步仔细查找原因,进行改进,如果是因为产品层次过低引起,那便需要逐步转变当地软件产业的发展模式,向着更高层级的自主创新方向加大各种相应投入。此外,我们发现,浙江测算出来产出不足表现在“全员劳动生产率”这个指标上,结合前文我们在解释指标是的说明,我们认为,这也是一个非DEA有效乃至DEA有效决策单元具有共性的问题。对前者而言,该指标表现出的更多的可能是各省份在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等方面存在一个或多方面不足,以致其在DEA评价时落入无效单元,而对前者,这个问题更多的应该表现在企业经济活动和市场竞争力强弱等方面,因为正是这些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才使得我国软件产业到现在仍处在整个产业链的低端,别国的“加工厂”,甚至于只是一个“加工车间”。

综上所述,通过对上述5个非DEA有效的省份在软件产业集群创新网络运行方面的投入和产出投影分析,我们不仅了解了各省份在各投入资源方面的利用情况和后续发展潜力,而且还进一步确定了个省份在各投入和产出指标上的冗余、不足和各自的比例,这些数据,可为各省份在其软件产业集群创新网络运行过程中发现问题、采取相应措施以减少成本、改造技术、强化管理以及调整产业规模等方面提供参考。

6 总结

我国的软件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且各地都有着鲜明特色,并且2010年行业产值首次突破了万亿大关,在这个节点上,对其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对其运行效率进行评估,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借用DEA方法模型,借助相关分析软件,对所选定的目标省市软件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运行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所评价的15个省市中,有10个省市总体有效,而其余5个省市由于种种原因,落入了非DEA有效的区间,进一步的投影分析发现其问题出在相关投入和产出指标上(投入冗余以及产出不足),由此得出了各非DEA有效决策单元的改进方向,比如削减某个决策单元的某个冗余投入指标到一定程度,从而使其由非DEA有效达到DEA有效。

而对于评价中的DEA有效决策单元,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可以高枕无忧。DEA方法评价的是相对效率而非绝对效率。应用此方法得到的所有DEA有效省市,是和所有参评的其他非DEA有效的省市相比,在技术以及规模两方面达到了相对最优状态,但并不意味着这些省市已经达到了绝对的最优状态。随着时间的变化和各省市以及软件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内各行为主体在业务和管理水平上做出相应努力,那些原本相对非有效的省市可能变成有效的。因此,所有的省市都应该持续不断的努力提高自身运行效率(包括那些在DEA评价中相对有效的省市),以向着更高的台阶和水平迈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10年全国软件业务收入达到1.3万亿元[EB/OL].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n11293832/n11294132/n12858477/13583251.html,2011-01-30

[2]姜熙,林齐宁.基于DEA的我国软件产业效率评估[EB/OL].http://www.paper.edu.cn(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10

[3]石晓军.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制度效率与规模效率评价:基于DEA的方法[J].经济地理,2003(5):597-600

[4]孙剑,陈永高.国家软件产业基地运行效率评价探析[J].商业时代,2010(10):124-125

[5]CHARNES,COOPER.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78,2(6):429-444

[6]吴文江.数据包络分析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7]ANDERSEN P,PETERSEN N C.A Procedure for ranking efficient u-nit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Management Science,1993(10):1261-1264

[8]郭斌.规模、R&D与绩效:对我国软件产业的实证分析[J].科研管理,2006,27:121-125

[9]高爱雄,李娟.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西安软件产业集群绩效研究[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年,13:136-140

[10]统计科研所,信息化统计评价研究组.“十一五”时期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IDI)研究报告——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的监测与评估[J].中国信息界,2010(12):89-95

核电工程及运行评价指标开发初探 第8篇

国家对核电发展高度重视,提出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高效发展核电”。核电项目建设工期长、工序较为复杂、工程质量和安全要求较高;核电运行技术也较为复杂。近期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也为我国核电的建设和运行,提供了经验和教训。我国核电企业需要贯彻国家核电发展方针,以及有关部门近期提出的关于确保核电安全的有关指示,开发和完善量化管理工具,通过分析评价核电建设和运行情况,不断总结和提高。同时,目前核电在建项目多、堆型有所不同,各企业核电工程管理模式也不相同,因此有必要研究建立统一的核电工程及运行评价指标,为核电行业开展经验交流以及有关部门开展行业管理工作提供支持。具体来说,核电工程及运行评价指标开发和应用的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有利于对核电工程和运行情况进行监管

有助于核电企业管理部门对核电建设和运行开展量化管理和过程管理;有助于行业管理部门和研究机构及时了解核电发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制定对策;同时也有助为其它相关行业提供核电发展信息和数据,以促进整个产业链协调发展。

1.2 有利于行业管理工作的开展

统一和通用的指标可为行业管理部门提供量化管理工具,有关部门可以通过研究设定各种指标的目标值,设置发展规划目标,开展针对性的量化评价和监督。日常管理工作中,有关部门也可以更多地使用量化指标对核电企业进行指导。

1.3 有利于行业内技术与管理经验交流

使用指标作为衡量发展水平的标尺,行业间各企业可以通过和国内企业、以及国外企业对标找到差距和主要问题,并通过开展技术与管理经验交流,相互学习与提高,从而促进整个行业的进步。

2 国内相关工作情况调研

在核电工程建设方面,国内主要核电企业结合工作实际与需要,开展了工程管理指标的开发与应用工作。例如岭澳核电二期工程应用相关指标对项目进度、质量、安全、经济性、自主化、环保6个主要领域进行控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形成了预测或预警能力,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持续改进,确保了项目目标的达成。我国“十五”期间和“十一五”早期开工建设的核电项目,主要采用业主负责制管理模式,具体的核电项目组织模式和管理程序也各不相同,因此业内还未建立较为统一和通用的核电工程管理指标。目前,各核电企业正大力推进核电工程建设专业化,部分企业正开展基于工程总承包模式的核电工程建设管理指标开发工作。

在核电厂运行评价方面,我国核电企业主要采用世界核营运者协会(WANO)设计的13个性能指标,来对在运行的核电机组进行评价,并通过性能指标排名与国际水平进行客观的比较。结合WANO指标的使用,我国主要核电企业开发了关注范围更为广泛的核电运行评价指标体系,并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成效。例如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核电运行评价指标内容涵盖安全、业绩、维修与改进、三废排放和环境监测、大修、人力资源等方面。广东大亚湾核电站通过对历年指标数据的对比,不断分析生产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和实施提升业绩的方法,并通过指标持续监测业绩改进的效果。

总之,目前国内还没有建立统一、通用的核电工程建设管理及评价指标,核电运行评价指标也有必要进一步进行拓展完善。为适应新时期核电规模化、自主化发展需要,需要结合核电在发展阶段、技术特点、管理模式等方面的鲜明特点,加强核电工程及运行评价指标开发工作。

3 指标设计原则

3.1 针对性原则

指标应充分反映核电建设和运行特点。核电行业特点首先反映在核安全管理方面,核安全是核电的生命线,是影响核电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核电发展必须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方针,相对于一般的能源项目,管理部门对核电安全和质量的管理深度和力度有更高要求。核电项目建设时间长,核电设备制造技术含量高,核电运行安全技术也较为复杂。因此,指标设计应适应核电管理深度要求,不仅要关注结果,也要关注过程,实现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改进。

3.2 系统性原则

贯彻国家“高效发展核电”方针,需要系统协调核电发展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合理安排核电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并确保质量。指标应该能够系统反映影响核电发展安全和效率的各种要素,为开展系统性的分析和管理提供量化工具。

3.3 通用性原则

由于国内核电企业建设和运行管理模式存在不同,需要根据核电企业情况设计统一的、通用的指标体系。同时,相关指标还要与国外指标统一起来,或是更多的采用国际通用的指标,以便于开展国内、外对标工作。

3.4 可操作性原则

首先是要统一指标口径,明确计算方法。指标设计紧密联系企业实际,科学合理,计算数据均可以从企业现有条件获得;建立统计制度,防止统计过程中人为差错造成统计差错和执行效率不佳的情况。

4 指标初步设计及应用

初步提出了核电工程与运行评价指标的重点关注领域和具体指标(见表1)。指标选择力求简明扼要,切中重点,为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如表1所示,核电工程建设评价指标主要关注工程进度、质量、安全、投资、环保、自主化等六大领域的控制情况;核电运行评价指标(见表2)主要关注安全、业绩、维修与改进、三废排放和环境监测、大修、人力资源等方面,相关指标与WANO指标一致,并根据需要拓展了统计范围。

使用上述评价指标对我国核电站建设及运行情况进行了分析。分析显示,2005年至2009年期间,我国共开工建设了16个二代改进型核电机组,相比“九五”期间的建设的核电站,其建设工期有望显著缩短、设备国产化程度、经济性有望显著提高:各电站计划建设工期均为5年以内,宁德核电厂和阳江核电厂计划建设工期进一步缩短为56个月,而较早开工的岭澳核电厂3号机组以及秦山第二核电厂3号机组实际建成工期分别约为57个月和53个月,均提前完成工程建设;各电站主要设备国产化率目标均设置在75%以上,其中红沿河核电厂后续的3、4号机组主要设备国产化率目标有望达到85%,是目前国内主要设备国产化率最高的项目;由于计划工期的缩短以及设备国产化率的提高,各机组单位千瓦造价有望控制在12 000元/kW以内,其中,阳江核电厂项目采用同一厂址批量建设6台机组,设备国产化率达到以上75%,项目计划总投资约700亿元,计划建成价比投资约为10 700元/kW,是目前在建核电工程中计划总投资最低的项目。预计项目完成后含税上网电价约为0.364元,将远低于广东省现在脱硫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引进的三代AP1000核电技术自主化依托项目,关键设备国产化率已达到55%,建成价比投资约为16 000元/kW,根据我国二代改进型核电建设经验,通过提高工程自主化水平和设备国产化率,我国三代AP1000核电技术项目的经济性有望显著提升。

在核电工程质量和安全方面,我国在建核电工程未出现过核安全事故和重大环境事件,但工业安全事故和质量事件偶有发生,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监测和管理。

核电运行业绩方面,我国目前已投入运行13台机组,对于运行一年以上的10台核电机组,安全、环境排放控制、发电能力等方面业绩均达到或超过国际平均水平,并满足国家有关标准要求。但部分电厂自用电率较高,还有待进一步降低。近5年来,中国已投入商业运行的核电厂0级运行事件和1级运行事件数处于受控状态,总体上呈现减少趋势,并已连续两年没有发生1级及1级以上的运行事件;近5年来未发生重大人员伤亡、火灾和设备故障损坏事故。

在核电厂运行阶段的维修和改进方面,我国核电站都十分重视在运核电设备的维修和改进,制定和实施了较为规范的工作制度。各核电厂维修项目数总体上呈逐年减少趋势,表明核电厂设备可靠性逐步提高;通过加强不符合项管理等,各核电厂质量管理工作水平不断提升;在技术和设备改进方面,主要核电厂也取得显著成绩。核电厂运行维修和改进是提升核电安全性和技术水平的重要方面,但是主要核电企业相关工作模式和深度还有所不同,有关部门有必要加强对该领域的指导和管理,同时相关的经验交流的机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5 工作总结与建议

指标应用情况表明,核电工程建设评价指标的开发与应用,有助于监管各项目工程建设预期成果,以及工程建设预期成果的达成情况;通过国内、外项目工程建设水平对标,有助于找出差距,制定对策,与及开展经验交流。在核电运行方面,相关评价指标的开发与应用有助于监督和评价各核电厂,特别是新投入运行的核电厂的安全、业绩、技术提升和人力资源水平等;同时也为各电厂开展运行经验交流创造条件。

目前国内还没有建立统一、通用的核电工程及运行评价指标,相关研究工作还比较分散,还没有权威的标准和规范。因此,对相关工作有必要加强指导和统一部署,加大研究工作的投入,使得相关工作更好地为核电企业管理、以及核电行业管理提供支持。

摘要:总结了核电工程及运行评价指标开发的意义,介绍了国内相关工作情况现状和成果。结合核电行业特点提出了指标设计的原则,以及指标关注的重点和初步指标设计,并应用指标简要分析了我国核电工程及运行现状和成绩。最后总结提出了进一步加强相关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核电工程建设,核电运行,指标

参考文献

[1]高明石,陈桦.我国核电建设管理模式的探讨[J].核动力工程,2007(2):111-114.

稻麦联合收割机运行与工作质量评价 第9篇

1.发动机磨合

(1) 观察发动机油压表、水温表, 如果表针指向报警区, 或出现报警信号, 降低发动机负荷。如不缓解, 应停止发动机, 找出原因。

(2) 经常检查冷却液液面, 观察有无泄漏现象。

(3) 经常检查发动机油面, 观察有无泄漏现象。

(4) 要特别注意联合收割机或发动机的声音变化。

(5) 防止发动机负荷过轻或过重, 怠速运转不能超过5 min。

2.联合收割机的磨合

(1) 关闭发动机, 润滑所有的润滑点。

(2) 发动机运转15 min, 接合并分离各操纵杆。如有异常声音, 立即分离脱谷离合器手柄, 关闭发动机, 检查出现的问题并进行维修。然后重新启动发动机, 结合脱谷离合器。

(3) 如果所有传动部件运转正常, 让联合收割机运转15~30 min后分离离合器, 关闭发动机, 检查所有的轴承是否过热。

(4) 检查三角皮带张紧度, 按需要进行调节。

(5) 检查传动链的张紧度, 按需要进行调节。

(6) 重新拧紧前轮螺母, 扭矩为420 N·m;重新拧紧后轮的螺栓, 扭矩为180 N·m;开始作业5 h后, 重新检查皮带及链条的张紧度。

3.启动发动机进行试运转

(1) 固定试运转:将机器停放在平坦地面, 先用小油门低速运转, 观察各部分的运转情况, 然后逐渐加大油门至正常转速, 并操纵液压升降机构, 观察其工作是否灵活、可靠。在正常转速运转过程中, 相隔20~30 min停车检查1次, 如各传动轴承有无发热、各紧固件有无松动等,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 行走部分空运转:在较平坦的地面, 由一挡开始逐步提高挡位, 进行行走试车, 检查转向、制动是否灵活可靠, 各操纵杆件有无卡滞现象, 行走是否稳定, 齿轮箱和液压油管处有无漏油等。确定机器空转正常后, 可进行负荷试运转。

(3) 负荷试运转:选择平坦地块、不倒伏、成熟度适中的谷物进行试割。试割时从低挡开始, 逐渐增加负荷 (喂入量) , 直至额定负荷。在试割过程中要注意检查机器各部分的工作情况, 并对各工作装置进行调整, 使联合收割机作业质量达到要求。

(4) 完成负荷试运转后, 要对机器进行全面技术状态检查, 并按班次保养项目进行技术保养。试运转后的联合收割机可投入正常作业。

二、驾驶操作技术

1.出车前做好检查和准备工作。

检查水、柴油、机油量是否达到标准。检查各管路系统是否漏油和漏水。检查连接件紧固情况, 是否有缺损、变形情况。检查密封件密封情况。检查传动件应安全、可靠、灵活, 皮带、链条张紧度要适度。就地试运转, 从中油门到大油门, 仔细观察各运动件、液压系统、行走系统是否正常, 主离合器、卸粮离合器的结合与分离是否可靠。

2.起步。

发动机发动后, 必须以中速空挡暖车, 待机油压力 (0.3 MPa) 水温 (40~60 ℃) 正常后, 方可开始负荷作业。

3.换挡。

换挡时, 要先踏下离合器踏板, 然后拨动变速杆实现换挡。要求配合协调, 达到快速、平稳、无声。绝不允许硬挂、猛推。无级变速的联合收割机可实现各挡位的无极变速, 不需停车, 只需操作无极变速手柄即可。手柄上提, 油缸活塞杆伸出, 行走速度变慢, 手柄中立;手柄自动回位, 速度固定;手柄下压, 油缸活塞杆收缩, 行驶速度变慢。

三、收获质量检查

稻麦联合收割机作业质量指标主要由籽粒损失率、清洁率、破碎率、割茬高度、地头边角作物的收割率等组成。稻麦联合收割机收获质量检查的主要内容有:

(1) 籽粒损失率:指由机器作业所造成的所有田间损失 (不包括作物自然落粒损失) 。损失率包括割台损失率、脱粒机体损失率以及漏损率。稻麦联合收割机在标定生产率作业时允许的籽粒总损失率:水稻不大于3%, 小麦不大于2%。

(2) 籽粒清洁率:指出粮口的完整籽粒和籽粒混合物质量的百分比。完整籽粒:除断穗籽粒、破碎籽粒、包壳 (或带柄) 籽粒以外的籽粒。籽粒混合物:取粮时间内从出粮口接到的所有物料, 包括完整籽粒、破碎籽粒和杂质。稻麦联合收割机在标定生产率作业时允许的籽粒清洁率不应低于9%。

(3) 籽粒破碎率:指单位时间内从出粮口接取到的破碎籽粒质量与全部籽粒质量的百分比。破碎籽粒:指破碎、破皮 (壳) 或裂纹的籽粒。全部籽粒:单位时间内从出粮口接取到的籽粒质量 (包括完整籽粒和破碎籽粒) 。稻麦联合收割机在标定生产率作业时允许的籽粒破碎率不得超过2%。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的运行过程 第10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运行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和教育效果进行价值评定的内在工作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的运行要经历外在的社会评价、内在的个人自我认识和最终的个人范畴化过程。该运行是一个由宏观到微观、由抽象到具体的动态螺旋式上升式运动。

1 外在社会评价

外在的社会评价,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舆论、教育反馈、社会实践等方式,对受教育者的言行进行评价。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大多表现为社会评价。

1.1 有关社会舆论、教育反馈和社会实践评价

外在社会评价包括社会舆论、教育反馈和社会实践评价三种主要方式。舆论是指大家共同关心的有争议的问题上大家意见的总和,是社会上的众人对某些社会事件的一致反应和判断,是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性的意见。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中,社会舆论的作用有:第一,支持人正确言行的持续发生;第二,舆论产生压力,作为压力因素迫使个人改变自己不正确言行;第三,调动人积极性,从而对人良好品质形成起推动作用。教育反馈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作的评价。该评价有三个要求:第一,反馈准确;第二,事实准确;第三,反馈及时。社会实践评价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中,受教育者的行为结果受社会实践的检验,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言行进行价值判断。外在的社会评价中,实践评价具有客观性。马克思实践论的复杂性表明,不能凭着单次的实践就评价受教育者,而应实践、评价、再实践、再评价,在不断地重复过程中给出最终的评价。

1.2 外在社会评价使受教育者思想、行为和价值定位明确

无论哪种类型的外在社会评价方式,都具三方面重要的意义。第一,使受教育者明确社会对他言行的态度。肯定性评价表明社会对他的态度是赞赏的、推崇的,甚至是提倡的;否定性评价就是反对、杜绝,个人需要改正的。第二,使受教育者明确他的思想和行为怎样才能符合社会的要求。大多数受到社会褒奖的言行就符合社会的要求,受到社会批评的言行遭到社会反对。这样的评价为受教育者的言行准则找到一个可见的参照物。第三,使受教育者明确自己的社会价值。因为肯定性评价和否定性评价都要涉及到社会价值问题,肯定性评价说明人具有正价值,否定性评价说明人具有负价值。虽然正价值都是社会所提倡的,但也有高低之分,受教育者需要不断的完成从低价值到高价值的转化。负价值是社会所反对的,对社会有危害性,受教育者不仅需要降低对社会的危害,还需完成从负价值到正价值的转化。人们明确了这几方面,就可以自觉的按照社会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身的价值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

1.3 外在社会评价的明确性和启示性

外在社会评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明确性,外在社会评价使得受教育者能明确的从社会评价中获得某种肯定性或否定性结论。如果是肯定性的观点,就表明他的理论观点或者思想素质、行为方式都符合社会要求,社会价值属于正价值。如果是否定性评价,就证明他的观点、思想素质、行为方式对社会产生了负价值。第二,启示性,外在社会评价启示受教育者思考个人的言论和行为是否符合社会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结构和机制结论或否定性的结论,对自己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理论观点、行为方式以及个人的社会价值等作出基本判断,帮助受教育者正确了解自己,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提高自我学习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弥补缺陷,改进不足。当受教育者得到肯定性的评价,就表明他的言论和行为是符合社会要求的;否定性评价表明他的言论和行为是社会不满意的、不认可的。

1.3.1 个人自我认识

个人自我认识,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中,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受教育者了解、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效果内在工作方式和过程。

(1)肯定性个人自我认识和否定性个人自我认识

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中,按个人自我认识的内容划分,可分为心理自我认识、社会自我认识和道德自我认识;按个人自我认识的态度划分,可分为积极自我认识和消极自我认识;按个人自我认识的准确度划分,可分为过低自我认识、适度自我认识和过高自我认识。以对个人自我认识影响的首要性和重要性而言,个人自我认识可以分为肯定性自我认识和否定性自我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中,肯定性自我认识,是指受教育者认为自身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言行和效果值得表扬和奖励。肯定性自我认识外在表现在个人语言和面部表情的自信,并且积极参与社会交往活动,取得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否定性自我认识,是指受教育者否认自身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言行和效果的价值。否定性自我认识外在表现在个人情绪紧张、压力较大,不满意、甚至自责个人言行,对社会交往活动排斥。

(2)个人自我认识促进个人认识自我和价值追求

“‘90后’大学生能否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影响自己成长发展的客观因素,在注重个人情感体验、价值追求、理想预设的同时,不断修正、完善自我,是事关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性问题。”个人自我认识的意义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个人自我认识使个人能辩证的看待自己的言行。当社会对个人的评价持肯定态度时,个人应该看到自身的缺点,防止“自我意识的过度张扬,体现为‘主体的我’与‘社会的我’的反差。他们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较少考虑别人,爱慕虚荣,不能设身处地的看待问题,较少接受别人的批评,缺乏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当社会对个人的评价持否定态度时,个人不应意志消沉,更应该发现自己的优点,从而做到扬长避短。 第二,个人自我认识促使个人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如果自我发现理论方面存在不足,个人会积极思考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的方法。如果个人自我发现实践方面存在欠缺,会主动思考怎样提高和熟练实践活动的问题。第三,个人自我认识使个人明确自我价值。个人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个人的自我价值越高,才会发挥出更好的社会价值;承认人的自我价值的前提是社会价值,个人的社会价值越高,才能推动自我价值的提升。尤其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获取更高的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是在不损害集体利益的情况下获取个人的利益。

(3)个人自我认识的激励性、鞭策性和调整性

笔者认为,个人自我认识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第一,激励性。社会的肯定性评价通过个人自我认识,会给人们产生一种激励性的动力。个人通过不懈的努力以后,大多会获得社会肯定性的评价。一方面,由于人的本能大多是奋发向上,所以希望自己得到更多的肯定性评价,或者更高层次的肯定性评价。另一方面,大多数人都渴望能够得到较好的社会评价,这就给个人获取理想的评价带来很大的竞争,个人必须不断的提升能力和素质。源于以上两点,便产生了激励性的动力。第二,鞭策性。社会否定性的评价会使个人产生一种鞭策性的压力,甚至责备性的压力。此种情况要化压力为动力,个人该表现的正确态度是思考、分析否定性评价产生的缘由,自己的言行有哪些不符合社会要求。第三,调整性。个人自我认识随社会外在评价改变而改变,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个人自我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社会外在评价与个人自我认识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不管是肯定性评价或否定性评价都会使个人认识产生压力,只不过二者压力的性质不一样。社会评价的肯定与否不是绝对的,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能不同阶段的评价、相同阶段而不同的社会评价方式都会给个人带来性质不一样的压力。

2 个人范畴化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运行的个人范畴化中的“范畴”是指类型、范围。个人范畴化是指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和活动结束后,主动的把对自己进行归类。个人范畴化是前两个过程的必然结果,先是外在评价,再是自我认识,最后必然要进入个人范畴化程序。

2.1 从理论学习、思想道德素质和实践情况的视角划分个人范畴化

根据划分标准和角度的不同,个人会把自己归到不同的类别。类型的划分受到社会评价和自我认识的影响,个人会主动选择能较高体现个人价值的类型进行个人范畴化。按个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学习情况划分,当社会给予个人肯定性评价时,可以将个人范畴化到学习勤奋、德智体全面发展一类;当社会对于个人是否定性评价时,将个人范畴化为学习能力较差或者科研能力不足类。按个人思想道德素质划分,可以把个人分到文明礼貌、助人为乐、无私奉献之类;或者自私自利、贪图享乐、骄奢淫逸之类。按个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情况划分,可以分为有理想、有信念、敢于拼搏的进攻类型;或者是盲目、懒惰、安于现状的退缩类型。笔者认为以上三种类型的划分较具有代表性,实际还有更多的类型值得研究。

2.2 个人范畴化有利于个人定位、个人创新和新的评价机制的运行

个人范畴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的运行过程中,具有关键的作用。具体表现为,第一,个人范畴化保证个人角色的定位。人一生都在进行自己角色的增加和调整,要求个人不断地学习给自己定位。社会评价和个人自我认识能帮助个人范畴化找到标志,从而得出自己角色属性的结论。第二,个人范畴化促进个人的创新和发展。比如新时期大学生应划分在敢于拼搏、勤奋学习这一类,唯有明白这点,才能使他们在感兴趣的领域得到创新和发展;否则,他们会因为错误的定位,比如及时享乐,而耗费自己宝贵的年华,终将碌碌无为。第三,个人范畴化为新的评价机制的运行奠定基础,最终的结论决定了个人是重复、改变或停止他的言行。如果属于正面的范畴,就选择重复,重复不是简单的重复,是更高层次的运动;如果属于负面的范畴,一方面可以通过改变层次和改变性质,在新一轮的运行过程中转化为正面的范畴,另一方面,若该效果对社会造成严重的破坏,就应选择制止。

2.3 个人范畴化的展示性、反思性和促进性

个人范畴化也尤其独特的特点。第一,展示性。肯定性自我认识后,个人范畴化激励个人展示自我。个人肯定自己的能力,自觉把自己归入比较优秀的类型。这种肯定行的评价在实际生活中带有极强的激励性,从而使得个人将行动外化,积极主动的展示自我。第二,反思性。否定性自我认识使个人范畴化提醒个人反思言行。个人否定自己,自动把自己归到低层次的类别,具有一种强烈的自卑心理。但是个人不可以妄自菲薄,当发现个人范畴化过低时,个人应端正心态,听取社会客观的评价,找到自己的角色,积极反思自己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哪些言行应该矫正。认识自己比认识其他事物都要困难,范畴化自己势必更不容易。随着个人实践的不断深入发展,个人再不断认识自我,会不断修正个人的范畴,这也是个人反思言行的过程。第三,促进性。个人自我认识后,个人范畴化促进个人的进步。孙子论军事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其实这个理论运用于个人范畴化也同样适用。只是个人范畴化的“己”和“彼”一样,即范畴化的主体和客体都是同一个对象。由于个人自觉的把自己归到具体的类型,会获得强大的精神动力,这样主体能正确认识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取得理想的效果,促进个人进步。

参考文献

[1]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08):44.

[2]张正华.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3]万美容,夏博艺,曾兰.“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一项基于“90后”大学生视角的质性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10):56.

[4]闪茜菁.辅导员工作视域下的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2(1):114.

[5]列宁.列宁全集(第五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42.

作者单位

南方电网节能与经济运行评价方法 第11篇

南方电网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电力系统之一[1]。近年来, 随着电力系统规模的不断增加, 风电、太阳能等间歇性能源的加入, 大规模跨流域多级水电站的建设, 核电、抽水蓄能电站、燃气轮机等多种类型电源的接入以及电网远距离交直流混合输电的格局等因素都极大地增加了电网运行的复杂度。如何在复杂电源电网环境下优化系统运行, 提高系统的节能经济性、降低系统的排放强度成为南方电网面临的重要问题。首先, 水电依然是南方电网主要的电源类型之一, 随着大规模跨流域梯级水电群的开发提速, 在系统运行中存在多级水电站之间的协调以及跨流域水电之间的协调问题;其次, 风电以及光伏发电具有随机性强、波动剧烈、预测精度低等特点, 电源结构、网架结构以及负荷特性等因素都会对系统消纳间歇性能源产生影响, 此外, 南方电网还存在电力大规模转移的特性, 各类型电源协调的同时也存在电源及负荷之间的空间协调优化问题。考虑多类型电源、跨省区的电网协调运行对于南方电网而言, 在降低能耗、节约运行成本以及二氧化碳减排上将具有显著效益[2,3]。

电网的运行优化涉及系统调峰、复杂电源结构协调、线路断面潮流安全等多方面的因素, 针对典型运行方式的分析往往仅能实现对系统安全性的评价, 而对于系统能耗、成本以及排放而言过于粗略, 需要对电网长时间范围内的运行模拟才能够精细化评价不同调度运行方案的节能性、经济性以及碳排放强度。电网系统调度运行模拟是电力系统一类重要的分析技术[4], 其原理是:根据电力系统电网规划方案及电源装机规划, 结合系统负荷预测、一次能源情况形成电力系统运行边界条件, 选择一定的调度目标, 在一系列运行约束下模拟系统一段时间的运行过程, 根据系统运行模拟结果评估系统规划方案或系统运行方式。电力系统运行模拟一般被用于电源规划及电网规划的评价及对比中, 近年来也被用于新能源消纳的相关研究中[5,6]。

目前国际上已有一些面向系统运行模拟软件系统。文献[7]介绍了来自丹麦的电力规划决策与评估软件Balmorel的模型, 该模型采用年优化与周优化两层运行优化模型, 在电力市场环境下对系统各类型机组的出力进行模拟, 进而详细评估规划方案对应的系统年运行成本。Balmorel系统最初被用于电力系统以及热电联产系统的运行模拟, 近年来也被用于包含新能源的系统运行模拟分析[8]。Wilmar软件[9]通过逐小时的运行模拟, 评估系统能够接纳风电的能力以及接入成本, 文献[10]利用Wilmar软件通过逐日计算的考虑风电接入的随机机组组合模型, 分析了抽水蓄能机组在爱尔兰风电渗透率极高情况下对系统调度运行的作用。EnergyPLAN软件[11]建立了电力系统、热力供应系统、燃气及燃料供应系统等多个能源系统的运行模拟模型, 用于评估不同能源规划方案、能源系统运行方式、能源新技术以及能源政策的可行性分析和优劣比较。文献[12]利用EnergyPLAN研究了电储能、热储能以及生物燃料储能对于丹麦奥尔堡市100%可再生能源供应计划中能够发挥的作用。通用电气公司 (GE) 研发的MAPS[13]软件能够实现多区域互联电力系统考虑线路约束时序运行模拟。Switch软件[14]中建立了能够考虑多类型电源以及多区域电能交换的电力系统运行模拟模型, 该软件通过时序运行模拟评价系统的运行成本和碳排放。文献[15]利用Scanner软件中的规划评估模型, 基于系统输电元件的状态采样以及风电与负荷的序列化模拟, 分析了比利时应对风电接入的合理电网规划方案及其成本。综上, 现有的运行模拟软件往往侧重电源侧出力的安排, 对电网侧的分析和评价较少。与此同时, 现有软件多数面向欧美的电源结构与电网结构, 难以适应南方电网复杂电源类型以及大规模交直流混合的西电东送的运行特点。

本文介绍了正在建设中的“南方电网节能与经济运行分析系统”中的系统运行评价方法, 展示了南方电网节能与经济运行评价框架, 提出了适应于南方电网特点的运行模拟方法及模型, 介绍了软件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用IEEE-RTS 79系统及广东电网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1 南方电网节能与经济运行评价框架

南方电网节能与经济运行评价采用电力系统调度运行模拟技术, 其思路是:基于时序负荷曲线, 分别进行新能源的出力模拟、电源检修安排、跨流域梯级水电调度, 在此基础上, 考虑南方电网的一系列运行约束与调度规则, 进行考虑多类型电源相互协调的适应于南方电网的机组组合, 实现对南方电网长时间运行层面进行精细化的逐日小时级连续的“全景”模拟, 根据逐日运行模拟结果计算系统运行成本、燃料消耗以及污染物排放, 实现系统未来运行的节能与经济性评价。

南方电网节能与经济运行评价框架设计如图1所示。

南方电网节能与经济运行评价框架主要包括输入数据、计算环节、模拟结果三大部分。其中计算环节包括中长期尺度下的电源检修计划安排、跨流域梯级水电群运行模拟、新能源出力运行模拟, 以及短期尺度下逐日运行模拟模块。

输入数据部分根据南方电网电源装机规划以及电网规划方案, 结合系统负荷预测、西电东送计划、调度运行方式形成电力系统运行边界条件。

在计算环节部分, 电源检修计划安排模块根据系统负荷与系统检修规则安排机组检修, 同时考虑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电源检修安排之间的互补协调, 保证检修计划的合理性;跨流域梯级水电群运行模拟模块根据梯级水电站的拓扑关系及来水情况, 模拟多梯级跨流域互补的中长期水电发电计划;新能源运行模拟模块根据新能源资源 (如风资源、太阳能辐照条件) 的随机特性及新能源装机情况, 模拟新能源的随机运行方式, 生成符合新能源出力随机性、波动性与时空相关性的一系列出力时间序列;逐日运行模拟模块根据输入的边界条件、机组检修计划、水电发电计划以及新能源随机运行方式, 利用考虑线路约束及西电东送约束的机组组合模型, 考虑火电、水电、核电、燃气轮机、热电、抽水蓄能机组以及新能源等多种类型机组的运行特性, 以日为单位模拟系统的调度运行。

模拟结果部分根据日运行模拟得到的机组出力、线路潮流等信息, 统计机组发电量、系统运行成本、环保与排放等评价指标, 分析南方电网运行的节能性、经济性与环保性。

2 中长期运行模拟模型

2.1 机组检修计划安排

发电机组的检修计划属于系统中长期运行优化的范畴, 机组检修安排结果将作为以日为单位的机组组合模型的边界条件。

针对南方电网跨省输电规模较大、新能源大规模接入、包含跨流域多梯级水电等特征, 本系统中检修计划以等备用率法作为优化目标, 即检修计划的优化方向为使优化周期内各时段的系统可用机组容量与系统负荷的比例尽可能相等, 从而使得系统在各时段具有大致相同的可靠性。检修方法考虑了不同区域检修计划的空间协调以及不同类型电源检修安排的时间协调优化问题, 使检修结果在空间尺度上保证不同省份的机组备用容量充足;在时间尺度上, 丰水期避免安排水电机组检修, 减少弃水, 冬春季风电出力较大时, 应保证足够的系统调峰容量。

本文基于等备用率法, 提出了适应于南方电网的检修方法, 该方法的技术方案如图2所示。

检修计划优化模型的目标函数为年度各日备用率的差别尽量小, 模型可表示为:

式中:T为检修优化周期内时段总数;Si*, Sj*分别为第i, j个时段的系统备用率。

检修计划模拟的约束条件包括:检修连续性约束、检修时段约束、检修资源约束、各日备用率约束、分区检修开机容量约束、分区检修可开机机组调峰容量约束。

2.2 跨流域梯级水电运行模拟

在水电比例较大的南方电网中, 对水电群的优化调度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在中长期时间范围内, 水电群的优化运行过程是指:对具有调节能力的水库, 在满足水库与水电机组的运行约束, 保证正常航运、社会用水、防洪等条件下, 对水库的来水和用水过程进行调节, 实现尽量减小弃水、提高发电平均水头、充分发挥水电的调峰效益等目标, 使得水电群的综合效益最大化。

跨流域梯级水电运行模拟的目标函数如下。

1) 发电量最大

式中:N为水电机组总数;Pit为第i台机组在第t个时段的平均出力;Δt为第t个时段的时间长度。

2) 调峰效益最大 (余荷峰谷差最小)

式中:Pti, max, Pti, min分别为第i台机组在第t个时段的最大出力和最小出力;Dt, max, Dt, min分别为第t个时段的系统最大负荷和最小负荷。

引入权重系数λ, 综合考虑水电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函数为:

模型约束条件与文献[16]基本相同, 包括水电机组技术出力约束、水电转换函数、水电系统最大和最小发电量约束、水库库容约束、机组用水与水库用水平衡约束、水库水量平衡约束等。

中长期跨流域梯级水电运行模拟结果最终给出水库的调度运行计划、每日水电机组的出力范围以及日发电量。

2.3 新能源随机运行模拟

由于规划中往往难以获得高质量、完整的新能源出力数据, 为了给日运行模拟提供新能源运行数据信息, 本文对新能源发电出力进行随机运行模拟的方法, 同时考虑间歇性新能源不确定性特征、新能源机组出力特性以及集群新能源电站出力的时空相关性等因素, 模拟生成符合新能源出力随机特性的小时级新能源出力时序曲线。新能源运行模拟主要考虑风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运行模拟。

风电运行模拟采用文献[17-18]中的方法。首先, 根据风电场的运行数据分析风电出力的随机特性与波动特性, 计算风电场随机特性关键指标;然后, 利用随机微分方程建立综合考虑风速随机性、波动性以及多区域之间的空间相关性模型, 根据模型模拟生成符合风速统计特征与空间相关性的风速时间序列;最后, 利用风电机组功率特性曲线, 在考虑风电场尾流效应和风电机组可靠性的基础上, 根据风速计算风电出力。

风速的随机微分方程模型为:

式中:Xit为风电场i在t时刻的模拟风速;θi为风速自相关函数指数衰减系数;μi为平均风速;v (Xit) 由风速Weibull概率分布函数的参数确定;dWit为正态分布的随机数序列。

风速可根据dXit逐时累加生成, 即

风电场出力按式 (7) 确定:

式中:Pit为风电场i在t时刻的出力;nit为风电场i在t时刻的可用机组个数;ηi为风电场尾流效应系数;Ci (·) 为风电机组出力特性曲线;kih和ki m分别为风速的日特性及季节特性修正系数。

太阳能光伏电站运行模拟采用文献[19]中的方法。首先采用全球太阳辐射强度模型模拟各光伏电站所在地小时级太阳无遮挡辐照强度。在此基础上, 采用随机微分方程模型模拟云层遮挡、天气变化以及空气透明度等随机因素的时间序列。最后, 综合两者形成光伏出力模型模拟光伏时序出力。其模拟模型可表示为:

式中:Pi, stc为光伏电站i在标准光照幅度Ii, stc下的标准出力 (一般对应太阳辐照强度为1 000 W/m2, 温度为25℃) ;Ii, t为光伏电站i在t时刻考虑光伏板与辐照角度之间的关系后的实际辐照强度, 代表了光伏出力确定性的部分, Ii, t可由全球辐照模型公式得到确定性的数值;αi, t为光伏电站i在t时刻的辐照遮挡因子, 表示阴影、云层遮挡、天气变化以及温度对光伏出力的削弱效应, 反映了光伏出力随机性的部分, αi, t采用类似于式 (5) 的随机微分方程模型进行模拟得到其时间序列。

3 短期运行模拟模型

短期运行模拟中按日建立了考虑线路安全约束的机组组合模型, 以机组检修安排、新能源出力模拟以及水电中长期运行模拟的结果作为边界条件, 实现多种类型机组、不同区域协调以及多种调度运行方式的模拟。各环节内容如下。

3.1 目标函数

为了适应于不同调度运行方式的需要, 目标函数可选择:系统发电成本最低、节能发电调度或者“三公”调度。以选择“系统发电成本最低”为例, 目标函数表示为:

式中:Cx (Pxt) 为各类型机组在第t个时段输出功率为Pxt时的运行成本, 其中下标x取c, f, h, p, w分别表示日内不可启停火电、日内可启停火电、水电、抽水蓄能机组、新能源;Cw为切除新能源成本;Ptwd为第t个时段切新能源功率;Ddt为第t个时段切负荷功率;Vd为各节点切负荷损失;Cf, Cc为机组启停费用;θ, β, γf, γc为加权系数, 通常情况下为1, 也可以根据需要调整。

3.2 约束条件

1) 功率平衡约束

式中:Dt为第t个时段的系统负荷。

2) 火电机组技术出力约束

火电机组的技术出力约束主要包括:火电机组出力上下限约束和火电机组爬坡约束。

式中:Pcmin, Pcmax和Pfmin, Pfmax分别为日内不可启停和可启停火电机组最小、最大出力;Ic为日内不可启停机组状态变量;Ift为日内可启停机组在第t个时段的状态变量;ΔPcdown, ΔPcup和ΔPfdown, ΔPfup分别为日内不可启停和可启停火电机组下爬坡、上爬坡速率。

3) 新能源出力约束

新能源与常规能源的区别在于其出力随机多变、不可控。在调度运行中, 仅根据日前预测值控制出力在预测值或者以下的范围内运行;同时根据电网运行节能、环保的要求, 在电网能够接纳的情况下, 要求新能源全额上网。本文对新能源的建模中将新能源模拟出力作为其最大可发电出力Ptwf, 并在日运行模拟模型中引入切除新能源机制, 使模型在系统无法提供调峰容量, 系统备用容量不足或新能源送出受阻情况下切除部分可再生能源出力。

4) 水电及抽蓄出力约束

水电机组根据中长期跨流域梯级水电优化调度结果给出的水电机组出力范围以及日发电量, 在模型中优化分配各时段出力;抽蓄机组考虑每日的抽水量和发电量平衡。

式中:Phmin, Phmax分别为水电机组最小出力和最大出力;Qhydro为水电机组日发电量;Pp, pump, Pp, gen分别为抽水蓄能机组单位时段最大抽水量和发电量;Itp, pump, Itp, gen分别为描述抽水蓄能机组在第t个时段抽水或发电的状态变量;λp为抽蓄机组的效率。

式 (13) 第1个式子表示水电机组出力上下限约束;第2个式子表示水电机组日发电量约束, 若优化结果等式不成立, 则说明水电出现弃水, 弃水折算为电量为;第3个式子表示抽蓄机组出力上下限约束;第4个式子表示抽蓄机组抽水与发电状态互斥约束;第5个式子表示抽蓄机组每日抽水量与发电量平衡约束。

5) 分区备用约束

南方电网跨省输电规模较大, 不同省网需要保证各自省内开机为省内负荷预留充足的备用容量, 分区备用约束可表示为:

式中:Z为区域总数;Dz, t为区域z在第t个时段的负荷;Dz, td为第t个时段的切负荷;rz, tu, rz, td分别为区域z在第t个时段的正备用率和负备用率;Z+和Z-分别为区域z送入与送出的联络线集合;ftl为线路l的潮流。

式 (14) 中第1个式子表示分区正备用约束, 式 (14) 中第2个式子表示分区负备用约束。

6) 网络安全约束

本文基于直流潮流模型建立线路以及断面传输约束, 即

式中:Flt, Fst分别为第t个时段线路、断面潮流矩阵;W为发电机转移分布因子;Angc, Angf, Angh, Angp, Angw分别为不同类型机组的节点—机组关联矩阵;Asl为断面—线路关联矩阵。

7) 跨区域送电约束

针对南方电网西电东送的特点, 为模拟实际南方电网运行中西电东送特定的送电计划, 引入跨区域送电约束, 限定部分断面的送电功率为指定的功率曲线。即

式 (16) 等号左边为送电断面包含线路的潮流之和, 等号右边为合同规定的各时段断面传输电力。

3.3 系统网损修正

面对南方电网远距离交直流混合输电的格局以及跨省输电规模较大的现状, 为了精细化评估南方电网的节能与经济性, 需要在运行模拟模型中考虑网损的影响。本文提出了基于边际网损率的网损修正方法。对于给定的电力系统运行状态, 发电机组出力变化时引起的系统边际网损变化可计算如下:

式中:L为线路集合;Rl, Il, Pl分别为线路l的电阻、电流和潮流;Rl*为线路l的电阻标幺值;PLoss为系统网损;PB, UB分别为功率标幺值和电压标幺值;Gi-l为节点i对线路l的准稳态功率转移分布因子;节点i设为发电机所处节点;Pgen为发电机出力。

因此, 该发电机的边际网损因子为:

采用边际网损因子修正各机组的运行成本, 修正后的日运行模拟模型目标函数如下:

式中:λc, gen, λf, gen, λh, gen, λp, gen, λw, gen分别为不同类型机组在给定的电力系统运行形态下的边际网损因子。

采用系统网损修正的调度模拟流程如图3所示。初始运行形态设置为边际网损因子均为零, 即不考虑网损修正下的运行模拟优化调度方案;根据优化所得调度方案计算各机组边际网损因子, 修正目标函数, 运行模拟得到第1次修正后的调度方案;继续修正, 当最后2次调度方案计算的边际网损因子之差在设定的误差范围内时停止修正。此时最后一次优化所得调度方案即为考虑网损的运行模拟结果。

3.4 直流线路的建模

交直流混联是南方电网的重要特征之一, 本文在运行模拟模型中加入了直流线路模型。其示意图如图4所示。图中:λ为直流线路网损率。

模型中忽略交直流线路功率之间的相互耦合, 将直流线路等效为在线路整流侧节点与逆变侧节点增加符号相反的一对负荷, 由于直流线路网损较大, 需要在逆变侧节点扣除对应的网损电量。

一般而言, 直流线路按固定潮流运行, 因此引入变量fdc表示直流线路潮流的大小, f*dc为直流潮流设定值, 为已知量。为了保证直流线路潮流在设定期望值附近运行, 在目标函数中添加直流线路潮流偏移惩罚项, 修正后的目标函数如下:

式中:λdc为直流潮流偏移惩罚成本。在此基础上, 将直流线路的潮流fdc纳入整流侧以及逆变侧的节点注入功率平衡中。

4 软件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南方电网节能与经济运行分析软件系统框架如图5所示。图中:GIS表示地理信息系统;EMS表示能量管理系统;SCADA表示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由数据层的数据信息作底部支撑, 主要进行负荷预测, 生成未来水平年小时级负荷曲线, 采集并维护运行评价所需的所有基础信息, 全面掌握电网的设备及运行现状, 以及已确定将投资建设的厂网设备情况, 同时根据历史数据统计情况设定新能源资源信息以及来水情况;方案层通过各类数据的组合制定电力系统的规划方案, 包括时间方案 (规划水平年) 、电源方案、电网方案、负荷方案以及新能源规划方案, 在此基础上实现多方案的管理;评价层对规划方案进行仿真模拟计算, 得到规划态下的电网运行状态信息, 并通过评价体系进行节能与经济性全面评估该规划方案的可行性与优劣势;决策层通过多个规划方案的评估结果对比进行辅助决策, 结合实际进行最优规划及运行策略的选择。

系统主要有5个功能模块:基础信息管理、规划场景设置、运行模拟计算、规划结果评估和历史运行评价。

基础信息管理:包括电网信息、电厂信息、负荷信息及新能源信息现状的收集和管理, 提供异常数据辨识修正的预处理功能。

规划场景设置:包括电源方案、输变电方案、负荷预测方案的制定, 以及规划目标、约束条件的选择, 模拟规划场景的生成。

运行模拟计算:模拟计算求解, 获得系统运行模拟计算结果。

规划结果评估:根据运行模拟结果统计系统运行成本、煤耗和排放等关键指标。提供多方案综合对比评价的功能, 可以实现不同规划方案以及运行目标的节能与经济性比较。

历史运行评价:根据现有的运行状况统计其历史运行合理性、经济及节能环保效益, 用于与规划结果进行对比以掌握系统优化运行的潜力。

5 算例分析

本文分别采用IEEE-RTS 79系统以及广东电网实际数据, 分别对两系统进行全年8 760h的运行模拟以测试本文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IEEE-RTS 79系统用于测试网损修正对于系统节能与经济调度的影响, 广东电网实际数据将用于说明系统节能运行的潜力。两系统运行模拟均在双核2.5GHz CPU以及4GB RAM的PC机上运行, 日运行模拟的优化精度取为0.1%。两系统的规模及计算时间如表1所示。

注:*表示包含风电场及光伏电站。

5.1 IEEE-RTS 79系统算例

算例数据来自文献[20]。本文在该文献的基础上修改了IEEE-RTS 79系统发电机成本参数使各发电机组成本比较相近, 更符合实际电力系统的情况, 如表2所示。分别进行有、无网损修正的运行模拟, 统计两种情况下系统的发电成本以及网损成本, 结果如表3所示。由计算结果可见, 不考虑网损修正的方案总运行成本较低, 但其对应的系统网损较大, 考虑网损修正之后, 系统网损降低, 系统综合成本小于不考虑网损修正的方案。可见, 考虑网损修正对于发电机组成本较相近的系统优化运行具有显著影响:运行成本相近的机组经过网损修正后可能改变其运行成本的排序, 进而改变系统优化调度结果。

5.2 广东电网实际数据算例

算例中采用广东电网2015年规划方案。2015年广东电网预计统调最大负荷为99.5GW, 年用电量预计为5.504 4×105GW·h (包括送香港和澳门) , 规划火电装机容量为59.537GW, 燃气轮机装机容量为16.946 GW, 核电装机容量为12.878GW, 抽水蓄能机组装机容量为5.44GW, 水电装机容量为8.424 GW, 风电装机容量为4.344GW。西电东送规模为35.08GW, 各季节西电东送方案与现行调度规则一致。系统的煤耗、气耗参数见附录A表A1。以系统能耗最低为目标进行运行模拟, 在此基础上固定燃气轮机、核电、抽水蓄能机组以及新能源发电量, 计算“三公”调度情况下系统的能耗水平以及排放水平, 其中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按2.662 8kgce/kgCO2 (kgce表示1kg标准煤当量) 以及2.190 0 m3/kgCO2, 表4中对比了节能调度与“三公”调度系统煤耗、气耗以及二氧化碳排放水平, 可见, 若采用节能发电调度, 系统年总煤耗将下降4.015×106t, 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74×107t, 减排量占排放总量的7.2%。

6 结语

本文提出了基于电力系统时序运行模拟的南方电网节能与经济运行评价方法, 介绍了南方电网节能与经济运行评价框架, 提出了适应于南方电网特点的运行模拟方法及模型。该方法针对多种因素, 在运行模拟方法中提出了适应于南方电网特点的检修计划方法, 引入了新能源的随机运行模拟和跨流域梯级水电群的运行模拟;在日运行模拟模型中建立了多种类型电源协调的机组组合模型, 同时考虑了网损的修正与交直流线路构成的网络安全约束。

本文分别采用IEEE-RTS 79系统以及广东电网实际数据对本文提出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测试, IEEE-RTS 79系统测试结果表明, 考虑网损修正对于发电机组成本较相近的系统优化运行具有显著影响, 运行成本相近的机组经过网损修正后可能改变其运行成本的排序。广东电网的实际算例表明, 通过该方法能够有效评价不同调度运行目标下系统的节能与经济性。该方法目前已应用于正在建设中的“南方电网节能与经济运行分析系统”中。

附录见本刊网络版 (http://www.aeps-info.com/aeps/ch/index.aspx) 。

摘要:针对南方电网多类型电源协调运行以及西电东送的特点, 提出了南方电网节能与经济运行评价方法。该方法基于时序负荷曲线, 分别进行新能源的出力模拟、电源检修安排、跨流域梯级水电调度。在此基础上, 根据南方电网的一系列运行约束与调度规则, 进行考虑多类型电源相互协调与网损修正的机组组合优化, 实现对南方电网长时间运行层面进行精细化的逐日小时级连续的“全景”模拟, 最后根据逐日运行模拟结果计算系统运行成本、燃料消耗以及污染物排放, 实现系统未来运行的节能与经济性评价。最后, 以IEEE-RTS 79系统算例和广东电网2015年运行模拟算例验证了所述方法的有效性。

上一篇:专业情感下一篇:历史课堂教学我之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