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行质量评价论文

2024-05-09

运行质量评价论文(精选12篇)

运行质量评价论文 第1篇

1.发动机磨合

(1) 观察发动机油压表、水温表, 如果表针指向报警区, 或出现报警信号, 降低发动机负荷。如不缓解, 应停止发动机, 找出原因。

(2) 经常检查冷却液液面, 观察有无泄漏现象。

(3) 经常检查发动机油面, 观察有无泄漏现象。

(4) 要特别注意联合收割机或发动机的声音变化。

(5) 防止发动机负荷过轻或过重, 怠速运转不能超过5 min。

2.联合收割机的磨合

(1) 关闭发动机, 润滑所有的润滑点。

(2) 发动机运转15 min, 接合并分离各操纵杆。如有异常声音, 立即分离脱谷离合器手柄, 关闭发动机, 检查出现的问题并进行维修。然后重新启动发动机, 结合脱谷离合器。

(3) 如果所有传动部件运转正常, 让联合收割机运转15~30 min后分离离合器, 关闭发动机, 检查所有的轴承是否过热。

(4) 检查三角皮带张紧度, 按需要进行调节。

(5) 检查传动链的张紧度, 按需要进行调节。

(6) 重新拧紧前轮螺母, 扭矩为420 N·m;重新拧紧后轮的螺栓, 扭矩为180 N·m;开始作业5 h后, 重新检查皮带及链条的张紧度。

3.启动发动机进行试运转

(1) 固定试运转:将机器停放在平坦地面, 先用小油门低速运转, 观察各部分的运转情况, 然后逐渐加大油门至正常转速, 并操纵液压升降机构, 观察其工作是否灵活、可靠。在正常转速运转过程中, 相隔20~30 min停车检查1次, 如各传动轴承有无发热、各紧固件有无松动等,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 行走部分空运转:在较平坦的地面, 由一挡开始逐步提高挡位, 进行行走试车, 检查转向、制动是否灵活可靠, 各操纵杆件有无卡滞现象, 行走是否稳定, 齿轮箱和液压油管处有无漏油等。确定机器空转正常后, 可进行负荷试运转。

(3) 负荷试运转:选择平坦地块、不倒伏、成熟度适中的谷物进行试割。试割时从低挡开始, 逐渐增加负荷 (喂入量) , 直至额定负荷。在试割过程中要注意检查机器各部分的工作情况, 并对各工作装置进行调整, 使联合收割机作业质量达到要求。

(4) 完成负荷试运转后, 要对机器进行全面技术状态检查, 并按班次保养项目进行技术保养。试运转后的联合收割机可投入正常作业。

二、驾驶操作技术

1.出车前做好检查和准备工作。

检查水、柴油、机油量是否达到标准。检查各管路系统是否漏油和漏水。检查连接件紧固情况, 是否有缺损、变形情况。检查密封件密封情况。检查传动件应安全、可靠、灵活, 皮带、链条张紧度要适度。就地试运转, 从中油门到大油门, 仔细观察各运动件、液压系统、行走系统是否正常, 主离合器、卸粮离合器的结合与分离是否可靠。

2.起步。

发动机发动后, 必须以中速空挡暖车, 待机油压力 (0.3 MPa) 水温 (40~60 ℃) 正常后, 方可开始负荷作业。

3.换挡。

换挡时, 要先踏下离合器踏板, 然后拨动变速杆实现换挡。要求配合协调, 达到快速、平稳、无声。绝不允许硬挂、猛推。无级变速的联合收割机可实现各挡位的无极变速, 不需停车, 只需操作无极变速手柄即可。手柄上提, 油缸活塞杆伸出, 行走速度变慢, 手柄中立;手柄自动回位, 速度固定;手柄下压, 油缸活塞杆收缩, 行驶速度变慢。

三、收获质量检查

稻麦联合收割机作业质量指标主要由籽粒损失率、清洁率、破碎率、割茬高度、地头边角作物的收割率等组成。稻麦联合收割机收获质量检查的主要内容有:

(1) 籽粒损失率:指由机器作业所造成的所有田间损失 (不包括作物自然落粒损失) 。损失率包括割台损失率、脱粒机体损失率以及漏损率。稻麦联合收割机在标定生产率作业时允许的籽粒总损失率:水稻不大于3%, 小麦不大于2%。

(2) 籽粒清洁率:指出粮口的完整籽粒和籽粒混合物质量的百分比。完整籽粒:除断穗籽粒、破碎籽粒、包壳 (或带柄) 籽粒以外的籽粒。籽粒混合物:取粮时间内从出粮口接到的所有物料, 包括完整籽粒、破碎籽粒和杂质。稻麦联合收割机在标定生产率作业时允许的籽粒清洁率不应低于9%。

(3) 籽粒破碎率:指单位时间内从出粮口接取到的破碎籽粒质量与全部籽粒质量的百分比。破碎籽粒:指破碎、破皮 (壳) 或裂纹的籽粒。全部籽粒:单位时间内从出粮口接取到的籽粒质量 (包括完整籽粒和破碎籽粒) 。稻麦联合收割机在标定生产率作业时允许的籽粒破碎率不得超过2%。

运行质量评价论文 第2篇

为加强对燃气系统运行安全管理,促进燃气系统运行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根据公司黄总的要求,安技部组织有关人员,通过安全检查表分析法评价方式对公司燃气系统的运行进行了现状评价。

本次报告的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与分析、评价单元的划分、定性和定量评价、安全对策措施和建议、安全评价结论六个方面。

一、基本情况

1、燃气设施。门站1座、调压计量站4座、高压阀室2座;高压管线47公里、中低压管线300公里;调压设备1000台套;埋地阀门及井室420口;燃气表箱 口、燃气表10万块。

2、燃气用户。居民用户11万户、非居民用户:商业户 家,工业用户 家。

3、系统安全运行状况。从2005年元月二十八日首次通气开始,公司燃气系统运行至今已有十一年多,一般事故及以上燃气事故起数为“0”,期间偶尔经历过泽林门站高压端放散管断裂倒塌气体泄漏事故、第三方施工造成中低压管道破损泄漏着火事故、员工交通受伤事故等,但是,燃气系统总体上、整体上基本安全稳定。

二、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与分析 根据公司燃气运行系统的实际情况,安全评价组识别和分析了系统危险、有害因素,确定了系统危险、有害因素存在的部位、存在的方式、事故发生的途径及其变化的规律。

此次安全评价用“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和“参照事故类别” 等方法进行分类,划分如下(主要依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92)和《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86))。

(一)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

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分为如下六类:

1)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

(1)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操纵器缺陷、制动器缺陷、控制器缺陷、设备设施其他缺陷等);

(2)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等);

(3)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其他电危害等);(4)噪声危害(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其他噪声等);

(5)作业环境不良(基础下沉、安全过道缺陷、采光照明不良、有害光照、缺氧、通风不良、空气质量不良、给/排水不良、涌水、强迫体位、气温过高、气温过低、气压过高、气压过低、高温高湿、自然灾害、其他作业环境不良等);

(6)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信号不清、信号显示不准、其他信号缺陷等);

(7)标志缺陷(无标志、标志不清晰、标志不规范、标志选用不当、标志位置缺陷、其他标志缺陷等);

(8)其他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2)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

易燃易爆性物质(易燃易爆性气体、易燃易爆性液体、易燃易爆性固体、易燃易爆性粉尘与气溶胶、遇湿易燃物质和自燃性物质、其他易燃易爆性物质等);

3)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无)4)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

(1)负荷超限(体力负荷超限、听力负荷超限、视力负荷超限、其他负荷超限);(2)健康状况异常;(3)从事禁忌作业;

(4)心理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其他心理异常);(5)识别功能缺陷(感知延迟、识别错误、其他识别功能缺陷);(6)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5)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

(1)指挥错误(指挥失误、违章指挥、其他指挥错误);(2)操作错误(误操作、违章作业、其他操作错误);(3)监护错误;(4)其他错误;

(5)其他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6)其他危险、有害因素(1)搬举重物;(2)作业空间;(3)工具不合适;(4)标识不清。

(二)参照事故类别进行分类

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分为20类,公司结合实际划分有:

1)物体打击

指物体在重力或其他外力的作用下产生运动,打击人体造成人身伤亡事故,不包括因机械设备、车辆、起重机械、坍塌等引发的物体打击。

2)车辆伤害

指企业机动车辆在行驶中引起的人体坠落和物体倒塌、下落、挤压伤亡事故,不包括起重设备提升,、牵引车辆和车辆停驶时发生的事故。

3)机械伤害

指机械设备运动(静止)部件、工具、加工件直接与人体接触引起的夹击、碰撞、剪切、卷入、绞、碾、割、刺等伤害,不包括车辆、起重机械引起的机械伤害。

4)触电

包括雷击伤亡事故。5)火灾

6)高处坠落

指在高处作业中发生坠落造成的伤亡事故,不包括触电坠落事故。7)坍塌

指物体在外力或重力作用下,超过自身的强度极限或因结构稳定性破坏而造成的事故,如挖沟时的土石塌方、脚手架坍塌堆置物倒塌等,不适用于矿山冒顶片帮和车辆、起重机械、爆破引起的坍塌。

8)容器爆炸 9)其他爆炸 10)中毒和窒息 11)其他伤害

(三)其他方法分类 1)坠落、滚落

指人从树木、建筑物、脚手架、机器、乘坐物、梯子、阶梯、斜面等处落下。包括与车辆式机械(如铲车)等一起滚落的情况。包括因坐立的场所动摇而坠落,以及因坐立的场所倒塌而坠落、不被掩埋而是碰到了其他物体(包括地面)的情况。不包括交通事故。触电坠落算“触电”分类。

2)触电

包括触及带电体和人受放电冲击。包括雷击。3)爆炸

指压力急剧发生或释放,引起伴随爆声的膨胀等情况。包括水蒸汽爆炸。不包括破裂。容器、装置的内部爆炸等容器、装置发生破裂,也归于此列。

4)破裂

指容器或装置因物理性压力而破裂。如:熔铁炉的水冷套破裂,人被碎片打中;开水炉破裂,人被开水烫伤。包括压碎。不包括因机械力而破裂的情况,如砂轮破裂。

5)火灾

6)道路交通事故

指企业内道路交通及运输中的事故,受伤害人是乘客或驾驶员。包括与其他车辆的碰撞、擦碰,与停放车或静止物体的碰撞、擦碰,翻车,冲出公路(失控),急停或急起动等。不适用于发生在运输工具上个人性质的事故,例如:在车内走动时跌倒或在车内正常活动时碰到货物或车的某部分上;不是因车的事故或运动引起的从车上摔下;在车辆加油、修理、装卸货时发生的事故但非由车的事故或运动引起。

7)其他交通事故

指由船舶、飞机及用于公共运输的列车、电车等造成的事故。限于工作活动范围的情况,工作外交通事故不在此列。

8)动作不当

指造成伤害的原因仅仅在于人本身的情况。包括因身体的一个随意动作如行走、奔跑、展身、搬重物时猛直腰等一类身体的动作以及因不自然的姿势、动作反常引起扭伤、挫伤、闪腰、肌肉损伤等情况。包括因拾、拉、推、挥动或投掷物体时用力过猛而受伤。失去平衡坠落、搬物过重摔倒等,即使也有动作不当的原因,也在“坠落”、“摔倒”等中分类。能在“碰撞”、“被碰撞”及上述其他分类中分类者,不在此分类。

(四)按公司设备设施位置或区域范围划分。主要有:天然气场站、高中压管线、小区燃气设施。

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

(一)设备或装置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1、工艺设备、装置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埋地阀门、非场站调压设备、散设管道等)1)设备本身是否能满足工艺的要求:标准设备是否由具有生产资质的专业工厂所生产、制造;特种设备的设计、生产、安装、使用是否具有相应的资质或许可证。

2)是否具备相应的安全附件或安全防护装置,如安全阀、压力表、温度计、液压计、阻火器、防爆阀等。

3)是否具备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如超限报警、故障报警、状态异常报警等。4)是否具备紧急停车的装置。

1.1、压力容器的主要的危险、有害因素有:压力容器内具有一定温度的带压工作介质、承压元件的失效、安全保护装置失效等三类(种)。由于安全防护装置失效或(和)承压元件的失效,使压力容器内的工作介质失控,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常见的压力容器失效有泄漏和破裂爆炸。所谓泄漏是指工作介质从承压元件内向外漏出或其他物质由外部进入承压元件内部的现象。如果漏出的物质是易燃、易爆、有毒物质,不仅可以造成热(冷)伤害,还可能引发火灾、爆炸、中毒、腐蚀或环境污染。所谓破裂爆炸是承压元件出现裂缝、开裂或破碎现象。承压元件最常见的破裂形式有韧性破裂、脆性破裂、疲劳破裂、腐蚀破裂和蠕变破裂等。

1.2、天然气管道(压力管道,输送管道系统有管道、管件、阀门、法兰、紧固件等)输送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和分析,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如下:

(1)工艺过程危险危害因素有:设计不合理,施工质量问题,腐蚀失效,疲劳失效。

(2)管道和设施危险危害因素有:管件的裂纹、破裂,阀门、法兰、垫片及紧固件的损坏,防雷防静电设施失效,安全附件故障。

(3)输气站场设施危险危害因素有:物理爆炸,火灾和爆炸,中毒和窒息,触电,噪声。

(4)人的行为、安全管理危险危害因素有:违章作业,安全管理不规范。

(5)管道输送过程中火灾危险有害因素有:明火,静电火花,雷击放电,碰撞和摩擦火花,自燃引爆,违规操作。

(6)环境危险有害因素有:地质灾害、气候灾害和环境灾害三大自然灾害和不法分子偷盗气,在管道上开孔、人为破坏等社会危险危害。

1.3、输配场站。

输气站场设施危险危害因素分析

输气站场的主要功能是接收来气,对来气进行过滤、调压、计量后送至用户管网。主要设备有截断阀、过滤器、调压器、流量计、清管器接收筒装置等。系统中主要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有:

1.3.4.1 物理爆炸(1)设备存在缺陷

设备设计不符合规范要求,选用材质不合理;设备制作焊接质量不合格;设备安装存在缺陷;安全阀失效等。

(2)设备超压

仪表故障致使系统超压;安全阀失效,失去泄压作用;操作失误;管路堵塞。1.3.4.2 火灾和爆炸(1)天然气泄漏

设备、管道被腐蚀;密封件失效;仪表故障,设备、管道超压运行;焊口缺陷;人为操作失误;外界干扰,如人为破坏、自然灾害等。

(2)存在引火能量

禁火区内施工动火;雷电;静电火花;金属撞击产生火花;吸烟;高温;居民在末站附近燃放烟花爆竹等。

(3)输气末站内办公生活用设施与输气末站内生产设施之间的距离不符合要求,办公生活区用设施又存在明火设施,一旦发生天然气泄漏事故,就有可能造成爆炸事故。

(4)输气末站除尘器、汇管、清管器接收筒排出的废液中含有大量的易燃易爆品(轻烃类、水合天然气、甲醇等),如果就地排放或不密闭储存都有可能引发火灾事故。

1.3.4.3 中毒和窒息

天然气为烃类混合物,属于低等毒性物质,长期接触可出现神经衰弱综合症。当空气中甲烷浓度增加到10%以上时,氧的含量相对减少,会使人的呼吸感到困难,出现虚弱,眩晕等脑缺氧症状。当空气中含氧量减少到7%时,会发生呼吸紧迫,面色发青,进一步会失去知觉,直至死亡。

1.3.4.4 触电

触电事故是指人员触及带电体和放电冲击。该项目中有很多电器设备,如动力开关柜、电缆、照明灯具及自控仪表等。在运行和启停过程中如果出现人员违章操作、电器设备、设施绝缘损坏等情况时,作业人员就可能发生触电事故。

1.3.4.5 噪声

在调压设施对燃气天然气的压力进行降压时会产生较大的噪声,天然气流经汇流管、阀门节流、管线放空时会产生噪声。根据同类作业场所的情况,当调压器处在较高负荷下运转时,会产生较高的噪声。操作人员如经常处在90 分贝以上环境下,可能出现听力下降、头疼、烦躁不安甚至失眠。噪声还有可能引发高血压症;对孕妇的精神或情绪也有不良影响。

(二)人的行为、安全管理危险危害因素分析 2.1 违章作业

违章指挥、违章操作和操作错误等成为输送管道主要危险有害因素。主要表现在:(1)违章动火;(2)违章用电;

(3)违章开关阀门;

(4)检修、抢修违章操作。2.2 安全管理不规范

安全管理包括安全管理机构、相关管理制度:如安全培训教育、安全检查及隐患治理、安全技术措施及计划、应急救援预案等内容。其执行好坏直接关系到输送管道系统的安全。安全管理不规范主要表现在:(1)安全管理制度未建立或不健全;(2)安全管理资料遗失或不全;

(3)安全管理法规的宣传和执行不到位;(4)企业自身安全意识不高。

(三)作业环境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作业环境中的危险、有害因素主要有危险物品、工业噪声与振动、温度与湿度和辐射等。

(四)与手工操作有关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在从事手工操作,搬、举、推、拉及运送重物时,有可能导致的伤害有:椎间盘损伤,韧带或筋损伤,肌肉损伤,神经损伤,雄气,挫伤、擦伤、割伤等。其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分述如下: 1)远离身体躯干拿取或操纵重物; 2)超负荷的推、拉重物;

3)不良的身体运动或工作姿势,尤其是躯干扭转、弯曲、伸展取东西;

4)超负荷的负重运动,尤其是举起或搬下重物的距离过长,搬运重物的距离过长; 5)负荷有突然运动的风险;

6)手工操作的时间及频率不合理; 7)没有足够的休息及恢复体力的时间; 8)工作的节奏及速度安排不合理。

三、评价单元的划分

在危险、有害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评价目标和评价方法的需要,将系统分成有限、确定范围的单元。根据《燃气系统运行安全评价标准》GB/T 50811-2012规定,公司将评价单元划分如下:

1、门站和储配站设施与操作检查表

2、调压站与调压装置设施与操作检查表

3、燃气管道现场评价表

4、管道燃气用户管理检查表

5、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设施与操作检查表(调度中心监控系统和通信系统)

6、安全管理检查表

四、定性和定量评价

本标准适用于已正式投产运行的面向居民、商业、工业企业、汽车等领域燃气系统的现状安全评价。

定性评价参照《燃气系统运行安全评价标准》GB/T 50811-2012附录A和附录B中各项检查表的评分标准进行打分,得分情况如下(换算成百分制):

1、门站和储配站设施与操作检查表94分

2、调压站与调压装置设施与操作检查表91分

3、燃气管道设施与操作检查表93分

4、管道燃气用户管理检查表91分

5、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设施与操作检查表(调度中心监控系统和通信系统)89分

6、安全管理检查表92分

五、安全对策措施和建议 一)安全对策措施

安全对策措施是要求设计单位、生产单位、经营单位在建设项目设计、生产经营、管理中采取的消除或减弱危险、有害因素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是预防事故和保障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安全的对策措施。

1、根据安全技术措施等级顺序的要求应遵循的具体原则

(1)消除。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科学的管理,尽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险、有害因素;如采用无害化工艺技术,生产中以无害物质代替有害物质、实现自动化作业、遥控技术等。

(2)预防。当消除危险、有害因素有困难时,可采取预防性技术措施,预防危险、危害的发生;如使用安全阀、安全屏护、漏电保护装置、安全电压、熔断器、防爆膜、事故排放装置等。

(3)减弱。在无法消除危险、有害因素和难以预防的情况下,可采取减少危险、危害的措施;如局部通风排毒装置、生产中以低毒性物质代替高毒性物质、降温措施、避雷装置、消除静电装置、减振装置、消声装置等。

(4)隔离。在无法消除、预防、减弱的情况下,应将人员与危险、有害因素隔开和将不能共存的物质分开;如遥控作业、安全罩、防护屏、隔离操作室、安全距离、事故发生时的自救装置(如防护服、各类防毒面具)等。

(5)连锁。当操作者失误或设备运行一旦达到危险状态时,应通过连锁装置终止危险、危害发生;

(6)警告。在易发生故障和危险性较大的地方,配置醒目的安全色、安全标志;必要时设置声、光或声光组合报警装置。

2、安全管理措施

与安全技术对策措施处于同一层面上的安全管理对策措施,其在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中与前者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

①建立制度 ②完善机构和人员配置 ③安全培训、教育和考核 ④安全投入与安全设施 ⑤实施监督与日常检查 ⑥事故管理

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与演练

3、结合此次评价单元中发现的问题,下面提出对应对策。3.1存在的问题。

3.1.1安全管理部分。①未建立从安全生产委员会到基层班组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体系;②未定期对从业人员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情况进行检查,并未定期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落实情况进行考核;③未建立健全内部安全生产费用管理制度,并明确安全生产费用使用、管理的程序、职责及权限;④未建立并实施工会和职工代表不定期安全检查工作;⑤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工作不够,并未形成书面资料。

3.1.2门站和储配站设施与操作部分。①不能判断环境噪声是否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R 相关要求;②泽林门站有加臭剂泄漏现象;③阀门未定期检查维护,部分阀门启闭不灵活且内漏;④进出站管线与站外设有阴极保护装置的埋地管道相连时,应设有绝缘装置,绝缘装置的绝缘电阻未达到“每年进行一次测试,绝缘电阻不应低于1M欧姆”的要求;⑤报警连锁功能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的相关要求,各种报警连锁系统不全都完好有效;

3.1.3燃气管道设施与操作部分。①地下燃气管道与建(构)筑物或相邻管道之间的间距有不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的相关要求;②阀门井有塌陷和积水现象;③未配备专业泄漏检测仪器和人员;④泄漏检查周期不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镇燃气设施运行、维护和抢修安全技术规程》CJJ51的相关要求;⑤未对埋地钢质管道周围的土壤进行土壤电阻率分析,采用现行行业标准《城镇燃气埋地钢质管道腐蚀控制技术规程》CJJ95的相关评价指标对土壤腐蚀性进行分级;⑥聚乙烯管道未敷设示踪装置,并每年进行一次检测,保证完好;

3.1.4调压站与调压装置设施与操作部分。①设于空旷地带的调压站或采用高架遥测天线的调压站未单独设置避雷装置,并保证接地电阻值小于10欧姆;②当调压站内、外燃气管道为绝缘连接时,调压器及其附属设备未良好接地,且接地电阻应小于100欧姆;③设有悬挂式调压箱的墙体部分为非永久性实体墙,部分墙面上有室内通风机的进出口,部分调压箱上方有窗和阳台;

3.1.5管道燃气用户管理部分。①非金属软管部分有穿墙、顶棚、地面、窗和门;②燃气管道暗设用户较多;③燃气管道及附件有被擅自改动,现状未与竣工资料一致,且大部分无竣工资料;④管道穿过建筑承重墙和楼板时,未设有钢质套管,且套管与承重墙、地板或楼板之间的间隙未填补,套管与燃气管道之间的间隙之间未用柔性防腐、防水材料密封;⑤管道应固定牢靠,沿墙、柱、楼板和加热设备构件上明设燃气管道应采用管支架、管卡或吊卡固定,部分户外管道未达到此规定;⑥地下和半地下的商业和工业用气场所内未设有一氧化碳浓度检测报警装置;⑦未应定期对维修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⑧宣传的形式未能满足覆盖所有用户;⑨未建立完善的检查制度,制度所规定的内容应全面;⑩入户检查的频次未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镇燃气设施运行、维护和抢修安全技术规程》CJJ51的相关要求;对用户设施的入户检查应有记录,记录保存周期未能满足日常查阅的需要。入户检查的内容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CJJ51的相关要求;

3.1.6.1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设施与操作部分。①服务器未有冗余配置,不能实现冗余切换功能;②磁盘应采用RAID5阵列,可用空间未大于40%;③服务器未能实现双机制,并保证不能同时宕机;④机房接地电阻未小于1欧姆,并应定期检测;⑤任一台操作员工作站上未都能正确显示并有事件记录,对应紧急切断阀动作或泄漏报警等严重故障没有抢修记录。

3.1.6.2通信系统设施与操作部分。①调度中心SCADA系统与远端站点通信系统未采用主备通信方式,其中主通信信道采用光纤通信,备通信信道采用无线通信;②通信系统维护服务为外包方式,公司自身处置能力不强。

二)建议

1、加强安全运行管理;

2、加强用户侧供用气管理;

3、将影响系统目标三大因素(组织、人、方法工具因素)着重分析研究,提出应对对策;加强“人”的因素管理,用创新的体制和机制,提升全员知识和技能水平,培养出更多一专多能型人才。

六、安全评价结论

燃气系统的安全评价宜采用定量安全评价方法。当采用定性安全评价方法时,应以安全检查表法为主,其他安全评价方法为辅。

1、安全检查表每项最低得分可为0 分。

2、评价对象设施与操作检查表得分和安全管理检查表得分均应换算成 100 分为满分时的实际得分。采用安全检查表评价时,应分别采用评价对象设施与操作检查表和安全管理检查表进行评价打分,评价对象的总得分应按下式计算: Q= 0.6Q1+ 0.4Q2(1)

式中:Q——评价对象总得分;

Q1——评价对象设施与操作检查表得分; Q2——安全管理检查表得分。Q1=(94+91+89+91+93)/5=91.6 依据(1)式,Q=0.6X91.6+0.4X92=54.96+36.8≈92分 评价总得分: 92分 评价结论对照表:

≥90 安全条件好,符合运行要求

≥80,且<90安全条件符合运行要求,需加强日常管理和维护,逐步完善安全条件 ≥70,且<80 安全条件基本符合运行要求,但需限期整改隐患

<70安全条件不符合运行要求,应立即停止运行,进行隐患整改,完善安全条件后重新评价,达到安全条件后方可继续运行

评价结论:安全条件好,符合运行要求。

高校财务运行绩效评价研究 第3篇

关键词:高校财务运行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方法

一、财务运行绩效评价研究背景

自1999年扩招以来,高等教育的规模进入扩张黄金期,我国政府有关部门也不断扩大财政投入,协调教育经费的需求与供给。至2012年,普通高校从原来的1022发展成2491所;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由2287.18亿元增长到22236.23亿元。但是,政府财政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仍相对不足。到2011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GDP比例未达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在20世纪末4%的要求。因此,研究高校财务运行绩效评价对促进高校优化资源配置及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引入“绩效”,首先要理解经济效益。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是指高等院校教育要素的投入与这些投入所得到的各种符合社会需要的教育产品的比较。对高校而言,很难标准化计量其投入产出及考核其经济效益。因此,我们采用运行绩效代替经济效益。

二、相关理论基础

(一)准公共产品理论

准公共产品理论衍生于公共产品理论,定义的是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社会产品,具有限的非竞争性或有限的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如教育、政府兴建的公园、拥挤的公路等。准公共产品表现特征有以下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具有非排他性和不充分的非竞争性,第二种是具有非竞争性特征,但非排他性不充分,教育产品就属于第一种形式。对于高等教育这类准公共产品的供给,采取的就是政府和市场共同分担的原则,即应当采取由政府财政补贴与向受教育者收取一定服务费的形式向受教育者提供高等教育。在高校财务实际运行时,应发展多维度获取经费的渠道。

(二)组织绩效评价理论

组织绩效评理论,是指管理者通过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对组织的经营状况做出全面、准确的评价。在考察组织运行绩效时,应采用多角度的指标来评估组织目标的完成程度,对一些重要的考察指标赋予较大的权重比例。因此,采用不同的标准和用途对指标进行归类分析,以期达到分析结果的完整。高校属于表现优异规模较大的组织,迫切需要科学的绩效评估系统对组织的运行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价。在评价高校财务运行绩效时,需要考虑到它所涵盖的包括教学绩效、科研绩效等的多个方面,及各方面项下的指标。这里至少需要三种不同的标准层次,按重要性呈金字塔排列。

三、财务运行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高校财务运行绩效评价研究的目的,是为高校优化资源配置、制定科学的财务管理体制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在构建高校财务运行绩效评价体系时,我们需要确定分析财务运行绩效的基础、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方法。

(一)评价基础

高校财务报告体系。评价所需的资料及数据,主要来源于高校财务报告体系,其中的年度决算报告的信息量最为一致全面。年度决算报告主要由概况介绍、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支总表、收入明细表、支出明细表、其他附表等)及其补充信息组成。无论是会计信息还是市场信息,财务标准还是非财务标准,财务报表及辅助说明部分都可以提供充分的资料,利用这些数据资料可以得到所需要的相对指标。高校属于非营利组织,结合财务会计概念第四号公告中“非企业组织财务报告目标”的相关规定,高校财务报告体系作为评价基础,是符合对其进行财务效果、效率、效益进行综合评价需要的。

(二)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是对评价内容的具体反映,应尽可能采用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標构建多层次的指标体系。高校财务运行绩效,即高校资金运用的效率和效益,现从教学绩效、科研绩效、自筹能力、资产绩效这四个方面构建高校财务运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教学绩效反映学校教学投入和质量,包括:师生比(A1),生均事业支出(A2),学生生均设备值(A3),教职工人均获取经费额(A4),教学活动收入年增长率(A5),人员经费占总支出的比重(A6);科研绩效反映学校办学的科研成就与效益,包括:教师人均科研经费(A7),科研经费总投入年增长率(A8);自筹能力反映学校集资办学的规模和效益,包括:学校自筹经费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A9),学校自筹经费年增长率(A10);资产绩效反应学校的资产状况,包括:固定资产年增长率(A11),资产负债率(A12)。

在上述 12项具体指标中,收益性指标3个(A4/A7/A9),资源效率指标5个(A1/A2/A3/A6/A12),成长性指标4个(A5/A8/A10/A11)。

(三)评价方法

1.平衡计分卡

是一种系统性绩效评价和战略管理工具。它从财务角度、顾客角度、内部经营流程、学习和成长等方面对公司战略管理的绩效进行财务与非财务的综合评价。平衡计分卡反映了财务、非财务衡量方法、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外部和内部、结果和过程等多个方面的平衡。其优缺点是:它克服了财务评估的短期行为,但它只能考核量化的财务指标。

2.层次分析法

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多因素决策分析法。它将相关的财务指标组合成层次矩阵,通过两两比较计算各个财务指标的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各指标的排列系数即为指标权重系数。其优缺点是:对决策结果难以直接准确计量的,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问题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但当判断矩阵不符合一致性时,各项财务指标的定性就无法完成。

3.雷达图法

是对评估对象财务能力分析的重要工具。它从动态和静态两方面分析评估对象财务及经营情况的发展变化方向。静态分析,是指将评估对象的各种财务比率与其他相似对象的财务比率作横向比较。动态分析,是把评估对象现时的财务比率与先前的财务比率作纵向比较。雷达图法综合评估收益性、成长性、安全性、流动性及生产性这五类指标。其优缺点表现在:图形形象反映这五类指标中存在问题,但无法精确计算出各项指标对衡量结果的偏离程度。

作者简介:

龚莉(1990—),女,籍贯湖南怀化,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管理,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

运行质量评价论文 第4篇

谢超英指出, 工业经济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 始终坚持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论断, 坚持新型工业化第一推动力不动摇, 坚持把稳增长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要全面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动力, 扎实开展转型升级六大专项行动, 强化经济运行监测协调工作, 切实提高工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谢超英强调, 经济运行工作是全委工作的灵魂, 其他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个灵魂来展开。对工业运行质量进行监测分析和综合评价, 是经济运行工作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重大创新, 是进一步做好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工作的重要抓手, 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抓出成效, 使工业运行质量评价工作成为工业和信息化工作部门的特色和品牌工作。

OA系统运行评价分析报告 第5篇

一、项目概述

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OA)建设项目启动时间是2012年8月22日,2013年4月进入正式运行阶段,办公室信息中心对于系统进行了结合实际工作的操作和磨合,在这个阶段,通过不断优化,对系统进行调整,以求能更加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

OA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OA为基础,以工作流程为主线,优化公司管理流程,通过信息技术建立包括人力资源、协同办公、合同管理、计划管理等在内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实现管理规范化、信息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促进公司的协同办公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搭建一个全公司的信息与管理协同平台,按照统一要求、信息流畅、资源共享、信息安全的要求,建设一个统一的办公管理平台,实现各部门各分子单位之间的互联互通机制,保证信息畅通和上传下达,实现各级单位的快速响应。

二、OA应用统计

目前,系统总使用人数324人,移动终端用户77户,平均每天同时在线70人左右,每天登陆次数超过300/人次;搭建了公司门户、个人门户、各职能部门户、系统信息门户、电力生产门户、规章制度门户、企业文化门户、学习培训门户、公司文件门户和领导门户,让信息的共享更加简单、及时、有效;搭建流程150余条,流程流转数量7300余个;建立了知识目录,系统目前存储近8500篇文档,形成了公司基础知识库。

OA运营期间,办公室信息中心以集中、点对点和远程等多方式共组织培训500多人/次,培养了能够独立承担日常维护工作的系统管理员2名,实现了系统的自主管理。公司已开启了新的协同之旅,信息化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OA系统功能使用效果

1、人力资源管理模块的开发与应用,实现组织架构的统一管理、人员的基础信息管理、通讯录管理、岗位管理、人员的入职、调配、离职、退休、解聘、返聘等管理。

目前系统使用人员312人,除录入人员的编号、姓名、岗位外,同时对人员的手机、办公室电话、短号、电子邮件、办公室地址等也进行了整理、录入,实现了人员信息的查询、共享、统计、分析,实现人员信息资源的更好的利用。

组织架构管理的应用,实现了统一的组织架构管理,建立了完整清晰的人员组织架构。目前,公司所有的员工对应的岗位等信息已录入系统,同时,系统设定了人员的上下级管理,并以此实现各类管理和业务的审批线索和监督线索。

2、合同和计划

目前已搭建合同管理流程15个, 大部分已正常运转中,涉及到结算的流程暂时未启用;计划管理流程8个,并在后期增加了计划模块,能基本满足公司在计划任务管理方面的需求。

3、通过使用OA的流程管理模块,目前搭建综合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物资管理、信息管理、日常工作等类型的流程150余个,目前流转中的流程数量已经有7300余个,各级管理人员通过电子流程审批系统处理各类公文、申请、审批,节省了时间,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4、知识管理,初步搭建了公司知识目录,系统目前存储8500余篇文档,建立了知识库,实现了知识体系的建立与管理、知识权限的精细管理(满足不同目录的查看、下载、修改、添加、删除等权限都进行了严格控制,同时对用户的查看、修改等操作都进行了日志记录)、知识评价体系管理(通过知识的打分、回复、知识贡献率分析等,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知识评价体系)、知识检索管理(实现了多种制式的检索方式,包括分类检索、多维检索、全文检索等)、知识审批体系管理(实现了通知公告等信息的创建、审批、发布、归档、作废的审批)。目前,已初步建立了网上知识库,实现了初步的知识管理。

5、实现了远程办公和移动办公,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处理流程不再受到世界地点的限制。目前已普及到中层以上干部。

四、系统验收准备工作

1、目前已完成了OA验收材料的收集工作;

论建筑空调运行质量 第6篇

【关键词】空调;设计;招标;施工;调试

On the building air conditioning running quality

Li Jiao

(Shaanxi dawn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 Ltd Xi'an Shanxi 710000)

【Abstract】Whole building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from starting the project, the design process for the device model selection, and automatic control of the match, and debugging process integration issues to think, starting from design, bidding, construction, commissioning direction, conduct summative analysis, hoping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ir conditioning running.

【Key words】Air conditioning;Design;Tender;Construction;Commissioning

建筑空调主要是通过建筑设备,对建筑物空间进行温度、湿度、通风、暖气输送的一种空气调节模式,改善着科学研究和人们的生存质量。随着现代建筑的发展,被广泛应用。虽然建筑空调有着良好理论及运行基础,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总会出现问题。而影响建筑空调系统运行的问题往往出现在固定的几个阶段当中,其中又以调试阶段为主。因此本文重点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通过本文的论证,希望能够找准建筑空调系统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1. 主要设计覆盖内容

设计阶段,是建筑空调系统设备日后投入使用过程当中的决定性阶段之一。建筑空调系统分为中央空调、独立空调,中央与独立混合空调;从空调运行系统的内部结构设计上来说,包含新风系统、排风系统、冷暖置换系统等,因此,建筑空调系统设计质量是空调设备运行、调试、管理的基础。建筑空调的设计质量决定建筑空调的运行质量。

1.1 设备选型。

设备选型首先考虑机组模式,是空调机组亦或新风机组,然后考虑在整体运行环境当中,与设计参数、组合顺序、季节转换处理等方向的匹配情况。设计参数针对使用要求,组合顺序针对机组的处理能力。当然,其中也包含送风机、排风机、回风机、冷热盘、加湿器、风口等各个设备选型。所以建筑空调系统调试,主要是针对设计选型的机器背身以及所处环境进行分析。

1.2 空调自控化匹配。

调试过程不仅针对机器设备本身,同时针对空调自控化进行匹配。现代建筑物中,建筑空调自动化调控广泛应用,基本可按照室内外测量点、燥湿传感器等进行设计编码调节,但常常会出现一些特殊的自动化控制项目,比如恒湿、恒温等情况,此时在调试的过程中就需要进行具体调节,比如恒湿就需要特别针对风管阀门进行控制。同时设计参数也相应需要修正,并将最终编程结合到实际工程当中去。

1.3 其他问题。

设计与最后调试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小的兼容问题,比如排风不均匀,这是设调节阀造成的;卫生间串风现象,这是回抽力不够造成的;水系统阀门失衡,是负荷自动调节与水力平衡不一造成的;静态平衡阀门调节后,系统支路、末端总流量发生变化,这是末端流量与支路流量失调造成的。因此设计与最终调试的设备环境、参数结合、机械磨合,设备老化等都存在具体问题。

2. 招投标与调试之间的关系

建筑空调系统招投标,包括冷却水系统、冷水系统、制冷剂系统、通风系统及控制系统。小型的设备,一般不分标段。大型或特大型建筑空调系统,一般都是分标段招标。每一个系统安装问题,都会隐蔽在各自的标段当中,一些预埋安装以及配件处理甚至贯穿整个工程本身,因此在招投标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根据每一个标段的具体时间以及当时的具体施工个情况进行招标分化,并细化在每一个过程的投标书当中,这不仅有利于最终的安装调试工作,同时能够减少施工过程当中的不必要纠纷,保证每一个系统的完善融合。

3. 施工阶段

承上所言,设计与招标都是建筑空调调试的影响因素,在建筑工程当中,最大的影响因素莫过于施工过程。一旦存在系统软管错位、系统漏风,局部管道空间紧张处风管尺寸缩小,空调水系统冲洗不充分,系统局部堵塞,影响水流量,影响阀门正常开启等问题,就会造成最终整体调试不过关,并且,因为这些问题当中有一部分属于施工过程中的隐蔽施工,无法及时发现以及调整,所以问题常常会贯穿整个建筑空调工程过程中施工不慎本身,最终出现质量问题。

4. 调试阶段

4.1 未给予充足的联合调试时间。

工期问题是影响整个调试过程的重点,首先因为建筑承建方的问题出现施工延期,那么此时承建方多数会选择“赶工”与建筑空调调试同时进行,出现双向施工互相影响的状况,施工单位在注重建筑结构以及质量通病防范的过程当中,无法兼建筑通空调系统调试,更无法兼顾设计当中原本隐蔽设计的特殊性,这对最终的调试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另外,到最后工程收尾时才能进行的一些建筑空调调试步骤,全因工期影响遭到的压缩,最终出现调试周期过短,弊病发现不完全、调试过程存在纰漏、调试准备不充足等情况,从而进一步影响到暖通空调调试管理。endprint

4.2 联合调试的组织、人员配备及检测。

(1)按UB 50243-2002《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第11. 1. 2条的规定,“通风与空调工程的系统调试,应由施工单位负责,……,系统调试单位可以是施工企业本身或委托给具有调试能力的其他单位”。从规范要求可以看出,系统调试的主体责任是施工单位,特别是总承包单位。绝大多数工程中,施工单位都会利用原班人马自己组织调试。这样做在调试时间充裕的情况下问题不大,但当施工、调试时间紧时,施工单位原管理人员既要安排后期施工,又要安排调试甚至整改维修工作,按照事情的缓急程度来排,往往把调试工作排在了末位,在这种情况下,调试工作成了最无关紧要的事情,当然调试效果也不会好。

(2)同样因为时间或人员的问题,或经验的问题,施工单位

编制的调试方案往往极其粗放,工程及系统特点分析不到位,方案没有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不具指导性。再加上检测工具问题(是否有必需的检测工具,检测工具是否合适,工具是否经过标定),测试方法问题(是否按相关标准或规范、规定的方法测试等),诸多问题汇集,系统调试质量可想而知。

4.3 专业间的协调。

(1)正如前文所说,建工空调系统的调试涉及的系统及专业较多,需要协调的专业承包商(如机电安装单位、智能化施工单位、制冷机房专业安装单位等)和设备商(如机组、泵、阀等设备生产厂家)较多,总承包单位协调工作量大,任何一家的配合不力,均会对整个联合调试产生影响。

(2)总承包单位的主要主体责任是监督各专业分包的调试内容的完成,如机电安装公司调到什么程度交由楼宇自控专业负责;制冷机房专业承包商与机电安装公司调试配合工作(如冲洗等)等。

5. 结论

综上所述,影响建筑空调调试的影响因素颇多,既有前期设计的牵制,又存在招标过程当中的严谨性,同时牵涉到具体调试过程当中的“联合调试”等问题。因此如果想进行完善的建筑空调调试,则应做好如下几点:

(1)从整体设计出发,实事求是的对建筑通空调实际,向有关责任各方,进行技术交底。将调试步骤分摊到整个施工及安装过程当中。

(2)作为承建方,应当积极配合下属部门,进行施工组织设计。预留出足够的安装及调试时间。

(3)在整个招投标过程中,做到严谨。同时注重投标单位施工能力及价格,保证投标单位的资质水平。

(4)安装调试过程中,也应当尽量与建筑施工避开,预防因各项施工原因所造成的破损问题。

(5)在整个安装调试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安装的技术、调试的细节,同时要注意建立有效的统筹分配模式,即责任划分制,建立严谨的施工组织设计,划分好施工流水奋起,对每一个调试过程做到严格记录,对整体操作流程进行细致划分,如此才能避免失误。

参考文献

[1] 史立刚:可持续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评价策略研究[M].低温建筑技术 2013(5).

[2] 林焕、傅文其:空调使用费构成及影响因素分析[M].暖通空调 2013(5).

[3] 卜增文、刘俊跃:基于 LEED 标准的绿色建筑空调系统设计[J].暖通空调 2014(2).

运行质量评价论文 第7篇

关键词:指标体系,指数,多元指数

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 管理者已经对部分的经营管理信息有所了解, 但是缺乏系统性, 难以反映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貌。这样管理者要想衡量实际经营与预定目标存在的距离, 发现企业经营管理的薄弱环节, 就需要我们进行专业的经济运行管理。经济运行管理与企业的管理效益密切相连, 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 经济运行管理越充分, 其牵涉到的知识层面也就越广泛, 管理者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也就越复杂, 难度也就越高。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 以国有企业为例, 分析了企业经济运行管理的意义和基础, 并提出了企业经济运行的对策, 希望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有所启示。

作为国有企业, 一方面, 必然要追求一定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 商品销量不可能无限制扩大, 不能片面追求扩大销量, 提高经济效益。那么, 该如何科学评判商业企业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的高低呢?

目前, 行业有了费用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等评价指标, 都是从某一个方面反映商业企业的经济运行情况的。为了指导企业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 需要一个综合评价体系来考量商业企业的经济运行情况, 衡量其作为市场经营主体的优劣性, 以及把握市场取向改革的程度。

一、指标体系设立的原则

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经济运行指标和经济效益指标要区别对待、综合考虑。经济运行指标是指公司的年度经济运行和管理指标, 这些指标是自上而下的, 通过评价企业的执行与完成情况, 以调控行业经济发展状态和走势。而经济效益指标是要考虑众多对经济效益有影响的因素, 即指标或者说是变量, 所以企业经济效益的评价是一种多指标下的综合评价。因此, 企业的评价体系需要有效结合经济运行指标和经济效益指标, 以适应行业特点和企业经营主体的特点。

指标体系要有全面性。由于每个因子都能从某一角度反映企业的经济运行质量, 而且因子之间具有相关性, 反映的信息具有重叠性, 因此需要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 考虑各个不同因子间的相关性, 使指标体系能全面地衡量企业的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

指标体系要有可比性。既要保证不同企业在同一时间上的可比性, 又要保证同一企业在不同时间上的可比性。由于经济水平的地区差异性, 各地的销售结构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应将能反映当地经济生活水平的统计指标作为指标体系中的一个辅助比较的指标。

二、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评价方法的选择

目前综合评价商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方法很多, 但这些方法的基本出发点都是通过选用或计算一个指标值 (综合值) 进行评价与比较。由于选用指标或计算综合值的出发点和应用的方法不同, 可以把这些种类繁多的评价方法归纳为下述四大类:

1. 综合指标法:

综合指标法的出发点是用一个经济指标来进行综合评价。但在采用或选择何种指标的做法上有所区别。有的是选择一个代表性指标为综合指标, 有的是逻辑性构造综合指标, 有的是主观性构造指标。

2. 综合指数法:

综合指数法以商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为基础, 先将各个经济效益指标的实际值与当地或同行业平均水平对比, 求得同度量因素, 再分别确定各指标的权数, 然后求各指标同度量指数的加权平均数, 即为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3. 多项指标计分评价法:

多项指标计分评价法是以经济效益指标体系为基础, 将各项指标确定不同的基本分, 总和为100 (实质上是权衡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 , 再分别确定纵横向对比时每超 (缺) 10%的加、减幅度, 然后综合计算分值予以评价。

4. 多元统计分析法:

多元统计分析法也是以商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为基础, 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如功效系数法、等效系数法、模糊综合评判、模糊聚类分析等计算的一个综合值。尽管评价步骤和形式有所区别, 但最终目的相同。一是把描述商业企业经济效益的多项指标统一化, 数据可比化;二是在上述的基础上应用加权平均, 把多项指标综合为统一的评价值。

目前企业的经济运行和经济效益指标评价用多项指标计分评价法, 以百分制进行评价评比。借助信息化先进技术, 采用BI工具构建辅助决策平台, 实现商务智能, 如战略应用、分析应用和数据挖掘的应用。从而满足全面掌握公司业务经营信息、为公司经营管理提供决策支持服务, 进而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提升业务运行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实现企业战略的目标。

考虑到以上四种方法的优缺点, 本文沿用多项指标计分评价法进行研究, 尝试根据商业系统的实际情况对现有指标进行增减, 以适应目前网建工作对经济运行提出的新要求。

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010年, 国家提出行业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对企业的经济效益的评价由财务收益、资金运营、发展能力、社会贡献四个方面共10个指标组成。下文结合某烟草国企的实际情况, 参考国家制定的指标, 新增加了五个指标进行研究。

在指标体系中, 在资本运营部分新增加了存货周转率指标, 以更好地评价和衡量企业购入库存、销售回款的管理效率, 在发展能力部分新增加了三年销售平均增长率指标, 表示企业连续三年的收入增长情况,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持续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

在经济运行方面, 设计了三个指标, 一是完成计划比率, 二是品牌集中度同比增长率, 三是单箱收入增长率。完成计划比率主要符合了国家局提出的“总量控制、稍紧平衡”的政策, 以及对计划指标执行的严格性。品牌集中度同比增长率则是培育“大市场、大企业、大品牌”的评价指标, 通过这个指标可以反映出当地商业企业品牌培育的力度和成效。对单箱收入增长率的评价主要体现出销售结构的提升, 这也符合我国经济稳步上扬的趋势。

权重是指标对总的评价结果重要程度的反映, 能反映出评价主体对各项指标的重视程度。权重确定的方式对评价系统功能的发挥有重大影响。权重的确定有三种方式:主观赋权法, 如专家调查法、环比评分法、层次分析法;客观赋权法, 如因子分析法;结合赋权法, 即将主观和客观赋权法的结合运用。

结合烟草行业的特点, 各个指标的权重确定采用结合赋权法较好, 即将专家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结合应用, 使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机结合起来。专家调查法的调查范围应为烟草商业企业的专家, 数量不少于20位, 并且有一半以上是决策层, 可以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专家打分进行处理。

以上对经济运行及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探讨, 仅仅是初步地确立此体系中的评价指标, 而对各个指标具体的权重没有进行统计和分析, 下一步应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权数进行确定, 建立一个具有科学性和可比性的实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四.总结

经济运行管理与企业的管理效益密切相连, 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 经济运行管理越充分, 其牵涉到的知识层面也就越广泛。企业的经济运行管理不但能够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使企业及时调整自身的生产经营, 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 还能反映企业现状, 充分反映企业全面的信息, 提升管理者对企业的管理效度。为了确保企业经济运行管理作用的发挥, 企业需要具备真实、准确、及时的财务信息、经营信息与统计信息, 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企业经济运行管理的职能。本文分析了企业经济运行管理的意义和基础,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经济运行的对策, 希望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赵小平.经济运行分析对企业决策的重要性[J].甘肃科技, 2009 (06) .

[2]赵熙盛.浅析企业管理面临的三大挑战[J].企业活力, 2009 (05) .

运行质量评价论文 第8篇

关键词:质量成熟度模型,QHSE一体化管理体系,国际安全评级系统

2011年12月30日我国发布了GB/T 19004 - 2011《追求组织的持续成功质量管理方法 》[1],标准采取了以过程为基础的管理体系的扩展模型, 倡导将自我评价作为评价组织成熟度等级的重要工具, 同时给出了一套“自我评价工具”,采取了类似于克劳士比方格的成熟度模型。

国际安全评级系统是挪威船级社(DNV)以事故损失因果模型为基础,在大量管理实践的前提下,衡量、改进和展示组织的健康、安全、环境及业务绩效等方面的水平,帮助组织管理风险、推进持续改进的评价体系,ISRS标准具有应用领域广、 提供最佳实践、以风险管控为主线等特点,该系统根据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和现场设施的安全现状, 评级的标准由低到高划分为10个等级, 这10个等级代表管理成就质与量的提升。 同时, 国际安全评级系统还涵盖了ISO 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2]等国际标准的要求。

2011年11月至2013年3月,中国石油西部管道分公司(以下简称西部管道公司)系统融合质量、 健康、安全、环境、测量、能源、风险等八大管理体系, 纳入国际安全评级8级要素要求, 建设完成了QHSE一体化管理体系[3,4]。 2013年4~10月试运行, 11月正式发布运行, 发布实施管理标准218个、操作规程317个、工作标准563个、应急预案1 283个等。

2014年2月,西部管道公司被确定为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基础建设试点单位,2014年4月16日公司启动基础管理体系建设, 同年12月26日发布基础管理体系,2015年1月1日试运行, 经进一步的修定完善后5月1日正式运行。 西部管道公司基础管理体系融合了质量、HSE、测量、能源、内控、法律风险防控和制度等多个体系, 融合优化后的基础管理体系文件不仅解决了多体系并存问题, 实现了业务活动全面覆盖和一贯到底, 而且通过信息平台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体系管控水平, 增强了体系文件执行效果[5]。

1建立质量成熟度评价模型

1)建立管理体系审核定级标准。 2014年西部管道公司委托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安全环保与技术监督研究院对ISRS国际安全评级系统、AMIS资产完整性审核系统进行梳理和整合, 形成一套符合西部管道公司实际管控需要的 “管理体系审核定级标准”,替代现有的体系审核、安全评级、资产完整性审核、安全检查(公司级)等标准。通过对西部管道公司机关、塔里木输油气分公司及1站1队、兰州输气分公司机关及1个站场开展现场调研工作, 累积访谈96人,收集、整理、分析各类意见和建议302条, 最终形成了西部管道公司管理体系审核定级(公司机关、分公司、站队)三级评价标准。

2)建立质量成熟度评价模型。 国际安全评级系统涵盖了较为全面的国际标准、 国家标准和中国石油标准和要求,结合GB/T 19004-2011《追求组织的持续成功质量管理方法》 及西部管道公司实际情况, 在公司管理体系审核定级标准基础上形成了西部管道公司三级(公司机关、分公司、站队)质量成熟度评价模型。 每年迎接专业公司组织挪威船级社(DNV)专家组对公司的评价,将与质量相关的要素得分率作为公司质量成熟度的得分率, 减少重复工作量。 具体分级见表1。

2国际安全评级系统评价

自2008年以来,西部管道公司持续稳步推进国际安全评级目标提升工作。 通过体系的梳理、建设、 宣贯和实施,在目标和计划的制定、文件和记录的管理、培训需求识别和实施、风险管理控制监控、安全经验分享、事故事件管理、工艺安全信息等方面有了较大改进,QHSE管理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 2008年,国际安全评级初评达到4级,2010年达到5级, 2011年达到6级,2012年保持6级水平,2013年初步达到7级,2014年中国石油天然气与管道分公司评级审核达到7级水平。

回顾国际安全评级推进和提升工作, 在引进国际最佳实践、完善管理体系、实现评级目标等方面成效明显。但是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如存在文件程序复杂、记录繁多、员工压力和工作量成倍增加等问题。 为了“简化、优化”管理体系,提高管控效果和质量,按照“失控、可控、过控”评价原则,合理确定评级目标,为公司风险管控提供有力的基础保障。

3结束语

运行质量评价论文 第9篇

1 评价指标的确定

1)评价指标选取流程。首先确定基本评价指标,根据筛选原则、交通流特性、信息采集可行性等因素,对评价指标进行分析,最终确定路段运行状况评价指标。

2)基本评价指标。高速公路路段运行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分成3个方面共12个基本指标,如图1所示。

3)评价指标筛选原则及选取。评价指标的选取直接影响到评价的结论,应选取那些最灵敏、便于度量且内涵丰富的指标作为评价指标,应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系统性、相对独立性等原则。考虑交通流特性及信息数据采集的可行性,选择饱和度、平均车速、占有率、交通密度、平均行程延误5个指标作为评价指标。

2 评价标准确定

评价指标确定后,需要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以此作为划分运行状况的尺度。以设计车速120 km/h的路段为例,得到评价标准表,如表1所示。

3 分类评价方法

3.1 分类原理

首先给出以下两个定义:定义1:对取定的x*=(x1*,x2*,Λ,xm*)T∈D(xj*>0),对任意的x=(x1,x2,Λ,xm)T∈D,若xj≥xj*(j=1,2,Λ,m)成立,则称x连同x*为D中的准有效点,x*是针对系统的期望预先设定的。D中所有准有效点构成的集合称为D的准有效子集,记为A。定义2:对取定的x**=(x1**,x2**,Λ,Xm**)T∈D(xj**>0),对任意的x=(x1,x2,Λ,xm)T∈D至少对某一个k,有xk<xk**成立,则称x连同x**为D中非有效点,其中x**为针对系统期望而预先设定的。D中所有非有效点构成的集合,称为D的非有效子集,记为C。

令集合B=D-A-C。当点落在子集A内时,系统处于协调发展、整体效益高的运行状态;落在子集C内时,处于协调发展程度差、整体效益偏低的状态。当DR2时,D的划分如图2所示。

图2中,x*=(x*1,x*2)T满足方程(x*1-1)2+(x*2-1)2=(r*)2,而x**=(x**1,x**2)T满足方程(x**1-1)2+(x**2-1)2=(r**)2。当DRm时,即评价指标向量为m维时,x*=(x*1,x*2,Λ,x*m)T满足方程:满足方程。其中,r*,r**均为事先给定的正数,代表不同的类的阈值。作如下规定:落在子集A内的点,称其为第Ⅰ类发展水平;落在子集B内的点,称其为第Ⅱ类发展水平;落在子集C内的点,称其为第Ⅲ类发展水平。

3.2 分类评价步骤

1)评价指标的预处理。a.逆指标处理: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中,指标值越大越好的称为正指标,指标值越小越好的称为逆指标。在进行评价计算前需对指标进行一致化处理,一般采用倒数形式将逆指标转成正指标,用xi'表示xi转换后的正指标,则xi'=1/xi。b.无量纲化处理:常用的方法有“标准化法”“极值法”等。这里选择极值法进行处理(见表2)。路段运行状况评价只需对选定时段的状况评价。不妨设Mj=miax{xij},mj=miin{xij},则:。将自由流时的各指标值作为极大值,完全拥堵时的各指标值作为最小值。

2)分类评价。在五个指标中,除平均车速外,其他均为极小型,因此选极小型指标作为综合评价函数。根据高速公路路段评价分级情况(分为五级),引入x***和x****。任一时段t的路段评价指标实测值经预处理后指标向量为xt(xt1,xt2,Λ,xtm),取评价函数为:对比表3,路段运行状况为:y≤(r*)2为优;(r*)2<y≤(r**)2为良;(r**)2<y≤(r***)2为一般;(r***)2<y≤(r****)2为较差;y>(r****)为差。

4 实例分析

1)门限值的计算。对表1中车速进行逆指标处理后,得到综合评价指标阈值,如表3所示。

2)评价指标的计算。某连续式观测站点检测数据如表4所示。选取100 km/h为路段畅行速度,经过计算并对指标值进行计算处理后得到结果如表5所示。

将各值代入综合评价函数计算:评价结果为一般。

5 结语

该方法计算简单,实用性较高,但它还是一种静态的分析方法。由于交通流的连续性,路段运行状况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需要在动态评价方面做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何刚.高速公路交通运行分析与评价[A].中国公路学会交通工程技术及装备发展研讨会[C].2000.

[2]王炜,过秀成.交通工程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3]郭亚军.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供热锅炉安全运行评价指标与措施 第10篇

现代企业运行中安全评价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安全评价研究方法比较多, 而且每一种研究方法都有其自身的适用条件和优缺点, 在对安全评价研究方法进行选择时必须结合被评价的具体事务的特点, 以被评价事务的具体情况和目的为背景, 来进行仔细地分析和比较, 在分析进行的过程中也可以和其他评价方法相互结合从而综合进行安全评价, 这样可以使用多种方法, 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 从而使安全评价的可靠程度大大提高。

一、锅炉安全评价现状

锅炉检验通常是对锅炉所承受的压力、压强的部位有没有在作业的过程中发现影响安全的缺陷进行检验。

1.水蒸气爆炸。锅炉是装有水和水蒸气的构件, 在平时工作期间, 有时候在水和水蒸气一起存在的饱和状态下, 饱和水到达溢出状态时, 锅炉的压力则等于或接近安全运行的工作压力, 此刻水温作为该压力下的饱和温度。压力升高造成容器内破裂, 锅炉中水面压力立刻降到日常大气压力, 此刻温度为100℃。而在锅炉工作压力下饱和水表现出不稳定状态、部分水立刻汽化使锅炉容积膨大数倍, 使锅炉内部发生爆炸。

2.超压爆炸。由于安全阀和压力表设备损坏以及组装不对, 作业人员违规操作等原因, 造成锅炉内部承载压力的小部件受到超过其临界值的压力从而引起的锅炉爆炸。

3.运行缺陷造成的爆炸。运行缺陷造成的爆炸事故通常由于锅炉内部所受的压力没有额定压力的高, 由于锅炉的内部承受压力设备呈现出变化的状态, 从而造成该设备没有承载的能力, 引起瞬间设备裂开以至于爆炸。为预防这种爆炸, 锅炉运行安全首先从加强锅炉科学设计、加工、组装、运作、检修、改造和检验等各个阶段入手, 提高锅炉的安全性, 减少和杜绝锅炉事故的发生, 防患于未然。

4.锅炉内液体不足造成内部面受火升温加热的部件没有正常的冷却, 金属温度急剧上升甚至被烧红, 此种情况下如果上水, 往往酿成爆炸事故。在锅炉体内缺水到一定程度时也会发生爆炸。为了阻止该种锅炉爆炸, 应该加强运行管理。

通过对企业系统进行安全评价来减少安全事故和人身伤害事故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常用的危险评价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是定性评价。该方法通过生产中获得的经验以及研究企业各个运行系统的生产状况来定性评价。

二是指数评价。指数评价指把设备的系统结构变得复杂, 并且通过概率不容易表达其危险性的评价。

三是概率风险评价。该评价采用部分系统可能出现事故概率来掌握整个系统出现事故的概率。

二、锅炉系统安全评价方法分析

1.事故树分析法。事故树分析法能够通过定量和定性这两种方法来分析事情, 可以展现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可能发生的潜在原因, 从而可以预测和控制事故的发生状况。它比较关注事故进行中的过程分析, 这样有利于定性分析爆炸事故所发生的各种原因, 因此, 对预测和控制爆炸事故的发生较为方便。然而于爆炸事故发生的因素重要程度方面的定量分析当中有着不足, 如果遇上爆炸事故发生的原因较为复杂以及许多关系不容易处理的企业工程事故, 这类方法就难以很好地判断爆炸事故原因。

2.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 (An Alytic Hier Archy Process, 简称AHP) 是T.L.SAAty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 它是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 是对一些较为复杂、较为模糊的问题做出决策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的过程中, 应该在繁琐决策的难题的核心影响原因和内部联系等比较深的研究上对这些难题进行分析, 再通过不多的理论信息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系统化, 描述出有层次性的构造状态。该构造下, 这些难题通过某种手段换成一些元素, 把该类元素以属性的形式和系统的关系分析成理论层次。

3.锅炉安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及可行性。L.A.Zadeh教授在他的《Fuzzy Sets》《Fuzzy Algorithm》和《A Rationale for Fuzzy Control》等著作中, 提出了模糊数学和模糊控制的概念。模糊综合评价就是以模糊数学为基础, 应用模糊关系合成的原理, 将一些边界不清、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化, 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通过该方法获取的评价结果的肯定性和否定性都不是唯一的, 一般用模集合表达。

模糊综合评价以模糊数学为基础来对问题进行综合评判。由于锅炉运行的安全评价关系到一些因素, 同时其评价的权重不一样, 许多造成问题的因素由于个人的情况不同而造成的影响也不一样, 像一些造成事故的作业职工违规运行, 没有按规范操作, 很多因素就不好预料。因此, 通过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分析像锅炉这样的复杂系统是可行的。

三、锅炉安全评价指标建立

1.锅炉运行安全评价指标的原则。

一是科学原则。把安全工程的理论作为铺垫来选取安全指标, 从而使选取的安全指标的可靠程度增加。可以综合采用专家技术人员在作业地点进行了解的观察法和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来定性分析的安全评价法, 以及概率风险评价法及危险指数评价法定量分析的安全评价方法, 选取对象最核心的问题, 从而表现出较为突出的科学性。

二是系统原则。采用的安全指标应该含有关系到对系统运行安全造成影响的原因, 建立几级层次构造, 把锅炉中的各个内部之间的联系和危险状态, 用简单明了的话语、数字、图表等资料清晰地表达出来, 只有这种理论才可以更好地评价锅炉运行的安全生产。

三是可操作原则。部分工厂在采用安全评价当中设置的指标通常在理论分析上看起来很好, 不过其可操作性比较弱。因此, 运用的安全指标在具有代表性的同时, 也可以较为便捷地收获一些更为有用的数据。

2.安全评价指标。现代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中通常用的多的是风险指标、事故指标以及隐患指标这三种指标:

一是风险指标。该种指标通常根据爆炸事故造成的结果大小概率来评估其风险大小, 最后算出的是个别比较具体的数。因为风险大小通常是把许多发生过的事故用数学的统计理论来分析计算得出的, 如果获得的数据匮乏时, 对最终的结果也有不小的影响。

二是事故指标。该种指标把某段时期的锅炉运行事故状况当作评价该锅炉系统安全运行的依据。其有着比较多的缺点。比如锅炉爆炸事故的发生有偶然性, 如果不进行深入、具体地分析, 只把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定位于事故发生后的措施补救上, 就不能全面、准确地表达出安全系统的指标数据。

三是隐患指标。该种指标叫做过程指标, 指的是以安全系统的总的考虑, 对系统内部的设备、环境以及人员管理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安全评价。其没有详细地分析系统发生事故的状况, 只是简单地对形成系统的主要原因进行考虑, 没有对原因间的关系进行有机联系、综合分析。

四、结论

首先, 通过应用事故树研究这个方法, 系统地研究了锅炉发生爆炸事故这个问题, 发现了锅炉运行中所存在的安全问题。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 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物 (机) 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

电力系统运行可靠性分析与评价 第11篇

关键词:电力系统;电力运行;充裕性;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TM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7-

1 概述

电力行业作为一个重要的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对于国家经济和民生稳定起着促进和发展作用,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安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电气能源从发电厂、变电站、传输和分配线电源用户,有数以千计的设备控制和保护装置。这些装置分布在各种不同的环境和地区,会产生不同类型的故障,影响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用户的正常用电。电力供应用户的各种故障和意外事故造成的停电,会给工业和农业生产及人们的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并导致工业产品的产量下降、质量降低,严重的会造成设备损坏。停电也将威胁到人身安全,给社会和人们造成经济损失,供电可靠性不仅涉及到了供电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更直接关系到地区用户的用电安全性和可靠性,甚至关系到该地区的发展,因此,如何保障电力网络的安全和可靠运行,一直是各供电企业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2 电力系统可靠性的概况

可靠性是指在预定条件下,一个组件、设备或系统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可靠性的特性指标称之为可靠度,可靠度越高,意味原件可靠运行的概率越高,故障少,维修费用低,工作寿命长;可靠性低,意味着电力设备寿命短暂,出现过多的故障,维修成本高,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利益。电力发展在整个开发过程中,可靠性贯穿于产品和系统每一个环节。可靠性工程涉及到故障统计和数据处理,系统的可靠性定量评估对电力设备的操作和维护具有重要作用,下面从充裕性和安全性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2.1 充裕性

充裕性是指电力系统在保持用户的持续供应电力总需求和总电能的能力,考虑到系统计划停运的系统组件和非计划停运的合理期望值,也被称为在静态条件下电力系统的静态可靠性。充裕性是满足用户的电力和电能的确定性指标要求,在系统运行时,各种维修备件需要足够备用容量的百分比概率指标,如缺乏电力概率,可以说功率不足时间预期值或电量不足期望值等。

2.2 安全性

安全性是电力系统承受突然的干扰,如突然短路或系统组件意外损坏的能力,也称为动态可靠性。电力系统承受突然的干扰和不间断的现场为用户在动态条件下的能力。确定性指标一般采用安全性来表示,例如,最常用的N-1准则以及一个特定的故障是否可保持稳定或正常地提供电源。

2.3 充裕性与安全性及其他安全指标

电力系统发展的规划和运营计划,特别是在电力计划评估的可靠性,经常使用充裕性指标,电网规划和运行管理则经常使用安全性指标来进行可靠性评估。电源系统的可靠性是靠定量指标来衡量的,以满足不同应用的需求,并促进预测的可靠性,进行了提出大量的指标,以下列举了更多的例子:

(1)概率:可靠度、可用性等。

(2)频率:平均每单位时间的故障数。

(3)平均持续时间:第一次故障的平均持续时间,第二次故障的平均持续时间,第三次故障的平均持续时间等。

(4)期望值:一年中故障发生的期望天数。

这些类型的指标从不同的角度描述每一个可靠性的系统状态,其中每一个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在实际应用中常综合使用各种指标来描述相同的系统状态,所以,这些指标彼此之间可以弥补其他指环的不足之处,例如,电源故障的概率和频率的指标无法衡量要大小的量度,预计将取得积极的指标,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指标,有些(如概率指标)可以使用两个组件和系统,但也可修复组件和系统,但所使用的指标的频率和平均持续时间可修复组件和系统。

3 提高供电可靠性的技术措施

加大电网建设的力度,以提高供电的可靠性。第一要加速电网的改造,电网的改造可以提高电源的可靠性,这就要求我们在电网方面多加重视。目前,我们正在进行全方位的农村电网改革,也制定了详细的城市路网规划。第二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推广状态检修和停电检修,在线监测和红外温度测量等科学的手段,在确保安全的带电作业的情况下,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检测。减少设备停电时间和设备免维修,少维护,延长设备检修周期。更改设备配置,根据实际情况开展配电网保护自动化工作,隔离故障区段诊断和恢复,对网络过载实行监控,并实时调整和变化,以减少停电次数。实行电网运行方式转变和负荷转移,加快旧站综合自动化改造。通过研究10kV配电网结线模式,积极开展自动化配电线路(含开关站)工作,根据实际情况来开展自动化改造方案计划,以满足配电自动化的要求,逐步落实。第三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线路绝缘,提高供电系统的可靠性。供电系统供应主要设备安排停电的供电可靠率,架空线路占了很大的比例。提高绝缘性对提高电源的可靠性有着很大的帮助,提高电源线供应能力使一个小型的路径具有低故障率的特点,增加铺设的电缆数量,在新建的线路使用电缆。如在对地理因素了解不足的情况下,建议更换裸露的电线绝缘导线,以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尝试每年对配电设备进行检修,根据具体的技术设备条件的改变,根据实际运行的缺陷和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在同一时间灵活地基于条件进行维护改进布线。在多用户的线路,确保该线以灵活的方式和在适当的负载水平上运行,特别是在多用户线,如果10kV架空线路处于污染较严重的地区和雷电破坏的地区,可以使用20kV等级,进行低压电网改造,低压电缆应逐步取代原有的接户线,解决用户负载的增加线路容量不足的故障。第四,由于台架升高,对台区要加强改造,以避免意外停电造成事故。改造时,必须严格按照设计标准实施规划步骤,改造要一步一步实施,还要加强城市建设规划,使市政建设协调发展。把宣传工作做好,加强协调与合作,以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于低电压台区改造,在维护和检查工作中要加大加强配网维护力度,尤其是多用户和永久性故障线路,发现缺陷要及时解决。提高设备的完好水平,尽可能按照环网的设计,一步到位。第五是防止事故的发生,做好事故发生后的维修工作。对于台风多发地区,应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做好意外的防护,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以减轻其影响。

4 提高供电可靠性的组织措施

第一,要对指标进行分解,以确定供电可靠性指标的直接原因。第二,提前做好对供电可靠指标的控制工作,然后加强规划和管理临时停电时间。停电时间尽可能短,要加强协调、合作和其他方面的改革,统筹安排计划停电,使输电、变电、配电和施工在同一时间完成;利用处理事故的时间,在断电的的维护前提下进行对预接线交换机或其他设备的检修工作。第三,我们必须制定具体的管理和考核制度及其他相关系统,提高系统的可靠性,使得电源管理日趋完善,最大限度地减少停电时间,提高供电可靠性。第四,要加强对基础信息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对基本数据进行完善。帮助准确地统计数据信息,以确定影响供电可靠性的主要原因,并及时做出改善,加强配电系统的数据管理,尽量做到数据同步和转型,加强统筹协调供电部门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做好宣传工作,以减少重复停电和破坏性停电。

5 结语

总之,作为一个重要的服务行业——电力行业,与国家经济和民生息息相关。必须建立一个完善供电系统,努力提高供电可靠率,增加电力供应能力,使故障的发生率控制在最低点,从而使得客户的满意度逐渐提升。

参考文献

[1] 郭永基.电力系统可靠性原理和应用(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3.

[2] 雷秀仁,任震,陈碧云,万官泉.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的不确定性数学模型探讨[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5,(11).

软件产业集群创新网络运行效率评价 第12篇

我国的软件产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近30年的发展,走出了一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个企业到产业集群的发展。2010年,实现软件业务收入13364亿元,同比增长31%,产业规模比2001年扩大十几倍,年均增长38%,占电子信息产业的比重由2001年的6%上升到18%。在全球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中,所占份额由不足5%上升到超过15%。软件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1年不足0.3%上升到超过1%,软件业从业人数由不足30万人提高到超过200万人,对社会生活和生产各个领域的渗透和带动力不断增强[1]。

从文献研究可知,目前以软件产业集群运行效率为研究对象的文献极少[2][3],且其评价对象和评价指标的选取均需要进一步商榷。而从软件产业集群创新网络运行角度对其进行效率评价的更是鲜有涉及[4],并且也同样存在评价指标和对象选取不够科学的缺憾。本文希望借助数据包络分析(DEA)这种有效的效率分析工具,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软件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特点建立一组比较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而通过横向比较来分析所选定的各地区软件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运行效率,并评价其优劣,同时确定低效率地区的各效率指标值,并分析导致其低效率的具体原因,同时和行业领跑者作对比,找出差距所在,树立追赶目标,也为以后该地区软件产业的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一些可能的参考依据。

2 评价方法及模型选择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是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Charnes和Cooper早在1978年就首次提出来的使用数学规划模型对具有多个输入和多个输出的部门或单位(决策单元,DMU)间的相对有效性进行评价的有力工具[5]。它的基本功能是“评价”,特别是进行多个同类样本间的“相对优劣性”的评价,不仅可以对同一类型各决策单元的相对有效性作出评价和排序,而且还可以进一步确定各非DEA有效决策单元的原因及其改进方向,从而使得该方法成为了管理科学与系统工程领域中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分析工具[6]。

DEA方法评价相对效率是通过DEA数学模型来实现的,其中最基本的两个是CCR模型和CCGSS模型。CCR模型主要用于研究各评价单位的“总体有效性”(下文称之为“总体效率”),即是否同时“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CCGSS模型主要用于研究各评价单位的单纯“技术有效性”(下文称之为“纯技术效率”)。此外,在使用CCR模型时可能会得到数个总体有效的DMU,特别是当样本数量较少而指标数较多时,而CCR模型本身无法判断这些总体有效的决策单元之间相对效率的高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Andersen和Petersen(1993)提出了DEA的“超效率”(Super-Efficiency)模型[7],该模型能够比较总体有效的DMU之间的相对效率,但该模型亦有弊端,那就是其测得数值可能很大,因此,将其最高值限制为2。

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决策单元的选取

本文按照《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软件篇,2009)中软件产业收入选取了排名前15的省市为评价对象(也即“决策单元”DMU),它们分别是:北京、天津、湖北、浙江、福建、江苏、陕西、辽宁、广东、上海、湖南、吉林、四川、河南、山东。选取原因如下:

首先,上述15个省市的软件产业从成立之初便迅速发展、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结构和布局不断调整和优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在推动当地乃至全国的软件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均发挥着积极作用。

其次,这些省市的软件产业在国家和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推动下已逐渐显现出其支柱产业特性,并且这些地方都有着发展软件产业的优良基础条件、长期规划和战略,相关企业已在当地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聚集效应,从业人数也已达到了一定规模,产业集群特征逐渐显现。

最后,所选取的这些省市,基本上代表了行业发展特征,反应了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现状,而且相互之间有着很强的可比性,对于评价效果和效度均能有效体现。

3.2 评价指标的选取

在运用DEA模型进行效率分析时,确定决策单元以后,最重要的步骤就是要恰当选定投入/产出指标。由于该步骤关系到后续的评估结论,且不同的指标选择很可能会导致截然不同的分析结果,因此选择相关指标时要非常谨慎。

郭斌(2006)在分析国有、三资和私有软件开发企业数据时选用“利润率”、“人均销售收入”来测度“企业绩效”,“企业从业人员”来测度企业规模[8];高爱雄,李娟(2008)选用“资产投入比例”、“研发人员与资金投入”作为软件产业的投入指标,选用“年末企业资产总额”和“软件收入占总收入”比例来评价软件企业的产出[9];孙剑,陈永高(2010)选用“基地总人数”、“软件从业人数”、“软件研发费用”、“建筑面积”作为投入指标,“基地总收入”、“软件产业总收入”作为产出指标[4]。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结合自身研究目的和指标选取原则,选取如下表3.1所示各指标来构建软件产业集群创新网络运行效率的DEA评价指标体系。

累计认定企业:该指标是“双软认定”中的软件企业认定,经过认定的软件企业,都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产品开发和技术服务人员比例不低于50%等)和创新产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等)。同时它也是创新网络创新活动的主体,因而本文选其作为一项重要的投入指标。

本科及以上人员比例:该指标用来衡量各地区软件产业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同时也能从侧面反应出各地区的创新潜力状况。但是结合我国目前软件产业现状,该指标的应有作用原因没有显现出来。

软件研发人员,软件研发经费:这两项均为软件企业研发能力的投入指标,反应了企业科学技术研究能力,是创新产品产出最直接的来源和动力,也是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

信息化发展指数(IDI):该指标是全面评价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可以用来衡量社会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来创建、获取、使用和分享信息及知识的能力,以及信息化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10]。它由数个分项指标构成,并通过一定计算公式计算得来,通过横向比较,可以比较全面和定量化的反应各个地区乃至国家的信息化发展现状和地位水平。本文将其定位于背景(环境)因素,认为其具有基本的支撑和辅助作用。

全员劳动生产率:该指标是考核企业经济活动和市场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指标,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其计算公式是: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软件产品登记数:该指标是软件企业研发能力的重要产出指标,反映了企业的创新成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等)。该指标是“双软认定”中的软件认定,需要软件企业到相关部门申请并经过一定流程才能计入认证数。

软件产业收入:该指标反应了一定时间内软件企业的生产、经营、销售成果,是企业综合实力的有力体现。但从目前我国软件产业现状来看,该指标里的比较大的一部分还是技术含量偏低的外包产品产值。

通过整理收集到的各种数据资料(具体来源见下文3.3),得到如下2009年各目标省市软件产业集群创新网络运行效率原始数据表。

3.3 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中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软件篇,2009)[11],各评价对象所在地的统计年鉴(如大连2009年统计年鉴)以及相关互联网网站、网页,如:

各评价对象所在地统计局网站(如北京统计局统计信息网:http://www.bjstats.gov.cn/)

各官方网站(如大连软件园:http://www.dlsp.com.cn/)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http://www.miit.gov.cn/)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

中国软件园研究网(http://www.softparkinfo.com/)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网站(http://www.csia.org.cn/home/index/index.htm)

中国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网站(http://www.cisis.com.cn/default.aspx)

中国双软认定网(www.chinasoftware.gov.cn)等。

4 评价结果

在DEA模型求解工具上,本文选用由原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生曾祥云开发的DEA分析软件进行求解运算,该软件体积小巧,功能强大,操作简单,极易上手;而超效率部分,本文选用DEA-solver软件进行测算。后文中笔者将直接给出各省市软件产业集群创新网络运行效率运算结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

基于前文选用的CCR、CCGSS和超效率模型,借助上述分析软件,对上文表4.2中的原始数据对15个省市软件产业运行效率的总体效率值、纯技术效率值和超效率值进行测算并进行汇总,并按超效率值的大小进行排列,得出表4.1如下。

在用CCR模型计算总体效率时有松弛变量值如下表4.2所示:

5 结果分析

5.1 各省市总体有效性分析

从上表4.1我们看到,在选定的15个省市中,经过CCR模型测算,有10个省市的总体效率的总体效率值为1,即它们都达到了总体有效,也就是说这些省市在累积认定企业、本科及以上人员比例、软件研发人员、软件研发经费以及各地区信息化发展指数等方面的投入,已经得到了充分利用,在规模和技术上都达到了最佳的产出值。而其余的5个省市,其总体效率值均小于1,这说明它们还存在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情况,以及在规模上偏小等问题。

对于总体有效(总体效率值为1)的评价单元,DEA的CCR模型不对其之间的优劣作出评价和排序,因此本文选用了超效率模型对总体有效的10个省市作了进一步的测算,其结果详见表4.1。测算后,我们便可以根据各省市超效率值大小情况对同是总体有效的这10个省市之间的优劣(超效率值越大,相对越有效)进行排序。

在非DEA有效的5个省市中,湖南的总体效率值最低(为0.7579),说明和总体有效的省市相比,湖南的软件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仅仅发挥了不到76%的水平,还大有潜力可挖。综合来看,所选的15个省市的总体效率值有一定差距,但还不算过大。

5.2 各省市纯技术有效性分析

从上表4.1我们看到,在选定的15个省市中,经过CCGSS模型测算,有10个省市的纯技术效率值为1,即它们都达到了纯技术有效,也就是说各省市在目前的规模下,所有的投入资源均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并且使得产出最大化,没有浪费现象。在所占比例上,这些省市占到了全部样本的66.7%,这说明选定的评价对象在纯技术效率上大部分表现不错。

而同时我们也从表4.1看到,由于种种原因,比如各投入资源配置比例不当,存在失调等,还有5个省市的纯技术效率值小于1,也就是说它们属于非技术有效之列,对于这些省市,它们的首要问题就是改进管理水平,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同时杜绝资源浪费。

5.3 各省市规模有效性分析

从上表4.1我们看到,在选定的15个省市中,经过测算,有10个省市的规模效率值为1,即它们的规模收益不变,都达到了规模有效,也就是说这些省市在当前的技术水平下已经处于理想规模,它们应该考虑的是提高其软件产业的总体技术含量和层次,以此来进一步提高其总体效益。同样从所占比例上来看,规模有效的省市达到了66.7%,说明在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推动下,当地的软件产业在规模上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并且各地各种投入资源的配置比例也很适当。

同时我们看到,在15个选定省市中,有5个省市的规模效率值小于1,即它们的产出增长率要高于其规模增长率,对于这些发展相对规模增长较快的省市,可以进一步采取外延式发展,增加相应投入来扩大当地软件产业集群规模以适应其较高的发展速度。

结合纯技术有效性和规模有效性来看,5个选定省市在这两方面同时非有效,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当地软件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运行效率,就要“两手抓”:一方面要将各投入资源的配置比例控制在合理和有效的区间,同时要进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另一方面要调整各地软件产业集群规模,逐步增加规模建设投入,从而促使当地软件产业朝着总体有效的方向发展。

5.4 投影分析

使用数据包络分析研究软件产业集群创新网络运行效率的意义,不仅在于对各省市软件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运行效率进行排名,而且在于利用模型求解出的松弛变量也即投影数据,对非DEA有效的评价单元进行投影分析,用以了解各非DEA有效评价单元的创新网络运行效率可以在哪些方面改进,比如:哪些投入可以减少以及可以减少多少,哪些产出需要增加以及需要增加多少等等,从而有助于各评价对象有的放矢地调整其投入产出结构,提高其资源配置水平,以达到DEA总体有效的目的。

利用前文中所述公式,计算整理各非DEA有效决策单元的输入、输出指标投影点如下表5.1所示:

其中,有效“投影面”数值即为各指标需要调整到的目标数值,根据上表进一步整理可得各非DEA有效决策单元的各投入指标投入冗余表5.2,计算方法为:(原始值-有效面投影值)/原始值,各产出指标产出不足表5.3,计算方法为:(有效投影值-原始值)/原始值,分别如下:

表5.3由上表5.2可以看出各非DEA有效决策单元在诸多投入指标上均有不同程度上的冗余,也即产生了投入过剩甚至浪费。以最典型的陕西为例,在目前产出水平和状态下,在共计5个投入指标中,其存在投入冗余的指数高达4个,分别是:本科及以上人员比例、软件研发人员、软件研发经费、各地区信息化发展指数,其冗余比例分别达到了43.59%、63.69%、53.00%、24.96%。也就是说,相对于总体有效的决策单元而言,它的本科及以上人员比例需要向下调整到31.59%,软件开发人员需要减少到9807人,软件研发经费需要减少到82133.0935万元,信息化发展指数需要减少到0.5058,换而言之,陕西的软件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内,上述四个投入指标分别由43.59%、63.69%、53.00%和24.96%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经济角度讲,陕西在其软件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上的投入相当一部分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完全被浪费掉了,如果换算成经济数字,相信那必将很是可观。当然,具体是哪些环节出了纰漏,比如管理、产业水平等,则有待当地相关部门和人员去自查确认,进一步改进。但是大的方向,对存在投入冗余的省市来说,要么减少相关等同于被浪费掉的资源冗余投入以适应目前规模,要么便是加强管理、提高投入资源利用率,并且在产业规模上适当调整,为其如此,当地的软件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才能运行的更加有效,才能产生出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由上表5.3可以看出,非DEA有效的5个决策单元在三个产出指标上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足,以湖北、陕西、湖南和山东都存在产出不足的产出指标“软件产品登记数”为例,各省的产出不足比例分别达到了:49.70%、26.96%、23.98%、70.28%,而该比例也是上述各省改进后应该增加的认证软件产品比例数,这也说明在非DEA有效的各省,作为创新成果体现最明显的认证软件产品欠缺是一个普遍和具有共性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就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比如是否是因为当地软件产品层次过低,还是以为国外“打工”的外包为主要业务和经济来源来进一步仔细查找原因,进行改进,如果是因为产品层次过低引起,那便需要逐步转变当地软件产业的发展模式,向着更高层级的自主创新方向加大各种相应投入。此外,我们发现,浙江测算出来产出不足表现在“全员劳动生产率”这个指标上,结合前文我们在解释指标是的说明,我们认为,这也是一个非DEA有效乃至DEA有效决策单元具有共性的问题。对前者而言,该指标表现出的更多的可能是各省份在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等方面存在一个或多方面不足,以致其在DEA评价时落入无效单元,而对前者,这个问题更多的应该表现在企业经济活动和市场竞争力强弱等方面,因为正是这些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才使得我国软件产业到现在仍处在整个产业链的低端,别国的“加工厂”,甚至于只是一个“加工车间”。

综上所述,通过对上述5个非DEA有效的省份在软件产业集群创新网络运行方面的投入和产出投影分析,我们不仅了解了各省份在各投入资源方面的利用情况和后续发展潜力,而且还进一步确定了个省份在各投入和产出指标上的冗余、不足和各自的比例,这些数据,可为各省份在其软件产业集群创新网络运行过程中发现问题、采取相应措施以减少成本、改造技术、强化管理以及调整产业规模等方面提供参考。

6 总结

我国的软件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且各地都有着鲜明特色,并且2010年行业产值首次突破了万亿大关,在这个节点上,对其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对其运行效率进行评估,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借用DEA方法模型,借助相关分析软件,对所选定的目标省市软件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运行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所评价的15个省市中,有10个省市总体有效,而其余5个省市由于种种原因,落入了非DEA有效的区间,进一步的投影分析发现其问题出在相关投入和产出指标上(投入冗余以及产出不足),由此得出了各非DEA有效决策单元的改进方向,比如削减某个决策单元的某个冗余投入指标到一定程度,从而使其由非DEA有效达到DEA有效。

而对于评价中的DEA有效决策单元,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可以高枕无忧。DEA方法评价的是相对效率而非绝对效率。应用此方法得到的所有DEA有效省市,是和所有参评的其他非DEA有效的省市相比,在技术以及规模两方面达到了相对最优状态,但并不意味着这些省市已经达到了绝对的最优状态。随着时间的变化和各省市以及软件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内各行为主体在业务和管理水平上做出相应努力,那些原本相对非有效的省市可能变成有效的。因此,所有的省市都应该持续不断的努力提高自身运行效率(包括那些在DEA评价中相对有效的省市),以向着更高的台阶和水平迈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10年全国软件业务收入达到1.3万亿元[EB/OL].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n11293832/n11294132/n12858477/13583251.html,2011-01-30

[2]姜熙,林齐宁.基于DEA的我国软件产业效率评估[EB/OL].http://www.paper.edu.cn(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10

[3]石晓军.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制度效率与规模效率评价:基于DEA的方法[J].经济地理,2003(5):597-600

[4]孙剑,陈永高.国家软件产业基地运行效率评价探析[J].商业时代,2010(10):124-125

[5]CHARNES,COOPER.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78,2(6):429-444

[6]吴文江.数据包络分析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7]ANDERSEN P,PETERSEN N C.A Procedure for ranking efficient u-nit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Management Science,1993(10):1261-1264

[8]郭斌.规模、R&D与绩效:对我国软件产业的实证分析[J].科研管理,2006,27:121-125

[9]高爱雄,李娟.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西安软件产业集群绩效研究[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年,13:136-140

[10]统计科研所,信息化统计评价研究组.“十一五”时期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IDI)研究报告——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的监测与评估[J].中国信息界,2010(12):89-95

上一篇:印刷电子设备下一篇:数学与生活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