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集信息范文

2024-05-06

采集信息范文(精选12篇)

采集信息 第1篇

一、信息资源的特点

1.信息资源具有开发、利用和价值转化性, 通过人们对信息资源的理解、消化和运用, 启发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要素。信息资源的这一特点体现在工作中就要求我们要站在有利于经济社会战略性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信息资源。

2.信息资源具有可传播性。信息资源通过网络、电子信息、数据库等媒介向社会传播, 以此来体现信息资源的价值。根据信息资源的这一特性, 我们要加强信息传播渠道的建设, 保证信息传播渠道的开拓与畅通。

3.信息资源具有可增长性, 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信息资源的可增长性, 要求我们在注重信息资源利用的同时, 更要注重信息资源的研制与开发。

4.信息资源具有综合性, 任何一类信息资源都是与其他类信息资源密切联系的。因此我们要关注各类信息资源, 善于在各类信息资源的相互影响和渗透中发现、挖掘信息资源深层次的社会价值。

二、信息资源采集策略

(一) 信息资源采集应遵循的原则

信息资源采集是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第一步。了解信息资源采集的原则, 可以帮助我们提高采集的效率。

1. 主动性原则

信息具有时效性, 采集到的信息应该能够及时反映事物的最新状态, 因此信息资源采集人员要在充分了解用户实际信息需求的基础上, 熟悉信息源, 建立系统完善的信息资源采集网络, 依据不同的对象和条件, 主动追踪, 采集有价值的信息。

2. 针对性原则

信息采集的目的是为了让用户能更好地获取和利用这些信息。但是网络信息海量存在, 任何用户和信息机构都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所有信息进行开发利用, 只能针对信息服务机构本身的特征、服务对象及信息资源采集的范围, 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采集信息, 以最小的代价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3. 连续性原则

信息资源采集是一个连续性的工作。首先, 反映在从信息资源采集的初始阶段开始, 就需要不断补充新的信息, 保持信息的连贯性;其次, 随着信息资源尤其是网络信息资源更新快、时效性强的特点, 在信息的传递、增值过程中, 可能呈现新的态势, 需要不断剔除旧的信息, 甚至重新采集。

4. 经济性原则

信息资源采集是一项耗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工作, 为了提供信息资源采集的效率, 必然要注意经济性原则, 要实现“投入最少, 效益最大”的目标。

5. 科学性原则

信息资源数量庞大、形式多样、内容重复分散、品种复杂, 给信息的选择和搜集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 需要经常采用科学方法研究信息资源的分布规律, 选择和确定信息密度大、信息含量多的信息源。

6. 可靠性原则

可靠性原则是指信息资源采集人员进行信息资源采集时, 要根据用户的需求, 以采集真实、可靠的信息为准则。首先是信息源的可靠性, 要注意避免道听途说。其次是信息本身的可靠性, 对于原始资料的记录, 应该随时保持, 避免事后追忆、估计等行为, 对于二次、三次信息, 应该了解其性质、加工程度, 判断其是否可靠, 避免采集虚假信息, 造成信息资源采集过程中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甚至是决策的错误。

7. 系统性原则

用户需求的系统性决定了信息资源采集的系统性。信息资源使用对象是由不同年龄结构、文化结构、知识结构组成的用户群系统, 他们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和使用, 都有一定的专指性和系统性。要满足各种用户的系统需求, 就要求在采集过程中多方位、全面采集信息并始终保持各类信息的合理比例, 做好总体规划。

(二) 信息资源采集的步骤

(1) 需求分析

信息需求是信息资源采集的动力, 信息资源采集的第一步是明确信息需求。信息资源需求分析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目标用户的确定、采集内容的确定、采集范围的确定、采集量的确定和其他因素的确定。

(2) 信息源的评价与选择

信息源评价的标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看信息源本身所能提供的信息价值如何;二是从信息收集的角度, 看从这种信息源收集信息能否快捷、方便、经济。具体评价指标包括:信息量、可靠性、新颖性、及时性、系统性、全面性、易获取性和经济性。

(3) 信息资源采集策略的确定

不同的信息资源采集需求和信息源需要采用不同的信息资源采集策略。具体而言就是确定信息资源采集途径、信息资源采集的方法和信息资源采集的技术, 并制定采集计划。

根据信息资源采集者与信息源的相互关系, 信息资源采集途径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途径。直接采集是指采集者对信息源中信息的直接获取;间接采集是指借用采集工具, 对信息的间接获取, 如搜索引擎技术的使用。

制定信息资源采集计划, 是进行信息资源采集工作的重要前提。信息资源采集计划要留有余地, 保持灵活性, 以便进行信息资源采集策略的调整,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采集结果, 提高采集效率。

(4) 信息资源采集活动的实施

信息资源采集计划制定后, 就要按照该计划, 围绕—定的范围, 按照既定的内容, 采用科学的方法, 广泛地搜集信息。在采集的过程中, 有时候会遇到事先没预计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即使事先预计到了, 由于客观事物和环境的不断变化发展, 新情况、新问题也会出现, 一旦发现了新情况和新问题, 要分析原因, 追踪搜集过程, 及时调整计划, 以便获得新的、有价值的信息。

(5) 信息资源采集效果评价和解释

信息资源采集实施完成后, 要对采集到的信息集合进行及时评价与解释。若对信息资源采集效果评价不满意, 则依据相关反馈意见进行调整。调整力度可能触及到信息资源采集过程的各个环节。

(三) 网络信息资源采集的方法

网络信息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分布范围广、格式多样化的特点。网络信息资源可以通过使用浏览器、网络检索工具、Push技术、网络交流工具等方法进行采集。

1. 利用网页浏览器采集信息资源

利用网页浏览器进行网络信息浏览, 虽然可能缺乏明确目标, 但并不意味着它就不具有目的性。与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浏览相比, 网络浏览具有自己的特点, 其中最大的特点在于超文本浏览方式的介入。在网上, 用户一方面可以采用传统的线性方式, 对各个文件中的信息一次进行阅读;另一方面也可根据节点之间的超文本链接关系, 进行相关节点的非线性浏览。

2. 通过网络检索工具采集信息资源

网络检索工具主要有搜索引擎、公共联机书目查询系统 (OPAC) 、网页目录 (包括分类站点目录、站点导航等) 、专门信息检索工具、非www网络采集工具 (包括FTP、Telnet和邮件列表等) 、网络数据库等。

3. 使用Push技术采集信息资源

Push技术是Internet上的一项新兴技术, 通过内容服务商按照用户选定的主题内容, 周期性的为用户提供相关信息。在这种模型下的服务具有主动性, 可以直接把用户感兴趣的信息推送给用户而无须他们自己来取, 从而提高了信息获取的效率。由于服务具有主动性, 因此可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 提高网络吞吐率。此外Push技术还允许用户与提供信息的服务器之间透明地进行通信, 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的使用。

4. 利用网络交流工具采集信息

可以利用电子邮件、讨论组、FAQ、在线聊天等网络交流工具进行信息资源的采集。与传统的访问交流等调查方法相比, 由于网络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 使得信息的交流更为便捷和及时。

三、做好信息服务应加强的几个方面

1.增强主动服务意识

(1) 信息服务人员应及时了解、正确理解领导工作思路, 充分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掌握各个时期政府的中心工作。在此基础上, 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为领导提供急需的信息服务。

(2) 任何一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政策的出台, 都会引起群众的强烈反响。因此, 对于一个信息工作者来说, 此时最重要的莫过于注意群众的一言一行, 深入群众, 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 提供恰如其分的信息反馈。

(3) 要注意观察外部世界的情况。信息人员在了解“外情”时, 要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 综合了解各方面的情况。不仅通过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及网络等现代通讯手段了解外界动态, 随时掌握国家出台的新政策和外省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社情民意等方面的情况, 而且要加强与驻外办事处的联系, 充分发挥他们的“耳目”和“窗口”作用, 为领导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2.加强信息增值开发

要提高信息工作的水平和层次, 进一步发挥信息在领导决策和各项工作中的效用, 就要注重信息增值利用。

(1) 分析微观活动, 挖掘潜在宏观信息。一般而言, 多数信息只是反映微观活动, 但这些微观信息, 往往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宏观信息的一方面。我们要抓住对全局有指导作用的微观信息, 挖掘潜在的宏观指导价值, 进行细整理、精加工, 努力使其上质量、上水平。

(2) 观察苗头性问题, 发现超前性宏观信息。许多苗头性信息, 它的价值大部分是潜在的或间接的, 往往会被许多小事情遮盖而不受重视, 但却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倾向性问题。我们要主动去发现和捕捉这些苗头性信息, 对这些信息进行深入研究, 尽量多开发对领导决策有参考价值的信息, 以更好地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3) 开发预测性信息。我们信息工作者可以在诸多信息中, 总结过去和现在, 发现未知的事物发展规律, 为准确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寻找信息依据。

(4) 从一次性信息增值发展为多次性信息增值。信息的增值并非局限于一次性, 有些信息通过不断加工处理, 会出现多次增值。这就要求对内涵容量大的信息, 进行系列开发和连续开发。

3.加强信息反馈。

信息采集表0 第2篇

世序 字辈 之子女 行次 性别 姓名

生 农历

****年**月**日 公历

****年**月**日

卒 农历

****年**月**日 公历

****年**月**日

配偶

某地某人之女 生 农历

****年**月**日 公历

****年**月**日

卒 农历

****年**月**日 公历

****年**月**日

配某,某地某人女

配某,某地某人女

配某,某地某人女

配某,某地某人女

配某,某地某人女

配某,某地某人女 女

适某,某地人,生子某某,生女某某。

适某,某地人,生子某某,生女某某。

适某,某地人,生子某某,生女某某。

适某,某地人,生子某某,生女某某。

联系方式:

采集人: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应用研究 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通信技术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b)-0025-01

随着科学技术以及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电力系统也随之不断得到发展,能源配置得到较大的改变。人们对电力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对电力能源提出更高的需求,需要更高效的系统以满足人们追求节能、高效、智能的效用。新型的电网系统在能源的重新配置以及使用率方面进行了重点的研究,建设新型电网与电力用户创造方便、快捷以及计量公正准确的高效交流沟通的渠道,适应用电企业的日益变化和发展,进而导致了各个层面对用电信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发展历史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是由自动抄表系统为基础系统发展而来的,人们将自动抄表系统实现自动化远程管理,将供电部门的收费以及抄表结合在一起。很久以来,美国、欧洲等众多发达国家积极开展了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研究,设计实现了多功能电能表,完成了电力计量的智能化。法国的电力公司研究使用的电能表实现了对用户用电的使用情况的自动化,与此同时,用户还可以运用移动电话、邮件等通信方式随时随地的对用电的信息进行咨询,进而可以达到个性化用电的作用。我国对于自动抄表技术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这个时期主要对国外较成熟的自动抄表技术积极的引进,并对无线电负荷进行自主研究,由点到面的将自动抄表技术从部分地区开始到全国范围内的使用。最近几年来,我国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逐渐跟上了国外发展趋势较好的国家的电网系统的研究,包括电网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发展模式等多方面对光纤专网以及无线公网等多种先进的自动化抄表技术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近年来,我国的电网公司在全面构建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方面的研究投入了较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以期在全国范围内能够实现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全面无遗漏的应用。

2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构成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定义是:综合运用自动抄表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等多种技术进而实现对电力用户的用电信息进行实时的采集,通过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在发生异常时要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对相关信息及时的向各相关部门和人民群众进行通报,并按时间段进行整理归档。用电信采集系统由四部分组构成,分别为:主站、通信信道、采集终端以及采集点监控设备四个软硬件系统构成。而这四部分又通过三层不同的物理构架实现对用电信息的采集。主站作为第一层起着大脑的中心管理作用,主站是一个软硬件共同组成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一方面,发挥着对用电信息的采集和处理的作用;另一方面,主站还要负责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安全。系统的第二层则由采集终端和通信信道共同组成,实现了对在各种用电场所的用电信息的采集以及电能使用情况的实时监控,通过远程自动抄表技术以及通信信道技术完成数据的在不同地方的传输。用电信息系统的第三层则主由信息采集点的监控设备组成,是用电信息的采集源,包括电能表以及用户配电开关等其他现场设备。

3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具体功能

用电信息的数据采集功能,主要包括对当前或历史的用电信息的进行实时记录以及相关的运用,将采集来用电信息的相关数据进行科学性的检查、分析计算,对用电信息的相关数据进行严格的存储管理则属于用电信息相关数据的整理分析功能。对不同用户的用电功率进行定值控制、电量的定值等多种控制的相关功能,则由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控制功能来实现。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功能,主要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权限、密码通信以及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及时的维护。最后,可以通过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接口功能,将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与其他相关业务的应用系统连接起来,实现用电信息采集的共享。

4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在电力公司营销管理中的应用

新型的智能化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应用,促进了对电力公司的营销管理机制的创新,为电力公司的技术化、时代化提供了技术保障。

4.1 实现计量、抄表、结算的自动一体化

目前,我国的城乡电网建设改造工程已经在全范围内得到推广,实现了用户和电能表一对一的专配,有效的解决传统模式中人为因素导致的质量和效率的问题。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应用降低了人力成本,最大限度的降低了错抄、代抄、漏抄情况的发生,工作效率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推广和运用实现了用电信息的及时、准确的采集,对电能的抄表核算以及电费的制定管理模式进行创新。

4.2 为用电检查以及业务核查提供便利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运用,使得工作人员在用电检查以及业务核查的管理中更加的及时、主动。在以往的用电检查工作中,往往只能通过现场的检查或者人力抄表时实现对电量的计量,而且常常出现电能表参数被修改以及互感器熔丝熔断等问题时不能及时的发现。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应用,对电能表实行全天候的监控,在出现任何问题时都能及时上报,部分问题还能通过远程控制来修改,有效改善了用电检查工作中被反应缓慢以及漏查等情况。

4.3 有效降低传输导致的线损问题

用电信息系统的应用,可以有效防止电能因传输线的问题而导致的跑电、漏电等情况,促进了线损管理的科学化和经济化。用电信息系统有效的增强了抄表工作的高效性,为线损分析提供了及时有用的数据,真实的反应线损的实际情况。与此同时,数据的采集周期由以往的一个月缩短为现在的一天,进而使得线损分析周期也随之大大的缩短,有效提高数据的时效性。充分运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还可以对不同区域,不同电压以及不同输送电线进行线损计算,进而可以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科学合理的分析问题,及时找出解决方案,让跑电、漏电等情况得到及时的控制,最大限度的降低无为的损耗。

5 结语

总之,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为人们的工作生活提供了便利,为电力的负荷以及交易管理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人们根据系统提供的用户用电账单,对电量、电价的预算和调整增加了理解的渠道,同时,为用户的电费信息以及财务状况提供数据支持,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胡江溢,祝恩国,杜新纲,等.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4(2).

提升用电信息采集终端的采集成功率 第4篇

1 运行的及时管控

(1) 终端现场的及时管控。对于采集终端的管控要从时间和运行几方面进行。首先, 一年最少进行一次现场的视察, 对专变采集终端全面巡查, 一定要定期由专人来进行。其次, 对运行工作的巡查要彻底, 要注意现场设备运行情况, 只有设备正常运行, 才能不影响终端的工作。还要对屏幕进行检查, 包括检查数据的信号是否正常, 强度是否符合技术要求, 指示灯亮不亮等方面。另外还要检查一项, 那就是表示数数据的检查, 电能与终端表示数是否一致, 现场检查负荷与终端所采集的实时数据是否一致, 每一项都非常重要, 每一项都要认真检查, 绝不能忽视漏掉。

(2) 信息通道的全面管控。信息通道中涉及到的卡号要进行认真记录, 包括每一台专变终端设备都要管控记录, 当终端的卡出现故障时, 要遵循先登记后操作的原则, 每一次卡的变动都要有记录可查, 包括哪个终端设备的卡停用, 都要及时做好记录, 及时做停用处理。信息通道中的设备要注意管控, 一旦发现终端设备登陆出现状况, 在线效果不佳, 响应时间及传输时间超时等问题, 要及时通知系统的维护单位, 及时定期的进行检测, 发现并处理终端设备出现的相关问题, 处理有困难的可以与网络运营商取得联系, 寻求技术帮助。只有对信息通道实施及时全面的管控, 才能时刻保障终端设备的正常运行。

(3) 系统的电量管控。电力系统的电量管控主要以电表数据的形式, 过去大多通过将电表码数手工录入的方式进行, 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 这种手工的方式渐渐被取代。现在这项工作都是通过应用系统来完成, 每月固定日期工作人员从采集系统中获取电量数据, 在系统中如果发现, 抄表显示“已抄状态”或“部分已超状态”时, 可以运用系统中特定“预获取数据”功能, 及时进行表码的数据填补工作。

(4) 违规窍用电的管控。在系统管控过程中经常会有用户偷电的情况发生。每当发现这一情况时, 要首先来确认其真实性, 联系终端告警信息, 运用电量统计监测设备进行判断, 确认事实准确后, 与相关人员协同展开稽查工作。

(5) 电费有效管控。电费管控要全面科学进行, 采用适合的方法才能有效地进行费控工作。对于一部分条件允许的专变用户, 硬件设施可以进行专项管控, 包括配电柜与遥控端子的接入都可以进行统一管控。

2 终端易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1) 条件不佳, 计量装置安装困难。安装计量装置经常受用户条件限制, 所以会出现各种困难。比如, 有的有户装置要安在地下室, 地下室是配电房, 这样就会出现终端掉线或不在线的状况。这时最好为用户安装外接天线, 将天线引到地面, 这样会稳定。还有一部分用户, 由于地点关系, 接受信号能力极差, 几乎接收不到, 对这类处于效外或山上的用户, 就需适当改变装置的位置才能解决。

(2) 地址发生异常情况。地址有时会发生异常的情况, 有时显示地址错误, 有时显示地址重复, 还有的就没有表址。出现这些情况时, 要对表计和终端进行现场调试, 重新设置新表址, 确保地址正常。

(3) 电能表通讯规约不正确或通讯端口受损。早期由于对电表的制造没有通讯要求, 所以当时厂商生产的表计缺少通讯接口。处理方法:将通讯端口损坏的电能表进行更换, 将通讯规约不正确的进行相应调整, 保证全部电能表的正常通信。

(4) 通信模块或sim卡问题。第一步分析是否sim卡问题, 可通过重新插拔或更换sim卡, 查看通讯信号强度恢复情况。若通讯失败, 可进一步分析判断是否通信模块的问题, 即可拿一块确定功能完好的模块代替原有通信模块, 然后重启设备, 如果上线则说明是原有模块的问题, 需要更换通信模块或者采集终端。

(5) 网络运营商的信号故障。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联系运营商的相关人员来检查并处理网络信号。

3 终端调试过程注意事项

(1) 设置双通道通讯。为了保证数据采集完整率, 终端要求设置双通道通讯, 现在普遍使用的是调度数据通道为主、电话通道为辅的双通道通讯模式, 一旦出现调度数据通道故障或通道繁忙, 可立即通过辅助通道进行数据的传输, 确保终端始终在线。

(2) 设置表计地址视具体情况而定。工作中使用的表计来自各不同厂商, 而各厂商采用的表地址和通讯规约都有区别, 一般来说, 多功能电能表的表地址即为电能表出厂编号, 波特率选2400的设定可以正常抄录。然而个别早期生产的表计则需要根据当时的技术参数设置。所以, 不能对所有的用电终端和表计都使用同一种方法调试。

(3) 终端上面标识的地址与其设定的可能不同。原因有许多种, 例如营销系统中采集终端拆除但现场由于各种原因暂时没有拆、现场的终端已经更换但是营销系统中的更换流程还没走等情形, 所以要仔细核对现场与系统中的异同。

结语

电信息采集终端在电力行业中拥有重要作用, 在实际管理中不仅要做好新增终端管控工作, 还要做好原有终端的维护工作。及时监测表计与装置的运行状况, 正确灵活地处理用电传输和传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把影响采集率的因素降到最低。这样, 才能全方位地提升终端的采集成功率, 更好的服务于电力用户。

参考文献

[1]电能信息采集终端技术规范[S].中国电力出版社编.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0, 9.

[2]用电采集系统运维手册[Z].

人员信息采集表 第5篇

应聘岗位

务必按照岗位准确填写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籍贯

民族

婚否

政治面目

身份

证号

最高学历

最高学位

所学专业

毕业时间

毕业院校

联系

电话

支援湖北时间

****年**月**日至

****年**月**日 支援医院

支援湖北期间所获奖励或荣誉

学习经历学习经历

(高中填起)(高中填起)

起止时间

毕业学校

学历

学习专业

家庭

情况

称谓

姓名

年龄

工作单位及职务

工作

经历

起止时间

工作单位

职务

从事专业

专业

技能

本人承诺以上信息属实,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家电终端变革:手机信息采集模式 第6篇

家电行业对终端精细化管理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其他行业,根本原因在于同质化竞争过于激烈,造成了家电行业产能过剩。不论是加快信息化进程,还是通过渠道扁平化缩减管理层级,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对于家电行业都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上,遗漏的细节往往带来一系列蝴蝶效应,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而终端信息采集的即时性、准确性、全面覆盖能力,正在成为检验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先决条件。

竞争白热化使得家电企业的利润被严重压低,连家电行业高利润的避风港一小家电,都在激烈的竞争中丧失了利润空间,利润率降至8%~13%。于是,面对终端,最令企业管理者担心的就是无法了解竞争对手的终端策略、促销状况、销售进展等实时信息。而提前获取信息,实施差异化终端策略将有效地引导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特别是像自家电这种有着明显销售淡旺季的产品,企业更需要即时掌握竞品的信息。

要解决以上问题,渠道扁平化和信息化是目前家电企业进行终端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

如今国内的信息服务商虽然不像甲骨文等国外信息服务商那样拥有国际知名企业的服务经验,但是随着中国市场地位的不断提升,加之中国市场终端数量巨大,任何有能力承接信息服务的企业都有其独特的服务经验,双方在能力方面的差距并不大。双方最大的区别,其实是各个服务商使用的终端设备和采集方式,它直接影响着终端信息采集方案的实施、服务、成本、效率。

目前,一些家电企业开始选择以手机为终端的数据采集方式,格式化短信、定制SIM卡、嵌入式开发、WAP以及特种设备是移动终端数据采集的五种方式。手机的便携性和易用性是其较为明显的优势,更为重要的是手机作为数据采集终端可以省去一次性设备投入,特别是目前被家电行业普遍认可的定制sIM卡方式,其采用服务费的方式收取费用,企业可以控制成本。人手一部采集终端还可以避免经销商虚报终端工作人员,并且可以根据终端工作人员上报的信息进行绩效考核,便于管理人员通过后台实时对员工发布战略、战术指令,而且附加定位功能后还可以对安装和物流配送环节进行实时监督,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对家电企业的终端进行全面覆盖,因为低成本数据采集通过手机方式很容易实现。

另外,通过手机拍照功能或外接扫描枪、客户资料采集器、会员卡等设备,还可以对终端促销有更多的帮助。一家全球知名的电气电子公司打算对其遍布全国的27家消费电子产品库存进行库存量、库龄管理,准备投入500万元引进传统的盘点机,最终这家电气电子公司采用了至德讯通的“万数通移动网络条码采集器”解决方案,仅仅花费了10万元就解决了库存量、库龄管理问题。可以说,相对于传统的终端数据采集方式,手机终端数据采集模式是一次颠覆性的变革。

除此之外,目前在终端信息采集领域还有一种基于定制SIM卡和JAVA的双备模式,也已经由至德讯通掌握并申报了国家专利。至德讯通为全国数百家企业的数万个终端提供定制sIM卡服务,在掌握了五种移动终端数据采集方式之后,对其优劣势进行分析,最终推出了基于定制sIM卡和JAVA的双备模式解决方案。

所谓“双备”,也就是“数据传输方式双备”,可以通过SIM卡和JAVA传输数据;“费用控制双备”,客户可以优先采用GPRS方式,然后是短信费用。至德讯通与主要运营商合作建立了专用的短信通道,可以确保信息不拥堵,不丢失。至德讯通为此特意设计开发了首次拨测择优校验功能,根据全国各地的资费标准以及数据传输情况确认择优标准,以确保系统对成本进行控制。此外,JAVA的优秀界面、缓存和功能拓展能力得以保存,而sIM卡的高适用性也得以体现。

采集信息 第7篇

关键词: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配电变压器,温度采集,温度测量,信息传输

在我国供电企业技术发展中,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自动化设计与应用理念的提出,为各项供电检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为此供电技术人员结合供电线路各项需求,结合用电采集系统实际情况,开展了各种专业化研究。在这些研究中,供电系统中配电与变压器温度采集与自动传输功能的实现,可以很好地保证供电线路与相关设备温度与安全运行。为此技术人员在优化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基础上,开展了配电变压器温度采集实现研究。

一、用电采集系统对温度采集系统的支持作用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是当前供电线路各项用电信息采集的框架技术。在这一技术基础上,配电与变压系统温度采集系统可以得到以下技术支持作用。

1. 配电变压器温度的自动采集

对供电系统配电与变压器开展信息数据的自动采集,是用电信息采集的主要工作内容。其检测内容包括了配电变压器负荷、电流与电压运行情况等。在已有的采集设备基础上,技术人员加设温度采集系统,可以很好地提高采集系统设置与安装效率,同时为一体化测量的实现提供了支持。

2. 采集信息数据的传输技术

将采集到的温度信息如何传输到线路控制中心,实现对线路内各处配电变压器的有效控制,是温度采集系统的重要技术措施。为此技术管理人员在用电信息采集信息传输系统的基础上,结合温度信号特点进行了信息传输技术研究。其主要的信息数据传输技术包括了有线传输与无线传输两种模式。有线信息传输是利用M-BUS通信系统、电力线通信系统等方式,通过有线模式实现信号传输。而无线信息传输则是利用微功率无线通信、公共无线通信网络,实现数据信号的传输。

二、配电变压器温度采集系统实用研究

配电变压器温度采集系统包括了温度测量、数据采集与信息传输几个主要过程。在用电信息采集基础上,其主要的使用措施包括了以下内容。

1. 温度测试系统安装

在配电变压器温度测量中,其主要的测量方法包括了油温测量与线圈温度测量两种方式。温度测试是否准确,对数据采集过程有着极为重要的保障作用。为此技术人员在温度采集中,采用了以下技术措施。(1)油温测量技术。我国大部分配电变压器系统采用的是油浸式变压器。因此油温测量技术,就成为了变压器温度测量的主要技术措施。在温度测量过程中,油温测量可以采用铂热电阻三线制技术模式,开展测量工作。这一测量技术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铂热电阻装置。其作用是对变压器中的油温进行保护性的监测管理;二是数据显示与管理装置。其作用是对监测装置获取的数据进行显示,同时形成数据信息供采集装置使用。(2)变压器线圈温度测量技术。对于少数非油浸式变压器,或是油浸式变压器特殊测量中,变压器线圈温度测量技术的应用起到了良好的测量作用。在这一测量过程中,其主要的测量装置包括了测量信号源、信号接收与转换装置、温度数据显示与处理装置组成。气温的测量方法主要包括了直接测量法、电流测量法、热模拟测量法和间接计算测量法等多种形式。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电流测量法应用中,测量使用的高压套管所配电流互感器精度为0.2级。

2. 数据采集系统建立

在变压配电器温度测量完成后,其温度的采集也是变压器管理主要技术措施。其数据采集管理过程包括了以下的几个步骤。一是温度数据收集。对于温度测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数据,配电电压器主控制系统负责数据的分类采集。单就变压器温度采集而言,其温度数据可能是单一的,也可能是复合的(如油温与线圈温度结合),所以其数据处理方式也非单一的。如计算温度平均值、最高值等都是温度数据收集的内容。二是数据分析管理。在数据收集完成后,主控计算机应在数据程序控制下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对于符合技术规范要求数据,计算机可以直接将其登入采集系统,进行下一步处理。但是对风险性数据,如油温或线圈温度高于变电器安全值时,计算机应及时进行预警处理,并作出相关控制措施,预防变压器安全事故的出现。三是将数据并入信息采集系统。在主控计算机对数据分析完成后,需要将测得的变压器温度数据输入供电线路数据采集系统的采集端,形成数据化信息文件,便于信息数据的传输。

3. 温度信息传输的过程

温度数据信息形成后,信息采集端形成的数据信息需要通过信息传输系统,发送到数据管理端完成数据采集整体工作。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其传输方法包括了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传输两种主要方法。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其主要工作避免采集失败问题。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如果信号传输发射与接收端出现不同步问题,就会造成采集失败情况的出现。这种不同步问题主要是因为以下问题造成的。一是信号干扰问题。信息数据传输过程中,干扰信号的出现会造成信号失真问题,这是影响信息传输质量的重要因素。在有线传输中,干扰信号主要来自于高压电力输电线形成的电磁干扰;而无线传输中干扰源主要来自于环境内的各类电磁干扰信号、以及墙壁等物体遮挡问题的出现。这都会造成采集失败的出现。二是设备接收问题。信号发射与接收设备间问题的出现,也是造成采集失败的主要原因。这些设备问题包括了接收信号的不同步;受到雷击、质量等问题影响,造成的设备故障;台区分配错误造成的信号接收问题等会造成信号接收问题的出现。

三、结束语

为了做好供电线路设备保护工作,将供电系统配电变压器温度测量保护并入系统整体保护过程中,技术人员开展了将配电变压器信息管理研究,利用已有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传输变压器温度管理信息数据研究。这一研究的开展,为供电系统配电变压器温度信息管理一体化应用,通过了技术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陈国庆.电力变压器无线温度监测系统的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34(1):160-163.

蜜罐信息采集技术研究 第8篇

关键词:蜜罐,交互性,入侵检测系统,防火墙

0 引言

现在网络安全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是缺乏对入侵者的了解, 即谁正在攻击、攻击的目的是什么、如何攻击以及何时进行攻击等, 而蜜罐为安全专家们提供一个研究各种攻击的平台, 它是采取主动的方式, 用定制好的特征吸引和诱骗攻击者, 将攻击从网络中比较重要的机器上转移开, 同时在黑客攻击蜜罐期间对其行为和过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从而发现新型攻击, 检索新型黑客工具, 了解黑客和黑客团体的背景、目的、活动规律等。

1 蜜罐技术基础

蜜罐是指受到严密监控的网络诱骗系统, 通过真实或模拟的网络和服务来吸引攻击, 从而在黑客攻击蜜罐期间对其行为和过程进行分析, 以搜集信息, 对新攻击发出预警, 同时蜜罐也可以延缓攻击和转移攻击目标。蜜罐在编写新的IDS特征库、发现系统漏洞、分析分布式拒绝服务 (DDoS) 攻击等方面是很有价值的。蜜罐本身并不直接增强网络的安全性, 将蜜罐和现有的安全防卫手段如入侵检测系统 (IDS) 、防火墙 (Firewall) 、杀毒软件等结合使用, 可以有效提高系统安全性。

1.1 蜜罐的分类

根据蜜罐的交互程度, 可以将蜜罐分为3类:

(1) 低交互蜜罐

只是运行于现有系统上的一个仿真服务, 在特定的端口监听记录所有进入的数据包, 提供少量的交互功能, 黑客只能在仿真服务预设的范围内动作。低交互蜜罐上没有真正的操作系统和服务, 结构简单, 部署容易, 风险很低, 所能收集的信息也是有限的。

(2) 中交互蜜罐

也不提供真实的操作系统, 而是应用脚本或小程序来模拟服务行为, 提供的功能主要取决于脚本。在不同的端口进行监听, 通过更多和更复杂的互动, 让攻击者会产生是一个真正操作系统的错觉, 能够收集更多数据。开发中交互蜜罐, 要确保在模拟服务和漏洞时并不产生新的真实漏洞, 而给黑客渗透和攻击真实系统的机会。

(3) 高交互蜜罐

由真实的操作系统来构建, 提供给黑客的是真实的系统和服务。给黑客提供一个真实的操作系统, 可以学习黑客运行的全部动作, 获得大量的有用信息, 包括完全不了解的新的网络攻击方式。正因为高交互蜜罐提供了完全开放的系统给黑客, 也就带来了更高的风险, 即黑客可能通过这个开放的系统去攻击其他的系统。

1.2 蜜罐的拓扑位置

蜜罐本身作为一个标准服务器对周围网络环境并没有什么特别需要。理论上可以布置在网络的任何位置。但是不同的位置其作用和功能也是不尽相同。如果用于内部或私有网络, 可以放置在任何一个公共数据流经的节点。如用于互联网的连接, 蜜罐可以位于防火墙前面, 也可以是后面。

蜜罐在防火墙之前, 蜜罐会吸引像端口扫描等大量的攻击, 而这些攻击不会被防火墙记录也不让内部IDS系统产生警告, 只会由蜜罐本身来记录。因为位于防火墙之外, 可被视为外部网络中的任何一台普通的机器, 不用调整防火墙及其它资源的配置, 不会给内部网增加新的风险, 缺点是无法定位或捕捉到内部攻击者, 防火墙限制外向交通, 也限制了蜜罐的对内网信息收集。

蜜罐在防火墙之后, 会给内部网带来安全威胁, 尤其是内部网没有附加的防火墙来与蜜罐相隔离。优点是既可以收集到已经通过防火墙的有害数据, 还可以探查内部攻击者。缺点是一旦蜜罐被外部攻击者攻陷就会危害整个内网。

2 蜜罐的安全价值

蜜罐是增强现有安全性的强大工具, 是一种了解黑客常用工具和攻击策略的有效手段, 根据P2DR动态安全模型, 从防护、检测和响应三方面分析蜜罐的安全价值。

(1) 防护

蜜罐在防护中所做的贡献很少, 并不会将那些试图攻击的入侵者拒之门外, 事实上蜜罐设计的初衷就是妥协, 希望有人闯入系统, 从而进行记录和分析, 因为诱骗使攻击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对蜜罐进行攻击, 从而防止或减缓了对真正系统的攻击。

(2) 检测

蜜罐的防护功能很弱, 却有很强的检测功能, 因为蜜罐本身没有任何生产行为, 所有与蜜罐的连接都可认为是可疑行为而被记录, 这就大大降低误报率和漏报率, 也简化了检测的过程。现在的网络主要是使用入侵检测系统IDS来检测攻击, 面对大量正常通信与可疑攻击行为相混杂的网络, 要从海量的网络行为中检测出攻击是很困难的, 有时并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真正的攻击。高误报率使IDS失去有效的报警作用, 蜜罐的误报率远远低于大部分IDS工具。

另外目前的IDS还不能够有效地对新型攻击方法进行检测, 无论是基于异常的还是基于误用的, 都有可能遗漏新型或未知的攻击, 蜜罐可以有效解决漏报问题, 使用蜜罐的主要目的就是检测新的攻击。

(3) 响应

蜜罐检测到入侵后可以进行响应, 包括模拟回应来引诱黑客进一步攻击, 发出报警通知系统管理员, 让管理员适时的调整入侵检测系统和防火墙配置, 来加强真实系统的保护等。

3 密罐的信息收集

要进行信息分析, 首先要进行信息收集, 下面分析蜜罐的数据捕获和记录机制, 根据信息捕获部件的位置, 可分为基于主机的信息收集和基于网络的信息收集。

3.1 基于主机的信息收集

基于主机的信息收集有两种方式, 一是直接记录进出主机的数据流;二是以系统管理员身份嵌入操作系统内部来监视蜜罐的状态信息, 即所谓“Peeking”机制。

(1) 记录数据流

直接记录数据流实现一般比较简单, 主要问题是在哪里存储这些数据。

收集到的数据可以本地存放在密罐主机中, 例如把日志文件用加密技术放在一个隐藏的分区中。本地存储的缺点是系统管理员不能及时研究这些数据, 同时保留的日志空间可能用尽, 系统就会降低交互程度甚至变为不受监控。攻击者也会了解日志区域并且试图控制它, 而使日志文件中的数据不再是可信数据。

因此, 将攻击者的信息存放在一个安全的、远程的地方相对更合理。以通过串行设备、并行设备、USB或Firewire技术和网络接口将连续数据存储到远程日志服务器, 也可以使用专门的日志记录硬件设备。数据传输时采用加密措施。

(2) 采用“Peeking”机制

对于微软系列操作系统来说, 系统的源代码是很难得到, 对操作系统的更改很困难, 无法以透明的方式将数据收集结构与系统内核相结合, 记录功能必须与攻击者可见的用户空间代码相结合。蜜罐管理员一般只能察看运行的进程, 检查日志和应用MD-5检查系统文件的一致性。

对于UNIX系列操作系统, 几乎所有的组件都可以源代码形式得到, 则为数据收集提供更多的机会, 可以在源代码级上改写记录机制, 再重新编译加入蜜罐系统中。需要说明, 尽管对于攻击者来说二进制文件的改变是很难察觉, 一个高级黑客还是可能通过如下的方法探测到:

(1) MD-5检验和检查:如果攻击者有一个和蜜罐对比的参照系统, 就会计算所有标准的系统二进制文件的MD-5校验和来测试蜜罐。

(2) 库的依赖性和进程相关性检查:即使攻击者不知道原始的二进制系统的确切结构, 仍然能应用特定程序观察共享库的依赖性和进程的相关性。例如, 在UNIX操作系统中, 超级用户能应用truss或strace命令来监督任何进程, 当一个像grep (用来文本搜索) 的命令突然开始与系统日志记录进程通信, 攻击者就会警觉。库的依赖性问题可以通过使用静态联接库来解决。

另外如果黑客攻陷一台机器, 一般会安装所谓的后门工具包, 这些文件会代替机器上原有的文件, 可能会使蜜罐收集数据能力降低或干脆失去。因此应直接把数据收集直接融入UNIX内核, 这样攻击者很难探测到。修改UNIX内核不像修改UNIX系统文件那么容易, 而且不是所有的UNIX版本都有源代码形式的内核。不过一旦源代码可用, 这是布置和隐藏数据收集机制有效的方法。

3.2 基于网络的信息收集

基于主机的信息收集定位于主机本身, 这就很容易被探测并终止。基于网络的信息收集将收集机制设置在蜜罐之外, 以一种不可见的方式运行, 很难被探测到, 即使探测到也难被终止, 比基于主机的信息收集更为安全。可以利用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从网络上来收集进出蜜罐的信息。

(1) 防火墙

可以配置防火墙记录所有的出入数据, 供以后仔细地检查。用标准文件格式来记录, 如Linux系统的tcpdump兼容格式, 可以有很多工具软件来分析和解码录制的数据包。也可以配置防火墙针对进出蜜罐数据包触发报警, 这些警告可以被进一步提炼而提交给更复杂的报警系统, 来分析哪些服务己被攻击。例如, 大部分利用漏洞的程序都会建立一个shell或打开某端口等待外来连接, 防火墙可以记录那些试图与后门和非常规端口建立连接的企图并且对发起源的IP告警。防火墙也是数据统计的好地方, 进出数据包可被计数, 研究黑客攻击时的网络流量是很有意义的。

(2) 入侵检测系统

网络入侵检测系统NIDS在网络中的放置方式使得它能够对网络中所有机器进行监控, 可以用HIDS记录进出蜜罐的所有数据包, 也可以配置NIDS只去捕获我们感兴趣的数据流。

在基于主机的信息收集中, 高明的入侵者会尝试闯入远程的日志服务器试图删除他们的入侵记录, 而这些尝试也正是蜜罐想要了解和捕获的信息。即使他们成功删除了主机内的日志, NIDS还是在网内静静地被动捕获着进出蜜罐的所有数据包和入侵者的所有活动, 此时NIDS充当了第二重的远程日志系统, 进一步确保了网络日志记录的完整性。

当然, 不论是基于误用还是基于异常的NIDS都不会探测到所有攻击, 对于新的攻击方式, 特征库里将不会有任何的特征, 而只要攻击没有反常情况, 基于异常的NIDS就不会触发任何警告, 例如慢速扫描, 因此要根据蜜罐的实际需要来调整IDS配置。始终实时观察蜜罐费用很高, 因此将优秀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和蜜罐结合使用是很有用的。

3.3 主动的信息收集

信息也是可以主动获得, 使用第三方的机器或服务甚至直接针对攻击者反探测, 如Whois, Portscan等。这种方式很危险, 容易被攻击者察觉并离开蜜罐, 而且不是蜜罐所研究的主要范畴。

4 蜜罐的安全性分析

4.1 蜜罐的安全威胁

在运行蜜罐时, 也能存在的一定的风险,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未发现黑客对蜜罐的接管

蜜罐被黑客控制并接管是非常严重的, 这样的蜜罐已毫无意义且充满危险, 一个蜜罐被攻陷却没有被蜜罐管理员发现, 则蜜罐的监测设计存在着缺陷。

(2) 对蜜罐失去控制

对蜜罐失去控制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一个优秀的蜜罐应该可以随时安全地终止进出蜜罐的任何通讯, 随时备份系统状态以备以后分析。要做到即使蜜罐被完全攻陷, 也仍在控制之中, 操作者不应该依靠与蜜罐本身相关的任何机器。虚拟机同样存在危险, 黑客可能突破虚拟机而进入主机操作系统, 因此虚拟蜜罐系统的主机同样是不可信的。

失去控制的另一方面是指操作者被黑客迷惑, 如黑客故意制造大量的攻击数据和未过滤的日志事件以致管理员不能实时跟踪所有的活动, 黑客就有机会攻击真正目标。

(3) 对第三方的损害

指攻击者可能利用蜜罐去攻击第三方, 如把蜜罐作为跳板和中继发起端口扫描、DDoS攻击等。

4.2 降低蜜罐的风险

首先, 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最低安全风险的蜜罐。事实上并不总是需要高交互蜜罐, 如只想发现公司内部的攻击者及谁探查了内部网, 中低交互的蜜罐就足够了。如确实需要高交互蜜罐可尝试利用带防火墙的蜜网而不是单一的蜜罐。

其次, 要保证攻击蜜罐所触发的警告应当能够立即发送给蜜罐管理员。如探测到对root权限的尝试攻击就应当在记录的同时告知管理员, 以便采取行动。要保证能随时关闭蜜罐, 作为最后的手段, 关闭掉失去控制的蜜罐, 阻止了各种攻击, 也停止了信息收集。相对而言保护第三方比较困难, 蜜罐要与全球的网络交互作用才具有吸引力而返回一些有用的信息, 拒绝向外的网络交互就不会引起攻击者太大的兴趣, 而一个开放的蜜罐资源在黑客手里会成为有力的攻击跳板, 要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 可以设置防火墙对外向连接做必要的限定:

(1) 在给定时间间隔只允许定量的IP数据包通过。

(2) 在给定时间间隔只允许定量的TCP SYN数据包。

(3) 限定同时的TCP连接数量。

(4) 随机地丢掉外向IP包。

这样既允许外向交通, 又避免了蜜罐系统成为入侵者攻击他人的跳板, 如需要完全拒绝到某个端口的外向交互也是可以的。另一个限制方法是布置基于包过滤器的IDS, 丢弃与指定特征相符的包, 如使用Hogwash包过滤器。

5 结语

蜜罐系统是一个比较新的安全研究方向, 相对于其它安全机制, 蜜罐使用简单, 配置灵活, 占用的资源少, 可以在复杂的环境下有效地工作, 而且收集的数据和信息有很好的针对性和研究价值。既能作为独立的安全信息工具, 还可以与其他的安全机制协作使用, 取长补短地对入侵进行检测, 查找并发现新型攻击和新型攻击工具。

蜜罐也有缺点和不足, 主要是收集数据面比较狭窄和给使用环境引入了新的风险。面对不断改进的黑客技术, 蜜罐技术也要不断地完善和更新。

参考文献

[1]熊华, 郭世泽等.网络安全—取证与蜜罐[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2]赵伟峰, 曾启铭.一种了解黑客的有效手段—蜜罐 (Honeypot) [J].计算机应用.2003.

[3]马晓丽, 赵站生, 黄轩.Honeypot—网络陷阱[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

[4]王璐, 秦志光, 张文科.业务蜜网技术与应用[J].计算机应用.2004.

采集信息 第9篇

江苏省已全面推进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 实现了大范围的用户用电信息的自动采集和计量异常监测。但是在实际运行当中, 主站与终端之间和终端与电表之间的一些故障影响了整个采集系统的采集成功率, 本文以江苏省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为依托, 根据全省低压用户用电信息的统计和现场抽样核查, 分析了几类采集故障现象和原因, 并提出了提高采集成功率的方法。

1 系统采集成功率现状及采集失败原因

江苏全省低压用户采集投运终端总数为863 036台, 投运电能表总数21 463 082只, 采集电表成功20 480 804只, 采集成功率为95.42%。经过统计分析和现场抽样核查, 将采集失败原因归结为主站与终端之间、终端与电表之间2个层面:其中主站与终端之间终端通信失败59 827只, 占投运终端6.94%, 涉及电能表334 390只, 失败率占比1.56%;终端与电表之间电表失败647 888只, 失败率占比3.02%, 涉及终端192 289只, 占投运终端22.28%。如表1所示。

1.1 主站与终端通信异常

全省主站与终端之间失败终端59 827台, 对采集成功率影响占比为1.56%。影响采集成功率主要原因有终端无法通信、终端通信堵塞、终端时钟偏差、终端信号弱 (不稳定) 等[5,6,7]。其中终端无法通信19 891台, 对采集成功率影响占比为0.76%;终端通信堵塞30 763台, 对采集成功率影响占比为0.64%;终端时钟偏差1609台, 对采集成功率影响占比为0.01%;终端信号弱 (不稳定) 7624台, 对采集成功率影响占比为0.15%。

1.1.1 终端无法通信

全省终端无法通信总数为19 891台, 占投运终端2.30%, 涉及电能表161 731只, 对采集成功率影响占比为0.76%。其中有停电事件记录且长时间无法通信的终端为3231台, 占投运终端0.37%, 涉及电能表26 866只, 对采集成功率影响占比为0.13%;其他无法通信的终端全省总数为16 660台, 占投运终端1.93%, 涉及电能表134 865只, 对采集成功率影响占比0.63%。主要包括设备遗失, 设备自身质量问题, 天线故障, 网络完全无信号, 无sim卡或sim卡无效等。从现场抽样24台因其他原因无法通信的终端调查结果来看, 人为把电源线剪断或空开跳开造成终端停电的2台, 占无法通信的终端8.33%;终端自身质量问题10台, 占无法通信的终端41.67%;网络完全无信号 (地下室) 12台, 占无法通信的终端50%。

1.1.2 终端通信堵塞

全省因频繁登录或事件上报而造成终端通信堵塞总数为30 763台, 占投运终端3.57%, 涉及电能表138 276只, 对采集成功率影响占比为0.64%。此类故障基本为设备自身故障造成的, 表现为终端登录、事件上报频繁, 数据采集不稳定或不齐全。

1.1.3 终端时钟偏差

全省终端时钟偏差大于15 min的总数为1609台, 占投运终端0.19%, 涉及电能表2496只, 对采集成功率影响占比为0.01%。其中DC-GL14 (RS485方式) 65台;DJ-GZ24 (载波方式) 9台;GPRS电能表1535台, GPRS电能表为绝大多数, 占时钟偏差终端95.40%, 主要为目前主站无法对GPRS电能表进行校时。

1.1.4 终端信号弱 (不稳定)

全省终端信号弱 (不稳定) 总数为7624台, 占投运终端0.88%, 涉及电能表31 887只, 对采集成功率影响占比0.15%。此类故障基本为终端所在区域通信信号弱造成的, 从现场抽样20台信号弱的终端调查结果来看, 移动信号弱的10台, 占抽样信号弱的终端50%;终端安装位置不符合要求的6台, 占抽样信号弱的终端30%;天线 (5 M) 过长导致信号衰减过大的4台, 占抽样信号弱的终端20%。

1.2 终端与电表通信异常

全省应采电能表21 463 082只, 终端与电表之间失败电能表647 888只, 对采集成功率影响占比为3.02%。影响采集成功率主要原因有非运行电能表、档案参数不正确、营销业务停电、非正常建档、智能表时钟偏差及电能表485总线故障、485线接错或者断开等其他故障。

1.2.1 非运行电能表

全省终端与电表之间采集失败电能表647 888只, 系统内非运行电能表63 531只, 占比为9.81%, 对采集成功率影响占比为0.30%。此类故障基本为现场电能表被拆除或更换, 营销档案未及时归档造成的。

1.2.2 档案参数不正确

全省终端与电表之间采集失败电能表647 888只, 系统内档案参数不正确电能表17 011只, 占比为2.63%, 对采集成功率影响占比为0.08%。此类故障基本为主站调试不力造成的。

1.2.3 营销业务停电

全省终端与电表之间采集失败电能表647 888只, 系统内营销业务停电电能表10 767只, 占比为1.65%, 对采集成功率影响占比为0.05%。此类故障属正常业务停电。可从影响采集成功率原因中剔除。

1.2.4 非正常建档

全省终端与电表之间采集失败电能表647 888只, 因临时用电和卡表在采集系统内建空档案的电能表19 175只, 占比为2.96%, 对采集成功率影响占比为0.09%。其中, 临时用电电能表3945只, 占比为0.61%;卡表15 230只, 占比为2.34%。

1.2.5 智能表时钟偏差

全省采集系统中可比对智能电能表12 045 511只, 时钟偏差大于15 min的电能表10 790只, 占比0.09%。时钟偏差大于15 min的电能表中采集失败电能表30只, 对采集成功率影响可忽略。

1.2.6 其他

全省终端与电表之间采集失败电能表647 888只, 因其他原因造成采集失败的电能表为537 404只, 占比为82.95%。此类故障对采集成功率影响占比为2.5%。其他原因主要包括终端通信口故障, 电表485总线故障, II型采集器故障, 485线接错或者断开, 用户自己停电, 载波通信路径故障, 485局部线故障, 电表485端口故障等。从现场抽样50只失败电能表调查的结果来看, 施工接线问题 (电能表485总线故障、485线接错或者断开、485局部线故障) 43只, 占抽样失败电能表86%;电能表485端口故障3只, 占抽样失败电能表6%;电能表空开被拉掉或停电4只, 占抽样失败电能表8%。

2 提高采集成功率的方法

要提高采集成功率, 需对造成采集失败的故障进行排除。本文针对主站与终端之间和终端与电表之间通讯异常, 分别提出了排除方法。

2.1 主站和终端通信异常排除方法

(1) 因停电或其他现场问题 (不包括移动信号问题) 造成终端完全无法通信的, 建议加大运维资源投入, 建立健全运行维护体系, 对于设备自身质量问题的, 尽快更换, 并充分应用主站系统统计分析功能, 常态化开展对采集设备异常的处理和消缺。解决此类故障可提高采集成功率0.76%。

(2) 因频繁登录或事件上报造成终端通信堵塞的, 建议加强终端运行质量的跟踪分析, 建立终端运行异常运维体系, 及时处理运行异常终端, 提高终端可用率和可靠率。解决此类问题可提高采集成功率0.64%。

(3) 因终端时钟偏差造成采集成功率低的, 建议对主站无法校时的GPRS电能表加强运行质量的跟踪管控。解决此类故障可提高采集成功率0.01%。

(4) 因终端信号弱 (不稳定) 造成采集成功率低的, 建议加强与省移动公司沟通, 解决区域性信号弱问题;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 合理选择终端安装位置或将终端天线引出等, 对于终端天线 (5 M) 过长导致信号衰减过大, 建议换装1.5 M天线。解决此类故障可提高采集成功率0.15%。

2.2 终端与电表通信异常排除方法

(1) 因现场电能表被拆除或更换而造成采集成功率低的, 建议加大营销档案的梳理工作, 及时维护和更新系统内电能表档案。解决此类故障可提高采集成功率0.30%。

(2) 因系统内参数未下发、同一终端下表计归属部门不一致而造成采集成功率低的, 建议核对清查采集系统内电能表的档案信息, 使采集与营销系统的档案一致。对运行中拆除和更换的电能表, 在做好档案更新同时及时下发参数。解决此类故障可提高采集成功率0.08%。

(3) 因非正常建档 (卡表及临时用户等) 问题而造成采集成功率低的, 建议在采集系统内删除卡表档案, 加快远程费控普及应用, 尽快更换卡表。解决此类故障可提高采集成功率0.09%。

(4) 因电表485总线故障、485线接错或者断开、载波485局部线故障、电表485端口故障等问题造成采集成功率低的, 建议健全运维体系, 加强运维力量, 强化载波采集器的质量管控。解决此类故障可提高采集成功率2.50%。

3 结束语

本文以江苏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海量数据为依托, 剖析了通信主站与终端、终端与电表间的通信异常原因, 并基于异常原因提出了提高采集成功率的有效方法, 为电力用户实现全采集提供了技术保障。

摘要:为解决自动抄表问题, 进一步提高用户电表采集成功率, 文中从故障对象、故障现象、故障原因等方面入手, 分析了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采集失败的原因。经统计分析和现场抽样检查, 影响采集成功率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主站与终端之间和终端与电表之间。且分别分析了主站与终端之间和终端与电表之间的几类故障现象和原因, 并给出了提升采集成功率的方法, 可有效提高集抄用户采集成功率。

关键词:采集成功率提升,主站,终端,电能表

参考文献

[1]KIKUCHI H, MURATA K, TAKAHASHI F.Automatic Meter Reading Systems for Bulk Customers[J].Fuji Electric Journal, 1998 (17) .

[2]宇文肖娣.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保定: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3]王晓峰, 李庚清.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发展新趋势[J].电力需求侧管理, 2010, 12 (5) :59-61.

[4]宋思扬.电力营销中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5]徐伟, 王斌, 姜元建.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的应用[J].电测与仪表, 2010, 47 (7A) :44-47.

[6]陈兰英, 孔媛媛.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前景[J].江苏电机工程, 2007, 26 (6) :56-58.

浮动车交通信息采集系统 第10篇

我国ITS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并且具有基础设施建设和ITS建设同步进行、道路交通管理设施建设滞后于道路建设等特点。面对这样的挑战和机遇,我国ITS的发展既要根据交通运输管理领域的迫切需要,加快若干重要系统的建设,更重要的是要抓住ITS的基础和源头,建立起完善、高效的交通信息采集系统。

就目前交通信息采集技术而言,主要有两种:①传统的固定点交通流检测(如感应线圈、微波检测器、视频检测器、信标等);②浮动车系统,它是伴随着ITS新技术应用而在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型交通流信息采集技术。

传统的固定式交通信息采集方式不足之处有:①固定式交通信息采集方式在路网上的覆盖率比较低,采集的信息不能全面的反映路网交通状态;②固定式交通信息采集方式由于本身技术特点限制,信息源的可靠性不高;③固定式交通信息采集方式在安装和维护过程中需要破坏路面或影响正常交通流,每年的维护和保养需要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如上所述,固定式交通信息采集方式不能满足智能运输信息系统海量、全面、实时的信息需要,因此,世界各国都在进行交通移动采集技术的研究和实验,希望借助移动采集技术的特点弥补固定采集技术的缺点,完善整个交通信息采集系统,从而更好地为智能运输系统各子系统服务。

1 浮动车系统概述

浮动车系统是伴随着ITS新技术应用而在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型交通流信息采集技术。所谓浮动车(Floating Vehicle,FV)就是指安装有定位和无线通信装置的普通车辆(如出租车、公交车、警车等),这种车辆能够与交通信息中心进行信息交换。而浮动车系统是指通过交通流中一定比例的浮动车辆与交通信息中心实时交换数据的一种新型交通信息采集系统。当浮动车在道路上行驶时,来自路网纵剖面的交通流数据将被收集,这样可以直接和方便地测得可靠、准确的车辆行驶速度、路段行程时间等参数

目前,该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通信息采集方法,特别是作为弥补传统交通信息采集技术不足的实时交通信息采集方法,已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并成为交通工程专家研究的热点。

2 系统组成及特征参数

2.1 系统组成及特点

浮动车系统通常由3部分组成:①车辆;②一种车辆定位(如GPS、电子标签、移动电话等);③实现车辆和交通信息中心之间数据传输的通信系统组成(见图1)。浮动车系统之所以得到重视,主要原因在于浮动车系统具有区别于传统固定检测方法的特点:

1)覆盖面广。传统的检测器都是安装在固定地点,只能检测到一个断面的交通流信息,而浮动车是“流动的”,几乎可以采集到城市道路网各个部分的信息,采集范围也不仅仅是点、线,而是面。

2)投资少。各种安装有定位和无线通信装置的车辆均可作为浮动车使用,这些车辆通常都是隶属于出租、公交、交巡警。浮动车系统只是利用现有的设备,将其回传的车辆定位数据存储、融合、处理,得到有用的交通信息,因此浮动车系统通常结合调度和诱导系统建设,大大节省了投资。 相比之下,要覆盖同样的范围,使用传统固定检测器投资较大。

3)采集数据多样、准确。浮动车系统采集的路段平均车速、旅行时间对于了解道路运行状况、分析拥堵原因、提供交通诱导服务等都是非常关键的参数,这些参数的计算涉及的算法相对于传统检测方法比较简单,结果也更精确。

2.2 交通特征参数

完整的浮动车实时交通信息采集系统包含很多参数,tm为采集数据的时间间隔;tr为传输数据的时间间隔;ta为基站对数据计算平均时采用的时间;Q为交通量;P为浮动车覆盖率(Probe Penetration)。它们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浮动车系统主要交通特征参数如下:

1)平均速度(Mean speed):指两点间旅行路程和行驶时间之比。当路网某段接近或者超过其容量时,v会降低,速度单位为m/s,则有公式

v¯=Δx/Δt.(1)

2)旅行时间(Travel time):旅行时间TL是指通过路网中长度为L一段路程所需的总时间。

3)延误(Delay):延误d是指某一路段的旅行时间T和其最小旅行时间T0之差。延误的增加表示平均速度降低,公式为

d=Τ-Τ0.(2)

4)拥挤指标(Congestion Index):延误不能用来比较不同的路段,因为延误依赖于路段的长和几何形状。然而,拥挤指标,一个无量纲的参数,可以定义为总延误(T-T0)和最小旅行时间T0之比,公式为

CΙ=(Τ-Τ0)/Τ0.(3)

5)停车时间比例(Proportion stopped time):停车时间比例也能用来在不同路段和节点之间作比较。它定义为停车时间Ts和总旅行时间T之比公式为

ΡSΤ=Τs/Τ.(4)

停车时间是指车辆以低于某一固定速度时的时间,PST可以作为衡量某一路段队列长度的指标,所以应该采用某种方法来分析这些关系,从而得到一组最优的参数,以保证提取到可靠、准确、实时的交通信息。目前常用的方法是采用交通模拟工具,如CORSIM、TRIPS、VISSIM等,来模拟不同的交通环境,通过设定不同的参数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到参数各自之间的关系,从而选择最优的参数值。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的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宁波等城市已经拥有了一定规模的浮动车,并且实现了将浮动车运行数据实时传回信息中心的基本功能,一些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也先后开展了浮动车交通信息采集与处理技术的国际合作及自主研发工作。

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主研发了浮动车交通信息处理与应用系统,该系统可以对历史交通状况进行统计分析,揭示出交通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规律性。用户可以查询各个路段的历史交通流量、旅行时间、平均速度等交通状况信息,完整地实现了基于浮动车运行数据进行实时旅行时间和平均速度估计及预测、拥堵状态判断的核心流程。欧洲(主要是英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国也都在积极研发和推广应用,典型的应用系统包括英国的FVD、美国的ADVANCE以及日本的新一代VICS试验系统。

3.1 英国浮动车数据系统FVD(Floating Vehicle Datasystem)

ITIS Holdings Plc 投资开发了这一系统,用于交通信息系统的采集和分析,所用的数据包括来自AA交通控制中心的信息和FVD的历史和实时数据。这些数据经过分析处理后,用于向用户发布预测的旅行时间信息,并实时更新。其信息采集采用了GPS/无线数据传输的模式,其发布平台为RDS-TMC(Alert C)、数字电台和AA下的自动电话业务。ITIS目前运营着世界上最大的商用浮动车系统。

ITIS Holdings Plc采取了创新的方案来构建FVD数据库,2002年初容纳的浮动车数量达到了130,000FVD单位,并且在第3季度又增长了50%。

考虑到具体应用市场,FVD并没有要求数据对路网的普遍覆盖,而是在用户最需要的地方和时间提供数据。同样,它也没有要求数据的24 h实时传送,而是充分利用历史数据来填补来自客户的静态需求。这样就极大的节约了用于数据传送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其车载数据处理单元DCU(Data Collection Units)相应地可以存储350 h的驾驶数据,包括车辆位置、车辆速度等,这些数据的记录频率最高可以达到每分钟一次。这些数据将被作为有效的历史数据来使用。

3.2 美国ADVANCE(Advanced Driver and Vehicle Advisory Navigation Concept)

该项目始于1991年在Illinois州芝加哥市西北郊区实施的动态路线诱导实验项目中,该项目中包括GPS、双工通讯、CD-ROM地图存储和数据库平台等技术。通过该系统向驾驶者提供实时的路径诱导,其目标在于确定交通诱导信息是否有助于驾驶者避开拥塞和提高出行质量。

该项目包括3 000辆配有车载计算机和通讯设备的车辆,驾驶者可以得到实时的路线诱导信息。但是主要的诱导信息却来自这些车辆本身,因为装配有这些设备的车辆本身就是一个浮动车。ADVANCE由5个机构(公司)来协作完成,包括联邦高速公路管理局、Illinois大学交通研究协会、摩托罗拉公司、美国汽车协会、Illinois交通局(IDOT)。除上述5个机构(公司)外,还有超过20家工业界的领头企业参与了该项目。并且百盛交通集团作为项目顾问负责监视整个系统的设计,系统的集成并辅佐IDOT进行项目管理。

3.3 日本新一代VICS(Vehicl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VICS是日本乃至世界上最成功的车辆诱导系统,该系统能够通过文字、简单图形、地图3种格式向驾驶员发布当前时段道路交通流状态信息。随着系统运行经验的积累和系统研发的深入,VICS中心逐渐认识到现有系统存在一些缺陷:①发布的交通信息不是预测的,而仅仅是已经滞后几分钟的当前时段信息;②VICS信息对城市道路的覆盖率不足;③系统的扩展性受到专用设备和非开放通信协议的制约。为了弥补上述缺陷,VICS采取的一项重要改进措施就是实施浮动车系统,并结合检测器信息和浮动车信息预测未来时段的交通流状态信息,并向驾驶员发布。

4 结束语

浮动车交通信息采集系统在实施成本和覆盖范围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浮动车由于具有“流动性”,能够采集到道路网络中很多路段的交通信息,具有明显的覆盖范围上的优势;运行数据主要来自于车辆监控和调度系统等,从而使这项技术的实现无须为数据采集付出更多的额外成本。 随着交通信息采集基础条件的日趋成熟,通过浮动车交通信息采集系统,将为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交通信息采集提供一种全新、经济、可靠的方法,为交通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基础数据,这将有利于出租车调度系统、公交调度系统、车载诱导系统、交通管理系统、交通综合信息平台的融合,为开展实施交通诱导信息服务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卫,陈里得等.智能运输系统概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2]Xiao-wen Dai,Martin A.Ferman,and Robert P.Rosser.ASi mu-lation Evaluation of a Real—ti me Traffic I mformation System U-sing Probe Vehicles.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Pro-ceedings,2003,Vol.1:475-480.

[3]Piao,J.and McDonald,M."Analysis of Stop&Go Driving Be-haviour through a Floating Vehicle Approach".Proc.of theIEEEIntelligent Vehicles Symposium2003:9-11.

[4]Yasuhiko Kumagai.Introducing ITS in Asian Countries,JapanInternational Transport Institute 8th Annual Conference on U.S.-Japan Cooperationin Transportation,2001.

[5]C.Saricks,J.Schofer,S.Soot,P.Belella.Evaluating Effec-tiveness of Real-Ti me Advanced Traveler Information Systems U-sing ASmall Test Vehicle Fleet,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1588,1997:41-48.

采集信息 第11篇

信息系统的安全要求确保安全成为信息系统的内置部分。这将包括操作系统、基础设施、业务应用、非定制的产品、服务和用户开发的应用。支持应用或服务的业务过程的设计和实施可能是安全的关键。在信息系统开发之前应标识出并商定全要求。应在项目的要求阶段标识出所有安全要求,并证明这些安全要求是正确的,对这些安全要求加以商定,并且将这些安全要求形成文档作为信息系统整个业务情况的一部分。

1.1 安全要求分析和规范

新的信息系统或对现有信息系统的更新的业务要求声明中应规定安全控制的要求。控制需求规范应考虑在系统中所包含的自动化控制以及支持人工控制的需要。当评价业务应用(开发或购买)的软件包时,应进行类似的考虑。安全要求和控制应反映出所涉及信息资产的业务价值和潜在的业务损坏,这可能是由于安全失败或缺少安全引起的。信息安全系统需求与实施安全的过程应该在信息安全工程的早期阶段集成。在设计阶段引入控制其实施和维护的费用明显低于实现期间或实现后所包含的控制费用。

如果产品是购买的,则购买产品之后就进行常规的测试和需求处理。与供货商签的合同上应确切地标明安全需求。一旦推荐商品的安全功能不能满足安全要求,则在购买商品之前应重新考虑引进和相关控制的风险。如果产品的附加功能引起了一些安全风险,则这个产品是不能用的,或者增加的功能优点突出,则可以对推荐的控制结构重新讨论决定。

1.2 应用系统的正确处理

防止应用系统信息的错误、丢失、未授权的修改或误用,应用系统(包括用户开发的应用)内应设计合适的控制以确保处理的正确性。这些控制应包括输入数据、内部处理和输入数据的确认。对于处理敏感的、有价值的或关键的组织资产的系统或对组织资产有影响的系统可以要求附加控制。这样的控制应在安全要求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加以确定。

1.2.1 输入数据确认

对于企业系统应考虑在应用中对输入数据进行自动检查和确认,以减少出错的风险,防止缓冲区溢出和代码注入等标准攻击,验证应用系统输入数据,以确保正确和适当。

检验应适用于业务事务处理、常备数据和参数表的输入。应考虑下列控制策略:

1 双输入或其他输入检验,比如边界检查或者限制具体范围的输入数据,以检测下列差错:

1)范围之外的值;

2)数据字段中的无效字符;

3)丢失或不完整的数据;

4)超过数据的上下容量极限;

5)未授权的或不相容的控制数据;

2 周期性评审关键字段或数据文件的内容,以证实其有效性和完整性;

3 检查硬拷贝输入文档是否有任何未授权的变更输入数据(输入文档的所有变更均应予以授权);

4 响应确认差错的程序;

5 测试输入数据真实性的程序;

6 定义在数据输入过程中所涉及的全部人员的职责;

7 创建一个数据输入过程中的行为日志。

1.2.2 内部处理控制

正确输入的数据可能被硬件错误、处理错误和故意的行为破坏。确认性检查的需求取决于应用的特点和毁坏的数据对业务的。应用系统中应包含确认检查,以检测数据处理过程中的错误。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应确保由于处理失败导致的完整性被损坏的风险减至最小。考虑的特定风险包括:

1 使用程序中的增加、修改和删除功能,以实现数据变更;

2 防止程序以错误次序运行或在前面的处理故障后运行的程序;

3 使用从失效中恢复的正确程序,以确保正确处理数据。

4 防止利用缓冲区溢出进行的攻击。

应该准备适当的检測列表,检测行为需要记录文档,检测结果要保持安全。可以包括的检验的项目包括如下:

1 会话或批量控制,以便在事务处理更新之后调解数据文件平衡;

2 平衡控制,对照先前的封闭平衡来检验开放平衡,即:

1)运行至运行的控制;

2)文件更新总量;

3)程序至程序的控制;

3 确认系统生成的输入数据;

4 检验在中央计算机和远程计算机之间所下载或上载的数据或软件的完整性、真实性或者其他任何安全特性;

5 求所有记录和文件的散列函数值;

6 检验以确保应用程序在正确时刻运行;

7 检验以确保程序以正确的次序运行并且在故障情况下终止;进一步处理被停止,直到解决问题为止。

8 创建—个有关处理的行为日志。

1.2.3 输出数据确认

应该确认应用系统输出的数据,以确保存储的信息的处理是正确的并与环境相适宜。输出确认可以包括:

1 真实性检验,以测试输出数据是否合理;

2 调解控制计数,以确保处理所有数据;

3 对信息阅读者或后续处理系统提供足够的信息,以确定信息的准确性、完备性、精确性和分类;

4 响应输出确认测试的程序;

5 定义在数据输出过程中所涉及的全部人员的职责;

6 创建—个输出数据确认行为的日志。

1.3 加密控制

对于企业来说信息是宝贵的,应该通过加密手段来保护信息的保密性、真实性或完整性。对于重要的系统来说加密主要通过设置用户密码和控制用户权限来实现。

1.4 技术脆弱点管理

减少由利用公开的技术脆弱点带来的风险,技术脆弱点管理应该以一种有效的、系统的、可反复的方式连同可确保其有效性的措施来实施。这些考虑应包括在用操作系统和任何其它的应用。

1.4.1 技术脆弱点控制

应及时获得企业所使用的信息系统的技术脆弱点的信息,评估企业对此类技术脆弱点的保护,并采取适当的措施。

当前的完整的财产清单是进行有效技术脆弱点管理的先决条件。支持技术脆弱点管理需要的特定信息包括软件供应商、版本号、软件部署的当前状态(即在什么系统上安装什么软件),和机构内负责软件的人员。

要采取适当的、及时的行动来确认潜要的技术脆弱点。建立有效的技术脆弱点管理流程要遵循以下原则:

1 企业应当定义和建立与技术脆弱点管理相应的角色和责任,这包括脆弱点监视、脆弱点风险评估、打补丁、资产跟踪、和任意需要的等价责任。

2 确认软件和其它技术的相关技术脆弱点的信息资源应予以标识(基于资产详细列表,这些信息应根据清单列表的变化而更新,当发现其它新的或有用的信息后,信息资源也应该更新;

3 制定时间表对潜在的相关技术脆弱点通知做出反映;

4 一旦潜在的技术脆弱点被确认,机构应该确认相关的风险并采取措施;这些措施可能包括对脆弱点系统打补丁,或者应用其它控制;

5 根据技术脆弱点需要解决的紧急程度,根据改变管理相关的控制,或者根据信息安全事故应答规程完成采取的行为;

6 如果要安装补丁,则应先评估安装补丁可能带来的风险(脆弱点引起的风险应该同安装补丁带来的风险进行比较)。

7 补丁在安装之前应该进行测试与评估,以确保补丁是有效的,且不会带来副作用;如果没有合适的补丁,应该考虑采取其它控制措施,如:

1)关掉与脆弱点有关的服务和性能;

2)在网络边界上采用或增加访问控制,如防火墙;

3)增加监控以检测或防止实际的攻击;

4)提高对脆弱点的意识能力;

8 对行为的所有过程应做审核日志;

9 应定期对技术脆弱点管理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估,以确保其效力和效率;

10 处理高风险的系统应该先解决。

企业的技术脆弱点管理过程的正确实施对企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应该定期对其进行监控。要对潜在的相关技术脆弱点进行确认,一个准确的详细列表是最基本的。技术脆弱点管理可看作变化管理的一个子功能,因此可以利用变化管理的流程和规范。

拓展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高级应用 第12篇

目前各市县供电公司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已经基本投入运行, 但是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线损实时监测、反窃电分析、变压器运行管理等高级应用模块却一直得不到高度重视与深度应用, 主要原因如下:

基层部门业务不熟练, 认识不到位, 不能利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数据查找问题、分析问题;档案核查不到位,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内部分计量点归属、互感器倍率、电能表资产号等档案与现场实际、营销系统不符;终端离线造成数据采集异常, 不能正常上传数据, 导致终端在线率、采集成功率等指标较低而不能正确地分析实时线损;基层部门职责不清, 分工不明确, 造成故障处理等不及时;抄表不规范, 低压“四到户”由供电所实施抄表, 基层抄表人员存在“抄过头表”“压电能量”“空户”“估抄”“漏抄”等欺瞒现象, 造成现场计量设备、档案等异常不能及时被发现;没有充分利用实时数据进行变压器运行分析, 变压器负载率、利用率等部分高级功能得不到充分利用。

2 设定高级应用目标

针对以上问题, 国网山东平原县供电公司提出管理提升、增强高级应用的目标指标:每年集中学习培训不低于2次, 每次不低于2 h;各电压等级线损配置完成率达到100%, 实时线损监测合格率达到80%以上;终端在线率、采集成功率达到99.5%以上, 调试占比控制在2%以下;实现抄表集中化、自动化管理, 高低压用户、关口电能表抄表100%实现集中抄表、自动化抄表。

3 具体实施措施

(1) 明确职能职责, 建立系统异常处理三种人责任制。建立终端现场维护、系统监测、系统建档调试人员三种人责任制, 分别负责损耗模板建立、终端监测、损耗监测、失压断相监测, 明确其职责。

(2) 规范业务流程, 建立“用电稽查问题整改通知”制度。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发现的终端离线、变压器超载运行、失压段相线损分析、超容量用电等建立《用电稽查问题整改通知单》, 对异常问题追踪处理, 按照处理时限、处理质量进行考核, 确保异常问题有人发现、有人处理。

(3) 着力提升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各项指标。针对批量离线终端、批量异常数据组织人员进行研究, 确保异常问题及时解决;制定《用电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办法》, 对终端在线率、数据采集成功率等指标严格考核。

(4) 实现抄表集中化、自动化管理。2013年, 公司高低压采集覆盖率实现了100%, 为自动化抄表、集中抄表提供了技术条件, 公司将高低压用户、台区关口电能表全部纳入公司抄表班进行抄表, 不能正常采集的数据由公司抄表班人员到现场进行抄表, 并经客户服务中心主任、分管副经理签字后在系统内更改表码, 杜绝人为随意更改表码现象。

(5) 专人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进行监测。设专人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进行监测, 主要监测终端在线率、采集成功率、失压段相、实时线损等, 发现问题下发整改通知单, 追踪处理, 实行全过程控制。

(6) 利用营销稽查工单对实时线损监测进行督查整改。每周根据市公司稽查工单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实时线损监测进行稽查, 线损超标的由用电检查班派人到现场进行核查, 确保整改落实。

(7) 做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档案核对工作。利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和营销系统档案核查功能, 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营销系统不对应的进行核查, 及时整改。

4 实施效果

(1) 通过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损耗分析、反窃电分析等能够及时、准确、迅速发现计量缺陷。2013年发现并处理了3起计量事故, 发现了1起一次高压熔断器引起的隐性计量故障, 实现了计量管理的精细化。

(2) 通过对线损的实时监测, 摸清了输配电线路尤其是低压线路的真实损耗, 为公司确定线损指标、线路改造、节能降损等提供了重要依据。2013年低压台区线损率完成5.84%, 较上年下降0.27个百分点。

(3) 改善了电网尤其是配电网的智能化水平, 解决了以往台区用电、计量装置运行、变压器运行等无法监控的问题, 实现了各电压等级同步抄表, 提高了线损管理水平;监测变压器负载情况及三相负荷平衡, 及时调整, 避免变压器超负载及“大马拉小车”等现象;通过对用户计量装置的失压断相分析, 及时发现用户计量装置故障及用户窃电, 提升了经济效益。

(4) 加强了计量基础档案的核查力度。2013年4月, 利用20余天的时间, 对现场高低压计量点、倍率、测量点序号等核查一遍, 将现场数据与营销系统、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进行比对, 及时纠正错误, 并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同步, 确保了采集数据的正确性。目前各电压等级线损配置完成率全部达到100%, 实时线损监测合格率达到80%以上。

(5) 提高了基层员工的综合业务素质。2013年共对供电所营销员、所长、副所长、终端调试建档人员、计量人员、运维检修部专责培训2次, 培训人数达120余人次, 使应用人员能够熟练掌握系统应用, 并利用数据进行分析。

上一篇:如何优化数学作业下一篇:企业管理中的落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