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节目对电视的影响

2024-05-10

娱乐节目对电视的影响(精选12篇)

娱乐节目对电视的影响 第1篇

通过这几年做节目的积累, 我认为娱乐节目已经发展成为电视上最常见的一种节目形态。它改善着新的思维和理念, 它改变了电视。下面我们就娱乐节目的定义进行分析。

1 娱乐节目的定义

电视娱乐节目的概念比较宽泛。从广义上说, 电视中播出的大多数内容都具有娱乐的功能, 谁能说新闻节目、体育节目和法制节目不能给人带来欢乐呢?《新闻面对面》、《今日说法》这样的节目可以给人带来紧张、刺激、悬疑的感受, 让观众感受到别样的“感性愉悦”。从这个角度讲, 娱乐节目是包括新闻节目在内的所有电视节目。这也是西方电视人提到的泛娱乐化的概念。

从狭义上来说, 娱乐节目是通过一定的中介形式和大众参与, 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一种娱乐氛围的节目形态。包括游戏、竞赛、文艺表演、轻松话题的谈话为内容的电视节目。无论它是游戏竞赛还是轻松谈话, 夫论它是大众参与还是小众交流, 只要它给人带来“轻松”、“欢乐”、和“感性愉悦”, 我们就认为它是娱乐节目。新闻节目虽然已经出现了娱乐化倾向, 但是总体上讲, 它还是以提供信息为主, 生活服务节目的表现形式也有轻松娱乐的成分, 但其节目宗旨还是提供日常生活资讯和服务, 观众一般不会为了满足娱乐需求而收看此类节目。因此, 我们给狭义的娱乐节目一个粗略的界定, 就是除了新闻类节目和生活服务类节目之外的电视节目, 包括现有的游戏娱乐节目、竞赛节目、电视综艺节目和真人秀节目、娱乐资讯与娱乐谈话节目、体育节目及儿童节目等等。观众在收看这些节目的时候, 心情是放松的、随意的, 想看就看、不看就关, 没有专门的目的和多余的收视压力。下面我们讨论的都是狭义的娱乐节目。

2 娱乐冲击波

20世纪90年代, 电视娱乐节目在我国的飞速发展也可以用“冲击波”来形容。不仅中央台, 各地方台也纷纷开设了许多娱乐节目, 发展到最近几年, 娱乐节目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巨大的提高, 形成了高收视率和品牌声誉。如CCTV-2有深受欢迎的娱乐节目《开心辞典》、《幸运52》、《非常6+1》、《欢乐家庭》;CCTV-3有著名的《艺术人生》、《梦想剧场》、《同一首歌》、《挑战主持人》等节目。此外, 各地方台也开办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娱乐节目, 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东方卫视的《娱乐星气象》等。随着频道专业化方向的发展, 还出现了一些专业娱乐频道。湖南、上海、深圳等地区也出现了初具雏形的专业娱乐频道。在2004年改版之后的CCTV-3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国家级的娱乐频道, 增加了《想挑战吗》、《星光大道》、《演艺竞技场》等节目。看了这么多娱乐节目我感受最深的是2004年湖南卫视增设的《超级女生》节目, 可以说是轰动全国, 真正做到了全民参加, 并且给一些有音乐梦想的平民女孩子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 涌现出了一些全国知名的超级女声如李宇春、周笔畅、何洁等等, 这些超级女声从此一发不可收成为全国知名的歌手。可见, 《超级女声》这个节目不仅是娱乐大众, 还造就了好多平民明星。

娱乐节目的冲击波改变了人们的传统思维方式, 重新塑造了人们的个性和人生态度。仅仅从表面上我们就能得到这样的结论:娱乐节目影响着它的观众, 令他们变得更开朗、更大胆、更具有进取精神。

3 娱乐节目对电视的影响

我们说今天是一个娱乐的时代, 因为娱乐节目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并绽放出勃勃的生机。

3.1 娱乐节目改变了电视的面貌

娱乐节目最突出的特点是能给观众带来欢乐。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 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生理和安全需求属于初级需求, 高级需求基本上是精神上的需求。对娱乐的需求就属于精神上的需求。娱乐是人的天性, 而媒介又是人在时空上的延伸, 娱乐节目是电视体现这种传播功能的最佳方式。电视通过声画结合及互动方式, 实现了对现观众感官的全方位调动。同时, 观看电视可以说是日常生活的一种伴随状态, 这使得电视娱乐节目成为人们日常生活过程中的一部分, 须臾不愿分离。娱乐节目从内容到形式, 也都包含着让观众放松、愉悦的因素。剧情、游戏、歌舞、动画……人们在观赏这些节目的过程中接受着艺术氛围的按摩, 体会着旁观者的放松。从此, 电视不再仅仅是新闻的播报器、不再仅仅是学校之外的第二课堂。它们具备了一种独特的能力, 它们可以让沉默的人变开朗, 让一个沉闷的家获得欢声笑语, 让一个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国家加快它的进步步伐。娱乐节目增强了电视的功能, 提高了电视在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中的地位。

3.2 娱乐节目带来了互动性

从受众心理的角度看, 尤其是在信息时代里, 受众希望自己不再被动接受传媒的信息或节目, 而是要求积极地参与节目, 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以往, 主持人在电视上跟观众讲话, 但是观众却不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自从有了娱乐节目, 观众就可以参与到节目中, 发表自己的看法。现在娱乐节目甚至发展到全国性的互动。观众通过短信投票、电话、网上竞猜等方式参与到节目当中。

3.3 娱乐节目让平民走上了屏幕

电视娱乐节目进行的是一种多点对多点的群体式的传播, 讲求的是一种情感的互动和交流, 所提供的是群众性的娱乐活动。长期以来, 一进有人认为, 娱乐节目有了明星参与就能成功, 实际上这只是娱乐节目的一种类型或一个阶段。首先, 大部分娱乐节目都不是拿明星当主角的, 请来的明星是用以娱乐百姓的, 相比普通人面对镜头的紧张与局促, 明星们的表现会放松而率真得多。其次, 明星的数量毕竟有限, 水平也参差不齐, 众明星忙于走场, 频频亮相, 导致的结果是观众收视心理的饱和。在这种情况下, 观众更期待真正属于自己的节目, 自己可以参加的节目。这也是为什么以《开心辞典》和《幸运52》等为代表的平民娱乐节目不断升温的原因。在这类节目中, 参与性被放到了很重要的位置, 演播室向普通民众开放, 让他们参与是节目成功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4 结论

电视娱乐节目的策划书 第2篇

一、 目的和宗旨

沭阳是一个有200万人口的大县,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打造中等城市的强劲步伐,文化产业的滞后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严重不协调,担当宣传文化主阵地的广播电视,更是亟待改革的洗礼,急需开辟一个能展示沭阳普通群众才艺的电视舞台,这无疑是一次有意义的探索和创造。为此,我台拟策划创办电视综艺娱乐栏目《快乐星期七》(暂定),向全县的电视观众提供一个能充分展示个人才华和创造力的机会,使他们的人生价值得以体现,业余生活丰富多彩,为我县发现和挖掘演艺新人做好基础工作,为繁荣我县文化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我们的宗旨是:用先进的文化影响大众,用大众的.智慧丰富荧屏。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之目的。

初拟栏目的名称有:《我“行”我秀》、《快乐星期七》、《才艺大比拼》、《花乡新秀》、《演艺新人榜》、《魅力新人榜》等(仅供参考)

二、 收视与市场

据粗略统计,沭阳城区人口近40万人,接近一个地级市的标准,市区企业院校众多,超市、广场人气很旺,双休日和节假日更是呈现饱和状态。据统计沭阳仅城区的在校生就达到 万人。应该说,从电视收视情况和观众参与的情况来说,青少年是主体,在家庭中有其特殊的地位。他们参与节目和收看节目,都必定会带动家庭其他成员共同关注此类节目,形成一定的收视群体。这对开拓收视市场和栏目经营市场,都是极为有利的。

这是一个荧屏娱乐化、全民娱乐的时代,据摸底了解,不论是哪一个层次的观众对参加和收看娱乐节目较为踊跃,但我县尚未开办此类节目,大家反响热烈,都急切希望有类似节目在本台播出,所以说市场前景是看好的,对将来栏目的经营操作也是十分有利的。

三、 形式与结构

形式:

如台里演播厅安装到位,本栏目可实现在演播厅内直播或录播。如条件不成熟,可考虑搭建临时舞台,把栏目办到企业、商场,增加互动的效果。这将加大电视录制和现场调度的难度,对主持人的表现要求也会更高,要求主持人要具备欢快、活泼、机智、有趣,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和表现欲。整体节目情绪高昂、节奏明快、内外结合、上下一体,观后饶有趣味。

参加表演的选手需自愿报名,经过选拔和培训,参与外景录像和现场竞赛。由现场观众和嘉宾(明星)评出周冠军、月冠军和季冠军。分别在重大节日或年末举行年度总冠军总决赛,获得较好名次的选手,可获得可观的奖金和实物,可作为演艺新人,推荐参加更高级别的比赛和竞技,或推荐给文艺团体、演艺经纪团体,同时作为我县各类晚会和对外演出活动的储备演员。

结构和内容:

(一)年龄限制:13岁到55岁的所有人,均可报名参加。可以是个人参加,也可以是多人组合参加。每期选出4名(组)选手参加现场录制。

(二)结构程序:待定,可以模仿中央台、省市台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四、 包装与宣传

栏目的自我宣传和推广,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手段,建议每天黄金时间不少于3次自我宣传(比如在新闻中进行预告和渲染)。本栏目要体现个性和特色,就必须在包装上下功夫。诸如片头设计要明快,富有吸引力和时尚化,片花短小精致、有感染力。主持人的包装与节目同步进行,形象个性定位,要有超前意识。各类字幕要当作艺术创作来考虑,为整体节目的包装增加气氛和特色,形成风格。栏目在开办后,要逐步改进、提高和完善结构,要经常更换内容和活动项目,求新求变,不断进步。

对参与的选手,可根据本身的特点,请有关形象设计室一同造型,使节目多姿多彩。

本栏目每周一期,每期45—60分钟,建议每个星期天晚8:00首播,次日中午12:00和次周三晚17:00重播,可设节日系列和寒暑期系列的特别节目。

本栏目还可与电信部门合作,设电话热线和语音信箱,节目进行中增加电视机前观众的参与项目,扩大收视层面,提高收视率。

五、 经营与运作

本栏目是一档大型的综艺娱乐节目,其组织工作、编导工作和摄制工作等都是较为繁重的,且生产栏目的基本经费也较大,为能办活办好栏目,鼓励栏目创作,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为能争创经济效益,为本台作贡献。拟选择采用如下模式:

1.制片人负责制。

计算成本,自负盈亏,赋予职权,承担责任。

2.准制片负责制。

计算成本,收支挂钩,赋予职权,经费报批。

3.承包人负责制。

确定目标,收支脱钩,拨款生产、奖罚分明。

4.总导演负责制。

拨款生产,经费报批,奖金取半,奖勤罚懒。

但为了更好地利用经济杠杆,最大限度地激发潜能,还是适宜采用大包干的形式。根据各地经验,结合我台情况,承包人需向台里申请5—10分钟栏目内广告时段。如果另外开辟频道,栏目的广告经营权应该全部归属栏目组所有。另外,现场装饰广告和奖品、礼品征集也可作为广告资源加以开发,用小的投入换取较大的经济回报(在此不展开叙述)。

基于栏目的实际状况,建议在双休日进行拍摄和直播,周一至周五策划准备、培训人员及后期制作,平时员工休息可以对调,如不休息可考虑发放假日加班补贴。

六、 设备和人员

演播厅为主要场地,考虑到栏目直播或录播前要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排练,需使用其他场地,且制作量也较大,故对设备使用提出如下要求:

1.演播厅(含大屏幕、摄录系统、音响、灯光等),待能使用后再定。

2.会议室或演播厅附属用房作为培训场所,每周用2天。

3.考虑制作的保密性和连续性,需单机版非编一台,合成制作机房一间。

4.非线性字幕特技机一台(栏目包装尤为需要)。

5.摄像机3-4台、广播级拾音话筒二套。

6.舞美制作和景片道具设计制作等另行考虑。

本栏目日常工作人员组成设想如下:

导演(执导拍摄和导播) 1人

责任编辑(现场导演及剪辑宣传片等)2人

培训教师若干人(可临时选聘)

摄像+摄像助理 5人(专职2人、3人兼职)

制片 1人

剧务 2人

主持人 2人(一男一女)

营销经理(对外营销)2人

视音频技术和音响、灯光、舞美等人员请有关部门抽调配合,后勤保障、车辆调配,请办公室配合支持(或对外租赁)。

七、潜在危机和应对措施

栏目组在筹备栏目时,要首先考虑到节目源问题,要针对沭阳的实际,降低参赛门槛,简化报名程序,对于参赛对象不限制年龄,不限制性别,最大限度争取大中专院校学生的参与。但是随着参赛基础群众情绪的慢慢冷却,以及选手受演艺水平限制,很难进入节目的最终录制等现象的发生,节目源将面临短缺危机,节目内容和形式也将面临挑战。经费方面的压力也将是困扰栏目组的一个问题。没有钱就邀请不了明星,没有明星,节目的吸引力就会降低。栏目组要承担创收任务、人员工资、场地费用、奖品及奖金费用,再加上邀请明星出场费用、制作宣传册等费用,资金方面的压力将是栏目发展的最终困扰。

节目的推陈出新,是对制作人员能力智力的挑战,其中制片人和主持人承受的压力最大,因此全台上下应给予全方位的支持,从而保证栏目的健康运行与不断发展。

当然栏目组也可以通过做专场节目、改善舞美效果、增加互动环节、加大对栏目的包装等,延长节目周期,翻新节目花样。

第八节 概算及广告资源开发

待电视栏目改革、栏目重组进入实质性阶段另案提供。此章略写,特此说明。

总之,一个新上的电视文艺栏目,一定会让沭阳的电视文化掀起一股风潮。我们期待这档节目让沭阳的老百姓娱乐起来。

电视娱乐文化对人民生活的双重影响 第3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化;娱乐文化;双重影响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5-0145-02

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文化建设方面提出的要求,一直是我党各个理论建设研究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所要求的文化建设,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范围。电视娱乐文化,如雨后春笋般活跃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中。同样,新时期、新阶段、新背景下,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电视娱乐文化建设日益突显出其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的特点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是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提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884年经济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出发,对文化的内涵、本质和作用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论述[1]。

1.马克思主义文化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分支之一,其自身具有鲜明的特点,可以概括理解为“层次化”的特点。马克思、恩格斯所述的文化,在宏观层次上可以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层面。马克思主义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点,由于文化的产生与物质资料的生产息息相关,当其固化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时,也就相应地被深深地打上了稳定的烙印。通过这些,可以明晰,文化对于民族、国家、社会、公众生活的重要意义,只有正确处理好社会发展与文化建设的关系,民族复兴才能焕发光彩、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社会才能有序发展、公众生活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2.马克思主义文化在中国发展

马克思主义文化在中国的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天然优越性,并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文化长处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中国式创新,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体系。文化创新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面向现代化,从精神上引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第二,面向世界,继承和发展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第三,面向未来,为人类贡献出更多的文明成果。这三个方面的特征相辅相成地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二、我国电视娱乐文化的形成及其特点

娱乐文化,作为近年来异常活跃的文化类型,逐渐成为具有一定特色的代表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内在的要求文化必须要与世界接轨。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亦在要求娱乐文化应该做到服务大众、丰富大众生活、提高大众生活质量。

1.我国电视娱乐文化的形成

娱乐是一种能够将人吸引的柔性力量,而不是所谓的军事和经济那种压迫人进行活动的刚性力量。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产物,人类社会发展的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形态。”我国的娱乐文化发展过程可谓曲折向前,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诸多因素影响,我国电视娱乐文化充满浓厚的政治色彩。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娱乐文化的发展,从最初充满“政治色彩”的娱乐到现在的“消费文化”娱乐时代,电视娱乐文化也经历了从“被迫娱乐”到“主观娱乐”的艰难过程,逐步形成为现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娱乐文化,兼容并包地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2.我国电视娱乐文化的特点

第一,受众群体广。从黑白电视机到数字电视新时代,电视娱乐从婴儿时期发展到成熟时期,我国电视娱乐代表节目《综艺大观》,从开播伊始,便已在观众中树立起健康、娱乐、轻松的形象。作为当年综艺节目的“开头炮”,直到现在,由《综艺大观》改版而来的《欢乐中国行》节目,同样拥有着节目广泛的、固定的观众群体。

第二,传播速度快。随着我国电视媒体业的不断发展,电视娱乐的传播速度随之加快,作为最便捷的传播媒介,电视娱乐对于事件的传播速度是其他媒介所不能企及的。以2005年的平民娱乐选秀节目《超级女声》为例,《南都娱乐周刊》中有这样一段话描写当年的节目,“《超级女声》以不怕苦、不怕累、不怕丢人、不怕挨骂的大无畏的娱乐精神,为中国电视传媒、文化产业打开了一扇窗户,发掘了一座金矿、指明了一个方向。”[2]无论这段话是褒是贬,我们无可厚非的是,《超级女声》在那一年火了、红了,成为当年家喻户晓的电视娱乐节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超级女声》的一夜成名,依附的就是电视娱乐文化“传播速度快”的特点。

第三,影响范围大。这一特点可以以央视著名平民娱乐节目《星光大道》为例,1999年,《星光大道》在央视开播,栏目以“百姓自娱自乐”为宗旨,以唱歌为主的表演形式,为大众提供生活中展现才艺的舞台。自开播以来,其娱乐性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每一年从节目中走出的冠军,可以登上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向全国人民展现他们的才艺。

第四,持续效应长。在拥有广大的受众群体、飞快的传播速度和极大的影响范围后,电视娱乐文化展现出其最重要的特点——持续效应长。通过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这一节目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一特点。从开播到现在,15年的时间里,《快乐大本营》从最开始单一的娱乐形式,到现在较为成熟的娱乐节目,这与娱乐节目的持续效应是分不开的,正是由于持续效应长这一特点,才使得娱乐节目在长时间内不被时代的发展所淘汰。《快乐大本营》见证了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和演变。同时,它也为我国电视娱乐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电视娱乐文化对大众生活的影响

当前,我国电视娱乐文化发展势如破竹,正以其势不可挡的趋势传播开来。从这方面来看,电视娱乐文化的发展前景可谓一片光明。但是,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具有两面性。我们在看到其光明前景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可能发生的波折方面。从这个角度来看,电视娱乐文化同样对大众生活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

1.电视娱乐文化对大众生活的积极影响

电视娱乐文化作为当代大众生活文化中最具普遍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大众生活带来诸多积极影响。主要表现为:第一,丰富大众生活内容。当电视娱乐逐步成为文化的一种类型时,大众生活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人们在观看电视娱乐节目的同时,能够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高度对某一电视娱乐节目进行评价和赏析。第二,拓宽大众生活视野。大众生活如果仅仅停留在对日常生活的理解和感悟的层次上,不去探求其他领域范围的知识,就很难拓宽个人视野,不但不利于个人发展,更有弊于整个社会生活的发展和进步。而电视娱乐文化恰恰在这一关键点上拓宽了大众的视野,方便人们通过电视娱乐文化透析社会各领域新鲜事,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第三,引导大众价值走向。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电视娱乐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分支,其内在价值就在于它的引导作用上。“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3]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明确要求,从这一层面上讲,电视娱乐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电视娱乐领域范围内的具体体现,充分发挥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强大吸引力及巨大优势。在多种文化冲击并存的时代,电视娱乐文化以其独特的优势行走于文化前沿。

2.电视娱乐文化对大众生活的消极影响

电视娱乐文化作为兴起不久的文化类型,在对大众生活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消极影响。这些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形式雷同,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电视娱乐节目最初兴起阶段,以轻松、诙谐、简洁的特点示人,这为之后的各类电视娱乐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即电视娱乐节目形式雷同,缺乏创新意识。第二,品位尚待提高,亟待呼吁观众社会责任感。近几年来,广电总局曾多次对少数公众人物及部分电视娱乐节目做出批评,要求其责令整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对《非常勿扰》等相亲类节目的通报批评。回顾此类事件,根源在于电视娱乐文化处于尚未成熟的时期,其内容品位亟待提高,急于唤醒观众的社会责任感。“三俗”、“拜金女”、“崇富”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现象的出现,恰恰从侧面反映出娱乐文化对于大众的某些消极影响。

四、结语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文化建设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由此可以知道,电视娱乐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同样要以此为标杆,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发挥其巨大的精神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对于电视娱乐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有利因素,应该继续鼓励、支持和发扬;对于其存在的弊端,应认真对待,更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调整和整合其发展,规范电视文化向着更具内涵的方向发展。最终使我国的娱乐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下,更好地服务于大众,服务于人民,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参考文献:

[1]张瑞才,范建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6.

[2]南都娱乐周刊社.娱乐30年那些有分量的娱乐[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9:224.

娱乐节目对电视的影响 第4篇

一、促进了地方电视台的竞争与发展

电视传媒是百姓获得资讯的重要途径之一, 因此之前相当长的时期内国家过于重视媒体的宣传、教育功能, 其娱乐功能被压抑。而如今我国正是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 社会变革使得竞争异常激烈, 人们的心理压力加剧, 需要某些娱乐来舒缓压力。新闻娱乐化的实质是以娱乐为手段加强新闻的吸引力, 其产生的客观效果是生产了快乐, 正是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因而, 新闻娱乐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电视台的竞争和发展。

新闻娱乐化, 其本身就是媒体竞争中的产物, 其源头可追溯到美国报业巨头普利策与赫斯特的竞争, 而今这股浪潮依旧活跃在美国新闻界。新闻娱乐化在国际上大行其道, 成为各媒体间激烈竞争的重要手段, 曾经名声大噪的克林顿总统绯闻案和戴安娜王妃之死等事件就是最鲜明的案例。据《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相关数据显示, 我国已有360个电视台与将近3000套电视节目, 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如何锦上添花、进一步迎合观众的需求, 是新闻娱乐化盛行的市场根由, 为抢占市场份额, 地方电视台以此为手段, 客观上增强市场竞争力。譬如上海电视台的《新闻坊》节目, 在富有海派文化特色的演播室内, 主持人用“谈家常”的方式来播报新闻, 还利用电子传播技术与观众面地面地谈论新闻事件, 好似几人在弄堂口的小座椅上闲话家常, 亲切自然, 一派轻松, 受到了广大市民观众的喜爱。

在新闻娱乐化趋势的推动下, 地方电视节目竭力从严肃的新闻中挖掘出娱乐因素, 呈现给观众带有人情味或戏剧性的软新闻, 增强了新闻事件的吸引力, 使得一些重大严肃的政治事件与经济事件更加贴近百姓、甚至引发共鸣。从前沉甸甸的气氛、遥不可及的话题变成了如今颇为现实又较为轻松的事件, 观众自然兴味盎然。南京电视台的《零距离》节目, 就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宗旨来举办活动与播报新闻, 其“零距离社区行”系列就是深入社区收集素材, 播报百姓的现实生活与问题, 春夏秋冬四季无阻, 面面俱到, 真实可信, 深受广大观众的好评, 收视率更是长期居高不下。

二、片面追求新闻娱乐化对地方电视节目业态有负面影响

新闻娱乐化是一把双刃剑, 它加强了地方电视节目的竞争力, 却也造成了某些短视者的滥用。片面地追求新闻娱乐化带来的利益, 只注重于吸引观众的眼球, 忽视了媒体工作者应承担的责任, 结果娱乐化最终走向低俗化。

受新闻娱乐化趋势的影响, 地方电视节目常常将名人趣闻、灾害事件等引人瞩目的新闻当作重头戏, 而且以挖掘其中的戏剧性或人情味来引起观众的共鸣。然而, 某些节目片面地追求娱乐性, 将事件其是否吸引眼球作为搬上荧屏的标准, 暴力血腥的、稀奇古怪的、繁繁琐琐的都可以, 却不管其内容是否有价值。节目的内容变得肤浅的同时, 形式也更加的煽情和夸张, 所谓的“真实画面”是经过拍摄技巧润色后的刺激感十足的场面, 甚至部分主持人也一味地追求娱乐化, 方言俗语不看场合随意使用, 结果平民化沦落成了低下媚俗。更为严重的是, 部分地方电视台为提高收视率, 不惜放弃媒体应有的客观态度, 捕风捉影、虚构夸张, 用子虚乌有的事件来迎合观众的猎奇心理, 致使假新闻蔓延, 传媒行业的信誉度严重受损。过犹不及, 片面地追求娱乐化, 使得部分地方电视节目丧失了真实、客观、公正的行业原则, 违背了媒体应履行的审美引导与舆论监督功能。

此外, 新闻娱乐化是从商业利益的初衷出发的, 因此片面地追求娱乐化, 导致过于看重电视节目的商业效益, 将会损害地方电视台的公信力。其一, 若是地方电视节目将效益排在第一位, 那么其节目内容的选择就不再重视人文关怀了。比如边缘化的农民、下岗工人等弱势群体的利益很少有人关注, 此方面的电视节目收视率一向不高, 出于利益的考虑, 针对他们的新闻、节目就越来越少了。而与之相反, 为满足观众窥私的兴趣达到提升收视率的目的, 曝光隐私、挖他人脆弱情感的节目开始频频出现。为拍摄受灾后人们的凄惨表现, 记者不顾采访者意愿一次又一次撕开他人伤口的事件屡屡发生, 做人的良知被丧失殆尽。其二, 片面地娱乐化更是损害着媒体的公信力。《实话实说》栏目曾在某一期活动中, 就地方新闻节目发布信息的真实度做了调查, 结果又近一半的人表示不可信。地方电视节目, 是地方政府的代言人, 对其发布信息的认可代表着对政府及其价值观的认同, 若地方电视台因商业利益而片面娱乐化, 无疑是舍本逐末。

新闻娱乐化对地方电视节目业态的影响是有利有弊,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娱乐化倾向促使地方电视节目面向市场、融入竞争、贴近百姓, 这无疑是有益于其业态发展的。然而, 过犹不及, 片面追求新闻娱乐化将会造成地方电视台的低俗化和可信度降低。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西方媒体在9·11事件中的失职, 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新闻娱乐化趋势中必须谨记媒体行业应遵循的立场, 把握好“度”。

参考文献

[1]陈琦.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倾向探析[D].西安:西北大学, 2006.

[2]陈慕瑜.新闻娱乐化现象探讨[D].广州:暨南大学, 2005.

电视节目对学生的影响作文 第5篇

・・ 在这个日新月异、科技发达的社会里,几乎每一户人家都有一台电视机。电视机是传播文化、信息的重要工具。相信每个人都有观看电视节目,观看电视节目能带给我们许多好处和坏处。电视节目富于教育性和娱乐性,也是知识的源泉。

现在许多父母都忙着做工,生活步伐加快,以导致照顾孩子的时间也都减少了。电视在家庭中的地位也愈来愈重要。学龄前的儿童对有些节目未必能看得懂,由于画面不停地变换,很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有的家长甚至觉得电视节目会使孩子安静,不会乱跑,因此认为让电视节目来看管孩子是很好的选择。很多父母为了省事,减少麻烦,于是鼓励孩子从小看电视。可是有些节目成人看了,只觉得滑稽好笑而已。但是孩子看了却觉得很恐怖、残忍,使其幼小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不安。除此之外,他们也喜欢联想,使自己进入了幻觉世界。这说明电视节目对儿童的心理有意想不到的影响。

由于电视节目不论在声音或画面都很吸引人,一旦电视节目开始了,往往会令人寸步不离。每天观看电视节目也会导致金钱和时间的流失,荒废学业和工作,而且容易伤害眼睛和健康。整天看电视,会使孩子不仅是视力疲劳,大脑也会疲劳。另外,电视节目中也有一些不适合儿童心理和理解力的内容,加上五彩斑斓的商品广告,这些都可能会强化孩子的物质欲。看电视节目也可能会导致儿童体重增加,因为他们看电视时很少活动,而且还会吃零食。

・ 最严重的问题是,电视节目具有暴力和色情的内容。如果父母不加以警惕,孩子会很容易受其影响的。父母应及时地利用这些坏内容作为反面教材,引导孩子认识、分辨善与恶、好与坏,使孩子从中得到启发。我们必须自我控制,千万别受诱惑。

看电视也会使我们减少了社交机会。有了电视,我们便不再喜欢出门,靠待在家里看电视节目来打发时间。减少了出门的机会,也就缺少了与别人交往的机会,甚至邻里之间也很少来往。更重要的是电视节目使我们的家庭缺少了亲情。在家里我们过多的看电视,往往容易忽视了与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缺少了在一起聊天欢乐的时间。

照这样说,难道我们必须永远远离电视节目,永远都不看吗?不是,我们可以选择良好的电视节目来观看。空闲时,可以和父母一起观看适当的电视节目,以足近亲子之间的感情。

事实上,电视节目也不是毫无好处。教育学家认为,电视节目对发展孩子的.感知能力,提高记忆效果是有益的。我们必须选择良好的电视节目,以免误入企图。电视节目可以教导小孩子学业方面如:科学、数学、华文等等….可以培养思考的能力。“一张画胜过千言万语”,而一幅具有动感特色的电视画面,对语言发展尚不完善的幼儿来说,其意义和价值就不言而喻了。另外良好有益的电视节目对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激发其想象力能起到积极作用。

儿童适当地看电视节目对增长孩子的见识是有益无害的。坐在家里就可以知道国家和世界大事,使我们不会变成一个孤陋寡闻的井底之蛙。除此之外,观看电视节目也能让我们认识各国的名胜古迹及各种种族的文化及生活习惯,使我们增广见闻,也能陶冶我们性情及舒解我们的压力。

・      但是目前电视中有一些节目内容是不适合儿童观看的。父母要注意节目的分级及内容,陪同孩子一起看,对他们进行诱导、讲解。孩子从中受到教育、开发了智力、丰富文娱生活,将会受益不浅。

浅析电视节目对孩子的影响 第6篇

关键词:电视;节目;影响

如果脱离家长的监督,看电视不但起不到教育功能,反而会有碍于学习,甚至会毁灭孩子的人生。我们知道,一个人刚看电视的时候,可以放松一段时间,可看电视30分钟、一小时之后,人的脑子里便什么思想都没有了。也就是说,至少在看电视的过程中,人变成了“无脑人”。因此,我们说,多看电视对孩子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孩子应该多进行思考活动,借以开发大脑。看电视的时间无异于“大脑活动停止的时间”,也就是变成“傻瓜”的时间。长时间沉溺于电视节目之中,会大大降低孩子的思考力,久而久之,将孩子思考的能力剥夺了。电视被称为视觉毒品。它具有某种魔力,容易让人上瘾。电视之所以有这样的魔力,是因为电视可以设计不断变化的声响效果、画面以及场景,把孩子吸引住,这样,他们就很难对那些相对静止的活动保持专注了。也就是说,孩子们长时间观看电视节目,会对发展孩子的专注力有一定影响。

电视作为现代化传播媒体,对少年儿童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对儿童心智的启蒙、情感的培养、个性的塑造、社会的了解等诸多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电视节目要发挥对儿童的积极作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一、电视节目对孩子产生的积极影响。

电视节目能传播信息,教授孩子各种知识,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让孩子适量地看一些健康的电视节目对孩子的成长是有益的。

1.电视节目是儿童认识和了解世界的窗口。每天的《新闻联播》以及从早到晚各档新闻类节目,早已成为广大少年儿童获取各类信息,了解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渠道。而从最早的《正大综艺》到如今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电视成了介绍世界各国、祖国各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重要信息传播媒体,为少年儿童不断开阔眼界、了解外面的世界,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窗口。

2.电视节目是儿童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电视节目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的特点,易于孩子接受。许多儿童喜爱的电视节目,比如《动物世界》,不但把平时并不常见的飞禽走兽活生生地呈现在眼前,而且呈现了自然界各种生物生存发展的规律。像英语教学栏目《爱探险的朵拉》,则是寓教于乐,很好地激发了儿童学习英语的乐趣。还有《天天饮食》之类的生活类节目,能教给儿童很多生活的技能。少年儿童能够在边玩边看中获取了许多知识和技能,开发了智力。

3.电视节目让儿童接受各种艺术熏陶。现在不论中央台还是地方台,都开通了体育、综艺、戏曲、音乐等专业频道,各档节目让广大少年儿童像亲临现场一样,能够欣赏到像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这样的世界顶级赛事,观看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的音乐、舞蹈、戏曲、杂技、魔术等各种精彩绝伦的演出。电视艺术所涉及的广阔领域,不仅开拓了儿童的眼界,增长了见识,提高认知的能力,而且在享受力与美的同时,接受审美教育,陶冶了情操。

4.电视节目对于儿童思想品德的教育以及行为习惯的形成起着巨大的作用。从《还珠格格》《喜羊羊和灰太狼》,不论儿童电视剧或成人电视剧,里面透过人物和故事情节,其实都是在传播一种价值观。儿童看了可以从中分清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因此在儿童年幼的心灵里就会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知道哪些是应该效仿的,哪些是应该抵制的,从而不断规范个人的言行。

二、电视节目对孩子产生的消极影响

随着电视产业的发展,电视节目的类型多种多样,对儿童的影响也存在消极的方面。比如一些电视节目中包含暴力与色情内容,由于少年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对他们具有腐蚀作用。有的孩子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对身体健康不利,对于儿童之间相互交流也设置了一道障碍。而最近热播的《甄嬛传》和《步步惊心》为代表的宫廷剧和穿越剧虽然情节引人入胜,但《甄嬛传》的情节有包含如何上位、如何博取主子的信任等,充满了勾心斗角;《步步惊心》更是让儿童想入非非,梦想着也能够实现穿越。少年儿童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长期下去对儿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三、选择合适电视节目的特点

要使电视对孩子的成长发挥好的作用,选择电视节目最为重要。给孩子看的节目应具有以下的特点:首先要有教育性,能够增长知识,在道德和社会性方面都具有教育意义。再一个讲求单纯性,故事情节相对简单,孩子们比较能够接受。电视节目必须要有趣味性,节目情节稍有起伏,能激发孩子们观看的兴趣。另外独创性也必不可少,节目主题新颖,思维方式独特,能为孩子理解和接受。在这要强调的一点就是理解性,节目语言内容要容易被孩子理解,这样才会达到孩子们所表现出的效果。最主要的还是健康性,有健康的情调,不含低级趣味的内容,不含刺激性的动作和场景,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

四、怎样合理化的对待电视节目

1.电视台合理安排,明确标注适合人群。现在很多电视台都开通了儿童频道,保证了少年儿童能够看到他们喜爱的节目,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但是其他频道播出的电视节目少年儿童也能看到,为避免对少年儿童造成不良影响,电视台播放电影电视剧,可以像美国的HBO一样,在节目开始前,明确标注该节目是否包含暴力和色情等方面内容,适合哪个年龄段的人群观看,少年儿童观看时是否需要家长陪伴等方面的提示。

2.控制观看电视的时间。电视视听与书刊阅读相比,前者可以说是“被动性”的, 后者是“主動性”的。因为图像与文字相比较很容易理解,因看电视太多而养成的“被动性”,将不利于儿童思考力的养成与提高。对电视严重依赖的儿童,他们的语言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特别是掌握数学符号体系的能力不可避免地会遭到严重削弱。因此,要控制少年儿童看电视的时间,特别是学龄前儿童,每天看电视时间最好不要超过2个小时,且不要连续看,鼓励孩子多做一些室外活动。

3.合理安排收看电视时段。有些时候家长可能只注意时间的控制,以及生活作息的配合,却忽略此阶段时间、电视节目的内容是否适合孩子观看。建议家长考虑孩子的兴趣,与孩子一起讨论,了解孩子喜欢看及适合看的节目有哪些。如认为节目不适合孩子看,也可适时告诉孩子父母反对的理由,告诉孩子不是禁止孩子看电视,而是认为节目内容不适,且会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让孩子感受父母的关心和重视,也给孩子表达意见和喜好的机会。

4.家长尽量陪儿童一起观看。在孩子观看电视节目的时候,家长不妨先放下手头的事情,坐下来陪孩子一起观看,也可以试着去询问孩子,现在看的这个节目什么地方觉得比较有趣?或是尽量安排全家一起看电视,不但可以促进亲子之间的感情,更可适时指导孩子吸收正确的知识与观念。

结论

娱乐节目对电视的影响 第7篇

1.1 追求宣传价值、新闻价值与审美价值的相对统一

追求宣传价值、新闻价值与审美价值的相对统一是电视节目中比较重要的艺术性表现之一。一个电视节目在追求宣传价值、新闻价值与审美价值的时候, 有一个契合点, 这个点抓对了, 电视节目就成功了一半。电视节目在播出的过程中, 既传达了一个新闻信息, 又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 同时电视在录制中由于有一定的技巧性, 让观众感到了美的震撼。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央视著名节目《焦点访谈》在节目表现中, 就追求宣传价值、新闻价值与审美价值的相对统一。在2011年四月份的一期《焦点访谈》中, 主题是关注留守儿童, 就是达到了这种效果。

1.2 追求政治性、思想性与真实性的相对统一

“追求政治性、思想性与真实性的相对统一是电视节目的基本要求。”这要求电视节目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 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能够播出具有价值性的新闻, 在政治性以及思想性都具备的前提下, 确保新闻的故事性。在我国电视节目最追求政治性、思想性与真实性的统一就是新闻节目, 尤其是央视的CCTV1的新闻联播, 以及国际频道的新闻节目, 作为地方台的新闻节目, 相对于央视而言, 其所追求的政治性、思想性与真实性的统一有一定的差别。

1.3 追求内容、形式与效果的相对统一

“追求内容、形式与效果的相对统一是电视节目吸引观众的重要特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 对精神生活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具体表现电视节目上, 越来越多的人不仅对电视节目的内容感兴趣, 对电视的形式也感兴趣, 而电视节目抓住了人们的这一心理, 不断追求内容、形式与结果的统一。电视节目的形式是一个吸引观众眼球的一个载体, 通过形式让观众对内容感兴趣, 这样就达到了电视节目的宣传效果。

2 娱乐化现象对电视节目艺术性的影响

2.1 本土艺术文化正在遭受外来文化的侵袭

现在许多电视上走红的娱乐节目大都来自对国外此类节目的模仿和借鉴, 例如湖南电视台的《超级女声》就是源于对美国当红真人秀《美国偶像》的模仿, 《开心辞典》等益智类游戏节目源于塞拉多制片公司为英国独立电视台制作的《谁能成为百万富翁》的构思。在“信息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中国电视受外来文化影响, 呈现出电视节目娱乐化态势已是不争的事实, 从而导致我们的本土艺术文化正越来越多的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袭。

2.2 降低了电视节目的艺术性

在娱乐化背景下, 电视节目的艺术性在一定程度被缩减了。这里指的缩减艺术性主要是过度追求娱乐化而忽视真实性、客观性、价值型等方面的要素。这种过度追求娱乐化会导致电视节目超着庸俗化、低俗化的方向发展。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黑龙江电视台有个栏目是《生存大挑战》, 该栏目主要是就是模仿国外的真人秀节目, 这种节目过度追求娱乐化而缺乏自己的创新, 不利于电视节目艺术性的表现, 也不利于电视节目收视率的提高。

2.3 产生了虚假新闻

为了提高收视率, 很多节目主持人为了放大新闻中具有娱乐性、趣味性、消遣性的部分, 不惜掩盖新闻背后的真实导致了虚假新闻的产生。2010年某娱乐节目发出“洪金宝去世”的新闻, 此新闻一播出, 收视率立马提高, 但是这种虚假新闻, 妨碍了我国节目的正规发展。

3 在娱乐化背景下加强电视节目艺术性的措施

电视娱乐化发展是一个必不可挡的趋势, 那么如何在娱乐化背景下加强电视节目艺术性发展就是需要我们考虑的问题,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出建议。

3.1 广电系统要加强节目规划

广电系统加强节目的规划是推动我国电视节目艺术性发展的重要举措, 广电系统主要是从监管制度和审查制度来加强节目的艺术性。

3.1.1 完善监管制度

“广电系统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根本目的。”在日常的工作中广电系统要制定科学的监管制度, 推动我国广电系统的标准化建设。同时广电系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水平, 将加强电视节目的科技创新, 加大对新媒体、新业务纳入监管的科技攻关力度, 切实为行业监管、行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3.1.2 完善节目审查制度

作为广电系统的工作人员, 首先要从自身意识到不良节目对观众的危害, 意识到自身审查节目的重要性。广电系统工作人员在执行日常的审查工作中, 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 始终做到为人们的利益着想, 只有这样, 电视节目才会避免超庸俗花方向发展。

3.2 媒介在发展中要重视电视节目的艺术性

媒介在发展中要意识到电视节目艺术性表现的重要性, 不能单纯为了追求收视率而做一些迎合低级趣味的节目。这要求媒介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3.2.1 媒介要有社会责任感

“高尚的文化娱乐是人们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人工作节奏的加快, 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服务的娱乐性节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然而越来越多的媒介为了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或者其他利益, 摒弃电视节目的艺术性原则, 发展娱乐化节目。要认真做节目, 认真采编节目, 媒介领导要认真审核节目, 媒介工作者在工作中要随时会把社会责任、社会公德放在首位, 时刻提醒自己, 做出好节目, 做出观众喜欢的节目。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曾经央视节目《面对面》的主持人王志就是以一颗责任心对待采访的, 在采访的过程中不卑不亢, 不因为嘉宾的身份特殊, 向嘉宾提一些很尖锐的问题, 为观众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3.2.2 媒介要正确对待市场竞争

媒介要正确对待市场竞争,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媒介与媒介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这种竞争激烈的环境中, 很多媒介都是跟风随大流发展。因此媒介要正确对待市场竞争, 无论市场竞争怎么激烈, 媒介要认定——“只有电视节目有价值、有意义才会赢得观众广电喜欢。”目前很多媒介单方面追求收视率, 使得播出的节目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迎合低级趣味, 甚至个别媒介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在电视节目中大量播放广告。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现在在很多地方台, 在播放电视剧的过程中, 不但广告期间都是治疗不孕症, 甚至在播放电视剧的过程中, 还播出两个挂角广告, 而且都是治疗男女生殖系统疾病的广告, 类似广告的存在实在是让观众看不出电视节目的艺术性。因此媒介要正确对待市场竞争, 从源头上遏制不良电视节目的诞生, 为观众提供优秀的节目, 推动电视节目的艺术性发展。

电视娱乐化发展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 这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国民的精神需要都有关系。改变不了电视娱乐化趋势, 我们就要考虑如何在娱乐化背景下, 发展电视节目的艺术性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通过上文我们可以看出, 只有广电系统和媒介一起努力, 我国电视节目才会朝着规范化、艺术化的健康方向发展, 为我国观众提供更好的精神食粮, 继而提高我国电视节目的整体发展水平。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发展, 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而电视节目, 作为人们追求精神文明的重要媒体, 为了迎合市场, 也逐步向娱乐化方向发展。本文就泛娱乐化现象度电视节目的影响做出具体说明, 并就如何保证电视节目的艺术性给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以推动我国电视节目的发展。

关键词:娱乐化,电视节目,艺术性

参考文献

[1]Stefan Ollig;中国电视节目的出口:一种消费者理论的透视[J];新闻界;2005年04期

[2]何新军;电视节目制作发展趋势[J];电视研究;2008年01期

娱乐节目对电视的影响 第8篇

当前, 我国的电视荧屏已进入“娱乐狂欢”时代, 在诸多电视娱乐节目中, 浙江卫视推出的《中国好声音》 (The Voice of China) 独树一帜。节目自2012年7月开播以来, 屡屡打破大陆电视节目的收视纪录, 这得益于节目独特的传播特点。

节目定位立意高。《中国好声音》确立了精准的定位, 作为一档较高水准的励志类音乐评论节目, 《中国好声音》摆脱了以往娱乐节目存在的内容肤浅、格调低俗、粗制滥造等弊病, 最大限度的传播正能量, 并邀请流行乐坛顶尖的音乐人和歌手担任导师, 同时优秀的参赛选手在一流的平台淋漓尽致地展现自己的音乐梦想。《中国好声音》将娱乐精神和文化品质巧妙融合, 高立意的定位提升了节目的核心竞争力。

传播主流价值观。《中国好声音》以主流价值观为导向, 通过电视娱乐节目的载体, 向包括青年学生在内的受众传播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在当下过度娱乐化、庸俗内容甚嚣尘上的电视荧屏刮起一股真诚、善意、充满正能量的清新之风, 满足了受众日益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引领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进一步推动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实效。

个性选手。好声音的参赛选手大多数是我们身边最朴实、最平凡的人, 他们其貌不扬, 但始终怀揣着音乐的梦想。台湾盲人歌手张玉霞真情演绎邓丽君的《独上西楼》, 她天籁般的歌喉征服了现场观众, 得到4位导师的大加赞赏。正是因为张玉霞惟妙惟肖演唱邓丽君歌曲, 在《中国好声音》第一季巅峰时刻的颁奖典礼中, 她获得了“心灵的歌者”奖。

专业评委。《中国好声音》邀请专业导师来传递音乐的力量。每位导师作为评委都有明显的风格和个人魅力, 并为每位学员提供自己作为一位前辈的意见和建议。“音色、曲风、音域、音调、B段高音”等音乐专业词汇, 经常被导师们提及, 每位学员都会得到针对性极强的点评。如果多位导师同时转身, 不管学员选择哪位导师, 大家都毫无芥蒂温暖相拥。

2《中国好声音》的正能量传播对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作为一档优秀的电视娱乐节目, 《中国好声音》为人们津津乐道的除了一流的节目品质外, 节目充满正能量的传播内容更展现出《中国好声音》高远的立意。凭借对主流价值观的弘扬和传播, 节目获得极高的收视率, 也赢得观众的良好口碑, 并对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积极影响。

2.1 精良的节目品质, 传播主流价值观

美国学者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中提出了大众传播的教育功能, 即大众传播在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1]《中国好声音》的主流价值观念即“什么是好声音”, 暖心的鼓励、专业的指导、追梦的主题等正能量的元素都在传播着核心价值观, 对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取向具有引导作用。比如承载父亲音乐梦想的学员平安用歌声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向父辈致敬, 将音乐送给像爸爸一样为祖国奉献了青春的一代人。有“小邓丽君”之称的朗嘎拉姆首次挑战非邓丽君的歌曲, 试图证明她模仿之外的演唱能力, 导师周杰伦评价道:“我推荐她, 希望她可以在泰国将中文歌发扬光大。”正是对真、善、美及公平、公正价值原则的弘扬, 节目才吸引了优秀的学员、顶级的导师等。

2.2 盲听盲选的节目形式, 传播公平公正原则

现阶段, 大量低俗选秀节目充斥电视荧屏, 早已迷失了音乐本身的初衷。《中国好声音》打破常规, 采用导师背对选手只专注声音进行选择的方式, 重新找寻纯粹“听音乐”的节目模式。《中国好声音》独树一帜的盲听盲选节目形式, 导师背对学员, 单纯凭借声音评判优劣, 避免外貌长相、穿着打扮等外在因素的影响, 实现了最大限度的公平和公正, 同时完美呈现出寻找“好声音”、通过“好声音”来传播正面价值观的节目理念。学员演唱时, 如果导师按下按钮转身, 表示导师被学员的好声音征服, 并将该学员纳入自己战队。《中国好声音》颇为新颖的盲听盲选形式, 使得节目的可看性大大提高, 值得称道的是, 节目传播公平公正原则也给高校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营造出公开透明的环境氛围。

2.3 一流导师的专业点评, 暖心的鼓励、教育与引导

导师的水准层次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节目的品位和质量。一流的导师, 不仅是鉴别好声音的慧眼伯乐, 还可以拨动学员心灵最深处的那根琴弦。《中国好声音》四位评委导师都是当下声名显赫的音乐人, “不仅使节目有着权威的衡量标准, 更引导着一种主流音乐价值的评判。”[2]导师刘欢的点评既有对学员的专业指导, 又有暖心鼓励。比如对学员多亮的评价, “你把小情歌唱成了满怀深情的大情歌, 是一个很全面的声音, 既有说服力, 又有控制力。你是一个很好的歌手。无论你选择谁, 你的前途一定是光明的。”对学员王乃恩的评价, “I Want You!你是中国好声音, 你应该值得起这个标志。”他一直强调, 歌手是最重要的核心载体, 先有好的声音, 没有好的歌手, 其他都无从谈起。面对为网络游戏演唱主题曲的蒙面自卑女孩, 没有导师转身, 刘欢语重心长说道:“今天摘不摘下这个帽子都不要紧, 有一点我可以在这里非常充分地鼓励你, 唱歌与长相没那么大关系……不要在乎别人怎么讲。歌声最重要。”导师杨坤不加修饰的真性情受到学员和观众的喜爱, 黄勇的一首《春天里》, 杨坤留下了眼泪, 从舞台上选手的身上, 看到了从前自己追寻音乐的坎坷道路。

2.4 学员追梦的励志主题, 积极的价值导向作用

“娱乐节目必然要蕴含着一定的价值导向和善意取向, 承载一定的社会责任和教育功能, 即使是纯粹的娱乐, 也一定会触及到精神层面和价值取向, 没有精神支撑的娱乐, 是不会长久生命力的。”�[3]《中国好声音》收获了“叫好又叫座”的良好口碑, 并对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精神性格产生重要的影响, 节目在价值导向的设计功不可没。好声音学员征服导师和观众的不仅仅是扎实的歌唱功底, 更重要的是他们对梦想的坚持, 无论遇到什么挫折, 都没有停止追梦的脚步。《中国好声音》节目凭借对“追梦”励志主题的深度挖掘, 与广大观众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在第三季节目中的歌手南玛子呷, 从大学时起, 就在酒吧演出, 虽然身上永远只有微薄的路费和几天的饭钱, 但无论走到哪儿, 他都无法忘记对已故母亲的承诺, 不愿停止追梦的脚步。在追寻和实现梦想的过程中, 充满了艰辛。学员感动人心的经历、敢于追梦的励志故事、哀而不伤的动情歌声, 特别能够引起作为同龄人的大学生的共鸣。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们大学出版社, 1999:114.

[2]殷海晴.中国好声音热播的几点思考[J].新闻爱好者, 2013 (2) :95.

电视对农节目创作中娱乐元素的应用 第9篇

农节目中增加娱乐元素的必要性

1.媒介环境

《传播学概论》指出, 传播具有控制、娱乐、教育以及雷达等功能, 而其娱乐功能则是摆脱现实烦恼与痛苦的娱乐, 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化及教育功能。当前电视媒介已进入娱乐时代, 让观众在轻松的心态下收视节目, 成为许多节目定位的一个考量方向, 所以, 为了吸引观众, 农节目娱乐化已是大势所趋。比如, 《乡村发现》《致富经》都提出内容实用, 手法娱乐为节目创作原则, 制作的节目深得观众喜爱, 也获得业内专家的好评。

2.受众心理需求

高压力、快节奏的生活导致观众娱乐需求空前膨胀。经调查, 娱乐消遣是农村受众收看节目的主要动机。农节目是否“寓教于乐”正是农村观众遥控节目收视的重要保证, 所以对受众心理需求予以充分了解, 提升农节目娱乐性方可吸引更多受众。

对农节目创作中娱乐元素的应用

农节目属于一种节目类型, 并非农业科技自身, 所以节目制作方的目标是要做出好看而严谨的电视节目。把实用的农业新技术, 致富好点子传播给目标受众, 通过娱乐元素在节目中的合理应用, 是多样化农节目的最好选择。

1.农节目选题时要挖掘题材中娱乐性的因子

农节目能够创作成功, 多半取决于节目选题, 正所谓题好一半功。所以在选题时, 除了选择切合农民实际, 贴近农民生活, 讲求实效性与实用性, 有意义的选题外, 找出题材中具有娱乐性因子, 是创作农节目的基础与前提。比如, 《乡村发现》有一期讲述《致富榜样—愚汉》的节目, 这位老人已经70岁了, 可他一直研究“懒汉种田法”, 要在抛荒地上搞水稻旱作, 十几年的研究, 让他从四处举债到如今成为农民眼里的专家。这样的题材怎么寻找娱乐因子呢?经过前期采访, 编导了解到一个他在黄土地上搞试验失败的故事, 当时许多农民都笑他是傻子, 还没有人能在黄土地上种水稻呢。编导觉得这是个娱乐点, 节目抓住农民嘲笑老人的情节, 设计情景再现, 让这期节目在轻松的表演中感受老人愚公的精神。其实, “三农”题材一般都比较老套, 缺少兴奋点, 《乡村发现》在题材上就善于找到兴奋点, 然后放大, 用重笔墨去设计环节, 应该说, 找到一个题材的娱乐因子, 节目就成功一半了。

2.对农节目策划要强化娱乐手法在各环节中的切入

节目策划包含采访前的准备, 采访中的现场应变和后期制作的包装。访前的准备要根据题材中如何更好体现娱乐性要求, 是否需要道具, 演员等。比如, 《乡村发现》中, 三名主持人以其个性化的语言将一个个故事巧妙串联, 外景记者与农村农民亲密互动、以及“群众演员”滑稽搞怪的“客串表演”等等, 将娱乐化手段巧妙地运用到节目中来, 使故事的叙说洋溢着轻松愉悦之感, 也凸显出一种娱乐效果。通常观众都比较喜欢听故事。农节目主要任务就是将枯燥无味的农业知识转化为趣味横生的娱乐性节目。通过冲突、悬念、故事以及戏剧等各种娱乐性创作手法, 对农节目情景剧进行设计, 在破解悬念中不断展现农业知识, 激发观众探秘心理, 使观众好奇心得以满足, 在潜移默化中为观众普及农业知识。

3.对农节目表现形式要用娱乐的思维设计, 增强节目可看性

作为电视的一种形式, 农节目若要吸引受众眼球, 首先要靠农节目科技知识宣传本身, 也就是节目内容;其次是农节目拍摄与制作方式的编导技巧是否具有艺术性和可看性。农节目编导时, 要善于通过情景再现、表格、动画、音效以及特技等手段, 将抽象知识生动直观的表达出来, 使其能够通俗易懂, 并使画面极具震撼力与冲击力。《致富经》有一期介绍养羊致富的节目, 编导采用拟人化的手法, 配上喜洋洋音乐和电影片段, 使原本非常单调的种养植节目变得非常活泼, 可看性很强。对农节目的画面容易呆板, 单调, 所以在拍摄时要善于有娱乐的思维, 设计些容易产生笑点的画面, 比如抓鱼时鱼逃走, 撵羊时羊拱人等让人产生意会的情景。可以说, 在对农节目创作中, 要时刻用娱乐的思维来产生兴奋点, 使节目避免呆板, 淡而无味。

娱乐节目对电视的影响 第10篇

一、当前广播电视节目中语言娱乐化现象严重

目前广播电视节目语言娱乐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在广播电视节目中经常能够听到一些港台化十足的节目用语, 例如:耶、哇塞、我好好…等等的港台化用语。在节目中加入一些个性化的用语无可厚非, 但是作为广播电视节目的主持人, 其应该以自身的工作语言为语言使用标准, 不能误导观众的语言倾向。语言港台化的倾向不仅仅体现在节目用语方面, 在节目的语气方面也是如此, 调侃性的节目用语以及无厘头式的节目用语在当前的广播电视节目中层出不穷, 例如在某一个节目中, 节目编导以《“飞”一般的梅艳芳》为节目名字, 这些调侃性的节目用语遭到了很多网友的质疑, 在节目进行中, 主持人多次使用了“妖气冲冲”“妖艳”等词语, 没有做到对一位已故艺人的起码的尊重, 诸如此类的节目举不胜举, 这些将娱乐建立在已故艺人亲友痛苦基础上的节目实在是不值得提倡。

另外还有一些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大量的使用方言, 这样在某一区域来说可能会比较具有亲和力, 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但是作为广播电视从业者来说, 标准化的语言是其必备的语言素质, 而且广播电视工作者是国家推广普通话的先导和模范, 其语言形象会对广大观众造成极大的影响, 因此广播电视节目工作者应该注重自己的语言形象, 以标准的普通话来展示自己的节目魅力。至于说节目与当地观众的亲近程度, 其实现完全没有必要一定要倚重方言的使用, 节目中可以加大对当地文化特色的关注程度, 让观众提高对当地文化的认识程度, 而不仅仅是依靠语言的方言话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除此以外, 节目主持人还要注意在节目中的外语引入, 很多的节目我们在观看的时候经常会听到主持人不时地使用一些外语, 在观看节目的同时会对很多观众造成诸多的疑惑, 既然是非外语类的节目, 那么过分地引用一些外语到节目中就有一些说不过去了。

二、节目用语娱乐化现象的原因分析

在消费意识横行的当代社会, 关注经济效益的不仅仅是一些商家和企业, 电视媒体也在逐渐的加大自己对经济效益的关注程度, 又由于当前观众娱乐化现象的严重, 媒体工作者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 提高自身节目的收视率和关注程度, 其在自身节目中用语的娱乐化就不难理解了。

电视节目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 在内容和形式上要有所创新, 但是部分广播电视节目工作者片面地理解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的含义, 将这项工作停留在表面, 以语言的平民化和娱乐化来保证电视节目的贴近实际和贴近生活, 这些都是理解上的误区。实际上广播电视节目的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以及贴近群众是要求电视节目要从群众的基本需求出发, 真实地反映当前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正面解释老百姓对于一些社会现象的疑惑, 而不是单纯地从语言上去贴近实际。至于贴近生活是要求电视节目要具有生活气息, 与真实生活保持一致, 杜绝脱离生活的现象。而贴近群众则要求电视节目要以群众的根本需求为需求, 满足于群众的节目观看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广播电视节目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造成广播电视节目用语娱乐化现象的一个很重的原因就是从业者责任心不强, 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是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的喉舌, 其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 除此以外其对大众的语言和文化导向有着一个很强的影响作用, 但是这种责任很多的从业者都没有意识到, 一味地迎合大众的娱乐口味, 将自己的基本职责抛在脑后, 当然这些现象的造成也不能够完全由节目主持人来负责, 电视媒体的利益追逐也是节目用语娱乐化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新闻媒体工作者是广大民众的语言示范者, 其对大众的文化修养起到一个教育的作用, 其标准化的语言和行为有助于规范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 另外其语言和行为不仅仅代表着个人的形象, 还代表着电视媒体的形象, 因此电视节目主持人应该加强自身的责任意识, 杜绝在主持节目中使用娱乐化的语言, 将语言示范责任担负起来。

曾经有一位学者说过“如果国家是一条行驶在茫茫大海中的巨舰, 那么新闻记者就是这艘巨舰的船头瞭望者”, 有此可见新闻工作者责任的重大, 但是恰恰相反的是目前有很多新闻记者缺乏这种责任意识, 一味地将个人情感和喜好掺杂在新闻的报道中, 娱乐化的语言和不属实的报道对民众的危害程度是一样的。因此新闻工作者要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感来, 要对电视媒体负责, 要对广大的民众负责, 更要对我们的民族文明的传承工作负责。

总而言之, 在当前的消费主义社会中, 娱乐化因素充斥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就连严肃的新闻领域也不能幸免, 这是广播电视工作者的失职, 更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残害。因此作为广播电视工作者的我们应该树立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来, 将推广民族文化作为自己工作的最高目标, 坚决杜绝在广播电视节目中使用娱乐化的语言, 要将标准化的节目语言带给广大的电视观众, 将我们的优秀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臧力卿.试论新闻娱乐化现象[J].新西部 (下半月) , 2009, (04) .

电视节目娱乐化现象探究 第11篇

【关键词】电视节目 娱乐化 议程设置

一、当下我国电视节目娱乐化现象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大体可分为综艺类、游戏类、益智博彩类、真人秀节目四种类型。①如今,越来越多的娱乐节目让平民走上舞台,一改以往只有明星才能上娱乐节目的传统。本部分以江苏电视台《非诚勿扰》为例探讨当下中国电视节目娱乐化现象。在《非诚勿扰》中,所谓的“相亲”已经不是一个人或者两个人的隐私,而是可以公开在电视观众面前的公众性话题。这一创新改变了人们传统价值观念,人们在这类互动性的游戏类娱乐节目中体现了自我价值。因此这一栏目自开办以来,得到了广大受众的喜爱,收视率居高不下,同时也引起了其他电视台的纷纷仿效,如浙江电视台《爱情连连看》、山东电视台《爱情来敲门》、吉林电视台《全城热恋》等等。

这类娱乐节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娱乐平民化、娱乐公平化,但是任何形式娱乐都要讲究适度。各大电视台在收视率的诱惑下相继推出相亲节目,已造成了此类节目泛滥的现象,严重“强暴”了观众视觉,给受众造成了一种错觉:找对象,只要上相亲节目即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娱乐的低俗、社会的浮躁。

二、电视节目娱乐化的成因

电视节目中的传播符号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声音语言;二是画面语言。现从符号学角度对《非诚勿扰》节目中使用的部分声音与画面符号进行解读,从微观上分析电视节目娱乐化的原因。

1、以“can you feel it”和“可惜不是你”等声音符号为代表的娱乐形式

伴随着“can you feel it”激情迸发的节奏,男嘉宾入场。24位女嘉宾的审视、现场所有观众的瞩目以及电视机前所有观众的注视,平日里默默无闻的男嘉宾在“can you feel it”之后俨然感受到自己已经成为众人的焦点;而在男嘉宾未能牵手成功后响起的“可惜不是你,陪我到最后......”塑造了男嘉宾失望落寞的形象。

2、以女嘉宾的服饰、妆容、姿势以及舞台、灯光等画面语言配合下的娱乐形式

时髦的服饰(以裙子尤其是短裙居多)、高跟鞋、浓重的妆容、优雅的姿势,加之舞台和镁光灯的配合,女嘉宾的魅力展露无遗,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大概是所有女性追求的,更是男性所喜爱的形象。

所有的这些符号编码了一个观众从未接触过的虚拟环境,无论是场上的男女嘉宾还是场外的电视观众,都在这种虚拟环境中得到了精神的享受。万众瞩目的焦点、“金光闪闪”的舞台、镁光灯下的闪亮形象,使观众自发地将这些能指的符号上升为“美好”的所指意义,人们在这种虚拟的符号世界里不能自拔,造成了电视娱乐节目生生不息的现状。

目前学界对电视娱乐节目与传播学理论结合进行研究的案例较少,笔者结合议程设置理论解析电视娱乐节目存在的根本原因及其内部运行机制。

1、跨文化传播的影响

议程设置、节目制作常从收视率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考量。布热津斯基认为:在现代经济和跨国大众传媒的影响下,民族国家的重要性正在减弱,“主权论”的观念正变得无足轻重,“一个全球的政治进程正在出现。它正改变着又取代这传统的国际政治。在这一进程中,美国不仅是主要角色,而且是一个内部结构和动态使之有机地与这一正在出现的进程协调一致的角色。”这种角色使美国可以在全球起一种“催化作用”,即凭借它所提出思想观念的力量来改变别的国家。②

美国的文化侵略正悄悄地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尤其是电视媒介植入人们的意识形态当中。在跨国大众传媒的影响下,美国正在利用各类媒体手段,打造属于美国的殖民文化,试图变美国的娱乐标准为普世的娱乐标准,进而达到文化殖民的目的和文化霸权的地位。据了解,今年2月18日,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中国引进好莱坞分账大片将由20部增加到34部,票房分账比例也由此前的13%提高到25%。③除此之外,我国娱乐节目中有很多来自对美国的模仿。例如在我国大受欢迎的《爱情公寓》就是对《老友记》的模仿,更有许多脱口秀、达人秀节目也来源于美国。因此,由于客观上美国文化的“催化作用”加之主观上对美国文化崇拜和模仿,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国电视节目娱乐化走向的原因。因此,我国媒体体制本身加之美国文化的影响成为电视娱乐节目议程设置的主体。

2、媒介本身的操纵

媒介本身同样参与了议程的设置。李普曼在《公共舆论》一书中论及拟态环境的问题。这一理论认为,由于人直接的认知范围是有限的,因此人只有借助媒介来认识整个世界,同时,人们了解的并非现实社会本身,而是通过媒体的选择、加工、编码之后形成的拟态环境。人们通过这种拟态环境来认识世界,并据此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调整。人和现实物质环境之间存在的拟态环境,是由大众传媒通过传达信息,提示外部环境的变化而结构出的一个信息环境。④《非诚勿扰》就给观众构建了一个从没接触过的拟态环境。在传统的相亲现场,只有男生和女生,而《非诚勿扰》构建的相亲现场,有主持人、嘉宾,他们相当于传统的媒人;有男嘉宾和女嘉宾,他们相当于传统相亲现场的相亲主体,不同的是,男嘉宾一次可以与24位女嘉宾相亲。随着它的热播甚至泛滥,它逐渐颠覆了受众心里对传统相亲形式的印象,而被一种新的印象替代。媒体正是通过构建一种人们似曾相识又从未接触过的拟态环境,利用人的好奇心来进行议程的设置。

3、观众心理的需求

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对媒介产品的消费是有目的的,旨在满足某些个人的经验化、心理化的需求。大众媒介要获得成功,就要尽力了解受众对什么感兴趣,还要了解为什么感兴趣。几乎每一个媒体人都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宣誓:我们只给人们提供他们想要的东西。⑤当下中国电视节目娱乐化现象严重的一个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媒体人窥见了受众的这种娱乐需求,为了满足受众的这种需求推出各种形式的娱乐节目。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受众也参与了议程的设置,但绝不是议程设置中最根本的主体。

三、电视节目娱乐化的内部运行机制

以上探讨了电视节目娱乐化的原因,从议程设置的角度看,分别代表了议程设置的三个主体:政策议程、媒体议程和公众议程。笔者认为议程的议题总是从政策议题流向媒介议题,再流向公众议题,当然不可能是完全单向的流动,如下图所示:

①:从“教化”向“娱乐”的转变

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担当了党和国家宣传机关的角色,长期以来被作为一种“教化”的工具发挥着宣传教育、舆论导向、信息传递的功能。因此就算是娱乐也在无形之中被一种“寓教于乐”的思想牵附着,人们在享受快乐的过程中总能得到一定的知识和启发。但自从90年代起,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电视媒介议题也发生了从“教化”向“娱乐”的转变。这种转变一方面来自经济体制的变化,另一方面原因正如上面所述的来自美国文化的“催化”和影响。

②与④:从单向流动向双向互动转变

“教化”阶段媒介议程的流动是从媒介向公众的单项流动,媒介将其艺术形式和审美观念一厢情愿地强加给大众,观众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自从我国的电视媒介功能从“教化”走向“娱乐”之后,互动性的节目成为电视娱乐节目的追求。这正好迎合如今草根阶层要求精神解放、渴望话语权的强烈愿望。正如陈力丹所言:“我国公众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有机会、有时间、有能力关注自己的生存质量,追求生活的快乐和情感宣泄。新一代人不会像他们的前辈那样习惯于压抑欲望和感情,他们注重现实的娱乐和消遣,轻松表达即时情感。”⑥这同时带来了电视娱乐节目议题失控的问题。在如今草根文化兴起的时代,电视媒体越来越关注受众的需要,并且在“收视率”的诱惑下,一味地追求大众化、通俗化和娱乐化;而受众为了在这种新型的娱乐节目尤其是互动类节目中找到自我价值的体现,盲目地选择和消费这些节目。于是在这种双向互动中,我国的电视娱乐节目的媒介议题正在失去控制,并在慢慢地走入一种恶性循环当中。

结语

娱乐,是一种生活态度。所谓“存在即合理”,娱乐节目的出现有它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是任何形式的娱乐都要有个度。因此,要求媒体、政府在议程设置中既要充分重视公众议程的作用,又要把握好度,做到娱乐节目的“教化”与“娱乐”并重,这样才能使我国的电视娱乐节目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①邵培仁,《走出电视娱乐节目庸俗化的困境》,《新华月报》,2006(3)

②[美]布热津斯基 著,潘嘉玢、刘瑞祥 译:《大失控和大混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③人民网,2012.2.19,http://media.people.com.cn/GB/17152162.html

④[美]沃尔特·李普曼:《舆论学》,华夏出版社,1989

⑤[美]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 著,曹书乐 译:《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⑥陈力丹:《舆论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广告系)

责编:姚少宝

娱乐节目对电视的影响 第12篇

思考是社会反思与进步的推动力量, 正如当现代人沉醉在由电视文化带来的一系列“纸醉金迷”时, 尼尔·波兹曼已经开始对“电视文化”对于现代人“对话语境”的影响展开深入的思考。他的思考继承奥尔德斯·赫胥黎的衣钵, 又在归纳详解麦克卢汉等人观点的基础上, 合时宜地提出一系列问题以及深入的联系, 书文整体透彻、鲜明、生动, 充满哲思深度。

波兹曼对赫胥黎的“毁掉我们的, 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 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深表赞同。而关于“娱乐至死”, 他从几个方面进行了自己的深思论证:首先从媒介概念的实质谈起, 由“印刷术”带来的对话语境变革详述开始, 分别对它所提出的媒介即隐喻、媒介即认识论进行了解释。在他看来, 印刷术的发达从意识形态到生活习性再到生活中的很多细枝末节影响着现代的美国人并改变着美国人的思想, 继而谈到由电报、摄影对“印刷时代”的承接, 电视引领人们开始进入一种所谓的“躲躲猫”时代、电视为我们营造的割裂的时空以及电视对于宗教、政治、教育的一系列改变与影响。

波兹曼指出:在20世纪后半叶的美国, 印刷术时代开始没落, 电视时代开启并迅速发展, 而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他忧虑地写道“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 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 毫无怨言, 甚至无声无息, 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1]

在书的最后一章里, 作者一方面试图重申电视带来娱乐时代的警示, 需要我们进行反思;一方面也在试图提出解决办法。但仅有的办法却很无奈的是:我们需要创作一种新型的电视节目, 其目的是告诉人们应该怎样看电视。也就是说, 对于电视的批评最后还是要依赖电视自身的力量。

在书中, 波兹曼提到了电脑, 并期望电脑能将“娱乐业时代”拉回“阐释时代”。与此正相反, 现实的情况是, 电脑与网络的并没有成为搬上银幕的印刷品。支离破碎的信息呈现方式, 情感的满足, 以及时间与内容上的简短性, 都使得网络较之电视, 其娱乐性有过之而无不及。交互性的网络使用方式给予了娱乐性更大的空间, 人们不仅以娱乐的形式得到信息, 也在另一层面上以娱乐的形式进行反思。娱乐化的话语更直接地体现在人们对网络的使用上, 当人们得到信息时, 开始进行短时间的、不加推断的认知, 并迅速发表评论, 通过这样的方式, 在印刷时代本该有的富于逻辑性的对信息的反思, 在网络时代简化为结论式的口号。网络评论的140字字数限制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标志, 标志着网络时代社会话语的娱乐化形式最终固定下来。无论是接受信息还是对信息的反思, “阐释”都不可避免地退潮, 取而代之的正是被波兹曼严重怀疑的“娱乐化”。

尽管《娱乐至死》关注的是电视时代对美国公众话语的影响, 但对当下的中国电视生态同样是一种借鉴。中国电视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 媒介自身的发展也受到政治力量的影响。中国传媒大学的胡智锋教授曾经提出中国电视内容生产大致经历了宣教时代、创作时代、生产与传播的时代, 这个三个时代的电视内容呈现出不同特征, 可以依次划分为宣传品、作品和产品。在《中国电视内容生产的潮流与趋势》一文中, 胡智锋教授提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 电视传媒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 电视的内容与市场、与受众的收视日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产业化、集团化、市场、效益、收视率、受众需求及成本核算、营销、广告等影响着电视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大众传媒受到了商业逻辑的控制, 而当前的电视节目生态更是鲜明地折射出商业逻辑对娱乐的偏好。波兹曼所说的“由于美国电视对重要性和价值的唯一评判标准是受欢迎程度, 所以它限制了言论和选择的自由。这就进而意味着, 任何难以理解的或严肃的或违反公众成见的内容在屏幕上几乎难觅踪影”, 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当前的收视率衡量指标有相似之处。

在下文中笔者将结合对《娱乐至死》的解读, 分析中国电视节目的发展现状, 发现其问题并试图给出一些建议。

二、当前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发展与管理中的几个问题

近几年, 各大省级卫视开始把综艺节目作为展示核心竞争力和拉动收视率的手段, 一夜之间这种综艺节目蜂拥而出, 直接导致全国综艺电视生态的失衡。在这种唯收视率论和泛娱乐化的电视生态中, 很多电视娱乐节目出现了过度作秀、品位缺失、创意匮乏等问题。虽然电视本身的媒介属性决定了它的娱乐性, 但如果没有底线没有反思, 就将把文化变成一场娱乐至死的舞台。目前中国电视娱乐节目主要有以下几点问题:

(一) 过度作秀, 摒弃真实

艺术真实是应该是电视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则之一, 它要求创作者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在其营造的假定性情境中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 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认知与感悟, 其主要特征有四个: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主观的真实和诗意的真实。真实是所有电视节目的灵魂, 但目前很多电视综艺节目为了博取收视率, 过于强调“秀”, 而忽略了“真”。具体来说集中表现在嘉宾观众身份不真实、情感流露不真实、讲述内容不真实等。

这些过度作秀的行为是对观众的一种欺骗, 长此以往一定会损害节目的美誉度。例如, 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这档节目就因为部分嘉宾身份不真实而受到诟病;东方卫视《妈妈咪呀》这个舞台充满了眼泪, 有不少网友质疑节目中的情感流露有作秀成分;在央视播出的《舞出我人生》也颇受质疑, 网友感慨这档节目应该改名叫“哭出我人生”, 大批明星都泪洒舞台。可见很多观众对于这种摒弃真实的过度作秀行为已经感到审美疲劳, 这样做绝不是长久之路, 只会丧失观众对节目的信任和好感。

在一些电视节目从业者的创作理念中, 娱乐节目这种作秀只是电视节目必须要有的艺术加工。他们错在把作秀等同于艺术加工, 重视电视的故事性并不是说要在违背故事原型的技术上大肆地编造。综艺节目的真实性和艺术性并不矛盾, 但要是把艺术加工变成了肆意编造, 就会给受众“假”的感觉。

(二) 缺乏内涵, 思想空洞

娱乐受众是电视的功能之一, 受众可以通过收看电视节目获得消遣。电视的娱乐功能决定了电视节目要从满足受众需求的角度出发。但是在当前这种泛娱乐化和唯收视论的电视生态中, 综艺节目如果没有掌握好尺度, 就很容易盲目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 从而导致电视娱乐节目思想空洞内涵缺失。正如隋岩在《当代中国电视文化格局》一书中提到的那样“在这些具有大众文化倾向的电视文本中, 艺术不再承担启蒙的重负, 而总是被娱乐所替代。”目前的电视娱乐节目中, 文化的认知、审美、教育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而娱乐却被过分强调和放大。虽然收视率目前是衡量节目成功与否与受欢迎程度的主要指标, 但是综艺节目不应该把重点完全放在迎合观众上。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应该不断挖掘节目的文化内涵, 倡导正确的价值观, 平衡商业利益和文化利益, 从而不断引发大众的思考。

实践证明, 一档综艺节目想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必须让节目承载更深的思想内涵, 纯粹的娱乐无法让节目深入人心。我们可以从湖南、浙江、江苏三家卫视综艺节目的频繁更替中看出, 缺少内涵、思想空洞的综艺节目正慢慢衰落, 《我爱记歌词》《挑战麦克风》的衰落和《时刻准备着》《幸福晚点名》的停播都是很好的例证。

(三) 综艺模式病, 自主创新能力差

2010年的《中国达人秀》让大家初识了引进国外版权的方式, 而《中国好声音》火了之后卫视都开始把目标对准引进国外版权, 在今年这种势头愈演愈烈。从今年各大电视台的节目来看, 中央电视台的《谢天谢地你来啦》《舞出我人生》, 江苏卫视的《一站到底》《星跳水立方》《芝麻开门》, 浙江卫视的《中国星跳跃》《王牌谍中谍》《转身遇到TA》, 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中国最强音》, 东方卫视的《妈妈咪呀》《舞林争霸》《中国梦之声》, 深圳卫视的《年代秀》《男左女右》, 安徽卫视的《势不可挡》, 山东卫视的《爱情传送带》等等, 都是从海外引进的节目。排名前十的电视台大多数都购买了国外的节目版权, 节目类型从唱歌类节目扩展到生活服务类、真人秀类、励志冒险类等各种类型。引进海外版权的方式导致“综艺模式病”:大家都把目光放在购买国外版权上而忽略了自主创新。

我们要认识到, 当下的电视综艺节目中引进过多已经导致了很多问题:第一, 引进模式水土不服, 成功的只是少数。在今年引进海外版权的30多档节目中真正成功的并不多, 比如说湖南卫视的《中国最强音》虽然在国外有很好的效果, 但在国内的播出效果并不如预期。《中国好声音》宣传总监曾表示:“随着《达人秀》《美国偶像》《The Voice》和《X元素》这‘四大模式’先后被引入进来, 剩下的海外模式大多只是二三流产品, 引进空间正在收缩。一些有前瞻性的电视台已经意识到, 真正要有竞争力还得靠原创。”第二, 节目同质化, 观众审美疲劳。阿多诺曾在《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手段的启蒙》中提到过批量地复制和传播会消解艺术品本应该有的深度, 成为仅为取悦观众而获得商业利益而存在的消费品。电视综艺节目引进就暴露了这个问题, 从选秀节目扎堆到后来的相亲节目、职场节目, 特别是今年浙江卫视和江苏卫视的两档非常相似的跳水节目几乎同时推出, 我们不难发现节目在这种引进浪潮中变得趋于同质化, 造成了观众的审美疲劳。第三, 过度依赖版权引进导致创造力枯竭。如果只靠引进节目, 认为这样省时省力, 长此以往就会养成一种惰性, 使电视从业者的创造力枯竭。

三、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发展和管理的有益建议

(一) 坚守品位内涵, 提升节目质量

首先我们要重视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 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 要促进大众文化品位的提升。媒体人一定要履行“把关人”的职责, 不做粗鄙庸俗的节目。第二, 要重视寓教于乐。要坚持内容为王的理念, 在观众的娱乐休闲的同时有所思考, 为公众提供一个绿色无污染的视听环境。第三, 要坚守人文品格, 每个地域都有其特有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特质, 我们要发挥我们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积极策划与当地人文社会资源的接壤。摒弃娱乐节目的“让嘉宾出丑、拿孩子开涮、大谈情爱”的所谓娱乐节目“三大法宝”。第四, 加强监管, 建立综合评估体系。在加强电视主管部门的监管力度的同时要完善现有的评估体系。建议除了现行的“收视率”和“收视市场份额”可以再加上“社会美誉度”和“观众满意度”的指标来平衡这种“唯经济效益论”。

(二) 关注本土, 实现自主创新

最近,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唱歌类选拔节目的通知》将对引进海外节目模式严格管理和调控, 电视节目原创势在必行。近期受到广泛赞誉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就是从本土出发, 表达了中国人的家庭、美食观念, 从而获得成功。我们要做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 就要像费孝通先生所说的那样“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 实现从“版权引进”到“自主创新”的升级之路, 这样中国创意才能像中国制造那样行销全球。

品读《娱乐至死》其实是一件很具“娱乐性”的事件, 一方面因为波兹曼先生的行文清晰明朗, 词句幽默生动, 叫人读的酣畅, 不时发笑且多有深表赞同;另一方面, 一口气从头到尾在作者用铅字营造的对话语境之中将这本经典尽收眼底, 实在有种“娱乐”之外的“娱乐”, 且着实有种妙手偶得之感。

波兹曼在成书之时还没到现在的“网络时代”, 所以在他提及计算机的功用和改变对话语境之时显得小心谨慎。在谈到电脑技术的中心命题时, 他说电脑的收集和检索并没有为大多数人解决什么重要的问题……我想在当今可能并非如此, 如现在我们可以用强大的搜索引擎查阅自己想要的资料, 检索需要的文献, 又如在如今的网络时代里, 我们打开计算机可以用MSN对话, 可以做网络交易, 可以用微博打拐……但是作者的归纳和预见还是很有启示性的, 如他接着刚才那句话这样说:“它们带来的问题至少和它们解决的问题一样多。”

摘要:本文试图从解读波兹曼的“娱乐至死”观开始, 分析当前中国电视所存在的过度作秀而摒弃真实、缺乏内涵、思想空洞和“综艺模式病”以及自主创新能力差等存在的问题, 并给出几点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娱乐至死,电视娱乐节目,人文内涵,自主创新

参考文献

[1]尼尔·波茨曼.娱乐至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6.

[2]胡智锋.中国电视内容生产的潮流与趋势[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2.

[3]隋岩.当代中国电视文化格局[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4]吴斐.以《娱乐至死》的视角审视当今电视的娱乐化[J].东南传播, 2009.

上一篇:程序设计课程群下一篇:基材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