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设计课程群

2024-05-10

程序设计课程群(精选12篇)

程序设计课程群 第1篇

课程群由若干门课程组成, 这些课程都有一个或多个相同的目标, 该目标是建立在课程群基础上的抽象, 课程群的目标是知识传授和掌握问题的解, 课程群中的课程就是具体实现这些解, 因此有必要在目标问题解的时空上, 加以具体落实和逐步展开。从课程群中各门课程的开设学期来看, 所有课程群均一致;各门课程是内容与形式的具体落实, 所有课程群的在空间中的内容和形式都有所差异。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群涵盖程序设计课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数据结构课程, 这些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 也是信息类学科的基础课程。程序包括用规范语言或类语言表达的完整的源代码和部分代码段。程序设计类课程群的共性目标是解决程序设计问题, 程序设计问题的解实质可以理解为:在教学实践中,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一直是困扰教师和学生的重要问题, 从课程群的角度来讨论程设计教学, 是一种创新尝试, 可以用新视野来认识程序设计, 改革教学方法。

1 研究方法

采用多维分析法和时空分析法。多维分析法认为, 事物有若干性质, 并由这些性质构成, 分析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就是分析事物的性质。作为一种方法, 其将对事物的分析等价为对事物多质的分析, 没有交叉互质的一个性质就是一个维, 对事物多质的分析方法就是多维分析。任何事物都拥有自身的时空, 事物性质的变化都必然是在事物的时空内变化和发展, 对事物性质分析最本质的方法就是在时空维上的分析。以计算机设计课程群为例, 从时间维来看, 问题分阶段逐步展开、逐步解决。分阶段即分程序设计课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数据结构课程;逐步则是指从简单到复杂, 从语言到程序阅读, 再到程序设计的过程。在时间维上, 程序设计问题的解有一个重要的观察点, 即程序阅读。从空间维来看, 程序设计=数据+算法+语言。其中, 数据+算法为程序设计的核心[1]。空间维是两维的, 即数据维与算法维。程序设计课程解决离散数据与结构化算法的设计问题,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解决对象数据与对象互动算法, 数据结构课程解决数据结构与算法。算法是数据的操作过程。计算机设计课程群中的课程数据形态具有差异, 算法是对其一定形态数据的加工。从空间来看, 程序设计问题的解有两个重要观察点:数据和算法。

2 时间维分析

程序设计问题在课程群的时间维上, 一般都能体现从简单到复杂。在数据上从简单的无结构数据到有结构的数据, 从简单的无操作数据到有操作的对象数据。在程序设计上, 从不可分解问题的简单设计到可分解问题的复杂设计, 从语言学习到程序设计学习。程序设计问题解在课程群各自独立的课程的时间维上, 没有得到足够和充分的展现, 严重影响了学生对问题的认识, 以至于学生无法掌握程序设计能力。如同要有充分的文学阅读, 才能为文学创作奠定基础, 由于程序设计的复杂性, 从语言学习再到程序设计学习, 才会使程序设计学习简单化, 程序设计问题解的学习也是能力的学习, 而非理论知识系统的学习, 需要有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经验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程序设计的间接经验是他人设计的程序。阅读程序就是学习程序设计的间接经验。阅读程序作为程度设计的重要过渡桥梁, 使学生在符合认识与学习规律的条件下, 充分掌握程序设计能力。程序设计的学习过程划分为:语言、程序阅读、程序设计。在解程序设计的过程中, 将程序阅读作为新的观察点和分析平台。程序阅读就是对已知程序或程序段的阅读, 程序阅读又分为3个步骤:理解程序结构、模拟计算机执行程序、上机验证。程序阅读有3种层次:第一种是能读懂程序中所有语句和数据, 这是基础层次, 是其它层次掌握的条件和前提, 属于计算机语言;第二种是能读懂程序设计中的技巧和方法;第三种是能读懂程序设计中的设计思想[2]。

3 空间维分析

3.1 课程群的解空间与各课程的子空间

计算机设计课程群的解空间可即程序设计解空间分解为:结构化的程序设计课子空间、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子空间、数据结构课子空间, 如图1所示。计算机设计类课程群的解空间与它的三个子空间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因此, 一方面课程群的解空间由3门课程的解空间构成。另一方面课程群的解空间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 3门课程的解空间呈现泛化。课程群的解空间具有程序设计最本质的意义, 对课程群中各门课程有着本质的指导意义。课程群的解空间有数据维和算法维, 程序设计课的解空间是由离散数据维和结构化算法维构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的解空间由对象数据维和对象互动的算法维构成;数据结构课的解空间由结构数据维和结构数据的算法维构成。程序实质就是对已知数据进行加工得到结果数据, 是数据与加工过程的相互作用。

相比较程序设计解的二维而言, 数据维是处于主要和核心位置, 程序设计就是围绕数据的加工处理。程序设计课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的加工处理方式有所区别, 程序设计采用结构化的处理方法, 如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采用对象方法, 如继承、事件、多态等。对数据的分析至关重要, 离散数据是与运算是分离的, 主要分析数据的形态, 即常量、变量、表达式。其中变量是重点, 体现了数据与存储空间的联系;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数据是对象的一部分, 即数据成员;数据结构程序设计的数据有结构, 且重点在结构上。

3.2 各课程的数据分析

在结构化的程序设计中, 数据变量对应一个存储单元, 有三层含义:一是表达物理存储单元;二是表达存储单元的存储内容;三是存储内容的读写性质。必须全面完整理解和掌握此3个含义。例:int x数据变量定义, 分配一个存储单元;x=0;x<=10, 数据变量体现存储单元的存储内容:x++;cout<

int main (int argc, char*argv[])

{int x;

For (x=0;x<=10;x++)

cout<

仅用存储单元表示变化的数据是不够, 还需用存储单元的存储地址间接地确定存储单元, 并存储数据。例如:

int main (int argc, char*argv[])

{int*p;

P=new int;

For (*p=0;*p<=10;*p++)

cout<<*p;}

int*p;P=new int两个语句等价于int x语句, 都是分配存储单元, 只是方式不一样[3]。

关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C#语言) 的程序重点关注和描述对象数据成员的构成、内容变化和访问限制。只有关注和分析有关联的对象数据成员的关联情况、对象数据成员与存储空间的关系, 以及与对象数据成员的一切有联系的内容, 才能实现对数据的全面掌握。例如有源程序[2]:

执行下列语句:

Automobile aut=new Automobile (80, 3) ;

aut.Name=”解放”

对象的构成和初值描述记录如图2所示。

在此基础上, 了解和掌握以数据为加工处理的算法过程, 才合乎程序设计能力培养的逻辑[4]。

数据结构 (C语言) 程序的重点是数据的逻辑结构及定义性描述。例如:顺序表就是利用连续存储空间的线性关系来实现连续存储空间中数据元素的线性关系, 只有先从数据的逻辑结构上理解, 才能理解存储实现, 分析数据的物理结构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如图3所示。数据定义是对实现数据逻辑结构的计算机语言代码的描述, 在算法设计之前须要有充分的分析、表现、描述, 以使算法设计有依据和目标[1]。

严格语言定义, 顺序表的静态结构定义为:

#define ListSize 100//最大允许长度

typedef int ElemType;

typedef struct{

ElemType elem[ListSize];

int length;

}SeqList;

在程序设计中, 首先要分析数据, 充分、全面、清晰地分析数据后, 再作算法分析和设计。在数据与算法的二维空间中, 基于数据加工处理的算法才会自然合乎逻辑地体现出其过程。

4 结语

构建课程群的解时空, 按时间维与空间维, 重新组织和理解课程目标和任务, 不失为一种新的教改思想和方法。构建计算机设计课程群的解时空, 突破传统的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模式, 还需其它环节的配套实施, 如课件、教材、习题等, 只有这样才能有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构建课程群的解时空, 按时间维与空间维分别对课程与课程群进行分析, 对课程群的普遍性与课程的个性作泛化分析, 改变以往按一门课程来制定课程目标和任务的做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程序设计能力一直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专业等专业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构建计算机设计课程群的解时空, 突破传统的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模式, 从课程群的时空角度来重新解释课程任务和改变培养方式。

关键词:课程群,计算机设计,解时空,程序设计能力

参考文献

[1]殷人昆.数据结构 (C语言描述)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1-2.

[2]杨正武.基于阅读分析程序的程序设计教学方法[J].软件导刊, 2013 (10) :176-178.

[3]郑莉.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45-46.

研讨工业设计课程群建设论文 第2篇

课程群建设甚至整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应结合自身特色来进行,尤其鼓励跨学科、跨专业课程群的建设,在课程群建设多元化的同时,更好地完善大学生的认知结构。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合校之后,工业设计系根据自身特色,与清华大学汽车系共建交通工具造型设计专业,使得该专业在国内首屈一指。与美院其它相关专业和清华大学相关学科单位合作建立的信息设计专业方向,则培养横跨工业设计、传播学、数字媒体等学科的专门设让人材。我系工业设计在教学体系设置上,经过几次大的调整与改革,本着“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条件允许的方式组织资源,并以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工业设计教育的本质思想,基本形成了以“工业设计造型基础”、“工业设计表现”、“工业设计工程”和“工业设计理论”、“产品设计模块”等五大课程群。并结合我系自身的特色,处于机械学科大类招生的背景之下,以及市场对工业设计人员的需求层次考虑,我系还设立了产品结构设计专业方向,经过统一的基础课程刘}}练之后从大三开始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进行学习。

1、工业设计造型基础课程群

其目的是锻练学生的基础造型能力和解决造型观念问题。处理从平面形式到三维形态,综台考虑形态、色彩、材料、功能等因素的相互关系。

2、工业设计表现课程群

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表达技能和学会如何利用资源为表达目的服务。

3、工业设计理论课程群

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设计的根源和发展脉络,并能从相关理论和交叉理论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

4、工业设计工程课程群

其目的是解决基本科学原理和制造技术基础知识的问题。尤其在工科背景下,这一课程群显得尤为重要。

5、产品设计课程群其目的为不同阶段的课程提供实践机会,采用课题教学为王的多种教学方式,每门课程解决不同层次的设计问题,使得整个课程体系形成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课程环。

6、产品结构设计课程群

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并结合自身特色而设置的新专业方向,加强了结构、制造技术方面的理论。

7、产品造型设计课程群

传统的专业方向,强调了设计管理方面的理论,也是对该方向课程的一些补充。

二、结语

程序设计课程群 第3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程序设计;项目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363-02

引言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学习德国职业教育经验,根据工学结合的要求,促进课程体系改革,改革传统学科体系建设的课程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图1中正显示出了二者的差异。

高职项目课程一般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而现在要转变成为把工作任务作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组织课程内容时将工作任务作为中心,使学生完成项目的具体过程的部分理论知识,促进职业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将项目和典型产品作为学习项目的载体,以任务为中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和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形式,充分发展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的过程评价和结果的综合评价方法,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职业能力评价。在本文中,据高职院校程序设计课来探讨它的教学模式。

1 此教学模式的目标

根据软件产业和软件服务外包业务的需要,程序设计课程应该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软件项目和项目经验的方案设计过程中,体会到的岗位能力的需求,学习程序设计相关的技术,如果不从真实的实战项目来讲,就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本软件企业很难让学生直接与他们接触真正的代码和一些软件项目,对于提高学生质量和他们自身的素质培养是一个瓶颈。许多专家也困惑,积极探索项目,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教学环境和教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推进方面比较慢。

结合程序设计课程的特点,对于毕业生的岗位,培养出的是编程岗位的初、中级编码程序员、测试员、以及运行维护人员,如图2所示。因此,程序设计教学鼓励教师承担企业横向项目,鼓励研究和开发项目,指导学生进行如见创新的相关的训练的项目,注重吸收先进的,开放源码软件项目的成功模式,以四个实际项目为教学内容,真正实现软件产业的特点,工作过程教学指导,使学生真正体验软件过程,软件岗位的标准和软件的关键技术。关键是采用标准软件培训实践,软件标准贯穿于教学的始终,通过一系列的标准化培训的学生一年编程经验的准职业人的教学目标。

2 具体实施方案

主线为能力培养,以行动作为导向,将工作任务作为载体,构建“451”课程体系。课程上,建立四个可以实现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平台,下设五个专业方向,培养过程——主要通过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上使用的“0.5+1.5+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前五学期,主要依托校园软件培训基地,第一学期进行部分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课程,第二、三、四学期主要为职业培养核心能力课程,第五学期,个专业方向的职业训练和毕业设计,第六学期,在校外实习基地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教、学、做”始终如一的实行,分阶段分步骤,实现“零距离就业(图3)。

(1)职业能力课程学习平台:根据工作内容的分析,在第一学期主要开设一些职业类的基本课程,如信息技术基础,基本的语言(如Vb、C#或Java等)、开发工具(如Dreamwever、Visual Studio或Eclipse等),专业英语,通过这些学习,对于软件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增加对未来发展方向的一些理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这是专业入门的阶段。

(2)职业能力课程学习平台内容分析:在2,3和4学期有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如图形图像处理(Photoshop、ColDraw等),网页设计方面,还有数据库(Sql Server或Oracle等),动态网页设计(ASP.NET、Java EE等),动画设计(如Flash),软件工程,软件测试。通过这些学习,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软件方向需要深刻理解已经掌握的知识。

(3)职业培训和毕业设计平台:经过了四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个大型软件的能力,但仍相对分散。因此在第五学期需要一个综合训练。为了有针对性,根据岗位组班和学生的专项技能分类综合训练。这可以分为平面设计培训,数据库管理,以及程序设计方面的综合培训,系统的开发与设计,软件测试培训,操作维修培训。根据学生的选择方向,毕业设计,促进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设计方面的能力。通过这种特殊的训练,并最终基本上能满足企业需求。

(4)职业能力岗位对接的平台:第六学期,学生直接进入企业从事相关工作,在一个真正的学习、工作环境,加强学校的学习成果,真正的接触工作岗位。

3 此教学模式如何测评

教学效果评价中,将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其基本思想是将综合实践技能的考核作为主线,建立一个全程化、开放式的考核体系。本课程应注重实用性,创造性和实用技能培训的要求,全面改革”期末一张卷”的传统的评估方法,实施能力为中心的开放,综合评价。包括四个方面:一个是有足够的基本知识,适应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二是实践能力,突破有限技能考试,提高创新能力和沟通技巧加项目团队合作能力。三是全面实施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项目齐全,特别是在实践教学绩效综合评价,都被计入自己的成绩中,增加日常考察的比例。考试不仅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手段,也成为学生学习和培训的一部分。第四是,要在内容中加入国际认证试题,与国际认证接轨。

学生不仅要上传并显示个人总结项目成果,还设计和使用“学生反馈评价表”,其中包括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描述和解决方案,学习情况(包括掌握知识和技能,经验和自我评价),领导评价,教师评价项目,教师和学生发展的在线评价系统,这些主要用于学习成果评估,还通过组织学生个人或团体代表交流发言,反映学生的评价,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4 总结

高职院校要注重“工作过程”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科学设置教学指标,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教学过程的互动与对话,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逐渐改变了以往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的精神,满足企业的生产需要。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Z],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孙英,王萍,浅谈高职高专软件专业课程设置的教学改革[J]科技资讯,2007,10:130

[3]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Z],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程序设计类课程群的建设研究 第4篇

目前, 为了调动学生在程序设计类专业课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越来越多的高校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了改革。程序设计类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 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是其必备的基本功之一, 也是教学成果的重要考量标准之一[1]。 因此, 程序设计类课程群的提出与建设对目前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起到了很好的改良作用。

课程群[2]是指在同一学科专业下若干课程的集合。 此集合要求课程之间内容紧密, 联系性强, 承前启后, 形成一个具有较强逻辑性、内在联系性和相互促进的专业课程体系。 程序设计类课程群是指与程序设计相关的课程紧密耦合构成的一系列课程。 在教学实践中特别针对程序设计相关的一系列课程进行紧密的组合编排与重新架构, 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通过此课程群的建设使程序设计相关课程一体化, 突出整体优势。

1.目前程序设计类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体系过于松散。

在目前各大高校中, 教学内容往往注重单一课程本身的内在联系, 却忽视了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系[3]。 对于老师来说虽然完成了教学大纲安排的教学内容, 但是学生在学习之后仍然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使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仍处于混沌状态。

1.2教学内容重复, 连贯性差。

虽然现在的专业课程也有考虑将其作为一个体系进行建设, 对于教材的选定、教学的内容都进行了一定的联系, 但是多数情况下仍处于静态联系的状态, 也就是说还停留在单一化的一维联系中, 没有形成一个多节点的网络群沟通。 这就使得老师在教学内容中容易重复教学, 也使得教学内容前后脱节连贯性差, 对于学生掌握的知识架构和对课程之间知识的相关性而言容易产生断点与理解盲区。

1.3实践教学简单独立。

对于程序设计类课程来讲, 目前很多高校还停留在以书本语法讲解为主, 实验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上。 教材中匹配给出的语言语法概念的例子往往过于简单, 对实际程序设计过程删繁就简, 因此产生对于理论的学习, 学生大多能够理解掌握, 但是当真正需要上机实践的时候却发现无从下手。

1.4不利于学生课程学习兴趣的培养。

就目前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习状态看, 厌学、逃课、挂科的现象存在于很大一部分学生当中。 因为没有一个连贯的、紧密的、 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发现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和课程之间的巧妙结合之处。

1.5不利于师资和设备资源的充分利用。

由于课程建设缺乏课程之间的融合性, 师资力量就会出现重复利用的情况。 对于高校的教学设备, 除去一些不可调因素, 也使得资源并没有充分利用。 再加上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学生自身素质具有一定的差距性, 一个不多元的课程体系必然造成师资和设备资源的浪费。

2.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改革思路

以上分析了在现有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中所存在的问题, 鉴于这些问题, 课程体系的重新架构与改良势在必行。

(1) 针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对所要教授的每门课程进行最清晰准确的定位, 制定详细的课程教学目标。

(2) 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重新规划, 建立课程群体系, 在对每一门专业课知识点的联系性、逻辑性、连贯性及相互之间是否存在促进性进行研究之后, 重新进行教学计划或教学大纲的拟定, 形成初步的课程群教学体系。

(3) 以此课程群为教学依托, 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建立自己的编程思想和创新能力及编程技巧和思维模式。

(4)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与老师之间, 老师与学生之间多沟通, 真正实现多通路、多脉络、多节点的多维教学课程群体系的不断建设和完善。

3.程序设计类课程群的建设内容

常用的程序设计教学语言有很多, 针对本科教育, 不同阶段的语言教学应有层次的划分, 比如一般情况下多数高校都会选择C语言作为程序设计的基础语言在大一或者大二第一学期进行教授, 再加入数据结构, 算法分析与设计等课程的教学, 起到层层递进相辅相成的作用, 这是目前多数高校都会选择的一种教学模式。

课程群建设作为计算机专业课程建设的一部分, 旨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做出精准定位, 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程序设计课程群应当“程序设计”为核心, 重组实践与理论的知识链, 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3.1课程群课程科目有机整合。

根据专业需要和各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课程设置需要根据课程群的紧密性、连贯性、逻辑性等特点前后有序地进行编排以避免教学内容重复、知识链脱节, 导致学生形成知识断点与盲区。

例如从面向三实型人才培养方向入手, 首先, 通过C语言或汇编语言的学习夯实基础;其次, 通过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或Windows程序设计进行素质培养;再次, 通过数据结构、程序设计方法学、 算法设计与分析的学习进一步提高能力; 再通过Java程序设计、 网络编程等拓展应用层面; 最后, 通过Web技术、PHP应用开发、Net应用程序开发、 智能手机客户端等软件项目开发的学习进一步向三实型人才培养方向迈进[4]。

3.2程序设计课程群的实践体系的完善。

虽然目前多数高校都很清楚程序设计类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 其核心的真实意义便在于较强的实践性, 但是因为一些客观因素无法真正做到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而课程群的建立则增加了实验的比例, 同时也避免了实验安排的随意性。

第一, 通过理论实验相互穿插的形式提升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交互融合度, 相较于目前很多高校先集中讲解理论后集中上机实验的教学模式, 很大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语法等知识的理解。

第二, 增加上机实验的教学课时。 目前, 相比对语法的理论授课, 上机实验所占的比例还是较少的。 虽然语法知识作为上机实验的理论基础, 但是计算机培养的是将来面向企业的应用型人才, 有时理论教学上的避重就轻通过实验中的设身处地往往更能达到期望的效果。

第三, 以课程群建设为依托, 学生的期末设计或者期末考核等经过课程群内任课教师的讨论做到多课程之间存在衔接与知识联系, 则能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更多地查阅课外知识, 更能动性地、自主性地、创新性地完成设计。

第四, 培养学生作为一个“码农”的基本修养, 包括编码能力、代码维护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内容设计、资料收集、主题选择的锻炼及表达能力, 包括写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

3.3构建程序设计课程群的实用体系的方法。

高等教育最终是要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并输送应用型人才, 所以课程群的建立必须与当下企业与社会需求相匹配, 邀请校外企业工程师等企业大牛到校内讲授目前社会上最前沿最急需的技术, 通过内外结合的形式, 将外部新型力量引入课程群中。

结语

计算机专业作为一个旨在培养高水平程序设计能力与编码能力的专业, 除了要有好的软硬件教学条件、强大的师资力量外, 更需要有一个实用的课程教学体系。 我们在分析了目前程序设计类课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后, 给出了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同时通过对课程群课程科目有机整合, 程序设计课程群的实践体系的加强, 构建程序设计课程群的实用体系的方法等程序设计类课程群建设的探究, 让大家明白为什么要进行课程群的建设。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目前高校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分析了程序设计类课程改革思路, 提出了程序设计类课程群的课程体系, 并对程序设计类课程群的建设内容做了详细阐述与探究, 对程序设计类课程及课程群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程序设计,课程群,建设内容

参考文献

[1]何昭青, 彭立, 傅红普.基于程序设计能力培养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2, 12 (1) :62-65.

[2]安德智, 王秋云.数据库原理课程群建设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8) :41-4.

[3]许德鹏.提升程序设计教学质量的探讨Ⅲ[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31) :53-54.

程序设计课程群 第5篇

【摘要】教学资源平台应是开放和共享的,要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本文以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为例,依据专业培养计划中的课程目录和课程类型,组织相关课程及资源,设计了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群站。

【关键词】教学资源;课程群;临床医学

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共享在高校教学、科研活动中越来越被重视,教育部高教司启动“专业综合改革”项目(教高司函[]226号),其中强调了要促进开放共享,形成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优质教学资源[1]。通过对实际应用情况的考察,我们发现相比大而全的资源库,专业相关、规模适中、贴近课程的资源库则更受欢迎;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具有一定相关性的一系列课程构成的课程群应成为数字化教学资源聚合的重要组织形式[2]。课程群是指在教学内容方面具有一定相关性的一系列课程。课程群之间的关系既可以是相互独立的,也可以是层级关系的,它所包含的课程可以是在一定限度内动态变化的.。课程群不仅是资源聚合的天然单位,更是维系课程学习共同体的重要基础,对于教学资源的生态演进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课程群教学资源的建设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和研究的领域,本文以我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为例,依据专业培养计划中的课程目录和课程类型,组织相关课程及资源,设计了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群站(以下简称临床医学资源网)。

1临床医学资源网的建设目标

临床医学资源网的建设是运用信息技术把临床医学专业相关的课程作为整体来建设,包含公共基础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限制性选修课等4大类多门课程的教学资源。要充分体现临床专业的学科知识及之间的关联,优化教育资源,帮助学生对课程的综合化整合,促进学生学习兴趣、认知发展的形成。建设资源时要注意各门课程的独立性,也要将相关课程的内容进行融合,促进知识技能的融合与灵活运用。

2临床医学资源网的构建

临床医学资源网包含公共基础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限制性选修课四大类的课程的多种教学资源。通过后台可以对课程及其资源进行综合管理,也可以建立不同权限的用户来共建和共享资源。临床医学资源网的前台是资源呈现和提供下载的平台,用户操作简单便捷。教学资源中的教学大纲、学习指南、参考资料等文档内容将直接以页面形式展示,PPT课件通过转换软件使其可以在线播放并提供下载链接,教学视频以流媒体格式在线点播,相关的课程网站也将提供网址链接。前台将综合运用多媒体的展现方式,为用户提供一个丰富的教学资源平台。临床医学资源网的后台可以对课程群的课程类型、课程进行添加、删除和编辑等进行管理。可以对教学资源进行分类添加和管理,并对应到相关课程。可以添加不同类型和权限的用户,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系统管理员可实现网站文件夹及文件的管理、数据的备份和恢复等。

3临床医学资源网实现的关键技术

本文采用SiteServerCMS[3]进行临床医学资源网的构建。SiteServerCMS支撑多服务器发布,手机、平板等多终端一体化,集成投票、反馈、评论、流量统计、采集等实用功能,支持文章、组图、视频、文库、专题等绝大部分常见内容模型的编辑与发布,权限分配灵活,安全机制高且留有二次开发的接口。基于SiteServerCMS构建临床医学资源网可大大减少我们的开发工作量。

(1)部署SiteServerCMS系统最新版SiteServerCMS4。1对软硬件有基本的要求,需要提前安装必需的软件,如。netframework4。5。1或以上版本、SqlServer或Oracle任何版本、IIS7。0以上、4G以上的内存等。

(2)设计PC和移动端模板SiteServerCMS系统独创了STL模版语言(SiteServerTemplateLanguage),利用基于Dreamweaver可视化模板制作工具为每个发布终端置不同的模板,为每个终端提供最适合的展示的形式。并在后台系统中添加网站的模板。

(3)定制资源发布内容模型根据实际需求,设计和规划课程类型、课程、教学资源类型以及资源的数据库存储字段,定制后台资源发布的内容模型,添加栏目和内容。

4结语

本文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例,依据专业培养计划中的课程目录和课程类型,设计并构建了一个通用的课程群,有效的整合了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资源,对促进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自主学习和了解本专业学科知识的整体结构及关系有很大的帮助。后续我们将继续研究使用的激励机制以及统一规范资源建设标准,更好的建设、共享并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启动实施“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工作的通知[EB/OL]。

[2]刘新阳。基于课程群的生态化教学资源平台设计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1,12(21)。

[3]SiteServer[EB/OL]。

[4]谢幼如,吴可会。后现代主义视角下专业课程群数字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9):76—80。

程序设计课程群 第6篇

关键词:Maya动画设计课程群建设应用探讨

0引论

精品课程群建设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到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为响应学校号召,快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多媒体教研室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构建了2+2+1的多维影视动画开发课程群。旨在培养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及较强的影视动漫画设计、原创及制作能力,能适应游戏动漫艺术制作、影视动画产品制作等领域内工作的“艺术+技术”的技能型动漫专业人才。笔者主要在课程群建设、课程培养目标、课程建设思路和方法等几方面探讨Maya动画设计在多维影视动画开发课程群中的应用。

1课程群建设

多维影视动画开发课程群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五大模块:

第一阶段即动画设计基础阶段,涵盖两大模块,即《平面设计》和《动画运动规律》,因为每个影视动画作品的制作过程都要经历前期创作阶段,这一阶段至关重要,我们通过这两门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掌握动画的基本运动方法,表现方法和运动规律,在了解动作运动的共性规律的基础上,达到个性运动规律的形态表现,为动画创作中角色造型与运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即动画创作阶段,包括两大模块的两个方向:二维动画设计、三维动画设计,对应《Flash动画设计》、《Maya动画设计》两门课程,在这一阶段通过学习使得学生掌握动画设计、动检;建模、灯光材质、骨骼、动画、渲染等工作方法,具备二维、三维动画作品的策划、制作能力。

第三阶段即动画后期处理阶段,指的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AE影视后期合成与特效制作》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

熟悉影视动画剪辑、合成、配音、添加特效等环节。

2课程培养目标

《Maya动画设计》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创作出富有个性、美观的作品。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备造型、材质、灯光、渲染、动画、特效的应用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能在游戏动漫行业、游戏策划、游戏场景设计、游戏角色设计、网络、影视、广告、娱乐、图书出版等行业从事人物场景建模、动画渲染师、影视特效师、动画制作等相关企业的工作打下坚固的基础。同时在多维影视动画开发课程群中处于动画创作核心阶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课程建设思路和方法

31 整合优化教学内容

打破教材束缚,进行框架重构,实现分模块教学,一是动画角色、场景建模;二是角色绑定与动画(角色动画、特效动画);三是材质贴图与灯光摄像机。

根据以上几大技能要求,我们组建了课程资源开发团队,充分利用了企业的资源,坚持课程建设为契机,资源建设为目标的原则,建立专业资源库,包括素材资源、项目案例资源。

32优化师资结构

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专兼职教师比例、有行业背景的教师参与情况以及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情况如下:

(1)學历结构:博士1人,硕士1人。

(2)职称结构:副高以上3人,讲师2人。

(3)年龄结构:45岁以上3人,35岁以下4人。

(4)学缘结构:结构合理,其中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博士1人,山东大学硕士1人,曲阜师范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教师5人。

(5)专兼结构:目前已经形成了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其中专任教师5人,兼职教师2人。

(6)有行业背景的教师全程参与了课程的教学改革及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

本课程主讲教师具备多年授课经验,承担本课程的大部分理论实践教学任务,确保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兼结合,能满足本门课程教学研究需要。

33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

(1)教学采用“精讲多练、边讲边练、讲练结合、重在实践”的教学方法

为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使教学内容更易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打破传统理论加上机的授课方式,侧重于实践教学,在实验室采用“精讲多练、边讲边练、讲练结合、重在实践”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实际设计、创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探索“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思路

引进企业的真实项目,与企业合作将企业项目案例引入课程,实行情景教学法,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分析项目中客户需求、按照要求明确分工、有条不紊的进行项目实施,从而培养学生实际设计、创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毕业后实现零距离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3)整合优化课程体系,进行综合实训

多维影视动画开发课程群多维影视动画的制作分为前期准备、中期制作和后期制作三个阶段。前期准备是策划和准备阶段(如剧本、分镜脚本、二维三维角色演员等);中期制作是利用二维和三维软件将前期策划和准备的内容进行实施的过程;后期制作是利用中期己制作好的素材进行合成视觉特殊效果镜头,最后合成剪辑到一起,为影片设计、制作声音和特效等,最后整合形成完整的影片。这样通过整个课程体系的优化整合进行综合实训,使学生更加熟练整个影视动画的制作流程和技巧,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拓宽了学生的职业方向,提升了综合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

4结语

多维影视动画开发课程群,打破了学科本位的传统模式,通过多门课程的整合优化,采用“金字塔式2+2+1”教学模式是面向行业需求的全新教学模式,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一体化,以项目导入教学案例,并有机地融入到实训教学中,有效地强化了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了各模块的作用,而对于Maya动画设计在多维影视动画开发课程群中的应用,主要是以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优化师资结构,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使学生对这种形式更感兴趣,对计算机多媒体课程的学习也有了新的认识,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也激发了学生去思考、探索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最终达到“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DB/OL]——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2]张跃源,艺术设计专业影视动画课程AE教学的探讨[J],大理学院学报,200706

基于工程模式的课程群实践整合设计 第7篇

软件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支柱之一, 在军事、医疗、商业、教育、服务等各行各业普及和深入开来。在这样背景的推动下, 要求各大高校培养出创新、高技术、新思维、高层次、复合型等极具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传统的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模式单一、各专业课综合性和实践性不强, 尤其是实践环节存在很大不足。这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使得软件工程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软件工程教育面临巨大的变化。

按照IEEE公布的比较完整的软件工程知识主体指南, 软件工程课程群应包括:软件工程、软件测试、软件项目管理、软件体系结构等课程。传统的软件工程课程以理论教授为主, 学生实验为辅。教学课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很普遍。学生实践课往往要求一个系统的开发和一些配套的文档。学生开发系统的方法和手段往往和软件工程的要求是脱节的。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软件工程相关课程时感到抽象、枯燥, 似懂非懂, 认为学习没有什么实用价值。因此, 整合软件工程课程群实践课程的改革是迫切且至关重要。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针对这些课程实践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分析导致实验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如下。

1.很多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在原来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软件课程, 减少一些硬件课程得到的。课程群之间的课程缺乏连贯性、广泛性、综合性和纵向性, 见表1。各门课程的实践课更是相互脱节无法成为整体。尽管很多课程都在做相应的教学改革, 但往往是针对单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做优化, 对于整个软件课程体系来说是作用是局限的。

2.大学生软件工程课程学习重理论轻实践。学生通过理论学习来了解软件工程, 忽略了实践的重要环节, 没能将各门专业课很好的结合起来, 贯穿于项目开发的各方面。导致学生觉得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学习枯燥、抽象。学习后没有多大用处。

3.软件开发是软件工程技术和管理紧密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开发团队应在项目的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各个环节运用系统、工程化的方法。目前高校很多软件工程专业课都安排了一些小的实践项目, 这些实践项目根据各门课教学要求各有侧重点。缺乏能贯穿软件工程各个过程的案例。这样的实践项目开发缺乏连贯性, 失去了完整性。使得学生缺乏项目开发的工程意识。

4.从计算机软件行业来看, 软件开发平台和软件开发理论更新速度很快。软件工程教学仍以传统的、经典的开发方法为主, 对新的软件开发平台、开发技术、开发技术的综合运用的教授相对匮乏。使得教学和市场的需求相脱节。很多软件工程的实践课程是在缺乏软件工程环境的支撑下进行的。学生得不到真正的锻炼。由于软件工程课程群存在的这些问题, 导致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结果。

三、解决方案

第一, 打破学期、授课老师、课程各自独立的局面, 建立软件工程课程群教学团队, 整合软件工程各专业课的知识体系, 把实践环节连贯起来。梳理课程群中各门课程的关系, 确定以软件工程为核心的各门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一定的综合案例贯穿于各门专业课的教学和实践当中。使得新的课程群体系结构设计注重综合性、连贯性, 既没有知识点的重复又没有知识点的缺乏。课程群实践环节整合后, 体系结构见图1。

第二, 实践课程要求一个软件项目的开发及其配套的文档。缺乏软件过程管理和环境支撑的建设。没有开发经验的学生经常使用非工程化的方法开发软件项目, 常常导致软件项目开发失败, 使得软件工程成为空谈。

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要建立起支持团队开发的软件工程环境, 包括硬件环境、管理工具、软件工程规范、过程模型等。以当前流行的UML、面向对象和统一开发过程为核心, 融入企业的好的实践案例, 覆盖RUP、Rational Rose、CVS、Junit等软件工程工具和环境, 使学生掌握当前先进的软件工程方法与技术。

第三, 将学生分成很多小组, 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软件工程的实践当中。模仿实际运用的软件企业机制建立虚拟企业, 学生作为该虚拟企业的虚拟员工。让学生有机会体验真实企业的开发情景,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获得软件项目管理和软件过程方法的相关经验。在实践项目实施过程中, 严格按CMMI质量标准来制定计划、实施管理和编写文档。让学生了解现实企业的质量标准和过程实施, 实现学生和企业实际开发过程的无缝对接。提高学生对软件过程的理解, 从而提高学生软件工程开发素养。

第四, 在实践过程中, 引导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和软件企业的员工交流, 了解当前软件业的真实案例和最佳实践。鼓励学生结合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专题报告和软件演示, 促进学生间的交互讨论。除了实践课程外, 利用网络等其他教学资源,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自主学习。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 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讨论, 在学习过程中主动的探索知识。

四、结语

软件工程课程群建设要以软件工程为核心, 建立合理体系结构, 连贯各门课的实践环节, 协同课程的知识点。从而提高各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的软件工程素养与软件实践能力。通过改革软件工程课程群实践课程的实践体系框架和实践内容, 使课程群中各专业课的知识点有机衔接, 提高知识体系的科学性、综合性和连贯性。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应该以IEEE最新发布的软件工程知识体系为基础框架, 借鉴当前企业的先进技术和最佳实践, 在学生实践中选取难度适中的项目进行实践开发, 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使学生将系统化、工程化思想贯穿于整个项目的开发全过程。在教学和实验过程中让学生置身于模拟的企业开发环境中, 扮演不同的软件工程角色, 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课程要为学生建立软件工程的开发环境, 并指导学生选择完整的软件工程实施工具和开发环境。加强实践课程, 重视学生实践环节的管理, 从而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建立软件工程课程群教学团队, 教师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鼓励老师参与到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 从而从全局把握好课程群的体系结构, 提高各门专业课的教学质量。

摘要:在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群的实践环节面临改革的背景下, 分析了当前课程群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团队建设、实践环境建设、实践体系结构的调整等方面提出了解决方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的工程意思, 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材。

关键词:体系结构,环境建设,系统化,案例教学

参考文献

[1]张霞, 谢桂芳, 李盛欣.“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软件工程师, 2014 (5) :263.

程序设计课程群 第8篇

关键词:嵌入式系统,课程群,网络教学平台

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已经成为传统教学的有力补充。然而,早期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只针对某一门课程,而近几年网络教学平台开始关注课程群的建设[1,2]。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推广以及各类消费电子产品的快速发展,社会急需具有嵌入式系统开发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为此,很多高校开设了嵌入式系统课程群,并从不同角度积极开展课程群建设[3,4,5,6,7],以提高嵌入式系统课程群的教学效果,但嵌入式系统课程群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尚不多见。

江苏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中设立嵌入式系统方向,开设多门嵌入式系统核心课程形成课程群,培养学生的嵌入式系统应用开发能力,但我校嵌入式系统核心课程基本为32学时,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难以充分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为提高我校嵌入式系统方向的培养成效,帮助学生认识课程群知识体系,更好地掌握嵌入式系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文设计了一个适合我校嵌入式系统课程群的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在提供嵌入式系统课程群相关教学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网络的互联互通优势,随时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

1 辅助教学平台总体结构设计

本文所设计的嵌入式系统课程群网络教学平台结构如图1所示,分为前台和后台管理两大部分,其中前台面向学生,具体体现为网站栏目,分为五大栏目:嵌入式概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自我测试和互动平台,每个栏目再细分若干子栏目。后台管理实现对后台数据库的管理,包括用户库的管理、资料库的管理、互动平台涉及的动态数据库管理等。本文主要考虑前台功能的设计。

为充分发挥本教学平台资源共享、及时互动的功能,采用Php技术和Mysql数据库技术相结合进行系统设计。

2 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功能设计

(1)嵌入式概述

通过概述,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嵌入式系统,并且对相关核心课程的内容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有所了解。

①认识嵌入式:利用身边的实例,如手机、空调、网络机顶盒等,让学生对嵌入式系统有个初步的认识。

②课程群简介:由于嵌入式系统课程群涉及的课程比较多,其中包含若干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为此,本栏目主要向学生介绍我校嵌入式系统课程群核心课程的主要内容及相互关系,具体包括《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基础》、《DSP原理及应用》、《FPGA系统设计》、《嵌入式软件开发基础》、《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应用》等课程,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嵌入式系统课程群。

(2)理论教学

提供我校嵌入式系统课程群核心课程的理论教学相关要求和教学资料,分为三个子栏目。

①教学大纲:提供各门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让学生通过教学大纲的阅读深入了解不同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要求,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引导。

②教学课件:提供各门课程课件的在线学习和下载,便于学生预习和复习,让学生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听教师的讲解,避免因忙于抄课件而跟不上教师的节奏。由于担任同一门课教学的教师可能不止一位,而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特色,因此,本栏目尽可能多的提供不同任课教师的课件。

此外,为了便于教师不断完善课件,在每一门课程的课件下方提供留言交流,学生可以对课件的内容和演示形式进行评价,并且提供建议。

③教学视频:提供嵌入式系统课程群各门核心课程教学视频的在线学习和下载,包括本校教师的教学视频和外校教师的教学视频,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需要巩固学习的内容,通过教学视频进一步延伸课堂讲授教学。

(3)实践教学

嵌入式系统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对于后续的深入学习以及实际的项目开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实践课时少,难以保证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训练。本栏目主要从三个子栏目入手为学生的实践操作提供预习、复习和训练的机会。

①实践大纲:提供各门核心课程课内实验的实验大纲或者课程设计大纲,让学生通过大纲了解不同课程实践操作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

②实践指导:提供各门核心课程课内实验的指导书或者课程设计指导书,为学生的实践操作提供必要的理论和技术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操作步骤和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对实践指导提出建议。

③实践视频:提供各门核心课程课内实验的演示教学视频或者课程设计演示教学视频,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实践操作的步骤和方法。

(4)自我测试

①理论题库:提供各门核心课程相关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试题以及参考答案,供学生自我测试。

②实践练习:在完成基本实践操作的基础上,为巩固学生的动手能力,各门课程分别提供更加深入的实践操作练习,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如实践的步骤、实施流程等。同时,针对一些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则以项目的形式给出具有综合性质的具体实践要求,由学生独立完成,帮助学生整合各门课程的基本技能。

(5)互动平台

主要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的学习交流,包括三个子栏目,均采用实名制。

①资料交流:教学平台中提供的资料主要来自于教师,但教师提供的资料毕竟是有限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获得其他学校的教学资料、与嵌入式系统相关的培训资料等,学生都可以提交到系统中,供教师和学生使用。为规范管理,所有提交的资料都要经过网站管理员的审核才能成功发布。

②在线答疑:采用即时通讯的方式实现在线答疑,由老师提前发布在线答疑时间公告,学生在指定时间内登录即可与老师进行即时交流。

③交流讨论:以BBS的形式对课程学习及项目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每门核心课程作为一个板块,以及实践板块和项目开发板块,其中课程板块主要对相应课程的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实践板块对实践过程遇到的疑问进行交流讨论;而项目开发板块则主要提供给学有余力的同学以及参加实际项目开发的同学。在讨论中,可以由一位用户(学生或者老师)发起话题,其他用户(老师或者学生)都可以给出自己的看法,充分体现百家争鸣的学习氛围。

3 结束语

本文初步建立了江苏科技大学嵌入式系统课程群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并在学校内部试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尤其解决了师生之间的互动问题,但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如何进一步优化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结构和管理模式、整合嵌入式系统课程群教学资源,以充分发挥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的作用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赵彦.Java课程群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1):199-204.

[2]蒋雯音,杨芬红,励朗杰.基于Moodle的专业课程群集成网络教学平台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9):53-55.

[3]陈乃金,周鸣争.“嵌入式系统”课程群的改革与实践[J].长春大学学报,2013,23(8):1044-1046.

[4]郑广海,曲英伟.嵌入式系统课程群实践教学优化整合与知识融合的研究[J].软件工程师,2015,18(6):58-60.

[5]姚文卿,董良威,韩益锋.应用型本科院校“嵌入式应用”课程群建设模式的探讨[J].考试周刊,2014,(37):157-158.

[6]孙静.面向能力培养的嵌入式系统课程群建设研究[J].电脑与电信,2013(11):63-64.

程序设计课程群 第9篇

电子信息产业以前所有的广度和深度往前发展,渗透到国防建设与工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并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内高校以及职院纷纷开设电子信息专业以及相关专业为社会输送大量的电子信息专业人才,涌现出大批的公司和企业,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然而,近几年的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高等学校内电子信息专业培养的学生与企业或社会所需的人才存在脱轨的问题,为了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这些学生不得不花高额培训费到校外办的培训机构学习,有的企业在不得已情况下,不得不采用一年或更长的实习期来培养新引进应届毕业生,这无疑制约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偏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因此,高校电子信息专业教学与课程改革,建设电子信息课程群,加快与社会接轨,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般来说,专业课程之间联系非常紧密,课程改革不能从整体上协调课程之间的关系,因此,针对各专业的课程群建设的研究应运而生[1][2],各学校根据各自的专业情况纷纷开展电子信息专业课程的建设[3],文献[4]从学校电子信息专业实际出发,提出为电子信息专业设定嵌入式系统课程群及微波射频课程群两大课群体系。随着国内外高校之间联系,有研究将其所在高校的电子信息专业培养与国外著名高校电子信息专业进行比较[5][6],这些都为国内电子信息专业建设提供很好学习与参与资料。

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研究新时代课程群建设的相关问题,该课程群建设从群课程设置、教师团队建设、教材及实验实践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与探讨,为了使高校更好地为社会输入具有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素养与动手能力强的电子信息类专业高端技术人才。

2 课程群建设研究内容

课程群建设是相对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建设[7]的一个新理论,该理论对于高校专业建设和长远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课程体系是专业的宏观层,课程建设是针对某一门课程或课程的某一个方面进行研究与讨论,可谓微观层,那么课程建设则是界于此两者之间的中观层。某个专业的课程体系里可以包含多个课程群,各课程群之间的课程可交叉,又具有各课程群相应的特色。为了较好地开展高校电子信息课程群建设,本研究从电子信息专业建设出发,研究电子信息系统课程群的建设。

2.1 基于基础-专业技术-特色线索的课程设置研究

课程群以一定的目的将相关联若干课程组合起来,构与一个整体。本课程群是电子专业的核心课程群,其课程设置以工程类为主,此符合电子信息专业偏重工程实践的培养目标[5]。本课程以层级化思想组织课程群内课程,因此我们构建了如图1所示群课程体系结构。

该课程群体系分为三层,第一层划分为课程群的基础层,其中虚线框是其他课程群的相关课程;第二层定为电子信息专业技术类课程,需第一层基础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开设与电子技术相关技术技能类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电子技术;第三层为课程群的特色课程,此层结合各学校资源及专任教师研究方向与课题开展专业科研训练,从而为不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提供更加深入的学习机会,是系统电子线路设计与信息处理相结合的层,此层是基于课程群教师的产学研基础,通过此层的特色课程,让电子信息专业具有系统的知识。另外,其中的箭头指向是指上下层课程之间联系。在此课程体系中,课程的开设由下至上,通过必修和选修选课方式,以课程设计与实践、论文报告等多种形式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及时进行总结与分析,修正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

针对电子信息专业发展日新月益,本课程群的课程体系是一个动态的,这种动态包括层与层之间课程的交互与交换、每层的课程扩充与扩展,以及相关课程的摒弃。如,随着嵌入式系统的广泛推广与应用,可作为群的基础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嵌入式系统的基本知识。同样,第三层的扩展随着产学研的深入,我们引入更多的特色专业课程或特色讲座,使学生掌握电子信息发展的前沿。

2.2 基于教学科研与人才梯队思想的教师团队建设

由于课程需要教师来传道授业,因此,课程群的建设同时包含教师队伍以及教师团队的建设。为了建设本课程群,我们以教学科研与人才梯队的思想,组建一个教师队伍以及教学团队。

本课程群根据开设课程数目及任课教师现任相关课程进行组织师资队伍,从课程设置情况来看,此课程群需配备10位专职任课教师,由于实践与实验指导需要,另配3位专职,总共13人,其中具备高级职称者有60%,为了后续人才培养以及其中应用40%的初级职称人员。按照我校教学的改革精神,目前,本课程群的课程均由具有高级职称的老师任课,其中讲师主要注重于科学研究,同时兼做助教从事教学实践与实验指导工作,从底层做起,打好基础。

该课程群教学团队是由担任电子信息系统系列课程的教师组成的,此类课程都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课程之间有明显的逻辑关系,教师经常交叉授课。该课程群团队以电子信息工程为载体,团队成员虽然角色、经历、水平、经验存在差异,但能围绕共同的目标构建良好氛围的和谐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相互沟通、相互协调,共享课程知识、教学经验和教学信息,为共同目标而承担责任,有效地实现个体资源、个体能力的有效融合。主要完成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拟组建以课程组为单位的小团队和以课程群为单位的大团队。每名教师至少担任课群中的两门课程,鼓励教师参加实验课教学。

2)课程群是由多门课程组成,由多名教师担任,不同特点的讲授可以使学生感受不同的风格,能培养学生更加广阔的思路。尝试群内课程由团队老师轮流上课,这样有利于老师对整个课群知识结构有较深的认同,对课程群的高质量建设有重要的作用。当然老师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群里的课程内容。

3)团队负责人组织团队成员定期开展教学研究交流会,同时在教学方法上给予青年教师指导,为他们配备教学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面对面地对教学内容、教案准备、教学方法、课堂设计、教学总结诸方面言传身教,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中手把手地教,毫无保留的支持年轻教师成长。

4)教学团队要在职称、规模、学历、年龄、教学经历、科研能力等方面自然形成梯队形式,使教师之间可以进行全方位的沟通和交流,使团队充满活力,同时保证了教学团队的健康发展。

5)教学团队不仅要在教学做出突出贡献,同时应在科研方面形成固定的研究大方向,充分利用科研平台,为课程群中课程实践提供有力的保障。只有本学科科研做强做大了,才推动课程群不断从横向和纵向发展深入。

通过以上五方面的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经过此课程群建设,组建优秀的教学团队,及时总结团队建设成果,通过参加国内外教学研讨会,与其他高校电子信息专业教师分享专业建设与群建设等方面的经验。

2.3 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高等教育重要研究内容之一,面对玲琅满目的电子信息类教材,从中为学生挑选合适的参与书非常重要,或编制适合于本课程群的教材。为了实现电子信息专业学生的社会需求,不仅包括课程体系中的理论课程教材建设,鉴于实验与实践指导书的重要性,在此教材建设也包括实验与实践教材的建设与完善。

2.3.1 理论教学教材建设

电子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课程群构建过程中须对相关课程的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完成这一项内容准备分两步走:

在课程组织上,对整个课群进行整体规划,突出每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强调课程的关联性,避免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

第一步:在课程组织上,突出每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对群内每门课程采取分层次、依据不同的主线来建设,对基础理论类的专业基础课要重基础理论,应用类、综合设计类的专业课重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线,体现少而精、宽而新的要求。细化安排,突出主要矛盾,分层次建设,避免精力均分,提高群内课程整体建设效果。

第二步:在第一步充分做好的前提下,以课程基本概念、重要定理为点,课程内容为线,课程组织为面对课程群教学内容整体规划,优化整合。

(1)课程群教师进行研究和讨论,利用相邻课程在时间和内容上的衔接关系压缩重复内容,突出应用性,删减纯数学推导理论内容,着重基本概念,基础以必须、够用为度,摒弃过细、过专、过旧的内容,重新确定各课程内容和关联及其在课程群中所占的比率。然后按比率设定课时数,按内容编写新的教材。每门课程授课教师对于本课程内容以及与前后课程的关联心中有数,了解学生在前面课程中学了那些相关知识和知识的深度,本课程如何讲解,以及知识点讲解的深度,以便学生在后续课程中能够更好理解新的知识点。

(2)正确处理教学内容相对稳定而又不断更新的关系,保持内容的前沿性和前瞻性。

关注当前学科前沿发展概况以及与其他课程群或课程相关内容的联系,使学生及时了解电子信息发展的新成就、新观点、新问题和新动向,并把这些新知识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

课程群建设与优秀教材的选用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教学的主要内容直接体现在教材中,课程群中该如何整合、如何反映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删减、优化组合来实现;另一方面,课程群建设的成果也必须全面反映到教材建设上,建设富有特色的系列教材至关重要。目前课程群教材建设拟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1)优选教材,结合课程群的建设,选取权威机构认证的教材,由于电子信息发展较快,要求出版书籍是近3年内修订版或新版;

(2)重要专业基础课程编制辅导教材,由若干教师与助教组织编写辅导简易教材;

(3)在条件成熟时编写正式出版的与电子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有关的教材。

2.3.2 实践教材建设

实践包括实验、课程设计、创新研究与综合设计等几个方面的内容,目前,大部分实验以验证为主,相关课程的实验指导书、课程设计指导书与实践教材较缺乏,因此,针对课程需要,以及电子技术发展,对实践性教材的研究显得非常紧迫。为此,我们根据理论教学及教学大纲要求,编制实验指导书或选取恰当的实验指导书。分两步完成实践教材的建设:

第一步:课程群授课教师研讨与制定实验与实践教学教学大纲,实验与实践开设学时数和开设时间,以必须或选修的形式尽可能满足各门课程的实践要求。

第二步:由课程建设小组老师依据实践大纲要求具体制定实验内容,在突出理论验证实验的基础上,以选做的实验形式设置知识拓展性实验内容,所制定实践内容须经过领域专家认证其合理性。

实践是电子信息专业学生加强动手能力的重要桥梁,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对电子信息浓厚兴趣的重要途径,因此,其教材建设势在必行,本课程拟分两步完成此建设过程,并依据情况每年对实践内容进行调整与修正,以期跟上电子信息发展的步伐。

2.4 实验室建设

实践教学一直以来是电子信息专业的重要教学环节,因此,实验室建设是本课程群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围绕课程群建设专业实验,优化实验资源。本文沿用文献[8]的基于课程群的实验室建设思想,,同时提出由课程群团队来管理实验室。在本课程中,每门课程均有实践环节,因此群内任课教师是实验室建设的主力军。

针对目前实验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实验内容和项目相对单一;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较少,难度也不大;实验课程之间无关联,实验内容的安排没有考虑到相关课程的前后衔接等问题,从系统角度出发来设计整个课程群的实践环节,建立适合能力与技能培养的“电子信息课程群的研究实践平台”。具体实验内容分为两个系列三个层次。两个系列是课内必修系列和课外选作系列;三个层次是由课程实验、专题研究实验和自主创新实验三部分组成。本课程在图1中第一层的课程实验以验证与简单综合实验为主,在完此层学业的基础上,为学生安排电子电路综合课程设计和FPGA/CPLD课程设计,在第二层中,安排嵌入式系统与SOPC课程设计,第三层,是本课程群的特色课程层,同时也是产学研实现层,利用课程群现有产学研资源和科研,开设相关校外实践活动与实习。

实验管理方面,要求理论课教师进实验室指导学生实验,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构建全新的实验教学模式,由单一的验证型实验向综合型、开发型、设计型实验转变。实验室全方位、全时段面向学生开放,使之成为本科生综合性、创新性、研究型的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开放性实验项目与开设实验室,培养学生对电子信息专业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全国电子竞赛和一些大公司的电子竞赛活动。通过校内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聘请校外相关企业事业单位的专家、技术人员开展活动课程,加强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了解社会需求,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3 结论

为了更好适应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本文主要探讨了电子信息系统开发与设计课程群建设的若干问题,主要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团队建设、理论与实践教材建设、实验建设以及教学形式与方法进行了探讨。以一种全新的角度探讨群的建设,群建设初期的效果表明群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摘要:针对现在高校电子信息专业与社会电子信息人才需求存在“鸿沟”的问题,研究建立适用于电子信息专业的电子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的课程群,为社会培养电子信息专业高级综合型人才。本文从高等学校电子信息专业现状出发,研究包括基于基础-专业技术-专业特色的层级课程群设置、基于教学科研与人才梯队的教学团队建设、理论与实践教材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等在内的全新的建程群理念,课程群建设中期效果表明其对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起到非常的重要。

关键词:电子信息,课程群建设,课程体系,教学团队,实验室建设

参考文献

[1]章兢,傅晓军,谈基于课程或课程群的教学团队建设,中国大学教学.2007,12:15~17.

[2]李慧仙,论高校课程群建设.江苏高教,2006,12:73~75

[3]马义德 汤书森 张北斗,等.嵌入式系统课程群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高等理科教育,2008,2(78):23-25.

[4]龙胜春,沈永增,何通能.高校电子信息专业特色课程群建设与探索.高等理科教育,2010,1(89):45~48.

[5]佘丽,胡顺仁,全晓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58(s2):085~088.

[6]覃庆国,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改革的实例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学(社科版),2008,10(5):109~112

[7]俎去宵,王卫东,张健明,刘丽华,等.基于课程群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现代教育技术,2010,20(20):34~36

程序设计课程群 第10篇

1 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情况与常见问题分析

在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中, 往往会产生学生觉得难学, 教师觉得难教的情况。在具体教学中, 会产生以下一些教学情况:

1) 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难度较大。学生学习程序设计, 感觉抽象, 难以理解, 这使得教学难度增加。在授课进度和难易度控制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 不少教师不自觉地将教学中的“程序设计”变成了“一种高级语言的程序编写”, 过分注重语言的语法、语义规则[1], 纠结于语言的细节问题, 而忽视了对编程思路的培养, 忽视了程序设计思想、算法的教学, 学生缺乏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上机实验时, 只能应付验证性实验, 在设计性实验中, 缺乏思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理论教学方法仍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 侧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大多采用闭卷笔试, 较少考核综合实践能力和分析能力, 忽略对学生实际编程能力和程序调试能力的测试[2]。

4) 在三年制的高职教学中, 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适应面问题, 会开设几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类课程, 每门课程浅尝即止, 学习结束后, 会产生语言学了几门, 但每一门都没有深入, 而且各课程间会存在部分重复内容, 各任课教师会重复教学。

基于上述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情况与常见问题分析, 我们在进行课程群建设时, 首先明确建设目的:有利于疏通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课程、教材之间的关系, 便于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专业技能, 便于专业教学计划的组织与实施。其次突出核心课程:在知识点的分解与融合、教学内容的衔接、师资力量的分配、课时量的均衡等方面都要围绕核心课程展开。最后结合专业发展整合课程资源:立足整个课程群体, 对课程群的所有内容进行整合, 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 增加新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竞争力、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办学特色的新内容, 使课程功能更完善, 从而实现课程结构、课程体系和功能的优化。重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理论教学模块、实践教学模块等。遵循以上原则, 我们进行了课程群的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的建设。

2 程序设计课程群的课程体系

程序设计课程群教学是让学生熟练掌握一至二门编程语言, 熟悉相关开发方法、工具和平台, 深刻理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 熟悉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技术, 积累编程经验, 善于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积极主动解决问题[3]。在程序设计课程群的课程设计上, 尊重学习规律, 明确各课程的课程性质, 开课时间先后, 具体设置如表1所示。

“可视化程序设计”是面向新生开设的一门程序设计课程,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编程思路, 对程序设计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为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打好能力上的基础。

“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作为专业核心课程, “程序设计基础”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采用C++语言, 是目前的主流语言之一, 分别讲授面向过程程序设计思想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 需要学生学扎实, 高级语言是相通的, 学生熟练掌握了一门语言, 再学其他语言会事半功倍。“数据结构”主要研究如何科学地组织、存储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和技术, 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据抽象能力, 是程序员应有的基本功。

“Web程序设计”和“JAVA程序设计”是专业必修课, 通过“Web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掌握ASP编程的一般理论和技巧, 熟练使用ASP的组件, 能够在实际网络开发过程完成如论坛、聊天室等的制作工作, 熟练掌握用ASP进行WEB应用程序设计的开发技术, 开发相对复杂的WEB应用程序。JAVA语言以结构简单, 面向对象的, 平台无关等性能优异的表现, 成为当今网络编程的主流工具。通过“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熟练掌握JAVA语言基础知识和常用算法的实现, 熟悉开发环境和工具, 使用Java的常用标准类库, 全面掌握用面向对象机制进行编程的思想和实践。能够使用Java编程语言进行基于文本和图形界面的应用设计, 掌握网络程序设计的相关技术, 异常处理及多线程控制与数据库连接等内容。

而“企业级程序设计”可以作为专业选修课, 注重讲述流行的编程技术、框架及其开发平台。通过学习, 使学生了解目前开发大型程序的方法和开发平台, 为学生毕业后快速融入开发工作助一臂之力。

3 程序设计课程群实践体系

程序设计类课程最终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运用具体语言和工具进行实际编程和调试, 从而解决具体问题。在教学安排中, 要注重实践体系的教学, 实践课一般分为课内实验课和课程设计, 在时间安排上, 一般课内实验课紧跟理论课, 每次实验课有难度适中的具体任务, 当堂完成, 老师打分。而课程设计则一般在学期中公布几个参考项目, 学生亦可自选题目, 期末完成,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课程设计完成情况对其进行考核, 并结合其设计报告进行成绩评定, 并计入该课程总分。具体课时安排如表2所示。

课程群建设平衡了各课程实验安排中的侧重点, 减少了实验安排的随意性和重复性。从实验内容侧重点上安排, “可视化程序设计”的实验课注重界面设计和事件代码编写;“程序设计基础”注重基本的语法知识和常用的算法;“数据结构”注重结构和算法实现, 以及不同结构的特点;“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注重抽象设计和实现;“Web程序设计”注重B/S架构的应用程序设计和后台数据库访问;“JAVA程序设计”注重GUI用户界面程序设计和实现。具体实验内容如下:

1) 可视化程序设计:运行环境、数据类型、运算符和表达式、窗体与输入输出、VB控制结构、数组、过程、可视化控件、事件代码、图形操作。

2) 程序设计基础:运行环境、顺序程序设计、选择程序设计、循环程序设计、数组、函数、指针、结构体和链表、文件。

3) 数据结构:线性表的操作、栈和队列、树、图结构、查找和排序。

4)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熟悉IDE编程、类的定义、类的实例化、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继承派生类的定义与应用、基类含有虚函数的派生类定义与应用、抽象类的定义与应用、文件的使用。

5) Web程序设计:Dreamweaver网页设计工具的使用、ASP运行环境的配置、HTML使用、VB Script脚本使用、ASP内置对象的使用、ASP组件使用、ADO数据库访问技术应用

6) JAVA程序设计:JAVA运行环境的配置、类和对象的创建和使用、类的封装、接口和基本类库、异常处理、GUI标准组件及事件处理、多线程机制、JDBC技术

课程设计需要综合一门或多门课程的内容, 综合应用所学课程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学生查阅课外知识,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做到各课程之间的衔接, 课程设计的题目需由课程群内任课教师的讨论通过。各门课程的课程设计各有所偏重, 建议安排情况如下:

1) 可视化程序设计:实现基本界面设计 (有主窗体和其它应用窗口) , 掌握在IDE环境里的调试方法, 要求显示界面规范、美观, 实现基本人机交互及控制。

2) 程序设计基础:小型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分解, 函数的设计以及指针结构体等的运用, 典型算法的实现, 注重语法和基本算法。

3) 数据结构:具体问题的数据结构设计与具体语言实现, 注重各种结构的联系和区别以及灵活运用, 解决实际问题[3]。

4)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具体问题的分析与抽象, 类和对象的设计, 继承、重载、多态等概念的运用, MFC平台的学习与运用, 注重“类与对象”的抽象和设计。

5) WEB程序设计:IIS服务器配置、动态网页的设计, ASP程序调试, 网络数据库建设, 后台数据库访问, 动态网站的整体规划建设。

6) JAVA程序设计:Java程序开发的环境搭建与配置, 主流集成开发平台的使用, 界面设计及组件应用, Applet程序的设计、Java多线程编程、文件和网络输入输出流编程、Java数据库编程, 培养初步的管理信息统的开发能力。

4 结束语

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 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构建、技能提高和智力开发非常重要。程序设计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实践。因此, 在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 要以设计为中心的能力培养, 要通过案例设计实现兴趣引导, 通过课程设计加强创造性思维培养, 通过项目训练提高应用能力, 通过竞赛和毕业设计提升信息素质综合能力。

课程群建设是个逐步探索, 不断推进的过程, 需要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培训、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建设和教研教改等各个方面进行有规划的持续性建设。

摘要:该文根据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 分析了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情况和常见问题, 提出了程序设计课程群建设, 形成以程序设计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实践体系, 明确课程群中各课程的课程地位, 课程培养目标, 整合课程内容, 实现课程间的理想衔接。通过这套课程群的教学实践, 使毕业生能够在软件产业人才市场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和适应性。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群,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万臣, 谢芳, 胡泉.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群的建设与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 :33-36.

[2]刘永娟, 刘琦, 朱亚超, 等.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资讯, 2008 (20) .

无痕德育课程群建设初探 第11篇

关键词:无痕德育;课程群;建设初探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023-01

近年来,实验中学以“德育课程群”建设为切入点,不断丰富“无痕德育”载体,积极打造“无痕德育”品牌。

一、在情景教学中感受“无痕德育”的学科课程

新课改后教材更趋生活化。实验中学大胆尝试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教材处理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学科情景教学中感受“无痕德育”。学校组织名优骨干教师编写与学科新教材配套的各学科《导与学》。《导与学》或挖掘和引导学生理解德育方面的内涵和要求;或找准文道的结合点,春风化生、润生无声;或站在文化的视角、思维来处理和组织教材内容。

二、在活动过程中体验“无痕德育”的活动课程

实验中学历来十分重视活动育人工作,努力创设个性化的学生活动空间,为学生潜能和才智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学校着力打造具有实验特色的三大德育品牌活动。一是以具有实验特色的系列“主题活动”引领学生发展;二是以展示学生自我能力与创造力的“社团活动”培养学生个性;三是以让学生学会沟通、合作、自理为重点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素养。

三、在经典传承中渗透“无痕德育”的文学课程

实验中学以“美在书中寻”读书活动为载体,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美的氛围中推进“善”的教育。如“‘经典传承文明,诵读博雅人生师生同台诵美文”引导学生与经典对话;“孔山文学社”网上写作园地“赛博投稿栏”激发学生文学创作热情;信息网络环境下“经典阅读”活动将常规的阅读写作引入计算机房,趋利避害,提高阅读写作实效。

四、在榜样激励中升华“无痕德育”的励志课程

实验中学精心设计载体,开展“找标杆、树标杆、学标杆”活动,通过学生身边“最美”典型事例的挖掘及一年一度“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视频的观赏,把抽象的道德规范具体化、人格化,使教育更富形象性、感染性、可行性。学校还坚持开展“最美实验学子”评选表彰活动、“孝星”评选与“孝星”讲孝德活动、“我身边的活雷锋”评选活动等,让寻找的过程成为教育,分享的时刻成为引导,评选的结果成为激励。

五、在艺术熏陶中感悟“无痕德育”的艺术课程

德育浸润在艺术中,能使受教育者在良好的心态、轻松的气氛和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纳。实验中学在抓好常规艺术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多样化艺术教育活动。如“每周一歌”、“快乐读吧”、“‘欢乐颂·青春志·中国梦校园文化艺术节”等,为学生提供自我表演的小天地及任我涂鸦的小空间,让他们尽情唱出心中的歌,自由描绘心中的理想,也能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接受艺术的熏陶与教育,从而实现道德的内化及品质的形成。

六、在文化习得中内化“无痕德育”的文化课程

实验中学前身是有着50多年办学历史的上虞中学初中部,优秀的学校历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挂牌成立十多年来,学校想方设法、有意识地让学生充分了解学校文化的深刻内涵。如观看学校专题片,让学生聆听学校“薪火相传、革故鼎新”的耕耘奋进的声音,见证创办的风雨历程和辉煌成就;宣讲“爱国、尚德、乐学、健体”八字校风和“超越自我”的校训,系统地介绍校史、校园精神、办学特色;公开征集校内“心语林”、“励志石”、“文化墙”的内容;组建学生电视台并开设“心海掠影”、“走近上虞民间故事”等栏目,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播,极大地推进了校园文化建设。

程序设计课程群 第12篇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因此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全国的高等本科几乎都开办了计算机专业, 尽管如此, 与软件行业的发展速度相比, 软件人才仍存在很大的缺口。由于在全国的高等本科中应用型本科在学校数和招生人数占比例较高, 它肩负着培养高素质软件人才的重任, 是中国软件人才的主要来源[1]。应用型大学计算机专业必须以社会对软件人才的实际需求为导向, 培养具备适应学科高速发展和变化的能力, 使学生成为"实战型"人才。在软件人才培养中, 程序设计课程体系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我校以课题立项的方式正在开展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群建设的研究工作。

二、原有程序设计课程体系的缺陷

我院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受研究型本科教育的影响较大,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2]:第一, 课程结构与课时分配。原有课程结构与与课时分配的安排基本上是研究型本科教育的克隆版, 课程结构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三段式结构, 课时数由教学计划制定后不变。不能突出应用型大学的培养目标及特色。第二, 课程体系内容。程序设计系列课程知识点重复, 课程之间缺乏融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缺乏紧密的联系, 实践教学被置于次要地位。忽略了对学生"实战"能力的培养, 形成了以传授学科知识为主的传统型教学模式, 最终必然造成毕业生不能适应企业的实际岗位工作需要。

三、构建程序设计课程群的措施

3.1 课程群内涵建设是课程群建设的核心

1、改革课程群体系和教学内容

研究课程群中各门课程的设置与课程内容选择、知识点的分解与融合、实验教学内容整合、综合课程设计的构建等内容, 构建科学的程序设计课程群体系。达到目标明确、层次分明、定位正确、强化基础、拓宽专业知识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2、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实践中, 归纳、总结若干种适合于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群教学的教学方法, 通过连贯性、系统性的教学与实验, 增强学生程序设计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从单一的课堂教学到讨论课、案例课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 以知识为载体, 培养学生高于知识的思维方式及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3.2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群建设的关键。

程序设计课程群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将主讲课程群的教师们建成一只具有教学和实践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在这只队伍中设组长一名, 负责监督和协调整个课程群的建设。在这只队伍中经验丰富的教师与青年教师形成帮扶关系, 为实现课程群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我院、系非常注重教师的培训, "内培"与"外深"相结合, 内培就是相互协作与交流, 取长补短, 有计划的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 不断的推进课程群的建设[3];外深就是派主讲教师参与校外培训, 包括去公司实习等, 并积极鼓励他们攻读博士学位。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一支稳定的、具有较强战斗力的教师队伍。

3.3 课程群外涵建设是课程群建设的重点

为了让学生能够逐步地从"代码"过渡到"项目"上, 规范软件开发, 提高团队协作、交流沟通等综合素质能力, 适应软件产业人才市场的需求[4]。我院在一方面通过与达内软件公司等软件企业合作, 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使实习基地成为人才培养体系的广阔平台;另一方面通过举行Java手机游戏大赛、c语言程序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及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来强化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 为学生提高程序设计能力提供的重要平台。

四、结语

程序设计课程群建设紧密结合应用型本科的定位和特色, 使培养目标更明确, 并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 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完全融于课程群的建设之中。当然, 课程群建设是个逐步探索, 不断推进的过程,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 结合我院计算机专业的实际情况, 才能真正的培养出计算机专业"实战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马伟锋, 雷运发, 孙晓勇.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问题研究[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09 (21) :69-71.

[2]丁爱萍,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究[J].教育与职业, 2010 (20) :128-130.

[3]翁伟, 吴克寿, 吴芸, 林仙丽.程序设计课程群建设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 2009 (23) :122-125.

上一篇:审计应对策略下一篇:娱乐节目对电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