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的教学

2024-05-05

“积累”的教学(精选12篇)

“积累”的教学 第1篇

一、让学生主动思考

作文教学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脑力劳动。它是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 体现着个体劳动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所以, 作文教学中有人说“教师搭架子”的教法, 实际上是扼杀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 无助于作文水平的提高。

应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学会主动思考, 即善于想, 能想清楚。要引导学生在下笔之前思考:为什么要写这篇作文、目的是什么、想告诉大家什么等。学生知道了通过作文, 可把生活中的人、物、事、景、情表现出来, 让大家知道, 产生共鸣或引发思考。

二、学生主动积累

南宋诗人陆游认为:“汝果欲学诗, 功夫在诗外。”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作文源于生活。学会积累生活素材就等于作文成功一半。因而我平时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读好两本“书”。

一本是有字的书, 阅读大量的书籍, 不仅能丰厚学生的知识积淀, 还能帮助学生积累素材、丰富学生语言, 让学生写作文时得心应手。鉴于长期以来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往往只限于优秀作文选之类, 因而我着力引导学生不断扩大阅读面, 文学、自然、科技、军事、历史等各类书都要读。学生只有博览群书, 才能开阔视野, 拓宽思路;只有博览群书, 才能有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只有“厚积”, 才能“薄发”!

另一本是无字的书, 即“生活”。叶圣陶老先生精辟地指出:“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生活就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盛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之树常青,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是写好作文的基础。

三、培养主动修改习惯

自改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 古人有“文不厌改”“月锻日炼”之语, 可见, 作文多改, 自古已然。“自改”是培养学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的重要方法, 是一种自我反馈的形式。叶老曾说:“作文教学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写完了, 从头至尾读一遍, 马上自己审核, 自己修订, 这也是一种好习惯。”“自改”可以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良好作业习惯。

教师对全班的每一篇作文都疏而不漏地批阅是不现实的。要转变教法, 把“球”踢给学生, 让学生学会主动修改。试想, 几十或几百的学生, 他们各自反复修改, 直到查不出问题为止, 也就是尽力了, 再由教师批改, 效率一定很高。

要留充足的时间给学生修改, 不能限得太死, 要适当宽松些, 让学生从容不迫。因为毕竟是学生, 又是打基础。勉强写出来了, 质量也不会高。学生修改的方法很多, 要根据个人喜好, 或边写边改, 或写完在改。学生每次作文能自觉修改, 层次就会越来越高, 最后就会真正达到“改是为了不教”。

四、让学生参与教学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学生们每天都会碰到许多事, 这些事情都不会完全相同, 感受当然不同。所以, 在写作时, 我让学生参与拟定题目, 有时小组讨论拟定, 有时师生共同商定, 有时同学讨论确定。我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定题目,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就指出“提倡学生自主拟题, 少写命题作文。”学生参与拟题, 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可以让他们畅所欲言, 还可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观察、分析能力。学生参与拟题的作文, 与命题作文相比, 内容充实、生动、形象, 篇幅也长了许多。

目前, 不少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只重视“作”的能力, 而忽视“修”和“评”的能力。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指出:“文章不能一做便佳, 须频改之方入妙耳。此意学人必不可不知也。”文章要“入妙”, 教师还须注重对学生习作的讲评。但如今多数的作文评改, 仍然是教师越代疱。这样做还有一个弊端, 就是学生总是要围绕着教师的审美观去写作。而每个人的审美观又不尽相同。久而久之, 就会使学生的作文丧失个性, 思想丧失个性。因此, 作文评改也应该让学生参与进来, 让学生真正能张扬个性。

五、体验生活开阔视野

教师应该让学生走出课堂, 走进自然, 走进社会, 开阔学生视野, 让学生实地观察, 体验生活, 才能从生活中选取素材, 写出真实感人的文章。如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春游、秋游、欣赏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并要求学生人手一本笔记本, 随时把观察到的、听到的及其自己的感悟记下来, 写成日记, 积累生活素材。另外利用班队课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拓展教学空间, 让学生体验活动的快乐, 写真实感受的作文。

作文教学的环节很多, 每个环节都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主体作用。只要时刻把握住“以学生为中心, 突出其主体地位”这根线, 作文教学就会步入一个新天地, 语文教学也一定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摘要:作文教学的环节很多, 每个环节都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主体作用。只要时刻把握住“以学生为中心, 突出其主体地位”这根线, 作文教学就会步入一个新天地, 语文教学也一定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积累”的教学 第2篇

题目

简约的给予 丰盈的获得

----浅谈我在小学语文课前古诗文诵读教学中的收获

摘要:经典古诗文吟诵,既传承中华文化,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还提升其文学修养。培养了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我认为教师要树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意识。切实把育人工作放在首位。

关键词: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姓名:苏俊霞

单位: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祁连路小学 职称:小教高级 目录:

浅谈我在小学语文课前古诗文诵读教学中的收获

参考文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简约的给予 丰盈的获得

----浅谈我在小学语文课前古诗文诵读教学中的收获

课前中华古诗文吟诵交流我从一年级开始训练。如今我的学生课前能够侃侃而谈,大方自信地相互交流。不但在内容上有切合课题的佳句名篇。更有旁征博引的智慧切磋。而且吟诵古诗文时语气拿捏到位。情感自然流露。这是几年如一日,天天训练的结果。学生每天学习的自信就是从这一环节开始的。迄今为止我的学生的积累交流已基本达到了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效果。现在从以下三个方面汇报一下我的具体做法和点滴收获。

1、古诗文诵读的目的

经典古诗文吟诵,既传承中华文化,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还提升其文学修养。培养了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我认为教师要树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意识。切实把育人工作放在首位。

2、古诗文诵读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坚持。诵读形式坚持以生为本(学生从最初的手足无措、扭扭捏捏,到现在的镇定自若,落落大方)这也是日积月累,长期训练的结果。

3、课前古诗文诵读的内容由简到繁、循序渐进。

诵读交流内容以新课标的要求为依据。从一年级下半学期的简单的儿歌、小笑话、谜语,《三字经》五言绝句。到二年级的《弟子规》必背经典诵读。直到三年级的《百家姓》中外名著及名家名篇的背诵交流。都是由老师先领再扶一步步深入进行。虽说这些内容看似与课文学习无关,可无形中快速增加了学生的识字量,提高了课堂效率。孩子们这部分的背诵学习一直是轻松愉快的,老师没有给他们任何压力。他们记忆力也有显著的提高,因为小学阶段是记忆的黄金时期,这种记忆潜能如果不予及时开发,就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一天天退化。经典诵读开发的是学生一生的潜能,也是为学生的一生打点了文化底蕴。从三年级我开始鼓励学生注重积累(每人都要有积累本)最初只是名句的交流,开始时我注意引导孩子们积累,为激发他们积累吟诵的兴趣,我注重每日一句的积累和指导。三年级课文《秋天的雨》因为是描写美丽的秋色所以我出示名句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并配钢琴曲《秋日私语》让学生既积累了名句又提高了鉴赏能力。(包括每张幻灯片背景图片我都会精心选取目的是让孩子们在优美轻松的意境中学习,进一步激发他们积累背诵的兴趣)讲完童话《陶罐和铁罐》之后针对陶罐的容忍、谦虚、大度我让学生收集清朝林则徐的励志名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每日积累的内容最好是结合本课的内容,有时也可以是单纯的名句积累。成语故事《惊弓之鸟》学后让学生收集资治通鉴中的名句“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我会给他们讲成语典故的出处及其历史意义。初步熏陶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这也体现了中年级的扶。)从四年级开始要求学生背诵完整的诗词、文言文及名家名篇。(交流时必须有题目、作者、及全部内容,这也是由句、段、向篇的过渡)。到现在五年级学生们都有了一定的积淀,已养成了积累交流的习惯。我也基本放手让他们自己去积累喜欢的古诗文,必要时只做简单的引导点拨即可。

4、长期交流训练达到的效果

从低年级的领,中年级的扶,直到高年级的放,一路走来直至今日学生的积累除了提前完成新课标要求背诵的70首古诗文以外,还拓展积累了囊括了唐诗、宋词、元曲。词牌和文言文。现在我的学生每人基本上都积累了大量初高中甚至是大学课本上的名家名篇。孩子们已经把积累背诵古诗文当作了一种快乐的事情去做,乐此不疲。哪天如果不交流了他们会觉得缺少了什么。从唐朝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到北宋文学家苏轼的《江城子》、《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满江红》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如梦令》南宋诗人陆游、唐婉的《钗头凤》及毛泽东的词牌《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刘禹锡的文言文《陋室铭》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等等古今中外、无所不有。作为老师当然要和他们一起交流共同进步,所谓的教学相长应是如此吧。

初中作文教学的素材积累教学探究 第3篇

一、丰富素材积累形式

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积累习惯,引导学生从多途径积累素材。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随笔作业,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周边的事物,深入思考,通过写随笔,更深刻的体会用文字记录的乐趣,锻炼学生情感表达的能力。教师在安排学生写随笔时,放宽要求,并且坚持批改随笔,发现学生的优点,肯定学生的成果,让学生产生写作的动力,愿意主动积极的去关注生活,独立思考,丰富学生的见识。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课前美文推荐,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其准备,由于要在课堂讲台展示,学生比较重视,在准备的过程中会先去阅读和筛选。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丰富了自己的见识,开阔了视野,长期坚持下来,会累积大量的素材,在思想构思方面也逐渐发展起来。并且通过将一些优秀的文章推荐给学生和教师一起欣赏,能够吸收更多的想法和见解。推荐的文章可以是一些名家如余秋雨、周国平、毕淑敏等的散文,也可以是一些优秀的短篇等,学生通过相互分享,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积累自己需要的素材。同时教材也是很好的素材资源,初中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筛选的优秀文章,每一篇都值得去研究。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发掘所学的文章,充分学习研究文章,从中提取出能够应用的点。并且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来分类整理教材中的素材,如按照勤学、励志、爱心、贡献等主题来进行分类整理。通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灵活运用于写作。

二、引导学生活用素材

学生在写作时应做到能够活用素材,如果在写作中照搬材料,不进行相应的提炼和概括,写出的文章就比较生硬,缺乏相应的深度和广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分析一个材料时,能够做到从不同角度进行概括和练习,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压缩语段和概括内容要点的练习,来提高学生对材料的总结和概括。并且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练习,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提炼方法,让学生在应用材料时能够紧扣作文的主题。如在积累课本素材的过程中学会鉴赏文字,并用简洁的语言来总结梳理,勤于思考,做好相应的归纳总结,看什么样的素材适合什么样的话题,还可以对自己阅读的材料写一些读后感、评论等,然后灵活运用自己积累的素材。并且教师可以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活用教材素材。如在学习了泰戈尔的《金色花》和冰心的《荷叶母亲》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感谢母亲为主题写一个小片段,让学生自由发挥,并试着用学习过的教材素材来丰富内容。经过教师的提示,学生会充分应用刚学习过的教材素材,将其应用到小短文的练习中。

三、引导学生巧用素材

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会用创造性的思维去处理积累的素材,并巧妙应用于写作中,实现平中见奇,达到耳目一新的效果。应用创新性的思维去写作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并且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树立起创新意识。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逆向式思维训练,如某节作文课堂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猪的叫声”为例,来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猪的叫声一般被认为声音尖锐,难听。通过逆向思维的方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说猪的叫声很响亮,有种催人奋进的感觉等。又如乌鸦,人们大多认为乌鸦代表着不祥、灾星等,但通过逆向思考,就能发现乌鸦身上反哺的美德。通过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来写作,能够写出更加新颖的内容。同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对素材进行取舍,可以让学生多运用一些时事热点,这些材料鲜活形象,能够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如在写一个题目为《路在脚下》的文章时,用“世上本没有路,走的路多了也便成了路”来论证,不如用“洗脚女成为亿万富翁”的创业时事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如果在写作时觉得有多个可以使用的素材,就应该结合题目和写作要求来分析出最好的选择,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同时要善于分析,积累的素材毕竟有限,而作文题目又五花八门,经常会出现素材不够用的情况,此时的做法就是能够从多个角度分析素材的意义,将其巧妙应用于作文中,学会一材多用,充分发挥材料的价值。除此之外,还应善用简述,有点材料内容很多,如果在作文中使用大量的材料,容易出現内容冗长的问题,对文章的结构造成影响。因此在写作过程中应学会对材料去粗取精,合理应用材料,使其能够为作文增色。同时教师应让学生学会反思体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起着引导的作用,因此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科学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指导学生善从教材、生活、课外书籍等方面积累素材,充实自己的作文,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并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多思考感悟,练习通过合适的材料表达自己的想法,做到灵活应用素材。

《血腥的资本积累》课堂教学实录 第4篇

(一) 课程标准

简述“三角贸易”的基本内容, 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与残酷性。

讲述英国殖民者克莱武在印度疯狂掠夺的史实, 认识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英国最早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欧洲早期的殖民掠夺和殖民扩张;

(2) 掌握“三角贸易”;

(3) 知道“日不落帝国”的由来;

(4) 讲述英国殖民者克莱武在印度疯狂掠夺;

(5) 掌握英国对印度的殖民侵略和殖民掠夺。

2. 过程与方法。

(1) 探究西方殖民者进行“三角贸易”和对印度进行残酷殖民掠夺的原因, 初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的因果联系,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分析“三角贸易”和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掠夺的过程及后果, 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思维能力。

(3) 认识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英国最早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重要条件之一。

(4) 认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资本原始积累与罪恶的奴隶贸易和残酷的殖民掠夺密切相关, 西方殖民者进行“三角贸易”和“日不落帝国”在印度的殖民掠夺, 都是最有力的证明。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分析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给西方国家和亚非拉国家带来的不同后果, 一方面认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血腥性, 另一方面, 也要认识到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辩证看待殖民主义的后果。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 教学重点

“三角贸易”和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掠夺。

(二) 教学难点

“三角贸易”和英国殖民掠夺所带来的后果与影响。

三、教学过程

老师 (以下简称师) :前面我们学习了第四单元———步入近代, 了解了欧美资本主义社会从酝酿到产生、发展的历史, (PPT) 结合图片提问:

《神曲》和《蒙娜丽莎》说的是哪一事件?

《权利法案》的颁布在哪国确立了什么政治体制?

这一图片反映的是哪一重大事件?

珍妮机的发明有何意义?

师:早期资产阶级主张个性解放, 追求自由平等, 实行民主政治, 其进步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们了解资本主义的发家史, 也不能忘了另一段历史, 那就是资产阶级曾经在殖民地的所作所为。本节课我们学习第15课《血腥的资本积累》。

(一) 殖民扩张和争夺

师:欧洲国家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开始于哪一事件?学生 (以下简称为生) :新航路开辟。

师:最早开辟新航路的是哪两个国家?生:葡萄牙和西班牙。

师:伴随着海上探险活动, 他们的魔爪也伸向了世界各地, 葡萄牙的扩张方向主要在亚洲和非洲;而西班牙的扩张则是以美洲为主。整个十六世纪, 两国的殖民势力盛极一时, 当时这两国都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从殖民地掠夺的财富主要用于统治阶级的挥霍享乐, 财富并没有带来国力的强大。随着欧洲经济的发展, 殖民国家的队伍壮大了, 有哪些新的成员呢?生:英国, 法国。师:其实还应该加一个荷兰。

(PPT) 三国穿梭在世界各地的商船和军舰。

师:十七世纪前期, 荷兰的海上贸易最为发达, 所以荷兰人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当这些国家的扩张目标出现重合时, 必然会引起矛盾和战争, 为了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殖民国家之间展开了长期厮杀, 谁是最终的赢家呢?生 (看书找到答案) :英国。

(PPT) 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是分三步走的:

第一步:十六世纪末期, 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第二步:十七世纪, 通过三次英荷战争摧毁荷兰的海上优势;

第三步:十八世纪, 与法国进行了多场战争, 最终在七年战争中战胜法国。

(PPT) 师:落实到地图上看一看, 在北美, 英国夺取了荷兰和法国的大片殖民地;在印度, 几乎把法国势力完全排挤出去, 在非洲也扩展了势力, 此时, 英国的海外殖民地已经达到它本土面积的数十倍, 英国人狂妄地宣称:“大英帝国无落日。”也就是从这时开始, “日不落帝国”成了英国殖民霸权的代名词。这么广阔的殖民地, 对英国的工业生产来说, 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手工劳动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于是在十八世纪六十年代, 英国首先开始了一场生产领域的变革, 这就是哪一事件?生:工业革命。

(PPT) 师:后来, 随着英国的进一步扩张, “日不落帝国”也在不断扩展, 这是它全盛时期的规模。欧洲国家为了争夺殖民地不惜兵戎相见, 那么在夺得殖民地后, 他们又做了些什么呢?

(二) 殖民者的暴行

暴行之一:首先就是赤裸裸的抢劫。

(PPT) 师:请看一组数据:

十六世纪内葡萄牙从非洲就掠夺了27万多千克的黄金, 占领马六甲时, 抢走约100万金币的财富;

在入侵拉丁美洲的300年中, 西班牙共掠走黄金250万千克, 白银1亿千克;

1757年后的仅仅60年中, 英国就从印度攫取了高达10亿英镑的财富……

(PPT) 师:这些数据令人触目惊心, 其实这只是沧海一粟。我们重点把视线转向印度看一看, 这些言论说的都是英国对印度的侵略:

“像海绵一样从恒河边上吸取财富, 又挤出来倒在泰晤士河中。”

“棉织工人的白骨使印度平原都白成一片了。”

“这是残酷的敲骨吸髓的过程!那里荒年一个接着一个, 而饥荒的规模之大, 是欧洲迄今为止所无法想象的!”……

回归课本, 解决这样几个问题:

1. 英国对印度的侵略开始于何时?

2. 英国在印度进行殖民活动的机构叫什么? (PPT介绍东印度公司)

3. 英国对印度的侵略有什么特点?边看图边思考。生:从点到面, 从沿海到内地。

师:在这一过程中, 始终伴随着野蛮的掠夺, 请举例说明。生:洗劫孟加拉国库。师:这次活动的指挥者是怎样评价自己行为的呢? (让学生用书上语言回答)

(PPT) 当时留下的一段记载:英军像开了闸的水一样冲向国库的各个角落, 国库空了, 强盗们却满载而归。

师:这仅仅是对印度掠夺的一个缩影, 而印度也只是英国众多殖民地中的一个代表。那么英国对印度等地的殖民掠夺带来了什么影响呢? (让学生用书上语言回答)

师总结:殖民掠夺的财富转化为雄厚的资本;同时, 殖民地还为英国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和市场, 这些都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后来经过工业革命, 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这个国家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殖民地源源不断的养分。

那么, 给殖民地带来的是什么呢?是深重的灾难。

暴行之二:奴役和屠杀印第安人。

师:印第安人是美洲大陆的主人, 他们曾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欧洲国家的侵略势力是跟随着哥伦布的足迹进入美洲的, 印第安人的噩运也随之降临。他们对印第安人都做了些什么呢?请用书上的三个动词说明。 (强占土地、奴役、屠杀) (PPT) 在种植园劳动的印第安人的死亡率达到30%, 而在矿山中印第安人的死亡率高达80%, 以至于印第安人一旦应招, 亲友往往在事前为他举行葬礼。

(PPT) 西班牙殖民者屠杀印第安人。

英国北美殖民当局竟做出了这样的规定:每剥一张印第安人的头皮和每俘获一个红种人都给赏金40镑, 杀戮印第安人是“上帝和自然赋予的手段”……

师:在白种人的奴役和屠刀下, 加上疾病的侵害, 印第安人数以千万计地死去, 有的地方几近灭绝。

(PPT) 看一组数据:美洲印第安人人数的变化:1490年, 约7500万人;1640年, 仅为600万人。

师:印第安人越来越少了, 劳动力严重不足, 谁来为殖民者创造财富呢?他们居然打起了非洲黑人的主意。

暴行之三:罪恶的黑奴贸易。

师:黑奴贸易也叫“三角贸易”, 因为贸易的路线呈三角形, 请大家仔细观察老师的动态示意图。 (播放两遍PPT) 请一个同学当小老师描述三角贸易的过程。

及时反馈, 检验小老师的教学效果。 (及时评价, 教得好, 学得也好)

1.选择题 (略)

2.看图判断

动动笔, 在书上图中把三段路程标注出来。

最早从事黑奴贸易的是什么人?谁后来居上?生:分别是葡萄牙人和英国。

(PPT) 对话霍金斯:利润是唯一的动机, 300%, 甚至更高, 没有哪一种商品的利润可以高过这种“黑色商品”;美洲急需大量劳动力, 而黑人适合热带劳动, 谙熟农业技术, 远离故土不易逃亡, 价格低廉又数量巨大。

师:于是, 在白人的世界里, 他们就成了特殊的“黑色商品”。离开了故土的黑人, 等待他们的将是怎样的命运呢?请听《一个黑奴的自述》。 (见附页)

师:黑奴的呐喊声声泣血, 持续了300多年的黑奴贸易使非洲丧失了近一亿精壮人口, 这种毁灭性的掠夺严重影响了非洲社会文明的进程, 其后遗症至今尚存, 今天的非洲依然贫穷、饥饿和落后。 (播放图片)

此外, 从黑奴身上赚来的血腥钱却带来了欧洲的繁荣, 一座座城市兴旺起来, 这是英国第二大港口城市利物浦, 历史上它就是靠贩奴贸易发展起来的, 两边图片形成了鲜明对照, 一盛一衰, 一富一穷。

三角贸易给非洲带来的是什么?是人口的掠夺、经济的凋敝、文明的破坏, 而给欧洲带来的却是: (让学生模仿造句) :经济的发展、工商业的兴盛、城市的繁荣。由此归纳出三角贸易的影响, 勾画, 整理。

欧洲资产阶级从产生的那一天起便以文明人自居, 但是在贩卖黑人奴隶的过程中, 他们却丢掉了最后一点羞耻心和良心, 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丑陋的一页。

(PPT) 新课小结:本课我们重点学习了两部分内容:首先, 殖民扩张和掠夺, 先是西班牙、葡萄牙, 继而有英法荷等国, 经过长期争夺, 英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其次, 殖民者的暴行:赤裸裸的抢劫 (英国对印度的侵略是一个典型) ;奴役和屠杀印第安人;罪恶的黑奴贸易。学生完成学案。

(PPT)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 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 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与掠夺, 非洲变成了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

———马克思

师:言论中提到欧洲殖民者的哪些活动? (生:就是欧洲殖民者的三大暴行) 这些活动为欧洲资产阶级聚敛了大量财富, 它们正是欧洲发展资本主义在海外实现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方式。这样, 我们就不难理解, 为什么本课的课题是《血腥的资本积累》了。

这些活动带来的影响是双面的:一方面, 给西欧带来了无限好处, 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联系, 拓展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另一方面, 却给殖民地造成了无穷灾难, 同学们应全面看待这个问题。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 很多时候, 文明的进步往往会付出很大的代价。但毕竟时代在发展, 文明在进步, 人类的良知是不会泯灭的, 从下面的信息中, 我们应该可以得到一些慰藉: (一组PPT)

1.1807年, 英国通过了废除非洲黑人奴隶贸易的法令;1848年4月27日, 法国宣布奴隶制是“残害人类尊严”的制度, 下令在“法属殖民地和领地废除奴隶制”……

2.“这是我一生做过的最值得纪念的事情。我真切地看到了奴隶贸易给非洲留下的伤口。”霍金斯的后代给非洲人民跪下了。

3.“英国政府为我们国家在奴隶贸易中的所作所为和这些行为造成的所有不堪忍受的苦难, 表达我们深深的歉意。”

4. 利物浦市为自己在这场贸易中扮演的角色表示羞愧。

5. 美国总统也做出了进一步援助非洲的承诺:加强在非洲投资力度, 改善基础设施, 完善金融服务……

师:我们希望国际社会尤其是发达国家可以给予非洲更多实质性的援助, 去改善那里的民生。 (PPT) 正视历史, 反思历史也是文明进步的标志!

附: (原创)

一个黑奴的自述

我叫弗兰克, 1632年7月17日, 我和伙伴乔森正在田间劳作, 突然传来了一阵嘈杂声, 还没等我和乔森弄明白, 就被套上木枷, 原来相邻部落又在对我们发动袭击了。他们的酋长把我们押送到一个市场, 我们像商品一样被卖给了那些高鼻子、蓝眼睛的白种人, 我的交换物只是一桶甜酒。

几个白人粗暴地扒去我的衣服, 用通红的印章烙在我的胸前, 那一刻我几乎疼得昏死过去。几天之后, 我们被赶上了一条破旧的木船, 船的名字叫“爱神号”, 哦, 他们要把我带到哪里去?

黑暗潮湿的船舱里并排坐着三四百名我的同乡, 所有的人都蜷曲着身体, 紧紧地挨在一起, 眼睛里充满了恐惧。两个星期后, 很多人陆续生病了, 乔森也病得很严重, 看着奄奄一息的乔森, 我拼命拍打着舱门, 希望甲板上的白人能够救救乔森, 舱门打开了, 那位肥胖的白人毫无表情地看了乔森一眼, 嘴里说了一句他们的语言:“Throw Down!”随后, 他和另外一个人拎起乔森, 把他抛向了大海, 天啊, 可怜的乔森。

此后的航行中, 又有几十人被抛入大海……

八个星期后航行终于结束了, 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 我们又被带到市场上, 几番讨价还价后, 我被一个英国人买下来, 他经营着若干个大种植园, 我被安置在一个棉花种植园里劳动, 都说英国人很绅士, 可是我的主人却很刻薄, 在他的皮鞭驱赶下, 我没有吃过一顿饱饭, 没有片刻的休息, 也没有丝毫的快乐。为什么, 为什么, 同样是人, 我们的生活却如此痛苦, 难道黑人就低人一等吗?这漫漫长夜, 何时才是尽头?

四、课后反思

教学资源的收集和积累 第5篇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资源在当今课堂上起着重要作用。“课程资源之于课程,犹如矿藏之于矿产”,课程离开了课程资源犹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没有教学课程资源的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教育成果。那么,我们又如何收集和积累教学资源呢?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收集和积累教学资源的:

一、从报刊和书籍上收集

平时我们应多浏览报刊和书籍,例如:《中小学青年教师》、《中国教育报》、《河南教育》等,在看书时遇到好的教学资源,我就随手记下,若是自己的书籍和报纸,我就动手把它们剪下来、粘贴的我的粘贴本上。

二、同事们的交流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多和同事交流,“三人行,必有我师”嘛,同事更是我成长路上的伙伴,我经常从他们那里得到启发,学到教学策略及教学手段。如常年教低年级马老师,她讲的课使用传统的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相结合,利用自制的生字卡片和课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很容易接受,所以同学们都很喜欢她。15年来,我去年是第一次教一年级,经常向他请教,受益匪浅。

三、从网上收索资源

自从新课改之后,国家对学校远程教育的投资,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经走入课堂,我在讲新课之前,我都要浏览一下网络,看看有什么好的教学资源可供利用和参考。例如:我在教《桂林山水》一课时,我从网络上收索到了桂林山和水的图片,而且这些图片体现出了桂林水静、清、绿;桂林的山奇、秀、险特点,我还收索到了《桂林山水》情景视频,我把这些媒体资源结合课本的教学目标、重难点进行加工、整合,做成了一个优秀课件,在课堂的使用过程中,利用图片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播放情景视频,让学生欣赏,给他们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陶冶其情操。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学完课文,同学们了解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真正内涵,也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看教学光碟

每周我都要抽岀时间看看与教学有关的光碟,总结经验,吸取精华。

五、自己用现实生活中的材料动手做做看

作为低年级的小朋友,学习兴趣还没有真正培养起来,他们的思维比较活跃,能够在老师的帮助下充分发挥想象,如果每节课都要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恐怕有点不现实,所以,在我备课时首先要想到这节课怎样上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我在教学生汉语拼音时,自己用细铁丝把每个拼音字母都做出来了,特别在区分字母“b、d、p、g、q”时,我就拿了一个字母“b”,不断地变化这几个字母,小朋友们很好奇,注意力十分集中地看我“变魔术”。

教学资源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很好地效果,但在我收集教学资源的时候也遇到过一些问题,例如:我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我想用上人们目送总理灵车的一个小片段,不知道该怎么截取,我向精通电脑的人请教,知道不是统一格式的先用视频转换器转换、截取。

小学作文教学中素材的积累 第6篇

作文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项,根据新大纲的教学要求,语文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小学生的事物观察能力、问题分析能力、陈述总结能力,从身边事物、日常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并根据写作目的,灵活运用素材,提高写作水平。笔者将依据个人语文科目教学经验,分析写作素材的积累方法和运用方法。

【关键词】

小学生 作文写作 写作素材积累

素材积累的含义是指,在作文写作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养成事物观察能力,通过对身边现象、日常生活的细心观察,不断积累生活经验,拓展知识层面,为写作学习积累资料、搜集信息;通过拓展阅读范围,引导学生认识新词汇、新句式,分析并学习写作手法,为写作学习积累知识和经验。

一、观察分析习惯的养成,是积累写作素材的先决条件

在我国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写作内容与生活实际的分离,学生不会寻找并利用写作素材,只会模仿他人的作文内容,导致写作积极性的降低,难以提高学生对作文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只有帮助小学生掌握作文素材的积累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作文内容趋同”的问题,提升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和热情。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小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渠道获得资讯,具有信息面广泛、生活娱乐丰富多样的个体特征。加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除了从书本等纸质媒介上学习知识,小学生大多数会使用现代化、数字化设备,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等途径和外部交往,并获得相关信息。因此,学生所拥有的素材资料是丰富的、多元的,语文教师需要做的是,指导学生如何从广泛中的信息资料中,迅速筛选、过滤到无用的信息和素材,准确寻找到有用的素材,并灵活运用在作文中。因此,观察分析能力的养成与训练,是积累写作素材的先决条件。

举例说明,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是一项经常使用的写作手段,但是只有在留意观察、细致分析的前提条件下,学生才有可能写出精彩的内容。笔者经常鼓励学生对四季景观、自然变化、城市建筑、特定场景、树木花草、动物昆虫进行细致观察,了解不同事物所具备的特征,变化的规律;也鼓励学生对身边同学、朋友、家人、邻居或者社会上的其他人群进行观察,分析他们的语言特征、举止动作、容貌着装、行为模式、性格心理。在观察的同时,可以将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并练习使用恰当的词汇、方式去描述自己所观察、分析到的素材,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此外,教师还应当训练学生的观察视角和分析方法,在借鉴参考其他人的观察分析方法之外,还应当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保证写作内容具有创新性。

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从周边事物、日常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写作学习要从生活实践出发,从周边事物、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写作素材,训练并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新大纲和新课改要求,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应当从素材积累、经验总结开始,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与提高。具体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去细心观察周边事物,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特殊之处,发挥主观能动性,抒发内心情感,表达意见与想法,完成写作素材的积累。

举例说明,笔者在写作教学中,经常以布置写作任务的形式,要求学生定期以身边所发生的新鲜事情、附近景物和人物为对象,练习写作。写作训练以随身笔记的形式进行,不限定写作内容和写作形式,不要求字数,可以由学生自由发挥。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了一项记忆深刻的活动,或者对每天看见、非常熟悉的人事物,灵光一现有了新的发现和想法,都可以随时记录。比如笔者班上一个小同学,最近在父母的带领下去动物园游玩,认真观察了每一种动物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回来后整理了笔记资料,对写作学习非常有用处。在记录的过程中,他还提到:动物园里设立了一些“禁止喂食”的牌子,小动物们很可爱,想与他们多亲近,应当保护和珍惜动物,但是为了动物的健康,不应当做出不文明的投食行为,也应当遵守秩序,排队观看演出等等。

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分析,通过经常性的写作练习,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提高,而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写作方法、词汇运用,提供指导和评价,帮助学生不断进步。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积累写作知识、写作技巧等素材

语文教师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大量、有效的阅读活动,积累写作知识,熟悉并学习写作技巧。

首先,阅读兴趣的培养不应当仅限于课堂教学,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去广泛阅读;同时,也可以结合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学习需求,推荐一些与小学生年龄层次相适应,经典的、优秀的文学作品。避免让学生阅读一些难度较深,以小学生心智能力无法理解的作品,而应当多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从国内外、古今文学作品中,挑选一些生动有趣、想象力丰富的作品,在成功培养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后,学生们可以根据个人需求,主动、自由地选择作品进行阅读。

其次,为了提高阅读的效果,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读后感、读书笔记等形式,要求学生对读到的文章进行思考和总结,避免阅读活动流于形式,失去效果。同时,读后感和读书笔记的内容、形式,也不应当做出严格要求,以免产生学习压力,打击到学生的写作兴趣。鼓励学生对阅读中产生的想法、疑问,做出随手记录,看见精彩的词汇、句式,可以摘抄并进行分析,变化;对文章的主旨、故事构架非常好,可以进行深入分析、讨论。在此过程中,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同时写作水平也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活动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对写作素材的积累与运用,养成学生的观察分析习惯,奠定写作基础;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从周边事物、日常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积累写作知识、写作技巧等素材。

【参考文献】

【1】单金丽.语文作文素材积累的实践研究【J】.成才之路,2015(27)

【2】夏春梅.小学语文作文的生活化教学策略浅谈【J】.教师,2015(26)

【3】陈慧敏.注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生本教育【J】.吉林教育,2015(28)

【4】强永莲.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探索与感受【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5(09)

语言的积累是语文教学的关键 第7篇

传统的启蒙教育, 要求儿童从学龄开始, 反复不断地读背, 从《三宇经》《千家诗》到“四书五经”, 古人强调的就是语言积累的问题。只有读的多, 聚沙成塔, 才能博闻强记, 厚积薄发, 运用起来才会左右逢源, 得心应手, 达到如古诗所形容的“胸藏万汇凭吞吐, 笔有千钧任翕张”的境界。“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前人用此种方法造就了众多的文坛泰斗。事实证明, 古人这种做法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遗忘规律, 反映了汉语学习的内在要求。因此, 重视语言积累, 是学习语文的基本途径。毛泽东说:“语言这东西, 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 非下苦功不可。”那么, 如何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呢?本人以为, 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朗读

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朗读, 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 能深刻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律, 受到直接、强烈的感染, 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 可以收到“不待解说, 自知其义”的效果。学生才能从读中由感而悟, 由悟入境, 最终与作者的心灵相通。这种借助读而达成的悟性理解, 是富有创造力的, 也正是语文教学追求的上乘境界。

要落实以读为本, 首先要以读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保证读书时间, 一节课的读书时间不少于整节课的一半, 以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再次, 读书形式要多样, 指导要得法。朗读有多种形式, 如范读、分角色读、齐读等, 教师要根据年级、学生和教材特点, 区别各种朗读形式的各自功能和适用范围, 合理运用, 并要加强指导。如果只有学生的读书实践, 没有教师的组织、引导和指点, 就没有体现语文教学的意义, 称不上是真正的课堂教学。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时, 要做到读前有要求, 读中有指导, 读后有反馈, 并体现个体差异。

二、强调背诵

背诵是一种最实在、最有效的学习语文的办法, 经常背诵会促使人的知识越来越充实, 大脑越来越聪颖。发展学生的记忆力, 提高理解文字的能力, 促进写作, 规范学生的书面语言, 积累语言, 培养学习习惯, 培养学习兴趣, 都有赖于背诵。尤其重要的是, 小学阶段是人生中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又大多文质兼美, 通过背诵, 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辞妙句, 精美篇章, 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并从背诵中领悟和体味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 悟得表达方法的真谛, 这将使他们终生受益。语文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 多方引导学生多读, 多读至熟读, 熟读至背诵。现代有建树的文人大家, 同样也是经过一番苦读背诵, 才满腹经纶的。茅盾读《红楼梦》, 能整章整回的背诵;巴金曾说有两百篇文章储存在他的脑子里, 当代伟大的科学家苏步青、钱学森、严济慈、杨振宁, 哪一位不能背诵大量的唐诗宋词?当然,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最佳, 但有些让学生“死记硬背”也未尝不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 学生在自悟、反刍中将自然理解消化当初背诵的语言材料。修订后的“大纲”第一次明确规定课内外阅读量和背诵篇数, 注重语言的积累: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 (含课文) , 并在“大纲”后面附有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80首, 以此把积累语言落到实处。

三、广泛阅读

多读多写, 是获得语文能力的惟一途径。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扩大阅读量, 其实也是在积累语言, 充实语言仓库。吕叔湘先生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 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叶圣陶先生也强调指出:为养成阅读习惯, 为充实自己的生活, 都非多读不可, 可见大量阅读的重要性。修订后的“大纲”在规定背诵篇数的同时, 第一次明确规定了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 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此举旨在用适当增加课文篇数的办法, 引导教师抛弃繁琐的课文内容分析的教学方法, 改革并优化阅读教学过程,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旨在用规定课外阅读总量的办法, 引起对课外阅读的重视, 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以较大的阅读量来获得较强的阅读能力。因此, 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浏览、泛读、速读、精读四种不同的读书方法, 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文体、不同读书目的以及自我需要, 采用不同的读书方法。在当今时代, 尤其要注意速读能力的培养, 快速高效获取有用信息。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在阅读基础上写读书笔记、读后感、复述故事情节等, 既积累语言, 又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 适时引入富有时代气息的新鲜阅读内容, 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 以弥补现行教材的某种不足, 让学生在博览群书中提高语文能力。例如, 低年级喜欢鲜明的形象, 活泼的内容, 推荐童话、寓言、卡通等读物;中年级喜欢情节曲折、生动的故事, 推荐民间故事、历史故事、科普等读物。高年级喜欢文质兼美、富有情趣的内容, 推荐小说、诗歌, 甚至名家名篇等, 如学习《草船借箭》后, 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学习《景阳冈》后, 引导学生读《水浒》等。

四、充实生活

“积累”的教学 第8篇

一、重朗读, 选择阶梯式学习策略

读, 是语文教学的基石。为了让朗读真正有效, 我们倡导阶梯式的教学策略。当学生初次接触课文, 先让学生初读, 这时仅提出“不加字, 不丢字, 读准字音;多读几遍”类似这样的基础性的朗读要求, 不仅降低了读的难度, 减少了学生的畏难情绪, 同时也抓住了初读的本意, 即识记字词、扫除阅读障碍、达到通畅阅读。其后, 老师可以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在同伴间或小组内练读。这时, 孩子们有了初读后浅层次的理解和对课文整体的感悟之后, 读起来会顺畅很多, 从而渐渐进入有感情地朗读。最后, 在对课文的探讨和理解过程中, 根据课文的教学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句段的朗读指导和训练。以《威尼斯的小艇》为例, 教师在学生对小艇的样子、船夫的驾驶技术、小艇的作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感悟之后, 让学生练习美读, 此时的读既是学生情感体验的升华, 更是文章语言文字美在学生心灵中潜移默化的展现。

二、重主体, 关注探究式学习策略

我们想让学生在学习中学得有意义、学得明白, 而不只是被迫记住几个词义, 背会几篇课文。而且我们想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 学会如何独立学习, 学会如何在离开学校之后依然懂得从书本、从生活经验中获取有价值的东西。那样我们就必须使学生从现在起就成为一个自主学习者, 激发每个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他们积极投入学习活动。

依然以《威尼斯的小艇》为例, 初读之后可以指导学生分组学习:“从课文中勾画出你喜欢的语句, 说一说喜欢它的原因。”在勾画练说的过程中, 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化感受。这样的教学设计, 旨在激发学生地展现自己在个性化知识背景下的独特情感体验。在这段学习中, 学生享有了充分的自主权———自己选择目标、自己选择学习内容、自己选择学习方法甚至表达方式, 这样完全开放式的探究性学习, 能令每一个孩子都不同程度地体验成功, 体验快乐。

当然, 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个性感受的同时, 不能完全让学生信马由缰, 对于学生读得还不到位, 悟得还不真切的地方, 应适时地给予扶持、引导、“点醒”。例如:朗读“两边的建筑物飞一般的往后倒退, 我们的眼睛忙极了, 不知看哪一处好。”这段时, 学生往往不能一开始就读出小艇速度极快的感觉, 教师应当及时予以引导:“没能飞起来, 你能读得让它飞起来吗?”让学生稍作品味后再读, 加快了“飞一般”一句的语速, 读出了小艇速度非常快的感受。朗读中那样一种人、艇、景融为一体的和谐才是课文“威尼斯生就了小艇, 小艇成就了威尼斯”的精神主旨, 也是这个单元课文异域风情的精神内核, 这样的探究学习才能使学生读得进步, 悟得深入。

三、重积累, 选择渐进式学习策略

积累语言, 是语文学习的目标之一。在《威尼斯的小艇》一课的教学中, 引导学生体会“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 像挂在天边的新月, 行动轻快灵活, 仿佛田沟里的水蛇。”“操纵自如”等词句, 以及威尼斯动态、静态的美, 教师不作机械地分析讲解, 而是将理解寓于学生自发的读和自主的悟之中。正像新课标所提倡的, “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结合学生的学习心理,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语文积累应当是循序渐进的。首先, 自由读文之后, 学生争相表达对威尼斯的了解, 然而, 此时的理解是知识的简单再现, 只是积累的开始。紧接着, 学生通过熟读、讨论, 将积累推向一个较高的层次, 那就是感悟。这时的感悟不再是某一个学生思维的灵动, 它早已通过小组间的讨论内化为师生间、生生间知识的认同。最后, 升华全文的美读, 实际上是积累的更高层次———鉴赏。这时, 学生不仅在品评, 体味, 也在揣摩语言表达的方法技巧, 不知不觉中接受滋养。“润物无声”是学生体验、积累语言文字的佳境。

四、重拓展, 关注信息化学习策略

准确的信息处理, 是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在《威尼斯的小艇》一课的学习中, 教师可以课前让学生通过阅览或上网等渠道提前查阅有关威尼斯的资料, 诸如文字、图片、音像等, 让学生做好视听以及认知等诸方面的先期准备。

思想政治课教学素材的积累 第9篇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 我们通常使用的教学素材, 从表现形式上来看, 一般有文本、图片、声音和视频等四个类型, 从内容上来看, 可以是与教材知识紧密相关的名言名句、俗语谚语、哲理故事、漫画、歌曲、典型案例, 甚至是典型试题。

一、教学素材的积累

这些教学素材需要积累, 在笔者的实践中, 有三个积累途径, 它们分别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和“上万家网”。

1.“读万卷书”。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 强调的是读书的好处。今天, 我们要读的“万卷书”, 可以是思想政治教学方法的专业书籍, 也可以是非专业书籍, 还可以是各种报纸杂志。在读书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发现许许多多与我们思想政治教学相关的东西, 此时, 就需要我们做一些摘记。比如, 看到钱钟书的一句话, “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 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 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马上就把这句话写在《文化生活》第一课“体会文化”的空白处, 因为这句话可以说明我们对文化“熟知并非真知”。

2.“行万里路”。

教学需要激情, 有激情的课堂才有生机和活力, 而激情则建立在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因此, 我们不能让教学资源枯竭, 更不能用考试来要挟学生听课。所以我们必须走出校门, 在社会生活中收集各种教学素材。教师虽然很忙, 但毕竟还有一些假期, 可以或近或远地出门走走。一些学校, 每年还会组织教师外出考察学习。期间, 就是我们获得教学素材的大好机会。外出时, 挎个照相机, 看到什么觉得有意义, 就拍张照片或者拍段视频。如, 暑假我们全家去苏州、上海旅游, 就拍摄了不少照片与视频, 其中就有能体现文化区域性的苏州园林和能体现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外滩景色。

3.“上万家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网络成为一个巨大的信息平台, 其信息量远远超过我们“读万卷书”和彩, 既可以是文字, 也可以是图片;既可以是声音, 也可以是动画、视频。上网时, 看到的一些与教学紧密相关的内容, 马上下载。如中秋节临近时, 网上经常会讨论一些与《经济生活》的“消费心理”有关的黄金月饼等问题, 还有图片与相应的文字解说;再如本地电视台有个“毛泽东祖籍地——清漾毛氏文化村开门迎客”的报道, 而这个报道与《文化生活》中的第一课的“文化与经济、政治”内容相联系, 很能说明“文化搭台, 经济唱戏”的道理。在政治教学的专业网站里找到的现成课件里的素材, 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加以修改和运用。

二、教学素材库的建设

教学素材需要积累, 但也不是信息的堆积, 必须进行分类, 有序存放。积累的大量教学素材如果没有得到科学的分类、有序的存放, 那么, 我们需要时往往无法准确找到最能体现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的的素材。所以, 科学地将收集来的素材进行分类, 就成为收集之后首当其冲的任务。

首先, 以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体系进行素材库的建设, 即设置十个文件夹, 也就是四个必修内容 (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 与六个选修内容 (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和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当然, 在具体操作时要以四个必修内容为主。在每个内容下建立对应单元或课的子文件夹。每当我们收集到素材时就找准相应的文件夹。比如, 当我在收集黄金月饼的图片时, 就考虑到它应该用于说明消费观念, 于是, 就把它放进了“经济生活”文件夹下的第三课“多彩的消费”子文件夹中。同时, 分类整理时需要给收集来的每个素材起个名称, 保证能够反映素材内容, 便于今后查找。

古诗积累教学中的思考与实践 第10篇

一、重组——拉开古诗积累的帷幕

中华民族曾出现过许多伟大的诗人,留下了无数光辉的诗篇,而他们的生平遭遇又何尝不是一篇篇不朽的乐章呢?如果利用“专题品读”,把那些经过一代又一代生命参与和历史证明了的不朽诗篇重组,形成一个个专题,把原来散乱破碎的知识体系和人文内涵整合为一个“统一体”,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会轻松许多,还能从中学会对比与区分,受到审美教育和情感熏陶。

1. 依人重组。

指导学生依据喜爱的作者进行分类,了解和把握各个时代诗人作品的特点。以李白为例,指导学生感知他的诗大多飘逸灵动,潇洒豪放,较少拘泥于格律的牵绊。在此基础上,教师向学生介绍唐代社会的一些情况,对诗不作串讲分析,只在朗读基础上,通过对重点字词、诗句的品味,引导学生领会意境,提高整体把握欣赏古诗的能力。

2. 据意重组。

指导学生依据诗的内容进行归类重组的一种形式。如教学《江雪》,让学生联系张志和的《渔歌子》和王士桢的《题秋江独钓图》作比较,辨析三者异同:都是写渔夫独钓,三个渔夫都对现实不满,但《渔歌子》逃避现实,悠闲自得;《江雪》则以无言的愤怒,冷峻蔑视社会现实;《题秋江独钓图》中连用几个“一”字,道尽江上渔夫飘逸逍遥,潇洒之中却又深藏着几许萧瑟与孤寂。

3. 按时重组。

此类重组是依据古诗所反映的相同时令或者时代而进行。它能引导学生从时间的角度把握古诗的脉搏,从而达到流畅记忆。比如将寄情山水的古诗按四季专题进行研究。也可将同一时代的不同古诗组合成专题进行解读,探究从不同诗中所反映出来的共性与个性。

二、诵读——奏响古诗积累的强音

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小学生只有触摸大量古诗,反复诵读以至背诵,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滋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言语智慧。

1. 关注同一人。

这是在依人重组的基础上进行的积累方式。我要求学生按各自选择的诗人进行整理、背诵,约定在一个月之后的语文实践活动课上一比高下。学生们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背诵古诗的积极性异常高涨。其中最多的能背诵40多首诗歌,最少的也能背出20多首。

2. 聚焦同一类。

这是在据意重组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专题积累。在“李白诗歌诵读会”上,学生就采用了专题背诵形式,如“友情”专题,他们背出“送别”诗:《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友人》等;“美酒”专题,他们背出《将进酒》《月下独酌》《把酒问月》等。

3. 感受相同时。

学生春游芳草地,进行“春之韵”诗歌朗诵会;夏赏绿荷池,举行“夏之风”诗歌诵读会;秋品黄花美,诵读积累相关古诗,开展“秋之旅”赛诗会;冬吟白雪诗,举办“冬之语”诗歌欣赏会。顺着四季走来,一路琅琅童音,一路飘洒诗情。学生们背过了灿烂的春,火热的夏,金色的秋,纯净的冬。这种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背诵的兴趣,为大量的积累奠定了基础。

4. 锻炼多渠道。

在积累大量的古诗后,学生们都非常渴望自己的努力得到肯定,我就适时给学生提供许多展示才华的机会。每月我们班举行一次古诗背诵大赛,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得到激发,同时也可以复习所背古诗,互相交流背诵心得和经验。学生在古诗的收集、整理、归类、品悟及背诵积累的过程中,一定会产生这样那样的想法或体会,这时引导学生及时地把这个过程写下来,既能让学生在日记中再次感受自己所积累的古诗,又不失时机地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品赏——涌动古诗积累的欢乐

古诗,有的以意取胜,如李白的《秋浦歌》,直接抒发强烈的真挚情感;有的则以境见长,如张志和的《渔歌子》,描绘了一幅春江水涨,烟雨迷蒙,悠然垂钓的写意山水画。教学时,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重组诵读的基础上,选取各个专题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古诗启发学生驰骋想象,激活思维,并和学生一道借助生动形象的语言,感受诗中生活画面,再现诗中意境,在情感上与诗人产生共鸣。

1. 主导引领。

古诗的意境是古诗创作所达到的情景交融的思想和艺术境界, 是富含深远含义的生活画面。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就应充分调动起自身的情感,敏锐捕捉意境中闪光的东西,善用联想和想象,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引领并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和各种思维活动,增强学生对古诗的具体感受,让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2. 主体参与。

语文教材中选择了一些优秀的诗篇授予学生,其重要目的就是通过这“一枝枝红杏”让学生感受古诗文化的“满园春色”。因而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学过程,在典型古诗的学习中培养起学生的主动品赏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对古诗的品读能力,教与学有机结合、同步发展,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把这种学习方式运用到其他古诗中。

四、迁移——回响古诗积累的余音

如果说倡导学生品味古诗文,背诵古诗文,积累语言材料是为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打下一个厚实的基础,那么将这些材料内化、运用则是我们追求的另一种境界。

1. 依瓠画瓢写小诗。

学生们在积累了大量古诗后,常常会自觉地“涂鸦”,并且乐此不疲。面对这一状况,我适时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如《游园不值》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诗人根据“一枝红杏出墙来”推测到满园的春色,同学们也可以根据平时的观察,联系学过的古诗,想象一下园中的景色会是怎样的?请用一两句诗来写一写园中景色。

2. 情动诗美乐为文。

除了上面提到的古诗仿写以外,我还常常在诗歌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大胆想象,让学生在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内容美的同时,心灵受到震撼,然后再要求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进入原有的意境之中,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为古诗扩补情境、填补感受、续编故事等。

3. 相看表里皆我用。

古诗的积累重在运用,在写作时除了对古诗语言的直接引用,也有对古诗写作技巧如夸张、对比等的有效借鉴。学生在写作中引用诗句时,会给诗句创设一种新的写作氛围,赋予一种全新的表达感受,也使学生能从诗句原有的意境中跳跃出来,从更新、更广的角度去理解古诗,感悟古诗。

小学语文每日积累成语教学的体会 第11篇

关键词:每日积累;成语;见解

成语不仅作为中考,还作为高考的考点,且只要涉及语言就离不开成语。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的瑰宝,语言精练、结构严谨、含义深刻、形象生动,被誉为汉语言词汇库中的“集成块”。而且成语在言语交际中的使用频率很高,让小学生从小掌握一定数量的常见成语,不仅能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丰富词汇,而且能增加文化底蕴。苏教版教材的编委们深知成语教学的重要性,从一年级下册起就在每个单元的练习里安排了“读读背背”的板块,一部分就是“熟记成语”,直至五六年级的“诵读与积累”中还出现大量的成语。

如何灵动、扎实地开展成语教学,能让更多的成语不断地走进学生心里,真正达到提高学生文化底蕴的目的呢?我们可以尝试课内课外的学习中开展多样化的成语活动,成语故事、成语典故画面,让学生走近成语,喜爱成语。下面根据实际教学经验总结出下面的一些体会:

一、通过黑板积累成语

每个教室的黑板都专门留下一小块地方,用来记值日生和每日一词。刚开始制订的教学计划中,是由教师每天写一个成语在黑板上,并对学生讲解词义,让学生记住这些成语,并在每两周进行一次背诵和默写的检查。几周下来,虽然能让学生积累了一些成语,但是总觉得效果不是太明显。而且,学生仅仅是把它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积极性不高,更谈不上运用,与起初设计这项教学活动的初衷大相径庭。

一个偶然的机会,随手记了一个学生课堂发言时用到的一个让同学们都觉得用得恰到好处的“唾手可得”这个成语作为“每日一词”的内容,结果出乎意料的好。首先,用这个词的学生见自己说的词语被写到了黑板上,激动得小脸通红。其他学生呢?不用我的讲解,对成语的含义也了然于胸,并且纷纷表示要多用成语说话,争取自己也能上“每日一词”。学生高涨的热情提醒任何远离生活的、不切实际的闭门造车,都不会受到欢迎。于是,及时调整了计划:当堂记录学生用得最妙的成语。一方面将学生运用的成语记录上黑板,有可能的情况下利用学生自己去讲解成语含义,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精神奖励,大大激发了学生接触和积累成语的热情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与提高演讲能力;另一方面这些成语并非教师搜肠刮肚、生搬硬套来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中自然而然联系到的,与当时所学习的内容或多或少有所联系,学生理解、默写甚至用词造句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没有想到的是,此举一出,大大拉近了学生与成语两条原本毫无交集的平行线的交集,让学生一下子觉得成语变得亲切了,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样一来,为学生积累、掌握更多的成语建立了一个真正的受欢迎的平台。

二、通过多媒体积累成语故事或成语典故

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根据学生的要求变换花样来学习成语、接近成语,如利用早读课时间通过多媒体播放《成语故事》《成语典故》等,例如,“卧薪尝胆”“悬梁刺股”,通過多媒体画面,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视觉、听觉学生会被一幅幅精彩画面所吸引,像看动画片一样,都会认真观看,积极主动参与全过程,真是既能看电视,又能学知识,还能从中汲取积极向上的精神,能提到某一历史人物就知道是哪一个成语。或充分利用班级的图书角,每位同学自己带一本《成语故事》然后相互传阅。经过一定时间进行讲故事比赛等活动,这样让学生耳濡目染,不断参与其中,做好成语积累。

三、通过其他途径如字谜或表演来积累成语

还可以抽出一定的时间利用课前或课中调节一下课堂气氛,通过数字成语竞猜活动:教师说个成语字谜来让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一副奇怪的对联,上联是2345,下联是6789,这是什么成语?答:缺衣(一)少食(十),若将数字变化一下,看看又会是什么?如1256789,答:丢三落四。演成语根据成语所具有的故事情节或通过改编,进行表演,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体现学生智慧,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合作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意识,并以其声情并茂深受同学欢迎。学生自导自演的《郑人买履》《守株待兔》《滥竽充数新编》等充分表露出学生对成语表演的由衷喜爱和向往。

通过以上每日成语积累的各种方法,成语学习是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因为,儿童时代的记忆是宝贵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立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努力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唯有让我们的孩子小时候练好扎实的基本功提高文化底蕴,演绎一曲动听的交响乐,才能真正实现新课标所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第12篇

一、字词积累是基础

词语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单位, 它们像砖头、木头、沙石等, 是构建语言建筑物的基本材料。没有大量词语作基础, 人们无法建起好文章的高楼大厦。陈仲梁先生曾提到:当代中学生文化底蕴怎么样, 某种程度上可以从他的字、词、成语掌握多少来衡量。因此, 字词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它在培养学生语感、理解能力上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学生通过字词的学习, 可以为阅读写作练就基本功。所以学生的字词积累十分重要。在这方面小学教学做的不错, 但进入初中以后, 有些教师对字词积累就很不认真, 甚至对此满不在乎, 还有些教师认为, 课程改革了, 教学方法改变了, 字词不用教了, 学生字词不必像以前那样日积月累了, 把这项工作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处理, 对学生的积累过程、积累效果完全漠视、不闻不问。长此下去, 势必会影响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字词积累的形式多种多样, 有了丰富的语言材料, 学生才能准确、生动、形象地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 表达自己的思想, 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为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字词教学在初中阶段不应被弱化。

二、阅读积累是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有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借助工具书读懂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新课标在阅读目标中十分强调语言的积累, 而且进行了量化, 明确要求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语言材料, 诵读优秀诗文, 背诵优秀诗文50篇 (段) , 课外阅读总量每年不少于40万字。强调积累就要求我们树立大教育的观点, 走出课堂, 以课内促课外, 去阅览室、去图书馆、去书店, 去网上、去参加比赛, 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 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感受语言的优美, 体会阅读的乐趣。

在语文教学中应积极探索阅读积累的有效途径,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阅读积累。

1. 在课堂朗读中积累。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 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 用声音立起来, 出口的声音载着思想感情, 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重视朗读, 是传统的语文教育的宝贵经验, 有道是: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读, 包含着对语言文字“感知理解———吸收积累———内化创造”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新课标强调积累就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这样, 学生就在大量的读书活动中, 增长见识, 开阔视野, 书中的谴词造句和表达方式就会成为学生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一部分, 也会把学到的读书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实践中去。

2. 加强古诗文背诵, 丰富语言。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 实现“量”的积累, 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 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 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那么,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 引导学生多背, 实现“量”的积累呢?课本中提到的自然要背诵, 我们还可以将课外的一些经典诗词印制成册, 采取每周一诗的做法, 让学生将本周要背的诗写在教室后边黑板上, 促进学生背诵。

3. 推荐相关读物, 广泛阅读。

教学中,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创设宽松的阅读氛围, 放手让学生阅读, 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在读物的选择上, 采用教师推荐, 学生自选, 生生交换相结合的方式, 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自己喜欢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读物。让学生大量阅读, 有选择地向学生推荐内容健康、有利于对他们进行良好的思想教育, 又符合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的书籍或篇章。

(1) 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这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如学完《大堰河-我的保姆》后, 向学生推荐《艾青诗选》;学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后, 向学生推荐《水浒传》, 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又能巩固拓展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2) 推荐一些篇幅短小、思想健康、意境深远、主题深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书籍。如《智慧背囊》、《时文选粹》、《阅读与鉴赏》、《读者》等。

(3) 要充分利用好学校的图书馆和阅览室, 甚至可以让学生的两节作文课在阅览室度过, 还可以引导学生在网上阅读。

(4) 报纸、新闻节目也是学生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 它们的语言更具有时代性、新鲜感, 能更与时俱进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总之, 只有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达到课标提出的阅读目标, 才能在积累语言材料的同时, 积累文化, 积累精神, 打好文化底蕴, 开辟内化语言积累的崭新天地。

三、写作积累是升华

中学生怕作文, 怕就怕在“无话可说”。为什么中学生作文会出现“无话可说”的情况呢?我想, 这是因为一些同学平时对生活中的事物没有留心观察, 即使接触了, 也没有“有感而发”、写写日记。

中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时期, 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在生活中对事物都非常敏感, 怎能不对耳闻目睹的事物产生感想?一旦把这种感想用文字记下来, 不就是原始的作文吗?因此, 要让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 并为了写好作文而留心观察、积累资料, 首先应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总之, 语文教学应重语言积累, 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是人们学习语文的基本途径。一个人的语言积累、语言经验越丰富, 他的表情达意也就越流畅, 越准确, 越生动, 他的语文素养就越高。因此, 语文教学应重视语言积累。

摘要:重视积累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优秀传统,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积累”, “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 要“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在“总目标”中又提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有较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没有积累就没有语文, 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语言积累的过程, 要从字词、阅读、写作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

上一篇:翻转课堂的尝试与反思下一篇:公立医院院长论文

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