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礼仪习惯的养成

2024-05-10

幼儿礼仪习惯的养成(精选12篇)

幼儿礼仪习惯的养成 第1篇

在文明礼仪教育中,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运用榜样进行教育, 生动形象, 说服力强, 使学生获得道德启迪, 在接受榜样的感染中自然而然地理解、认同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要求和规范。学校可组织各班学生组成文明礼仪调查小组, 寻找身边的文明礼仪细节和“活雷锋”, 发动学生网上查找文明礼仪故事, 各班组织文明礼仪故事会, 根据所学文明礼仪知识设计制作“我身边的不文明行为调查和采访”调查表, 对学校文明情况和存在的不文明现象进行调查, 在认真整理分析的基础上撰写调查报告, 反馈给学校, 为创建文明校园献计献策。同时学校可评选表彰“文明礼仪之星”、“文明礼仪先进集体”, 利用宣传角展示他们的风采, 树立文明礼仪榜样, 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及时鞭策和鼓励。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礼仪、实践礼仪、展示礼仪和宣传礼仪等整个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推动文明礼仪宣传教育系列实践活动深入开展, 形成人人争当文明学生的良好风尚。

二、营造校园文明氛围, 催化养成

“孟母三迁”无非是寻找一个适合读书的环境或氛围。要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必须发挥中职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优势,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明礼仪活动,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种文明礼仪活动和社会公共活动, 不断积累交往经验, 展示礼仪的魅力和中职生的风范。围绕文明礼仪教育主题, 实行全员育人, 做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风气育人。

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栏等媒体工具, 介绍名人处世修身的轶事, 通过名人名言, 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立志成才;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审美, 教育学生团结友爱、互帮互助;通过美化、净化、绿化校园, 让学生置身于整洁、清新、优美又有文化氛围的环境中, 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从而达到净化心灵、推动学校文明礼仪建设的目的。开展“文明礼仪诚信”活动, 制订修身计划, 发挥文明礼仪的自律作用, 发动全校师生寻找校园内的不文明现象, 举行“告别不文明行为宣誓暨签名仪式”, 开展讲座、辩论、演讲等活动, 组织黑板报、手抄报、征文等比赛, 在一系列活动中评选“文明礼仪之星”、“文明礼仪先进班集体”, 通过举办大型“文明礼仪之星”、“文明礼仪先进班集体”颁奖晚会进行总结汇报演出,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熏陶感悟教育。

三、发挥课堂功效, 促进养成

开设礼仪教育课程, 系统讲授礼仪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定期安排礼仪知识讲座, 提高学生对礼仪重要性的认识, 激发学生学习礼仪、运用礼仪的意识。礼仪课程要重视礼仪教学与礼仪实践的关系, 结合礼仪理论和知识指导学生进行礼仪实践, 让学生按照礼仪规范反复练习。如站姿、坐姿、握手、传递名片、自我介绍和介绍他人等, 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礼仪的原则, 注意言行举止, 提高礼仪素养。利用课堂资源,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养成教育因素, 在教学中渗透文明礼仪知识, 不失时机地进行文明礼仪行为的引导与教育, 使良好的文明习惯深入学生心灵深处。

四、开展实践活动, 培养养成

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仅凭说教是不可能实现的, 最重要的是实践, 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明礼仪行为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得到体现, 而且只有在实践中经过反复练习、锻炼和巩固, 才能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感悟道德, 努力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使文明礼仪行为成为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习惯。

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公益性劳动, 培养关心集体、劳动光荣的意识; 充分发挥学生会等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 参与道德、纪律、卫生等基础文明的管理监督与考核, 使学生在参与中抑制和防范不良行为, 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 践行志愿者精神, “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 利用周末、假期深入乡村、企业、社区、敬老院, 开展免费家电维修、文艺演出、义务家教、献爱心送温暖、法律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 奉献自己、快乐别人。

五、努力构建网络, 巩固养成

中职生文明礼仪素养的提高, 仅靠学校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得到家庭和社会的大力配合。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互相配合、互相支持, 构建三位一体的立体网络, 中职生的文明礼仪教育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积极开展“文明礼仪带回家”主题活动, 号召学生做文明礼仪的使者, 把“文明礼仪带回家”, 将自己学到的文明礼仪知识与父母进行交流, 相互沟通并做父母的监督员, 纠正父母不正确的言行。发挥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辐射带动作用, 通过学生把礼仪教育延伸到家庭。学校充分利用家长会等途径, 加强家校共建活动, 对家长进行文明礼仪宣传培训, 呼吁家长重视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 使他们在点点滴滴中、在举手投足间, 做孩子的榜样, 从而形成学校主抓、家庭配合、双方联动、三方受益、互利共赢的局面。

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不仅是完善校园行为规范, 更重要的是将校园行为规范延伸辐射到社会行为规范中, 并让他们彼此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 改善社会环境, 最终推动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为此, 社会应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杂志等宣传媒体, 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文明礼仪传统, 在全社会展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提高公民的文明礼仪素质, 同时广播、电影、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要大力整治和审查节目内容, 整治低俗作风, 为中职生营造健康、文明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杰, 孙燕.如何培养文明礼仪良好习惯.

[2]张玉燕.中职学生礼仪教育与人文素养培养问题及对策.东方青年·教师, 2012, 7.

[3]梁明骅.加强中职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之浅见.维普资讯网, 2012.

[4]辽宁省盘锦市经济技术学校.“不学礼, 无以立”关注道德细节, 培养文明习惯.

[5]浅谈中职生德育课教学文明礼仪的培养.道客巴巴, 2011.

[6]浅析中职生文明礼仪教育.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1, 10.

文明礼仪习惯养成 第2篇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要讲的是:养成良好习惯,成就精彩人生。有句格言:播下一个行为,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不仅单靠学科成绩来显现,行为习惯更是最直观的表现。习惯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人,要比那种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人,以及养成不良学习习惯的人具有较大的潜在能量。教育家魏书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一个人良好的习惯。”哪些习惯呢?上课认真听讲、课后独立完成作业、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这四个基本的习惯就能决定孩子学习好。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学校任何工作,处处讲习惯,教育归根结底就是培养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曾经有人说过:一个人学习不好是次品,体育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则是危险品。可见,文明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简单的说,就是“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请每一同学先管住自己的口,不说脏话,不随地吐痰,不吸烟,不喝酒;管住我们自己的手,不乱扔杂物、乱倒污水,不乱涂乱画,不损害公物,不打架斗殴;管住我们的腿,不践踏花草,不乱穿马路闯红灯。从你们每天的起床、上下楼梯、上课、集会、值日、进出校门等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争做文明小学生。

在此,我也希望各班班主任高度重视养成教育工作,教育督促学生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尽最大努力去除不良习气,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争创文明班级。同学们,文明行为习惯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没有了文明,就没有了基本的道德底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生活中最主要的是文明礼貌,它比最高的智慧、一切的学识都重要。文明礼貌地处事待人,是我们每个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俗话说“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说的就是学习应先学做人,学做文明人,学做社会人。因此,我们一定要养成讲文明礼貌的好习惯。而培养习惯重在一个月,关键在头三天,它就像一根缆绳,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所以,让我们从现在的点点滴滴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服饰、礼仪、举止谈吐、学习、社交等各方面,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严格按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自觉自律,促使自己的文明习惯养成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争做文明小学生;自觉维护我们学校的形象,让文明之花开遍我们整个校园。

我们要认真践行“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在日常学习、生活、做事中,践行生活、行为和学习等良好习惯。把我校发展成:学生向往;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名校!!谢谢大家。

卫生水池专人打扫,班主任在教导处集合张双虎

学国学知礼仪养成好习惯 第3篇

我校从2003年提出“三礼”教育至今,学生的文明礼貌修养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学生仍然缺乏书卷气,学校的人文气息仍然不够。面对这种现状,结合我校现有资源,本着“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的原则,通过传承经典文化,将诵读经典作为提升我校学生人文气息和文化素养的突破口,努力实现“书香校园,人文课堂,涵养教师,儒雅学生”的办学愿景。

一、校园文化,营造书香文化气息

为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生活情操,我校打造校园传统经典文化氛围。校园门口两侧建立“诗词墙”;校园操场建立“雅仪厚德文化”长廊;“孝悌”文化墙;“论语”墙;“历史故事”墙等,教学楼各个楼层根据不同的主题,展示各有侧重的经典文化:经典名画,经典唐诗,经典宋词,经典人物等。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学校紧紧围绕传统经典文化来布置班级墙报;每月在校园展示橱窗展示传统经典文化主题;校园网站、微博上定期介绍学校开展传统经典文化活动的动态;每天上学、放学时,无论学生走在校园的哪个角落,都能在学校生活中处处与名人、名家、名作、名画、名曲作伴。

二、校本教材,编撰经典文化读本

根据课题研究需要,学校组织队伍编写校本教材《经典诵读选本》《三礼小手册》《国学小知识》等读本,从知识、文化到行为,把传统经典文化知识与行为习惯融入国学教育,融入课程教学,融入课堂,融入学生的每日行为。

三、国学课程,经典文化融入课堂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但不应只是简单的知识学习,更应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

大新小学把国学经典引进课堂,开设国学校本课程,每学期有计划、有方案、有落实、有检查,以校本教材为主,兼收并蓄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的传统文化知识,融入校本课程中。教育形式多样化,鼓励各年级的语文课教师大胆进行创新,以更多的教育形式进行课堂,并在相互之间进行交流。

学校设置《国学》课程,开设《国学》早读,建立国学诵读制度,编撰《三礼小手册》,编撰《古诗词诵读选本》等,内容主要包括《三字经》《古诗诵读》《弟子规》《论语》等选篇,让孩子与经典同行,和圣贤对话,让琅琅书声弥漫校园,让孩子接受传统文化熏陶,仁义敦厚品行的培养,也让语文课程和语文知识得以延伸。

通过每日一读,每周一读,师生共读,亲子共读,达到全员参与、全员受益的教育目的。语文科组开展“读国学经典,诵中华美德”朗诵活动检查孩子们诵读成果。

我们还通过开展古诗词鉴赏社团、书法社团、古典乐器社团等,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孩子们学国学兴趣盎然,举手投足、言谈举止都有显著进步。我们相信经过小学六年的坚持,孩子们儒雅的风度定会得以彰显。

四、活动丰富,落实经典文化教育

在经典文化教育中融入丰富多彩活动,每周分年级开展诗文诵读、名家介绍、名曲欣赏、名画鉴赏集体展示活动。每学年开展古诗考级、诵读之星、书香班级评选,书香家庭评选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等活动。学校每学期举办国学活动月,活动形式丰富,包括国学知识竞赛、国学作文比赛、国学经典诵读展示等,在活动中落实经典文化教育。

五、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文化素养

加强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讲座,教师读书、分享等加强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学校邀请专家进校园,为老师们开展讲座培训,分批次派教师外出参加学习培训,提高教师的经典文化素养。学校连续三届参加全国传统文化进课堂研讨会活动,均有老师参加赛课、论文比赛,成果丰硕。

六、家校共建,提高家长文化素养

邀请家长参与学校传统经典文化培训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学校传统经典文化活动的开展中来;邀请家长走进学校经典教育课堂中;邀请家长与孩子同读一本经典等,让孩子,家长在传统经典文化长河共同成长,共同创建一个文化氛围的书香家庭。

幼儿礼仪习惯的养成 第4篇

关键词:大班,幼儿,学习习惯,影响因素

“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习惯”、“态度决定一切”, 在漫漫学习道路上, 学习态度决定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决定学习成效。这种学习习惯将影响幼儿一生。虽说到了大班阶段, 幼儿的学习习惯业已形成, 但我们如果及早发现问题, 及早采用合理措施加以改进, 相信比日后发现再纠正效果要更好。本人在实践中总结了一些浅薄的经验。

一、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和观察力是首要条件

注意力和观察力是幼儿学习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幼儿首先要集中注意, 才有可能学会本领, 注意力高度集中或者集中时间比较长的幼儿学习效率相对较高。而幼儿接受外界事物的一个主要渠道就是观察, 因此敏锐的观察能力对学习来说至关重要。

小班阶段孩子的注意力常常是无意注意, 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 一般为10到15分钟, 教师常常需要准备一些可爱的、鲜艳的教具、图片等, 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并运用夸张的、丰富多彩的语言和肢体动作吸引孩子的兴趣。到了中大班, 我们就需要逐渐培养孩子的有意注意, 对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要求提升到25到30分钟。如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体现为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得是否合理, 是否符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是否是孩子们真正想学的内容其次在教学方法上, 不可选择单一的讲解演示法, 要动静结合 , 制造悬念 , 让孩子多 一些自主 操作、思考 、讨论、体验 的机会。孩子们只有在有事可做的情况下, 才可能注意力高度集中。

幼儿在注意力集中的情况下, 才有可能进行有效观察因此, 提高幼儿观察能力的前提是幼儿注意力集中, 同时多媒体的选择、教具等都会影响孩子的观察。在引导幼儿观察时, 不必出现太多不相干的东西, 以至于扰乱孩子的视线, 或者幼儿在观察时, 教师不必用太多的语言阻碍幼儿的观察和思索。

对于大班孩子来说, 教师可以进行一定的观察训练, 引导幼儿在短时间内记住图片或视频中的内容, 并用语言表述出来, 表述得越详细越好。如教师可以出示一张相对复杂的图片, 在幼儿观察10秒、20秒之后, 迅速关闭, 引导幼儿说一说图片上的内容, 并在幼儿说的基础上进行补充, 提高记忆力的同时提高观察能力。

二、培养幼儿热爱学习、善于思考的习惯是关键

要想学会任何事情, 最重要的是兴趣、是热情。有了兴趣才有主动学习的欲望。教中班时, 一次偶然的机会, 我发现班级中的路浩楠认识几乎所有的汉字, 于是我抱起她, 让她念出柜子上的一连串汉字, 其他小朋友都投来羡慕的目光。等到了大班, 班级中很多孩子都认识汉字了。

据路浩楠的妈妈说, 他自己很喜欢汉字, 每次在街上看到招牌上的汉字都会问这是什么字, 妈妈都很耐心地一一教她, 后来她买了点读机, 很有兴趣地学习汉字。现在她认识几乎所有汉字了。由此可见, 兴趣的魔力有多大。

因此, 平时我们十分注重孩子兴趣的培养。尽量让每个教学活动都丰富多彩, 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和生动的教具, 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 给幼儿多一些自主操作、学习的机会, 在操作中引导幼儿积极思考, 将自己的发现大胆说出来, 并勇于说出与别人不一样的观点。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 我们尽量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 引导幼儿大胆思考, 发挥想象力, 给出多种不同答案。如在数学活动中, 引导幼儿掌握加减算式时, 可利用快问快答的竞赛形式, 引导幼儿在比一比的过程中快速计算答案, 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

三、培养幼儿听、说、读、写的习惯是必经途径

我认为学习习惯主要体现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其中, 倾听是学习习惯的基础, 虽然幼儿园在教学活动中会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如多媒体、丰富多彩的教具等, 但幼儿学习知识主要还是通过倾听。在平时活动中, 我很注重幼儿倾听习惯的培养。在语言活动中, 声情并茂地讲述故事, 提出关键性问题, 以考验幼儿是否认真倾听故事, 并理解。语言尽量生动, 音量有高有低, 有时故意突然用低低的声音讲述或者提问, 以引起幼儿的注意。读到关键性词语或句子时, 会适当提高音量或者变化音色等。

在活动中, 我们重在为幼儿创造一个想说、敢说的环境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发言, 大声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声音比较小 、不太自信 的幼儿 , 则采用肯 定加鼓励 的形式 , 给他们更多的自信和成功的体验, 让他们下次更愿意说, 更大声地说。

除了在语言活动中给幼儿提供故事书, 让幼儿有自主阅读的机会之外, 还利用饭后时间, 给全体幼儿提供同一本书静静地阅读一段后, 请幼儿合上书本, 说一说故事的细节, 比一比谁说得更详细。幼儿有竞争意识, 都很愿意表达, 阅读得更为细致。再逐渐缩短阅读时间, 引导幼儿在更短时间内理解故事情节。

当然, 饭后, 我们还引导幼儿书写数字、数学算式等。在书写算式之前, 先引导幼儿通过多媒体形式了解正确的书写姿势, 在实践中, 反复提醒幼儿注意书写姿势, 后来逐渐降低提醒次数, 引导幼儿自主形成正确的姿势。

四、家园的密切配合是催化剂

家庭的教育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教师的正确引导固然重要, 但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提供的教育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更为深远。

教师有责任将正确的、科学的培养方法传递给家长, 因此平时我们通过班级网页、家校路路通、成长档案等多种媒介将培养幼儿学习习惯的小知识提供给家长, 如如何提高幼儿的注意力, 如何提高幼儿的抗挫能力, 提醒家长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任务意识、责任意识, 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鼓励家长在家让幼儿自己整理自己的玩具、学习用品等。这些都是进入小学必须具备的一些意识和能力。

我们也会主动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学习情况, 在家学习是否专注, 能坚持学习多长时间等。家长也经常主动找我们了解幼儿在园学习表现, 发现问题, 共商对策, 向网上、园内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办法。

家长的教育态度各不相同, 有的家长对教育很有研究, 特别是那些学习习惯较好的幼儿的家长, 我们经常向这些家长讨教培养幼儿学习习惯的方法, 并将他们的方法提供给其他家长, 帮助我班孩子共同提高。

由于幼儿园与小学作息习惯差异较大, 幼儿进入小学之后肯定多多少少有些不适应。这需要家长在暑假期间提前为幼儿调整好作息时间, 针对孩子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改善措施。

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第5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都把注意力放到经济效益上,随之也就在社会上出现道德的沦丧和文明礼仪的缺失的现象。特别是新一代文明礼仪的缺失,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知道文明礼仪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他是一个人教育程度和素质高低的标尺,是一个人、一座城市,乃至整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文明礼仪本身就是一种既具有内在道德要求,又具有外在表现形式的行为规范。文明礼仪是传统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文明礼仪与道德具有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的辩证统一关系。文明礼仪是道德的外在表现,道德规范总要通过文明礼仪表现出来,讲文明礼仪有助于培养学生遵守道德规范的良好习惯,进而内化为良好的道德品质;而道德则是 礼仪的灵魂,良好的道德素养也要求人们更加自觉地按照礼仪的要求行事。礼仪与道德统一在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之中。自觉良好的礼仪习惯和礼貌举止总是伴随着 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长期积累的道德素养。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既符合由表及里的认识顺序,也有助于学生感悟可见可行的礼仪所蕴含的道德意义,进而提升学生的 道德品质;又是中学生德育实践的有效途径和成功经验;也是我国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所以说,从礼仪教育入手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切入点。人的道德精神属于内心 世界,要通过礼仪等行为表现出来。通常讲“行为心表,言为心声”,“诚于中则行于外”,只有内心具备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有儒雅的风度,只有有道德、有 文化、有修养,才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体现其个人修养的重要方 面,恭敬有礼的话语温暖人心,能提高交际效能;语言粗野、恶语伤人,就会使人与人的关系冷淡、刻薄起来;诙谐幽默的言语,能够增加欢快的气氛。可见言谈举 止、仪容仪表这些最基本礼仪内容需从平时教育中去养成。那么如何养成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呢?

一、从小培养,从严要求。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最基本的礼仪首先在家庭生活中养成,家长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服装饰物得搭配等都会潜移默化成为孩子内心的标准。“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家长良好的礼仪素养无疑将给自己的孩子传递较好的道德养分,虽说穿衣戴帽各有所好,但从中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品格和审美情趣。一个人如果讲究服 饰礼仪,穿戴得体,就会赢得别人的喜爱和尊重。反之,如果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修边幅,或穿戴的不伦不类,则会大大损害自己的公众形象。谁不想让自己的孩 子将来出人头地、有所作为,那就让我们每一位家长成为文明礼仪的践行者,孩子的榜样。加强自律,学会自我约束,做好表率,那么我们的社会将更和谐,我们的 孩子更优秀。

二、从小事做起,注意细节。

在日常交往中,我们文明的言谈举止,会使他人乐于接近;粗俗的言谈举止,会使他人疏而远之。一句得体的问候、一次 善意的交谈更细节,看似微不足道,却会影响我们的交往活动。许多学生往往会因为一些不合乎礼仪规范的处世态度、习惯动作、口头禅,而使自己处于尴尬或被动 的局面。因此,学生每天按时上下课,不迟到、不早退,作为对学生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规定严格要求。因为这不仅是严格简单的上课下课时间问题,同时更反映了 一个人坦诚守信的素质修养。遵守时间的人,一向为人所尊重,因为这不仅是对时间的尊重,更是对他人的尊重。同时遵守时间是培养一个人责任心的有效方法之 一。对学生就要从最简单的遵守上课、下课时间做起。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培养对他人的尊重,培养诚实守信的美德。

三、平等相待,尊重他人。

在人际交往中,要真诚待人,与人为善,要允许他人有独立进行自我判断和个人行动的自由,要容纳不同的观点、看法 和行为,做到求同存异。要善解人意,为他人着想。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赢得相互间的尊重。在平时要教会学生:善于接受对方,即善于接纳对方,容忍对方,要平等相待,不轻易对对方的言行进行是非判断,不可居高临下,也不可卑躬屈膝;不求全责备,不让对方难堪或不舒服;要努力去适应对方。善于重视对方,即对自己 的任何交往对象,都要认真地对待,主动照顾,使对方感受到尊重和友好,切实体会到他们在自己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善于赞美对方,即要善于发现交往对象的长 处,并恰到好处及时地给予肯定,表达钦佩或赞美。这是对交往对象表现尊重和友善的三大途径。

四、顾全大局,求得和谐。“人际交往,贵在和谐。

”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他人正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以集体利益为重,尊重他人的正当利 益,顾全大局,团结友善,和谐相处。比如,学校举行运动会、报告会、文艺演出、升国旗仪式等都要严格要求学生,遵守活动的秩序和纪律,不能出现有损学生形 象的言行。在课堂上、宿舍里、餐厅里,每一位同学都会遇到与同学、老师及其他人员的交往问题,任何做到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与人友好相处。教育学生见到老师应礼貌的打招呼,进入办公室要经过老师允许、离开时应向老师告辞;在宿舍要遵守作息制度,保持宿舍的整洁,同学之间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这样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就会养成。

五、增强意志力,提高自控力,逐步克服自身的不良习惯。

“彬彬有礼的风度,主要是自我克制的表现。”如果判断是非的能力、自我控制力不强,对来自身边的不良诱惑难以抵制,就根本谈不上践行文明礼仪。学校必须利用政治课、时事讲座等形式不断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明白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里,什么是光荣的,什么是可耻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自我控制力,逐步克服一些影响成长的不良习惯,才能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幼儿礼仪习惯的养成 第6篇

关键词:德育;礼仪;渗透;习惯养成

中职《德育》课的前身是《思想政治》课,自21世纪初逐渐弱化思想政治功能,改称为《德育》课。

德育,简言之,具有文化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自然性功能。德育,作为培养人的德性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尽管要考虑如何满足社会、教育者、社会环境中的个人的德性需要,但首先应考虑的是如何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境界,完善受教育者的德性结构,满足受教育者的德性需要。作为中职生,在校三年的职高生活在一生的发展中是至关重要的,是为今后的职场生涯和终生发展打基础的三年,今后的社会生活和职场生涯都需要良好的德性,这是不容置疑的。

在现代社会里,“礼仪”是一个常用的词语。可是翻阅诸多综合性辞书,却无“礼仪”的条目。惟有《辞源》做过简单的解释:礼仪即行礼之仪式。《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把“礼”解释为:中国儒家的社会道德规范,一般指礼节;把“礼节”解释为:规定社会行为和职业行为的习俗和准则的体系。可见,“礼”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礼”已经包含了“礼仪”,即同一定的社会上层建筑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的礼节仪式。从现代的意义上说,“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的、符合“礼”的精神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从伦理学视角上说,礼仪,是指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交往中形成的,以风俗、习惯、传统的形式固定的道德行为规范。分析礼仪的道德功能,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方面,或者说是三种实现形式:即以礼“引”德;以礼“显”德;以礼“保”德。从这里可以看出德育课和礼仪教育完全可以相互渗透。

那么渗透是什么意思呢?渗透的基本解释一是渗入,透过,如液体渗透多孔物体;二是比喻某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其他方面。因此德育课渗透礼仪教育意为在德育课中进行礼仪教育,让礼仪教育进入德育课堂。

众所周知,礼仪需要学习,需要有意识地培养成习惯并加以传承。在许多社交或公共场合,经常见到有些中职学生乃至大学毕业生我行我素,旁若无人,毫无规矩,不懂礼仪,粗俗蛮荒,甚至肆无忌惮,行为举止丝毫不像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有时他们的亲人或长辈向他们指出这些缺陷时,有些人总是露出一脸无奈,或辩解说“对不起,我不知道,老师没教过”、“我们这代人就是这样子的啊”,老师们就会纳闷:“我们一直在教啊!”“传统的中国文明该如何传承?”诚然,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都要经过学校教育这一站,都在学校接受德育、精神文明教育,为什么还会有这种现象的存在呢?笔者想,这里揭示了一个问题,是我们德育教育工作要特别引起注意的:大多数学校的德育、精神文明教育,只是照本宣科,或流于形式,并没有很好地把德育、精神文明教育进行细化和与礼仪教育结合起来的结果,以至于使我们的学生来到社会上时无规无矩,完全不懂伦理道德、社交礼仪。因此我们中职生的德育课堂更应该注重渗透礼仪教育,更应该加强学生礼仪道德教化,培养学生的礼仪修养,以礼引德,以礼显德,以礼保德。这是我们德育课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要在中职德育课堂渗透礼仪教育并养成习惯,有很多做法。如:在师生的教学互动中多微笑颔首,多出现些文明礼貌用语,课堂气氛会很融洽和美;在课堂提问时可以多用“请”字,“请问”、“请回答”、“请讲”、“请说明”、“请注意”、“请提问”等;在作业布置中和试题中也多用“请”字,“请阐述”、“请简要回答”、“请完成以下题目”……在批改作业和试卷时,在考虑到卷面美观的同时把学生做对的题目的“√”打得稍微大些,把错题的“×”打得稍微小些,批语文明,标点正确,日期格式完整,把加减分写仔细写认真也是一种礼仪和对学生的尊重;在多媒体教学制作“PPT”课件时,先制一张“欢迎”的PPT,后以“谢谢,再见!”和日期结尾,给学生一个完整温馨又充满“礼”的感觉;在板书设计过程中照顾到班级学生集体的地理位置,把板书字书写得工整大方,让每一位学生看得清楚舒适也是一种礼仪渗透的习惯养成;每堂课开始都有组织教学,师生互相问好,加之老师的挥手示意学生入座,每堂课结束都有全体起立互说“再见”并挥手告别;在课外辅导中多尊重学生的业余爱好和时间分配,有的放矢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也是礼仪渗透的习惯养成……

记得今年上半年的一堂高一电脑专业的德育课上,笔者的多媒体课件正在播放一个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的一个精彩视频片段,全班同学的抬头率相当高,但笔者右眼的余光感觉一男生正欲昏睡课堂,顿时倍觉感慨:“近一学年的电脑专业学下来,未免有沉溺网游不知迷途知返者,估计又一网虫要诞生了。”感慨之余,笔者的大脑急速运转——怎么办?必须“以人为本,以德育人,以礼服人”!笔者先不动声色地走到他的身边大声讲课,希望能通过空间距离的改变提醒他,可是没有奏效。这时,笔者想起了历史上的“三顾茅庐”,就请他的同桌回答问题,希望能够婉转地触动他;继而耐心地用手小声地敲击他的桌子,这时他终于抬起了头。笔者就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一样,和颜悦色地请他回答一个简单的名词解释,(下转第86页)(上接第68页)其他同学都没有发现他的课堂插曲,既保全了他的面子,加强了师生关系,又顾及了课堂礼仪,不影响上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要做到不影响他人。

综合德育课渗透礼仪教育的尝试,笔者认为德育课渗透礼仪教育是完全可行的。我们中职德育课的其中一个教学目的是要加强对学生的理想教育,加强遵纪守法意识、感恩意识、创业意识、协调意识等教育,以全面提高中职生的综合素质。当然从目前中职生的生源现状情况看来,要在课堂中真正养成学生的礼仪习惯,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德育课教师要有礼仪意识,并把礼仪教育当成一种习惯,将礼的意识和文明修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课堂师生互动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它指在师生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性质和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通过在德育课中渗透礼仪教育,注重师生礼仪习惯的养成和礼仪意识的提高,最终能够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教师和学习者直接或间接地互动,从而走向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德育课中渗透礼仪教育,在千变万化的动态德育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培养和践行礼仪习惯,在师生形形式式的互动过程中切实加强各自的礼仪修养和为人处事的智慧,才能够真正做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德育人,以礼服人”。

幼儿礼仪习惯的养成 第7篇

一、园内创设良好的礼仪环境大氛围

1.创设礼仪宣传栏

宣传栏作为幼儿园对外宣传的窗口, 有着重要的教育作用。它能向家长及时传递最新的幼儿教育思想和理念, 加强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交流沟通。笔者所在的幼儿园在学习了最新的幼儿礼仪教育理论后, 对园内宣传栏的使用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创造性地将幼儿活动的最新动向展示在宣传栏中, 鼓励家长参与交流和互动, 从而获得科学的教育理念, 让文明礼仪宣传栏逐步成为班级课程的支持者、参与者与合作者, 协助教师有效推动幼儿的发展。除此之外, 文明礼仪宣传中的文明礼仪形象也引起了家长情感上的共鸣, 许多生动而具体的文明情感, 常常触动家长进一步规范自身的行为, 成为他们产生礼仪行为的强大的动力。

2.布置礼仪墙饰

从礼仪教育的本身来看, 它更是一种情感教育, 它与其他教育内容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能使教育过程本身具有美感, 使得施教者与受教者有情感上的交融, 从而减少了教育弊端 (强制性与灌输性) , 并激起幼儿对礼仪行为的向往。为此, 我们在一楼至三楼的楼梯走道上及二楼的墙面上布置了“礼仪墙”, 选用了许多图文并茂的图片。同时, 在走廊地面上, 老师也精心设计了一些礼仪标记, 提醒孩子们走路要轻, 行走靠右, 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

二、班级创设良好的礼仪环境小氛围

环境育人的作用毋庸置疑, 良好的环境氛围对幼儿文明礼貌素养的发展、文明语言习惯的形成, 具有非常显著的熏染、陶冶和垂范作用。幼儿园一定要做好园内环境的优化工作, 园内环境的优化首先就是做好教室内环境的优化。教师要及时地抓住这个“隐性课程”资源, 为幼儿提供充分表现、观察和学习的机会与空间, 如在洗手间内创设排队上厕所和排队洗手的图片并配上相应的文字。在各班级的活动室内, 老师们开辟了礼仪教育的主题墙, “我是礼仪小天使”“礼仪之星”等。根据礼仪课程的进度进行主题墙面的创设, 将礼仪的小儿歌布置到墙面上, 并将礼仪做得比较好的幼儿的照片贴在礼仪主题墙面上, 使孩子们每时每刻都可以看得到, 以此来将这些礼仪知识深入幼儿心中, 并进一步促进幼儿良好的文明行为与习惯的养成。在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时, 教师要重视自身的示范作用, 发挥积极影响。教师要主动加强个人修养, 提高文明礼仪素质, 在实际行动中率先垂范, 努力以自己的文明礼貌言行去感染幼儿, 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 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学到良好的礼仪行为。

三、区角创设良好的礼仪环境活动氛围

丰富多彩的区角游戏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比如我们利用废旧物品自制许多幼儿喜欢的小玩意, 在区域活动中设置了“小医院”“小超市”等活动角, 供他们扮演各种角色、组织游戏, 同时要求幼儿在游戏中做到礼貌地与同伴打招呼, 请别人帮忙时要注意文明礼貌, 给别人添麻烦时要真诚地赔礼道歉……努力使幼儿在扮演各种角色游戏中进一步掌握良好的文明礼仪。如娃娃家, 让幼儿从实践中学习如何接待客人、如何从行动上爱自己的父母, 认识并学会进餐的礼仪等。如表演区, 让幼儿自己创设一些关于礼仪的小情境片, 如何排队等候上车、如何给老人让座、在公共场所如何注意公德等。在语言区投放礼仪方面的书籍、图片, 使幼儿在欣赏书籍的同时, 受到人物典范的感染。在区角游戏过程中, 孩子们在进入各个区角游戏时需使用区角活动标记牌, 以此帮助孩子养成要有秩序地参加游戏的规则意识。

总之, 幼儿的礼仪习惯,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和固定不变的, 需要经过多次的“学习—反馈—矫正—再学习”才能收到明显的效果。只要我们坚持从正面塑造幼儿良好的品质, 相信礼仪教育一定会见成效。

摘要:幼儿期是开发智力的重要阶段, 也是塑造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适时对幼儿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是塑造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本文就此论述了从创设良好的礼仪环境出发促进幼儿礼仪意识养成的措施。

关键词:幼儿教育,礼仪,环境

参考文献

[1]耿向阳.幼儿礼仪启蒙教育的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 2003 (1) .

小班幼儿卫生习惯养成的要素 第8篇

一、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对小班幼儿成长的影响

小班是幼儿卫生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 学好则受益终生。笔者认为, 良好的卫生习惯对幼儿影响巨大。

1.可以保证身体健康。小班幼儿体质较弱。良好的卫生习惯能使幼儿隔离病菌, 保证健康, 更利于培养幼儿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观念。

2.可以产生迁移作用。幼儿爱清洁、讲卫生的习惯可以迁移到学习、生活上, 会使幼儿更容易养成主动细致、遵纪守律, 讲究公德的品质。

3.可以促进幼儿独立。幼儿有了好的卫生习惯, 再辅助以老师、家长的引导、教育, 可以培养幼儿简单的独立生活能力。

二、影响小班幼儿卫生行为习惯养成的两大因素

1.幼儿自身的认知水平和情绪。首先, 小班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感性、具体、形象的, 需要用动作来引导思维。例如, 教幼儿如何正确洗脸, 老师要做步骤示范, 幼儿再跟着按步学, 才能学会;其次, 小班幼儿行为受情绪的影响大, 心情愉快与否往往决定了学习成效好坏, 情绪对幼儿学习具有“催化剂”的作用。

2.幼儿园和家庭教育对幼儿习惯养成的影响。家庭和学校是幼儿成长的两个主要场所, 老师和家长对幼儿的卫生习惯养成有重要意义, 需要相互协作。如果家、园对幼儿卫生习惯的态度不同, 就会相互抵消教育作用, 造成幼儿“无所适从”。例如, 在幼儿园幼儿睡醒后自己穿衣服、穿鞋子, 在家中家长就替孩子完成这些事情。这种家园不一致的现象, 往往使教育无功。

三、培养小班幼儿卫生行为习惯的策略

1.利用游戏, 养成习惯。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 也是幼儿的天性, 在他们喜欢的游戏活中, 幼儿通过“学+乐”更容易养成好的习惯。如, 小班幼儿吃饭时容易掉饭粒, 如果只是靠老师讲解是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的。但如果表演《漏嘴巴的大公鸡》, 幼儿就能在看、听、表演中学会正确的进餐方法, 模仿、扮演是幼儿的优势。

中班幼儿倾听习惯的养成策略 第9篇

一、中班幼儿倾听习惯差的主要原因

( 一) 幼儿

中班幼儿的年龄在4 ~ 5岁之间, 注意力容易分散, 自制力比较弱, 缺乏倾听别人说话的耐心, 在听的过程中难免会做小动作、左顾右盼等。而且这一时期的幼儿自我意识较强, 普遍都喜欢自己说, 大家来听, 而当别人在发表自己的观点时, 他们又不愿意听, 容易打断别人的话语, 发表自己的观点, 出现错听或误听的现象。

( 二) 家长

通过问卷调查, 我们得知, 很多家长不知幼儿倾听能力需要培养, 一部分家长遇到孩子插嘴或不专心倾听则训斥、责备孩子, 还有一部分家长认为插话是孩子自信、能干的表现, 这些不正确的认知给孩子一个错误的导向, 使孩子越来越失去倾听的兴趣, 越来越不会倾听。

( 三) 幼儿教师

1. 倾听习惯的培养在教育活动中没有得到幼儿教师足够的重视

在活动组织中, 教师比较关注幼儿的经验积累, 幼儿也都积极的想把自己的观点、见解告知他人, 在很多的语言交互活动中, 倾听的教育价值没有引起广大教师的积极关注, 教师忽略了幼儿倾听习惯的培养。

2. 教具的运用不适宜

在很多教学活动中, 教师制作了大量的教具, 投入了很多材料, 再加上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使课堂气氛活跃, 幼儿参与积极, 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幼儿过多的依赖视觉图像, 弱化了幼儿的听觉能力。

3. 教师对幼儿的要求不适宜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通常会表扬积极, 踊跃的幼儿, 而忽视默默无闻的幼儿。教师这种不适宜的体现, 让幼儿产生了错误的理解, 默然的幼儿越加没有自信, 注意力容易分散, 越加不会认真倾听。表现欲望特别强烈的幼儿, 越加没有良好的语言修养, 不明白既要自己讲, 也要让同伴讲, 在别人讲话时, 要安静的倾听, 不能打断别人讲话。

二、培养幼儿倾听习惯的途径和方法

( 一) 教师转变观念, 重视倾听能力的培养

在中班, 我们将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体现在教育目标上, 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和实施方案。在日常活动中有目的的培养幼儿有意识倾听、辨析性倾听、理解性倾听和积极性倾听的能力和习惯。如为了培养幼儿的“理解性倾听”能力, 我们开展了“你说我猜”的活动。为了培养幼儿的“有意识倾听”能力, 开展了“谈话活动”, 措施就是请幼儿重复别人刚说过的话。同时, 在各种教学活动中, 我们也注意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在区域活动中, 设立固定的幼儿活动小组, 每组选出一位能带动大家的小组长, 针对游戏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让幼儿商量、讨论, 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习倾听同伴的意见, 分享别人的经验, 相互交流, 相互帮助, 活动中有小组长组织, 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也乐意倾听他人的意见, 倾听能力自然也得到了发展。

( 二) 创设“听”的环境, 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倾听活动

创设良好的倾听环境, 让幼儿在适宜的环境中从事有目的的倾听活动, 吸引幼儿集中注意力, 全身心的投入倾听活动。如我在中班创设的“倾听角”, 让幼儿自由结伴相互间你说我听, 我说你听, 感受听说的乐趣。

( 三) 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倾听习惯的培养

1. 教师要言传身教, 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这是每一位做老师的都非常明白的道理, 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 老师们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却非常不容易。要培养幼儿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 理所当然自己首先要有认真倾听的好习惯。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倾听游戏情境, 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尝试、体验这种积极的倾听行为, 关注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以巧妙的方式参与到孩子们的活动中, 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或参与式指导, 激发孩子倾听的意愿, 逐步将专心倾听内化为幼儿自己的习惯。教师要与幼儿良好互动, 不仅需要有认知上的沟通, 更需要情感上的交流, 真诚接纳每一个幼儿, 在这种积极的情感氛围中, 教师会更加真诚、耐心的倾听幼儿话语, 幼儿会更加亲近教师, 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从而能更好地促进孩子倾听习惯的形成。

2. 注重一日活动各个环节中渗透倾听习惯的培养。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而是要日积月累才能形成的。因此, 我们十分注重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倾听习惯的培养。晨间活动, 我们组织了“我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活动, 让幼儿把自己最喜欢的电视片段说给大家听, 孩子们非常感兴趣, 每天都会认真听, 并积极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这短短的十分钟里, 老师时时提醒他们要做一个文明的小观众, 要尊重主持人, 安静倾听, 并每天设置一个“最佳播报奖”, 让文明的小观众来当小评委。孩子们“说”的兴趣日益高涨, “倾听”和“评价”的能力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 四) 利用游戏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最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 幼儿也正是在游戏中得到发展的。因此, 我们有目的地开展“正话反说游戏”“传话游戏”“辨析错误游戏”, 游戏的内容可以根据幼儿语言发展情况确定难易程度, 有浅入深, 将倾听习惯渗透到游戏中, 要求幼儿能够集中注意倾听对方说话并准确无误地发出信息, 以“玩”促“听”, 使幼儿在游戏中形成稳定的自觉性行为, 逐步提高倾听水平。

( 五) 家园合作强化幼儿进行倾听习惯的形成

我们常和家长交流, 开展半日活动商议培养幼儿认真倾听的方式方法, 把教师培养幼儿倾听习惯的游戏教给家长, 让家长和幼儿共同训练。要求家长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 树立自己倾听的形象, 对待孩子的问题, 认真倾听, 热心解答。并鼓励幼儿将幼儿园中有趣的事说给家长听, 家长也将身边发生的趣事说给孩子听, 互相评议, 从而促进互相倾听习惯的养成。

我们经过一年对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 不仅激起了幼儿听的兴趣, 还使幼儿养成了良好的倾听习惯, 对幼儿语言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作为教师, 我们要持之以恒, 循序渐进地运用多种方法, 指导幼儿认真倾听, 促进幼儿倾听能力的发展, 使幼儿倾听的好习惯继续保持下去。

摘要:我国现有的幼儿语言教育研究表明, 在以往的幼儿语言教育实践中, 有关倾听习惯的培养尚未得到充分的重视, 因此有些幼儿不善于倾听, 从而影响他们人际交往中对语言的理解水平, 同时也影响了他们的其他语言能力的发展。通过观察研究, 提高幼儿的倾听能力, 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教师转变观念, 创设“听”的环境, 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倾听习惯的培养, 让幼儿在鼓励中认真倾听, 利用游戏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 家园合作强化幼儿进行倾听习惯的形成。

关键词:中班幼儿,倾听习惯,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1]徐铮.幼儿倾听现状的调查与思考.教育导刊, 1999, (07) .

[2]符毓.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学前教育, 2004, (07) .

[3]张瑞芳.倾听——儿童读写的开端.早期教育, 2006, (11) .

漫谈小班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 第10篇

一、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行为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 而是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养成的, 它贯穿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 小班幼儿第一次离开家, 来到陌生的环境, 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 所养成的习惯都不同, 有的幼儿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很难适应园里的生活, 虽然他们能力差, 但是培养各种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 别看他们年龄小, 他们喜欢接触新鲜的事物, 爱模仿。所以, 在让小班孩子养成行为习惯时, 要采取适合他们心理特点的方法与措施, 使他们在快乐的氛围中逐渐养成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顺利实现目标。

(一) 教师以身作则, 树立榜样。

家长们常会向老师反映, “孩子在园都是自己吃饭, 可是回家怎么说都不肯吃, 老师你帮我说一说, 他就听你们的话”, “这孩子怎么说都不肯穿棉袄, 天都这么冷了, 早上还把衣服扔掉, 老师和他说一说, 孩子听你们的话”等, 诸如此类的话会听到很多。 孩子们尊重老师, 听老师的话, 那么, 教师就更应该以身作则, 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做孩子们的好榜样。

刚开学时, 孩子们对周围的环境很陌生, 对老师也很陌生, 不会主动与老师、同伴打招呼, 每天都是老师先与孩子打招呼, 他们才会轻轻说一句“老师, 早上好”, 老师并不会责备孩子, 不懂礼貌, 看见老师、同伴不主动打招呼, 而是在日常谈话中, 告诉幼儿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宝宝;老师以身作则, 早上来园, 与幼儿打招呼, 与孩子们交谈时说“请”、“谢谢”等礼貌用语。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有什么样的父母, 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 父母的一言一行就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二) 利用儿歌养成行为习惯。

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小, 专注力较短, 如果只是用口头传授的方法让幼儿养成行为习惯, 没有几分钟孩子们就坐不住了, 也不会认真听老师在讲些什么, 因此, 要想让小班幼儿养成行为习惯, 我们就必须用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 他们感兴趣的方式教授。 儿歌是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一种体裁, 极其短小精悍, 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记。 我经常使用儿歌吸引幼儿兴趣, 集中幼儿的专注力, 从而帮助幼儿掌握养成一些行为习惯的要领。 例如, 在洗手的时候, 我会教幼儿念有关洗手的儿歌, 在儿歌中学会洗手步骤。

(三) 利用游戏养成行为习惯。

《幼儿园工作规则 》 明确指出, 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寓教育于各项活动当中。 当然, 游戏也不是让幼儿纯粹地玩, 要利用游戏养成幼儿的行为习惯, 如, 在游戏中不与同伴争抢玩具, 共同分享;在游戏结束后整理材料, 把玩具宝宝安全的送回家等。 同时, 通过游戏让幼儿养成饮食的良好习惯, 如, 我让个别幼儿扮演小动物, 到小熊家里做客, 小熊在桌子上放了好吃的食物, 请小动物们品尝, 让旁观的幼儿看他们是怎么吃饭的, 说一说哪里做得好, 哪里做得不好, 需要改正, 也让参与游戏的小朋友说说自己存在的问题。 孩子们在游戏与观察中不知不觉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但是, 习惯不是经过一次游戏就能养成的, 所以, 在每天的进餐中我还是会不时地提醒, 让幼儿尽快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家园合作, 共同教育, 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离不开教师引导, 更离不开家庭熏陶。 现在的孩子, 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都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宝贝, 在家里什么事情都不做, 养成了“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的坏习惯。 由于幼儿年龄小, 身心还在不断发展, 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没有真正养成, 且他们的自我控制意识比较薄弱, 因此只有不断督促、提醒幼儿, 他们好不容易养成的行为习惯才会得到巩固。 在幼儿园里孩子们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慢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可是只在幼儿园里遵守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家长不配合的话, 回到家里不要求孩子养成行为习惯, 那么良好的行为习惯很难养成。因此, 幼儿园的教育离不开家庭, 需要家长配合教师, 共同教育。

教师要经常与家长交流沟通, 可以通过面谈、家校路路通等不同方式, 向家长反映幼儿在园养成的行为习惯及一些要求孩子们养成的行为习惯。 家庭也要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以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要将教师的教育模式延伸到家庭教育中, 幼儿园要求孩子怎么做的, 在家里同样如此要求孩子, 家长也要以身作则, 树立榜样。 同时, 在家里要给孩子立规矩, “应该怎么做, 不能这么做”, 幼儿没有达到要求, 应该有一些小小的处罚方法。 让家庭与幼儿园同步, 使得孩子能更快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朱永新.叶圣陶教育名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4.

[2]朱永新.叶圣陶教育箴言[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3.

[3]范慈.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M].广东教育 (教研版) , 2006 (6) .

大班幼儿阅读习惯的养成 第11篇

一、创设舒适阅读环境,帮助幼儿“想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学生看到的一切,对于他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试想一下,一个安静、温馨的环境,光线充足,地板上铺着柔软的坐垫,房间周围的墙壁上叠靠着软软的包垫,还有许多舒适、美观的靠垫。在这样的环境下,幼儿可以选择一本自己喜欢阅读的图书,以自己喜欢的姿势惬意地享受阅读活动带来的乐趣,这难道不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吗?因此,我们要让环境成为孩子的第三位老师,营造温馨、和谐的阅读氛围,吸引幼儿。如何针对大班幼儿营造良好的区域阅读环境?我们觉得需要“软”、“硬”兼施。

软环境: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是阅读活动的重要构成因素。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给幼儿充足的阅读、观察图书的时间,认真地倾听和鼓励,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

硬环境:活动是幼儿成长的平台,我们要以丰富的阅读活动为载体,不断积累幼儿的阅读经验,提升幼儿的阅读水平。如每周开展一次阅读日活动、故事表演活动等,让幼儿的阅读经验不断得到拓展,并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二、投放多元阅读材料,帮助幼儿“乐读”

幼儿感兴趣的阅读材料是一切阅读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投放幼儿喜欢的绘本图书,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发展需要选择相匹配的图书至关重要。图书里可爱的形象、柔和的色彩、幽默夸张的表情,还有那贯穿始终的情感……这些幼儿喜闻乐见的绘本图书难道不会引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吗?

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材料是幼儿“乐读”的重要条件。图书多样化,一是指题材多样化,从幼儿的生活到天文地理,从身边的亲情到环保教育等等,适合幼儿的阅读内容都可以让幼儿阅读。二是指文体多样化,包括绘本、故事、散文、谜语或科幻童话等。三是来源多样化,图书既可以幼儿园购买、班级订阅,也可以幼儿自带,还可以师幼共同制作。在阅读过程中,让幼儿充分体验阅读材料的多元化。

幼儿阅读材料的投放要具有目的性。比如培养大班幼儿爱的情感,虽然爱是孩子自然的情感,但通过绘本可以更好地激发。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只知道被关心,被爱护,被谦让,那如何学习尊重和认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关心、爱护他人呢?为此我们为大班幼儿提供了关于情感类的绘本图书,例如绘本《搬过来,搬过去》。

幼儿阅读材料的投放应具有操作性。幼儿阅读能力的形成,除了热爱阅读、懂得书面语言的意义,还必须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认读活动,帮助幼儿掌握一些必要的阅读技能。例如排图活动:教师为幼儿提供一套打乱顺序的图片,鼓励幼儿在看懂每幅图意的基础上,根据故事内在的逻辑规律,和自己的理解分析,将图片排序并大胆讲述。再如图书制作活动:让幼儿尝试做小画家、小作家,鼓励幼儿将自己想说的故事进行口述,从废旧图书上剪下自己需要的图片或绘画,再请家长老师帮忙配上文字,加上封面、封底,然后装订成一本图书,这样,幼儿就可以在同伴间相互介绍、交流自己的作品了。

三、构建适当阅读规则,帮助幼儿“会读”

如果说兴趣是引起幼儿行为的内部动机,规则则是约束幼儿行为的外在要求。正确规范的阅读引导对大班幼儿养成正确阅读习惯尤为重要。

如果仅仅采用说教式的阅读规则,当孩子们进入阅读区时,便出现了拥挤;选择图书的时候争抢;看书的过程中吵吵嚷嚷;活动结束后更是一片狼藉。对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要怎么办,而是生成对应的常规活动,分解式地解决阅读区的规则问题。从“这里的人太多” “受伤的书” “吵闹的图书区” “送书回家”,教师给予一定的线索,让孩子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自主构建阅读规则。孩子们通过观察、商讨、参与、设计、制作,最后构建出了阅读规则。如:

1.限制阅读区看书的人数。每次不得超6人,以保证安静阅读。

2.看书时要看完一本再拿一本,不与别人争抢图书。

3.看书时不能大声讲话,避免影响他人。

4.要求幼儿注意用眼卫生,坐姿要端正。

由于阅读活动规则是幼儿亲自参与制定的,因而,幼儿都能较好接受并能在阅读过程中自觉地遵守。

四、放慢阅读指导,帮助幼儿“阅读”

每个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都不一样,有的孩子喜欢阅读,想象力极为丰富,但表达不够;有的孩子阅读习惯太差,影响了他的阅读水平。因此,老师应关注孩子的个别差异,针对幼儿的不同水平给予不同指导。

尊重幼儿的阅读方式。大班有的幼儿已有识字基础,甚至能做到是从头到尾一字不差地读;有的边看边自言自语;有的是浏览过后再次阅读;有的是从前往后仔仔细细读;有的则被图书画面所吸引,阅读书中人物的形态、动作;有的则急于和同伴分享……在这样的自主阅读中,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自由地对图书内容进行观察、理解和讲述。其实,我认为只要幼儿的声音不是很大,不影响到其他孩子的阅读活动就完全没有问题,这样尊重式的指导多好啊!

调整活动目标,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幼儿阅读的目的是发展幼儿能力,有序、细致地观察图书画面,通过自主阅读了解故事中的主要角色;通过观察到的画面信息猜测故事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减少活动环节,保证阅读理解的时间。有了足够的时间,幼儿能够充分观察,甚至反复阅读。他们能关注到图书中更多的内容,发现画面中更多的趣味。此外,由于时间宽松,教师能够以更加放松的心态去倾听幼儿在阅读后的理解,并能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促进幼儿阅读能力的提高。

针对指导,放慢指导。在幼儿选择阅读材料后,三三两两、自由分散到阅读区进行阅读时,教师便可以开始观察个别幼儿的活动情况,在这个过程中不要盲目指导,扰乱孩子的思索。教师应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宽松的阅读氛围,幼儿围坐在一起边翻边看,边看边说,当有惊喜的发现时会忍不住拿给旁边的同伴看,并告诉同伴自己的发现。同时,幼儿阅读过程中,老师更多的是用双眼余光悄悄地关注幼儿,审视幼儿的阅读状态,若孩子都很投入地在阅读,那么老师此时没必要参与介入指导。此时,老师应和孩子一样,一起轻轻地翻书、静静地阅读,给幼儿一种隐性的示范,营造出温馨的阅读氛围。当幼儿出现常规问题或困难时,教师用微笑、眼神、轻柔的语言、动作及时进行个别引导,不影响其他的幼儿。

融合分享阅读过程,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在留给幼儿充足时间阅读后,教师可以和幼儿共同观察讨论书中的图意、细节和内容,即便幼儿判断错误,也不立即阻止,而是帮助幼儿不断分析推理,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思考理解图意、细节和内容。在图画的阅读和讲述过程中,图画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人物之间的对话,是幼儿不容易掌握的,这时我们可以通过角色的扮演体会角色想法,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图画。

五、幼儿阅读的立体化延伸

要让大班幼儿乐于阅读,就应该让阅读的氛围如影随形,采用集体阅读和区域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并可利用好一日活动中的过渡环节,如餐点后、离园前等时间,让幼儿可以随时接触图书,和同伴一起坐下来阅读,获得认同、接纳、借鉴等丰富的阅读经验。这样不仅加强了对幼儿的启发、引导,培养幼儿多动脑筋,善于思考的良好品质,也符合幼儿年龄特征,满足了幼儿对阅读的渴望。

家长是不容忽视的教育资源。幼儿园应积极营造亲子阅读平台,让家长多维度了解阅读对幼儿的重要性,进而家园协作共同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例如:我园在家园联系栏和班级网站上分享,幼儿园把孩子每天的阅读活动和要求进行文字记录,让家长第一时间了解,同时鼓励孩子和家长踊跃报名,把自己最喜欢的绘本故事讲给大家听。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开展“亲子图书制作”活动,鼓励、吸引家长也一起参与进来,让家长发挥自己的特长和聪明才干,以不同方式与孩子一起讨论、设计、制作。

综上所述,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使幼儿终生受益。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有策略地进行帮助和指导,与孩子们进行交互式的活动,让孩子们在绘本阅读和理解活动中喜欢阅读、学会阅读、陶醉于阅读,在阅读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获得成长。

刍议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第12篇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1988年7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参加聚会。记者问其中一名获奖者:“您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说:“我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吗, 应该是在幼儿园里学到的。”他还说:“在幼儿园里学到的东西, 只是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别人, 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 别人有困难时我要帮助, 用东西摆放整齐, 做错了事情要道歉, 要仔细观察大自然, 等等。从根本上讲, 我认为这些最重要!”可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一、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现状与反思

目前有不少家长和教师把幼儿的认知教育、智力开发看做是幼儿教育的硬任务, 而把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行为技能的训练作为软任务, 在幼儿发展中存在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不和谐性、不同步性。不少幼儿回答问题头头是道, 但一旦让他们付诸行动却不尽如人意, 如不能正确洗手, 洗手出于应付糊弄, 饭后不愿漱口, 不能独立收拾自己玩过的玩具。如果任由这一情况发展下去, 那么幼儿行为方面的问题将越来越多, 幼儿的畸形发展将不可避免, 对一生都将产生不良影响。

俗话说:“学千学万, 不如养成好习惯”。幼儿园《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要与家长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可见在幼儿阶段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是保教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

习惯培养的的内容很多, 笔者着重探讨在幼儿园阶段重点培养的生活卫生习惯、学习习惯和礼仪习惯。这三种习惯的养成并不是孤立进行的, 是渗透在一日活动各环节中的, 在每个环节当中都应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应知道饭前饭后、便前便后和手脏时要洗手, 洗手能遵守执行八环节:洗手前卷袖, 拧开水龙头湿手, 关水龙头打肥皂, 放下肥皂搓手, 拧开水龙头冲手, 闻一闻手上有没有肥皂味, 捧水冲掉水龙头的肥皂泡沫, 在水池中甩手, 打开毛巾擦手、放好毛巾, 整理衣袖。就餐时应养成饭后收拾餐渣、送回碗勺、整理桌椅、漱口洗嘴的习惯。饮水时应知道安静喝水、口渴时喝水、有秩序地取放杯子、取水时眼看杯子防止洒水。如厕时主动随手冲厕、整理衣裤、便后洗手。睡眠时把鞋子放在固定的地方摆放整齐、脱掉外衣会叠放或挂放、会铺放、叠放被褥、睡觉姿势正确、不趴睡、不咬被角衣角、不塞异物入鼻入耳。

来园时, 应养成主动使用礼貌用语问好、会把自己外衣挂放或叠放到固定的地方。离园时, 会收拾玩具材料, 知道玩具用完后物归原处;会整理桌椅, 会整理自己的书包, 会找自己的外衣和帽子, 会使用礼貌用语告别;上下楼梯有秩序靠右行。课堂教学中, 应坐姿站姿正确;书写时有良好的执笔姿势;回答问题时有良好的语言习惯;会倾听别人说话、不打断别人讲话, 知道举手讲话, 会说完整的话、会用最好听的声音说话;离开座位后, 知道把小椅子轻轻地放到桌子下面。游戏时知道不推不挤, 乐于助人, 诚实谦让, 愿与同伴分享交流, 不争夺玩具。

家庭生活中应养成早晚洗脸刷牙、睡前洗脚、勤洗澡洗发、剪指甲、勤换衣服、早睡早起的习惯。

以上好习惯的培养仅靠说教是不行的, 还必须配合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三、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需要一定教育策略, 更需要各方配合, 持之以恒。

(一) 园领导要提高认识, 采取相应激励措施。

幼儿园领导必须克服重教育轻保育的现状, 将幼儿行为习惯培养工作提上日程, 纳入日常管理, 并且做到反复抓, 抓反复, 持之以恒。要定期召开行为习惯研讨会, 集中研讨容易反复出现的问题, 及时调整教育方法, 做到月月有计划, 周周有活动。要精心策划、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教育活动要有针对性, 针对幼儿难以形成习惯的内容, 开展比赛观摩活动, 如“洗手比赛”、“叠被比赛”、“漱口方法观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的事情帮着做”、“做环境保护小卫士”、“做文明礼貌的好儿童”等, 比赛的过程就是强化教师认识、培养教师技能、提升整体水平的过程, 园领导的亲力亲为是任何力量都不可替代的。

(二) 教师要讲求教育策略和方法。

教师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主导力量。要学会抓住契机, 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每个阶段的侧重点应各不相同, “不要一口吃个胖子”。要积极抓住先入为主的契机, 形成定势, 把幼儿容易掌握的内容放在开学初, 如开学第一天就要求幼儿轻轻放椅子, 让孩子感觉到在幼儿园里, 小朋友离开座位是要把椅子放在桌子下面的。要制定规则, 开展互相监督。在制定规则时, 要和幼儿共同制定, 并且要做到明确、具体、可行。规则一旦确定, 就要严格执行。教师要以积极的口吻解释规则, 让幼儿了解规则的意义和遵守的方法, 知道什么可以做, 什么不可以做。如:区域自主活动之后把玩过的玩具送回原处。不要朝令夕改, 今天的要求和昨天的要一致, 老师之间的要求要一致, 家园之间的要求也要一致。否则, 孩子就会无所适从。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教给幼儿技能、方法, 正确示范引导, 不要代劳。对于难以掌握内容, 教师要做集体引导训练, 比如用正确的方法洗手这一内容, 就可以以配儿歌的形式帮助幼儿掌握, 教师边讲解示范动作要领边说儿歌:“洗手前, 先卷袖, 可用清水湿湿手, 擦拭肥皂搓一搓, 指头指尖都搓到, 哗哗流水冲一冲, 我的小手洗净了。”教师的榜样作用在幼儿行为的养成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平时教师要注重自身行为的榜样作用, 以身作则。教师要对本班幼儿的个性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能在一些事态出现前预估幼儿行为并进行及早干预。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 教师口吻应该是建议性、启发性的。行为要求一经提出, 就必须严格执行, 坚持不懈, 积极鼓励, 在健康的情绪中建立与巩固行为习惯。

(三) 家园共育, 形成合力。

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项系统工程, 幼儿在园坚持做到的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家长配合, 要向家长介绍一些行为习惯教育方面的文章, 引导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 掌握幼教规律, 提高科学育儿的自觉性, 要经常召开参与式家长会, 将家长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好方法集中起来, 指导其他家长在家教中有目的地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展优秀家庭介绍经验活动, 以点带面, 用实际例子现身说法介绍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方面的经验。为防止家园教育不一致造成幼儿在园、在家判若两人的现象, 老师要与家长经常交流与沟通, 请家长及时反馈幼儿在家的情况, 成为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的检查者和监督者, 使幼儿在离园后的各种行为习惯也能得到持续性的培养和巩固。

上一篇:构成艺术之景观设计下一篇:黄芪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