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活动空间范文

2024-05-12

室外活动空间范文(精选8篇)

室外活动空间 第1篇

1 北方居住区外部活动空间的气候特征

我国北方居住区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季风气候特征, 主要表现为冬冷夏热, 常年干燥少雨, 多数城市位于年200mm等降雨量线附近, 雨季集中在7-8月份, 其余各月降雨稀少, 空气湿度较小。另外, 受地域性生态环境影响, 在春秋两季还不同程度的存在沙尘暴天气, 空气污染程度严重, 室外空气颗粒物较多, 空气可视度较低。再有, 受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思潮的影响, 乡土化地表植被被替换成常绿阔叶乔灌木, 植被生存状况一般, 局部小气候发生改变等现象也不同程度的影响老年人室外活动的适宜性。

注:表中数据来源于针对西安市居住区的500份调查问卷, 有效问卷428份。

2 老年人室外活动特征

研究分析老年人行为习惯特点是进行活动空间设计的依据和基础。通过对住区内老年人的抽样调查和分析, 老年人的活动行为模式一般可分为健身、交往、休闲和娱乐四种类型:

⑴健身。包括器械健身和集体活动以及散步。老年人是住区内健身设施的主要使用者, 同时健身操、太极、舞剑等集体健身活动一直也深受老年人热爱。这些健身活动是老年人个人价值的重要体现, 活动受室外气候特征的影响较大, 空间与气候的因素对这些活动起较大的促进作用。

⑵游憩与交往。这里所谓的游憩与交往是指, 老年人在茶余饭后, 一个人或三五人一起晒晒太阳, 聊聊天, 这也是老年人室外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这种活动对场地的选择要求颇高, 对室外天气质量要求也比较高。

⑶娱乐。老年人的娱乐活动多为打扑克、下象棋等活动, 这种活动多发生在熟人之间, 这也是健身和与交往活动的一种, 不同的是这种活动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和带动型, 只要环境条件允许, 无论是公园广场还是小区院落都可以进行。

调研发现:老年人进行室外活动的时间段集中在, 上午8点之前 (晨练时间) 、饭后到10点以及下午2点以后 (冬季会提前午饭后) 到晚饭时间。从以上时间段可以看出老年人室外活动时间大都在白天进行, 白天是光照、风、温度波动比较明显的时间段。良好的微气候是老人选择其活动场所的重要因素。

3 北方住区中, 老年人室外活动空间存在的问题

通过大量的调研走访, 小区内都不同程度的考虑了适宜老年人活动的外部空间, 但是在夏季、冬季在这些活动空间难以使用, 利用率不高, 主要表现为对老年人活动需求和气候环境的考虑不足。

⑴空间复合, 针对性不足。在走访的大部分小区里, 儿童、老年人以及其他使用群体活动空间常常混杂在一起, 造成了老年人在空间设施的使用上存在诸多不便, 人性化和无障碍设计不足。

⑵室外空间场所不符合老年人使用习惯。老年人倾向于在室外进行活动与交往, 能够遮阳避暑的空间将是老年人的首选。但是有些小区的活动空间遮阳设施不足, 夏季活动场地暴露在太阳之下, 使人难以参与其中, 冬季不能很好的遮挡雨雪, 湿滑的空间无法使用。小区中许多活动场所或公共设施都在建筑或大树的阴影之下, 日照, 通风环境不佳, 会带来众多微生物的滋生, 不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有些活动空间则过于空旷, 不能形成具有围合感的积极空间, 不利于交往活动, 使用率低下。

⑶老年人活动设施布局考虑不足。夏季, 健身器材、座椅都暴露在太阳之下, 碰触时灼烧感使人难以参与其中;冬季, 阳光照射不到, 设施冰凉, 形同虚设, 不利于设施的使用。

⑷重要交通空间或活动场地材质存在安全隐患。为了美观的需要, 地面铺设大理石、瓷砖等光滑材质, 加之地面结冰积水等, 存在安全隐患, 设计对老年人室外活动空间中的安全考虑不足。

4 北方老年人室外活动空间的设计策略

小区内老年人活动空间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 气候适宜性的设计可促进老年人活动与交往, 形成积极空间。通过分析研究老年人活动空间的位置、空间的围合、活动设施的细部设计来解决季节转换中, 活动空间的夏季遮阳避暑, 冬季防风、防滑等问题。

⑴综合布局, 局部放大

老年人室外活动空间, 可结合其它室外空间设置, 保持其连贯性, 增加不同年龄段使用者之间的交往和联系, 同时在局部设置独立的区域, 集中布置富有老年人使用特征的活动设施。这样既可以减少儿童或青年霸占设施的现象, 又可兼顾不同使用者对闲暇设施的使用, 增加空间的使用效率。

⑵合理布局活动设施

动静分区。老年人活动空间设计应避免舞蹈、健身操、戏曲等文艺娱乐活动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同时区分下棋、聊天以及太极等相对安静的活动与剧烈热闹活动之间的重叠, 减少彼此的干扰。划定动静有序的功能分区是十分重要的设计思路。

冷热相宜。针对季节性的空间使用特点, 健身设施、广场、座椅等宜布局在落叶阔叶林植被下, 对建筑日照条件进行分析和评价, 寻求夏季遮阳条件较好, 通风顺畅, 冬季阳光充足, 避风效果较好的位置部署老年设施。

使用便捷。规划需要研究老年人遛鸟、购物等空间使用路径, 结合老人的行动距离和活动能力安排活动空间。把诸如广场、健身等设施设置在其体力可达的距离范围之内, 同时兼顾其他行为活动所衍生的活动特点, 如依据老人购物路径设置间距合理的休息座椅等。

场地多样。老人的活动空间可以是室外的, 也可以依托于建筑物形成一定的活动空间, 考虑适当的阳光和阴影, 最好运用建筑界面, 人造物或植物来创造出丰富的阳光和阴影的空间, 避免出现夏季炎热或冬季阴冷的空间。多样的空间类型可保障天气降雨和风对老年人活动的限制, 增加空间形态的变化, 丰富空间活动的多样性。

⑶精细化的植被设计

老年人活动空间的植被需要考虑季节性, 宜选择落叶阔叶乔木和常绿灌木的搭配, 保障冬季的日照和夏季的遮阳需求。同时, 还需要兼顾老人呼吸道疾病、过敏以及哮喘等常见并发症对植被的要求, 减少花粉刺激和气味过敏的可能。再次, 宜选用具有一定文化意义和典故的植物, 丰富文化内涵, 合理搭配不同季节植物的颜色和花果时间, 做到四季常绿, 三季有花、两季有果, 色彩纷呈。行道树应尽量选择枝冠水平伸展的乔木, 这样才能起到春季遮挡风沙, 夏季遮阳降温, 冬季又能沐浴阳光的效用, 使老年人享受一个健康、绿色的交往活动空间。

⑷强化安全设计, 增添人文关怀。

防滑问题。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决定了老年人走路缺乏稳定性, 体质较差, 所以路面防滑问题不容忽视。夏季雨水较多, 老年人活动场地要设有一定的坡度, 便于排水;从地面材质上也要选用防滑材料如防滑砖、斧劈石等, 避免用大理石等防滑性较差的材质铺装[2];雨雪天气还要设置必要的提醒防滑的指示牌。

视线安全。老年人身体自不比青壮年, 同时喜爱佩戴贵重首饰, 往往易成为抢劫等暴力犯罪的对象, 除小区外围安保外, 内部活动空间的视线可达同样重要。老年人身体多不好, 良好的视线条件也利于突发情况的急救, 可以极大限度的保障老年人的人身安全。

摘要:随着城市人口老龄化的发展, 老年人在城市人口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大, 我国也已经步入了“老年型”国家的行列, 老年人活动空间也成为现代住区的重要研究课题[1]。老年人室外活动空间具有鲜明特点, 室外环境气候上的变化对老年人室外空间的使用有很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部分北方住区的抽样调查, 分析在季节转换中老年人不同的行为模式, 进一步提出适宜老年人室外活动空间的规划设计思路, 以期对住区内老年人活动的室外空间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老年人,住区,室外活动空间,设计策略

参考文献

[1]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2]周文麟.城市无障碍环境设计[M].科学出版社.1999.

别墅室外空间设计浅谈 第2篇

早期的包括现在的一些别墅规划设计更注重单体本身,户型本身,讲究它的豪华气派,室外空间质量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以为在庭院中有养花弄草、挖池叠石的余地就足够了。实际上这只解决了庭院有无的问题,还没达到庭院私密性的营造和使用功能细化的层面,更不用说上升到艺术性的高度了。在室外空间的设计中,更需强调其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延伸和渗透,既要照顾阳台、露台、庭院之间的关系,也要考虑庭院空间区域的使用功能和空间效果。再就是室内外空间的融合。同时,相邻别墅的室外空间之间互相影响,即便是私有庭院,也要与小区景观空间体系相协调。

而作为一个完整的别墅来讲,它的室内生活空间跟室外空间应该是统一的,密不可分的。可能室外空间看起来是足够的,但是要把别墅当做生活空间考虑,

Www.

而不是作为财富炫耀载体来看,它的室外生活空间相当重要,这样对它的设计,包括它的私密性,有效利用空间大小等方面的考虑更具有实际意义。

1 不同的使用人群对空间要求不同

别墅作为高端住宅的统称,从最高端至最低端之间,应该有一个过渡产品。这些产品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决定别墅市场多样化,而且更多的划分出不同层次。不同的人群有迥异的生活方式和观念。生活方式对户型的影响,在普通公寓和别墅产品中效果完全不同。普通公寓住宅是求大同、存小异。而别墅由于室内外空间的充足和灵活,则是求大异、存小同。人们选择别墅,也就是选择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同样,开发设计别墅,也就是设计一个适应于新生活方式的容器。

别墅规划之初,应该详细研究其可能的客户群的特征,了解其生活习惯、文化观念、价值取向乃至精神追求等人文因素,还有使用特征、消费特征等诸多方面。如,在北京市高端别墅市场需求调研分析中,在针对度假物业使用时间的调查中发现,有83%的受访人群每月使用一次以上,其中,每周使用一次的受访者达到 28

大学校园室外学习空间设计探讨 第3篇

一、引言

大学校园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和对知识的掌握。那么, 大学校园是否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适宜的平台, 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呢?校园环境以及由校园环境营造的空间构架便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近年来, 很多高校由于在校生规模的扩张而对校园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与扩充, 使得校园环境顿时华丽转身, 甚至都迁到了由各校新校址组合成的大学城。但在这些造“城”的过程中, 是否有大学能够利用扩建之机去思考与研讨校园场所的精神实质呢?

对此, 笔者力图对校园建设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学习, 进行室外学习空间的分析, 使校园学习理念由局部走向整体、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消极走向主动, 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且高效、积极和有吸引力的校园室外学习环境, 将以人为本作为设计的重心, 切实将高等院校的精神实质融入校园室外空间设计当中, 以便对当前趋于雷同的大学校园环境设计具有启示意义。

二、学习空间层次分析

大学校园室外学习空间设计是对校园初步规划后的二次空间划分的空间设计, 通常都附属于某一空间领域。它属于室外公共空间范畴。笔者将从空间层次角度加以论证和分析, 以求其空间设计更加适宜, 符合校园室外学习环境需求。

校园公共空间构成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包含大系统, 以及与之对应的子系统。校园某处的使用空间是这个区域的中心, 而所有校园公共空间又是校园整个环境中重要的组成要素, 同时校园室外环境系统又是校园整体系统的一部分。从校园总体环境到建筑单体, 从整体到局部, 校园室外公共空间是依照从大到小的尺度排列的序列空间, 它是多结构的, 也就是:总体—单体—边缘。这种结构关系不是孤立存在, 应辩证地去考虑, 大学校园空间系统的某一要素, 是空间层次结构的范畴, 也是这个结构中的重要内容。

(一) 总体

凯文·林奇在他的著作《总体设计》里, 强调所有环境其自身的特征是由事物和活动相互促成的关系网络。每个大学校园都有其独特的场所精神, 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独一无二的。对环境中的建筑单体而言, 总体的公共空间影响比它要长远, 整个环境的组织会持续几代人或更长的时间, 它对我们的生活会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大学校园室外空间构架的设计布局应将经济、文化、生态的效益融合在一起, 从校园室外公共空间的经济生态、教育、休憩、经济等多种功能出发, 建立空间系统化的设计理念;对中点或者中心功能区域, 其设计手法可通过大面积、序列、轴向式空间, 形成独特的大学校园室外空间形式。

对于适宜作为室外学习的空间来说, 湖面、广场、庭院、山体、绿地、运动场都是大学校园室外学习空间的组成部分, 因为它们各自是由内在许多单体空间有机组合而成 (如图1) , 或通过不同的形式构成, 或通过相互联系的生态链。举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我们将校园中此类空间状况做一个剖切面去观察的话, 会发现这里是校园活动的中心。

(二) 单体

大学校园室外学习空间中的单体层面主要是指在室外公共空间中作为独立个体而存在的空间形式。单体层次着眼于公共空间的局部实施设计——个体。这属于校园公共空间系统工程建构的重要部分, 直接与校园人群的活动、交往、生活、精神需求发生联系, 内容包括室外的亭、廊、架等建筑小品空间。而单体的存在总是依附于大的环境。因此, 单体属于公共空间的细部设计, 这些空间形式扮演了组织环境空间的作用。

校园室外环境中的自由讨论、评论、交谈、休息反映了学生对封闭空间的需求, 而多层次的室外学习空间网络则可以满足学生需求的众多可能性, 而且也会丰富师生对校园建筑使用的传统方式。一般来说, 单体层次直接体现了校园的空间意境与设计思想, 是对校园室外空间的点缀, 体现了对校园人文精神的关怀。因此, 一个良好的校园室外环境就要在公共空间、建筑形象、功能使用上反映校园的精神和师生的总体利益。

(三) 边缘

所谓边缘主要是指边界和过渡等区域。边缘的定义《辞海》上注解为, “边”和“缘”同义, 指事物的周缘或跨着界限的部分。凯文·林奇在他的《城市意象》一书中, 提到城市意象的五个要素分别是:边界、道路、节点、区域以及标志, 边界是以线性要素为特征, 相对于区域则体现主题单元的连续性, 传达相对较强的“场所感”。因此, 了解边界和区域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边缘的含义。实际上, 这里的边缘结合了边缘和区域两方面的概念。从校园公共空间设计的角度看, 边缘空间向人们传达了残留的、模糊的空间感受。从另外一层面来说, 边缘空间可以看作是一种过渡性空间。在校园室外空间, 学生个体往往习惯处于这样的边界空间以满足其寻求安全与庇护的心理, 从而展开学习活动。因此, 室外学习者在边缘性空间学习的机率更大, 他们更倾向于停留在此类空间。例如, 道路边缘、大学校园亲水空间、室外屋顶与平台等。

在广西大学的亲水岸边种植了树干高大、树冠浓密的乔木, 平日学生来此学习时可以起到遮阳的作用, 同时还可以在水面上投下一定面积的阴影, 减少水面所产生的眩光 (如图2) 。但这样空间的私密性稍显欠缺, 若在亲水边的学生站立处后方设有与行人分隔的设施 (小型分隔墙或者灌木) , 或设置多组凸出沿岸的空间划分, 可以起到学生免受干扰的心理庇护作用 (如图3) 。

三、应强化空间多样化设计

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 可以推断在校学生对学习空间形式的需求各不相同, 而且, 人们有对不同的环境进行体会的需求。那么, 这就要求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充分掌握学生在校园中的行为及心理活动。笔者认为应从两层面对空间进行多样化的设计。

(一) 空间形式多样化

空间形式多样化是指将室外空间中各类设计元素进行合理的、多样化的空间组织, 侧重于空间形式的创新性。这些设计元素包括绿化、道路、铺地、建筑小品、水体建筑和其它一切可视形象等。在空间的营造过程中要避免单一化, 应积极创造和探索能给人带来不同感受的空间形式。由于在其间可以产生不同的心灵体会从而满足人对空间的探索需求, 活跃学生大脑, 激发学习热情。

通过创造造型各异的空间形式, 学习者也能凭借自身敏感的生态直觉发现空间的可利用价值, 诱发出各种新的行为活动, 从而使环境更富有活力。如思考类学习空间的营造主要突出环境静的特点。一方面可以隔离不利噪音, 从物质层面来达到安静的效果。可以选择树冠低、枝叶茂密、分支点低的乔灌木, 形成多层次种植来形成隔音带;另外, 在精神层面可以营造宁静的氛围, 一般通过园林建筑、座凳、绿篱等的围合, 使得各景观元素的质感、体量、色彩达到有序排列, 使人在心理上产生稳定感和领域感。而交流型的空间开放程度可相对较高, 但也需要对空间进行界定, 使其具有一定领域性。事实上, 在空间设计的实践过程中, 采取什么样的空间形态, 往往与所处的地形地貌有密切关系, 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 但从理想的视觉意向和行为心理来说, 一所大、中型的校园宜有多元化的空间形式呈现, 或以一种空间形式为主兼有其它, 即所谓抑扬相间, 张弛有序。

(二) 空间组合多样化

空间组合多样性是指将同样的设计元素经过多种排列组合, 营造造型或布局多样的空间形式。在设计元素组合的过程中, 不只是简单地将形式或位置转移, 而是要充分尊重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和形式美法则进行空间安排。通过对设计元素的大小、方位、色彩等进行有效合理的重组, 从而达到使用功能与审美趣味的和谐统一。不仅要重视空间的平面形式, 更要对空间易停留位置进行的视点分析, 达到关注对空间效果的整体设计分析。

通过对大学校园室外空间进行不同的组织, 可以满足不同行为的需求, 使得学生个体及群体会根据自身喜好自由地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的空间。由于设计元素众多, 笔者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元素作为说明。如:一字排列适合单人学习, 座椅成夹角及U型排列适合两人以上的交流;圆形座椅的外侧适合个体学习, 内侧适合群体交流;蛇形座椅在凸处适合个体学习, 凹处适合群体学习 (图4) 。另外, 创造多样及具有趣味的空间还可以满足在使用功能上的不同需求, 如依据当地风向, 将相邻建筑之间作为夏季吹凉的风口, 在这里进行阅读背诵时不仅可以躲避夏日炎炎的热浪, 感受自然风, 体会凉意, 甚至还具有避免蚊虫叮咬的功能。

四、展望

室外活动空间 第4篇

[关键词]亲和性空间;室外环境;人与自然

室外环境不仅可以实现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实用性需求,还能够对人们的精神生活具有一定的影响。现代城市生活压力巨大,疲倦和压抑日益倍增,巨大的精神压力不断困扰着人们。在城市丛林中长期居住的人们都期望可以尽可能的接近自然,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并寻找能够帮助自己得到情绪释放的场所,释放工作紧张感和生活烦恼。故此,亲和性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作用至关重大。在建筑设计中亲和性风格的建筑设计可以增加建筑与人的亲密性,使建筑物与周围环境实现更好的融合,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健康状态。

1亲和性空间的室外环境设计原则

1.1遵循自然的原则

人来自于自然,接近自然。我们生活在现代大都市中,失去了明媚的阳光,潺潺的流水等自然美景,大多数人从心底深处渴望要回归大自然、接近大自然。因此,环境亲和性设计必须要以尊重自然条件为前提,打造人与环境相互结合的室外建筑。

1.2遵循人的原则

亲和性设计必须将人与自然环境、人与人之间能够和谐相处加以考虑,基于此,就要考虑从人类需求处着手进行探究,以满足人们的切实需要。对人类行为与心理需求的多样化表现进行探析,是打造城市空间环境多重功能的理论基础。所以,设计师应注意把握和掌握信息的潜在需求,进行严谨、科学的推测与研究,使设计具有前瞻性概念,并且可预测的设计活动。

2亲和性空间在室外环境设计中的营造

2.1空间形态与边界围合室外环境的空间设计常选择仿生形态,以自然曲线的原本形态来弱化建筑空间及实体的人工特性。仿生形态是对自然界中各种生物形态的模仿、抽象和变形。自由曲线形态能够看做是自然与人工、抽象与具象的中间形态,是人类理想秩序和自然规律的有效调和。

2.2比例与尺度的考量

室外环境中亲和性的尺度值不是固定不变的。同样的尺度空间,不同的人期感受也是不同的。合适的空间尺度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升共同活动内容的品质,使公共活动更加友好,同时对于提升空间的亲切感与安全感大有助益。避免出现都市中的冷漠感,以激发大家的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

2.3色彩与质感的塑造

(1)色彩。在室外环境设计中,要对场地原有的自然环境和色彩环境进行观察,并利用环境中主要基调的明暗、冷暖等变化来合理的进行设计。另外,必须联系到环境所处的自然环境变化、地理位置功能以及地域性文化特点等方面的影响因素,使色彩的组合更加合理,更具特色,使色彩设计散发出具有一定地域性特点的独特魅力。并烘托出亲和感的环境氛围。运用精炼、提取、抽象来展现环境色彩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结合,升华色彩组合的艺术美。(2)质感。质感是塑造室外环境品质的必要环节,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环境氛围与人们的参与程度。室外空间环境材料的应用是体现设计质感的重要因素,设计者需要认真思考。例如木材温暖的触感和肌理使其具有较强的自然亲和力,无论是在室内还是室外空间中,木材的运用率都非常高。此外,砖块、石材等的合理运用也会提高建筑空间的亲和力。

2.4光影与音响的表达

(1)光影。为设计出更好的空间光影效果,我们必须了解光线的特征,如色彩上,光线能够是珍珠色、乳白色等;强度上光影效果,我们必须了解光线的特征,如色彩上,光线能够是珍珠色、乳白色等;强度上也可以暗淡、柔和;光的设计上可直射、可穿透、可跳跃等。(2)音响。声音是室外环境设计中创造亲和性空间的重要手段。许多优美的景点都具备了自然声响之美的效果,使人欣然神移。如承德离宫中的万壑松风建筑群等。

3典型案例分析

八大关是最能体现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特点的风景区,坐落于汇泉角景区北部。所谓八大关,是因为这里的八条马路是以中国古代著名关隘而得名(现已增加数十条)。八大关景区位于汇泉东部,面积70多公顷,十条幽静清凉的大路纵横其间,主要道路都以我国八大著名关隘命名,所以统称为八大关。随着城市规模的继续扩大,城市面临大面积的重建,原有城市总体规划需要修编。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设计目标,对景区的改造设计将加入一些亲和性的设计元素,比如增加环城人工湖、居民休闲娱乐广场等,楼台、小桥流水如珍珠般点缀其间,纵横交错于各条马路之中,形成一个方圆数里的风景区,体现人与自然地亲和力,使城市居住区和商业区相互交错,将人们的生活与自然界相互融合,构成了具有亲和力的公共游憩环境。通过合理的亲和力空间设计打造了青岛又一靓丽休闲度假区。

4结语

室外环境与人具有交互性,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丰富生活和视野,并将人们从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解脱出来,缓解紧张感、疲劳感,使压力得到释放,不在困扰着身心。人类有意愿接近大自然、寻求放松内心世界的场所,并以此来达到放松神经,更好的投入工作和生活的目的。因此,亲和性空间的作用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日益重要。

参考文献:

[1]唐欢.浅谈亲和性空间在室外环境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品鉴,2015,(4):8.

[2]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二十一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365).

室外活动空间 第5篇

1 定义与特征分析

1.1 定义

城市公共建筑室外空间是一个空间体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公共场所,系指城市或城市群中,附属于公共建筑实体外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之一,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表现之处。它作为开放的地域空间,服务于大众,在满足人们休闲、娱乐、交往等公众性交往要求的同时,还兼有与生态、文化、美学及可持续发展等内涵相一致的土地使用功能。

1.2 特征分析

公共建筑往往因其巨大的尺度总是冷漠得不近人情,而其室外空间则是现代建筑与城市生活需求相协调的一种表现,因为该空间是一种独特的空间,在功能上它是建筑空间的组成部分,在产权上与建筑同属于一个业主,因此它既属于建筑空间范畴,同时又被赋予了城市公共空间的某些职能,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一部分。因此,从其使用的过程中可以看出,该空间具有极强的公共性,即:它服务的对象是城市,满足城市居民的交往和整个城市形态的塑造。此外,公共建筑室外空间作为一种满足交往活动需要为第一目的的空间环境,客观上还存在着人流量大、基础设施多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该空间具备了人性化的特征。

2 空间功能及设计原则分析

2.1 空间功能分析

城市公共建筑室外空间对城市空间的整合作用反映在两个方面:1)缝合城市整体空间,指通过这些空间把无整体感、无形态感、无场所感的建筑周围的零散空间组织起来,从而改善原有的空间环境,为附近居民提供活动场所[1];2)创造新的城市公共空间,指将建筑或建筑综合体的室外空间公共化,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新的活动场所,从而弥补现今城市公共空间的匮乏,同时良好的空间环境也可带动更为丰富多彩的人际交往活动。例如:那些设计宜人的博物馆外的小广场、图书馆前的绿地或大型购物商场的中庭,都是城市生活中人们活动较多的地方,特别是到了节假日,仿佛那些空间都具有了生命,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吸引着天南地北的人前往游玩观赏。城市公共建筑室外空间作为建筑中引入的“新”元素,在经济性和社会性上都可以产生巨大的催化、促进效应。首先,“在独立环境中的建筑,其功能的功效和职能形成自我封闭体系……而城市建筑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在某种积极的环境秩序中,某建筑在相邻建筑和所处环境的激发下出现比自发功能更大的功效职能,可称之为激发功能”[2]。这样一种“新”元素实际上是城市生活在建筑中的介入和城市空间在建筑中的穿插,城市生活的介入必定给建筑带来生机,使其功能多样化,例如:吸引足够的客流,这对商业建筑来讲就是经济催化。其次,城市公共建筑室外空间也是公共聚集的地方,自然是理想的传递信息之地。传递信息的内容是多样的,可以是为公益事业做宣传,也可以作为人与人之间快速沟通的窗口。

2.2 设计原则

1)开放性原则。

这是城市中营造公共空间环境最本质的原则,表现形式上为设计的可达性与可感知性,即在形式、空间的组织上具有相当的开放度,不受建筑主体功能的约束,不受管理上的限制,可随意进入,可随时使用、参与;在视觉上、感受上能够传达给人们,该空间是城市公共化开放空间的信息,以便于人们参与其中。

2)一体化原则。

其强调事物结构的整体性。由于城市公共建筑的室外空间与主体建筑及城市生活等不存在简单的功能主体分裂,需要从整体的高度对环境重新建构,使它们之间趋于一体化。城市公共建筑室外空间的创作思想应被理解为把建筑、城市与生活在其中的人当做一个完整的有机生命体,其系统内部的功能活动与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组合是完整的,并维持着一种平衡。

3)相对独立原则。

城市公共建筑室外空间在形式上与建筑形象构成连续的、统一的环境形象,功能上又依附于城市生活的节奏和方式,因此其受着建筑与城市生活的双重影响。在对其进行设计时必须考虑其主体建筑的形象等问题,这两者并不矛盾,相反,合理的设计会使得两者相得益彰。而由于该空间的相对独立性,则使得其设计过程中,如在行为路线上、使用方式上、功能配置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与灵活性。

4)人性化原则。

“以人为本”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城市公共建筑室外空间这样一个人流集中的环境中,要充分考虑市民及外来者的行为、心理需求等因素,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如:为方便人群交往等行为活动应有的可识别性、舒适性、安全性、通达性等,力图为人们提供一个理想的休闲、交流场所。

3公共建筑室外空间建设的发展趋势

城市公共建筑室外空间的建设不是一个手法问题,其精髓是对人与城市生活之间一种互动关系的深刻理解。将该空间进行有效的利用,使其充满人的交往与活动,才能真正的使城市保持并具有长久性的活力。

将来城市公共建筑室外空间将是开发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效途径,其建设的发展趋势朝着多功能复合、对人文主义精神的尊重及历史文脉的保留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1)多功能复合型的空间是产生城市活力的不竭源泉,只有人的活动多样化,才能形成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公共空间的集聚效应带来的不只是城市无穷的活力,更是城市发展的无限机遇。

2)对人文主义精神的尊重,不仅体现在建设中人性化的设计意图,更力图满足人们多层次的心理需求和更高尚的精神追求

3)对历史文脉的保留则是注重对优良文化内涵的保留及发扬,在引人深思的同时,更有利于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韩冬青,冯金龙.城市.建筑一体化[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75-80.

[2]韦恩.奥图,唐.洛干.美国都市建筑——城市设计的触媒[M].王劭方,译.台湾:创兴出版社,1993.82-85.

[3]杨靖.城市公共化的建筑空间探究[J].新建筑,2004(2):48-52.

室外活动空间 第6篇

关键词:地域性文娱建筑,室外空间环境设计,地域性文化

1 文娱建筑室外空间环境的相关概念

文化娱乐建筑是指为文化娱乐提供活动场所的建筑物,虽然规模大小不同,内容繁简各异,但他们都是文化娱乐的物质基础和载体[1]。文化娱乐建筑室外空间环境指由建筑物及其它构筑物围合或限定的外部空间,是与建筑内部空间相对应的空间形态,它拥有边界、场所、通道、标志、出入口和周边6大构成要素及文化传播、休闲娱乐、交通和整合4大功能。

2 地域性文娱建筑室外环境空间设计的必要性

地域性文娱建筑是实现地域文化与建筑环境完美结合、延续文化记忆与文脉,提升城市文化水平,完善城市功能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其中,文化娱乐建筑的外部空间环境作为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联系的桥梁,其有效地设计是实现建筑与城市之间、建筑与环境之间差异整合的有效途径。因此,其外部空间环境设计可使文化建筑综合体更具魅力,从而促使市民能更好地接触文化艺术。然而目前建筑学术界对于文娱建筑规划、环境及其外部空间等问题都有较为全面且深入的研究。但从地域性角度对文娱建筑外部空间的研究却相对稀缺,其中关于如何解决文娱建筑空间特色不明显这一问题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综上所述,研究地域性文娱建筑室外环境空间的完整、科学的设计体系就更显必要。

3 地域性文娱建筑室外环境空间设计方法

3.1 文娱建筑室外环境空间的地域性分析意见

3.1.1 自然地理地域性分析意见。

自然环境影响设计区域的整体面貌,在设计时不仅要尊重场地的自然环境,更要担负起补偿人类发展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及修复那些失去平衡的生态系统的重任。因此,就要在整体设计的过程中充分做到尊重自然要素、利用自然特色以及补充自然生态。

3.1.2 人文历史地域性分析意见。

场所中包含传统地域特质的因子不但是构成城市景观特色极具活力的视觉要素,也是属于国家、民族和地域文化的独创,成为大众心理的文化符号和人生认知的一部分,是公众识别场所,产生认同与归属感,增进民族感情的根本。因此,传统景观风貌的保护和回归应该成为当代城市设计领域努力的方向[2]。这要求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尽量保留地域的传统文化,准确提取地域的符号和地标,充分再现地域的时代精神。

3.2 地域性文娱建筑室外空间环境设计的原则

在设计中应做到坚持以人为本的使用空间,突出地域特色的文化空间,结合本土植物的生态空间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空间这4大设计原则,只有充分遵守这些原则才能凸显出设计的科学性、完整性和针对性。

3.3 文娱建筑室外环境空间组织准则

文娱建筑室外空间环境的空间组织分应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其中,公共空间供许多人共同使用,私密性要求不高;私密空间仅供少数人使用,需要相对封闭,避免外界干扰和声音向外传播;私密性要求介于两者之间的则为半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功能关系分析与表达常围绕“行为主体———行为方式或程序———空间”这一思维程序进行。因此,一般采用图解的方式对文娱建筑室外环境空间进行描绘,如平面分析图、行为流线图以及空间形态组成图等。

3.4 文娱建筑室外空间环境的植物营造

园林植物空间的限定要素和形态,以各种方式的组合,形成各种不同的空间类型,其构成空间分为开敞式植物空间、半开敞植物空间、覆盖式植物空间、纵向植物空间、封闭式植物空间等5种类型。该5种空间植物景观的营造与该空间垂直界面的植物高度有着密切关系。一般情况而言,室外空间的植物营造以植物的高度和视屏线的高度作为植物搭配的基本衡量标准。

3.5 后续注意的设计方法

(1)遵循环境景观形式美的统一、对称、节奏、对比的形式进行设计。(2)遵循地域自然要素相结合的处理手法,从光、风、水、声、植物5个方面遵循本土优先的原则进行设计。(3)利用色彩、图案、质感等环境装饰要素进行地域性表达。(4)在处理景观小品设计的手法上加入地域性特色的设计。(5)设计出符合当地人审美并适应的地域性特色环境。

4 总结

在文娱建筑室外空间环境设计过程中必须要了解其特殊性,充分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同时考虑到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进而肩负起传播当地地域文化的重要责任,把地域文化充分融入到环境景观设计中。

参考文献

[1]陈述平,张宗尧.文化娱乐建筑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室外活动空间 第7篇

自铁塔公司介入网络建设以来,铁塔公司负责并承担了基站铁塔、机房及相关配套的基础建设。这就要求铁塔公司在基站建设时必须考虑足够的空间预留给多家通信运营商的无线设备、传输设备的共建共享及后期扩容,故建设时对机房的空间提出了一定的需求使得很多天面环境复杂、或者空间受限但位置较优的楼宇无法纳入站址备选。与此同时,受制于4G网络频段的物理特性,4G网络建设的站点需求数量将远大于2/3G网络,而由于近年城市居民对无线基站排斥意识的增强,城区站址的获取难度进一步增加。站址取得不易,而实际建设时还对不易取得的站址提出了较高的机房空间需求,导致更难选址。

针对这一基站选址的矛盾冲突,本文分析了当前运营商新建基站时各类设备使用的实际现状,提出了一种紧凑的室外站点空间规划方案,该方案同时也兼顾考虑了当前铁塔主导基站基础建设时,机房需同时兼顾多家运营商的无线设备、传输设备的共建共享及后期扩容这一需求达到最大化的共享可能性,以及基站空间需求的尽可能小型化,促进基站选址的成功率。

2 紧凑式室外站点空间规划方案

2.1 无线设备安装空间需求

(1)新建基站的无线设备空间需求

早期的无线设备因集成度不高多为整体落地式的设备柜,此类设备往往需要一个机柜位才能完成安装,后期扩容还需要占用更多的设备位,也对机房的空间提出了较大的要求,较为典型的是已退网的摩托2G设备,满配下需要无线设备占用3个机柜位。由此原因,当设备集成性较高、较为节省空间的分布式基站设备刚一投产便得到了运营商广泛的使用。目前各个厂家的2/3/4G设备,均已有BBU+RRU的分布式设备推出,这类设备可以统一安装至综合柜内,占有较少的几个标准单元的空间或者直接挂墙安装。本文讨论的前提,即在天面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对于铁塔新建的基站站点,考虑各运营商均采用BBU+RRU的分布式基站设备。目前BBU+RRU设备在标准综合机柜中一般占用6U位置基本可以满足需求,其具体占用情况主要如图1所示。

(2)新建基站的BBU设备数需求

根据网络的发展趋势,目前各运营商都不再对2/3G网络进行大规模的投入,如移动公司只有在于农村偏远地区的覆盖才适当使用2G新建站点,而联通的3/4G同厂家基本可以实现板件直接升级,大部分无需再重新新增设备柜。电信设备2/3G基本为平滑升级,故实际上一个铁塔城区新建站,并不需要同时考虑运营商的2/3/4G三套系统分别单独存在,一般为各运营商提供2套BBU设备需要占用的槽位即可以满足绝大部分运营商的共建需求。各家运营商新建站时BBU数实际需求如表1所列。

由新建基站的无线设备空间需求和运营商的实际需求系统数综合,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一个新建基站,考虑5-6个BBU的设备基本可满足各家运营商的无线设备需求。当前1个19英寸的的标准综合柜已包含40U的槽位空间,1个标准室外综合柜可满足5套无线设备的共建共享。

2.2 其他配套的安装空间需求

(1)传输设备空间需求

传输设备我们考虑与无线设备分柜建设以便后期对不同类型设备的明确区分。目前同一运营商单站址只需要一套传输设备即可满足2/3/4G各制式设备的传输需求,一般一套传输设备考虑3U的同时再考虑为传输设备转接的ODF和DDF架各预留3U的槽位空间。统一运营商预留9U即可满足其传输设备的全套安装需求,再考虑不同运营商之间IU的间隔,同样,我们可以确认1个1.8m的标准室外综合柜完全可以满足3家运营商传输设备当前的共建共享和后期远景扩容。

(2)电源配套设备空间需求

常规室外基站一般统一配备一套室外开关电源柜,在综合无线、传输设备的设备功耗、接电需求及适当的断电延续时间等情况后,配置较为合理的开关电源容量和后备蓄电池容量,一般来说配备200A/300AH的一体化开关电源完全可以满足当前三家运营商共建共享的用电需求。

(3)线缆布放、接地排等其他要求

由于共建共享涉及多家运营商的信号线、电源线、接地线,秉承三线分离的原则,常规400mm宽走线架较难满足不同线缆的隔离要求,故目前更多的采用500mm宽以上的走线架来进行线缆的综合布放。建议不同运营商线缆叠放捆扎,尽量做好标签标识工作。

接地排根据各地区运营商接地的不同规定,如传输设备、无线设备是否需要单独接地等要求进行估算,常规状况下3*4接地排即可满足正常的安装需求。

3 方案图纸说明

3.1 室外综合柜槽位分配

室外综合柜槽位分配如图2所示。

3.2 简易水泥平台机柜摆放

1.1m*3m室外平台设备摆放如图3所示。该设备平台考虑了平台的走线及维护等多重因素,同时为后期身边扩容预留了1个设备位扩展,为后期网络的演进同样提供了扩容的空间。不足4平方的平台空间即可完成3家运营商多套无线系统的共建共享需求。

4 结束语

随着天面环境复杂化、站址获取难度严峻化这一趋势的加大,在满足设备安装的各项规范和达到各运营商实际需求和未来发展的前提下,采用更为紧凑的室外站布局降低了对天面空间的要求,增大了可备选的站址资源,减轻了站址获取的难度,同时较为紧凑的室外站空间规划加快了施工建设的周期,从长远角度讲,可以为铁塔公司和各大通信运营商节省更多的建设投资。

参考文献

(1)周胜强.基站一体化、小型化、节能化创新设计方案讨论.广东通信技术.2015(12).

(2)李炎兵.铁塔公司新建基站机房空间规划浅析.通讯世界.2014(11).

开展室外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第8篇

一、开展室外美术活动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最富于想象力的阶段, 如何激发、保护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天赋是这个阶段的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为学生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机制和方式方法, 开展体验性学习, 同时为学生进行体验提供广阔空间, 让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 多层次、多角度地体验学习, 达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目的。

课外的美术教育可以称为“自然的绘画”, 正如一位叫克利的画家说, 画画就是“拉根线条去散步”。兴趣是美术学习的原动力。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 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富有趣味性的美术教学活动, 学生参与起来就会更加主动、积极, 更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兴趣。

“教师应以重视学生对学习方法的研究, 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 “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 如参观、访问、旅游、游戏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着重要求以游戏、参与的方式, 触摸、观察各种实物, 进行切实体验。如苏少版美术八年级第二课《从心底接触自然》就是要求教师带学生走出教室, 亲近大自然, 寻找春天独有的色彩, 感受春天特有的气息。这种教学设计相比于传统的室内教学, 有着明显的进步:首先, 课堂的开放性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挥,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其次, 课堂的整合性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通过趣味绘画、手工实践等, 提高学生的美术基本技能, 并能运用掌握的美术技能和工具材料, 想象、创作出新颖、独特有创意的优秀的美术作品。最后, 课堂的实践性增强了学生的内心体验, 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生活、艺术品中的美, 并在头脑中留有丰富的美的印象, 发展审美素质。

二、室外美术活动的多样可能

1. 绘画自然

审美能力亦称艺术鉴赏力, 是人们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只有源于对外部世界现实美的真切感受与源于书本理论的内在审美规律有机结合, 才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接受, 达到良好的审美教育效果。

(1) 感受自然美

自然是一个天然的大课堂, 自然界所蕴藏的美是无穷的, 让学生在自然界中开阔心灵, 陶冶美的情操, 还增长科学知识, 培养探索精神,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带领他们走出课堂, 走进大自然, 勤于观察, 善于观察, 做生活的有心人, 让学生感知、领会大自然中的一切, 在心灵深处去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

(2) 创新表现美

在美术创作中, 提高审美能力。成功的创新有三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即创新态度、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 而这些因素的形成发展都离不开创新活动。在我们的美术课外小组活动之中以提高审美素质为主线, 提高造型能力为突破口, 以提高创造能力为出发点。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专长, 带领学生观察, 让学生善于观察、勇于表现, 敢于标新立异, 经常带学生走出去写生, 告诉学生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在创作中要去粗取精, 要学会提炼有用的东西。让自己的作品有亮点, 有动人之处。

另外, 课外还要给学生表现的机会, 表现是人实现发展自我的有效途径。孩子从一出生就走上人生的舞台, 在自我角色中粉墨登场, 进行表演, 每个人都有表现的欲望。美术课与其它学科相比, 最突出的特征是它的表现性、多样性和个性化。美术教师要把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审美感受力作为教学的中心目标, 充分尊重每个学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和各自的审美表现, 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成长。

美术学科还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创造性很强的学科, 要创造, 有成功就有失败, 美术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不怕失败, 让学生在多次尝试与失败中自我进步。教师通过理性的给予学生评价, 促进学生学习进步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 游戏参与

(1) 用游戏组织课堂

“游戏是由内驱力所策动的一种快乐活动”。针对学生年龄的特点, 尤其是初中低段, 选择游戏的方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 充分挖掘美术活动的游戏性特点, 让学生在游戏中探索、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乐于参与, 积极主动性非常强。

比如, 《二方连续》这一课的学习中, 教师在初步掌握二方连续图案的特征以后, 要求各小组的同学用自己的人体摆出二方连续图案, 并且要比一比, 看哪一组摆的最美。由于是全员参与的比赛, 每个同学注意力集中。小组竞争的形式, 有利于学生间的团结、互助、合作。比赛结果十分有趣, 有排成“大”字形的, 有摆成天鹅舞造型的, 有摆成折线造型的……非常富有创造性。

(2) 用游戏进行实践

学生与外界的交流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要成为美术活动的“参与者”, 利用教学资源带着学生走出教室, 带领学生体验中学习、一起观察、讨论、感受。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多多的互动, 活跃气氛。教室要充分利用这种互动方式教育教学, 让学生可以接受教师, 更好的接受学习, 从而很好的学到所学知识, 使学生学习美术感觉很容易、有趣味, 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自信心。

通过室外美术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重视室外美术教育对学生审美创造力形成的影响、作用, 制定出"以写生教学为主线, 以体验生活、观察社会为内容"的课程设计模式是初中美术教育行之有效的途径。

当然, 美术课堂的组织形式是丰富多彩、多元多层次的, 各种美术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既能互相兼容, 又不能互相替代, 因此,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 应根据学习内容, 学习任务的性质, 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 学习场所的变化, 灵活运用、优化组合各种教学组织形式。

摘要:教师应该把学生从教室带出到室外, 以学习活动为目的组织美术教学,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通过观察、分析、实践、体验、发现, 学会学习、学会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获得更丰富的美术素养与艺术创作源泉。

关键词:室外,美术活动,引导,主动参与

参考文献

[1]陈凯云.增强美术趣味教学培养学生参与意识[J].《吉林教育》, 2010 (35) .

[2]方理.抓住突破点巧上美术课[J].《内蒙古教育》, 2010 (12) .

上一篇:相关探讨下一篇:尝试导学案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