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操作能力范文

2024-05-05

运动操作能力范文(精选10篇)

运动操作能力 第1篇

关键词:城市儿童,运动操作能力

一、当前我国儿童生长发育状况特点

2005年5至10月, 我国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组织进行第四次儿童体格发育调查。调查选择在北京、哈尔滨、西安等9个市的城区及郊区县进行, 共调查7岁以下健康儿童138775人, 男女各半。根据我国卫生部2006年12月发布的《全国第四次儿童体格发育调查报告》[1]结果表明:30年间儿童生长发育状况变化显著, 第一, 儿童生长发育水平普遍明显提高。第二, 儿童生长发育普遍呈现快速增长趋势。第三, 城市和郊区儿童的差别逐步在缩小。

根据以上这三个特点表明,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 我国国力增强, 社会稳定,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和提高, 由于父母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优生知识逐渐普及, 这些均为儿童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社会和家庭环境, 使儿童的营养状况不断改善;同时国家高度重视儿童工作和妇幼保健工作。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 使儿童的生长发育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良好发展趋势。

二、当前城市儿童运动操作能力发展状况调查

儿童的运动操作能力发展, 主要是指儿童躯体移位、下肢和手的动作能力的发展。具体来说就是我们通常所说儿童的身体协调能力即平衡能力、手部精细运动能力、儿童手眼协调能力等。

从我国卫生部发布的《全国第四次儿童体格发育调查报告》可以看出在现今社会, 国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儿童身高、体重等生长发育指标大幅度提高, 生长发育速度也明显加快。但在儿童生长发育指标大幅提高, 生长发育速度明显加快的同时, 却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就是现在的儿童身体协调性较差, 走路容易摔倒、经常误伤自己, 分不清左右方向, 做起事情来笨手笨脚、也不会玩以前孩子玩的像“滚铁环”、“打沙包”等简单游戏, 更不敢进行“攀墙”、“上树”等户外活动。儿童的运动操作能力发展明显落后, 类似现象尤其在城市生活的儿童身上更为多见。

以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兰石幼儿园大班的两个班为调查样本, 共60个孩子, 男孩26人, 女孩34人。经问卷调查了解得出:近60%的家长认为孩子的运动操作能力发展较差, 个别家长甚至觉得不如自己小时候的水平, 25%的家长认为孩子的运动操作能力发展正常, 近15%的家长认为没太在意孩子的运动操作能力发展或觉得应顺其自然发展, 没必要去关心孩子的运动操作能力发展。

根据《2005年甘肃省国民体质研究报告》中的《甘肃省3-6岁幼儿体质监测结果分析》[2]数据统计显示当前城市儿童体质状况有以下三个现象:

第一, 在身体形态的各项指标中, 城镇幼儿的身高、体重、胸围生长发育情况均高于乡村幼儿的生长发育情况。

第二, 在身体素质的各项指标中, 立定跳远测试项中, 乡村幼儿测试结果好于城镇幼儿;网球掷远测试项中, 乡村幼儿测试结果好于城镇幼儿;坐位体前屈测试项中, 乡村男幼儿测试结果好于城镇男幼儿;走平衡木测试项中, 乡村幼儿测试结果好于城镇幼儿;10米折返跑乡村幼儿与城镇幼儿无显著性差异。另外, 以上各组测试值除立定跳远测试项外, 其他各组测试项测试值均与2000年相比有所下降。

第三, 按照《3-6岁儿童体质评定标准》甘肃省3至6岁幼儿体质评定达标率显示:乡村幼儿达到优秀、良好人数分别高于城镇幼儿3.9、2.3个百分点, 而不合格人数城镇幼儿高于乡村幼儿3.7个百分点[3]。

从以上三个现象可以看出:在儿童生长发育指标大幅度提高的同时, 城市儿童的身体形态发育指标的测试值均高于乡村儿童身体形态发育指标的测试值, 但城市儿童身体素质指标的测试值基本上均低于乡村儿童, 且各组儿童身体素质的各项测试值基本上与2000年相比均有所下降。

儿童的身体操作能力健康发展的基础是儿童身体素质的健康发展, 以上各项身体素质测试指标中, 如立定跳远的测试, 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腿部肌肉发挥最大的力量, 而这有赖于力量与速度的结合, 同时又是检验弹跳的常规项目, 立定跳远能反映下肢肌肉的爆发力和身体的协调能力[4];10米折返跑测试能反映快速奔跑能力和身体反应能力;网球掷远测试能反映上肢力量和身体的协调性、爆发力;平衡木测试能反映身体的平衡能力;坐位体前屈测试主要反映身体的柔韧性。由此可见, 上述各项身体素质测试项所测试的能力水平决定着个体的运动操作能力的发展水平。

通过分析以上数据资料和兰石幼儿园问卷调查发现, 当前城市儿童运动操作能力发展有以下两个特征:

第一, 由于各组儿童身体素质的各项测试值基本上与2000年相比均有所下降, 说明当前儿童身体运动操作能力发展整体弱化。

第二, 由于城市儿童身体素质的测试指标相对于乡村儿童测试指标的下降, 说明当前城市儿童身体运动操作能力发展落后, 儿童运动操作能力下降。

三、儿童运动操作能力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一) 儿童运动操作能力的发展状况标志着儿童健康体质的发展水平

通过前面分析可以看出儿童身体素质的高低水平决定着儿童运动操作能力的发展水平。同样也就是说儿童运动操作能力的发展状况标志着儿童身体素质的高低水平。我国青少年国民体质现状同样不容乐观。

(二) 我国儿童体质健康工作的开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已有较大差距

许多发达国家早已将儿童身体素质的健康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在美国, 1980年政府就针对青少年体质下降的问题, 专门提出了10年发展目标, 即到1990年全国要有60%以上青少年每天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课或课外体育活动。现在青少年体育活动早已渗透到美国家庭的日常生活中, 并成功建立了培育青少年的价值观念。

我国政府已于2009年10月1日颁布实施《全民健身条例》, 条例的出台, 对于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开展各种健身活动, 保障公民个人的健身权利, 必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条例的实施对于各级地方政府把全民健身事业纳入本级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 以及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都将起着积极作用。但《全民健身条例》在我国的开展实施并不尽如人意, 一些教育机构和学生家长仍受长期传统观念和不正确的安全观念影响, 重智轻体, 根本无法保证儿童正常体育活动的开展。据《甘肃省3-6岁幼儿体质监测结果分析》调查显示:平均每天户外活动时间2小时以上的儿童仅占6.3%, 户外活动1至2小时的儿童占30.8%, 户外活动1小时以下的儿童占62.9%。由此可见, 儿童体质健康的问题现在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否则将对国家的长远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儿童运动操作能力的健康发展与儿童身体素质的健康发展密切相关。以往对儿童健康的理念, 主要是看儿童身体形态指标的“健康状况”。随着时代的进步, 儿童的健康标准并不只是依据单纯的身体形态的发育指标来衡量, 而是包含儿童的身体机能、身体素质, 心理发育水平等多方面内容。城市儿童运动操作能力的下降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儿童运动操作能力的下降, 将严重影响未来国民的基本素质。儿童个体的运动操作能力的下降, 将对他们日后所从事的各种职业工作领域中, 凡是与运动操作内容相关联的活动都将长期产生不利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次儿童体格发育调查报告专题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2].杨树滨陈耕甘肃省国民体质研究报告[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第18页

[3].杨树滨陈耕甘肃省国民体质研究报告[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第24页

运动会开幕式操作流程 第2篇

开幕式操作流程

一、大会报到

时间:2013年5月9日上午7:00-7:30 地点:

责任人:会务组

二、方队、代表队、演职人员集合

时间:2013年5月9日上午7:30-8:00 地点:综合塑胶操场北跑道指定位臵 责任人:会场秩序组

三、大会开幕式 责任人分工: 音响控制: 主席台控制: 解说词控制: 会场秩序:

(一)入场式 9:00-10:30 1.领导就坐准备。

①8:50负责通知,由礼仪人员向主席台引导。

②负责《迎宾曲》播放。播放时间:领导到达主席台出口,上主席台台阶前。

③领导落座完毕,《迎宾曲》渐弱5秒停止。负责与对接。2.6声钟声静场。

9:00正式开始。由主席台按主席台领导示意和音响张兰对接,对接2秒完成。

3.男女童声双语主持(双语欢迎)。①钟声结束即起。

②由主席台和主持人示意,1秒完成。4.男女声幕后解说。

男女童声双语主持结束即起。5.开幕式主持。

①同志主持,解说主持人提示后,由礼仪人员引导至主持台前。

②主持人起座,播放固定音乐,至主持位臵,音乐渐弱停止。

6.开幕式主持人介绍与会嘉宾,邀请县政府副县长宣布:临朐县2013年中小学田径运动会开幕。

①同志介绍并邀请。

②由礼仪人员引导县长至主持台前。

②领导起座,播放固定音乐,至主持位臵,音乐渐弱停止。7.赵县长宣布:临朐县2013年“华建杯”中小学田径运动会开幕!

①宣布开幕后,同时礼炮齐鸣、礼花绽放、鼓号队齐奏、音乐即起,轮滑出场启动,全场雷动,紧跟解说。礼炮止鼓号即结束。

②礼炮21响,彩花齐放。音响组一人负责。③轮滑队由彭涛负责,(位臵、队形、放飞气球时间)。④音乐渐弱停止,停止时间为轮滑放飞完毕,张兰负责。8.大会进行第一项。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春季田径运动会会旗、运动员、裁判员、工作人员入场!

①同志宣布。音乐结束即起。负责。②入场2字结束,鼓号即起,《运动员进行曲》(老)同时起(压低声音)。主席台负责与鼓号示意,1秒内完成。

9.男女声幕后解说。

①激情介绍入场方队和代表队。负责。②注意解说节奏。负责。

10.大会进行第二项。升国旗,唱国歌。

①杜全平同志主持,解说主持人提示后即起,由礼仪人员引导至主持台前。第二次起座不播放音乐。

②同时国旗手移动至主席台前收国旗。5秒后国歌奏响,升旗开始。负责。

11.大会进行第三项。升会旗,奏会歌。

杜全平同志主持。同时会旗手移动至主席台前收会旗。5秒后会歌奏响,升旗开始。负责。

12.大会进行第四项。东城街道领导致欢迎辞。①杜全平同志主持。

②领导起座,播放固定音乐,至主持位臵,音乐渐弱停止。负责。

13.大会进行第五项。县政府领导致开幕辞。①同志主持。

②领导起座,播放固定音乐,至主持位臵,音乐渐弱停止。郭勤军负责。

14.大会进行第六项。省教育厅领导致贺词。①同志主持。

②领导起座,播放固定音乐,至主持位臵,音乐渐弱停止。郭勤军负责。

15.大会进行第七项。运动员代表宣誓。同志主持。16.大会进行第八项。裁判员代表宣誓。同志主持。17.大会进行第九项。运动员、裁判员、工作人员退场。欣赏“五月花海,魅力临朐”大型文艺演出。

①同志主持。

②同时,鼓号齐奏,《运动员进行曲》响起。按方案有序快速退场。

18. 解说员幕后主持节目并解说

①水鼓舞《盛世风华》

②架子鼓、电子琴合奏《铿锵鼓乐》 ③诗文朗诵《书韵花香》 ④啦啦操《花样年华》 ⑤快板舞《美丽新城》

(快板、竹竿舞布场时解说)⑥跳绳操缤纷童年

⑦戏曲联唱《梨园飘香》 ⑧团体操《青春绽放》 ⑨合唱《七彩的梦》

⑩五月花海:二重唱《阳光路上》(歌曲进行到一半时——,音量弱下来时加解说)

注重动手操作 培养思维能力 第3篇

[关键词]动手操作 思维能力 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2-085

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操作。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学生的操作过程,是思维过程的体现,而让学生把思维的过程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就得向双手求助,通过动手操作验证,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清晰、有条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在枯燥乏味的数学教学中,可以根据小学生好奇、爱动的特点,充分利用学具进行教学,让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通过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数一数等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动手、动脑和求知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合理利用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呢?

一、课开始,利用操作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

一节课的引入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效率。特别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如果能够采用直观操作与激励结合的教学方法,将有利于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紧扣新知、操作过程简单的操作内容,通过操作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体积”这个内容的教学比较抽象,从平面到立体,也是学生空间认知上的一次大的飞跃,是教学中的难点。所以,在教学时,为了很好地突破这一难点,在课始,我引导学生做一个很简单的实验:把两块大小不同的石块浸入两个同样大并盛满水的烧杯中,观察、比较哪个杯子溢出的水多;接着把石块取出,再观察、比较哪个杯子里剩下的水多。在学生观察、比较的同时追问: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和讨论,明白物体所占空间大小就是物体的体积。这样一来,体积的概念自然而然就揭示了。在操作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学生就能更好地投入新课的学习中。这个环节的操作虽然简单,但它却能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获得了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的感性认识。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又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积极的作用。

二、课进行,利用操作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把“重结果轻过程”的传统课堂教学观念转变为“重知识发生形成过程”。因此,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新知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动手操作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激励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思考归纳出新知。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自己拼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框架,然后结合手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实物,鼓励学生找出这些立体图形的特点,并鼓励学生自主归纳出两种立体图形的特征。在这个操作过程中,有意识地寓新知的形成过程于学生的操作之中,通过拼、看、量、数、说等一系列多种感官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再通过反复观察、比较,让学生自己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点,从而顺利归纳出这些立体图形的特征,比较出这两种立体图形的异同。在这样的操作活动中,能够激励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自主探究新知的活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比起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效果会更好。

三、课结尾,利用操作练习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知识的巩固是学生掌握新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知识的巩固练习形式是多样的,而动手操作的练习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练习形式之一。生物学家巴甫洛夫说:“记忆过程的生理机制是大脑皮层上的暂时神经联系痕迹的形成、巩固和恢复过程。”实践证明,利用多种器官的协同活动来进行记忆,其效果比起机械的背读进行的记忆效果要好。

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这个内容时,根据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我在课的结尾设计了这样一组操作练习题:(1)盒子里装有9个乒乓球,摸出这些球的1 / 9;(2)摸出一些球,表示9个球的1 / 3;(3)摸出剩下这些球(6个)的1 / 3,应该摸几个?学生操作汇报后我提出质疑:“同样是摸出这些球的1 / 3,为什么摸出的球的个数不相同呢?”最终学生明白:因为每一题中单位“1”的量不相同,摸出的球的个数也不同。通过这组操作练习,既能促使学生在变化的情境中应用新知去解决新的问题,新知得到巩固和强化,又能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新知的理解,认识有了新的提高,思维也得到拓展。

“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动手操作,既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又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运动操作能力 第4篇

1 动手能力在社会体育(运动与休闲)专业课程教学中的现实价值

1.1 符合社会体育(运动与休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社会体育(运动与休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包括运动休闲的指导、运动休闲的经营管理、运动休闲的推销策划等方面,强调学生的实际运作能力,倡导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级适用性人才。动手能力符合社会体育(运动与休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符合现代社会教育改革所倡导的从“知识型”向“知识能力型”、从“应试型”向“素质型”转变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动手能力操作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学习、动手的过程,为每一位学生个性发展创造空间,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

1.2 满足社会对运动休闲人才的基本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余暇时间的增多,人们休闲健身意识的增强,运动休闲成了现今社会的时尚流行项目。比如冒险类的蹦极、攀岩、极限运动等,健身类的体育旅游、健身房的健身活动、武术等,娱乐类的各种舞蹈、电视娱乐节目等,都呼吁高水平的运动休闲指导人员和推广人员的出现,强调运动休闲经营管理型人才的“能力素质”。动手能力实践操作给予学生组织、策划与宣传各种运动休闲项目的机会,创造展示各种运动休闲实践操作的平台,激发学生创新的组织能力,调动学生独立的思维,锻炼学生实际指导经验的积累,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协调能力、推广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等,满足社会对运动休闲人才的实用性需求。

1.3 利于实现社会体育(运动与休闲)专业的人才自身价值

每位接受专业教育的人才都期望自身能在现代高速发展和剧烈竞争的社会中取得成功,实现专业学习的自我价值。而这种自我价值的实现,离不开一个人成就动机的实现。成就动机是需要培养的,除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外,还需要搭建成功的平台。动手能力操作是培养学生成就动机的重要途径,是培养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舞台。通过动手能力的实践操作过程,让学生体验到动手的快乐,增加自我肯定的体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促进学生努力学习的愿望,丰富学生交流的情感,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加速人际关系的协调,挖掘学生创造的潜能,开发学生辩证的思维,培养学生坚强意志的品质,提高社会体育专业运动与休闲课程教学的效果,为学生的就业奠定夯实的基础,实现灵活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目标。

2 动手能力在社会体育(运动与休闲)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操作方式

2.1 跟踪调查与实践反馈式

植根于社会体育(运动与休闲)专业课程中运动休闲项目接触的种类多、经营管理的内容多、实践策划的比例多等基础上,提出了利于学生发展的跟踪调查与实践反馈式教学方式。所谓跟踪调查与实践反馈式是指结合运动休闲课程教学的步骤与环节,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确定某一具体的运动休闲组织,按照课程学习的进度,运用所学的阶段理论,针对所确定的运动休闲组织的经营管理与市场开发、项目内容与推广等方面的优劣进行全面的剖析,并为该组织提出创新性经营管理、项目开发与推广的建议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课程的内容和实践的需要,随时调查所确定的运动休闲组织,随时分析,直到课程的结束。课程结束时,为了感谢学生实践调查的运动休闲组织的配合,学生必须创造性的为该组织提出经营发展与项目推广等方面的建议,并进行实践论证。在这种动手能力实践操作方式的过程中,学生既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2.2 运动休闲娱乐游戏校园舞台化操作方式

运动休闲内容种类多,健身效果明显,娱乐性强。社会体育(运动与休闲)专业教学目标中注重学生运动休闲项目的开发与推广、指导等方面的培养,因此,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将运动休闲项目灵活运用,是教学的重点。为了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锻炼学生的创编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教学过程中开展了“运动休闲娱乐游戏校园舞台化”操作方式。具体体现在:以运动休闲方向的学生为操作对象;以所学习的运动休闲娱乐项目及游戏为素材;以“奥运向前冲”、“抢占60秒”、“城市之间”、韩国的“情书”等娱乐节目为参考;以学生小组为单位;以学生运动休闲娱乐游戏创编——筛选——专家点评——改进与完善——策划登台演出与推广——彩排——登上校园舞台——组织学院其他学生参与的模式,并且将学生的最终实践成果上传于优酷网(具体详情可登陆“优酷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Y1Mzk0MDQw.html 系列),此过程锻炼了学生的团结、合作,体现了团队精神,激发了学生创造的潜能,展示了学生的特长,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项目的开发与推广及指导的能力。

2.3 集中—分散讨论式

集中—分散讨论式依据以教育改革中培养人才的目标为主,其他为辅,注重知识能力型和素质型人才培养。它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把运动与休闲类课程教学中一些重要的理论内容与实践结合起来,将学生分成小组,先集中讨论审核再分散小组讨论再集中再分散的小组与群组共同合作的一种教学形式。所谓的集中是将所有的学生聚集在一起,根据某个学生或某个小组所提出的论点进行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式,而分散是相对与集中提出来的,可以将所有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讨论某一主题论点,经过小组的反复分析论证,总结出本小组观点的一种方式。集中与分散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一般是先集中后分散再集中再分散的论证方式。由于集中与分散讨论式主角是学生,必然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发挥学生的想象、促进学生小组内部之间的合作和外部之间的竞争、便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相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4 岗位情境模拟演绎与反应理论解析式

岗位情境模拟演绎与反应理论解析式要求学生在具备一定的运动与休闲方向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将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于岗位情境模拟演绎与分析的一个操作方式。该动手能力实践操作的依据:以“人的社会化”理论为主,其他为辅,注重社会实践认知培养,明确社会需求,实现“学生—学校—社会”的协调,为学生专业发展服务。具体做法:(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2)小组自行设定运动与休闲的相关岗位;(3)小组成员以不同身份演绎运动与休闲相关岗位情境中人的能力与知识的体现;(4)其他小组分析“岗位情境模拟演绎”中人能力与知识的优劣,并作全方位分析,提出合理性建议。(5)演绎小组在其他小组评议之后说明本小组“岗位情境模拟演绎”中所反映出来的理论和岗位工作中需要组织的问题。(4)和(5)这两个环节此环节即为“反应理论解析”。(6)教师评价,专家评价。此操作模式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既能将理论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操作,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自我反思、分析问题等能力,以便学生更好发现不足适应社会。

2.5 专业知识面大比拼式

专业知识面大比拼主旨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的知识基础,锻炼学生的辩证与逻辑思维。具体操作方式是:第一步,分成小组;第二步,布置大比拼的题目;第三步,学生查找资料并总结分析;第四步,教师对资料进行点评;第五步,每个小组轮流竞赛;第六步,评出获胜小组,并总结评价。操作规则:第一,比拼时,每个小组轮流进行,轮到的小组限时10秒出现竞赛的选手。第二,每位选手限时2分钟进行知识点汇报;第三,汇报时,语言流畅、思路清晰、观点鲜明准确者胜;第四,同一小组汇报人重复出现减分,汇报小组汇报内容资料相同减分。第五,最终评出获胜小组。这种动手能力操作形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丰富了学生的实例,便于学生记忆。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能力、整理资料能力、逻辑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概括总结能力等,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氛围。

3 社会体育(运动与休闲)专业课程教学中动手能力操作管理

3.1 动手能力操作时明确锻炼目标,增强实践的社会需求意义

目标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归宿点所在。没有明确的目标就不会有明确的行为体现。动手能力操作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学生明确“为什么”“怎么做”?这需要教师首先发挥指导、组织和管理的价值,倡导学生自我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激发学生尝试操作的动机,鼓励学生积极实践的勇气,提高学生实践锻炼取得结果的信心。其次,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针对学生的实践锻炼过程进行阶段性的全面性的综合性的评价,指出存在问题的环节,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教师要了解社会需求,给予学生社会岗位需求锻炼的机会,提供锻炼的舞台,采用多种动手能力操作方式,将学生自我价值实现与社会岗位实际需求结合。

3.2 强调以学生创新性、有效性为主,教师引导性、组织性为辅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该如何发展?怎样发展?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组织。教师要为其提供学习、发展的平台,适时加以组织管理,引导学生创新的意识,启发学生创造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真正得到锻炼。

3.3 借鉴经验,与时俱进,适应运动休闲的时代潮流

教师不是万能的知者,学生不是完美的学者,要想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实现学校与社会的协调,教师需要不断的培训,学生需要不断的锻炼。无论的教师的培训还是学生的锻炼,都离不开先进经验的学习,操作模式的借鉴,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同时,社会的发展,经济的改善,科技的进步,新兴流行项目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运动休闲健身意识在不断的增强,为了满足社会健身人群的健身需要,为了与社会发展保持一致,新兴运动休闲项目的开发与推广,运动休闲项目的指导就成了培养人才的时代特征。

4 结论

1. 动手能力在社会体育(运动与休闲)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操作方式主要有跟踪调查与实践反馈式、运动休闲娱乐游戏校园舞台化操作方式、集中——分散讨论式、岗位情境模拟演绎与反应理论解析、专业知识面大比拼式等。

2. 社会体育(运动与休闲)专业课程教学中动手能力操作管理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动手能力操作时明确锻炼目标,增强实践的社会需求意义;强调以学生创新性、有效性为主,教师引导性、组织性为辅;借鉴经验,与时俱进,适应运动休闲的时代潮流等。

摘要:动手能力是现代社会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是社会体育(运动与休闲)专业课程教学方式的重要途径。为此,本文说明了动手能力的现实价值。通过实践的操作、研究与探讨,提出了跟踪调查与实践反馈式、运动休闲娱乐游戏校园舞台化操作方式、集中—分散讨论式、岗位情境模拟演绎与反应理论解析式、专业知识面大比拼式等动手能力在社会体育(运动与休闲)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操作方式,简要阐述了社会体育(运动与休闲)专业课程教学中动手能力操作的管理,以为更好的培养此专业的社会适用性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运动与休闲,动手能力,操作方式,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树祥,谢玉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类型的新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

[2]王晓艺.试论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作用[J].中外健康文摘,2009,19.

[3]彭文革.国内外高校对体育休闲娱乐专业人才的培养[J].体育学刊,2004,4.

[4]兰自力.台湾运动产业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

[5]彭文革,李晓光,谢铁兔.台湾地区运动与休闲教育兴起的背景及其专业人才培养特点[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8.

注重动手操作 培养实践能力 第5篇

关键词:动手操作; 实践能力; 思维兴趣; 语言表述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064-001

心理学家认为:“智慧出在手指尖上。” “手指尖”就是指操作技能。动手时,由手到脑,存在着高速信息双向传输途径,使手脑同时发展。操作是思维的基础,思维则促进操作能力的发展。小学生的理性认识尚处于形成、发育期,因此教学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显得极为重要。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注重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实践能力呢?

一、调动思维兴趣,把握动手操作时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操作中,只有把握好时机,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未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学具操作成为引导学生开展积极思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1.抓住结合点,进行动手操作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儿童的认知结构类似于一个倒置的圆锥形的螺璇图,这个螺璇中布满很多结点,这些结点就是认知的生长点,它起承上启下、构筑儿童知识大厦的基础作用。如果结点正在生长时,就让学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既是10以内加法的延伸,又是学生以后学习多位数加法的基础,正是认知的生长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具,引导学生从几个方面动手操作。通过操作和思考,要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这样一种认识,即“从( )里拿出( )与( )成十,再加上余下的( )得( )”,并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这种拿法不是唯一的。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对“凑十”规律的认识,而且恰在认知的结合部加强了同化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在重点难点处,加强动手操作

罗杰斯认为,要使学习具有意义,就要让整个人投入学习活动,而不能成为只是“颈部以上發生的学习”。我们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其中动手操作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为此,在教学中,除了精心设计好问题情境、准备好足够的学习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氛围外,重点就是要指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学习中“成了一个完整的人”,从而促进学生智慧的健康发展。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先根据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提出如下的问题让学生探究:①用什么办法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②如果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然后让学生拿出先准备好的萝卜和小刀,引导学生对照教材,切一切,拼一拼,想一想,若失败了,再试,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最后重点回答上面的第二问。学生经过亲自切拼、体验、争论,共同探索出了长方体和圆柱体的内在联系,得出不变的有:体积、底面积、高等;变了的有:侧面积、表面积、底面周长等。不仅如此,学生还能轻而易举地说出增加的表面积就是长方体左、右两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体底面半径与高之积的2倍。学生思维的火花自然而然地爆发出来。教学中这样安排,除了能对学生新旧认知进行有效的整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外,还不失时机地渗透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如转化的思想,极限的思想,变与不变的思想等,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以上这些作用,正是学生的智慧发展之源。这种安排,或许超越了教材,但这正如罗杰斯所认为的:“怎样呈现教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从教材中获取个人意义。”

二、优化操作活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1.教给操作方法,让学生学会操作

操作学具,满足了儿童好动的天性。但常被学具的外部特征所吸引,不能始终保持定向的注意,抓住重点深入观察。鉴此,在操作过程中和操作结束后,教师都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教给学生观察的重点,主要观察的内容、观察的方法、顺序等。

例如:教学“圆面积”时,重点就是观察。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设计这样的讨论:①拼割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相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②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有什么关系?③根据长方形面积=长×宽,你能求出圆的面积吗?怎么求?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了边操作,边观察的分析方法,通过小组的讨论,探索出圆面积计算公式。

对于这种操作过程中的指导,引导着学生将观察和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离开学具后,才有可能在头脑中留下准确、完整的表象,进而达到促进分析综合、帮助抽象概括的作用。

2.重视语言表述,让学生会说操作过程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内核”。布鲁纳指出:“一旦儿童能使言语内化为认识的工具,就比以前更能有效而灵活的方式将经验和规律表现出来,并加以系统的转换。”因此,培养学生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思考过程和结果,既可以使知识得到内化,又能促进思维发展。动手操作为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供丰富的题材。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时首先引导学生操作,学生根据操作过程,把抽象的语言具体化、形象化,从一句一句地说到几句连贯地说,从叙述操作过程到表达思维活动,由浅入深,最后作如下表述:我先摆5个圆片,又摆3个,第二行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与第一行同样多的部分,第二部分是比第一行多的部分,求第二行的个数,就是把这两部分加起来。这样想与说、做与说、看与说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感受到的情景中接受了语言训练,使知识更加清楚、明确。

总之,让学生动手操作,强化了感知,在头脑中形成表象,有助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儿童接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在操作中发挥潜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到规律是他们自己发现的,进而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素质和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加强学具操作培养学生能力 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具操作,知识理解,能力培养

我在多年的教学中, 始终注意训练培养并加强学生的学具操作, 注意处理好操作过程中动手、动脑、动口的关系, 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下面就关于学具操作的问题, 谈谈自己的认识及做法.

一、加强对学具操作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能力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科学. 数学的抽象性和儿童思维的形象性形成了一对矛盾. 解决这对矛盾的思路, 应采取直观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 鼓励学生通过表象思考问题.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一个人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 切断了动作, 往往切断了与思维的联系. 因此, 表现在数学教学中, 应从学生的动手开始, 让学生通过学具, 动手、动口、动脑想问题.

加强学具操作, 首先要明确学具操作的功能:

(1) 学具操作可以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 学具操作有利于学生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3) 学具操作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其次要明确什么时候、什么内容可进行操作:

(1) 在起始概念的教学中 , 进行操作比较好. (2) 在区别某些易混的概念时, 进行操作比较好. (3) 在理解某些难点知识和关键定义时, 进行操作比较好. (4) 在推导一些抽象的公式、法则、定义时, 进行操作比较好. (5)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 进行操作比较好.

再就是操作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 操作要有明确的目的 , 不要“为了操作而操作”. (2) 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操作方法. (3) 操作时要注意适时、适量、适度. (4) 操作要与学生的语言表述相结合. (5) 操作中要留给学生一个思维的空间.

二、动手、动脑、动口有机结合, 建立表象

从宏观上看, 学生操作学具和教师教具的直观演示, 都是物化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但经验告诉我们, 讲解不如演示, 演示不如操作.

例如, 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决问题:“饲养组养了12只小鸡, 3只小鸭, 小鸡的只数是小鸭的几倍”这种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比较抽象, 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 教学时也要加强实际操作, 先通过让学生摆小棒建立倍的概念, 把“几倍”与前面学过的“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联系起来. 然后让学生动手摆○, 第一行摆4个○, 第二行摆8个○, 引导学生看8里面有几个4, 得出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在此基础上, 再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决问题, 学生就很容易理解, 求12是3的几倍, 就是求12里面有几个3. 要使学生理解,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与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只是说法不同, 它们的数量关系是一样的, 从而也沟通了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三、动手、动脑、动口同步发展, 建立思维模式

表象的建立并不是操作的终点, 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起一定的思维模式, 教会学生运用数学概念进行思维, 掌握解题思路. 即使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 也要通过学具操作引导学生不仅能进行具体形象思维, 而且还要运用数学概念进行抽象思维, 这是一个由外部的物质活动逐步转化为依靠内部语言进行思维的过程. 因此, 在学具操作过程中, 必须同时重视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 教学中借鉴前心理学家加里培林提出的智力活动技能形成的五阶段学说, 实现动手 (操作) 、动脑 (思维) 、动口 (言语) 的统一.

例如:讲进位加法“8 + 3”可以这样进行:

(1) 活动的定向阶段. 即通过教师讲解或示范, 使学生知道做什么和怎样做. 如: 教师告诉学生我们要用学具 (如小棒) 进行8 + 3的学习, 并通过示范的动作, 使学生知道怎样操作.

(2) 物质活动和物质化活动阶段. 即让学生动手, 用实物或学具进行操作. 如:先数出8根小棒放在左边, 再数出3根小棒放在右边;又从3根中取出2根, 跟8根合在一起, 凑成10根, 表示1个10, 和剩下的1根合在一起 , 得11根. 通过操作, 学会了凑十法.在学生操作前, 教师要有明确的指导语.在操作过程中, 要加强巡回辅导.操作结束后, 要及时作出评价.

(3) 出声的外部语言活动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活动离开了它的物质或物质化的客体, 以出声的外部语言形式来完成活动. 具体地说, 是要让学生大声地口述操作过程. 如:先想8加2得10, 先要把3分成2和1, 8加2得10, 10加1得11, 所以8加3得11. 这实际上是建立了“凑十法”的思维模式. 这一阶段的活动, 是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智力活动转化的开始, 是智力活动形成的重要阶段.

(4) 无声的外部语言阶段. 即让学生把刚才的口述过程默默地想一遍, 在头脑中重现原来的操作过程, 这个阶段实际上是智力活动的最初形式.

(5) 内部语言阶段. 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 进一步要求学生简化、压缩“默想”的过程. 加里培林认为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时, 是由语言表述本身简化开始的. 当教师出示9 +3, 8 + 4, 7 + 5等, 不再要求学生口述“默想”过程, 可以简化一个步骤, 如9 + 3, 可简化为:9加1得10, 10加2得12. 最后, 就可以简化为一见算式就说出得数, 达到脱口而出. 这时的智力活动常常连学生自己也觉察不到, 能够明确意识到的只是运算的结果. 这个阶段的活动, 就是学生依靠简化或压缩了的内部语言来完成的.

运动操作能力 第7篇

一、竞赛办法

(一) 报名:

每班报10男10女共20名运动员 (其中必须包含一名本班任课教师) , 进行20×50米迎面接力比赛。

(二) 器材 (以4道为例) 接力棒

(4根) :每队一根;

彩色袖标 (4件) :每队最后一棒运动员佩戴, 便于比赛时识别;

标志杆 (8根) :每道两端各插一根带红旗的标志杆, 限制交接棒时的犯规行为。

(三) 场地设置 (如图)

1. 场地设置在田径场中央, 分道宽2.5米, 分道数根据需要设置。

2. 每组标志杆相距50米, 插于各道中间位置。

3. 比赛四周设限制线, 禁止非比赛运动员、裁判员进入。

4. 场地两端设下组等待区, 加快比赛时各组间的衔接。

(四) 规则

1. 各队在各自道次内比赛, 不得阻碍其他队比赛。

2. 所有运动员必须持棒跑完自己的50米, 接力棒掉地在原处捡起继续比赛。

3. 比赛中运动员在本队道次两端成纵队排列, 跑完的运动员排到未跑运动员后。

二、竞赛组织

(一) 比赛编排

1. 比赛安排在没有其他竞赛项目的时间

进行 (如安排在竞赛单元的开始或结尾) , 便于学生参与和裁判工作安排。

2. 每组用时12分钟。

高中班级成绩集中在

2分40秒到3分钟, 初中班级成绩集中在2分40秒到3分10秒。

3. 比赛采用一次决赛制。

(二) 裁判分工 (以4道为例)

1. 检录组 (若干) :比赛检录、检查运动员装备, 将各队分男、女两组在“等待区”安道次排好。

2. 发令组 (1~2人) :发令和召回, 协助判定犯规与名次。

3. 计时管理组 (8人) :每道两名裁判, 两端各一名。起跑端裁判负责计本道成绩与相邻一道成绩 (保证一道有两人计时, 同时计时长计各组成绩) , 同时负责学生队伍和交接棒时的管理, 结束后收回本道接力棒与袖标;另一端裁判检查最后一棒运动员是否戴好袖标, 负责学生队伍和交接棒时的管理。

4. 终点组 (1~2人可由计时长兼) :判定名次, 观察犯规。

5. 记录组 (1人) :收集各道成绩, 汇总记录。

(三) 有下列情形之一判运动员、队犯规, 并取消全队成绩

1. 运动员阻碍其他队、运动员正常比赛。

2. 交接棒时抛接, 接棒运动员跑进与接棒在标志杆同侧进行或有运动员无棒比赛。

3. 本队没有教师参与或有运动员漏跑。

(四) 注意事项

1. 比赛从女生边开始起跑, 起跑采用站立式。

2. 运动员禁止穿钉鞋、皮鞋比赛。

3. 最后一棒运动员必须戴袖标, 以便识别。

4. 参赛教师必须是男或女运动员的第一棒。

三、赛前练习

校运会前各班应学习竞赛方法与规则, 选拔队员。邀请体育教师、班主任或体育骨干学生进行指导, 组织入选队员与替补队员认真训练。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集体或单独训练, 初中年级还可以结合体育课50米教学增强训练效果, 提高比赛成绩。训练的对象应包括参赛的学生与教师, 每个队员的成绩都是全队成绩的一部分。各班应防止“非战斗性”减员, 认真做好赛前训练安全的有效监督。

四、建议

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第8篇

一、活用教学形式,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单凭传统的“教室+黑板+粉笔”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方法去教学, 学生学起来容易困乏, 失去兴趣。在计算机教学中, 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形式, 利用视频教学、实验教学等形式,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 便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 观察力变得敏锐, 想象力变得丰富, 创造思维更加活跃, 从而保持积极的学习劲头。

例如, 在教学《计算机的组成》一课时, 我采取了先让学生看视频, 通过视频的演示, 让学生认真观察计算机的构成, 然后让学生分组动手拆卸计算机, 拆卸过程中掌握各部件的位置及连接方法, 最后再让学生自己组装计算机。整节课中避开了复杂难懂的计算机结构的讲解, 学生学起来轻松愉快。通过这样的教学, 学生不仅了解了计算机的各个设备, 而且掌握了计算机的连接方法, 更重要的是消除了他们对计算机的神秘感, 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保持学习情趣

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能有效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每当迎来一批新生, 我都会让学生明确学校机房的使用规则, 明确计算机课堂的要求。在机房的管理上, 开放管理员权限, 不能因为图省事、怕麻烦而对学生提出过多严厉的要求。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 设计教学任务, 避免简单地重复, 让学生在“学中练, 练中学”。例如在教学《键盘指法》一课时, 考虑到学生有的来自农村, 之前接触计算机的机会较少, 有的是被中考淘汰出来的学生, 学习的兴趣和激情不高的特点, 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好胜心、自尊心, 组织学生键盘操作比赛, 使课堂学习气氛既活跃又充满竞争性。通过比赛, 使他们玩中练, 练中学。下课后, 有的学生还说:“下节课我一定要超过他……”更有学生说:“老师, 我要和你比……”对于操作不理想的人, 我解决的办法因人而异, 有时我个别指导, 有时让“小老师”指导, 还有时让他观看其他同学的精彩表演, 耳闻目睹, 当听到老师鼓励赞扬的话语后, 他们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三、推行问题式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问题式教学模式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 学习者通过互相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 发现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中, 应克服扼杀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行为, 注意挖掘教材内容中潜在的教育因素, 采取问题式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在回答疑难问题时出现的不同主张和见解要“沙里淘金”, 肯定其中的合理成分。要改变教师“一言堂”或唱“独角戏”的老方法, 还学生以自我学习和钻研的时间与空间, 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独辟蹊径, 敢于质疑发问、想象猜测, 敢于打破常规、不拘一格。

例如:在学习《网页制作》时, 因为学生都有上网的经历, 所以在学习网页制作的开始, 我引导学生去观察事先准备好的许多优秀的网页, 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教材上提供的资料。通过教师精心选择的资料, 使学生进入一个美好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而且经过几次对学生的引导, 学生就逐渐养成了通过查找观察优秀网页———思考分析———发现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方式进行学习。当然在解决问题这一环节中, 还会遇到很多具体的问题, 引导学生再通过不断观察———将问题分解细化———解决, 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在这样交替循环的学习过程中, 使学生不断进步、提高的起点是观察, 发现问题是关键。

四、理论联系实际,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

主体性和创新性密不可分, 创新是主体性的最高体现。在计算机课的学习过程中, 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 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操作, 去创造, 实现自己的想法。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创造条件, 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将已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与别人合作等能力, 让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 激发学生的创造愿望,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 体验成功的乐趣, 唤起他们对信息技术的热情。例如:指导学生用Word编辑文稿、制作小报, 进行校园小报比赛;利用附件中的画图程序, 组织学生进行计算机绘画比赛;利用Excel的分类汇总, 让学生统计自己的零花钱和家里的开支情况等。

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评价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一般不宜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来评价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高低。应当根据所学内容, 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如在教PowerPoint的使用时, 我采取了“学生作品展示、开放式评价”的方式:当学生完成作品时, 要求部分学生向全班展示他的作品, 并讲述制作该作品的意图、过程、采用的方法等, 让其他学生给予评价。对于一些需要采集较多信息才能完成的作品, 可以由学生分组完成, 完成后由组与组之间进行评价、交流, 教师适当地参与、引导, 并注意关注和鼓励他们的创新精神及个性化的发展。在学习完Word及Excel一类软件后, 我采取“指定内容、单人考核”的方法, 由我提出具体考试要求, 让学生在限定时间里完成。例如要求学生用Word软件打印一篇文章并对文章进行指定格式排版, 当学生完成后由教师当堂给分。总之, 计算机由于其实践性及应用性强等特点, 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采取适当的、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 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精神, 使其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优化学具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9篇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 更应注意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下面笔者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优化学具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谈一谈体会.

一、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 形成学具操作的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 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会使学生在毫无压抑感的气氛中学习, 敢于设疑, 敢于借助学具动手操作,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学习成为其内在的心理需求.在设计教学过程时, 教师应将单一的操作演示、学生简单的模仿操作转化为探索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通过摆一摆、拼一拼、搭一搭等学具操作活动中去发现事物的奥秘, 逐步形成实践求知的意识.

例如, 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时, 23-7怎么算?教学时, 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拿出23根小棒 (2捆各10根, 加上3根散开的) , 试着从里面拿走7根, 想一想该怎么拿?学生自己会发现从散开的3根中减7根不够, 通过动手操作学具找到三种不同的摆法:

(1) 将2捆小棒全部打开为20根, 与散开的3根合起来是23根, 从23根中直接拿走7根, 剩下16根.

(2) 从2捆中拿出1捆打开为10根, 从10根中直接拿走7根, 剩3根, 与剩下的1捆加3根合起来是16根.

(3) 将2捆中拿出1捆打开为10根, 再与3根合起来为13根, 从13根中拿走7根剩6根, 最后与一捆合起来是16根.

随后, 在老师的引导下, 再让学生分别将自己拿的过程和结论有序地、完整地口述出来, 然后请全班评议哪种方法比较好.教学时, 课堂气氛热烈, 学生交流了多种观点, 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最后由教师将评议认为比较好的算法示范一遍, 讲出算理, 推导出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具体算法.

二、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 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学具操作

在对学生进行学具操作的培养过程中, 教师并非无目的地放手让学生去“实践”, 而应该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 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 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和结论.

1. 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

(1) 在动手操作前, 让学生明白所要操作的对象或要解决的问题;

(2) 引导学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教给学生必要的操作步骤并指出注意事项;

(4) 指导学生从具体操作中分析、比较、概括出结论;

(5) 教师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和得出的结论作精要的评价.

2. 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在引导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时, 教师不能为了追求教学“效率”而一味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骤去模仿, 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建立激励机制, 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创造性操作.如教师可以适时地问: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3. 注意引导学生从学具操作中抽象出数学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进行了具体的动手操作之后, 教师应该以语言为中介帮助学生将形象思维抽象为数学知识, 再应用于实际, 形成能力.如果只停留在动手操作阶段, 学生就能做到“理解”, 更谈不上掌握和应用, 也无从谈动手能力的提高.例如, 教师经常让学生说说动手操作的过程, 看似简单, 其实是一种思维向另一种思维转化的过程.

如教学“9+2=11”时, 盒子里有9个球, 盒子外有2个球, 求共有多少个球?教师引导学生摆开小球:从2个球中拿出1个球放到盒子里, 凑成10个.通过实践, 学生一看就知道共有11个, 但这还是直观感知阶段, 教师再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图式表象并使其外化.教师提出:通过摆弄小球, 知道9加2等于11, 那么在算式上如何计算?让学生概括出“凑十法”口算方法.

三、根据不同学具的特点, 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 促使学生动手能力的形成

在利用学具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时, 教师应根据学具的不同特点, 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从而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

例如, 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 让学生利用学具拼成一个三角形模型、一个四边形模型, 然后轻轻拉动这两个模型, 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拉一拉等手段对实物进行感知体验, 就认识到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又如, 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 教师要求学生两人为一组, 用学具制作一个长方体模型和一个正方体模型.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不少问题, 而这些问题正是由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的特征所造成的.因而在观察自制模型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 学生借助形象思维很容易找出结论.而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认识”后, 教师又安排学生利用这些图形的学具进行拼图游戏, 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 非常认真地拼, 最后拼成了各种不同的图案, 如房子、机器人、小动物等.在游戏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了学生的审美价值, 更促进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总之, 优化学具操作、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学具的操作应渗透于数学教学过程之中, 甚至延伸到学生的课外生活当中去.

通过数学操作游戏提高幼儿运算能力 第10篇

为了从小培养幼儿的开拓性思维, 目前在大班幼儿数学教育目标中, 不仅提出了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 初步掌握10以内数加减运算的计算技能等目标, 还提出了体验加减互逆关系及在成人的帮助下归纳、概括有关数学经验。因此, 实施幼儿教育应以促进幼儿发展为宗旨, 重视幼儿自主生活, 重视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幼儿的多向互动, 使教育过程成为不断了解、促进幼儿发展的动态过程, 成为幼儿主动和环境材料相互作用获得经验与发展的过程。

在不断的实践与改革中, 我觉得数学操作游戏能促进幼儿数运算能力的发展, 更好地达到数学教育目标。什么是数学操作游戏呢?数学操作游戏是把数学概念的属性或运算技能的要素转化成幼儿可以独立操作进行的游戏活动。

大班幼儿为什么需要进行操作游戏呢?因为大班幼儿的思维正处于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以符号、数字为标志的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起源于动作, 抽象水平的逻辑来自于动作水平的逻辑的概括和内化。他强调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来学习。幼儿操作不仅是手的操作活动, 它还包括思维内部的操作活动, 在操作实物、图片、符号的过程中引导幼儿从动作到形象、符号、逻辑思维的逐步发展。数学操作游戏还能让幼儿积累对数学知识的感性体验, 体会数学概念的属性和关系、数运算的性质和关系, 让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 而不是简单地死记硬背。

一、数学操作游戏的开展

1. 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设计、选用游戏。

幼儿的发展水平是设计数学游戏的依据之一, 在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数学操作游戏中, 幼儿经过努力, 克服种种困难, 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内在动力, 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游戏活动中去。因此, 游戏设计要寻找那些最接近幼儿且使他们感兴趣的题材,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设计生动而有趣的活动内容, 让幼儿“嚼”之有味。如:在大班幼儿刚学习加减运算时, 我们设计了一种钓小鱼的游戏。在游戏中, 幼儿通过自己往鱼钩上挂实物小鱼, 再记下得数, 帮助幼儿分清加减号;通过有意地调节幼儿的外部动作, 使之从“加减行动”发展到“加减概念”。随着幼儿在游戏中的反复练习, 幼儿的内在动力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在积极活动中提高了运算能力。

2. 根据幼儿的认知需要设计、选用游戏。

同样的游戏发展目标, 选取不同的游戏形式及材料, 达到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如:用扑克牌玩“看谁算得对”游戏时, 男幼儿就特别喜欢用有汽车、兵器等图案的扑克来进行游戏, 为了使自己手中的“汽车”“兵器”更多、更先进, 他们在游戏中就会积极思考、认真计算。

3. 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制定游戏规则。

大班幼儿还不识字, 他们在掌握游戏规则时是靠记忆的, 因此在制定游戏规则时应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 便于幼儿记忆与掌握。如:为了便于幼儿掌握棋类游戏规则, 我们统一用红色代表停一次, 蓝色代表退三步, 黄色代表进三步, 绿色代表连续一次, 同样的规则, 更加便于幼儿掌握新游戏的玩法。

4. 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选用恰当的指导方式。

游戏方法的学习和规则的掌握是顺利开展游戏的必要前提。幼儿在操作游戏活动中是分散的, 因此, 我们在指导游戏时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 集体指导, 分散操作。这种方法多用于指导幼儿进行一些需要合作的、共同掌握一定的方法及规则的游戏。如:在学玩《海底探险》运算棋时, 我们运用电脑制作的棋盘激发游戏兴趣, 在演示游戏方法及规则时, 采用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引起幼儿的注意, 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在分散活动中, 同时提供了6块棋盘, 教师注意观察了解幼儿对游戏方法、规则的掌握及合作等情况。对个别问题个别指导, 对共性问题再集体指导。

(2) 培养骨干, 同伴互学。大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为互帮互学提供了可能, 因而在指导有些规则较简单的游戏时, 我们也鼓励幼儿互帮互学。如:《看谁翻得快》两人一组游戏, 红色、绿色卡片各10张, 每张卡片正反面各一道加减法题。游戏开始时, 幼儿只需将掷色子所得的数作为得数, 找出相应的加法或减法题, 将卡片翻转成对方的颜色即可, 最先翻完为胜。在学习这个游戏时, 我们采用了小组活动, 先教会一组幼儿, 再在分散游戏时, 请这一组幼儿去教其他幼儿。很快, 全班幼儿都会玩这个游戏了。

(3) 各自探索, 发展自学能力。有些游戏不需要太多的规则约束, 有些游戏可以随幼儿对游戏的掌握与熟练程度的提高来增加题目的难度、变换题型。对这样的游戏, 我们就鼓励幼儿自己去摸索, 学会分析、思考, 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能力。

二、数学操作游戏促进了幼儿发展

1. 提高幼儿学习兴趣和数运算能力。

数学操作游戏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 满足了幼儿反复练习的需求。在这种游戏中, 幼儿始终在一种积极良好的状态下进行思维活动, 游戏的兴趣也随之提高。兴趣大了, 幼儿参与活动次数就多了, 练习的机会也多了, 数运算能力也就会随着游戏能力的提高而提高。能力的提高使幼儿获得了较大的成就感, 促使幼儿进一步去探索、学习, 他们对游戏的兴趣逐步会过渡到对运算过程感兴趣, 从而会更加熟练、灵活地运用和掌握数运算的方法。

2. 培养幼儿活动的自主性及自觉能力。

操作游戏是以幼儿的自发活动为主要特点, 有较大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大班幼儿的竞争意识增强了, 在游戏中会更积极、更主动、更认真, 表现出较大的学习的内在动力, 在活动中从依赖教师教转化为向同伴学、自己学, 自我学习能力和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发展。

3. 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数学操作游戏是一种规则游戏, 而规则游戏是幼儿游戏的最高形式。在游戏中, 幼儿对规则的掌握就形成了游戏行为的准则, 需要幼儿有良好的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能力, 学会抑制自己的欲望, 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

上一篇:女性结核性盆腔炎下一篇:互动式孕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