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中风范文

2024-05-07

针灸治疗中风范文(精选11篇)

针灸治疗中风 第1篇

1 头针疗法

头针治疗中风偏瘫源于《内经》, 《内经五乱篇》中“气乱于头则厥逆, 头重眩仆……取之天柱”。头针可调整经络, 运行气血, 协调阴阳, 达到治疗中风的目的。孙氏运用头皮针配合电针治疗中风失语100例, 痊愈51例, 显效16例, 有效14例, 无效19例。

2 传统疗法

根据《内经》“治痿独取阳明”理论进行辩经辩证取穴针刺, 以达到调整阴阳, 疏通经脉。赵氏等以阳明经经穴为主, 辅以少阳、太阳经经穴, 并根据“虚则补之, 实则泻之”的原则采用补泻手法, 并配以电子瘫痪治疗仪治疗中风90例, 结果:治愈34例, 显效38例, 有效13例, 无效5例, 总有效率94.4%。

3 醒脑开窍法

庞氏等将106例中风恢复期患者按就诊先后随机分为石学敏的“醒脑开窍”针法 (治疗组) 56例和传统的针法 (对照组) 50例, 均每日针2次, 每周治疗5d, 连续治疗6周观察疗效, 结果: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改善,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4 调理髓海法

刘氏等采用“调理髓海、通阳柔筋”针刺治疗与标准针刺对照组治疗中风偏瘫患者生存质量及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疗效对比, 结果: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生活自理能力,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5 调理督脉法

王氏根据督脉为阳经之海, 与脑髓关系密切, 针刺督脉可振奋阳气, 疏通经络, 健脑补髓, 醒脑开窍。用督脉“十三针”治疗中风50例疗效观察, 穴位:百会、风府、大椎、陶道、身柱、神道、至阳、筋缩、脊中、悬枢、命门、腰阳关、长强与传统体针法比较, 结果: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李氏将6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 实验组以督脉为主, 对照组以传统取穴为主, 不含督脉穴。经30d治疗, 结果:实验组临床疗效和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P<0.05) 。

6 平衡阴阳法

卢氏等认为在脑卒中偏瘫痉挛期, 患者肢体因邪气痹阻, 阴阳经络功能协调失常, 相当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表现为主的中枢痉挛性瘫痪期, 肢体屈肌群与伸肌群处于异常肌张力的状态, 故注重肢体内侧肌阴经经穴的运用, 配合肢体外侧阳经经穴, 来平衡肌张力, 调整痉挛状态, 补虚泻实, 益气养血, 祛瘀通络, 使阴阳互济, 气血调和, 故他采用阴阳配合刺法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取得满意疗效。

7 巨刺芒针法

晏氏采用芒针刺于芒针的特定穴, 小幅度, 高频率捻转治疗中风21例, 基本痊愈12例;显著进步4例;进步4例;无效1例。刘氏等根据中风偏瘫在各个不同病期, 病程随之而相应改变采用巨刺疗法提高疗效, 针刺健侧肩髃透曲池、足三里透悬钟并配合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78例, 与单纯性药物治疗作对照,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 疗效明显优于药物组 (P<0.05) 。

8 筋经刺法

于氏等经筋刺法组60例, 另手阳明经经穴组60例作对照, 结果:经筋刺法较能降低中风病人的肌张力, 缓解肌肉痉挛, 而痉挛的改善有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

9 腹针疗法

车氏采用腹针疗法治疗较长病程中风后遗症, 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患侧滑肉门、上下风湿点、外陵、健侧商曲、大横、气穴, 伴语言不利者配通里、廉泉。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慢慢提插法分3步进行:候气、行气、催气。与体针组对疗效,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6.67%。

1 0 择时疗法

管氏等等采用子午流注配合灵龟八法开穴治疗中风病人150例与100例中风患者采用循经取穴常规针刺治疗对照疗效,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 优于对照组的82% (P<0.05) 。李氏用灵龟八法治疗中风后遗症, 结果:与常规电针治疗相比, 结果:治愈率、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1 1 腕踝针法

叶氏用腕踝针法治疗中风后遗症58例, 取患侧穴进针点为上2、上4、上5、下2、下4、下5, 用1.5寸毫针平制, 进针后无得有痛或其它来适应感觉, 针后用小胶布固定针柄, 一般留针3d, 5次为1个疗程, 结果:58例患者, 基本治愈32例, 好转达26例。

1 2 舌针眼针

王氏在舌根与下鄂之间由舌带向两侧依次取穴。用26号毫针呈扇形向咽喉方向斜刺, 深2寸左右, 强刺激治疗中风失语12例, 总有效率为83.30%。刘氏等取眼针上、下焦区, 随症配心、肝、肾区, 体针取穴同对照组, 治疗中风恢复期56例,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2%, 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1) 。

1 3 灸法

张氏等取健侧天窗、百会温灸治疗中风恢复期91例, 总有效率96.7%。

1 4 刺络效血疗法

刘氏等采用梅花针叩刺背部华佗夹脊穴配合十二井穴, 十宣穴, 刺络放血治疗中风偏瘫麻木症, 疗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7.5% (P<0.01) 。张氏等刺络放血疗法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凝血系统的影响, 方法:将6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分为刺络放血疗法治疗组和针刺疗法对照组, 分别治疗第30天, 第60天进行临床病类积分和有关凝血指标作阶段性评价, 结果:治疗组不仅能够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P<0.01) , 还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凝血功能 (P<0.01) , 与对照组相比, 对凝血系统的影响差异有非常显著的意义 (P<0.01) 。

1 5 电针温针灸

米氏等运用阴经电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肢体肌张力增高, 结果:肌张力降低总效率为83.8%。林氏等利用温针灸使艾灸的温热作用通过针体渗透到人体内, 使温热感直透肌肉深层, 通过经络腧穴达到温通经络, 行气活血。改善微循环之功效, 从而消除肢体的肿胀, 达到治疗目的。他采用温针炙治疗中风后期患侧肢体肿42例临床观察, 总有效率为95.3%。

1 6 埋线疗法

郭氏采用百会穴配合言语一区、二区、三区埋线治疗116例中风后失语症, 显效88例, 有效19例, 无效9例。

1 7 名老中医经验

陈氏的胡芝兰教授治疗中风经验撷菁。介绍胡芝兰教授治疗中风的临床经验, 在传统针灸治疗基础上, 创造性的使用头皮针久留法, 配用夹脊穴, 巧用合谷刺激神经干, 再适时加用中药治疗中风, 临床疗效卓著。米氏等的霍迎春主任医师针灸治疗偏瘫经验谈中从治痿独取阳明、针刺夹脊穴、辩病位归经、以及选穴和配穴等几个方面, 总结了霍师在针灸治疗偏瘫方面的学术观点。1 8综合疗法

在临床上为了使病人尽快得到疗效, 常常采用多种疗法联合使用。如头针配体针, 耳针, 电针等, 针灸配合推拿、药物、穴注等综合疗法, 交替运用也是提高临床疗效, 取得满意效果的最佳方法。

综合上述, 国内许多学者运用针灸治疗中风这个颇为棘手的疾病取得较好和疗效, 并对本病的机理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和研究, 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经临床实验证明:针灸有疏通经脉, 调理气血的作用, 能扩张血管, 促进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建立, 增强血浆纤溶系统活性, 促进血栓及出血的“内结内瘀”病理状态及溶解吸收, 因而能改善脑及肢体的微循环, 增加病损组织的血氧供应, 提高新陈代谢激活神经细胞, 使上下运动神经元的功能恢复。因此针灸对其调整作用正是中医认为:针灸具有调和阴明的具体作用表现。故针灸治疗中风疗效肯定是治疗本病的理想方法之一。但目前针灸治疗中风方法多种多样, 如何通过临床实践及实验室研究, 把这些有效的治疗方法有机的整理成一种或几种临床上更为有效、且易推广重复性强的方法, 仍是针灸工作者面临的问题, 相信随着针灸临床的发展, 针灸治疗中风的方法疗效评价标准等必将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孙铭.头皮针语言区治疗中风失语100例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 2004, 20 (8) :29.

[2]赵凌杰.针刺治疗中风90例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 2002, 22 (2) :50~51.

[3]庞国军.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恢复期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 2007, 23 (5) :19~20.

针灸治疗中风 第2篇

湖南省中医院针灸中风专科康复中心成立于2006年,依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脑病科为基础组建,现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学科——中医康复学,同时也是长沙市开福区中山路社区和水风井社区的残疾人康复中心。康复室拥有专业的康复训练团队,团队成员精诚团结、责任至上、医术求精、尊重生命,特别擅长中风患者的康复治疗,同时能开展其他疾病的康复训练,如脊髓损伤、骨折、小儿脑性瘫痪等疾病造成的肢体瘫痪及言语、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特别是在脑血疾病方面的康复取得了重大成果。

康复场地约百余平方米,康复设施先进齐全,拥有减重步态训练器、言语治疗仪、吞咽治疗仪等价值100多万元的康复训练器材。此外,还设有作业、物理治疗室、心理语言治疗室、矫形器制作部门。

治疗师团队现有硕士1名,本科3名,专科2名,治疗师经验丰富,大多有到江苏省人民医院康复科、河北省人民医院康复科、广东省工伤康复中心进修经历,对各种康复适应病尤其是中风病的康复治疗均有独到之处。

康复中心开展了诸如脑血管疾病、脊髓损伤、骨折术后、小儿脑性瘫痪等疾病造成的肢体瘫痪及言语、吞咽障碍的康复评定和治疗,承担了脑病科和全院上百名患者的康复训练任务,同时也承担了湖南中医药大学康复治疗学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工作和临床带教工作。康复室连续安全运行7年无医疗事故,受到医院和患者的一致好评,在省内康复界享有一定声誉。设备介绍

1、运动室:PT训练床、电动升降床、电动手法治疗床、电动起立床、立式踩踏器、功率车、升降单人站立架、平行杠、平衡踏板、足内外翻矫正训练板、步行训练阶梯、抽屉式训练阶梯、股四头肌训练椅、踝关节矫正器、髋关节训练器、踝关节矫正板、多功能训练器(四件套)、医用慢跑台、减重训练系统、辅助步行训练器、肋木、巴氏球、组合软垫等。

2、作业治疗室:上肢协调训练器(手指、手腕)、体操棒、沙袋、弹力带、分指板、可调式磨砂板及附件、套彩盘、OT桌、滚筒、作业训练器、上螺母、上螺丝等。

3、言语治疗室:言语认知训练评估系统、吞咽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等。

4、理疗室:神经损伤电刺激治疗仪、中频电刺激治疗仪、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仪、立体动态治疗仪、数码经络导平仪、空气压力波、多功能艾灸治疗仪等。康复室特色介绍:

脑血管疾病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病情稳定后常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言语、认知障碍,康复治疗于该病种有针对性的治疗作用,与中医治疗方法相结合后疗效更佳。而我科正是在针灸与中药综合疗法的基础上,采取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生活自理训练、言语吞咽训练等康复治疗技术对处于不同分期的该类患者进行治疗及康复指导训练,最大限度地降低该疾病造成的障碍,使患者能更快更好地康复,让患者尽量达到日常生活自理,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的目标。诊治范围:

中风病(脑出血、脑梗塞)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瘫痪肢体活动不利、言语不能、吞咽困难等的康复治疗。

脊髓损伤: 包括各种原因如脊髓压迫、外伤、脊髓炎等导致脊髓损伤所引起的完全性/不完全性截瘫或四肢瘫的康复评定及治疗。

骨与关节疾病:颈椎病、腰腿痛(如腰椎间盘突出症等)、骨折和关节损伤术后(包括四肢骨折和关节损伤内固定术、髋膝关节置换术的康复治疗)、手外伤后、软组织损伤、肩周炎、骨关节炎等。

儿科疾病:小儿脑性瘫痪、各种智力和言语发育障碍等。

语言障碍的评估与治疗:成年人因各种疾病/意外引起的沟通问题:如中风(脑出血、脑梗塞)、颅脑外伤、脑肿瘤、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病、多发性脑硬化等疾病所致的失语症、构音障碍、言语失用等。

吞咽障碍(吞食/饮水困难)评估与治疗: 中风(脑出血、脑梗塞)、颅脑损伤、运动神经疾病、帕金森病、年老吞食机能衰退及口腔、舌、喉等引起的吞咽困难。特色项目

1、运动疗法

(1)部门简介:运动治疗室是我院康复首设部门,是省内各中医院康复领域的先驱。运动治疗室康复设施齐全,拥有减重步态训练仪等价值60多万元的康复训练器材。治疗团队人员完善,拥有康复医生一名,运动治疗师多名,各成员精诚团结,责任至上。

(2)人员梯队:康复医师一名、言语治疗师一名、理疗师一名、作业及运动治疗师多名。

(3)诊治范围:脑血管疾病、脊髓损伤、骨关节疾病、小儿脑瘫、手外伤、周围神经损伤等病损。

(4)功能评估:肌力评定、肌张力评定、关节活动度评定、平衡协调评定、步态评定、疼痛评定、人体形态评定、心肺功能评定、人体发育评定、感觉评定及Brounnstrom量表评估、脊髓损伤量表评估等。(插入图片及相关介绍)

(5)治疗项目:被动运动、关节松动术、牵伸技术、肌力训练、平衡协调训练、步态训练等。(插入图片及相关介绍)

2、作业疗法

(1)部门简介:作业,是人们利用自己的时间所做的一切事情,包括照顾自己,享受生活,并且有助于社会的发展。作业治疗,则是提取生活中有意义的活动,对不能正常发挥身体各方面功能,尤其是肢体功能的患者进行反复的训练,以提高其在生活自理、工作及休闲活动上的独立能力。

我作业治疗室设备较齐全,种类繁多,有专业的作业治疗师进行指导和训练,目前主要进行中风病人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及训练和手功能的评定及训练,取得了较好的训练成果。

(2)诊治范围: 脑血管意外、颅脑损伤、脊髓损伤、骨科-骨关节损伤、手外伤、截肢、烧伤及关节炎等各种慢性病。

(3)功能评估:手运动功能评定、手感觉功能评定、日常生活能力评定(改良Bathel指数评定、功能独立性评定、家务活动能力评定)等。

(4)治疗项目:

①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训练患者穿衣、进食、洗漱、床上翻身、床边坐起、床椅间转移、洗澡、如厕等以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促进自理。

②工作和职业技能训练 选择适合患者基本情况的基本劳动和工作技巧,如木工、纺织、车篷、金工、皮工、黏土、机电装配和维修、办公室打字等改善和提高其功能,促进回归社会。

③文娱和游戏疗法 包括旅行、舞蹈、戏剧欣赏、钓鱼、棋艺、看电影、唱歌跳舞及体育类活动以提高患者参与和合作能力,改善体力和智力。

④认知和知觉障碍的训练 采用猜测游戏、删除作业、数目顺序等集中注意力,采用记事本等外在辅助工具和助记术等内在记忆辅助工具改善记忆等。

⑤辅助技术 包括矫形器配置和使用训练、辅助器配置和使用训练及假肢使用训练。

⑥环境干预 通过辅助器具、物理结构、物件的改造以提升患者的作业表现。

3、言语治疗

(1)部门简介:言语治疗是由言语治疗专业人员对各类存在不同程度听、说、读、写、计算等言语方面的障碍的患者进行评价、诊断、治疗和研究。我言语治疗室配备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在认知言语的评估和训练及吞咽障碍的评估和训练方面皆有较好的疗效。

(2)诊治范围:失语症、构音障碍、吞咽障碍、发音迟缓等。

(3)功能评估:失语症筛查量表、吞咽筛查量表、认知言语评估系统、吞咽功能评估量表、构音器官检查、构音检查等。

(4)治疗项目:言语认知训练系统、吞咽神经肌肉电刺激、一对一言语训练、一对一吞咽功能训练(唇舌操、呼吸训练、进食训练等)。

4、理疗

(1)部门简介:理疗部门是目前湖南省内中西结合综合医院率先成立的、具有一定规模和专业水准的现代理疗专业部门。目前分为门诊与病房两部分,其中门诊以服务院内其他科室患者检查和治疗为主,,病房以床边理疗为主。该部门具有相对的自主性及独立性,其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可适应康复医学和临床各专科发展的需求,开展临床各科急性期、早期和重症监护期的床边物理治疗,恢复期的住院物理治疗,同时又为各种患者提供康复教育、咨询和指导。目前理疗门诊有神经损伤治疗仪、中频治疗仪、脑循环治疗仪、空气波治疗仪等等。

(2)诊治范围:脑血管意外、脊髓损伤、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等。

中风病人用针灸治疗的效果体会 第3篇

【 中图分类号】R24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344-01

针灸针刺入皮肤会疼的,由于人体各处皮肤的敏感度不同,针刺不同部位产生的感觉也不同.熟练的医生进针快,故一般感觉不到疼.

但凡针灸过程中出现酸麻胀的感觉者,即是所谓的"得气".也就是说发挥到作用了.

针灸过程中要放松,过度紧张的话可能会有晕针的现象.因此医生的开导也是非常必要的.

中风 以突然昏厥,不醒人事,伴有口眼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仅有僻不遂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其特点是发病急骤,变化迅速。

中风为本虚标实之证,在本为阴阳偏胜,气机逆乱;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浊壅塞,瘀血内阻。常见的病因有忧思恼怒,饮酒无度,或恣食肥甘,纵欲劳累,或起居不慎等。中风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分。中经络,一般仅见肌肤麻木,口眼斜,言語塞涩,或半身不遂,无神志障碍。常见证型有:①风邪入中,经络痹阻型。兼恶寒发热,苔薄脉浮。治宜祛风通络。方用大秦艽汤。②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型。兼腰酸耳鸣,舌红脉细。治宜滋阴熄风,方用镇肝熄风汤。③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兼痰多便秘,苔腻脉滑。治宜通腑化痰,方用小承气汤加味。中脏腑,除见中经络的症状外,还有朦胧思睡或昏愦无知等神志症状。又可分为闭脱二证:①闭证。证见牙关紧闭,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多属实证。属阳闭者兼见面红身热,苔腻脉滑。治宜辛凉开窍,滋阴熄风,方用至宝丹和羚羊角汤。阴闭者兼面白唇暗,肢冷脉缓。治宜辛温开窍,豁痰熄风,方用苏合香丸和涤痰汤。②脱证。证见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尿遗。多属虚证,治宜回阳固脱,方用参附汤。部分中风病人留有后遗症,如偏瘫、失语等,这与病情轻重,治疗和护理是否及时得当有关。

一、概念

中风是以突然晕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歪、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因发病急骤,症见多端,病情变化迅速,与风之善行数变特点相似,故名中风、卒中。本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常留有后遗症;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增高,发病年龄也趋向年轻化,因此,是威胁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大疾患。

西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如脑梗塞、脑出血、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属本病范畴。西医学将本病主要化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类,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常可导致出血性中风;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常形成缺血性中风。另外高血糖、高血脂、血液流变学异常及情绪的异常波动与本病发生密切相关。头颅CT、核磁共振检查可确诊。

二、病因病机

中风的发生是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复杂的病理过程,风、火、痰、瘀是其主要的病因,脑府为其病位。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风妄动;五志过极,肝阳上亢,引动心火,风火相煽,气血上冲;饮食不节,恣食厚味,痰浊内生;气机失调,气滞而血运不畅,或气虚推动无力,日久血瘀。当风、火、痰浊、瘀血等病邪,上扰清窍,导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时,则发生中风。“窍”指脑窍、清窍;“闭”指闭阻、闭塞;“神”指脑神;“匿”为藏而不现;“导”指主导,引申为支配;“气”指脑神所主的功能活动,如语言、肢体运动、吞咽功能等。

三、辨证

3.1.中经络 :主症 半身不遂,舌强语謇,口角歪斜。兼见面红目赤,眩晕头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为肝阳暴亢;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为风痰阻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为痰热腑实;肢体软弱,偏身麻木,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暗,苔白腻,脉细涩,为气虚血瘀;肢体麻木,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苔少,脉细数,为阴虚风动。

3.2.中脏腑 :主症 神志恍惚,迷蒙,嗜睡,或昏睡,甚者昏迷,半身不遂。兼见神昏,牙关紧闭,口噤不开,肢体强痉,为闭证;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手撒口开,二便失禁,气息短促,多汗腹凉,脉散或微,为脱证。

四、治疗

4.1.基本治疗 (1)中经络 :治法 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以手厥阴经、督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内关, 水沟, 三阴交, 极泉 ,尺泽, 委中.配穴 肝阳暴亢者,加太冲、太溪;风痰阻络者,加丰隆、合谷;痰热腑实者,加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者,加足三里、气海;阴虚风动者,加太溪、风池;口角歪斜者,加颊车、地仓;上肢不遂者,加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者,加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头晕者,加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者,加丘墟透照海;便秘者,加水道、归来、丰隆、支沟;复视者,加风池、天柱、睛明、球后;尿失禁、尿潴留者,加中极、曲骨、关元。 操作:内关用泻法;水沟用雀啄法,以眼球湿润为佳;刺三阴交时,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成45°角,使针尖刺到三阴交穴,用提插补法;刺极泉时,在原穴位置下2寸心经上取穴,避开腋毛,直刺进针,用提插泻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胀和抽动感为度;尺泽、委中直刺,用提插泻法使肢体有抽动感。余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 方义;心主血脉藏神,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神,疏通气血。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穴,可醒脑开窍,调神导气。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滋补肝肾。极泉、尺泽、委中,疏通肢体经络。 (2)中脏腑 :治法: 醒脑开窍,启闭固脱。以手厥阴经及督脉穴为主。 主穴: 内关;水沟.配穴,闭证加十二井穴、太冲、合谷;脱证加关元、气海、神阙。 操作 :内关、水沟操作同前。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太冲、合谷用泻法,强刺激;关元、气海用大艾炷灸法,神阙用隔盐灸法,直至四肢转温为止。 方义:内关调心神,水沟醒脑开窍。十二井穴点刺出血,可接通十二经气,调和阴阳。配太冲、合谷,平肝熄风。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灸之可扶助元阳。神阙为生命之根蒂,真气所系,配合气海可益气固本,回阳固脱。

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概况 第4篇

1毫针疗法

毫针疗法是一种用毫针(包括芒针)刺入体表的经络腧穴或病变部位以治疗疾病的针刺疗法。毫针疗法在治疗中风后遗症又可分为头针、体针、舌针、腹针、眼针等方面。张洁[2]对60例本证患者随机平分为针刺组和电刺组,针刺组取穴针刺头部患肢对侧运动区,患肢屈肌侧极泉、尺泽、大陵,伸肌侧肩"、天井、阳池,电刺激组采用痉挛肌电刺激疗法,均1天1次,治疗3周后,针刺组总有效率93.3%,电刺激组86.7%,针刺组疗效优于电刺组。王俊华等[3]将9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平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和常规组,治疗组针刺背俞穴,对照组躯干训练,常规组常规治疗,治疗2个月后行Fugl-Meyer运动评分(FMA)和Barthel指数 (MBI) 评定,结果示治疗组和对照组改善FMA评分和MBI评分优于常规组(P <0.01)。舌针是一种微针疗法,在舌头的一些特定部位进行针刺,舌针疗法对中风患者吞咽障碍有良好的疗效。李勇等[4]针刺取舌上心穴、 脾穴、肾穴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及对脑血流灌注影响32例,以单纯针刺治疗为对照组30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88%,对照组66.67%。

2耳针疗法

刘礼梅等[5]将28例患者随机平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针刺、耳穴贴压王不留行籽治疗,对照组单纯予针刺治疗,两组均每日1次,15次为1疗程, 治疗2疗程后,治疗前后吞咽障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治疗组改善更为明显(P <0.01),说明耳穴压丸合项针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疗效显著。孙远征等[6]将60例中风后焦虑症患者随机平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基础针刺治疗, 治疗组予耳压配合口服盐酸氟西汀胶囊治疗,对照组予盐酸氟西汀胶囊治疗,根据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对患者焦虑程度及改善状况进行评定,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为80.0%,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简称灸法,是运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灸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 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法。王裕贤等[7]将5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23例),对照组予常规毫针刺,体针取穴以阳明经为主,1日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以痛为腧,选最痛点(3~7)处,疼痛弥散侧取肩"、曲池、梁丘、足三里、悬钟等穴,取稍大于米粒之艾柱行直接灸,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7.1%。对照组总有 效率5 6.5% ,两组比较 有统计学 意义 (P< 0.05)。刘慧林等[8]将75例中风后排尿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与对照组(36例),治疗组用神阙隔姜隔盐灸法及常规针刺治疗,对照组用常规针刺治疗,结果隔姜隔盐灸法在改善患者日平均排尿次数, 护理者夜间平均被叫起次数,患者白天平均急迫性尿失禁次数,患者夜间尿失禁人次等排尿障碍症状方面以及提高尿失禁等级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相关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4电针疗法

电针疗法是在毫针针刺得气的基础上,用电针机通以微量低频脉冲电流,对机体导入不同性质的电流, 以加强穴位针刺作用的治疗方法。其优点是针与电两种刺激相结合,能对一些疾病提高疗效,而且代替手法运针,节省人力。王志国[9]电针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108例,以焦氏头针运动区或CT显示病灶在头皮的投射区为主穴,接C6805电针仪,连续波,留针30 min,投射区采用围针刺法,均接电针,留针30 min,每日1次, 10次1疗程,结果基本治愈38例,显著41例,好转27例,无效2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8.15%。彭慧渊等[10]将脑卒中后抑郁患者60例分平为电针治疗组和药物对照组,治疗组针刺 主穴取颞 三针 (颞I针、H针、Ⅲ 针),配穴取双侧内关、足三里、丰隆、太冲,得气后同侧颞Ⅱ针、颞三针接G6805-AⅡ型电针仪,选用疏密波, 每次治疗20 min,1个疗程后治疗组比对照组提高更明显 (P <0.05),电针颞三 针为主治 疗,能提高脑 卒中后抑 郁症患者 的日常生 活活动能 力及生存 质量。

5磁极针疗法

磁极针是一种在传统针具的基础上结合磁医学的特点,依据中西医的理论指导和现代材料科学研制的新型功能性针灸器械新型的功能性针灸针具,该新型针形状与普通不锈钢毫针相同,但针尖带有磁性,把针刺作用与磁疗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更加有效地发挥了针刺与磁疗的作用[11]。罗仁瀚等[12]将28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52例)和对照组(131例),治疗组用磁极针针刺四神聪、百会、风池、外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关元、气海等,语言不利加廉泉、哑门,口眼歪斜加阳白、四白、地仓、颊车,对照组用毫针针刺以上穴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79%,对照组总有效率77.23%,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6穴位注射疗法

穴位注射又称“水针”,是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注射疗法简单易学,是一种治疗中风后遗症 行之有效的方 法之一。王海东等[13]采用穴位注射疗法治疗患者187例,选用督脉穴位注入当归注射液总有效率达85.3%。任中万等[14]将82例中风后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用穴位阳陵泉、外丘注射黄芪注射液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予康复训练,每日1次,每周6次,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5.24%, 对照组总有效率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穴位注射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疗效显著。

7针刀疗法

张勇等[15]用针刀治疗缓解足内翻、前臂屈曲内收状态,在以上足内翻定位胫骨前肌上、胫骨后肌上,前臂内收定位肱桡肌上、旋前圆肌上、喙肱肌上细心按 压,寻找能引起足内翻或前臂屈曲、内收的最敏感点为施术部位,结果治疗上肢9例,显效2例,有效5例,无效2例(有效率77.8%),下肢32例,显效28例,有效3例,无效1例(有效率96.9%)。

8穴位埋线疗法

穴位埋线是以羊肠线埋入穴位,以产生长期刺激穴位作用治疗疾病的一种穴位治疗法。孙治东等[16]治疗患有中风后偏瘫的患者52例,取穴肩"、手三里、 阳池、伏兔、足三里、解溪,在穴位两侧(1~2)cm处做局麻皮丘,用三角针穿药线从局麻皮丘刺入,穿过穴位下方肌层,从对侧局麻皮丘穿出,然后紧贴皮肤剪断两端线头,10 d 1次,总有效率84.6%。冯晓东等[17]将62例患者随机平分为两组,治疗组服补阳还五汤合穴位埋线法,对照组口服西药妙纳,两组都配合常规康复治疗,疗程均为40 d,两组表面肌电和肌肉痉挛分级 (改良Ashworth分级量表)的数据有明显下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3.5%,高于对照组(67.7%)。

9综合疗法

9.1针刺加刺络拔罐疗法针刺拔罐疗法是运用皮肤针叩刺患处,再在局部拔上火罐,以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唐英等[18]用刺络拔 罐放血治 疗中风偏 瘫56例,取头部的风池、风府、百会、前顶、囟会、太阳、头维、 阿是穴,胸部的膺窗、紫宫、膻中,背部的大椎、膏肓、天宗、阿是穴,用抽风式拔罐器拔罐,待出血停止时起罐, 结果基本痊愈31例,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58例,总有效率91.07%。

9.2刺络拔罐加康复训练疗法江小荣[19]用刺络拔罐加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患者48例,刺络取穴是患肢的肩"、曲池、合谷,每次选两穴,若手背肿痛明显加经外 奇穴,用细三棱 针点刺或 挑刺3~5次,深达内皮,血液自然流出,然后施闪火拔罐法。隔日1次,20 d为1疗程,治疗期间做康复训练1次,每次60 min,结果治愈13例,显效26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75%。

9.3磁极化血液平衡疗法加针刺疗法磁极化血液平衡疗法是应用核磁、紫外线、高压氧激活和补充血液中的有益成分,使血液细胞充满活力,将低能状态的血液细胞转为高能状态的血液细胞,达到防治疾病的效果。磁极化血液平衡疗法 加针刺,是为了加强效 果。 蒋新生等[20]用磁极化血液平衡疗法与针刺疗法结合治疗30例,针刺瘫痪对侧头皮运动区、肩#、肩"、手三里、委中、太冲等,磁极化血液平衡疗法采患者静脉血400 mL,置于磁极化血液生物平衡仪,经特定梯度的激光紫外线磁极化增氧等处理回输患者体内,隔日1次,1周为1疗程,结果基本治愈17例,显著进步7例,进步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

9.4针刺加拔罐加耳针疗法拔罐疗法又称“角法”, 拔罐通过物理的刺激和负压人为造成毛细血管破裂淤血,达到防治疾病的效果。针刺加拔罐加耳针,是为了加强疗效。付鲲等[21]将62例患者分为治疗组(32例) 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取天突、内关、足三里、内庭, 后取一侧耳穴(肝、胃、内分泌、脑点),后再取膻中、膈俞、肝俞、中脘穴针刺拔罐,每天1次,耳穴每天 换1次,3次为1疗程,对照组口服氯丙嗪(冬眠灵),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0.6%;对照组总有效率66.7%。 两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 <0.01),提示治疗优于对照组。

9.5针药结合疗法孙延康等[22]用针药结合法治疗本证患者58例,针刺穴阳陵泉、曲池、外关、太冲、肩井、合谷、环跳、足三里、丘墟,伴口眼歪斜着加阳白、四白、颊车,伴语音不清者加廉泉、地仓,另注入丹参、黄芪复合液,1日1次,15 d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中药予温 化通络汤 ,每日1剂内服 ,结果总有 效率94.8%。马显彪[23]用补阳还 五汤配合 头针治疗70例,治愈48例,显效2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15%。

10结论

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常用方法有毫针针刺、电针、灸法、针刀、穴位注射、针刺为主的综合疗法、温针灸为主的综合疗法等,而以针刺为主的综合疗法最为常用。在临床实践中,针灸疗法充分显示了其优越性: 针灸疗法特色有:经济安全有效、操作方法简单、毒副作用小;针灸有效疗法颇多:温针灸、电针、小针刀、穴位注射等等,可根据不同症状特点选用不同方法;个体化治疗:可针对病变部位不同,选择不同穴位或不同方法,如可根据所患部位选择眼针、面针、舌针、头针等; 亦可辨证选穴;疗法明显,可改善大部分中风后遗症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与此同时,也存在针灸疗法研究的诸多不足:1中风后遗症的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尚未统一,临床病例选择缺少规范化,这样就无法对不同治疗方法进行疗效比较;2大部分报导为患者治疗前后的自身比较,所设对照组多治疗方法的对照,缺乏空白对照;3很少报导对其治愈的患者进行追踪随访有无复发;4大部分报导疗程不一,这为疗效评定带来了困难;5对功能康复锻炼的作用不明确,很难说清楚是针灸治疗的效果还是功能康复锻炼的作用; 6国内报导多为临床观察,鲜少试验、实验研究,治疗机制研究不够深入。

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尽管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但其疗效显著,具有独特的优势,而针灸疗法与现代医疗手段的结合,将不断丰富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方法,且多种形式的针灸治疗方法都显示出了优异的治疗效果。

摘要:对近13年(2001年—2014年)来针灸调治中风后遗症的文献报导进行整理和分析,从针灸方法包括针刺、灸法、穴位注射、针药结合等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在穴位选择、疗效等方面总结,阐述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优势与不足,并回顾分析13年来临床应用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概况。

针灸治疗中风 第5篇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针灸与推拿联合治疗中风后早期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8例中风后早期肩-手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中风针刺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施加推拿治疗,观察组则施加推拿联合针灸进行治疗。治疗30天后,对两组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度、临床效果等进行观察对比。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度、疼痛等指标均照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针灸联合推拿治疗中风后早期肩-手综合征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针灸与推拿;中风早期;肩-手综合征;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249-01

中风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就是肩-手综合征,其发病率在12%~70%之间,易发于中风后3个月内;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手部肿胀、偏瘫、侧肩疼痛以及被动活动活动时加剧等。如果患者得不到及时的救治,不但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后期还可能发生肌肉萎缩、畸形等严重问题[1]。本篇文章将针对针灸联合推拿治疗中风后早期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報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自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98例中风后早期肩-手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肩-手综合征患者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患者65例,女性患者33例,年龄范围在29岁~68岁之间,平均年龄(57.6±5.6)岁;病程范围在3天~20天,平均病程(16.3±3.6)天;按照临床标准进行分期将本组患者分为:Ⅰ期、Ⅱ期、Ⅲ期,42例患者属于Ⅰ期,35例患者属于Ⅱ期,21例患者属于Ⅲ期;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无较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住院后均给予营养治疗,主要包括营养脑细胞、降低颅内压治疗以及控制血压、血糖,维持输电介质平衡以及预防并发症等常规治疗,并采用中风针刺治疗以及康复训练进行治疗[2]。对照组在此基础上施加推拿,对患侧肩膈、肩贞、曲池、手三里、合谷等穴位进行点、按、揉等,并扣拨曲池、极泉、劳宫等穴位及其四周的韧带组织,随后使用捏法,就是使用双手交替为患者捏按,其力度以患者能够承受的最大力度为患者肢体远端向近端捏拿,重复10~12次,接下来环转活动患者手腕、肘部及肩关节,采取轻柔的力度揉捏患肢,最后实施腕关节的背部拉伸机前臂牵拉,同时拍打患者患肢,前提是不引起患者疼痛。管擦组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施加针灸治疗,具体方法[3]为:以经穴部位为标准,按照患者痛处选取鱼际穴(主治手太阴症)、后溪穴(主治手太阳症)、中渚穴(主治手少阳症)、合谷穴(主治手阳明症)中的其中一个或多个穴位进行针灸,下针前必须对针刺部位皮肤进行消毒,使用规格为0.32mm×40mm的无菌毫针施针,采用平补平泄法,患者稍微感到酸胀时为准,留针时间在半小时左右,同时需进行适度的上肢活动,以促进治疗。

1.3疗效判定

将患者肩、手疼痛及水肿症状消失,活动灵活度恢复正常的视为显效;将患者疼痛及水肿消失,关节活动时未受到明显限制,但存在一定程度的肌肉萎缩的视为显效;将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除,存在轻微活动受限且肌肉萎缩的视为有效;将未达到上述指标的视为无效。同时对患者的疼痛、水肿、肩关节活动度等进行评分对比[4]。

1.4统计学方法

文中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x2检验表示计数资料,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结束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结果见表1;此外,两组患者治疗后,在疼痛程度、水肿程度及肩关节活动度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性(P<0.05),详见表2。

3.讨论

中风患者出现肩-手综合征的早期表现为水肿、肩部疼痛等,后期肩部肿胀症状消失,出现肌肉萎缩现象,严重的可能出现畸形,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给家庭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中医认为致病因素为气血瘀滞,导致经脉不畅,关节痹阻而产生疼痛,属于气滞血瘀、经脉不通证。因此在治疗上以活血化瘀,通经止痛为主。本文中指出推拿选取肩膈、肩贞、阳谷、合谷以及曲池等穴位进行推拿,旨在疏通换则会经络,活动肌肉及关节,在通过肌肉及关节的运动向大脑传输体感,促进了患肢功能的改善[5]。

针刺治疗的主要目的为增加大脑局部供血,改善血液循环,有效减轻组织损伤,促进微循环,这些治疗对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中医认为不通则痛,因此只有经络顺畅了,水肿自然就能消除,痛苦就能减轻。本文观察组患者在针刺的基础上施加推拿联合针灸治疗,达到了共同通利肩手关节的作用,恢复患者气血,使脏腑经络顺畅,气行淤散,消肿止痛。

本文结果表明,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均能够改善关节活动度,降低患者痛苦,减少水肿;但组间比较,观察组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性(P<0.05);充分表明采取针灸联合推拿治疗中风后早期肩-手综合征不但具有较高的治疗有效率,同时快速消除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伟波.针灸与推拿联合治疗中风后早期肩-手综合征临床疗效[J].亚太传统医药,2013,03:101-102.

[2]吴伟凡,袁中草,许文莉,宋瑾.针灸推拿联合疗法用于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3,13:42-43.

[3]孙辉.针灸推拿联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信息,2012,04:134-137.

[4]彭辉跃,陈燕怡.针灸与推拿联合治疗中风后早期肩手综合征临床疗效[J].药物与人,2014,05:13-14.

针灸治疗中风 第6篇

1 头针

《素问·脉要精微论篇》首先提出“头为精明之府”, 是头针疗法最早的理论依据。头针又称头皮针, 是在头皮部进行针刺的一种针灸方法。该疗法治疗脑中风经历代医家不断创新、改进, 使得头针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中成为愈来愈重要的主流针灸疗法。现在临床应用广泛的头针取穴法有国际标准化头针、焦氏头针等。

1.1 国际标准头针穴线

国际头针穴线定位名称包括:顶旁1线、顶旁2线、额旁1线、额旁2线、额旁3线、枕上旁线、枕下旁线、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颞前线、颞后线, 其中顶旁1线、顶旁2线、顶颞前斜线、顶颈后斜线最为常用。有研究[1]通过监测脑血流的变化情况, 发现针刺病灶侧顶颞前斜线和非病灶侧顶颞前斜线, 对中风患者的双侧大脑中、前、后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提高均有良性影响, 进而增加脑血流量。临床治疗结果显示, 给予头针结合康复训练效果优于单纯应用康复训练, 总有效率达90%[2]。在治疗中风后遗症方面头针也显示良好疗效, 头针配合体针能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 红细胞压积;并且头针治疗在半身不遂、头痛、头晕目眩、面色晄白症状改善方面优于单独使用舌针或体针[3]。

1.2 焦氏头皮针

1971年山西焦顺发首先根据临床实践发明焦氏头针, 焦氏头皮针理论依据为大脑皮层机能定位, 是以针刺为手段治疗各种疾病的头针疗法。临床常用于脑源性疾病的针灸治疗。常用穴区为运动区、感觉区、血管舒缩区、晕听区、舞蹈震颤控制区、运用区、足运感区、语言二区、语言三区、语言一区、平衡区, 其中以运动区、感觉区、足运感区、语言区为常用。临床观察以焦氏头针健侧运动区、感觉区、语言区为主结合体征治疗后, 发现患肢手腕部能抬离床面。故若达到足够刺激量, 并能获得针感, 就能使“气至病所”达到使机体气血调和, 阴阳平衡的目的[4]。选择言语一区与三区, 同时刺激语言运动区与感觉区, 可增强语言康复, 原因可能是大脑语言中枢是相互影响的, 选择语言三区与语言一区可调整由于脑损伤照成的多处语言中枢受损, 加快语言康复进程[5]。

2 舌针

根据《灵枢·经脉》和《灵枢·经别》等论著, 足太阴经别“贯舌本”;足少阴经脉“挟舌本”;足少阴经别“直者, 系舌本”;足太阴经脉“连舌本, 散舌下”;足厥阴经脉“循喉咙之后”, 手少阴经脉“系舌本”, 可见舌与内脏联系密切。因针灸能刺激舌下神经分支, 反射增强中枢神经兴奋性, 通过加强神经反射进而加快语言功能的恢复[6]。上廉泉, 任脉脉气所发, 深部正当舌体根部;海泉位于舌下系带中点处;金津、玉液位于舌系带两侧静脉上, 左为金津、右为玉液, 此三穴下分布丰富的舌下静脉、舌神经和舌下神经[7]。临床研究显示舌针配合解语丹可明显改善中风失语患者的症状, 临床总体疗效优于单独应用解语丹, 可见舌针治疗中风失语疗效确切[8]。头针配合使用项针、舌针并同时进行吞咽训练较单纯吞咽训练能较好提高中风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疗效[9]。

3 电针治疗

电针是用针刺入腧穴得气后, 在针上通以 (感应) 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波, 以刺激穴位, 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电刺激小脑顶核可以明显改善和缓解脑缺血性损害, 动物实验研究表明[10]电针能够保护缺血状态的皮层及皮层下神经细胞, 可能原因是脑缺血初期神经细胞损伤尚未达到不可逆程度, 电针使受损伤的皮层和皮层下神经细胞功能快速恢复, 进而起到保护脑缺血性损伤的作用。近年来有医家应用电针结合头部取穴, 也取得了可靠疗效。刘悦等[11]取玉枕、完骨、风池三穴位电针治疗中风患者60例, 经多普勒影像检查, 全部患者脑血流量明显改善。张氏[12]取风府、天柱、风池、完骨等穴位电针治疗脑中风, 观察发现, 梗死灶<1.5 cm患者的有效率高于梗死灶在1.5~3 cm患者, 病程在3个月以内的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3个月以上者, 而且疗效与辨证分型没有密切关系。陈氏等[13]采用脑三针、舌三针治疗假性球麻痹, 总有效率90.74%。许新霞等[14]选前神聪、悬厘、通天、正营四穴位电针治疗缺血性中风, 并同中西药组做对比, 观察治疗组个案患者治疗一疗程后,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16分, 病残程度由5级降为3级。

4 针灸综合疗法

最近的研究证明针灸治疗脑中风的方式, 正在由单一体针向头针、舌诊、体针、电针两种或两种以上相结合发展, 由单用针灸向针药结合方向发展。目前头针、体针结合治疗较为常见。李艳祥[15]的研究取患侧臂臑、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等体穴穴位结合健侧头针运动区, 感觉区为治疗取穴, 设为治疗组, 对照组取与治疗组相同体穴, 不加头针, 结果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14个百分点, Barthel指数评分治疗组为52.00±13.74, 对照组为46.70±12.68, 差异显著, 显示头针与体针结合治疗脑中风肢体功能障碍优于传统单一的体针治疗。针灸加西药溶栓治疗在临床应用过程中表明效果优于单一溶栓治疗。姜英[16]采用溶栓剂尿激酶、丁咯地尔、胞二磷胆碱配合体针雀啄法作为治疗组, 同单一溶栓治疗作为对照组比较, 总有效率治疗组比对照组高5个百分点, 治疗组治疗前后根据《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评分平均降低13.65, 对照组治疗前后降低8.84, 证实了针药结合与早期开始针灸治疗的优越性。

针灸治疗中风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 目前临床上运用最为普遍的为头针和体针。近年来头针和体针结合进行治疗的文献日趋增多。头针和体针结合, 有利于瘫痪肢体功能康复, 明显优于单纯针刺。对于如何更好地运用针灸各种方法, 如何应用多种组合方式, 创造更加满意的疗效, 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努力。

摘要:中风也称脑卒中, 分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种类型。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头针治疗中风是一种经临床验证卓有成效的治疗方法。目前临床上运用最为普遍的是头针、体针、舌针及穴位注射。近年来头针和体针、舌针、电针结合治疗中风的文献日趋增多。多种针灸治疗手段结合, 有利于瘫痪肢体功能恢复, 较单一传统针灸疗法具有明显优势。头针、体针、舌针及针灸配合药物治疗各有特长, 辨证论治综合运用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同时证实针灸对中风患者症状的改善和后遗症的康复具有重要价值。

针灸治疗脑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观察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80例, 男46例, 女34例, 年龄37-76岁, 平均 (58.6±5.5) 岁, 诊断标准均符合第四次中华医学会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方案。并均经头颅CT检查证实, 病程4~17d, 平均 (11.6±5.1) d, 28例为完全性偏瘫, 42例为不完全性偏瘫, 5例偏身感觉减退, 5例言语功能障碍;合并冠心病26例, 高血压54例;其中脑出血后遗症24例, 脑梗塞56例, 排除肌肉关节痛病及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即给予营养神经细胞、促进脑组织功能恢复等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 如胞二磷胆碱、脑活素等以改善脑功能;颅内压显著升高者行相应的脱水操作, 冠心病、高血压患者对症处理。观察组在以上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具体操作如下:取阳陵泉、风池穴, 四神聪, 配穴;肩髃, 曲池、合谷、外关、太冲、丰隆、风市, 环跳;随症加减:拘挛于肘部发生加小海、三里;拘挛在踝部发生加照海、太溪、解溪;拘挛在膝部发生加阳谷、曲泉;拘挛在手指部发生加后溪、八邪;言语不利加通里、哑门、廉泉;烦躁加大陵、内关。具体操作方法为:在对穴位行准确选择后, 对皮肤行常规消毒, 捻转进针, 依据标本兼治的治疗原则, 每次行针疗操作时对患侧进行操作, 穴位针法均采用平泻、平补法实施, 行30min的留针, 1个疗程为10d, 在行2个疗程的治疗后, 对临床效果进行观察, 每1个疗程结束后, 安排10d的休息时间。

1.3 效果评估

采用《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 (全国中医内科学会制定) , 对偏瘫疗效依据运动功能计分的方法评分。具体为:痊愈:患者生活可自理、能独立行走, 患肢功能有效而力差, 积分达18分;显效:患者生活基本可自理, 肌力呈2级以上的提高, 患肢功能不完全活动, 积分达12分;有效:肌力提高1级以上, 患者生活需人协助, 可做部分功能活动, 积分增加在4分以上;无效:患者患侧肌力无好转情况发生, 生活不能自理, 功能活动无明显改善, 积分增加在4分以下。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 计量资料行t检验,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40例中, 痊愈24例, 占60%;显效8例, 占20%;有效6例, 占15%;无效2例, 占5%, 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40例中, 痊愈12例, 占30%;显效16例, 占40%;有效4例, 占10%;无效8例, 占20%, 总有效率为80%。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临床脑血管病比较多发和常见, 具有较高致残率和致死率, 在中医属脑中风范畴, 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2]。近年来, 社会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医疗科技的进步, 显著降低了本病的病死率, 但致残率却呈上升趋势, 有语言、心理、认识、知觉、情感等各方面的大脑功能障碍残留, 其中以运动障碍偏瘫最为常见,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3,4]。现代医学认为, 脑卒中康复采取有效措施越早介入, 临床效果越满意, 在患者意识清除、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无发展迹象的48h内即可行康复治疗。现代实验证实, 选择以上经穴采用针刺治疗可使脑功能在脑缺血时的损伤减轻, 促进脑功能在缺血后再灌注时的恢复。并对血管活性物质在脑组织内的含量进行调节, 使脑血流量得到明显改善, 扩张脑血管, 利于脑神经元在脑缺血后的保护[5]。偏瘫患者高级中枢对牵张反射失去了控制, 而在亢进状态下导致肌协调出现异常、肌张力增高, 因关节固定缺少相应活动, 肌肉呈痉挛反应, 肢体功能未得到有效锻炼或肢体在瘫痪后血液循环不良, 均可造成关节肌性挛缩、使肌肉的活动受到一定限制, 阻塞了偏瘫功能恢复的进程。西医单纯治疗效果不佳。

恢复期偏瘫主要以痰瘀痹阻脉络、元气亏虚、肢体失养、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中医学认为瘀血、痰饮、血虚为中风之源, 外邪在肝肾阴虚的情况下向经脉侵入, 邪气发生瘀滞作用, 使痰热上扰, 经气流畅受阻, 临床治疗需以调和气血、疏筋通络、疏通经络、行气活血为原则, 促进患肢功能恢复。祖国医学记载, 中风采用针灸治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中医学对中风病的定义为风夹血、虚、痰、火, 对脑部造成侵扰, 至使窍闭神匿、脑络阻遏、神不导气。文献有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头者, 精明之府的理论, 经络和脏腑之气血均向上汇聚于头部, 在头部施针可将颞、额、顶三区贯穿, 跨越足少阳、足太阳及督脉三条阳经。纵贯全身, 有对一身阳气进行通调的功能。诸阳之会, 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效果, 对五脏六腑的精气均可起到调动作用, 加快了肢体恢复进程[6]。

本次研究中, 依据上述病机, 采用扶正驱邪的方法, 以活血益气、补益肝肾、通络化痰为治法, 选取阳陵泉、风池、外关、曲池、合谷、太冲、风市、丰隆等穴。阳陵泉肝主筋、为筋之会, 五行属土, 且为胆经的合穴, 可起抑木扶土的效果, 针刺达到息内风、祛外风功效;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腧穴, 为阳维脉与手足少阳经交汇穴, 可散寒止痛、清泄肝胆, 搜风胜湿, 为驱风要穴, 可起到疏通经络的效果。丰隆、合谷、曲池为手足阳明经穴, 阳明经主宗筋、多气多血, 因风邪多向阳侵犯, 故针对之治疗可起到生化气血、健脾益胃的效果, 且依据血归包络、气纳三焦的理论, 与手少阳三焦经络配合, 可起到激发元气、疏风通络、对五脏六腑之气进行调理的功效, 达到驱除邪气的效果。内、外关于前臂内外分布, 互为表里, 行针刺可透达内关, 以对阴阳进行调和, 以达到阳秘阴平之效。诸多穴位联合应用, 在益气养血、补益肝肾的同时, 可采用艾火灸烤配合治疗, 可起到化痰祛寒、温经通络、补益肝肾的效果, 使患者的临床诸症明显改善, 标本兼治。

中风后遗症采用针灸治疗获得了理想的临床效果, 相关研究均证实, 脑中风偏瘫患者采用针灸治疗可使血液高凝状态明显改善, 高密度脂蛋白显著升高, 使组织胆固醇的积蓄量减少, 脑供血状况得到良好改善, 对受损脑组织功能恢复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明显改善了患者脑电图指标、脑血流及血液流变学指导。在行针灸治疗后采用头颅CT进行效果评估, 证实有促进脑出血吸收, 减少和消除血肿的作用。相关报道指出, 中风患者采用针灸治疗, 可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指标, 降低患者脑血管紧张度, 使血管扩和, 促进脑组织恢复, 针刺除可提高超氧化合物岐化酶的活性作用外, 还对自由基的产生起到直接作用, 通过针刺治疗中风患者, 使两侧极差得到改善, 进而使脑细胞功能得以恢复, 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 为多层次、多元集成条件下综合效应的结果, 避免了降脂西药的潜在并发症和毒副作用的危险性, 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临床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

综上, 脑中风偏瘫采用针灸治疗, 操作简单、经济, 无毒副作用, 临床效果满意, 明显降低了致残率和复发率, 显著改善了患者生存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脑中风偏瘫采用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脑中风偏瘫患者80例, 对照组40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 观察组40例在此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 就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观察组40例中, 痊愈24例, 占60%;显效8例, 占20%;有效6例, 占15%;无效2例, 占5%, 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40例中, 痊愈12例, 占30%;显效16例, 占40%;有效4例, 占10%;无效8例, 占20%, 总有效率为80%。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脑中风偏瘫采用针灸治疗, 操作简单、经济, 无毒副作用, 临床效果满意, 明显降低了致残率和复发率, 显著改善了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针灸,脑中风,偏瘫,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东贵荣, 张宣, 李丹, 等.头穴针刺治疗急性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针灸, 1994, 14 (3) :13.

[2]Jorgensen HS, Nakayama H, Raaschou H et al.Outcome and timecourse of recovery in stroke Part I:outcome, The Copenhagenstroke study[J].Arch Phys Med Rebabil, 1995, 76 (5) :399-405.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6, 19 (1) :55.

[4]Traversa R, Cicinelli, Bassi A, et al.Mapping of motor cotor corticalreorganization after[J].Stroke, 1997, 28 (1) :110-117.

[5]段秀珍, 黄永沼.现代康复医学诊疗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5:132-135.

中风失语症针灸治疗的临床价值分析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72例患有中风失语症的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平均每组36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2例, 女性患者14例;患者年龄42~86岁, 平均年龄 (61.7±1.5) 岁;中风失语症发病时间1~16个月, 平均发病时间 (4.1±0.6) 个月;治疗组中男性患者23例, 女性患者13例;患者年龄41~88岁, 平均年龄 (61.9±1.4) 岁;中风失语症发病时间1~18个月, 平均发病时间 (4.2±0.7) 个月。上述三项自然指标两组研究对象组间无显著差异 (P>0.05) , 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纳入标准:

(1) 病情经临床诊断后确诊为中风失语症; (2) 患者有明确的中风疾病史; (3) 患者年龄在40~90岁; (4) 患者中风失语症患病时间在2年以内; (5) 排除合并患有其他语言障碍类疾病的可能; (6) 患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3 排除标准:

(1) 病情经临床诊断后没有确诊为中风失语症; (2) 患者没有明确的中风疾病史; (3) 患者年龄在40岁以下, 或在90岁以上; (4) 患者中风失语症患病时间在2年以上; (5) 合并患有其他语言障碍类疾病; (6) 患者不愿参与本次研究。

1.4 方法。

对照组:采用言语康复治疗。首先对患者进行语言功能评估, 从而制定出相应的康复计划。具体内容包括发音训练、手势训练、应答训练、交流训练。每2天训练1次, 计划治疗两个月。治疗组:采用言语康复联合针灸治疗。言语康复训练与对照组一致, 中医针灸针治疗, 主要取穴包括颞三针、廉泉、通里、神堂、魂门, 存在肢体障碍症状的患者加取肩髑、肩髂、曲池, 外关、合谷、环跳、风市、阳陵泉、足三里、悬钟、昆仑;存在吞咽困难症状的患者加取哑门、风池、完骨;存在构音障碍症状的患者加取金津、玉液点刺放血, 每次留针30 min左右, 每天治疗1次, 计划治疗2个月[2]。

1.5 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患者的中风症状彻底消失时间、中风失语症治疗效果、停止治疗后中风失语症再次情况等指标进行对比研究

1.6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临床治愈:患者经临床治疗后语言功能表现良好, 可以与他人进行正常的沟通与交流;有效:患者经临床治疗后能够将自己的意愿表达出来, 但仍然不能够清晰流畅的与他人进行交流, 复杂沟通有理解障碍;无效:患者经临床治疗后语言功能没有明显的变化[3]。

1.7 数据处理方法:

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s) 形式表示, 实施t检验, 计数资料实施χ2检验, P<0.05, 则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中风症状彻底消失时间:

对照组患者应用言语康复治疗后 (48.93±3.47) d中风症状彻底消失;治疗组患者应用言语康复与针灸方式联合治疗后 (43.38±3.16) d中风症状彻底消失。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2.2 中风失语症治疗效果:

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9.5%;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1.7%。该项观察指标各项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见表1。

2.3 停止治疗后中风失语症再次情况:

对照组患者在临床治疗方案实施结束后一段时间内有14例的中风失语症再次复发, 复发率为38.9%;治疗组患者在临床治疗方案实施结束后一段时间内有2例的中风失语症再次复发, 复发率为5.6%。该项观察指标各项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3 讨论

中风失语症的病位虽然在脑, 但病变还会涉及到患者的心肝脾肺肾等五脏及喉咙、会厌, 舌、口唇、悬雍垂、经脉、经别、经筋等一些重要的组织器官。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 都会对语言的顺利发生造成不利影响, 其区别仅仅在于产生影响程度的轻重和失语病症的主要类型。

中风失语症患者存在表达以及理解障碍, 面对与外界交往产生抵触心理, 长期可以导致言语障碍的恶性循环。言语康复训练, 通过对患者舌及口唇的展开训练, 结合发音及人际交流等方式, 对大脑语言中枢产生刺激, 促进脑组织的血液循环, 提高患者语言功能。颞三针属于头穴疗法的一种, 头穴疗法主要是利用针法、灸法及其他物理方法, 对脑 (包括大腕、小脑, 脑干) 的体表投影部位及其临床腧穴 (或刺激区) 进行有效刺激, 进而对各种临床常见疾病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4]。头部与人体内的各主要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颞三针的每个刺激区域都包括多经多穴, 所以通过联系的经络对全身有关的部位产生积极影响, 进而达到活血化瘀, 通经活络的治疗效果, 从而使其生理功能在最大程度上得以恢复。现代中医学研究结果表明:通里穴可以对人体大脑皮质生理功能产生有效的调整作用。通过脑电图的进一步观察, 原来节律的波幅相对较低的患者, 节律的波幅会明显增强, 反之则会明显减弱, 针刺通里穴可以使部分癫痫大发作患者脑电图逐步趋于规则化。背俞穴可对五藏的脏腑经气进行调节, 从而达到五藏及与五脏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病症进行治疗目的[5]。

摘要:目的 对应用中医针灸方式对患有中风失语症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72例患有中风失语症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平均每组36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言语康复治疗, 治疗组患者采用言语康复联合针灸治疗, 将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治疗组患者中风失语症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中风症状彻底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停止治疗后中风失语症再次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中医针灸方式对患有中风失语症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针灸,中风失语症,治疗,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学杂志, 2010, 12 (16) :381-382.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 (试行) [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 19 (12) :155-156.

[3]阚俊微, 邱玲.舌针治疗中风失语症的临床研究进展[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3, 36 (13) :185-186.

[4]晁文波.针灸治疗中风失语症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9, 15 (18) :619-620.

针灸治疗中风 第9篇

关键词:中风偏瘫,针灸,康复训练,临床疗效

中风偏瘫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半身不遂,指一侧肢体在中风后活动失去正常状态或无法自控,是一种常见的中风症状表现[1]。无论是出血性中风还是缺血性中风都有导致偏瘫的可能性,一般某侧大脑半球发生病变,其另一侧肢体会发生偏瘫。尽早对患者采取治疗措施与实施康复训练能够使其肢体功能障碍得到有效改善。笔者探讨了针灸配合康复训练在中风偏瘫治疗中的效果,现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0例中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经颅脑MRI或CT检查确诊。其中男性75例,女性25例;年龄60~76岁,平均年龄(67.2±4.3)岁;右侧肢体偏瘫41例,左侧肢体偏瘫59例;脑出血41例,脑梗死59例;病变部位:丘脑15例,基底节78例,其他7例;本次研究排除既往有脑卒中史、存在智力障碍、神志不清楚、视野缺损、有精神病史、重要脏器功能严重障碍和拒绝配合治疗与护理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卒中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根据病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包括营养神经细胞、恢复脑组织功能的药物等。对照组实施康复训练,操作如下:指导患者控制抗痉挛体位,通过诱发分离运动与抗痉挛手法加以训练,向患者说明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促使其主动、积极参与,有意识地进行运动。帮助患者保持俯卧位,利用按、压、扌衮法,对偏瘫肢体进行向心性按摩,由远端到近端,按摩时间的把握以局部皮肤发热为标准,有助于肌肉和关节的痉挛得到缓解,对肌痉挛起到有效控制作用,从而尽快出现分离运动。患者处于恢复期时,应接受独立坐起训练,接着是坐位平衡训练,坐在床边,下垂双腿,开始由护理人员或家属帮助,多次、反复训练后可独立坐起。然后继续坐在床边下垂双腿,直到能够下地坐椅再训练患者平衡站位、走路与上下台阶,在台阶部分的训练中要遵循“健腿先上,病腿先下”原则。向患者讲解早期康复训练的目的和意义,促使其尽早进行自主运动,练习日常生活能力,与此同时,训练患者手部与上肢的活动功能,指导其可利用健手或逐渐用患手完成更衣、吃饭、刷牙、洗脸等活动。嘱咐患者尽可能采用正确姿势训练,平缓用力,尽量使幅度最大,标准就是可以引起轻度疼痛及紧张。观察组采用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在实施上述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中医针灸治疗。以三阴交、内关和人中为主穴,如果为上肢偏瘫则同时取曲池、合谷、天宗、大椎、肩井、肩髃等穴;若为下肢偏瘫,则同时取绝骨、阳陵泉、承山、秩边、环跳、足三里等穴。进行针灸时确保患者有胀、麻、酸等感觉,表示达到了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和护理前后(时间为3个月)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与简化Fugl-Meyer对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与运动功能水平进行评价。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评价其临床疗效:无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明显缓解,神经系统功能也没有恢复;有效:治疗后,患者的部分神经功能恢复,无法独立行走;显效:治疗后,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大部分恢复或基本恢复,肌力提升至3级,具有生活自理能力,可扶拐独立行走或独立行走[2]。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与处理相关数据,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指标均得到改善,观察组的增加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s)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治疗和护理,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0%,高于对照组的4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n)

3 讨论

脑卒中的发病人群以老年人为主,在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的背景下,其发病率不断上升,而且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致死率,大部分患者丧失了一部分劳动能力,一些患者存在中度甚至重度残疾,正常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同时增加了家庭与社会的负担。偏瘫是由脑卒中引起的常见后果之一,如果尽早采取治疗措施,患者的肢体功能可以得到较大恢复[3]。因此对于中风偏瘫患者而言,早期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关节挛缩有预防作用,同时有助于恢复患者关节的正常活动与提升肌力。针灸作为传统的中医学技术,可以有效恢复患者的肢体、语言功能,还能通督调神、醒脑开窍、舒筋缓急。对中风偏瘫患者采用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其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能力与生存质量,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胡元水,王俊,骆培源,等.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老年中风偏瘫96例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7):953-955.

[2]张招娣,李博文,黄选玮,等.腕踝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0,32(5):57-58.

针灸治疗中风 第10篇

【摘要】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推拿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方法:68例中风后遗症患者纳入研究,分为针灸结合推拿的治疗组,及单纯针灸的对照组,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8.24%,对照组为73.5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全血还原粘度和RBC压积水平治疗组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结合推拿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显著,对血液流变学改善明显,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 中风后遗症;针灸;推拿;疗效

现将我院自2009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中风患者出现的后遗症的治疗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筛选 诊断标准:符合《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中的中风病诊断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且处于恢复期的患者;②意识清醒,能配合检查及治疗;③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严重其他躯体及精神疾患者;②感染严重者;③双侧及痉挛性瘫痪者;④依从性差,中途退出者。

根据上述标准,自2009年2月~2011年2月将68例我科收治的中风出现的后遗症患者纳入研究。1.2 一般资料及分组 所有患者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最小者45岁,最大者82岁,平均(58.4±1.9)岁;处于恢复期时间:14d~30d,平均21d。

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即:针灸结合推拿治疗组(简称治疗组)和单纯针灸治疗组(简称对照组),两组各3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恢复时间上比较无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1.3 治疗方法1.3.1  针灸治疗 选穴:主穴为百会、风池、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环跳、风市、阳陵泉、委中、足三里、丰隆、解溪、涌泉。伴语言不利者,加刺廉泉、哑门不留针,三棱针点刺金津、玉液强刺激后出针;伴口眼歪斜者加刺人中、承浆、地仓透颊车、丝竹空、阳白、太阳、四白。

手法[1]:以患侧取穴,根据不同时期手法略有区别,對弛缓期患者而言,此时患侧肌张力低下明显,可加重刺激,直至产生强烈的酸麻胀重针感为好;对于痉挛期的患者来讲,其肌张力增高,可轻刺激不提插及捻转;对痉挛严重的患者而言,可暂时不针灸,予神灯照射。30min/次/d,15次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一般休息1~2d。1.3.2 推拿治疗 手法及要求:一般以拿法、点发、按法、揉法及一指禅推法为主。

若患者处于迟缓期,以中等刺激手法;患者处于痉挛期时,手法以揉法、拿法及牵拉等轻柔为主,一般要求节律缓慢,动作轻柔,尽量使患者在推拿过程中不产生任何疼痛,一旦出现立即停止。

操作步骤:其中若为上肢则患者首先仰卧,医生先由颈部双风池穴开始颈部、肩部及患侧上肢,重点是颈阔肌、斜方肌、岗上肌三角肌,然后以点、按、揉的手法对风池、风府、肩井、肩髎、肩贞、等穴进行推拿,最后沿手阳明大肠经、手厥阴心包经走形使用一指禅推法2遍。下肢主要用按揉、拿法进行施术,一般多为医生一手扶患者患侧膝盖,另一手握患者足跟部,同时患者足底抵住医生前臂,做被动屈胯屈膝,分别以顺、逆时针的环绕动作3-5次[2]。1.4 观察指标 疗效评定:依据《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风病的疗效判定标准中进行,根据治疗前、后积分差异分为基本痊愈、显效、有效及无效,进而计算有效率。

血液流变学检测:抽血进行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RBC)压积、血沉等指标检测。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处理。2 结果2.1 两组疗效比较 结果见表1.

表1两组疗效比较(n=34)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2.2 两组血液流变学变化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全血还原粘度和RBC压积水平治疗组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液流变学比较(x±s)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3 讨论

中风病属于老年常见性疾病,以突然发病为特点,西医多将其归属于“脑血管意外”之中,其经过急性期治疗后多见有半身不遂,口眼斜及语言不清等后遗症[2],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较大的经济及心理压力,因此,探寻其有效防治中风后遗症的方法是现今的难题。

针灸治疗中风 第1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机选择2010年5月~2012年11月入住我院的50例脑中风偏瘫患者, 并将5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25例, 对照组25例。其中男30例, 女20例, 最小年龄39岁, 最大年龄80岁, 平均年龄为59.5岁。所有患者在检查后均证实符合脑中风偏瘫标准症状。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25例患者全部进行营养神经细胞的西药治疗, 通过手术或其他药物质量等方式对患者中脑颅内存在积水的患者进行处理。同时对患者中含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进行相对应的降血压和降糖药治疗。

实验组:给所有患者与对照组相同的治疗。在治疗基础上给患者施针。具体方法为找出病人的各种重要穴位进行针灸刺激。包括小海穴、风池穴、太冲穴、哑门穴、内关和外关穴、曲池穴等多个穴位[1]。施针前要对穴位皮肤和整个针进行消毒, 施针时要快速且准确施针且要平稳的捻转进针, 留针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 整个施针过程一般在10个小时左右。完成一次施针后要尽量适当休息后才开始下一次的施针, 每个施针疗程为10小时。两个疗程为一个治疗段[2]。

2 结果

根据国家标准的脑中风有效表现评分为:有效患者生活基本能够自理, 但是有些肢体还是有活动障碍;无效的患者治疗后情况没有丝毫转变, 有些甚至更加严重, 生活仍然需要他们保障调理。本研究中实验组有效率比对照组有效率高, 分别有23例和19例, 占92%和76%。

3 讨论

脑中风偏瘫是常见的一种多发于中老年的疾病, 由于其具有高死亡率和致残率的特点, 成为当前与癌症、高血压并列的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脑中风偏瘫随着近几年医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死亡率得有较大幅度的降低, 但是治愈率仍止步不前, 甚至致残率还有出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在对近几年中西医资料脑中风偏瘫疗效资料中发现, 中医中的针灸治疗相对于西医药物和手术治疗疗效比较显著。且针对治疗对患者的副作用比较小, 在治疗期间疼痛也较小。

脑中风偏瘫患者主要表现是神经中枢无法自我控制, 导致各种肌肉张力无法完成, 最后使肢体功能活动受到限制[3]。目前西医治疗对高效治疗该种集中效果仍没有明显突破, 疗效还是少。

根据脑中风偏瘫患者患病的原因分析显示, 若想治愈偏瘫患者就需要对患者的高级中枢神经进行刺激, 让堵塞的脉络重新恢复正常, 从而气血运行顺畅, 肢体活动恢复正常, 偏瘫也就可以得到治愈。中医认为中风的根本原因是由外邪期内静脉造成血虚、淤血等气血受阻, 从而导致人体神经和肢体无法正常活动。要治愈该种病症就要在人体身体的主要穴位, 包括头部, 身体, 足部等多处穴位进行施针, 将堵塞的气血疏通, 从而起到疏通经络, 活血化瘀的效果。最后能够使实体恢复正常[4]。

本研究中实验组进行中医针灸治疗, 通过对患者身体的重要穴位施针, 包括小海穴、风池穴、太冲穴、哑门穴、内关和外关穴、曲池穴等多个穴位。是患者经络得到顺通, 取得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施针后的患者血液高凝的状态随着施针次数的不断增加逐渐得到缓解, 去检查患者脂蛋白时发现其密度越来越高, 体内的胆固醇含量也逐渐得到减少, 甚至原来失去控制的高级中枢神经也得到显著的改善。在使用各种医疗仪器观察脑中风偏瘫患者的各种脑指标后发现, 患者的脑组织功能得到明显的恢复, 脑部的水肿问题也起到明显的变化。可见, 针灸能够有效的治疗脑中风偏瘫疾病[5]。

总之, 针灸治疗脑中风偏瘫效果较为显著, 且患者也比较容易接受, 毒副作用也较小,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降低脑中风偏瘫的死亡率, 给跟多患者带来健康。一些西学的医生应该在掌握的西医治疗方法后尽量多用一些时间学习中统针灸治疗方法, 从而在后来的治疗中做到中西医结合治疗, 提高治愈的可能性。

摘要:目的 探讨针灸治疗脑中风偏瘫的主要临床方法和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2010年5月~2012年11月入住我院的50例脑中风偏瘫患者, 并将5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25例, 对照组25例, 对两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组使用西药治疗, 实验组同时使用西药治疗和中医针灸治疗, 对两组的治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实验组有效率比对照组有效率高, 分别有23例和19例, 占92%和76%。结论 针灸在脑中风偏瘫治疗中相对于西药治疗其疗效比较显著。且副作用较小,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针灸,脑中风偏瘫,例,效果

参考文献

[1]廖远碧.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35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14 (06) :458-459.

[2]董偓.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60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32 (06) :256-257.

[3]郭源秩, 许慧艳, 吴彼, 戴莉莉.针灸在脑中风的治疗与康复中的作用[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1, 05 (06) :141-142.

[4]丁燕洪, 丁英如.针灸配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30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36 (30) :96-98.

上一篇:远程数字化调度系统下一篇:现代散文初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