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论文范文

2024-04-17

针灸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医学; 针灸; 教学; 创新

Study on the Acupuncture Medical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in the New Phase Based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Experimental Acup-moxibustion Science/LIU Yan-xiang, GUO Yi, ZHOU Dan, 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4,11(16):072-074

【Key words】 Medicine; Acupuncture & moxibustion; Teaching; Innov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 Acumox and Tuina College,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93,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16.023

当今世界,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国力的竞争亦是如此,科技人才的竞争亦是如此;竞争的焦点根源于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竞争,而“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因此,能否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重要。而且《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因此,提高针灸医学高等教育的质量,培养高素质的针灸医学专门人才,拓宽针灸医学创新型人才的成长途径,大力挖掘拔尖学生的培养试验,首先要培养针灸医学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针灸学院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获得科技创新基金立项和参加不同级别的学科竞赛为衡量标准,通过开展《实验针灸学》的教学实践,发现《实验针灸学》利于培养当代针灸医学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针灸医学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并且教学实践成果显著。

1 《实验针灸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实践成果显著

本院在《实验针灸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对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以“学院挑战杯”、“学术月”、“发表论文”为切入点,注重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以“技能大赛”、“志愿活动”为导向,注重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1.1 开展《实验针灸学》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成果显著 通过对针灸推拿专业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观察,针灸学院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成绩显著。2010年本校针灸学院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7篇,2011年12篇(其中SCI收录1篇),2012年12篇,截至目前2013年4篇。

通过对针灸推拿专业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观察,针灸学院本科生获得科技创新基金立项成绩显著。2012年本校针灸学院本科生获天津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基金立项12项,针灸学院本科生申报天津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得立项2项。2013年,针灸学院本科生中标学校第四届创新基金项目的6项。

通过对针灸推拿专业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观察,针灸学院本科生参加不同级别的学科竞赛成绩显著。2011年针灸学院本科生获天津市第十一届“挑战杯”竞赛获特等奖1项,二等奖4项和三等奖3项;全国首届“天堰挑战杯”创意大赛,针灸学院学生获二等奖1件和优秀奖3件。2012年针灸学院1名本科生参加“振东医药杯”首届三北地区中医大学生临床能力竞赛中荣获针灸推拿单项第一名,获得了团体二等奖。针灸推拿班3名学生参加全国针灸推拿临床技能大赛,荣获大赛团体二等奖,单项一等奖1项,2项个人全能三等奖;2项单项等奖;1项单项三等奖。2013年针灸学院本科生1项作品荣获第一届“远志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2013年针灸学院本科生荣获第十二届天津市“挑战杯”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2名学生荣获天津中医药大学“天中科技杯”学术节先进个人各1项。针灸推拿学院学生占全校本科学生总数的12%,挑战杯获奖6项占学校获奖总数的33.3%。

1.2 开展《实验针灸学》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成果显著 2010年针灸学院本科生医疗卫生服务团被评为天津市暑期三下乡市级优秀示范队,1名学生被评为天津市优秀共青团员和天津市暑期三下乡市级先进个人。在首届全国大学生针灸操作技能大赛中荣获大赛团体二等奖和最佳组织奖,2名学生分获个人单项一等奖和二等奖。

2011年针灸学院本科生继续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宣传中医中药知识为群众送去健康。医疗卫生服务团被评为天津市暑期三下乡市级优秀示范队。

2012年针灸学院本科生的社会实践进一步加强,本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坚持关爱白血病患儿和到养老院为老人做服务,共计13次;同时开展“中医知识高中校园行”活动2次和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4次,推广中医针灸知识。针灸学院青年志愿者社会实践服务团被评为2012年天津市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实践服务团,1名教师被评为天津市社会实践先进个人。

2013年针灸学院本科生的社会实践方面,到养老院和研究所进行志愿服务活动,每周1次;自该年9月开始,每月末为社区老人上门进行健康咨询志愿服务;5月和10月分别两次为研究所患儿免费赠送礼物;10月15日,青年志愿者参加“中国针灸学会科普专业委员会志愿者第四团成立仪式”,并成为科普知识宣讲团志愿者。各种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累计时长达200小时。2013年1名学生获得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道德模范称号1项,同时为第三届天津市道德模范推荐人选和天津好人推荐人选。2013年学院被评为2013年天津市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实践服务团;团总支青年志愿者协会被评为2012-2013年度天津市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集体;1名学生被评为2012-2013年度天津市优秀青年志愿者。

2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成效分析

针灸学院一直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本院以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针灸学实验教学中心为依托,借助“针灸学国家级精品课”、“天津市精品课实验针灸学”和“天津市精品课经络腧穴学”的建设与维护,注重针灸推拿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已经探索出了高等医学院校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培养5年不断线、临床见习“早入手,早锻炼”、实践活动体验培养等方面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探索出了“针灸推拿基本功训练五年不断线”培养理念,具体体现在新生入学教育注重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创新思维;一、二年级强调基本功培养、临床见习;三、四年级重视系统培养、提高培养;毕业年级则加强实地培养。以“学院挑战杯”、“学术月”、“发表论文”为切入点的创新能力培养;以“技能大赛”、“志愿活动”为导向的实践能力培养。

本院逐渐形成了有针灸学院特色的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的体制及制度,深化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经过5年的不断完善,在健全制度,调动教师,发动学生等方面三管齐下,逐渐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现已制定了《针灸学院“挑战杯”竞赛项目申请管理办法》、《评奖办法》、《学生发表论文的管理办法》和《竞赛指导教师奖励办法》等多项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在长期实践基础上,针灸学院教学成果“基于CRPCP模式的《实验针灸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和“三结合、四模块、五层次——针灸推拿学专业学生品德、技能、创新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分别获天津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一等奖及天津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3 《实验针灸学》利于培养当代针灸医学大学生的科学素养

《实验针灸学》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兴交叉学,既根植于广大针灸临床医生丰富的针灸临床实践,又根植于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实验针灸学科学研究的实践,并且与时俱进,融合传统针灸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于一体。1979年北京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针灸学已发展为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的中西医结合的新医学[2]。1982年提出建立《实验针灸学》课程,1983年编写出首部《实验针灸学》教材正式开展本科教学。陈汉平等[3]认为,《实验针灸学》的诞生就是这种研究的突出成果之一,是发展针灸学术的需要,也是针灸学术进步的重要标志。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实验针灸学》自创立之初,就注重培养针灸推拿专业教师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因为《实验针灸学》(experimental acup-moxibustion science)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与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基本理论、针灸作用原理、针灸作用规律,指导临床实践的一门学科[4];因此《实验针灸学》的教学目标在于把科学素养、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的培养与知识传授相融合,培养中医针灸人才科学思维、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为目标。在实践中还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注重PBL教学[5],从而达到“顶天立地”,“顶天”指掌握学科前沿知识,出理论、出技术;“立地”指培养创新人才,解决实际问题。

4 《实验针灸学》利于培养当代针灸医学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现代社会医学观念的转变,如何培养出适应当前社会需要的、既能秉承中医药传统、又具备创新潜力的针灸医学专门人才是我们也是广大医学教育工作者一直在进行研究探索的课题。本院通过深入研究拔尖创新人才的特征及其成长规律,在《实验针灸学》的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实践表明,《实验针灸学》对推动中医针灸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均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6]。现已在全国各中医药院校普遍推广,并被列为针灸专业本科班的必修课和研究生班的选修课。

通过对大陆地区26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实验针灸学》教学的调查,笔者发现目前90%的中医药大学都注重“学生自行设计、学生完成实验”,这样更有利于培养针灸推拿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创新意识。通过结合针灸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教学讨论[7-10],笔者还发现学生进行阶段教学实习之后,学习《实验针灸学》的兴趣更浓。石学敏[11]院士认为应采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和发展针灸学。汤德安[3]教授在针灸学领域的教学改革及科研主面作了深入的探索,也提倡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经络及针灸作用原理。

2012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文件),强调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大学》也曾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因此,培养针灸医学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加强教育教学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当今国内外高校培养创新实践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趋势。目前国内兄弟院校在《实验针灸学》教学过程中,也提出了建设性意见[12-13],皆是为了保持我国在针灸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应不断探索医学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更好地培养出高素质的针灸医学专门人才,高质量完成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阎丽娟,郭义.针灸推拿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医教育,2012,31(4):50-52.

[2]林文注,郭慧颖,朱忠春.中国实验针灸学教学的现状和未来[J].中国针灸,1997,16(7):437-439.

[3]陈汉平,汤德安,刘凡,等.发展实验针灸,推动学术进步[J].上海针灸杂志,1988,7(1):1-2.

[4]郭义,方剑乔.实验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16.

[5]张东铭,王莉梅,付艳琴,等.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0):150-151.

[6]郭义,刘阳阳,王秀云,等.实验针灸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医教育,2011,30(1):34-36.

[7]任国平,孙智军,漆成军.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5):136-137.

[8]蔡朝阳.电针配合牵引等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2):32-33.

[9]王静珊,苟晓华.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4):59-60.

[10]高云华.针灸减肥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8):149-150.

[11]石学敏.新世纪针灸学科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针灸,2005,25(4):225-226.

[12]卢岩.《实验针灸学》实验课教学改革与探索研究[J].山西中医,2012,28(8):60-61.

[13]谭亚芹,奥晓静,戴春玲,等.关于实验针灸学实验教学改革之浅见[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12,34(4):467-469.

(收稿日期:2014-03-20) (本文编辑:王宇)

针灸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灸及其相关疗法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1995年1月至2020年2月期间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平台、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中发表的关于针灸及其相关疗法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文献,利用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statistics 22.0、SPSS modeler18.0軟件对其进行频次分析、系统聚类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37篇。共涉及经脉15条,十四经穴104个、经外奇穴10个、阿是穴1个、头皮针穴5个、夹脊穴1组,频次最高的10个腧穴为:肝俞、脾俞、阿是穴、三阴交、合谷、足三里、膈俞、肾俞、心俞、阳陵泉、太冲;涉及的特定穴有背俞穴(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五输穴(足三里、阳陵泉)、原穴(合谷、太冲)、八会穴(膈俞、阳陵泉)、交会穴(三阴交)等;频次较高的经脉为足太阳膀胱经、督脉;治疗部位以背部为主。通过关联规则分析,支持度最高的为肾俞-肝俞、膈俞-肝俞,聚类分析可得到6个聚类群。结论:针灸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选穴以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督脉腧穴为主,重视阿是穴和特定穴;针灸处方重视疏肝解郁、调畅情志。

【关键词】 纤维肌痛综合征;数据挖掘;选穴规律;针灸及其相关疗法;腧穴

Regularity of Acupoints Sel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Fibromyalgia Syndrome by Acupuncture and Related Therapies

CHEN Huan HUANG Zongju HU Xiaoyue YAN Fei CHEN Wenlong

Departmen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Chongqing Jiangbei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ongqing 400020,China

纤维肌痛综合征(Fibromyalgia syndrome,FMS)是一种以慢性全身广泛骨骼肌肉疼痛为特点,伴有疲劳无力、晨僵、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等情感异常和认知功能障碍等多种其他症状的临床综合征[1]。由于疾病症状的复杂,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社会职能。该综合征全球发病率约为2%~8%[2],其中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2~8倍[3-4]。现代研究尚缺乏有效干预的药物,临床多以抗抑郁类物及鎮痛等药物进行治疗,虽然有一定疗效,但药物临床不良反应较大,患者往往依从性差,难以坚持服药。2016年欧洲抗风湿联盟提出纤维肌痛综合征药物与非药物治疗的10条意见中明确指出,针刺作为标准的辅助治疗可使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5]。本研究运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对近15年来已发表的文献中运用针灸及其相关疗法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腧穴处方进行归纳分类,探讨针灸及其相关疗法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时的选穴规律,以期为临床和科研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电子检索 检索数据库包括国家知识基础设施(CNKI)、万方数据知识平台、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采用“针”“刺”“灸”“耳”“穴”“敷”“贴”“罐”“埋”“纤维肌痛综合征”中文检索主题词,并检索全文“随机”;英文检索关键词为“fibromyalgia/fibromyalgia syndrome/FMS”、“acupuncture”、“moxibustion”、“ventouse/cupping therapy”、“acupoint”;运用AND、OR 等运算符构建检索表达式并在上述数据库内检索,得到所有“针灸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文献,检索时间从1995年1月到2020年2月。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已发表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临床研究、个案报道、名老中医经验等文献;②研究对象为临床诊断为纤维肌痛综合征的患者;③治疗方法为针灸及其相关疗法:包括体针、电针、头针、火针、针刀、揿针、内热针与银质针、灸法及贴敷疗法、穴位注射、穴位埋线及其他以针灸为主的综合治疗。排除标准:①不符合纳入标准中的任何一条;②不以针灸及其相关疗法为主要治疗手段;③不以腧穴为主要刺激对象的临床研究;④无法获取全文及重复检出或发表的文献。

1.3 数据处理 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提取有效数据,内容包括出版年份、作者、所选穴位等。采用Excel建立针灸及其相关疗法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处方数据库,并将该数据库导入SPSS statistics 22.0、SPSS modeler18.0软件,再应用SPSS statistics 22.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聚类分析;最后使用SPSS modeler18.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和筛选结果 共检索到外文文献35篇和中146篇中文文献,排除重复文献46篇;阅读题目和摘要,剔除非针刺治疗为主要治疗手段等不符合标准文献89篇;剩下46篇下载并阅读全文进一步筛选,其中无法获得全文2篇,选穴不明确7篇,最终纳入文献37篇。共涉及经脉15条,腧穴121个(组),其中:十四经穴104个、经外奇穴11个、头皮针穴5个、阿是穴1组。

2.2 腧穴使用频次分析 在最终纳入研究标准的37篇文献中,各腧穴的使用频次共计404次,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10个腧穴依次为:肝俞、脾俞、阿是穴、三阴交、合谷、足三里、膈俞、肾俞、心俞、阳陵泉、太冲(心俞、阳陵泉、太冲共计出现9次,并列第10位);频次大于10次的腧穴共8个,累计频次110次,占总频次的27.23%;频次为1的腧穴共54个,占所有腧穴的44.6%。见表1和表2。

2.3 腧穴所属部位及归经分析 按腧穴所属部位和归经分布对所选腧穴进行统计(频率为频次与穴位总频次的百分比),结果见表3。部位分析结果显示临床选穴频次最高的部位是背部,共165次,占总频次40.84%。归经分布结果显示临床选穴频次最高的经络是足太阳膀胱经、督脉。经分析,可认为临床针灸及相关疗法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以背部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腧穴为主,上肢倾向于选取手阳明大肠经的腧穴,下肢倾向于选取足太阴脾经与足少阳胆经的腧穴。

2.4 腧穴关联规则分析 采用SPSS modeler 18.0数据分析软件将使用频次>5次的23个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设置支持度>15%,置信度>90%,获得97条关联规则;将支持度>20%,置信度>95%的16条关联列表,见表4。支持度体现了一组腧穴组合在总体腧穴处方中运用的频率,其中以肾俞-肝俞、膈俞-肝俞支持度最高,达32.43%。

2.5 腧穴聚类分析 为进一步研究针刺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选穴规律,使用SPSS statistics 22.0数据分析软件对使用频次>5次的23个腧穴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见图1和图2。

由图1冰状图结果可知,按群集数15来分,可得到6个有效聚类群,分别是:肝俞-肾俞、膈俞-血海-足三里、肩井-大杼、阳陵泉-内关、外关-胃俞-阴陵泉、太冲-合谷。图2树状图显示:如果聚为两类,则阿是穴为一类,其余腧穴为第二类;如果聚为四类,则阿是穴为第一类,肺俞为第二类,三阴交、脾俞、肝俞、肾俞、足三里、血海、膈俞为第三类,其余腧穴为第四类。

3 讨论

传统中医本无“纤维肌痛综合征”这一概念,但从临床表现看,属中医“痹证”范畴。有医家将其归属于“周痹”的范畴。《灵枢·周痹》(第二十七篇)有载“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徒随脉,其上下左右相应,间不容空……”;“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说明周痹的基本病机是邪气随着血脉上下流窜,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周身疼痛,这与FMS的疼痛表现比较符合。有研究[6]认为FMS是因为神志异常引发的痹病,其病机为情志失调、气血紊乱,进而影响他脏及经筋,最终出现周身疼痛同时伴情感异常等多种症状,故主张畅情志、调五脏;也有医家认为患者有多部位、广泛性、不同程度的肢体疼痛,虽符合中医学“痹证”描述,但患者疲乏、抑郁或焦虑、睡眠障碍等精神症状与“郁证”类似,如仅从“郁证”论之,又与疼痛主症不符,主张将其命名为“郁痹”[7];还有学者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的“阳化气,阴成形”、“气伤痛,形伤肿”以及《气痹论》:“气痹者,愁忧思喜怒过多,则气结于上……壅而不散则痛,留而不聚则麻”等理论,认为FMS 是一种功能性疾病,将其归为“气病”范畴,称之为“气痹”。百家争鸣,各有所长,更体现了历代中医学家对本病所进行的积极尝试与探索。

针灸及相关疗法已广泛运用于FMS的临床治疗。首先,针刺镇痛已被学界广泛认可,现代研究表明,针刺腧穴后通过影响神经传导、人体神经递质、内源性阿片肽等生物活性物质等途径,同时产生消炎作用,从而产生强力而持续的镇痛效果[8]。其次,针灸及其相关疗法在改善失眠、抑郁等方面所展现的独特优势被广泛认同[9-10]。2017年欧洲抗风湿联盟纤维肌痛治疗管理指南[11]指出,针刺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缓解疲劳,从而改善FMS患者生活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针灸及其相关疗法治疗FMS中,选用频次最高的腧穴为肝俞、脾俞、阿是穴、三阴交、合谷、足三里、膈俞、肾俞、心俞、阳陵泉、太冲,涉及的特定穴有背俞穴(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五输穴(足三里、阳陵泉)、原穴(合谷、太冲)、八会穴(膈俞、阳陵泉)、交会穴(三阴交)等。中医学认为“肝主筋”、“脾主四肢”、“脾主肌肉”;《素问·太阴阳明论》:“脾病……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石室秘录》言:“诸痛者皆属于肝”,“论此症(痛症)满身上、下、中央俱病矣。当先治肝为主,肝气一舒则诸症自愈”,可见人身诸痛均与肝脾两脏有关。传统中医学的“筋、肌肉”即包括现代医学的肌肉、肌腱、韧带和筋膜,与FMS压痛点多分布于肌肉、肌腱的起止点、附着点相符,治疗时可着重从肝、脾两脏或两经入手,临床上取多肝俞、脾俞、阳陵泉(八会穴之筋会),既能疏肝解郁,又可舒筋止痛;配合膈俞、心俞、肾俞,可调畅情志,令心神安宁,从而改善失眠、抑郁等症状。

另外,本研究中值得注意的两个腧穴“合谷、太冲”,《针灸大成》将其命名为“四关穴”并归为奇穴。《标幽赋》:“寒热痛痹,开四关而己之”。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属阳主气,清轻升散;太冲为足厥阴肝经之原穴,属阴主血,重浊下行。合谷、太冲二穴相合,一阳一阴,一气一血,一升一降,相互制约,相互为用。故根据《难经·六十六难》“五脏六腑之有疾者,皆取其原”。现代研究也表明,四关穴除了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12],还可治疗广泛性焦虑症、全身游走性关节痛多种疾病[13-14]。这与冯兴华[15]提出的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要“治肝为主,不能单治手足,也不能独治腰背”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研究结果提示,腧穴选用频次最高的经络是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主要集中于背部。《灵枢·经脉》中记载督脉“贯脊属肾,络膀胱”,为“阳脉之海”,其上行经脑,可加强肾脏与脑部联系,且督脉循行在背部,可总督一身之阳气、贯穿五脏六腑,针刺督脉能有效缓解神志障碍与各经脉脏腑病变。

针灸及其相关疗法治疗FMS在国际的认可度日益提升,但由于针灸针法、刺法种类繁多、临床研究设计不规范、主要疗效指标不明确,目前还缺乏高级别证据支持[16]。因此,专家学者需在中西结合基础上,运用中医理念,使治疗更为系统化、简便化;同时也呼吁广大学者积极开展高质量、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为临床医生应用针灸及其相关疗法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提供思路与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杨帆,贾园. 2010/2011纤维肌痛诊断标准2016修订版[J].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17, (5): 359-360.

[2]CLAUW D J. Fibromyalgia: a clinical review[J]. Jama, 2014, 311(15): 1547-1555.

[3]FREDERICK W,ROSS K,ANDERSON J, et al. The preval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ibromyalgia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J]. Arthritis & Rheumatism: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1995, 38(1): 19-28.

[4]BRIAN W,NAHIN R,KATZ R,et al. The preval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ibromyalgia in the 2012 National Health Interview Survey[J]. PloS one, 2015, 10(9): e138024.

[5]MACFARLANE G J , KRONISCH C , DEAN L E , et al. EULAR revise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fibromyalgia[J]. 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 2016, 76(2):318.

[6]刘颖,张华东,李晶,等. 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中医学病因病机探讨[J]. 北京中医药, 2014, 33(11): 834-835.

[7]马淑惠,戴京璋. 纤维肌痛综合征的病证结合诊治[J]. 世界中医药, 2018, (3): 781-784.

[8]高顺利. 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进展[J]. 医学信息, 2018, 31(z1): 19-21.

[9]MIKE A,SMITH C A, WANG L Q, et al. Acupuncture for depres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2019, 8(8): 1140.

[10]CAO H J, YU M L, WANG L Q, et al. Acupuncture for primary insomnia: an updated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 The 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 2019, 25(5): 451-474.

[11]MACFARLANE G J, KRONISCH C, DEAN L E, et al. EULAR revise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fibromyalgia. BMJ Publishing Group Ltd, 2017: 318-328.

[12]陳远芳. 针灸疏肝调神法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临床的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

[13]王美娜,郑祖艳,王晶. 头穴丛刺结合四关穴治疗广泛性焦虑症临床观察[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20, 8(7): 165.

[14]隋山芊,刘春. 四关穴的临床应用[J]. 医学美学美容, 2019, 28(17): 66-67.

[15]杨同广. 冯兴华教授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经验[A]//冯兴华教授行医五十周年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 北京: 2016: 181-183.

[16]姜泉,肖东葓,张剑勇,等. 针刺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现状及思考[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 15(3): 580-584.

(收稿日期:2021-03-10 编辑:刘斌)

针灸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目的:采用中医针灸三联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列入统计的319例,其中观察组161例,对照组158例。对照组应用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常规的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应用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基本治疗同时,依据中医辨证施治理论,根据不同证型配合针灸治疗。结果:观察组基本痊愈8例,显著进步86例,进步54例,无进步13例,无恶化病例,有疗效达91.93%;对照组基本痊愈3例,显著进步44例,进步64例,无进步44例,恶化3例;疗效7.25%,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在应用基本治疗的同时,配合针灸治疗疗效效果,明显,显著降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恢复快,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针灸三联法;疗效

我国近年统计表明,脑血管疾病的死因排位中居二位,仅次于恶性肿瘤,而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是缺血性中风,约占75%,而且还有继续增加的趋势、严重的危害人类健康。以往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主要为西医常规治疗,随着针灸的临床工作的不断拓展,我科自2006年1月—2010年12月对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319例,在西医的常规治疗的同时,依据中医辩证施治理论,采用针灸三联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所有病例均为2006年1月—2010年12月的住院病人,共356例。按照随机对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依据进行研究的时间先后顺序,随机分配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78例。脱落病例中观察组17例,对照组20例。脱落病例中无病情加重及不良反应发生,其中20例因经济原因提前出院,余17例无明显原因主动要求退出。列入统计319例,其中观察组161例,对照组158例。

观察组中男102例,女59例,年龄最小29岁,最大85岁,平均(68.86±9.49)岁。病程最短1d。入组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8~27分,平均(16.73±6.12)分。对照组中男93例,女65例,年龄最小34岁,最大84岁,平均(64.34±9.62)岁,病程最短12h。入组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7~27分,平均(16.84±6.84)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分布及入组时起始分值在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纳入标准 西医纳入标准 ①发病3-10d。根据CT检查及临床表现、WHO标准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②有肢体瘫痪、日常生活需要帮助。

中医纳入标准 根据1986年全国中医内科学会制定的《脑卒中中医诊断、疗效评价标准》。主证:半身不遂、神志错蒙舌强或不语、偏身麻木、口舌歪斜。见症:头痛、眩晕、瞳孔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1.2.2 排除标准 西医排除标准 ①病后无肢肢体瘫痪,生活自理者;②大面积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脑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③有心肌梗死、严重肾脏或肝脏疾病的患者;④有恶性肿瘤疾病的患者;⑤有严重感染或严重的糖尿病、血液病等全身疾病的患者。

中医排除标准:临床表现有目合口开、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的阳气外脱的缺血性脑卒中脱征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应用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治疗如下:①绝对卧床,保持病人安静;②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痰、吸氧;③预防感染,常规使用1-2周抗生素;④有颅内压增高征象者给予20%甘露醇静脉滴注,必要时加用地塞米松10-20mg/d,每日使用次数及使用天数视病情而定;⑤控制血压,血压增高者给予降压药物;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每日输液1000-2500ml,氯化钾2-4g。

2.2 观察组应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基本治疗同时,依据中医辩证施治理论,根据不同证配合针灸治疗。

2.2.1 火证 主治:除见不同程度的半身不遂,口歪、语言不利外,必见面潮红、目赤、唇红面干、躁动不安、头痛、眩晕、恶心呕吐、大便干、口臭、口苦、舌干、舌燥、口噤、舌强、舌质降红、苔黄干或黄腻、脉弦滑或弦数有力。

分析:火为阳邪,其性上炎,故见面潮红、目赤、唇红。火拢神明,故躁动不安。火盛生风,故头痛眩晕,气机升降失常,故恶心呕吐。火盛伤阴,故见大便干、唇干、苔黄干、舌躁口干。口噤、舌强、火盛风之征也。其舌质、舌苔、脉象皆火热之象也。

治法:潜阳降火,育阳顺气,活血化瘀

针刺放血:①手+井(少商、高阳、中冲、关冲、少译);②手+宣。均用三棱针点刺放血,两组穴交替取用。头痛眩晕甚者,百会、太阳穴交替取用,三棱针点刺放血。舌强、呕吐者,金津、玉液刺放血。

针刺取血:手足十二针(曲池、内关、合谷、阳陵、足里、三阴交)均取双侧,进针得气后,寻找较强的酸胀感,口噤取颊车,喉痹,取翳风、完骨、风池,均取双侧,针尖向结喉深刺45-60mm(1.5寸-2.0寸),每页捻针1-2分钟。

急性期每日针刺两次,一次放血,一次针刺。一般放血两次。待上热渐熄,病势转危为安,停止放血,改为一日针刺一次。手法用泻法。

2.2.2 虚证 主证:除见不同程度的半身不遂、口歪、语言寒涩外,必见神疲懒言、气短无力、语言低祛、或自汗或四肢欠温或纳呆或尿频或大便无力或大便溏或心悸失眠、舌体肥大、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或结代,多为虚证。

分析:虚,指气虚。气虚刚见脏腑功能衰退的证候。

治疗:补益正气,活血化瘀。

针灸治疗:百会、人中、中脘、气海、足三里、内关、三阴交(双)气海后加艾叶灸。喉痹取医风、完骨、风池、,手法用补法。每日针刺一次。

2.2.3 虚火证 主证:除见不同程度的半身不遂、口歪、语言不利外,伴有面色黄或淡红,语言低微,神疲嗜睡,头痛头晕,小便频或失禁,大便干或排便无力,烦躁易怒,失眠多梦,心悸,肢麻,流涎,舌质红降,舌质红或暗红或嫩红或见中裂或见舌体瘦小,少苔,苔薄或见少津,脉弦或脉滑,弦细数。

分析:虚指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肾气虚而言。其舌质红或红降,舌苔黄或黄干,脉弦滑,均为火热,之特征,也是诊断虚火证的根据,本证多因过劳以及郁怒,情绪激动等两种诱因作用下发病,且多于活动时发病。

治疗:益气降火,活血化瘀。

针刺疗法:曲池、阳陵(均双侧)、内关、合谷、中里、三阴交(均双侧),得气后取较强酸胀感。偏于气虚,气脾两蛚者加中脘、气海(补法);偏于肝肾阴虚,肾气虚者,加关元(实糕),头痛发晕明显者,取百会、风池、手+井放血。

2.3 统计方法 住院治疗30d全部统计数据以双侧检验,p<0.05作为判断差异显著性的标准,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进行分析。等级分组资料用Ridit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处理。

2.1 疗效观察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总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从表2可以看出,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分值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即由发病至病情稳定这段时间,此期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此期治疗得当,急性期可以缩短,;急性期愈短,则病情愈轻,故而预后僡良。反之,若治疗失宜,此期可以延长,此期愈长,则病情愈重,故而愈后愈劣。因此,医者必须遵循“急则治其标”的原则,辩证求因,集中力量消除其发病诱因,控制病情发展,这是急性辩证施治的产要任

针灸学论文范文第4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99例进行研究, 所有研究人群均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偏瘫诊断标准[1]。其中男性为53例, 女性为46例, 年龄分布为 (61.8±8.1) 岁, 最大年龄为85岁, 最小年龄为43岁, 平均病程为 (9.3±2.6) d, 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2组, 观察组51例, 采用针灸治疗并配合现代康复, 对照组48例, 为单纯现代康复对照组。2组研究人群在性别、年龄和病程之间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2组具有可比性。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明愿意参见本次研究。

1.2 研究人群的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 临床症状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脑卒中偏瘫诊断标准; (2) 偏瘫引发的肌无力≤3级; (3) 研究人群均为第一次发病, 且病程都<28d, 无明显其他并发症。排除标准主要为三点: (1) 严重精神意识障碍患者; (2) 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患者; (3) 不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 治疗方案的选择

1.3.1 针灸治疗方案

采用石学敏专家的针灸醒脑开窍疗法作为治疗方案, 首先选择内关、三阴和人中作为主穴, 极泉、委中和尺泽作为副穴, 托患者存在口角歪斜时配合地仓、颊车;若患者眼歪斜配合攒竹和清明;做患者耳聋耳鸣应配合听宫、听会和耳门, 眼睑下垂应配合阳白等。具体的操作方案为在各穴消毒, 采用一次性针灸针进行常规如真, 在有针感时使用捻转1min, 同时留针30min, 进行每日1次, 每30天为1个疗程, 共治疗2个疗程。

1.3.2 现代健康康复

本研究主要采用促进血管通畅的技术进行综合治疗, 主要的运动方法为Bobath法。

1.4 质量控制与统计分析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Epidata 3.1软件进行数据双录入, 以保证数据的质量。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统计方法为t检验。

2 结果

研究人群针灸治疗前后FMMS及MBI评分分析。对51例观察组和48例对照组进行治疗前后FMMS及MBI评分比较分析, 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显示上肢FMMS评分、下肢FMMS评分和MBI评分比较都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显示上肢FMMS评分、下肢FMMS评分和MBI评分比较都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 显示上肢FMMS评分、下肢FMMS评分和MBI评分比较都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一种致死率、致残率都很高的常见病。大力提高脑血管意外的康复治疗水平, 最大限度恢复脑血管意外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临床首要任务。现代医学主张脑卒中急性期的康复处理应当与急性期的医学处理同步开始, 针刺配合康复训练, 按脑卒中康复分期进行不同的针刺法, 是现代康复治疗与中国传统康复治疗相结合的一项探索, 相得益彰。脑卒中在急性期就应接受针刺治疗, 时间越早越好, 最好在发病6h内针药并用。因为急性期病灶在脑部的病位较浅, 出现的肢体症状完全由脑部病灶引起, 这时治疗的重点在脑部, 以醒脑开窍为主。华佗夹脊能调整躯体神经功能, 加强了刺激能量的激发和信息传递, 加快修复和重建受损的神经反射通路, 从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脑卒中偏瘫是由患者脑血管破裂或阻塞而引起的以偏瘫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又称半身不遂。其主要包括脑梗塞、脑血栓形成、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情况。脑卒中偏瘫发病快速, 根据流行病学推算, 我国每年脑卒中新发病例数约150万, 幸存者中大约有70%~80%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1998年的全国统计显示脑卒中死亡率占死因的第二位, 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2]。对于脑卒中偏瘫的治疗目标为重新建立正常的协调运动模式, 由此可见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改善肢体功能的重要性[3]。针灸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 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 在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 具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 是我国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中的的宝贵遗产。研究显示针灸对改善患者的运动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4]。本研究显示采用针灸治疗脑卒中效果明显, 应加强推广。通过对于患者的观察, 运用Fugl meyer (FMA) 评分系统对患者运动功能进行治疗前后评价, 以及运用Barthel指数 (BMI) 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发现运用祖国传统的针刺处方配合现代康复医学肢体功能训练, 能显著增强脑卒中患者的运动能力, 改善脑卒中患者错误运动模式, 使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得到很大提升。与其他康复治疗方法相比, 本方案有明显的优势。

注: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意义, △P<0.05;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摘要:目的 探讨采用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99例进行研究, 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 观察组进行针灸治疗, 观察2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上肢FMMS评分、下肢FMMS评分和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对照组治疗后上肢FMMS评分、下肢FMMS评分和MBI评分与治疗组相比也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 显示上肢FMMS评分、下肢FMMS评分和MBI评分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采用针灸治疗脑卒中效果明显, 应大力推广。

关键词:针灸,脑卒中偏瘫,现代康复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 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380.

[2] 陈冬青.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对脑卒中偏瘫患者ADI的影响[J].中国康复, 2003, 18 (1) :45~46.

[3] 尚翠侠, 李强, 刘珊珊, 等.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的临床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3, 25:619~621.

针灸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其实,细细想来,这也是很正常的。就医学来说,从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毕竟有限,终身学习才是一个医者智慧的源泉。因而,一个医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最重要的东西便是学习的能力。“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古语便道出了杏林之法门。

从整体上讲,中医虽有理论指导,但由于今人与古人在认知上的差异,对于初学者,中医还是比较抽象的,缺乏一定的直观性和系统性。在基础课程中,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等课程,由于是编者从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中摘录整理出来的信息,其系统性还是比较强的,有一个大体的知识框架,比较容易让学生从整体把握。但是,对于中药学、方剂学和针灸学等,这些课程的脉络精髓就隐含在看似枯燥的药物、汤头和经络腧穴之中。但这些精髓又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若是硬是将其用文字表述出来,往往会使读者茫然不知其解。唯有通读方剂,才可知晓配伍之精妙,唯有概览针灸,方能领会金针之奥义。因此,在不同的课程中,确乎需要自己变通方法,以便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单就针灸学来说,其知识是比较零散的。而且刚才也提到,只有先把这些看似杂乱的经络腧穴做了大概了解之后,才能发现其中的规律所在,进而才能成系统,成理论。若是起初就妄图在其中找寻脉络框架,无异于缘木求鱼,必然毫无所获,且易误入歧途。

针灸学需要背诵记忆的东西还是比较多的,而重复是记忆之母。大量的重复无疑是记忆的最佳手段。虽说如此,但机械式的重复难免会索然无味,让人失去耐心。所以,在记忆时,还是需要有一定的技巧来辅助记忆的。

对于经脉的循行,我们不妨将其整理成卡片,或是准备记忆手册,以充分利用零散时间,时时重复,强化记忆。同时还要理解文意,在身体上找到经络大致循行路线,如此亦可协助加深理解。经过大量的重复之后,能够所背所记,不假思索,信手拈来的程度,这便达到了可以永久记忆的条件了。

对于腧穴,首先要解决的是它的归经和定位。掌握好这两项后,才能更好的掌握其主治特点。对于定位来讲,最有效的方法莫如点取,若是能够点取准确,其基本定位也就掌握了,而且不至于枯燥,在此基础上再对其定位的描述稍加温习,便没有什么问题了。再来说归经,任督二脉的穴位归经自是简单,不必细说。十二正经在四肢的分布也都是比较有规律的,在定位大致清楚地条件下,再对归经稍加记忆,掌握也不是难事。对于背胸部的经脉分布,也是颇有规律可循的。例如,在腹部正中旁开2寸,胸部正中旁开4寸,基本都属胃经;腹部正中旁开4寸,基本都属脾经;腹部正中旁开0.5寸,胸部正中旁开2寸,则属肾经;在背部,就是正中旁开1.5寸和3寸两条膀胱经侧线了。

接下来是对腧穴主治的记忆。腧穴主治不外三条——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腧穴所在,主治所及,掌握好了腧穴定位,其近治作用也就不在话下了。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对于归经明了后,腧穴的远治作用也便有了大致的方向。而对于腧穴的特殊治疗作用,就需要单独记忆了。

在对经脉的循行,腧穴的定位、归经和主治大致了解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不断重复,以加强记忆了。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需要变换各种方式,以调动大脑的兴奋性,保持较高的记忆水平,达到最佳的记忆效果。为此,我们可以对腧穴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

细说来,在纵向比较上,可以经脉循行为依据,纵向总结比较每一经的腧穴,在这个过程中以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在掌握十四经脉循行的基础上,以十四经脉循行体表部位为主要依据,在腧穴分经主治规律的指导下,纵向学习总结每一条经脉的腧穴。如此,以经统穴可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能对每一经腧穴的大体分布位置及主治病症有更系统更全面地认识。如同将食材烹饪为佳肴一般,将先前杂乱的知识点系统化、灵活化、生动化。

在横向比较中,我们可以在腧穴主治规律的指导下,横向归纳腧穴的主治作用。

凡是腧穴都有近治作用,这是一切腧穴主治的普遍规律。根据腧穴的近治作用,将人体全身各部的腧穴进行归纳:头面部腧穴主治头面病症,躯干部穴位主治脏腑病症等。如,胃脘部的中脘、上脘、建里、梁门等,主治胃腑疾病;眼周围的精明、承泣、四白等,主治目疾。

十四经脉腧穴具有远治作用,尤以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更为显著。横向归纳总结这些穴位的远治作用,能更好的掌握其临床应用的特点。例如太冲、行间可清泄肝胆火热,故可治疗头痛、眩晕、胁痛和目疾等,公孙、足三里可补益脾胃,故可治疗腹胀、腹痛、呕吐等。

腧穴的特殊治疗作用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节作用或是相对特异性的治疗作用,这是小部分腧穴主治的特殊规律。例如,天枢穴对肠道蠕动有双向的良性调节作用,既能通便又能止泻;内关可以双向调节心率;至阴可以调整胎位,大椎可以泻热,隐白善治崩漏等。把这一类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腧穴归纳在一起集中学习,可以起到强化记忆的目的。

在横向比较上,也应该注意位置相近、取穴标志相关的穴位之间的比较。把这些穴位进行对比和总结,可以有效避免部位相近的穴位之间的混淆。如位于腕横纹上的阳溪、阳池、神门、太渊等,位于肘横纹的尺泽、曲泽、曲池等,以及平脐的天枢、大横等。

另外,在横向比较上,还应该注意相似穴位名称的穴位比较。这些穴位因名称相类似,所以极易混淆,应单独总结,强化记忆。例如:与风有关的穴位,风池、风府、风市、风门等;与气有关的学位,气海、气冲、气户、气舍等。

接下来还有对特殊穴要有了解,如五输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等,因为这些穴位对腧穴的治疗作用有着总结和指导意义,而且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应用,所以了解了这些腧穴的主治和应用规律,对腧穴的记忆大有裨益。例如,筋会阳陵泉,血会膈腧,如此便对阳陵泉和膈腧的治疗特点有了认识;再如,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掌握了这些,对于五输穴的治疗特点会有较为全面认识。

此外,还要加强实践,多多进行针刺练习,并在此基础上利用针灸治疗身边同学的一些常见疾病,在实践中去感悟针灸。

最后,扩展课外阅读,也不容忽视,课外的涉猎可以加强对针灸学的兴趣,拓展知识面,加深对课堂学习的理解,如此便可事半功倍。

以上便是自己一个学期以来在针灸学学习方面的一些感悟。

有关至阳穴的梳理

至阳穴位于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有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有第7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及棘突间静脉丛;布有7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主治胸胁胀痛,黄疸;脊背强痛;咳嗽,气喘。

以下是有关至阳穴穴义的一些解释:

(1)至阳。至,极也。阳,阳气也。该穴名意指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天部阳气。本穴物质为筋缩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受督脉络脉所传之热而化为天部阳气,穴内气血为纯阳之性,故名。

(2)金阳。金,肺金之气也。阳,阳气也。金阳名意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纯阳之气。理同至阳名解。 〖别名〗金阳穴。

〖穴义〗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天部阳气。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纯阳之气。

〖运行规律〗循督脉上传灵台穴及外散于脊背各部。

〖功能作用〗壮阳益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至阳穴治疗带状疱疹有独特的疗效。

带状疱疹,俗称“蛇盘疮”,皮疹以水疱、疼痛为主要特点,属于西医学的病毒类皮肤病范畴,青年人发病,因其体质强壮,疼痛尚可以忍受,对于老年人来讲,体质虚弱,正气不足,气虚不能推动血液运行,导致血液瘀滞于局部,不通则痛,疼痛可呈烧灼样、刀割样、针刺样,常持续存在,剧烈难忍,甚至彻夜难眠,一般的止痛药没有效果,因此,止痛成为治疗的首要。

至阳穴为督脉经阳气隆盛之处,该穴有振奋宣发全身阳气,疏通经血、利湿热、宽胸膈、安和五脏、补泻兼施之功,经过多年临床研究证明,至阳穴埋元利针法可以起到疏通局部经络气血、祛邪扶正、缓解疼痛的作用,该方法起效快、疗程短、无副作用,已通过临床试验证明其确切疗效。

上一篇:中医药教育下一篇:中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