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教育范文

2024-04-17

中医教育范文第1篇

摘 要:人文素养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职教育中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近年来学术界和教育界对中职生人文素养的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生;人文素养教育;综述

在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需求不断提高的合力推动下,我国的职业教育迅速发展,职业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从事生产、服务、经营、管理等技术应用人才的重要角色。然而职业院校学生尤其是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文化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效果相对较差,有较明显的自卑心理和厌学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中职生群体开展有效的人文素养教育,培养人文关怀就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以此为题,对近年来国内中等职业院校的人文素养教育展开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一、直接探讨研究中职生人文素养教育

据笔者从学术期刊网检索得知,关于中职生人文素养教育的研究多数学者都是直接以此为题表达观点,且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如肖小红的《中职教育中人文素养教育的思考》、李炜宁的《提升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的思考与实践》等对中职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思考;李梦的《中职生人文素养提升的现状与策略》、俞华的《浅谈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研究现状——基于中国知网2000—2014年学术文献的统计分析》、刘志霞在2012年3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上发表的文章《对中职生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及主要对策》、刘莉莉的论文《中职学校学生人文素质现状、问题及教育策略》等对中职生人文素养教育现状和对策的思考。唐玉梅发表在《安康日报》的《人文素养为中职生插上“隐形的翅膀”》,王岩松的论文《构建中职学生人文素质初探》、黄高松的《广州中职学校人文素质教育问题研究》等对中职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整体研究等。

二、与学科相结合研究中职生人文素养教育

笔者研究发现,目前,学界关于中职生人文素养教育能很好地与语文、德育、英语、数学、美术、艺术等学科相结合,且对语文教育教学课程与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研究居多,其他学科有所涉及,但研究有限。

(一)与语文相结合开展人文素养教育。国内对中职生语文课堂提高人文素养教育已有很多人进行了研究。如董泽艳的《中职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依托中职语文教育》、陈春兰《在语文活动中提升中职生人文素养》、罗晓梅发表在《云南经济日报》的《试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郭静在中国职协2014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下册)会上发表的《中国梦视域下的中职语文课堂的人文教育》等。

还有学者针对语文课堂教育的某一方面展开研究,来提升中职生的人文素养,如覃如洋的《提升中职生人文素养,文言文教学应有一席之地》、陈春兰的论文《中职语文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课堂教学方法研究》、费伟的《中职语文文学人物形象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影响及教学对策研究》、龚卫娟的《个性化阅读教学与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等。

(二)与德育课相结合开展人文素养教育。中职生的德育课是职业院校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曹威的《浅谈基于人文素养的中职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路径》、戴红的《中职德育教师提升人文素养的几点思考》、管小青、朱世德的《关于中职德育核心维度之人文素养培养》、孙晓露《中职德育课教学人文精神培养策略》、陈丽芳的《夯实人文底蕴提升人文素养——中职哲学教学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索》、高仪铎的《浅析中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王兵发表在《云南经济日报》的《在中职德育中应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等。

此外,还有学者提出了要把中职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与英语教学、数学教学、美术教学、艺术教学甚至专业课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如杨艳智的《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找回缺失的人文素养教育》、陈晓兰的《中职英语教学中强化人文素质培养的实践探讨》、陈保勇发表在2014年5月现代教育数学探索学术交流会上发表的文章《浅谈中职学校数学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赵凯的《中职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朱国林的《在中职校园艺学课程中渗入人文素养教育》等。

三、利用学校特色、专业特色开展人文素养教育

目前,学界对利用学校特色、专业特色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研究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充分发挥学校特色开展人文素养教育,比如卫生学校、一些工科学校等。如,刘开颜的《工科中职学校人文教育调查研究》、谢法纲的《中职卫生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刘苏的《加强中职护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朱梦照的《中职护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祁海萍、赵晓玲的《中医学校医学人文素养现状调查研究》等;二是尽可能与专业相结合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研究,如学前教育专业、文秘专业、旅游专业、护理专业等。如,王佳渝的《浅谈中职护理教学中存在的人文素养问题》、卢玉彬、马佩芬的《院校联合构建中职护生专业认知行为及人文素质教育新模式》、李珊《浅谈中职旅游专业加强人文素养的实践研究》、甄晶的《中高职衔接模式下文秘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困境及对策研究》、栗华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策略研究》等。

四、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开展人文素养教育

利用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开展人文素养教育是提升中职生人文素养的又一重要方面。如,钱静的《经典诵读与中职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朱艳艳的《倡导国学教育,培养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石玉秋的论文《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对中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李容、李存兴的《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周冠祥的《经典诵读提升中职生人文素养的探索与思考》。

综上所述,国内学界对中职生人文素养的研究大多成果丰富,而且主要集中在直接探讨研究中职生人文素养教育、与学科相结合研究中职生人文素养教育、利用学校特色专业特色开展人文素养研究、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开展人文素养教育四个方面。纵观研究发现,学界对中职生人文素养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如,学界还没有一部关于中职生人文素养教育的专著;很多研究成果多是各职业院校教师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得出,没有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学者对如何开展中职生人文素养教育的研究不够透彻等。

中医教育范文第2篇

[关 键 词] 中医药文化;高职;中医教育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中医药专业的教育当中,需要充分重视中医药文化教育,加强对中医药文化重要性的认识,积极挖掘中医药文化资源,更好地促进中医药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一、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中医药文化是我国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对于高职教育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我国中医药传统文化主要包括中医经典著作、中药处方、中医哲学思想等方面。具体表现为精神文化、行为文化与形象文化三方面。其中,精神文化主要是指良好的医德医风,具体包括敬业精神、诚信意识和创新意识等,从事中医行业时应将维护人的生命价值视为医学出发点及最终目的,对待病人也应一视同仁,保持高度的同情心,還应保持对工作的专注,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行为文化主要包括中医辨证方式、治疗方法及养生方法等,其中包括重视日常调养的观点、以及矛盾转化的辩证哲学思想等。形象文化是指一些具体的表层形象,如中医药企业品牌、中医院及其环境等。中医药文化的主要特点包含以下四方面。

(一)多样性

多样性是中医药文化的一项显著特点。对于文化本身来说,其通常具有广泛性与多样性的特点,中医药文化也同样具备上述特征,其中既包含有关中医药的精神文化,也包含相应的物质文化。具体可以包括我国历史上优秀中医事例、《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本草纲目》等中医学著作,同仁堂、宏济堂、陈李济、叶开泰等中医药老字号及其堂训等[1],是一种内涵十分丰富的文化形式。

(二)价值性

价值性是指中医药文化对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具备重要价值,也是中医药事业得以发展的基础。如果缺少中医药文化的基础作用,中医药事业无法获得良好发展。包括《本草纲目》著作、“大医精诚”理念以及“望闻问切”手法等在传统中医药文化,至今仍然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民族性

民族性是指中医药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差异性。中医药文化包含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与理念,与外来医学具有明显的区别。民族性特点使中医药文化成为世界医学中的一种独特现象。

(四)时代性

中医药文化也具备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创新的特点。中医药文化一方面发挥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中医药文化自身也在不断进行创新与发展。在目前科学技术水平高度发展的背景下,对于中药及中医理论的研究也表现出科学化与深入化的特征,产生了许多的优秀研究成果。

二、中医药文化对高职中医教育的作用

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对于提升高职院校中医教育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根据目前的高职中医教育现状,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仍然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高职类院校医学生一般采取3年学制也就是“2+1”模式,在校理论学习时间为2年,并增加1年临床实习,相对于本科院校医学生的5年学制,学习时间上较为紧张[2]。在学习内容安排紧凑的状况下,难以对中医药典籍进行深入研究和充分理解。此外一些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中医药理论的讲解较为重视,实践课的数量较少,同时在中医药文化课程讲解时,对其中“天人合一”“辩证思维”等人文知识的重视程度不足。针对上述现象,开展高职中医药教育时,需要先认识到中医药文化对高职中医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中医药文化既是我国一项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是高职中医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中医药文化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医基本理论知识,同时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因此,学习中医药文化对人才的培养具有关键作用。

1.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提高

目前在许多高职院校中医教育实施过程中,将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与《温病学》在内的经典中医著作设置为必修课程。上述著作具有高度的理论性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的发展当中,上述著作也发挥着关键的指导作用。通过开设相关的专业课程,能够对学生今后的实践形成有效指导,使其较为全面地掌握中医学理论知识,增强自身知识功底。在深入学习中医经典著作的基础上,还有利于学生临床应用能力的提高。《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著作中,包含十分全面的辩证理论体系,如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等理论以及整体观念的思想等。既揭示临床应用的普遍规律,也体现了灵活应变的原则,对提升学生的中医专业知识能力具有显著作用。

2.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中医药文化中包含丰富的人文精神与仁爱思想,通过对中医药文化的学习,对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更有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中医学人才。我国传统中医药文化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在其形成及发展过程中,受到儒家、道家等诸子百家的传统思想的影响,同时也有效借鉴了我国古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因此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中,能够在学习中医学知识的同时,更多了解到关于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促进知识面的拓展。包括《大医精诚》在内的医学著作中,充分展示体现了以人为本及工匠精神等优秀的道德品质,能够发挥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有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落实教育改革与中医药发展战略要求

目前,高等教育改革处于广泛推行阶段,提出了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一系列改革和发展意见,也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述文件中提出加强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高职院校也应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的改革措施。通过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对于中医药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发挥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通过将中医药文化与高职中医教育有效结合,也有利于中医药发展战略的落实。根据国务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的要求,在今后中医药行业的发展中,需要重视中医医疗服务能力的提高,大力发展中医保健服务,做好对中医药理论方法的继承,加强中医药师承教育,并积极推动中医药的创新,提高中药产业发展水平,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3]。为了更好完成上述发展目标,人才培养是其中的重点内容,需要通过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实现上述目标。而通过进行中医药文化教育,培养具备专业素质与创新精神的人才,能够更好地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最终实现我国中医药发展战略。

(三)促进中医思维方式的养成

中医药文化应用于高职中医教学的另一项作用为能够促进学生深入理解中医理论,建立中医思维理念,更好地解決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能够应用于今后的实际工作及生活中。在高职中医教育中运用中医药文化,有利于学生养成以下几种思维方式,把握中医学关键理念。

1.整体观念

也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在中医药文化的不同层面都有所体现。该理念主要是从总体和系统的角度,研究不同要素之间的统一关系,在人、自然与社会相统一的角度思考问题。在中医的思维方法上,包括天人合一与取类比象等许多方法都来源于这一理念。而通过将中医药文化应用于高职中医教育,也能够帮助学生养成从整体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2.辩证观念

辩证观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在中医药文化当中也有着充分的体现。辩证的思维方式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关系。在中医药文化中,对疾病的诊治过程充分体现了辩证的观念,主要采取矛盾、运动及发展的理念对人的生理活动做出分析。学生在今后工作中,可以应用这一观念,采用因地、因人而异的治疗方法。

3.中和思维方式

中医药文化的“中和”思想主要借鉴儒家的思想观念,在中医学的发展中发挥着指导作用,主要强调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4]。这一理念具体体现为中医药文化中对“阴阳平衡”的重视,只有保持中和的状态才能够维持健康。学生在掌握这一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进行医疗实践。

三、中医药文化与高职中医教育的结合方式

高职院校中医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

(一)需要建立积极学习中医药文化的氛围

在新生入学阶段,可以向学生介绍关于孙思邈、华佗等优秀的传统中医学代表人物,使学生树立行业自信。还可以在学校广场、走廊和班级内部布置雕塑、宣传展板等,加强对中医药文化的宣传,营造积极学习中医药文化的氛围。

(二)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对中医药文化的渗透

例如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可以通过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并结合《易经》讲解“阴阳”的哲学观念,让学生了解“阴阳”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广泛联系。在《中药学》教学中,可以结合《神农本草经》等传统中医著作,讲解相关的药材知识。

(三)应积极举办各类实践活动

比如,组织经典著作诵读活动让学生背诵一些中医学经典著作。还可以举行中医药知识讲座、中医健身方法展示、中医保健知识宣传等活动,通过上述活动,让学生积极进行中医药文化的学习与继承。

中医药文化是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传统文化,将中医药文化与高职中医教育进行结合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落实教育改革与中医药发展战略要求,让学生在今后的实践中有效运用中医思维方式。同时,高职院校也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方式,促进中医药文化与高职中医教育的充分结合。

参考文献:

[1]侯仕福.中医药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药学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林区教学,2019(5):1-2.

[2]冯娇,冯雯妍.关于传统中医药文化融入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思考[J].医药高职教育与现代护理,2018(4):195-197.

[3]金虹.试论高等职业教育的中医药人才分类培养[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7(3):347-351.

[4]陈谦峰,程佩,郑绍勇,等.中医药文化对中医教育的作用与意义探讨[J].江西中医药,2019(10):20-22.

编辑 司 楠

中医教育范文第3篇

[摘要] 中医护理是以传统医学文化为依托,以中医整体观理论为指导,以辨证施护为中心,着力在临床护理、情志护理、饮食护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以及卫生保健、疾病预防等方面能体现“以人为本,天人相应,”指导思想的中医护理专业队伍。在护理岗位上能否发挥中医护理的特点和优势,是我们每一个中医护理人员深思的问题,就我院脾胃科开展中医护理工作的现状,谈如下体会:

[关键词] 脾胃科;中医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403

1 中医护理工作现状

1.1 中医护理编制不够,《2010年中医医院管理年评估细则》要求:病区实有床位数与在岗护士人数的比例不低于1;0.4,脾胃病区实际床位45张,护理人员12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展,给农民创造了良好的就医环境,医院住院人数大大超过了实际床位,护理人员严重缺编,脾胃病人疗效慢,病情易反复,住院周期长,护士群体又具有特殊性,生育假长,县级医院服务对象大多来自农村,季节性患者增多,医院没有机动护理人员补充,造成某一时期,科室护士严重不足。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整体护理的开展,护理工作的范畴不断扩大,在人数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护理工作的内容,如电脑处理医嘱、计费、打印、发放一日清单、取药、催款、陪同患者完成各种检查等大量非专业护理工。护理人员时常加班加点,超负荷的工作使她们体力下降,情绪不满,造成护理质量的下降。加上社会对护理人员的不尊重,使一些已成为护理骨干的护士调出和调离护理岗位,挫伤了临床护理人员的积极性,造成极坏的影响。

1.2 护理人员中医药基础知识缺乏 中医护理是以整体护理观念和辩证施护为特色,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中医药素养,护理人员三年内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的时间大于等于100学时,由于本科护士大多毕业于西医护理学校,使中医护理管理体系西化,培训学时虽然达标,但大多流于形式,脾胃科低年资护士调整较快,缺乏专科中医护理理论和操作水平。实施中医护理特色尚有一定的难度。

1.3 中医特色护理实施较差 ①科内有些疾病还未制定中医护理常规,已制定的疾病护理常规无中医内容,有些疾病仍为西医名称,如上消化道出血,溃疡性结肠炎等。②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未认真开展,中医护理技术的掌握仅仅停留在单纯的技术考核层面,未与临床结合,中医护理技术的开展使用率低。③中医护理工作的开展尚未形成氛围,医院虽然有鼓励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措施和考核制度,科内奖金与科室收入挂钩,却无开展中医护理技术项目的鼓励措施。加上中医药人员对辩证使用中医护理技术项目的中医药知识缺乏,致使开展中医护理技术的医嘱较少或无医嘱,很大程度的制约了中医护理技术的开展。

2 对 策

2.1 加强中医护理人才的培训 加强科内护士中医药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杜绝中医护理西化,另一方面落实好中医护理继续教育制度,结合临床系统的进行中医药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我科护士除了参加全院组织的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和中医护理学学习外,护士长每月进行中医理论培训两次,每次两学时,主要采用在干中学,边干边学的方法。如经常请本科医生结合具体病例讲辨证论治,护士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进行辩证施护,祖国医学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启示我们通过全面观察病人的表情、语言、气息、神态、舌苔脉象的变化,了解病人肺腑的虚实和机体气血的盛衰,确定疾病属何种病症然后确定施护原则。请高年质、高学历的中医讲课,传授中医理论知识及诊治经验。有计划的选派科室骨干到省中医院脾胃科轮流进修学习,派护士长到柳州中医院脾胃专科考察,不断的提高中医护理管理,理论和操作水平。定期进行中医理论和技术操作的考核,并与科室的考核挂钩。多途径多方位开展中医护理工作,如通过电视广播、电子显示、黑板报、科普宣教,邀请上级医院知名教授坐诊等方式,来开展脾胃病的冬病夏治,开具中医护理相关医嘱,为临床中医护理实施提供技术保障。

2.2 从病房设施方面突出中医特点

2.2.1 设有中医专柜。备有临床常用的丸、散、膏、丹、中药针剂、粉剂等,还有数种汤剂,以供急需。

2.2.2 设有中医治疗室。备有针灸用品,梅花花针、火罐、中药药物导入仪,推拿按摩仪,超生红外线等。针灸、火罐、按摩、耳针应用较多,针刺或指针按摩足三里、中脘、内关、等穴,能调理脾胃,改善腹胀,不思饮食等症状。艾灸、火罐用于腹部上、下、中脘、神阙、背部肝、胆、脾、肾、三焦等穴能改善脾胃患者的饮食状况。

2.2.3 备有煎药,热药的用物。

2.2.4 病区设有脾胃病宣传栏,讲解脾胃病预防、治疗、饮食调养,情志护理,中药养生,保健等方面的知识。

2.3 加大中医护理项目在临床的开展

2.3.1 不但完善和落实中医护理病历的书写,我们通过学习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结合本病房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中医护理病历的书写格式和要求。内容有病人的一般情况,发病节气、简要病情,辩证分析,饮食护理,情志护理,气象护理,护理技术预防措施。责任护士在病人入院后48小时完成中医护理病历的书写。

2.3.2 对脾胃病人进行症型分析,开展辩证施护,脾胃病人需三分治,七分养,防重于治,为此我科实现责任制护理,从病人入院望、闻、问、切开始到续写,修改护理措施,直至出院,由同一名护士完成。

2.3.3 脾胃病人入院后,责任护士通过观察病人的表情、语言、气息、神态、舌苔脉象的变化进行辩证施护,病人常因中阳不振,出现纳差、脘胀、嗳气、吞酸、乏力等症状,产生悲观情绪,多疑善虑,护士应多与患者谈心,告知其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以热、软、烂、香、辛、甘为主,少食多餐,忌生、冷、辛辣、刺激之品。多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如听音乐,下棋、打扑克、唱歌、做气功等,保持心情舒畅,对病人进行中药护理指导,情志护理指导,饮食调养指导,康复护理指导,运动保健护理指导,增强病人治愈疾病的信心。

2.3.4 開展一些临床常用的中医护理操作,包括:中药灌肠、中药汤饮、中药熏蒸、中药热敷、中药外敷、中药喷雾、穴位注射、放血疗法、艾灸、推拿按摩、皮肤护理、口腔护理、褥疮护理等。

3 体 会

要在脾胃病房开展中医护理工作,只有深入学习脾胃病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严格遵守脾胃病饮食护理原则,结合病情进行辩证施护,将每一项中医护理操作落实到位,才能充分发挥中医护理的优势,不断地总结经验,推动中医护理工作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淑兰,王玉香.中国实用综合医学.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1:958-959.

中医教育范文第4篇

摘要:目的 基于临床实用性,对中医临床术语系统病证分类体系框架进行整理研究。方法 基于系统整体框架的构建原则,参照中医病证相关国家标准、教材及医院实际分科情况,对中医临床术语系统v2.0(TCMCTS v2.0)病证分类体系进行探讨研究。结果 TCMCTS v2.0以国家标准为基础,结合教材和临床诊疗实际需要,目前形成中医疾病一级分类9个,证候一级分类10个;并根据临床实用性和证候概念的自身特点,形成了证候类概念多维度归类的原则。结论 TCMCTS v2.0病证分类体系的构建,使病证类概念结构更加系统和完善。采用多维度归类的方式对证候类概念进行归类,规范了分类方式,避免了分类不完整的问题。

关键词:中医临床术语系统;分类体系;中医病证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18.05.003

Study on Classification Frame of Disease and Syndrome of TCM Clinical Terminological System v2.0

JIA Li-rong, LIU Jing, LIU Li-hong, GAO Bo, ZHU Yan, BAO Lei, LI Hai-ya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Key words: TCM clinical terminological system; classification system; TCM disease and syndrome

基金項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61601521);中国中医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自主选题(zz110321)

第一作者:贾李蓉,E-mail: jialr@163.com

*通讯作者:李海燕,E-mail: li_haiyan01@126.com

中医临床术语系统(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Terminological Systems, TCMCTS)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2005年起开始研制的,专门面向中医临床的大型术语系统[1]。系统内容是经过编排的描述健康状况和中医医疗活动所需的术语集合,主要服务于中医临床、科研信息化工作,为病历书写与数据挖掘提供标准化术语支持。中医临床术语系统的建立在近10余年中医临床信息化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解决了一些中医临床信息化问题[2]。但在使用过程中也发现了该系统自身的一些问题,如概念术语收集的书本化、系统结构的相对不合理性及整体系统的冗余现象严重等。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对术语系统的研究和认识的提高,2017年,研究团队在系统框架、关系类型、定义方式等方面对原系统进行了重构和升级(http://tcmcts.org/)[3],于2018年1月正式发布中医临床术语系统v2.0(TCMCTS v2.0)。

中医临床术语系统中病证类包括的是“中医疾病”和“证候”,是中医诊疗过程中的核心内容。在TCMCTS v2.0的分类框架中,病证是18个顶层分类之一[4]。

1 资料与方法

1.1 参考依据

TCMCTS v2.0病证类分类既要符合中医理论分类方式,能够囊括病证类所有概念和术语,又要充分考虑临床实际使用需要。其主要参考依据有2种:一种是标准规范、中医药辞典(词典)、教科书、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成果等,主要有国家标准《GB/T 16751.1-1997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 16751.2-1997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GB/T 15657-1995 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行业标准《ZYYXH/T 4-49-2008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十二五”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系列教材,及《中医药学名词》《中医药学名词·内科学 妇科学 儿科学》《中医药学名词·外科学等六科》《中医大辞典》等;另一种是参考目前各级中医院的实际分科情况,如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分科情况,以及《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5]。

1.2 分类原则与方法

1.2.1 指导总则 符合中医理论体系,且满足临床实际需要,保证分类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

1.2.2 病证体系构建方法 TCMCTS v2.0病证类包括“中医疾病”和“证候”2个子类。“中医疾病”描述中医理论指導下对异常健康情况的总结,表现为症状、体征、行为、病理变化等异常;“证候”指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病势及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等本质的概括。

1.2.2.1 中医疾病 中医疾病体系的构建首先考虑目前各级中医院的分科情况(参考《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其次参考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GB/T 16751.1-1997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6]、《GB/T 15657-1995 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7]、《ZY/T 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8],结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系列教材(见表1、表2)。

1.2.2.2 证候 TCMCTS v2.0证候体系的构建主要参考国家标准《GB/T 15657-1995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证候部分[9]、《GB/T 16751.2-1997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及《中医诊断学》[10]的辨证部分(见表3)。证候(辨证)分类显示,证候分类多从中医理论的病因、病位、病性出发,根据证候发生的原因、部位和性质的不同而归类。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医疾病体系构建

目前,各级医院医生在撰写病历时,其中的“中医诊断”要求使用《GB/T 15657-1995 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的疾病和证候名称作为中医疾病和证候的诊断,为了临床实际使用方便,TCMCTS v2.0疾病类框架构建首先要考虑与该国标保持一致。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医院临床科室设置,增加了中医口齿科疾病,并与中医鼻疾病、中医耳疾病、中医咽喉疾病、中医眼疾病一起归为“中医五官科疾病”。另外,综合考虑行业标准及临床诊疗实际需要,将中医皮肤科疾病从中医外科疾病中独立出来。最后,根据《GB/T 16751.1-1997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的收词,单独设置“传染病与寄生虫病”“中毒及其他疾病”,这两类疾病在临床中医诊疗中散在于内外妇儿各科,但它们具有各自的特点,单独归类更加方便诊疗使用。在一级分类基础上,又根据临床具体应用,增设二级分类。

综合国家标准、教材及《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的分类方式,最终形成TCMCTS v2.0中医疾病的结构体系,一级分类9个,其中中医内科疾病、中医外科疾病、中医妇科疾病、中医儿科疾病、中医五官科疾病又设了二级分类若干(见表4)。

2.2 证候体系构建

TCMCTS v2.0证候体系构建充分考虑临床实用性,保证分类框架清晰。为了避免层级过多,将一个主题直接设为一级分类,例如,将《GB/T 15657-1995 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证候部分的“脏腑经络证候”拆分为“脏腑证候”和“经络证候”;《GB/T 16751.2-1997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的“基本虚证类”“基本实证类”和“虚实夹杂证类”合并为“八纲证候”。在此基础上再细分二级类,使具体证候概念能清楚归类(见表5)。

由于每个证候概念会包含多维度的含义,一个证候概念不仅归入一个分类中。例如,“肝气郁滞证”既可以归入“气滞证”下,也可以归入“肝系证候”下,即“肝气郁滞证”有2个广义概念(见图1);“风热犯肺证”既属于“风热证”,也属于“肺系证候”。给每个证候概念多维度归类,更加方便用户使用,使每一类概念都完整清楚。

图1 TCMCTS v2.0“肝气郁滞证”展示图

3 讨论

TCMCTS v2.0病证分类体系的构建本着科学性、严谨性、实用性的原则,为系统内中医疾病和证候部分的概念赋予了合理的分类位置,使病证类概念结构更加系统和完善。并采用多维度归类的方式对证候类概念进行归类,规范了分类方式,避免了分类不完整的问题。

TCMCTS v2.0的升级与完善包括系统框架的重构和概念的重新选取。在系统框架重构方面,TCMCTS v2.0着重强调实用性与科学性的结合,使新一版的中医临床术语系统在符合传统中医理论知识框架的基础上,更加贴近临床使用需求。中医疾病的分类体系充分考虑到临床分科的实际情况,使之在临床电子病历的使用中更为便捷;证候的多维度归类方式也更为方便地为临床信息的结构化存储和应用服务。

中医临床术语系统的构建是一项长期的、动态的工作,根据临床术语使用变化、中医药信息化发展等因素而不断改进。本次修订充分调研了中医临床术语使用情况,并研究了近年来医学系统命名法-临床术语(Systematized Nomenclature of Medicine - Clinical Terms, SNOMED CT)的发展,使系统整体更加符合中医临床信息化需要,TCMCTS v2.0的修订是十余年来项目组成员研究的结果。但该系统并未真正投入临床信息化系统使用,以后将结合具体使用中遇到的问题继续修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董燕,李海燕,崔蒙,等.中医临床术语系统建设概况与改进措施[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4,35(8):43-48.

[2] 崔蒙,李海燕,杨硕,等.中医药信息学理论科学领域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5,39(5):1-6.

[3] 董燕,李海燕,贾李蓉,等.2017版中医临床术语系统特点及应用前景[J].中国数字医学,2017,12(12):2-6,12.

[4] 董燕,朱玲,朱彦,等.中医临床术语系统分类与顶层本体分类的比较[J].中国数字医学,2017,12(8):32-34,53.

[5] 医政医管局.关于下发《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的通知[A/OL]. (1994-09-05)[2018-03-03].http://www.nhfpc.gov.cn/yzygj/ s3577/200804/4e62749aefed4c679231f8c1a3015a95.shtml.

[6] 国家技术监督局.GB/T 16751.1-1997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3.

[7] 国家技术监督局.GB/T 15657-1995 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5:7.

[8]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ZY/T 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6.

[9] 国家技术监督局.GB/T 16751.2-1997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3.

[10] 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中医教育范文第5篇

人文医学是以医学价值、医学规范、医学渊源以及与医学有关的其他社会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交叉性学科。

作者:王成磊 程乐森

上一篇:针灸学论文下一篇:西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