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传统文化论文

2022-05-07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中医药传统文化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

中医药传统文化论文 篇1:

论传播中医药传统文化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影响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化软实力在各国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走出去”的“一带一路”战略大背景下,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与影响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我们必须清醒的意识到我们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文化产业发展、信息传播能力、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制约因素。本文针对上述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效应的强化问题,提出通过传播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方法加强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并给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中医药;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文化软实力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文化软实力对于一国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增强,国际影响力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1]。中医药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同源共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结晶,是世界医学体系中最具特色和优势的传统医学,中医药文化兼具民族文化性与科学实用性的特点也使其能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化传播的先导。因此,要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以及先导的作用,就要加强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提高中医药文化在国际上的认知度,进而使中医药的技术、理论及文化内涵逐步得到全世界的认可和接受,终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造福人类[2]。所以,传播中医药文化对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与国际地位的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空前繁荣,电影《战狼2》的上映取得56亿票房的佳绩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但是我们还需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仍有很多不足和有待挖掘的地方,而传播中医药传统文化可能给这些限制因素提供有效的解决途径并进一步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力。具体的问题和解决策略如下:

一、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方面

从国际范围来看,当前文化贸易甚至已成为国际文化交流和文化输出的主要方式。文化贸易的规模和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实力,是一个国家文化产品能否真正走向世界并占领国际文化市场的主要标志。强大的对外文化贸易在体现经济利益的同时,更是一个国家文化崛起的象征。积极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通过出口既体现民族特色、又有高科技含量的文化产品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是对外文化贸易的主要渠道[4]。在全民养生大趋势的倡导下,夏日三伏贴,冬日膏方节已越来越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喜爱。中医药文化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得到国家的重视,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中医药的宝库被打开,带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制造和销售,造福全人类。

二、在外传播力方面

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影响力的诸多方法中,加强本国语言的对外传播是一条重要途径。但是中国很长时间以来在与西方的语言交流中一直处于严重的逆差状态。虽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及国际地位的上升,全球的学习汉语的热情正在不断升温中,但是相对于中国的全民学英语现象,中国的对外语言输出根本不值一提。当前,中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和社会成员中约有3亿多人在学习英语,学习英语的投入是最大的社会投入之一。这是与众不同的的,是经过时间检验和洗礼的科学的先进文化,目前,在央视四套的《中华医药》和央视十套的《健康之路》都是面向國内外观众传播中医药文化的优秀节目,以江西中国医药大学岐黄国医外国政要江中体验中心为例,从挂牌到2016年初的短短半年时间,从国王到外长,再到多国记者先后来访坐落于江中药谷的岐黄国医外国政要江中体验中心,江西在以另一种方式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努力把岐黄国医外国政要体验中心真正打造为国际知名、享誉世界的一张中医药“名片”。

三、在树立核心价值观和整合多元价值观方面

我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提高社会成员的整体文化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丁·路德·金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人们所受的教育、学识、开明和品格的高低。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是“礼仪之邦”、“文明古国”。中国的历代统治者确实非常重视对人们道德修养的培养。但是在改革开放后,国家重心转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们所期望的自立、自尊、自强意识。但是其负面影响也非常巨大,功利主义盛行、诚信的缺失、道德底线的下移,这些都导致了现代社会中人们道德素质的持续走低。当今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复杂多元的世界,各个国家之间必然的存在着种种差异既有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又有大小、强弱、贫富的区别。因此,在中华文化走出去过程中,只有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文化胸襟,着眼于促进人类进步与文明,才能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塑造中国现代文明新形象,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和人类文明贡献中华文化的智慧。

参考文献:

[1]沈红宇. 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3.

[2]任旭. 中医药的传统文化特征和价值观[N]. 中国中医药报,2014-07-14(003).

[3]白玫.抓住新矛盾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十九大”报告学习体会之新矛盾篇[J/OL].价格理论与实践,:1-3(2017-11-10)

[4]曲慧敏. 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5]逯晶,易东平,易纯. 中医药文化软实力实现路径与价值[J]. 教育教学论坛,2017,(40):63-64.

作者:杨雪琴 宋成宁 刘书颖 蒋维晏

中医药传统文化论文 篇2:

中医职业教育的中医药传统文化传承与建设

【摘 要】本文针对中医职业教育存在重实践操作技能培养、轻中医药传统文化教育的现象,探讨中医教育在重视学生的中医临床技能培养的同时,致力于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建设的问题,提出要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营造以中医药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氛围,落实专业教学标准,引导学生社团工作,开展特色校园活动,努力践行中医药文化思想,让企业文化进校园,让职业文化进课堂,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职业教育 中医药文化 传承 建设

【文章編号】0450-9889(2017)01B-0018-03

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由此可见,职业教育不仅要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而且要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

一、中医职业教育的现状

中医职业教育是中医教育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医相关职业教育取得了显著成就,主要表现在:(1)构建多层次办学体系。中医职业教育业已形成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并存的格局,形成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相结合的布局,层次相对完善,在校生人数规模 10 万余人。(2)专业结构分布合理。中医职业教育现主要开设专业有保健按摩、中医美容、针灸推拿技术、中医护理、中医理疗、中医康复治疗技术、中医足疗、中医膳食营养、社区护理和家政护理等。在培养目标上,突出职业技能,以适应医疗、预防、保健及健康产业的需求,为医疗卫生、康复保健和社区服务等行业培养中医类实用技能型人才,满足这些行业对中医药人才的多元需求,也促使中医类职业教育适应行业需求,开设相应专业。因此,现有的招生专业基本与社会对中医相关职业人才多向性需求相适应。在课程设置上,主要分为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三大模块,突出了技能教学,特别是技能实训教学,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实用技能型人才。

二、中医职业教育中传统文化传承与建设的紧迫性

中医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的背景影响下,注重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忽视了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教育;对科学技术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人文科学,结果导致重功利轻价值,重理性轻人性的认识偏差。与此同时,教师队伍中也存在“重专业、轻人文”现象,人为地将技能学习与人文知识的学习割裂,这对中医职业教育的发展极为不利。回望中医学史,中医药学根植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和个性。如在伦理规范上,注重儒家思想的中庸,强调大医精诚和医者仁术的思想;以朴素的古代哲学思想来认知生命活动,指导临床诊治,依赖经验传承,讲究个体感悟,以追求实效为目标。在治学上务实与求新并存,这些均深深地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具有与现代医学迥异的文化特征,这就是中医的内在精神与思想基础,也是中医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9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第一章总则中指出,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知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当前,中医药人才培养面临诸多挑战,主要体现为对中医药文化认识不足,因而,有部分教师和学生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难以树立坚定的职业理想,不热爱中医药事业。所以,只有从中医教育这个源头着手,在中医院校学生中建立起中医药文化认同感,提升中医药人才文化素养,中医药事业才能真正发展。

因此,无论从职业学校层面还是从学生层面上看,都不难发现中医职业教育中的中医药传统文化传承与建设的紧迫性。在日常教学中过于侧重和强调学生技能教学,忽略职业素养、法制观念、价值观等人文素质的教育,会使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变得苍白无力,流于形式。为此,着力做好基于职业教育的中医药传统文化传承与建设,在博大精深的中医药传统文化中,汲取适合职业教育的营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中医职业教育而言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对其他类型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亦有借鉴意义。

三、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建设的实施路径

广西中医学校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是广西唯一的一所集中医、中药、中医特色护理、医药营销等教学为一体的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具有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中医专业是学校的骨干专业,自治区级示范专业,是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备案的专业点,学生毕业后具有全国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资格。学校不仅重视学生的中医临床技能培养,而且还致力于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建设,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一)营造以中医药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重视校园中医药文化氛围的营造,对中医的经典著作、历代中医名家的画像及其学术思想进行介绍,且在校园内随处可见。近几年来,学校提出突出中医特色,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强化校园功能分区的总体目标。将校园前操场改造成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文化广场,建设具有强烈的医药文化内涵的文化教育设施。正对校门的古代书卷造型,书卷上镶嵌的“大医精诚”,突出中医所包含的“技艺精湛,医德高尚”的深邃思想。文化广场两边,对花圃进行改造,种植花卉及中药材。增设“历代中医医家”宣传长廊,内容包括中医经典著作介绍、历代医家介绍、中药饮片介绍等。对校园后部的操场,建设运动功能区,并恰当地融入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在操场周边墙上、通道等处,增添有关运动的图案,如与中医和传统文化有关的“太极拳”“八段锦”等,处处彰显传统中医药文化特色。师生在校园中,能够体会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同时,在“改造针灸推拿技能实训室”部分,对实训环境进行必要改建,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如,在中医实训中心走廊,以“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民族文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为基础,将有代表性的壮医药著作、中医方歌上墙,突出中医和民族医药特色。设立中医文物器具展示区,将中国古代有名的中医名家、有影响的中医药诊疗器具等进行形象鲜明的展示,以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做到环境育人。按古代药房的场景模拟建设形象生动的古代中药房,完整展现古代药房的功能,演绎古代药房的工作情景。以此丰富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建设内涵,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让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职业与综合素质。

(二)以落实专业教学标准为契机,促中医药传统文化进课堂。2014 年 12 月,教育部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中医专业教学标准(试行)》,专业教学标准从入学要求、基本学制、培养目标、职业范围、人才规格、主要接续专业、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及要求、教学时间安排、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实训实习环境、专业师资等方面作了清晰的界定。为了加快新形势下中医职业教育的发展,学校把落实专业教学标准放在首要位置,制定了以专业教学标准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并以此为契机,在教学中有目的地融入中医药传统文化教育,将技能教学与人文教学有机结合。如在专业标准中规定,毕业生应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珍视生命,尊重患者;具有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在课程设置上,公共基础课开设有职业道德与法律、公共艺术、历史等;公共选修课开设有文化与风俗;专业选修课开设有中医药文化、应用语文,以加强人文教育特别是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教育。学校在这些课程开设上,均严格按照教学标准的要求开足开够,同时强调这些课程要紧密地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例如历史课程,可多结合中医药发展史讲解,多介绍历代著名医家。把著名医家的学术思想和成就当作学生了解中医、认识中医、热爱中医必不可少的精神粮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也彰显学校的中医药传统文化特色。使中医的职业教育始终贯穿在中医药文化氛围的熏陶中,使学生在内心上认同中医药文化,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修养,树立职业理想,热爱中医药事业。

(三)以学生社团为平台,展现第二课堂特色风采。社团是学生在校期间文化活动的基层组织和中坚力量。学校重视学生社团建设,积极引导,有意识地将传统中医药文化引入学生社团建设中,使之成为学生开展中医药学习,深入了解中医药知识,促进校园中医药文化建设与传播的平台。如成立歧黄协会、红十字协会、天使协会等,将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并各具特色,吸引大量学生参加。以歧黄协会为例,社团大力传播歧黄文化,在会员中开展中医经典诵读,诵读《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著作,用沉甸甸的中医药文化感染和武装学生。歧黄协会特色鲜明,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亮丽名片,展示了第二课堂独特的风采。学生不仅学到了实用技能,还领略到了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开展有特色的中医适宜技术项目培训,如拔罐、推拿手法、刮痧、敷贴、壮医药线点灸等。在校内外定期开展活动,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为他人服务。

(四)以校园活动为载体,走中医药文化育人之路。学校在培养学生中医药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中医药人文知识的熏陶,在利用好课内平台的同时,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让师生参与其中,乐在其中,走出一条中医药文化育人之路。如每年举行的传统保健运动会,有师生千人八段锦展示、太极拳展示;学生比赛项目有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长拳等。在运动和比赛中,师生不仅切磋了技艺,而且还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和熏陶,更领悟到了中医养生文化的精髓,践行中医职业教育的思想。此外,学校还开展中医药职业技能竞赛、歌咏比赛、班级板报比赛、社团之夜、成人礼仪式、“5·12”护士节授帽仪式、“5·25”心理健康活动、迎新晚会、新生入学专业思想教育等,这些均是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实践性强的活动,也是传播和学习中医药知识的第二课堂,为进行中医药文化传承与教育、培养良好职业素养建设好场所、好平台。活动不仅覆盖了中医专业,还辐射到护理、中医康复保健、藥剂、中药、农村医学、康复技术各专业。通过文化的熏陶,使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深刻领悟中医药的内涵、专业思想更加稳固,促进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

(下转第45页)

(上接第19页)

总之,做好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建设,突出中医药特色,服务于职业教育,是中医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书育人,做到人人成才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武继彪,徐传庚,朱永刚,等.中医相关类职业教育现状分析与人才需求预测[J].中医教育,2010(1)

[2]孙秀明,罗慧芳,任 燕.浅谈中等职业教育中人文素质的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

[3]张勇勤.在中等卫生职业教育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之我见[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

[4]黄 梅,沈济人.中医药认同在中医教育中的建立[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

[5]秦 勇.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立项课题(2015B066)

【作者简介】秦生发(1973— ),男,汉族,广西灵川人,广西中医药大学毕业,硕士研究生,广西中医学校教师,高级讲师,中医专业部主任。

(责编 卢建龙)

作者:秦生发 罗艺徽 黄萍 蓝红霞 吉思 聂莎 吴双 胡云丹

中医药传统文化论文 篇3:

充分挖掘中医药传统文化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

摘要:本文总结了中医文化的内涵和特点,论述了对中医和传统文化促进立德树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重点阐述了甘肃中医学院在立德树人上发挥中医传统文化作用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中医药传统文化;立德树人

中医药文化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和与自然做斗争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保护、传承、弘扬、发展中医药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中医药院校教育工作中不断挖掘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并将其积极运用在立德树人的全过程之中,把中医药传统文化教育切实渗透、贯穿到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中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甘肃中医学院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如何促进立德树人工作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研究,笔者通过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发现甘肃中医学院在积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丝绸之路文化的精髓,发展中医药文化,促进立德树人工作中进行了多层面的研究探索。

一、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定义

中医是我国古代人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与疾病和自然做斗争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对于中医药文化的定义我们可以引用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研讨会上首次对中医药文化进行的阐释,即“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

中医文化中包含的追求道法自然的思想境界,以及救死扶伤、扶危济困的道德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在价值观方面的追求,其博大精深的思想蕴含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

二、中医药文化对促进立德树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1.立德树人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对立德这样描述:“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三国·魏·李康《运命论》:“若夫立德必须贵乎,则幽、厉之为天子,不如仲尼之为陪臣也。”由此可以看出立德的重要性。从本质上讲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医院校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将中医药传统文化自觉贯穿于立德树人的工作实践当中,是不断提升立德树人实践成效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选择。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利用中医药文化促进立德树人工作在中医院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中医药院校承担着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的重任,文化育人重在内化于心,贵在外化于形,传统中医药文化包罗万象,蕴含了丰富的思想精华和育人理念,将中医药文化运用在日常的育人工作中,能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古代对医德的论述在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中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充分发挥丰富的中医经典医籍对于培养中医学生救死扶伤的高尚医德,坚定学习中医信念、巩固其专业思想及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甘肃中医学院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发挥中医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

甘肃中医学院在长期教学工作中充分挖掘中医药文化资源,将中医药文化纳入立德树人工作体系之中,发挥文化陶冶人、感染人、培育人的作用,取得了积极成效。

1.以系列中医药文化课程为核心,构建立德树人的人文基础。

通过梳理学校开设课程,笔者发现,在课程设置上,主要以构建中医药文化课程群为核心,构筑了立德树人的人文基础,主要从学习中医必备的3个背景——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中医专业背景,以中医文化课程群为核心,培养深厚的中医药人才文化素养。通过不断建设,形成了以中国医学史、医古文、中医药文化3门课程为核心,由20门课程组成的课程群。它们分设中国医学史系列课程、专业能力拓展系列课程、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等,见表1~表3。

中医药文化系列课程突出了中医特色,加强了对于经典医籍的学习,不断加深学生的中医文化积淀,丰富学养和人文精神,筑牢文化基础,课程群的建设,在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夯基础、着长远的作用,成为中医药院校立德树人工作的人文基础。

2.以中医药文化研究为重点,打造立德树人的新领地。学校建有敦煌医学馆,馆中陈列有敦煌遗书中的医药文献、敦煌壁画中的医学内容以及敦煌医学的近现代研究成果,突出了古丝绸之路地域特色,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敦煌医学与转化实验室,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敦煌医学文献整理与应用研究中心等一系列研究机构,学校将敦煌医学研究的学术优势和特色转化为教学优势和“以文化人的”独特优势,对巩固学生专业思想、提升专业素养,树立献身中医药事业的坚定信念起到了积极作用。依托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十三板块”分方案项目成立甘肃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中心,已经开展了传统文化与中医相关性研究、中医文化传播研究、中医药行业文化建设研究、中医药文化保护与相关法律研究等。学校坚持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让科研成果进课堂,把高水平的中医药文化研究融入到立德树人工作中来,这极大地拓展了学校立德树人的视野,有效提升了立德树人的层次,成为学校立德树人的新的文化高地。

3.以学校老一辈中医专家、中医名家治学思想和成长经验为基础,丰富立德树人的内涵。甘肃中医学院历来重视中医文化传承,将老一辈专家、中医名家的治学思想和临床经验作为学校极为重要的特色文化发扬光大。在学校发展历史中,涌现出了一批名老中医,如西北针王郑魁山、真气运行学创始人李少波,以及于己百、黄正良、席与民、王文春、杨廉德、王德林、周信有、张士卿、王道坤等医学名家,他们有高尚的医德、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湛的医术,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学术思想和教育理念。20世纪80年代学校制作了老一辈专家学者的教学录像片,2013年对这批教学录像片进行了重新数字化和抢救性保护工作,为学生学习老一辈中医专家、中医名家提供了宝贵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为了更好地传承老一辈中医专家、中医名家的治学思想和诊疗经验,学校设立了14个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和1个甘肃省名中医工作站,通过收集整理、挖掘研究、总结继承、发扬创新、推广应用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一步加强了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传承与创新,这些老一辈专家学者的治学思想和临床经验为中医学子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智慧启迪和精神指引,进一步丰富了立德树人的内涵,在学校立德树人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

4.以各类文化展馆为立德树人营造浓厚中医文化氛围。学校建有中国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中国医学史馆、中药标本馆等一系列文化展馆和古籍文献室,这些展馆在塑造大学精神、繁荣校园文化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营造了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给学生提供了感知中医药文化的平台。

四、总结

甘肃中医学院通过发挥中医药传统文化促进立德树人的探索,秉承“仁术勤和 玉汝于成”的传统办学风格,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强化中医传统文化教育,探索与众不同的办学模式和途径,逐步形成了特色中医育人模式。实践证明,发挥中医药传统文化、坚持中医文化育人特色是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其成,周晓菲.认识中医药文化的内涵[J].中国中医药报,2009-7-9(4).

[2]郝明.弘扬中医药文化 探索文化育人的新途径[J].新西部,2013,(2).

[3]欧阳兵,等.发挥以文化人在立德树人上的作用 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J].中医教育,2014,(02).

[4]姚峥嵘,宋时全.传承中医药文化 加强高等中医药院校德育教育[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作者:武生荣 李明琼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旅游地品牌营销论文下一篇:责任独立经济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