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教育范文

2023-09-22

中医药教育范文第1篇

【摘要】在中医药院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对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围绕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为研究内容,从理论体系构建、管理制度完善、资源共享平台创建及服务保障体系健全等多个角度探讨了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路径。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2010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强调了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应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挖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潜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此外,“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也对当下中医药院校的教育理念及人才培养体系产生极大的影响,促使其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以进一步满足中医药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中医药院校作为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阵地”,其为我国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更是实现中医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情况不仅关乎着未来的中医药学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适应新时期的中医药创新创业型人才,同时也直接影响着我国中医药学领域的整体技术“含量”,是践行“健康中国”战略,探索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关键路径。

一、构建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体系

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体系构建时,首先,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以理念作为实践的先导,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培养中医药创新创业型人才,将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到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结合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与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创设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专业知识与创业技能相耦合的新时代人才培养理念,全面提升中医药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及综合水平。其次,完善中医药专业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中学习是基础,教育核心,而一系列的课程体系则是强化中医药专业内涵,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标杆”。在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中学生创新创业的整体能力和素质是决定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关键,而完善的课程体系构建则需要实现中医药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有机结合,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以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提升专业课程实践水平。最后,探索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教学模式,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中医药院要坚持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挖掘中医药学生的潜力的原则,鼓励学生创新创业。而教师则要利用自身的创新创业经验落实人才培养目标,以引导性、开放性、实践性为原则拓展学生视野,启迪学生创新创业精神,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培养学生成为新时代的人才。

二、建立健全的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管理制度

对于中医药院校而言,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还需要健全的管理制度的支撑,因此,中医药院校也应建立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领导小组,并由学院管理层担任重要职务,研究、制定人才培养培养的相关制度,在全校上下统筹协调,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工作,同时与学院其他部门保持良好沟通、协作,共同抓好人才培养工作,打造一支高效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团队,为创新创业人才培新给予强有力的指导、管理,为中医药院校构建科学、健全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保驾护航。与此同时,中医药院校还需进一步建立“全员育人”机制,结合创新创业管理制度拓展人才培养空间,优化人才培养环境,如引进师资力量、加强管理等,并在此基础之上满足中医药专业教学、实践育人、创业孵化等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创建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以良好的教育资源为基础,也是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前提。“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实现了资源的快速传递与共享,借助互联网的资源收集、信息整合分析、资源配置、评价反馈等优势使中医药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了“互联网+教育”,将网络中的创新创业资源高效的融入到实际人才培养体系中,创新出一批优质的在线教育课程,创新了一个依托互联网平台,以学习和交流为基础,以资源共享为核心的全方位、立体化的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平台。此外,依托互联网的资源共享平台也实现了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的共享,这对于提高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中医药人才大有助益。除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资源共享平台之外,中医药院校也要加快完善教学实验中心,建设科学研究素养及能力综合训练平台,根据中医药专业建立学生自主设计的训练平台,如中医药基础研究在此、中医临床研究上期、中药制剂制备项目等,同时为不同配备科研导师,指导学生自主创新,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众所周知,我国的中医药学源远流长,若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仅靠理论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不断的实践积累才能提升自身中医药技能。因此,中医药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要将学生“下放”到群众中去,开展社区实践教学,制定完善的社区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方案,结合中医药专业课程、讲座、实地调研、社区门诊实践、志愿服务等形式扩展社区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将理论知识与生活相结合,为创新创业教育拓展广阔的人才培养平台。

四、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服务保障体系

中医药院校在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服务保障体系时,一方面要积极打造师资雄厚的教育团队,充当中医药学生人才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事实上,一支兼具专业知识及创新创业教育经验的师资团队是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力保障。对于此,院校应基于“请进来,走出去”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聘请中医药产业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导师及教授,同时鼓励本校专业教师深入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研究,提升自身专业素养,通过多种渠道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团队。此外,中医药院校要大力加快教师队伍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培训,借助专项培训、骨干研修、专业讲座等培训形式提高教师就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创新创业教育心理素养等方面的专业培训,从而全方位的提升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及人才培养方面的综合实力。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中医药院校也要积极落实教师的评比、考核等制度,将教师的业绩资金等与其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挂钩,以长效的教师动态管理机制调动其参与人才培养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建设符合中医药学生的创新创业孵化园,如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大学生科技园、产业园等,通过完善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有组织、有计划的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鼓励大学生积极加入各类创新创业园,借助创业孵化项目提前了解创业过程,提高毕业后创业成功率。除此之外,中医药院校也可以鼓励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协会等校园级别的社团组织,征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调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积极性,当然,在此过程中院校应分配专业的教师给予专业的指导,做好法律、税务、人事、管理、项目推荐等方面的创业咨询服务,确保创新创业协会的稳定运营,并以此为宣传突破口,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创新创业教育,让学生主动的加入到创业孵化项目中来。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中醫药产业的飞速发展,中医药院校要紧抓机遇,大力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围绕理论教育体系,建立健全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制度,依托第一课堂实现人才培养资源的共享,打造系统体的实践育人基地,结合完善的教师队伍、体制等服务保障体系有效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升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为培新我国高专业、高素质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佳章.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40):200-201.

[2]陈维民.新时代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9,25(06):17-20.

[3]周帅,杨灼银,陶雪慧,於文博.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科技资讯,2019,17(27):177-178.

[4]姚凤祯,王贺,于钦明.“健康中国”战略下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9,30(06):1479-1481.

作者简介:武媚洋,女,汉族,长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辅导员,就业秘书,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通讯作者:李健睿,男,汉族,长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纪检员,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项目来源:本文系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中医药传统文化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育路径探索”(课题编号2019M6)研究成果之一;系吉林省教育规划课题“网络视角下传统文化传播的学思践悟”(课题编号GS18002)研究成果之一;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传统中医药文化与高校教师德育工作研究”(课题编号JJKH201812)研究成果之一;系吉林省教育规划课题“中医药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编号GS17058)研究成果之一。

(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长春 130000)

中医药教育范文第2篇

马来西亚最早成立的中医药组织是麻坡中医研究所 (1924年) , 随后各州的中医药公会纷纷成立。 (1955年) 联合组成全国性中医药行业总会—马来西亚华人医药总会。目前“总会”共有43个成员公会, 会员遍及全国。马来西亚华人医药总会的成员公会在马来西亚各地开办有十所中医院校, 并与中国中医药大学联办学士课程, 为培训中医药人材做出贡献。

马来西亚卫生部将“医”和“药”分成两大块来管理:“药”方面早已立法, 由“药品管理局 (Drug Control Authority) ”统一管理, 没有另外立法管理传统药物 (草药基本上不受限制) ;“医务人员”方面, 卫生部也已立法管制现代医药从业员 (包括医生与药剂师) , 传统医药执业者则不在管制范围。

一直以来卫生部对传统医药均采取“自生自灭”的放任态度, 因此, 中医药虽然普及, 但执业者的程度却也参差, 当然也有混水摸鱼者, 严重影响民众的信赖度, 对中医药发展不利。

直到1996年, 卫生部决定着手管制国内传统医药, 医药属于专门性行业, 所有诊所与药店, 必须由该相关行业之行业总会所及卫生部认可的“合格”人士管理。因此, 传统药店与诊所, 也必须由拥有合格证书的专业人士管理。卫生部于2000年委任“总会”进行全国“中医师/中药师注册”工作, 规范化中医药。

2 马来西亚中医教育

目前马来西亚华人医药总会共有43个成员公会, 会员遍及全国。“总会”只接受国内有代表性的团体为会员, 保持总会的代表性;坚持“团结全国中医药同业, 捍卫同业基本权益, 发扬中医药”的宗旨;坚持以“搞好中医药教育, 提升中医药水平”为目标;以国民的医疗保健利益为依归;与国内友好组织保持良好关系, 携手共进 (与另外两个卫生部委任的团体组成“会长级”协调委员会) ;与官方保持紧密配合, 与世界中医药团体保持紧密联系。

除此之外, 总会也发动全国成员公会支持个别成员公会主办的学术大会, 如:马来西亚中医师公会主办的“世界针灸大会”、霹雳近打中医骨伤推拿学会主办的“世界骨伤科学术大会”、柔佛州中医师公会承办的“马新中医药教育工作研讨会”、雪隆中医学会承办的“第九届亚细安中医药学术大会”及全国43个属会每年主办的各类型学术研讨会、周年庆典和院校毕业典礼等, 以便能促进本区域中医药良好发展前景。

在马来西亚形成中医师的途径约有以下几种: (1) 自学的; (2) 师带徒的; (3) 祖传的; (4) 函授班或网页函授的; (5) 学院短期课程的; (6) 华人医药总会统考 (5个科目) 及格的; (7) 5年制学院。马来西亚已有不少中医学院, 主要课程是5年制的中西医课程, 包括20多个科目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等科目。

马来西亚华人医药总会的成员公会在马来西亚各地开办有10所中医院校, 并与中国中医药大学联办学士课程, 为培训中医药人材做出贡献。

3 中医药在马来西亚发展前景

在马来西亚的大城市中, 华人的所占的比例高达80%以上, 这对中医药在马来西亚的各方面发展打下了一个稳固坚实的基础。中医药在马来西亚的潜力很大, 尤其是中国有名望的药厂生产的药品更是供不应求, 象六味地黄丸、乌鸡白凤丸、牛黄清心丸等滋补肾阴肾阳的药物在民间十分畅销, 我国同仁堂药厂生产的药品在马来西亚备受青睐, 十分畅销。另外随着中医从业对中医专业文凭越来越重视, 愿意进行中医专业学习和深造的人数日渐增加加上中马两国的交往交流不断增加, 学术交流使马来西亚的中医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与中国院校联合办学的形式, 让学生先在马来西亚学习2~3年基础课程, 再到中国进行l~2年临床实习, 这样一来学生毕业时可以达到大学本科水平。也可以进行在职中医药人员的培训, 系统学习一些中、西医知识。如果能将中医药介入西医领域, 必将对促进中医药的临床、科研起到推动作用。

马来西亚中医药的社会效益的不断增加也是马来西亚政府越来越认识到中医药的重要性, 并且马来西亚的中医师中药师受到新中国中医药事业迅速发展的鼓舞, 通过到中国学习进修, 学术交流等方式, 不断吸收中医药精华, 这样一来会使中医药在马来西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增强了。

摘要:中医药虽源于中国, 但已在马来西亚得到了广泛的影响和应用, 由于马来西亚气候环境比较特殊, 愿意使用中医药进行治疗并且得到不错疗效的人越来越多, 所以中医药教育在马来西亚也已经开始形成一定的规模并采取了多种培养形式, 为培养中医药人材做出贡献。马来西亚政府也已经认识到中医药的重要性, 鼓励马来西亚中医师进行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进修学习, 以促进中医药在马来西亚的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中医药,马来西亚,中医教育,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迟永利.初识马来西亚中医药[J].山东中医杂志, 2002, 21 (10) :627~628.

[2] 钟秀美.马来西亚中医事业的发展[J].中医函授通讯, 1993, 172:28~29.

中医药教育范文第3篇

[摘 要]入世在给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也为我国高校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开拓国际教育市场是政府和高校的共同责任。在政府发挥宏观协调与指导作用的基础上,一流大学承担起开拓国际市场主角的责任,这是我国高校应对入世挑战的主要策略之一。

[关键词]入世 教育产业 开拓国际市场 对策

[作者简介]李兵,厦门大学高教所博士生(福建厦门 361005);袁建辉,湖南大学人文系(湖南长沙 410000)

正如有学者所言,人世的“积极意义在于会以一种外在的强制性的力量迫使我们不得不正视并克服制度上的缺陷,尽管它也可能带来的是阵痛”。笔者认为WTO作为强制性的外力对教育属性的内涵冲击最大。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CATS)及其附件对服务贸易的分类,教育被列为第五类,并分成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其他教育五个子类。CATS还进一步对属于服务贸易范畴的教育进行了界定。GATS第一条规定“服务”包括任何部门的任何服务,但在行使政府职权时提供的服务除外,而“行使政府职权的服务”指既不依据商业基础提供,也不与一个或多个服务提供者竞争的任何服务。根据这一定义,我国除军事、警察、政治和党校等特殊领域的教育和义务教育之外,凡收取学费、带有商业性质的教学活动均属教育服务贸易范畴。就目前的情况而论,教育服务主要是通过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跨境交付三种服务方式实现的,因此在开拓国际教育市场方面主要是通过吸引国外留学生、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和远程教育等形式进行的,留学生的境外消费是目前国际教育服务的重中之重。在加入WTO条件下,发展教育产业,开拓教育市场已是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而深入探讨旨在消除国际贸易壁垒、为成员提供公平竞争环境的WTO文件,是我国高校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理论准备。

一、WTO文件包含的开拓高等教育市场的良机

教育属于服务贸易的管辖范围,主要受CATS的约束。GATS将最惠国待遇、透明度原则和国内法律规定为一般的义务与原则,而市场准人和国民待遇原则需通过各国在减让表中作出具体承诺来体现,这些原则与具体承诺将直接影响我国高校开拓国际市场。

作为教育承诺的国家之一,我国可以充分利用最惠国待遇原则,为高校开拓国际市场争取更多的权利,使其能在与国外高校的竞争中处于相对有利的位置;我国还可以利用透明度原则,使政府主管部门及高等教育机构及时了解其他成员国在高等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措施,并向国外教育消费者宣传我国的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及其发展现状。与此同时,透明度原则还有利于我国直接参与有关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新规则的制定,为我国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争取到更多的权利,从而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透明的、可预见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新体制,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参与国际竞争,开拓国际市场提供必要的制度与政策支持。CATS还规定了国内法规和资格承认纪律,其中GATS的第7条明确规定“一成员可承认在特定国家已获得的教育或经历、已满足的要求、或已给予的许可或证明”,并鼓励成员方通过谈判和其他方式互相承认学历。我国高校所颁发的学历文凭也将会得到更多国家或地区的承认,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通过不承认或无法获得学历证书所设置的教育服务贸易壁垒,为我国高校吸引更多的留学生和在国外设立更多的教育分支机构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如果说以上分析还只是从宏观层面探讨的话,那么根据服务方式分析各国在开放教育服务市场方面的具体承诺,则是从微观层面来探讨人世对开拓国际高等教育市场的影响。

要开拓国际市场,必须对GATS减让表中的具体承诺范围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使高校在开拓国际市场时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在国民待遇方面,不同国家对国民待遇的税制措施、补贴和赠与、表示资格和权力资格作出相应的承诺。截至2000年,在市场准入方面,在对高等教育服务作出承诺的21个国家中,有6个对四种服务方式作出了全部承诺。根据不同服务方式,作出承诺的国家数目统计如下:

从这一统计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在承诺开放教育市场的国家中,对境外消费,即以出国留学为主的服务方式基本上是没有什么限制的。在已作出高等教育承诺的国家中,发达国家占将近一半(将欧盟的12个国家作为一个整体计算)。这也就意味着有能力支付境外教育消费的群体相当庞大,为我国吸引更多来华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市场资源。在跨境交付方面,作出承诺的国家也占了大部分,使我国可以在大力发展远程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具有中国特色的远程教育为更多的国外消费者提供更为直接的服务。通过商业存在提供服务主要是指高校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尽管目前承诺开放这种服务方式的国家极为有限,但发达国家的高校通过设立“附属学校”、“当地分校”和所谓的“联合安排”等方式,在不少国家或地区为国外的教育消费者提供服务,而且由于多种原因的驱动,在一些国家,外国的教育提供者数量呈上升的趋势。国内一流大学也可以通过在海外设立各种分支机构的方式,为境外高等教育消费者提供服务,这种方式将会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而充分展现其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的活力。深究其中原因,是由于为适应越来越多跨国公司来华投资的需要,兼通中西的“中国通”将成为国外人才市场的一支数目不菲的生力军。而这类人才除通过来华留学培养以外,将有很大一部分由我国设在国外的高校分支机构来培养。

在教育服务方面,我国对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三种服务方式都作出了不同程度的承诺。虽然这些承诺主要是针对开放我国教育市场而言的,但在有限开放教育市场以后,我国高校可以学习西方开拓国际教育市场的有效经验,从而增强开拓市场的能力。例如在商业存在这一服务方式上,我国承诺允许中外合作办学,使高校可以成建制、成系统地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资源,为我国培养更多的熟知国际经贸活动规则和文化教育交流惯例的国际型人才。此外,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名校、名学科、名专业,使我国高校在办学理念、管理机制和开拓市场等方面有一个参照系。这种“外力”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高校的各项改革,为开拓国际高等教育市场提供一个强大的动力。

二、开拓国际高等教育市场是政府和高校的共同责任

以人世为契机,全力开拓国际高等教育市场将是我国高校应对入世挑战的必然选择。入世实际上是一种政府行为,因此在开拓国际高等教育市场问题上,既要使我国一流大学承担起开拓国际市场主角的责任,也应该发挥政府的宏观协调与指导作用。

1.政府的责任

首先,转变政府观念应是开拓国际教育市场的

先导。政府签署人世文件,就意味着政府对世贸组织基本理念的认同与接受,并将忠实履行相应的承诺,这也意味着我国从政府层面接受了教育是一项产业的观念,并将它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这种认同有利于统一政府在对待教育产业这一问题上的思想,并最终落实到制定有助于发展教育产业的政策上,从而为我国高等教育开拓国际市场提供良好的软环境。

其次,政府有义务为高等学校开拓国际教育市场创造良好的条件。政府既是WTO义务的法律责任承担者,也是WTO法规向国内解释和宣传的中介者,应主动地向我国高校介绍和传播成员国在开放高等教育市场方面的承诺、政策与法规,以及已开放教育服务市场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为其开拓国际高等教育市场提供信息支持。更重要的是,政府应依据GATS中的有关学历认证的条款,通过与发达国家的谈判,争取在成员国之间实现学历、学位、学分相互承认,为我国高校走出国门和吸引国外留学生来华学习创造条件。此外,政府还应在修改有关教育法规的基础上,制定境外办学的法规条例,使高校在国外办学有法可依。

再次,政府的驻外机构诸如驻外使领馆的文化机构以及中资驻外机构等应协助高校开拓市场,以扩大高校的国际影响。同时,政府还应根据各高校自身的优势以及所预期拓展的市场进行宏观分类指导,使各高校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优势。

2.高校的责任

首先,我国高校应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潮,主动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高校应学习西方高校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的经验,通过在国外设立高校代理机构、积极参与高校的巡回展览等活动,将高校品牌直接展示在各国的学生面前,以吸引更多的国外学生来华学习。面对目前我国高校不可能在国外广泛设立中介机构的实际情况,应充分利用我国政府的驻外机构如大使馆、中资机构来宣传高校的资源优势、办学特色等。

其次,高校应根据自身的优势在开拓国际市场时合理定位。从总体上而言,我国高校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比较的劣势,如何在开拓国际市场中定位成为我国高校的关键所在。现阶段,高校应根据“加强周边,开拓发展欧美,兼顾亚非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外交方针,结合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合理定位,并确定开拓市场的目标,然后充分利用WTO的游戏规则来拓展国际市场。在华人、华侨聚居的国家和地区开拓高等教育市场,将是目前我国高校开拓教育市场的主要目标。因为国外校友和华人、华侨对祖国传统文化有某种程度的认同感,希望了解祖国的语言、传统文化。

再次,在目前情势下,应巩固对外汉语教学、中医药和传统文化等学科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的已有成果。我国高校应改革对外汉语教学,编制适合于进行对外教学的教材以及培训能够熟练运用双语进行教学的教师,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大力推广汉语水平考试(HSK)。更重要的是,我国高校可以依托诸如汉语、中医药和戏曲文学等中国传统文化学科,通过与国外高校合作的方式,在一些国家设立诸如汉语教学中心、中医药教学中心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心等,直接在国外市场招收海外学生。

最后,我国的一流大学应以自然学科的优势作为未来开拓国际市场的突破点。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部分高校已经形成了以学科特色、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内涵的自身品牌。他们不但在人文学科方面有一定的优势,而且在部分的自然学科方面也站在学术前沿,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完全可以与发达国家的一流高校媲美,已经具备了与世界一流大学竞争的实力。如果这些高校能在专业、课程设置和管理体制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充分利用入世所带来的契机,就有可能依靠这些强势学科的影响吸引大批学生来华学习,甚至可以通过与国外特别是周边的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机构合作办学,以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将高等教育市场向国外延伸,应该说这是我国高校开拓国际市场的新思维。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开拓国际高等教育市场是我国高校应对入世挑战、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必然选择之一,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高校的发展还参差不齐。因此我们认为承担开拓国际市场的只应是一部分国家重点大学,而不能企求所有的或大部分的高校去开拓国际高等教育市场。否则将会适得其反,还可能会导致国内高等教育市场份额全部丢失的尴尬局面。

(责任编辑:袁海军)

中医药教育范文第4篇

中医健康教育处方—高血压

一、高血压病是缓慢进展的常见病(属中医头痛、眩晕等疾病范畴),只要坚持合理治疗,血压可维持在比较正常水平;

二、正确地对待血压的升降,高时不要过分紧张或顾虑,正常时仍要按大夫的医嘱治疗;

三、不要单纯依赖药物,还要采取其他的一些综合措施,如适当的体育锻炼,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与休息,尤其是要处于良好的精神状态。

四、进食要适度,动物脂肪要限制,不吃过咸食物。动植物蛋白均衡摄取,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有利于减轻动脉硬化。

五、戒烟,不要长期或大量饮酒,避免房事过度。保持大便通畅。

6、可长期用玉米须、银杏叶泡水代茶饮。

疟疾防治知识

1.什么是疟疾?

疟疾,民间又叫“冷热病”、“打摆子”、“发疟(yao)子”,是夏秋季节最常见的传染病。 “寒冷、高烧、出汗”是疟疾发作症状的“三步曲”。除了此以外,病人常常感到无力、疲乏,不想吃东西,头晕、背部四肢酸痛。儿童很可能出现抽风。重症病人可见昏迷、谵语甚至危及生命。

2.疟疾是怎样传染的?

疟疾的传染源主要是患疟疾的病人和带疟原虫的人,通过蚊子叮咬他人传播。

3.用什么方法可以预防疟疾?

中医药教育范文第5篇

一、医学生医德教育融入中医药传统文化精神的必要性分析

医德教育是对医务工作者职业理想、追求和操守的教育。医生道德水平的高低是关乎挽救生命、治病救人的头等大事。令人感到忧虑的是, 当下培养医生的摇篮——高等医学院校, 在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 重技艺传授轻道德培育, 重知识授业轻人格传道。这与医学旨趣相背道。以人为本、人文关怀是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价值灵魂和伦理诉求, 其精神精华——整体主义医学思维、辩证施治疗疾办法、博及医源未病诉求、仁德慎独伦理气质、生命贵重责任使命、大医精诚职业理想等, 既包含了医德教育的内容, 也与医德教育目的相一致, 即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医德品质, 做一个医德高尚, 医术精湛的医务工作者。挖掘、总结中医药传统文化, 将其运用到医德教育之中, 既为医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历史依据, 增加了重量级砝码, 又为医德教育注入新鲜血液, 丰富了医德教育内容, 对提高医德教育工作的实效有重要价值。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关乎人文, 化成天下”, 文化既是“人化”, 也可“化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如果丢掉了, 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医学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传统医学之一, 不仅具有医学的基本属性, 而且具有不可忽略的人文属性, 即为中医药传统文化。然而, 中医药传统文化曾在近现代被西方医学“边缘化”, 在薪火相传过程中面临巨大挑战。如今在国家重视和相关政策的出台下, 中医药传统文化重新进入大众视野, 并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教育既有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 又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医学生医德教育融入中医药传统文化精神, 既可以传递拥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医药传统文化, 又可以推动中医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与创新。

另外对于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医者与患者之间的关系, 正所谓“医乃仁木”“一心赴救”“性命为重, 功利为轻”, 只有让学生充分的明白医德的重要性才能够表现出尊重同行, 忠于医业, 并且对自身的道德修养以及自律等方面向着传统医德方向充分的学习于借鉴。由此可见对于医学生的职业精神以及职业道德的培养有着非常现实并且极强的意义。如果医生能够完全遵循古人古训, 那么对于如今的医患关系也就不会如此紧张。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更加注重利益忽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所以即使是如今医疗环境非常不错的情况下, 患者与家属也很难与医生建立起足够的信任, 医生很难对患者有足够的情感上的关照。

二、医学生医德教育融入中医药传统文化精神的现实性解决

(1) 挖掘中医药传统文化核心价值, 引导医学生认识医德教育文化本源。2017年12月2日举行的国医大师薛伯寿第二届学术思想研讨会上, 国医大师薛伯寿表示, 中医药体现了中华文化道法自然、和合致中的哲学智慧, 中医药的传承发展首先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增强中医药的文化自信, 重视医德教育。医德教育融入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前提是研究阐发中医药传统文化精髓, 然后将其贯穿医学生医德教育始终。《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中指出: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 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 可以用“仁、和、精、诚”来概括。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 将中医药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融入医学专业教学、思政课教学等, 把医学人文课纳入必修课范围, 让医学生汲取中医药传统文化的营养, 加深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感悟, 认识医德教育的文化本源。

(2) 运用“整体观”思维, 实现医德教育系统化。在中医学的研究诊断治疗中, “整体观”是指将生物机体与自然环境、五脏、六腑、五官这些不同层次的组织看成统一的整体, 引申到思维模式就是指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着眼于全局的一种心理能力。“整体观念”思想是把医学生的医德教育视为整体。而当前高校医德教育安排较为随意, 缺乏顶层设计, 是高校医德教育模式的突出问题。运用中医学“整体观”思维方法, 遵循医德形成和发展规律, 对高校的医德教育进行整体设计, 针对医学生所处阶段, 充分发挥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德育功能, 实现医德教育系统化。

(3) 传承师徒育人形式, 实行“导师制”。师承是古代中医教育的基本形式, 其基本方式是师傅带徒弟, 手段是身教、言教相结合, 以身教为主。许多古代名医悬壶济世的医德医风和精湛医术的伟大实践, 为医德教育的身教模式留下了动人楷模。为医学生安排医德高尚、从事临床教学工作的教师担任其学业导师, 发挥导师在医学生医德养成、医术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学生不仅能够传承导师的精良医术, 而且可以通过耳濡目染养成良好地医德医风。

三、对医学人文教育体系进行全方位的构建

不论是在医疗的商业化以及对看病技术化的实际环境中, 想要培养出一位有着高度人文关怀的一生是相当不容易的。由此可见想要更好的实现医学的人文关怀, 对医生的相关素质改善就显得十分重要并且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因此对于在医学生的实际培养过程中, 首先就需要对学生进行一以贯之、全方面并且不间断的有关医德进行教育, 只有满足以上条件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学生的医德素质, 才能够培养出“多家安慰、常常帮助、善于治愈”的有关良医。

因此对于在这种对学生进行全方面培养医学的人文教育体系实际展开过程中, 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多开展几门课程简单的工作, 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对此教育体系进行全方位更加系统化的设计, 通过以突出培养人才、培养方案以及相关课程体系、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制定的多个维度的过程中, 进行全方面总体化的设计与规划, 只有通过这样的方法, 最终才能够使得传统医德通过现代教育的方式展现出来, 能够让医学生深刻的明白“外化于性, 内化于心”, 并完全将此展现出来, 展现出高水平医德。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医学生的整体培养过程中通过进行传统医德教育是目前改善医患关系, 提高医生职业道德的必要教育工程。虽然这个是一项非常复杂并且具有十分强大的系统性教育工程,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切不可仅仅流于形式草率简单的展开。只有让学生与教师充分的认识到医德教育的重要性, 才能够发挥出医德教育最根本的意义。

摘要:以人为本、人文关怀是中医药传统文化精神的价值灵魂。深悟体味中医药传统文化精神, 使其与医德教育相融, 对提高医学生医德教育实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医学生,医德教育,中医药传统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 徐哲晟.传统中医伦理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途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 2017 (6) :1-4.

[2] 赵云山, 夏承伯, 马晓玲等.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中华医药传统文化精神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6 (12) :93-94.

[3] 人民网.习近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1221/c40531-29721761.html, 2017-12-21.

[4] 吉文辉.人文属性是中医学的最大特色[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3 (2) :55-61.

[5] 颜涛, 宁宏, 张若冰.基于中医原创思维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模式初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5 (3) :149-151.

[6] 凯文娟, 史励柯, 杨秋玉.“知情意行”视域下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系统化构建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8 (10) :1327-1331.

中医药教育范文第6篇

摘 要: 中医本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中医临床人才,然而由于临床教育滞后,导致中医毕业生“高分低能,动手能力差”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因此,分析中医临床教育滞后的原因并探讨其相应对策,将对中医教育改革发展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 中医临床教育 困境 对策

“高分低能,动手能力不强,整体素质不高”是中医院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式陈旧,传统文化缺失等。然而,临床教育滞后是其中尤为关键的一环。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医学作为一门临床实践科学,根据其“坐堂”、“诊所”的临床模式,形成了宗传师承、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中医教育方式,对中医药的发展与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中医经营由“诊所”过渡到“医院”,中医教育由“师承”纳入“院校”,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是新的事物,没有成熟的模式,只能学习或照搬现成医学院(西医学院)的模式”[1]。这一转变带来的问题是:中医临床教育如何突出中医学术主体?该模式的转变所带来深层次的种种问题和困难,值得所有中医教育人士深思和探讨。

一、困境

1.临床教育设计不合理。

中医临床教育设计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两点:其一,介入过晚;其二,时间过短。

高等中医教育课程一般实行“专业基础课一临床基础课一临床课+临床见习一毕业实习”四步走培养模式。前三年建立在以“课堂面授”为主要途径的基础上,强调的是强化记忆能力,培养的学生基本以完成作业和应付考试为主。教师很少到临床,学生很少有见习,上课照本宣科,千篇一律,枯燥无味,导致学生对中医缺少感性认识、缺乏临床训练,使所学的课本知识与临床实践严重脱节,严重影响其学习积极性。

第四年开始一边学习理论课一边往医院见习,虽然接触临床的时间比之前多,但是由于中医临床教育目的性、指导性不强,实践操作过少,导致学生见习有如走马观花,中医诊疗技术并没有得到实质提高。

第五年进入临床实习,目的是希望通过一年的学习把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联系,提高中医临床辨证思维和处方用药的能力。现状是,在医院的一年时间里,学生要轮转整个医院包括临床医技、内、外、骨、妇、儿、门、急等部门,其中内科又按脏腑系统分五到七个科室。每位同学平均分配到每一个科室的实习时间不到一个月,只有重点选择部分科室进行实习,结果许多科室去不了,即使去了科室也是蜻蜓点水,一熟悉该科室的医疗医嘱的基本规范就要轮转到其他科,以致学生很难对临床有一个全面和比较深入的掌握,许多病种没有见过,更不用说临床操作了。

中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临床实践和经验积累的过程,由于缺乏前期的训练,走向临床后,学生自然缺少应变性和感知力。“因此,无论主观意愿如何,学生在临床实践中,要运用所学中医理论处理千变万化的临床疾病,特别是复杂问题,将有很大难度。这极易激发他们‘中医学而难用、学而无用’的思想,从而极大地打击他们的中医信心,进而放弃中医”[1]。

2.师资资源匮乏。

过硬的临床基本功,既来自艰辛的自我磨炼,又来自严格老师的带教。老师的带教是一名学生转向医生角色的“催化剂”,是理论转向实践的直接桥梁。初次接触临床的实习生,主要是通过“看”来了解实际中医诊疗过程。“老师在诊疗过程中的一言一行都将对这些未来医生产生影响,所以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就显得格外重要”[2]。然而,随着近年来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带教老师质量参差不齐和“僧多粥少”的矛盾日益凸显。

一方面,部分带教老师(尤其是年青教师)的业务功底不足,教学观念淡薄、忽视中医临床带教,不能言传身教地感染学生,起表率作用。更有部分年轻教师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出现淡化、怀疑甚至动摇中医药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现象,由于本身对中医药事业的信心不足,在临床带教中,只讲西医,不讲中医,甚至否定中医,直接影响中医药临床教育质量和现代中医高等临床教育的中医药学术发展的主体方向。

另一方面,包括本科生、七年制学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等临床实践人数的成倍增加,病例数量相对固定,相对减少了临床实践和动手的机会。再加上带教老师工作强度的增加,没有精力对他们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教育也直接影响到中医临床的教育质量。

3.教学基地不足。

医院是医科院校履行人才培养职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基地和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意义上,医院是医学院校学生的“第一校园”和“第一课堂”。然而,随着实习人数的不断增加,临床教学基地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的矛盾也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教学基地数量太少。目前的中医医院的数量已远远不能满足中医临床见习、实习的需求,一所医院负责几个院校学生的带教,一个老师负责七八个甚至十几个学生的带教,部分科室甚至还出现学生比病人还多的尴尬局面。更有些学校,为了完成分派实习任务,无奈中只好把部分学生分配到西医院实习。另外,“部分基层教学基地,不能适应现代医疗市场的竞争,经营状况较差,门诊病人、住院病人匮乏,疑难病例或特殊病例少见”[3],不能满足临床教学的需要,也是制约分流到基层的實习同学临床技能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

其次,教学基地质量太差。中医药以其独特的疗效和优势,正在引起全世界的重视和关注。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激烈的竞争和逆境中生存的中医院存在严重的西医化倾向,多数中医院中西医并存,门诊以中医为主,病房以西医为主。查房只强调体格检查及常规操作技能的培养,完全忽略四诊八纲、望闻问切等中医内容。如此缺乏中医学术氛围,“外中内西”的中医院办院模式,对现代中医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产生了巨大的损害。

二、对策

1.完善中医临床教育设计。

重新修订中医教学计划,以提高中医辩证思维和临床技能为目的,加强实践教学,突出能力培养。

借鉴国外现行医学教育体系成功经验,开展“早期中医临床教育”,使学生及早对未来职业活动产生感性认识,稳定专业思想,培养学习兴趣,加深和巩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制定并强化“中医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凡“三基”训练不达标者不能给予临床实习,临床实习不合格者不能毕业。

2.提高带教老师的中医学术水平。

定期举行各种形式的临床基地巡回示范临床教学,对各临床基地的带教老师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带教意识和带教水平,保证带教老师的教学质量。

鼓励和发动老中医、教授坚持到病房查房,临床示范和会诊中医疑难病例,发挥“传帮带”作用,提高中医教师队伍素质。

完善青年教师继续教育机制,将各类进修培训的目的由以往的以提高西医诊疗水平为目的,改为以提高中医临床辨治水平为目的,并且拓宽中医生进修培训的途径,鼓励青年教师向民间老中医学习。

引进竞争机制,对不合格的教师自然淘汰。强化教学监督,定期对教师实行考评,重视学生的评教活动,使临床教学质量监控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

3.加强中医临床教育基地建设。

学习国外先进临床教育经验,尝试实施以社区为基础的临床教育,既有利于开展早期中医临床教育,又有利于缓解实习基地紧张的压力。

转变现行中医院实习基地的带教模式,强化中医查房,不断丰富中医临床教学内容,突出四诊能力及辨证论治意识的培养。

探索建立新型的中医临床教育基地,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既能维持自身运营,又能突出中医学术主体,满足中医临床教育的需求。

临床教育是医学教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生将其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必要环节,也是其从学校走向社会,由学生成为医生的过渡阶段和必然过程。因此,近年来,在多次中医药教育发展会议和国家教育发展会议上,国家教育部及中医药管理局領导反复强调加强中医药临床技能教育,加强实践教学突出能力培养。

然而,实践证明当前我国的中医临床教育依然处于初级阶段,面临着诸多困境和重重困难。作为中医的教育工作者,积极发现问题,并努力探索改革方案,将为提高中医专业教学质量,推动中医教育和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林兴栋,林培政.现代高等中医临床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10(8):10.

[2]方祝元.中医药院校医学生临床教育培养问题的思考[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0,(21):118.

[3]刘凤斌,冼绍祥.中医专业七年制学生临床教育的现状和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27):9.

上一篇:国庆祝福短信范文下一篇:大学好专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