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管理论文范文

2023-09-16

中医药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在我国卫生健康体系逐渐完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推进的影响下,公立医院自身财务管理中的各项问题日渐凸显,并且在就医诊治人群规模稳定提升的形势下,财务管理成为制约其经营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其维护自身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键。本文以此为背景,探究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在当下暴露出的问题,揭示相应对策,为相关工作者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公立医院财务管理侧重对公立医院经营运转中的财务活动进行管理,确保医院合理分配利用各项资源,以此维护其经营发展,实现长远发展目标。并且公立医院自身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范畴,其盈利用于自身医疗机构发展。在社会发展与时代发展驱动下,为提升自身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求与盈利补偿机制变化的适应性,合理利用财务管理方法,不断进行优化,成为相关工作者当下重点关注的问题。
公立医院加强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颁布,公立医院必须坚持“公益性”,承担更多的社会服务责任,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医疗服务,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解决患者“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目前,公立医院全面执行药品“零差价”销售制度,“以药养医”的局面不复存在,业务收入出现下降;“三医联动”加剧了医疗行业的竞争态势;理顺价格体系,提高医疗技术劳务收费标准,需要逐步落实。加强新的财务管理建设已经迫在眉睫,提升医院财务管理水平不仅是医院生存和发展壮大的前提条件,也是建立适应新医改的现代化医院管理制度的重要保障。向管理要效益,引进先进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提高资金使用率,降低医疗服务成本,才能实现公立医院整体战略目标。
公立医院财务管理中的问题

全面预算管理流于形式

公立医院普遍存在对全面预算管理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足现象。有的制定全面预算管理目标不科学,不具可行性;有的医院预算只注重事前编制、审批,事后考评、汇总,而对事中执行、调整没能做到及时控制,不能做“全过程”管理;有的只关注日常经营活动,對单位的人、财、物等其他方面关注不够,不能对部室将来发展、医院整体规划等信息进行研究分析、做出科学严谨评估,财务预算编制工作仍存在以决算数据制定年度预算的情况,并未将社会发展趋势与新医改对管理医院的影响纳入实际考虑当中,使其预算内容呈现较强的主观性。

全成本管理力度不足

政府对公立医院实行差额预算管理,所需资金不足部分靠自身日常业务收入来弥补。传统公立医院成本管理模式注重事后核算,已不能适应现代公立医院管理需要。有的公立医院管理层干部成本管理意识淡薄,没有成立专门的成本管理科,人员职责不明确,配置不专业;有的成本考核指标设置不合理,造成部分科室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过度检查、开大处方,患者满意度低;有的不能与医院长期战略目标结合,片面强调压缩成本,致使医院出现人才流失、设备投入不足、服务质量低下等现象。执行《政府会计制度》新旧衔接不到位

2019年1月1日起,《政府会计制度》在公立医院顺利实施。《医院执行政府会计制度操作指南》指出,新的医院会计理念、核算方法、会计报告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变化。但公立医院财务及相关人员对新会计制度理解不系统,准备不充分,体系还不完善,急需提升职业判断能力。有的不能熟练掌握收入的确认、费用归属和分摊、固定资产折旧等会计处理方法;有的不能正确运用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固定资产管理等知识;有的不能合理分析利用会计信息、不重视智慧财务建设等,从而不能快速实现从“核算型”会计到“参与型”会计的改变。
公立医院财务管理优化途径

切实加强全面预算管理

公立医院推进全面预算管理可以提升医院运营效果,实现医院的规划目标。一是围绕医院经营发展目标,遵循可行性、系统性、可控性等原则,选用基数加成法、概率预算法等方法确定全面预算管理目标。使医院经营发展目标能够指标化、数字化,增强预算管理的可操作性,满足精细化管理需求。二是做好医院全面预算目标的分解。按预算的空间或时间维度对预算目标明确分解,在关注总资产周转率、每门诊人次收入、净资产增长率等财务类指标的同时,将患者满意度、创新能力等非财务指标应用到预算管理中,从医院整体发展来评价当前业绩,更好地实现医院发展运营目标 。三是要加强全面预算过程控制和调整。对各项业务活动与财务活动实现一体化预算控制;重大预算项目要仔细审核,实行刚性控制;重点预算项目严密跟踪,对其中关键性指标的实现情况,建立台账,及时进行分析,并提前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判断,科学预测,合理做出相应预算调整或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控制措施,提高预算执行力。

不断提升全成本管理力度

精准的成本管理是提升医院财务管理效能的重要保障。一是公立医院应通过培训等方式,让全院各部门包括管理者参与到成本管理工作中去,在医院营造全成本管理氛围,形成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的成本管理运行机制。二是成立独立、权威的成本管理科,配备懂财务又懂业务的复合型人才,明确其权责范围,并以此为依据,建立或完善医院成本管理制度,以此促进相应财务管理工作流程规范化。三是在“成本效益、适应性、融合性”等成本管理原则基础上,按照罗伯特.卡普兰教授将相关性成本信息嵌入成本管理系统理论,结合国家“全面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总额预付、DRGs、DIP等医保支付方式”,准确分析各科室医疗服务项目的成本动因,设计个性化的成本分析考核指标,提高全员成本管理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科室和医院整体效益。
扎实推进新旧会计制度衔接

公立医院要改变原有的财务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优化调整业务流程。一是以落实新会计制度为契机,牢固树立“业财融合”新理念,推动日常业务与会计信息结合,建立“双功能”“双基础”“双报告”的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适度分离而又相互衔接的会计标准体系。二是进一步核实确认和归类计算库存物品、固定资产等各项资产;加强往来款项专项清理和管理;及时将基建竣工项目转为固定资产;按规定确定各项结转、结余资金,夯实核算基础。从而将单一会计核算转型为综合财务管理,向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转变。三是公立医院在贯彻落实《政府会计制度》中,要重视智慧财务管理建设,推动财务人员从机械简单重复的传统财务工作中解放出来,更多地参与到管理工作,做到“算管结合、算为管用”。要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以HIS(医院信息)系统与HRP(医院运营管理)系统为核心,建立智慧财务管理模式,提升财务管理效率与准确性。及时构建财务数据处理共享平台,并针对其建立相应数据库与专项信息分享机制,促进财务信息传导分享流程规范化,便于财务管理工作对医院各项财务活动信息进行收集整合,进而形成全面的财务报告,为公立医院管理层提供更为真实详尽的财务信息,全面掌握公立医院实际经营状况以及各项资金流动情况,为其制动科学经营发展策略,调整财务管理侧重,提供真实有效的参考依据。

2011-2023年我国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统计及预测图
结 论

综上所述,基于我国医疗改革发展趋势,以及打造健康中国对公立医院提出的新要求,为优化自身经营发展环境,合理利用各项资源,公立医院应审视财务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并通过及时更新财务管理意识、切实加强全面预算管理、不断提升全成本管理力度、扎实推进新旧会计制度衔接以及智慧财务管理建设,综合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维护自身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我国医疗建设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妇幼保健院)

参考文献:

[1]周敏,章倩.公立医院财务风险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9(10).

[2]李来全.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市场,2019(29).

[3]张静芳.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财务管理问题改革对策[J].纳税,2018(21).

[4]徐元元,田立启,侯常敏,操礼庆.医院全面预算管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4.

[5]医院执行政府会计制度操作指南[M].国家卫生健康委财务司.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9.

中医药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医药经济 医药发展 创新管理 审计管理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ve management of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 in Chines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JIN Lianya

(China National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Corporation, Beijing 100190, China )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as well as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rein. Moreover, it analyzes in detail that in order to reach bette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macro environment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good management system and innovative management are required. Various management systems such as audi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duction and material are complementary and indispensible for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KEY WORDS medicine economy; medicine development; innovative development; auditing management

随着人民群众对健康水平要求的不断地提升,对于医药行业的需求越来越大,医药行业经济发展的空间也非常之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作为企业要把内部管理做好、做新,做出自己企业的特色。所以,我们要对现在医药行业的现状和所处地位,发展的趋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地分析,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医药企业经济规模发展得越来越好。

1 医药行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地位

1.1 经济产业特性

医药行业是公认的世界化的行业,它的经济产业也有一定的特性,在各国的产业体系和经济增长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医药行业的产业特性显得尤为突出,第一,医药行业和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医药工业在经济上的价值可以通过医药新产品的销售额与我国GDP比例看出来,几十年来,医药产品总的销售额占GDP的比重一直是呈上升趋势的,医药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表现出动态稳定性特征。第二,医药行业是朝阳行业,是一个典型的国际性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是永不衰落的产业。第三,其产业特性为高投入,高风险,当然同时也是高回报的,并且有垄断性质。高投入体现在新药研究与开发上,制药企业新药的研究开发费已占其销售收入的15% ~ 20%。医药行业的高投入也导致其高风险,一旦企业开发失败,就会使其巨额投入血本无归,但是一旦成功,那么医药行业的利润是巨大的,发达国家医药行业的销售利润率高达30%,而且医药行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由以研究开发为基础的制药公司垄断的产业,利润巨大且具有垄断性。

1.2 医药行业现状

医药行业按国际标准划分,是15类国际化产业之一,是世界贸易增长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1]。其主要门类包括: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抗生素、生物制品、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医疗器械、卫生、制药机械、药用包装及医药商业。我国只是一个制药大国,并不是一个制药强国[2],回顾中国医药行业近年的发展情况,一直保持着持续稳定的发展。现状很理想。近年来,我国医药产业发展迅速。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行业不断壮大,到目前为止中国大约有5 000家大大小小的制药企业,生物制药企业有200多家[3]。制药企业的产值,以每年平均16.6%的速度增长,在我国GDP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达到了4%。与此同时,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原料药的生产和出口国之一,整个医药行业呈现比较好的发展态势。

1.3 机遇与挑战

我国医药行业的经济发展将迎来黄金的10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民群众对身心健康的需求使得医疗药品市场迅速增大;新医改到2020年实施完成,医保全覆盖及大健康计划,会带来医药市场扩容及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这些对医药行业经济发展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遇。而且,有国家政策的扶持,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卫生部、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同制定的《关于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显示了国家对医药行业将进一步加大管控和扶持力度,目的是尽快实现医药行业由大到强的转变。研发决定未来,得专利者得天下。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配套政策的加快推进和全面实施,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发展中国家的挑战会很激烈;新颁布相关政策与制度对市场的掌控;各地区政府地方保护的设置;制药企业小而多、低水平的竞争等。

1.4 医药行业现有的地位

医药行业的地位十分重要。医药行业是一个融合保守与现代的综合高科技行业,也是与民生密切相关的行业,它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人民群众非常重视健康、保健、看病等问题,所以它是保护民生的特殊重要行业,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化,它的发展状况与人民群众享受的医疗水平直接相关。医药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的行业。对于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提高生活质量、计划生育、救灾防疫、军需战备以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 医药行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问题

2.1 发展趋势

随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全面推进,我国医药行业经济发展到底是呈怎样的方向,是我们关心的问题,医药行业是一个多学科先进技术和手段高度融合的高科技产业群体,涉及国民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当今世界医药经济已经趋向于全球化[4],医药经济运行将继续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人口的自然增长是药品需求的基本因素,再加上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健康及生存质量提升的要求,加大了对药品的需求。药品价格渐趋合理,使得医药经济越来越向好的方向发展。药物制剂,生物药物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对医药行业有着深刻的影响,据专家预测,在未来3年里世界医药市场年增长率为9%,而生物制药市场年增长率为20%。同时,非处方药的迅速增长趋势很明显,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用到的药物,一般都是非处方药,比如感冒药、抗过敏药、止痛药、胃肠道药和维生素等。全球老龄化时代来临,在未来十几年内,人口老龄化程度还会加剧,所以,老年用药市场将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市场。2013年,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医药大国,预测2020年前后中国也将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医药大国。

2.2 医药行业存在的问题

2.2.1 制药企业小而杂,竞争激烈

我国大型的企业少,行业集中度低,使得产品经济效益太分散,中型尤其是小型企业太多,大多数企业不仅规模小、生产条件差、工艺落后、装备陈旧、管理水平低,而且布局分散,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远远低于先进国家的水平,而且这些企业还无法达成规模经济优势。

2.2.2 创新体系不完善,效率低

我国创新体系不完善,新药产力不足,医药科技投入不足,我国产权品种很少,产品更新慢,重复严重。老产品多、新产品少;低档次与低附加值产品多、高技术含量与高附加值产品少;重复生产品种多、独家品牌少。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较慢。多数老产品技术经济指标不高,工艺落后,成本高,缺乏国际竞争能力。新药的预期回报率一般都比较低,所以,医药企业很少甚至不愿意投入资金去研发新药,从而导致研发新药的创新能力比较弱。

2.2.3 医药市场体系不健全,竞争体制不完善

在旧的体系格局被打破后,新的市场流通体系还没有形成。加上生产领域多年来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药品低端而且重复,供应的量太多而卖不出去,流通秩序混乱,导致消费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医药市场治理任务艰巨。

3 医药企业的创新管理

3.1 企业管理的重要性

纵观整个医药行业的发展,我们既有优势又有不足,也有很多的机遇,只是医药企业的规模,流程管理有些问题,作为医药企业,要想做得很成功,企业管理是不可少的,管理有了系统的体制,企业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科研、生产、营销管理上台阶是企业成长中的重要环节。其深远意义不仅是资源合理的配置,全面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力,从中获取最大利润,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强化了抵抗风险的能力。

从国内制药企业经济技术管理学角度来看,对于不同类型和不同构架的公司必须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一般认为“小企业是权威管理、中型企业是制度管理、大型企业是文化管理”。

随着国内众多制药企业的成长和壮大,强化企业的制度建设及管理上台阶已是迫在眉睫。在多项日常管理中,加强内部审计越来越成为重要的环节。这也是国外许多发展中的制药公司管理中所重视的。内部审计,也叫内部控制,与公司组织机构设置、质量管理、经营控制、生产控制、研发系统控制、财务控制、物资管理、人力资本管理的控制等8个方面的合理化对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审计、生产、研发和物资这4个方面又是一个制药企业的命脉。

3.2 审计管理

在管理系统中,综合审计部(有称“综合计划部”),这是一个独立的部门,也是一个复合型人材相对集中的部门。它不但要对生产计划、设备检修计划、基建、技改工程计划、营销计划、新产品开发计划、科研计划进行全面制订、审计,而且要对相关图纸、材料预算、费用预算、各类合同进行审计、把关,不是简单扼要的文字条理性审校或靠“一支笔”签字能解决的问题。

审计部直接向公司领导汇报,犹如质量管理一样,是对一个制药企业的监管。一个优良的管理系统应该是“事事有人负责,人人勤于工作,减少管理层次,加快经营决策,强化内部控制,缩短工作周期,提高工作效率”。也就是说“不能有空白、也不能有重复、不能有交叉”。

为了强化管理体系的控制,应采用多种方式建立报告制度。保障信息及时、信息准确、信息共享、信息互补和综合。现代化的制药公司(集团)最重要的信息是财务分析月报、销售分析月报、库存分析月报、生产计划月报,这些将有利于正确及时地决策。管理系统既要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又要有利于内部监督控制,也有利于贯彻企业的政策方针。

3.3 研发管理

近年来,研发管理在现代化的制药公司(集团)中的地位逐年上升。而实际运作中,研发管理与企业中各项管理有着共性,也有个性。研发工作一定要重视信息工作,确定自己的优势,把握研发定位点。

在信息时代,审视确认研发的系统流程,完善职能系统建设。特别是对所开发的新项目的国内外市场、新产品专利、工艺路线调研后做出开题报告。经学术委员会讨论决定立题并制订通过草案。经审计后纳入计划,其中包括了人员投入、计划指标、技术指标、工时预算、材料预算、设备预算、设备考察、成果监定和结题报告等。

3.4 生产管理

生产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人力和机器的合理配置及充分利用。为了保障批量的适宜性,要充分力求合理、经济地生产。对每个品种、每个批量要计算工时和设备运行台班,逐渐推行和完善工时管理制度。从这些基础数据出发,合理配置人员和设备,从而减少人力、物力、设备的闲置或隐性浪费。

虽然是以销定产,然而营销预测常常不准确。受一些政策性和多方面客观因素的影响,往往非人所能预料。虽然营销的预测按月滚动,计算机系统也会及时地根据这些信息进行调整。

实践证明,如能综合考虑到营销预测,以及前三个月平均销售业绩和未执行的合同,则生产计划会比较切合实际,可以纠正单纯营销计划所产生的误差。尤其是公司不是静态生存的,而是年年在发展,要采用动态管理,GMP实施必须量化,细到各个环节,而审计是保障企业运营的关键环节。

3.5 物资管理

物资、物流要科学管理。库存管理是内部控制中的重要一环,也是美国FDA检查的重要项目之一。验收物品要求实物清点,任何收发料、舱位转移等过账,都有单据备查,专人核对。计算机系统有过账审计报告,以此核对单据和系统的一致性。

负责计算机输入的人员和物流管理人员要各负其责。避免帐物一人管理,造成帐物不清。发料和发货遵守先进先出原则,避免库存的积压和货品过期。物品应按日期的先后编制流水号、批号和供应商批号,以便跟踪。成品、药检报告、原料、包装材料、退货、不合格品、宣传资料、礼品、办公用品、设备、备品备件、废品等均需分类管理,进入不同的会计科目,以使电脑的查询功能更为实用。

仓库管理中,原辅包装材料、成品都要有状态。即待验、合格、不合格、销毁等,状态可划分区域和贴标签。不合格品要严格管理,一般由QA负责。从GMP规范来看,标签的管理要特别重视。用计算机管理的系统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计算机过账和实物移动要同步,包括出入库和移仓。计算机管理库存中,有很多信息要能充分共享。总之,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现代化物流管理,它与生产、科研、营销具有同等重要性。

4 结语

现代医药制造业成为技术创新最坚实的依托,无论是行业管理或是经济学家都无法将研发和制造业进行分割。生产与技术创新的相辅相成,推动了历史车轮的前进。当前,发达国家出现随着制造业转移到海外,研发也随之转移的现象是为了效益与利益的最大实现。中国医药制造业走过了一个个里程碑,而要走的路依然漫长。虽然任重道远,在《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的指引下,医药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已日益凸显。

参考文献

[1] 李思成,温德良,冯燕丽. 我国医药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J]. 中国药房, 2003, 14(3): 132-133.

[2] 孔学东, 干荣富. 中国医药产业的机遇、挑战及相应对策[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11, 42(1):76-78.

[3] 杨广林. 我国医药行业发展浅析[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 15(15): 211-213.

[4] 刘丽. 浅谈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方向[J].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5(1): 89-91.

(收稿日期:2013-03-07)

中医药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现状,探讨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创新模式,为老年人健康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方法:分析现代中医健康管理的重要作用,总结目前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老年人中醫药健康管理创新模式。结果:现代中医健康管理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疫病健康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慢性病健康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结论:为了更好发挥中医药在老年人健康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在健康管理模式创新中应提高老年人对中医药健康管理的认知水平,还应建立规范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标准。

【关键词】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创新模式

引言:

我国人口基数大,老年人群数量众多,且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面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养老、医疗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难题。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数量不断增多,社会对于老年人健康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中医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治未病思想与我国老年人健康管理理念是一致的。健康管理可帮助老年患者稳定各类慢性疾病,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依靠健康管理减少急性发病率以及重复入院率,对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保证患者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与延长生存质量均有重要意义。中医药在老年常见病治疗方面有着重要优势,国家也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这些都为中医药在老年患者健康管理方面的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但老年人群在中医药需求、使用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因此积极创新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模式,对于保障老年人身体健康,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1老年人中医药服务情况

结合对老年患者中医药服务情况的调查结果可知,老年人对中医药服务需求存在多元化特点,这与不同患者基础疾病类型、对相关中医药服务的了解有关,其中中药汤剂需求率达到77%,可能是因为中药汤剂的日常使用普遍,老年患者对其应用效果肯定,而对于其他相关中医药服务缺乏认识,影响到需求。中医药服务使用率为96.4%,中医药服务满意率为92.00%,中医药健康知识知晓率为37.2%,表明中医药服务的使用率与服务满意率尚可,但老年患者对中医药知识认识不足,影响到老年患者对相关中医药服务需求与满意率。总体体现出当前老年患者健康管理中存在中医药服务不足,且老年患者对中医药知识认识不足问题,同国内研究现状基本一致。创新健康管理模式以前期调查为依据,通过构建新型中医药健康管理组织与机构,保证中医药服务有组织保障,有专业的人员与服务机构为老年患者健康管理提供依据;拓宽服务项目可更好地满足不同老年患者日常需求,拓宽服务项目同时还对提高服务质量具有积极影响。多元化健康宣教可从不同途径帮助老年患者提高对中医药认识,保证中医药服务项目的顺利实施。建立中医药服务反馈机制,能够始终以老年患者的服务需求以及服务意见为依据,便于不断加强管理,确保中医药服务项目最大程度满足更多老年人群实际需求。

2现代中医健康管理的重要作用

2.1在疫病健康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疫病容易造成较大的社会危害,但是这种现象在我国历史上却鲜有发生,其中中医药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疾病防控过程中中西医结合方式起到了明显的效果,同时中医诊治在费用上比西医治疗降低很多,因此中医治疗在疾病防控中的效果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肯定。

2.2在慢性病健康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慢性病虽然病情进展缓慢,但是发病率高,治疗难度大,危害严重,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如老年人群中高血压患者发病率达到50%,高血脂发病率超过33%,糖尿病发病率超过10%,这些慢性疾病所引发的严重并发症是导致老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但是对于高血压以及糖尿病等这些慢性疾病,目前西医尚无彻底有效的治疗方式,主要通过服用药物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耐药现象并且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影响疾病治疗效果。对这些疾病采用中医药进行治疗,基于中医辨证疗法,将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气血和情志调节,有助于改善患者治疗效果,提升生活质量。

3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现状与不足

3.1现状

3.1.1情志调摄

情志调摄主要是指采用中医方式对老年人的情绪进行调节,进而改善治疗效果。受到病情的影响,多数老年患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负面情绪,因此帮助患者缓解释放不良情绪是现代心理治疗中的核心内容。基于中医理论,情绪过激会影响人体气机,导致人体功能性失调,情况严重的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如果长期在精神过度紧张的状态下容易导致免疫功能下降以及自主神经功能降低等,进而出现失眠多梦、心悸等症状。因此,通过情志调摄有助于老年人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

3.1.2饮食调养

中医认为每个人具有不同的体质,而不同体质需要采用不同的饮食调养方法。中医体质包括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还有平和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以及特禀质等。除了中医体质进行调养之外,中医还讲究老年人应该注重早、中、晚饮食的不同,早餐可以多食用高营养食品,中餐应该吃饱,吃到八分饱左右,晚餐尽量少吃,避免影响睡眠。我国中医有胃不和卧不安的说法,认为饮食会影响睡眠,而睡眠会影响情志,因此饮食调养是中医的重要内容。

3.1.3日常调摄

中医理论认为,人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起居规律、睡眠充足,同时要注重卫生清洁以及居室安静等。在中医调养中要把握适度。在体育活动方面,老年人更适合开展太极拳以及慢步行走等活动。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应避免运动量过大,不宜在风、雨、雪等恶劣天气中进行活动。此外,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进行适度的穴位按摩等。

3.2不足

3.2.1药健康管理服务人群覆盖面参差不齐

从某地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状况的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2017-2020年当地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始终在50%左右徘徊,未发现明显的增长趋势。并且,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的地区差别特点呈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平行的特点,即经济社会发展较好的地区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相对较高。国内专家开展多项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干预研究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经过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老年在生理、血生化、心理、社会等能力均有明显提升,有专家发现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对改善糖尿病和高血压等重点慢性病患者的血压、血糖水平和减缓并发症的发生等领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2.2中医药住院床位设置严重滞后

从部分地区可以看出,中医药服务住院床位的设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医疗机构中中医药服务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空间存在局限,意味着中医药服务技术指导体系和双向转诊机制建立中存在较大的障碍,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开展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中得不到上级医疗机构的技术支撑,而在遇到疑难杂症或中医药服务手段所产生的副作用处置中难以建立畅通的转诊渠道。

4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模式创新

4.1提高老年人对中医药健康管理的认知

目前多数老年人对于中医健康管理的认知依然停留在中草药以及推拿针灸等的层面,进而导致人们对于中医药的运用形式较为单一,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在健康管理中作用的发挥。研究表明在我国中医药运用中,80%以上为中草药。老年人对于中医药健康管理认知水平较低,主要与近些年社会对西医的关注程度较高有关,人们已经习惯了西医短周期的治疗方式。中医不仅治疗周期较长,而且在治疗过程中有较多注意事项,如不能饮酒,不能食用刺激性食物等,这与现代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不匹配,也是导致中医药发展较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医在老年人健康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应该采取宣传教育等有效措施提升老年人对于中医药健康管理的认知水平。

4.2建立规范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标准

现代中医药健康管理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除了人们的认知水平有限外,在健康管理中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标准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近些年我国中医药领域虽然有所发展,呈现出多个不同的分支学派,有些重要问题没有达成共识,这在很大程度上了制约了中医药健康管理的推广。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健康管理在老年人健康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首先需要基于中医特色理论,结合现代健康管理经验,形成规范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标准,从而有助于中医药健康管理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不断扩大覆盖面和影响范围,形成统一的、公允的诊疗标准。

4.3创新健康管理模式

结合对老年患者中医药服务情况的调查结果,建立创新健康管理模式。(1)构建新型中医药健康管理组织与机构,积极做好辖区内老年患者基础疾病的排查,了解不同老年患者的基础疾病,建立健康档案,并结合前期对老年患者的中医药服务需求情况,完善服务项目。比如增加老年科工作人员,积极开展延续护理,为不同老年患者提供上门服务、中药免煎剂免费送等,同時开设个人定制服务。开通健康管理热线或者微信服务,便于不同老年患者与医疗服务机构取得联系。健康管理中重视对老年患者的健康宣教,从中医学方面为患者讲解不同疾病以及相关中医药服务模式,让患者了解不同中医药技术的原理、优势及效果等。(2)拓宽服务项目,充分考虑老年患者特殊的生理与心理特点,不断拓宽中医药服务项目,如对独居老年患者开展中医情志护理,依据患者辨证分型与日常饮食特点,制定饮食计划。积极推广与应用中医适宜技术,如针灸、按摩、刮痧、中药蜡疗、药浴疗法、中药雾化吸入、艾灸等。针对常见中风、消渴症、中风后遗症等建立专项中医药特色服务项目,不断总结应用经验,满足不同老年患者的中医药服务需求,充分发挥中医适宜技术在老年人群健康管理方面的应用。(3)多元化健康宣教,结合老年患者常见病做好健康宣教,定期加大中医药技术知识讲座与咨询活动,将常见病与中医药服务联系起来。通过社区卫生中心、社区健康宣传栏、发放健康宣传册、电视广播、专用收音机等途径帮助老年患者学习健康管理知识。注重饮食起居、生活习惯在各类疾病健康管理中的作用,确保不同患者掌握更多的健康知识。

4.3.4建立中医药服务反馈机制

不同老年患者在接受中医药服务后,可对其服务过程、服务效果予以评价,通过及时反馈,持续发现老年人群在中医药服务与健康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便于不断完善服务项目与服务内容。如针对中医药人员不足问题,不断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做好医务人员需求率较高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培训,保证人力资源建设与中医药技术可满足各类老年人群的疾病预防与治疗,保障健康管理效果。

4.4加强健康管理效果分析

通过在老年人中医药服务期间应用创新健康管理模式,经过管理,老年患者中医药服务使用率、服务满意率以及对中医药知识知晓率均显著提高,表明所采用的创新健康管理模式可推动中医药服务在老年人群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管理后老年患者对中医药健康知识掌握率虽有提高,但是总体健康知识知晓率仍然不高,这可能与干预时间较短、老年人群记忆力下降等因素有关。后续应不断加大老年患者中医药知识宣教,提供全面的中医药服务。

结语:

综上所述,中医药健康管理在老年人健康管理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有效改善老年疾病患者治疗效果,提升生活质量,促进身心健康。本文提出要提高老年人对中医药健康管理的认知水平,同时要建立规范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标准,以促进中医药管理在老年人健康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训梅.中医药健康管理2型糖尿病阴虚质调查[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19):61-62.

[2]张晓霞.社区老年人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的认知和需求调查[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0,28(06):165-167.

[3]黄飞萍.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现状与创新模式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0,28(06):158-160.

[4]郑柳青,叶美娟,吴婷婷.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现状与创新模式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0,28(03):209-211.

[5]王志娟.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施[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23):212-213.

[6]邹学敏,陆娟,唐婉如.社区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干预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19,33(09):1605-1607.

[7]王晓霞,唐彩云,张艺馨,张万起.中医药健康管理在乡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应用[J].现代预防医学,2017,44(03):451-453+458.

中医药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目的:为县域医共体共享中药房信息平台建设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分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药房的建设和发展现状,以及基于县域医共体建设共享中药房的可行性、优势和局限性;再从总体架构、业务模型、主要功能3个方面介绍县域医共体共享中药房信息平台的构建流程和方法。结果与结论:医共体和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政策、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的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縣域医共体共享中药房建设提供了可行性。建设县域医共体共享中药房,可拓宽基层中药使用目录,整合分流人力资源,节约成本,提供同质化、规范化的药学服务,但其普遍受县域地域环境、政策支持、物流配送速度、成本利益分摊等非信息技术因素影响。县域医共体共享中药房信息平台主要是以县级中医医院牵头的中医医共体为主体,基于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从业务处理、业务管理、业务共享3个方面构建业务模型;其功能主要包括中药饮片全流程管理、中药调剂、中药煎煮、发药配送、药学服务、质量控制、便民服务、接口管理等。县域医共体共享中药房信息平台可以助力县域医共体共享中药房打通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通道、扩展中医药服务范围、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 县域;医共体;共享中药房;信息平台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hared TCM pharmacy information platform based on county medical alliance. METHODS: By literature research,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CM pharmacy in primary medical and health institutions were analyzed, and the feasibility,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of shared TCM pharmacy based on county medical alliance were also analyzed.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method of shared TCM pharmacy information platform based on county medical alliance introduced from aspects of overall architecture, business model and main functions. RESULTS & CONCLUSIONS: The policies for the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edical alliance and TCM, the need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grass-roots TCM service ability, and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vide the feasibilit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hared TCM pharmacy based on county medical alli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shared TCM pharmacy based on county medical alliance can broaden TCM list in the primary medical institutions, integrates and diverts human resources, save costs, and provides homogeneous and standardized pharmaceutical care. However, it is generally affected by n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actors such as county regional environment, policy support, logistics distribution speed, cost benefit sharing. The shared TCM pharmacy information platform based on county medical alliance is mainly based on the TCM alliance led by county-level TCM hospital, and constructs business model from three aspects: business processing, business management and business sharing on the basis of the health information platform of TCM department. Its main functions include the whole flow management of TCM decoction pieces, TCM dispensing, decocting, distribution, pharmaceutical care, quality control, convenient service and interface management and so on. The application of shared TCM pharmacy information platform based on county medical alliance helps the opening of the business cooperation and information sharing channel of shared TCM pharmacy based on county medical alliance expands the service scope of TCM, and enhances the TCM service ability in primary medical institutions.

KEYWORDS   County; Medical alliance; Shared TCM pharmacy; Information platform

加强基层医疗服务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是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重要一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多次出台政策,支持县级中医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建医疗卫生共同体(以下简称“医共体”),开展县乡一体化中医药服务[1]。建设县域医共体共享中药房及其信息平台,有助于促进县域中医药一体化互联网服务建设,实现县乡中医药服务同质化、规范化,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2]。目前,浙江省金华市永康市、嘉兴市海盐县、宁波市鄞州区和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等地均已建成县域医共体共享中药房信息平台,打通了县级中医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互联通道,为基层群众“看上好中医、吃上好中药”提供了支撑平台[2-3]。笔者采用文献研究法,分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药房的建设和发展现状,以及基于县域医共体建设共享中药房的可行性、优势和局限性,并从总体架构、业务模型、主要功能3个方面介绍共享中药房信息平台的构建流程和方法,以期为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县域医共体共享中药房、改进中药药学服务模式提供参考。

1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药房的建设和发展现状

1.1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药房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服务管理基本规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药服务管理基本规范》规定,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应设置中医科、开设中药房[4]。但我国各地的实际开展情况却并不尽如人意。窦伟洁等[5]的调查显示,山东省仅分别有88.46%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9.55%的乡镇卫生院设有中药房。闫峻峰等[6]调查的四川省498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有39家无中药饮片;中药饮片平均品种数为217种,在通风阴凉处存放的比例为75.70%,按形态、配伍区分存放的比例仅为56.02%。部分基层医疗机构的中药房建设投入不足,场地面积受限,工作区域划分不合理;中药饮片品种数不足、质量不高,调剂炮制质量较低;存在包装破损、随意堆放等现象;加之温湿度调控、通风、干燥、避光、防虫等基础设施缺少,导致饮片被虫蛀、霉变、泛油、变色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中药饮片在基层医疗机构中的使用。

1.2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近年来,国家实施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立中医馆、国医堂等中医诊疗区,总数已超过3万家[7]。2019年度《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显示,98.33%(6 878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7.14%(34 148家)的乡镇卫生院和85.93%(9 981家)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平均每家基层医疗机构拥有2.58名中醫类执业(助理)医师[7]。但是,乡镇卫生院拥有中药师(士)仅19 121人,社区卫生服务站拥有中药师(士)仅1 752人;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外,平均每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置的中药师(士)不到1人[7-8],存在有中医诊疗服务却无专业药学服务、中医门诊量低、中药处方开具量少、中药服务与中医诊疗服务不匹配等现象。基层医疗机构受地域、人才培养、专业发展等限制,较难吸引高等院校中药学毕业生就业,技术人才易流失,现有部分人员的专业素质与能力参差不齐,缺少中药辨识、临床用药指导、审方调剂、炮制、养护等必要的专业知识。

1.3 中药房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与落实情况

国家和地方均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出了要建立健全并执行用以保证中药质量和提升中药服务能力的规章制度[9]。闫峻峰等[6]的调查显示,四川省有49.8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了药事管理组织,77.71%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了药房相关规章制度,78.31%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了效期管理制度。笔者通过文献研究和调研发现,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中药房管理制度不健全,中药采购、验收、储存、养护、出库、质量管理、事故处理等制度缺乏,饮片养护等记录不全或缺失,有毒中药管理不规范,存在无章可循、无规可依、已有制度执行不到位等现象,药事管理随意性较大[10]。

2 县域医共体共享中药房建设的可行性、优势和局限性

2.1 可行性

基于县域医共体的共享中药房是以县级中医医院牵头的中医医共体为主体,基于县级中医医院中药房,综合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保障中药饮片品种数量和质量,提升中药处方调剂和临方炮制能力,向基层提供一站式、统一规范的中药药学服务。国家对医共体和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政策、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的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均为县域医共体共享中药房的建设提供了可行性。

2.1.1 医共体和中医药振兴发展相关政策的落实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根据本地区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际情况……逐步形成多种形式的医联体组织模式。在城市主要组建医疗集团,在县域主要组建医共体”[11]。《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等均提出支持县级中医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建医共体,探索开展县乡一体化中医药服务[9,12]。《关于加快药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坚持公立医院药房的公益性,加强医共体内各医疗机构用药衔接,逐步实现区域内药品资源共享,实现医共体内药学服务、药品信息的标准化等[13]。《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试行)》从信息化角度对基层饮片处方管理、中药煎药管理等提出了规范化要求[14]。这一系列文件均为县域医共体共享中药房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依据,依托县级中医医院构建县域医共体共享中药房在政策层面是完全可行的。

2.1.2 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和基层中医药发展的需要 《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要求医疗卫生机构以患者为中心,以临床药学为基础,对临床用药全过程有效地进行组织实施与管理,促进药学技术服务和相关药品管理工作发展[15]。据报道,全国1 978家县级中医医院拥有中药师(士)10 518人,平均每家5.3人,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中药师(士)平均每家不到1人[7]。县级中医医院的中药房建设和中药师人员建设强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药饮片品种数较齐全;部分医院为适应新时代互联网发展正全力打造智慧中药房[16-18]。因此,基于县级中医医院中药房构建县域医共体共享中药房,可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中药药事管理水平和药学服务能力,降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药房的建设和运营成本,符合基层中医药发展需要,在业务层面是完全可行的。

2.1.3 新技术应用和中医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 当今社会,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应用,不断推进互联网应用平台技术深入中医药各领域,为共享中药房的建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支撑。2015年以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构建了国家级、省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并部署应用软件,为基层中医馆提供中医电子病历、辨证论治、知识库、治未病、远程会诊等信息化服务[19]。基于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来构建县域医共体共享中药房信息平台,实现信息互联互通、数据有效共享,在技术层面是完全可行的,也可真正为基层群众提供优质的中医诊疗服务和科学、规范的中药药学服务。

2.2 优势和局限性

笔者通过对浙江省金华市永康市、嘉兴市海盐县、宁波市鄞州区和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等地县域医共体中药房的调研分析发现,县域医共体共享中药房可整合优化县级中医医院中药房软硬件资源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药专业人员,建立县域标准化、现代化的中药房和煎药室,为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比基层传统中药房,县域医共体共享中药房具有以下优势和特点:第一,可拓展县级中医医院药学服务到县域医共体所有机构,为其提供统一的中药目录,并使中药的采购、储存、煎煮、配送以及中药处方的集中审核和调剂炮制一致化,实现了县域中药的同质化、规范化管理,拓宽了基层中药使用目录,保障了基层用药品种齐全和质量安全,实现了县域中药的全程追溯与监管,解决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药专业人员不足,中药品种数不够或缺失、质量不高、调剂炮制不专业、养护不好,中药处方不规范,名老中医和骨干下基层开方不便等问题,大大规范了基层中医的医疗行为和药学服务。第二,可减少或取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体中药房,使中药饮片实现“零库存”,腾出房屋来扩充门诊中医诊室,优化门诊中医医疗服务功能。第三,可整合分流人力资源,使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药房的中药专业人员充实到共享中药房去工作,使护理、医技等专业人员回归本职岗位,充分发挥各自专业特长。

但是,县域医共体共享中药房建设的推进过程也存在不少局限性——其普遍受县域地域环境、政策支持、物流配送速度、成本利益分摊、群众接受程度等非信息技术因素的影响。如需持续推进应用,则需县域卫生健康、药监、医保等行政部门全力支持,且县级中医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约定好成本与利益分摊比例等。在地域和物流方面,若县域在平原地区,且物流配送能实现上午下单下午到家,则可建设提供全域服务的共享中药房;若县域在山区或物流配送不发達地区,则需依据共享中药房与服务点的距离、配送效率等因素来确定服务范围,例如可在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分中心,或只提供饮片配送服务而不提供代煎服务,从而防止汤剂存放变质等情况发生。

3 县域医共体共享中药房信息平台建设

县域医共体共享中药房信息平台主要是以县级中医医院牵头的中医医共体为主体,以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为基础,为县域医共体共享中药房建设提供技术支撑的信息平台。通过该平台的建设,可以助力县域医共体共享中药房打通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通道,为人民群众提供同质化、规范化的中药服务。

3.1 总体架构

县级中医医院是县域医共体共享中药房信息平台的承载单位,需发挥龙头作用和技术优势,梳理医共体内中药饮片使用、调剂炮制、膏方制作以及代煎配送、用药指导和咨询等需求和业务流程,整合医共体内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人流、财流、物流和管理流,建立中药术语与字典库、中药基本信息库、方剂库、中药配伍禁忌知识库、中药煎煮指导知识库等,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统一规范的中药饮片进出、养护、调剂、炮制、煎煮等全过程管理与追溯,以及中药处方点评、配送、咨询、指导与监测等服务。县域医共体共享中药房信息平台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3.2 业务模型

县域医共体共享中药房信息平台是县域医共体提供中药服务、规范基层中药使用的“大脑中枢”。该平台在业务处理上,以“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腿”为原则。患者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后,医师辨证论治并开具中药处方,且在处方开具时可实时获取共享中药房中的中药库存信息。患者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划价缴费后,中药处方信息通过信息平台传送到共享中药房,共享中药房接收处方信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名称,处方号,中药名称、数量、频次、剂数、煎药方案等)后进行处方审核、调剂炮制、复核发药;若患者委托代煎则进入中药浸泡、煎煮、包装等代煎流程,并提供自行取药、饮片配送、汤剂配送等多样化服务。同时,该平台还可开设共享中药房微信公众号、客户端等,提供中药用法用量、注意事项、配送跟踪等便民查询服务。

在业务管理上,共享中药房可共建、共享县级中医医院中药房的基础设施、煎药机、包装机、信息系统等资源,为县域医共体理事会、药事管理委员会、医疗专家委员会、质量管理组织等提供临床药历分析、合理用药监测、中药处方点评、中药流向动态监测等服务,为县域卫健局、医保局、药监局等部门提供中药处方监管、临床用药动态监测、中药饮片采购、价格监管等服务。

在业务共享上,共享中药房基于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对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HIS、中医电子病历等,可交换中医诊疗、中药处方、中药库存、合理用药、用药指导、处方点评等信息,实现中药药学服务与中医医疗、医保、药品供应等数据的联通共享。县域医共体共享中药房信息平台的业务模型如图2所示。

3.3 主要功能

根据业务模型和业务需求,县域医共体共享中药房信息平台的主要功能可划分为中药饮片全流程管理、中药调剂、中药煎煮、发药配送、药学服务、质量控制、便民服务、接口管理等方面。

3.3.1 中药饮片全流程管理功能 此功能与县级中医医院中药房管理系统主要功能基本一致,涵盖中药饮片“进、销、存”管理,主要包括采购申请、采购到货、供应商管理、入库、调拨、盘存、日常养护、报损报溢、效期管理、库存预警、库存结转、调价、出库以及基本信息维护等。

3.3.2 中药调剂功能 此功能主要是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中药处方和调剂过程进行管理,包括中药处方的接收、审方、调配、临方炮制、复核、反馈等。

3.3.3 中药煎煮功能 此功能可管理中药饮片煎煮全过程,主要包括饮片接收、饮片浸泡、煎药方案执行、煎煮过程管理、汤剂包装、汤剂和药渣留样、煎药机与包装机清洗和消毒、上架存储等。

3.3.4 发药配送功能 此功能是对调剂炮制的中药饮片或代煎的汤剂成品发放或配送到患者手中的全过程管理,支持与快递物流企业发货、配送等环节无缝对接,主要包括窗口发药、配送计划的制订与执行、物流配送、配送全程跟踪查询等。

3.3.5 药学服务功能 此功能主要是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老百姓提供专业药学服务,包括中药配伍指导、中药处方的抽取与点评、中药配伍与合理用药的智能审查和实时提醒、线上咨询、中药信息溯源、安全用药教育与培训,以及方剂知识库、中药配伍禁忌知识库、合理用药知识库、中药煎煮知识库等知识库的管理与服务等[20]。

3.3.6 质量控制功能 此功能主要包括中药师身份认证管理、系统权限控制、环节控制、抽样检查、过程痕迹管理,以及中药配伍禁忌、妊娠禁忌、用法用量、煎煮方法、无菌包装等质量控制管理。

3.3.7 便民服务功能 此功能主要提供中药煎煮方法、服药禁忌、配送跟踪等服务。

3.3.8 接口管理功能 此功能主要包括与县级中医医院HIS、药库系统、药房系统等接口,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HIS、中医电子病历等接口,以及与第三方物流快递系统等接口的对接与管理。

4 应用成效示例

以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为例,该县域以海盐县中医医院为主体,建立了海盐县智慧中医药服务共享中心,构建了县域医共体共享中药房信息平台,覆盖了9个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下属的9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使中医药服务范围得到扩展、服务能力得到提升,中药饮片处方量较同期增加了近1倍[10],平均每天调配500余张中药处方(其中代煎处方约占30%)[21]。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取消了实体中药房,腾出空间来增加了中医诊疗区用房面积,用于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节约了中药房建设成本约360万元,节省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药房约20名人力,每年可节约人力成本约300万元,有力推进了“基层中医化、中医基层化”建设[22]。

5 结语

随着分级诊疗制度和医共体的深入推进,县域医共体共享中药房信息平台技术将会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应用。通过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共享县级中医医院资源,可扩展中医药服务范围,拓宽基层中药使用目录,实现中医药服务信息的高效流转和快速交换,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县域医共体共享中药房信息平台的建设过程不仅要注重总体架构设计、业务功能完善和网络安全防护,还要进一步应用信息技术去探索、研究和解决共享中药房建设中可能出现的管理责任、成本分担、利益共享、临床用药一致性等难点问题。

参考文献

[ 1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在医疗联合体建设中切实加强中医药工作的通知[EB/OL].(2019-07-29)[2021-03-04].http://bgs.satcm.gov.cn/zhengcewenjian/2019-07-29/10385.                html.

[ 2 ] 邓勇.智慧共享中药房成医共体加速器[N].医药经济报,2019-07-22(12).

[ 3 ] 张福定.为辖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J].中国农村卫生,2018(7):17-19.

[ 4 ]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 《乡镇卫生院中医药服务管理基本规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服务管理基本规范》的通知[EB/OL].(2003-11-26)[2021- 04-11].http://yzs.satcm.gov.cn/zhengcewenjian/2020-07- 24/16087.html.

[ 5 ] 窦伟洁,甄天民,赵芳,等.山东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现状分析[J].卫生软科学,2015,29(7):408-411.

[ 6 ] 闫峻峰,江涛,童荣生,等.四川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房现状与规范化管理研究[J].中国药房,2012,23(48):4587-4590.

[ 7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19年全国中医藥统计摘编[EB/OL].[2020-08-04].http://www.satcm.gov.cn/2019tjzb/%E5%85%A8%E5%9B%BD%E4%B8%AD%E5%8C%BB%E8%8D%AF%E7%BB%9F%E8%AE%A1%E6%91%98%E7%BC%96/main.htm.

[ 8 ] 国家卫生健康委. 2019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0-08-04].http://www.nhc.gov.cn/guihua- xxs/s10748/202006/ebfe31f24cc145b198dd730603ec4442.shtml.

[ 9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16-10-18)           [2021-05-08].http://www.satcm.gov.cn/yizhengsi/gong-           zuodongtai/2018-03-24/2665.html.

[10] 王鸿江,申俊龙,徐佩,等.中医“医联体+智能化”促进中医基层化的模式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9,39(10):701-704.

[1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17-04-26)[2021-05-08].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4/26/content_5189071.htm.

[1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EB/OL].(2015-05-07)[2021-05- 08].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07/content_9704.htm.

[13]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快药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2018-11-26)[2021-05-08].http://www.nhc.gov.cn/yzygj/s7659/201811/ac342952cc- 114bd094fec1be086d2245.shtml.

[14]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试行)的通知[EB/OL].(2019-04-28)[2021-05-08].http://www.nhc.gov.cn/guihuaxxs/s10741/201904/9d346a5ef0134e6a82c- 79c5c9ab96b77.shtml.

[15]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勤部卫生部.关于印发《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的通知[EB/OL].(2011-04- 07)[2021-05-08].http://www.satcm.gov.cn/fajiansi/gongzuodongtai/2018-03-24/2269.html.

[16] 向静,宁德斌.我国基层中医药服务现状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98):294-295.

[17] 彭敏,徐惠芳,徐玉婷,等.“互联网+中药房”建设模式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8,24(24):1-4.

[18] 王玮,沈国荣,王永,等.我院智慧中心药房管理模式的建设与应用[J].中国药房,2020,31(23):2909-2913.

[19] 肖勇,田双桂,沈绍武.我国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思考[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9,40(7):12-17.

[20] 鐘燕珠,李辉诚,区炳雄,等.基于“互联网+中医药”背景下我院智慧药房管理模式的建立及实践[J].中国药房,2019,30(18):2460-2468.

[21] 章关春,黄心.共享中药房催动县域饮片同质化[N].中国中医药报,2019-02-14(5).

[22] 徐世民.智慧中医药一体化服务在县域中医医共体建设中的实践[C]//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第六届中国中医药信息大会论文集.北京: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2019:1.

(收稿日期:2020-08-14 修回日期:2021-05-10)

(编辑:胡晓霖)

中医药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医药工程的涵盖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制药技术、医药项目建设等等,具体的说就是致力于人的防病、治病、健康和康复的工程,是致力于探索生命现象提供高水平的科学方法和工程技术手段。新时期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普及,对医药工程的未来发展提出更多的要求,作为医药企业应该正视当前的情况,分析医药工程建设中的重点方面,并提出如何应对发展中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医药工程;发展机遇;挑战

引言

在医药化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安全问题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经济利益上,而且与劳动者的人身安全密切相关。为了保证医药化工生产的稳定发展,消除安全隐患和隐患是其前提。因此,如何使其规范化,使员工严格遵守相关安全法规,规范生产行为,确保医药化工的安全稳定生产至关重要。

1 医药化工生产特征

医药化工生产最为主要的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所使用生产设备自动化水平比较高,并且这些设备在构造和功能方面具有复杂化和多样化特征;医药化工生产过程并不是一直连续的,各生产操作空间也具有一定危险性;医药化工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大多具有危险性和有毒性,并且这类原材料占据较大比例;生产使用硬件设备占据空间比较大,设备安全管理和性能维护工作较为繁重。

2 我国当前医药工程发展面临的机遇

2.1 飞速发展的制药工程技术带来的机遇

制药工程技术是医药工程发展中的重要部分,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制药工程技术也加快了发展的速度,这就为我国医药工程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并为其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传统的制药工程技术主要是以化学制药为核心,而当前已经转变为以生物制药为核心,此次转变主要得益于现代生物技术的进步,这无形中为我国的医学建设做出了贡献。人类主要由细胞组成,而细胞中携带的基因则是破译人类疾病的关键,所以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为保障人类的健康做出深远影响,同时生物技术在推动医疗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作出有目共睹的贡献,我们也能够成功地预见生物技术的发展必将是医药工程发展的关键,所以作为医药工程的负责人应该能够更加重视制药工程技术的发展。

2.2 缺少医药物流专业人才

医药物流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但当前我国比较缺少技术、管理和系统方面的专业人才。高等教育院校当中毕业的医疗物流专业人才,往往需要在企业当中工作一段时间,才能踏过医药物流行业的门槛,熟练地掌握工作内容和流程。但即便能够快速成长起来,所掌握的也都是国内的医药物流行业经验,无法掌握更先进的管理或技术经验,也就无法推动医药物流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而已经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医药物流工作人员,尽管经历了医药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并在不断掌握新技术和新方法,但十分依赖企业所提供的平台,如果企业没有提供相关资源或平台,就很难实现自主提升。

2.3 医药工程项目建设的逐渐规范

当前我国是法治社会,任何行业的发展都必须遵循相应的法律法规。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进步,医药工程项目得到了进一步规范,这也就为应对医药工程发展机遇和挑战提供了依据。为了实现医药工程又好又快地发展,国家加大了对医药工程建设项目的重视程度,并根据我国医药工程发展的现状,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准则和规范。虽然我国的医药工程建设制度体系还不够完善,但是在医药发展的过程中正不断地完善,这也是保证医药工程健康发展的前提。此外,我国可以积极地借鉴国外先进的医疗工程建设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发展水平,完善发展制度,推动我国医疗事业长久有序的发展。

3 新时期我国发展医药工程的建议

医药工程作為一个新兴行业,对整个医学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同时也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人们的健康得以保证。其中化学制药转变为生物制药的过程是医药工程中的重要一环,同时对我国医药事业产生深远影响。

3.1 提高工作人员水平

医药化工实现安全生产,需要全体工作人员都参与其中,特别是一线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对其综合素质提出较高要求,一旦开展工作中出现操作失误、措施落实不到位等情况,就极容易引发安全问题,并对医药化工正常生产产生不良影响。为避免这些问题发生,就要加强对全体工作人员的管理,使其充分意识到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性,并在实际开展工作中提高安全生产意识。针对一线工作人员,可以围绕医药化工生产流程,对安全生产要求进行细化,并将之分解到每个工作环节和操作规程当中,引导一线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规定要求进行操作;针对管理人员则要根据医药化工生产流程,对安全生产管理内容进行准确把握,并组织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帮助管理人员掌握更多安全生产管理新技术,使这项工作开展更加游刃有余,实际管理成效也能得到可靠保障。

3.2 采用自动化控制技术

考虑到医药化工生产具有过程较为复杂、物质特性多变、生产不具有连续性等特征,一旦出现泄漏、火灾等安全事故,就会对整个生产过程造成较大影响,严重情况下还会威胁到人员生命安全和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而将自动化控制技术应用其中,能够促进医药化工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实现被动向主动方向转变,并在防患于未然中实现医药化工安全生产,要取得这一效果,一方面要坚持与时俱进,对医药化工生产机械设备进行优化升级,并将现代控制理论和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其中,进一步提高机械设备生产自动化水平,针对设备运行状态也能进行自动化控制,涉及的安全隐患也能及时发现和尽快处理,以防止重大安全事故问题发生;另一方面则是有效利用现代网络、监控、通信等技术和设备仪器,对整个医药化工生产环境进行实时和动态化管控,不仅可以实现生产环境安全隐患快速检测,针对出现的安全问题也能在最短时间内得到针对性解决,在保障医药化工安全生产的同时,推动医药化工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自动化进程。

3.3 推动医药工程项目的管理进一步规范

由于缺少规范的医药工程项目管理,致使未能充分发挥出医药工程技术应有的作用,影响了医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在医药工程项目今后的发展中,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以促进医药工程的持续发展。一方面是要加强医药工程的制度规范建设。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制定可实施的医药工程项目的规范,做好医药项目的咨询策划和造价审计工作,达到医药工程项目的发展目标,取得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是对于国外医药工程项目的先进管理经验,要积极进行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医药工程项目具有比较长的发展历程,我国可以借鉴他们的优秀的管理经验,以顺利实施医药工程项目。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正是医药工程快速发展时期,同时也是医药工程面临机遇和挑战的时期,必须把先进的制药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应用到医药工程中,不断地推动我国医药工程的健康发展。在医药工程发展的过程中势必会摒弃传统的不好的发展模式,不断地发现并完善更适合我国医药工程发展的先进理念和技术。任何机遇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只有对未来发展有准确的预估,并能够做好充分的规划和准备,把握住任何促进医药工程发展的机会,从容地面对各种挑战,不畏惧失败,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并成功应用到未来医药工程建设中,这也是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动力,推动我国医药工程进入到崭新的发展领域。

参考文献:

[1]张夏平,赵嘉伟.化工行业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策略研究[J].化工管理,2018(33):40-41.

[2]肖军.我国医药冷链物流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9(S1):60-61.

中医药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后勤档案在整个中医院档案建设工作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医院能否有效运转的基础,也是中医院后勤科学化管理的基本依据。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对中医院后勤传统档案管理的彻底改变,是中医院后勤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后勤档案是中医院档案形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方方面面,在中医院档案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中医院档案管理逐步完善、规范,后勤档案的管理愈显重要。本文介绍了中医院后勤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方式,讨论了后勤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加快后勤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四条具体措施。

[关键词] 中医院;后勤档案;信息化建设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17. 071

0 引 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及广泛应用,为了更好地服务中医院医疗、科研及教学工作,提高后勤管理水平,为三级医院创建做准备,必须加快中医院后勤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然而由于网络技术不够成熟,致使中医院档案信息的管理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隐患和不足,那么如何在网络化的大背景下,做好中医院档案信息的采集和安全管理工作就成为现代中医院重点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1 中医院后勤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方式

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中医院后勤档案信息化工作呈现出层层叠加、齐头并进的态势,新的技术以旧的技术为基础,进一步开发出更为强大的功能,而网络化则成为当前的主要趋势。经过项目调查,需求分析,详细设计,最终利用.NET技术,采用SQLSERVER2005数据库技术,按照中医院各科室的要求,确定功能列表,建立数据字典、系统数据E-R图、系统流程图,并确立软件设计规范,工作清单,风险清单。并对各个子系统包括办公自动化、总务管理系统、物资管理系统等做无缝接口。

2 中医院后勤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后勤涉及基建、设计图纸、装修、招标、水、电、气、设备运行、布类清洗消毒、保洁、杀虫、灭鼠、医疗垃圾处理、食堂管理、绿化等多方面工作,随着时代的进步,许多工作进行了外包,这就涉及合同等其他档案的管理。因此,后勤档案具有交互性、时效性、复杂性、多样性、共享性、综合性等特点,其见证了中医院的发展历史,提高了各项医疗及科研工作效率,推动了中医院后勤工作的精细化、科学化发展。

2.1 中医院后勤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中医院的发展必然要求

随着中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医院管理工作对后勤档案资源的开发及利用效率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必须积极倡导和鼓励档案管理人员树立较强的服务意识,实现被动服务向着主动服务的成功转型,增强和使用者的沟通和交流,更好地满足不同用户的信息需求,真正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档案管理工作者还应该善于借助网络档案信息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发和拓展新的数字档案信息资源,丰富档案信息的内容和形式,为使用者提供更加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2.2 后勤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更新管理及服务的需要

目前,我国中医院后勤传统档案管理及服务手段已经远远滞后于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伐。后勤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不仅有助于档案管理及服务水平的逐步改进,还有利于中医院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由此可见,加快中医院后勤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 中医院后勤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中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必须要拥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来对其进行规范,信息的采集、存储、使用和传输等一切档案管理工作都要在这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的约束下进行有效的落实。

3.1 完善后勤档案硬件设施建设

必须将后勤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中医院总体规划工作中,完善后勤档案基础设施的建设,全面推进计算机管理进程,不断提高中医院后勤档案部门的自动化办公水平,全面发挥档案部门的各项功能。于此同时,注重加快建立内部局域网,尽快实现后勤档案网络和办公网络的有效连接,并在中医院网上构建后勤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后勤不同部门向后勤档案部门的远程化归档,全面推动中医院后勤档案工作的数字化发展。

3.2 强化后勤档案信息资源建设

采用先进档案管理软件,有重点、有层次、有步骤地推动后勤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一方面,中医院后勤各部门应注重将该年度所产生的各类归档文件以后勤档案部门的相关要求为依据,录入后勤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中,以减轻后勤档案部门的归档工作量,以便管理人员及时掌握工作情况,尽快实现后勤檔案信息资源的全面共享;另一方面,后勤档案部门应组织人员尽快将现存后勤档案的案卷目录转变为机检数据。遵循“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并存”等原则,采用电子、纸质文件双轨归档制,有重点、有层次、有步骤地开展后勤档案资料的数字化处理工作。

3.3 构建后勤档案管理系统建设

必须遵循规范性、实用性及先进性原则,加快后勤档案信息资源的建库入网,将档案数据库作为中医院最为重要的资源,并纳入自动化办公总体格局中,建立全院范围内的后勤档案数据库。全面发挥网站功能,在网站上注重加强档案宣传工作及信息服务工作。利用中医院网络平台,构建后勤档案网站,并有步骤、有计划地上传开放档案目录及文件资源目录,积极上传公开化的全文档案信息,并提供查询及使用功能,以便为中医院职工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

3.4 为推动后勤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全面的保障措施

3.4.1 成立后勤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小组

对中医院后勤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组织和协调。明确专职档案部门,专门负责后勤档案管理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其他部门应根据自身职责,确立近期与长期工作目标,严格依据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做好信息的生成、利用、传播以及共享工作。

后勤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投入庞大的工程,因此,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缓解信息化建设中资金缺乏、供需严重失衡等问题。只有加大对中医院后勤档案管理的资金投入,才能使中医院的信息管理得以顺利实施。

3.4.2 加强后勤档案建设的规范化及信息化

依据《档案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推动后勤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管理、运行及维护的规范化及科学化,此外,应注重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鼓励后勤有关人员加强学习,逐步完善自身综合素质,为后勤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培养一批既精通信息技术,又熟悉档案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4 结 语

随着“数字化中医院”建设的逐步深入,中医院后勤档案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其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借助于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后勤档案资源进行收集、处理、传输及利用,以逐步提高后勤档案的管理水平,实现后勤资源的充分共享,推动中医院后勤工作的科学化发展,以便更好地为医疗及科研工作提供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高歌.浅论电子文件归档管理[J].兰台世界,2012(z2):96-97.

[2]安芳.给纸质文件的数字化文本定位——兼论纸质文件的数字化文本是否属于电子文件[J].档案时空,2013(10):16-18.

[3]张红,喻永红.医院后勤管理之我见[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2):149-150.

[4]王晓萍.医院综合档案网络化管理的思考[J].现代医院,2011,11(4) :148-149.

[5]侯洁.后勤档案管理在医院信息管理中的作用研究[J].管理观察,2013(12) :141-142.

上一篇:测量学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知识型产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