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本知识范文

2023-09-22

中医学基本知识范文第1篇

(一) 一个疗程(急性病4~6次,慢性病20~30次)结束后,根据每次的复诊记录评价疗效。

(二) 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疗效评定标准,但大体上可分为痊愈、显效、好转、无效四个等级。 1. 痊愈:症状及体征恢复正常,功能恢复。 2. 显效:症状及体征好转一半以上,功能大部分恢复。 3. 好转:症状减轻,体征改善,功能部分恢复。 4. 无效:症状及体征治疗前后无改变。

中医学基本知识范文第2篇

1. 免疫系统组成与功能。

免疫系统是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系统,包括:(1)免疫器官:由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和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和黏膜免疫系统)组成;(2)免疫细胞:主要有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等;(3)免疫分子:如抗体、补体、细胞因子和免疫细胞表面的多种膜分子,可发挥三种功能:(1)免疫防御:即抗感染免疫,机体针对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免疫清除作用,保护机体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2)免疫自稳: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衰老或损伤的体细胞,对自身成分处于耐受,以维系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3)免疫监视:机体免疫系统可识别和清除畸形和突变细胞的功能。在某些情况下,免疫过强或低下也能产生对机体有害的结果,如引发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肿瘤、病毒持续感染等。

2.简述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提呈过程。

答:完整的内源性抗原在胞浆中,在LMP的作用下降解成多肽片段,然后多肽片段经TAP1/TAP2选择,转运到内质网,在内质网中与 MHC Ⅰ类分子双向选择结合成最高亲和力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该复合物由高尔基体转运到细胞表面,供CD8+ T 细胞识别。 3.抗体的生物学活性。 (1)IgV区的功能主要是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2)IgC区的功能a.激活补体;b.细胞亲嗜性:调理作用(IgG与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结合,通过Ig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相应IgGFc受体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对颗粒抗原的吞噬;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IgG与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表面结合,通过IgFc段与具有胞毒作用的效应细胞表面相应IgGFc受体结合,从而触发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称为ADCC);介导I II III型超敏反应。(3)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IgG:是抗感染的主要抗体;是唯一能通过胎盘屏障的抗体,在新生儿抗感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可与吞噬细胞和NK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发挥调理作用和ADCC效应;(2)IgM:为五聚体,分子量最大;激活补体能力最强;是初次体液免疫应答中最早出现的抗体,可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3)IgA:分泌型IgA(SIgA)为二聚体,主要存在于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黏膜表面和乳汁中,在黏膜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4)IgD:是B细胞发育分化成熟的标志;(5)IgE: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少,具有很强的亲细胞性,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具有高度亲和力,可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

4.简述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答:第一是抗原的异物性,一般来讲,异物性越强,免疫原性越强; 第二是抗原的理化性质,包括化学性质、分子量、结构复杂性、分子构象与易接近性、物理状态等因素。一般而言,蛋白质是良好的免疫原,分子量越大,含有的芳香族氨基酸越多,结构越复杂,其免疫原性越强。 第三是宿主的遗传因素、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 第四是抗原进入机体的剂量、途径、次数以及佐剂都明显影响抗原的免疫原性,免疫途径以皮内最佳,皮下次之。

5.体液免疫应答中再次应答与初次应答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答:再次应答与初次应答不同之处为:

⑴ 潜伏期短,大约为初次应答潜伏期时间的一半;⑵ 抗体浓度增加快;⑶ 到达平台期快,平台高,时间长;⑷ 下降期持久;⑸ 用较少量抗原刺激即可诱发二次应答;⑹ 二次应答中产生的抗体主要为IgG,而初次应答中主要产生IgM;⑺ 抗体的亲和力高,且较均一。

6.TD抗原与TI抗原特性比较。

(1)T细胞辅助:需要/不需要;(2)抗体类型:IgG/IgM;(3)免疫应答的类型:体液,细胞/体液; (4)免疫记忆:有/无;(5)表位性质:T、B细胞表位/B细胞表位;(6)化学性质:蛋白质/多糖或脂多糖;(7)结构特点:结构复杂,半抗原-载体结构/结构简单,重复的半抗原结构; 7.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结构:(1)基本结构:Ig是由两条相同的重链与轻链通过二硫键连接而成的四肽链分子;Ig分子N端、轻链1/2和重链1/4或1/5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次序多变,所以称为可变区(V区),可特异性结合抗原。V区中,某些局部区域的氨基酸组成与排列具有更高变化程度,故称此部位为高变区,其构建了抗体分子和抗原分子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关键部位;而可变区中其他部分的氨基酸组成变化较小,即为骨架区,他不与抗原分子结合。但对维持高变区的空间构型起重要作用。在Ig分子C端,其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比较恒定,称为恒定区(C区)。C区虽不直接与抗原表位结合,但可介导Ig的多种生物学功能。(2)水解片段:木瓜蛋白酶可将免疫球蛋白水解为2个完全相同的抗原结合片段(Fab)和1个可结晶片段(Fc)。

功能:(1)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可变区(V区)内的超变区可特异性识别、结合病原体或细菌毒素,可阻断病原体的入侵或中和毒素的毒性作用;(2)激活补体:IgG或IgM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后,可激活补体经典途径,形成膜攻击复合体(MAC),溶解破坏靶细胞;③调理作用:IgG与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结合后,通过其Fc段与吞噬细胞(巨噬细胞或中性粒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促进吞噬作用;④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效应):IgG(Fab段)与肿瘤细胞或病毒感染细胞表面的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后,再通过其Fc段与具有细胞毒作用的效应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或中性粒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增强或触发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⑤穿过胎盘屏障和黏膜:人类IgG是唯一能从母体转运到胎儿体内的免疫球蛋白,对新生儿抗感染具有重要意义。分泌型IgA(SIgA)可通过分泌片介导穿越呼吸道、消化道等黏膜上皮细胞,到达黏膜表面发挥局部抗感染免疫作用。 8.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

(1)IgG:是抗感染的主要抗体;是唯一能通过胎盘屏障的抗体,在新生儿抗感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可与吞噬细胞和NK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发挥调理作用和ADCC效应;(2)IgM:为五聚体,分子量最大;激活补体能力最强;是初次体液免疫应答中最早出现的抗体,可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3)IgA:分泌型IgA(SIgA)为二聚体,主要存在于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黏膜表面和乳汁中,在黏膜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4)IgD:是B细胞发育分化成熟的标志;(5)IgE: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少,具有很强的亲细胞性,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具有高度亲和力,可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 9.补体系统的三个激活途径。

补体经典途径的激活过程:⑴ 识别阶段:抗原与抗体(IgM、IgG)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C1。C1是由C1q、C1r、C1s组成的多聚体复合物。当两个以上的C1q头部被抗体结合固定后,其构象发生改变,依次激活C1r、C1s,并裂解为大小片段。⑵ 激活阶段:活化的C1s依次酶解C

4、C2,形成C 复合物,即C3转化酶,后者进一步酶解C3并形成C ,即C5转化酶。⑶ 效应阶段:C5与C5转化酶中的C3b结合,并被裂解成C5a和C5b,前者释放入液相,后者仍结合于细胞表面,并可依次与C

6、C

7、C

8、C9结合,形成C5b-9,即MAC。MAC可胞膜上形成小孔,使得小的可溶性分子、离子以及水分子可自由透过胞膜,但蛋白质之类的大分子却难以从胞浆中逸出,最终导致胞内渗透压降低,细胞溶解。

补体旁路途径的激活过程:不依赖于抗体,以革兰阴性菌脂多糖、肽聚糖、酵母多糖等为主要激活物,在B、D、P因子的参与下,使补体固有成分以C3-C5~C9顺序发生级联酶促反应,最后形成膜攻击复合物(MAC),溶解破坏靶细胞。

MBL途径:MBL与细菌表面甘露糖残基结合,再与丝氨酸蛋白酶结合,形成MBL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MASP-

1、2)。MASP与活化的C1q具有同样的生物学活性,可水解C4和C2分子,继而形成C3转化酶,其后过程与经典途径相同。活化的C1s依次酶解C

4、C2,形成C 复合物,即C3转化酶,后者进一步酶解C3并形成C ,即C5转化酶。C5与C5转化酶中的C3b结合,并被裂解成C5a和C5b,前者释放入液相,后者仍结合于细胞表面,并可依次与C

6、C

7、C

8、C9结合,形成C5b-9,即MAC。MAC可胞膜上形成小孔,使得小的可溶性分子、离子以及水分子可自由透过胞膜,但蛋白质之类的大分子却难以从胞浆中逸出,最终导致胞内渗透压降低,细胞溶解。 10.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补体旁路途径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经典途径在感染中、晚期发挥作用。(1)溶解靶细胞:膜攻击复合物可溶解破坏细菌细胞、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2)调理作用:C3b、C4b、iC3b与细菌或其他颗粒性抗原结合后,可被具有相应受体的吞噬细胞识别结合,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3)引起炎症反应:C3a、C5a具有趋化作用;能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介导炎症反应的发生;(4)免疫复合物清除作用:免疫复合物可借助C3b与红细胞表面的补体受体结合,并通过血液运送至肝脏清除;(5)免疫调节作用。C3b参加捕捉,固定Ag到易被APC处理、提呈;C3b的裂解产物与B细胞表面CR2结合,参与B细胞的活化;C3b与B细胞表面CR1结合到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11.简述补体参与宿主早期抗感染免疫的方式。

第一,溶解细胞、细菌和病毒。通过三条途径激活补体,形成攻膜复合体,从而导致靶细胞的溶解。

第二,调理作用,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C3b 、C4b、 iC3b能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第三,引起炎症反应。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了具有炎症作用的活性片断,其中,C3a C5a具有过敏毒素作用,C3a C5a C567具有趋化作用 12.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及其主要生物学作用。

理化性质:细胞因子是分泌到细胞外的小分子量蛋白或多肽,约8~80kD。高效性:pmol水平即可显示明显的生物学效应;局部性:以自分泌和旁分泌形式发挥效应。主要作用于产生细胞本身和邻近的细胞;短暂性:半衰期短,合成过程受到严密调控;复杂性:多样性;重叠性;双向性;网络性;抑制性调节。

主要生物学作用:(1)参与炎症反应:IL-

1、IL-6和TNF-α等为促炎细胞因子,可直接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IL-8可募集中性粒细胞进入感染部位,参与炎症反应;(2)抗病毒、抗肿瘤作用:IFN能诱导产生抗病毒蛋白,具有广谱的抗病毒作用。TNF可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通过凋亡机制产生杀瘤作用。IFN-γ、TNF和IL-12等可激活巨噬细胞,增强抗病毒和抗肿瘤作用;(3)刺激造血功能:各种集落刺激因子刺激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为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4)参与和调节免疫应答:IL-

2、

4、

5、6等可促进B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并产生抗体;IL-

2、IL-12和IFN-γ可促进T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

13.HLA-Ⅰ类与Ⅱ类分子的基本结构及生物学功能:

(1)HLA抗原的分子结构:HLA-Ⅰ类分子由1条重链(α

1、α

2、α3)和1条轻链(β)组成,可与内源性抗原肽(8~12aa)结合。HLA-Ⅱ类分子由1条重链(α

1、α2)和1条轻链(β

1、β2)组成,可与外源性抗原肽(12~17aa)结合;(2)HLA分子的生物学功能:①抗原加工和提呈作用:在抗原提呈细胞(APC)内,HLA-Ⅰ类和Ⅱ类分子分别与內源性和外源性抗原肽结合,形成抗原肽-HLA分子复合体,转运至APC膜表面,分别供CD8+T细胞和CD4+T细胞识别结合,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②制约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MHC限制性:T细胞的TCR在识别APC提呈的抗原肽的同时,还须识别与抗原肽结合的MHC分子,称之为MHC限制性。其中,CD8+T细胞只能识别抗原肽-MHC-Ⅰ类分子复合物,CD4+T细胞只能识别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③引发移植排斥反应:在器官移植时,HLA-Ⅰ类和Ⅱ类抗原作为同种异型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效应T细胞(CTL)和相应抗体,通过细胞毒等杀伤作用使供体组织细胞破坏,引发移植排斥反应。

14.T细胞的重要表面标志、亚群及其生物学功能: 表面标志:(1)TCR:不能直接识别结合抗原肽,只能识别结合APC膜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2)TCR辅助受体:CD

4、CD8等。CD4是识别结合MHC-Ⅱ类分子;CD8是识别结合MHC-Ⅰ类分子;(3)共刺激分子:①CD28分子:可与APC表面的共刺激分子B7-1/B7-2(CD80/CD86)互补结合并相互作用,为初始T细胞的活化提供第二信号;②CD40L:可与B细胞表面CD40分子相互作用,为B细胞的活化提供第二信号。

亚群:T细胞的分类依据:(1)TCR肽链组成:①αβT细胞:执行特异性免疫应答;②γδT细胞:执行非特异性免疫应答。(2)是否接受过抗原刺激或接受抗原刺激后的分化情况:①初始T细胞(Th0细胞);②效应T细胞(如CTL);③记忆性T细胞:再次与相应抗原相遇后,迅速分化成熟为效应T细胞,产生免疫效应。(3)表面分子与功能:①CD4+T细胞:不能直接识别结合天然抗原分子,只能识别APC表面的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CD4+Th1分泌Th1参与细胞免疫应答,可介导炎症反应和迟发型超敏反应,具有抗病毒和胞内菌感染的作用;CD4+Th2细胞分泌Th2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并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应答;②CD8+T细胞:可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CTL)。CTL只能识别结合APC或靶细胞表面MHC-Ⅰ类分子提呈的抗原肽,杀伤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作用机制: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使靶细胞溶解破坏或发生凋亡;高表达FasL和TNF-α,诱导靶细胞凋亡。 15.效应T细胞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1)CTL:可通过释放穿孔素、颗粒酶和高表达FasL,导致靶细胞溶解破坏或发生凋亡,主要杀死胞内菌、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2)CD4+Th1细胞:可释放IL-

2、IFN-γ、TNF-α/β等细胞因子,在局部组织产生以淋巴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反应或迟发型超敏反应。其中,IFN-γ可活化巨噬细胞,杀死可逃避抗体和CTL攻击的胞内病原体;(3)记忆性T细胞: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在增殖分化过程中停止分化而成为记忆T细胞。当其再次遇到相应抗原后,可迅速增殖分化成熟为效应T细胞,发挥强烈、持久的免疫应答。

16.B细胞的重要表面标志及其功能。

表面标志:(1)B细胞抗原受体(BCR):是B细胞表面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受体,也是所有T细胞的特征性表面标志,其化学本质是膜表面免疫球蛋白。与TCR不同的是,BCR可直接识别结合抗原分子表面的构象或线性表位;(2)BCR辅助受体:CD19-CD21-CD81复合物是BCR辅助受体;(3)共刺激分子:CD40分子,可与活化的CD4+Th2细胞表面的CD40L互补结合,产生共刺激信号,即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亚类:B1细胞(CD5+)产生以IgM为主的低亲和力抗体;无抗体类别转换;无免疫记忆;无再次应答;对TI2抗原及某些自身抗原应答。 B2细胞(CD5-)可产生高亲和力抗体;有抗体类别转换、免疫记忆和再次应答;有抗原提呈和免疫调节功能。 17.B细胞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1)合成分泌抗体,产生体液免疫效应: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在活化的CD4+Th2细胞辅助下,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发挥免疫效应;(2)提呈抗原、启动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B细胞是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可通过BCR直接识别结合和摄取抗原,并加工处理成抗原肽,以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的形式转运到细胞表面,供CD4+Th2细胞识别,从而启动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3)免疫调节作用:产生IL-

1、IL-6等细胞因子。 18.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

(1)无特异性:固有免疫细胞不表达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对“非己”异物的识别缺乏特异性,即对多种病原微生物或其产物均可应答。固有免疫细胞可通过表面模式识别受体(PRR)直接识别结合病原微生物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即区分“自己”与“非己”成分。PRR主要包括Toll样受体、甘露糖受体和清道夫受体等。PAMP是指病原微生物表面共有的高度保守的特定分子结构,主要包括革兰阴性菌的脂多糖、革兰阳性菌的磷壁酸和肽聚糖、细菌和真菌的甘露糖、细菌非甲基化DNACpG序列、病毒单链RNA、病毒双链RNA等;(2)作用迅速;(3)无记忆性。

19. 免疫应答的类型。

(1)固有免疫:亦称天然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种群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是机体抵御病原体侵袭的第一道防线;(2)适应性免疫: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为个体接触特定抗原而产生,仅针对该特定抗原而发生反应,是机体抵御病原体侵袭的第二道防线。 20.免疫耐受的形成机制。

(1)固有免疫耐受:①缺乏识别自身抗原的受体:吞噬细胞表面缺乏识别宿主正常细胞的受体,使自身抗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②正常细胞表面存在抑制性受体:NK细胞表面存在杀伤细胞抑制受体(KIR),可识别正常细胞表面的MHC-Ⅰ类分子,活化并传递抑制性信号到细胞内,因而不破坏正常自身细胞;(2)适应性免疫耐受:①中枢免疫耐受:未成熟的T、B淋巴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骨髓和胸腺)内发育成熟过程中,能识别自身抗原的细胞克隆被清除或处于无反应性状态;②外周免疫耐受: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T细胞克隆失能是外周免疫耐受的重要机制。T细胞的活化需要双信号(第一信号:TCR-抗原肽-MHC分子;第二信号:CD28/B7)。在缺乏第一信号(如自身细胞不表达MHC-Ⅱ类分子)或第二信号(如正常组织表达水平低)时,IL-2合成受阻,导致T细胞不被活化,而处于无能状态,产生免疫耐受。

21.何谓免疫调节,免疫调节异常可能发生。

免疫调节是指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各种免疫细胞与免疫分子相互促进和抑制,形成正、负作用的网络形式,并在遗传基因的控制下,完成免疫系统对抗原的识别和应答。 免疫调节异常可导致免疫应答过强或过弱,过强会导致自身免疫病或超敏反应,过弱会发生免疫缺陷。 22.NK细胞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无需抗原预先致敏,NK细胞可直接杀伤某些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而对宿主正常细胞无杀伤作用。在抗体存在时,可通过ADCC作用,非特异定向识别杀伤与IgG类抗体特异性结合的靶细胞。杀伤机制主要有:(1)穿孔素/颗粒酶途径;(2)Fas与FasL途径;(3)TNF-α与TNF受体途径。

23.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属于哪一型超敏反应?简述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发病机制?

答: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属于Ⅰ型超敏反应。发病机制为: 青霉素本身无免疫原性,但其降解产物可与体内组织蛋白共价结合形成完全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致敏。当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时,其降解产物与组织蛋白的复合物可通过交联结合靶细胞表面特异性IgE分子而触发过敏反应,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24.四型超敏反应:

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1)概念:主要由IgE介导,以生理功能紊乱为主的速发型超敏反应。具有以下特点:(1)发生快、消退快;(2)以生理功能紊乱为主,无明显的组织损伤;(3)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发生过程:①致敏阶段:变应原刺激诱导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IgE类抗体。IgE以其Fc段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Fc受体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②激发阶段: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后,与致敏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特异性结合,使之脱颗粒反应,释放生物活性介质;③效应阶段: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产生以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腺体分泌增加为主的生物学效应,引起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 常见疾病及防治原则:(1)常见疾病:①过敏性休克:药物过敏性休克、血清过敏性休克;②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③消化道过敏反应:过敏性胃肠炎;④皮肤过敏反应:荨麻疹、特应性皮炎(湿疹)、血管性水肿;

(2)防治原则:①变应原皮肤试验;②脱敏治疗;③药物治疗。 Ⅱ型超敏反应:(1)概念:是由抗体(IgG或IgM)与靶细胞表面的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巨噬细胞、NK细胞等参与下,引起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免疫病理反应;

(2)发生机制:①参与成分:A、靶细胞表面抗原:靶细胞固有抗原:包括同种异型抗原(如ABO和Rh血型抗原、HLA抗原)、自身抗原(如微生物感染所致)和异嗜性抗原;外来抗原或半抗原:药物、微生物等吸附在细胞膜上成为复合抗原;B、参与的抗体:ABO血型为天然抗体IgM,其他抗原以IgG为主;②靶细胞损伤的机制:A、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B、调理吞噬作用;C、ADCC效应;

(3)常见疾病: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贫血、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Ⅲ型超敏反应:(1)概念:是由免疫复合物沉积于毛细血管基底膜等组织,通过激活补体,并在血小板、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的参与下,引起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2)发生机制:①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与沉积:A、抗原:游离存在的可溶性抗原;B、抗体:IgG、IgM、IgA;C、中等大小的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存在于血循环中,可沉积于血管基底膜、肾小球基底膜、关节滑囊膜;②组织损伤机制: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产生C3a、C5a等过敏毒素和趋化因子,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等炎性介质,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引起充血和水肿;同时吸引中性粒细胞聚集至免疫复合物沉积部位引起组织损伤。中性粒细胞、血小板; (3)常见疾病:血清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Ⅳ型超敏反应:(1)概念:又称迟发型超敏反应,是由效应(致敏)T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后,引起以单核-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为主的炎症反应;

(2)特点:①反应发生迟缓(48~72h);②抗体和补体不参与反应;③以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3)发生机制:①效应T细胞的产生:抗原(主要是胞内寄生菌、病毒感染细胞、肿瘤抗原、移植抗原、化学物质等)经APC加工处理成抗原肽,并提呈给T细胞,T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即CD4+Th1细胞、CD8+CTL和记忆性T细胞。该过程为致敏阶段,约需10~14d;②效应T细胞引起炎症反应和细胞毒作用:CD4+Th1细胞可释放IL-

2、IFN-γ、TNF-β、GM-CSF等细胞因子,在局部组织产生以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CTL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可通过释放穿孔素、颗粒酶和高表达FasL和TNF-α,导致靶细胞溶解破坏或发生凋亡;

(4)常见疾病: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接触性皮炎、移植排斥反应。

25.自身免疫病的共同特点。

自身免疫过程通常通过盖尔及库姆斯二氏分型的Ⅲ型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自身组织(自身抗原)先刺激免疫系统导致自身抗体产生,此两者结合成免疫复合物,再引起组织损伤。自身免疫也可通过Ⅳ型变态反应机理,直接因淋巴细胞的激活而发生。关于自身免疫过程发生的机理,有多种学说:

①禁忌细胞系学说。身体中出现突变淋巴细胞,并由于某种刺激而增殖活跃起来。由于这种突变淋巴细胞系抗原结构上的异常,使它将正常的自身组织认为异体,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

②隐蔽抗原学说。在胚胎的发育过程中,只有曾受淋巴网状系统检验的组织才被识别为自身组织,受到保护。有些器官和组织,例如中枢神经系统、甲状腺、晶体、精子等,在胚胎期没有被免疫系统识别,因此不受保护,一旦因为感染、外伤等原因,这些组织的自身抗原释放入血液或淋巴液,就可刺激产生自身抗体,造成组织损伤。 ③自身变异学说。正常组织受物理、化学或生物性刺激而发生变异,被免疫系统识别为非自身组织而受到排斥。

④免疫清除功能障碍学说。由于免疫缺陷,不能有效地清除突变的淋巴细胞或抗原,导致自身免疫过程。

⑤交叉反应抗体学说。由于机体的某些组织成分与外界抗原具有相似的抗原性,当机体清除外界抗原时,同时损伤了这些具有相似抗原性的自身组织。

26.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特征性免疫学异常及其机制。 病原体:HIV 免疫学异常:由于CD4分子是HIV受体,AIDS特征性免疫学异常是CD4+细胞数量减少和功能下降。CD4+细胞包括CD4+T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发生机制:免疫细胞表面是CD4分子是HIV外膜糖蛋白的主要受体,故病毒主要侵犯宿主CD4+T细胞和表达CD4分子的单核/巨噬细胞、DC和神经胶质细胞。HIV入侵靶细胞有赖于靶细胞表面某些辅助受体(CXCR4和CCR5)参与,其机制为:HIV外膜gp120与靶细胞表面CD4分子结合,同时与靶细胞表面CXCR4和CCR5结合,继而fp41插入细胞膜,使病毒包膜与靶细胞膜融合,病毒得以入侵。 临床特点:急性期,无症状潜伏期,症状期,AIDS期(机会感染、恶性肿瘤、神经系统异常)

诊断:主要依据病原体的生物学。CD4/CD8比例倒置。 27.列举4种具有杀伤作用的免疫细胞,比较其特点(膜分子、分布、杀伤特点等)。

答:

1、CD8+ CTL 是一种效应性T细胞, 以CD8为主,分布在外周血,能特异性直接破坏靶细胞。

2、NK 自然杀伤细胞, 以CD16 CD56为特征性分子,不需要抗原致敏可直接杀伤靶细胞,无特异性,是机体抗肿瘤免疫的第一道防线,主要分布在外周血和外周淋巴器官。

3、巨噬细胞: 广泛分布在各组织中,表达模式识别受体和调理性受体,非特异,可以通过吞噬、ADCC或者分泌某些细胞因子杀伤靶细胞。抗感染,抗肿瘤。

中医学基本知识范文第3篇

网络继续教育培训学习为教师学习制定了共同的内容和活动,更为重要的是,它为教师提供好展示自己的网络平台。在学习内容和实践层次上满足不同教师的需要。通过参加本次教师网络继续教育培训,自主参与其中,使我在思想上、专业理论知识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在学习中,我认真聆听了专家在教育教学方面的讲座,观看了课堂教学视频,在这段时间里从这个平台我学到了不少先进经验和有价值的知识。在网络学习中,使我受益匪浅。在课程培训过程中。李教授深刻阐释了局部解剖学的课程定位;讲解了局部解剖学“三基”“五性”的教学理念,并结合自身经验向我们介绍了如何引导和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局部解剖学。李教授讲述了简约式、探究式、案例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特别提到要将局部解剖学与系统解剖学相结合,将形态与机能相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还举例介绍了许多授课方法:例如与临床应用相结合,与科学研究相结合,采取对比授课等,让我受益匪浅;李教授反复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要以提高学生能力为主导,启发学生的创新性和科研灵感,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他还强调,作为高校教师,必须立足本专业教学实际,提高自身双语教学能力,提高自身科研素养,这将会大大开发医学生的潜力,促进其更好发展。 在观看学习培训视频过程中,我也和周围的同事交流过,讨论过,在写这份总结报告的时候,我想发表一下自己对于该课程的不足之处的见解。首先,在示范教学章节部分,总体感觉讲的有些粗糙,作为年轻老师,有些疑惑问题没能在视频学习中得到答案。其次,局部解剖学毕竟是一门联系基础和临床的实践性学科,对于该学科教师的培训还应该注重动手操作能力,在这次的在线视频培训中,示范课中缺少实际操作部分,这也是美中不足的。特别对于上肢,下肢和腹壁的解剖涉及到临床外科学大部分学科,最好将这部分也添加到视频教学中来。

这次教育培训,使我对新课程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我体会到新课程教学应该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亲自去体验、尝试,来逐渐学会生活、学会学习,从而达到从学会到会学的目的,教师要从各个方面来培养学生探究事物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让他们不以学为苦,而做到以学为乐。

心得体会

这学期我选修了《中医养生学概论》这门课,虽然只上了几周,却让我对中医养生学有了更多的认识。

中医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先秦时期,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上,已有一些生理和疾病、个人卫生与集体卫生的记载,这当时已有讲卫生与保健防病的萌芽思想;后汉时期,由于秦皇、汉武都是长生不老的热烈追求者,所以炼丹术、服石法、神仙术以至房中术之类养生之书,充斥天下;两宋、金元时期,中医学出现了流派争鸣,从而也推动了养生学的发展,现存有宋朝的养生著作11种,元朝的养生专著7种;明清时期的养生学著作,唯心成分日益减少,日益切合实际。明代的养生专著甚多,大多今日尚有存者。清以后,在养生学方面没有什么进展。

养生学的基本观点主要体现在顺应自然、形神合

一、动静结合及综合调理、因人而异等方面。 顺应自然就是要顺应四时,提高人体对自然界变化的适应性调节能力。四时的气候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交替过程,影响人体生理功能,从而出现相应的变化。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高度复杂而完善的统一体,人身由“神”与“形”组成。“形”指形体结构,包括五脏六腑、经络、四肢百骸等组织结构和气血津精等基本营养物质;“神”是机体生命活动及情感意识的体现,是人体精神、意识、知觉、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的最高主宰。 动与静,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割的两种形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二者共同构成矛盾的统一体。人在生活中,也应保持动、静结合。心神宜静,形体宜动。在动中要求动静适度,“过动则伤阴,阳必偏胜,过静伤阳,阴必偏胜”。但在动静两者中首先要求动,只有如此,才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

综合调理、因人而异 也就是说婴幼儿期应注意寒暧及饮食的调理;青少年时期重在培育肾气、惜精保精以健身;中年则是身体各部分由极盛转衰的时期,所以要注意气血阴阳调补,保养得当。以防早衰,争取长寿;老年是体内气血衰弱,功能减退的时期,这阶段当重视调神、慎饮食、节房事以延缓衰老,保持身体的健康,延年益寿。

在这门课程中,我最感兴趣的是按摩和针灸。它们和拔罐、刮痧、气功、药膳等都是中 医养生中特色疗法。 按摩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从性质上来说,它是一种物理的治疗方法。从按摩的治疗上,可分为保健按摩、运动按摩和医疗按摩。保健类按摩主要目的是恢复肌肉神经的活力,摆脱亚健康状态,提振精神。典型的有中式按摩,日式指压按摩,泰式按摩,足部按摩等;治疗性按摩主要是治疗一些肌肉神经的损伤,配合火罐,刮痧,艾灸等传统中医手段,经过一定得疗程,达到康复和好转的目的,目的是强调治疗后的效果,促进机体恢复的目的。典型的有中医推拿手法,整骨按摩等。休闲型按摩则主要强调对人体精神的放松。 在针灸中,针与灸是两种治疗方法。针治法是运用一定的操作手法,把金属制成的针刺入人体的某一(穴位),使该部位发生酸、麻、胀、重等感觉,从而产生治疗疾病的作用。灸治法是将艾绒揉成小团或长条状,点燃后放在(或靠近)人体体表的某些固定的部位,施行热熨或熏,从现时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主要有 疏通经络、调和阴阳和扶正祛邪的功效。

中医学基本知识范文第4篇

1.人的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 (C)

A.心 B.肝 C.肺 D.脾

2.呼吸系统的功能主要是 (A)

A.进行气体交换 B.进行水液代谢

C.呼出氧气,吸入二氧化碳 D.进行血液循环

3.气管在4、5胸椎处分成 (B)

A.上下主支气管 B.左右主支气管 C.前后主支气管 D.大小主支气管

4.喉不仅是呼吸的通道,也是 (C)

A.消化器官 B.循环通道 C.发音器官 D.分泌器官

5.鼻腔附近含有空气的骨腔叫做 (B)

A.鼻道 B.鼻旁窦 C.鼻甲 D.鼻前庭

6.两侧声带之间的裂隙称为 (D)

A.咽腔 B.腭腔 C.前庭裂 D.声门

7.气管软骨,具有弹性,使管腔保持开放,这种作用主要表现为 (C)

A.呼吸作用 B.弹性作用 C.支架作用 D.固定作用

8.支气管、血管、淋巴管、神经出入于肺的地方称为 (B)

A.纵隔 B.肺门 C.肺尖 D.肺底

9.在组织学上,肺内支气管的各级分支及其终端的大量肺泡又称为 (B)

A.肺间质 B.肺实质 C.两者都对 D.两者都不对

10.肺表面具有活性物质,可以保持肺泡表面张力,保证肺泡结构稳定性,主要由 (D)

A.肺间质细胞分泌 B.巨噬细胞分泌

C.Ⅰ型肺泡细胞分泌 D.Ⅱ型肺泡细胞分泌

11.肺叶由于叶间裂的存在而被分割,一般是: (A)

A.左二右三 B.左三右二 C.左三右三 D.左二右二

12.肺的功能血管是 (A)

A.肺动脉和肺静脉 B.支气管动脉和静脉 C.冠状动脉 D.腹主动脉

13.肺动脉发出的部位是 (D)

A.左心房 B.左心室 C.右心房 D.右心室

14.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叫 (A)

A.呼吸 B.吐纳 C.换气 D.新陈代谢

15.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叫 (C)

A.呼吸 B.吐纳 C.肺通气 D.新陈代谢

16.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叫 (B)

A.呼吸 B.肺换气 C.肺通气 D.新陈代谢

17.组织毛细血管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叫 (C)

A.呼吸 B.肺换气 C.组织换气 D.新陈代谢

18.呼吸的基本中枢位于 (D)

A.间脑 B.中脑 C.小脑 D.延髓

19.调节呼吸的最重要的生理性化学因素是 (A)

A.CO2. B.CO C.NO2. D.NO

20.当CO2浓度轻度升高时,可以导致 (C)

A.暂停呼吸 B.呼吸抑制 C.呼吸兴奋2. D.以上均不对

21.轻度低氧可以导致 (C)

A.暂停呼吸 B.呼吸抑制 C.呼吸兴奋2. D.以上均不对

22.心脏在人体位于 (B)

A.前纵隔 B.中纵隔 C.后纵隔 D.上纵隔

23.心脏一共有多少个腔? (D)

A.1 B.2 C.3 D.4

24.左房室瓣膜又叫 (B)

A.一尖瓣 B.二尖瓣 C.三尖瓣 D.四尖瓣

25.右房室瓣膜又叫 (C)

A.一尖瓣 B.二尖瓣 C.三尖瓣 D.四尖瓣

26.心脏瓣膜的主要功能是 (C)

A.防止血液循环 B.防止血液流过 C.防止血液倒流 D.防止血流过快

27.心脏本身的营养血管是 (B)

A.微血管 B.冠状血管 C.肺动脉 D.主动脉

28.心传导系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构成,主要 (D)

A.收缩心肌 B.舒张心肌 C.产生新心肌细胞 D.产生和传导冲动

29.血液循环主要由哪两部分构成? (C)

A.心脏和淋巴管 B.血管和淋巴管 C.心脏和血管 D.动脉和静脉

30.体循环起始于 (B)

A.左心房 B.左心室 C.右心房 D.右心室

31.肺循环起于 (D)

A.左心房 B.左心室 C.右心房 D.右心室

32.冠脉循环的特点是 (B)

A.血压低、流速慢、血流量大小、摄氧率高

B.血压高、流速快、血流量大、摄氧率高

C.血压高、流速快、血流量大、摄氧率低

D.血压低、流速慢、血流量小、摄氧率低

33.当冠状动脉突然阻塞时,不易很快建立侧支循环,常可导致 (C)

A.心跳骤停 B.心律失常 C.心肌梗塞 D.心跳减慢

34.微循环是指循环系统中 (C)

A.小动脉与小静脉部分 B.动静短路部分

C.微动脉与微静脉部分 D.微动脉与小动脉部分

35.微循环的作用是 (B)

A.实现血液的物质运输 B.实现血液和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

C.实现血液和淋巴之间的物质交换 D.实现淋巴和组织之间的物质运输

36.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叫 (B)

A.血阻 B.血压 C.血流变 D.血常规

37.测血压前前须休息片刻,坐位或卧位,伸直肘部,手掌向上,应使 (A)

A.肱动脉与心脏在同一水平面 B.肱动脉与主动脉在同一水平面

C.挠动脉心脏在同一水平面 D.肱静脉与心脏在同一水平面

38.人体在不同的生理状态下,各器官组织的代谢水平不同,因而 (B)

A.对组织液的需求量不同 B.对血液的需求量不同

C.对淋巴液的需求量不同 D.对津液的需求量不同

39.对冠脉血流量影响很大的因素是 (C)

A.血管因素 B.动脉血压 C.心肌节律性舒缩活动 D.血细胞

40.体循环起始于左心室,终于 (C)

A.左心房 B.左心室 C.右心房 D.右心室

41.循环系统包括 (A)

A.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 B.心脏和血管

C.血管和淋巴管 D.心脏和淋巴管

42.从动脉到静脉,血压逐渐 (C)

A.升高 B.波动增加 C.降低 D.以上均不对

43.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是指 (C)

A.动脉收缩压 B.动脉舒张压

C.血液停止流动时对血管壁的侧压力 D.以上均不对

44.测血压时,放开血压计气门,当听诊器里搏动声突然变低或消失时,所指刻度是 (B)

A.收缩压 B.舒张压 C.平均动脉压 D.以上均不对

45.正常人的心律是由何发起并控制的? (A)

A.窦房结 B.房室结 C.浦肯野纤维 D.以上均不对

46.一般来说,起到弹性贮器作用的是 (B)

A.大静脉 B.大动脉 C.毛细血管 D.小动脉

47.肺静脉里的血液属于 (B)

A.静脉血 B.动脉血 C.两者都对 D.两者都不对

48.经过体循环之后,最后流入右心房的血液属于 (A)

A.静脉血 B.动脉血 C.两者都对 D.两者都不对

49.测血压时,袖带太紧可导致测得的血压 (B)

A.偏高 B.偏低 C.血压波动 D.以上均不对

50.机体调节心血管的活动,主要通过何种机制? (C)

A.神经调节 B.免疫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内分泌

51.消化系统主要由消化管以及何种器官构成? (C)

A.消化道 B.消化液 C.消化腺 D.消化酶

52.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叫 (B)

A.分解 B.消化 C.排遗 D.吸收

53.食物消化后,可吸收成分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叫 (D)

A.分解 B.消化 C.排遗 D.吸收

54.按解剖位置,咽可分为鼻咽部、口咽部以及 (B)

A.舌咽部 B.喉咽部 C.腭咽部 D.以上均不对

55.食道位于喉咙与胸腔的后面,是连结咽喉到何种器官的肌肉管道? (A)

A.胃 B.十二指肠 C.大肠 D.

56.食管下段括约肌的英文简写名称是 (C)

A.ELS B.SLE C.LES D.SEL

57.食管下段括约肌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B)

A.加快食物推送 B.防止胃内容物逆流入食管

C.减慢食物推送 D.防止胆汁返流

58.上下消化道分解的标志是 (D)

A.十二指肠 B.幽门窦 C.胰管开口 D.Treitz韧带

59.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叫 (A)

A.胃排空 B.消化 C.吸收 D.排遗

60.进食时反射性引起胃壁平滑肌的舒张叫做胃的 (B)

A.反射性舒张 B.容受性舒张 C.紧张性收缩 D.蠕动

61.胃壁组织由外而内可分为四层,则外面第二层应为 (A)

A.肌层 B.粘膜下层 C.浆膜层 D.粘膜层

62.胃可分为五个区域,以下哪个区域离十二指肠最近? (C)

A.贲门 B.胃底 C.幽门 D.胃体医学基础知识试题题库篇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C.细胞 )

A.器官 B.系统

C.细胞 D.组织

2.对骨的营养生长和骨折后的修复都有十分重要作用的结构是(D.骨膜 )

A.骨密质 B.骨松质

C.骨髓 D.骨膜

骨膜内层的成骨细胞,与骨的长粗和骨折的修复有关;骺端软骨层的细胞与骨的长长有关。

3.关于脑干的组成下列哪项是错误的?(B.间脑 )

A.延髓 B.间脑

C.脑桥 D.中脑

4.分布于骨骼肌,受意识支配的神经是( A.躯体运动神经 )

A.躯体运动神经 B.躯体感觉神经

C.内脏运动神经 D.内脏感觉神经

5.体循环途径是由下列哪部分射血入主动脉再经各级动脉送到毛细血管? ( A.左心室 )

A.左心室 B.右心室

C.左心房 D.右心房

6.心脏前后略扁,大小与本人的拳头相似,形状像 ( B.倒置的圆锥体 )

A.蚕豆形 B.倒置的圆锥体

C半圆锥体 D.楔形

7.在左房室口的周缘附有的瓣膜是( B.二尖瓣 )

A.三尖瓣 B.二尖瓣

C.肺动脉瓣 D.主动脉瓣

8.下列器官属于呼吸系统的是( D.肺 )

A.心脏 B.肝

C.肾脏 D.肺

9.引导血液离开心的血管是(B.动脉 )

A.静脉 B.动脉

C.毛细血管 D.淋巴管

10.人体的内环境是指( C.细胞外液 )

A.体液 B.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 D.血液

11.正常成人血液中,细胞数值为4000-10000/mm3的血细胞是(B.白细胞 )

A.红细胞 B.白细胞

C.血小板 D.血红蛋白

12.胃底腺的主细胞主要分泌(C.胃蛋白酶原 )

A.盐酸 B.内因子

C.胃蛋白酶原 D.粘液

13.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是(C.小肠 )

A.口腔 B.胃

C.小肠 D.大肠

14.下列泌尿系统的组成器官中产生尿液的器官是( A.肾 )

A.肾 B.输尿管

C.膀胱 D.尿道

15.卵巢分泌的激素主要是(雌激素和孕激素 )

A.雄激素 B.雌激素

C.雌激素和孕激素 D.孕激素

16.关于内分泌系统的组成,描述错误的是 ( C.由内分泌腺组成 )

A.通过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发挥作用

B.是人体重要的功能调节系统

C.由内分泌腺组成(由内分泌腺和分布于其它器官的内分泌细胞组成)

D.与神经系统密切联系相互作用

17.关于结缔组织的描述,错误的是(D.细胞间质少 )

A.细胞种类多数量少 B.无极性

C.含大量丰富的血管 D.细胞间质少

18.斑疹伤寒是由下列哪种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 B.立克次体 )

A.支原体 B.立克次体

C.衣原体 D.螺旋体

19.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属于(A.Ⅰ型变态反应 )

A.Ⅰ型变态反应 B.Ⅱ型变态反应

C.Ⅲ型变态反应 D.Ⅳ型变态反应

20.宿主睡眠后,爬到外皱壁处产卵的寄生虫是( C.蛲虫 )

A.蛔虫 B.钩虫

C.蛲虫 D.猪肉绦虫

21.关于感染性发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细菌引起的疾病 )

A.妇女排卵 B.中暑

C.甲状腺功能亢进 D.细菌引起的疾病

22.腹痛位于中上腹部,疼痛于卧位时加重,前倾位可减轻,多见于下列哪种疾病?( B.急性胃炎 )

A.急性胆囊炎 B.急性胃炎

C.急性阑尾炎 D.急性胰腺炎

23.病毒性肝炎易引起下列哪种类型的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 )

A.溶血性黄疸 B.先天性黄疸

C.肝细胞性黄疸 D.胆汁淤积性黄疸

24.关于血尿的原因,最常见的是(B.尿路邻近器官疾病 )

A.血液病 B.尿路邻近器官疾病

C.泌尿系统的肿瘤 D.药物与化学因素

25.心室射血时心室壁的张力表示心脏的(C.后负荷 )

A.心肌收缩力 B.前负荷

C.后负荷 D.心率

26.肾脏病人几乎必有的泌尿系统症状是( D.肾功能不全 )

A.水肿 B.尿改变

C.高血压 D.肾功能不全

27.下列哪种疾病经过呼吸道传播?(C.流脑 )

A.菌痢 B.疟疾

C.流脑 D.日本血吸虫病

28.关于消化系统的组成器官,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D.膀胱 )

A.胃、肠 B.肝、胆

C.胰腺 D.膀胱

29.肝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C.肝小叶 )

A.肝细胞 B.肺泡

C.肝小叶 D.肾单位

30.高血压按病因分类,最为多见的是( B.原发性高血压 )

A.继发性高血压 B.原发性高血压

C.缓进型高血压病 D.急进型高血压病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空1分,共21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31.神经系统包括神经元(神经细胞) 、神经纤维、突触、神经胶质等。

32.正常成年人安静时心率在每分钟60~100次之间变动。

33.血浆白蛋白在形成血浆_____胶体渗透压_____中起主要作用。血浆球蛋白______?____。

34.肝______右叶____体积较大,代谢旺盛,有合成____白蛋白______、___球蛋白_______、_____胆汁_____等功能。

35.皮肤可吸收____紫外线______及__水分________。

36.细胞核控制_代谢、生长、分化_。

37.一碳单位对体内合成____氨基酸______具有重要作用。

38.病毒对______干扰素____不敏感,但对____尿素等______敏感。

39.离心沉淀后的尿液,光镜下每高倍视野有___视野 3个红细胞_______,可称为血尿。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40.发热 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称为发热。

41.紫绀 血液中还原血红蛋 白增 多所致 皮肤粘 膜呈青紫的现象。

42.腹泻 是一种常见症状,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粘液。

43.超敏反应 异常的、过高的免疫应答。即机体与抗原性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产生致敏淋巴细胞或特异性抗体,如与再次进入的抗原结合,可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和组织损害的免疫病理反应。又称变态反应。

44.肾小球 肾小球为血液过滤器,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构成过滤膜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45.高血压病的临床分期标准如何?

第一期 血压达到确诊高血压水平,临床无心、脑、肾并发症表现。

第二期 血压达到确诊高血压水平,并有下列各项中一项者:①体检、X线、心电图或超声检查见有左心室肥大;②眼底检查见有眼底动脉普遍或局部变窄;③蛋白尿和(或)血浆肌酐浓度轻度升高。

第三期 血压达到确诊高血压水平,并有下列各项中一项者:①脑血管意外或高血压脑病;②左心衰竭;③肾功能衰竭;④眼底出血或渗出,有或无视神经水肿。

46.典型心绞痛发作有哪些特点?

(1)部位:心绞痛的典型部位是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疼痛范围常不是很局限的,而是约有拳头和手掌大小,可波及心前区,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向上放射至颈、咽、下颌骨、牙齿、面颊,偶见于头部;向下放射至上腹部,少数也可放射至双腿及脚趾;向后放射至左肩胛骨和向右放射至右肩、右臂,甚至右手指内侧,但相对少见。一般而言,每次发作的疼痛部位是相对固定的。

(2)性质:典型症状表现为压榨样或紧缩样疼痛,约占心绞痛患者的60%左右,常伴有焦虑或濒死的恐惧感。不典型的症状是将疼痛描述为烧灼样或钝痛等,但很少形容为针刺样、刀割样疼痛。发作时诉胸憋、胸闷的也不少见。心绞痛发作时,病人往往不自觉地停止原来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3)诱因:心绞痛最常见的诱发因素是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如焦急、愤怒、过度兴奋等)。此外,饱餐、便秘、寒冷、吸烟、心动过速或过缓、血压过高或过低、休克等也可诱发。疼痛发生于劳力或激动的当时,而不在一天或一阵劳累之后。典型的心绞痛常在相似的条件下发生,但有时同样的劳力只在早晨而不在下午引起心绞痛,提示与晨间痛阈较低有关。而有些心绞痛常发生于夜间睡眠、午休或白天平卧状态时,此即卧位型心绞痛。

(4)持续时间:心绞痛呈阵发性发作,疼痛出现后常逐步加重,在3~5分钟内逐渐消失,很少超过15分钟,如超过15分钟应考虑急性心肌梗塞的可能。

(5)缓解方式:一般在停止原来诱发症状的活动后即可缓解,舌下含化硝酸甘油也能在3分钟之内缓解。在熟睡中发生的卧位型心绞痛,需立即坐起或站立才可逐渐缓解。

47.人体的内环境是指什么?

体内含有大量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可以分为两部分:存在于细胞内的部分,叫做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外的部分,叫做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叫做人体的内环境。

48.艾滋病传播的途径和方式有哪些?

艾滋病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在世界范围内,性接触是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医学基础知识试题题库篇3

1、休克时正确的补液原则是( )

A.补液“宁多勿少”

B.“需多少,补多少”

C.补充丧失的.部分液体和当天继续丧失的液体

D.“失多少,补多少”

E.如血压正常不必补液

答案:B解析:休克时正确的补液原则是:需多少,补多少。所谓需多少应包含:向体外丧失的部分体液;血管床容量扩大的部分;微循环淤滞的部分以及血浆外渗的部分。

2、成分输血的优点包括( )

A.减少输血反应

B.减少患者心脏负担

C.提高治疗效果

D.节约血源

E.减低输血传染病的发生

答案:ABCDE解析:成分输血有减少副作用、减少免疫反应的发生,提高疗效、减少心血管的负荷.节约血源,减少血源传染病的发生等优点。

3、肉瘤是由( )

A.神经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

B.间叶组织来源的良性肿瘤

C.间叶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

D.上皮组织来源的良性肿瘤

E.上皮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

答案:C解析:肉瘤是来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其命名为:来源组织名称十肉瘤。如纤维肉瘤、脂肪肉瘤、平滑肌肉瘤、骨肉瘤等。

4、磁场的主要治疗作用是( )

A.消炎作用

B.消肿作用

C.镇痛、镇静作用

D.止咳、平喘作用

E.磁处理后的水有排石作用

答案:ABCDE解析:磁疗主要有以下作用:(1)镇痛;(2)消炎、消肿;(3)降压、降脂;(4)镇静;(5)抑制肿瘤;(6)止咳、平喘。另外磁化水有活血化淤、溶解人体内结石、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强人体牛物膜的通透性、恢复血管弹性和康复溃疡面,提高人体免疫力的功效。

5、皮肤病的护理应( )

A.避免患者食用辛辣食物及饮酒

B.对传染性皮肤病患者做好消毒隔离

C.对皮损处理应注意消毒隔离和无菌操作

D.涂药前,用肥皂洗净皮损面

E.嘱药疹患者牢记致敏药物,避免再使用

答案:ABCE解析:皮肤病患者不能用肥皂洗患处,肥皂有刺激性,会加重皮损

6、预防局麻药物毒性反应的方法包括( )

A.一次用量不超过限量

B.使用最低有效浓度

C.避免误人血管

D.麻醉前适量使用巴比妥类药物

E.药液中均加入少量肾上腺素

答案:ABCD解析:预防局麻药毒性反应加入肾上腺素也有禁忌证,如病人有高血压、冠心病、肝肾功能不全、甲亢等情况时禁止加入肾上腺素。

7、导致测得的血压高于实际值的因素有( )

A.手臂肱动脉位置低于心脏水平面

B.手臂肱动脉位置高于心脏水平面

C.袖带缠得太松

D.袖带缠得太紧

E.视线低于水银柱的弯月面

答案:ACE解析:手臂肱动脉位置高于心脏水平面和袖带缠绕过紧均使测得的血压低于实际值

8、急诊饱胃患者,麻醉中下列哪些处理是正确的( )

A.快速诱导插管

B.清醒插管

C.胃肠减压

D.保持呼吸道通畅

E.可给予阿托品防止呕吐

答案:BCD解析:急诊饱胃病人,麻醉中应选用清醒插管,术前应用抗组胺药预防呕吐。

9、输血引起的血源性传播疾病有( )

A.肝炎

B.梅毒

C.艾滋病

D.疟疾

E.溶血

答案:ABCD解析:溶血是抗原抗体反应。

10、下列人工气道哪些不侵入气管( )

A.面罩

B.口咽通气道

C.支气管内导管

D.鼻咽通气道

E.喉罩

答案:ABDE解析:面罩、鼻咽通气道、口咽通气道、喉罩、鼻导管吸氧等均不侵入气管。

11、低温时对人体的生理影响有( )

A.降低代谢,减少氧耗

B.氧离曲线右移

C.血液黏度下降

D.凝血机制发生改变

E.可直接抑制窦房结和减慢心内传导

答案:ADE解析:低温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氧离曲线左移。

12、低温时对人体的生理影响有( )

A.降低代谢,减少氧耗

B.氧离曲线右移

C.血液黏度下降

D.凝血机制发生改变

E.可直接抑制窦房结和减慢心内传导

答案:ADE解析:低温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氧离曲线左移

13、丙泊酚静脉麻醉适用于( )

A.麻醉诱导

B.休克病人的麻醉维持

C.门诊小手术

D.内镜检查或诊断性检查的麻醉

E.卟啉症病人

答案:ACDE解析:较重的循环抑制、休克病人的麻醉维持不用丙泊酚

14、麻醉苏醒期发生高血压的原因( )

A.病人原有高血压

B.呼吸抑制或通气低下引起高二氧化碳血症

C.谵妄、躁动

D.疼痛

E.尿潴留

答案:ABCDE

解析:苏醒期高血压的发生和所有的选项有关。

15、布一加氏综合征支架置入术的适应证有( )

A.肝段下腔静脉膜性或节段性狭窄或闭塞,伴或不伴血栓形成

B.PTA疗效不佳或再狭窄病例

C.下腔静脉长段完全性闭塞

D.下腔静脉癌性狭窄或闭塞

E.患者极度衰弱、恶病质者

答案:ABD解析:下腔静脉长段完全性闭塞为布一加氏综合征支架置人术的禁忌证;对于极度衰弱、恶病质患者不主张手术治疗,建议保守治疗。

16、介入放射学的定义( )

A.在医学影像设备导引下,用较小的创伤手段,达到诊断或治疗的目的

B.在医学影像设备导引下的血管病变检查治疗学

C.在医学影像设备导引下的外科治疗学

D.在医学影像设备导引下的内科治疗学

E.在医学影像设备导引下的非血管病变检查治疗学

答案:A解析:介入放射学是在现代医用X线影像监控下,进行一系列诊疗操作,达到诊断或者治疗疾病目的的一门学科,其具有创伤小、疗效好的特点。

17、最易导致外伤性关节脱位的是( )

A.肩关节

B.腕关节

C.髋关节

D.膝关节

E.踝关节

答案:A解析:相对题列的其他几个关节,肩关节创伤性关节脱位发生率最高。

18、有关消化道疾病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静脉曲张只见于食管,胃部见不到

B.食管癌中以鳞癌多见

C.对比造影在胃癌诊断上是重要的

D.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较升段者多

E.小弯侧较大弯侧的胃溃疡发生率高

答案:BCDE解析:食管与胃底静脉之间存在交通支,当门脉高压时,交通支开放和增生,血流增加,使食管下段及胃底的静脉曲张。

19、在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分类中,吗、啡属于( )。

A.黄酮类

B.蒽醌类

C.强心苷类

D.生物碱化合物

E.皂苷化合物

答案:D解析:吗、啡碱、可待因均属于异喹啉衍生物类生物碱。

20、尼可、刹米属于( )。

A.镇静催眠药

B.麻醉性镇痛药

C.解热镇痛药

D.抗精神失常药

E.中枢兴奋药

答案:E解析:尼可、刹米又名可拉明,为无色或淡黄色的澄明油状液体,有引湿性,可与水任意混合。本品为中枢兴奋药,主要兴奋延髓呼吸中枢,临床上主要用于中枢性呼吸抑制。

【医学基础知识试题题库3篇】相关文章:

1.医学基础知识试题题库(带答案)

2.医学基础知识试题库

3.医学基础知识的试题库

4.医学基础知识试题题库

5.医学基础知识题库及答案

6.医学基础知识题库含答案

7.电工基础知识试题库

8.2017医学基础知识试题

中医学基本知识范文第5篇

市中医院加强中医护理培训 突出中医护理特色为推进全国中医药先进单位的创建,提高中医护理内涵,体现中医护理特色,市中医院于8月6日开展了中医护理知识培训.此次讲座由护理部主任尹丽霞主持,全院护理业务骨干80余人参加培训。 主讲人郑延辰主任从中医护理的现状、中医护理的优势及发展前景和对策等方面,结合市中医医院护理工作实际,理论联系临床,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座。通过此次讲座,在进一步落实《中医护理工作指南》的相关要求,使护理人员对中医基础理论及辨证施护的相关知识有更深理解的同时,进一步树立了做好中医护理,提高临床疗效,达到“以较低的费用,提供优质医疗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目标的信心。

市卫生局信息员:张娜张瑞涛

中医学基本知识范文第6篇

摘 要:为了能够更好地把SPOC教学模式应用到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教学中,教师对比了学院2015级采用常规教学方法的46名学生以及2016级采用在线课程学习方法的68名学生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以及综合成绩,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经过在线课程学习的2016级学生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以及综合成绩都较2015级未参与在线课程学习的学生的分数高,从而得出结论:SPOC教学方式有着明显的教学效果,对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有很大的作用,优化了教学过程。

关键词:SPOC;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教学模式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3.007
一、SPOC相关概述及其优势

影像医学是一门既古老又现代的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由于机器设备的不断更新及发展,影像学新知识不断涌现。我结合教学经验,从教与学的实际出发,论述了影像医学教学如何才能不脱离实际,将古老与现代有机结合在一起,为影像医学本科生走出校门进入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教学手段应用到教学领域,有效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SPOC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其采用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教学的方式,能够适应一流大学的排他性并追求高成就的价值观,而且这种方法对教师的作用重新进行了定位,为传统教学开创了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更强调学生完整、深入的学习体验,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非常有帮助。

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是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顾名思义,这是一种在线学习方式。这里的Small指的是学生数量的多少,一般维持在几十到几百人之间;而Private(限制性),是指对申请者有一定的要求,只有那些符合要求的申请者才会被纳入到SPOC课程体系当中,从而保障SPOC课程的质量。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SPOC表现出非常明显的优势。

首先,SPOC这种线上课程能够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加便捷,而且不再对课堂教学那么依赖,所以不仅给教师降低了教学负担,而且还可以给学生提供另一种获得知识的方法。

对于一些比较特殊的课程,比如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如果只让教师在课堂上很宽泛地把一些知识讲授给学生听,那么这些语言就显得非常的苍白无力。因为这门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影像设备的常规检查操作能力,而且还要求他们能够针对实际病情提出检查方案。如果能够让他们采取SPOC学习模式进行线上学习,那么就可以把一些有关上述内容的小视频、图片等以更直观的方式给学生观看,从而优化教学过程。

其次,SPOC模式的成本较低,符合当前教学领域的发展规律。与大规模开放性线上课程相比,SPOC这种小规模限制性线上课程的成本要低很多,所以对于节约不必要教学资源的浪费很有用。

对于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课程而言,是影像技术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一般是几十到几百人之间,所以并不需要为他们安排那种大规模、开放性线上课程,仅需要为他们提供SPOC这种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就足够了,所以更符合学生以及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再次,SPOC重新对教师的作用进行了定位,开创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SPOC使得教师回归校园,回归到小型在线课堂。

在教授課程之前,教师属于课程资源的学习者与整合者。事实上,学生才更应该是课堂的主体,而教师不应该是课堂的主体。在SPOC教学模式当中,就很好地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得教师的作用得到了弱化。教师并不一定是线上课程视频资源中的主角,所以也并不需要每节课都刻意地去制作这些视频讲座,他们大部分的作用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对各种线上以及实体资源进行整合,从而保障线上课程内容的实用性、针对性。

在课堂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指导者、引领者,他们在为学生分组研讨时,能够很方便地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通过与学生一起交流,共同努力把学生遇到的难题一一解决,发挥出教师的引导作用。

SPOC开创了新一代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地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出一个更活跃、更温馨的课堂教学环境。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是医学影像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之一,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出具有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基本理论以及相应能力的医学生。很多年来,有一些医学研究者致力于对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课程进行改革创新,希望能够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态度去学习这门课程,从而让学生更好、更扎实地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方面的技能,为未来步入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我主要研究的内容是把SPOC这种全新教学模式应用到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课程当中,通过对比研究的方法了解这种教学模式对于改善学生学习效率、提高他们的临床思维能力以及增强学生从事医学职业等方面的作用。

(一)研究对象

我院2015级学生46人,2016级学生68人,其中2015级的这46名学生并未采用SPOC教学模式,也就是并没有进行在线课程的学习;而2016级的68名学生则采用了SPOC教学模式,为他们安排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在线学习课程。

通过对比研究,分析SPOC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根据最终学生得到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以及综合成绩来判断这种全新教学模式的作用。

(二)教学方法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是一门实践操作性较强的学科,其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对DR、CT、MRI等影像检查设备技术的检查方法和图像质量控制,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接触到检查技术手段以及检查所用到的设备。影像专业学生不单单要学习影像方面的理论内容,而且还必须熟练掌握教师所列举的常见病症以及多发病症的检查技术。过去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教学过程不能很好地让学生在课堂内消化知识,所以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学科的实践能力较差。所以导致很多学生都反映教学内容太多,而且还很抽象,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很大。

SPOC教学模式采取线上课堂的方式,体现出非常明显的教学优势。比如,方便而人性化的在线提问功能、师生之间广阔的交流平台,同时还能够利用更完备的教学体系、高清的图文解说、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实现文本资料与图片、动画、小视频等媒体的有机统一,实现优势互补,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听课兴趣,改善了教学环节。把这种教学模式应用到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将为广大师生群体带来全新的体验,开创出新一代的教学模式。与此同时,这种教学模式更符合现代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方面的发展需求。而且,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高效利用多媒体的表现特点,能够更加方便快捷、清晰无误地给学生讲授复杂的解剖结构、病变的影像特征等内容,让学生学起来更有激情、更有信心。SPOC教学模式还能有效改善学生对于这些教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让他们用最短的时间掌握这些内容,最大限度上地表现出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

对于教学过程而言,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是能够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当学生愿意学、渴望学时,他们的学习效率才会提高,而教师的教学热情才能更高。而SPOC对于克服传统教学的不足,提升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教学的效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非常有帮助,能够很好地达到这些教学效果。

(三)评价方法

为了尽可能地减少研究误差,2015级以及2016级的学生应该由同一名教师教授这门课程,而且实验过程中排除因为学生个体差异给这次研究带来的影响。当课程学习完成以后,让学生统一参加百分制的实验技能考试。与此同时,在学生之间展开调研,用填问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的内容要足够全面,比如学生的课堂互动是否主观,对于课堂教学的方法是否认可,课件内容是否清晰明确、准确无误,教师是否有什么改进的地方,教学内容是否在他们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是否具有实用性,课后能否做到及时复习,对于他们实践能力的指导作用是否明显,能不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评价方法全面而且足够合理、科学,这样才能更准确地评判SPOC教学模式的作用。
三、结果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以及采用百分制的考核方式对2015级的46名学生以及2016级的68名学生进行考核,研究结果表明:2015级学生的平均理论成绩为83±2.5,操作成绩为81.5±4.0,综合成绩为82.7±3.6;而2016级学生的平均理论成绩为86.3±3.2,操作成绩为88.5±4.6,综合成绩为87.0±4.2。

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经过SPOC在线课程学习的2016级学生不仅操作成绩得到明显提高,而且理论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从而可以得出结论:SPOC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学习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有很大的帮助,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对于理论教学以及实践教学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可以将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引入到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课程教学过程中。

应用SPOC反转课堂教学方式的学生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学生在多个教学方面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该方法有利于教学流程和教学结构的重组,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四、结语

通过对我院2015级46名学生和2016级68名学生是否接受线上课程教学进行研究,其中采用SPOC教学模式的2016级学生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以及综合成绩都较未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的2015级学生成绩高,所以可以认为:SPOC教学模式能够应用到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性教学过程中,并且这种教学模式要优于传统教学模式,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要想提高影像医学教学效果,必须理解影像医学发展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充实自己,改进教学方法,采用上述教学策略,以图为主,以字为辅,善于总结,生动教学,重视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基础理论和联系临床的良好习惯,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综合判断能力,为使之成为一名符合临床需要的合格高素质影像科医师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汪百真,俞曼华,张俊祥,曹明娜.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实验课程的改革与创新[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7).

[2]刘民英,蔡裕兴,马著彬,吴凤林,刘红梅,许小丽.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网络课程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0(1).

[3]岳若蒙.基于超星学习通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医学影像成像原理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9(3).

[4]刘佳,何晓静,郭大静,李传明.基于“互联网+”的移动教学法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35).

[5]谢康华.基于现代学徒制和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以医学影像专业放射物理与防护课程教学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18(23).

[6]刘红梅,吴凤林,马著彬,刘民英.超声医学教学中高素质影像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5).

   [责任编辑 李爱莉]

作者简介:聂婷(1989.1— ),女,汉族,湖南邵阳人,讲师,研究方向:医学影像教育。

上一篇:工厂工作思路范文下一篇:国学经典文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