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时政热点范文

2024-05-10

政治时政热点范文(精选12篇)

政治时政热点 第1篇

关键词:新课程,高考,时政热点,复习

2009年高考是福建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第一届高考, 也是综合科目由本省自主命题的第一次高考。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内容设置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 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新课程以生活逻辑构建知识体系, 四个必修模块都体现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在新课程背景下, 面对复杂多样的时政热点问题, 我们要善于把握高考时政热点考试的特点,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理性看待时政热点, 优化时政内容的复习, 走出时政热点复习的误区, 提高复习的实效性。

一、高考时政热点的命题特点

高考命题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积极反映社会问题, 生活气息浓厚, 时代感强。从近几年新课程省区的高考政治试题看, 试题情境新颖, 贴近生活, 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 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 试题贴近生活, 注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

高考政治学科的能力要求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仔细审视2008年各地高考的政治试题, 我们可以看到每份试卷都大量引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热点问题, 都创设情境。试题往往都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和知识经验出发, 选取来源于现实社会、生活, 发生在学生身边的, 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事和物, 考查学生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2008年广东卷的第40题, 试题采用了限定性的设问方法, 指定某一具体的哲学原理, 要求学生结合试题的背景材料进行分析。此题要求以综合唯物论与历史观的原理论述社会问题, 从而有效地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再如第41题, 试题从学生对经济全球化、新型工业化以及公司的经营等知识的掌握情况入手, 考查考生的经济学素养, 侧重考查考生论证与探究问题的能力。

2. 试题以时政热点为载体, 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

高考试卷的学科特色, 首先体现在对学科基础知识的考查上。政治学科的高考试题通常是通过热点问题创设新情境, 考查政治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综观2008年的高考政治试题, 我们可以发现以社会现实生活和时政要闻, 或者党和政府近年来的重大方针政策为背景, 直接考查学科基础知识的试题就占了很大的比重。如全国卷I第39题第5小题, 要求学生回答:“为什么党和政府要长期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涉及的知识包括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优越性, 以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为载体, 直接考查学科基础知识的识记。又如第38题第2小题, 要求学生运用政治常识, 分析我国政府对粮食连续四年增产所起的作用, 涉及国家经济职能的知识, 此题以“三农”问题为背景, 直接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运用。

3. 试题渗透课改精神, 注重人文价值导向。

高考政治试题关注学生成长, 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 体现积极、健康的价值导向, 体现新课程理念。如2008年北京卷第31题以十七大报告内容为背景, 体现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结合价值观、认识论的知识, 引导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自觉追求。又如, 广东卷第40题, 以环境问题和2008年我国抗击冰冻雪灾为背景材料, 考查学生对人生价值实现的理解。这些试题能够使学生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 从而提高综合素质。而且, 近几年的高考政治试题经常引用古文、古诗词、漫画等构成情景材料, 既增添了政治试题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又体现了试题具有人文科学的特质。如2008年广东卷第18题, 温总理以白居易的诗句“心中为念农桑苦, 耳里如闻饥冻声”告诫官员, 要时时惦记百姓疾苦, 展示传统文化具有的现实意义。同样, 第23题引用了泰戈尔《飞鸟集》中的诗句, 第26题引用了《中庸》中的部分原文, 这些试题在考查政治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 能够给予学生以人文素养的熏陶。

二、高考时政热点复习的误区

1. 过分强调热点复习, 忽视基础知识。

关注社会热点、焦点是近几年高考政治试题的一大特点, 正是这一大特点, 导致教师在复习时容易走入过分关注热点和焦点问题, 而忽视基础知识的误区。在高考复习的后期, 有些教师和学生盲目地追逐热点问题, 以致花费大量的时间对每一个热点问题都进行专题复习, 认为基础知识早已掌握, 过分强调热点材料, 而对用于说明热点问题的基础知识只是一带而过, 出现了本末倒置, 拣了芝麻而丢了西瓜的现象。

2. 片面强调基础知识的复习, 对时政内容了解不够。

高考试题往往以重大现实问题立意并作为问题的切入点, 几乎所有的试题都以时政内容作为背景材料, 或与时政热点有着隐性的关联。学生如果对时政内容缺乏足够的了解, 显然是不可能做好高考试题的。但是, 在热点问题的复习和把握上, 也存在对热点复习重视不够的现象, 复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没有结合热点进行, 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 脱离学生实际能力, 随意拔高要求。

高考涉及的时政热点范围广、内容多, 命题方向防不胜防。所以在时政热点的复习过程中, 就出现了面面俱到的做法, 宁可全面撒网, 也不愿意舍弃。脱离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 选用大量繁琐的时事背景资料和历年高考题以及模拟练习, 使学生在众多的背景中抓不住重点和要点, 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也无法得到真正的提升和锻炼。

三、高考时政热点复习的策略

1. 通过热点, 回归课本, 夯实基础。

“能力是以知识为载体的”。当前高考通过“三新” (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 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 而且高考命题设置的情境和背景材料又是变幻莫测的, 往往以热点背景材料为切入点设置试题。但是, 对于热点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本都在课本上, 考查的仍然是学生的基础知识, 问题的答案也基本上可以在课本上找到相应的内容。因此, 在复习备考中, 没有必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背诵热点内容, 而应该以热点问题为材料切入, 在课本中寻找热点问题的理论依据, 运用课本中的基础理论知识去分析说明热点问题。同时, 可以通过时政专题, 重新整合课本知识。如在复习“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这一知识点时, 就可以联系《经济生活》中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产业结构调整等;《政治生活》中国家职能、党的领导、国际竞争的实质等;《生活与哲学》中联系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量变质变原理等。这样以热点问题为中心向外辐射, 将与其有联系的知识点进行梳理, 构建知识体系, 进一步夯实基础理论知识。

2. 精选热点,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高考试题热点问题的切入体现了长效性, 关注人类自身生存发展, 探讨人类生存价值的话题, 回避那些不确定性、可能变化的问题。同时考热点不是考热点本身, 而是以时政热点为背景或借助时政热点, 考查学生解读获取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论证探究问题的能力。因此, 在复习备考中要精选热点专题, 精心设问, 着力培养学生感知背景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传授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如“物价问题”牵扯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针对物价不断上涨的问题, 就可以从《经济生活》的角度谈对物价变化的认识, 分析企业在物价上涨中应采取的措施, 分析物价上涨对人们生活消费的影响等。通过精选的热点内容, 多层次、多角度地寻找与其相关的知识点, 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练习, 提高解题、答题能力。

在新课程背景下, 高考在命题上更加突出“以能力立意命题”的原则。在众多的时政背景下, 不少学生很有可能陷入“题海”战术。题目并不是做得越多越好, 关键是解题、答题的能力。政治习题特别是高考复习后期中所用的练习和试题, 基本上都是以社会热点问题创设情境的, 因此, 我们要精选练习和试题, 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练习, 侧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解题能力。在审题能力上, 要仔细阅读材料, 注意命题设问的指向性要求;要学会分析材料内容中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要读懂数据、图表题中各种数据、图表所反映的现象。在解题能力上, 要提高做单项选择题的正确率;做主观题时, 要有层次、分要点写答案;要把握命题的中心, 抓住重点阐述;要尽可能从多角度去分析、论证;要尽可能采用教材中的学科语言、关键词来组织答案。同时还要做一些必要的归纳和积累工作, 如做好基本题型归类、做好解题方法归类等, 学会举一反三, 从而不断提高热点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总之, “以问题为中心, 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 是高考政治命题的指导思想, 这就要求我们在高考复习备考的过程中要理性看待时政热点问题, 既要回归教材, 夯实基础, 突出主干知识, 以不变应万变, 同时又要很好地联系热点问题, 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社会问题, 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迎接高考的挑战, 并抓住机遇, 实现梦想。

参考文献

高一政治生活 时政热点 第2篇

2013年4月19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6月1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式启动,活动将紧紧围绕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为切入点,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

2013年9月23日至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的专题民主生活会时强调,批评和自我批评是解决党内矛盾的有力武器。根据中央的统一安排,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每个领导班子都要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截至10月22日,已经有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召开了民主生活会,集中反映出各地普遍存在调研走样、脱离群众、怠惰自满、铺张浪费等四大问题。

材料分析1: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所体现的道理。

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利于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核心力量。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③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利于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④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利于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切入点2:结合材料,说明各省市召开民主生活会对加强党的领导的作用。

①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通过召开民主生活会,有利于发现问题,解决矛盾,增强党的宗旨意识,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避免怠惰自满、脱离群众。

②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通过召开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查找不足,有利于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

③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通过召开民主生活会,有利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教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例题分析:.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就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枫桥经验”的重大意义,发扬优良作风,适应时代要求,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

“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

⑴各级党委:①保持党的先锋队性质,践行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②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政治、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和提高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水平。③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一切工作都是网络造福人民。

各级政府:①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②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宗旨,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③坚持依法行政,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自觉接受监督,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决策。

背景材料:.2013年7月25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在认真听取大家发言后,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

习近平指出,今年以来,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良好开局。尤其可喜的是,稳中有进的“进”进一步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步伐加快、亮点增多。我们强调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强调通过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这些思想被越来越多地区和企业接受,用市场机制倒逼经济结构调整紧迫感明显增强。

习近平强调,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任务艰巨,需要各方面共同来努力。希望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上来,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宏观调控水平等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多献务实之策,为实现今年经济工作目标任务共同努力。习近平表示,中国共产党正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们将坚持开门搞活动,请大家围绕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重点问题,多向我们反映群众呼声,多提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帮助我们解决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政治生活角度

问题一: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哪些特点?

分析:(1)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中共中央就当前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就体现了这一点。

(2)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习近平要求各民主党派围绕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重点问题,多提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就体现了这一点。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是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要求各民主党派围绕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重点问题,多提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就体现了这一点。

问题二:结合材料,运用中国共产党的知识,说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什么要坚持开门搞活动。

分析:(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坚持开门搞活动,广泛听取群众呼声,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坚持开门搞活动,是党民主执政的要求,有利于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坚持开门搞活动,听取包括各民主党派在内的社会各界对党作风建设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是贯彻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的要求,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四:打击网络谣言,服务社会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近年来网络谣言也在滋生蔓延。北京尔玛互动营销策划有限公司创始人杨秀宇(网名“立二拆四”)和员工秦志晖(网名“秦火火”)等人被刑事拘留,揭开了多起网络造谣事件的真相。秦志晖因编造散布“7•23”动车事故赔偿意大利籍乘客2亿元、雷锋生活奢侈、张海迪拥有日本国籍等谣言被刑拘。

2013年来,公安部组织开展集中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谣言专项行动,全国各地公安机关查处了一批网络造谣典型案件,一批在网上恶意造谣的人受到了法律制裁。

2013年10月12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做好2014年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编排和备案工作的通知》,被称为“加强版限娱令”。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全国歌唱类选拔节目只能保留4档,且只有一档在黄金时段播出。

从政治生活角度,说明公民应如何利用网络参与政治生活。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享有言论自由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应积极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生活。②公民应自觉履行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利用网络参与政治生活,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底线。③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公民既要珍惜自己的权利,又要自觉履行义务,把个人合法权益,他人正当利益、国家利益有机结合起来。④公民应不断提高自身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利用网络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时事背景】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圆满完成各项任务胜利在北京闭幕。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集中全党智慧,顺应人民意愿,是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的纲领性文件,是为赢得战略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面对十分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央政治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实现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第一年的良好开局,进一步坚定了全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进一步凝聚起深化改革的广泛共识,增强了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把改革推向深入、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必胜信念。

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服务型政府。为此,政府要求切实履行好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努力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2)建设法治型政府。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政府要注意协调人民内部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利,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要推进综合执法,着力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问题,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

(3)我国政府的性质、宗旨和原则。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在频繁发生社会焦点事件正在考问政府公信力的今天,政府必须重视自身的公信力建设,做到讲信誉,有令必行,有禁则止。

(4)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关系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问题,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党带领我们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例题分析: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如何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1)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服务型政府。为此,政府要求切实履行好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努力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2)建设法治型政府。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政府要注意协调人民内部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利,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要推进综合执法,着力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问题,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

(3)坚持政府的宗旨和原则。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在频繁发生社会焦点事件正在考问政府公信力的今天,政府必须重视自身的公信力建设,做到讲信誉,有令必行,有禁则止。

时政热点与政治教学的结合 第3篇

【关键词】时政热点 政治教学 结合

一、引言

政治新课程标准对高中政治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目标和指导思想,在“课程性质”中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时政热点作为高中政治教学的课本补充内容之一,对于学生把握当下前沿政治思想和发展动态,迅速捕捉当今国际国内的焦点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时政热点和高中政治课本教育有机结合,可以在丰富教学内容和课本资源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爱国情怀,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

二、时事热点与政治教学相结合的具体分析

(一)注重信息搜集,灵活运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政治教师对于时事热点的教学,首先应该在教学资源上做好素材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在掌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不断丰富课堂教学资源。比如在讲解“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章节时,可以有效利用当前国际油价的情况来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发展手段。比如最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制裁俄罗斯,通过控制石油价格,意图打压俄罗斯的经济,因为俄罗斯历来是能源出口大国,油价的下跌必然会对俄罗斯的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引入这一时政热点,可以让学生初步认识到资本主义发展等一系列相关政治理论知识。时事热点的教学是一项经久不衰的工作,每天国内外都会发生很多重大时政事件,教师在搜集素材的同时要兼顾一些知识点的考查,双管齐下,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效率。

(二)引导学生自主关注,多思多想多做

新教育理念发展多年,逐渐深入人心。高中政治教师要学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比如政治教师可以每天在晚自习前的30分钟组织学生观看《新闻联播》,让学生自主搜集和关注热點事件,然后让每位学生把自己搜集到的新闻信息整理好,并在各条信息旁边标注上涉及到的政治理论。这样坚持下来,引导学生多看多思多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能全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利用黑板报形式,公布每周最热门的时政热点

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每天由组长把政治教师强调的热点时事整理到黑板报上,供全班学生学习和交流。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开展黑板新闻评选,让学生就黑板上的时事热点话题进行解读分析。教师可以将评选结果计入到学生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中去,并且作为学生评选“三好学生”的参考内容之一。总之,政治教师要让每位学生积极主动地关注时事政治,让学生自己做学习的主人,自觉收集、归档、分享、评选各种时事信息。

三、结语

时政热点与政治教学相结合,对于提高高中政治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将时政热点引入课堂,能够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弥补课本理论知识抽象、难以理解的不足,有效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高中政治教师应充分利用时政热点的优势,紧紧抓住主流思想,与时俱进,全面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教给学生新的学习方法,避免学生死记硬背课本,多角度、宽领域地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活学活用,为迎接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建明.找准课堂探究设计基点 带领学生轻松走入课堂——《生活与哲学》课堂探究设计基点的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8(04):14-15.

[2]鲁新民.发现生活·理解生活·参与生活——高中新课程“生活逻辑”探究综述[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7(11):24-26.

[3]杨泽章,李道志.研讨式教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中的运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1):107-109.

[4]闫少庆.时政热点,想说爱你不容易——2016年高考时政备考复习的几点建议[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01):69-70.

[5]李应明.正确解读时政热点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对中学生价值导向的重要性[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6(02).

政治时政热点 第4篇

1. 引入时政热点素材,活跃课堂气氛

生活中有很多时政热点素材都可以成为历史课堂的快乐源泉,成为活跃课堂气氛的有效手段。比如,在讲授《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时提到“乒乓外交”,我进一步向学生提问:在中国外交史上,还有一位穿黑白色礼服的“胖大使”,也为我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吗?当我在课件上展示出“熊猫大使”的漫画像时,立即引起了哄堂大笑。然后,我又展示了习近平主席于2014年3月30日在比利时出席大熊猫园开园仪式的图片。“熊猫外交”的穿插让这堂课变得很生动,同时也让学生领悟到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手段是多样化的,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思考中国外交发展演变的背景、条件及影响。

2. 挖掘时政热点内涵,揭示历史本质

我们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时政热点,探求其本源,梳理事件中的历史现象与因果关系,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历史洞察力与抽象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高二历史选修部分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时,我给学生展示了一系列恐怖袭击事件:昆明火车站暴恐事件、乌鲁木齐暴恐事件、北京天安门暴恐事件等,并要求学生思考:对于部分极端恐怖组织所策划的民族分裂活动有什么看法?

二、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时政热点的实例分析

1. 落实课改要求,体现知识性

创设教学的开放性问题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结合时政热点来向学生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比如:1对中日争端的思考: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是中日关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而今年恰好又是甲午年,100多年后的今天,日本右翼分子依旧不尊重历史事实,频频参拜靖国神社,制造钓鱼岛争端,但我国在坚持主权的基础上依旧主打和平外交,请问你对中日关系未来的发展有何感想?2对“中国梦”的拓展:“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中国梦”的核心目标被概括为“两个一百年”,并且把它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纵观我国大半个世纪以来的发展,都是与党的指导思想分不开的,请谈谈在过去的大半个世纪中,中共在哪些指导思想指引下创造了怎样的丰功伟绩?

针对上述两个开放性的问题,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搜集资料,自行讨论,并让他们走上讲台说说自己的看法。学生在分析这些问题时,可以对时政热点事件以及历史有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认识到历史与现实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2. 理论联系实际,彰显教育性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曾一再强调要“依据生活而教育”,时政热点教育既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又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善于寻找历史教学内容和时政热点之间的联系,更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

2014年是国共第一次合作(1924年)90周年纪念,我们可以以时间为线索,系统地梳理一下国共90年间的分分合合,另外1924年是甲子年,2014年是甲午年,我们可以借助这一时间差,在讲课时教会学生天干地支纪年法。实践表明同学们对此非常感兴趣,这样,我们不仅教授了基础知识,同时也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在备课时要随时关注时政,及时地将一些时政热点补充到我们的授课内容中去,既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又为历史增加了新鲜的血液,真正体现出教育的时代性特点。

三、结束语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历史课程的学习是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的过程。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必须要跳出教材的限制,努力让高中历史课堂变得更有时代感,让历史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历史的时代价值与生命力!

摘要:“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这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特别强调的一句话。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教会学生以史为鉴、认识现实、开创未来,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准确地认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学以致用。本文就是从笔者的实际教学研究出发,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时政热点这一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和思考。

政治时政热点 第5篇

【背景材料】

2014年4月18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2014年中国文化遗产日主题和口号。2014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口号有6条:瓷都千年 薪火相传;保护遗产 留住乡愁;寻找历史记忆 做好文物普查;保护文化遗产 讲好中国故事;传承文化遗产 添彩美丽中国;用心灵感悟文化以行动保护遗产。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是2013年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提出来的。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是文物部门和广大文博工作者应该肩负的历史责任,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应有之义。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是党中央对文物工作提出的最新要求,是文物工作围绕大局、服务社会的必然要求。国家文物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董保华出席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国家文物局2014年重点工作要点,阐释了文化遗产日主题的深刻内涵;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了今年文化遗产日和国际博物馆日主场城市活动安排、国际古迹遗址日相关主题活动及文物消防安全工作情况。

加QQ号861688258为好友,每天都会向你的QQ空间推送类似这样的高考备考资料!

【理论分析】

一、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界面发展。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等活动,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有利于用优秀的文化够塑造人生。

2.文化遗产的地位和意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我们之所以设立文化遗产日,是因为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3.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确定文化遗产日,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是文物部门和广大文博工作者应该肩负的历史责任,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应有之义。有利于弘扬主旋律,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软实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

4.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2014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遗产”是人的“遗产”,也是有生命的“遗产”。通过围绕这一主题开展活动,有利于人们体验“活”的意义、“活”的历史,体验生命的延续。

二、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对文化遗产价值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并逐步将传承文化遗产作为荣耀的事情去做。文物 1的保护要考虑到将来的社会发展状况,比如经济的发展、游客的承载能力等等。

2.要重视量的积累。任何文化的健康发展都离不开积累。积累不仅为我们提供生活体验的经验世界,也是我们继续创造更新的历史前提。保护文化遗产,让人文化遗产“活”起来,能使文化保持创造性生机。

3.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文化遗产不是远离百姓、没有生命的化石,而是直接关系民生幸福指数的文化大餐,“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4.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随着社会文明的提高,随着全社会对文化遗产关注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文保行列中。文物的保护有利于增强国人的文物意识,反过来推动文物保护工作。

【跟踪试题】

从2006年起,国家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的星期六指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日。据此回答1—3题:

1.我们之所以设立文化遗产日,是因为文化遗产

①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②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③有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④是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可再生资源,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①④

2.设立文化遗产日

①是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②有利于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③有利于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 ④是实现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3.应这样认识文化遗产

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唯一标志 ②文化遗产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③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④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据悉,2014年中国文化遗产日将在主场城市景德镇举办“景德镇御窑遗址官窑出土文物珍品展”、系列摄影和图片展、古陶瓷鉴赏及修复技艺演示、德镇清代镇窑点火复烧、非

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等活动。据此回答4—6题:

4.之所以要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等活动,这是因为

①文化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②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③有文化修养才会有崇高的道德④优秀文化能够塑造人生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5.上述材料反映了

A.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具有相应的物质载体

B.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为人类所特有

C.不同区域的文化无不呈现出各自的特色

D.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与交往方式

6.文化遗产历经几千年而不衰,由此可见

A.文化遗产产生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的烙印

B.文化遗产对人们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C.文化遗产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D.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标志

江苏南京将成为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主场城市。届时,作为主会场的南京博物院将通过多种场景化的文物组合,让观众感受博物馆藏品中所蕴含的艺术之美和生活方式,并与中国丝绸博物馆合作举办“民国旗袍展”,以体现“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这一主题;还将与英国苏格兰古代历史遗迹皇家学会合作,举办“南京与爱丁堡古城保护成果展”。据此回答7—8题:

7.南京博物馆举办上述活动的意义是

A.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的客观要求

B.能够积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

C.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使政府成为对人民负责的政府

D.扩大经济收入,推动文化生产力的发展

8.从发展文化的角度看,上述材料说明

A.发展传统文化需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B.要积极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C.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与提倡文化多样化的统一

D.继承传统文化应该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

文化遗产保护的对象大多都具有外显的物质形式,是凝固了时间和空间可以作为历史见证的文化遗存。但这些物化形态和文化遗存之所以值得保护,则是因为它们背后有“活”的精神、“活”的文化。据此回答9—10题:

9.文化遗产保护的对象大多都具有外显的物质形式。这说明

A.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B.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事物

C.客观事物是产生意识的唯一途径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0.上述材料启示我们,文化遗产保护

A.要尊重客观实际,坚持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要量力而行,注意把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

C.要全面看问题,正确把握事物存在的利弊两重性

D.实践决定认识,人的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文化遗产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秘不示人的“宝贝”,文化遗产不是远离百姓、没有生命的化石,而是直接关系民生幸福指数的文化大餐。据此回答11—12题:

11.文化遗产不能远离百姓,因为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④人民群众可以创造真理

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

12文化遗产是直接关系民生幸福指数的文化大餐。与此说法相符合的观点是

A.求真务实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B.政府要把人民群众的一切事务都管理好

C.民生问题是政府一切工作的中心

D.这是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

13.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这是2013年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提出来的。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是文物部门和广大文博工作者应该肩负的历史责任,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应有之义。

从哲学角度谈谈怎样加强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

【参考答案】

1.C2.A 3.B4.B5.A 6.C7.A8.A 9.B10.A11.D 12.D

政治时政热点 第6篇

关键词:时政热点教学;初中政治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当前初中政治科目的考试日趋灵活,考查内容趋向于时政热点教学,不再局限于学生知识认知目标的考查,更多是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和能力目标的考查[1]。由于信息多元化时代的带来,大部分学生对娱乐休闲话题和电脑游戏更为关注,而对时政新闻的意识较为缺乏,不够了解国内外的基本时政信息,影响学生政治敏感度的提高,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目前如何将政治课堂教学与时政热点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已经成为初中政治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时政热点教学引入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引入时政热点教学,其重要意义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促进教学资源的丰富。目前初中政治课程教材的内容多是以时代性为主,但是素材的长期使用将会导致教材的陈滞,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学效果。时事热点作为宝贵的教学资源,将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补充和丰富教学资源,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来选择最新的时事热点,保证教学的实效性。例如教师在对《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这一内容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心太软”之食品安全版》这一视频,这样教学能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贴近,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满足政治教学的目标,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二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解题能力。教师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引入时政热点,引导学生分析热点中涉及的政治理论和观点,分析其折射的社会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多角度和多层次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此外,初中政治课程的考试题目多是以时事材料为主,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时需要对时事热点加以整理归纳,从不同角度出发寻找与教材的衔接点,对可能的考点加以探究与分析,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是促进德育功能的实现。初中政治课程作为一种综合性强的学科,其集智育和德育于一体,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和激情,则难以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和社会的意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能力,巧妙设计德育生成契机,创设科学有效的教学情境来感染学生,积极引入时政热点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和道德水平,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2]。以《自觉维护正义》为例,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引入方俊明的故事:为了救一名假装落水的儿童而跃入河中,导致颈椎骨折而截瘫。这样学生在教师营造的氛围中能够分析做正义感之人需具备的条件,了解到只有具备正义感的人越多,社会才能和谐稳定的发展。

二、时政热点教学引入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措施

1、充分利用时政材料。教师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引入时政热点,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复杂抽象的知识变得简单直观,便于学生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如讲解关于社会责任感和珍惜生命的内容时,教师可结合“雅安”地震的时整材料,播放相关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对地震造成的危害具有一定的理解,明白失去亲人的痛苦,从而树立崇高的敬意,珍惜生命。然后播放国家领导深入災区鼓励难民、指挥救灾的视频,并将各地区捐物和捐款的场景加以播放,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社会生活能力。

2、科学创设教学情境。初中政治教材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与理论性,如果教师照本宣科进行教学,则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时政热点,可对教学情境进行科学创设,融情入理,化理为情,对时政热点加以密切关注,利用时效性和真实性的案例使学生身临其境,引导学生利用课本知识来分析和思考时政热点问题,从而便于学生掌握教材的重难点,促进知识的内化

3、有机结合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全面熟悉和准确把握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突出教学重难点,通过精炼准确的语言来揭示和讲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恰当引入市政热点,保证教学的深入浅出,增强内容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提高教学效果[4]。此外,在时政教育中,不仅需要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加以充分发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还需要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例如在对热点材料加以收集时,可让学生自行收集和分析材料,然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教学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将时政热点教学引入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对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引入时政热点时,需要充分利用时政材料,科学创设教学情境,有机结合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实际要求。

参考文献

[1] 陈兴生. 时政热点与政治教学的有效融合[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No.29912:179-180.

[2] 張亚平. 如何在初中政治课堂中引入时政教学[J]. 赤子(上中旬),2015,No.35818:285.

[3] 李薇薇. 浅谈时政热点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渗透和结合[J]. 广东科技,2014,v.23;No.33716:186-187.

[4] 徐黎莉. 浅谈在初中政治课堂中引入时政教学[J]. 新西部(理论版),2013,No.26713:192+97.

重大时政热点专题辅导 第7篇

【背景材料】

为了保障企业公平竞争, 促进企业诚信自律, 规范企业信息公示, 加强企业信用约束, 维护企业交易安全, 同时提高政府监管效能, 强化社会监督力度, 国务院出台了《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 并自2014年10月1日起施行。条例的实施意味着我国将从主要依靠行政审批管理企业, 转向更多依靠建立透明诚信的市场秩序规范企业。

【命题角度】

1.讲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 谈谈我国应该如何加强诚信文化建设。

(1) 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诚信文化的建设, 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 培育诚实守信的文明风尚。

(2) 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诚信建设的优良传统, 大胆借鉴国外成熟的诚信体系建设经验, 批判吸收, 为我所用。

(3) 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从法规上保证守信者得益, 失信者受罚。

2.诚信缺失是当前思想道德领域出现的退步和混乱现象的集中反映。在面对当前的诚信缺失问题时, 应该坚持什么样的价值观标准?

(1) 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诚信属于社会意识的价值观层面, 归根到底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认识当前的诚信问题, 要看它能否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能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2) 要坚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判断当前的诚信问题, 要看它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3.诚信是一种价值观。结合材料说明增强企业诚信意识的必要性。

(1)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诚信意识作为一种正确的社会意识, 对社会信用制度的建立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增强企业信用意识, 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促进企业公平竞争。

(2)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 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诚信意识是一种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对维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 对抑制为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惜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行为, 具有重要作用。

(3) 诚信作为一种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类的根本利益, 能促进在全社会形成人人讲诚信的良好社会氛围。

【创新试题】

1.近几年以来, 我国连续发生了多起食品安全事故。这引起人们对我国企业诚信建设的思考。这说明

A.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道德水平滑坡为代价的

B.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越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诚实守信原则是相互对立的

D.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不讲诚信是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2.当前, 我国要积极 培育和践 行“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有利于

1引领思潮, 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奠定共同思想基础2凝聚力量, 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3强基固本, 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侵蚀4弘扬主旋律, 抵御外来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A.13B.24

C.23 D.14

3.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要求

1在全社会开展公民诚信道德教育2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加快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档案3在全社会强化信用意识4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切实发挥表率和示范作用

A.1 B.12

C.123 D.1234

4.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其中通过依法征信及信息披露等起到鼓励诚信的作用。从历史观看这是因为

1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2在实践中努力改造主观世界3正确的社会意识能促进事物发展4要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A.12 B.13

C.34 D.24

参考答案:1.B2.A3.D4.C

热点二: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背景材料】

2014年7月30日, 国务院公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 度改革的 意见》 (以下简称 《意见》) , 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要求, 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 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意见》的出台, 标志着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命题角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发生了很多变化。《意见》的出台, 意味着我国实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农业”和“非农业”二元户籍管理模式将退出历史舞台。

1.我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变化反映了认识过程的哪些特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发生了很多变化:

第一阶段, 1958年以前, 属自由迁 徙期。1954年宪法规定 了公民有 “迁徙和居 住的自由”。

第二阶段, 1958~1978年, 为严格控制期。1958年和1959年的户口制度对人口流动作了严格限制。1975年宪法取消了关于迁徙自由的条款。

第三阶段, 1978年以后, 为半开放 期。1984年制定的《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是对户籍政策的重大调整, 人们对户口问题的认识有了新变化。

(1) 认识具有反复性。1954年宪法规定公民迁徙自由, 1975年宪法又取消了迁徙自由, 1984年对户籍政策作出重大调整, 使人们对户口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这些变化说明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 认识具有无限性。我国对户口管理问题的认识、对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 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而不断深化的。

(3) 认识具有上升性。我国对户口问题的认识、对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 是一个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它与时代发展相适应, 不断发展、不断完善。

2.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相关 知识, 说明我国进 一步推进 户籍制度 改革的必要性。

(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加快推进我国户籍制度改革适应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2)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加快推进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 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加快推进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是自觉遵循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是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的客观要求, 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 构建和谐社会。

(4)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加快推进我国户籍制度改革遵循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客观规律, 有利于实现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

【创新试题】

1.《意见》明确提出, “保证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表示, 随迁子女接受教育涉及教育公平, 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重视教育是因为

1教育是培养人才 和发展科 技的基础2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3受教育是学习型社会人们实际生活的第一需要4教育对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A.12 B.13

C.14 D.24

2.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 是一项牵一发动全身的基础性改革, 事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事关社会公平正义和亿万人民福祉, 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下列选项中与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相符的是

A.勿疏小善, 方恢大略

B.一着不慎, 满盘皆输

C.愚者千虑, 必有一得

D.天下难事, 必作于易

3.推进城镇化, 进城农民市民化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是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从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看, 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是基于

1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2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3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正确反映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

A.13 B.23

C.14 D.24

4.为了制定一个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意见》, 政府有关部门通过专题调研, 网上征集意见, 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 纳群言、广集 众智。《意见》的出台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

1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3认识来源于实践4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A.12 B.34

C.14 D.23

参考答案:1.A2.B3.C4.C

热点三:正确看待GDP, 不简单以GDP论英雄

【背景材料】

2014年8月, 各大媒体纷纷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GDP的论述。

长期以来, GDP一直是各界最关心的经济发展量度。GDP的规模、增速, 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就业、人民生活水平。但是, “过犹不及”, 一旦过分强调GDP, 就会落入误区。有些地方唯GDP马首是瞻, 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功在一时, 罪在长久”, 为地方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痛;有些地方为了追求GDP, 大搞一些“政绩工程”“面子工程”, 随之而来的甚至可能是暴力拆迁、征地纠纷等为社会带来了无穷隐患的问题。近日有媒体称, 全国已经有70多个县市明确取消了GDP的考核, 中国正在告别“唯GDP时代”。

【命题角度】

1.运用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阐述为什么不能不要GDP, 也不能只要GDP。

(1)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要求我们善于抓住重点, 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生活的全面进步, 归根到底取决于主要矛盾的解决, 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 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不能不要GDP”。

(2)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 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 因此, 我们在集中主要力量抓主要矛盾的同时, 也要学会统筹兼顾, 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 必须高度重视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存在的种种矛盾、困难和问题, 扎扎实实地解决, 坚持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 不能盲目追求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 “不能只要GDP”。

2.GDP增长要考虑质量又要考虑效益, 我国GDP增长受到产业结构、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从系统优化的角度分析如何才能实现有质量和效益的GDP增长。

(1) 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2) 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立足整体, 统筹考虑产业结构、环境等诸多要素对GDP的影响。

(3) 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精心组织、合理安排, 形成良好的经济运行秩序。

(4) 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不断优化组合影响经济发展的各要素, 以实现系统的最大功能。

【创新试题】

1.“绿色GDP”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新概念。其核心是发展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 而且要关注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绿色GDP”既考虑了经济增长速度, 又考虑了经济增长质量;既考虑了经济发展, 又考虑了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对“绿色GDP”的认识体现的哲理是

A.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B.要用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看问题

C.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D.办事情要善于抓主要矛盾

2.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规模、综合国力和国民收入水平的重要指标。它是分析和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正确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依据, 但是它的局限性在于难以反映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这反映了

1矛盾有主要和次要方面2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3矛盾有主要和次要之分4事物都是表里如一的

A.12 B.24

C.34 D.23

3.GDP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如果摒弃科学的发展观, 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来拉动GDP的增长, 那就不是“绿色GDP”而是“黑色GDP”了。这说明

1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密切联系2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3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A.12 B.34

C.14 D.23

参考答案:1.C2.A3.D

热点四: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

【背景材料】

2014年8月20日上午, 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 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在讲话中回顾了邓小平同志一生的丰功伟绩, 总结了邓小平同志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作出的卓越贡献, 强调邓小平同志为中华民族独立、繁荣、振兴和中国人民解放、自由、幸福奋斗的辉煌人生和伟大贡献, 将永远书写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之上。

【命题角度】

纪念邓小平同志, 回顾他的大智大勇, 对于我们今天以什么样的勇气去啃硬骨头、涉险滩, 以什么样的智慧去破解全面深化改革的种种难题, 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1.邓小平同志在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写下的最重要篇章, 就是推动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也取得可喜的进步。运用相关原理阐述,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其实质是“扬弃”。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否定, 通过改革推动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目前我国民生问题的凸现, 许多都与政治层面、特别是政治体制层面的某些问题有关, 因此迫切需要加强政治体制改革。

(3)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改革就是改变生产关系中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 使之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上层建筑中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 使之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 最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4)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加强政治体制改革有利于民生问题的解决, 有利于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和实现。

2.习近平强调, 实事求是, 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重要的思想特点, 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遵循的思想方法。事实是真理的依据, 实干是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事实是真理的依据, 实干是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体现的认识论道理有哪些。

(1) “事实是真理的依据”说明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 真理与谬误有明确的界限。

(2) “实干是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要积极投身于实践中去。

3.习近平指出, 开拓创新, 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鲜明的领导风范, 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具有的历史担当。我们要细心观察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尊重地方、基层、群众首创精神, 把开拓创新作为一种常态。分析“把开拓创新作为一种常态”的哲学依据。

(1)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有能动作用。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从变化的实际出发,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开拓创新。

(2)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开拓创新就是要反对因循守旧, 思想僵化, 坚持了发展的观点。

(3) 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只有开拓创新才能真正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4)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思想观念要随着事物的不断变化而变化, 不断创新, 与时俱进。

(5)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要求我们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创新试题】

1.邓小平发出震天 动地的声 音:“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 不要再进行所谓的争论了!”把全体中国人民从姓“资”姓“社”的无谓争论中彻底唤醒, 中国改革开放走上新的征程。“空谈 误国, 实干兴邦”警示和要求党员

1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一切从实际出发2高度重视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的调控作用3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按客观规律办事4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客观存在的政策出发

A.12 B.13

C.23 D.34

2.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我们要学习邓小平敢于开拓创新的政治勇气, 细心观察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尊重地方、基层、群众首创精神, 果断作出决策, 义无反顾把改革开放不断向前推进。要“敢于开拓创新”是因为

1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决定着国家社会发展和变革3创新能决定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与进步4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A.12 B.23

C.14 D.34

3.邓小平同志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 响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 领导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基础上, 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这种思路包含的哲理是

A.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是不同的

B.矛盾具有特殊性

C.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今年的纪念活动在内容上突出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的功绩, 比如近日热播的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以邓小平同志在1976年到1984年间的生活经历为题材, 这个时段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现阶段, 仍要继承和发扬邓小平同志当年改革开放的精神, 推动进一步改革。改革的哲学依据有

1辩证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推进改革必将释放出新的制度活力2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能使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3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推动社会进步4非对抗性的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来加以解决

A.34 B.23

C.24 D.14

参考答案:1.B2.C3.B4.D

重大时政热点专题辅导 第8篇

【背景材料】

2014年5月21日,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在上海开幕。习近平指出:“亲望亲好、邻望邻好。”中国将同各国一道, 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更加深入参与区域合作进程,推动亚洲发展和安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今天的亚洲,虽然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增多,但依然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始终是地区形势主流,通过协商谈判处理分歧争端,也是地区国家主要政策取向。

【命题角度】

1.运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有关知识, 感悟上述材料所蕴含的哲学智慧。

1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习近平强调我国坚持睦邻、安邻、富邻,可以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的周边环境,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亚洲国家。2发展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我国要更加深入参与区域合作进程,推动亚洲发展和安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3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要求我们着重把握主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始终是亚洲地区的形势主流。 4矛盾即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坚持用一分为二、 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亚洲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增多,但依然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

2.说明中国与各国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1有利于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2有利于提升我国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推动区域协调发展。3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4有利于不断提高我国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国际竞争力,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

【创新试题】

1.习近平指出,对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这三股势力,必须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加强国家和地区合作,加大打击力度,使本地区人民都能在安宁祥和的土地上幸福生活。这表明

1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主导作用2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最大障碍是恐怖主义3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4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

A.12 B.34

C.23 D.14

2.国际社会应该基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通过互利合作和多元发展,进一步促进和加强能源安全,共同保障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民维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能源需求。上述材料体现了

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2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3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4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A.123B.134

C.234D.1234

参考答案:1.B 2.A

热点2想否定侵略历史中国绝不答应——— 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

【背景材料】

2014年7月7日,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活动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隆重举行。习近平指出,少数人无视铁的历史事实,逆历史潮流而动,一再否认甚至美化侵略历史,破坏国际互信,制造地区紧张,引起了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强烈谴责。

习近平指出,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仪式,目的是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珍视和平、警示未来,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

【命题角度】

1.运用《哲学生活》有关知识,说明我国如何应对日本右翼的倒行逆施,从而促进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要从全面、具体、发展的实际出发,通过和平方式和政治手段来化解中日矛盾,促进两国和平健康的发展。2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要求我们遵循规律,否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要教育中日两国以史为鉴,总结教训,正确认识战争的危害性,自觉抵制战争因素的影响, 促进两国关系健康发展。3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我们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面对日本右翼势力逆历史潮流而动和一再否认甚至美化侵略历史的行为,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揭露战争罪行,挖掘史料,还原战争历史真相。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人民群众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因此,要紧紧依靠两国人民群众来抑制战争,发展两国关系。

2.分析我国举行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活动的文化意义。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活动,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我国隆重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的活动,有利于让全体人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全民族抗战历史的熏陶,使全体人民对日本军国主义保持高度警惕。2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 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我国隆重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有利于激发全民族的爱国热情,自觉投身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3伟大抗战精神是对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我国隆重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4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我国隆重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有利于我们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创新试题】

1.78年前的7月7日,日本侵略者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点燃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怒火,中国全民族抗战由此开端。中国全民族抗战体现了主权国家的

1独立权2平等权3自卫权4管辖权

A.12 B.23

C.13 D.24

2.纪念仪式后,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各界代表走进展厅,参观“伟大胜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大型主题展览”。主题展览以景观、油画、雕塑、幻影成像、影视片等展示手段,突出表现了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全国各族人民包括台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这表明

1科技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2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是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3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A.123 B.234

C.124 D.134

参考答案:1.C 2.D

热点3历史悠久的南京迎来了年轻人的盛会 ———南京青奥会

【背景材料】

南京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又称南京青奥会,于2014年8月16日20时在中国南京市开幕。近年来,南京市政府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将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企业从第二产业中退出来,积极发展能够体现南京地区资源优势和特点的旅游、金融、信息、体育等行业。同时用3年时间投资60.49亿元,改善市民“呼吸质量”, 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2014年青奥会结束后,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承将持续下去。世界青年关于奥林匹克梦想的编织也将永不停息。各民族间的文化、教育、体育交流将会一直延续、青年将在不断的传承与创新中超越自我。奥林匹克精神也将在不断的传承与创新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为南京和世界留下永恒而丰富的遗产。

【命题角度】

1.请你结合材料,说明主办青奥会对南京产生哪些积极的经济影响。

1有利于带动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有利于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能耗、重污染企业的退出及消费服务部门的积极发展,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南京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进程。3有利于拓展就业渠道,提高人民生活水平。4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南京的对外开放水平,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自身的发展。

2.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知识,请你就如何继承奥运文化遗产,弘扬奥运精神提几点建议。

1要充分重视奥运文化的作用,把奥运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发挥其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作用。2促进奥运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自觉成为奥运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3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践,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做奥运精神的践行者。

【创新试题】

1.361°企业作为此次南京青奥会的合作伙伴,整合国内外优秀设计研发团队,为赛事打造高性能、高品位的全系列专属官方制服,以热爱共襄青春盛事,用热爱为年青喝彩。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361°企业这样的做法

1可以提升品牌知名度2主要是为了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3能够提高企业的信誉和形象4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

A.124 B.134

C.234 D.123

2.青奥会期间,天气预报至关重要。南京市气象部门搜集海量气象数据,做到气象状况每分钟更新,每10分钟滚动预报一次。上海、 江苏、安徽、浙江、山东等省(市)气象部门的15部天气雷达、6620个自动气象站的信息实现共享。这表明

1实践具有能动性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立足整体,统筹全局4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A.124 B.123

C.134 D.234

3.取自希腊奥林匹亚的青奥圣火经过实体和网络虚拟传递,先后在204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传递,历经太空、深海和南极,最终抵达南京奥体中心体育场。“火炬传递”活动的开展

1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2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3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合作4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A.124 B.123

C.134 D.234

参考答案 : 1.B 2.A 3.B

热点4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2015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背景材料】

2014年12月9日至11日,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新常态下,增长速度虽然放缓,但发展质量却上了一个台阶。 随着资本、土地等要素供给下降,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要素投入和能耗污染较少的服务业脱颖而出,产业结构将不断优化;消费需求持续较快增长,需求结构将不断优化;随着劳动力供给减少,人力资源稀缺性凸显,收入分配结构也将不断优化。

【命题角度】

1.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的?

1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会议准确把握新常态的特征和变化趋势,表明人的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2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会议提出要引领新常态,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变。

2.企业应怎样适应 “新常态”,谋求更好发展?

1调整经营战略,避免盲目扩张,注重提质增效。2调整生产要素的投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实现集约化经营。3调整产品结构。以市场为导向,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4调整企业内部分配关系,正确处理企业与职工利益关系,保障劳动者利益。5承担社会责任,注重节能减排。

【创新试题】

1.会议指出,扶贫工作事关全局,全党必须高度重视。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和扶贫济困工作的支持力度。这表明

1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2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3中国共产党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4我国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的特点

A.12 B.24

C.34 D.13

2.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这表明

1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2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3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4认识具有反复性

A.12 B.23

C.13 D.14

让时政热点走进历史课堂 第9篇

怎样才能让学生迅速地融入历史课堂,让历史课堂把学生留住,让他们在课堂上展现自己的能力,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其实把时政知识带入课堂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虽然我们的教学不是为了考试而教学,但把时政热点带入课堂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的事,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让他们在中考中得心应手地运用时政知识。对这一教学方式,许多教师都作过翔实而细致的探索,我也在自己的课堂中作了许多这方面的探索,有一点心得体会。

1. 要“新新相印”,积极培养学生的良好兴趣

学生不可能把知识和时政热点分得很清楚,因此,教师也不可能让学生很快地把课本中的知识融入到时政知识中去。学生由于缺少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只能囫囵吞枣地简单地消化知识,必定会对历史课堂失去兴趣,从而也就谈不上提高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在历史课堂上,让学生准备自己感兴趣的时政知识,在课堂上交换知识,体会别人关注社会的不同角度,并且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展开讨论。这样课堂就不太死板,气氛也很活跃,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在不断的交流之中,学生可以轻松地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时政热点中去,自然提高能力,充分调动积极性,并且在不断地探讨中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培养良好情感的目的。因此,学生把它称为“新新相印”。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随心地驾驭自己的课堂,又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加强团队精神,这种教学方式充分展示了新课改的要求,让教师的业务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2. 创设情境,积极引导,提高学生的能力

良好的课堂,是需要教师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来引导的,因此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尤为重要。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我借助时政热点,积极创设不同的情境,制作了几个多媒体课件,并在平时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传授知识,把知识与现实相联系。比如,我曾经设计了这样一个课件:展示两组图片,一组是吴伯雄访问大陆,另外一组是连战清明祭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两件事的了解,然后让他们简单地谈谈自己的想法。接着我设计了几个问题,其中包含国共两党的两次合作,让学生回到大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我还设计了一个发散学生思维、展开学生想象的问题:“你是如何看待未来两党的关系,你有哪些美好的愿望?”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增强了对历史知识的巩固能力,增强了爱国情感。这样的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师生感觉很轻松,同时也达到了适应中考的要求。另外,为了加强学生世界观的培养,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先给学生展示了几位刚刚当政的领导人,他们是奥巴马、萨科奇、鸠山由纪夫,然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假如你是上边的几个人,当你刚刚上台时,你会怎样看待与中国的关系。这样的问题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努力思考,积极回答,不但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而且提升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帮助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义利观,认清了历史发展的规律。

3. 师生互动,情感体验,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感

教师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的同时,首先要培养他们做人。师生之间的情感是在交流中不断体验出来的,历史课堂不应该是那种死板的说教,只有学生喜欢你的课堂,喜欢你这位,他们才能真正地与你交流,才能真正地达到师生教学相长,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真正地融入到自己的学习之中去。我几经探索,发现其实与学生共同交流时政知识,谈社会、谈理想是一种很好的师生交流方式,因此,我在教学备课的过程中,积极地搜索学生感兴趣的,并适合中考学习的时政热点,并将其带到课堂上让学生进行交流。在学生认知的范围内,我与他们积极讨论,积极分析,在不知不觉中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消除了与学生之间的隔阂,让学生真的喜欢上了我的课。我们应切实地把时政热点作为一个平台,不断地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的真善美,抨击社会的假恶丑,让他们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升华自己。比如:在每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后,我都会与学生热烈地探讨每一位感动中国的人物,让学生从感动中国的每位人物身上学到做人的道理,升华道德情感,净化内心。学生都是善良的,我借助时政这个平台,让学生内心的善良充分地展现出来。

把握命题脉搏,选好时政热点 第10篇

【试题回放 】

39. (26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要保护和传承, 让居民望得见山, 看得见水, 记得住乡愁。

纪录片《记住乡愁》于2015年元旦在央视首播。 该片选取100多个传统村落, 围绕中华美德的千百年传承, 一集一村落, 一村一传奇。 采取纪实手法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有坚守精忠报国、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 有传承诚信为本, 诚实待人村风的, 有秉持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精神的, 有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 有崇尚生命、敬畏自然的……

《记住乡愁的 》的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 古建筑学者将其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立体的教科书, 现成的博物馆”, 历史学者认为《记住乡愁》呈现了一幅生动的乡村历史画卷, 民俗学者从节目中看到了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活化石”, 社会学者强调吸取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智慧和经验……

(1)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记住乡愁,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12分)

(2) 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 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 》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 (10分)

(3)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 请就如何记住乡愁提出两条建议。 (4分)

此题为什么会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热点为背景呢? 我们可以通过回顾和梳理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历程的重大事件及与高考命题的关系, 透视其中的命题脉搏。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历程要闻录

【事件一 】2006年10月,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 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并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点评: 党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名词, 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事件二 】2007年10月,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点评: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意识形态的高度, 何其重要。

【事件三 】2011年10月,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任务。 提炼和概括出简明扼要、便于传播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点评: 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的认识, 作用进一步被提升。 明确了提炼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

【事件四 】2012年11月, 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 “三个倡导”, 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

点评: 完成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提炼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

【事件五 】2013年12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党就如何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

点评:至此, 历经七年时间,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理论建设已经基本完成, 开始落实到实践层面,

【事件六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30日下午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事件七 】2014年2月24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 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 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 关系社会和谐稳定, 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

点评: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学习, 是紧紧围绕治国理政进行的, 具有针对性、现实性、战略性等特点。 两次集体学习联系在一起就突出了核心价值观在文化软实力中的重要地位, 真可谓重中之重。

一个《意见》, 两次集体学习都强调了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就如何培育核心价值观的问题做出了具体部署, 信息很明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在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治国理政的重点工作。

二、高考命题情况梳理

如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历程的时间相对应, 与其有关的高考命题的变化, 就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事件一至事件四所对应的2007年—2013年高考, 全国卷并没有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材料背景命题。

第二阶段:事件五至事件七所对应的2014年—2015年高考, 每年都进行了命题:

1 . 2014 年政治高考全国卷 Ⅰ 命制了一道选择题 — ——23 题:

2013年12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习近平强调,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神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 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据是

(1)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 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2) 价值观作为个人行为准则, 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驱动、制约和规范作用

(3) 价值观作为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 决定事物的性质和价值

(4) 价值观作为一种理想追求, 决定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

A. (1) (2) % %B. (1) (4) C. (2) (3) D (3) (4)

2.2015年政治高考全国卷Ⅰ命制了一道主观题:39题 (内容在该文的【试题回放】部分)

三、高考命题与时政事件关系的探究

自2006年10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提出、明确、定位到践行, 长达近八年 (2006年10月—2014年2月) 的时间, 与之相对应的八年 (2007年 —2014年) 高考, 我们把事件发展轨迹和高考命题轨迹相对照, 不仅仅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2007年 —2013年, 该时政是比较热的, 高考为什么会没有命题?

2.2014 年的高考时段内 (2013 年4 月至2014 年3 月) , 该时政似乎已经到了“赤手可热”的程度, 为什么仅仅命制了一道选择题呢?

3.2015 年的高考时段内 (2014 年4 月至2015 年3 月) , 该主题并没有发生大的引人注目的事件, 但是高考为什么出人意料地命制了主观题?

带着这样的疑问, 将两个轨迹联系在一起进行深入探究, 笔者认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 2006年—2012年, 事件一至事件四的发生过程, 是我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逐步深化、 进行理论创建的过程, 在此期间, 很多内容不是很明朗, 这就不难理解2007年—2013年高考全国卷为何没有命题。

第二, 然而, 事件五、六、七这些时政大事的发生, 扭转了这种状况。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的印发标志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理论创建到实践的巨大飞跃;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两次集体学习, 又进一步提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指明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 它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作为体现国家意志的高考, 必然会“出手”。 2014年全国卷Ⅰ命制了第23题便是明证。

第三, 高考, 面对如此重大的时政热点, 仅仅出一道选择题就能够很好地体现国家意志吗? 2015年政治高考全国卷Ⅰ命制了第39题便是有力的回答。 此题完全符合党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系列政策, 尤其是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的会议精神。 由此体现出了这一时政应有的“ 热度” 。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中明确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 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我认为, 这就决定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也必然是高考命题长期的热点, 所以, 2015年在这一时政看似较“冷”的情况下, 高考命题却很“热”。 此题的命制起到了宣传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作用, 充分体现了国家意志。

四、高考备考的启示

高考第二、三轮复习的过程中, “关注热点, 加强应用”的要求贯穿其全过程。 通过以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个轨迹”关系的探究, 对于这一过程的备考带给我们如下启示:

第一, 根据高考考查的能力要求, 高考必然以问题为导向, 关注生活, 反映时代主题。 作为引领备考的教师应时刻牢记并将其真正落实到备考工作中, 切实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 以社会价值为导向, 选择和解析重大热点问题作为训练的载体。 热点问题是否重大, 就要梳理热点问题的发展轨迹, 弄清来龙去脉, 通过关注重要话题、热点事件、主要会议和舆论导向认清它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如前文所述,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点事件梳理出来后, 它的重要性便一目了然。

第三, 在选择热点问题时不仅要关注高考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 (上年度4月至今年3月) , 更要关注那些正处在变化发展中的时事, 辨别哪些是暂时性热点, 哪些是持续性热点, 哪些是正逐步成为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的热点, 将它们归类梳理。 在此过程中, 我们能够充分理解时事, 思维就能够与社会生活对接, 高屋建瓴地把握社会热点的复习工作, 建立复习自信。

第四, 在梳理社会热点发展轨迹的同时, 要梳理与此相对应的高考命题情况, 从两个“轨迹”的联系中寻找命题规律, 这必然有助于增强在时政复习备考中的针对性和预见性。

高考时政热点复习“四要” 第11篇

一、要掌握判断热点问题的原则标准,明确年度热点问题

哪些是热点问题呢?国内部分:热点问题应是领导关注、群众关心、普遍存在而又可能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当年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主要领导人的讲话中都有所反映。国际部分:热点问题应是关乎世界全局和中国切身利益的国际时事。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确定今年高考时政热点问题。国内要闻:中共十七大精神;科学发展观;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北京奥运会相关内容;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及抗灾救灾工作等。国际要闻: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石油价格上涨问题,美国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等。

二、要整理、分析热点材料,抓住其核心要点

热点问题明确之后,同学们要围绕热点问题搜集、整理热点材料,并对热点材料进行研读分析。整理、分析热点材料时,一方面要弄清热点材料的来龙去脉,领会其核心实质;另一方面要归纳出若干要点,弄清“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如:关于物价问题,要弄清其现状特点、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政府出台的政策措施等。

整理、分析热点材料是热点复习的基础环节。这对高考时理解、分析背景材料有很大帮助,因为我们整理的某些重要的热点语句常常能在答题时用得上。同学们要把热点材料当作基础知识看待,认真地学习掌握。

三、要将热点问题回归课本,与课本知识进行多角度链接

将热点材料整理后,还要将热点问题回归课本,多层面、多角度与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等知识链接,站在政治理论的高度来认识热点问题,从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下面以“节能减排”的热点问题为例进行说明。

背景材料 2007年,节能减排首次出现“拐点”: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了3.27%,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近年来首次出现双下降。我国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是,从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的目标来看,任务依然艰巨,形势相当严峻。

搞好节能减排关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08年要加大攻坚力度,确保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温家宝总理指出,必须完善政策法规,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更加注重用法律手段促进节能减排,加快出台和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财税、金融等激励政策,加快制订和实施促进节能减排的市场准入标准、强制性能效标准和环保标准。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有效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把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作为检验经济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增强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考点链接 以上材料涉及的经济学知识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提升产业结构”、“依靠技术进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宏观调控”、“财政、税收和银行的调控作用”。涉及的哲学知识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矛盾的普遍性”、“主次矛盾关系”、“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涉及的政治学知识有:“国家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对人民负责、依法治国原则”、“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地位”。

进行考点链接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链接要全面,应尽量涉及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各板块知识,而且不要遗漏每一板块所涉及的知识要点。二链接要具体,考点链接要做到心中有数,要具体化、有针对性。

四、要以“热点材料”为载体,以“问题”为纽带,进行热点专题训练

对热点问题的掌握和运用最终要落实到专题训练上。同学们要在教师指导下,组织综合试题或系统练习题。试题材料要涵盖同一热点问题的多方面信息,试题设问要多角度、多层次,应尽量考查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等多方面知识,增强其系统性、综合性和应用性。下面以2008年中央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两防”的问题为例进行说明。

材料一 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较上年同期增长11.4%。但是,经济增长呈现由偏快转为过热的趋势。2007年中国的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较上年增长4.8%,2008年1月中国CPI同比增长7.1%,2月份CPI同比增长超过8%,通货膨胀的压力更大。经济偏热和通胀压力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影响社会的安定。

材料二 经济增长呈现由偏快转为过热趋势的主要原因是“三过”问题,即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贸易顺差过大,一句话,资本流动性过剩。

食品、猪肉及蔬菜价格上涨是拉动CPI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而猪肉等食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国际市场的粮价上涨。国际市场的粮价上涨大大刺激了粮食产品涌向国际市场。2008年雪灾给农作物生产和养殖业带来的损失,国际石油、铁矿石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对CPI上涨起到助推作用。

材料三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确定2008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6年4月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多次提高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2007年财政部宣布发行1.55万亿元特别国债回笼流动性资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8年要继续合理把握财政支出规模。

2007年中央政府出台了扶持加强生猪、油料、奶业发展等一系列调控政策,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强调要落实这些政策。财政部宣布,从2007年12月20日起取消小麦、稻谷等84类原粮及制粉产品的出口退税。中国政府宣布,从2008年1月1日起,对小麦、玉米等57类原粮及其制粉产品征收为期1年,5%~25%不等的出口暂定关税。

2008年1月9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修改《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的决定,宣布实行临时价格管制和干预措施,限制社会公共产品及人民生活必需品涨价。

1.结合材料一、二、三,用哲学观点分析经济偏热和物价上涨的原因及政府采取措施的道理。

参考答案: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这要求我们对某一事物应当作为结果来看待,探究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并从原因中寻找相应的对策。经济偏热是由“三过”问题引起的,针对这个问题,国家调整政策,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物价上涨主要受猪肉、食品等价格上涨和粮食出口的影响,对此,国家出台了扶持加强生猪、油料、奶业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增加食品供给;宣布取消部分原粮及制粉产品的出口退税,并对部分原粮及制粉产品征收一定的出口暂定关税,以减少外需,保障国内市场供应。

2.结合材料三,用经济学知识分析说明政府是怎样防止经济偏热和通货膨胀的。

参考答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市场调节具有自身的弱点和缺陷。所以,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需要国家宏观调控。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针对当前经济偏热和通胀压力问题,国家主要采用经济手段,并辅助以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具体道理和措施如下:①财政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国家通过对财政收支数量、方向的控制,实现总量平衡及结构的优化,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材料中政府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扶持生猪等发展政策、发行特别国债、合理把握财政支出规模,正是财政作用的体现。②征收关税对一国进出口贸易起着调节作用,能调节国内市场的供求关系。材料中取消部分原粮及制粉产品的出口退税,并对部分原粮及制粉产品征收一定的出口暂定关税可以限制出口,保障国内市场供应,稳定国内物价。③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实行宏观调控,以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材料中中国人民银行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先后多次提高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目的就在于此。④行政手段是国家采取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材料中政府实行临时价格管制和干预措施正是国家运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的表现。

3.结合材料一、三,说明党和政府针对当前经济偏热和通胀压力问题,采取系列措施所体现的政治学道理。

参考答案:①经济职能是国家的对内职能,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实施经济政策措施、进行行政干预,都是国家经济职能的具体体现。②对人民负责是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我国的国家机构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经济偏热和通胀压力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影响社会的安定,国家对此及时采取措施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③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实现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导。中央召开会议,提出2008年宏观调控首要任务,确立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正是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导,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领导核心地位。

例说初中时政热点材料题的解答 第12篇

第二步:画。一是画出背景材料中能提供解题明显信息的关键词,如,“2008年”“共同”“精神”“分别”“当代中学生”“态度”等,抓住并抓准问题的要害;二是画出材料中一些特殊的重要的句子,理清答题思路,如,“为什么要弘扬这一精神”“说明了什么”“应该以什么态度面对”等。

第三步:概。背景材料篇幅较长或较为复杂,或者图文并茂、内容丰富,仅仅靠画不能较好地获取有用的信息,在阅读完材料后, , 需要概括材料的中心意思,把握材料的内涵,才能领会命题者的意图,准确捕获热点材料涵盖的有效信息,为准确解答打好基础。

第四步:联。对背景材料的分析是解答主观题的前提,但要准确回答还需借助教材基础知识。必须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同考点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即透过教材折射考点知识,这样才能进一步明确题意、组织答案。如,考查“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相关知识点,一问“是什么”,二问“为什么”。而对如“抗震救灾”或“载人航天精神”这些具体表现,应更深层次思考,引出“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

上一篇:电力变压器绝缘下一篇:农村公路交通安全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