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地区范文

2024-05-09

东亚地区范文(精选12篇)

东亚地区 第1篇

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使得商品的发展也进入了循环模式, 尤其是生活必需消费品以及能源类消费品, 都是以市场的供需情况调节。而世界范围内的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也在迅速发展, 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活动也在非常频繁, 文化产业的传播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逐渐凸显。美国经济学家沃尔夫指出:“文化、娱乐正在逐渐替代汽车制造、钢铁、金融服务业成为新的全球经济增长的驱动轮。”温家宝总理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一个国家, 当文化表现出比物质和货币资本更强大的时候, 当经济、产业和产品体现出文化品格的时候, 这个国家的经济才能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 才能具有可持续发展和持续创造财富的能力。”正是因为文化具有能够提升一个国家“软实力”与“竞争力”的潜能, 很多国家都把文化产业的振兴提上了政治战略规划的高度。蓝庆新 (2012) 对2010年世界各国文化产业发展相关数值进行了测度评价, 排名前二十位的国家中发达国家14个, 美国占第一位, 竞争力指数为71.44, 中国的竞争力指数为42.16, 相差近30分。中国在文化商品贸易是出口价值低, 进口价值高, 文化商品贸易条件恶劣, 因此, 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非常不平衡, 竞争力低下。

一、文化产业贸易理论研究背景

国际学术关于文化产业贸易的研究都集中于文化强国欧美国家之间的分析, 忽略了东亚地区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产业贸易水平。Fukunari.K (2004) 利用引力模型针对OECD (1) 各成员国进行了双边服务贸易 (2) 影响因素测量, 指出地理位置, 区域经济合作, 经济开发程度对于服务贸易的正影响要显著于一般商品贸易, 并且, 运输成本越低, 成员间进行服务贸易交流越多, 并且服务贸易的增加有利于促进一般货物贸易。方英、李怀亮 (2012) 分析了中国的文化贸易地理结构, 中国出口主要贸易伙伴为美国 (33%) , (3) 香港 (15%) , 日本 (8%) , 欧盟 (16%) , 进口主要贸易伙伴为日本、美国、香港、韩国、新加坡。孙丽岩 (2011) 指出从文化贸易整体规模来说, 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文化贸易大国。 (4)

二、东亚文化产业合作现状

在经济相互依赖性不断增强和文化经济的兴起背景下, 区域经济合作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各个集团应对全球化所采取的普遍合作模式, 区域经济集团往往拥有促进共同经贸利益实现的独特优势, 比如NAFTA、ASEAN、EU等等, 都是因为成员国之间具有紧密的经济市场联系, 地缘相近、人文优势、文化习俗都比较相近, 因此可以打破国界限制共享资源、资本、市场, 共同促进区域内经济发展。Filippini (2003) 用重力模型分析了东亚各国之间的贸易流动情况, 指出东亚地区的贸易数量大小和国家的高科技制造业发展程度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Geda (2002) 在对关于东南亚共同市场研究的时候, 指出一个国家好的宏观政策, 比如金融财政政策的深入情况, 基础建设的补给, 都对各个国家的贸易流量有着正相关的影响。

相比于美国, 欧洲区域合作来说, 东亚国家的文化产业合作还在初级阶段, 基本都侧重于经济贸易技术方面的合作, 很少涉及文化软实力领域, 但是随着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CAFTA) 的建立,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商谈议程加快, 东亚地区的文化产业合作也处于多机遇时期。相比其他区域经济而言, 在东亚经济体当中, 各国政府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因为大多数东亚国家和地区因为二战使得工业化进程较欧美国家晚了一百年左右, 因此各国均采取了“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 在各项配套设施, 法律不完善的背景下, 单纯依靠市场力量完成工业化进程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但是日本, 韩国依靠政府力量和大型财团, 有效地统筹了相对较少的资源, 采取了最高效率发展经济, 因而在文化产业经济上, 这两个国家在东亚地区也起了带头作用。中国—东盟10国对外开放时间较早, 地理位置比较有利, 加上政府大力支持海外投资的引入, 使得本土经济也快速发展, 成为世界经济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和朝鲜则因为地理位置以及政治各方面因素, 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三、文化产业贸易发展模式

由于文化是政治和经济双重属性的高度统一体, 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一般和各国的政策与措施是分不开的。根据每个国家不同的经济体制、文化背景、法律完善程度, 都会有不同的文化产业相关政策。通过总结, 政府发展文化产业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第一种是“高成本投资, 高收益回报”模式。这是美国与欧洲国家惯用的政策手段。因为这些国家的经济实力均是世界上综合实力排名靠前, 产业集聚效应较大, 规模较强的地区。这种政策方式首先会在文化商品的引入期加大技术和宣传投资。而最成功的模式还是迪斯尼动画制作公司, 因为成立时间最早, 其主要文化作品形象都深入人心, 已经形成了无法估算的无形价值, 迪斯尼正式通过政府扶植的手段大力发展衍生产业与服务, 才把这些无形价值转化为了有形财产, 可以作一个对比, 迪斯尼主题公园的年收入可以达到4.5亿美元左右, 但是年增长率一直为负值, 而其动画人物所创造的衍生价值年收入可达110亿美元, 是前者的25倍左右。此类模式需要政府有大量的资金扶植支持, 否则很容易前功尽弃。

第二种是“培养创作人才, 健全保护体系”模式。这是日本对于鼓励本国文化商品生产所用的模式。因为相对来说日本属于小国, 国家文化影响力没有欧美国家强势, 涉及范围大。因此政府主要通过培养各类创作型人才来丰富本国的文化产业内容, 因为文化商品很容易被复制, 所以日韩政府都制定了相关的文化产业保护, 发展政策, 这是维护它们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第三种是“以科技为载体, 全球迅速扩散”模式。这是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快的韩国所使用的模式。韩国文化观光部与2001年就开始制定“韩流”方案来宣传韩国文化产业。韩国学者经过分析研究认为文化经济全球互动主要靠跨国媒体和观光旅游来推动。因此韩国今年一直从数位媒体包装地方产业方法来推动韩流发展, 例如媒介景观、科技景观、金融景观等等。同时设立文化院来推动韩国文化在世界领域内的宣传。不断推进创新精神, 累积韩国特色文化, 通过成功模式把韩国原有的传统文化加上科技, 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带动了软件研发、娱乐产业、相关消费产业的建设, 使得韩国产业结构成功转型。2010年韩国各类文化商品贸易规模扩大到了80亿美元。

第四种是“全力利用资源, 模仿成功产品”模式。这是大部分文化产业正在兴起的发展中国家所使用的模式, 也被成为“蛙跳模式”, 意思是紧盯发达国家发展模式的方法, 将比遵循历史的模式更有效, 并借此超过领先者。选择这种模式的国家特征一般如下:其一, 文化资源优势明显, 具有丰富的历史作品, 但是都没有转化为文化经济优势;其二, 国内消费者刚刚进入精神物质满足阶段, 人们对于文化艺术或者是发展和享受型支出不敢轻易消费;其三, 本国的文化商品发展规模不大, 实力不强, 面临着从资金、技术到理念和制度的障碍;最后, 这些地区的中国文化产业从业者的创新性交叉, 没有深入开发国内市场需求, 文化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较差。

结论

文化本身的特性就是要凭借媒介或者商品才能进行传播, 而其本身的价值在于附加在商品上的精神因素, 而非一般商品所附带的使用价值。所以不能单纯地按照贸易交易量排名作为考虑研究对象的因素。文化的传播具有循序渐进性, 和距离一般是呈反比关系, 以日本为例, 日本的文化商品是先影响并出口到周边地区, 韩国、台湾和中国东部地区, 然后慢慢向中国中部、南部, 东南亚国家出口商品。所以东亚地区各国之间的文化商品贸易紧密性要大于和欧洲、美洲地区。最后, 共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使得东亚地区相互接受彼此文化商品时要更加容易。并且东亚地区如果可以加快区域间融合一体化, 更可以带动整体文化产业经济实力的增强, 为宣传亚洲文化, 乃至东方文化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谷源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前瞻[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2, (2) .

[2]黄洁.浅析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J].经济论坛, 2006, (1) .

东亚地区区域气候模拟的研究进展 第2篇

作 者:胡娅敏 丁一汇 HU Ya-min DING Yi-hui 作者单位:胡娅敏,HU Ya-min(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44;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试验室,北京,100081)

丁一汇,DING Yi-hui(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试验室,北京,100081)

东亚地区 第3篇

【摘 要】网络教育的诸多属性,决定了只有实行学分制,才能更适合这类教育的本质需求和发展取向,学分制在我国各高校网院中已经广泛的开展起来,实施当下我国学分制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误区。要真正推行学分制受到宏观环境及相关因素的制约,通过努力,积极创造条件,实现教学制度的改革,推进网络教育学分制进程。

【关键词】学分制 网络教育 选课制

一、核心概念

(一)学分及学分制

学分是用来统计学生在某段时间内的学习总量并反映学习变化的主要单位,学生学完一门课程,学分的变化是其学习效果和成绩的代表。通常情况下课程学分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根据课堂的学时数来定,另一种是根据教师所教学的课时数来定。学分制是“高等学校的一种教育管理制度,以学生取得的学分数作为衡量其学业完成情况的基本依据,并据此进行有关管理工作”。 (《教育大辞典》)它是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的产物。一般认为,学分制产生于1872年的哈佛大学,之后逐步推广完善。较学年制,学分制具有灵活性和自主性的特点,学习者有较多的机会决定自己要学什么、如何学等问题,包括学科方向、课程及学习进度等。

二、现状分析

我国网络教育现状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校采取不同形式的学分制

调查选取了教育部批准的68所网络远程教育学院中的人民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南京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6 所大学的网络教育学院为代表,对其学分制进行研究,虽说六所高校均不同程度的采取了学分制,但形式各不相同,主要表现为四种形式:完全学分制、学年学分制、学分制和弹性学分制。对于以上四种学分制,每个都有基本的学制限制,但是学习者无论处于哪种学分制下,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该学制规定的期限内完成学习,没有一个学分制会规定学习者需要在特定的某一年完成学习,他只是设定了一个学习的期限而已。这样的安排就为学习者预留了足够长的自主安排学习的时间,学习者只要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全部课程的学习即可,至于学习的时间、地点、年限等完全不受外部条件的影响,同时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所修的课程,也可以根据接受的程度选择课程学习的顺序,同时由于给予了较大的自由选择的空间,学习者也不会存在休、留、转、退的问题,体现了较好的人本主义理念。

(二)网校收费标准不同

由于各个学校实行不同的学分制,所以其收费的方式也是各不相同的,有的按照学年收取,有的按照学分收取。此外在按照学分收取学费的学校,有的是按照学生所选课程收费,有的则是提前将学年内的学费全部收取。按照学年收费这种做法使得学校的工作量大大降低,方便管理,但是对于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较小,对于按照学生所学课程进行收费,教学工作量会加大,但是学生可以在较大的自主空间内进行学习,学生可以自行按照所能承担的费用及学习的时间缴纳费用。

(三)网校选课制运行不良

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是开展学分制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学分制的灵魂和本质所在。就目前而言,“学分制”运行的情况并不尽如人意。首先,当下许多网校选课制并未真正实行起来,只有部分院校可以实现完全选课,大多数网校只能实行部分学科的选课。其次,网院在理论上允许学习者自主选课,但在实际操作时,都不同程度地做了一些限制。如,限定了选课时间、选课顺序等。网络教育实行学分制的必要性最后,诸多网院虽然允许部分选课,但是网上并未开设选修课程,导致选课制名存实亡。

学分制运行的良好基础和必要保障是健全灵活的选课制,它主要有两个核心理念保证学分制的顺利运行,第一个是选课制保证了学习者在本学期内根据自己的时间灵活安排想要学习的科目;第二个是对于网络课堂中的所有课程学习者都可以根据条件随心所欲选择感兴趣的课程。但是当前选课制的理念并没有深入贯彻到网校中,导致了学分制的运行不良。主要表现为:首先选课制实施范围有限,其次由于网校考虑到课程学习的连贯性以及跨专业学习的问题以及其他的诸多规定,导致学生选课的失败,最后更有网校虽有选修课一说,但网上根本没有相关的课程,诸多原因导致了选课制的落空。

(四)导师制未引起网院的重视

成人网络教育的成功需要依靠学分制,而学分制要想充分发挥作用,则需要相关环节的密切合作,只有每一个环节做到完美,才能使得最后的学分制的顺利实施。但是仅以学分制的其中一个环节——导师制为例,他的运行并不完好,当前网络教育过程中,诸多高校对导师制重视度不够,所选为的导师并没有相关远程教育方面的经验,单纯的为完成教学任务,不明白网络教育学员的特点,对其缺乏相关的管理和关心,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学生处于完全的放任状态,不仅没有任何班集体的概念,更是缺少作为一个学生应有的规则感,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导致了诸多学生中途辍学,无法完成学业。

三、网络教育学分制策略

针对当前我国网络教育学分制的现状,笔者认为应该从教学管理改革、教师素质、学生学习态度等方面自上而下着手,促进我国网络教育学分制的发展。

(一)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

实行学分制对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首先,应该制定一套完整而切合实际并且能够科学实施的改革思路,首先要录制良好的课件作为支撑,其次要有先进的选课机制,最后理念先进的导师制也是其发展的关键所在,同时符合本学院发展又具备人本思想的学分制也是其发展的先决条件。必须由学院领导长远规划,广征民意,深入实践,方可完成。

其次,学分制的实施与较为完备的教学基础工作也是密不可分的,如较为严密的教学计划,网络学院不同于一般成人教育的指导性学生手册,各专业、各层次的教学要求等,因为我国学生已经从小学开始适应了学校开什么课程,学生们课程的被动学习,网络教学则是体现学生自主性的、能动性的全新教学模式,学生对于这一模式的全面适应是网络教育学分制开展能否成功的最终检验者,学校在实施学分制之前应该将各种可能遇到的问题都考虑清楚,从教学、管理到学生学习,所以基础性的教学工作必须要提前准备好。endprint

最后,配套性的出台各种相关的文件也是非常必要的,从学生入学到毕业这段时间主要的文件有:学籍管理文件、主要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规定、考试考点和相关规定、日常行为管理规定、学生思想道德管理规定、学生黄钻学规定、达到免修和免试的条件规定等等。这些文件和规定为网络学院各种事宜的进行指定了明细的规范,能够保证学分制的健康运行。

(二)加强导师制,配备专职导师

专职导师的作用不仅局限于学生的德育和情感教育,同时还要为学生适应远程教育,帮助学生在远程教育中遇到的技术等问题做解答,使学生能够从一贯的面对面教学中平稳过渡到远程教育中,保证远程教育的各个环节的成功适应,同时专职教师还要针对学生的个性问题和共性问题做解答,弥补学生因缺乏集体感和归属感而造成的情感缺失,帮助其树立完成学业,保证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三)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从我国的教育体制来看,学生从小学时代就习惯了“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课堂上的被动听讲者,教师决定学生学什么,多会学,学生完全不需要操心自己今天想上什么课,长此以往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丧失了对课程的敏感度和兴趣,他们的目标只是听懂既定的课程,考试过关,多数网校在意识到该问题的同时也采取了较多的措施,尽量使学生能够在网络学习中应对自如,但是效果还是差强人意。应该在开学之初,就开设一门远程学习指导性课程,保证学生顺利入门,同时各个网络院校应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将好的经验能够互相分享,保证远程教育在我国能够长远健康的发展下去。

(四)改善外部环境,减少实行阻力

宏观的社会环境、 用人政策、 用人机制成为高等学校扩大办学自主权,都需要慢慢进行改善。同时要加强对网络的利用率,远程教育依赖网络作为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主要通过网上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教学辅导,一定要将这一最主要的学习阵地充分合理地加以利用,同时要保证网络资源的创新型和指导性,吸引更多的学习者参与进来。最后,网络教育最主要的资源课件——要制作高水平、强针对性、巨大吸引力的课件资源,同时避免重复建设,各网络院校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加强交流,增加资源共享的水平,同时,网院要制作自己的主打课件,提高自身竞争力。学校要加大资金投入,保证有充足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能随时浏览到自己感兴趣和有助于自身提高的教学资源。

结语

从我国开始实行网络教育以来,学分制就已经开始实行,到现在为止,大多数网络院校都采用了学分制,但是其实行的力度却又较大的差别,同时,在实行选课之后,教学效果也存在较大的反差,网校一定要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的实行不同形式的学分制,切忌盲目跟风最后导致失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高厅. 关于《支持若干所高等学校建设网络教育学院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几点意见》的文件.

[2]罗云,赵敏. 澄清对学分制的一些模糊认识[J]. 高等理科教育,2004(5): 54-55.

[3]李志义. 学分制如何不走入困境[J]. 中国高等教育, 2006(3):63-64.

[4]张宝昆, 曾华主编.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学分制研究[M].昆明市: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8.

[5]毛志强.学分制条件下学生管理模式探析[J].教学与管理, 2009(8).

东亚地区 第4篇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加工贸易作为国际贸易和分工的一种形式, 会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带来分工格局的调整, 并以不同的形式实现转型升级。二战后, 日本、韩国、台湾、新加坡、香港等东亚国家和地区率先承接欧美国家产业转移, 也经历了加工贸易大发展到转型升级的历程。其中有些做法和经验值得广东学习借鉴。

东亚地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主要经验

(一) 遵循一定的转型升级路径。

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布朗运动”, 而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东亚国家 (地区)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主要遵循以下三条路径。一是价值链内的横向扩展路径。在同一产业链内, 经过一段时间的组装和加工制造经历后, 加工贸易逐渐从价值链的中间部分向两端发展。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加工贸易最初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组装和加工制造环节。随着资金和技术能力的提高以及劳动力和资源成本的上升, 加工贸易开始向价值链的两端攀升, 逐渐进入原材料采购、设计、研发、销售和品牌维护等高附加值的环节, 在生产模式上表现为从OEM→ODM→OBM的转型升级路径。以中国台湾为例, 台湾电脑产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 最初主要是利用廉价劳动力优势为IBM、Apple、Digital等国外电脑品牌企业组装或代工生产显示器、机箱、键盘等低附加值的电脑外设部件。20世纪90年代以后, 台湾代工企业从部件代工进入电脑、台式机、笔记本电脑、POS机和PDA产品的整机ODM代工阶段, 并开展交货、存货等物流配送服务。在代工的同时, 宏基、明基、华硕等公司积极开展自主设计和研发, 最终成为了电脑品牌生产商。二是价值链间的纵向跃进路径。在不同产业链间, 加工贸易逐渐从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加工贸易整体上经历了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领域, 再到以IT为核心的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升级过程。个别企业也经历了价值链间的纵向跃进, 韩国的三星公司最初是一个纺织品代工企业, 后来通过转型升级进入电子产业, 随后从电子产业的OEM代工企业逐渐成长为拥有自主品牌的OBM名牌企业。三是价值链“切片”外移的转型升级路径。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增加、货币的升值、资源价格的上涨, 加工贸易的初始比较优势更新换代, 加工贸易企业把价值链中间部分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其他劳动力和资源价格低廉、政策优惠的国家和地区, 而把研发、设计、销售、品牌服务等高附加值的环节留在本国和本地区。90年代, 东亚国家和地区加工贸易企业都经历了一个外移风热潮, 把产业价值链的加工制造部分通过FDI或外包的形式转移到周边国家和地区, 实现降低成本, 增加利润的目的。富士康1988年投资中国大陆, 是专业生产6C产品及半导体设备的高新科技集团, 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专业制造商, 拥有百余万员工及全球顶尖工厂客户群。至2011年, 其进出口额达2147亿美元, 占中国大陆进出口总额的5.9%, 连续9年雄居大陆出口200强榜首, 2011年跃居《财富》全球企业500强第60位。富士康作为全球第一大代工厂商, 虽然没有自己的品牌, 可其材料研发和制造服务水平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其实, 广东加工贸易快速发展其实就是港台以及日韩等国产业转移的结果。

(二) 准确把握了转型升级的时机。

东亚国家和地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其正确的路径, 还取决于其恰当的时机把握。在分析研究东亚国家和地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时, 我们可以发现几个重要的特间节点。一是产品成本大幅增加的背景。产业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突显, 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 资源价格上涨, 加工贸易逐渐失去竞争优势。二是本国货币逐渐升值。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货币逐渐升值之时, 是该国或地区增加资本输出的大好时机。以日本为例, 20世纪80年代中期, 日元大幅升值, 日本的许多企业抓住机遇, 纷纷在亚洲各国设置加工装配点, 利用这些地区低工资的成本优势, 发展加工贸易, 成功地将国内的中低端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到国外。三是国际贸易形势不乐观的背景。东亚国家和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主要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 世界经济增长缓慢, 各国为了促进本国产业的发展, 保护本国的经济利益, 纷纷出台一些贸易保护措施, 并主要以非关税壁垒为主, 如各种反倾销、反补贴、贸易保障措施以及各种技术标准、环境标准、劳工标准等。东亚国家和地区加工贸易产业借助经济全球化的力量, 到别国投资, 设置加工装配点, 绕开了贸易壁垒, 延长了加工贸易产业的生命链。四是资金和技术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加工贸易企业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技术后, 开始推动加工贸易产品向高附加值和高科技术产业发展。20世纪80年代, 日本提出“技术立国”发展战略, 韩国提出“科学技术开发战略”, 纷纷采取措施推动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层次的加工贸易产业发展。90年代以后, 由于资金和技术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 新加坡逐步利用其电子信用产业配套生产能力强的特点, 在IT产业与发达国家进行水平分工, 在部分具有优势的产品上, 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进行研发合作, 使新加坡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制成品出口比重提高到70%以上, 其中80%是以加工贸易方式实现。

(三) 政府发挥了重要的导向性作用。

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 东亚国家和地区政府不断调整发展战略, 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日本在经济转型初中期采用“贸易立国”战略, 推出了资助企业研发联盟、创立专修学校制度、加强环境保护、增强公共投资、为企业实行自动化生产提供财税支持等政策措施推动低耗能的重化工业和计算机、半导体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后期改用“技术立国”发展战略, 推出了放宽上柜企业准入限制、拨款组织产官学研究团队开展前沿技术研发、推进海外投资等政策措施, 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韩国在经济转型初中期实行“技术立国”发展战略, 推出了金融自由化、在研发设计和海外宣传等方面支持企业占领国际市场等政策措施发展战略性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亚洲金融危机后改用“文化立国”发展战略, 推出了重组大型企业集团、实施职业培训促进法、扶植创新型中小企业、重点培育战略性文化产业等政策措施, 大力发展数字内容、影响艺演、创意设计、主题旅游等新兴产业, 取得巨大成功。新加坡先后实行了“自动化、机械化、电脑化”发展战略和“双引擎” (服务业和制造业) 发展战略, 推出了设立科技园区、鼓励企业技术升级、与国外技职院校和跨国公司合办技术学院、培植扶助本土企业等政策措施, 推动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升级。台湾当局实行“建设资讯化社会”的发展战略, 90年代初颁布了“促进产业升级条例”, 推动加工贸易向技术密集型转变;21世纪后又适时颁布了“知识经济发展方案”和“服务业行动纲领及行动方案”等经济规划, 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业, 使之逐渐替代制造业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对广东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启示

广东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 实际上是国际产业转移特别是东亚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的结果。在经过二、三十年的大规模转移后, 我们现在正面临着当年东亚各国所碰到的问题。所以, 有些带有普遍规律的做法和经验在推动广东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时值得学习借鉴。

(一) 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加工贸易是一种国际贸易方式, 主要特点是“两头在外”, 是产品从开发设计到销售整个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贸易方式本身并不存在高低级之分, 而是看你加工什么产品, 在产业链中掌控什么环节和技术, 在价值链中得到多少利益。目前, 日韩等发达国家还有很多中小企业从事加工贸易业务, 在大型跨国公司, 加工贸易也出现内部分工细化的趋势。所以, 推动广东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不是要否定或取消这种方式, 而想方设法延伸产业链, 提高附加值。而且, 转型升级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会一直不断持续下去。

(二) 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变化有一个准确的判断。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欧债危机或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全球经济复苏缓慢, 外部市场消费信心不足, 需求环境进一步恶化;随着中国出口产品占国际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 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面临各种贸易壁垒的限制越来越多、越来越严格, 国际贸易环境不断恶化, 西方发达国家开始重新重视实体经济。在国内, 物价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人民币升值形成叠加效应, 企业经营成本明显提高, 加工贸易的竞争优势逐渐减弱。加工贸易企业既面临着国际市场萎缩的困境, 又承受着国内经营成本持续上涨的压力。从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历程和经验看, 此时正是加工贸易企业实现优胜劣汰, 倒逼转型升级的有利时机。在推动广东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时, 必须充分考虑广东在全国及全球产业分工格局中的定位, 分析广东发展加工贸易的优势、劣势, 措施要果断有力, 步子要稳妥坚实, 既要避免众多加工贸易企业纷纷倒闭, 又能在倒逼环境中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目前中国和广东生产水平而言, 发展高中低不同层次产品的加工贸易, 既有需求也有潜力, 不能只是强调淘汰、转移, 导致产业“空心化”后再来呼唤“制造业回归”。

(三) 正确把握广东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

从东亚国家和地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路径看,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既是在保持现有劳动密集型产业活动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向上下游高附加值产业活动的延伸, 也是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提升转变的过程。作为经验借鉴, 广东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主要应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大力发展上游的零部件配套产业, 鼓励加工贸易企业采购国内料件, 加强与本土上游产业的配套合作, 提升整体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二是鼓励和支持研发, 加快创新驱动和品牌建设, 不断提升加工贸易的附加价值;三是积极发展仓储、物流、配送、销售渠道等, 延伸向下游的服务增值链;四是在坚持节约利用土地、资源、能源和保护环境的原则下, 不断提升产业链的层次, 推动加工贸易企业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价值链跃入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密集型产业价值;五是扶植本土企业的发展, 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积极参与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加工贸易, 推动有条件、有能力的企业走出去, 把产业链的加工制造部分转移到越南、老挝、墨西哥等劳动力和资源成本低、投资环境不断改善的国家和地区, 实行逆委托加工贸易, 为进一步转型升级创造条件。

(四)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企业是主体, 市场是导向, 而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必要支持有利于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进程。政府要制定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阶段性目标和战略, 本着“有促有控, 以促为主”的原则, 适时地通过制度、政策的创新鼓励、支持和引导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所谓“促”, 就是为高新技术、高价值环节的加工贸易产业活动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监管环境;所谓“控”, 就是加强对加工程度不高、技术含量不高、低附加值或“两高一资”的加工贸易活动的管理, 提高其准入门槛。

(五) 全面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第5篇

本学期总第44课时本单元第 12 课时授课日期课题第二节 南方地区课型新授教 学 目 标 1、 知道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 知道湿润的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特点 3、 理解以水田为主耕作业的形成条件和主要农作物分布 4、 知道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耕作业特点重 点 难 点湿润的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特点 以水田为主耕作业的形成条件和主要农作物分布教 具电脑、投影仪、背投教 法电化教学教 学 过 程步 骤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时 间一 二导入新课: 展示《中国地理区域图》,突出北方地区的范围,由此导出南方地区的范围,引导学生“越过秦岭—淮河一线,我们来到另一个地区——南方地区。” 讲授新课: 了解一个区域,首先要知道它的位置、范围、主要地形、河湖、气候、人口、民族等基本概况。 (一)基本概况 1、 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 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区 3、 南方地区的主要河流和湖泊 4、 南方地区人口和民族状况如何 这些概况对气候有何影响? 5、南方地区的北界在哪里?学生思考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学生读图《南方地区在全国的位置图》和《南方地区地形图》,分析问题。5 35步 骤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时间三6、秦岭—淮河一线大致与我国1月平均气温多少度的等温线相当?与我国多少毫米等降水量线一致? 7、南方地区最冷月平均气温在几度以上?降水量在多少毫米以上? 8、南方地区属什么气候?有什么特点? (二)鱼米之乡 回答下列问题: 1、 南方地区的主要农作物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2、 南方地区的耕作制度有什么特点?其原因是什么? 3、 南方地区盛产淡水鱼类的原因是什么? 4、 南方地区为什么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课堂总结 本节课,大家主要了解了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人口、民族、主要地形、河湖、气候等基本概况。学生完成课本“做一做”第1题。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和《南方地区农业与农作物分布图》 学生自已总结。5板书设计: 第二节 南方地区 土 位置、范围和面积 一、基本概况 人口和民族 主要地形区、河湖、气候 二、鱼米之乡 教后记: 这节课把南方地区的地理知识,根据教学目的精心设计成问题,指导学生按照题目来阅读课文、插图和其他展示材料,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水平。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课堂实录 第6篇

复习导入

课件展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

师:观察地图,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请同学们简单回顾学习内容,相邻同学可以互相提问复习。

生:观察地图,回想上节内容,相邻同学提问,内容有南方北方的自然和人文差异,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等。在教师点拨下感悟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师:根据学生回顾旧知情况导入新课——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设计意图:通过相邻同学互助提问,唤起已有的学习经验,使学生尽快进人学习状态。

新课学习

师:请同学们先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概况。

(课件)展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图。

活动一:了解西部。形成印象

师:出示自主学习内容(课件)。明确要求:同桌互助,看谁完成得快。

生:同桌同学合作查找地图以及文字资料完成以下任务:①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主要地形区、主要河湖、主要省区、主要城市、主要交通线。②结合以前学习内容确定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哪些少数民族等。

师:参与、点拨。

生:完成任务后,面向集体展示要点如下。

西北地区以高原、盆地为主,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主要为内流河,最大的是塔里木河,有中国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西北的省区主要是新疆、内蒙古、宁夏、甘肃等,进入西北的铁路线主要是陇海一兰新线。有蒙古族、维吾尔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但还是汉族多。

青藏地区以高原山地为主,属于高原山地气候,高寒是主要特征,有好多大河在此起源,有名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就在这里,有最大的湖泊——青海湖,主要省区是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拉萨、西宁、格尔木是本区重要城市,在这里生活的主要是藏族,青藏铁路建好后,青藏地区与东部的联系更密切了。

师:对学生的自学成果进行肯定评价,点拨要点并小结,引导学生形成整体印象和突出印象——西北地区干旱、青藏地区高寒。

(课件)西北风光包括风蚀雅丹、沙漠戈壁、塔里木河等,青藏风光包括三江源保护区、青藏铁路、雪山等。

设计意图:教师明确任务,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同桌互助,使问题解决得更好更全面,然后师生互动,将学习成果展示出来,让学生感受自由学习的快乐,课件展示区域风光给学生生动的体验,更人情境。

师:同学们了解了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概况,像一个旅行者在收集资料时了解到的是地理现象,想不想像一位地理专家那样进行资料分析认识地理原因呢?试试吧。

活动二:分析西部,普遍联系

师:出示活动内容(课件),提出活动要求,方法。

生:结合图文资料,采取合作方式进行探究活动,可以指导别人,可以平等对话,用灵活的方式达到目的,完成活动内容(教材P。P。活动)。

(1)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干旱的环境会对哪些地理事物有影响?(从植被、河流、湖泊、生产生活等考虑)

(2)拉萨和成都纬度相近,但气温差异大,为什么?

(3)高寒的特征使青藏高原有哪些优势?也会有哪些问题?

师:对探究活动引导、提供支持。

生:活动结果以专家做报告的形式展示,可以任选一题。要点如下: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加上山脉阻挡,使海洋的水汽难以到达,导致干旱;降水量自东向西逐渐减少,使植被出现东西变化,表现为草原一荒漠草原一荒漠;河流水量小,流程短,成为内陆河;这里应该是牧区。拉萨由于海拔高,造成气温比同纬度气温低;高寒的特征使青藏地区成为许多大河的发源地,在高原边缘会有丰富的水能,海拔高,空气稀薄,容易缺氧,但大气透明度好,太阳能资源丰富。

师: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总结、评价。

(课件)西北地区的植被变化,青藏的太阳能利用情况等。

设计意图:上一环节活动中学生了解了地理现象,在此基础上进行地理原因的分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也给学生一种更上一层的感觉,有兴趣。教师注意在探究活动中生成性的知识,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最后课件演示加深印象。

师: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比起我们这儿艰苦,可是,当地的人是怎样生存的?一起来看看。

活动三:走进西部。人地和谐

(课件)视频播放吐鲁番人们的生活、呼仑贝尔大草原的牧民,藏族人的生产活动等。

师:提出问题。①西北地区的人们怎样生活?青藏地区的人怎样生活?②这两个区域的牧业和种植业有何不同々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差异?设计表格比较。

生:通过视频资料以及教材认识到这两大区域都可以发展牧业,也能发展种植业。列表比较如下。生:展示表格完成情况,比较谁的最全面。师:评价学生成果,提出进一步探究的问题。(1)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最大限制因素是什么?(2)青藏地区的农业为何分布在河谷地带?生:全体互动,讨论问题,发表见解,形成观念。设计意图:视频资料带学生进人区域环境,引起好奇心,有利于主动完成学习任务;列表可以使学生对比掌握区域差异;通过最后两个问题的解决认识人地关系。

师:同学们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已经知道得很多了,这里有些问题(课件),看看大家能解决吗?抢答,看谁反应快。

活动四:趣味西部。畅所欲言

生:争先恐后回答以下问题。

(1)我们当地种植小麦,亩产在800斤左右,青藏地区小麦亩产在千斤左右,为什么?

(2)哈密的瓜特别甜,为什么?

(3)“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是怎么回事?

(4)见过藏族服饰吗?哪儿最有特点,为什么这样设计?

(5)福娃迎迎是哪种动物,来自哪个地区?有什么含义?

(6)青藏铁路建设中,筑路工人都特“爱美”,外出必涂防晒霜,为什么?

(7)判断真假:几个同学去青藏旅游回来,给同学们表达他们的收获。

A很浪漫:“美啊,小桥,流水,人家。”

B很深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很活泼:“我学会了孔雀舞,给大家跳一个。”

D很疲劳:“我终于到了黄河的源头。”

E很自信:“自东向西,植被变化为草原一荒漠草原一荒漠”。

F很专业:“高寒地区发展农业只能寻找气候较为温暖的河谷地带。”

师:对学生的精彩表现鼓励和欣赏。

小结

欣赏媒体音乐“新疆好”、“青藏高原”、“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由学生自选一曲。

师:向你的同学炫耀一下你的收获。

学生可以一个主讲,另一个补充,在老师引导下完成知识构建。

设计意图:情境音乐唤起回忆,稍做休息,集中精力完成知识结构。

训练提升

出示训练题:自我检测部分主要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由学生独自完成,相邻同学互相评价确定等级;拓展延伸部分结合生活或社会热点超越教材内容,由相邻同学探讨,教师协助引导,形成看法。

设计意图:自我检测部分有利于学生对学习情况做诊断,查漏补缺;拓展延伸部分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活学活用,形成价值观。

东亚地区生物源异戊二烯排放的估算 第7篇

VOCs(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是由各种人类活动和生物代谢排放到大气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总称。由人类活动产生的 VOCs,称为人为源VOCs(Anthropogeni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AVOCs),由自然界生物代谢排放的VOCs称为生物源VOCs(Biogeni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BVOCs)。

VOCs中很多成分具有高度的化学活性,极易与大气中的各种气体(NO,NO2)、氧化剂、OH自由基等发生反应,在对流层大气光化学过程、特别是臭氧光化学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光化学过程产生的有机酸、气溶胶、以及二次产物等对大气环境有严重的危害,VOCs作为臭氧形成的重要前体物之一,是光化学污染、大气环境质量控制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同时对气候变暖也有间接影响[1]。

在区域和全球尺度上,植被排放的 VOCs已远远超过了人为排放量。Guenther等(1995)估算,全球 BVOCs排放量达1.150×10-12g,约占全球 VOCs年排放量的90%;异戊二烯和单萜烯是全球年排放量最大的2类BVOCs,其中异戊二烯在总BVOCs排放量中所占的比重约为44%[2]。因此,对区域植被异戊二烯排放的研究可为进一步探讨植被对大气环境的贡献提供重要依据。

BVOCs的排放与区域气候以及植被类型、分布状况密切相关,国内外在BOVCs排放影响因素方面都有相应的研究工作。Guenther等(1995)建立了BVOCs全球背景站,对不同类型植被BVOCs排放进行了长时间的监测,给出了不同植被的BVOCs排放因子,并在环境因子对BVOCs排放影响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BVOCs排放模型,估算了全球BVOCs排放总量和异戊二烯排放量[2,3],这些工作已经被应用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中[4]。在中国地区的7处站点实测了各树种的排放速率,得到中国地区的标准排放因子。

国内对中国及区域 BVOCs排放也做了不少工作,对于我国不同地区代表的植被的异戊二烯排放速率进行了广泛而基础地研究,了解我国排放异戊二烯的优势树种,获取了模型所需要的基本参数;张莉等[11];闫雁等[12];郑君瑜[13],通过将植被分布类型分布图矢量化得到植被的分布信息并用于排放量的估算,这样带来的问题就是矢量化后的精度问题,难以满足研究区域空气质量问题的需要。

为了未来能将天然源排放模式在线嵌入到区域大气化学模式中,本研究中利用MODIS卫星影像,在东亚地区反演最新的与大气化学模式相匹配的植被类型分布,30s分辨率标准排放因子,以东亚地区BVOCs中排放量最大、化学活性高的异戊二烯作为研究对象,应用最新的自然排放气体和气溶胶模MEGAN(Modelof Emissions of Gasesand Aerosols from Nature),估算东亚地区高分辨率天然源异戊二烯排放,旨在有利于了解东亚地区区域异戊二烯的分布特征,同时为建立覆盖整个东亚地区高分辨率的区域空气质量模型系统做准备。

2 方法描述

用MEGAN估算天然源排放VOC,公式如下:

Emission=[ε][γ][ρ] [3]。

这里ε(mg·m-2·h-1)是排放因子,γ是排放活动因子标准化率,ρ是冠层内VOC产生和消耗因子。通过标准化排放因子加订正因子的方式来估算排放量。标准条件下,冠层尺度的排放因子处于叶面积指数LAI为5(80%成熟叶,10%成长叶,10%老叶),太阳高度角为60°,光通量密度PPFD比为0.6,空气温度为303K、湿度为 14g ·kg-1、风速为3m·s-1,土壤湿度为0.3m3·m-3,在过去24~240h内的叶面温度为297K,光通量密度PPFD向阳叶为200μmol·m-2·s-1,背阴叶为50μmol·m-2·s-1。

本研究采用的排放因子为基于全球90个站点的野外观测以及80个实验室研究。30s数据给定每一网格中排放因子,这种方法综合了地理位置和物种的差异因素。计算方法通过地面调查植被构成,在地面调查没有触及的区域,结合卫星遥感数据,计算每种植被的排放速率和面积,经加权平均后得到不同植被的标准排放因子。

中国地区30s排放因子由Klinger[4]实测确定。采样站点位于中国的内蒙古(温带),长白山(北温带),北京山区(温带),鼎湖山(亚热带),哀牢山(亚热带),昆明(亚热带),西双版纳(热带),从植物种类、生长构成、叶生物量到叶面积基本涵盖了中国所有的森林类型,得到中国地区的标准排放因子。

每个网格点根据不同类型植被覆盖的比例可以计算出标准排放因子,但这些标准排放因子是在标准环境下测得的,在实际中需要考虑环境因子的影响。这里考虑叶温、光通量密度、叶龄及土壤湿度对于排放因子的订正。

3 输入条件

3.1 叶面积指数LAI

MEGAN中LAI的标准数据库MEGAN-L数据库(MEGAN LAIv数据库)为全球范围内分辨率30s(~1km2)的估算值,时间跨度为2000~2005年,该数据库基于MODIS。

网格中的植被并非一致地散步到整个网格中。用网格平均LAI/网格内覆盖有植被的区域面积,得到LAIv(有植被覆盖地区LAI),对LAIv设定上限为6,目的是消除某些网格植被很少却估算出高的LAI这类错误。标准的MEGAN LAIv数据库使用该方法得出,数据由Zhang[14]的LAI估算值和Hansen[15]年的植被覆盖分数估算值确定。数据在处理时考虑了缺失值和城市区域。

3.2 气象场计算

MEGAN中的气象参数是由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计算,WRF是由美国大气研究中心(NCAR)开发,本次模拟范围为东经57°~161°,北纬1°~59°;水平分辨率36km,网格数为200×160;采用Lambert 正形投影;垂直层次20层,模式顶高约为15 km,垂直分辨率在近地层较高;大尺度气象背景场和边界条件采用的NCEP资料(6 h间隔)。计算2010年的气象场状况,结果输出为每1h。

4 结果与分析

利用30s分辨率的标准排放因子计算东亚地区2010年异戊二烯的年排放量为91.24Tg,其中中国贡献13.1Tg,北京地区为0.045Tg,中国地区对于东亚异戊二烯的排放贡献可以达到14.4%。Zhang[16]在INTEX-B中估算东亚地区人为源异戊二烯的排放量为0.016 7Tg,其中中国0.007 6Tg,北京地区0.000 2Tg。可以看出东亚地区生物源排放的VOCs(以异戊二烯换算)远超人为源排放。从表1中可以看出,异戊二烯的排放具有非常明显的季节特征,这与温度和光照的季节变化有关。同时,可以看出在中国地区这种季节变化非常显著,其中异戊二烯的排放集中于华南地区,这可能与该地区植被覆盖及排放速率有关。但是在东南亚地区,4月的排放量却是一年中排放量最高的时期,这可能MEGAN估算中与光照的影响有关,7月东南亚处于雨季,会影响到光通量(图1和图2)。表2中给出了国内其他研究者模拟计算的中国区域异戊二烯的排放量,可以看出本研究的异戊二烯的排放量要低于[2]的研究结果,与其他研究结果相比要高,这是可能与本研究采用小时分辨率的气象数据有关,而且在模型机理上考虑了冠层环境和叶龄的订正。

考虑到估算过程中本身存在着误差,而且在模型算法的采用、植被类型分布数据、排放因子以及气象数据的输入上都有区别,本研究估算的中国植被 VOC年排放总量与文献报道较为一致。

在天然源VOCs排放的估算过程中,其估算误差主要来自:排放因子的不确定,在制定标准排放因子时,选取的植物数量是有限的,这必然会带来较大的误差,不同的排放因子的模拟估算值的差异可以达到30%以上;植被类型数量上的选取,模型在计算中为了提高效率而人为地将树种进行简化归类,植被实际地理分布的差异可以导致误差。用订正因子计算估算可以订正冠层环境、叶龄、土壤湿度的季节变化,但无法估计植被地理分布上的改变,因此将影响估算结果空间分布的准确程度;其它的影响因子目前还没有考虑在内,如生物气候、CO2浓度,环境压力等。

5 结语

东亚地区的异戊二烯排放量为91.24Tg,其中中国贡献13.1Tg,北京地区为0.045Tg,天然源排放异戊二烯远远高于人为源排放。MEGAN模拟的异戊二烯排放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正确地反映了植物异戊二烯的排放与温度、光照的关系。模拟结果中,中国地区的模拟结果变化不如在美国的结果有明显的地区差异,这与在中国地区的排放因子的测定站点偏少有关,以后需要加强中国地区标准排放因子的本地化。

摘要:指出了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重要的臭氧形成前体物,在对流层大气化学中起重要作用。利用MEGAN估算了东亚地区天然源异戊二烯的排放量,计算出了东亚地区异戊二烯的年排放量达到91.24Tg,结果表明:天然源排放远远超过人为源,具有明显季节特征。

东亚地区 第8篇

一、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程度分析

目前东亚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在两个框架下进行, 一个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一个是次区域的东盟组织, 两个框架的基本目标是实现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APEC是一个连接亚洲和太平洋国家的、松散的、关于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论坛, 内涵的国家众多, 差异性极大, 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进程受到多方面的障碍。东盟是一个次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涵盖的经济体规模太小, 区域内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很小。

这里, 我们主要选取三个指标来考察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区域内贸易占各国GDP的比重、区域内贸易占总贸易的比重、各国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

1. 区域内贸易占总贸易及GDP的比重

区内贸易量越大, 货币一体化给成员国带来的利益越大, 因为共同货币将会降低贸易活动中的交易成本。东亚地区区域内贸易占总贸易的比重是33.15%, 而欧洲共同体是55.9%, 占GDP的比重东亚是40.58%, 欧洲共同体是39.46%。这表明东亚地区区域内自由贸易的程度和共同市场的建设程度虽然比欧洲还有一定距离, 但近年来, 随着东亚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 这个差距在逐步缩小。

2. 经济增长的相关性

我们通过分析东亚各国1985年至1999年这15年的GDP增长率, 计算出任意两个国家之间经济增长的相关系数, 并与欧洲共同体主要成员国的经济增长率的相关系数进行比较, 发现:东亚各国经济增长率的相关系数之和为20.493, 平均相关系数为0.4554;欧洲共同体经济增长率的相关系数之和为14.185, 平均相关系数为0.6755。这反映出东亚目前的经济一体化程度还远远不够。

二、东亚地区要素流动性分析

1. 劳动力流动性及工资、价格弹性

一方面, 东亚各国和地区并没有像欧盟那样建立一个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目前限制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很多, 包括语言障碍、法律障碍、文化障碍、政治障碍等等, 这些障碍都使得整个东亚地区劳动力的流动程度很低。

另一方面, 东亚地区工资和价格又有较大的弹性, 它具有一下四个方面的特征:第一, 东亚地区是具有较高增长速度的发展中地区, 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刚刚完成 (与欧美国家相比) , 如中国香港、新加坡、中国台湾和韩国。而另外一些国家则正处于工业化的过程中, 工业化的过程伴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大批量转移, 这种转移在满足了工业化过程中对城市劳动力的巨大需求的同时, 保证了劳动力市场的充分弹性;第二, 东亚国家和地区一般都不制定最低工资法、雇员税法和就业保障法等法规, 使工资完全由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 劳动力市场基本上不发生扭曲;第三, 东亚国家工会的力量与欧美国家相比比较弱小, 谈判能力低, 失业保险制度也不健全, 导致工资刚性不强;第四, 日本是东亚国家工业化完成较早的国家, 虽然各方面的法规相对比较健全, 但是日本的终身雇用制度也保证了工资的充分弹性, 在终生雇用制度下, 劳动力需求下降时企业不裁员、降低劳动力成本的方法是削减工资水平。工资构成企业成本的最重要部分, 工资的较高弹性保障了产品价格的较高弹性。

2. 资本流动性

东亚各国 (地区) 金融发展的水平存在很大差异, 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由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组成, 该类国家和地区金融深化的程度较高, 是地区性的金融中心, 基本不存在资本流动的障碍。第二类由中国台湾和马来西亚、泰国、日本组成, 该类国家或地区正处于金融深化的过程中, 政府对金融的管制已经大大放松, 金融市场也有了一定的发展。第三类由中国、韩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组成, 这类国家 (地区) 金融自由化起步较晚, 目前存在较多的政府对金融的管制, 资本流动的政策和市场障碍都很大。由于该地区的大国——中国、韩国和日本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金融抑制, 资本流动存在一定的障碍, 致使整个东亚地区的资本流动性不高。

三、经济发展水平及结构相似性分析

如果外界冲击对货币区内各国的影响是对称的, 可采用同样的 (或类似的) 货币政策予以抵消, 各国就不需要独立的货币政策而形成一个货币联盟。而冲击是否是对称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国经济发展水平是否相当, 是否具有相似的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经济结构趋同的国家有可能形成货币联盟。

1. 经济发展水平

为了反映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采用人均GDP (按购买力平价折算) 这个指标。可以明显看到, 东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 既有像中国这样人均GDP仅仅2624美元 (按购买力平价折算) 的发展中国家, 又有如中国香港地区、新加坡那样的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还有日本这个位居世界第二经济强国的发达国家, 贫富悬殊十分严重, 最高和最低之间相差竟达10倍以上。

2. 经济结构相似性

这里我们选取两个指标反映经济结构的相似性:贸易结构和资本形成比率。

表1计算了东亚各国 (地区) 1985年~1999年期间平均的资本形成比率、东亚地区的平均资本形成比率、资本形成比率的标准差。标准差反映东亚各国 (地区) 偏离平均资本形成比率的程度。该指标的高低粗略反映了一个地区各国资本形成比率的相似性。标准差越高, 相似性越低。表2给出了欧洲共同体各国1979年的资本形成比率。东亚地区的标准差明显高于欧洲共同体的标准差, 说明东亚地区资本形成比率的相似性大大低于欧洲共同体1979年的水平。

资料来源:根据IMF、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2000有关资料计算注:日本的资本形成率和GDP均使用第四季度的数值计算

资料来源: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1986

从进出口结构的差异度来看.东亚地区1993年出口的差异度指标的平均值为58.56, 进口差异度指标的平均值为34.47;而欧洲国家1979年这两项指标分别为35.71和23.21。东亚地区进出口结构差异明显高于欧洲共同体。

四、政策目标的相似性

政策目标相似性越高, 在对付经济冲击时货币合作各国政策协调越容易.货币合作越容易成功。

我们选取了通货膨胀作为主要的政策目标来考察。表3和4列出了东亚地区上世纪90年代和欧洲共同体70年代的平均通货膨胀率, 及通货膨胀率的平均值和标准差。东亚地区的标准差是5.2, 欧洲共同体是3.73, 东亚明显高于西欧地区。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82年世界发展报告》

资料来源:根据APEC秘书处《1999APEC经济展望》, 1999年9月有关资料计算

五、东亚货币一体化存在的困难和障碍

综合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目前的东亚地区还不具备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有制度保障、以汇率目标区为主体的如同欧洲货币体系的货币合作机制的条件。具体来讲, 目前东亚货币合作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 经济一体化程度不高

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结构有较大差异国家的一体化相对较为复杂。东亚建立货币联盟的过程应该在初步实现经济一体化、达到一些前提条件之后, 包括建立关税同盟或者共同大市场以及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东亚各国和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 经济一体化程度大大低于欧洲各国, 目前还不具备实施货币一体化的条件。

2. 东亚区内尚不存在轴心国

德国是欧盟最大的经济体, 享有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声誉。欧洲中央银行事实上是遵从了德意志银行的货币政策, 这一方面反映了德国经济在西欧经济中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德意志银行长期拥有的反通货膨胀信誉。

东亚地区尚没有能为整个区域决定货币政策并对区内各国政策起协调作用、担当轴心国的国家。在东亚地区的经济关系中, 日本始终扮演主角, 日元也是地区内最国际化的货币。近年来, 日本与亚洲各国的经济关系越来越紧密, 在某些国家其重要性已经超过了美国。但是, 即使不考虑政治因素, 日本在经济上的某些缺陷也使它难以在该地区担当轴心的角色。如日本国内市场狭小, 金融市场限制过多, 日元在国际贸易结算、外汇市场等的地位大大小于其国民生产总值及对外贸易在全球的地位, 这些都影响了日本在东亚的核心地位。

3. 在东亚国家 (地区) 合作中存在着政治方面的障碍

欧洲货币联盟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 货币联盟要有一个政治联盟为后盾。与欧洲相比, 东亚货币合作的困难可能主要在政治方面。

首先, 长期以来东亚各国和地区一直存有分歧, 包括历史上的积怨、领土纠纷、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价值观的差异等, 因此它们更多的是把彼此视作竞争对手而不是潜在的合作伙伴。历史上日本的侵略战争给一些国家留下创伤, 而且日本对战争问题至今没有深刻反省, 因此, 东亚国家很难对日本有信任感。另外, 东亚国家领土问题尽管目前暂时搁置, 但随时都会成为合作的祸根。总之, 在东亚地区合作过程中存在着政治障碍, 各国很难相互信任, 对合作始终存有戒心。

其次, 区域货币合作需要各国让渡一部分经济政策的自主权, 服从一种共同的货币政策。然而, 到目前为止, 东亚国家并没有显示出愿意放弃部分货币政策的自主权换取货币合作成功的决心。这一地区也缺乏类似欧盟货币委员会那样的超越主权国家权力的机构, 以及对违反合作协议的成员国进行强制惩罚的机制。因此, 如果东亚地区希望采用单一货币、形成货币联盟, 需要各国强有力的政治承诺。

摘要:目前, 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 亚洲许多国家或地区纷纷加强跨国间的货币合作, 以期早日实现亚洲经济一体化和货币一体化。但是区域货币一体化是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从经济角度来看, 根据最优货币区理论, 东亚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度与欧盟各国相比还存在差距, 但差距不大。本文通过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几个主要标准分析了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与建立货币区存在着一定的障碍。

关键词:货币区,经济一体化,货币一体化,货币联盟

参考文献

[1]McKinnon, Ronald I.“Optimum Currency Area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3, 53:717-725

[2]Krugman, Paul R., and Maurice Obstfeld“.International Economics-Trade and Theory5th edition”Addison-Wesley, 2000

[3]王子先:欧元与东亚区域金融合作.世界经济, 2000, 3

[4]李卓:当代西方货币一体化理论发展评述.欧洲, 1996, 4:19-23

东亚飞蝗将继续在局部地区偏重发生 第9篇

受虫源基数高, 生态条件有利等多种因素影响, 2011年6月东亚飞蝗在永济、临猗等蝗区出现高密度蝗点, 局部地区发生严重, 为秋季飞蝗的发生留下了隐患。据飞蝗发生区7月上旬调查, 飞蝗残蝗面积为1.97万hm2, 一般有蝗蝻0.32~0.85头/m2, 最高5头/m2, 虫口密度明显高于2010年同期。根据虫源基数和飞蝗的发生规律, 结合气象、生态因素综合分析, 预计2011年东亚飞蝗 (秋蝗) 将继续在山西省南部永济、临猗等蝗区中等发生, 局部偏重发生, 全省发生面积2.59万hm2, 发生面积和发生程度均高于近两年。飞蝗 (秋蝗) 的出土盛期在8月上中旬, 防治适期在8月下旬。

东亚地区 第10篇

1 中国机电与高新技术产业的价值增值分析

自加入WTO以来,中国在全球机电和高新技术产业价值增值所占比重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从2003年的9%,发展到2007年的13%,虽然经历全球金融危机,2009年中国机电和高新技术产业价值增值占世界的比重达到19%,仅低于北美自贸区 (占22%) 和欧元区 (占21%) 。另外,从2003年到2009年的对比分析看,东亚 (日、韩、台) 价值增值所占比重下降最为显著,下降了五个百分点。东亚的日韩台则很大程度上由于大东亚生产网络下,中国承接东亚产业转移和工序分工当中的一部分环节,除此之外,当然中国自身技术能力提升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 中国和东亚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价值链的构成

依据完全消耗系数测算的全球各国产业价值链构成,含义是一个单位的产出,最终消耗其他国家其他产业的产出。测算数据显示,中国机械产品制造业出口价值构成中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比重从高到低情况是:1995年依次为东亚 (占8.3%) 、欧元区 (占2.4%) 、北美自贸区 (占2.3%) ;2003年依次为东亚 (9.0%) 、欧元区 (3.9%) 、北美 (2.3%) ;2009年依次为东亚 (7.3%) 、欧元区 (4.8%) 、北美自贸区 (3.2%) 。测算数据分析,中国机械产品制造业价值链构成有几个显著特点:一是来自中国自身的价值构成呈下降趋势,1995、2003、2007和2009年分别为81.7%、76.7%、75.1%和74.8%,来自其他地区的增加值比重在增加,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呈现这种下降的趋势,一定程度与国际分工、全球化推进下的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有很大的关系;二是东亚 (日、韩、台) 是除中国自身外的第一大价值来源地,也就是说中国对东亚生产网络依赖非常紧密;东亚 (日、韩、台) 的机械制造业价值链构成中,其自身价值增值比重最高。

同样,对全球电气和光学用品产业价值链的测算数据分析,中国电气和光学用品产业价值链构成中,来自自身的价值2009年相对于1995年下降明显 (从1995年的74.4%下降到2009年的67.1%,并且2003和2007年的比例更低) ,东亚 (日韩台) 仍然是中国电气和光学产业价值链除自身之外的第一大价值构成,1995、2003、2007和2009占比分别为:12.3%、16.2%、14.1%和13.1%。同样,相对于全球范围而言,东亚 (日、韩、台) 的电气和光学用品产业价值链构成中,其自身价值增值比重最高。

对全球交通设备产业价值链构成测算数据显示,中国交通设备产业价值链构成中,东亚 (日、韩、台) 是中国除自身之外的最主要价值来源构成,1995, 2003, 2007和2009年分别占8.6%,8.5%,7.9%和7.6%。交通设备产业价值链构成按国别维度比较,东亚 (日韩台) 自身价值构成比例最高, 1995, 2003, 2007和2009年分别为:91.1%,86.7%,80.0%和81.4%;同期的中国分别为:81.3%,77.7%,77.1%和76.4%。这与中国交通设备出口主要以低端产品为主,来自自身价值构成的中间品相对较多有很大关系。

3 我国机电及高新技术产业在东亚和新兴经济体的整合情况

东亚生产网络是指在分割或片段化生产 (Frag mented Production) 条件下,商品生产流程按价值链属性分散在东亚各国,区域内经济体在产品内分工的各个阶段从事专业化生产,并通过产品内贸易所形成的多层次、网络状生产体系。它是在产业间分工和产业内分工基础上演化而来的,是产品内分工和垂直专业化模式下的新型区域性生产体系。以日本、韩国、台湾等经济体为主要成员的东亚生产网络,经过多年的生产合作与相互的贸易投资,逐渐发展成为与北美自由贸易区、欧元区鼎立的全球三大生产网络之一。但是,随着中国加快融入东亚生产网络,以及生产和贸易能力的迅速扩张,中国在网络中展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引发了东亚生产网络的内部重构。

中国和东亚地区的贸易模式逐渐从以前的双边贸易模式,即从日本和其他东亚国家直接生产组装最终产品出口到世界市场,转化为东亚三角贸易模式,即从日本、四小龙国家出口中间产品到中国组装,再由中国出口到世界市场的工序分工的贸易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各国之间的贸易联系更加紧密,产业价值链的分工与整合更加密切。中国对日、韩、台的中间产品、零部件进口依赖程度越来越大,中国机电和高新技术出口产品产业价值链构成中,东亚的日韩台是外部价值构成中份额最大的来源地,也就是说大东亚生产网络之间在价值链构成上是一个紧密合作体。另外,新兴经济体在中国机电及高新技术产业价值链构成中的份额在逐渐增加,因此,对中国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大的整合趋势。在全球化,产品内分工或工序分工日益精细的背景下,中国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转变进出口增长方式,自然需要充分考虑整个价值链,特别是与东亚、两岸四地之间的竞合关系。

4 结语

基于价值链增值测算及分析表明,近十多年以来,我国机电产业快速发展,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我国机电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一步加速,我国机电和高新技术产业具有了一定的价值增值能力,已经嵌入到东亚生产网络中,在全球生产体系中具有了一定的地位。但是总体而言,相对于其他发达经济体或国家、地区,我国机电和高新技术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仍然很低,加工贸易作为我国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一个重要构成来源,简单的加工组装的模式,缺乏创新和技术增值的产品出口对我国机电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发展不会有根本性推动作用,在工序分工,全球供应链整合的今天,摆脱低端锁定的唯一出路是提升自身的价值增值能力,而提升价值增值能力的关键有两个方面;一是推动技术进步,向研发设计环节要增值,通过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实现自身在产业价值链地位的提升;二是是通过品牌和服务附加值实现价值增值能力提升。

另外,测算数据表明,整个东亚生产网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特别是在全球分工日益精细专业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机电和高新技术产业要实现转型升级,必须要融入区域性的分工整条产业价值链当中去,在新一轮国际分工、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下,要以东亚的区域生产网络为基础,从中实现价值增值的转型。所以说,中国和东亚地区的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中国在高新技术产业价值链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尽管政治上紧张,但是处于经济考虑,整个东亚地区应当积极合作,寻求共赢的机会。

摘要:工序分工背景下, 各个产业的价值链跨越地区和时间的障碍进行分解重构, 供应链重新整合, 各个国家承担了不同的增值环节, 然而从不同的价值链环节获得的收益具体多少却鲜有估计。本文以产业分解度最高的机电和高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 利用价值链分解测算方法分析我国和东亚地区的高技术产业的增值能力以及相互之间的经济联系, 进而确定我国和东亚地区其他国家的未来经济关系走向。

关键词:价值链重构,高新技术产业,增值能力,东亚地区

参考文献

[1]刘娟等.中国东亚区域合作战略调整[J].国际贸易, 2011 (02) .

[2]冼海钧, 陈文慧.基于产业链分工视角的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产业升级[J].南方金融, 2010 (09) .

[3]梁碧波.工序贸易及其影响效应——个基于工序分工的贸易模型及其政策含义[J].国际经贸探索, 2011 (12) .

东亚地区 第11篇

地区主义是一个影响20世纪后期以来世界事务演变的重要的趋势性范式,它的理论和实践已经和继续改变着世界。

冷战后的地区主义理论和实践一般被称为“新地区主义”。其“新”主要体现为:(1)确认地区为继民族国家之后的新兴国际政治行为体。由于地区的兴起,全球秩序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大影响,世界事务地区化。(2)这是有关世界治理层次的新构想。地区出现后,世界就具有了四个基本的层次:全球、地区、国家和地方。这四个层次并非一定是传统等级制的,但却是相互依存的“全球治理”基本构造。没有地区的全球治理、国家治理和地方治理几乎是不可想象的。(3)这是一种更加强调非国家、非政府行为体,而非仅仅重视国家行为体的新观念。新地区主义重视公民社会在建设地区中的基本作用。

在东亚,地区化的趋势也是明显的。冷战结束后,东亚不仅出现了地区主义的理论,而且出现了地区主义的实践,它们都具有新地区主义的一些特点:(1)重新塑造地区国际关系。非常有意思的是,东亚地区主义是由小国和小国集团(东盟)带头、大国参与的。地区框架的出现将使现存东亚国际结构受到冲击。(2)形成东亚地区的新型治理结构。东亚仅依靠全球性的联合国系统和各国自身的治理显然不够,而迫切需要一种地区范围的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治理。(3)东亚的地区化本来就是由一系列的非国家性私人行为体(跨国公司、经济网络、社会关系)自然形成的。在国家行为体推动地区化后,这些非政府行为体在地区化中的作用仍然非常重要。

当前,东亚出现形成一个“地区”的三个历史机会。这些机会不是别的,恰是人们熟悉的三大东亚危机:金融危机、健康危机和安全危机。若经过转化,这些危机都可以成为塑造东亚地区结构的重要转机。

首先,金融危机的后果之一是“货币地区主义”的兴起。东亚13个国家在金融危机后开展地区货币金融合作。如照老式的欧洲地区主义标准,东亚经济合作的起点比较高。欧洲起初阶段的经济合作只是地区自由贸易,此种情况持续了很长时间才转入货币合作阶段。正因为这样,笔者熟悉的几位著名的欧洲地区主义学者高度评价东亚的货币金融合作,把它叫做“货币地区主义”。如今,东亚不仅在搞自由贸易区建设,而且业已进行的双边货币互换、资本流动监控、早期金融预警、经济评估与政策对话、亚洲债券基金,都有助于地区货币和金融稳定。

其次,健康危机孕育着一种发展型的“社会地区主义”。“社会地区主义”的概念是笔者在东亚爆发SARS危机期间提出的。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地区,东亚的社会问题多种多样,这些问题早已超出任何一个国家的范围,而越来越具有地区性。若东亚能在地区范围内为这些社会问题找到解决办法,将促进它们在贸易、金融领域的合作。东亚各国今年共同遏止SARS不仅说明东亚社会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为今后其他领域的地区社会合作提供了重要模式。

第三,安全危机可能导向东亚“安全地区主义”。东亚缺少地区安全机制,还非一个安全共同体。在安全问题上,绝大多数东亚国家不是自保,就是依赖美国。在美国的鼓励下,日本正寻求在地区安全事务上发挥更大作用;与东亚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澳大利亚则采取更加强硬的措施对付地区安全威胁。朝鲜寻求核武器维护自身安全,导致与美国及其盟国的强烈冲突。朝核问题如果继续恶化,东亚地区肯定将进入更大的安全危机中。在如此危机四伏的情势下,东亚更加需要地区性的安全方案,预防冲突,从而规范和约束其中的国家行为,有效对付非传统安全威胁,确保地区稳定。换个角度看,朝核问题六边会谈也许能奠定未来东亚安全共同体的某种雏形。

东亚地区 第12篇

一、客观分析产业转移的必然性

由于不同地区的生产要素之禀赋、经济基础之差异、发展战略之不同, 其产业结构便根据各自技术水平的高低形成了不同的产业梯度。在我国, 表现为由南向北、自东向西, 从高到低的产业梯度。一些经济学家, 据此将我国划分为三个梯度区:即高梯度区, 这自然就是沿海发达地区;中梯度区, 这便是欠发达地区;低梯度区, 显然就是落后地区。由于这种产业梯度的存在, 以及地区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需要, 产业在地区间便形成了从高向低转移的梯度转移规律。从当今的形势来看, 这种转移正在加速进行。

产业转移是沿海地区空间布局上的要求。产业转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发达区域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 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 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的区域进行, 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布局上表现在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由此可见, 产业转移实际上就是产业在空间布局上的对外扩张。布局时的空间利用的效率是衡量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依据。当今社会, 沿海地区的产业经过几十年来的调整和升级, 目前的发展使得在既定区域内的空间极大限度地受到限制, 只有在发展的空间上极大限度地把自身的触角对外伸展, 才能使自己得以最大限度的发展。从沿海地区的现实状况来看, 各个经济新区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 都面临着许多突出的矛盾, 特别是基础设施与飞速发展的产业不相适应的问题, 还有交通运输问题、物流体系问题、要素市场问题、资源紧缺问题, 等等。这些问题, 一时半会儿不可能在沿海地区能得以解决。毫无疑问, 它的出路在于其区域内的产业进行适度转移。实践证明, 发达地区, 均是在空间开拓后进行产业摆布, 从而推动经济高速发展的。也就是说, 一个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区域无一不是从空间拓展上开始的。

产业转移是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改革开放几十年来, 沿海地区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牛鼻子”, 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 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实现了经济速度和质量、效益的统一, 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当前, 沿海地区并不满足现状, 正在加快推进二次创业, 从机遇和优势、思路和战略、产业和结构、观念和管理等方面转变发展思路, 大力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产业, 逐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 全面实现二次创业和跨越式发展。这种力求保持长期的经济活力, 在发展思路、管理模式、科技支撑、环境建设上进行二次创业的要求与原有的经济状况、产业产品、资源技术等都不相适应了, 它必然促使这方天地的产业实施战略性的大转移。梯度理论认为, 创新活动所包括的新产业部门、新产品、新技术、新的生产管理和组织方法等大都发源于高梯度地区, 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运转,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 它不得不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实施产业转移。显然, 沿海地区的产业向内地转移, 它是经济规律运行的必然结果, 也是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产业转移是沿海地区参与竞争上的要求。沿海地区是我国工业化起步最早的地区之一。经过百余年来的变迁, 尤其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 沿海地区积累了相对充裕的资本要素, 已具备了发展更多的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条件。尽管这样, 沿海地区仍然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强大的压力。在经济全球化逐步深入的新形势下, 产业的大范围转移、融合、升级, 已成为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全面把握产业承接的可行性

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 是客观必然。但也不是谁心血来潮, 说承接就能承接, 想承接就能承接的事儿, 它必须具有承接的可行性。现在, 岳阳市正进行新一轮的思想解放, 更新观念。调整发展思路, 调整产业结构, 调整增长方式, 这自然是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之先决条件。同时, 还必须看到岳阳市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物质条件。这样, 才有信心确保沿海地区产业顺利地向岳阳市转移。

1. 有区位优势。

岳阳市位于长江与洞庭湖的交汇处, 在湖南省的东北部, 素称“湘北门户”之称。其地, 南极潇湘, 北通巫峡, 西濒洞庭, 东倚幕埠, 腹抱京广;处武汉、长沙、三峡小三角区和华东、西南、华南大三角区的中心;凭长江, 上溯重庆, 下达上海;乘京广, 北上西安、北京, 南下两广、云贵。在全国东靠西移, 梯度开发的整体战略布局中处于承东接西、南北交流的战略中枢地位。总人口530万人, 总面积1.5万平方公里, 实有耕地面积281.34千公顷, 其中水田205.08千公顷, 旱地面积76.26千公顷, 人工造林10.92千公顷, 水域面积更为广阔, 是一方“四山二水二分田、二分道路加庄园”的美丽家园。岳阳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气候湿润, 年平均气温17度, 年平均降雨量1302毫米, 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 全年无霜期为277天, 日照时数为1722.1至1816.5小时, 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09.5至110.4千卡/平方厘米, 是湖南日照时数最多的地区之一。气候特点是:温暖期长, 严寒期短, 四季分明, 雨量充沛。凭借这些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这里自是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承接的极佳之地。

2. 有交通优势。

岳阳境内交通便捷, 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贯穿南北, 长江水运通江达海。近些年来, 全市交通建设步伐加快, 干线公路改造、县通乡镇公路建设、通畅通达工程、洞庭湖区桥梁畅通工程以及客运站场、港口码头建设都取得明显成效, 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的铁路、公路、水路、管道等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 交通运输结构日趋完善。目前, 境内公路通车总里程近1.5万公里, 全市路网基本形成了以国道、省道为路网主干线, “五纵六横”为路网主骨架, 县道为路网分支和县区支骨架, 乡镇及村道为“毛细血管”的多层次公路网络。2小时经济圈的格局在岳阳业已形成。城陵矶港, 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内河港口, 是湖南唯一的国家一类口岸, 是华中地区连接西南、华南、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平台, 也是湖南唯一进江出海的重要跳板, 它直接拉动整个湖南及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物流、人流和资金流, 它对于湖南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 增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实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正因为这样, 在2007年《福布斯》中文版公布“2006年福布斯中国大陆最适宜发展物流的25座城市排行榜”榜单上, 岳阳赫然列14位, 是湖南省唯一入选的城市。

3. 有资源优势。

岳阳地形由东北向西南缓慢倾斜。地势平坦, 河流纵横, 土质肥沃, 盛产粮、棉及淡水鱼类, 养殖业发达, 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商品棉生产基地, 也是长江中游地区石油化工、轻纺工业基地。全市已探明的矿藏矿点有200多处, 其中金属矿有金、银、铜、铁、铅、锌等, 有的居全省之首, 有的居全国之冠。一批骨干企业在境内具有强劲发展走势。依托巴陵石化、岳阳纸业、华能发电等一批优势骨干企业, 打造岳阳工业的现代方阵和舰队式企业群, 初步形成了石化、电力、食品、再生资源等9大优势或支柱产业集群。闻名遐迩的岳阳楼、洞庭湖、君山、屈子祠等名胜古迹和连云山、幕阜山、大云山等优美的自然环境, 也是岳阳的优质资源。

4. 有载体优势。

承接载体, 当是一个地区有效实施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方面。岳阳在这方面同样有比较强的优势。当前, 承接产业转移要与开发园区经济相结合, 以全市各类园区为主要承接载体, 突出产业特色, 科学合理规划, 加快配套建设, 创新管理体制和开发机制。这样, 才能提高项目承载能力和投资强度, 推进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资源、优势要素向园区集聚, 促进产业集约发展。目前, 岳阳经济开发区面积已拓展到200多平方公里, 基本形成了现代机械制造、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食品加工和现代物流等优势主导产业。汨罗循环经济工业园进入国家“十一五”规划, 云溪的精细化工、华容的纺织、岳阳县的生物医药和陶瓷、湘阴的农产品加工、屈原的食品和饲料等都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这些都是岳阳市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最大优势。只要进一步探索新的办法, 创造新的条件, 主动与沿海地区各类投资主体相融合, 建立“飞地经济”就是指日可待的事儿了。

三、强化措施确保承接的成效性

1. 大力宣传, 让市内市外了解岳阳。

任何一个社会形态、一种经济行为, 它要企图得以存在和发展, 其宣传工作可以说是一种须臾不可或缺的力量。今天,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 宣传工作是整个建设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地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传媒资源, 紧密围绕岳阳市经济社会建设的大局, 为有效地促进和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作出极大的努力, 使市内市外、省内省外、国内国外, 都了解岳阳支持岳阳。要让人们在全面分析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特点、重点的同时, 明了岳阳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优势, 明了岳阳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政策, 明了岳阳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环境, 明了岳阳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措施;就如何依托现有企业开展招商引资、拉长产业链;就如何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建设特色园区等问题表明政府的态度。通过宣传, 达到内聚人心, 外塑形象, 让人们深深感到这是一方值得依赖值得投资的宝地的目的。

2. 出台政策, 让业内人士热爱岳阳。

通过宣传, 让人们了解岳阳, 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 但更多的是要让人们热爱岳阳。能否让人们热爱岳阳, 核心的问题是有好的政策, 能保证人家的发展壮大。为确保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在岳阳市的顺利承接, 当务之急, 要出台这样几项优惠政策。一是财政上要有扶持政策;二是在税收上要有支持政策;三是在金融上要有促进政策;四是在生产要素上要有支持政策。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产业转移项目, 优先用地预审, 优先安排用电、用气、用水计划和指标, 确保项目及时落地、按期投产。加强交通运输服务, 将重点转移企业列入铁路、公路、港口运输重点保障名单, 在运输计划、车皮调配等方面给予优先保障。加强各类人才职业教育培训工作, 为转移企业提供数量足够、技能熟练的劳动用工。等等。只有有更为优惠的政策措施, 业内人士才会热爱岳阳, 沿海地区的企业才会心甘情愿地与岳阳对接, 转移企业才会大量落户岳阳。

3. 创造条件, 让公众舆论关爱岳阳。

创造条件, 完善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承接的促进体系, 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同样是做好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承接的重要方面。要强化投资促进部门、各类园区、产业承接企业、回乡创业人员及市场中介组织的工作互动作用,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强化发改委、经委、国土资源、工商、环保、商务、招商引资、海关、能源、金融等部门的合力形成, 保证转移企业的顺利落户。要强化各招商团、驻外办事处的工作职责, 使之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前沿阵地。要鼓励各类人员来岳阳市创业, 鼓励企业业主和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到岳阳落户, 在子女入学、就业、就医、社保等方面积极提供便利。要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认真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 完善“一站式服务”、“并联式审批”、“联合式审批”等审批服务方式。要严格查处索拿卡要之现象, 坚决打击不法分子, 确保社会环境良好安定, 让企业有一个安稳工作生产的环境。这些条件的创立, 就会让公众舆论感受到岳阳是一块十分理想的经商办企业的宝地, 使之关爱岳阳, 乐意与岳阳人民共谋发展。

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 势在必行。只有努力创造条件, 尽力改善环境, 创新思维方式, 坚持互惠原则, 积极承接转移, 才能抓住这百年难遇的机会, 使沿海地区的产业在岳阳市顺利对接。显然, 这是岳阳市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拉动力量。只有这样, 岳阳市才能尽快地携手国内外产业界共同打造岳阳经济的竞争优势, 使之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文章论述了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必然性和岳阳市承接产业转移的可行性, 提出了确保承接产业转移成效的措施。

上一篇:课堂发展性评价下一篇:重庆市中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