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新生的学习适应

2024-05-06

大一新生的学习适应(精选12篇)

大一新生的学习适应 第1篇

大一新生刚进校,由于环境、理想、人际关系、自我评价等原因,会产生各种适应障碍问题,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根据危机理论,若能在当事人出现障碍时直接及时的干预介入,受助人是容易接受帮助并改变初衷的;相反,则当事人可能走向歧途。干预的介入可以防止个体精神的崩溃,还可提供一个成长的转机。因此,一旦出现适应障碍就应根据相关障碍类型,进行有效的干预,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和健康成长。

1 构建学生信息数据库

新生进校前,应组织班主任、辅导员认真阅读学生档案,熟悉学生基本情况,全面分析总体生源的特点、个人特长、家庭状况等。新生进校后,就要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心理咨询室、大范围的问卷调查和心理普查,测量评定新生的心理状态,并建立相关电子档案。心理健康测量表应包括:个人心理卫生状况、个性特征和智力生活事件等方面。

由于大一新生刚从高中步入大学,心理状态处于极不稳定期,加之受到量表的科学性、适应性,测试者的专业性,以及新生的配合度等因素的影响,测试结果并不一定准确。因此,不能将一次测试的结果作为结论使用,也不能把进校初期的这一特殊时期暂时的心理状态当做大一这一学年的心理状态。还必须通过与他们进行日常接触,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相关情况,不断充实、优化心理档案的相关内容。通过档案的建立与充实,全面掌控学生的心理状况,为采取适当的干预方式奠定基础。

2 分级预警

通过普查,及时发现有障碍倾向的学生和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制定预警类别、等级判断标准,对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不同等级的预警,并使用不同预警颜色予以标注。预警措施具有预测危机,防范危机和处理危机的功能。通过对预警对象、范围、指标和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或现实的危机因素,并确定监控对象,同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对监控对象跟踪调查和教育,实现对适应障碍学生的动态监控,并对监控对象信息进行评估,避免危机的突发性和意外性。通常采用的方法是依据是否为心理障碍者、学习困难者、思想偏执者、行为怪异者、家庭经济贫困者、单亲或离异家庭者、违纪者、优秀等标准,在心理普查和日常走访、谈话、观察的基础上,将大一新生进行类比及等级划分。

3 制定干预方案

3.1 干预的阶段大一学生的适应障碍干预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适应障碍的形成阶段、适应障碍的处理阶段与适应障碍的重估阶段。其中,形成阶段是干预的基础,处理阶段是干预的核心,重估阶段是干预的产物。在形成阶段,适应障碍的形成源于外部压力和内部压力。此时,可能出现一系列症状情感危机反应的表现。在处理阶段,自我作用要大于外界的干预作用,根本上要靠自我的心理调节去摆脱危机,他人干预只起辅助效果。在重估阶段,最重要的是对危机干预结果的重估。危机处理的最后结果通常有两种:一是危机得以化解,个体得到成长。二是危机不能得到解决,保持原状,甚至出现恶化,最终造成学生不能正常进行学习生活直至退学等。如果危机重估的结果是消极的,这就需要分析其原因或考虑使用新的干预技术,并且及时进行再处理,最终尽可能使干预出现最佳结果。

3.2 制定完善的干预方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干预预案是干预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当障碍事件发生时,可以根据所预定的处理方法、路径和程序来实施有效干预。

3.2.1 健全干预的组织机构。

从学院层面上建立学生工作副书记、辅导员为核心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干预工作。

3.2.2 组建干预网络。

从学院层面上组建三级干预网络:学生工作副书记、辅导员为一级网络,班级心理委员为二级网络,各寝室心理信息员为三级网络。一级网络成员负责在学生中开展心理保健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整理各级网络上报的信息,评估障碍的严重程度,选择心理干预方案进行处理。二级网络负责学生心理发展动态,识别心理异常,对学生突发事件及时上报,并做好监控、跟踪与反馈工作。三级网络成员负责关注身边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能够识别心理异常并及时上报,并协助辅导员做好监护、跟踪工作。

3.2.3 建立干预运行机制。

适应障碍有时会引发严重后果,因此需要制定干预运行机制。机制包括障碍评估、障碍干预、障碍处理和后期跟踪等一整套方法。障碍评估是对信息进行评估,根据障碍严重程度,选择具体干预方案。障碍于预是运用干预手段对要障碍的学生进行及时干预。

4 干预模式

干预是短期的帮助过程,是对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的学生予以关怀和支持,使之恢复平衡,它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是化解障碍的有效方法。

4.1 学习适应障碍的干预目前,大一学生学习适应障碍主要表现为:

情绪危机、兴趣危机、意志危机、自我危机、学法危机等方面。因此,干预应该根据不同的类型有针对性的进行干预。对于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需要通过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心的教育和引导,使其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对于学习方法不适应的学生,要及时给他们分析大学与中学学习的异同点,适时开展学习方法经验交流会,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于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的学生,需要通过加大对专业的全面介绍培养其专业兴趣,对于个别确实不适合本专业学习的学生,慎重进行转系转专业选择。针对学习能力偏低的学生,应加大进行大学学习特点的介绍,使他们学会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学会自主学习,或者请任课教师有针对性地对进行指导,提高自学能力。针对生源地的不同而造成的学习困难学生生,可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强化训练。同时,通过各方面的分析,使学生明白进入大学校园,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一切从零开始,从而帮助学生进行角色重新定位。

4.2 人际交往障碍的干预由于大学生来自天南海北,地域的差异必然带来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加之新生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以及青年期所特有的“心理闭锁”,导致不同程度的存在人际交往的障碍。为此首先,在宿舍安排上要考虑年龄、来源地、家庭状况等因素,合理安排同宿舍的舍友,并根据进校后新生在气质、性格、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状况,及时调整宿舍成员。其次,积极组织新生开展各种有益于培养团结、合作、互助、宽容、友爱、精神的集体活动,使其在活动中正确的认识自己和身边的同学,学会如何尊重和正确对待他人,从而培养其与他人交往的兴趣。再次,应教给学生人际交往的方法与技巧,使其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逐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最后,及时有效的解决冲突。当出现同学间无法解决的矛盾时,辅导员、班主任应及时出面干预,避免冲突升级。

4.3 生活适应障碍的干预此类适应障碍干预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新生除了要学会生活自立以外,还要学会对时间的管理。首先,新生要从具体的生活小事做起,逐渐做到能够合理安排生活。在现实生活环境前提下,只能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去适应环境。其次,老师、辅导员必须给于适当的关怀、关心与关爱,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并养成良好习惯。第三,有计划地支配时间和开支。大学期间,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相对较多,要使新生合理的支配时间、实现自我管理,外部约束很关键。所以学生管理部门必须坚持课堂考勤、早操、查夜、卫生等相关制度的制定与执行。通过早操、查夜确保学生按时起床、就寝;通过课堂考勤检查确保学习时间;通过卫生检查确保自己生活小事自己动手。

4.4 开展普及性心理健康教育应在预警分级的基础上,充分准备入学教育模式和内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讲座,宣讲心理知识,正确引导新生,培养他们的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情绪调控能力,掌握自我心理调节方法。同时,开展心理危机专题教育,使大学生对于危机的含义、特征和症状表现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掌握一定的危机救助技巧,形成积极的求助与助人意识,树立“有心理困惑时寻求专业帮助是很正常和非常明智”的观念。此外,还应定期对辅导员、班主任、学生骨干和心理委员进行专题培训,使其具备初步的心理问题识别能力,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及心理状况。一旦发现“心理隐患学生”应及时与专业心理咨询人员联系,进行心理干预。

4.5 利用学生社团,开展集体拓展活动。

新生初到新的环境,难免会出现一些不适应。而学院普遍存在学工人员较少、与学生接触有限的实际情况。因此,应充分调动学生社团的积极性,加强社团与新生的联系,强化对新生的干预和正面引导。一方面要去充分发挥社团的积极性,合理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集体活动。另一方面,要鼓励新生积极参加活动,冲淡消极情绪,增加人际交流和对社会的了解。通过这些活动,有意识地引导新生对大学生角色的认知,培养学生协调人际关系和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使学生正视现实,在精神上学会自强自立,增强自信心,更健康的成长。

4.6 小组工作“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小组工作模式,是利用同辈群体的影响及群体性支持解决新生适应问题。

小组工作是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坚持“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理念,在专业社会工作的价值、理论和方法指导下,充分运用小组动力,协助组员在小组中汲取他人的经验以解决自己的问题、改变行为和提升能力并促进自我成长的专业服务。这种方法强调通过小组过程及小组动力去影响案主的态度和行为,小组成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潜力透过成员间的分享、相互分担和相互支持而发挥出来。它通过小组成员之间有目的的互动互助,在小组成员的支持下,改善适应障碍成员的态度、人际关系和他们应付实际生存环境的能力,使参加小组的个人获得行为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和发展的工作方法。

参考文献

[1]冯博雅“.成长小组”与同辈互助———解决新生适应问题的学校小组工作模式探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6,(12).

[2]黄蓉生.以预防为主建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5,(8).

大一新生开学怎样适应新生活 第2篇

“进入大学想学些什么?怎样使自己的大学生活丰富而充实?大学毕业后做什么?……”每年接新生,河南理工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邵强都会提醒新生们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大学以前,学生的学习目标非常明确——高考,进入大学后目标突然没有了,于是开始迷茫,导致心理落差,这是新生入学后最常见的问题之一。”由于角色转换的不适应,匆忙应对而压力过大或过分放松的表现同样普遍。邵强说,接受自我、超越自我、迎接挑战,筑就心理“安全长城”,是大一新生要过的第一关。

“走进大学这个人才聚集地,大一新生若依旧沉醉在过去的光环中不能自拔,很容易迷失前进的方向。每年都有部分高考成绩很好的同学,到大学后成绩一落千丈,逐渐自暴自弃,有的甚至出现心理疾病。”河南理工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潘子彦老师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源于他们对新环境、新人际关系、新学习模式和新生活方式不适应,导致心态失衡、萎靡不振,无法集中精力学习,行为较孤僻。”此外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感情变化、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都会引发大学生们的心理问题。

从高中“小天地”进入大学“大家庭”,大学生活无疑是丰富多彩的。由于各人的发展方向不一样,新生进入大学后扬长避短,找准前进方向,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让攀登成为一种人生姿态,在和谐、快乐、奋发中度过这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就显得尤为重要。

2.克服“学习”难关

“大一时,仓促加懵懵懂懂;大二时,磨打锤炼充满幻想;大三时,时光匆匆彷徨不安;大四时,游离徘徊如梦方醒。”这段在大学校园里广泛流传的话,基本概括了大学期间的学习过程。

大学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手段完全不同于中学,一些学生无法融入大学这个“小社会”而产生种种“心结”,所以必须以最快的速度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大学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学习信息量大、速度快,更加强调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创造性、实践性。因此,大学新生要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和动机,学会调整心态、运筹时间。

“大一新生要善于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尽快实现从充满幻想到脚踏实地的转变,变被动为主动,这样才能收获成功。”河南理工大学资环学院辅导员苗珊珊说,“大学阶段,学生要学会主动学习,自己安排时间,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大学学习并非局限于上课和阅读教材,讨论交流、听学术讲座、参加社会实践等都是学习,关键是要善于充分利用资源,将学到的知识有效地消化、整合。

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怎么办?面对自己不熟悉甚至不喜欢的领域,如何学习?一些高年级学生的经验是,除非你有特别明确的目标,一般情况下,不要转专业。大学的自我管理体制决定了学习以兴趣为主导,但兴趣也是靠培养的。

“学长是很好的老师。”了解学校、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最好途径就是多向学长请教。许多高年级学生都说,一定要留下入学时负责接待你的那个学长的联系方式,不懂的问题随时咨询,定会受益匪浅。

“听课功夫在课外。”大学课多,所学东西也多,有的大课几百人一起上,师生互动少,因此一定要提前预习,尤其是理工科。大学学习关键靠自觉,不能仅靠上课听讲,下课后应认真整理笔记,再好好吸收,老师布置的书目、论文,课下一定要认真读。

希望大一新生早日适应新的生活。

大一新生的不适应及自我调整 第3篇

1 学习上的诸多新挑战

从中学到大学最突出的是学习氛围上的转变。学习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只有适应了新的学习方式,才能够有效地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储备必要的知识。总体上看,大一新生在学习适应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1]。

首先, 中学阶段, 学生未来的道路都有人安排, 只要跟着走就行了, 目标明确单一就是考大学;挤过了高考的“独木桥”, 十几年的奋斗目标已经实现, 突然没有了家长的管束, 加上大学宽松的学习气氛, 理想与现实相互矛盾, 奋斗目标迷失、理想缺失、无所适从, 产生茫然、空虚、失落等负面心理, 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少数新生则会以自以为是的心态虚度美好的大学时光。

其次, 大学课堂的教学模式和宽松的学习气氛, 使大部分新生感觉不习惯。大学是专业教育, 课堂的讲授比较自由、灵活, 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跨度很大, 速度快、概括性强, 学生很难当堂全部消化理解, 需要学生自主领悟, 查阅更多的相关资料来理解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和理论;而且有些课程的学习形式也不再拘泥于课堂教学, 而是更加多样化,可以是学术报告,也可能是参观实习,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对此, 面对高度自由的可支配时间, 习惯了中学生活中老师和家长的安排和管制,许多学生面对大学老师新的授课方法常常感到无所适从,不知该如何学习,而把大量时间浪费在网聊、网购、网游上。

再次,由于专业和就业密切相关, 大学新生对专业的选择尤为重视。然而,实际上学生填报的志愿由于某种原因很难做到如愿以偿。或者由于高考发挥失常,被调剂到该专业或者该学校;或者由于自己分数的实力并非自己的兴趣选择该专业;或者父母或老师的建议而非个人意愿;或者盲目从众选择了所谓热门专业, 但经过学习感觉没兴趣。如此种种,使得有些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对专业不满意现象,带来的后果往往是学习成绩差、心情压抑,甚至影响到人际关系。

2 新的生活环境对大一新生适应力的挑战

对许多大一新生而言,进入大学后是他们第一次真正开始独立生活,能否尽快自理自立,直接影响到大学学习生活的质量。因此,学会自我管理,也是他们大学生活的重要课程。

大一新生,一般在17到19岁之间。大部分都是家中独生的“小皇帝”或“小公主”,从小在父母呵护的环境下长大,生活自立能力较差。在中学时期, 由于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及应试高考体制,大部分学生虽然心理上有了独立的需求, 但在学习上习惯于遵循教师的计划, 在生活上家长不得不操劳。而大学生活则崇尚自主、自立和自律。

首先, 相对独立的生活大多数新生不适应。习惯了被安排,习惯了父母的悉心照顾,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更有甚者,连衣服、被罩床单都没洗过或洗不干净;入学后突然需要自己解决, 许多新生感到力不从心。

其次,饮食等方面的不适应。有的学生远离家乡到了陌生的环境会水土不服、身体不适,在饮食方面, 除了吃食堂大锅饭与家庭小灶的区别, 也存在口味、口感上的不习惯。

再次,宿舍集体生活不适应。在家里过惯了独居一室的大一新生,入校后是来自四面八方,个性习惯迥异的4人或6人共处一室,部分学生刚开始接受不了他人的生活习惯,而且习惯自我的“独生子”们也不喜欢作息时间被安排。

另外,进入大学以前, 衣食住行都是由父母帮助学生管理经济账;上大学后, 新生还要适应自己管理经济账。一些自理能力差者, 模仿他人,不清楚怎么合理消费, 往往造成“前松后紧”的局面,令自己很尴尬。

3 人际交往新状况

大一新生遇到了不同于中学时期的人际交往新状况。大学生活的开放性, 使得人际关系微妙复杂,大多数新生没有住校经历,而同学之间朝夕相处在相对固定的空间里, 难免会有不如意,而这些需要离开父母的孩子们自主处理好各种关系。

首先,相较于中学阶段社会接触少,人际关系比较单纯,高校对大一新生而言, 不仅是地理上的生疏,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生疏。加之不同地域的学生在生活习俗、语言、性格上的差异都比较明显, 会引起一定的交往障碍。

其次, 部分大一新生, 经过背水一战的高考拼杀, 个个都是带着良好的自我感觉走入大学校园,从小就养成了一种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心理, 形成了以自己为中心, 习惯于接受别人的关怀和忍让, 很少关心和体谅他人的心态和行为习惯。到了大学, 这些学生仍保持原来的人际交往态度,与同学交往过多关注自己的利益,忽视他人的需要和存在,与人交往缺乏必要的交往技能,过于敏感和挑剔,不易被同学接纳,导致害怕与人交往。

4 业余休闲多样化

与高中时期单调的补习业余休闲相比,大学的业余休闲花样繁多,各种社团招新、学生会招募、勤工助学的岗位,何去何从成了难下的决断。

二 自我调整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应对策略

应该正确认识到产生这些状况的缘由,然后积极地去调节和改善,而不是整天为此纠结烦恼,要勇敢积极地面对环境的变化[2,3]。并且在以下几方面自我调整。

1 大学学习效率策略

学习,永远不要忘记。如果你课业很烂,你就算不得成功,当然,也不排除意外,但问题是,那个意会是外你吗?

以我一学期的大学生活体验,建议新生,首先,学习上确立目标。为实现目标制定计划,而且脚踏实地落实。其次,重视课堂学习。大学和高中的教学模式不同,大学里自主的时间比例变大了,课堂上认真地听讲、策略地笔记,将会对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把上课不睡觉当做一种意志锻炼并且你做到了,你将变得不同。再次,有效利用课余时间。课余不妨去图书馆或通过其他途径涉猎一些与所学课程相关的最新资料,为书本上的理论寻求佐证,使之便于理解。

学有精力的同学,还可以根据社会未来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涉猎其他专业的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也可以参加全国“挑战杯”,通过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等来使自身强大。

2 课余活动的合理取舍

大一新生面对对自身综测有益的各种社团招新、学生会招募,缓解经济压力勤工助学岗位,何去何从呢?

我建议课余生活在大学生活开始时就定下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有读研攻博打算的,就要把更多的精力留给学习;想提高自己组织协调能力的可以应聘社团、学生会锻炼;想积累工作经验的可以选择勤工助学。

大学生活非常丰富多彩。如果你有特长的话,就通过各种活动、比赛展现出来;如果你没有特长,也要好好利用在公共场合的锻炼机会,别怕丢人,也不要笑话那些所谓丢人的人。那是一种成功的尝试,这些或许对你以后人生的精彩会有意想不到的效用。

当然大学生毕竟以学业为主,当精彩的课余活动影响到你的学业时,必须学会取舍,因为有舍才有得。

千万别迷恋网络游戏!嫌太闷?去图书馆阅览室,找本感兴趣的书阅读;或到外语角,锻炼自己的自信和口才,还能多交些朋友,多长见识;或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既锻炼身体,还有助于你与同学间的人际交往。

“大学”不但要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学习书本以外的知识,如果你能在搞好学习成绩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的话,那么你将是一个真正优秀的大学生。

3 生活知足常乐的智慧

日常生活中,逐渐从依赖别人的生活方式转变为自己处理日常事务,不断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首先,需要你调整心态认可寝室条件的现状。无论如何,你无力改变就要适应。在寝室你要面对的是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生活习惯不同的室友。当别人的生活节奏与你不合拍甚至影响你时,学会换位思考,以宽容而友善之心待人,这是解决问题应有的态度。

如果可能,帮晚归的室友打好热水,在突然下雨的日子里收起室友晾在外面的衣服,别人睡觉时学会蹑手蹑脚……这些看似琐碎的事情却能表明你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

第二,学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按时就寝、按时起床,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你有足够的理由佩服每天早起的人,如果你能做到,也会有很多人在佩服你呢。

第三,切记千万不能把生活费用得一点不剩。你在大学有很多意外用钱的地方。为了你的家人和你自己的前途,永远别乱花钱。你应该预留每个月伙食费,再合理安排剩下的款项,可以买些必要的参考书和有益的刊物,也可以买些水果,添些服装,或在课余时间适当参加些娱乐活动,增添些生活情趣。你还可以详细地记账,检查一下开支结构是否合理,这样,就能做到心中有数,合理掌控。

第四,树立自我保护意识,严格遵守学校的宿舍管理规定,注意防火、防盗、防抢、防上当受骗等。大学可能有真实的爱情,但只是可能。很多时候他们是因为羡妒别人谈恋爱或者别的什么原因而在一起。

4 人际交往的求同存异

进入大学,大家会发现人与人交流与接触的机会增多,自己的交际圈也随之扩大。如果很多人对你敬而远之,那么你的人际交往是失败的。人际关系的和谐有利于缓解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 对顺利完成学业也有益无害。你大学的朋友很可能对你将来事业有帮助,但是你也应该让自己有足够的实力互相帮助,才能相得益彰。人生百态,不要对新的看不惯的东西抱怨,很多事情当你再回忆时会发现其实那都不是事。所以,不管你当时多么生气愤怒,都告诫自己“冲动是魔鬼”。很多你应该自己弄清楚而不知道的消息别人通知你了,要表示感谢;没有通知你,也不是他人的责任。面对不公平的东西,与其抱怨,不如自己努力奋斗,得到你想要的公平。别说脏话,你随便的一个字或者几个字会让你在别人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大学是一个良好的与人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因此,大家要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学会包容原谅他人并通过换位思考来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用真诚和努力博得大家的喜爱和支持。

总之,通过大学一学期的学习和经历,大家一定会发现在这个精彩的舞台上,无论平凡与否,只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学会与他人合作相处,每个人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彩!

参考文献

[1]孙莉.从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差异中解析大学新生入学教[J].亚太教育,2015(31):270-271.

[2]晏振宇,杨旸.大学新生的适应不良及自我调适[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12,3(2): 32-34.

大一新生的不适应及自我调整 第4篇

1学习上的诸多新挑战

从中学到大学最突出的是学习氛围上的转变。学习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 只有适应了新的学习方式, 才能够有效地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储备必要的知识。总体上看, 大一新生在学习适应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1]。

首先, 中学阶段, 学生未来的道路都有人安排, 只要跟着走就行了, 目标明确单一就是考大学;挤过了高考的“独木桥”, 十几年的奋斗目标已经实现, 突然没有了家长的管束, 加上大学宽松的学习气氛, 理想与现实相互矛盾, 奋斗目标迷失、理想缺失、无所适从, 产生茫然、空虚、失落等负面心理, 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少数新生则会以自以为是的心态虚度美好的大学时光。

其次, 大学课堂的教学模式和宽松的学习气氛, 使大部分新生感觉不习惯。大学是专业教育, 课堂的讲授比较自由、灵活, 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跨度很大, 速度快、概括性强, 学生很难当堂全部消化理解, 需要学生自主领悟, 查阅更多的相关资料来理解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和理论;而且有些课程的学习形式也不再拘泥于课堂教学, 而是更加多样化, 可以是学术报告, 也可能是参观实习, 社会调查, 社会实践等。对此, 面对高度自由的可支配时间, 习惯了中学生活中老师和家长的安排和管制, 许多学生面对大学老师新的授课方法常常感到无所适从, 不知该如何学习, 而把大量时间浪费在网聊、网购、网游上。

再次, 由于专业和就业密切相关, 大学新生对专业的选择尤为重视。然而, 实际上学生填报的志愿由于某种原因很难做到如愿以偿。或者由于高考发挥失常, 被调剂到该专业或者该学校;或者由于自己分数的实力并非自己的兴趣选择该专业; 或者父母或老师的建议而非个人意愿;或者盲目从众选择了所谓热门专业, 但经过学习感觉没兴趣。如此种种, 使得有些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对专业不满意现象, 带来的后果往往是学习成绩差、心情压抑, 甚至影响到人际关系。

2新的生活环境对大一新生适应力的挑战

对许多大一新生而言, 进入大学后是他们第一次真正开始独立生活, 能否尽快自理自立, 直接影响到大学学习生活的质量。因此, 学会自我管理, 也是他们大学生活的重要课程。

大一新生, 一般在17到19岁之间。大部分都是家中独生的“小皇帝”或“小公主”, 从小在父母呵护的环境下长大, 生活自立能力较差。在中学时期, 由于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及应试高考体制, 大部分学生虽然心理上有了独立的需求, 但在学习上习惯于遵循教师的计划, 在生活上家长不得不操劳。而大学生活则崇尚自主、自立和自律。

首先, 相对独立的生活大多数新生不适应。习惯了被安排, 习惯了父母的悉心照顾, 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更有甚者, 连衣服、被罩床单都没洗过或洗不干净;入学后突然需要自己解决, 许多新生感到力不从心。

其次, 饮食等方面的不适应。有的学生远离家乡到了陌生的环境会水土不服、身体不适, 在饮食方面, 除了吃食堂大锅饭与家庭小灶的区别, 也存在口味、口感上的不习惯。

再次, 宿舍集体生活不适应。在家里过惯了独居一室的大一新生, 入校后是来自四面八方, 个性习惯迥异的4人或6人共处一室, 部分学生刚开始接受不了他人的生活习惯, 而且习惯自我的“独生子”们也不喜欢作息时间被安排。

另外, 进入大学以前, 衣食住行都是由父母帮助学生管理经济账;上大学后, 新生还要适应自己管理经济账。一些自理能力差者, 模仿他人, 不清楚怎么合理消费, 往往造成“前松后紧”的局面, 令自己很尴尬。

3人际交往新状况

大一新生遇到了不同于中学时期的人际交往新状况。大学生活的开放性, 使得人际关系微妙复杂, 大多数新生没有住校经历, 而同学之间朝夕相处在相对固定的空间里, 难免会有不如意, 而这些需要离开父母的孩子们自主处理好各种关系。

首先, 相较于中学阶段社会接触少, 人际关系比较单纯, 高校对大一新生而言, 不仅是地理上的生疏, 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生疏。加之不同地域的学生在生活习俗、语言、性格上的差异都比较明显, 会引起一定的交往障碍。

其次, 部分大一新生, 经过背水一战的高考拼杀, 个个都是带着良好的自我感觉走入大学校园, 从小就养成了一种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心理, 形成了以自己为中心, 习惯于接受别人的关怀和忍让, 很少关心和体谅他人的心态和行为习惯。到了大学, 这些学生仍保持原来的人际交往态度, 与同学交往过多关注自己的利益, 忽视他人的需要和存在, 与人交往缺乏必要的交往技能, 过于敏感和挑剔, 不易被同学接纳, 导致害怕与人交往。

4业余休闲多样化

与高中时期单调的补习业余休闲相比, 大学的业余休闲花样繁多, 各种社团招新、学生会招募、勤工助学的岗位, 何去何从成了难下的决断。

二自我调整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应对策略

应该正确认识到产生这些状况的缘由, 然后积极地去调节和改善, 而不是整天为此纠结烦恼, 要勇敢积极地面对环境的变化[2,3]。并且在以下几方面自我调整。

1大学学习效率策略

学习, 永远不要忘记。如果你课业很烂, 你就算不得成功, 当然, 也不排除意外, 但问题是, 那个意会是外你吗?

以我一学期的大学生活体验, 建议新生, 首先, 学习上确立目标。为实现目标制定计划, 而且脚踏实地落实。其次, 重视课堂学习。大学和高中的教学模式不同, 大学里自主的时间比例变大了, 课堂上认真地听讲、策略地笔记, 将会对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把上课不睡觉当做一种意志锻炼并且你做到了, 你将变得不同。再次, 有效利用课余时间。课余不妨去图书馆或通过其他途径涉猎一些与所学课程相关的最新资料, 为书本上的理论寻求佐证, 使之便于理解。

学有精力的同学, 还可以根据社会未来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 涉猎其他专业的知识, 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也可以参加全国“挑战杯”, 通过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等来使自身强大。

2课余活动的合理取舍

大一新生面对对自身综测有益的各种社团招新、学生会招募, 缓解经济压力勤工助学岗位, 何去何从呢?

我建议课余生活在大学生活开始时就定下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有读研攻博打算的, 就要把更多的精力留给学习;想提高自己组织协调能力的可以应聘社团、学生会锻炼;想积累工作经验的可以选择勤工助学。

大学生活非常丰富多彩。如果你有特长的话, 就通过各种活动、比赛展现出来;如果你没有特长, 也要好好利用在公共场合的锻炼机会, 别怕丢人, 也不要笑话那些所谓丢人的人。 那是一种成功的尝试, 这些或许对你以后人生的精彩会有意想不到的效用。

当然大学生毕竟以学业为主, 当精彩的课余活动影响到你的学业时, 必须学会取舍, 因为有舍才有得。

千万别迷恋网络游戏!嫌太闷?去图书馆阅览室, 找本感兴趣的书阅读;或到外语角, 锻炼自己的自信和口才, 还能多交些朋友, 多长见识;或积极参加体育活动, 既锻炼身体, 还有助于你与同学间的人际交往。

“大学”不但要学习书本知识, 还要学习书本以外的知识, 如果你能在搞好学习成绩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的话, 那么你将是一个真正优秀的大学生。

3生活知足常乐的智慧

日常生活中, 逐渐从依赖别人的生活方式转变为自己处理日常事务, 不断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首先, 需要你调整心态认可寝室条件的现状。无论如何, 你无力改变就要适应。在寝室你要面对的是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生活习惯不同的室友。当别人的生活节奏与你不合拍甚至影响你时, 学会换位思考, 以宽容而友善之心待人, 这是解决问题应有的态度。

如果可能, 帮晚归的室友打好热水, 在突然下雨的日子里收起室友晾在外面的衣服, 别人睡觉时学会蹑手蹑脚……这些看似琐碎的事情却能表明你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

第二, 学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按时就寝、按时起床, 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你有足够的理由佩服每天早起的人, 如果你能做到, 也会有很多人在佩服你呢。

第三, 切记千万不能把生活费用得一点不剩。你在大学有很多意外用钱的地方。为了你的家人和你自己的前途, 永远别乱花钱。你应该预留每个月伙食费, 再合理安排剩下的款项, 可以买些必要的参考书和有益的刊物, 也可以买些水果, 添些服装, 或在课余时间适当参加些娱乐活动, 增添些生活情趣。 你还可以详细地记账, 检查一下开支结构是否合理, 这样, 就能做到心中有数, 合理掌控。

第四, 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严格遵守学校的宿舍管理规定, 注意防火、防盗、防抢、防上当受骗等。大学可能有真实的爱情, 但只是可能。很多时候他们是因为羡妒别人谈恋爱或者别的什么原因而在一起。

4人际交往的求同存异

进入大学, 大家会发现人与人交流与接触的机会增多, 自己的交际圈也随之扩大。如果很多人对你敬而远之, 那么你的人际交往是失败的。人际关系的和谐有利于缓解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 对顺利完成学业也有益无害。你大学的朋友很可能对你将来事业有帮助, 但是你也应该让自己有足够的实力互相帮助, 才能相得益彰。人生百态, 不要对新的看不惯的东西抱怨, 很多事情当你再回忆时会发现其实那都不是事。所以, 不管你当时多么生气愤怒, 都告诫自己“冲动是魔鬼”。很多你应该自己弄清楚而不知道的消息别人通知你了, 要表示感谢; 没有通知你, 也不是他人的责任。面对不公平的东西, 与其抱怨, 不如自己努力奋斗, 得到你想要的公平。别说脏话, 你随便的一个字或者几个字会让你在别人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大学是一个良好的与人交流和沟通的平台, 因此, 大家要不断提升自身修养, 学会包容原谅他人并通过换位思考来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 用真诚和努力博得大家的喜爱和支持。

总之, 通过大学一学期的学习和经历, 大家一定会发现在这个精彩的舞台上, 无论平凡与否, 只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世界观, 学会与他人合作相处, 每个人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彩!

参考文献

[1]孙莉.从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差异中解析大学新生入学教[J].亚太教育, 2015 (31) :270-271.

[2]晏振宇, 杨旸.大学新生的适应不良及自我调适[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2, 3 (2) :32-34.

大一新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 第5篇

1

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

相信每一位同学都曾被高中老师说过,“上了大学就轻松了”,然而到了大学你才会明白,其实大学会比高中要学的东西难很多,要学的完全不仅仅是科研知识。

高中老师会给爱学习但底子差的同学“开小灶”,到了大学呢?是没人管你是否学习,专业课老师上完课就走,甚至一学期只有上课的时候能见到。

高中上课睡觉要小心翼翼,把书堆得比头还高,才敢眯一会儿,有时候还会被老师的粉笔砸醒。到了大学,哪怕你天天在课堂上睡觉,老师也不会管你,学不学是你的事情,与老师无关。

没人要求你去考任何证书,所有的证书都是你自己努力考,和老师关系处理的不错,他才会帮你指点下。

老师只会负责把自己该教的东西教完,听不听课,考不考证,都是你自己的选择。

适应大学的宽松氛围,养成自律的习惯,这样才能适应将来的高压工作氛围。

2

适应大学人心

之前推过一篇文章,很详细的讲了大学为什么交不到真心朋友,所以能够交到一两个能够交心的就很不错,小编就有幸在大学交到了这样的朋友。

你觉得自己真心对别人,才有可能得到别人的感恩。

但是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在很多的时候,别人只是用着你的时候才会理你,在相对陌生的情况下不要直来直去。

当然,也别感叹人心怎么样,曰:不怕被人利用,就怕自己没用。

所以,你必须得变强,变得优秀,才会有更多优秀的人愿意与你结交。

当然,如果遇到一两个真心的朋友,那你一定要珍惜,因为这些人会走一辈子的。

适应大学里的人,看透那些是非。可能只有这个公众号才会这么写大学里的人际。

3

适应“赞美”

很多同学都会有这样的感触,在上大学以前,批评你的我们的人远远大于夸奖我们的人;然而到了大学之后,夸我们的人数不胜数。

有时候甚至....哪怕是做了一件很小的事情,都会有人夸奖。

有可能是对方处于礼貌、口头习惯,谁得到夸奖都会开心

在感谢别人的赞美的同时,一定要清楚自身所处的位置,通俗点讲:要知道自己几斤几两。

我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人,受不了别人的夸奖,就开始觉得自己有多厉害,人就开始飘了。

真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很多时候不是你很优秀,而是别人把赞美当做一种习惯。

4

适应大学里的交际方式

大学再也不是一句话就能搞定所有事情,有的时候请他人帮忙需要请吃饭就不要抠门。

别人或许并不是看重这顿饭,而是看重你这个人会不会为人处世。欠人情是钱买不到的。

这个与情商有很大关系,在大学里我们会经常听到谁谁谁“会办事”,其实就是夸别人情商高。

过节过年,该到的`问候一定要到。

记得之前一位学长细心到什么地步,他存下了所有朋友的生日,并且设置了提醒,每逢朋友生日都会准时送上最真诚的祝福。

这样的人朋友会少吗?

不要总是舍不得花钱,在朋友方面该花的钱一定要花。

但是不要盲目,这个人要是你的“朋友”

如果觉得自己不适合交际,那你就做一个安静的美X子,少去评论那些“看不惯”的事情。

5

适应大学的思考方式

上了大学,你会发现好多事情好难选择,不再像以前会有单选那么容易。

其实很多事情,没有对错,就像参加社团,参加学生会,有人说好有人说坏。

在遇到这种情况,我希望你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和独立的思考方式。

有好多事情别人做的对,但是你做的时候就是错。

适应大学里的爱情

小编做为过来人,很感慨大学里的大多恋爱是快餐式的。

不计后果,不考虑实际情况,不考虑未来,甚至不给彼此了解的时间。

等到新鲜感过去之后,才觉得,哦,原来ta不是我想要找的人!

来大学之后寂寞空虚,想随便找个人将就着。

这难道不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浪费父母给你的生活费吗?

如果真的想谈一场有意义的恋爱,那就多花点时间去了解彼此,最重要的是有共同的目标。

常听到人说,谈恋爱的两个人最好是两种不同的性格,可以互补。

小编是很不赞同的,三观不同,性格相斥,必然会吵架,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6

适应大学里的人群

有的人喜欢安静,有的人喜欢热闹。

有的人希望在学生会大干一场,有的人希望能够考研成功,有的人希望自己能够经商大赚一笔。

不管别人干什么,都有自己的道理,不要轻易的去模仿,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人最怕的是没有目标。

也不要轻易的评论别人,做好你自己就好,祸从口出。

不要适应大学里的浮躁

写到最后,我想说一件很严重的事情:现在不管是哪个大学都会有一股浮躁的气息。

加上媒体的吹嘘,让更多的年轻人变得不再安分。

很多人想网红,很多人想创业成功,很多人想一工作就年薪百万。

只享受荣誉到来的光环,却不肯付出努力,躺在寝室里做自己的白日梦,何谈成功?

大一新生的学习适应 第6篇

[关键词]大一新生;适应性问题;对策

独立学院是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独立学院招生生源素质的整体水平与公办普通高校相比有一定的落差,解决独立学院新生的适应性问题,对于保证新生健康成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一、独立学院大一新生的现状

“90后”逐渐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主流人群,自我意识强烈、兴趣爱好广泛,综合素质较高。这些学生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家长大部分能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在课余时间会让他们学习各种特长,如舞蹈、钢琴、绘画等,让孩子掌握更多的才艺,使得他们能够并乐于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或比赛;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由于刚刚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心理上难免会出现一些落差。这些因素导致学生当遇到困难与挫折时,极容易产生自卑感。

二、大一新生不适应因素分析

当大一新生走进大学校园时,他们的行为习惯还停留在中学阶段,因此经常

1.生活环境的不适应

大一新生,在他们还没来大学之前,自理能力较差,到了大学之后,生活环境有了很大变化,特别是从南方考进我校的同学,这种地区的差异使他们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容易发生冲突。

2.学习方式的不适应

由于教育体制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导致我国在高中和大学交汇阶段互不衔接的现象日渐凸显,由此,造成一些高中生进入大学以后出现诸多的不适应 。如上课形式呈现多样化:大课、小课、课内、课外。自学是大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因此,大学新生在刚入校的前半学期往往不能适应这种主动性的学习思维,对于学习有些不知所措。

3.人际交往不合群

总之,由于上述因素的影响,许多大学新生在进入大学之后,会出现程度不同的不适应,尤其是经历心理上的震荡,因此,加强对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行帮助、引导和心理调适十分的重要。

三、大学新生适应性建议

面对以上新生出现的一些不适应因素,结合我系学生的特点,提出以下对策:

1.入学教育的加强

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对学校的一切都很茫然,因此,需要对新生的入学教育进行加强和细化:首先,学院会对新生进行各个院系的介绍及一些注意事项。接着,各个院系的教研室针对所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会对新生进行详细的专业介绍,让同学们逐渐对大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新晋商人才培养的教育

为了让学生渡过充实而又不盲目的四年,即在开学之初,让每位同学对每个学期的学习与生活进行一个规划:如我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要达到一个什么要求,针对大学四年所修的课外学分中包含的六项内容:个人修身与素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创新与创业、文化艺术、素质拓展与技能培训,在每个学期每项该修到几分,让同学们对每个学期的学习有一个清晰的目标,使大家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3.心理教育的普查及心理辅导

对大一新生,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会进行心理健康普查、测评,它包括:SCL-90和UPI,根据普查结果SCL-90和UPI的异常值会筛选出一部分学生,对于有问题的会进行心理疏导。同时系里会有心理专业的实习老师不定期对整个班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疏导大家由于这种刚来大学的不适应而造成的紧张。

4.高年级学生学习经验交流

大一新生,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可能会有一些不知所措。而高年级的学生已经适应了大学生活,能够给新生带来他们的实际经验。如告诉新生如何合理的分配自己的学习与参加课外活动的时间,通过交流,让学生尽快的从一个高中生过渡到大学生。

5.利用新媒体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90后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越来越明显。新生可以通过论坛贴吧、微博、博客等社交网站与高年级学生或者老师进行人际间的沟通交流。利用这些网络虚拟空间,新生可以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答疑解惑,从而引导学生适当的调整自己的心态,步入到多彩的大学生活中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育不能总牵着他的手走路,要让他独立行走,使他对自己负责,形成自己的生活态度”。总之,我们要采取有效手段,引导学生克服各方面的不适应,努力缩短适应期,帮助学生尽快步入正常的大学生活。

参考文献:

[1] 唐洪刚,刘夕宁,易乐.独立学院大一新生的适应性问题及对策研究[J] .黑河学刊.2014.

[2] 刘宇.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初探[J] .教育求索.2011(03).

[3] 李桂英.从大学新生的不适应谈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衔接问题[J] .人才开发 2007(01).

[4] 薛德钧,田晓红.大学生心理与心理健康[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刘春芳(1979-10-11),女,管理学学位,助教,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教育管理。

王艳(1986-11-21),女,教育学学位,助教,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教育管理。

大一新生的不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 第7篇

一、原因

(一)新旧环境的截然不同

大学生活与中学相比较,最大的特点是要求学生必须自主、独立,不论衣食住行还是学习、交友乃至认识社会和人生,都需要更多地依靠自己的知识、能力去思考、判断、选择和行动[1]。进了大学,学生脱离了老师和家长的管教,觉得世界一下子大了很多,生活不再只充斥着枯燥的学习,还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新挑战。中学阶段,学生的衣食住行基本上都由父母包办。而上了大学,这些都要由学生自己计划安排,卫生要自己打扫,衣服要自己洗,钱要自己计划着花。这些琐事足够让独立能力欠缺的学生适应一阵子。学习上,大学的学习范围广,知识点多,学生想学得好,首先要做到自主、自觉学习,这与中学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必须改变中学时“跟着老师的思维走”的习惯,转而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此外,学生的人际交往环境相比中学阶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里的同学都来自全国各地,个体差异很大。如何与身边的同学和谐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新生面临的一个严峻的挑战。

(二)梦想与现实的落差较大

梦想与现实的落差是学生迷茫不知所措的另一个原因,这种落差主要有两方面。首先,憧憬与现实的落差。艰苦的中学阶段,学生把对自由、轻松、美好的大学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而进入大学后,他们会发现真实的大学生活与他们原先憧憬的有很大的反差。也许刚进校园他们就会发现:校园并非如想象中那样充满着浓郁的学府味,教室没有想象中那么现代化,图书馆里的藏书也没有想象中那样应有尽有,寝室更没有那么舒适怡人……这里就是我一直憧憬的大学?其次,学生的自我定位出现偏差,产生自傲或自卑心理。大学新生,由于心理发展的不成熟、缺少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自我意识往往偏高或偏低[2]。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是自我评价过高。绝大多数新生在中学时代都是佼佼者,进了大学校园以后,面对全新的竞争群体,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不复存在,失落感挫败感油然而生。这种“大学生的相对平庸化现象”一时很难令新生适应。其二是自我评价过低。大学同学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在家庭背景、经济条件、能力才华方面存在巨大差异,有些新生会因此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正值青春时期的同学们,也可能因自己长相不佳、身材不好而自卑,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搞好入学教育工作

大学入学教育是帮助大学新生进行角色转换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学而有效的入校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尽快认识其所处的新环境,为他们开始新的生活提供积极的引导。常规的入学教育主要包括:形势政策教育、学校历史教育、校纪校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教育、军事训练等。这些基本教育可以使大学新生认清形势,明确责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远大理想。此外,我认为大学的入学教育还应该包括适应性教育、专业引导教育。适应性教育旨在帮助大学新生认识大学、认识自我,其主要内容包括:带领新生参观校园、熟悉校园环境、了解学校的各项公共服务体系;开展新生老生交流会,帮助新生认识真实的大学生活;举办专题讲座,与学生一起探讨大学该如何度过。通过适应性教育,真实的大学生活一无所知的大一新生们提前“体验”大学生活;专业引导教育旨在让新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引导他们就中学学习与大学学习的不同,探寻出新的学习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邀请专业老师对本专业特点、本专业开设课程、学习要求等进行介绍,以激发大学新生的学习探索热情;组织优秀毕业生交流会,让新生了解本专业发展动向及毕业去向。通过这一系列的入学教育,大学新生会对自己所处的这个全新的环境有整体的了解。

(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成长成才的前提。然而,近年来,由大学新生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不断增多,关注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不仅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成为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3]可见,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新生未来学业及事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我认为,做好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其主要形式包括:(1)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以强化新生心理保健意识,鼓励新生在察觉自己出现心理问题时主动寻求帮助;(2)运用《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同时建立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档案,以了解每位新生心理健康及适应状况。再根据量表结果,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活动。

总之,大学四年是人生很宝贵的时光,是一个人的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关注并解决好大学新生的不适应问题、正确地引导大学新生顺利完成由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对一个大学新生四年时光的有效利用有着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柳建莹,刘晓明.青年心理健康教程[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69.

[2]田霖霞.大学生心理不适及学校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9,(9):287-288.

大一新生的学习适应 第8篇

关键词:大一新生,环境,适应,对策,大学生活

一、适应教育阶段的界定是展开研究的依据

适应教育阶段是指大一新生自入学到基本适应所处环境、个人行为基本达到学校要求的一个阶段, 也是从高中生过渡到大学生的阶段。一般的时间长度为3个月到1年左右, 少数学生需要更长一点的时间。

二、适应教育阶段常见心理问题与分析

心理问题大多是对环境的适应问题。另外, 值得注意的是, 有个别学生会出现因某一方面不适应出现心理问题而导致连锁反应的情况。

(一) 、对专业和学校产生的不满和失落感

由于各种原因, 进校之后, 有的学生发现大学的环境和条件与自己想象的有很大差距, 就会产生失落感。学习失去动力、生活缺少情趣、个别学生甚至整天沉迷网吧, 产生“混日子”的想法。

(二) 、不适应生活环境产生的焦虑与挫折感

现在的大学新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高, 他们入学前大都生活在父母身边, 生活上养成了很强的依赖性, 进入大学以后需要自主安排个人事务, 一些自理能力较差的新生对此往往感到无所适从。新生因不适应生活环境所产生的焦虑与挫折感若不能及时消除, 很容易引发不良的连锁反应。

(三) 、学习方法不适应而产生的学习压力和矛盾感

无论是教学方式还是学习方法, 大学与中学相比都有很大区别, 中学生主要从课堂教学中获取知识, 以听老师讲课为主, 学习上大多处于被动状态, 叫“灌输式课堂教学”;而大学的学习具有较强的专业定向性和一定的研究探索性, 教师课堂讲授时间少、讲授量大, 而且不完全按教材授课, 没有重复的讲解和长时间的辅导并且布置大量的作业。面对如此大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上的反差, 很多学生很想学习但又感到无从下手, 处于压力和矛盾之中。

(四) 、人际关系协调不好而产生的孤独和压抑感

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 风俗习惯各异, 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同。在彼此间缺乏长期了解的情况下, 集体生活中往往会产生矛盾, 造成人际关系紧张。若不能及时化解矛盾, 则会让学生感到孤独和压抑。

(五) 、新的理想信念尚未确立而产生的茫然和空虚感

经过多年寒窗苦读和激烈的高考竞争, 终于跨进大学校门后, 许多人很难在较短时间内确定未来的学习和生活目标。不知该如何安排课余时间, 感到大学生活没有中学生活那么充实, 在心理上往往会感到茫然和空虚。

三、解决好新生适应教育阶段心理问题、为大学新生创建良好的开端。

对大一新生的适应教育需要多方面的关注和参与, 这里包括社会, 学校, 教师, 家长与学生自身共同努力, 现在从六个方面论述如何为大学新生创建良好的开端。

(一) “校园文化游”的启示——大学前的预备课。

最近湖北《楚天都市报》刊登一条消息, 报道了组织中学生周末“大学校园文化游”活动, 让中学生走近大学, 既增长中学生的见识, 又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增强了他们求知的欲望。更重要的是让中学生见到了实实在在的大学, 避免进入大学后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专业思想。这是一堂既丰富又生动的上大学前的预备课, 并能帮助他们在上大学前作好一定程度的心理准备。

(二) 、大一新生的适应教育的主角应是一年级的任课教师及辅导员老师。

大学第一学年的课程基本上都是公共基础课或是专业基础课, 其作用不只是为后继课程作准备, 甚至可使学生受益终生, 但是任课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 帮助学生打好基础, 为未来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还要正确引导学生如何学习, 如何思考, 如何掌握自学方法及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等等。

(三) 、学生家庭的密切配合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由家庭和学校双重教育所形成, 大学生活是新生走向社会的开始, 从依赖到独立、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中, 父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要强调父母对子女关爱的不只是物质上的, 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鼓励、细腻的情感交流、严格的做人要求等。

(四) 、专业学习与就业的“全程”指导

关于“专业学习与就业”的“全程”指导已在很多高校受到了关注。我认为应做到以下三个结合。

1、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要与专业发展相结合。

在当前的专业学习中,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对提升大学教学质量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应随专业发展经常予以调整, 长期使用一套计划, 也必然会降低人才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与竞争能力。

“全程”指导的特点就是在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时就开始, 对他们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从一开始就帮他们树立较稳定的专业思想, 为今后学习从思想上打好基础。同时在课程设置上, 有些课程可改用专题讲座形式就改为专题讲座, 这样既可丰富学生课外学习内容, 又可适当减少考试门数, 多给学生个人学习的空间, 逐步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2、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

新生入校后, 可以通过邀请专家、学者作关于成功的事例等方式, 教育和引导学生在大学坐标体系中, 正确认识自己、估价自己, 重新给自己定位。鼓励和引导学生合理自我规划并为将来发展作各种准备, 把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 使他们在增长理论知识的同时, 不断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与应用能力以及参与竞争的能力。

3、院级社团组织建设与专业特点相结合

社团组织是了解社会的窗口。建议院领导多给予学生社团正确的指导, 不定期给学生通报专业发展的最新成果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与责任感。让他们在四年学习过程中, 懂得如何跟随时代发展不断提升自己心境与能力层次, 在今后各种角色转换中, 始终保持较强的适应能力与竞争能力。

(五) 以班级为单位、全面建立新生心理档案

在新生入学一段时间之后, 建议学校组织他们进行心理测评, 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每一位学生建立心理档案, 并对测评中反映出来的共性问题, 要在随后的工作中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对测评中反映出来的个案, 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重点关注, 不可掉以轻心。另外, 对学生的心理档案要保密且妥善保管。

(六) 举办各种文体娱乐活动。

通过组织拔河比赛, 辩论赛、等传统性的文体活动可以很好地将新生组织在一起, 加强彼此间的交流, 起到舒缓压力, 排解抑郁的作用。极大地加快了同学间的交流, 使新生在一种紧张但愉快向上的氛围内适应大学生活,

大学四年是人生中最宝贵的阶段, 而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祝愿并希望大学新生能正确认识自己, 积极进行心理调适。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密切配合, 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顺利完成学业, 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苏东小《管理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四版

[2].张小均、邓卓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诊断、训练、适应、发展》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

[3].周之良《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结构及其测量工具的初步研究》《中国学校卫生》报2006年第11期

大一新生的学习适应 第9篇

一大学新生面临的主要问题1生活方面的问题

(1) 对大学生活环境不适应

很多大学新生在跨进大学之前从未离开过父母, 已经习惯于由父母包办一切, 依赖性强, 生活自理能力差。而在大学里, 学生学习全靠自觉, 凡事得自己想办法、拿主意。面对突如其来的生活、学习及环境变化, 那些缺乏独立生活经验的学生一时难以适应, 一般表现为缺乏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和对钱物的管理经验、由于缺少师长管束而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不会合理安排课余时间等等。

(2) 不知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大学里的同学来自全国各地, 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 甚至语言不通, 存在一定的交流障碍。同学们都想把自己的缺点隐蔽起来, 内心又渴望得到别人的友情, 于是都在边观望边小心翼翼地与人交往。这样做的结果是:一方面自己不能敞开心扉, 一方面又抱怨同学间缺少真诚。很多大一新生不善于人际交往, 自尊心又很强, 当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时, 会严重影响情绪, 又苦于找不到别人倾诉, 一时难以排解。

2学习方面的问题

(1) 学习目标消失, 学习动力减弱

中学时代的不少学校基本上实行军事化或半军事化管理, 能够有效督促学生专心用功, 学习劲头也很足。上大学后, 部分同学丧失了前进的动力, 以为“船到码头车到站”, 不再“加油”和“充电”, 而是想把中学时代失去的欢乐补回来。一般说来, 大一新生学习目标的困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想上的困惑———考上大学了, 原有的目标实现了, 离读研或就业的新目标还比较远, 因而学习动力不足, 难以集中精力学习, 逃学、旷课甚至沉迷上网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发展的困惑———“渴望发展又无所适从”的烦恼。渴望发展、寻求发展是大部分大学新生入学后的奋斗目标, 但新生在入学之初还不了解发展是要有过程和条件的, 急于求成反而会适得其反。

(2) 对大学学习方式不适应, 学习效率下降

首先是对大学的授课方式不适应。与中学老师相比, 大学教师授课有三个共同的特点:一是速度快。一本厚厚的教材在几十节课内必须讲完。这使得已习惯了“慢镜头”的新生颇不适应。二是内容广。课堂教学内容不仅涉及教材, 也有不少教材以外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必须从“定向思维”和以记忆为主向理解、分析和“多向思维”转变。三是理论深。大学课程的理论深度比中学阶段明显增加, 学生若不认真听讲, 不积极思考和虚心求教就难以理解。

其次是对大学学习的方法和方式不适应。与中学学习相比, 大学的学习活动主要表现为自主性、选择性、多元性、专业性和探究性, 因而需要主动学习。而因为没有养成主动求知的兴趣和习惯, 到了大学后很多新生往往是有课就上, 没课就玩。当期末考试来临时往往顾此失彼;待成绩公布时有的科目经常“红灯高挂”。由此他们便会产生很大的失落感, 自责、自卑、焦虑等情绪也会随之增长, 严重的还会出现失眠、忧郁等心理障碍。

(3) 专业不适应, 陷入“专业困境”[3]

大学新生经常出现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感兴趣, 但由于各种原因又不得不继续现有专业的学习, 从而陷入了专业困境。面对专业困境, 一部分学生就会采取消极态度来对待。此外, 毕业后的就业前景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 有的专业由于其特殊性, 学生毕业后要下基层, 或者到边远地区和条件比较艰苦的地方去。同某些工作条件好的其他专业同学相比, 强烈的反差使得一部分学生倍感失落, 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3心理方面的问题

(1) 自豪感与自卑感并存

大部分大学新生过去是在父母、老师的“保护”下成长起来的, 而缺少责任感和对别人的包容能力。有的新生学习很好, 过去一直是师长夸奖的对象, 十分自豪。进入大学后, 由于生活环境和外界评价标准的改变, 发现自己没有其他特长, 就会表现出较强的自卑感, 从而形成自豪感与自卑感并存的一种心理状态。

(2) 参与感与失落感交织

从每年新生入校, 迎新工作开始, 陆陆续续就会有学生社团、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开始“招兵买马”, 新生班集体也要开始选拔班干部。有的同学能以自己的能力成为各项活动、组织中的一分子, 而有的同学尤其是那些在高中阶段只重学习以致缺少其他能力的学生却难以参与这些活动或组织。所以, 很多大一新生表现出参与感与失落感相交织的心理状态。

(3) 自信心不足及对前途的过分担心

许多同学在上大学前对生活环境的变化和在新集体中的角色转变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 这使得他们对大学生活感到茫然与困惑, 容易在学习、生活、竞争等方面表现出不够自信。还有一部分同学对大学生活期待过高, 进入大学以后发现并不如自己所想, 产生上当受骗的感觉, 不知道如何发展, 也不知自己将来能做些什么, 对前途过度担心。

二解决大一新生所面临问题的有效措施

1加强生活指导, 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针对大一新生所面临的生活中的问题, 高校辅导员应该积极指导大学新生, 帮助他们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文明的生活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种生活追求, 也是一种人生境界。为此, 我们在教育引导新生的过程中:一是要帮助新生树立现代的健康观。不仅包含身体的健康, 而且包括在心理上能化解紧张, 经得住压抑和挫折, 积极安排自己的各种生活活动, 使自己的理智和情感融为一体, 身体和精神充满生机。二要引导新生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课余活动。让新生在娱乐中放松身心, 调适情绪。在从事调查研究、社会实践、文艺创作、科技创新、各种竞赛等发展性活动中拓展素质, 陶冶情操。三要引导新生学会驾驭生活, 引导新生了解生活的真谛, 认识生活的价值和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把握自己、发展自己, 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四要引导新生养成文明、良好的集体生活习惯, 形成“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的良好氛围。

同时, 我们还要加强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教育。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缩短新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期, 可以让他们在新的集体里尽快地找到自己的位置。由于新生来自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家庭, 他们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价值取向等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所以大学的人际关系比过去复杂, 新生往往由于处理不当而出现各种心理困惑。我们要引导他们学会宽容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学会关心别人, 对人宽对己严, 多和老师同学交流, 适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2加强学习方面的教育, 帮助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里的学习

制定学习计划和奋斗目标对大学新生来说尤其重要。考上了大学, 原来的奋斗目标实现了, 再向何处发展还不甚明了。这时我们教育者应主动帮助和引导大一新生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制定自己四年的学习计划和奋斗目标, 给学生以方向、信心和力量, 让学生看到新的希望和前途, 注入前进的动力, 增添克服困难的勇气。促使学生学会参与、学会选择、适应学习和角色转化。这样才能使新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大学里的教学和学习方式, 实现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

大一新生从过去相对集中统一的中学校园环境过渡到自由度很大的大学校园里生活, 没有了父母的督促和班主任的监督, 又不熟悉大学学习的环境和学习方法, 很容易产生时间的富余感和学习的焦虑感。我们要向大学新生明确大学学习是自觉的学习, 大学生必须自主地学习、探索和实践, 大学期间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这一时期的学习为未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无论是学识还是学习方法。新生在适应期要及时转变学习方法, 尽快适应大学教法和学习方法, 它将关系到今后四年的学习, 也将影响到新生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考虑到新生还不适应新环境、不会合理支配时间, 在大学的第一学期可以要求新生统一晚自习, 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提高学习效率, 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引导他们慢慢从中学的学习方法中脱离出来, 尽快和大学学习接轨。还可以开展学习经验交流会, 请老生现身说法传授经验, 帮助新生快速完成学习模式的转变。

3加强心理素质教育, 帮助大学新生提高心理素质

为了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和全面认识大学生活, 我们要在新生入学教育的过程中安排邀请心理指导专家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同时让心理老师在新生入学初对其做一次心理辅导, 入学第一学期内要进行一次心理普查。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 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度过美好大学生活的重要保证。大学新生在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中总会有些心理失衡, 对新生来说要特别注重入学后的心理调适。教师要正确认识新生的心理问题, 并进行有效地疏导和调适。我们可以通过知识讲座、测评建档、团体训练、心理咨询等方式, 加强对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引导新生理性对待现实、准确定位, 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大学阶段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之一, 新生教育在大学四年的教育中尤为重要。针对大学新生所面临的问题, 抓好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 有效地引导新生完成角色转变, 既有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也有助于新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毛小桥.大学新生入学教育[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

[2]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3]王宜勤.对大学一年级新生教育问题的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6) .

[4]包丽颖.高等学校新生的教育与管理[J].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1) .

[5]庆承松, 张勇.我国高校新生教育研究综述[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8) .

[6]王盛枝.谈做好大学新生教育管理工作[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 2007 (1) .

[7]林芙蓉.新时期高校新生教育初探[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9) .

大一新生的学习适应 第10篇

(一) 人口学资料

小何, 女, 汉族, 19岁, 某高校新生, 身高164厘米, 独女, 身体状况良好, 父母双方三代内的所有成员都没有精神类病史, 家族没有近亲婚配人员, 家庭氛围和谐, 物质条件普通。

(二) 个人成长史

求助者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 从小到大性格偏内向, 独立性较差, 自己的人生选择一般都由父母决定。作为艺考生高考时没有获得专业合格证, 最终被一所民办高校录取。入校快一个月了, 求助者对艺考没通过仍心怀悔恨, 觉得辜负了父母的期望, 认为自己很无能, 不适应大学生活, 与舍友的关系也不太好, 滋生了退学的念头。

(三) 目前状况

身体状态:入学体检报告单表明, 求助者身体没有疾病症状且没有重大疾病史。近一月, 主诉很难入睡, 食欲不好。

精神状态:感知觉正常, 注意力容易分散, 记忆力减退, 情绪焦虑, 但意识清醒、思维状态良好, 思想行为基本统一, 有自我控制能力, 完整的自知力, 言行统一, 人格比较稳定, 愿听取客观的建议, 有通过咨询改善精神状况的需求。

社会功能:社会功能基本良好, 能正常地学习生活, 人际关系一般, 学习效率下降。

(四) 心理测验结果

在得到咨询对象同意的基础上, 选择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对咨询对象进行测试, 总分152, 其中焦虑因子2.70, 抑郁因子2.21, 阳性项目数为45。

二、主诉与个人陈述

(一) 主诉

快一个月了, 焦躁、食欲不振、入睡困难、情绪不高, 做事提不起兴趣, 不想与人交流, 喜欢独处, 自我认可度低, 心里充满悔恨、痛苦, 期望通过咨询摆脱负性情绪的折磨, 远离烦恼和忧愁。

(二) 个人陈述

我自幼和父母在一起生活。他们视我为掌上明珠, 对我的照顾无微不至, 记忆中凡是重大决定都是他们给我拿主意。考高中的时候, 父母不惜花钱到处托关系让我上重点高中。可是尽管我很努力, 成绩仍然一直徘徊在班里的中下游。为了能考上重点大学, 我从高二上学期开始学画画。然而, 因为我没有美术基础, 考了那么多学校居然一个合格证都没拿到。美术没学好, 文化课也落下了。于是我被现在的学校录取。可是入学都这么长时间了, 我还是适应不了目前的生活。现在班级的学习氛围很不好, 同学旷课出去打工、参加各种活动的很多。我特别不认可他们的行为, 很后悔到这里上学。中学时的几个闺蜜考上了名牌大学, 每当听她们说起她们的大学生活时, 我既羡慕她们, 又很难过。我太没用了, 花了父母那么多辛苦钱也没能考上好大学。现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名牌学校的毕业生想找个理想的工作都不容易, 别说是我现在的学校了。我很犹豫, 是复读明年再考呢, 还是在这里继续读下去?复读我担心还是考不好, 可在这边又确实待不下去。而且现在和宿舍同学的关系处理得都不太好, 我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三、评估与诊断

(一) 诊断

经过全面分析小何的情况, 她属于心理不健康的范围, 是一般心理问题, 能够进行咨询。

(二) 鉴别诊断

小何的知情意协调一致, 有自知能力, 自主寻求帮助, 未出现妄想、幻觉的状况, 能够将精神病排除;她的社会功能受损和精神痛苦的程度不太严重, 病程还不到3个月, 得分不到6分, 问题未泛化, 能够将神经症排除;虽然影响了她的社会功能, 但比较轻微, 她仍然能正常参与一切社交活动, 能将严重心理问题排除。

四、咨询目标的确立

(一) 近期目标或具体目标

改变小何不正确的认知观念, 去除当前的负性情绪;激发其学习兴趣, 树立自信心, 以包容的心态面对当前所处的环境, 积极适应新生活。

(二) 长期目标或最终目标

使小何的个性更加完善, 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 提高她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使她能独立面对解决各种人生问题, 自信程度不断提升, 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五、咨询过程

(一) 咨询方法

合理情绪疗法。

(二) 咨询过程的三个阶段

整个咨询过程划分为心理评估和诊断、咨询、巩固总结与提高三个阶段。最重要的是在第二个阶段里利用产婆术式的辩论改变小何的不合理信念以及错误认知, 纠正不当的行为。

(三) 具体咨询阶段

1. 第1次咨询

目的:了解小何的基本状况;建立和谐的咨询关系;追寻改变意图;初步探讨小何的关键问题。

方法:摄入性会谈法、开放式提问、心理测验。

过程:通过咨询登记表获取基本信息;介绍咨询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和原则;与小何交流, 获取临床资料, 明确小何的内心矛盾是什么, 改变的意图是否强烈;指导她完成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

小结:建立了和谐的咨询氛围, 小何对咨询有了更深的认识, 增强了通过咨询缓解甚至消除负性情绪的决心。

2. 第二次咨询

目的:进一步深化咨询关系;与小何共同明确咨询的目标;让小何初步意识到自己的认知偏差。

方法:会谈法。

过程:确定通过咨询想要实现的目标;制定合理的咨询方案;向小何简要介绍所选择的咨询方法、原理和过程。通过举例的方式让小何了解ABC理论, 帮助小何明确自己的问题, 确定她当前的状态C, 以及使她产生心理矛盾的原因A (对大学新环境的不适应) , 将两者间的认知因素B做分析;签订书面协议。

小结:经过交谈初步确定了产生心理问题的关键问题, 理解了ABC理论, 初步认识到自己之所以产生心理问题也许是存有不正确的观念才导致的。

3. 第三次咨询

目的:进一步明确小何的不合理信念;初步改变小何的认知偏差。

方法:会谈法。

过程:进一步确定小何的不合理信念, 对照埃利斯的归类, 确定小何的信念中确有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的特征。

小结:小何已经说明了心理问题的产生是由于不合理的信念造成的, 她意识到对现在学校的认识不够客观, 对周围的同学也存在偏见, 正是这样的信念, 令她现在感到很不愉快。

4. 第四次咨询

目的:修正小何的不合理信念。

方法:与不合理信念辩论。

过程:与小何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让她认识到不合理信念并为改变提供指导性的帮助;在咨询即将结束前向小何安排作业, 完成RSA自我分析报告。

咨询摘录:

小何:我周围的很多同学他们经常旷课, 要么出去打工, 要么去参加各种社团活动, 弄得学习氛围很不好。我很不认可他们的做法。

咨询师:你的意思是, 你进入大学要认真学习, 为了令你愉快地学习, 别的同学也必须跟你一样吗?

小何: (沉默) 。

咨询师:那他们平时的行为会妨碍到你吗?

小何:这倒不会, 就是很看不惯, 接着心情就会不好, 影响自己的学习。

咨询师:其实大学和中学是有区别的, 虽然学习是很重要的任务, 但在大学里除了学习, 还有其他很重要的事情需要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计划, 比如他们可能觉得在高等教育阶段认识社会、增强实践的能力也特别重要。你觉得呢?

小何:确实是的, 我们宿舍有个同学加入了一个叫阳光社的学生社团, 整天忙着参加各种公益活动, 还说在大学四年光学理论知识是不够的, 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其实这个女生也不错, 就是平时不怎么学习, 但我就是看了很不舒服。

咨询师:既然每个人的目标都不同, 那你还强求你的同学和你一样吗?

小何:这样想, 那我也没什么可气的了。

小结:小何已经基本认清了自己的不合理信念。

5. 第五次咨询

目的:确认小何可以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 个性有所改变。

方法:会谈法。

过程:检查评估小何的家庭作业;确认一周以来她的情绪确实得到了改善;继续布置家庭作业, 让小何把每天主要的情绪、行为记录下来, 作自我分析, 找到支撑的信念, 与不合理的信念展开辩论, 最终用合理的取代不合理的信念。

小结:小何很好地完成了上次布置的作业, 并对自己的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有了正确的认识, 而且她的情绪有了很大转变。

6. 第六次咨询

目的:巩固前几个阶段的咨询效果;结束咨询。

方法:会谈法。

过程:对家庭作业进行分析;回顾、总结咨询的过程;指明继续努力的方向:及时修正不合理的信念, 在现有条件下努力学习;再次让小何做心理测验, 从而评估效果;咨询基本结束。

小结:小何反映与同学的关系融洽了很多, 自己情绪也好了很多, 能够接受已经被所在学校录取的现实, 能够放平心态好好学习了。

六、咨询效果评估

(一) 求助者的自我评估

“我很高兴, 觉得心里烦闷的情绪消失了, 原来会很看不惯同学的做法, 如今能理性地看待了。其实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生活, 我的情绪不能被别人所牵制。原先和舍友的关系很疏远, 现在我尝试着去接近她们, 发现她们也有可爱的一面。”

(二) 咨询师的评定

将最后一次咨询和上述评定相结合, 根据追踪与回访, 认为小何已经适应了大学的新环境, 原来困扰小何的负性情绪基本没有了, 完成了预期的咨询目标。

(三) 小何咨询前后的心理测验结果比较

进行SCL-90测验, 总分116, 焦虑1.6、抑郁1.4, 阳性项目数32, 各项指标均回归正常, 心理咨询效果较好。

摘要:求助者是大学新生。进入大学后因现实的生活与其想象的差距太大, 故不能适应大学的生活, 表现出人际交往不良、情绪不高、兴趣减退等问题, 同时还伴有食欲下降、入睡困难等症状。通过摄入性会谈和测验后, 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在和求助者讨论后, 咨询师选择了合理情绪疗法。通过6次咨询, 求助者情绪得到提高, 能够积极地度过大学时光, 和周围同学的关系也有较大改善, 咨询获得了比较好的成效。

关键词:大一新生,合理情绪疗法,一般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郭念峰.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基础知识) [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2.

[2]郭念峰.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三级) [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2.

[3]郭念峰.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二级) [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2.

大一新生的学习适应 第11篇

关键词:C语言;课堂教学;学习兴趣

C语言是目前比较流行而且使用最广泛的计算机语言之一。它具有表达能力强,功能丰富,使用方便灵活,应用面广,生成目标代码程序质量高,可读性和可移植性好等优点。而且也是学习其他计算机语言的基础。因此C语言成为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托儿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C语言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C语言兴趣,调动学生学习C语言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对C语言的求知欲望具有十分重要在意义。

一、在C语言教学活动中发现的问题

1.学生在中学教育阶段无学习计算机语言的基础。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在中学阶段,学生接触的计算机知识,只是为了应付会考,背诵一些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理论知识,大部分学生连基本的WORD和EXCEL操作都不会,因此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很差。C语言又是计算机专业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没有任何学习语言基础,对学生而言学习新类型的课程,适应很困难。如果沿用中学的学习习惯来学习这门课程,会产生很大的不适应性。在学习之初,C语言需要记忆及注意的语法点很多,经常让初学C语言的学生感到抽象,枯燥,导致学生在听讲过程中,感觉像听天书,容易使得部分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从而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

2.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C语言的主要目的是应用,对计算机软件专业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是学习后续课程JAVA程序设计的基础。由于目前最流行的语言是JAVA和安卓,所以学生对学习C语言的应用缺乏深层次的了解,部分学生认为学习C语言没有任何用处,因此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我们的教学活动是在机房进行。一般情况下,教师先在多媒体机房讲授知识点,并演示操作,学生在下面听,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刚开始的教学方法,主要讲授C语言的语法,和基本的输入输出格式,要求学生必须记忆很多规则,不能出错,因为学生觉得全是英文字母,就感觉学习起来很吃力,失去了学习C语言的动力和积极性。

4.学生上机实验效率不高。在学生动手操作过程中,一是因为学生打字速度很慢,指法不熟练,因此输出一个简单的语句需要很多时间,二是教师讲授完基础知识,学生接着练习,学生没有完全吸收和理解所讲授的内容,因此在编写代码时候无从下手,即便比着教师的课件和案例去原版照抄,也会输入很多错的字符,程序不能运行,学生自己不能查找错误去解决。因此感到茫然,逐渐就失去学习C语言的兴趣。

二、如何激发学生学习C语言的兴趣,采取的主要措施:

1.明确学习目的,抓好第一堂课是关键

学生上第一堂课前,就对C语言有很大的恐惧感。第一趟课的教学设计关系到学生学习C语言的第一印象。因此教师应该先向学生讲清楚学习C语言的重要性和目的性,用生活中的例子讲解C语言的广泛用途,让学生明确C语言在计算机语言中的重要地位,也是后续学习JAVA等其他面向对象语言的基础。为了消除学生对学习C语言的神秘性,降低学习的难度,在课堂上即兴编写有趣的小程序,比如简单的四则运算并当场演示,然后和学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采用启发式教学和问题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同时在讲解案例时采用问题教学法。比如讲解IF语句双分支结构,案例以60分为分界线,评定成绩为及格或不及格。教师讲解基本语句格式,并编写代码。在演示结果时候,先输入0到100的数据,显示结果。然后再输入大于100或者小于0的数据时,让学生们观察结果,并让学生思考。如何让成绩限定在0到100范围之内,除此之外显示数据输入有误。从而,引出了IF语句的多分支结构。这样由简到难,让学生先有个基础的认知和了解,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识,从而再逐步完善程序,既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同时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3.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教师讲授基础知识,应多以生活中学生熟知的例子为主,这样有助于和学生有良好的沟通,让学生先思考并讨论,进而再引入新知识点,讲解如何解决此问题。对于课堂重点和难点,在教学双边活动中,多以小组讨论、竞赛、互评方式,增加课堂的互动性,同时让学生自主发现编程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4.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从枯燥的理论中解放出来

对于C语言基础语法部分,开始就讲解基本数据类型和输入输出格式。学生从课本上预习,感觉枯燥无味,很难看懂、理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多采用案例教学。比如,讲解整型时,关于短整型、整型、长整型的数据的使用范围,学生很难去记忆。而且对于不同的编译环境和处理器的位数不同,得到的实际结果也不一样。因此要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明白各种整型的使用范围。

5.课下要巩固练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生要想真正能够灵活运用C语言编写一些适用的程序,仅仅靠课堂的时间远远不够,因此学生必须课下进行大量编程代码的训练。教师布置一些相关的习题和编程题,比如读程序分析结果题,程序填空题,程序纠错题,编程题等。前几种类型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情况,编程题更侧重编程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实践练习,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6.分层次教学,关注全体学生的兴趣点

学生在学习C语言的开始,学生的接收能力不同,导致学习C语言的难度也不同。因此在教学中分层次教学。开始先讲解基本的知识和案例,要求是面向全体同学。在后续的上机练习和课下习题中,分出试题的难易度。有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面向所有学生,选做题相对较难,基础好的同学完成。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在学习C语言的时候,既能学到基本知识,又能不同程度的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和兴趣。

大一新生的学习适应 第12篇

关键词:大一新生,适应性,教育

1 大一新生适应性问题的主要表现

“90后”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鲜明的个性。他们自我意识较强、有想法、有主见,喜欢推陈出新,独树一帜,表现自我的与众不同。传统礼仪在他们身上体现得越来越少,常常受到网络或社会新闻的叛逆思想的影响。[1]。当他们面临崭新的大学生活时,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都会遇到许多新问题和新情况,由此,一些学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 生活上的不适应

1.1.1 生活自理能力不够

“90后”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在中学时主要任务是好好学习,唯一的目标是考大学,考上“好大学”,所有的事都是围绕着“考大学”,与考大学无关的一切事务一般都是由家长包揽。另一方面,很多学生从没有离开过父母,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没有独立生活的经验;进入大学后,一切事务不论大小均要有自己决定和完成,由此产生种种生活上的适应困难。

1.1.2 生活方式的不适应

中学时家长对子女的唯一的要求就是“读书,考大学”、“读好书,考好大学”所有与考试、升学无关的正常生活事务都可以不闻不问,父母会尽量为子女创造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条件,孩子也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习惯。高中时的生活方式单纯、单一;进入大学后,学生入住校园,过起集体生活,面对接踵而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无法及时适应。

1.2 环境上的不适应

1.2.1 物理环境改变的不适应

物理环境主要是指地域上的环境,具体包括对天气、气候等自然环境方面的适应和对校园物理环境的适应。很多学生家乡来到求学的异地,例如:南方人到北方求学,跨省求学等。求学地与家乡在气候、饮食、文化习惯方面的显著差异和生活习惯的不同,进而产生内在的不安全感。物理环境的陌生性会激发学生的不安全感和不适感。对大一新生而言,环境适应方面的问题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相对比较容易完成适应过程。

1.2.2 高校人文环境的不适应

“人文环境”指的是渗透人文精神的生活环境,是体现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文化环境。校园人文环境是区别于校园硬环境的一种环境,校园人文环境在育人方面具有渗透性教育功能,是高校文化内涵、精神底蕴的重要表现。高校人文环境主要是指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为全体成员认同遵循并带有本校特色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学校风气、校园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和思想意识等因素的综合。[2]大一新生进入大学后,其接触和被动接受到的校园人文文化的深度和广度相比起高中来说,更加的深刻、丰富。短时间会产生不适,但是也有个别学生无法融入其中。

1.3 人际关系的不适应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它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反映着人们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大一新生多数都需要过一种集体生活,与其他同学共同分享宿舍空间、教室空间、娱乐活动等,这就要求他们能够适应这种集体生活。很多学生在高中时没有集体生活方面的经历,由于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等的不同,在宿舍里会产生种种小摩擦,而且每个新学生都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对让步和包容很陌生,若这些情况处理得不及时会导致矛盾越积越多,这就对他们的集体生活的适应能力提出了挑战。

1.4 学习上的不适应

进入高校后,随着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学习目标的转变,很多在高中阶段缺乏自主性和自学能力的大学生很容易在学习上感觉到有差距,从而产生严重的心理波动而无法适从。

1.4.1 学习方法的不适应

大学的学习活动和中学的教学活动明显不同,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内容都很明确,学生的学习一般是在老师的带动下进行,主要是围绕高考的指挥棒运转,一味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法上,都更多地偏重于填鸭式的应试教育,主要以“题海战”为主,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依赖性比较强。而大学阶段的教育则带有鲜明的启发性、自主性,对学习能力的要求很高。而大学的教学节奏要比中学的快很多,教师上完课就会离开课堂,和学生接触的时间很少,教师和教材只起到引导作用,学生要自己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

1.4.2 对大学学习模式不适应

大学的学习更多的是自己选课、自主学习,“同学不同班、同班不同学”的现象很普遍,没有固定教室。有些学生错误地将课程表中空白的地方视为玩耍时间。同时,大学教师授课模式大大不同于中学教师,大学课堂容量大,一节课讲授完教科书几十页现象很平常,这都对课后独立思考和复习要求很高。很多学生非常不适应,觉得几节课下来自己什么也没听懂,很着急。

2 大一新生适应性问题对策

从大学新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来看,高校、高校内的学生工作系统以及高等教育研究人员必须对新生入学适应问题和入学教育给予高度的关注和重视。新生阶段是大学生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和适应期,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理解大学生活规律和成才标准上[3]。这一时期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2.1 加强大一新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适应能力

2.1.1 树立牢固的科学人生理想和目标

大一新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目标和科学的理想,才能客观地认识社会和自己,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科学地分析一切事物,妥善地处理各种问题;也才能将自身的愿望、需要、目标、行为统一起来,才能增强对祖国的责任感、使命感,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境界。因此,大一新生要有目的的去塑造自己,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增强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从而顺利地完成大学学业。并且为走向社会和自己未来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2.1.2 注重自我的心理调整

学会进行心理调适,是大一新生需要做的。自身和外部两个方面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学会善于自我调适情绪,学会养成心理卫生习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的学习,大一新生能够了解心理健康的一些基本知识和自己的心理特点,使心理调适能力增强;还可以通过测试对自己进行评估,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增强心理平衡能力,培养积极情绪;同时通过心理咨询活动,实事求是地给予自我评价,有效地消除心理困惑,培养豁达乐观的性格,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承受与应对挫折的能力。出现的问题通过主观努力是能够逐步得到解决。

2.2 学校加强引导

2.2.1 积极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

新生入学教育内容丰富,同时必需结合新生特点,针对新生的思想、学习等方面的变化和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新生实施积极影响的教育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生入学教育的成效直接影响到新生能否顺利完成由合格中学生向合格大学生的转变。所以高校应根据教育的不同内容和阶段采取不同的形式。一方面,锻炼新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另一方面从不同的方面对新生讲解大学与中学的不同,可能遇到的困难、出现的问题等,让学生能尽快了解学校的生活环境,提高心理素质,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2.2.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通过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使新生从一开始就在优美的校园环境、健康活泼的文化氛围中尽情展示自我和发展才能。这既可使他们在丰富的课余生活中增进师生、同学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冲淡思乡恋家情绪,又能满足他们交往和尊重的需要,从而更好、更快地适应新的人际环境。

2.2.3 对学生心理辅导

大学新生在适应困难方面,有相当部分表现为心理方面的困难,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展经常性的定期心理检查,在此后的日常工作中个别有异常状况学生留心观察,对有个别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引导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就诊,请专业心理师疏导,防止重大问题发生;同时,了解大学新生入学后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及原因。再次,开展多种形式的新生心理咨询工作,如成立心理咨询室、公开辅导员电子邮件、QQ号码等。必要时,和家长取得联系,从侧面了解该生中学时代的心理状况的同时可以联合家庭一起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问题的困境。同时,做好及时更新心理档案工作和保密工作。

首先在新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其次建立心理档案,大学生活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极为重要的阶段,某种程度上,它对青年人品格的塑造、素质的提高有直接的影响。面对全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一些大学新生对此的认识可以说是空白的,从而产生种种不良情绪和心态,如不及时解决,会严重影响大一新生的学习和生活以及健全人格的形成。必须自我实现“角色转变”,更快地学会做人、做事和生活,顺利地度过适应期,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方宏建,曲明星,周明明.大学生成长面临的挑战与高校学生工作.高校理论战线,2009,3.

[2]关成华.北京大学校园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动态补偿分析下一篇:恰当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