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述范文

2024-05-11

陈述范文(精选12篇)

陈述 第1篇

在教改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和研究者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注重于学生的体验,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要让学生通过自我的学习获得知识。当然,语文学科以陈述性知识为主,把学生作为课堂主体也没错,但是,这是否就意味着我们的语文教师可以省略陈述性知识的言语讲解或者观点陈述,是否可以将知识体系的重新加工整合的工作全部交与不够成熟的学生,陈述主体到底要不要具有倾向性、明确性。

这里谈到的陈述性知识,按照张大均先生的观点,他认为:“陈述性知识主要是指言语信息方面的知识,用于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这种知识与人们日常使用的知识概念内涵较为一致”。我们所知的陈述性知识就是回答“是什么”,而程序性知识则是阐述“怎么办”“如何做”,两者联系紧密。语文课堂上离不开陈述,陈述在课堂上呈现两种情形:一种是教师陈述学生听,另一种是教师引导学生陈述。如我在上《兰亭集序》时是由自己来介绍有关作者王羲之的故事,而在《沁园春·长沙》的导入中是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并背诵出毛泽东作品《沁园春·雪》的内容,两种方式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所以,这两种陈述主体陈述各有优点,并不能单纯的从哪一个角度倾斜。以教师为陈述主体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教学时间得以缩短,能使课堂教学节奏更加紧凑,更利于教师掌控和驾驭课堂,有效的提升语文课堂的效率,激发学生语文兴趣,完成教学内容,而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陈述,则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活跃课堂气氛,调动班级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陈述主体类型完全可以适当调整,无需拘泥,如笔者在执教人教版必修五的课文《归去来兮辞》时就先请学生回忆背诵必修二中陶渊明的作品《归园田居》,而在教王勃的《滕王阁序》时则采用了由教师介绍作者的方法。

那么,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到底该怎样确定陈述主体呢?首先,要明确陈述主体的目标达成应与课堂教学目标相一致。教学目标往往解决就是“教什么”的问题,只有明确“教什么”才能讨论“怎样教”“如何教”,教师想要达成教学目标,应该选择最优方式解决未知问题,这时,陈述主体应该变成教学达成的纽带和桥梁;其次,教师应该对学生已有知识和将有认知有比较明晰准确的定位。学生已经学过的内容,可以运用复述的方式进行复习巩固,那么学生言语表达和反馈将会促进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从而提高言语表达技能。如果所学内容属于新的知识或者模糊问题,教师则要充当陈述主体,只有让学生占有陈述性知识,才能促成其程序性知识的获得,从而进入程序性阶段。如果教师能够把握课文难度,对学生学情进行准确的定位,那么陈述主体的变换就对陈述性知识接受的影响就是正向的。

如果仅仅断章取义,可能会走入一个误区,在教改理念下,以教师为教学的陈述主体似乎不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但是,实际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能单一从是否陈述这个方式来判断,更不能单向认可,应在具体的教学情态下分析,真正的作用应在不同陈述方式中达到最优化。所谓陈述的主体,其实更注重于能动性的考量,看是否在陈述过程中体现陈述主体的主动能力、创造能力和独立表达的能力。学生充当主体表达者时,具体的语言就是载体,带动思维的运转,而当教师为主体表达者时,学生成为了材料和知识的加工者与吸收者。因而二者主体性只存在主动与被动,显性与隐性,外化与内化的形式,并不存在对某一主体的否认和忽视,因此两种陈述主体的选择并不与新课标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相违背。

倘若一味在新课改的大旗下去指责教师作为陈述主体剥夺或异化了学生的学习主动能力,我认为是不妥当的。毕竟,只有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走得更远。值得重视的是,陈述主体选择相异,学习结果也大相径庭。语文学习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在内容知识、言语能力和情感态度方面获得改变和提高,让他们不仅仅能考试会考试,还要让他们在必须的考试之外获得人生的体验和真知。我们的教学内容属于陈述性知识,而言语表达能力及文本再解读再运用则属于程序性知识。语文中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陈述性知识最终转变为程序性知识的过程。

所以,当教师作为陈述主体时,所陈述的内容对于处于接受的学习者来说还是陈述性知识,学习者在现有知识层面上得到了扩充,而当学生作为陈述主体时在言语能力训练和思维转换过程中,将已知陈述性知识通过加工、整合、创造为未来的程序性知识,学习者的综合能力便在这一训练中得到提高。如上鲁迅先生的名篇《祝福》时,导入的内容是封建社会“吃人”与“被吃”,学生在这一问题中共同回顾鲁迅先生的文章及思想内蕴,因为初高中学生对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作品很熟悉,当老师提到这一文学常识,这时学生学习的结果就由陈述性知识中单纯的“鲁迅先生生平介绍”转化为程序性知识中的“学过的作品内蕴解析”,从而对解析篇目进行归类融合,最终产生新的理解。由此,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发生了转化,这就把平时的知识学习与表达能力、考试能力结合起来了,二者并驾齐驱,就让有知识的学生在考试制度中不吃亏。

陈述 第2篇

2016年7月31日17点57分,国际奥委会宣布2022年冬奥会将由北京主办,本次申奥过程中,北京获得44票,在申奥过程中,来自各行的9位名人全方位的描述了中国申办的优势和人民的热情。下面是第一公文网小编整理的冬奥会申办陈述演讲词

冬奥会申办陈述演讲词

于再清:

今天,我谨代表我的祖国和对2022年冬奥会充满热切希望的同胞,荣幸地向各位介绍北京申办冬奥会的情况。

首先,感谢巴赫主席与各位同事在《奥林匹克2020议程》中展现出的领导力和远见卓识。我们愿意全面践行这一议程。

同时,我向来自阿拉木图的朋友们表示敬意。正如每一个优秀的奥运选手所知,拥有一位值得尊敬的对手,只会让自己更出色。

现在请允许我介绍我们的团队:

刘延东女士,国务院副总理;刘鹏先生,中国奥委会主席,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局长;王安顺先生,北京冬奥申委主席,北京市市长;张海迪女士,中国残奥委会主席;侯亮先生,张家口市市长;杨澜女士,北京冬奥申委总策部负责人、成功企业家;张利先生,北京冬奥申委工程规划技术部负责人;姚明先生,奥运选手,北京2022最高的形象大使;李妮娜女士,北京2022形象大使,两次获得奥运银牌,三次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世界冠军。

最后,是我的两位国际奥委会同事,两届奥运短道速滑冠军杨扬和13次羽毛球世界冠军李玲蔚。

1、王安顺:

今天,我很荣幸地代表北京向各位陈述。

我的奥运情结,是从筹办2016年奥运会开始的。当时,我的主要责任是确保奥运会的成功,并留下丰厚的遗产,造福我们的城市和人民。

这种积极影响一直延续至今。自从国际奥委会开始对申办国家进行独立民意调查以来,北京的民意支持率最高。全国92%的民众支持申办2022年冬奥会。

可持续发展一直是我们的国家战略,北京2016推动我们进一步采取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具体措施。2016年,北京出台了五年投资1300亿美元的“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此举仅在过去两年内就使全市的燃煤总量减少了30%,并淘汰了100多万辆高排放车辆。北京正朝着清洁能源型城市迈进。

我们致力于为下一代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奥运会的成功经验使我们对实现这一愿景充满信心。

我们有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有丰富的运行经验,能够确保冬奥会各客户群抵离和赛时出行享受最便捷的交通服务。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具有通往109个境外城市的直飞航线,年客流量8250万人次。另有一座规模相当的新国际机场正在建设之中,于2019年投入使用,将使北京机场的客流量几乎翻倍。

根据以往举办大型国际活动的经验,我们将精心设计奥运专用车道,实施便捷高效的交通管理措施。

铁路运输将提升客户群往返于场馆群之间的能力。过去10余年间,中国建成了世界最大的高铁网络,年均新增1500公里。作为国家高铁规划的组成部分,北京通往华北北部的高铁正在建设中。这条高铁的第一段,将使赛事客户群在赛区之间的旅行时间缩至最短20分钟。

我们的交通网络和运行将使所有冬奥会客户群便捷地参与赛事。这些基础设施遗产也将使冬季运动受益,有利于未来举办更多的高水平国际赛事。

北京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2016年境外游客达到500万人次。全市拥有超过11万间星级酒店客房,能够充分满足商业和休闲旅游的需要。

我们已经与132家星级酒店签订了协议,房间数量将比国际奥委会的要求高出30%。星级住宿的设施类型多样、数量充足,无需新建酒店和媒体村,可以让冬奥会各客户群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最方便的住所,获得最佳奥运体验。

我们的房源非常充足,完全可以接待庞大的奥运会观众群。

同时,北京这座国际大都市,也在期待着注册客户群和观众的到来。北京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提供各种美味的餐厅以及能够满足所有人品味的购物场所。

女士们,先生们,在座的很多人都感受过中国人的热情好客;在此,我也欢迎你们来体验“冬季的中国”!

冬季的中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有一半以上地区都会降到零度以下。千百年来,中国人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冬季文化和运动传统。我们真诚地邀请各位来体验一届充满中国独特文化韵味的冬奥会,一届欢乐祥和的冬奥会,一届安全、可靠的冬奥会。

2、刘鹏:

北京2016使夏季运动得以普及,相信北京2022又将使冬季运动的热潮席卷中国。

北京目前拥有17个专业冰场。100多万青少年经常参加滑冰活动。每到冬季,结冰的湖面上就跑满了中国民间流行的雪橇。

20年前,中国的滑雪场还不足10个,现在已经有500多个。去年仅到张家口滑雪的人数就增长了20%。

中国冬季体育人口的巨大增长将留下真实和长久的遗产。根据《奥林匹克2020议程》,北京2022的每一个场馆都有切实可行和深思熟虑的遗产规划。12个场馆中,有11个是2016奥运遗产,大幅度降低了办赛成本。延庆和张家口所有的新建场馆,均符合当地的长远发展规划。

在播放我们冬奥会总体规划的短片之前,请允许我就雪的问题再说两句。我们张家口赛区的滑雪场已经运行20年了。按照往届冬奥会的通常做法,北京2022也将使用已有的造雪设施,以补充自然降雪的不足。

在雪场运行高峰期,人工造雪用水量占当地供水量的比例最高也不到1%,对环境几乎没有影响。造雪系统符合张家口和延庆地区体育、休闲、旅游业的长期发展,2022年赛后将继续用于承办国际赛事和大众滑雪活动。

我们的规划已经得到了国际雪联的批准。事实上,每个国际冬季单项体育联合会都批准了我们的规划。

我们拥有出色的冬季赛事组织能力,举办过亚洲冬季运动会、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以及多个冬季项目洲际和世界级赛事。在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的支持和外籍专家的指导下,我们的赛事组织能力将为北京2022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圆满成功提供最可靠的保证。

3、杨澜:

中国为奥林匹克冬季运动提供了最广阔的舞台。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6年,中国的GDp增长了7.4%,使中国成为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主要经济体之一。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将比2016年翻一番。

女士们,先生们,中国经济强健,资源多样,适应性强,不过度依赖于任何单一产业。我们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所有这些因素让我国的经济多样化发展,并且充满活力,让中国有能力为成功举办冬奥会提供保障。

国际奥委会评估委员会的报告指出,“北京冬奥组委的预算应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并提供了一份切实可行的财务计划”。我们有经验丰富的预算团队,有国际奥委会的专业指导,保证我们能够实现积极稳健的收入和务实有效的支出。我们还将有效管理汇率波动对利益相关方的影响。

北京在实施2016市场开发计划时,打破了多项记录,创造了12亿美元的国内市场开发收入。国内外企业通过竞争积极争取与奥运会合作的权利。

我们在夏季奥运会取得的成功,为我们在冬奥会上取得新的成绩打下了基础,为奥运会提供了长期的财务可靠性,维护了奥运会的声誉。

随着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比世界其他任何主要市场增长得都快。体育健身正在成为人们新的生活时尚。

我国政府预计,到2025年中国体育产业规模将达到8,000亿美元。随着这一市场的增长,中国和世界冬季体育运动将从中长期受益。

在中国举办一届冬奥会,将为2022及其之后的体育事业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

4、张海迪:

这是一个令人屏息静气的时刻,我和成千上万的中国残疾人都在等待你们今天的决定!

55年前,我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了瘫痪,不得不从此以轮椅为伴,但是我的心却一直与运动员一起奔跑前进。

体育是教育年轻人最好的方式之一,特别是冰雪运动,可以点燃他们的激情,让他们变得更强壮。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无疑能带动数百万青少年到山上滑雪,湖上滑冰,享受冬天带来的欢乐。

近年来,我曾率中国残疾人体育代表团参加了伦敦残奥会、索契冬残奥会。在我看来,残奥运动员是我们身边的英雄,他们的精神激励着全世界。

北京2016年残奥会为残疾人留下了伟大的遗产。从此,全社会更加尊重和关心残疾人,无障碍设施的普及提前了整整一代。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并获得了无数奖牌。

中国政府关心支持残疾人体育运动,在这方面投入了巨大的资源;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在这一刻,我热切地期待2022年冬残奥会来到北京,让她的圣火照亮残疾人兄弟姐妹的心,激励他们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美好梦想。

我也希望自己在北京2022开幕式的那一天,看到夜空中最灿烂的焰火......5、姚明:

中国人人都参与冬季体育项目,包括我。

你们也许不认为篮球是冬季项目,因为它不在冰上和雪上比赛。但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篮球赛季都在冬天,所以你也可以把篮球看成是冬季项目。

北京2016年奥运会,我作为中国国家篮球队的一员,在五棵松体育馆参加了比赛。按照北京2022的申办规划,五棵松体育馆将承办冰球比赛。我期待着在冰雪覆盖的五棵松体育馆见证奥运征程的新篇章。

在那儿,我们也许会见到宋安东,他出生在北京,从小就开始打冰球,前不久被北美职业冰球联盟选中。他渴望着进入中国国家队,参加在北京举办的2022年冬奥会。

在中国,奥运和残奥运动员已经成为青年人的榜样,激励着数以百万计的年轻人参与体育。下面,我想请冰雪项目的奥运伙伴告诉你们更多的故事。

---------------

6、杨扬

北京2022明确提出,以运动员为中心。

作为一名奥运选手,我深知运动员体验的重要性。

这意味着完美的竞赛环境,无数充满激情的体育爱好者,舒适便利的奥运村和训练设施。

运动员从开始就参与了我们的申办工作。我们和规划团队一道就竞赛的各个方面密切合作,将交付完美的竞赛场地。

中国是热爱体育的国度,你们将看到观众席上坐满懂体育、有激情的体育迷。我们将把冬奥项目的教育扩展到教室、企业以及媒体,帮助我们的体育迷成为最佳观众。

我们已经制定了智慧奥运村的设计理念,把运动员安置在精心设计的新的和个性化的居住设施中,给他们以家一般的感觉。

中国与冬奥会结缘已久。共有超过500名中国运动员参加了冬奥会,其中有45名站上了冬奥会的领奖台,获得了53枚奖牌。

我个人过去30年的故事见证了中国冬季运动的发展历程。

这张我与教练和队友的照片是30年前我刚开始体育生涯时拍摄的。我是来自中国东北的一个普通女孩,一个对于滑冰有着无比激情的女孩。

那时,我的梦想是成为奥运冠军,我的梦想实现了。很荣幸我参加了三届冬奥会。

今天,我的梦想是在我的祖国欢迎全世界的优秀运动员实现他们的奥运梦。我憧憬着,能够激励越来越多的孩子们参加冬季体育运动,包括我自己的孩子。

我知道我的伙伴,冬奥选手李妮娜,也有同样的梦想...7、李妮娜:

我在中国北方长大,那里离张家口不远。我们在那里滑雪也有几十年了。

雪,令我着迷。10岁那年,滑雪就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在漫长的冬季,成为滑雪冠军的梦想,激励着我坚持训练。我不会忘记自己扛着雪板,爬上满是积雪的斜坡,那时还没有滑雪缆车。

那时,中国仅有2处空中技巧场地。

今天,我很高兴看到成百上千的年轻运动员,在超过10处专门设计的空中技巧场地上进行训练。

北京2022将留下先进的设施遗产,将为奥林匹克冬季体育未来的发展做出贡献。

所有雪上项目的专业训练和大众参与都将得到巨大发展。

北京2022冬奥会将在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期间举办。这是一个受到全球关注的节日,在中国过春节将有更特别的韵味:

(李)我们会用火红的灯笼装点门庭街道;

(杨)我们会贴窗花欢迎客人;

(李)这是家人和外国游客共聚晚餐的美好时刻;

(杨)你们会体验到舞龙、舞狮和庙会的魅力;

(李)当然,我们还要燃放烟花。

(李)这是一个了解中国的最独特的时间,隆冬时节来到中国体验最传统的文化习俗。

(李)欢迎在座的各位来我们家里做客,(杨)来我们国家做客。

8、刘延东:

很高兴再次向各位委员陈述中国人民的冬奥梦想。

我们盼望奥林匹克大家庭2022年来到中国,共享冰雪运动和中国春节的欢乐,见证奥林匹克运动的精彩辉煌!

在此,我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重申:全力支持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并将提供财政、法律、安保、医疗保健和组织运行等各方面保障。

体育是一项神圣的事业,拥有改变人生、改变世界的力量。奥林匹克运动就是最好的证明。对此,中国受益至深,也更希望为奥林匹克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今天,在中国,冬季运动正受到越来越多民众的喜爱。2022年冬奥会若在北京举办,将直接带动3亿中国人特别是青少年参与冰雪运动,将推动冬季运动在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的广泛开展,从而扩大世界冬季运动的区域,为全球奥林匹克运动和冬季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带来新机遇。

中国人民对冬奥会的期盼和对体育健身的需求,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在北京举办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将有力传播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公众体质,建设健康中国,更好实现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

中国政府正在推行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将包括张家口在内的城市、区域发展紧密结合,推动交通、环境、产业一体化。伴随着我们的申办历程,冬奥会已经展现了推动发展、造福民众的价值,带动了旅游,增加了就业,改善了民生。

一直以来,中国的体育事业得到了奥林匹克大家庭的支持与帮助,我们向你们表示真诚的谢意,并承诺做出更多的努力。

我相信,通过体育运动来促进人类和谐发展,建立更加和平美好世界的奥林匹克运动宗旨,一定会赢得全世界更加广泛的认同,一定会推动奥林匹克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女士们,先生们,中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作为负责任的国家,我们言必信、行必果。我们将兑现所有的承诺。

希望大家支持北京!

9、于再清:

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使世界欢聚一堂。

他们创造了历史。

他们促进平等、宏扬奥林匹克价值。

他们使国家更加开放。

他们的最精彩之处就在于,短短几天竞赛的魅力之外,还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北京2022就有着这样的目标。

对于我们的民族,不只在夏季,在冬季也将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

对于冬季项目,将在中国和世界创造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

对于世界,将留下人文遗产,影响几代人。

北京2022是一届关乎冬季运动未来的奥运会。我们希望,冬奥会能拥有更多的新爱好者,拥有更多的赞助商和合作伙伴,拥有更多的新运动员和机会。

今天,你们肩负着做出这一决定的重大责任。明天,你们的决定将带来重大影响。

正如我开始时所讲:“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作为中国人民的代表,我们恳请你们迈出这一步,投北京一票,因为这一票将影响中国几代人。

陈述 第3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陈述主体;影响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高中语文教学形式不尽相同,但是教师本身总是离不开对作者、人物和背景内容的介绍,区别只是在于老师是陈述主体还是学生是陈述主体,形式是单一的还是多样化的。其实这些课堂或课外汲取的知识都属于陈述性知识,由于这类知识是固有稳定的知识,我们可以通过陈述在短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常被用来导入新课,介绍作者、叙述故事或者背景植入等。

在教改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和研究者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注重于学生的体验,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要让学生通过自我的学习获得知识。当然,语文学科以陈述性知识为主,把学生作为课堂主体也没错,但是,这是否就意味着我们的语文教师可以省略陈述性知识的言语讲解或者观点陈述,是否可以将知识体系的重新加工整合的工作全部交与不够成熟的学生,陈述主体到底要不要具有倾向性、明确性。

这里谈到的陈述性知识,按照张大均先生的观点,他认为:“陈述性知识主要是指言语信息方面的知识,用于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这种知识与人们日常使用的知识概念内涵较为一致”。我们所知的陈述性知识就是回答“是什么”,而程序性知识则是阐述“怎么办”“如何做”,两者联系紧密。语文课堂上离不开陈述,陈述在课堂上呈现两种情形:一种是教师陈述学生听,另一种是教师引导学生陈述。如我在上《兰亭集序》时是由自己来介绍有关作者王羲之的故事,而在《沁园春·长沙》的导入中是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并背诵出毛泽东作品《沁园春·雪》的内容,两种方式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所以,这两种陈述主体陈述各有优点,并不能单纯的从哪一个角度倾斜。以教师为陈述主体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教学时间得以缩短,能使课堂教学节奏更加紧凑,更利于教师掌控和驾驭课堂,有效的提升语文课堂的效率,激发学生语文兴趣,完成教学内容,而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陈述,则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活跃课堂气氛,调动班级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陈述主体类型完全可以适当调整,无需拘泥,如笔者在执教人教版必修五的课文《归去来兮辞》时就先请学生回忆背诵必修二中陶渊明的作品《归园田居》,而在教王勃的《滕王阁序》时则采用了由教师介绍作者的方法。

那么,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到底该怎样确定陈述主体呢?首先,要明确陈述主体的目标达成应与课堂教学目标相一致。教学目标往往解决就是“教什么”的问题,只有明确“教什么”才能讨论“怎样教”“如何教”,教师想要达成教学目标,应该选择最优方式解决未知问题,这时,陈述主体应该变成教学达成的纽带和桥梁;其次,教师应该对学生已有知识和将有认知有比较明晰准确的定位。学生已经学过的内容,可以运用复述的方式进行复习巩固,那么学生言语表达和反馈将会促进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从而提高言语表达技能。如果所学内容属于新的知识或者模糊问题,教师则要充当陈述主体,只有让学生占有陈述性知识,才能促成其程序性知识的获得,从而进入程序性阶段。如果教师能够把握课文难度,对学生学情进行准确的定位,那么陈述主体的变换就对陈述性知识接受的影响就是正向的。

如果仅仅断章取义,可能会走入一个误区,在教改理念下,以教师为教学的陈述主体似乎不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但是,实际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能单一从是否陈述这个方式来判断,更不能单向认可,应在具体的教学情态下分析,真正的作用应在不同陈述方式中达到最优化。所谓陈述的主体,其实更注重于能动性的考量,看是否在陈述过程中体现陈述主体的主动能力、创造能力和独立表达的能力。学生充当主体表达者时,具体的语言就是载体,带动思维的运转,而当教师为主体表达者时,学生成为了材料和知识的加工者与吸收者。因而二者主体性只存在主动与被动,显性与隐性,外化与内化的形式,并不存在对某一主体的否认和忽视,因此两种陈述主体的选择并不与新课标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相违背。

倘若一味在新课改的大旗下去指责教师作为陈述主体剥夺或异化了学生的学习主动能力,我认为是不妥当的。毕竟,只有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走得更远。值得重视的是,陈述主体选择相异,学习结果也大相径庭。语文学习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在内容知识、言语能力和情感态度方面获得改变和提高,让他们不仅仅能考试会考试,还要让他们在必须的考试之外获得人生的体验和真知。我们的教学内容属于陈述性知识,而言语表达能力及文本再解读再运用则属于程序性知识。语文中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陈述性知识最终转变为程序性知识的过程。

所以,当教师作为陈述主体时,所陈述的内容对于处于接受的学习者来说还是陈述性知识,学习者在现有知识层面上得到了扩充,而当学生作为陈述主体时在言语能力训练和思维转换过程中,将已知陈述性知识通过加工、整合、创造为未来的程序性知识,学习者的综合能力便在这一训练中得到提高。如上鲁迅先生的名篇《祝福》时,导入的内容是封建社会“吃人”与“被吃”,学生在这一问题中共同回顾鲁迅先生的文章及思想内蕴,因为初高中学生对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作品很熟悉,当老师提到这一文学常识,这时学生学习的结果就由陈述性知识中单纯的“鲁迅先生生平介绍”转化为程序性知识中的“学过的作品内蕴解析”,从而对解析篇目进行归类融合,最终产生新的理解。由此,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发生了转化,这就把平时的知识学习与表达能力、考试能力结合起来了,二者并驾齐驱,就让有知识的学生在考试制度中不吃亏。

所以,一堂好课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二者缺一不可。课堂中的陈述性知识的陈述主体无论是谁充当,其实质都是以达成完整的教学目标并以教学目标的最优化为核心,陈述主体选择的焦点正于此处。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G].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2).

[2] 周维维.语文导语中的陈述性知识[J].安徽师范大学,2004.

作者简介:聂菲,现任教于楚雄州武定县第一中学, 长期从事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工作。

陈述 第4篇

2001年10月, 科龙集团将所持科龙电器股份转让给顾雏军控制的顺德市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 开始了科龙电器的顾雏军时代。2003年4月4日, 科龙电器发布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2002年度财务报告, 其中披露科龙电器从上一年度亏损10多亿摇身一变, 盈利一亿多元。顾雏军点石成金, 广大投资者受其利好影响, 大量购进科龙电器股票。

2004年8月10日, 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质疑并揭露科龙电器及顾雏军涉嫌财务造假, 科龙电器会计舞弊问题成为各方人士关注的焦点。2005年5月9日, 证监会进驻科龙电器, 正式对科龙电器虚假陈述行为进行调查。

2006年6月15日, 证监会对科龙电器出具行政处罚决定书, 判定了科龙电器“三宗罪”:2002~2004年, 采取虚构主营业务收入、少计坏账准备、少计诉讼赔偿金等手段编造虚假财务报告, 导致科龙电器虚增利润共计38 719.27万元;2003年年度报告现金流量表披露存在重大虚假记载;2002~2004年未披露会计政策变更等重大事项, 2000~2001年也未披露与关联方共同投资、购买商品等关联方交易事项。行政处罚决定书对科龙电器处以60万元罚款;对顾雏军处以30万元罚款、实施永久性市场禁入, 并依法将其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2006年7月6日, 广州市中院受理了上海律师严义明等递交的诉状, 科龙民事赔偿案正式进入诉讼程序。2008年10月29日, “ST科龙虚假陈述案”正式开庭, 一审判决认定, 只有在虚假陈述的实施日2003年4月4日及以后至虚假陈述揭露日2005年5月10日之前买入科龙公司的股票, 且在2005年5月10日及以后卖出或持有该股票而产生的损失, 才与科龙公司虚假陈述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可以要求科龙公司赔偿。一审期间对于来自全国各地202名股票投资者的起诉, 科龙公司与大部分原告达成了和解, 调解结案141宗、总计金额1 575余万元, 撤诉结案15宗, 另有35宗案件已履行完毕或取得庭外和解。被判决败诉的11名当事人 (一审被认定为不在赔偿期间) , 则向广东省高院提起上诉, 进入二审程序。

广东省高院于2010年4月15日合并审理了该批案件, 在双方都作出较大让步的前提下, 最终有7名上诉人与科龙公司达成了和解协议。2010年5月26日, 经广东省高院二审并调解, 提起上诉的11宗案件中的7宗调解结案, 科龙公司现场支付了全部和解款。而另外拒绝调解的4宗案件, 则被驳回上诉, 维持原判。至此, 被称为“全国五大证券维权案之一”的科龙公司虚假陈述案终于落下帷幕。

二、科龙公司虚假陈述案的特点

1. 审判持续时间长。

科龙案涉及证券案件审判的多个前沿领域, 案件事实认定充满着复杂的专业判断, 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 审理难度较大。因此, 从法院受理到结案, 案件持续三年多时间, 对投资者的耐心与毅力是个极大的考验, 许多原告不堪忍受这种“马拉松式”的诉讼历程, 被迫放弃诉讼或者与被告和解。被誉为“中国证券市场维权第一人”的严义明律师表示, 科龙案中部分原告没有勇气继续诉讼下去, 而采用和解方式结案, 显示了广大中小投资者对诉讼这种维权方式缺乏信任和信心, 也反映出目前国内会计舞弊案件审理制度的效率低下。

2. 调解结案比例高。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 广州市中院从维护大局和保障民生的高度着眼, 以促成当事人调解为首要目标。科龙公司积极配合法院调解结案, 体现了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全局观念。在一审阶段, 共有141宗案件通过调解结案, 科龙公司亦按和解协议所确定的数额如期向原告支付了和解金和诉讼费,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在二审阶段, 由科龙电器和原告面对面协商解决办法, 直到由法院出面调解成功, 不涉及曾为科龙电器出具审计报告的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 最后科龙公司按7位投资人起诉索赔金额的30%进行了补偿, 调解结案比例约占3/4。调解结案增强了广大中小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流和方向, 有利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3. 催生出新中国最大规模维权律师团。

2006年4月9日, 来自全国各地的65位律师共同组成了“科龙、德勤虚假陈述证券民事赔偿案全国律师维权团”, 其发表了“行动宣言”, 并于同年7月22日在江苏无锡召开“科龙、德勤虚假陈述证券民事赔偿案法律问题研讨会”, 以律师团形式为投资者提供法律服务。科龙律师团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针对单一案件的法律服务群体。通过成立律师团来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一方面可以发挥参与律师事务所和律师的资源优势;另一方面可以集中分散的中、小投资者, 降低股民的诉讼成本。这在根本上有利于证券市场良好秩序的建立。

三、科龙案对进一步完善我国虚假陈述民事赔偿制度的启示

1. 适当放宽前置条件。

前置条件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其好处就是法院可直接将行政处罚决定或刑事裁判文书作为判决的依据, 减少了发生错案的风险, 这对于严肃法制、维护司法权威都是有利的, 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广大中小股民的胜诉率, 特别是针对那些投资者不易识别、查处难度较大、举证较困难的会计舞弊案件, 更是有其存在的合理价值。但前置条件的设置也有着明显的缺陷。首先, 从保护公民 (法人) 的诉权来说, 这种规定是没有法理依据的。按照国际惯例, 公民 (法人) 的诉权可以直接到法院去行使, 前置条件实质上是对公民诉权的一种限制, 也是不符合国际惯例的。其次, 在目前我国的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法律制度下, 行政机关最终做出一份行政处罚决定书和人民法院最终做出一份刑事判决书的周期往往较长, 这种无谓的等待很容易使广大中小投资者丧失维权的最佳时机, 同时也间接剥夺了已经获取上市公司虚假陈述相关证据的股东的诉权。再次, 增加了虚假陈述民事赔偿的不确定性。对于上市公司的会计舞弊行为, 证监会可以实施行政处罚, 也可以责令整改和公开谴责, 当然也存在上市公司会计造假行为已暴露却没有被证监会处罚的极端情况, 若规定只有经过行政 (刑事) 处罚才可以提起民事赔偿诉讼, 对投资者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

科龙案的诉讼实践证明, 应该改变现有前置条件中的不合理规定, 以使中小股东把握维护自身权益的最佳时机。在目前条件下, 可以考虑将证监会处罚决定文件作为审理虚假陈述民事赔偿案的重要文件而不是唯一的前置条件文件, 其重要性程度由审理法院自行判定。同时, 证券交易所的公开谴责与公开通报批评文件、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的责令整改通知、证券业协会的处理决定, 以及上市公司自己发布的虚假信息自我更正文件, 都应当列入前置条件范围, 这有利于投资者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进行起诉, 以最大限度地维护投资者权益。

2. 建立中国式的集团诉讼模式。

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司法解释中规定, 对于虚假陈述民事赔偿案件, 人民法院应当采取单独或者共同诉讼的形式予以受理, 不宜以集团诉讼的形式受理。同时规定, 证券民事赔偿案件的原告可以选择单独诉讼或者共同诉讼方式提起诉讼。这些规定将在美国等国家证明是能有效惩治和阻止上市公司会计舞弊行为的法律武器——集团诉讼方式排除在外, 增加了投资者民事索赔的难度与成本。集团诉讼较之于共同诉讼更有利于保护最大群体的最大利益, 同时也可达到诉讼经济和方便当事人诉讼的目的。与共同诉讼相比, 集团诉讼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 集团诉讼将广大投资者寻求法律救济的任务分担给投资者个人, 从机制上丰富和完善了中小投资者维护自身权益的途径;其次, 与共同诉讼的“明示参与”不同, 集团诉讼的作用范围可大到全体受损害的中小投资者, 数量上不受限制, 尤其是可涵盖大量小额受损的小股东, 只要没有向法院明确表达“选择退出”的意思表示, 其受损权益就会得到司法救济;最后, 集团诉讼易实现审判标准、赔偿标准的统一和执行的公正性, 不易出现法律矛盾。

证券民事赔偿案件的被告都是财大气粗的上市公司, 原告大多是中小投资者, 原、被告在实力上对比悬殊。科龙案的实践证明, 目前我国民事诉讼法所适用的共同诉讼制度, 无论是人数确定、可以合并审理的共同诉讼制度, 还是人数不确定、需要公告和诉讼代表人的共同诉讼制度, 都既不能降低普通投资者维护权益的司法门槛, 也不能加大违法者的成本, 已不适应现行证券民事赔偿实务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 有必要引进已被证明行之有效的集团诉讼制度, 鼓励广大中小投资者“搭便车”, 以最大限度地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3. 完善侵权责任因果关系认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的司法解释中规定了侵权责任的因果关系。该规定过分依赖买卖时间, 强调只有投资者在实施虚假陈述行为与揭露或更正该行为时间段内购入并持有与虚假陈述直接相关的证券, 并在虚假陈述被揭露或更正之后卖出的, 投资者的损失才可能被认定为与该虚假陈述有因果关系。此项规定实质上暗含着一个假设, 即虚假陈述在未被揭露之前, 证券价格未受虚假陈述的影响;只有虚假陈述被揭露, 证券价格才受影响而下跌。这一假设在现实中显然是错误的。因为上市公司的虚假陈述一旦作出, 其股价就已经包含了虚假信息, 即使虚假信息未被披露或纠正, 证券价格已经受其影响。现有因果关系的认定可能会带来两方面的负面影响:一是它可能给投资者传递一个错误信号, 即使股价下跌也不要抛售, 不要积极止损, 而是要等待揭露日到来, 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求偿;二是会给舞弊公司传递一个错误信号, 使其尽量拖延虚假信息揭露时间, 选择和使用含糊词句, 或者进行多次不属于风险提示的提示, 逐步诱导投资者抛售股票, 使大部分投资者成为“揭露日前已抛售者”, 以减少可求偿投资者的数量和索赔金额。

科龙案的诉讼实践证明, 虚假陈述揭露日和更正日只能作为虚假陈述人对于投资者于该日后购买股票造成损失的免责事由, 而不应作为交易损失赔偿的划分界线。建议司法解释中关于存在因果关系的投资者的表述应改为“虚假陈述日之后、虚假陈述揭露日或更正日之前购买该股票, 并于基准日之前交易或持有该股票受损的投资者”。

摘要:随着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的出台, 保护投资者权益的法制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然而这些进步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实验性特征。本文揭示的科龙公司虚假陈述案暴露出我国现行虚假陈述民事赔偿制度在前置条件、诉讼方式等方面的不足。因此, 认真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虚假陈述民事赔偿制度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科龙电器,会计舞弊,虚假陈述,民事赔偿

参考文献

[1].刘冠南.科龙案终结202宗起诉超七成和解.南方日报, 2010-05-27

竞聘陈述 第5篇

尊敬的各位评委:

首先,感谢厂里人事制度改革给我带来的这次机遇。我叫XXX,XX年毕业于XX学校XX专业,我竞聘的岗位是井况防治助理师。之所以竞聘这一职位,是因为多年来我一直在作业系统从事修井技术工作。先后担任过作业队技术员、作业监督、大修队技术员、大修队副队长、作业队队长、大队技术组工程师等职务,对油水井大修、措施作业的工序和质量监督、井况恶化的原因、井况防治的措施等方面比较熟悉。同时经过多年的实践,在写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方面也有一定的基础。自觉比较能够胜任未来的工作岗位。

如有幸竞职成功,我将找准定位,迅速进入状态。认真做好事故井的调查治理工作,保证及时到现场,落实井口漏失情况,及时汇报领导,并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制定相关措施。积极深入现场,组织实施油水井井口打卡堵漏、作业找堵漏等措施的制定。

在大修监督工作上。一定不畏艰辛,风雨无阻,随时上井监督,保证大修井施工质量;保证认真贯彻执行厂里的工作部署,对重点、难点大修井自觉加密现场跟踪分析,确保大修施工的顺利进行。

在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上,一定开阔视野、创新意识,多读书、勤动脑,利用一切条件多与其它兄弟单位交

流学习,及时了解掌握相关新技艺,努力开展科技攻关,为我厂井况防治工作水平的提升勤奋工作。

事实陈述VS意见表达 第6篇

在这个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一个麦克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针对一些或者身边的或者公共的事件发表一些看法,而这些言论一旦涉及到被评论者的名誉,则会引来麻烦。比如韩寒与方舟子的论战,最后引起争讼。作为旁观者,我感兴趣的问题是,在评论中如何区分事实陈述和意见表达。

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若干问题的解答》对于如何判断侵权有如下规定:文章反映的问题基本真实,没有侮辱他人人格内容的,不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文章反映的问题虽基本属实,但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文章的基本内容失实,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该司法解释其实与国外通常做法一样,将言论分为两类:事实与意见。事实,是指事情的实际情况,事实陈述是对存在的事情的叙述。意见,是对事物所产生的看法或想法,相较于前者,更为主观。但实务中如何区分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方舟子说,“韩寒在1997年写了《三重门》,书中有这么一段话(略)”,这是关于事实的陈述,但随后他评论说:“这段文字写得很烂”,那后者就是一个意见表达。

为什么要区分事实和意见?影响个人名誉的主要是传播了虚假事实,因为这样会造成多数人的错误认知,而使其受到偏见。但如果是根据事实发表意见,则属于言论自由的范围,因为司法只能判断事实真假而不能判断意见对错。司法必须区分事实和价值判断,前者是否存在可以得到证实,而后者则不然,不能说负面的价值判断就是诽谤。

事实的真假,是用证据去证明的。在方舟子质疑韩寒的过程中,方应该举出证据,这些证据包括韩寒写的书、接受的访谈,以及相关人的证言。就像国学考据一样,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本身也是证据调查的方法之一。

在分析的过程中,作出判断和推断,应该属于意见表达的自由。对意见表达的特别保护源于言论自由理念。其限制条件,只在于评论者不能侮辱他人的人格,也不能捏造事实进行诽谤式的评论。

按照美国式的标准,在“确实恶意”的情况下,评论者是构成诽谤的,这实际上以严格的认定诽谤标准更大限度地保证了评论的自由。尤其是对于公众人物的评价,对言论更是宽容。英美法的诽谤法,有一项重要的抗辩事由是“公允评论”,即言论是针对某些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实而发表的意见,这种意见只要是通常人都可能具有的,即使是夸张的、片面的甚至偏激的,也不构成诽谤。

在韩方大战中,双方及其支持者打了很多口水战,其中有不少是混淆法律概念的。例如,认为质疑韩寒就是质疑私权,认为这属于个人隐私。韩寒实际上就是公众人物,而且属于“自愿的公众人物”,他这十年累积的知名度使他出现在哪里都成为话题。相比于普通人,他显然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公共资源可以利用,不能在享受利益和权利时是公共的,接受监督和质疑的义务时就变成隐私了,何况其公开的作品又不是私人信件。他可以要求质疑者提出证据,也有权以证据回应质疑者,并随时提起侵权之诉。

漫谈可视化陈述 第7篇

每年7月, 通常是举行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 (NOC活动) 决赛的时候。今年是NOC活动第十届之年, 地点选择在了首都北京。

网络教研团队竞赛是NOC活动的新兴赛项, 到今年已历时五届。在这个赛项中, 从信息化教学设计起步, 历经教学设计评价, 反思与完善教学设计, 最终可视化陈述与答辩。可视化陈述的功夫, 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 但却让不少教师感到不可捉摸。笔者拟就可视化陈述谈谈自己的理解。

所谓可视化陈述, 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出现的新名词, 与新媒体、新技术、新方法紧密相关, 能不能用好可视化陈述教学方式, 首先与能否贯彻课程改革精神、变革教学方式直接相连。如果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角度出发考量, 应该在教学设计中突破单纯的“情境激趣”的束缚, 超越突破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的层次, 努力达到创新教学方式的层次, 关注学生在情境学习中感悟方法、发展高层次思维能力、自然达到教学目标 (含突破教学重点和化解教学难点) 要求的认识成果。可视化陈述无非是要求参赛教师用媒体形式更好地阐明自己团队的设计用意。

可视化陈述不是简单的“媒体+陈述”, 而是教学思想与媒体技术、视觉艺术等跨文化因素相融合的陈述方式, 需要掌握结构化表达的方法。结构化表达是一种从纷繁复杂的乱象中去伪存真, 去粗取精地抽象出最简洁、最本质的思维结构的方法, 其核心是提纲挈领, 一层一层抽象, 达到一目了然地把握最基本、最重要的思维框架, 正确描述思维框架中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提纲挈领、层层抽象的思维方法为什么要可视化?所谓提纲挈领、层层抽象是思维主体的主观活动过程, 旁人并不能像思维主体那样可以内省观照, 透彻地体验理解, 需要并可以借助于可视化方法。可视化的目的是让别人也能一目了然地清晰把握自己的思维脉络, 借助新媒体、视觉艺术等跨文化表达方法, 有助于求得陈述效果最大化。

可视化陈述在媒体表达上, 一般表现为图形比表格好, 表格比文字好。可视化的效果, 有“引人入胜适宜用图片, 数据适宜用图表, 表示发展过程 (或阶段) 适宜用‘图形+文字’, 引发思考、引起关注、易于开展互动适宜用大问号, 名词解释和其他解释性文字或需要罗列而并不一定要记住的内容适宜用文字”之说。但是, 具体到什么地方、什么内容、用什么样的图片、什么样的图式、什么样的文字, 则应以内容和思维过程的表现为依据, 尽量清晰表达陈述者的意图。一般来说, 传达意图决定布局方式, 图形作为可视化思维的重要的逻辑载体, 必须能够反映陈述者的思维意图, 而决不能为图形而图形。另一方面, 即使是文字的表达, 也有可视化的意义。俗话说, “魔高一尺, 道高一丈”, 用超大字投影关键词往往也能取得绝佳的视觉效果, 调动听众的思维情感, 使其很好地领会陈述者的意图。可见, 可视化陈述中如何运用技术、思维和视觉传达等因素, 应该是基于思维主体的理解、教学风格与特长, 按照“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各有各法”的要求精心设计。在这个过程中, 陈述者本人也能在思维、审美、肢体语言表达等方面得到有效的提升。

如何陈述课堂教学目标 第8篇

教学目标的重要性

在基础教育领域内, 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 普通基础教育工作的实施者们, 专业化水平迅速提高。对教学目标在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较深入的认识,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提高教学目标达成度的努力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但是,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相当数量的教师, 对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及教学实施技术的了解和掌握仍然处于“无知”状态, 影响教师教学行为最主要因素仍然是习惯的传承, 缺少理性的分析和理论的支持, 这从整体上制约了教师专业发展, 制约了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制约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从课堂教学实施的层面来考察, 对于什么是“目标”, 什么是“教学目标”, 如何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等问题还处在低效和混沌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从学会确立恰当的教学目标着手实不为过。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教师着手教学准备, 进行教学设计时普遍认为“教学目标”是多余的, 对教学实施起不了多大作用, 只是为应付检查才不得不完成这一环节。这种将教学目标虚化的主要原因是, 相当一部分教师不理解何谓“教学目标”, 不了解教学目标分类的基本知识, 不了解教学目标构成的基本要素和阐述的基本要领。那么, 将教育理论专家对教学目标的研究, 转化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操作行为, 让教师在备课时能正确地运用教学目标的陈述技术和教学目标的编写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

教学目标陈述的误区

不论是结集出版的教学案例集里, 还是在各种教育网站中, 甚至是教科书的编纂者精心打造的教学参考书上不难看见, 所谓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中, 对“教学目标”的陈述出现的偏差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混淆

教师在描述课堂教学目标时经常使用“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通过本课学习,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等“放之四海皆准”的表述, 看上去绝对正确, 但实际毫无作用, 人们戏称为“正确的废话”。

下面是关于《游历华夏》一课教学目标的陈述。

(1) 知识目标:掌握地形与气候的多样性, 区域的差异性及区域间的交流与互补, 理解各知识板块之间的联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学习能力;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分析概括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培养和谐共进、爱国爱乡的情怀。

分析这一陈述, 我们可以看到“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学习能力;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分析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培养和谐共进、爱国爱乡的高尚情怀。”这不仅是学习“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学生应达到的目标, 也是学习人文类课程的学生应达到的目标;不仅是人文类课程的目标, 也是自然科学课程追求的目标;不仅是初一学生应达到的目标, 也是高中学生应达到的目标, 甚至是人的一生学习都应追求的目标。这样的目标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活动是不可能实现的, 因此, 它已不是教学目标, 而是教育的宗旨、教育的目的。

目的和目标是不同的。目的是通过某项活动要取得长远的预期结果, 而目标则是通过某项活动要达到的近期效果。教学目的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的要求, 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完成的任务, 它具有根本性、长远性和稳定性。教学目的体现了社会的意志和客观要求, 是以指令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更多地带有强制性。而教学目标只是对特定的教学活动起指导作用, 由授课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要求, 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制定的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习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 它具有现实性、具体性和操作性。教学目标则较多地体现了教学活动主体的要求, 带有相当程度的自主性和自由度。从这个意义上说, 教学目的是某一历史时期学校教学的规范, 不容许随意变更, 而教学目标则是一种策略, 可以由教师根据需要加以调整、变更, 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2.课程目标与课时目标混淆

教学活动可以分为课程、单元、课时等多个层次。因此, 教学目标就包括了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等多个层次。课程目标是指某门课程在教学上总体所要达到的结果, 亦即一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从总体上所要促成的学生的身心变化。课时目标是对每个课时的具体要求, 即一个课时的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 亦即一个课时的教学活动所欲促成的学生的身心变化。“通过系列探究, 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 培养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的能力和关心社会的主体意识。”这是一位教师关于《改革弊端的罗斯福新政》一课教学目标的陈述。在这个陈述中, “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 培养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的能力和关心社会的主体意识。”是学习《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 而非一节课所能完成的任务。

3.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混淆

一位教师在教授《规模空前的战争浩劫》时这样陈述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教学, 使学生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所带来的灾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 使学生对战争的危害有较深刻的认识, 培养他们热爱和平、珍惜和平生活的观念。

对于这样的陈述, 且不说将教学目标割裂为所谓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是否恰当, 因为这三个方面是交织在一起的、相互渗透的。仅就“谁来完成教学目标”这一问题, 就使我们非常困惑了。谁“使学生了解”?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谁“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谁“提高学生对战争危害的认识”?显然, 这都是教师的行为。教学活动的目标是促使学生发生期望的变化,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如果没有促使学生发生变化都是无效的。我们经常听到老师抱怨说:“这个问题我都讲了五遍了, 学生还不会!这不能怪我。”实际上, 教学目标是学生要达到的目标, 而非教师要达到的目标。教师讲十遍、百遍, 学生没有发生期望的变化, 这种教学也是无效的。出现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是对完成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认识有误。

4.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混淆

在对《开辟新的发展道路》一课的教学目标陈述时, 有教师写道: (1) 知识与技能:一战中的俄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临时政府、布尔什维克、阿芙乐尔号巡洋舰、苏维埃、土地法令。这是教师在陈述教学目标时, 最常见的错误。这种表述不做任何学习行为、行为条件和学习程度上的界定, 只是将教学内容罗列堆砌, 把教学内容当作教学目标。

5.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混淆

教学活动是教学中发生的事件, 它是达到目标的手段, 而不是目标本身。但是很多教师这样陈述教学目标: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在图书馆、网络上等查找资料, 组织课堂讨论, 引导学生把握课本知识, 形成学科能力, 养成正确的情感与价值观。这种陈述错在将阅读课本、去图书馆、上网检索、课堂讨论等教学事件当作教学目标本身。

6.表述目标行为动词过于抽象

在对教师教学目标陈述的考察中我们发现, 在教师的词库里“了解”“掌握”“理解”“应用”四个词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行为动词。当我们提出何为“了解”、怎样的行为表明已“掌握”、如何衡量“理解”与否、“应用”与“掌握”有何不同等问题时, 陈述教学目标所使用的行为动词过于抽象的问题就显露出来了。如果使用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等词汇是否比“了解”更具体呢?如果使用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整理等词语是否比“理解”更容易理解呢?如果使用设计、辨析、撰写、检验、计划、推广等表述, 是否比“应用”更具操作性和更易反馈呢?回答是肯定的。

教学目标陈述的规范

1.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目标标的的作作用用又又是是什什么么?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预期的结果, 或是预期的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教学目标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结果的一种主观上的愿望, 是贯穿教学活动全局的一种指导思想, 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而提出的具体要求。

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有三种功能:指导教学方法、技术、媒体的选择和运用, 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 指引学生学习。

2.基于行为主义的目标描述

1962年美国著名教学目标研究专家马杰 (R.F.Mager) 出版了《准备教学目标》一书, 此书的出版被视为“陈述教学目标中发起的一场革命”。在这本著作中马杰提出了一种教学目标编写理论, 他认为一个优良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三个要素:一是行为, 说明通过教学学生能做什么 (或说什么) ;二是条件, 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 即要求目标陈述提供什么样的刺激使学生产生一定的行为 (反应) ;三是标准, 规定符合要求的作此标准, 指明学生达到什么条件才叫合格。在学习国外教学目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有学者提出了关于教学目标本土化的认识, 其主要观点是:

一个完整、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四个要素, 即行为主体、行为活动、行为条件和行为标准。

行为主体——即学习者。教学目标的设计, 其行为描述的是学生的行为, 而不是教师的行为。规范的行为目标开头应是“学生要……学生应该……”等;

行为活动——即用行为动词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如“写出、列出、认出、记住、辨别、比较、对照、绘制、解决”等;

行为条件——即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如“根据图表……看完全文后……”等, 对条件表述有四种类型:一是允许或不允许使用手册与辅助手段, 如“可不可以带计算器”;二是提供信息与提示, 如“在给定的统计图表中, 能……”;三是时间的限制, 如“在10分钟内……”;四是完成行为的情景, 如“课堂讨论时, 能叙述……要点”。

行为标准——即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 用于评测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至少写出三个事例”等。可见, 教学目标不仅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归宿。由此不难看出行为主义的教学目标陈述理论, 在可操作性、可观察性上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可以说是克服教学目标陈述模糊的一剂良方。虽然行为主义教学目标陈述理论存在着只强调行为的结果却忽视了内在心理变化过程, 遇到某些教学任务, 往往会使教师只注意学生外在行为的变化, 而忽视学生内在能力和情感态度变化的弱点。但是, 从现阶段教学实践中教师大多毫无理论支持的情形相比较, 这一理论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有理论指导与无否, 其教学的实际效果会截然不同。当然, 行为目标理论存在的不足还可以通过设计表现性目标的方式加以完善。

3.基于行为目标理论的教学目标陈述案例

以下是一位教师依据行为主义目标理论对教学目标的陈述。

案例一《什么是市场》教学目标:

(1) 学生能举例说明广义市场与狭义市场的不同;

(2) 中等生至少能从商品的生产、营销、供求等方面解释市场;

(3) 学生能从给定的材料中准确判定市场和非市场;

(4) 能够在平时的生活中, 注意观察人与市场紧密关系的事例, 感受“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的人际关系准则。

案例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学目标:

(1) 学生能举出三个身边实例, 说明“规则”的重要性。

(2) 学生能从所提供的制定“规范”的案例中, 归纳制定“规则”的三项基本原则。

(3) 学生收集制度的稳定性和合理性的相关资料, 感受与时俱进的必要性。

从以上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 明确了行为主体是学生, 是学习活动结束后学生应发生的变化。

第二, 使用了“列举”“举出”“解释”“观察”“归纳”“收集”“感受”等较为明确、具体行为动词, 为评价反馈提供了标准。

第三, 提出了“从给定的材料中”“身边的实例”等行为条件。

第四, 制定了“从生产、营销、供求”三个方面、“举出三个实例”、“归纳三项原则”等行为标准。

被害人的虚假陈述 第9篇

在刑事案件中,被害人的陈述对案件的处理往往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但是,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被害人对司法机关作虚假陈述的现象屡屡发生。我们来看如下案例:

案例一:青年赵某以了结恋情为由,骗前女友钱某赴约,在引诱对方喝下催情药后对其两次强奸。钱某随后报案,警方抓获了赵某,赵某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但不久钱某又给公检法三部门寄信称其是自愿与赵某发生性关系的。警方调查后证实,钱某的“改口”是因赵某的母亲孙某多次恳求而说了谎话……

案例二:李某家中被盗480元,其发觉后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但谎称失窃15000元,并让其妻周某与邻居吴某作证证明。后盗贼郑某被抓,公安机关几经核查,证明李某等人所言不实……

可以看出,被害人的虚假陈述,是指被害人在司法机关立案、侦查、起诉、审判等过程中,故意作出与案件事实真相不符的陈述,以影响司法机关对案件的定性、处理的行为。

2 被害人虚假陈述的分类

基于不同的标准和方法,可以对被害人的虚假陈述作不同的分类。

2.1 根据被害人作虚假陈述意愿的不同,可以将虚假陈述分为“自愿型”与“被动型”。

前者是指被害人在不受其他人影响的情况下,自主决定对案情作虚假陈述,如案例二;后者指被害人本不愿作虚假陈述,但在自己亲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罪犯(以下统称施害人)或其亲友等的威逼利诱下,才作了虚假陈述,如案例一。

2.2 根据被害人作虚假陈述目的的不同,可以将虚假陈述分为“开脱型”与“诬告型”。

前者指被害人虚假陈述的目的,是为了给施害人开脱罪责,即减轻或免除罪责,如案例一;后者指被害人虚假陈述的目的,是为了加重施害人的罪责,如案例二。

就“开脱型”虚假陈述的影响程度而言,可以进一步将其分为“免罪型”与“减罪型”。前者是指施害人的行为本已构成犯罪,但被害人的虚假陈述却意欲使其不构成犯罪,如案例一;后者是指施害人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被害人的虚假陈述隐瞒或淡化其犯罪情节或结果,导致司法机关对施害人从轻或减轻处罚。

就“诬告型”虚假陈述发生的时间而言,可以进一步将其分为“模糊型”与“明确型”。前者是指被害人在案发后,尚不知道施害人的大概或具体情况时,所作的虚假陈述,如案例二;后者是指被害人已经知道施害人的大概或具体情况后,所作的虚假陈述。

就“诬告型”虚假陈述的影响程度而言,可以进一步将其分为“如罪型”与“加罪型”。前者是指施害人的行为本不构成犯罪,但被害人的虚假陈述却夸大了其社会危害性,导致司法机关认定施害人构成犯罪,如案例二;后者是指施害人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被害人的虚假陈述加重了其犯罪情节或结果,导致司法机关对施害人从重或加重处罚。

2.3 根据被害人刑事责任能力不同,可以将虚假陈述分为“有责型”与“无责型”。

前者是指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被害人所作的虚假陈述;后者是指因年龄、智力等因素而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被害人所作的虚假陈述。

3 当前司法实践对被害人虚假陈述的处理分析

近些年来,被害人对司法机关作虚假陈述的现象屡屡发生,法学理论界、实务界对该种行为的处理存在诸多分歧。司法实践中大多以伪证罪、包庇罪、诬告陷害罪、妨害作证罪处理。

3.1 被害人的虚假陈述能否构成伪证罪

根据刑法第305条的规定,伪证罪,是指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做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行为。

根据我国的刑事法学理论及现行刑事法律规定,被害人不能成为伪证罪的主体,否则将有违罪刑法定原则。因为:(1)证人与被害人是有区别的。具体而言,被害人是指受刑法保护而被犯罪行为所直接侵害的人;而证人,通常是指“除当事人以外的能对案件提供证据的非当事人”,或指“与刑事案件无直接利害关系,向司法机关陈述自己知道的某案件情况的诉讼参与人”。可以得知当事人和证人是并列的概念,二者互不隶属。因而,证人不可能包含作为当事人之一种的被害人,广义理解证人的概念是没有法律根据的。(2)证人与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有不同的诉讼地位、诉讼权利和义务。由于被害人与案件有特定的利害关系,故其对案件事实的陈述都带有一定的倾向,难于对案件的真相作出客观公正的证言,故应当将被害人排出于证人之外,这已为我国司法解释所肯定。(3)刑事诉讼法明确区分了证人证言与被害人陈述两个概念,把被害人陈述与证人证言并列起来,说明被害人陈述与证人证言是不同种类的证据。证人和被害人各自通过不同的手段参与到刑事诉讼中,即证人通过证言、被害人通过陈述来发挥各自的诉讼功能,因而决定了证人和被害人在诉讼权利、义务及在刑事诉讼中的作用等方面都存在差别。

3.2 被害人的虚假陈述能否构成包庇罪

包庇罪,指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作假证明其掩盖犯罪事实或其他重要情节,意图使其逃避法律制裁的行为。该罪的行为人一般是出于完全使“犯罪的人(被包庇人)”逃避法律制裁的目的而向公安、司法机关提供虚假证明。对照上述被害人虚假陈述的分类,可以看出,仅有“开脱、免罪型”的虚假陈述有构成包庇罪的可能。如案例一中,钱某“改口”的行为,即可能构成包庇罪。同时,恳求钱某“改口”的赵某的母亲孙某构成包庇罪的共犯。

3.3 被害人的虚假陈述能否构成诬告陷害罪

诬告陷害罪,是指捏造犯罪事实,向有关国家机关或有关单位作虚假告发,意图使他人受到刑事处分,情节严重的行为。关于诬告陷害罪,应注意的是:第一,行为人的告发是刑事诉讼程序的开始;第二,行为人往往捏造了全部犯罪事实;第三;行为人所诬陷的对象必须是明确的,虽然并非一定要指名道姓,但通过告发的事实可以明显地看出行为人是在诬陷何人。据此,结合前述被害人虚假陈述的分类,似乎只有“明确、入罪、诬告型”虚假陈述可以构成诬告陷害罪。

3.4 被害人的虚假陈述能否构成妨害作证罪

妨害作证罪,是指以暴力、威胁、贿买等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他人在诉讼活动中作伪证的行为。即该罪的客观方面是行为人对他人的作证行为施以干涉或影响。所以,被害人虚假陈述的行为不可能构成妨害作证罪。但其在作虚假陈述的同时,如果要求他人作伪证以帮助和支持证明其主张的行为,可以另外构成妨害作证罪。如案例二中李某让邻居吴某作证的行为。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如果被害人虚假陈述的情节轻微,例如被害人把被抢5500元钱说成被抢6000元,一般应不予追究。第二,对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被害人的虚假陈述,不能追究刑事责任。但如果属于“被动型”虚假陈述的,则应对以威逼利诱等手段指使被害人作虚假陈述的“幕后者”追究相应的责任。

4 结语

综上所述,作虚假陈述的被害人,要么为施害人开脱罪责,要么为施害人加重罪责,其行为同时必然造成本来就紧张的司法资源的极大浪费,显而易见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理应受到刑罚惩处。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被害人虚假陈述的情形是多种多样的,而现行刑法又缺少对该种行为的明确规定,所以,笼统地说该种行为构成伪证罪、包庇罪、诬告陷害罪、妨害作证罪等,是不确切的。而且,有的的虚假陈述情形,还难以找到合适的刑法规范加以规制。这就需要立法机关及司法机关加强调研,适时修改刑法或出台立法解释、司法解释,以准确有效地打击该种行为。

摘要:被害人的虚假陈述该如何处罚?这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关键词:被害人,虚假陈述,妨害作证,伪证,包庇,诬告陷害

参考文献

[1]当事人是否可以作为伪证罪主体.[EB/OL].http://www.scxsls.com/2010-11-14访问.

[2]北大男生下催情药两次强奸前女友,精心编造谎言.[EB/OL].http://news.sohu.com/2010-11-14访问.

[3]被害人提供虚假证言的是诬告还是伪证.[EB/OL].http://yfzs.huizhou.gov.cn/2010-11-14访问.

[4]刘树德.伪证罪主体中证人范畴的解释.[EB/OL].http://http:/www.criminallambnu.cn/2010-11-14访问.

以“二维”目标关照教学目标的陈述 第10篇

一、教学目标的界定

教学目标按具体化的程度, 在教育或教学实践中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级水平是相对抽象的, 陈述的目标较为宽泛, 它界定某一教育阶段, 如小学、初中、高中等, 努力实现的总目标, 并为安排各种类型的课程和领域提供依据。这一层次的目标在我国往往被称为“培养目标”或“办学宗旨”;第二级水平的目标稍具体些, 它是根据某一具体的学习领域和学生的发展状况, 用行为目标的形式把宽泛的目标分解得更加具体, 通常用来作为课程标准。这些以行为方式来陈述的目标对界定一门教程或一系列教程的目标来说十分有用, 因此常称为“课程目标”;第三级水平的目标分析到操作化的程度, 它往往与具体的情景联系在一起, 对体现较抽象的目标的行为结果给予明确界定, 引导教学的开展, 因此称为“课堂教学目标”。在本文中所论述的教学目标单指第三级水平的教学目标而言, 即“课堂教学目标”。那么, 课堂教学的目标究竟是指什么呢?《教育大辞典》将教学目标定义为“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 “教学目标“一词在1934年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泰勒首先提出。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认为, 教育的真正目标是使学生的行为方式发生有重大意义的变化。现代心理学普遍认为,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学生学习的结果是通过学生的行为变化表现出来的。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通过动作技能等方面的学习, 学生的行为变化可以得到明确的测量, 这一点大家都没有争议, 但是学生通过学习所产生的情感、思维等方面的变化如何被测量呢?实际上, 学生产生情感、思维方面的变化之后, 它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行为方式。因此, 可以通过学生行为方式的变化来判断学生心理的变化, 但要以行为方式的变化来反映学生的心理变化时, 就必须确定具体而且能反映学生心理变化的代表性行为, 这一点至关重要。

二、教学目标的结构

学生行为方式的变化必然涉及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哪些方面的变化;二是变化成怎样。“哪些方面的变化”划定了教学的内容, “变化成怎样”则规定了对应于该教学内容、预期学生在教学结束之后所能养成的那种行为。在这个由内容和行为所组成的教学目标体系中, 内容确定了行为所发生的领域, 而行为决定了在该内容领域上学生所发生变化的方向和程度。拿“能写出清晰而有条理的社会学科计划的报告”这个目标而言, 它所指明的内容领域是“社会学科计划”, 学生通过学习要养成的行为是“能写出清晰而有条理的报告”, 其中“能写出报告”是该行为的方向, “清晰而有条理”是行为所达到的程度。如果把教学目标比作一栋大厦, 那么内容就是这座大厦所坐落的地皮, 而行为是大厦的样式, 它包括了大厦的设计风格、高度等。

三、泰勒教学目标陈述技术

介于教学目标必然要包含行为和内容两个要素, 因此, 良好陈述的教学目标既要指明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 又要指出这种行为所能在其中运用的内容领域或生活领域。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 泰勒提出采用以内容和行为作为两个维度的二维图表形式来陈述教学目标。在这个图表中, 纵列代表行为, 横列代表内容, 这样每一项内容都有对应的行为, 每一个行为也都有其所立足的内容, 于是就出现了每一项内容与每一个行为的交叉点, 那就是教学目标, 教师只要在这些教学目标中选择适当的教学目标即可。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这种图表的功能只是提供一种陈述目标的形式, 而绝非选择目标的方式, 教育目标的删选有其他的程序, 要考虑的因素也与目标的陈述不尽相同, 在图表中列出的这些目标是已经筛选过的目标。比起其他目标陈述的形式, 这种陈述形式使目标的意义更加清晰, 同时也使利用目标来安排学习内容的方式更为明了。不过, 根据这种图表形式陈述目标、有时候确实可以获得以前尚未确认的其他增加的目标, 在这个图表中一开始没有被选择的目标, 其本身就意味着存在这种可能性, 也许有人会识别出某一未被选择的目标, 把它填入这个空格。

四、不恰当陈述的教学目标举例

在实际的教学中, 教师陈述教学目标的情况并不十分乐观, 总结教师不恰当陈述教学目标的方式比较普遍的主要有以下四种:

(1) 把教学目标作为教师要做的事情来陈述。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培养学生……”“使学生……”“帮助学生……”“介绍进化论”“演示p H值测定的实验”“培养”“使”“帮助”“介绍”“演示”, 这些词语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的事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 而无法作为教学的目标。

(2) 将教学目标陈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或过程。比较典型的例子有“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学习九九乘法表”, 这种陈述只规定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容, 没有规定经过这种学习活动后, 学生习得了什么, 学生的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 因而也不能算是教学的目标。

(3) 直接把教学的内容陈述为教学目标。例如在物理课中, 教师将教学目标设定为“能量守恒定理”, 地理课中教师将教学目标设定为“季风的形成”。这种以内容要素的形式陈述的教学目标, 确实指出了教学目标的内容领域, 但是它没有具体指明学生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之后要养成哪些行为, 因此也就无从决定学生要如何学习这些内容。例如, “季风的形成”这个教学目标, 教师是希望学生通过学习单纯地记住季风形成的原理, 还是希望学生能够运用季风形成的原理来分析现实的气候变化?这个问题的回答对教学目标的确定至关重要, 显然, 以教学内容作为教学目标的陈述方式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因此这种陈述目标的方式不尽人意。

(4) 用比较含糊的术语来陈述学生的行为。如“发展批判性思维”“培养鉴赏力”“形成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理解科学原理”。用这种形式陈述的目标确实指出了学生通过学习所要养成的行为, 并大体上也指出了教学的内容领域, 但是根据已知的训练迁移的结果来看, 要达到如此高度概括化的目标, 教学是不大可能富有成效的。就拿“形成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来说, 仅仅指出目标是形成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而不具体指出唤起和刺激这些兴趣的各个方面, 也不明确指出形成兴趣后的行为表现, 这说明目标的阐述还不够清晰, 教师在教学结束之后也很难判断学生是否通过学习发生了预期的行为变化, 教学目标有没有达到就很难判断, 更无从判断教学的效果。在多数情境下, 这些含糊的术语都可以用具体的术语代替, 例如“理解科学原理”这个目标就可以具体化为“用自己的话描述原理的内容, 识别原理的例子, 陈述基于原理的可靠假设, 运用原理解决新问题, 区分两条原理”的教学目标。但是, 在难以找到具体行为术语的情况下, 目标陈述中可以出现这些术语, 如高级的情感态度目标。

五、以泰勒“二维”目标模式关照教学目标的陈述须引起重视

本文第三部分已经介绍了泰勒提出的用行为和内容两方面要素作为两个维度来陈述教学目标的二维图表形式, 这种陈述目标的方式既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 又言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和内容, 是一种有效的陈述形式。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的出版至今已经将近60年, 该书对课程编制、课程研究都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但是在如今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对教学目标的陈述依旧存在很多诸如上述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 以泰勒“二维”目标来参照教学目标的陈述可以应对以上提到的现存教育目标陈述中的诸多问题。在陈述目标时时刻不忘以学生要养成的行为和该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内容领域或生活领域为核心, 便能避免将教学目标陈述成教师要做的事, 或陈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或过程;避免将教学目标直接陈述为教学内容;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以含糊的术语来陈述目标。例如, 在“九九乘法口诀表”的教学中, 若以学生要养成的行为和该行为所在其中运用的内容领域或生活领域来陈述目标, 那么目标就可以陈述为“能熟练背诵九九乘法口诀表, 并能运用九九乘法口诀表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相关数学问题”。我们很清楚地看到, 这个目标所展示的是学生通过学习后行为的变化, 其中指出的行为是“能熟练背诵, 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关数学问题”, 该行为发生的内容领域是“九九乘法口诀表”, 这样就有效避免了将教学目标陈述为教师要做的事、学生的学习活动或过程、教学内容等的风险。

只有以良好陈述的教学目标为教学活动开展的奠基石, 教师才能对教学目标有准确而清晰的认识, 教学活动才能更有效地开展, 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上面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泰勒陈述教学目标的方式可以将目标呈现得更为清晰、准确, 因而在当今的教学实践中可以以泰勒的二维图表方式为主, 辅以其他的目标陈述方式, 使目标陈述得清晰、准确、明了。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发表近60年的今天, 我们用它来参照今天课程与教学领域的各项活动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大辞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10) .

[2]施良方译.瞿葆奎校.拉尔夫.泰勒著.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3]施良方, 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8) .

[4]王小明.教学论——心理学取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10) .

哈佛商学院经典申请陈述(4) 第11篇

描述你经历的一次挫折、失意或是失败。你是如何掌控局面的?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如果无需付出任何努力就可以获得你想要的一切,那么生活将变得单调乏味。上述问题想要考查你是如何面对逆境的,其中关键的一点就在于你如何将自己经历的任何挫折转变成积极的东西。在陈述的时候,注意不要一味地描述失意的事情本身——即使你的描述栩栩如生——而是应该将更多的笔墨集中在你处理问题的方式以及你从中学到的教训上。

下面这篇文章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作者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体现出了其主动性、适应性、自知之明和坚强的性格。这个故事说大也大,说小也小。当你在选择自己的故事时,不要担心找不到那些惊天动地的故事,因为招生委员会的评委们看重的其实是你的理解能力和反省能力,所以事件的大小并不是太重要——你没有必要把自己描述成一只在灰烬中涅 重生的凤凰。

描写失败的文章并不是要挖掘出你性格中的弱点;相反,它的目的是通过陈述塑造你的性格。文章的结构应该简明清晰,陈述应该包括故事的背景、挫折、结果、教训、解决方案以及你未来将如何把你的心得付诸实践。

我们都曾遭受过打击、都曾被爱情抛弃、都曾经历过考试的失败……我们对这一切应该心存感激,因为失败意味着我们曾经努力过,我们的勇气体现在从错误中学习的能力中。写这样一篇文章是让你有机会讲述自己如何重振旗鼓,如何找到新的爱情或者如何在考试中出类拔萃的。英国伟大的领袖温思顿·邱吉尔爵士有句话说得非常好——“解决了困难,就赢得了机会”。你可以利用这次机会向评委们展示你的这一信念。

优秀范文

(中英对照)

During my first consulting project, I was asked to construct a sales plan for an insurance company. The first step was to meet Adam, the director of sales, to discuss forecasting assumptions. A list of questions in hand, I knocked on the door. To my surprise, Adam was very formal in his reception. He did not understand why we were meeting, so I explained that I would be creating sales plans. At that point, he became outright hostile, he barked out his nonanswer to my questions and informed me he was very busy preparing sales p1ans. Before I could suggest cooperation, I was ushered out, and the door slammed behind me. Too shocked to react to the secretary's condescending smirk, I attempted to grasp why a textbook opportunity for teamwork became such a spectacular failure. What had I done to attract such hostility? I had just wanted to help. I called my engagement manager to complain, but he just accused me of handling the situation poorly. I was crushed and convinced that I was not cut out for consulting.

To this day, I am not sure why Adam was so hostile. Retrospectively, I can only guess that he was insulted and threatened, because no one had formally requested his assistance. Instead, a twenty-two-year-old appeared in his office, ready to perform one of his most challenging tasks.

Adam and I never became friends, but the incident profoundly affected the way I communicate. Now, every time I interview a client, I begin by exploring and allaying any fears the person might have. I explain the project's rationale and seek a frank reaction. The rapport thus established makes the interviewees comfortable enough to share private opinions. This very human interaction not only secures me with quick yet profound insights, but also relationships that often far outlast consulting project.

在我做第一个咨询项目的时候,我受命为一家保险公司制定一个销售计划。我的第一步就是去会见这家公司的销售主管亚当,讨论预先的设想。我手里拿着一大堆问题,敲开了他办公室的门。让我吃惊的是,亚当接待我的时候显得非常正式,但他不是很清楚我为什么要见他,所以我向他解释说,我来是为了制作销售计划。听到我的解释,他立刻变得非常不友好。他咆哮着拒绝回答我的问题,并告诉我他自己正忙着在准备销售计划。我还没来得及提出合作,就被他“请”了出去,门在我身后“砰”的一声关上了。我大为震惊,看着秘书恩赐我的假笑,不知所措。我不明白为什么一个课本上所说的团队合作机会竟会以惨败而告终。我到底干了什么,居然引起这么大的敌意?我只是希望给他提供帮助。我给我的项目经理打了一个电话,试图向他抱怨一下,可他责怪我把事情处理得非常糟糕。我的信心被碾得粉碎,我深信自己天生就不是做咨询的料。

直到今天,我依然不明白为什么亚当对我那样不友好。现在回过头来想想,我只能猜测他当时受到了侮辱和威胁,因为之前并没有人正式要求他提供协助,相反的是,一个22岁的年轻人出现在他的办公室,准备去做本属于他的一项最具挑战性的任务。

我和亚当始终没有成为朋友,但是这次意外彻底改变了我与别人交流的方式。现在每当我去访问一个顾客的时候,我总是先细致试探,缓解顾客可能抱有的不安。我会阐明项目的基本理念,并期待顾客的直接反应。由此建立起来的融洽关系使得被访者感到很舒服,并愿意和我分享个人的看法。这种非常人性化的交流不仅让我得到了又快又深刻的见解,而且让我们建立起了远远超出咨询项目本身的良好关系。

评析

这是一篇非常好的描写失败的文章,原因之一就是文章重点描述的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结局。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很多文章讲述的焦点是一路坎坷,到头来写的却是一个成功的故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的态度坦率真诚,他坦言自己把与亚当的见面搞得一团糟。虽然作者没有直言,我们大概可以猜测出他和亚当从来就没有过什么建设性的工作关系(我们不管他们后来是否成为了朋友)。由此而言,这篇文章是合乎逻辑的关于失败的文章。当你在描写自己的失败经历的时候,不要把时间浪费在“粉饰”糟糕的结果上,而是要先把事情的真相说出来,接着再往下写。

英文自我陈述体裁分析及其应用意义 第12篇

关键词:体裁分析,体裁,自我陈述,语步结构,英文写作

自我陈述 (personal statement) , 又称作研究生院申请书 (the graduate school application letter) 是一种特殊的学术促销体裁 (academic promotional genre) (Bhatia, 1993) , 它在中国学生申请国外大学研究生项目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遗憾的是, 国内外对这一特殊体裁的科学研究少之又少, 不仅如此, 在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中, 关于这一文体的写作教学至今也仍是空白 (Ding, 2007) 。在这种情况下, 不少想要出国深造的中国学生只能求助于所谓的教育中介机构或者水平参差不一的网络资源, 这使得他们相对于国外本土学生和其他国际学生在申请研究生项目时处于劣势。而这一劣势并不仅仅是由单纯的语言能力造成的, 更多的则是由中外教育体制不同所造成的他们对自我陈述这一特殊英文写作体裁缺乏系统科学的认识:对这一体裁的既定结构 (conventions of the genre) 、语篇群体 (discourse community) 以及阅读者期望的不了解正是造成中国大学生在面对自我陈述写作时产生恐惧的源头。

Graff and Hoberek (1999) 曾经总结指出, 自我陈述写作失败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因为缺乏对这一体裁语篇使用群体和既定结构的充分认识。Freedman 和 Medway (1994) 曾经指出体裁分析 (genre analysis) 是在深入研究任何体裁时的最好方法, 因为它能将社会和文化因素同语言本身联系起来, 从而更好的揭示某种体裁的应用、形成和发展。首先运用体裁分析揭开自我陈述的面纱, 接着提出分析结果对中国学生在写英文自我陈述时的应用意义。

1 概念引入

1.1 体裁分析 (genre analysis)

John Swales (1990) 认为体裁 (genre) 是交际实践的一种分类表现形式, 有其独特的交际功能。交际目的是确定体裁和体裁分类的重要因素, 交际目的制约着语篇的形式、内容与难度。而充分了解文本的使用策略则是成功驾驭某类体裁的必要条件。体裁分析就是建立在区分不同体裁和促进实现不同体裁的交际目的而形成的一种从语篇角度出发的分析方法, 它不但涉及文本分析, 而且涉及语篇分析, 只有在二者相结合的情况下才能达到我们研究语篇交际目的和文本使用策略的目的。

通过对文本中词汇和语法的分析, 能使我们对语篇的语体特征 (linguistic features) 有更好地了解, 加深对某类体裁语言表面特征的认识;通过对语篇结构的分析, 则能使我们更好的掌握某类体裁行文布局的规律以及形成这种规律的原因, 从而在写作的谋篇布局时做到游刃有余。根据Swales (2001) , 体裁分析是从语篇的题材角度解析特定的语篇所具有的特定认知结构, 它是英语教学研究中所使用的一种重要分析方法 (秦秀白, 1997) , 也是能使我们充分认识自我陈述的既定结构和语篇特点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

1.2 语篇群体 (discourse community)

Rodney Jones (2012) 指出体裁总是与一群有着共同目的和共同的实现这种目的方法的人息息相关, 而这一群人就是语篇群体 (discourse community) 。对于自我陈述这一体裁来讲, 其语篇群体不仅包括不同研究生院项目的申请者, 还包括这些项目背后的研究生院委员会和教学人员, 而他们就是学生自我陈述和其他申请材料的阅读者和决定着录取资格的人。可见, 自我陈述的写作者—即学生与阅读者—即研究生院委员会和教学人员之间的关系是极不平等的, 每位申请者都会极尽所能的证明自己的能力。如果不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在构思和写作中时刻将语篇群体的阅读需求放在首位, 中国学生是很难写出令人满意的自我陈述的。

2 研究目的与方法

2.1 研究目的

作为描述性的对比研究, 本文旨在运用Swales (2001) 的CARS (Create A Research Space) 语篇分析模式, 通过对15篇英文自我陈述进行语步结构 (move structure) 的归纳总结, 对比中美大学生在自我陈述写作中产生的不同点与相同点, 同时总结出一篇成功的自我陈述所需要具备的语步 (move) 和步骤 (step) , 从而更好的指导中国学生写出成功的自我陈述, 帮助他们在申请国外研究院项目时变劣势为优势。

2.2 理论依据

Bhatia (1993) 曾经总结指出:分析的理论基础和语料分析是体裁分析必不可少的两个步骤。在理论基础方面, 因为在文献中只找到很少找到关于自我陈述的研究, 而且运用的研究方法仍然是体裁分析法, 所以本文将主要着眼于语步—步骤研究法 (move-step analysis) , 这也是Swales (2001) 在其专著Genre Analysis中所提出的研究方法。它经过30多年的发展演变, 到目前为止已经日渐成熟。

在体裁研究领域, 语步 (move) 被定义为一个作者在实现某种文体的交际意义时所要经过的步骤, 而每一个语步又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由不同的步骤来实现。语步有长短之分, 从一个句子到几个段落不等, 但它在性质上却不变, 它一定是为实现作者传播某种观点而服务的 (Rodney, 2011) 。根据Ding (2007) , 语步分析是体裁研究中的重要方法, 因为语步是文本中语义和功能的结合单位, 由交际目的和语言范围 (linguistic boundary) 来区分。

语步鉴定 (identification of move) 则是由文本的修辞目的和被语言线索 (linguistic clues) 划分出的意义单位 (meaning unit) 所决定的, 这些语言线索不仅包括话语标记语 (discourse markers) , 如连接词, 还包括明显的主题 (marked theme) 、时态和语态的变化和新的词汇的引入等。

在本研究中我们着重于由段落分界, 小标题和新词汇新概念的引入来判断区分不同的语步;步骤则由不同语步下包含的不同交际目的来划分。语步—步骤分析方法的优势就在于它可以“按照不同的交际目的将语篇的各个部分范畴化”, 从而反映不同体裁语篇所具有的特定写作布局和语言特点 (刘凤峨, 2011) 。

在现有文献中, Ding (2007) 通过使用语步—步骤分析法分析美国学生申请医学院项目的成功自我陈述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通过总结, 他指出成功的医学院申请自我陈述需要包括以下5个语步:解释申请动机;陈述在医学领域已经取得的成果;讨论人生经历;描述未来职业规划和展示个人性格魅力, 这5个方面排序不分先后。虽然这一总结是建立在美国学生申请医学研究项目时的自我陈述, 但它对本研究仍然有着非常宝贵的指导意义。

2.3 语料

本研究中的语料, 即15篇英文自我陈述中, 5篇由美国学生写成而另外10篇则是中国学生所做。这5篇美国学生的自我陈述都是下载自国外高等学校官方网站的成功案例, 这些文章旨在指导潜在申请学生写出合格的自我陈述。这些文章都伴随有作者现在就读学校的信息, 所以这5篇自我陈述都是非常值得中国学生借鉴的。在另外10篇中国学生的作品中, 有5篇是笔者身边同学所写, 他们已经被英美等国的高等学校研究院成功录取;另外5篇则是笔者在2011-2012年期间修改5位国内大学三、四年级学生时得来的他们不成功的习作, 在此特别感谢我身边这些同学们的慷慨分享。

2.4 方法与步骤

研究步骤将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对15篇自我陈述进行字数统计, 对比成功和不成功自我陈述在文章长度上的差异;第二个方面是运用上文中所介绍的体裁分析法。而在运用体裁分析法时又包含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对语篇进行宏观结构分析, 根据Ding (2007) 所总结出的成功自我陈述需要具备的5个语步, 将每一篇文章参考语义划分为5个方面:解释申请动机;陈述在求学领域已经取得成果;讨论人生经历;描述未来职业规划和展示个人性格魅力, 然后再统计他们的分布和出现频率, 从而对比中美学生文章之间的结构区别, 以及成功的自我陈述和不成功自我陈述在文章结构上的区别;第二个方面则是对语料的微观结构分析。我们将运用Swales (2001) 的语步—步骤分析模式, 将15篇自我陈述逐一分析其各自包含的语步与步骤, 然后进行对比统计, 从而更加真实的反映3种不同类型自我陈述之间的结构框架差异。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三类自我陈述的长度统计

首先, 在进行体裁分析之前, 我们将15篇文章根据其作者分为三类, 一类为美国学生成功的自我陈述, 一类为中国学生成功的自我陈述, 最后一类为中国学生不成功的自我陈述。在分析文章的结构框架之前, 三类文章长度之间的对比已经清楚地展示在表1中。

从表1中可以看出, 成功的自我陈述无论是由中国学生还是美国学生写的, 都比不成功的自我陈述要长, 所以要想写出一份合格的自我陈述首先要在字数上做到与成功的文章差不多。当然, 这绝不意味着文章越长效果越好, 有时候文章的长度过长也会给人拖沓之感, 反而达不到好的效果。700字左右, 就是一个合理的长度。

3.2 宏观结构分析

根据在研究方法中Ding (2007) 提出的5个语步:解释申请动机;陈述在相关领域已经取得的成果;讨论人生经历;描述未来职业规划和展示个人性格魅力, 我们在每篇自我陈述中寻找与这5个语步相同或类似的语步, 然后对这5种语步在15篇文章中的出现频率进行对比统计。

统计结果见表2, 在中国学生不成功的自我陈述中, 有一半以上缺乏描述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和展示个人性格魅力这两个方面。 这两个方面恰恰是最能给研究院和教员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 个性魅力的展示并不一定需要描述自身的许多特点, 只要着重描述一两件特殊事件, 就能充分体现出一个人的生活态度, 遇事处理状态和抗压能力。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更是一个申请者必须要想明白并展示给申请学校看的重要方面, 因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合格的社会工作者, 申请者不但需要展示自己的潜力更要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

3.3 微观结构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 所有15篇自我陈述都包含有其他三个语步:解释申请动机, 陈述在相关领域取得的成果和讨论人生经历。在这里, 为了更加深入的分析, 我们使用语步—步骤分析法对文章中含有前面两个语步的语篇进行微观分析, 再经过归纳演绎将它们更加详细的各自分成了表3所列的几个步骤。

在15篇文章中, 解释申请原因都不约而同的占据了较大篇幅, 而且每个申请者所陈述的原因都不同, 然而这些不同的原因却都是大致围绕在4个话题点上展开, 于是这4个话题点被确定为第一个语步下的步骤:表达兴趣, 展示对学科理解, 陈述对申请学校的向往以及谈论个人 (家庭) 原因。同样, 陈述在相关领域取得的成果也被划分为:学业成绩, 研究经历和工作经验3个步骤。

这6个步骤在语篇中出现的频率分别展示在表3和表4中。

由表3中可以看出, 只有3篇不成功的自我陈述包含有展示个人对相关学科的理解这一步骤, 而所有文章都包含了兴趣的表达和个人或者家庭原因陈述这两个步骤。对学科的理解是攻读研究生院学生必不可少的素质, 因为研究生院的学习不同于本科期间着重于基础知识的巩固, 而是需要学生自己具有探索发现的能力, 没有对学科的深入理解, 只有兴趣爱好或者家庭因素都不足以使学生发现提出新问题, 然后创新发展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同时, 可以看出, 表达对申请学校的向往并不一定必须包含在一篇合格的自我陈述中, 归根结底, 一篇好的自我陈述需要作者表达真情实感, 才能说服和打动阅读者。

在表4中, 所有作者都谈到了自己的学业表现, 但是在另外两个步骤方面, 美国学生的表现明显优于中国学生, 即使是在成功的中国学生自我陈述中, 也只有3篇提到了研究经历, 1篇提到了职业工作经验。当然,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国大学生在校期间过分专注于课堂知识, 缺乏将书本知识与用到实践中去的经验, 相对于美国学生来说, 中国学生在独立科学研究和职业工作方面非常欠缺。

自我陈述的交际目的是向读者展示作者能力与潜力, 并说服读者录取申请者。这种说服性文章的内容一般并不可能整齐的被划分为Ding (2007) 所提出的五个语步, 更多的时候这五个语步之间相互包含, 很难将他们区分开来。而且本研究中的一些文章, 因为作者为了吸引眼球而在书写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和新颖的结构, 这使得生搬硬套以前学者的研究结果显得并不可行。于是, 为了真实反映本研究中语料的分析结果和其对特殊英语写作教学的实际运用意义, 我们对10篇中美成功自我陈述进行了详细的语步—步骤分析法, 并归纳出以下语步—步骤结构:

语步一 (M1) :铺垫下文或者介绍申请者基本情况

语步二 (M2) :解释申请动机

步骤一 (S1) :表达兴趣

步骤二 (S2) :描述个人经历

步骤三 (S3) :表达对申请学校向往

步骤四 (S4) :展示对学科理解

语步三 (M3) :陈述相关领域取得成果

步骤一 (S1) :学业成绩

步骤二 (S2) :研究经历

步骤三 (S3) :工作经验

语步四 (M2) :描述学科研究方向

语步五 (M2) :展示未来职业规划

从上面的语步—步骤结构可以看出, 由这10篇成功的中美学生自我陈述分析归纳出的结构与Ding在2007年提出的自我陈述语步结构有很大的相似性, 不同之处就在于将个人经历的描述归纳为语步 (M2) 中的一个步骤, 同时将铺垫全文和介绍申请者基本情况列为一个单独的语步。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首先是它们所占篇幅在文章中的变化, 其次是考虑到它们在帮助申请者达到交际目的时所发挥的作用。除顺序可以变化外, 上面表格中所出现的语步—步骤结构是一个想要申请成功学生在撰写自我陈述时必须遵循的结构。

4 结语

以15篇中美学生所写英文自我陈述为研究对象, 通过综合运用Swales (2001) Bhatia (1993) 和Ding (2007) 的体裁分析模式, 逐一分析了英文自我陈述的宏观和微观结构, 得出了一套相对完善的英文自我陈述的语步——步骤结构。

今后, 想要申请国外研究生院项目的中国学生在撰写自我陈述时可以遵循上面的语步结构, 同时也可以加入自己独具匠心的安排, 例如, 有一篇中国学生成功的自我陈述就是以细胞核的结构为框架讨论了我自的人生规划, 成长环境和对生物工程这项学科的理解, 可谓新颖别致, 抓人眼球。这一创新也是Bhatia (1997) 所提出的体裁弯曲 (genre bending) , 通过违反一种体裁的一般呈现形式, 从而达到曲径通幽的目的。

本研究受到语料数量及类型的限制, 对自我陈述的分析结果可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但是在综合对比以前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 本研究的结果是真实可取的。本研究通过对比中美学生的自我陈述, 调查了成功和不成功的中国学生自我陈述, 更加完善了以前单独研究单个地区成功语篇的研究, 同时填补了针对中国学生英文自我陈述写作指导的空白, 相信对想要继续出国深造的中国大学生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Bhatia, V. (1993) .Analysing genre:Language use inprofessional settings[M].London:Longman.

[2]Bhatia.V. (1997) .The power and politics of genre[J].World Englishes, 16 (3) , 359-371.

[3]Ding, H. (2007) .Genre analysis of personal statements:Analysis of moves in application essays to medical anddental schools[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6 (3) , 368-392.

[4]Freedman, A., &Medway, P. (1994) .Locating genrestudies:antecedents and prospects[J].In Genre and theNew Rhetoric.Bristol, PA:Taylor&Francis.

[5]Graff, G., &Hoberek, A. (1999) .Hiding it from thekids (with apologies to Simon and Garfunkel) [J].Col-lege English, 62, 242-245.

[6]Jones, R. (2012) .Discourse Analysis[M].Abingdon, Oxon;New York:Routledge.

[7]Swales, J. (1990) .Genre Analysis: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Swales, J. (2001) .Genre Analysis: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al Press, 2001.

[9]刘凤峨, 王志祥.硕士学位论文英文摘要体裁分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 (3) :48-50.

上一篇:历史课堂教学我之所见下一篇:编制加工工艺

热门文章

陈述报告

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