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健康促进

2024-05-10

运动与健康促进(精选11篇)

运动与健康促进 第1篇

关键词:体育运动,健康,促进

中华民族有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天道酬勤。这在养生方面主要是指勤劳动、勤运动、勤活动。勤于动,是增强生命内在强度、延续生命时间长度的一大前提。 在西方,以动养生的观念也很盛行,如“生命在于运动”(伏尔泰语)、 “聪明人治病靠锻炼”(德莱顿语)等。

体育运动是促进身体健康的主要手段,这一点从古今中外的历史事实中都可得到佐证。对于体育运动的健康促进观,有两种观点:

一、自然科学的体育健康促进观

1.运动促进健康,还是损害健康 。 体育运动 是促进还 是损害健 康,关键是看运动者对运动把握的 “度”。所谓适度,就是指运动者经过体育运动后,没有不良现象,自我感觉良好。过度的运动对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会带来负面的效应,特别是对心肺功能的提高不利。适度的体育运动是促进健康的,过量的和超负荷的运动会对机体产生危害,损害运动者的身心健康。一项生理实验表明:心率超过174次/分并持续5分钟,就会损害机体的健康。

2.适量运动促进机体健康的作用显著。

(1)增进身体健康。参加体育运动,能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加强组织新陈代谢,使骨的结构和性能发生适应性变化。同时,经常进行体育运动还能使骨增长,有助于身体长高。一份调查显示:经常运动的初中生在同等条件下(性别、遗传、营养等)与不经常运动的同龄人相比,身高平均高出4~7厘米。参加体育运动能增加关节的灵活性和牢固性,提高关节周围韧带、肌肉的伸展性,增强肌肉的力量。体育运动可以使身材匀称,塑造出健美的体型。体育运动有助于心肺功能的改善。曾有报道:从小关在笼子里长大的兔子和夜莺,外表貌似发育正常,但是,一放回大自然,兔子跳了几下就倒下,夜莺高叫了几声就死亡。解剖它们的胸腔发现心脏破裂。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促使呼吸肌发达 ,提高呼吸能力,使身体能持久地进行练习。此外,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还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活性,使动作更协调,反应更灵敏。 由于体育运动可以使新陈代谢更加旺盛,心肺功能,消化功能得以加强, 从而能提高机体的抵抗能力,减少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2)促进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适量的体育运动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 而且对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也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体育运动可以改善情绪,消除心理障碍。国外有一位心理学家曾用体育疗法治疗人的抑郁症取得良好疗效。通过体育疗法的实施,病人的忧郁状况大为改观,精力充沛了,态度较以前积极了,变得愿意与别人交往,情绪和注意力明显好转,绝大多数人感到自己已从抑郁中解脱出来,又能正常学习与工作了。 体育运动可以转移人的注意力,它能够作为一种宣泄情绪的途径,在运动中将紧张、郁闷、委屈等不良情绪释放出来,达到缓解不良情绪的功效。 它既有助于解脱精神上的痛苦,又能增强体质。

3.健身方法科学化。为了使体育运动收到预期的健身效果,体育运动要遵循一定的科学原则。将一些健身方法定量化,以运动处方的形式来提升健身效果,为不同人群(年龄、性别、体质状况)设定相应的健身运动方式,以达到最佳的健身效果和安全的运动模式。如不同人群参照不同的有效心率(靶心率)可以取得最好的健身效果。

4.体育运动所带来的健康问题。

(1)运动员的健康问题。竞技运动是对机体的一种摧残,因为竞技运动使机体长期、持续地承受高强度、大负荷的运动刺激。可以说,几乎所有的高水平运动员都是伤痕累累的。这种有损健康的伤害,在训练过程中, 在比赛过程中,甚至在调整恢复期, 都有可能发生。健康第一,是诸多运动员恪守的原则,因为,健康意味着可持续发展,健康意味着一次放弃后还有更多可以把握的机会。现在的竞技体育远远超出它原有的范畴,蕴涵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为片面提高运动成绩而不择手段,如药物、兴奋剂滥用,毫无疑问损害着部分运动员的身心健康。

(2)健身者的运动安全。健身者的文化素质、体育基础、体质状况等差别很大,很难保证每个健身者采用的方法、手段都符合科学性的原则,更不必说他们都是按照运动处方,并在运动过程中加强了医务监督。这些因素就使健身者的运动安全存在一定的隐患。

二、人文社会科学的体育健康促进观

1.体育要面向全人类发展的根本需要。体育是为增进健康服务的,而健康是人类的第一财富,有了健康, 人类才能发展,社会才会进步,所以说体育是面向全人类发展的根本需要。

体育运动对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 第2篇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学生,家长,高校乃至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运用文献资料分析了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及类型,阐述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认为体育运动不仅能够改善大学生的机体健康状况,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治疗学生的心理疾病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

近年来许多调查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据2002年中央电视台12月16日的报道,我国大学生患心理疾病已达到18.46%,而且还有上升趋势。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迫在眉睫。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和特征1.1心理

“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身体强壮,而且要有健全的身心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是完整健康概念的组成部分,在个体的健康与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个体良好素质的具体表现。学校心理

大学生成才,体育运动,身心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体育活动,水平,队伍,前部,影响,忽视

身心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大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未来高新科技队伍的健康水平和科技效益.长期以来人们把身心健康仅仅理解为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长期忽视.针对目前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状况,根据体育运动的特点及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心理状态,探讨体育运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影响和作用.

毛泽东曾讲:“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也在很早就提出了“生命在于运动”的至理名言。可见,一个强健的体魄对于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而强健的体魄则来源于体育锻炼。总之,体育锻炼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大学生。

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群。我们往往由于忙于应对繁重的课业负担以及其它一些事情而忽视了体育锻炼,另外,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又使我们不得不长时间不能活动,所以,我们更需要体育锻炼来强健我们的身体。

首先问你应该认识一下现代健康的新理念“机体功能活动正常”就是健康,这是对健康的一种认识。尽管这一健康概念较客观地反映了健康在生方面的本质,但是它只是注意到人的生物属性,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未能涉及人的心理状态,因此,这是不全面的。较确切的健康观念应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把人的健康与机体的生理、心理状态和对社会的适应三者紧密统一在一起的三位一体的健康观念。

在健康的三要素中,身体生理健康是基础。它是其他健康要素的发展前提和保证。身体健康首先应身体机能正常,各器官系统功能协调配合,代谢良好。较高水平的生理健康表现为体能良好,体能是一种满足生活需要和有足够的能量完成各种活动的能力,它源于身体的能量物质储备器官,体育锻炼是提高体能的关键途径,增进健康的有效方式。

心理健康是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健康的全面关注的表现。它是指一个人处于自我感觉良好,并与他人和社会保持和谐的状态。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体育锻炼密不可分,体育锻炼可以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调节心理平衡,降低紧张的心理。

社会适应能力是对健康概念的科学延伸,体现了时代发展对人的进一步要求。它是指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扮演社会角色的能力。

2.1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

①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紧张; ②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

③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④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⑤能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⑥体重得当,体材匀称,站立时头、肩、臀位协调;

⑦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⑧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⑨牙齿清洁、无龋洞、无病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症状;

⑩肌肉皮肤富有弹性。

2.2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体的影响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体育锻炼能增强我们的体质。天天深陷于繁重的学习生活,若想应对自如,一个强壮的身体是必不可少的坚强后盾。可想而知,假如自己的身体弱不禁风,迟早有一天自己会被压力压垮的,又何谈成绩如何如何,这是多么的得不偿失啊。另外,强健的体质还能帮我们抵御许多疾病的侵袭,使我们免于疾病的干扰,从而有更多的时间更好地进行大学生活。还有,比较长远地讲,一个强健的体魄对于我们寿命的延长也是大有裨益的。

体育锻炼有助于智力的发展和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大脑的开发,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更加集中,对外刺激的反映更加迅速、准确,还可以提高人的视觉、听觉、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增强。

2.3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善情绪状态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心情郁闷时去运动一下能有效宣泄坏心情。尤其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能被升华或转移。大学生常

因名目繁多的考试、相互间的竞争以及对未来工作分配的担忧而产生持续的焦虑反应,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可使自己的焦虑反应降低。

(二)提高智力功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自己的智力功能,不仅使锻炼者的注意、记忆、反应、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还可以使其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等,这些非智力成分对人的智力功能具有促进作用。

(三)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包括“我是什么人”、“我主张什么”、“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等等。体育运动使人正确认识自我。人在运动中对自己身体的满意可以增强自信,提高自尊;竞争又使自己的社会价值被认可。由于坚持体育锻炼可使体格强健、精力充沛,因而,体育锻炼对于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至关重要。

(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在体育锻炼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意外的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锻炼者越能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运动能培养人的意志。参加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人勇敢顽强、坚持不懈的作风,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与机智灵活、沉着果断的品质,还有使人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大学生从锻炼中培养起来的坚强意志品质能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五)消除疲劳疲劳是一种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的情绪消极,或任务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大学生持续紧张的学习压力极易造成身心疲劳和神经衰弱,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参加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则可以使他们身心得到放松。

(六)增进快乐,调节情绪

大学生通过参加体育锻炼特别是参加那些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运动项目,可以使人从中得到快感。一些研究表明,经常进行体育活动的人,大脑会分泌一种可以支配人心理和行为肽类,具有振奋人心的作用。研究还认为,体育锻炼是使中枢神经系统得到适度的应急并达到愉快水平的工具。因此,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大学生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陶冶情操,并使烦恼、不安、寂寞、自卑等不良情绪得以解除,促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体育锻炼对那些患有神经衰弱症等疾病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改善和治疗作用。它对于减轻由于紧张和压抑而引起的神经系统病变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七)治疗心理疾病体育锻炼被公认为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在大学生中,有不少人由于学习和其它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焦虑症和抑郁症,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这些心理疾病由于体育运动的集体性和公开性,在体育运动中的人际交往,能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融洽关系,团结协作。体育运动能培养合作与竞争意识。合作与竞争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结论

综上所述,在分析了体育锻炼对健康的影响后,不难看出,体育锻炼不仅能强健身体、增强体质,还具有完善身体、发展身体、修炼人生、健康心灵、健全人格、提高适应能力等功结合不同体育项目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来协调大学生的个性和性格

各种体育项目针对不同的心理特点有极好的治疗作用,比如,对孤独不合群者可选择参加足球、篮球、排球、接力赛、拔河等集体项目,这有利于逐步改变不合群、不善于交往的性格。急躁易怒者可选择参加太极拳、下棋、长距离自行车或慢跑等缓慢而持久的项目,可培养自控能力,稳定情绪。胆怯腼腆者可选择参加游泳、溜冰、拳击、单双杠、跳马等需要勇气的项目,可通过锻炼而胆大起来。优柔寡断者可选择参加乒乓、网球、羽毛球、击剑、跨栏、跳高等要当机立断的项目,能帮助确立办事果断的性格。遇事紧张者可选择参加比较激烈的体育比赛,通过锻炼以培养在形势多变情况下保持冷静沉着的本领。再如。健美操是近年来大学体育中最受欢迎的项目之一,它的动作简单大方,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练习要求动作的到位和力度,比较容易掌握。健美操使大学生带着一种心理美的人文理念,去塑造人体外在的形体美,带着饱满“内在”的激情,在改善身体各项机能的同时,表达积极向上的精神的时代感。形体训练和健美操的有机结合不仅能提高大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还能矫正不良的身体姿势,改善形体,培养高雅的气质和风度,从而达到内在美于外在美的和谐统一。利用体育活动的竞争性、集体性和规则性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懂得社会和适应社会

笔者认为,社会化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大学生将来毕业之后走上工作岗位最终面对的就是社会,因此,大学期间形成的良好心理素质能否为将来懂得社会和适应社会所服务是大学体育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衡量标准。体育有竞争性、集体性和规则性等不同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对健全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品质。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1)体育活动的竞争性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

体育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展各种体育活动。体育教师可深入到各院系、体育协会,开展体育活动。做到人人有项目,周周有对抗,月月有比赛。打破传统的竞技体育竞赛项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比赛。使体育比赛大众化,在学校内大力改革现有的竞赛项目,开发创造出更多更好地适应全体大学生都能参与进来的体育竞技项目,如:踢毽子比赛·轮滑比赛I健美操比赛;拔河比赛;定点投篮比赛等等。不定期组织宿舍与宿舍、班级与班级、院系与院系之间不同水平和规模的竞赛活动。改变过去体育竞赛只是少数人参加的局面,为全体大学生的共同参与比赛搭建良好的平台,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比赛。努力培养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激发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把大学生从电脑前,引到体育锻炼中来。让大学生在学校这个大集体里,开心、健康地生活、学习。大学生掌握体育的身体练习,可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和生活自理的信心,能培养学生具有现代人所需要的竞争意识与协助精神,对他们适应社会的需要是及其重要的。甚至能影响他们的一生。体育教育也要求学生只有自觉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才能有效提高体育成绩,达到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是典型的自律方式,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很好的诱导作用。体育教育中,大学生们能得到许多和别人交往的机会,学习到有关的交往技能,得到必

要的训练和实践,能够很快地适应大学生活,也为以后适应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2)体育活动的集体性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和心理承受能力。

各种不同的体育活动可以加强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和健康心理的塑造,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在运动中展示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运动过程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既能符合社会需要,又能适应社会的人。体育运动具有艰苦、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它使大学生在体育运动和体育竞赛的竞争与失败中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毅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并从中体味人生的哲理,提高心理适应能力。科学证明,体育活动能够释放大学生的抑郁情绪,缓解心理疲劳。经常锻炼能让大学生开朗豁达、积极拼搏、勇于进取,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而且促进了身心的健康发展。

(3)体育活动的规则性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行为规范意识。

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体育运动可以提供社会规范教育的场所和实践社会规范的模拟机会,但每项体育比赛都有各自的规则要求,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必须确立明确而细致的行为规范。这样每个大学生都自觉地用规则来约束自己,运动规则就成了约束大学生在运动时的无形力量,最终学会了遵守纪律、学会了自我约束、学会了公平竞争。而体育教育中课堂常规、教学要求、考核要求及标准等都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行为规范意识的形成。

合理运动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第3篇

关键词:青少年 健康成长 运动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266-01

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青春发育期是人生第二个生长加速期,也是青少年性格、品质形成的关键期,因此,应给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条件,保证他们能参加足够的体育运动。我国青少年体质和健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教育部从2002年开始,在北京、内蒙古、辽宁等14个省(市、区)建立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每两年对我国学生健康状况进行一次监测并发布公告。2010年进行的监测结果反映中国学生体质发展趋势很不乐观。对18多万名7~22岁城乡男女学生进行的监测结果显示,与2002年相比,我国学生在继续“发福”的同时,爆发力、力量等素质也继续下降。超重及肥胖学生明显增多,已成为重要健康问题。与此同时,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小学生三成,初中生六成,高中生接近八成,大学生八成。天津市的调查结果显示,该地的学生身体素质甚至已经降到20年来的最差水平。在近几年的高校招生中,有85%的考生报考专业受限;在近两年的征兵工作中,有63.7%的高中毕业生因体检不合格被淘汰。这些数据给我们强烈的警示。从个人的角度来说,体质健康关系个人的幸福生活,而对于国家来说,则关系整个民族素质和国家竞争力。

造成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如下。

(1)应试教育让孩子远离体育。为了孩子的未来,也迫于就业压力,家长别无选择地将孩子往高考升学的独木上赶,许多孩子在补习班、辅导班中疲于奔命,没有充足的时间参加体育活动。

(2)体育教学模式让体育缺乏吸引力。中国体育教学的达标考核模式借鉴是前苏联的“卫国体育健身制度”,当时中国教育界是为了丰富体育活动而选择了达标这一考核方式。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如今的体育活动变得丰富多彩,学生可以选择的面十分广,学校体育教学的达标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学生们的需要了,学生们盼望体育课上痛痛快快的踢一次足球、打上一场篮球,结果等来的却是一些为考核达标而设置的课目。使学生大失所望,严重挫伤了孩子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独生子女受到畸形“呵护”。目前绝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家长小心翼翼地养育孩子,生怕孩子受到意外伤害,根本不允许孩子参加一些对抗性强、活动剧烈的运动。由于害怕学生受伤,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学校也不得不取消一些对抗性强和容易受伤的体育教学项目。

蔡元培先生说过:“完全人格,首为体育”。体育运动除了促进身体形态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之外,对提高青少年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也能起到积极作用。

(1)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

(2)体育运动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3)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项目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4)体育运动能够培养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在未来国际化和合作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团结协作这一素质显得越发重要。这一代中学生几乎都是独生产子女,是家庭的中心,在整体性格上更加自我,如果在学生时期、在性格仍可塑的时期没有形成团结协作的观念,那么在未来的工作中就很难在一个和谐的团队中占据一席之地。

(5)体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载体,是集体主义教育的极好平台,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极好形式。从奥运会游泳项目的夺冠,就可以看出,每一项有影响的体育赛事都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热情。民族传统体育更是民族传统文化活动的载体。

形成社会重视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合力,政府、学校和家庭必须从人材培养、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以为青少年一生负责的态度。充分认识青少年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努力为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加强体育锻炼创造条件,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要继续加强与教育部门的配合,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全面推进公共体育馆和运动设施免费或优惠向周边学校和学生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在课余和节假日应当向学生开放。要继续办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各级各类体校,充分发挥其组织引导青少年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示范带动作用。

学校要端正办学思想,切实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加强素质教育,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要进一步加强体育科学研究,积极研发和推广适应青少年特点的体育锻炼项目和健身方法,提高体育课的趣味性,激发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为青少年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提供科学指导。要广泛开展体育器材、体育赛事、体育指导、健身科普等进校园活动,培养青少年的体育兴趣和爱好,使他们养成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家庭教育对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起关键作用,广大家长要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注重从小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饮食生活习惯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孩子共同参加体育锻炼,要树立正确成才观,将孩子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置,让子女经风雨、见世面,经受磨练,把课外时间还给孩子,让他们走出补习班,走向运动场。

参考文献

[1]龚正伟.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7:58-76.

运动与健康促进 第4篇

关键词:健康促进,阳光体育,比较

1 什么是健康促进工程

近年来, 我国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持续下降, 健康问题层出不穷, 这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日益严峻的形势下, 2007年4月, “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启动。同年5月, 为了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中央7号文件) [1]。此后, 也有多位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和实施作了重要批示, 有关部门也实施了许多措施。这些举措不仅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健康的关心, 也表现了阳光体育运动是改善和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重大战略举措。

然而由于多方面原因, 阳光体育运动在上海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得并不均衡。有的学校积极响应号召, 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得风风火火, 而有的学校却行动迟缓, 甚至还没有实质性地展开工作。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局面, 同时为了全面贯彻和落实中央7号文件精神, 切实改善青少年健康水平, 上海市委、市政府根据该市特点于2011年7月4日召开了上海市学生健康促进大会, 全面启动实施学生“健康促进工程”[2]。

学生健康促进工程是上海市未来5年全面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全局性的重大工作, 包括学校体育和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阳光体育与体教结合工作推进、学校卫生与医教结合推进、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及干预、学校生命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校体育、卫生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健康促进保障体系建设、学生健康促进与社会联动在内的八大行动计划[3]。

2 健康促进工程与阳光体育运动对比分析

在开展学生健康促进工程时, 大家可能会存在以下疑问:健康促进工程与阳光体育运动是什么关系?两者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如果两者的目标、要求、实现途径等方面都一样的话, 为什么要特地提出一个健康促进工程?为了让大家更准确地理解学生健康促进工程, 我们有必要对健康促进工程和阳光体育运动的异同点进行比较, 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一些梳理。

表1显示, 从实施对象来看, 健康促进工程与阳光体育运动是一致的, 都是面向大中小学所有学生。从指导思想和目标来看, 两者也基本一致, 都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都是为了增强学生体质健康,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最终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但从实施侧重点来看, 两者存在一定的差异, 健康促进工程更强调发挥学校体育课和健康教育课的基础性作用。强调学校体育课和健康教育课是促进学生体育锻炼、提高学生健康意识、掌握体育和健康技能的主渠道, 更注重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4]。而阳光体育运动则更关注学生每天锻炼1 h的落实情况, 更重视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注重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其重点和难点都是课外体育活动。笔者认为, 健康促进工程突出的是“健康”两个字, 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水平;而阳光体育运动突出的是“阳光”和“体育”两个词, 通过让学生走向操场、走向室外、参与体育锻炼来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正是由于侧重点和突出点的不同, 导致了两者的实现途径也不同, 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主要以学校体育为载体, 主要依托学校体育工作如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等来改善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而健康促进工程则以学校体育、卫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推进来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例如, 为确保学生有时间锻炼, 提高学校组织学生参与文体活动的有效性, 健康促进工程实施方案创造性提出了设立“快乐活动日”这一概念, 将每周一个半天下午的时间辟为学生参与文体活动、创新活动的集中时间, 实现集体减负。方案还提出了包括公共体育场地向学生开放, 促进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等社会联动服务全体学生的途径。从管理、投入和依靠力量方面来看, 健康促进工程与阳光体育运动都是系统的、全局性的工程, 两者都是以学校为主阵地, 但都不单是学校的事情, 都需要教育部门、体育部门、政府其他部门的参与, 都要依靠学校、家庭及社会各界的力量, 这样才能形成共同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合力, “学校—社区—家庭”一体化发展方式是两者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此外, 从表1和表2我们可以得出, 两者的内容也存在异同, 健康促进工程分为8个大项75个小项, 其内容更细。它的第一个行动计划的第一条就是“落实每天校园锻炼1 h”, 第二个行动计划是学校阳光体育与体教结合推进行动计划。

可见, 健康促进工程与阳光体育运动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在侧重点和实现途径方面, 两者是存在差异的。而在实施对象、指导思想、管理和投入以及依靠力量方面两者又基本一致, 最终目的也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进而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健康促进工程的开展, 不仅是以阳光体育运动为基础, 而且是为了更好地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反过来, 阳光体育运动的有效开展能促进学生体质的提高, 改善学生健康水平, 推动健康促进工程的发展。所以, 两者并不矛盾, 而是互相促进发展的关系, 并不是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同时, 另外再搞一套相对独立的健康促进工程。

3 健康促进工程与阳光体育运动协调发展建议

相比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已有9年的阳光体育运动, 健康促进工程目前还只是在上海范围内开展, 开展的时间也不长, 其影响力自然逊色不少, 调查发现, 大部分师生知道阳光体育运动, 却对健康促进工程不够了解。为了更好地促进两者协调发展, 笔者建议:第一, 两者的推进要切实以“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为引导。必须全面理解健康的内涵, 了解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关系。目前, 部分学校认为在体育课上安全、不出事, 就体现了“健康第一”, 便以学生“健康”为借口, 取消了长跑及一些有难度的项目, 这其实是对健康概念的误读, 对体育功能的本末倒置。促进健康促进工程与阳光体育运动的协调发展, 必须更深层次地领悟健康的真谛, 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第二, 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核心作用。以学生为本, 主要表现在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等方面。学生是健康促进工程与阳光体育运动的主力军, 两者的实施都必须以学生为重点。脱离了学生, 两者的任何措施都变得毫无意义, 两者的开展也难以持续。以学生为本是健康促进工程与阳光体育运动协调发展的核心。第三, 发挥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相结合的桥梁作用。健康促进工程与阳光体育运动, 两者都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密切联系,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是掌握学生体质健康第一手资料的有效途径, 也是检验健康促进工程与阳光体育运动效果的试金石。不仅能更好地改进健康促进工程与阳光体育运动的薄弱环节, 而且能形成以效果促工作、以效果促开展的可持续发展格局。第四, 构建健康促进工程与阳光体育运动长效和谐发展机制。两者有共同的目标, 各要素也不是孤立的或对立的。因此, 只有构建健康促进工程与阳光体育运动和谐发展的机制, 实现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等其他资源或要素的有机融合, 才能最终获得1+1>2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Z].中发[2007]7号.2007-5-7.

[2]上海市学生健康促进工程相关背景[EB/OL].[2012-06-04].http://www.shmec.gov.cn/html/article/201206/65153.php.

[3]上海教育.上海市学生健康促进工程工程介绍[EB/OL].[2012-06-04].http://www.shmec.gov.cn/web/xwzx/xwzx_list.php area_id=2990.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第5篇

家庭健康教育的组织实施内容是:E、以上均是 32 家庭健康教育中最主要的内容是 E、生活方式教育

驾车时使用安全带属于促进健康行为中的(B)预警行为34 健康传播的交谈技巧包括:E.以上均是

健康促进的涵义是,其中一项不是:B、促进人们维护提高自身健康的过程

健康促进的基本内涵包括D.个人及政府行为改变

健康促进的基本内涵为C.包含了个人行为改变、政府行为改变两个方面

健康促进的主体是B、社会各个领域和部门

健康教育、健康促进计划的效应评价内容包括:E.以上均是 40 健康教育、健康促进计划评价分类中,错误的是:B.干预评价

健康教育传播模式中不是传者的主要职能为: D.分析信息

健康教育的涵义是,其中一项不是:A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进行健康教育的活动与过程

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D、促使个体或群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改变个体和群体的C、行为45 健康教育的人际传播特点不包括:B.趣味性 46 健康教育的实质是:A.实行一种干预措施

健康教育的原则中,首要的一项是 E、以上都不是 48 健康教育效果中,属最高层次的是: E.采纳健康行为

健康教育要提供人们行为改变所必须的 E.知识、技术与服务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规划评价工作贯穿于D、规划设计、实施的全过程

健身运动教育属于家庭健康教育中的:A生活方式教育

拉斯韦尔模式的正确表述是A 传者——信息——传播途径——受者——效果

美国心理学家WOODWORTH最早提出的行为模式为A.S刺激—O有机体—R反应

人的外显行为常常由5个基本要素构成,下列不是的 C、行为方式 55 社区划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关键是 B取得社区决策者的重视和支持

社区健康促进需要创造一个支持性环境,包括 A、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

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关键是D、取得社区决策者的重视和支持

社区内健康教育的最宝贵资源是:C社区人群参与59 社区需求评估内容包括:E.以上均是 60 生活方式教育不包括 E、性教育

下列不良生活方式对人们健康影响特点中,错误的一项是:B.群体发病明显

下列不是确定优先项目的评价标准的是B公益性63 下列不属于家庭的类型 E独立家庭

下列不属于健康生活方式的是E.吸烟

下列关于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中说法正确的是(B)健康促进涵盖了健康教育和生态学因素

下列关于五因素传播模式的其他称谓或表述,哪项是错误的B施拉姆传播模式

下列哪条不是大众传播的特点A、双向性68 下列哪项不是大众传播的特点: C速度慢69 下列哪项不是危害健康的行为 E预警行为

下列哪项不是影响健康的四大因素之一C、医疗服务水平与质量因素 71 下列哪项不属于规划设计的原则B、公认原则72 下列哪项不属于危险行为:D.B型心理行为的模式 73 下列是五因素传播模式的表述,哪项是正确的C.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传者—效果

下列行为中,属于健康行为的是:C.预警行为75 下列行为中,属于危害行为的是:A,C型行为

下面关于5W模式的叙述错误的是{C}In Whichchannel是指在多长期限内实现这种变化

行为发展包括的阶段为E.以上均是

行为改变模式中,KABP是指C、知信行模式

行为转变阶段中,个体开始树立必胜信心,做出行为转变承诺的阶段是:C.准备阶段

影响健康的生物学因素中,错误的是:E.生活行为因素

有效控制生活方式,不属于行为危险因素的措施是:C.心理疏导 82 在健康教育的各种传播媒介中,效果最佳的是:D.电视

在健康教育项目规划设计原则中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收益首要遵循A目标性原则

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规划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是 E以上都是 85 在社区健康传播特点中,错误的是:D.时间不定性 86 在社区健康传播中,不常见的形式:B.个体传播

在下列社区健康教育目的中,错误的一项是: D、得到社会支持88 知信行理论模式指的是D、知识、态度、信念和行为 89 知一信一行模式中,错误的是:D.动机

主干家庭是指B、父母及其一个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91 属健康教育效果的最高层次是:E、采纳健康行为

运动与健康促进 第6篇

【关键词】 篮球运动;高职学生;身心健康;促进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8-00-02

随着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职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社会适应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也倍受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篮球作为一项综合性的体育运动项目,不但可以愉悦身心、增强体质、磨炼意志、陶冶情操,促进个性发展、促进团队合作,而且还能帮助学生获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的精神境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篮球运动的特点

篮球运动是在一定的规则条件下,将球投入对方篮得分,同时阻止对方队得分而展开的各种争抢、对抗、技术、战术、心理、智力等的综合性集体运动项目,需要参与者具有良好的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对抗性、拼搏性、健身性、娱乐性、艺术性、趣味性、观赏性是这项运动的特点。经常从事篮球运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增强体魄,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增进身心健康。

二、篮球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性运动项目,队员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团队意识至关重要。为了获得比赛的胜利,队员之间除了同心协力,同舟共济,密切配合,无私奉献外,还必须严格遵守队内纪律和赛会纪律,正确处理好队员与队员、教练与队员、队员与裁判、教练与裁判、个人与集体、个性与共性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到尊重裁判、尊重对手、服从安排的重要性,形成集体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的大局观和整体意识。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训练和(或)比赛,培养高职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团队意识。

篮球运动是一项具有严格规则的运动项目,不仅要求学生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运用各种技术动作,而且动作的幅度和范围必须合理合法。篮球运动中的每一个技术动作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能超出规则范围而有多余的动作或附加动作,轻则损害对手,重则害人害己。因此,教师在教学或训练的过程中,要给学生讲解和灌输篮球运动的规则与纪律;让学生体会和感受学会遵守纪律、学会遵守规则、学会尊重裁判、学会尊重对手、学会做人等的重要性。规则是比赛的指导性文件,是对参与比赛双方的共同约束,是双方公平竞争的准则,其最大特点是体现了比赛的公平性。经常从事篮球运动对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反思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刺激导向作用,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形成团结协作、尊重对手、公平竞争的道德品质。

篮球运动持续时间长,对抗激烈,胜负难料,要求运动员既要克服心理障碍和较大的生理负荷,又要以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去克服和战胜各种各样的困难。为了获得比赛的胜利,运动员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运用一切方法和手段,调动全身细胞,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和团队潜能,克服各种困难和身体极限,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模拟训练,培养学生敏锐、灵活、机智、果敢、善于自省、随机应变的能力,促进高职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高职学生在校学习任务重,就业压力大,过多的脑力劳动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心理失衡等诸多负面影响。篮球运动简单易行,趣味性强,可以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同时,通过篮球运动可以释放压力,点燃激情,张扬个性,超越自我,调节心理平衡,使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好胜心强是年轻人的本质,也是当代大学生的特色,高职院校学生也不例外。极强的好胜心,常常会引起高职学生在胜利面前欢呼、鼓舞、激动、自豪,夜郎自大;在失败面前常常叹惜、失落、萎靡、懊悔,士气低落,对生活失去信心。生活是平静的,生活没有永远的常胜将军,也没有永远的一败涂地。而篮球运动恰恰呈现出来的就是这种变化莫测的人生哲理,当你置身于篮球场上,敌我势力不均,技能高低不一,身高、速度、力量、柔韧、灵敏等不尽相同,胜利的天平忽上忽下,始料未及,因此,要有一颗平常心,对待胜利与失败,胜败乃兵家之常事,不仅篮球运动这样,生活更应该如此。老师在教学或训练的过程中,应该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熏陶和磨砺,既要培养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竞争意识,也要培养学生形成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心态,使学生形成处事不惊、遇事不慌,能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篮球运动对抗激烈,接触频繁,特别是在抢篮板球、掩护、封盖、突破上篮等方面更为突出,而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尚的素质和文明的打球品质,能够很好地化解每次不经意间的冲撞,将矛盾扼杀于摇篮,相撞时的主动拉一拉,不经意间大动作时的说声对不起,失误后队友间的相互拍拍肩膀鼓励等等,不仅可以获得对手的尊重和结识更多的新朋友,而且更让自己成为一个豁达、开朗、和蔼、受人尊重的人,从而进一步增强了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篮球运动对学生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

篮球运动持续时间长,对抗激烈,攻防转换快,跑动路线长等特点,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体力。长期从事篮球运动,既可以加速血液循环,提高新陈代谢,又可以消耗多余脂肪,促进减肥;既可以防止动脉硬化,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又可以提高心肺功能等身体机能。

篮球运动不仅需要学生具备快速奔跑、快速补防、快速起跳、急停急起以及连续起跳等基本素质,而且还要求学生在进攻与防守的过程中具备一定的力量素质。经常从事篮球运动,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腿部肌肉、腹部肌肉、上肢肌肉,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大脑反应能力,使学生反应敏捷,身体各部分肌肉结实、发展匀称、体格健壮,促进身体协调发展。

篮球运动是一项综合性的体育运动项目,在个人技术动作中的投篮、运球上篮、传球、突破、预判以及各种动作变换等技术,都需要较高的身体素质,对人的协调性也有较高的要求。经常从事篮球运动或比赛,能促进学生速度、耐力、力量、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篮球运动对学生智力的促进作用

在篮球运动过程中,学生要根据对方的各种动作加以推测和判断,并迅速做出切合实际的反应,是传球、投篮还是突破,是采用什么战术?这都是一个复杂的组合过程,是一个快速思维活动的过程。篮球运动不仅可以锻炼人的反应能力,而且还能促进人的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拓展。

篮球运动是一项快速多变,对时间、空间、位置感要求极强的高智商运动,把各种个人技术、组合技术、进攻技战术、防守技战术结合在一起形成的集体攻守对抗项目。要求学生反应快速、判断正确、机智果敢、随机应变、有勇有谋、动静结合,从而促进神经中枢系统的灵活性。神经中枢系统协调支配各器官快速反应的能力,提高大脑反应功能、思维拓展能力以及智力的发展。

篮球运动的进攻与防守综合复杂,纪律严格,比赛结果胜负难料,有张扬个性的机会、有成功的喜悦、有失败的痛苦、有胜利的信心等各种情感交织在一起,学生的各种情感因素都会影响球队的胜负,因此,通过篮球训练或比赛,对学生的个性、自信心、情绪控制、意志力、进取心、自我束缚能力都有很好的发展,对学生的团队意识、协作意识、适应能力等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总之,篮球运动作为一项综合性的体育运动项目,它具有强烈的竞争性、切合时代的娱乐性、高度复杂的综合性,需要学生遵守规则,遵守纪律,为了共同的目标,团结协助,坚忍不拔,同仇敌忾。经常从事篮球运动,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灵活的反应能力、机智的判断力、果敢的决策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心肺功能、呼吸系统功能;有利于提高学生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使高职学生面对学业压力,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压力,能够保持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薛岚,论篮球运动的健身功能与方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4:52-53.

[2]张会菊,浅析篮球运动对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

[3]李文清,论篮球运动对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J],科教文汇,2008,(4):128.

运动与健康促进 第7篇

1户外运动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1.1参加户外体育运动的教学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心理素质

众所周知, 参与体育运动能够帮助人体新陈代谢加速, 燃烧脂肪、消耗体内的热量, 在这个热血运动的过程中, 学生们会变得情绪高涨兴奋感异常强烈, 使过往情绪上一些不良的状况得以缓解, 释放心中的压力。运动过后身体的疲惫感会让学生们的睡眠质量提高, 而且经过休息精力恢复后整个人的状态都会变好很多, 面对学习生活中的烦恼时也会更加的积极坦然。一些户外的体育运动都是会有输赢这个概念的, 在相互比拼过后, 总是会有一方胜利另一方失利, 胜利的学生们享受到了成功的乐趣, 爱上了胜利的滋味, 让他们知道该如何去战胜以后生活中的所有挑战, 失利的一方虽然暂时性的尝到了苦涩的滋味, 但是迫使他们去直面失败, 总结自己失败的原因, 让他们学会了如何去面对以后人身道路上的各种失败, 学会如何从失败中走出来并且走向成功。体育运动使那些兴奋的状态进行合理的抑制, 失落的状态又能够得到安慰, 这个就是体育运动使学生们调整心理状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增强了学生们的心理素质。

1.2户外运动体育教学中的及时评价培养了学生们的集体意识

在体育教学中, 对教学成果的评价直接而且十分及时, 这些是体育教学和其他独立学科教学方式最大的区别所在, 这也是体育教学同其他学科相比给学生产生的不同影响的根本原因, 即使户外体育教学评价有时候会太过直接, 使得一方因为成绩不错而兴奋, 另一方则会因为成绩不好而沮丧, 可是这个本质上其实并没有影响到相互之间的团结友爱, 相反一些集体性的户外运动体育教学强化了他们的集体意识, 使得学生们更加懂得集体间团结合作的重要性。这个对于独生子女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这些孩子平时在家里地位如众星拱月般, 使他们思考问题处处都是以自我为中心, 从来不设身处地地替他人着想, 户外运动体育教学让他们开始懂得考虑他人的感受, 逐步摆脱原来那种思维模式, 树立团结集体的意识。

2如何加强户外运动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2.1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促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

设定一些特定的情景, 例如老师可以带着学生去一些户外场所进行教学, 使学生在不一样的周边环境里学习, 激发学习的兴趣, 使他们从中既学到了要求掌握的教学内容, 同时体验到了运动带来的乐趣。良好的学习氛围无疑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 增强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也能够更好的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课程。

2.2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强化心理健康的教学

开展一些户外的趣味游戏, 这样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新鲜感, 容易让学生提起学习的兴趣, 为了让他们都能参与到其中, 甚至可以让他们提出一些游戏的建议, 只要保证游戏是积极向上的而且学生确实能够学到东西。老师也尽量加入到游戏当中去, 亲身为学生师范, 老师加入到其中去, 可以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感, 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在整个过程中, 老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关注, 尤其是那些有些内向的孩子, 帮助他们融入集体, 并且要多表扬鼓励学生们。

2.3教师本身提高心理素质, 加强教学工作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在日常的教学当中影响到学生, 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是按照老师的引导来慢慢吸收的, 体育老师要有这方面的意识并且具备这方面的素质, 因此,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注意与时俱进, 根据需要不断地改变传统观念, 工作之余多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相关知识, 使自己的教学工作能够有科学的理论依据;教师要充分了解国家对学生心理健康要求的相关规定, 遵循相关的要求, 尽可能的达到国家的标准, 让体育教学对学生的积极作用发挥到最大程度; 体育老师对工作要有足够的耐心, 碰到比较棘手的学生时要做到循循善诱, 多花些时间和精力, 不能因为学生的叛逆不配合工作就放弃某个学生, 要从心底里接受所有的学生。

2.4教师要改善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深化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传统的教育模式正在发生着变革, 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 这点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师生间的关系首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教师应该以一种平易近人的姿态去和学生进行日常间的交流, 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尽量扮演一种亦师亦友的角色。这样会杜绝一些学生因为老师的关系而抵制教师所授科目的学习。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情绪上的问题, 并及时加以引导, 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在日常学习中多给学生机会, 在户外体育运动中多让他们表现自我, 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3结语

户外体育活动可以让学生们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融入到集体的生活当中, 适应未来有可能会出现的一系列艰苦的竞争环境, 帮助他们稳定情绪,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这对于学生们来说意味着很多。未来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 为了能够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一个有力的位置, 必须要充分利用户外运动体育教学在学生接受知识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帮助他们不仅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素养并且也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过硬的心理素质, 使他们更好地满足国家对未来的人才需要。

参考文献

[1]孙辉.我国高校户外运动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14 (3) :138-141.

[2]胡金鑫.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探析[J].青少年体育, 2015 (3) :95-96.

运动与健康促进 第8篇

从教材的本质看, 教材是课程的载体, 主要包括教科书 (教师用书、学生用书) 、教学参考资料、学具等教学材料。其中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 通过国家组织的审定并系统反映课程标准精神、内容和要求的教学用书, 是广大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工具, 是学生掌握本学科知识、技能、方法, 促进学生发展的主要课程资源和平台。毋庸置疑, 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

一、教科书如何促进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学习

知识是一切实践和创造活动的基础。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任务之一。

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反映事物的状态、内容及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 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例如, “生活方式是健康的基石”的观点, 在体育与健康学科领域已经达成共识, 合理膳食、适量运动、规律生活、心理平衡是健康的四大支柱。教科书就如何进行合理膳食、适量运动、规律生活、心理平衡给予图文并茂的确切描述。这种知识称为陈述性或描述性知识。而程序性知识主要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 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例如, “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 其动作方法是“双脚前后站立, 双手持球于头后上方, 上体稍后仰, 展体、挺胸, 两脚用力蹬地, 送髋、收腹, 以胸带臂将球向前上方掷出”。

体育与健康知识的获得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 体育与健康知识一旦被学生所掌握, 就能科学合理地指导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实践, 进而帮助他们发展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其次, 体育与健康知识在体育活动中, 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进行自我调节中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 也是体育运动能力结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绝不能把知识排除在能力之外, 不能离开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教学空谈能力培养, 必须把能力发展建立在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习和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再次, 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制约着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水平。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倡导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教科书“合理膳食, 促进健康”中关于“大量饮用碳酸饮料的健康隐患”中这样阐述:“碳酸饮料含糖量高且基本不包含其他营养成分, 大量饮用不仅易导致肥胖并造成营养素摄入不均衡, 还会影响钙的吸收, 造成骨骼发育缓慢、骨质疏松。”这一知识点对于指导学生日常生活具有重要作用。

如果说知识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内容, 知识掌握是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那么就应该把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掌握作为课程的任务之一。教师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向学生传授体育与健康知识, 有助于学生的成长, 以便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有研究表明:体育与健康知识是学生运动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知识掌握水平越高, 越有助于技能的形成。

体育与健康教科书是构建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载体和手段, 其内容编排和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知识学习的规律。

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知识的构建, 必须一体化、网络化、程序化、最佳化, 并具有可接受性。教科书的一体化指教科书的各构成要素要有机整合, 成为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教科书的网络化指教科书的各构成要素交叉与沟通, 突出各种知识的连接点与连线;教科书的程序化指教科书要体现知识结构的分步构建规律, 要准确阐明教学进程中的具体要求, 使教学活动成为动态过程;教科书的最佳化指教科书的编排是由一般到个别逐渐分化, 遵循“总起分叙”或“自上而下, 逐步求精”的综合贯通原则, 把适应面广、包容性大、概括性高、派生性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放在首位, 作为教科书的重点及主干结构;教科书的可接受性指教科书编排应由已知到未知逐步系统化, 并要落实到“最近发展区”。

二、教科书如何促进动作技能的学习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技能主要指运动技能。运动技能不同于本能, 需要通过学习或练习形成, 是在后天的学习过程中, 通过不断练习逐步完善。运动技能的熟练程度与练习时间和练习量有直接关系。例如“脚背内侧踢球”运动技能, 是由支撑脚位置、摆动腿摆动、脚击球部位、随前摆动等动作组成, 不能合并或省略。从技能的作用而言, 个体一旦获得技能, 就会对其学习、生活和工作产生影响, 影响个体的能力发展与问题解决等。技能是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 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基础。运动技能的形成是一个由不熟练到熟练, 由不准确到准确的转化过程, 并受制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体育与健康教科书中对具体的运动技术进行准确的示范 (动作图示) 和描述, 这对于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不可缺少。例如, “短跑的动作方法”, 教科书用一组连续的动作图示, 将短跑的主要知识点进行简明、准确的描述:“起跑反应快, 后蹬快速有力, 上体保持前倾;上体逐渐抬起, 步幅逐渐加大, 步频逐渐加快;上体保持一定的前倾, 加快摆臂, 后蹬有力, 前摆快速;上体加速前倾, 快速冲过终点。”这对学生学习短跑的动作方法, 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帮助。教科书中配合主干内容, 用“知识窗”、“学练思考”等栏目发挥辅助学习的作用。

运动技能是运动能力的主要构成因素。掌握操作性知识, 发展操作性技能并能进行迁移, 操作能力才有可能形成。虽然个体固有的生理素质在操作技能形成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它们仅是操作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条件, 并不能完全脱离操作性知识和操作性技能的掌握与迁移而构成操作能力。

三、教科书如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

为了更好地符合当前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特点和改革需要, 做到学生爱读、教师好教, 有效引领学生学会学习,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达成课程“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要求, 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的编写思路和呈现方式, 一是注重将知识体系转变成学生的学习体系, 构建基于问题解决和提高体育与健康实践能力的教材结构体系。即基于生活自身、体育学科特点、锻炼实际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在明确的学习目标引导下, 以典型的知识任务为载体, 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 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高体育与健康实践能力。二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教科书中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方法的深浅度应适宜, 内容精练、重点突出, 层次分明、可用性强, 可拓展、能迁移, 有利于举一反三。教科书力图使学生学习了有关知识、技能和方法, 就能够运用到体育锻炼、学习和生活中。三是突出各类体能和技能锻炼的方法, 提供必要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 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和基本素养。教科书采取了两种方式予以处理, “在专门的体能发展内容中给予提示, 提供方法和内容;结合运动项目特点, 挖掘项目对发展学生体育能力、养成体育素养的综合作用;力求文字简洁、通俗易懂、图文并茂, 主辅栏结构清晰、功能互补 (教科书主栏呈现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辅线设计有多个栏目, 信息量较大, 有利于吸引学生阅读学习) ;精选适合学校开展、便于学生学习的体育项目, 同时介绍不同地区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

在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的结构和呈现方式上以“设问”形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在教科书中, 紧扣学生身体锻炼和发展的实际需要, 通过预设问题、情境和案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索行动的知识 (是什么) ——解释行动的知识 (怎么做) ——反思行动的知识 (为什么) , 在运动实践中生成功能性的技能 (经验) 和方案性的技能 (策略) 。运动技能部分, 在体现上述指导思想的同时, 强调“体脑结合”、“学思结合”和“学用结合”, 简要地阐明显性的运动技术、技术原理和动作学习规律, 特别重视学生学练动作过程中的体验、探究、应用、拓展等系列活动, 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 并让学生自我构建新的锻炼内容和方法, 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这部分内容包含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要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体育技术中的基础性问题, 二要紧密结合学生的需要, 引导学生思考拓展提高的途径和方法。

长期以来, 学校体育课, 只有依据课程标准 (或教学大纲) 编写的教师教学用书, 而从国家课程层面编写学生用书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 至今只有20余年的历史。如何促进学生对知识和动作技能的学习, 更好地发挥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的作用, 是体育教科书编撰、体育教学需要探究的重点问题。

运动健身对促进健康的价值研究 第9篇

“生命在于运动”, 加强体育锻炼、增加体力活动能够积极有效的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提高健康水平发挥着不能替代的作用。

1、运动健身心肺功能可得到改善

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命, 呼吸系统为心脏和血管循环提供足够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心脏具有泵血功能, 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 血液通过血管进入机体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 维持生命活动。运动时, 肌肉活动需要大量氧气和能量物质, 心脏通过加压提高血液的循环量。长期运动锻炼可使每搏输出量增加, 心脏变得强壮;使血管弹性增加, 输送血液能力加强。

2、运动有利于控制与减轻体重

体重是判断健康的重要指标。肥胖影响健康, 肥胖是指因机体脂肪细胞数目增多或体积增大, 脂肪堆积过多。肥胖更容易患高血糖、高血脂、心血管等疾病的风险。导致肥胖的根本原因是能量摄入与能量消耗的不平衡引起的。控制体重, 一方面是控制饮食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另一方面是多运动, 运动可有效保持能量摄入与消耗的平衡或消耗的负平衡。从而减少体内脂肪, 增加肌肉、骨骼等瘦体重。

3、运动可提高免疫功能、促进心理健康

科学的体育锻炼对免疫系统产生良好影响, 表现为抗感染能力和对细菌的抵抗能力加强, 有锻炼习惯的人在同样条件下, 感染疾病的人数和比例低于不参加体育锻炼者。运动健身还可以调节人的不良情绪, 锻炼人的意志品质, 参赛取得成绩给予运动能力的肯定, 从而增加人的自信心。合理的安排体育锻炼, 经常进行户外运动, 可有效减轻工作压力, 给人们带来快乐, 促进健康。

4、运动可预防与辅助治疗疾病

世界卫生知识统计,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糖尿病、心血管病和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减少20%-30%, 不爱运动的寿命大约减少3年。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 合理把握运动强度和时间, 注意在安全的前提下有效的运动这一原则, 可有效地预防疾病, 促进骨关节健康, 使健康得到更充分的体现。运动可以时肌肉消耗和储备葡萄糖进而降低血糖;运动后可使肌肉血管扩张, 精神紧张状态放松, 降低血压, 改善血管的弹性和心脏的工作能力。运动健身对身体的好处比单纯药物治疗效果佳。

二、体质与健康

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 它包括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身体素质、心理状况及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 而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

体质是健康的物质基础, 健康是体质状况的体现。积极的体育锻炼能够很好的增强体质水平。从我国近来的体质监测数据得到证实, 从“2013年20-69岁人群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质状况抽测”结果显示, 经常锻炼人群 (每周3次以上、每次30分钟以及达到中等强度) 的体质水平与同年龄不锻炼人群相比较好, 从肺活量、肌肉力量、平衡能力、柔韧性等指标上都能体现。因此, 在繁重的工作和生活之余, 我们一定要坚持参加体育锻炼, 减少久坐行为, 增强体质, 促进身体健康。

三、运动健身与能量消耗

能量包括维持基础代谢所需的能量;从事活动 (包括日常生活学习、体育锻炼) 和劳动所消耗的能量;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所消耗的能量。运动健身是日常体力活动的重要表现, 运动健身对于人体的能量代谢提高生活质量尤为重要。人体的能量来源于食物, 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膳食纤维等。从能量代谢的角度来看, 运动健身能促进体内组织细胞对糖的摄取和利用能力, 增强肝糖元和肌糖元储存;改善机体对糖代谢的调节能力, 推迟肝糖原的排空, 增加人体持续运动的时间;提高机体对脂肪的动用能力, 为人体从事各项活动提供充足的能量支持。

四、结论

1、运动健身可全面提高身体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每次运动应在开始之前进行热身, 结束之后进行整理活动, 以改善锻炼效果并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2、身体素质并非一朝一夕的体育锻炼就可以得来, 必须长时间有规律的参与体育锻炼, 并维持健康正常的生活方式得以改善。

3、合理的、适宜的运动健身活动, 对提高人体每天的能量代谢水平, 增强和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 促进身体和心理健康, 都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如运动不足综合征、营养过剩引起的血糖、血脂异常及肥胖症等代谢综合症及循环系统疾病, 已严重危害到人们的健康。虽然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较为广泛, 越来多的城市居民逐步参与到体育活动。但参加体育锻炼的科学化程度及运动健身还存在一些误区。本文为了更加深入的认识运动健身对促进健康的价值, 进而有效改善健康状况。

关键词:运动健身,促进健康,能量消耗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国民体质测定评价标准 (成人部分) [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

[2]王瑞元, 苏全生.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10.

[3]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健身指南[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11.

运动与健康促进 第10篇

一、部门协作, 齐抓共管, 关心和支持学校体育运动工作机制形成

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 建立了教育、宣传、体育、卫生和财政等部门为成员的联席会议制度, 明确各部门责任, 形成了多部门合作、齐抓共管和统筹协调解决青少年体育工作重要问题的机制。县教育局成立了学校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 由一名副局长主抓这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办公室设在体卫艺股, 负责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工作的部署、督办、检查、评估。各中小学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体育工作领导小组, 全面开展体育教育教学工作, 确保“阳光体育运动”的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二、规范管理, 科学指导, 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全面发展

1. 严格执行国家《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县教育局对各中小学体育课、课内课外活动进行全面安排, 做到明确分工, 责任到人, 完善制度, 使学校体育教学落到实处, 收到实效。全县小学1-2年级每周开设《体育》4节、3-6年级开设3节、初中开设《体育与健康》3节、高中2节, 寄宿制学校每天坚持“两操”制度。

2. 积极推进阳光体育运动。

一是统筹安排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时间。要求全县各学校每天上午安排25分钟课间体育活动, 没有体育课的当天, 学校下午课后都安排1节体育活动课, 确保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二是组织开展各项体育竞赛活动。按照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活动方案要求, 学校组织学生开展跳绳、短跑、高低杠、跳远、冬季长跑等活动, 推广“校园集体舞”, 安排高中一年级新入学学生进行为期20天的军训。教育局每年举办一次全县中小学田径运动会, 涉及项目多达27项。结合我县打造乒乓球之乡、连续举办7届小学生乒乓球赛同时, 还组织了排球、篮球、拔河等项目比赛。此外, 各校每年都组织学校田径运动会、校园集体舞、广播体操比赛。2007年, 屯昌县成功承办了海南省2007年中学生田径锦标赛, 得到了组委会的充分肯定。2008年, 参加海南省校园集体舞比赛荣获二等奖。组织代表队参加海南省青少年乒乓球、田径、举重锦标赛, 共获56块金牌。其中2010年举重代表队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2009年, 屯昌中学学生劳宜应、张太宝分别获得海南省十五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1500米、3000米比赛第一名和第三名, 同年屯昌县中学生男子排球比赛获得全省第五名。2007年乌坡中心小学舞蹈《水乡童谣》及2010年屯昌小学舞蹈《姥姥的布老虎》分别获得全国第二届、第三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表演类节目小学组二等奖。三是协调、指导中小学校开展体育运动。基本实现了体育工作常态化、制度化。部分中小学校的体育工作还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如屯昌中学每年举行校际足球联赛、红旗中学每学期都举行篮球比赛, 向阳小学举行趣味体育比赛, 南坤小学举行野外拓展训练等。认真组织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 采取规范、严密的监管措施, 促进了体育考试公平、公正、公开地开展, 优秀率达38%, 及格率达96%。

3. 加强体育运动安全管理。

加强管理人员和广大师生的安全教育, 加强对活动场所、设施的维护使用管理, 建立起了学校体育和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的安全管理机制。组织大型体育活动时, 都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多年来, 全县学校无一人因锻炼而发生伤亡事件。各校在学生家长自愿自行购买学生平安保险的基础上, 由学校统一购买了校方责任险。

4. 强化卫生管理与服务。

树立“健康第一, 安全重于泰山”意识, 加大宣传, 开展系列讲座和咨询活动, 通过举行讲座、看专题片、图片展览等形式, 对学生进行卫生与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联合卫生部门开展食品安全、H1N1甲流防控和预防保健等监督服务, 近几年, 从未发生学生集体中毒事件。全县各中小学认真做好学生体检工作, 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 体检率均达到100%。

三、加大投入, 改善设施, 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发展条件得到优化

1. 改善学校基础设施。

近三年来, 我县共投入教育资金2.9亿元, 建设、改造项目学校48个, 新建校舍、道路、运动场等设施62 387平方米。全县16所中学、13所中心小学建有足球场、篮球场和排球场, 其中屯昌中学和思源实验学校配有塑胶跑道运动场。全县中小学均建有标准运动场、直跑道, 有单杠、双杠、乒乓球台等设施。县委县政府重金打造的文体公园建成使用, 青少年活动中心、体育馆等场所免费向青少年学生开放, 为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2. 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近三年, 到省外知名大学引进体育人才, 增强体育教师师资力量。将体育教师培训作为师资培训的重要内容列入年度培训计划, 组织全县体育教师到海口、琼海等兄弟市县进行体育教学经验交流, 近3年共选派54名体育骨干教师参加省级教师培训。2009年, 还选派部分优秀体育教师到北京进行学习。

3. 加大“阳光体育”运动宣传力度。

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 以举办全国山地自行车比赛为载体, 扩大“阳光体育”宣传, 通过征文、诗朗诵、简报等形式, 营造了良好的阳光体育运动氛围。

四、完善考评, 强化督查, 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

1. 完善体育工作考核。

坚决实施素质教育, 将中小学体育教学计划执行、课外活动、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情况纳入中小学年度考核目标。

2. 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检查制度。

学生视力检测做到每学期不少于1次。学生视力状况监测率达到100%。县教育局与县疾病控制中心密切配合, 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 防艾知识宣传教育面达100%, 健康课教师培训率达100%, 中学生防艾知识知晓率达100%。开展新生预防接种工作, 确保每一位新生按时完成预防接种工作, 实现新生预防接种证查验率100%, 去年在全县中小学校还开展了甲流疫苗接种工作。

3. 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把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按评定等级记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登记卡, 小学生列入学生素质报告书, 初中以上学校列入学生档案, 作为学生参加三好学生、奖学金评选和毕业、升学的重要依据。2009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显示, 屯昌县中小学校学生指标均达到要求, 上报率100%, 合格率达89%以上。

4. 加强体育工作督查。

各校将课程表、作息时间表、课外活动安排表统一上报教育局备案, 教育局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 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督办落实。

运动与健康促进 第11篇

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体质健康研究可以发现, 当前在校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在抽样调查中, 大学生的心肺功能普遍较弱, 肥胖学生的比例较重, 同时青少年学生的视力问题也比较严重, 并且青少年学生的耐力素质和力量水平大多处于相关标准以下, 综合学生整体体质健康来说 (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依据) , 大部分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虽然处于及格状态, 但是处于优秀和良好状态的大学生少之又少, 而且还有一些大学生处于不及格状态。结合相关调查和研究可知, 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即外界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外界因素就是指学校和家庭等, 例如在学校, 学生缺乏对体育课的重视, 忽略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使校园内没有良好体育锻炼氛围, 进而导致学生不重视体育运动, 同时也不了解如何进行有效的体育运动, 如何在运动锻炼中保护自己等。学生从小没有养成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 往往会导致学生缺乏进行体育锻炼的动力的习惯, 进而致使学生的体质健康得不到有效提升。

二、阳光体育运动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促进作用

由上可知, 当前在校大学生因为缺乏体育运动, 导致很多大学生都出现了身体肥胖、视力下降、体质减弱等问题, 严重影响到大学生体质健康。因此要加强阳光体育运动的落实和实施, 让高校学生远离网络游戏, 走出寝室、走进自然, 接受阳光的照耀, 在运动场上尽情挥洒汗水。从此让当代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丢弃贪图安逸的思想, 逐渐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一) 促进骨骼发育

学生经常参加体育运动, 可以促进骨骼的发育。这是因为骨骼的生长就是骨干向骨髓不断骨化的结果, 而骨化过程一般在18-25 岁才能完成, 也就是说在校大学生基本都处于骨骼生长的黄金阶段, 因此有必要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 加强骨骼的骨化, 进而让大学生的骨骼快速健康发育, 从而促进大学生身高的增长。

(二) 促进肌肉发达

长期参加体育运动可以让人的肌肉更为结实、有力、发达, 这不仅有助于大学生体质的增强, 同时还有助于健美体形。处于十七八岁的大学生的肌肉体积和力量增长的速度处于最快的阶段, 因此在这一时期进行体育锻炼, 进而让大学生的肌肉更为发达, 力量更强。

(三) 保证冠状动脉血流畅通

适当体育运动能够保障心脏健康, 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可以有效降低静怠和锻炼时候的心率, 以此大幅减轻心脏的工作负荷, 增加心脏功能, 确保冠状动脉血流畅通, 为心肌提供更多的所需影响, 进而有效减少心脏病的危险率。体育运动能够促使大量毛细血管开放, 促进血液与组织液的交换, 加快新陈代谢速度, 增强机体能量物质的供应, 促进代谢物质的排放。同时体育运动还能够明显促进血脂含量的降低, 改善血脂质量, 进一步确保了人体机能健康。

总之, 阳光体育运动不仅关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体现着国家和学校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文关怀, 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基础, 更重要的是促进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 因此学校需要加强阳光体育运用的落实, 相关职能部门需要加强监督管理, 大学生自己也需要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 进而促进自身体质健康, 为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曾红卒.基于阳光体育运动对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途径的思考[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2 (4) :72-77, 82.

[2]冯唯锐, 徐蕾.“阳光体育运动”解析及高校实施的策略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8 (04) :13-16.

[3]赫海涛.阳光体育运动下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3 (7) :106-107.

上一篇:综合设计问题下一篇:思想政治课改的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