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检查范文

2024-05-13

心脏检查范文(精选11篇)

心脏检查 第1篇

据美国资料,公众由于医疗检查所受辐射从1982~2007年增长了6倍;2006年整个医疗检查方面,常规透视、X线摄片及介入透视等非治疗性的辐射量占25%,CT占49%,核医学占26%;2006年心脏CT检查辐射剂量占CT总辐射剂量从以前的4.7%上升到12.1%,2005年核医学心脏检查辐射剂量则从57%上升到85%[1,2,3]。最近5年,先进的影像设备迅速发展,使得受检个体单一部位检查的辐射剂量明显降低,但应用人群迅速扩大。以冠状动脉CTA为例,2006年64-MSCT设备的辐射剂量平均为14~20 mSv,2011年更先进的CT设备辐射剂量仅为1~3 mSv,其应用也逐渐向高危人群筛查扩展[4,5,6]。

1 心脏影像检查的平均辐射剂量

普通X线摄片机、血管造影机、CT、SPECT和PET均属于放射性成像设备,前3者放射源为X线,后两者放射源为放射性核素,各种设备对于辐射剂量的计量表示方法不尽相同,多以照射量或吸收剂量为基础。有效剂量用来评价发生辐射损伤随机效应的几率,单位为西沃特(Sv),它以人群的平均值为评价基础,并不区分年龄、性别、肥胖等因素,因此,有效剂量不能准确地描述特定个体的辐射剂量,它反映的是人群的平均概念。各种影像设备进行心脏检查时的有效剂量[7],见表1。

2 电离辐射的生物学效应评估及心脏影像检查的致癌风险

关于辐射致癌风险有两项大型的流行病学研究:日本原子弹爆炸幸存者平均接受剂量为29 mSv,致癌风险为2%,基于15个国家40万放射工人的平均接受剂量为19.4 mSv,致癌风险为2%。涉及医疗照射的较著名研究是关于X线照射与儿童肿瘤关系的牛津调查,人均接受剂量为10 mSv,致癌风险为39%。另外的研究显示接触CT检查后,所有受检人群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为0.07%,如果根据研究模型按照年龄、性别分别计算,则60岁男性的恶性肿瘤发生率为1/1911,60岁女性的发生率则高达1/750[8]。

小于100 mSv被认为是低剂量辐射,其致癌风险评估多采用线性无阈值模型,即在低剂量条件下,致癌风险与射线剂量呈线性关系。但线性无阈值模型也存在缺陷,并不被所有研究机构所接受。美国放射学会关于放射剂量与致癌风险相关性报告指出,1~10 mSv心脏影像检查的致癌风险为0.01%,10~100 mSv致癌风险为0.1%。目前,BEIRⅦ模型(美国科学院第7次关于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的报告)被用于评估冠状动脉CTA、钙化积分及心肌灌注成像的辐射致癌风险,它是基于100000例样本得出的报告,综合考虑了年龄、性别及射线剂量因素。年轻人较老年人对射线敏感,女性较男性敏感,老年人低剂量的钙化积分扫描的辐射致癌风险<0.01%,而对年轻女性未采用低剂量扫描方法进行冠状动脉CTA扫描的辐射致癌风险为1%[1]。

3 心脏影像辐射风险评估存在的不足

线性非阈值模型应用于低剂量辐射下的致癌风险评估不够准确[8]。首先,有效剂量的计算对于个体而言是不准确的。其次,在DNA作用方面,已知低剂量辐射状态下生物体有适应性保护(防御性上调)现象,其与放射性损伤发生双向性作用;多次低剂量辐射的生物学结果也可能不同,例如初次辐射可能仅引起DNA受损,再次辐射才引起癌变。另外,基于正常人群的风险评估模型应用于患者可能不够准确,尤其患者还可能受到其他多种伴发疾病的影响,导致机体抗辐射能力下降。BEIRⅦ模型本身是建立在大量假设的基础之上,其年龄、性别、人种均有限定,对于超出其范围的个体评估可能不准确。

4 辐射剂量管理原则与心脏影像检查降低辐射剂量的方法

ALARA(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理论作为剂量控制的原则被放射界普遍接受,ALARA是指采用最低的放射剂量来获得合适的图像质量以用于准确诊断。ALARA并不意味着简单降低剂量,因为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是一对矛盾体,剂量太低会造成图像质量下降导致误诊或需要重新检查,如果重复检查则剂量可能会更高。因此,心脏成像中实行低剂量管理需要在确保诊断可靠性和避免群体危害性这二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各种心脏影像设备降低辐射剂量的具体方法[7,9,10,11],见表2。

5 如何权衡心脏影像检查风险与收益

在临床实践中,是否采取以及采取何种心脏影像检查不能只考虑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及相关的致癌风险,还需要考虑经检查后患者可能的收益,如确诊或排除冠心病后患者获得的更有针对性的治疗,引起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期的提高及因未做检查的漏诊、误诊风险。对于患者个体是否进行心脏影像检查要综合考虑。例如,50~60岁无症状的男性10年内因冠心病死亡的风险为0%~10%,而他们经历低辐射剂量的前门控心电触发冠状动脉CTA检查后10年内引发癌症致死的风险仅为0.02%[12,13]。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美国和欧洲,对于无症状人群是不推荐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给予CLASSIII评价;关于钙化积分扫描(1~3 mSv):中度冠心病风险者(即患病风险10%~20%/10年)给予CLASSIIa(即应用合理)评价,轻中度冠心病风险者(即患病风险6%~10%/10年)给予CLASSIIb(即应用可能合理)评价。对于有症状的患者,其进行心脏影像检查收益更要远远大于辐射风险[14,15,16,17]。另外,辐射致癌的潜伏期多为10年以上,远较冠心病发病潜伏期短。考虑到50%的心肌梗塞之前并没有冠心病症状,而且由于设备的进步,目前前瞻性心电触发的冠状动脉CTA剂量可以仅为1~3 mSv,相当于以前的钙化积分剂量,因此,我们认为对于无症状的冠心病高危人群,如果所在单位具有能够进行辐射剂量仅为1~3 mSv的冠状动脉CTA设备,那么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无疑是具有巨大收益的。关于具有电离辐射的心脏影像检查可能的风险与收益情况,见表3。

综上所述,心脏影像检查的辐射剂量属于低剂量范畴,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具有一定的致癌风险,但风险极小。对于受检个体的剂量及致癌风险无法做到准确评估。在进行心脏影像检查时应采用ALARA原则,尽量优化检查方案与检查方法,降低辐射剂量。对于无症状的冠心病高危人群及有症状的患者而言,考虑到其巨大的致病、致死风险,不应该把因影像检查而产生的辐射风险当成重要问题来考虑。

摘要:由于电离辐射对人体具有损害,心脏影像中的放射剂量问题已经引起众多学者及公众的广泛关注,并产生了大量的讨论。但心脏影像中的辐射问题不应该被孤立地看待,而应该权衡受检者从中得到的收益、辐射损伤致病的风险等。本文从心脏影像检查的临床应用现状谈起,结合放射生物、放射物理及放射保护等方面探讨如何看待心脏影像的放射剂量问题。

心脏MPI检查有何优势? 第2篇

冠状动脉造影虽然是目前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它是一种有创的检查,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作为一种检查手段,并不适合所有的冠心病患者。很多心血管疾病患者,只要进行无创的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PI)就可以诊断病情。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在冠心病诊断方面具有准确、无创伤、费用少等优点。相比作为“金标准”的冠脉造影,核素心肌显像是一个重要的“预判断”。

打个比方说,冠状动脉好比用于灌溉农田的水渠,心肌好比农田里的水稻,农民更关心的是水稻的长势,如果水稻长势好,说明养料和水分供给充足,农民就不需要去修水渠;一旦哪块稻田里的水稻出现枯萎,说明这块稻田缺乏养分,农民只需要去修理供应这块稻田的水渠就可以了,而不必要修理全部的水渠。因此,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就是观察水稻的长势(心肌有无缺血),而冠状动脉造影(也包括多排CT冠状动脉成像)则是观察水渠是否有堵塞(血管有无阻塞)。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确定了心肌缺血的部位,就确定了有病变的冠状动脉。可以帮助确定治疗方案。即:如果心肌灌注显像正常,首选内科药物治疗;如果有心肌缺血,就应进行冠脉支架术或冠脉搭桥术。对放过支架或做过搭桥手术的患者,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可以评价疗效;可以观察有无新的心肌缺血出现。对于已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可以帮助评估其预后状况及估测危险度。即:如果心肌灌注显像正常,预示一年内心脏事件(心肌梗死、心脏猝死等)的发生几率小于1%。

经过20多年的发展,MPI已经成为心肌缺血首选的无创性检查手段,它不仅能够精确评价患者负荷和静息状态下的心肌血流灌注,明确有无心肌缺血以及缺血的面积、程度和部位,而且在冠心病的危险度分层、预后判断和治疗方案制订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已经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整理 袁冬兰 编辑 林 妙)

心脏检查 第3篇

心脏听诊是心脏物理诊断中最重要和较难掌握的方法, 也是高考体检中内科检查部分的首要检查项目, 其结果对考生能否被录取有很大的影响。高考政策明确规定, 严重心脏病 (先天性心脏病经手术治愈或房室间隔缺损分流量少, 动脉导管未闭返流血量少, 经二级以上医院专科检查确定无需手术者除外) 、心肌病患者不得被录取。因此, 研究分析高考体检学生心脏听诊异常情况, 并运用心电图、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等方法进一步确诊先天性心脏病考生, 对于考生的录取工作具有重要价值。一方面, 对心脏听诊异常而不能确诊为心脏病的考生, 争取到了被录取的机会;另一方面, 对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的考生提供了早诊断早治疗的时机。

笔者曾连续10年参加张掖市高考体检工作, 对高考体检中心脏听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现选取2010—2013年张掖市甘州区参加高考体检的20 842名学生的心脏检查结果进行分析。20 842名学生中心脏听诊异常者328名, 进一步行心电图、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 76名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等异常, 252名未见异常。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0—2013年张掖市甘州区参加高考体检的学生20 842名, 其中男生10 750名, 女生10 092名, 平均年龄18.7岁。

1.2 方法

在安静的环境下, 至少由两名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医生对20 842名学生进行心脏听诊并核对, 依据心脏杂音分级标准, 对听诊2/6级及以上收缩期杂音及心率、心律、心音异常的学生进行心电图、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

2 结果

2.1 心脏听诊异常

20 842名学生中, 心脏听诊异常328名, 其中男生157名, 女生171名, 检出率为1.57%。其中, 心脏杂音≥2/6级收缩期杂音181名, 男生78名, 女生103名, 杂音检出率为0.87%;心律失常132名, 检出率为0.63%;心音异常15名, 检出率为0.07% (见表1) 。

2.2 心脏听诊异常者心电图检查

对328名心脏听诊异常者进行初步判断, 对其中的217名心脏听诊异常者 (男生98名, 女生119名) 行心电图检查, 检查结果:大致正常123名, 心电图异常94名 (见表2) 。

2.3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

对94名心电图检查异常者, 继续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 检出先天性心脏病33名 (男生13名, 女生20名) , 占心脏听诊异常者的10.06%;检出左室假腱索43名, 占心脏听诊异常者的13.11% (见表3) 。

通过对参加高考体检的20 842名学生进行心脏听诊, 检出328名心脏听诊异常者, 对其中217名进行心电图检查, 发现心电图正常123名, 再对心电图检查异常的94名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 结果检出33名先天性心脏病, 43名左室假腱索, 共76名, 占心脏听诊异常的23.17%;其余252名心脏听诊异常者,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正常。

3 讨论

3.1 心脏杂音的产生

心脏杂音是指除心音与额外心音之外, 在心脏收缩和舒张过程中的异常声音, 杂音性质的判断对于心脏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正常血流呈层流状态。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 由于存在血流加速、异常血流通道、血管管径异常等情况, 可使层流转变为湍流或旋涡而冲击心壁、大血管壁、瓣膜、腱索等, 使之振动而在相应部位产生杂音[1]。不少先天性心脏病, 尤其是轻型者, 临床上常无症状, 心脏杂音是首先发现的阳性体征。收缩期杂音常用Levine的6级分级法。一般来说, 杂音越明显, 临床意义越大。生理性杂音一般较弱, 多为1/6~2/6级;病理性杂音多在3/6级及以上。但杂音的强度并不是判断疾病轻重的可靠指标[2]。

3.2 心脏听诊注意事项

心脏听诊是心脏物理诊断中最重要和较难掌握的方法。听诊需注意心率、心律、心音、心脏杂音和额外心音等, 进而对心脏的病理、生理状况进行分析。除肺含气量、胸壁或胸腔病变等心外因素以及心包积液外, 影响心音强度的主要因素是心肌收缩力与心室充盈程度 (影响心室内压增加的速率) , 瓣膜位置的高低, 瓣膜的结构、活动性等。由于心血管治疗技术的发展, 人工器材置入心脏, 也可产生额外心音, 常见的主要有两种:人工瓣膜音和人工起搏音。人工瓣膜音是在置换人工金属瓣后瓣膜开关时撞击金属支架所致的金属乐音, 音调高、响亮、短促。安置起搏器后有可能出现两种额外音, 即起搏音和膈肌音[1]。某些年轻人虽然没有心脏病, 但由于胸壁薄, 心搏有力, 也可听到2/6级或以上 (多为2/6级) 响亮的收缩期杂音[3]。左室假腱索是指左心室内除正常连接乳头肌和左房室瓣叶的腱索以外的纤维条索结构, 属于先天性解剖变异, 又称左心室条束[4]。临床上多认为左心室假腱索的存在与心脏杂音和心律失常有关。多数左室假腱索不会引起杂音, 只有少数位于左室流出道内的假腱索于收缩期受血流冲击而颤动, 进而引起明显的收缩期杂音[2]。这个杂音的产生可能和假腱索与收缩期血流方向的夹角有关, 当夹角接近90°时就产生震颤, 杂音也较粗糙, 该杂音无论从部位、时间、性质还是强度上仅凭心脏听诊很难与器质性心脏病鉴别[3]。近几年来临床上对左室假腱索有了新的认识, 认为左室假腱索伴有偶发室性早搏, 并且在活动后消失者不具备临床意义。但左室假腱索出现心律失常者, 特别是在运动后出现或者加重室性早搏者则需要做进一步检查, 以便及时发现心血管系统存在的隐患, 并给予必要的医学干预, 防止意外发生[4]。

3.3 高考体检中心脏听诊、心电图、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的综合应用

高考体检的心脏听诊不容忽视, 听诊一定要仔细, 尽可能辨别杂音的性质和级别, 对于听诊难以鉴别的, 应建议考生行心电图、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 明确杂音来源。心脏听诊对于无症状的先天性心脏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以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3]。

心脏听诊对于分流不明显的先天性心脏病和瓣膜反流引起的心脏杂音很难进行鉴别, 即所谓的“有杂音不一定有先天性心脏病, 没有杂音不一定没有先天性心脏病”。因此心脏听诊还应与其他检查相结合, 例如经皮血氧饱和度、心电图、X线、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等, 这些检查方法能很好地对心脏听诊进行补充[5]。

在高考体检学生先天性心脏病的筛查和管理中,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作为最重要的检查方法之一, 具有无创性、检查方便的特点, 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取代有创的心血管造影检查[5], 但应与临床体格检查尤其是心脏听诊密切结合, 以便尽早发现先天性心脏病, 及时进行医疗干预, 从而降低心脏猝死率[6]。

4 防范措施

(1) 高考体检直接影响高中毕业生升学、就业, 是一项值得重视的健康工程, 应当受到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通过对高考体检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制定高中生健康及保健方案, 并落实到位, 确保在校学生预防性健康检查工作常态化、规范化, 改善学生学习条件与学校卫生环境, 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2) 建议学生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身体状况同等重视, 孩子身体不适时及时去医院检查, 以便尽早发现先天性心脏病等异常, 早期进行治疗。

(3) 医院应该重视学生体检, 尤其是心脏检查, 安排责任心强且有丰富心脏听诊经验的医生进行体检, 尽量减少对心脏疾病尤其是先天性心脏病等的漏诊、误诊。

参考文献

[1]陈文彬, 潘祥林.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2]何静媛, 刘峰, 曹袁宁.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青年人收缩期柔和杂音的原因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 2000, 9 (22) :52.

[3]张军.高考体检学生112例心脏杂音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10, 10 (26) :838.

[4]韩丽华, 徐萌萌.应届高中生左心室假腱索情况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02, 9 (19) :125-126.

[5]张晓新, 王天成.超声心动图在新生儿心脏杂音检查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0, 12 (1) :15-16.

新生儿检查心脏有杂音是怎么回事 第4篇

有些宝宝心脏有杂音是正常的,但是有可能是先天性心脏病。

建议必须到医院去给宝宝做个心脏彩超,B超是不能检查出来的,只有心脏彩超才能彻底检查出来是不是,现在什么都不用担心,马上带小孩去检查就知道结果了,就算有先天性心脏病也不用担心,现在大多数宝宝换病后是不用做开胸手术的,只用介入治疗,在大腿插一根管子到心脏就OK了,就算要开胸手术,只要家长及时发现,根据宝宝的情况,到宝宝1岁左右手术,就可以彻底根治,我家宝宝就是在2个月大的时候发现有的,医生说到1岁做开胸手术,就彻底根治了。

有些患病的宝宝走了,大多数都是因为家长根本就不知道宝宝换有先天性心脏病,等病情严重了,才发现,但是多数宝宝都3岁以上了,因为拖的太久,根本就来不及了。

心脏检查 第5篇

1. 患者有急性持续性胸痛,心电图无典型演变过程,心肌损伤标志物未达到临床诊断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诊断和给出治疗决策?

2. ACS患者通过绿色通道救治,“罪犯血管”的血流达到了TIMI三级,患者的胸痛症状消失,但是胸闷、憋气、低血压等心衰症状逐渐加重,您如何处理?

3. ACS患者经过有效的治疗,病情相对稳定,突然出现心脏杂音,或原来的杂音出现了新的变化,您怎么办?

4. ACS患者经过有效治疗,康复出院,您如何知道患者的左室重构和存活心肌?

超声心动图能否对ACS进行早期诊断

动物实验显示,将冠状动脉完全闭塞,5分钟后,闭塞血管所支配的心肌出现运动降低或消失,其诊断心肌缺血的敏感性高于心电图,同时也早于心电图。

您可能会问:为什么没有将超声心动图纳入到ACS的诊断标准呢?

主要有下列原因:1 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时间窗受到限制,患者出现胸痛到医院就诊往往需要60~90分钟,此时,心电图或/和心肌损伤标志物已经能够明确诊断,无需超声心动图帮助诊断。

2 既往没有可以用于急诊医生随身携带的便携式超声心动图诊断仪,便于在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现在便携式掌上超声心动图诊断仪已经问世,对医生稍加培训,就能够帮助我们实现ACS患者的早期诊断。

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急性持续性胸痛,临床怀疑ACS,无论血清心肌标志物是否正常,都可以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此时,如果超声心动图未探及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而且心脏功能正常,初步可以帮助除外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性持续性胸痛患者,若心电图和血清心肌标志物都不能明确急性心肌梗死时,而超声心动图提示节段性室壁运动减低或消失,则强烈提示ACS的可能。

如果能在胸痛后的第一时间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就能够对ACS患者进行早期诊断。

识别心包压塞

ACS患者在介入治疗过程中或介入治疗后出现胸闷、憋气、低血压,除考虑迷走神经张力反射之外,还应该考虑到患者是否存在急性心包压塞的可能。由于心包腔内的液体与心肌组织声阻差异较大,超声心动图对心包积液显示非常清晰,床边超声心动图可以快速、实时地进行定性、定位和半定量诊断,对快速临床决策和指导心包穿刺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图1 双平面Simpson’s法计算左室容量和射血分数

图2 为心尖部及后侧室壁瘤,收缩期二尖瓣关闭,心尖部横径大于基底部横径

帮助诊断并发症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常见并发症为心律失常、泵功能衰竭、室间隔穿孔、乳头肌功能不全、腱索断裂、室壁瘤、心室附壁血栓等。如出现室间隔穿孔,乳头肌功能不全和腱索断裂等并发症时可伴有心脏杂音的突然变化,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一旦出现心脏杂音或杂音有变化,均应该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这对心肌梗死并发症的诊断和临床决策具有重要的价值。

1 心功能评价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尤其是前壁心肌梗死,通常对左室的收缩功能影响较大,如果“罪犯”血管实现了血流的再灌注,但患者胸闷、憋气、呼吸困难逐渐加重,多数可能出现左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由于患者体位、声窗大小、图像质量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超声心动图对LVEF的测量误差增大,重复性降低。但是需要强调的是ACS患者必须应用单平面或双平面simpson’s法计算LVEF(见图1)。

simpson’s方法是在二维超声心动图的心尖四腔或二腔图,以心电图R波顶点及T波终末角触发图像停帧,分别测量左室舒张期及左室收缩期心腔面积。

目前的仪器可以自动计算左室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容量,以及左室射血分数。

2 室壁瘤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后约20%并发室壁瘤,多发生在梗死后5天~3个月,与左室造影对照,二维超声检出室壁瘤的敏感性为93%~100%,特异性为94%~100%。室壁瘤通常约80%发生在心尖部,多侵犯左室前壁。二维超声表现为室壁呈局限性膨出,瘤壁收缩期无运动或呈矛盾运动。超声不仅能确定其部位、大小和范围,还可测定室壁瘤占左室面积的比值,了解有功能室壁的数量,也可以预测外科切除室壁瘤的效果(见图2)。

3 假性室壁瘤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一种少见并发症,常发生在下后壁及侧壁,系室壁破裂穿破心肌由周围的心包粘连包裹而成,窄通道与心室腔相通,具有破裂的倾向。

图3 心肌梗死后,左室心尖部附壁血栓形成

鉴别

二维超声可以鉴别真性和假性室壁瘤:(1)与心室腔相通的口径在真性者较宽,而假性瘤者则较窄;(2)假性室壁瘤心室壁心内膜与通道相接处内膜中断,而真性者仍有心内膜与瘤腔相连;(3)假性者瘤呈袋状或球形腔,内多有血栓及血凝块;(4)假性室壁瘤可压迫右室向前转位。

4 附壁血栓 心肌梗死的常见并发症,在急性心肌梗死数小时后即可在心尖部或前壁形成血栓。约30%~50%的室壁瘤患者发生血栓。超声显示为回声增强的团块结构,与室壁广泛附着,形状不规则,多无活动性,少数血栓呈游离状,仅一部分附着在室壁上,可随血流活动。新鲜血栓回声与血液相似或可见烟雾状停滞的血流。二维超声对血栓的检出率很高,对其附着部位、大小、形状等均能作出较准确的判断(见图3)。但需注意与正常的肌小梁、腱索、乳头肌等鉴别。如果超声心动图提示心腔内附壁 血栓形成,临床应该即刻加强抗凝和抗栓治疗。

图4 为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心尖部穿孔部位(箭头所指为室间隔穿孔处。LV:左室;LA:左房;RV:右室;RA:右房)

图5 二尖瓣前叶腱索断裂,收缩期断裂的腱索脱向左房(箭头所示为断裂的腱索)

图6 收缩期二尖瓣后叶瓣体脱向左房面(箭头所示为脱垂的二尖瓣后叶)

5 室间隔穿孔 急性心肌梗死的少见并发症,发生率约1%。在临床上突然在胸骨左缘出现粗、响亮的收缩期杂音,并伴有振颤,二维超声检查多在肌部发现室间隔回声中断,多普勒超声在室间隔中断处及其右室侧可检出收缩期湍流频谱,或彩色多普勒显像心室水平有左至右的分流。据患者病史、体征及超声表现则可诊断室间隔穿孔(见图4)。室间隔穿孔不仅导致心内血流动力学紊乱,而且还会使心功能恶化。临床的处理原则是决不能即刻实施心外科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而是保护心功能,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等待亚急性期,根据室间隔穿孔的部位、大小、数目以及与毗邻组织之间的关系,选择室间隔缺损的封堵或外科手术治疗。

6 乳头肌或腱索断裂 乳头肌断裂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少见并发症,发生率约为1%,临床上突然发生肺水肿、休克及心尖部收缩期杂音。在胸骨旁长轴和心尖四腔切面可见到乳头肌断裂残端的粗大回升,为典型的连枷样摆动。而腱索断裂则表现为断裂的纤细腱索,收缩期脱向左房(见图5)。脉冲多普勒及彩色多普勒显像可检出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严重程度。结合患者病史及超声表现,可及时作出乳头肌断裂的诊断。无论是乳头肌或腱索断裂,如果出现严重的二尖瓣关闭不全,内科的保守治疗都难以改善患者的病情进展,尽早实施外科手术治疗。

7 乳头肌功能不全 乳头肌功能不全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为20%。心尖部常可听到收缩中、晚期或全收缩期杂音。左室乳头肌缺血或梗死引起收缩功能障碍,可造成二尖瓣关闭不全。超声可表现为左室扩大,室间隔及左室后壁收缩运动幅度减低。乳头肌收缩障碍使二尖瓣收缩不能合拢,可发生二尖瓣脱垂,乳头肌本身因缺血可有回声增强纤维化或钙化现象(见图6)。脉冲多普勒及彩色多普勒显像可检测收缩期反流及反流程度。根据二维超声及多普勒频谱图所见,结合临床,确定诊断比较容易。乳头肌功能不全,如果没有合并严重的二尖瓣关闭不全,经内科系统治疗后,随着病情的改善,乳头肌功能有可能逐渐恢复。

评价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后存活的心肌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后是否存在存活心肌?心脏重构何时恢复?这些问题都可以应用超声心动图及其相关技术给予答案。目前确定存活心肌存在的方法有多种,包括:(1)应用正电子放射断层显像(PET),通过显示对三氟甲烷(FDP)的摄取,以测定其代谢活性;(2)单光子放射断层显像(SPECT),明确显示存活心肌的完整微循环的存在(例如,应用PET、铊或sestamibi或超声造影剂的灌注显像);(3)通过应用肌力刺激物(例如,低于产生缺血剂量的多巴酚丁胺)观测收缩储备。

超声心动图探测心肌活性的机理是依据小剂量多巴酚丁胺使室壁厚度增加或心内膜运动,应用小剂量多巴酚丁胺探测心肌前后的节段性收缩均采用主观性的直接评价以明确心肌活性。一些患者可出现双相反应,小剂量多巴酚丁胺使室壁厚度增加,而增加剂量时,室壁增厚率降低,常提示心肌存活和存在缺血。

(编辑:张宏娟)

专家简介

心脏检查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2008-12~2012-09 柳州市妇幼保健院行常规产前系统超声检查发现的7 例胎儿冠状动脉瘘孕妇, 年龄22~34 岁, 平均 (27.7±4.6) 岁;孕周18~33 周, 平均 (25.3±5.5) 周。

1.2 仪器与方法采用GE 730、E8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为3.5~5 MHz、4~8 MHz。患者取仰卧位, 经腹部探测胎儿各系统及胎儿附属物, 常规测量胎儿生长发育指标以判断孕周。主要观察胎儿心脏四腔心切面、左心室流出道切面、右心室流出道切面, 左心室长轴切面、大动脉短轴切面、三血管气管切面、腔静脉长轴切面、主动脉弓/ 导管弓切面和1 支以上肺静脉回流情况, 发现心内异常血流束时, 仔细分辨血流束的起源、时相和流速, 并逆向追踪其走行, 观察相应的冠状动脉扩张情况。

2 结果

2.1 超声检查结果右冠状动脉瘘2 例, 左冠状动脉瘘5 例;右冠状动脉- 右心房瘘1 例, 右冠状动脉- 右心室瘘1 例, 左冠状动脉- 右心房瘘4 例, 左冠状动脉- 右心室瘘1 例。

2.2 超声表现7 例胎儿心脏各房室腔大小均无明显改变。1 例右冠状动脉- 右心房瘘者第21 孕周行系统检查时漏诊, 第32 孕周常规检查时发现心房内异常血流束, 血流束走行扭曲延至主动脉根, 根据血流分析二维图像, 左冠状动脉显示不清, 见增粗的右冠状动脉, 开口3.3 cm, 呈一细小低回声管状开口于房间隔前缘右房侧, 开口处流速为3.71 m/s (图1) 。右冠状动脉- 右心室瘘者瘘口于右心室侧后壁近三尖瓣瓣根处, 彩色多普勒超声见源于心室壁的异常舒张期血流束, 流速为1.75 m/s, 右冠状动脉开口宽2.6 mm。4 例左冠状动脉- 右心房瘘者中1 例瘘口位于房间隔前缘右心房侧, 异常血流绕行于主动脉根部后壁, 流速为2.5 m/s, 可见左冠状动脉, 宽1.6 mm (图2) ;1 例瘘口位于房间隔后上方近上腔静脉, 开口处为一血管团, 局部可见三束异常血流束射入心房腔, 流速为2.5 m/s, 可见左冠状动脉, 宽3 mm ;1 例异常血流束自主动脉瓣根左侧缘经房间沟入右心房, 流速为1.8 m/s, 冠状动脉显示不清;1 例异常血流束自主动脉根部流入右心房, 开口右心房前壁下段, 流速为2.7 m/s。左冠状动脉- 右心室瘘者, 瘘口位于右心室心尖处, 流速为2.1 m/s, 左冠状动脉显示清晰, 右冠状动脉显示不清。频谱多普勒示瘘入右心房者的异常血流束多为连续的双期血流频谱, 舒张期流速较高, 收缩期流速较低, 2 例瘘入右心室者异常血流的多普勒频谱为单纯舒张期湍流频谱。

图1孕妇23岁,孕32周6天,右冠状动脉-右心房瘘。A.右心房内主动脉根部至右心房异常血流束(箭);B.胎儿各心腔大小无改变;C.追踪血流束走行,于主动脉根部见扩张的右冠状动脉(箭),开口3.3 mm,最宽处4.6 mm,走行迂曲;D.开口于房间隔前缘右房侧,流速为3.71 m/s,频谱特点似小儿动脉导管血流频谱,为双期连续性血流。LV:左心室;RV:右心室;LA:左心房;RA:右心房;LVOT:左心室流出道;AO:主动脉;RCA:右冠状动脉

2.3 追踪及随访7 例怀疑冠状动脉瘘的胎儿中, 4 例产后行手术治疗, 3 例引产后经尸检证实。

图2孕妇34岁,孕23周,左冠状动脉-右心房瘘。A.右心房内见异常血流束(箭),自主动脉根部进入右心房;B.追踪血流束走行可见扩张的左冠状动脉起始部(箭);C.扩张的左冠状动脉;D.异常血流束多普勒频谱,频谱与小儿动脉导管未闭的血流频谱相似,频谱为以舒张期为主的连续性双期血流,因胎动较活跃,收缩期频谱显示欠佳

3 讨论

冠状动脉瘘是指冠状动脉与心腔及其他血管之间存在异常交通, 血液从冠状动脉经瘘管分流到相关心腔及血管。其发病机制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 心肌肌小梁窦状间隙与冠状动脉相通, 随着心肌发育, 窦状间隙被压缩并逐渐退变为毛细血管, 窦状间隙持续存在形成冠状动脉瘘[2]。先天性冠状动脉瘘可起源于左、右或双侧冠状动脉的主干或分支, 以单支多见。来自右冠状动脉者占50%~60%, 来自左冠状动脉者占30%~40%, 来自双侧冠状动脉者占2%~10% ;多数引流入右心系统 (90%) , 少数引流入左心系统 (10%) [3]。本组7 例均为单支受累, 以左冠状动脉为主, 均引流入右心系统, 且以右心房居多, 未发现引流入肺动脉和左心系统者, 除发病率较低的因素外, 考虑与房室瓣口的血流干扰及冠状动脉- 肺动脉瘘多为冠状动脉的细小分支瘘, 分流较细小,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较差, 宫内胎儿极少检出有关。

冠状动脉瘘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具有特征性表现:1受累冠状动脉近端扩张, 明显较对侧冠状动脉主干粗大, 走行迂曲多变, 追踪其走行可以发现瘘口, 且瘘口所在房室壁连续性中断, 呈圆形或不规则形;2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见冠状动脉瘘管及瘘口处异常血流信号, 瘘入右心系统时为全心动周期连续频谱[3]。本组7 例胎儿冠状动脉瘘均来源于房室壁的异常血流束, 逆向追踪发现受累扩张的冠状动脉而进一步明确诊断。与小儿不同, 胎儿血液循环特殊, 左右心压力差较小, 且胎儿冠状动脉细小, 正常情况下超声极难显示 (当有冠状动脉瘘时, 依据异常血流束的走行, 可以反过来分析二维图像, 观察受累扩张的冠状动脉) , 且胎儿的冠状动脉瘘多无心腔大小改变。胎儿与小儿冠状动脉瘘的多普勒血流频谱稍有不同:1本组5 例引流入右心房, 因该部位收缩期和舒张期的压力均低于主动脉, 因此多普勒血流频谱是以舒张期为主的双期连续性血流频谱, 流速为2~3 m/s ;2 2 例引流入右心室, 因左、右心室压力差较小, 收缩期的分流较少或无, 而舒张期心室肌松弛, 心室压力下降, 当压力低于主动脉压时, 主动脉内的血液经扩张的冠状动脉流向心室, 此时多为舒张期血流频谱, 较少或不显示收缩期频谱, 流速为1.5~2.0 m/s。四腔心头侧偏转法自后向前连续性显示四腔心、左/ 右心室流入道和流出道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有助于发现异常血流束, 发现异常血流束时应仔细分辨其起源和时相, 追踪其走行, 逆向寻找扩张的冠状动脉, 并结合其频谱特点进行诊断。

当发现心腔内异常血流束, 怀疑是冠状动脉瘘时需要与以下疾病相鉴别:1室间隔缺损, 尤其是肌部室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时调整探头可见异常血流束为心室之间穿越室间隔的过隔血流, 收缩期较明显, 而冠状动脉瘘舒张期较明显, 且来源于房室壁, 而非过隔血流束;2房室瓣反流, 房室瓣反流源于瓣膜关闭缘, 于收缩期出现, 而冠状动脉瘘源于房室壁或室壁靠近瓣根处, 多为连续性双期血流, 舒张期明显;3主肺动脉间隔缺损, 主肺动脉间隔缺损在大动脉短轴肺动脉分支水平处可见主动脉与肺动脉间的间隔不同程度地缺失, 局部血流呈湍流花色血流;而冠状动脉瘘的主动脉与肺动脉间的间隔完整。本组中1 例胎儿21 孕周产前系统检查时未检出, 32 孕周复诊时发现, 漏诊原因:1早期因胎龄、体位、仪器敏感度低或增益调节不当、母体腹壁脂肪较厚等因素导致异常血流束不明显而不易被发现;2操作者经验不足, 操作手法不当漏诊。

冠状动脉瘘自然闭合极为少见, 一旦确诊应积极治疗[4]。以往把冠状动脉造影作为诊断冠状动脉瘘的“金标准”[5], 但该技术不适用于对胎儿的检查, 产前系统超声可以发现心腔内的异常血流束, 通过分析其时相及走行, 并结合二维图像冠状动脉的改变诊断冠状动脉瘘, 诊断符合率较高, 可以为临床早期诊断和处理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陈娇, 朱琦.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小儿冠状动脉瘘.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0, 26 (10) :2007-2008.

[2]张华, 倪显达, 胡元平.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超声诊断价值与误诊原因分析.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9, 25 (7) :667-669.

[3]许迪, 张玉奇.超声心动图诊断进阶解析.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324-326.

[4]姥义, 桑玉顺, 施海建, 等.超声心动图诊断冠状动脉瘘的价值.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2, 28 (1) :81-83.

心脏检查 第7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了到我院心血管科就诊心脏异常患者100例,具体情况是,(1)年龄:18~60岁,平均32岁。(2)性别:男女不限,其中,男性46例,女性54例。

1.2 研究方法

1.2.1 标本收集列入观察者,于检查前禁食8~12 h,次日上午7∶00空腹按实验要求抽血送放免实验室,检测其血清T3、T4、TSH水平,并对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对症治疗,甲亢口服甲巯咪唑3个月,甲减口服优甲乐3个月,观察给药前后心脏变化。

1.2.2 检测方法以放射免疫检验法测定观察对象的血清T3、T4、TSH含量。采用北京福瑞生物有限公司提供的试剂盒。

1.2.3 仪器:GC-2010放射免疫计数器,科大创新股份有限公司中佳分公司产品。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测定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

2 结果

2.1 心脏异常患者甲功化验情况

心脏异常患者甲功化验情况见表1。

正常参考值,T3:(0.8~2.2);T4:(50~126);TSH:(0.3~5.0)

从表1可知,100例心脏异常患者,80%甲状腺功能正常,15%为甲亢,5%为甲减,共20例甲状腺功能异常。

2.2 治疗结果

对确诊甲状腺功能异常的20例患者通过3个月的对症治疗,结果6例患者心脏功能病改善,14例患者心悸、胸闷、气促等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即通过治疗甲状腺疾病可改善心脏功能。

3 讨论

甲状腺功能异常是组织的甲状腺激素作用不足或过量的一种病理状态,甲状腺激素过多可增加心血管β受体的数目和兴奋性,增加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引起心率增加、心脏收缩力增加、第一心音亢进和心输出量增加;甲状腺激素不足时,引起心率减慢、心脏收缩力减弱、第一心音低钝和心输出量减少。

在甲亢临床表现不典型时,甲状腺肿大及突眼不明显时,表情淡漠的甲亢患者,尤其老年患者表现不典型,以心脏表现为主时,伴消瘦、乏力,高代谢症状不典型,缺乏食欲亢进、兴奋多动、凸眼等特征性征象,易造成误诊、漏诊[3]。

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心脏病(简称甲减心)以成年人为多见,但老年人的相对发病率高于年轻组。老年甲减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有时发展到晚期,临床表现也不明显,仅少部分患者有特征的临床表现和体征[4,5]。而我们观察100例心血脏病患者,有15例甲亢性心脏病,5例为甲减性心脏病,甲状腺异常性心脏病占心脏异常比例相当高,随着对甲状腺疾病的治疗,心脏功能也随之好转,与以上述报道一致。所以我们认为甲功检查可作为心脏异常患者初筛项目是非常必要。

摘要:目的:探讨甲功检查在心脏异常初筛中的意义,确定甲功异常与心脏异常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对100例心脏异常患者T3、T4、TSH水平进行检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测定的100例心脏异常的患者中,有20例患者是由甲状腺功能异常引起。结论:甲功异常与心脏异常有一定的相关性,甲功检查可作为心脏异常患者初筛项目或确诊的辅助手段。

关键词:甲功检查,心脏异常,初筛

参考文献

[1]林延德.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附30例临床报告)[J].新医学,1984,9:478.

[2]刘世俊.44例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临床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00,1:25.

[3]聂瑞景.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并发症[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2.

[4]高妍.老年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不容忽视[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0,19(2):90.

心脏检查 第8篇

关键词:超声检查,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漏误诊

近年来, 随着超声技术及仪器的不断发展, 先天性心脏病的检出率逐步增加。但由于部分超声医师的疏忽以及基层医院彩超的未普及, 使得部分先心病漏误诊现象还有发生, 其中尤以成人先心病多见。就成人先心病的漏误诊原因进行分析, 旨在提高超声医师对成人先心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组资料系舟曲县人民医院2005年12月至2013年9月经手术或造影证实的成人先心病124例, 其中男57例, 女67例, 年龄24-73岁, 平均年龄58岁, 以上患者均在他院做过一次以上的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GE Vivid5、GE Vivid7超声诊断仪, 频率2.5MHz/3.5MHz, 经剑下、心尖、胸骨旁、胸骨上窝等多切面进行扫查, 测量心腔大小, 并利用二维、彩色多普勒、频谱多普勒对病变部位进行分析。

2结果

124例成人先心病, 漏诊47人, 误诊77人 (表1) 。其中房间隔缺损87例, 占70.2%;动脉导管未闭15例, 占12.1%;主动脉缩窄11例, 占8.8%;主动脉窦瘤破裂6例, 占4.8%;冠状动脉瘘5例, 占4.0%。87例房间隔缺损均为Ⅱ型, 最大缺损0.7cm, 最小缺损0.3cm;15例动脉导管未闭中最宽内径为2.0cm, 最小为0.3cm;主动脉窦瘤破裂为右冠窦瘤破入右房。108例患者有心腔大小及形态学变化;87例患者合并不同程度肺动脉高压, 其中轻度肺高压62例, 中度肺高压15例, 重度肺高压10例 (表2) 。124例漏误诊病例中, 由仪器设备及疾病本身等客观因素导致漏误诊26例, 占21%, 而由超声医师检查失误等主观因素导致漏误诊98例, 占79%。

3 讨论

相关统计表明, 成人先心病发病率约为1.08‰ (广东) [1], 在住院的成人心脏病病人中约占10%, 仅次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及肺原性心脏病而居第4位[2]。彩色多普勒以其无创、方便、经济、有效、可重复等优点常作为先心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但由于部分超声医师的疏忽以及基层医院彩超的未普及, 使得成人先心病漏诊和误诊还时有发生。本组资料中的有些患者是为明确诊断来我院求治, 还有一些患者是以其他疾病来院诊治超声检查时偶然发现, 他们大部分都已经做过了一次以上的超声检查, 但都没有得到正确的诊断结果。综合124例漏误诊病例, 我们对漏误诊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总结, 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主观原因

3.1.1 合并肺动脉高压, 彩色分流不明显

依据先心病的疾病发展过程来推断, 大部分先心病的后期, 肺动脉收缩压往往会增高, 心内的一些左向右分流因此不会太明显, 疾病诊断因此缺乏一定的血流动力学依据, 所以在成人阶段, 诸如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疾病在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时很容易漏误诊, 超声医生往往会依据一些继发声像改变做出错误的诊断。本组资料中51例房间隔缺损误诊病例就是超声医师依据右心扩大及肺动脉压增高而误诊为肺源性心脏病, 另有10例动脉导管未闭病例, 虽然二维显示很清楚, 但由于因肺动脉收缩压力增高, 彩色血液分流不明显, 既而检查者以左心扩大、收缩功能减低为依据误诊为扩张切面。从追问检查史中得知, 本组中的10例主动脉缩窄和62例彩色分流明显的房间隔缺损漏误诊就是由于超声医师没有对相应切面进行扫查。

3.1.2 理论知识不扎实, 缺乏责任心

一名优秀的超声医生, 不仅要有深厚的超声专业知识, 而且还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 包括解剖、生理、病理等。先心病的诊断除了病因、病理解剖、病理生理、病理诊断外, 还包括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血流动力学的诊断, 超声医生应该明确地知道, 首先是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才会继发引起心腔大小、大血管宽度、及心壁厚薄等心脏组织结果的改变。因此, 在诊断过程中, 只有充分掌握心血管系统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 才能全方面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 最终能够做出正确的诊断。而目前的一些超声医生, 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 工作缺乏责任心, 浮于表面, 有时在碰到一些难以解释的疑难问题时, 由于自身知识储备少, 加之工作责任心差, 就不再去更深挖掘, 只是抱着侥幸心理而放过, 从而导致漏误诊的发生。本组资料中的冠状动脉瘘和主动脉窦瘤破裂属于较少见疾病, 由于部分超声医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不扎实, 缺乏对该疾病的掌握, 导致诊断思路局限, 漏诊就很难避免。

3.2 客观原因

3.2.1 超声仪器落后, 图像显示不满意

超声诊断是一个影像学诊断, 它一方面取决于操作医师的技术水平, 另外一方面要依赖于超声仪器的图像分辨率和彩色敏感性, 分辨率低、敏感性差, 疾病诊断的准确率也就降低。目前我们很多基层医院的超声仪器都很落后, 仪器图像分辨率低, 彩色血流不敏感, 因此, 其先心病的诊断率也就很低, 漏诊的现象也就会经常发生, 这也是一个不容质疑的现况。本组资料中的20例房间隔缺损和5例动脉导管未闭的病灶很小, 分流也不明显, 一旦仪器的图像分辨率低, 彩色敏感性差, 即使相关切面能够扫查到, 病灶也很难显示清楚, 漏诊也就在所难免。

3.2.2 病灶部位过小, 切面显示欠满意

经胸超声检查由于受到胸部声学窗口的限制, 不能清晰显示某些心血管系统结构, 还受到胸廓、肺部疾病等明显影响, (下转第131页) 受检者往往无法取得满意的超声图像, 甚至难以显像, 从而影响诊断和鉴别诊断[1]。成人心脏超声检查较儿童相比, 受影响因素更多, 如肺气过多, 肥胖、腹肌紧张等, 所以, 有些切面就很难显示清楚, 特别是剑下两房切面, 房间隔缺损时, 由于成人腹肌发达以及紧张度高, 如果再加之缺损较小, 彩色分流不明显, 超声就很难发现病灶的存在。本组资料中就有20例缺损大小为0.3-0.4cm的房间隔缺损漏诊, 追问检查史, 剑下两房切面都曾经扫查过, 可能是由于切面不满意, 或者病灶部位过小, 导致了漏诊的发生。

虽然, 有些客观因素目前还难以解决, 但可喜的是, 近年来, 随着超声仪器的不断更新发展, 以及超声技术的日益提高, 特别是超声造影及经食道超声检查等新技术的广泛开展, 由技术和仪器等客观因素导致的漏误诊现象呈现出一个下降趋势。而主观方面, 如果超声医师能够充分认识到漏误诊所造成的危害, 不断加强自身基础理论及专业学习, 增强工作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检查过程中做到细心、谨慎, 相信漏误诊现象是可以控制和避免的, 诊断的准确率也能有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延玲, 熊鉴然, 编著.临床超声心动图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119.

心脏检查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5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治疗的328例急性肺栓塞患者为研究对象, 排除患有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患者, 所有患者均知情并自愿配合。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肺栓塞的诊断标准并确诊为肺动脉充盈缺损或阻塞。右心功能不全的诊断标准: (1) 三尖瓣反流速度>2.8 m/s, 或者>2.5 m/s且下腔静脉吸气塌陷消失; (2) 右心室壁厚>5 mm; (3) 右肺动脉扩张程度>12 mm/m2, 满足以上任意两项即可判断为右心功能不全。根据检查结果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右心功能不全并据此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03例, 男56例, 女47例, 年龄46~84岁, 平均 (58.51±6.47) 岁, 均为右心功能不全;对照组225例, 男120例, 女105例, 年龄44~85岁, 平均 (56.58±7.09) 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两组均进行心脏和周围血管的多普勒彩超检查。检查指标包括肺动脉血流频谱曲线形态、收缩期肺动脉血流峰值速度、肺动脉血流频谱血流加速时间、右室Tei指数、三尖瓣反流压差等。治疗后6个月对两组进行随访, 记录两组患者住院及随访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包括再次急诊、休克、呼吸机支持、心肺复苏及死亡等;将所有患者的心脏和周围血管彩超结果与不良事件发生进行分析, 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对比不同因素对急性肺栓塞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影响。

1.3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的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心脏和周围血管彩超结果与不良事件发生相关性选用Logistic回归性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住院及随访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再次急诊率、休克率、心肺复苏率、升压治疗率、死亡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观察组心脏和周围血管彩超检查结果与不良事件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心脏和周围血管彩超检查提示肺动脉高压、肺动脉扩张、右房扩大、右室扩大、血栓或占位及三尖瓣反流的患者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无上述相应表现者,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心脏和周围血管彩超表现与不良事件发生的相关性

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 肺动脉高压、肺动脉扩张、右室扩大为急性肺栓塞发生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 (P<0.05) , 见表3。

3 讨论

急性肺栓塞发病率仅次于冠心病和高血压, 死亡率仅次于肿瘤和心肌梗死[4]。由于急性肺栓塞症状不典型、起病不易发觉并且发展迅速, 所以漏诊率和误诊率均较高[5]。心脏和周围血管彩超检查是急性肺栓塞患者的重要检测项目之一, 具有可实施性高的优点, 尤其适用于不适合搬运的患者[6,7]。

本文对两组患者住院及随访期间不良事件统计对比发现, 观察组再次急诊率、休克率、心肺复苏率、升压治疗率、死亡率等不良事件明显高于对照组, 提示急性肺栓塞合并右心功能障碍的患者更易发生临床不良事件, 且死亡率也偏高, 其不良事事件件一一般般为为心心肺肺复复苏苏和和休休克克等等。。心心脏脏和和周周围围血血管管彩彩超超可可以以对患者的右心负荷状况进行动态的评估, 故对于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和提示作用[8]。同时, 对两组患者心脏和周围血管彩超检查结果与不良事件发生的单因素分析显示, 心脏和周围血管彩超检查提示肺动脉高压、肺动脉扩张、右房右室扩大、血栓或占位及三尖瓣反流的患者发生临床不良事件的概率均明显较高。心脏和周围血管彩超可以在床旁进行, 提供肺动脉血流动力及右心功能等方面的表现, 可以使医生及时发现三尖瓣反流、肺动脉压变化及室间隔异常运动等症状, 从而为肺循环受阻提供诊疗证据。在肺动脉高压的晚期还可能出现右室壁增厚、肺动脉反流加快、室间隔形状异常及肺动脉扩张等, 甚至还可以诊断出肺动脉栓子[9]。所以心脏和周围血管彩超对评估有重要价值。

此外, 本文对心脏和周围血管彩超表现与不良事件发生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肺动脉高压、肺动脉扩张及右室扩大均为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 对于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除此以外, 随访具有重要意义, 应重视对急性肺栓塞患者的随访, 减轻患者的肺动脉压力、降低血栓负荷、减少右心衰竭[10]。如何改善急性肺栓塞患者的预后情况, 仍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课题。

综上所述, 心脏和周围血管彩超检查有利于急性肺栓塞患者预后评估, 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杨立恒, 代冰, 刘璠, 等.急性肺栓塞患者远期预后随访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13, 12 (6) :552-557.

[2]纵雪梅, 王玉芹, 陈玉玲, 等.急性肺栓塞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对预后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3, 15 (9) :1-4.

[3]张文花, 叶建珏, 刘庆华, 等.经胸超声心动图在评价急性肺栓塞预后中的价值[J].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0, 15 (5) :358-360.

[4]阮丽波, 陈军, 师红林.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对急性肺栓塞预后的预测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 2013, 29 (16) :2603-2605.

[5]史玉爽, 杨媚.心脏彩超和心肌肌钙蛋白T及心电图评估急性肺栓塞临床价值[J].临床医药实践, 2015, 31 (4) :270-273.

[6]黄君龄, 陶振钢, 薛明明, 等.心超在评估急性肺栓塞患者预后中的价值[J].复旦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5, 42 (3) :398-402.

[7]王玉芹, 陈玉玲, 燕宪亮, 等.超声心动图对急性肺栓塞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4, 3 (10) :16-18.

[8]蒋娅, 李波.急性肺栓塞合并右心功能不全的诊断及预后评估[J].东南国防医药, 2015, 25 (5) :520-523.

[9]何旭娟, 李增攀, 方建江, 等.血浆B型尿钠肽对急性肺栓塞患者的预后价值探讨[J].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8 (13) :2184-2186.

心脏检查 第10篇

【关键词】食管法心脏电生理检查;胺碘酮;窦性心动过缓;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074-01

本研究对口服胺碘酮导致窦性心动过缓的患者进行食管法电生理检査,旨在通过了解窦房结和房室结功能状态与出现心动过缓相关症状之间的关系,评价食管法心脏电生理检査在此类患者中应用效果及安全性。

一、资料与方法

2010年9月~2014年8月收治服用 胺碘酮的窦性心动过缓患者70例,以清 晨清醒平卧休息时测得的心率为基础心 率,基础心率<60次/分的窦性心律患者 为窦性心动过缓患者。患者行24小时动 态心电图检査排除窦性停搏("3秒)及 n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并排除服用胺碘 酮时间短(<1个月)或同时服用其他抗 心律失常及影响心率的药物、因心动过缓 导致阿斯综合症发作、严重电解质紊乱、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严重冠心病、心功能 m级和.级、恶性心律失常、严重食道疾 病无法耐受检査者、不同意检査、有服用胺碘酮禁忌症或胺碘酮导致的其他不良 反应以及其他疾病、药物引起的心率 缓慢。

食管法心脏电生理检査:所有患者均 在安静平卧及严密监护条件下进行窦房 结及房室结功能检査,检査前应用深圳理 邦SE601A心电图机记录常规十二导联 心电图,应用双极食管电极导管从鼻腔插 人食管内,记录食管内心电图,应用DF- 5A型心脏电生理刺激仪进行程序刺激, 以不同起搏电压测试起搏阈值,以比起搏 阈值高2~5v的电压进行刺激。①窦房 结起搏功能检査:采用S1S1分级递增法, 以比自身心率快10次/分的频率开始刺 激,每次刺激60秒,间歇2分钟后每级递 增20 ~ 150 次/分为止,记录刺激结束前5 秒及结束后10次心动周期心电图。测量 患者的窦房结恢复时间并计算校正的窦 房结恢复时间。以窦房结恢复时间> 1500ms或校正窦房结恢复时间>600ms 为结果阳性,记录为窦房结起搏功能下 降。②房室交接区传导功能检査:采用S1S1分级递增法,以比自身心率快10欠/分的频率开始刺激,每次刺激10秒, 间歇30秒后每级递增10次至出现2: 1房 室传导阻滞为止,记录出现一度房室阻 滞、房室文氏传导阻滞、2: 1房室传导阻滞 的刺激频率。以出现一度房室阻滞点< 100次/分、房室文氏传导阻滞点< 130 ?欠/分、2: 1房室传导阻滞点< 180次/分 为结果阳性,记录为房室结传导功能下降。对于窦房结起搏功能和/或房室结传 导功能下降患者静注阿托品2mg后重复 检査,如结果仍为阳性者记录为食管法电 生理检査异常。记录检査过程中的不适 反应及术中、术后出现的心律失常情况。 将患者按照检査结果是否异常分成食管 法电生理检査阳性组和阴性组,并根据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

二、结果

70例患者均成功进行食管法心脏电生理检査,其中食管法电生理检査阳性27例(38.6%),阴性43 例(61.4%)。分 别人选为食管法电生理检査阳性组(下称阳性组)和食管法电生理检査阴性组 (下称阴性组),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在 年龄、性别、基础心脏病类别、服药剂量、 服药时间等基本资料上无明显统计学差 异。

阳性组当中出现心动过缓相关症状 者18例(66.7%),阴性组当中出现心动 过缓相关症状4例(9. 3% ),两者比较有 明显统计学差异(!2 = 25.32,P < 0. 001 ) ; Spearman相关性分析食管法电生 理检査阳性与出现心动过缓相关症状患 者呈正相关(!2 = 25.32,P <0.001,;= 0.949)。

随访情况经6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阳性组患者停药6个月后复査有16 例(59. 3 % )转为阴性,基础心率均"60 次/分,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心动过缓相关 症状;另外11例(40. 7%)患者复査仍为 阳性,基础心率< 60次/分6例,仍有心 动过缓相关症状者4例;阴性组患者均按原剂量服用胺碘酮,随访期间基础心率仍 持续<60次/分,未新出现有心动过缓相关症状患者,原4例有心动过缓相关症状 的患者当中有2例症状缓解,其余2例患 者症状持续存在。

70例患者共进行98次的食管法心脏电生理检査,检査过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胸骨后不适症状,没有出现因插管困难、检査中不适而停止操作,检査过程中没有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窦性停搏等心律失常。

三、讨论

研究表明,采用食管法电生理检査在某些方面 可达到与腔内心脏电生理检査相同的效 果[2]。 采用食管法电生理检査测定患者是否存在窦房结和房室结功能障碍可作为胺碘酮导致的窦性心动过缓患者在动态心电图和常 规心电图均未发现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 时评价患者是否存在潜在危险的评定指 标。对于此类患者来说,如食管法电生理 检査显示窦房结和房室结功能障碍,胺碘 酮建议停用或减量。

综上所述,对于胺碘酮导致的窦性心动过缓患者来说,如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 电图未发现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可应 用食管法心脏电生理检查评价患者是否存在潜在危险的,并可应用于患者的随访。其检查成功率、安全性较高。

参考文献

[1]李忠杰,阎胜利,屈百鸣,等.实用食管法心 脏电生理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43.

心脏检查 第1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2年4月至2012年12月吉林省人民医院进行1100例, 其中男694例, 女406例, 最大年龄为81岁, 平均56岁。

1.2 检查前护理方法

向患者介绍美国通用电气公司L i g h t S p e e d宝石能谱C T (DiscoveryCT750HD) 拥有业内最高分辨率的成像技术, 仅为常规剂量60%的超低辐射, 又称纤维CT, 绿色CT。由于患者对此项检查认知却如, 首次接受此项检查, 护士应详细介绍检查目的, 基本步骤, 过程及注意事项, 通过成功病例的示范作用, 使患者产生安全信任感, 缓解紧张焦虑恐惧的心理, 使患者和家属在护士介绍检查的同时也承担风险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做检查时需有一名家属陪同。 (1) 询问病史:有无严重的心肺功能损害, 有无药物过敏史, 重度对比剂过敏者是此项检查的绝对禁忌症, 对于中度过敏者, 应在检查前给予糖皮质激素或抗组胺药物预防过敏反应发生。是否有严重的肾病、甲亢、严重的糖尿病、嗜络细胞瘤、多发骨髓瘤、镰状细胞贫血病、重症胰腺炎, 如有慎用。服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前及后需停药该药48h, 避免引起乳酸性酸中毒, 血肌酐>159.12mmol/L的患者应用较少的对比剂 (30~50mL) 。使用对比剂前4h禁食, 应大量饮水 (忌饮咖啡、浓茶、可乐等) 护理人员应熟练无菌技术操作, 选择合适的血管, 建立静脉通路 (均使用20GBD留置针穿刺) , 提高一次性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输液水化, 有关研究证明, 渗透压对对比剂有一定影响。 (2) 测量身高、体质量、心率, 询问有无服用降心率药物 (如倍他乐克缓释剂) 如未服用者请于40min-1h前服用0.5~1mg/ (kg体质量) 倍他乐克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者禁用) 低血压患者除外, 心率≥70次/min的患者检查前30~60min按1mg/ (kg·体质量) 口服倍他乐克, 心率<65次/min按0.5mg/ (kg·体质量) 服用, 使其心率控制在65次/min或以下。患者心率一定要缓慢、平稳、无大搏动。 (3) 对患者的呼吸与屏气训练, 呼吸运动产生的伪影是影响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正确的屏气是CT检查时获得理想图像的关键[2], 告知扫描中若不能按要求屏气, 就会产生伪影, 导致图像中血管中断、移位, 要在平稳呼吸下屏气、每次10-12s

2 护理方法

2.1 检查中的护理

嘱患者仰卧检查床上, 身体尽量置于床面中线, 勿随意移动, 接好心电监护仪, 双臂举过头, 自然舒适, 保持静脉通畅。告知对比剂使用过程中热感及持续时间或口中有金属异味。扫描前1~2min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25 0.3mg (甲亢, 青光眼患者禁用) 使冠状动脉扩张。心率搏动较大的病人可给予吸氧, 流量为2~4L/min。进行扫描, 先做胸部屏气定位相, 扫描范围为气管分叉下方10~15mm到心脏隔面下方10~15mm, 进行扫描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团注法设好流量及流速, 按两步设置。测试量, 对比剂生理盐水均为20mL, 注射剂量计算方法是千克体质量×0.8为注射量, 再除以12为流速, 心脏搭桥手术的病人计算方法是千克体质量×1.0为注射量, 再除以13为流速。对比剂均采用非离子型等渗对比剂, 无需做过敏试验, 碘帕醇370mgI/mL、碘海醇350mgI/mL, 碘普罗胺370mgI/mL均可。对比剂的速率剂量是影响MSCT冠状动脉造影质量的重要因素, 姚振威认为注射速率不宜低于30mL/s, 也不应高于6.0mL/s[3]。

2.2 检查后的护理

为避免对比剂的迟发过敏反应, 嘱患者在检查结束后, 在注射室继续观察30min, 大量饮水1500mL以上, 持续静点, 促进对比剂排泄, 减少肝肾对对比剂的吸收, 观察患者有无不适或过敏。

3 不良反应

对比剂引起的不良反应多由对比剂的高渗透压造成的, 重者出现过敏休克甚至死亡, 为此做好患者的急救作用至关重要。

3.1 过敏反应的处理原则

轻度反应:口服抗组织胺药3d, 如扑尔敏赛庚啶等。中度反应:口服抗组织胺药3d, 加激素药物, 静脉推出10~20mg地塞米松或静点维生素C3.0g加葡萄糖酸钙10mL。重度反应:按过敏休克处理。 (1) 测量血压脉搏。 (2) 升压、肾上腺素皮下注射一支 (1mg) 多巴胺2~3支 (40~60mg) 静脉推注或静点, 如血压测不清, 可直接注射多巴胺两支, 然后静点多巴胺两支。 (3) 吸氧。 (4) 扩容, 经脉推注0.9%生理盐水 (100~200mL) 或快速静点0.9%生理盐水500mL加维生素C2.0~3.0g加葡萄糖酸钙10~20mL (1~2支) 。 (5) 激素治疗, 静推20mg地塞米松。 (6) 如果病情需要, 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可重复使用上述剂量。 (7) 及时马上联系急诊内科医生, 在用药前提下妥善送急诊科, 如出现喉头水肿 (呼吸困难、紫绀) 立即请麻醉科或耳鼻喉科插管或气管切开。

4 讨论

宝石能谱CT拥有业界最高分辨率的成像技术和仅为常规剂量的60%超低辐射剂量, 将CT成像技术带入了全高清时代, 为临床影像诊断带来了重大变革, 同时又极大降低了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 心脏检查的辐射剂量低至0.62mSV。心脏冠状动脉成像属于无创性影像诊断技术, 目前已成为心脏病筛查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是及早发现病情, 及时治疗, 减少病发症,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降低死亡率的最有效方法。

心脏冠状动脉成像检由于检查前准备时间长, 费用高, 过敏反应时有发生, 护士在检查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护士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熟练的技术操作, 当患者发生对比剂过敏反应时应迅速启动应急预案, 争分夺秒积极抢救。应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对患者有责任心和爱心, 要赢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 使其积极配合检查, 更应不断的学习国内外的新知识, 新技能, 提高个人素质。

参考文献

[1]施亚明, 宗永志, 吴春阳, 等.CT成像和平板运动试验与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研究[J].临床荟萃, 2009, 24 (19) :1691-1693.

[2]张卫国, 郭言, 付引弟.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及伪影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8, 2 (4) :45.

上一篇:仓储与配送下一篇:孵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