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现代化内涵

2024-05-08

职业教育现代化内涵(精选11篇)

职业教育现代化内涵 第1篇

陈鹤琴早年毕业于清华学堂, 抱着学教育、教儿童的志向赴美留学。在美期间, 深受实验教育的精神熏陶和进步教育思想的影响。1918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硕士学位。1919年, 当“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新教育运动兴起之时, 他抱着一颗救国之心回国, 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担任儿童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教授。陈鹤琴认为:儿童是民族振兴的希望, 是社会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因此, “对于如花含苞、如草初萌的小孩子, 我们应当用很好的教育方法去教育他”。陈鹤琴了解在当时欧美等国, 尊重儿童个性、注重儿童发展的儿童教育得到普及, 心理学的发展、实验法的运用使儿童教育领域的研究也得以深化。西方更有哲人名言曰:20世纪是儿童的世纪。反观中国社会, 蔑视儿童地位、摧残儿童身心的封建陈腐观念和态度还相当严重。因此, 在与众多志同道合者共倡科学与民主的新教育事业中, 他边研究, 边开始了对中国儿童教育领域的探索和拓荒之路。

1920年12月起, 陈鹤琴以自己刚出生的孩子为研究对象, 进行了808天的连续观察和追踪实验, 成为我国以科学实验的方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最早学者, 并由此提出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陈鹤琴视家庭为造就儿童健全人格最基础、最重要的场所, 并视父母教育为抚育身心健康儿童的关键所在。依据对儿童心理的长期研究成果, 他将所阐发的儿童学原理同时应用于家庭教育的亲身实验, 他的孩子又有幸成为家庭“活教育”孕育的实验对象。通过精密观察、实地研究和科学总结, 1925年初, 他的又一部早期著作《家庭教育》继《儿童心理之研究》之后问世。他以“心理学具体化, 教学法大众化”的全新形式, 精心论述了儿童心理的基本特点、儿童学习的性质和原则, 实证呈现了家庭教育的101条原则, “供负教育子女之责者之参考”, 为中国父母们提供了第一部现代的家庭教育通俗读本。

1925年12月, 《新教育评论》上发表陶行知撰写的书评, 赞誉《家庭教育》“是儿童幸福的源泉, 也是父母幸福的源泉”, “愿与天下父母共读之”, 成为两位同时代的教育家为改造中国落后的教育现状、共同推进家庭教育与父母教育普及的印证。此后数十年, 《家庭教育》再版十余次, 受到教育界和民众的普遍欢迎, 成为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经典著作之一, 陈鹤琴也被公认为“五四”新教育运动之后, 我国现代家庭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在1920年代至1940年代的长期教育实践中, 陈鹤琴持续不断地丰富和宣传家庭教育之内涵, 普及为人父母之道理, 积极提供推进父母教育和改进家庭教育之良策。由此, 我们不仅可以从他的著书立说中, 还可以从他的过往足迹里, 了解他在家庭教育与父母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实践, 感受他对儿童教育事业的赤诚情怀。

陈鹤琴深知:家庭教育是需要指导的, 儿童教育包括幼稚教育, 是幼稚园、小学和家长的共同责任。1927年, 在支持陶行知创办晓庄乡村师范学校、开辟乡村幼稚园、受聘担任该校幼稚师范院院长时, 陈鹤琴已将家庭教育和儿童心理学纳入乡村师范生的课程, 并曾亲自授课。陶行知和陈鹤琴的学生, 甘当乡村幼稚教育男教师的孙铭勋、戴自俺, 都将《家庭教育》与《儿童心理之研究》视为“做中学”的活用教材。这一年, 陈鹤琴在主编的《幼稚教育》月刊第二期上, 特辟家庭教育一栏, 供做父母的参与探讨, 他首先介绍自己的新作《家庭教育之原则》, 归纳佐证提出了父母教育孩子的7条重要原则:教小孩子要从小教起, 教小孩子开始要教得好, 父母事事应当以身作则, 要采用游戏式的教育法, 以及自助法、替代法和鼓励法。

1932年4月4日, 是民国时期诞生的中国第一届儿童节。在蔡元培亲题“儿童节特刊”的上海《申报》专版上, 陈鹤琴发表了《在儿童节告全国成人们》。他宣传新教育的儿童观、教育观, 更呼吁“我们现在第一急务, 是要把儿童当作儿童看待”。次年, 在众多教育名家的积极支持下, 中华慈幼协会创办了《现代父母》月刊, 受邀担任名誉主笔的陈鹤琴, 写下了《现代父母》发刊辞。他明确提出发行目标, “就是抱着这个宏愿, 认定改进儿童教育要先从父母教育着手”, “内容方面, 注重父母的人格, 父母的身体, 父母的知识和技能, 以及抚养儿童的常识和家庭教育的各种材料。”办刊同仁在共识中努力, 《父母教育》成为广受欢迎的读物。

1934年儿童节来临, 陈鹤琴在上海《时事新报》的庆祝特刊上发文:《儿童教育的根本问题》, 他举要向国人阐述如何使儿童达到身心两方面的健全发展, 如何培养儿童的服务习惯, 父母教育、尤其是女子教育与儿童教育的关系和重要意义。

同年的《现代父母》第九期上, 陈鹤琴通过《以现代人的眼光谈谈家庭教育》一文, 传递“有了良好的父母教育, 然后才有良好的儿童教育”的理念。他剖析中国当父母的, 素来在对于儿童教育观念和行动上存在的错误, 提倡我们应先去宣传普及父母教育, “使得个个当父母的, 知道怎样去尽他父母的责任”, “当父母是世界上最大的事, 也需要一种艺术”。因此, 陈鹤琴前瞻性地倡议:“在今后的学校教育中, 我们也应该列入父母教育一项才对。”虽然陈鹤琴已在创办的工部局女子中学, 先行迈出了这一步并曾亲自上课, 但他还主张:家庭教育的成功, 有赖于父母的协力合作, 所以男女学生都应该接受这种特殊教育的训练。

1935年8月1日, 在国民政府接受有识之士的提议、宣布实施中国的“儿童年”当日, 陈鹤琴在上海《新闻报》上提出“为整个中华儿童谋幸福”的“九条宏愿”, 其中就包括“愿今后全国的父母们, 都具有教育常识, 切实了解儿童心理和儿童期的价值”;“愿全国的妇女们, 都自觉着母性的伟大, 注意胎教和妊娠期的卫生, 造就优良和健全的国民”;“愿全国的父母、导师以及全国的成人们, 随时随地本着‘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古训, 各就自己能力所及之处, 保育儿童, 救济儿童, 感化儿童”。

儿童的生长离不开健康的环境。1930年代中期, 陈鹤琴自欧洲考察新教育归来, 进一步丰富了自己为儿童营造大环境的教育理念。1935年10月, 他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为儿童造良好的环境》, 通过分析列举游戏的环境、劳动的环境、科学的环境、艺术的环境 (音乐、图画、审美) 、阅读的环境对儿童生长教育的重要作用, 提请身为父母的明解重视。1937年, 在《现代家庭》杂志上, 陈鹤琴还发表了《家庭娱乐》一文, 文章从家庭到社会, 广泛而细致入微地提倡创建身心健康、丰富多彩的现代家庭生活环境, 针对父母教育、儿童生长环境作出新补充。在上海的办学实践和社会活动中, 陈鹤琴还积极倡导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来创设儿童教育的大环境。

1930年代末, 陈鹤琴曾在上海中华星期学术讲座上演讲《中华现阶段之父母教育》, 引起热烈反响。他比较中西教育的差异, 阐述儿童的天性大要, 谈论父母教育的原则的演讲内容, 又经《现代家庭》杂志转载。此前直至40年代末, 陈鹤琴通过报刊杂志、“空中教育讲座”等形式, 一直是多方面地向社会宣传儿童期的价值, 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对正确实施家庭教育的意义, 以及怎样做父母、怎样教小孩子的活教育方法。

抗战烽火的40年代初, 陈鹤琴从上海辗转江西办学, 在创立的国立幼稚师范学校, 他专门开设了“以儿童和父母教育为重要资料”, 与儿童心理、幼稚教育、儿童保育等科尽量联络得以贯通的家庭教育课程。这是陈鹤琴为培养理想的中国幼稚师资夙愿而铺设的基础环节。开设这门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认识家庭教育的意义与重要;使学生明了教养儿童的合理方法;使学生具有爱好儿童的热忱、养护儿童的技能”。陈鹤琴于抗战胜利之际拟定完成的《家庭教育课程标准草案》, 成为学校呈报国民政府教育部的三项课程标准之一。1945年8月, 陈鹤琴重返上海为战后重建继续办学, 在他创办的市立幼稚师范和国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中, 家庭教育仍被列为学生的重要课程。

职业教育现代化内涵 第2篇

伴随着祖国60华诞逐渐临近的脚步,新的一个学年又来到了! 过去一年,在各级领导的关怀wWw.、广大家长的支持下,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在新的起点上,取得了新的成绩:办学行为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效益进一步凸现,学校文化不断积累、沉淀;学校被评为区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少先队大队被评为区先进大队,数学科组被评为市品牌科组,去年5月,学校还被推荐参加了09佛山首届教育博览会;教师中1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人被评为市骨干教师或名班主任培育对象,10多人次被评为区先进教育工作者获优秀班主任、优秀中队辅导员;学生参加全国英语赛、“育苗杯”数学通讯赛等各级各类比赛,成绩均稳居区的`前列。

回顾过去我们深感欣慰和自豪,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和期望。新的学年,我们要以创建教育现代化先进区为契机,坚持走学校内涵发展之路,努力探索学校特色;以少先队为阵地,开展阶段性德育教育专题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科特色建设为中心,提高学科教学管理效益,探索“人本管理,文化立校”的办学路子。

职业教育现代化内涵 第3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内涵建设; 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8-121-002

为贯彻落實十八大精神,去年底,省教育厅、财政厅联合开展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建设工作,可以说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站在新的起点上,作为省四星级和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我们又该如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在扬中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精”字当头,助推学校内涵建设

(一)塑造精品文化,营造向上的育人氛围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学校长久生命力、核心竞争力、发展推动力之所在,是现代化学校重要的生命根基。塑造精品校园文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需要。

塑造精品文化,重要的是落实在物质文化。我们按照“建筑营造整体美,绿化营造环境美,名人佳作营造艺术美”的要求,科学规划校园,做到布局精巧,内涵丰富,实现一区一景,一路一品,植物造景,文字相称,立体化营造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热爱生活的文化环境。

塑造精品文化,关键的是体现于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对于我们来说,精神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就是在:

第一,开展具有职教特色的文化活动。通过“技能节、艺术节、体育节”,为学生提供锻炼的舞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通过青年志愿者活动、走街道访社企活动,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的机会,培养学生独立能力、适应能力、社交能力。

第二,打造具有仿真情境的企业文化。职业教育最终培养的是走上社会的“职业人”,因此,按真实的生产环境和文化氛围,把实训室打造成企业“车间”,让学生从外形、着装、敬业精神、操作规范上按企业员工的标准要求自己,让学生在具体的技能训练中培养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全面的职业综合素养。这是现代化职业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

(二)推进精致管理,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

在“幸福师生”教育理念的引领下,积极推进精致化管理,不断向人文性、现代化学校迈进。

注重制度建设,打造校园“自治区”。进一步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形成以制度治校的科学、合理、有序的学校管理运行机制。倡导“刚性制度”与“人文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文化,把制度化作为共同发展的价值追求和师生的自觉行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全体师生切实做到心中有制度,行动有尺度,执行有力度,评价有信度,形成人人自治自律。

狠抓常规管理,营造亮丽“风景区”。继续实施“全员管理”、“全程管理”、“全方位管理”,努力做到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到位,抓实每个环节,关注每个细节,以过程最优化求得结果最优秀。

一是优化学生管理。通过打造“三心工程”,推动学生管理工作精致化。以“餐饮消费放心校园”建设为抓手,打造放心工程;以“星级宿舍品牌”建设为抓手,打造舒心工程;以“校车安全管理工作”为抓手,打造安心工程。

二是优化德育工作。把“文明人”作为育人目标的基础,把“幸福人”作为育人目标的核心,把“职业人”作为育人目标的关键,以“一训三风”建设为抓手,以“四自教育”为突破口,以“职业素养教育”为主线,通过专业文化建设、学科课堂教学、专业特色活动、校外顶岗实习,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突出教学中心,构建师生“发展区”。一是精致化教学常规。从关注和发展每一个学生出发,追求教学常规的备课精细,上课精熟,作业精巧,辅导精诚,批改精实。加强对教学过程各环节有效管理和监督,实行正常巡课听课制、常态教研活动制、教学过程督导制。二是精致化教学过程。开展“有效教学”、“高效课堂”活动,实施“任务驱动、学做合一”的活力课堂教学模式和“双案”导学、“双合作”激励策略。

(三)搭建精彩舞台,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打造一支精简高效的学校管理队伍、具有专业前沿知识和先进教育理念的专业带头人队伍、具备教改理念与生本精神的教师队伍,是现代化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我们的思考是:

一是在高校建立理论再提升基地。定期安排一定数量的教师参加国家级、省市级专业技能继续教育和培训。选派专业教师脱产到高职院校参加专业理论和技能培训。每年选派1-2名专业教师赴国外接受培训。

二是在企业建立专业实训基地。根据学校教学计划的需要,不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一个月到一年的挂职轮训和生产实习。

三是在学校建立校本培训基地。以编写校本教材促教师专业提升;以开辟专家讲座促教师专业成长;以组织骨干培训促教师全面发展。

二、“活”字领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办学形式活,一主两翼培养服务性人才

现代化职业学校发展的理念就在于:服务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民生改善,办学规模、教育质量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需求,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尤其是区域重点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的智力支撑平台和人力资源基地。为此,我们坚持“一主两翼”的办学形式。“一主”就是充分利用自身资源,采取自办和联办的形式,积极开展中等职业教育。我们的目标是:三年内,中职在校生稳定在3000余人,五大类十二个专业中都有省级品牌专业或特色专业。再建设省级高水平实训基地1―2个,国家级重点规划实训基地1个;“一翼”就是积极整合各种资源,开展社区教育。我们将依托社区学院的优势,积极开展技术研发、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广泛开展社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科技文化服务;另“一翼”就是与电大联办,积极开展远程开放教育。

(二)育人方式活,校企双向锻造技能型人才

通过“订单式”培养、冠名办班、工学结合等形式,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变学校单向育人为校企双向合作育人,努力做到:根据市场调研,调整专业设置;根据企业用工,制订招生计划;根据学生实际,优化教学计划;根据课程需要,共同承担教学任务;根据管理身份,共同负责顶岗实习。在合作育人过程中,达到“企业招工与学校招生、用人标准与培养目标、企业需求与专业设置、实习实训与企业生产、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对接,实现学生、企业、学校的三赢局面。

(三)评价机制活,多元评价成就高素质人才

多元评价是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的新的教育评价,结合“奖惩”与“发展”,既注重过去,又面向未来,既注重了结果,也关注了过程。在职业学校,实践多元评价可以有效促进人才发展,这是实现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的新途径。

对学生的评价,从培养具有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的要求出发,建立一个合理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重点落实在:以实践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和考评体系;邀请企业参与制订考核标准、参与考核评价;构建突出职业能力多元、开放的评价体系。

对教师的评价,我们做到人尽其才。针对教师专业结构的复杂化,评价更注重多样性,着重进行发展性评价和考量,最大化地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

对课堂的评价,我们以“活力”课堂为标准,关注学生的表现欲和情绪度,测量学生的活动数和活动量,体现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和生动性,注重课堂评价的多元化和有效度。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重视内涵式发展 第4篇

一、加强内涵式建设, 推动学校科学发展。

在新的背景和环境下, 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必然是由单纯的规模扩大到更为深入的内涵提升,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中职校要想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竞争中顽强生存, 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就必须注重内涵建设, 以此来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强实力。为此, 要做到如下几点:

1. 关注质量发展

分析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总体来说是外延发展思想指导下的办学规模的扩张。先做大, 后做强, 职业学校发展不得不聚焦于量的增长, 而质的提高则显得有些滞后。而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 因质的滞后所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应运而生, 影响了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内涵发展是一种追求质量的发展, 强调提升学校的“软实力”, 追求规模与质量、效益的有机协调统一。

2. 做到精细发展

把关注点汇集在标志性成果上, 汇集在外在物体形态的改变上的发展是粗放型的发展。秉承“天下大事, 必作于细”的原则, 将教学、德育、教师素质提高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重点, 在事关学校发展的每项工作上都力求精雕细琢, 方可向精细化要质量。

3. 谋划特色发展

相较同质发展, 内涵发展是一种特色发展, 是学校自我发展的理想追求, 是提升学校生存与发展力的原动力。要不断强化特色立校理念, 将办学特色放在学校改革与发展的突出地位, 促进特色优化, 深化品牌培育, 促进学校“三个发展”。

4. 追求创新发展

内涵发展不应仅靠外力拉动, 内部变革力量的推动方能赋予更大的创新动力。要继承, 更要创新;要创新, 也要务实。力求在各项工作中开拓新思路, 找到新办法, 产生新实效, 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加快特色专业建设, 积蓄学校内涵发展之力。

学校的质量在于特色, 特色在于专业, 专业建设是中、高等学校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 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 形成办学特色与优势的关键所在。职业学校应着力加强特色专业建设, 重点打造一批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 培养的学生某些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优于其他学校该专业的学生, 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有较高声誉的专业。

1. 准确定位特色

定位特色, 要在结合学校办学历史、分析潜在优势, 确定特色专业的基础之上, 以就业为导向, 能力为本位, 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 准确把握特色专业建设内涵, 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新”的原则, 制定专业培养目标, 细化人才培养规格, 完善课程体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

2. 强化质量管理

以质量求生存, 以特色求发展, 职业学校应注重精细化管理, 向课堂教学、实习实训、课内课外、教育教学等各个环节要质量, 确保各环节规范、高效运行。一要严格执行双证书制度, 围绕职业资格鉴定标准制定专业技能过关要求, 严把出口关, 实现人才规格与岗位要求的零距离。二要优化实践实训条件, 按照职业岗位创建教学环境, 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 实现教学与岗位的无缝对接。三要注重提高专业教师的能力水平, 通过积极引进、鼓励深造、选派到相关行业和领域实践等方式优化教师知识结构, 增强专业实践能力, 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效率。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夯实学校内涵发展之本。

促进内涵式发展, 必须以教学能力和职业能力为核心,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规模适度的人才队伍, 建立和完善定编、定岗、评聘、考核、奖惩、培养、提高等一系列制度。

1.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 要建设好干部队伍, 要加强党性修养、廉洁从政、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 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这为学校的干部队伍建设明确了方向, 指明了道路。学校发展建设的责任在干部, 关键在教师。学校的办学思想、管理方略的谋划靠干部, 推进靠干部, 要创新机制, 开辟渠道, 不断增强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 提高干部队伍的学习力、创造力和执行力, 如此方可带动全体教职工自觉参与学校发展建设, 主动追求进步和发展。

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要重视“学科带头人、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与管理。优秀中青年教师是学校教学、科研领域的中坚力量, 是学科带头人的后备军, 是学校人才队伍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要建立科学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选拔培养机制。二要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 增强教师实践操作、指导能力, 提高双师型教师占比。三要继续鼓励教师进修提高学历, 为学校升格积蓄力量。四要加强校本培训实效, 通过普及新理论、新思维、新观念、新方法和新技术, 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3. 加强教科研力量建设

学校办学发展进程中, 会不断遇到新难题, 需要不断解决新问题。立足实际, 解决难题和问题, 是扫清学校发展障碍的关键。为此, 教科研工作应集中优势, 立足校本, 直面教学, 直击问题, 克难攻坚, 寻求突破。把内涵建设作为校本教研的核心, 把课题研究成为助推学校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的有效手段。

四、建构特色校园文化,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报告还提出, 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 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 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而校园文化建设, 是学校教育中极其重要而复杂的隐性课程, 也是决定学校育人质量和内涵式发展成效的重要因素。贯彻十八大精神, 应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 以学生为主体, 以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核心,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以价值目标、学业目标和职业目标为基本内容, 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 着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在环境建设中彰显人文因素, 打造校园精神符号;要在制度完善中引导内化升华, 彰显校园价值追求;要在活动开展中丰富育人内涵, 凸显立德树人成效;要在专业管理中渗透职业文化, 增强职业道德认同。

诚然, 学校内涵式发展是一个宽泛的范畴, 一项系统的工程, 涉及内内外外、方方面面。只有群策群力、开拓创新、狠练内功, 外力与内源并重、传统与变革并举、做大与做强并行, 学校才能真正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摘要:本文就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重视内涵式发展这一主题提出:加强内涵式建设, 加快特色专业建设,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构建特色校园文化。

职业教育现代化内涵 第5篇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就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农业发展目标,自那时起,迄今已有20多年。由于农业现代化是一动态概念,建国后其理论和实践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为了促使有关农业现代化问题的研究更好地向纵深领域发展,现将其若干本质属性作以综述。

一、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基于“任何社会相对于过去的社会而言是现代社会”的认识,导致了人们对现代化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大量研究,归纳起来,形成了五大主要研究方向:一是以亨延顿为代表的政治学方向;二是以罗斯托为代表的经济学方向;三是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社会学方向;四是以英克尔斯为代表的人文学方向;五是以布莱克为代表(体制比较研究)制度学方向(黄抗生,)。这几个学派基本上从两个角度去定义现代化:一是把现代化作为一个过程来定义。塞缪尔・亨延顿教授认为,“现代化是在现代社会中正在进行着的重要变化”(李秀林等,1990);二是吉尔伯特・罗兹曼等人把现代化作为结果或目标来定义,杨豫教授指出,现代化可以看作是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以及人们价值观念中的理性化的互动过程,它广泛涉及到国际环境、政治结构、经济发展、社会整合和技术进步等方面。

农业现代化以现代化理论为基础,结合农业的特点提出,基本上也是从过程和结果两方面来定义。西奥多・w・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z)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成长,有赖于农业的迅速稳定增长,而传统农业不具备迅速稳定增长的能力,出路在于把传统农业改造为现代农业,即实现农业现代化。传统农业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根据舒尔茨的理解,其应被看作一种特殊类型的经济均衡状态(西奥多・w・舒尔茨,1987)。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人们对现代农业特征的认识因时而变,与现代化概念一样,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既有传统性的合理继承与发展,又具有现代先进性和合理性的特质。

(《中国农业经济学》编写组,1984);4.农业现代化是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管理农业,要求具有高度的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章宗礼,1980);5.从系统论的角度把农业生产看成是由农业经济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技术系统组合成的综合系统,正是这三个系统之间的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农业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才得以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质就是这三个系统的最优化10.在当前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分散经营情况下,农业现代化应是人的现代化、制度的现代化及组织系统的现代化(张琦,1990);11.现代化农业的经济形式,必须是高度商品化和社会化,贯穿农业再生产过程的.应当是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运行机制,使农业成为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现代化产业,其核心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农业武装设施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和农民素质现代化(田魁祥等,);12.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包括经济、社会、技术、生态在内的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协调作用结果的表现,是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综合表现(谢永良等,);13.从农业生产的社会环境考察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应该最终由人进行,而每一个人都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氛围中,因此,农业现代化应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其自身的关系(简小鹰,);14.现代农业应在国民经济中成为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产业,所以现代农业是发达的科学农业,是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也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关系中最优的持续生产力的农业(施德堂等,1999);15.农业现代化是用工业技术装备的、受实验科学指导的、产加销一体化的商品性农业产业,其一般特征是,普遍使用现代化的工具,有很高的劳动生产率;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有很高的土地生产率和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结构和品质结构;普遍实现了农业的企业化管理,相当多的产品和行业实行了产供销一体化、种养加一条龙,有很高的商品率、总体效率和经济效益(牛若峰,1999);16.农业现代化不仅包括农业生产过程的现代化、流通过程的现代化,还包括消费过程的现代化,不仅包括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现代化,还包括农民的现代化(张仲威,1994);17.农业现代化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支撑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是建立市场化的农业运行机制和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体系,把农业建成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的过程,也是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过程(顾益康,2001)。

上述观点表明,由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差异,农业现代化的内涵明显不同,截止目前为止,学术界对这一概念仍缺乏一个规范、统一的认识,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述。20世纪50---60年代,以“四化”即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和化肥化来概括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从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变革的角度理解农业现代化,实际上是农业生产现代化或农业生产过程现代化。这种把农业现代化概括为几个“化”的定义,只看表面现象,根本没有把握住农业现代化的本质。20世纪

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即改革开放的初、中期,思想解放,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有了发展,延伸至经营管理现代化,认为,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科学化,即应把农业的生产和管理逐步建立在生态科学、系统科学、生物科学、经济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上。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在全面推行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背景下,我国学者广泛吸收国内外的发展经验,理论界对农业现代化的内涵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主要集中在以下在三个方面:第一,以科学化、集约化、社会化和商品化来概括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第二,用现代科技(尤其是生物技术)、现代装备、现代管理,现代农民来概括农业现代化的内涵;第三,认为生态农业或可持续发展农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业现代化,以区别于以往农业现代化等同于“石油农业”的倾向。20世纪90年代初至中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沿海发达地区的劳动力成本提高,农业劳动力由农村向城镇和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农业现代化的内涵被理解为商品化、技术化、产业化、社会化、生态化等多方面变革的集合体。这是从农业发展的基本要素、经营方式和组织制度变革的角度理解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比前两个阶段的理解更进了一步,但实际上是讲农业经济现代化,把农业当作一个部门或一个产业,孤立地从农业自身的发展出发对农业现代化进行分析和说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下降,加入wto后国内、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压力的增强,许多学者认为,研究农业现代化要以“农民大国”为背景(靳相木),重视对农村文化的研究(孙金荣),跳出农业、立足整体国民经济研究农业现代化(钱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从世界经济的角度研究我国的农业现代化问题(吕天军等,)。这些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从广义上理解现代农业及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吸收了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同时还认识到,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一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下应将农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主要社会经济问题纳入农村这一大系统之内综合分析,从农村和农业与其他相关社会经济方面的相互关系中研究农业发展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谈论农业自身的现代化。笔者认为,现阶段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可表达为:通过科学技术的渗透、工业部门的介入、现代要素的投入、市场机制的引入和服务体系的建立,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农业,使农业在形态上成为具有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农业,其基本目标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现代化的标准

综合中外关于现代化标准的描述,大致包括以下九个方面的内容,即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组织化、观念理性化、活动协调化、交往开放化、城乡一体化、环境平衡化和时间动态化(杨万江等,2001)。可以肯定,上述关于现代化标准的描述同样适用于农业现代化,只是其适用的范围相对缩小而已。

三、农业现代化的特性

从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涵义、我国农业的基本国情来看,在农业现代化的实践中,应特别关注农业现代化的以下特性;

1.动态性。现代化农业是一个相对概念,其内涵随着技术、经济和社会的进步而变化,即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因而作为动态历史进程的农业现代化,只能有阶段目标,而没有终极目标,即在不同时期应当选择不同的阶段目标和在不同的国民经济水平层面上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征。从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历程看,一般可将农业现代化划分为准备阶段、起步阶段、初步实现阶段、基本阶段及发达阶段。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明确自身所处的社会发展与农业发展阶段,才能正确判断社情、民情、区情等的特殊性以制定正确的现代化建设方案。

2.区域性。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向先进国家学习,但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各国的资源禀赋、文化禀赋、技术和制度不同,从国外引进现代化生产要素和技术时必须加以改造,以适应本国农业生产的实际。

3.世界性和时代性。现代化是一个国际概念,具有开放性、历史过程性及与其他相关产业同步推进等特点。现在我们又正处在国际市场千变万化、科学技术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时代,故应从全球经济化的角度来研究农业现代化,才能确保现代化的水平和质量,其参照体系就是当代发达国家既有的最高水平。因此,不能单独强调本国特色,必须从本国情况及预期可能达到的水平出发,来确定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或自我判断是否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有一个公认的国际标准。

职业教育现代化内涵 第6篇

【摘 要】当前,增强医务人员职业责任感具有重大意义,它既是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务人员素质的要求。笔者在本文探讨了现代医学模式视域下医务人员职业责任感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职业责任感    现代医学模式    医务人员    内涵

1 现代医学模式丰富了医务人员职业责任感的内涵

医学模式是对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特点和本质的哲学概括,它随着社会经济和医学科学的发展而发展。近三百年以来,人们处于生物医学模式的深刻影响下,认为健康是人体、环境与病因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这种平衡被破坏便会发生疾病。但是,人类进入现代工业化社会以后,主要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心血管病、脑血管病、癌症、公害病、事故和自杀、吸毒和酗酒、饮食过度、心因性疾病等逐渐成为对人类健康的主要挑战者,对这些疾病用生物医学模式诊断、治疗和预防,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进入20世纪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病人不单是一种生物学状态,也是一种社会状态,判断人是否患病,不仅要考虑其生物学变量,还要考虑心理、社会状态的变量。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成立宪章中曾提出:健康不是指一个人身体有没有出现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这标志着以健康与疾病为研究中心的医学科学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1977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精神病和内科学教授恩格尔(Engel)首先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他主张不能只在生物属性上认识健康和疾病,必须从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多方面因素综合认识人类的健康和疾病。当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并且日趋多样化,已不再满足于对疾病的治疗,而是积极地要求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并要求在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心理氛围中接受健康治疗服务。但是,长期以来生物医学模式已经形成医务人员的思维定式,已经深入到医务人员的思维习惯之中。在日常工作中,由于注重生物学因素,忽视心理、社会因素而造成的诊治错误、工作失误,屡见不鲜。生物医学模式只从生物学的角度和还原方法分析研究病人,就必然撇开病人的心理、社会因素,这也导致了醫患关系的疏远。近些年来,医患纠纷事件频发,据中国医学界人士专业交流网站不完全统计,仅2011年,全国就发生10起砍杀医务人员事件,这也从医患关系角度反映出我国社会已经处在向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过程中,而医疗机构在管理和服务的模式上、医务人员在履行职责上还没有及时转变过来。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务人员的职业责任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极大地丰富了其内涵。

2 医务人员职业责任感的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责任感”的解释是:“自觉地把分内的事做好的心情,也说责任心。”责任感属于社会道德心理的范畴,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医务人员职业责任感是指医护人员在对其职业责任、义务清楚认识的基础上,决心履行其职业责任和义务的愿望和积极态度。由于医务人员的工作关涉从业人员个人、单位、他人、社会和国家多方利益,所以,医务人员职业责任感从本质上讲既要求利己,又要求利他人、利事业、利国家、利社会,而且当自己的利益同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发生矛盾时,要以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为重。在医学伦理中,责任感是起着主导作用的医德情感,其理性因素居主导地位,是一种自觉的道德意识,可弥补情感的不足,从而使医务人员的行为具有稳定性,以真正履行对病人的道德责任。医德责任感的进一步深化就是良心,是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存在于意识中、发自内心深处的对病人和社会的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

医务人员的职业责任感是医学生通过学校学习和医疗实践,在对医学职业的责任和义务学习和掌握的基础上逐渐内化为医务人员的基本素质,医务人员的职业生涯过程也是其职业责任感的体验、调适过程。笔者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医务人员职业责任感的内涵:

2.1关爱病人,并具有投身于医学事业的意愿

由于我国教育体制存在的一些问题,青年人高中毕业后,对社会了解很少,并不真正了解医学职业就进入了医学院校。钟南山说:“选择医学可能是偶然,但你一旦选择了,就必须用一生的忠诚和热情去对待它。”这是既来之,则安之的办法。但是,如果条件允许,青年人选择医学职业应该如卡尔·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指出的那样:“如果我们通过冷静的研究,认清了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分量,了解它的困难以后,我们仍然对它充满热情,我们仍然爱它,觉得自己适合它,那时我们就应该选择它,那时我们既不会受热情的欺骗,也不会仓促从事。”

医务人员的职责是什么?古今中外医学誓言都提到“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患者至上”“竭尽全力,采取我认为有利于病人的医疗措施”“我将把我病人的健康放在首要地位”“务谋病者之福利” 等等,都特别强调从医者的使命与责任,即为病人的健康而工作。

清代徐廷祚说:“欲救人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不可。”中国医学生誓言说: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面对如此崇高而神圣的使命,医务人员必须具有非常之决心才能担当。古代西方,医生在开业时都要宣读一份誓词,其主要内容取自古希腊希波克拉底誓言。 1948年,世界医协大会对这个誓言加以修改,定名为《日内瓦医师宣言》,1968年8月、1983年10月、1994年9月、2005年5月、2006年5月,世界医协大会先后进行了五次修正,以此作为人们进入医业界宣誓的誓词和基本行医规范。1991年,我国国家教委高教司也颁布了医学生誓言。可见,社会对于医学职业赋予了崇高的地位,以至于当人们进入医学职业学习或从业的时候需要郑重宣誓。实践也表明,从医者如果不具有对病人的关爱之意愿,也难以成为合格的医务人员。

不仅如此,古今中外医学誓言都反映出宣誓人的极其虔诚。在古希腊人们信神的时代,希波克拉底发誓说:“一旦我违背了自己的誓言,请求天地诸神给我最严厉的惩罚!”南丁格尔誓言也是“于上帝及会众面前宣誓”;《日内瓦医师宣言》则是“以名誉为担保” 履行承诺;中国医学生誓言则是公开举行庄重仪式,以示决心。总之,宣誓的目的都是促使从医者以最大的决心认真履行“除人类之病、助健康之完美”的职责。

安洪庆等的调查显示:影响医学生职业责任感认知因素的两个重要方面之一,就是“培养其真正以献身‘服务于人类生命与健康的医学科学事业为目的的职业精神”。

2.2 尊重医学,自觉维护医学职业的高尚性

威廉·奥斯勒在1903年题为《行医的金科玉律》的演讲中说:“行医是一种艺术而非交易,是一种使命而非行业。在这个使命当中,用心如同用脑。 各位,机会为你们敞开着,你们的前途不可限量,如果你们只顾着追求自己的利益,把一份崇高神圣的使命糟蹋成一门卑劣的生意,将你们的同胞当成众多交易的工具,一心只想着致富,你们定可以如愿以偿。但如此一来,你们也就卖掉了一份高贵的遗产,毁掉了医师为人类之友这个始终维持得很好的名衔,也扭曲了一个历史悠久的优良传统与受人尊敬的行业。”医学是一种高尚的职业,从国家制度层面上说,医疗行业应是公益事业,是为全体国民的健康服务的行业,国家应大力支持医疗事业的发展;从医务人员个人来说,尽管进入医学职业的人不一定都是高尚的人,但医学职业的尊严需要依靠他们对医学的情感和良心来维持。《日内瓦医师宣言》中说:“我将尽力维护医学职业的荣誉和高尚传统。”一方面,由于我国当前医疗资源比较紧缺,人们竞相争抢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另一方面,医务人员的报酬与其繁忙劳累的付出不很相称;再加上市场经济社会的拜金主义影响,医务人员受到严峻的考验,出现一些收受“红包”“回扣”等不正之风,玷污了医学职业的荣誉,对医疗行业造成了负面影响。但是大部分人仍然坚守着职业的情操,自觉维护医学的高尚性。

2.3具有较高的医学科学素养和认真谨慎的工作态度

内科专家张孝骞说:“行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病人把最宝贵的生命交给了医院,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稍一粗心大意,就有可能致人伤残,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医疗工作不能有半点马虎和轻率。”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具有高度责任感。人格心理学家麦克雷和科斯塔的人格五因素模型中,责任感得高分的几种人格特质是认真负责、勤奋、有条理、守时、有抱负、持之以恒。医学生从进入医学大门开始,就必须磨砺自己,使自己在责任感方面获得较高的分值。如果相反,即没有认真负责工作的态度,没有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没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将暴露出对生命的践踏,对自己人生的不负责任,对医生这一神圣职业的亵渎,对医药卫生事业这一美好形象的玷污。

人格心理学家麦克雷和科斯塔的人格五因素模型(摘)

责任感 高分 低分

认真负责 粗心大意

勤奋 懒惰

有条理 混乱

守时 迟到

有抱负 无目标

持之以恒 半途而废

清代医学家陈士铎说过:“人不穷理,不可以学医;医不穷理,不可以用药。”在上述人格五因素模型中,责任感的高分条目中有“有抱负”“持之以恒”,医学生想要成為合格的医务人员,必须致力于掌握精湛的医学技术。为此,他们在大学期间必须勤奋努力地学习,尽可能地将前辈们总结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掌握好,啃书本、做实验、练操作,这些都是基本功,必须扎扎实实地练好,来不得半点虚假;临床实习更是考验,要努力取得带教老师的认可和病人的信任,争取将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术在病人身上应用,检验学习的成果,找出不足的方面以进一步强化;成为一名医务人员后,仍然要认真听取上级的意见,不能逞强,还应虚心向同行学习,认真向其他相关科室的前辈请教。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医学技术更是日新月异,医务人员必须勤奋学习新技术,善于总结实践经验,敢于探索创新,只有这样,持之以恒地努力积累,才能不断满足人民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更好地履行职责。

2.4良好的医学人文精神和医患沟通能力

医学的产生与发展都源于减轻病人的痛苦,这正是医学人文精神。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1988年,世界医学教育大会通过的《爱丁堡宣言》指出:“病人理应指望把医生培养成为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察观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师,而不再满足于仅仅治疗某些疾病。”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医务人员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甚至是一位“圣贤”。 著名妇产科专家郎景和院士曾说:“再年轻的医生,在病人眼里也是长者,他肯向你倾吐一切;再无能的医生,在病人眼里也是圣贤,他认为你可以解决一切。医生之难也就在这里。”所以,一个合格的医务人员除了掌握过硬的医学知识和技术之外,还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修养和哲学理念、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一定的沟通能力。医务人员的良好修养和沟通能力,不仅可以促进病人的生理、心理健康,而且还能提升疾病的防治效果。医患交流有助于医务人员更准确地判断出病人面临的问题与困境,并且医务人员如果能根据病人心理变化适时调整沟通方式,使病人易于接受诊疗方法,也有助于调动病人配合诊疗的积极性。否则,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就会受到某些限制而不能得到全面体现,其服务于人类健康的意愿也不能充分实现。安洪庆等的调查显示:影响医学生职业责任感认知的因素另一重要方面,“是培养其真正‘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文医患交流意识”。

医务人员的职业责任感必须包括以上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四个方面。首先,应该关爱病人,并具有投身医学事业的愿望,这是医务人员学习医学知识并自觉履行医学职责的动力;其次,要尊重医学,自觉维护医学职业的高尚性,这是医务人员能够抵制社会各种不良风气的侵蚀、永远牢记医学职业职责的心灵力量;再次,应该具有较高的医学科学素养和认真谨慎的工作态度,这是医务人员履行医学职责的基本能力;最后,要有良好的医学人文精神和医患沟通能力,这是医务人员履行医学职责的重要条件。医务人员在以上四个方面能够获得较高的评分才能较好地履行其职责,社会、患者及其家属也通常从这些方面的完善或缺失与否来评价医务人员职业责任感的强弱程度。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张倩,费洁,周浩.全科医学见习生德育教育的方法和途径[J].上海医药,2013(14):12-14.

[3]卡尔·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J].德语学习, 2011(01):12-20.

[4]柳青,徐维廉.医学生誓言[J].中华医史杂志,1999(04).

[5]中国医师宣言[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4(03):277.

[6]希波克拉底誓言[J].青年博览,2006(07):46.

[7]AMG 李克.日内瓦医师宣言[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2(05):333.

[8]南丁格尔誓言[J].中华护理教育,2009(04):182.

[9]曹瑛.清末辽宁籍医家徐延祚及其医学贡献[J].中医文献杂志,2010(03):46-48.

[10]孙宏亮,姜兰姝,宫福清,等.青年医生培养中加强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意义及措施[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10): 667-669.

[11]威廉·奥斯勒.生活之路[M].邓伯宸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75-177.

[12]刘志梅,谢博遥,张嘉丽,等.非直属附属医院实施医学人文教育方法的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11):1073-1074.

[13]Jess Feist,Gregory J.Feist.人格理论(第7版)[M].李茹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14]陈跃平,董盼锋,章晓云,等.浅谈如何提高医学生从医意愿[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7(1):171-173.

[15]爱丁堡宣言[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1995,7(08).

职业教育现代化内涵 第7篇

1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强化理念创新, 紧跟国际化现代化医院发展趋势

1.1 正视服务落差, 增强改善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们坚持以病人为中心, 努力寻找服务中存在的不足, 切实改进服务, 提高病人满意度。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思考问题往往从方便自身的角度出发, 忽略了病人的真实感受, 这与国际化、人性化的服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为此, 我们要求全体员工进行换位思考, 扮演病人角色, 模拟门诊就诊、住院等, 开展“寻找服务最不满意之处”活动, 通过员工切身体验, 找到了在病房生活条件、活动环境、保护隐私、服务时间等方面存在的不便利、不人性化的点点滴滴, 明确了与国际化服务之间的差距, 从而增强员工改善服务的责任感、紧迫感, 最大限度地满足病人的需求。

1.2 转变服务观念, 确立人文管理新理念

提升服务质量, 缩短落差, 关键是转变理念。为此, 我院在临床医疗方面, 引入“1%的失误将给病人带来100%的痛苦”的质量理念和“持续性技术向跳跃性技术跨越”的发展理念。在服务过程中, 确立以人为本、倡导“三个一切” (一切为了病人, 为了病人的一切, 为了一切的病人) , 确立“24h恭候病人, 全方位优质服务”的理念。在医院管理经营方面, 确立“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 强调成事率。通过“预防、修正、优化、超越”的持续改进过程, 凸现服务优势, 确立“出现一个缺陷抵消一个优势, 出现三个缺陷就没有优势”的理念。

1.3 强化人员培训, 塑造优质服务的有效组织和精英团队

1.3.1 抓好中层管理干部培训

对中层管理干部每天培训, 进行管理个案分析、点评, 管理实例处理、演示, 强化管理过程中的分析、决策作用, 管理行为实施前必要的培训及指导, 实施过程中环节质量的管理及实施后效果评价及回顾总结, 从而塑造精英团队。

1.3.2 抓好医技骨干培训

选派优秀护士长赴香港、日本等地进修人性化的康复护理服务, 将考察研修的见闻、收获及体会在全院进行讨论交流, 并择优推广应用。

1.3.3 抓好全体管理干部培训

每年举办数期管理干部培训班, 并结合工作实例进行分享交流, 如“12把财务砍刀”、“领导商数”、“有效沟通”、“管理者情商”等培训, 有效提高了管理干部的能力和水平。

1.3.4 抓好全体员工系列培训

组织广大职工广泛开展岗位培训、技术练兵、读好书活动, 向职工推荐《没有任何借口》、《赢在执行力》、《办法总比困难多》等书籍, 全面提升员工素质。

2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 拓展服务新模式, 提升国际化现代化医院建设内涵

2.1 实行标准化、流程化管理

中心重新修订了服务流程标准、人员素质标准、岗位服务标准、环节服务标准、承诺服务标准等, 对原先不适合病人要求、不合理的流程、病人容易产生不满意的环节进行再造, 将我们的医疗服务从方便医务人员向方便病人转变。

2.1.1 服务流程标准

围绕医疗服务全过程, 即从挂号、就诊、检查、治疗、取药到入院、出院, 进行细化研究, 从病人的角度对流程设置、工作规范、工作质量、服务时间、医疗资源进行重新优化, 建立了新的服务流程, 提高工作效率。

2.1.2 人员素质标准

通过开展“国际化现代化精卫人标准”大讨论, 汇总、归纳了员工应有的行为规范、语言规范、仪表规范, 从而形成了全体员工共同一致、彼此共鸣的人员素质标准。

2.1.3 岗位服务标准

在原有岗位服务标准的基础上, 对每一个岗位的操作规范、环境规范、服务礼仪等进一步提升。如要求一站式服务岗位人员, 全面掌握全院医疗业务情况、当天门诊专家出诊情况及其特长等,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迎候服务, 并由相关部门进行相应考核[3]。

2.1.4 环节服务标准

在调查分析基础上, 对各职能科室、门诊科室、临床科室之间的接口重新进行了界定, 尤其对工作衔接过程中易出现问题的环节进行再次梳理, 制订了环节服务标准, 从而避免了管理盲点, 提高了各个环节服务质量, 实现了无缝对接。

2.1.5 承诺服务标准

向社会推出了五大服务承诺。一是24h免费心理咨询服务;二是无午休、无假日门诊及家庭出诊、特约预约医疗服务;三是出入院提供车辆接送;四是为住院病人理发、代写 (寄) 信件、代打电话、代购物品, 为长期卧床病人提供全套生活护理;五是“五个一”延伸服务:赠送1张医患沟通联系卡、1封满意度调查表, 出院一周内电话访问1次、一月内家庭随访1次、每季度上门复诊1次。

2.2 开展人性化、个性化服务

2.2.1 衣:款式新颖、色彩靓丽

精神病人长期吃、住在医院, 为使医院真正成为病人们温馨的“家”, 我们从细微处着手, 把以往款式陈旧、色彩单一的病员服、窗帘以及床上用品等都换上了款式新颖的彩装。

2.2.2 食:品种丰富、营养可口

食堂针对同一只菜肴不同的师傅有不同的操作方法, 导致味道不一的情况, 在总结平时操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归纳提炼出“300种家常食谱”操作规范流程, 有效提高了菜肴质量, 得到了病人及职工的一致好评, 并获得了市创新服务奖。

2.2.3 住:整洁明亮、温暖如家

开展个性化的家庭式整体护理, 为病人过生日、赠送生日蛋糕, 举办病人家庭日活动, 每年组织外出春游、秋游, 常年聘请专业理发师义务为病人理发, 义务为病人写信、打电话等, 在病员中开展手工技能训练、叠衣被比赛, 开办便利店让病人参与服务。病人可以在病区里下棋、打牌、看电视, 在花园里散步、做广播操, 在康复中心健身, 使病人感受到家的温暖。

2.2.4 行:方便快捷、轻松愉悦

为方便病人院内活动, 购置了新颖的院内观光电动车, 使病人往返于病区门诊做检查、治疗时更为方便快捷, 避免了日晒雨淋。同时, 为患者提供住院车辆接送服务, 并派出专业医务人员随车护理, 增强了安全性。

3 营造和谐温馨氛围, 提升服务新层次, 加快国际化现代化医院进程步伐

3.1 医院管理信息化

率先在全国精神卫生行业中实现网络监控与临床工作融为一体的管理新模式, 工作人员通过监控画面能最直观的看到病人的一举一动, 及时处理病人的不安全隐患和行为, 最大程度保证了病人安全。

3.2 就医环境园林化

确立“环境=形象=市场”的环境理念, 改造医院环境和就医条件, 积极营造园林式医院氛围。院内道路平坦, 规则有序;空中花园别致优雅, 数千株乔、灌木错落有致;生态绿岛、亭台水榭点缀其间, 鸟语花香, 绿树成荫, 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

3.3 医患情感贴心化

建立了院、科、病区三级医患沟通网络。制定了沟通工作要求及考核标准, 组织各级各类工作人员沟通培训, 定期检查和分析沟通工作的问题, 分管领导还直接参与难点和重点问题的沟通。通过全方位、多角度、个性化的沟通, 使医患间的情感更为贴心化。

3.4 康复服务居家化

在精神疾病社会防治康复工作中, 我们在送医送药上门服务的基础上, 进一步增加送检查、送治疗服务内容, 并要求随访工作人员做好家属及周围人员的工作, 指导病员参加社区康复活动, 扮演好家庭角色, 加强人际沟通训练, 按时服药, 营造良好的巩固治疗和康复的环境。

3.5 社会服务公益化

医院不断拓宽社会服务领域, 为全社会提供优质服务[4]。组织医务人员走上街头, 走进社区, 深入厂矿、学校、监狱、军营等开展义诊咨询活动。与团市委协作成立“市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 与妇联协作成立“妇女心理健康指导中心”, 与市图书馆协作成立“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询平台”, 与市委610合作开展法轮功帮教转化及心理矫治工作。作为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定的全国心理咨询师执业资质培训基地, 每年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执业资格的心理咨询师。

中心以提升人员素质和服务品质为突破口, 建立了系统的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平台, 提升了医院的服务水平和社会公信力, 这是我们向国际化现代化医院迈进的坚实一步,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医院内涵建设, 精心塑造一流服务品牌, 为全面推进精神卫生中心的现代化、国际化进程而不懈努力。

摘要:无形的医学人文素质可转化为有形的医疗资本, 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提升医院形象, 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近年来, 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注重加强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教育,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 开展人性化、个性化服务, 为患者营造了和谐温馨的医疗服务环境, 赢得了患者的普遍信任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 塑造了良好的医院服务品牌。

关键词:人文素质,内涵建设,服务品质

参考文献

[1]马存根.试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及其辐射功能[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2, 15 (6) :30, 33.

[2]孔抗美, 杨伟, 郑爱英, 等.采用国际标准再造服务流程建立医院统一的质量管理平台[J].现代医院, 2003, 3 (4) :7-10.

[3]陈瑞平, 张志刚.人文素质教育在临床护理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导报, 2006, 3 (25) :131.

职业教育现代化内涵 第8篇

2014 年5 月, 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14〕19 号) , 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做出了全面安排和部署, 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提出了今后五年的目标。

一、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及特点

深刻理解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探索建立现代职业教育的途径, 是实现我国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

现代职业教育是一种大职业教育, 包括中职、高职教育和各种社会上的职业培训。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为主要载体, 具有以下特点:1.适应需求, 就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 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 实现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科学定位和布局。2.有机衔接, 就是统筹协调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以课程衔接体系为重点, 促进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资源、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等领域相衔接, 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3.多元立交, 就是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沟通, 实行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并重, 搭建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

现代职业教育以服务发展为宗旨, 以促进就业为导向, 就是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就是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职业教育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二、做好顶层设计, 推动学校转型发展

转型发展是产业转型升级、社会和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是学校突破办学同质化、实现特色发展的需要, 也是学生成长为市场需求的实用技能型人才、高质量就业的需要。

学校转型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培养能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用技能型人才。而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是学校实现转型发展、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载体。

多年来,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确立了“培养品德好、专业实、能力强、素质高, 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用技能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全面开展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大力加强以专业建设为龙头的教学建设, 取得了良好效果。学校结合丽江及滇西北区域基础教育、旅游业的发展及资源开发利用对人才的需求, 合理设置和调整专业, 初步形成与区域产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接的专业结构和布局。现共开设专业46 个, 涵盖教育学、文学、理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 初步形成了教师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 文、理、艺、体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在现开办的39 个专业中, 除22 个教师教育类及体育类专业为优势专业 (学生占学生总数的69.44%) 。2015 年, 文化艺术大类、财经商贸大类、旅游大类、电子信息大类、农林牧渔大类、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新闻传播大类、生物与化工大类、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等9 个专业大类17 个高职类专业中, 财经商贸大类和旅游大类, 在校生分别为702 人和399 人。然后是电子信息大类和文化艺术大类, 在校生分别为231 人和229人;其余五个专业大类在校生累计仅为417 人。从以上可以看出, 所开办教师教育类专业为我校的优势专业。但其多为传统专业, 同质化程度较高;高职类专业与区域经济产业匹配对接度不高, 存在不同程度同质化倾向, 故而难以做大做强。

为此, 学校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 在明确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定位的基础上, 紧紧围绕“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 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教育合格师资及应用型专门人才, 把学校建设成特色鲜明, 服务有力的地方性应用型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立足丽江, 服务滇西北, 面向云南。主动为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服务”的服务定位和把学校建成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目标。紧密结合区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调整、改造和合理设置专业, 形成与基础教育、区域产业发展和社会建设紧密对接、体现学校特色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布局。

三、学校转型发展的主要途径

(一) 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

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根本动力是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塑造全面发展的职业人。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调整学校专业设置, 促进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对接。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深入分析全省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要求, 按照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发展战略, 以将云南建成民族团结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及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 积极推动学校根据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科学设置学科专业结构步伐。当前, 滇西北区域大力发展旅游业, 实现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但旅游业各种专业管理人才、经营人才、外语人才明显缺乏, 要进一步办好旅游类专业, 为滇西北区域旅游行业提供更多实用技能型人才;滇西北区域具有丰富的生物、矿产、水电等自然资源, 目前滇西北三州市正在大力开展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名特中药材玛咖、螺旋藻等竞争优势明显, 学校办好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水电、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等应用型相关专业, 推动生物、矿产、水电等行业的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经过调整使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相吻合, 形成与基础教育相对接的幼小教育类、与旅游产业相对接的生态旅游文化类、与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相对接的农林生物工程类、与新型工业相对接的产品设计加工类、与电子信息产业和商贸产业相对接的财经商贸信息类、与文化产业和新兴服务业相对接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类等专业群。

(二) 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 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

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 重点培养学生为工作基本需求和发展奠定基础的专业能力;能够将自身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生产实际的实践能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满足职业岗位发展需求而提升自我的学习能力;能够与生存和职业环境充分和谐地交互作用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今后工作中, 紧紧围绕云南及滇西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明晰人才培养目标, 创新体制机制, 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挖掘和开拓校企合作优势资源, 逐步建立校企合作共育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推行“四融入、三递进、学训交互”的人才培养模式, 即将企业岗位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将职业技能标准融入课程教学内容, 将企业优秀文化融入人才培养过程, 将行业企业评价融入考核评价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按照职业技能形成与发展规律, 循序渐进地安排专业群基础平台课、专业群核心课、专业群拓展课及实践环节, 通过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校内学习与企业锻炼交互, 促进学生的素质与能力的不断提升;构建“基础同享、核心分立、拓展互选”专业群课程体系, 根据中小学教育改革、企业人才需求, 组织中小学教育专家、行业企业专家、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按照人才需求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主要职业岗位 (群) →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等, 来构建课程体系, 完成专业群课程体系开发。根据各专业实用技能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明确课程体系与能力培养的对应关系。根据“专业+职业”的课程设置导向, 把与市场需求紧密衔接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要求并鼓励每位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获得一项职业资格证书。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锻炼职业和岗位技能, 实现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要切实加大实践教学课程的比重, 建成生物技术、旅游、水电、财经、农林牧渔及电子商务等专业群校内外相结合的、系统的实验实训基地, 努力做到校内专业实验实训的设备达到相关企业设备的先进水平。着力推进校企联合修订实践教学计划、开发实践教学特色课程、共同参与实践教学管理, 让企业全面参与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将符合市场需求的教学内容植入课程体系中, 将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企业人才请进学校课堂, 着力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

(三)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教师队伍是教育的第一资源, 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 实现转型发展, 师资队伍是关键。目前, 学校有专任教师350 人, 其中“双师型”教师159 人, 占45.43%, 初步具备了转型发展的师资条件。首先, 转型发展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 随着专业结构的调整, 教师队伍一定程度上不能够完全胜任其所应当担负的角色, 部分教师面临着要改变专业方向, 完成对新专业、新岗位的重新适应。为此, 要引导全体教师转变观念, 积极准备主动适应学校转型发展的需要。其次, 学校要将教师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 通过产校合作的方式进行双师培训, 形成一支专业能力强与管理素质高的高水平教师团体。通过鼓励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访学进修、实现转岗再培训等多种途径, 全方位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从事实践教学的职业教学技能, 让学生在实践中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拓展为岗位技能。随着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以及教学方式的更新, 在教师培养方面, 要着力构建科学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 有效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制度激励的方式, 引导广大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再次, 邀请省内外有关高等职业教育专家到学校为全校教师进行培训。最后, 争取项目支持, 送教师到国外进修提高。

实现转型发展是学校今后的首要工作和重大任务, 事关学校生存与发展大计, 涉及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方向、管理体制机制及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等的重大改变, 是一场深刻的重大变革, 我们要积极准备并主动投入这场变革, 促进学校转型发展。

摘要:从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和特点出发, 提出了推动学校转型发展的基本思路及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 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及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实现转型发展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转型发展,实用技能型

参考文献

[1]吴旭君.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 2014 (5) .

[2]周应佳, 车海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 2014 (8) .

职业教育现代化内涵 第9篇

一、现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本质

(一) 现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双向交往互动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品德为目标的教育实践活动过程。具体地说, 就是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的需要和国家、社会对人们的思想品德要求, 通过教育者的教和受教育者的学相结合, 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心理, 培养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能力, 从而形成教育对象一定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实践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精神交往实践活动展开、延续、发展的过程。活动和交往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教育性交往与活动体现着个体与他人、个体与自身的精神交往和对话, 没有教育性活动和交往, 也就无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自觉的教育性活动和交往是现代思想教育过程的基础。

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强调教育者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 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和作用, 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往往是被动的, 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强调交往与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也就是说, 现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平等交往、共同参与的过程。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能动性, 使教育者的组织、策划、引导与受教育者主动地参与、体验真正紧密结合起来, 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真正做到自我教育与相互教育相结合, 教学相长, 品德共进。

(二) 现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要特征

1. 交往性和活动性

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的合一, 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以“情”“意”为基础的动态性发展的过程。离开了交往和活动则无法想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能够顺利进行。交往性和活动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重要特征之一。

人的思想品德是在交往和活动中形成, 又通过交往和活动表现出来的。这里所说的交往, 是指通过语言等各种媒介进行的人们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作用的基本实践方式;活动是指由行为动作构成的主体与客观世界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是意识能动性和个体能动性的基本行为方式。早在20世纪中叶, 教育心理学界就对交往和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前苏联列昂节夫的“活动—个性理论”认为, 活动是意识和个性形成的决定因素, 也是品德发展的基础。教育性的交往与活动加速了个体思想品德的形成, 规范和保证了个体思想品德的发展方向并对思想品德的发展具有延时、持续的影响作用。

2. 人本性

以人为本, 是贯穿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始终的价值取向, 是其最根本的特征。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鲜明的社会性, 它生存、发展于社会之中, 受到社会制约的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 整个过程无不渗透着社会性。但我们也不宜无限地夸大这种社会性。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应当在协调个人的关系方面, 尤其在协调个人的自我关系方面更多地发挥它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在现时代应该逐渐地更多地考虑如何使个体在精神上获得自我发展, 自我完满和完善,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使个体获得自我实现的满足, 得到精神的愉悦和享受, 主体意识得到积极发挥;通过提升个人的自身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通过人的发展促成社会进步。只有这样, 思想政治教育才不是把人作为工具来培养, 而是作为目的来培养。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才不致被教育对象视为“异己”的力量, 才能使人自觉自愿地接受。

因此, 在现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在实践中贯彻“以人为目的”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发生功能性的转变, 使之成为教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和生存的重要实践过程。以人为本, 要充分尊重个人的人格, 保护个人的自尊心, 尽可能满足个人正当、合理的需要, 充分调动个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强化自我教育。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 反映了人的思想特点和需求, 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以人为本原则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

二、师生互动的内涵

互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互动是指一切物质存在物的相互作用与影响。通常所说的互动是相对狭义的互动, 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与具体情境下, 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师生互动特指发生在师生双方间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 它是师、生各自人际互动系统中的一种特殊和主要的形式。应如何理解其内涵?对此, 国内外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和解释。

在教育学领域, 研究者主要从师生互动中的师生间关系来理解师生互动的内涵。一些研究者从哲学认识论出发, 认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是一种主客体关系。有认为教师占主导地位的, 学生占主导地位的, 还有师生双主体说等观点。总的来看, 这些观点多从主体和客体相对立这样一种思维模式分析师生间关系, 师生互动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或教师为主体或学生为主体与其客体间的一种相对作用和影响。实际上, 在人与人的交往活动中, 互动双方的活动是交互性的, 而非对立性的, 很难用主客体简单地解释。教育则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互动中展开的, 因此互动中的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简单的“主体—客体”关系, 而是互为主体间的“人与人”的关系。对此, 现代著名的教育哲学家马丁·贝布尔认为, 在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是主体间的“我—你”关系, 是一种互相对话、包容和共享的互动关系, 而不是把双方看做是某种物品的“我—它”关系。师生间这种“我—你”的关系, 对师生互动中师生间关系的这种理解, 克服了以往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不足, 把教师和学生都看做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树立了师生尤其是学生作为主体的人在师生互动中的形象, 是十分可贵的。

在社会学领域, 研究者主要从角色及其相互之间的行为过程理解师生互动的内涵。在这里, 课堂被看做一个微观的社会, 课堂教学过程是课堂中各种角色间相互作用并发挥其特有功能的过程。课堂中的角色主要是教师和学生, 师生互动也就是教师和学生这两类角色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由于存在制度性的角色身份及地位的差异, 师生之间行为的主要属性是“控制—服从”, 教师指向学生的行为其宗旨在于“课堂控制”, 控制是教师课堂行为的社会学本质。但是我们应当看到, 师生互动不仅仅表现为控制—服从。在实际活动中, 还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师生间的交流与相互作用等。如果仅仅强调“控制—服从”, 则显然是不够全面的, 也不利于理解师生互动中师生双向作用和交互影响的本质。

在教育心理学领域, 研究者更侧重从师生互动的内容来探讨其内涵。在这一方面有一些比较有影响的观点, 如认为亲密、矛盾和依赖是师生相互作用和影响的主要方面;而有人则以依恋为基础, 强调在师生相互作用中教师敏感性和参与性的重要意义, 并从情感安全性、依赖程度和社会性指导三个方面分析师生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在他们的影响下, 一些研究者也提出将参与程度和交往的情感质量作为理解师生互动的主要方面。心理学研究者也十分强调师生互动的系统性。

结合对已有的研究和自身对师生互动的分析, 我们认为, 师生互动是指发生在师生间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在对师生互动这一概念的理解和把握上, 需要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首先, 师生互动是存在于师生间, 在师生间发生的一种人际互动。其互动主体是教师和学生, 并且师生双方在互动中是同等重要、互为主体的。

其次, 师生互动是一种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师生互动不是教师对学生或学生对教师的单向、线性的影响, 而是师生间的双向、交互的影响。同时, 师生间的这种交互作用和影响又不是一次性的或间断的, 而是一个链状、循环的连续过程, 师生正是在这样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中不断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

最后, 师生互动包括师生间的一切相互作用。师生互动的具体情景可能是千变万化的, 既可能是发生在有组织的教学活动中, 又可能是发生在非正式的游戏、生活交往活动中。其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内容也可能丰富多样。因此, 师生互动从本质上讲, 是一个包括发生在多情景中的、具有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互动体系。

根据以上对师生互动的分析, 师生互动具有教育性、交互性、连续性、辐射性、非一一对应性和非正规化等特征。

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长期以来一直是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 教学效果不佳已在全社会达成了共识, 客观地说, 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教育者更多的应从自身找原因, 尽到自己的最大努力,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逐渐建立起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理念。普通教师与专家教师在课堂教学方法上的一个显著不同就是后者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善于发现新问题, 再及时解决新问题。所以要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就必须把师生互动的理念真正内化到课堂教学中去。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他们积极、愉快地参与到课程教学活动中去。

三、结语

课堂不是静态的, 而是动态生成的, 是师生们共同参与的创造性的活动。面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异常复杂困难的局面, 探索出在新形势下行之有效的新思路和新形式显得格外重要, 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互动机制更是重中之重。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双向交往互动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品德为目标的教育实践活动过程, 现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具有交往性和活动性、人本性等特征。师生互动特指发生在师生双方间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 它是师、生各自人际互动系统中的一种特殊和主要的形式。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就必须把师生互动的理念真正内化到课堂教学中去, 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与学的良好互动机制, 从而达到和谐良性的课堂效果。

关键词:现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师生互动,教学机制

参考文献

[1]金生鈜.超越主客体:对师生关系的阐释[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 , 1995, (1) .

[2]李瑾瑜.关于师生关系本质的认识[J].教育评论, 1998, (4) .

职业教育现代化内涵 第10篇

教师都具有较高的学历, 但他们知识结构相对比较单一。随着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也增加了一些新的学科专业, 很多教师所学专业和所教专业课程并不对口, 他们虽然具备了走上讲台的条件, 但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提高其教学水平。教师要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教学名师或者是专家型教师, 仅仅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 更需要其具有掌握和运用教育科学与教学规律, 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进行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占有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其教学能力的应用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 是影响院校教育质量的重要资源性要素。良好的教学能力是教师教育素养与专业化的基本体现, 也是教师实现预期教学目的、取得教学成效的重要保证[1]。

一、教学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教学能力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直接工具, 它集中表现了教师的各种素质水平, 是教师的职业能力。教学能力的大小决定了教学水平的高低, 决定了整个教学质量。

教师教学能力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就是依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现代教育理论。分析掌握教材和标准的能力、选择最佳教学方式的能力、确定高层次教学目标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能力基础。现代教学理论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 在教学目的方面。

现代教学论主张, 教育不仅培养未来社会的劳动者, 而且要培养文明幸福的人。即在培养和训练学员的劳动本领, 提高他们的智慧水平, 形成较高的政治素质, 为未来社会服务的同时, 还要使学生获得生活经验和生活能力, 为将来的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2. 在教学任务方面。

现代教学论主张教学任务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品德, 而且要使学生获得能力、发展智力, 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品质, 形成良好健康的品格, 教会学生学习。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不是最终目的, 最终的目的是以自己掌握的知识为工具, 主动地、更广泛地自我摄取新知识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 并能够利用自己的经验, 通过亲身的观察和思考独立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

3. 在教学原则方面。

现代教学论认为,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基本因素构成的, 各因素间都有着密切的、有机的联系, 教学原则正是这些客观规律的主观反映。因此, 人们就可能从不同的视角看待教学。现代教学原则注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强调学生是学习的内因, 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是教学效果的体现者, 同时又从教师教的角度提出了教学原则, 并使两者紧密结合。

4. 在教学过程方面。

在现代教学的过程中, 要让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和目的, 引导他们探索式的学习, 自我感知记忆活动的规律, 进而提高认识能力。对知识和技能不仅要记忆、理解、应用, 而且要对教学过程中的认识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 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的情感、坚定的意志。在传授知识和培养智能的过程中, 特别注意开发学生的探索能力和独创能力[2]。现代教育论主张, 教学过程不是固定不变的, 它是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 乃至教师的素质和教学的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绝非单一, 教学模式也不能公式化。

5. 在教学方法方面。

现代教学论认为: (1) 不是选择适合于教学方法的学生, 而是选择适应于学生的教学方法; (2) 教学方法不仅包括教师教的方法, 而且包括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的方法; (3) 教师的教法要适应于、服务于、服从于学生的学法; (4) 教师的教法, 除完成对学生知识获取和一般发展设计外, 还包括如何教会学生学习, 矫正学生不正确、不科学的学习方法; (5) 教师的教法并非“填鸭式”, 也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到多少知识, 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渔”, 教给学生独立摄取的方法, 为学生的“无师自通”做准备, 为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打基础; (6) 学生的学法可以是因人而异、多种多样的, 但就学习方法的主要特征看, 还是以发现式方式和多向质疑方式为宜; (7) 教学方法必须由封闭型变成开放型, 由单向型变成多向型, 由单一讲授型变成复合研讨型, 由学生静听型变成学生参与型。总之, 无论哪种教学方法, 都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如何掌握读书和思维的方法。所有的教学方法都要为“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使用一个人终身都靠它来掌握知识的那种工具”服务, 为培养能自学、会工作、具有勇于开拓和大胆创新的现代人服务。

6. 在教师作用方面。

现代教学论认为, 教师不仅要指出学生学习的方向, 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影响, 而且要不断地指导学生提高智能, 得到发展。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外部动因, 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现代教学论提倡教学民主, 师生关系和谐, 教师要热爱学生, 特别强调的是热爱所有的学生 (包括后进生) 。教师热爱学生是教师教学成功的基本保证;学生尊敬教师, 尊重教师的人格和劳动, 是学生学习成功的基本保证。

7. 在教学形式方面。

现代教学论认为, 以课堂教学为主, 辅之以分组教学、程序教学、设计教学、个别教学等形式, 即将诸多的教学形式因课、因人综合在一起使用。其目的在于克服班级授课的弊端, 因材施教, 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让每个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课堂教学除了让学生自我摄取知识外, 还要让学员在能力、智力、非智力、品格等方面得到整合发展。

二、教学能力的基本内涵和构成要素

教师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学理念及教学研究能力;教学组织与监控能力;营造教学民主氛围、随机应变能力;创设“开放”情境和课堂设疑能力;与学生或其他教师交流合作帮带的能力;课堂语言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

1. 教学理念及教学研究能力。

要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首先必须要明确并接受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 学习现代教育理论, 在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原则、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师作用以及教学形式方面共同探讨, 相互切磋, 达成共识。其次, 教学研究能力可以从多个层面上来理解, 它不仅仅表现为理论层面的研究, 更主要的还在于通过教师相互听课、观摩等实践环节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教学是对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继承和发展, 给军校教学增添了崭新的时代特征。

2. 教学组织与监控能力。

教学组织能力是指广义上的全过程教学, 包括教师对学科的把握能力、知识加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等。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不断地对其进行评价、反馈和调节的能力。监控能力中包含教学反思能力, 如课堂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组织是否有序、课堂互动是否得法等。

3. 营造教学民主氛围、随机应变能力。

教学民主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行开放性教学的前提条件, 也是挖掘学生各类潜能的重要保证。教师营造教学民主氛围的技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活动机会。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最多的活动机会, 让他们亲口去说、亲眼去看、亲手去做;让他们感知、体验、顿悟;让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

二是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在不干扰、破坏课堂教学的前提下, 允许学生发表与教师意见不同的看法, 允许学生发表与教材内容不同的看法, 允许学生自由组合讨论问题, 允许学生质疑, 允许学生自由发言, 等等。

三是给学生最真诚的爱抚。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对学生关心、抚慰, 只有教师赏识学生、激励学生、体贴学生, 开放性教学才能进行。

教师的应变能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能随机应变地对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进行敏捷、果断而准确的处理;二是指教师有高度的智慧, 能巧妙地、准确地、因势利导地给人以引导、启示和教育。

4. 创设“开放”情境和课堂设疑能力。

“情境”指特设的教学环境, 或者指课堂教学的氛围、条件。就是教师必须创设各种开放的教学情境, 才能完成开放性教学的任务。“开放”的教学情境包括的内容很多, 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开放情境, 甚至同一节课不同的教师也会设计出不同的开放情境来[3]。

开放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方式。开放性教学是在教师亲自设计、运作下完成的。没有教师的开放性教学能力, 就没有开放性教学方式。所以, 教师的开放性教学能力显得格外重要。

设疑, 是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 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于深化教材内容, 在于提高学生的智能水平,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每提出一个有水平的问题, 都会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一个疑团, 激起一层波澜。提问会刺激学生的大脑中枢, 使其在极短的时间内, 检索自己头脑中的已有经验, 并与新的问题紧密连接。

5. 与学生或其他教师交流合作帮带的能力。

交流能力包括表达能力和理解学员的能力。语言修养高的教师不仅能够教授知识, 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而且能使学生学得轻松, 增添知识的趣味性。表达能力既包括语言表达能力, 也包括借助其他媒体来传递教学信息的能力。同时, 教师还要具有使用各种表现方式来描述知识的能力, 比如, 同样一种现象, 可以用语言描述, 也可以用图像、录像、实物等描述, 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适应学生的不同水平和兴趣[4]。

交流能力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理解学生的能力, 这种理解不仅是听懂并判断学生的表述, 而且要从学生的表达中进一步理解他的内心世界, 要通过师生间的相互作用来促进学员的发展。师生间的交流是双向的, 而不单单是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良性的双向交流, 对教学的开展颇有助益。除与学生的交流外, 做好教学过程中的各方面人际协调工作, 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是提高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6. 课堂语言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教学能力最重要的是课堂讲解能力。“讲”是指说、解释、论述;“解”是指解除、解释、明白, 是指把束缚着或系着的东西打开。教师的讲解则应是把要“讲”的内容阐述明白清楚, 打开学生暂时被束缚着或被系着的“未知的枷锁”。它的更深含义还在于, 通过教师的“讲”, 学员得到“解”, 学生不仅能接受讲的对象, 而且能通过这些对象, 打破更多束缚, 自我获取新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计算机技术不断地渗透到教学领域, 高校教师应该具有运用计算机对相关信息进行检索、录入、存储、统计的能力, 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等, 以提高教学效率, 改善教学环境。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还要求有一定的获取外文文献的能力。

7. 终身学习能力。

要引导大学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 教师必须具备教学创新能力。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下, 教师必须跟上学术前沿, 不断吸纳新的理论知识, 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 并将其运用于自己的教学中, 才能跟上社会变化的步伐,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了解学科及周边学科的先进理念, 学习多方面的知识, 这既包括本学科知识, 也包括教育理论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能力的培养途径

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途径, 主要是做到“五个结合”。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师教学能力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就是依照学员身心发展规律的现代教育理论。在教研室掀起学习心理学和教育理论的高潮, 请教学骨干做教育学、教学法的讲座, 帮助教师提高教育理论水平, 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实践, 从而增加了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目的性和自觉性。

2. 辅导与帮带相结合。

安排教学能力强、学科知识丰富的优秀教师组成教学专家组, 教学专家组成员与教学能力偏弱的教师或新教师结成对子, 手把手地从课程教学设计、教案编写、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等方面进行辅导与帮带。

3. 示范与演练相结合。

组织授课质量好的教师进行现场示范, 重点放在结合某次课穿插讲解如何引入, 如何优化教学内容, 如何进行板书与媒体的配合, 如何精选教学方法, 如何衔接过渡, 如何互动等。同时组织教师教学演练, 反复试讲, 并及时安排教学专家组听课指导。

4. 讨论与交流相结合。

教研室定期组织教师和教学专家组成员、教师之间开展讨论与交流, 通过相互学习与研讨, 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疑问与困惑, 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5. 考核与讲评相结合。

组织专家组成员对教师进行教学能力考核, 检查课程教学设计、教案编写、多媒体课件制作和教学规章制度掌握情况, 并现场听课与讲评。

目前教师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大部分教师非常重视教学工作, 并且能精心准备课堂教学, 热情比较高, 具备一定的教学组织与监控能力;但是部分教师不注重教学设计, 教学后不注重教学效果评价和反思。 (2) 营造教学民主氛围、随机应变能力偏弱, 创设“开放”情境和课堂设疑能力不够。受长期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影响, 不少教师上课满堂灌, 不给学生发挥的机会, 开放性教学做的不够。部分教师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能力有待加强。不重视课堂设置疑问, 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课堂语言缺少斟酌, 不具有感染力和启发性,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有待提高, 部分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 (4) 对教育理论学习认识不足, 缺少教学研究主动性。教学创新比较少, 没有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 (5) 部分教师不愿意和别人交流合作, 不讨论, 没有依靠团体优势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等等。

针对上述问题, 迫切需要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 知晓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内涵和构成要素, 提高教育素养, 为培养未来社会的劳动者、文明幸福的人做出自己的贡献。

摘要:教师教学能力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就是依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现代教育理论。在分析综合现代教学理论的基础上, 提出了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内涵和构成要素, 即掌握教材和标准的能力、选择最佳教学方式的能力、确定高层次教学目标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这也是教师教学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能力基础。教师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学理念及教学研究能力;教学组织与监控能力;营造教学民主氛围、随机应变能力;创设“开放”情境和课堂设疑能力;与学生或其他教师交流合作帮带的能力;课堂语言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

关键词:教育理论,教学能力,内涵,要素

参考文献

[1]高虹霓, 等.信息化人才绩效考评标准研究[J].空军工程大学学报 (综合版) , 2009, (10) :29-31.

[2]陈战辉.谈课程教学分析在课程教学设计中的地位与作用[J].空军工程大学学报 (综合版) , 2011, (06) :19-20.

[3]高虹霓, 等.论《管理学》课程的案例教学[J].空军工程大学学报 (综合版) , 2009, (03) :26-27.

职业教育现代化内涵 第11篇

加快由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提升进程,构建智慧学习环境

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的高端形态,智慧学习环境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构建智慧学习环境是学校新形势下推动学校现代化内涵建设的创新动力。在进行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2010年学校适时制定了“十二五”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确定了学校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总体思路。2013年学校启动智慧学校创建三年行动计划,在全面落实“三通两平台”建设的基础上,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校的管三个维度,加快系统软硬件与环境的升级换代,着力打造“课程无处不在、教师无处不在、学习无处不在”的智慧教育应用环境。

硬件建设方面:1进一步改善校园信息化环境,重点是添置服务器等相关设施设备,优化局域网配置,改善内网运行速度,提高学校网络安全和管理效率。2在教学区、办公室构建校园无线覆盖教学环境。3改造和完善电子阅览室和数字图书馆的基础设施,优化师生网络阅读环境。4推广、普及电子白板、一体机、移动智能终端等教学设备。5完成监控室、数字探究实验室、微格教室、未来教室、网络电视台和远程教育实验室的建设。

软件建设方面:重点购置、推广先进教育教学与管理理念优秀的信息化平台,有效降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技术与资源门槛,不断提升硬件设施的应用水平与应用绩效。1教育类:Inspiration,Mindmanager、Blog、Ispring、Camtasia Studio、Wikipedia等。2学科类:Kidspiration、仿真实验室、Z+Z、几何画板、国内外优秀学科教学资源库等。3管理类:Moodle平台、Wiz云笔记、动易网站平台(含移动版)、办公OA系统、视频会议、问卷系统、电子档案袋、成绩统计分析软件等。

加速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创设智慧学习课堂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建设智能化教学环境,要求教师学会运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先进的硬件工具与软件平台,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积累发展性评价,强化课堂交互和教学诊断,努力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持续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

基于上述理念,我校以创新应用与研究反思为核心,持续推进课堂教学的高效整合,深度融合。下面以基于思维导图与Moodle教学平台整合的复习课《压强》为例做重点说明。

这一课例主界面(如图1)充分体现了教学结构化、模块化与可视化的特点,窗口与界面显示比率可自由调节,各级概念可以动态层层展开,关键节点建有注释或超链接,以备随时调用。如需要进行在线研讨或在线测试,可以点击链接进入Moodle平台中课程的对应交互模块,进行生生间或师生间的即时交流互动,丰富课堂在线动态生成;同时在线测试各项指标均可跟踪可反馈,可有效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与及时性,体现Moodle课程后台管理大数据分析的功能和价值;若需要对某一节点(如液体压强)进行深度学习,可调用链接打开如图2所示界面,它是在PPT文件的基础上用Ispring发布的Flash文件,几乎保留了原PPT的全部功能,且小巧可交互,它模块化的界面与课程思维导图相结合,可以真正让师生实现“哪里不会点哪里”的教学效果,有效减少教与学的无序性或资源的过度呈现,避免网络迷航。需要补充说明的是,Ispring是一个优秀的在线微课程发布平台,它可以实现与PPT的无缝嵌入,为传统的PPT便捷地添加旁白、录制视频、嵌入各类媒体、测验和调查等,创建并发布LMS互动式学习课程,在全面优化并提升传统PPT的整合功能的同时,灵活地向课外学习延伸,丰富在线学习课程,实现教学翻转。相比传统的PPT文件或基于PPT的录屏,可以显著提升网络环境下资源呈现与交互的效率。

这一在线课程不仅可以支持传统的多媒体教学,也兼容“未来教室”、“Star C电子双板”教学,教学中可用Star C电子双板教学浏览器在主屏中打开课程思维导图,并根据教学进展动态展开,如需调用资源,可打开相应节点的超链接,在辅屏中打开学习资源,克服了传统多媒体教学内容单板呈现的弊端,可满足教学内容与教学结构双轨呈现的需求,有利于师生在思维导图引导下有序学习,有效避免多元化资源呈现对知识结构化建构及思维发展的干扰,为推进课堂教学方式变革提供了可能。同时,这一在线课程也可方便地用于Pad教学和PC网络教学,一切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运用,体现了强大的兼容性与适应性,这一教学模式可称之为“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教学模式”,其原理结构图式如下页图3所示。它本身是基于“互联网+”思维与认知思维科学理论对教学流程的创新实践与再造,有利于为师生创设一种更为自由、开放,且能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混合式教学与成长空间,有效实现了翻转、微课、慕课、双板、移动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学习多种教学模式的有机统一。

加强校园数字治理变革管理方式,生成智慧教育管理

信息化的校园环境正在重塑学校管理方式和运作模式,加强校园数字治理,变革管理方式,生成智慧教育管理,是现阶段推进校园管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中之重。为进一步提升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绩效,学校在加大硬件建设的同时,也加快了软件更新和应用的力度。一方面积极引进了专业化图书、期刊、学籍、资产、财务、人事、档案等管理软件,以提高部门工作信息化绩效;另一方面本着引进与自主开发并举的策略,以信息化为抓手,依托RTX即时通信平台、FTP备课资源共享平台、Wiz云笔记知识协同管理平台和Moodle课程管理平台,积极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数字化校园网络资源环境与智能管理系统,走网络化、智能化管理道路,促进教育教学管理更加低碳、科学和高效。“开放、共享、交互、协同”的信息化智慧管理模式日趋成熟。

例如,学校依托Moodle平台,不仅为学生开发了系列课程,也为教师校本研修开发了在线课程,其中“高效课堂”课程最受教师们欢迎,它汇集了2011年以来学校每一学期对外公开课、整合能力竞赛及专题论坛的精品资源,它不仅为广大教师激发教育灵感、分享教育智慧搭建了一个跨时空的平台,丰富了教师校本教研的形式和内容,同时也见证了教师及校本化精品资源生态性成长的印记。此外,平台还提供了系列化的信息技术培训在线课程,共建、共享、共赢、共发展的教师网络教研与管理文化已逐步形成。

2014年起,为加快现有网络资源与平台的有效整合,积极构建“无限学习·无限未来”的智慧校园,学校全面启用园区智慧教育门户管理系统,实现了校园管理同一身份认证、实时通讯、事务审批、公文流转、在线统计、电子签章、网络教研、同步课堂等智能推送功能,智慧教育管理正以前所未有的魅力日益深刻地影响着学校的管理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结语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学校将紧扣“智慧教育”建设这一主线,立足应用驱动,深入开展信息化背景下教育教学与管理的研究与创新实践,加快由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提升的进程,加速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深度融合,积极探究基于ICT的智慧教育与未来学校建设。

摘要:本文基于对当前教育信息化形势与任务的总体分析,以莲花学校为样本,重点围绕其立足校本实际与应用驱动,不断融合,积极探索基于ICT智慧教育的思考与创新实践的案例进行了总结与分享。

上一篇:川江号子下一篇:培养英语主动学习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