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诚信体系道德建设

2024-05-07

社会诚信体系道德建设(精选10篇)

社会诚信体系道德建设 第1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中国社会的一系列传统特征受到强烈的冲击, 社会风气备受污染, 也影响到人们的职业道德观念。因会计工作处于各单位经济管理工作的前沿, 会计人员在一些不健康的消极因素影响下, 其价值观念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有的会计人员整天懈怠、消沉、不思进取, 记帐不细致、工作不尽责, 更谈不上精通会计业务;有的会计人员弄虚作假、徇私舞弊、偷税漏税、贪污盗窃、私设小金库、挪用公款、编制和提供虚假财务报表等等, 致使会计信息失真, 给社会造成了不良后果, 给国家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和素质低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遵纪守法的意识淡薄, 对会计法规了解不够

会计职业的特点就是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法制观念, 而在现实社会中有部分会计人员认为, 只要记好自己所管的账薄, 记好帐、算好帐、填报好报表、不出现差错就是一位合格的会计人员。因此, 他们不关注、不学习会计法规, 更谈不上熟悉法规、依法办事了。有部分会计人员法制观念、法律意识淡薄, 在工作中利用职务之便, 贪污、挪用、私分公款, 以致坑害了自己, 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二) 违反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道德规范

有些会计人员违背职业操守, 置国家、社会和集体的利益不顾, 不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 违反国家财经纪律, 编造假账, 给单位领导提供失真的会计信息;有些会计人员为了追求个人的既得利益, 对造假行为视而不见, 甚至还帮助出谋划策;有些会计人员在单位领导的强令、指使、授意下, 违反财经纪律, 置国家法律不顾, 坑害国家。

(三) 缺乏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精神

现实工作中, 不少会计人员缺乏基本的业务素质, 表现为水平低下、办事拖拉、流于应付差事等。他们业务知识贫乏或知识老化, 不了解会计准则、会计制度, 专业技术能力较差, 表现为记帐不规范、账目不清晰、报表不及时等, 大大降低了会计工作效率和会计工作质量。

(四) 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近年来, 针对出现的种种问题, 财政部出台了《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等制度规范, 对会计职业道德提出了若干明确要求。但有些单位却置若罔闻, 我行我素, 内控制度成了虚设。

二、会计职业道德不规范产生的主要原因

没有任何社会现象是孤立地存在的, 每个社会问题本身的形成都有其原因所在, 造成的后果也不是简单的。到目前为止, 我国尚没有制定出专门针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准则, 而《会计法》等法规中有关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也都是星星点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虽然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具体要求, 但仅仅只是从三个方面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进行了规范, 内容不完善、不细致, 没有明确体现出会计人员应该遵循职业道德行为的标准, 这样会计人员的从业行为就不能得到具体指导, 使人感到无所适从。由于我国出台的有些职业道德规范法规中, 相当部分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大部分法规中只是明确了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仅仅是对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作出了原则性的指导, 因没有建立相应的实施机制来保障和落实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所以对会计行为并没有起到约束的效果, 造成要求与实际存在严重脱节。我们国家到目前为止还没做变更, 更没有制定出新的职业道德规范, 可见, 我们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明显滞后。因此, 我们要通过种种有违会计职业道德的现象, 查找会计职业道德不规范产生的主要原因。

会计职业道德不规范问题的产生与家庭、学校、单位、社会和个人有着直接的关系的。

(1) 受家庭因素的影响。一个人自身素质、道德底线的高低和价值观的形成, 不是天生就拥有的, 很大程度上与家庭教育成正比, 会计职业道德的不规范也与其所受家庭教育及家庭成员的影响不可分。 (2) 受学校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学校只是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 包括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技能等, 学校缺乏对学生进行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而要想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职业道德观, 不断提高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 提高运用道德标准来判断是非的能力, 就要求学校加强这方面的培养与指导。 (3) 受单位因素的影响。有些单位内部制度不规范、职责分不清, 导致当前突出问题存在。会计信息失真就是因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与内部控制制度, 而会计人员编造虚假会计信息是与单位负责人授意、指使、强令分不开的。 (4) 社会因素的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随之改变的是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 会计职业道德的缺失与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方面的理念息息相关的。 (5) 个人的原因。面对各种利益的诱惑, 会计人员因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观念, 加之缺乏自律意识, 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而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失衡, 专业胜任能力差, 不注重继续教育学习, 也是造成会计职业道德不规范的原因所在。

三、措施与建议

(一)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作为单位的财务人员, 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 提高政治敏锐度和分辨是非的能力, 这是财务人员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高水平的教育决定着会计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质量, 而业务素质的提升又与后续的教育培训是分不开的。

1. 财政部门要力争使在岗会计人员每年进行一次会计制度、准则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继续教育培训, 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培训内容讲究实用性、针对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 提高会计人员的政策水平。

2. 组织开展技术比武和业务交流, 比如通过媒体大力宣传优秀会计人员的先进事迹, 将具有高尚会计职业道德品质的先进模范人物的工作实际作为教材, 努力引导全社会会计人员向先进人物看齐, 以实践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使各单位会计们能彼此取长补短, 提高实务操作能力, 从而达到强化会计人员廉洁自律、提高自控能力的效果, 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的氛围。

3. 举办高级会计人才培训班, 有计划的选拔培养高级会计人才, 为社会输送高端管理人才。教育财务人员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要身处改革的大潮但不迷失方向, 教育他们要将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 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 一丝不苟的按财务制度办事, 履行财务监督职能, 勇于抵制不正之风。

只有社会舆论能够扬正抑邪、褒善贬恶, 才能使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外部环境得到净化,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国家才能拥有业务素质高, 技能水平高的优秀会计人才。

(二) 实行会计轮岗制度, 使会计人员在不同岗位上都得到锻炼, 以提高综合业务素质

财务人员专业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会计工作质量的好坏, 所以培养一支强有力的、高素质的会计队伍, 使会计人员拥有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务操作经验以及分析判断能力和调控能力, 这样才能使会计人员充分利用会计核算信息, 通过敏锐地分析判断, 揭示出财务管理的深层次问题, 才能保证会计信息及时、准确, 才能保证单位的资金运行正常有序。

(三) 建立会计诚信档案, 打造良好的会计诚信环境

一个完善的社会诚信体系, 是建立良好信用环境的重要前提, 功能强大而有效的诚信数据库是完善的诚信体系的基础设施之一。会计人员的诚信评价主要靠诚信历史, 更要依靠有效的信用评价机构和监督机制, 因此, 我们首先要建立诚信评估机构和准确无误的信息数据库, 随时能为相关部门提供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信息、守信信息、提示信息、警示信息等等, 以确保提供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的诚信信息。其次是要健全和完善会计监管机制。应对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监控和经常性的检查, 以便及时发现和纠正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错误, 确保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在日常工作中, 通常是通过审计部门的审计发现单位财务上存在的问题、应改进的地方, 从而起到对财务会计人员的监管作用。再次, 对在检查中发现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应予以表彰和奖励, 对有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制度, 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 应予以必要的处罚, 情节严重的, 由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吊销其会计从业资格, 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科学的奖励激励考核机制能调动广大会计人员的积极性, 会计荣誉系列化、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可增强荣誉感。要使会计人员向真向善发展, 就要真正把“诚实为本, 操守为重, 坚持准则, 不做假账”落实到实处。

因此, 完善各种制度、机制是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保障。只有健全和完善会计监督机制, 才能不断地增强会计人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充分发挥会计监督职能, 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 才能有效地防止会计造假行为的发生, 确保各种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

(四) 增强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

一是加强对会计人员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培训, 增强会计人员的责任意识, 使会计人员牢固树立独立、客观、公正的职业操守, 弘扬以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为己任的职业道德。通过学习、宣传《会计法》、《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等和其它相关的法规制度, 使各单位合法任用会计、规范会计核算、制定完善的财务管理办法、科学保管资料会计和档案、真实地反映会计核算数据;使会计人员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法律责任, 提高法律意识, 增强法制观念, 维护法律的尊严, 减少违法违纪案件的发生。二是加大违法责任的惩罚力度, 提高罚款额度, 细化法律责任的处罚条款, 防止单位滥用会计估计、减值准备等, 做到扶正祛邪、惩恶扬善, 使违法乱纪者永不得抬头。

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实践活动, 2002年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曾在考察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时指出, 现在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就是不少会计师事务所和会计人员造假账, 出具虚假财务报告……这已经成为严重危害市场经济秩序的一个“毒瘤”。只有强化法制、严格管理,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加强会计从业人员队伍的建设, 对在岗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会计人员的整个职业生涯, 把会计职业道德培训工作作为会计人员的必修课, 使其不断拓宽知识面, 不断创新工作方法, 才能牢固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只有建设一支强有力的、高素质的会计队伍, 会计信息才能真实、可靠、准确、及时, 单位的资金才能正常有序运转。如果每一位会计人员都能做到“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客观公正、保守秘密”, “诚实守信”这一道德规范将深深地根植于每个会计人员的心中, 会计诚信之花终将永开不败。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会计工作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但会计环境也日益复杂, 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当今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本文从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现状入手, 分析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不规范产生的原因, 并对提高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提出了几点意见。

社会诚信体系道德建设 第2篇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培养完善会计诚信体系建设

(一)健全法规制度强化监管

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修改、完善相关法律和规章,对现有法律法规中一些责任和处罚不明确的条款加以修改,并增加对那些在现实中出现而法律法规中没有涉及的情况的规定。我们还可以借鉴发达

国家的经验,在相关法律法规里面增加民事赔偿制度的规定,对因有关人员造假而产生的损失,由其按照责任大小进行承担,尤其是要明确和加大单位负责人的赔偿比例,这样会计信息使用者一旦受到虚假信息损害就会依照有关条款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获取赔偿。民事赔偿责任并不排除刑事责任等当事人应当承担的其他责任,以此达到保护会计信息使用者利益和惩罚违法违规者的目的,遏制失信行为。与此同时,还要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压缩想象空间,如适当增加会计报表附注,完善和规范关联交易的披露等,尽可能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空间。[文章-http:///找范文,到]

(二)净化会计环境诚信为本

会计人员不仅工作在会计领域,更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其职业道德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在一个道德意识淡泊,公共意识低下,自我中心突出的社会环境下,不可能营造出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净化环境,不是光靠会计职业界的努力能做到的,而要依托于社会各方面的变革与协调,尤其是应与法律、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同步,才能建设好会计职业道德。

首先要坚持诚信的用人原则。具有良好职业判断力的会计人员是会计行业的宝贵资源,这种资源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现在一些单位在会计人员的使用上,以是否“听话”作为标准,这种错误的用人导向是对会计职业的严重扭曲。提到会计人员的品质,人们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坚持原则,诚实本分,而不是俯首贴耳,弄虚作假。各单位聘用会计人员,首先选择的应该是有诚信的人,一个人专业技术能力很强,但是缺少诚信,我们是不应该聘用的。

其次充分发挥诚信示范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将会计战线上具有高尚会计职业道德品质的先进模范人物的生动事迹作为教材,把会计职业道德观念和道德标准具体化、人格化,增强其感染力。大力宣传先进会计人员的事迹,将先进会计人员的事迹提炼成职业化要求,努力引导会计人员向先进人物看齐,实践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同时还要重视舆论作用,舆论可以对会计人员的道德行为起到扬抑作用。在会计领域,只有形成了扬正抑邪、褒善贬恶的社会舆论,才能净化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外部环境,也才能收到职业道德教育的良好效果。

(三)建立诚信档案跟踪问效

诚信档案包含的对象是我国所会计从业人员及其领导。具体记录的信息应包括四个方面,即基本信息、守信信息、提示信息和警示信息。诚信档案主要记录会员的基本情况、在诚信方面的良好表现及行为、已经出现的有违行业诚信要求而需予以提示的行为,以及严重违反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及准则、受到各类处理的行为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诚信档案实行动态管理,由各级财政部门逐级汇总报财政部和会计学会,各单位对所报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各相关人员有义务及时向单位如实提供诚信信息和相应资料,并保证真实。各单位负责本单位会计诚信档案相关信息的归集、录入,会计学会重点负责会计诚信档案管理制度制定、信息分析、更新、网络开发和维护、政策解释和培训,指导和监督检查各级学会的诚信档案建设管理工作,对全行业会计诚信信息进行分析和披露。会计诚信档案记录期限至个人不再从事会计工作止,对相关人员失信和处罚等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和披露,是加强会计自律性管理的有效手段,使诚信执业者受到社会的信任和尊重,失信者受到市场的处罚。

(四)强化职业教育爱岗敬业

个人道德修养,一方面依靠自我教育,另一方面还要依靠社会教育来强化。目前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处于放纵阶段,不能指望良好道德在短期内能自发形成,而应该下大力气狠抓落实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一是要加强从业人员的法制教育。德治必须与法治联系起来,互相促进。要定期组织会计人员和相关领导人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引导每个会计行为者自觉履行《会计法》的各项义务,积极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把权力和义务结合起来,树立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会计从业人员合法利益的利益观。二是要引导会计从业人员自省自律。切实增强从业人员自省、自律、自重意识是培育、提高道德素质的重要环节。所谓自省、就是每天都要反复检查、反省自己的言行,以便发现违背常理和道德要求之处并及时纠正;所谓自律,就是在无人监督的情

况下,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检点,防止违背道德的意识与行为的出现。因此,要引导广大干部职工自觉接受职业道德的引导、规范,自觉检查自己的言行,思考自己的得与失、对与错,自觉纠正言行偏差,按照会计职业道德要求,逐步完成从自发到自觉,从外表到内心、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的行为转变,从而使自己的道德修养提高到一个新境界。

(五)加大打击力度严正法纪

对于贪污腐败、违法乱纪、知情不举甚至同流合污等现象,除按规定予以一定的行政处罚外,严重的还可追究会计人员和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使人们认识到若不注重职业道德,不用职业道德规范自己行为,将会受到法律制裁。一是对于恶意造假者,一定要加大处罚力度。必须从立法、执法上对造假者追究其经济责任,刑事责任,使造假者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其所得到的利益,加大会计信息稽查力度和检查面,大幅度提高会计造假成本。同时应建立民事赔偿制度,以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一旦受到假信息侵害时,可以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取得民事赔偿。二是尽快建立和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对那些不遵守行业规则、不守信用的企业或个人,出现做假帐行为后要把肇事者驱逐出相关行业。如对会计造假的上市公司要立即退市,对参与造假的中介机构要进行取缔,对造假的单位责任人、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吊销资格证书,不允许继续从事相关职业等。

(六)建立轮岗制度会计委派

财政部制定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规定:“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应当有计划地进行轮换。”实行有计划的会计轮岗制度,有利于加强会计工作的内部监督,在会计机构内部形成换岗交接清查的内部检查和牵制机制,防止贪污腐化行为的出现;有利于提高全体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使他(她)们能掌握多种岗位技能,促使本单位会计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还有利于调动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接触不同内容和形式的业务岗位,激发会计人员创造和提出业务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思想。

社会诚信体系道德建设 第3篇

一、“诚信宁津”建设主要做法

1.组织领导明确有力,运行、督导环环相扣

(1)健全保障机构。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主任的“诚信宁津”建设工作委员会,分层面建立政务诚信建设、社会诚信建设和企业诚信建设3个专项指导组,乡镇、部门和村级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构。相应明确了3个指导组的牵头部门和责任分工。

(2)顶层设计开展。强化县委推动功能,把建设“诚信宁津”写进了党代会报告,高规格开展诚信宁津建设活动。先后9次召开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诚信建设工作,研究制定的实施意见、工作方案、诚信标准、奖惩政策、考核办法等文件达47个、近11万字。

(3)加大检查监督。县纪委负责对《宁津县诚信信息录入管理办法(试行)》中的所有责任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县委县政府督查室负责对各级各部门“诚信宁津”建设的组织情况、日常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不定期督促检查,县诚信办负责对诚信信息录入工作、各类诚信主体的评选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同时,在政府网站开设举报信箱,在县电视台、《宁津报》开设曝光台,在县“诚信办”设立举报电话及举报短信平台,进一步加大社会监督力度。

2.上线诚信建设综合管理系统,数据采集确立了基本原则

(1)搭建征信、服务信息化平台,实现智能化管理。聘请专业公司研发了“诚信建设综合管理系统”,统一设定了两级征信端口,按权限实行分级管理,主要包括四项功能:一是基础信息;二是加减分信息;三是根据加减分信息的录入自动生成诚信主体的诚信成绩;四是网络公开查询诚信主体诚信分数和等级。

(2)明确信用主体,确立信息采集机制。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明确了对各成员单位采集和录入信息的明细,基础信息由一级端口部门(设在乡镇和县直部门单位)负责采集录入、初审确认,实行了信息录入告知制度;失信信息“谁制定标准、谁负责录入”。县诚信办对一级端口录入的失信信息完整性、真实性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系统自动生成诚信评价。

(3)落实责任主体,建立不良信息采集、申诉、复议机制。乡镇(开发区、街道)和县直部门单位对发现的失信行为,向失信主体进行书面告知无异议后,进行录入并上传相应的证据。信用主体认为信息录入机关录入、对外提供的信息存在错误的,有权提出申诉。申诉人对信息录入机关回复不服的,可持相关证据向县诚信办申请复议。

3.完善系列制度,确保诚信宁津建设成果和诚信系统深入应用

(1)制定了针对企业和个人的诚信评定办法。印发了《宁津县“诚信企业”评定办法(试行)》,《宁津县“诚信个人”评定办法(试行)》,及诚信公职人员、诚信市民、诚信村民3个“诚信标准100条”,企业“诚信标准30条”。

(2)制定了信息管理和录入的管理办法。印发了《宁津县诚信信息管理办法(试行)》《宁津县诚信信息录入管理办法(试行)》。制定了宁津县诚信建设综合管理系统录入标准。分为管理服务对象加分标准、管理服务对象减分标准两大类,涵盖个人、单位、企业、农村两委加减分标准共计860条。县诚信办研究制定了加分标准50条。

(3)力促互通互认机制建设。制定了《关于对个人、法人及其他组织信用信息征询使用的办法(试行)》,在人员招聘、干部选拔任用、招投标工程、资质审核、融资信贷等10个方面推行信用信息征询使用,全县各级各单位在行使职责、提供服务过程中,均把查询信用信息作为必须一环,并对失信主体进行必要的制约和限制。

二、“诚信宁津”建设的缺点分析

1.侧重道德层面约束,诚信报告不展示客观记录。诚信宁津建设更侧重对该县个人、企业及相关组织在道德层面进行约束,更侧重通过标准的量化,将原本模糊的道德指标变成可查、可看、可用的实际分值。以“诚信公职人员”100条标准为例子,金融诚信仅有10条标准,占10%,爱党爱国、遵纪守法、道德诚信、爱岗敬业四项占到了90%。同时,诚信报告展示较为简单,仅将各类主体划分为A、B、C、D 4个等级,显示个人、企业的评级和得分,而不显示相关诚信数据记录。

2.存在行政许可前置之嫌,信息共享性差。所采集信息均为驻地信息未覆盖到驻地在县域之外的对象。对外地到宁津办理业务的个人或企业而言,必须到诚信办提交相关证件、录入基础信息、开出基础分为100分的诚信报告才能办理后续业务,增加了外地人(企业)办理业务的环节,变相提高了准入门槛,有设置前置环节的嫌疑。同时,该系统与域外类似机构信息难以共享,形成了信息建设的一座孤岛,在发展大数据的今天,其后续运行前景并不特别乐观。

3.县委县府文件开展建设,持续性不能保障。《征信业管理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依法推进本地区、本行业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由于县人大没有立法权,诚信宁津建设活动均以县委县府文件名义开展,遭遇县委县府换届或者上级政府部门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统一部署,其现行做法是否继续进行不得而知。另外,各部门汇总上报的加减分评价标准部分有遗漏或欠缺公平,使得对个人、企业评级及分数容易引发社会公众质疑。

三、对“诚信宁津”建设的思考与借鉴

1.政府重视,强力推进,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顺利推进的关键。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作为一项系统的社会化工程,首要原则强调的就是各级政府应充分发挥组织、引导、推动作用,并立足顶层设计、整合归并资源、强化行政推动。当前,人民银行各级行都在积极推动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以地市为单位构建小微企业数据库,以县(市)为单位构建农村数据库,在省级层面搭建省域征信服务平台。这有效避免了信息孤立存在、后续发展乏力的情形,但是在数据采集方面往往遭遇瓶颈。解决这种困难,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统筹推动尤为关键,只有当地党委政府对人民银行区域征信系统建设给予支持,并以数据标准化和应用标准化为原则,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强力开展信用信息采集活动和电子化存储工作,加大行业间信用信息资源的互通互联互享力度,才能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快速、有序推进。

2.统一行动,多方努力,加快推进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数据库建设是重点。“诚信宁津”建设的实践告诉我们,统一征信平台建设是信息交换与共享的基础。当前,由于地市征信管理部门分设时间较短,县域征信岗位人员多为兼职,多数地域缺乏数据库建设专业人员和现成经验,需要在工作思路上统一、工作节奏上平衡,统一相关信用指标目录、分类管理标准和建设规范,理清统筹规划、分布实施,重点突破、强化应用的推进思路,并进一步加大对下的指导和辅导力度。对于各地市建设的可行性经验做法,建议上级行及时总结编发。同时,基层人行征信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支持,推动政府出台相关工作方案,加快数据库建设进程。在信息共享方面,建议借鉴诚信宁津信息录入方式,为相关信用信息共享单位设置录入或信息导入端口,解决数据传输过程的保密问题。同时,设定录入本部门数据和查询其他数据的权限,提高部门参与的积极性。

社会诚信体系道德建设 第4篇

关键词:诚信,诚信缺失,建设

一、当前我国社会诚信的现状及由诚信缺失导致的社会问题

(一) 、当前我国社会诚信的现状

社会诚信主要包括个人、企业和政府诚信。为了解我国当前社会诚信的现状, 2011年2月11日至2月14日, 《瞭望》新闻周刊联合国内专业调查研究机构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成都5个大中城市展开了民意调查。调查数据显示, 被访者对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状况总体评价较低, 仅有4.8%的被访者评价“好”, 48.7%评价“一般”, 接近半数 (46.6%) 被访者认为社会诚信状况“差”, 甚至“很差”。我们对此更多的是一种反思。据《人民日报》报道, 人们购买的书刊音像制品当中, 盗版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据对北京、沈阳等地古玩文物市场调查, 有些摊点摆放的全部为假货。诚信缺失导致了太多的社会问题, 不仅会加大社会的运行成本, 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甚至会影响社会的稳定。

(二) 、当前我国诚信缺失导致的社会问题

首先, 诚信缺失扭曲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诚信缺失会造成交易主体不被对方信任, 限制发展, 为防范风险增加交易成本。如果失信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的惩罚, 守信者就会做出调整, 出现失信行为。若越来越多的认同了这一理念, 诚信缺失就会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整个社会市场经济秩序就发生扭曲造成损害。

其次, 诚信危机加剧社会公信力的下滑。社会公信力是维系社会公正与和谐的准绳, 近年引起广泛关注的公众事件, 从“华南虎照”到“躲猫猫”, 从“开胸验肺”到“钓鱼式执法”, 以及数不胜数的“被хх”, 说到底, 都是对社会

公信力的挑战, 它会影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道德基础和社会心理基础, 决不能熟视无睹。

最后, 诚信缺失使社会秩序失衡, 引发公众心理焦虑。诚信的缺失, 使每个人和社会变得非常敏感, 从而使社会秩序失衡。同时, 诚信的缺失会使社会成员在心理上高度紧张, 缺乏安全感, 感到十分孤独, 从而导致严重的心理焦虑。

二、当前我国社会诚信缺失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一) 、追求利益最大化是诚信缺失的根本动因

市场主体的所有行为都受效用驱使。失信者通过自己的失信行为为自己或他人谋取经济利益。但由于心存侥幸, 失信行为可能不被发现而逃脱惩罚, 或者失信带来的经济利益远大于惩罚导致的损失;或者失信带来的经济利益远大于诚信带来的经济利益。失信行为便不可避免。

(二) 、信息获得不对称是诚信缺失的外在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经济活动是要相互交易来进行, 市场上的信息量增大。而我国的市场机制远未完善, 尚未形成一套有效的机制来保证信息的公正、公开和有效传递, 这就使得市场交易主体之间所了解的信息不对称, 从而给失信和欺诈提供了可能。

(三) 、法律法规不健全是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

法制不健全、政府监管能力不足, 舆论监督不力等因素, 会使得失信者难以受到应有的惩罚, 或者即使受到惩罚也很轻微。

三、加强我国诚信体系建设, 推动社会诚信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 、加强诚信宣传, 树立诚信信念, 营造良好社会诚信氛围

充分发挥社会信用体系的作用, 从思想上廓清人们的认识误区, 确立义利并重的现代诚信价值理念。通过各种形式去宣传、教育, 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多宣传先进典型, 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文化氛围, 让人们感知诚信交易的重要性、诚信问题的严峻性, 从而树立“诚信交易”意识, 进而自觉地诚信做事。

(二) 、培育信用服务中介组织, 构建多层次信用服务机制

要积极培育和发展信用信息服务组织, 建立起对公众开放的社会信用信息网络和信用信息数据库。同时政府有关部门也要建立行业或部门的数据库, 将这些数据库中的内容提供给信用中介组织共享, 建立起统一的社会信用信息网络。

(三) 、进一步完善诚信法律法规, 构建制度化诚信体系

首先, 要重视政府诚信制度建设。政府自身的诚信是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前提和关键, 对公众起着示范和表率作用。在社会管理中, 我们必须是目标为了群众, 同样也要依靠群众, 要相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政府不能大包大揽、越俎代庖。

其次, 要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制度。个人信用制度是社会诚信制度的核心, 完善高效的个人信用制度是建立我国社会诚信体系的突破口。当前, 应尽快实行个人信用实码制, 并逐步扩展个人基本账户, 逐步建立起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 引导个人增强诚信观念, 抵制失信行为。

最后, 要建立健全相关诚信奖惩制度。构建诚信社会必须要有制度性的奖励和惩罚机制。只有在制度的约束下, 伦理文化才能培育成可持续的力量。对于失信行为, 要有严厉的惩戒措施, 让其付出沉重代价, 唯有如此才能鼓励诚信的人, 树立人人诚信的社会风气。

参考文献

[1]雷丹, 邵秀娟: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现状、原因及对策.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1, 4

[2]赵振增, 王浩:博弈论视角下的社会诚信问题研究.理论视野, 2011, 2

[3]辛向阳:加强思想文化建设, 推动社会诚信发展.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1, 4

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思考 第5篇

诚信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现代市场经济与生俱来的行为准则.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诚信缺失现象,并已造成对经济社会生活的极大危害.本文在分析诚信缺失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作 者:杨晓玲  作者单位:中共江津市委党校,重庆,江津,402260 刊 名: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VOCATIONAL & TECHNICAL INSTITUTE 年,卷(期):2003 12(2) 分类号:B82-052 关键词:社会   诚信体系   建设  

社会诚信体系道德建设 第6篇

一、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企业道德建设,要求全体干部职工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事业成败,关键在人。人的先进与否,取决于是否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实现企业的安全、持续、健康发展,队伍建设是关键。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各项工作要发展进步,离不开一支充满正气、富有活力、积极向上的干部职工队伍。而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则是每位干部职工坚持正确方向、提高工作本领、永葆青春活力的关键所在。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把握好自己的人生航向,才能坚定不移地执行好党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创造性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企业道德建设,要求全体干部职工必须牢固树立大局意识

于企业而言,当前什么是大局?安全生产是大局,经营管理是大局,和谐稳定是大局。因此全体职工想问题、干事情必须从大局出发,不能意气用事,把心思多用在工作上,用在安全生产上,围绕“聚精会神抓安全,一心一意谋发展”要求,做好各项工作。一个领导干部,如果有私利而无公心,有短见而无卓识,有小九九而无大策略,有蝇营狗苟之术而无带领职工抓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之道,对企业安全和谐发展,对自己人生的发展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树立大局意识要从小事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切忌好高骛远。特别是每名管理人员,要一手拿着望远镜,一手拿着显微镜,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把具体的事情做深、做透,才能在全局的驾驭上轻松自如,在细节上得心应手。

树立大局意识,要求全体职工在工作中,要与同事同心协力,相互配合,团结协作,把工作做好。在生活中多进行沟通和交流,不断增进了解,彼此多一分关爱。产生分歧时相互包容,顾全大局,为自己考虑少一点,多考虑工作,大家团结一致,才能把工作做好。

三、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企业道德建设,要求全体干部职工必须牢固树立责任意识

负责任是人类最宝贵的品质,责任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强调的是同一个词——责任。责任是一切动力的源泉,责任出智慧、出勇气、出力量。人的每一项潜能都因为有了责任的驱动,才变得更强大。

责任是一种主观追求。同样的工作、同样的条件,有人干得好,有人干得差,差别就在于有没有责任心。尽心尽责,再复杂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漠视责任,再简单的工作也会出现差错。每名干部职工都应有极强烈的责任感,同时一个人有为才会有威,最终才会有位。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工作上只有有所作为,能赢得领导和同志们的尊重,这样自己的权威才能慢慢树起来,用人格的魅力影响和带动大家,进而在领导和同志们心目中才能得到相应的地位。因此,我们每個人都应该努力工作,大家的工作不仅是给矿上干的,也是给自己干的,因为我们所做的每一项工作都是对自己的一种锻炼提升的机会,这对我们的人生、对我们的发展都是有好处的。

大责任要有大担当。特别是管理干部,职务就是责任,要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把“官帽子”看得轻一点,把责任看得重一点。

四、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企业道德建设,要求全体干部职工必须牢固树立创新意识

企业的各项工作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实现新突破。全体职工都应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在创新上下工夫,在安全生产上要创新,在经营管理上要创新,在技术管理上也要创新。有时,职工在工作上的一个小革新就能对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发挥出很大作用。

加强道德建设的任务非常繁重,企业干部职工一定要怀着对工作的敬畏之心,感恩之心。特别是企业为我们提供了就业机会,我们就要努力学习,用心工作,尽职尽责,努力回报企业,企业发展了,我们的未来才会有更好的发展。特别是各级管理干部要以“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投入到工作中,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大局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加强自身建设,为企业安全发展、和谐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社会诚信体系道德建设 第7篇

关键词:会计诚信,机制,体系

所谓会计诚信, 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行为人在进行会计处理时的态度诚实;二是行为人在提供会计信息时遵守会计法规、准则和制度。会计诚信是和谐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竞争日益激烈, 近几年会计造假案件接连不断, 国内的银广厦、大庆联谊、蓝田股份等上市公司通过虚构利润、粉饰报表等手段制造虚假会计信息, 这些财务造假案件不仅给投资者造成巨大的损失, 留给人们的思考更是深刻的, 更使会计行业的诚信陷入了空前的危机境地。如何重建会计行业诚信就成为我们面临的紧迫问题,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一项艰巨任务。

一、会计诚信体系建设的在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1、会计诚信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性措施

当现行的制度安排要求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 并对提供真实会计信息的主体进行奖励或惩罚时, 发生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就会大大减少, 会计信息的质量能够令人满意。如果现行制度安排不奖励, 甚至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主体不惩罚, 或者当提供会计信息的主体能通过会计造假来获得诱人的利益时, 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将会在市场上泛滥起来。从我国近几年出现的会计造假事件来看, 也证明了这个问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会计诚信激励约束机制和严格的失信惩戒机制, 使政府对会计乃至整个经济运转的监管不利, 市场的无形之手和社会环境牵引着会计信息, 使会计信息产生失真。因此, 要解决会计信息失真、会计造假的问题, 最根本的措施就是建立完善的会计诚信体系, 制定有效的会计诚信激励约束机制和严格的失信惩戒制度,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公允。

2、会计诚信是建立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

会计诚信体系作为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中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在现代社会经济活动中, 经济主体之间的信用关系, 往往最先从会计信用关系中体现出来。不管是美国爆发的信用危机, 还是中国爆发的失信事件, 大多数都牵涉到会计失信。由于近几年国内外连续爆发会计失信丑闻, 使社会公众对股市、对会计失去了信任感, 并影响到整个社会信用的可信度, 对整个社会信用体系产生怀疑, 造成整个社会经济的巨大损失。如美国出现“安然”、“安达信”等会计失信事件后, 不但给美国经济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也给全球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重大的信用损失。此, 要建立牢固的社会信用体系, 就必须首先加快会计诚信体系的建设。如果不重视会计诚信体系的建设, 必将会对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产生不利的影响, 增加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难度, 延缓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进度。

3、会计诚信是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 没有信用就没有市场经济。会计信用是否规范, 对现代市场经济顺利运行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信用缺失将导致社会经济秩序混乱, 整个社会信用链条无法有效连接。由于我国会计信用体系还不健全, 信用制度相当混乱, 信用缺失现象大量存在, 严重的破坏了市场秩序, 大大的提高了市场交易成本, 降低交易效率, 直接影响到市场经济的健康成长, 成为制约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资源配置作用的阻碍。会计诚信体系要以重塑和加强会计诚信建设为目的, 通过对企业进行奖惩, 积极引导其自觉遵守市场经济法则, 营造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因此, 要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必须尽快建立会计诚信体系。

二、会计诚信缺失的经济学透视

1、企业产权制度不规范造成会计诚信缺失

在我国当前产权制度下, 存在着产权不清晰的问题。产权归属明确是确定会计监督权的前提条件。只有产权归属于一定的产权主体, 企业的产权归属人才会为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付出成本, 才有动力去监督企业的会计信息, 并愿意为此承担一定的代价。我国目前会计诚信缺失之所以成为普遍现象, 其根本原因就是在制度转型期的企业产权归属关系界定不清楚,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受害对象不明确。这里以作为市场主体的国有企业为例, 国有企业并没有独立的财产权或财产所有权, 它们同属于一个最终所有者—国家。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 让国有企业成为市场主体, 则它们之间 (含企业之间、银行之间、企业与银行之间) 的交易只能是“同一个所有者的内部交易”。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国有企业这个市场主体之间不可能形成真正的信用关系或信用准则, 这就自然埋下了破坏社会信用秩序的制度根源。

2、利益驱使导致了会计诚信的缺失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 经营者的经营成果与经营者的利益没有直接的关系, 会计信息失真基本上是会计人员素质和业务操作的偏差。在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特征的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由于市场经济的机制还不是很健全和完善, 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 一些企业的管理层私欲膨胀, 不顾法律和道德的约束, 指使会计人员弄虚作假。作为会计行为主体的经理人, 其所关心的是经济上的报酬和职位的升迁、社会地位和事业成功等。当公司出现业绩不佳甚至危机时, 经理人通过会计操纵或舞弊等手段调节利润, 改变公司形象, 就能使自己获得诸多经济和非经济利益, 并造成经济增长虚高现象, 严重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使会计信息变成一些单位负责人随心所欲谋取私利的工具。而有些中介机构, 管理部门为了从中“分得一杯羹”, 增加自己的收入和利益, 也不惜大量造假。有些注册会计师为了自己的利益, 不但没有起到经济警察的作用, 反而扮演了助封为虐的角色。

3、失信行为收益超过失信行为成本使会计诚信水平下降

会计造假的背后都有利益驱使。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 造假者可骗取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有关管理机关的信任, 并因此获得投资、贷款、职务、薪金、股票升值等方面的利益。不少事务所为迎合上市公司的不合理要求, 与上市公司串通一气, 出具虚假报告。如果能让造假者提高造假成本, 使造假成本远远高于造假收益, 则造假者肯定会望而却步, 不敢造假.而我国现在对公司造假的处罚往往是“重经济处罚, 轻行政、法律处罚;重对单位处罚, 轻对个人处罚:重内部处理, 轻外部公开处理”。这种处罚力度的不到位, 必然会导致公司造假闹剧不断发生和加剧。还有不少相关法规虽然罗列了诸多的“不得”如何的条文, 但却没有明确详细的违规处罚措施。而更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国有、集体企业产权不明晰, 使受罚的对象也不明确。从实际执行情况看, 会计造假案被查处的概率很低。即使是已被查处的造假大案, 由于相关法律的可操作性较差, 造假导致单位负责人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很少, 大都只是罚款了事, 但是相对于造假带来的巨大收益, 所处的罚款实在可以忽略不计。正是由于这种造假违规所得收益远远大于所付出的成本, 这就进一步助长了会计失信行为的滋生和蔓延, 致使会计造假有屡禁不止、愈演愈烈的态势。

三、和谐社会中我国会计诚信体系建设

1、改革产权制度, 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

没有产权约束的社会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社会, 更谈不上诚信, 应从根源上改革产权制度。产权的明确界定, 是会计规范运行和会计信息生成的基础。但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 且实行的是公有产权制度, 现有产权制度的最大弊病是只有形式上的所有者, 而没有事实上的所有者。这种产权主体的缺位是导致“内部人控制”现象的根本原因, 也是会计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因此, 必须确立公有产权主体代表, 企业一定要有明确的委托人, 使其真正负起监管国有企业的职责, 同时规范公司的治理结构, 形成有效的权力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 建立和完善对经理人的绩效考评制度, 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2、加强企业内部监督

内部监督是会计监督的基础, 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重要措施。社会监督、政府监督的目的是为了督促企业内部监督到位。第一,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这要求明确会计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 明确重大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程序, 进行财产清查, 对会计资料进行内部审查, 明确本企业生产经营环节的规程、要求和职责, 做到按章办事, 减少人为因素影响, 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第二, 要实行内部监督责任制, 提高内部会计监督的有效性。没有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会计核算质量就难以保证, 会计信息的失真也就不可避免。第三, 充分发挥内部监督的日常与全过程控制作用。企业内部监督有其独特的功能, 与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不同, 具有日常性和全过程控制的特点。只有充分发挥内部监督的这一特点, 才能把一些违纪、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才能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也才能经得起社会监督, 和政府监督的检查。第四, 在企业内部设立隶属于所有者的内审机构。对会计最终产品进行符合性测试检验和监督, 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一环。

3、强化社会外部舆论监督

会计诚信既有法律问题, 也属道德范畴, 建设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并使其发挥作用, 离不开强有力的社会舆论监督。首先, 要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严格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 其他单位也必须向依法有权获得其会计信息的部门和单位按时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 每个单位必须对其会计信息负责, 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其次, 要保护舆论监督, 有必要通过立法明确, 公开揭露造假行为, 以及根据已公开的会计信息对单位的有关活动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评价等。这些均属正常的社会舆论监督, 不仅不构成对单位的侵权, 还应受到法律的保护。此外, 还应鼓励媒体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培育揭露、抨击会计造假行为的社会力量。

4、加大处罚力度, 提高造假成本

赔偿制度。要针对造假直接动因是“非法利益的诱惑”和“低廉的违规成本”的现实,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会计失信惩治机制。一是要尽快完善民事赔偿制度, 对造假的企业处以重罚, 并责令其赔偿受害人因此造成的一切损失。二是要强化企业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的诚信法律责任。把会计信息披露的责任与他们的个人责任绑在一起, 要求他们以特别书证的形式保证其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并为此承担个人责任。三是要加大对会计造假者的打击力度。对违规的会计从业人员, 应当吊销其执业资格证书。同时, 处罚的手段应当由目前的行政处罚为主, 逐步过渡到行政处罚与经济处罚并重, 对触犯刑法的, 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5、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通过宣传和教育净化社会从业环境, 对诚信社会、诚信经济显得尤为重要。强化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观念, 形成诚信者受尊重, 不诚信者遭鄙视的社会氛围, 使“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 “不义之财, 取之有害”深入人心。从经济学角度而言, 当理性的人衡量了诚信行为带来的收益——光明的职业前景、融洽的同事关系、良好的社会信誉;与不诚实者将付出的成本——晋升无望、时刻面临失去工作的威胁、受到同事的鄙视和冷淡;那么, 理性的人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前者。从而, 诚信教育将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说教, 它将成为一种自觉的、理性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杨雄胜.会计诚信理性思考[J].会计研究, 2002 (3)

[2]、林勇军:会计诚信缺失的经济学透视[J].上海会计, 2007 (6)

社会诚信体系道德建设 第8篇

关键词:“经济人”假设,社会医疗保险,诚信体系建设

一、我国社会医疗保险诚信问题现状

1、医疗机构角度的不诚信行为

首先, 虚高药价。尽管我国一再降低药品价格但并未触及医疗机构运行的利益机制。开具药品的依据并非是效果而是从中获利程度, 甚至将价格高的药品放在醒目位置。对于有着同样疗效的廉价药非问不提等。其次, 治疗费用不透明。医疗机构作为医药资源的垄断方处于地位和掌握药品信息的优势。作为病人不完全了解每种药品药效, 一些医疗机构就会在费用处理上增加或延长并未操作的项目或药品。最后, 医疗机构作为中间机构联合个人骗取医保。乱开医保发票行为, 将一些并不属于医保范畴的治疗服务项目例如美容, 篡改成医保内项目。医院通过采取虚报住院病历、虚报门诊医药费处方等行为骗取医保。医院存在着“串用药名”的违规行为, 即将不符合医保目录的药品串名为医保目录之内的药品, 甚至这种行为已经成为了医患双方公开的秘密。

2、政府经办机构角度的不诚信问题

这经办机构以及医疗机构的不诚信行为主要是通过欺诈、伪造证明材料或者其他技术手段骗取社会保险基金非法性支出的行为。我国医保也存在着大量资金挪用和非法不合理流动的问题。医保资金的挪用问题在医保资金监管相对薄弱的偏远地区和基层乡镇基层发生的频率更高。这种不诚信行为的发生不仅使得医院的医保基金不能及时到账影响医院医疗技术的提高和病人的及时治疗, 同时也使得医保资金以及资金的运用监管陷入信任危机。

3、病人个体角度的不诚信问题

首先, 过度医疗行为造成医疗资源的紧缺和浪费。我国医疗资源极其匮乏, 小病大看等个人过度消耗医疗资源的行为不仅使医疗资源造成了浪费, 更使真正需要医疗资源和服务的病人不能得到救治。过度医疗的病人通常都或社会地位偏高或经济地位偏高较其他病人来说有获得医疗资源的优势, 通过钻制度漏洞不合理地挤占医疗资源, 不仅影响了医疗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给, 更不利于整个国人身体素质的整体提升。其次, 病人主观上也存在着骗保心理和行为。这些骗保行为包括:隐瞒病情, 夸大病情, 以病套现, 转借他人医保卡, 或者冒充他人看病等各类不诚信行为。这种个体性、分散化的医保不成信行为的规范和监管, 对于政府和监管机构来说都有相当大的难度。很大程度上需要靠病人自身价值观的判断和社会的道德的约束来维系支持, 仅仅依靠社会的督促和政府医保制度完善是很难实现的。

二、经济人假设下诚信缺失原因探索

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从国家和单位完全负担的公费医疗到需要自我负担的社会医疗保险, 我国的医保已从完全的政府管理单位包办到趋于竞争性和市场化的转变。新的经济环境驱使人们在就医过程中更加的理性, 需要分析主体三方的行为心理。经济人是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完全以追求自身利益为目的, 希望通过尽可能少的付出最大程度上获利。在医保中的经济人并非与经济学意义等同, 而是在社会活动中在合乎自身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并追求自身利益利益最大化的心理和行为, 或者可以称之为经济社会人或者半经济人。

作为政府经办机构, 追求的是制度的合法性和社会价值为此可以牺牲掉少部分人的经济利益以追求社会总体利益的最大化。少数部门或个体为了追去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会脱离组织规则做出违法或违规的行为。由于这种心理产生了医疗市场监管不利、挪用资金等行行为。作为医疗机构, 医疗机构也需要资金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作为医生治病救人靠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的维系。因此我们要做的不仅需要国家给予经济支持缓解医院的经济压力, 更应规范药品市场和价格以做到公开透明减少不诚信行为的发生。建立更全面的法律制度和行业规范来对医生的行为, 使“看病”这个职业良心行为做到更加标准化, 法制化。作为病人, 由于需要负担一部分医疗费用, 因此病人会从理性的经济人角度出发, 希望用最少的钱获得最大的医疗资源和服务。正因为这种心理的存在, 使得病人产生如“挂床”、“冒名”等行为。

三、我国社会医疗保险诚信体系的构建思路

为了避免不诚信行为造成的严重后果, 需要通过政策倾斜和制度手段来减弱或避免主体三方的经济人心理使得医保作为一个普惠型社会政策减少经济利益的冲突增加社会性价值。沿着从心理到行为的规范思路, 建立有效的诚信医保路径。

1、个人角度的诚信构建建议

加强诚信道德建设。首先, 加强对于医疗保险的宣传力度特别是诚信和信任问题的宣传, 使人们不是在只有生病的时候才会想起医疗保险的重要性, 而是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对此都有整体认识。其次, 应该推动“先尽义务, 后享权利”的医保意识, 而不是想着怎样从医保资金中获得个人利益。使人们认识到“骗保”不仅仅是违法的行为更是可耻的行为, 有悖于社会整体风气的行为。最后, 建立起上下通畅的群众监督管理建议机制, 使人们能自觉监督医保的实施过程, 并能主动参与其中对于发生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2、医疗机构的诚信构建意见

首先, 要做到“医药分家”, 这是切断医疗机构经济人行为的基础。只有断掉医疗机构不合理的利益来源, 才能使医疗机构无法钻制度漏洞。其次, 完善现有医疗服务的付费方式。从按服务项目付费方式转变为服务项目与人头付费按比例相结合的付费方式, 并制度完善后最终实现按人头付费的方式。最后, 建立健全的医疗机构诚信等级积分制度。对评价等级积分低的医疗机构实施整改或处罚, 激发其自觉提高服务质量和规范服务的热情和信念;对评价等级积分高的医疗机构给予奖励, 以鼓励其继续完善服务过程, 得到更好的评价和更高的积分。积分的评定主要来自于社会公众的监督投票、病人在就医后对于此次服务过程的评价以及医保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对于医疗服务各方面的考核。

3、医保政府机构的诚信构建方式

首先, 完善对于医保流程的监督工作。目前, 我国医保的监督方式主要是“自监自管”缺乏监督效率。我们应该建立起独立于医保机构的医保监察机构, 实现医保建设中“监管两条线”即监督与管理彼此相互独立。其次, 加强医保的立法。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法》还未正式颁布, 对于医保的执行仅根据《社会保险法》的有关条文和其他的条例办法等, 法律层次水平低, 涉及范围不完善。因此, 迫切建立《社会医疗保险法》对于医保的执行, 补偿制度、奖惩办法、监督机制等作出更细致更完善更全面的规定和解读, 让医保在执行过程中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这样才能限制“经济人”因制度和法律漏洞而产生的逐利心理和行为, 为医保诚信体系的构建提供法律的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吴传俭, 王玉芳.社会医疗保险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1.

[2]吕文洁.社会医疗保险与家庭经济状况[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1.

社会诚信体系道德建设 第9篇

一、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必须立足于中国当前的国情, 必须在中华文明的沁润下, 充分吸收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 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只有这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才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曾经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非凡和卓越的贡献。中国优秀传统道德规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国古代政治家、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和道德实践的总结和概括。对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及其教化机制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索, 吸取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伦理道德精华, 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命力、影响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 中国的优秀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传统的核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建立在礼和仁基础上的价值型、伦理型文化, 蕴含着优秀的伦理道德价值观。第一,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人文精神培养, 重视现世生活, 崇尚道德人生, 倡导以克己复礼、仁义胸怀、忠恕品格、自强不息等为标准的人格理论。这些理论学说, 不论对于当代人生追求, 还是对于当代理想人格的塑造, 都具有较大的启迪和教益。第二,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人的“乐群团聚”精神塑造, 以“礼”、“仁”、“乐”为本, 重人伦和谐, 无论是儒家的“仁义”、仁者爱人, 还是墨家的“兼爱”, 都体现了人、我、群之间的有机联系, 对于维系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 有着重要的借鉴和教育意义。第三,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礼的规范。一方面, 主张用道德的教育感化民众, 用礼义的制度规范行止, 使人们产生道德自觉, 遵礼守法, 知耻从善;另一方面, 认为统治者的伦理道德水平的高低对于统治效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治国、平天下”必须从“修身、齐家”做起。第四,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国高于家, 以国为家。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贾谊的“国而忘家, 公而忘私”, 顾炎武的“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以及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以死, 岂因祸福趋避之”, 都主张为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 不惜牺牲个人利益。这些都是值得总结和弘扬的优秀的道德文化遗产。第五,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 主张尊重自然。“人际和谐”、“以人为本”、“尽物之性”、“顺其自然”的思想, 是中国传统文化道德品质的又一体现。这对于我们今天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有着深刻的启示。

总之,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 不仅在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 在今天乃至未来, 仍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 中国现代的社会发展对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传统美德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丰富和发展, 使和谐社会的构建进入了新阶段。在当前社会“多元、多变、多样、多层”的新时期, 我们既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又遇到了空前严峻的挑战;既是“黄金发展期”, 又是“矛盾突发期”;既给人们思想观念、道德观念带来巨大变化, 又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很大影响;既要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旋律, 又要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社会思潮。显然, 社会的迅猛发展急切呼唤建构适应现代社会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此,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 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简而言之就是实现“三个倡导”。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 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等三个层面, 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清晰而凝练, 不仅展现了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新认识, 而且让社会公众找到核心价值观里的“主心骨”, 为思想多元时代凝聚思想共识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可谓任重而道远。为了卓有成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明的民族特色, 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明的优秀传统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一系列重要的价值规范。要使这些规范深入人心, 成为人们的自觉选择, 就必须加强中国优秀的传统道德规范教育, 因为这些优秀道德规范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 已经融进了中国人的血液, 深入到中国人的骨髓, 内化为中国人的灵魂。将中国优秀的传统道德规范与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 融为一体, 可以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奇效, 让人们在自己熟悉的传统文化价值取向中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优秀道德规范是人们判别善与恶、美与丑、对与错的基本尺度, 也是人们行动的基本标准。中国传统道德规范有一个不断发展变化过程。春秋时期先有学者谈及仁、礼、惠、忠等道德规范, 后则有孔子提出了仁的最高道德规范。战国时期的孟子提出了道德规范的两个系列, 他将仁、义、礼、智视为最高规范, 将孝、悌、忠、信视为基本规范;《礼记·中庸》提出了智、仁、勇“三达德”说;《管子》一书的作者则提出了礼、义、廉、耻“四维”之说。西汉董仲舒在总结以往道德规范的基础上, 提出了“三纲五常”论,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宋元明清时期, “八德”成为社会上普遍推崇的道德规范, “八德”指礼、义、廉、耻、孝、悌、忠、信。明清时代的小说则提倡忠、孝、节、义“四德”。由此可见, 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内容丰富, 义理宏深, 包括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敏、惠、慈、悌、友、贤、淑、恕、善、爱、健、敬、节、勇、温、良、恭、俭、让、诚、勤、宽、中、和、顺、雅等。

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虽有“三纲”等封建糟粕, 但也包含丰富的传统道德规范, 如爱国、民本、任贤、守法、知耻、敬勤、节俭、尚德、倡廉、重教、务实、慎独、尚中、贵和、诚信、仁爱、忍辱、正直、孝慈、尊师、正义、明礼、立节、扶危、济困、忠恕、勇毅、自强、持谦、同情、善良、惜生等。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 继承和弘扬这些优秀的传统美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千年来, 世界上唯一文化没有中断的中华文化, 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 也闯过了若干布满荆棘、充满危机的紧急关头, 走过了跌宕起伏、艰难曲折的历史行程。究其原因, 中国优秀传统道德规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 流传着丰富的道德箴言, 例如, 孔子的“仁者爱人”[1]及“义以为上”[2];孟子的“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3];诸葛亮的“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新中国在人民群众中树立的道德规范有重要影响, 例如, 热爱祖国、勤劳节俭、尊老慈幼、诚实守信、谦虚明礼、以和为贵、助人为乐、与人为善、成人之美等。这些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 化作了中华民族的血肉, 铸就了炎黄子孙的灵魂。在这些优秀传统道德的熏陶下, 我们这个民族从来不乏刻苦工作、公而忘私、舍生取义之人, 他们构成了我们民族的脊梁。

从现实价值看, 市场经济的逐利性使社会道德生活发生深刻变化。在新旧体制转换中, 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沉渣泛起。在现实生活中损公肥私者、假冒伪劣者、见利忘义者、坑蒙拐骗者、贪污受贿者时有所见, 大有物欲横流、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之势。中国优秀的传统道德规范, 比如, “言必行, 行必果”[4]的诚信道德;“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5,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6的仁爱道德;“一粥一饭, 当思来之不易”[7]的勤俭道德;“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8]的自强道德, 正是治病救人的良药, 可以去除蒙蔽人心的污垢, 对消极道德现象起理性批判、抵制和消除作用。

在国外, 新加坡将“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加以转换, 把儒家文化用于协调现代社会关系的管理, 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效果。李光耀认为:“华人丧失其儒家性格的那一天, 也就是我们沦为又一个第三世界社会的那一天。”[9]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发表的《巴黎公报》说:“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继续生存下去, 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 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在当代西方国家, 高度发达的物质生活与相对落后的道德文明日益形成明显的反差, 精神颓废、物欲横流、孤独寂寞、人情冷漠、家庭破裂, 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愈来愈多的西方有识之士将眼光转向东方, 力求吸取东方文明中的传统美德, 以补其不足。有的学者形象地比喻说:“治西方的‘病’, 要用东方的‘药’。”

可以断言, 一旦将中国优秀传统道德规范有机地融入核心价值观, 必将极大地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中国色彩和民族特色。

三、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明的中国式建设机制

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离不开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机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经验, 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明的中国式建设机制提供了借鉴。

1. 建立信仰敬畏机制

人要有所遵循, 必须要有所敬畏。早在远古时期, 我们的祖先已经有了对图腾的崇拜、对禁忌的恪守和宗教信仰的敬畏之心。五四运动以来, 中国共产党人通过艰苦探索树立了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科学信仰。

敬畏之心是建立在对内心信仰的坚定坚守上的。信仰具有巨大的精神力量, 能够引导人们的行为。为了信仰, 成千上万的先烈前赴后继, 慷慨牺牲。胜人者力, 自胜者强;最巨大的力量, 来自内心信仰的坚定。在中国社会最黑暗的岁月里, 《共产党宣言》点燃了希望之光, “共产主义的幽灵”激荡起了冲击旧世界的狂波巨澜。

西方人的敬畏之心是建立在宗教信仰的崇拜上的。在缺少宗教信仰的古代中国, 伦理道德代替了宗教信仰, 仁、义、礼、智、信不仅是人伦之道, 而且寄托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 承载了维护个体、家族乃至社会不断发展的社会规范的作用。义字当先、先国后家、家国至上的信仰体系, 是传统中国宗法社会不断发展强大的核心动力。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市场经济中物欲对原有信仰和道德价值观的权威性产生严重影响, 市场经济中糟粕来势汹涌, 人们缺少敬畏之心。一些贪官污吏在寻找堕落的根源时, 几乎都提到了理想的失落、信念的动摇。调查显示, 有相当比例的党员缺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缺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缺少对党的信任, 对共产主义能否实现持怀疑态度。

借鉴历史的经验,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重塑信仰观念。核心价值观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是由历史传承而来的, 具有历史属性, 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 加强干部管理教育

“吏不廉平, 治则道衰”。吏治腐败是最大的腐败。从严管理干部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党要管党, 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 关键是从严治吏。”治国就是治吏。“吏者, 民之师也。吏者, 民之表也。”“明主治吏不治民”是中国古代坚信不疑的治国理念。自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后, 中国古代社会一直以“儒术”为治国理念。为了树立这一理念, 中国古代特别重视对官吏这一群体进行儒家学说教育。

从严治吏, 进而在全社会通过官吏的示范作用, 影响教育全体百姓, 是中国古代治国理念的一条基本经验。领导干部只有正确认识自己, 对法纪、组织、群众、权力有敬畏之心, 权力才能在阳光下运行。借鉴这一经验, 我们要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唯其如此,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教育应该循序渐进

《大学》提出了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三纲领和八条目。所谓三纲领, 是指“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意思是说, 君子首先要加强自身德性修养, 继而推己及人, 以德化民, 而且“明明德”与“亲民”都要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所谓八条目, 是指通往至善的路径, 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古代对不同层次群体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行了区分, 对幼儿, 则教之以孝敬父母, 尊敬师长, 长幼有序;对商人则强调诚实守信, 公平公道, 童叟无欺;对妇女则训以相夫教子, 敬奉公婆, 和睦持家;对军人则讲究报效国家, 纪律严明, 奋勇杀敌;对官员则倡导清正廉洁, 忠君爱民。总之, 由易到难、区别对待、循序渐进是中国古代的基本做法。

这一方法为当今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借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们头脑中的形成、树立是一项长期、复杂的战略任务, 需要通过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学习、宣传、教育, 使之转化为人们的群体意识和共同行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能脱离现实、超越阶段、拔高层次, 而应该循序渐进, 逐步开展。只有适应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意识、目标追求上的层次性, 尊重人们思想水平和能力的差异, 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扩大价值共识, 才能提高核心价值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 耐心劝导, 引人向善

早在先秦时期, 中国就对人性展开了讨论, 形成了孟子的“人性善”、荀子的“人性恶”等不同观点。其实, 人无定性, 随化而迁, 古人是明白这个道理的。然而, 中国封建社会仍然还将孟子的“人性善”作为儒家正统, 鲜明地强调“人之初, 性本善”, 这是非常高明的。在“人性善”理论指导下, 中国古代理直气壮地弘扬人性中善的光辉, 表彰模范人物, 树立道德楷模, 抨击假丑恶现象, 在全社会形成了鲜明的价值取向和激励机制。

借鉴中国古代耐心劝导引人向善的成功实践, 我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 要建立弘扬正能量、抨击负能量的宣传机制。文化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挖掘社会、人性中的闪光点, 坚持正确导向, 弘扬社会正气, 鞭挞坏人坏事。政府要加强青少年成长环境特别是网络环境的管理, 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在群众中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形成互爱互敬、见义勇为、尊老爱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总之, 要通过机制建设, 鼓励人向善, 让“好人”成为人人羡慕、人人仿效的榜样。

5. 强化羞耻之心

中国古代重视人的羞耻之心培养。《孟子·尽心章句上》:“人不可以无耻, 无耻之耻, 无耻矣。”《五代史·冯道传》:“礼义廉耻, 国之四维。四维不张, 国乃灭亡……礼义, 治人之大法;廉耻, 立人之大节。盖不廉, 则无所不取;不耻, 则无所不为。”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所谓名节之士者, 知廉耻、修礼让, 不利于苟得, 不牵于苟随, 而惟义之所处。”《礼记·中庸》更认为:“知耻近乎勇。”通过耻感教育, 让人们明是非、懂荣辱、知进退。

借鉴中国古代有效廉耻教育的做法, 我们应该继续大力宣传八荣八耻, 加强羞耻之心教育, 并善于将荣辱的内容具体化、通俗化、形象化、生动化, 渗透到有关媒体中去, 让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6. 潜移默化, 润物无声

作为净化心灵的艰巨工程, 中国古代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在“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完成的。

在中国古代, 一些著名的幼儿启蒙教材往往都是由当时的大学者直接或间接编写的, 例如, 南宋大学者王应麟编有《三字经》, 周光嗣编有《千字文》, 清人李毓秀编有《弟子规》。这些读物通俗易懂, 易读易记, 朗朗上口, 让蒙童在学习的同时, 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教育。在宋代, 乡约民俗成为乡里教化的重要形式, 其主要内容是“德业相劝”、“礼欲相交”、“过失相规”、“患难相恤”。凡入约者各人进修, 互相勉励。

借鉴中国古代教育润物无声的经验, 我们应该将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贯彻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 处处做有心人, 通过讲故事、编童话、出教材、画墙报、订学规、写家训、赠官箴等形式,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潜移默化, 在不知不觉中渗透进人的灵魂, 成为人们的自觉追求。

参考文献

[1]论语·颜渊[M].北京:中华书局, 2006.

[2]论语·卫灵公[M].北京:中华书局, 2006.

[3]孟子·梁惠王上[M].武汉:崇文书局, 2004.

[4]论语·子路[M].北京:中华书局, 2000.

[5]论语·雍也[M].北京:中华书局, 2000.

[6]论语·宪问[M].北京:中华书局, 2000.

[7]朱柏庐.治家格言[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9.

[8]易经[M].武汉:崇文书局, 2008.

大学生诚信道德评价体系创新探究 第10篇

关键词:诚信道德,评价体系,大学生

诚信道德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大学生作为社会公民,是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开展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意识,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目前,美国作为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诚信制度建设较为成熟。在美国多数高校都建立了学术诚信守则制度、学术荣誉制度等,保障学术诚信的有效实施[1]。国内很多高校也建立了学生诚信档案,学术界也对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开展了研究,如西南大学黄蓉生提出的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体系、山东大学张文学提出的大学生诚信综合评价体系、华南理工大学汤贺凤提出高校学生欠费管理与大学生信用评价体系、吉林师范大学王毅磊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视角提出的高校学生诚信评价体系、笔者此前提出的大学生诚信评价“十要素”体系等,均对大学生诚信评价有深入的研究。近年来的这些评价体系的研究,主要针对诚信评价指标的选取、评价体系的理论研究等方面,采取对大学生的失信行为进行量化评价的方式,给出大学生的年度评价[2]。笔者在借鉴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诚信评价体系进行了优化,结合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提出了新的大学生诚信道德评价体系。

一、大学生诚信道德评价创新体系的构建原则

大学生诚信道德评价体系是高校实行学生他律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学生诚信道德行为的全面准确记录,并根据诚信道德评价标准进行综合评价,给出大学生的年度诚信度等级,为学生就业求职、评优评先提供依据。诚信评价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起到了惩戒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因此,对大学生诚信道德评价体系的构建,要遵循科学性、规范性、准确性、便捷性、综合性的原则[3],突破传统的评价思维,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

(一)评价指标设计要科学合理

评价指标的设置是评价体系的前提环节,要尽可能的覆盖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诚信道德行为。对于诚信道德行为的选取,建立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选择评价内容。

(二)评价过程实施要规范有效

评价过程的实施是评价体系的基础环节,建立规范的评价制度体系,设立评价实施机构、过程监督机构,指导和组织评价实施。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被评价人的话语权,使评价过程公平、公开、透明,杜绝组织者自身因素的影响。

(三)评价信息收集要准确无误

评价信息的收集是评价体系的核心环节,设置专门机构,包括校院两级行政人员、教师、班主任、同学等,主要负责收集被评价人的诚信道德行为记录,全面、客观、准确,记录不能错误,更不能疏漏。

(四)评价工作组织要便捷高校

科学选取评价方法,对于收集到的诚信道德行为记录数据分析实现自动化处理,整个评价体系不能繁琐,评价工作要便于操作,保证诚信道德评价工作的时效性。

(五)评价结合运用要综合协调

将大学生的诚信道德度评价纳入年度综合评价中,在学生德育评价上应该占一定比例,年度诚信道德评价结果,要运用到大学生评奖评先、党组织培养考察的各个环节中,更好的促进学生树立诚信道德意识。

二、大学生诚信道德评价创新体系的构建模式

(一)诚信道德评价指标

笔者通过座谈、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武汉工程大学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访谈,请参加访谈的学生写出自己遇到的大学生失信行为,并进行了分类整理。主要集中在人际交往诚信、学业学术诚信、遵规守纪诚信、经济债务诚信、工作就业诚信等五个纬度。

通过对评价纬度的综合分析,为了更为科学生设置评价指标,诚信道德评价体系的指标体系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调查归纳的五类诚信道德评价行为,二是其他不方便归类或不可预见的失信行为。因此,新的诚信道德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包括六个方面,即人际交往诚信、学业学术诚信、遵规守纪诚信、经济债务诚信、工作就业诚信、其他诚信。[4]

(二)诚信道德评价方法

新的诚信道德评价体系采取量化评价的方式,满分为100分,为了更加科学的对大学生诚信道德行为进行评价,在新的诚信道德评价体系中设计了指标权重、诚信道德行为加分、诚信道德行为减分、核心评价指标等环节。

首先,每个诚信道德指标设置满分为100分,根据调查结果,对评价指标设置权重,如人际交往诚信指标中学生的评价率为20%,则人际交往诚信指标的权重为0.2。

其次,以教育学生为目的,给予学生改过的机会,在评分中不单设置减分项,还设置了加分项,鼓励学生及时纠正诚信行为。具体安排是,在每个评价指标下,设置诚信行为加分项目和诚信行为减分项目,出现对应的诚信行为,则给予一定的加/减分。如在人际交往诚信指标中设置“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或义工等活动”加分项,一次加5分;如学业学术诚信指标中,学生出现“抄袭作业”失信行为,一次扣10分。

再次,对于大学生严重失信的行为,设置核心评价指标。在每个诚信道德评价指标中,均设置核心评价指标,一旦学生出现该指标所描述的失信行为,则年度诚信道德评价不合格。例如,在遵规守纪诚信指标中,设置“违法乱纪”核心指标,大学生出现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受到学校记过以上处分或刑事拘留等情况,则年度诚信道德评价直接为不合格。

综合以上评价方法,新的诚信道德评价体系评分表架构见表2。

(三)诚信道德评价等级

为了便于对诚信道德评价结果的识别,根据综合评价得分情况,以等级A—D作为标识。具体见表3。

三、大学生诚信道德评价创新体系的组织实施

(一)搭建诚信道德评价信息系统

根据大学生诚信道德评价创新体系开发网络信息系统,开展基于手机平台的应用程序(APP),实现大学生诚信行为记录的信息化、常态化,降低信息收集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建立大学生诚信电子档案,学生毕业时可以放入本人的文书档案中。

(二)成立诚信道德评价机构

分校院两级成立“大学生诚信道德评价委员会”,校级委员会主要负责整体工作的监督和学校层面的诚信道德行为数据收集,院级委员会主要负责对学生诚信档案的管理以及学生日常诚信行为数据的收集。对于学生的诚信评价,以学年为单位组织,与大学生的学年度综合评价同步,纳入学生综合评价体系之中。

(三)诚信道德评价结果的运用

开展大学生诚信道德评价,目的是提高大学生诚信意识,要建立惩戒制度,发挥诚信评价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的作用。诚信评价的结果,作为学生评奖评先、党组织培养考察、就业求职的重要参考。

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学生诚信道德评价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为高校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提供了参考。高校要坚持对学生引导教育式的自律教育和约束激励式的他律教育相结合,切实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全的诚信道德,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人成才。

参考文献

[1]张鸿燕,姒鹭.中美两国高校大学生诚信管理之比较[J].思想教育研究,2008(4):58-61.

[2]张文学.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研究[J].大学教育,2016(3):78-79.

[3]王毅磊,王鹏,林立娜.高校学生诚信评价体系构建研究——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视角[J].2015(3):56-58.

上一篇:动物摄影之路下一篇:离子色谱/串联质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