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摄影之路范文

2024-05-07

动物摄影之路范文(精选4篇)

动物摄影之路 第1篇

关键词:野生动物摄影,创新,视角

一、尝试拍摄剪影

摄影就是拍摄光和影, 那么面对“阳光”, 我们又有什么样的拍摄方法呢?我们的眼睛能感受到光线, 从摄影专业角度来讲, 人眼既能感受到高对比度中阴影区域的细节, 也能感受到低对比度中明影部分的细节。然而, 相机“观看”的方式以及内容并不完全跟我们的人眼一致, 它能感受到的范围不如眼睛广阔, 因此, 用相机捕获光线是摄影中最重要的环节。自然界中用于摄影的光线种类、角度繁多, 拍摄阳光不一定采用顺光的方式, 将主体背着阳光拍, 也会拍出另一种味道。逆光是一种独具魅力的光线, 逆光形式下的剪影效果更是拍摄野生动物艺术性较强的形式之一。有时, 将风光摄影的一些创作原则运用到动物摄影中, 可能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将动物作为风景画面中的某种“存在”元素, 并利用独特光线效果——“剪影”来加以诠释。又如拍摄夕阳西下的情境, 在独特的逆光照明下, 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诠释作品的主题思想, 还能借此表达对自然界神秘外衣的探索。从这个角度而言, 这种处理手法可以有效地突出主体, 同时也可以迅速吸引观众的视线。

逆光照明下的被摄体能带给观众一种剪影效果。想要获得生动且富有意境的剪影效果, 关键是要让被摄对象处于强烈逆光场景中, 以表现被摄对象的轮廓特征。通常我们以较为广阔的平原或延展的天空为背景来深化剪影效果。在拍摄剪影镜头时, 需要适当调整曝光量, 如拍摄以落日金辉为衬托的斑马低头饮水的画面时, 通常将照相机偏向斑马的左侧或右侧, 直到被摄体完全脱离画面, 然后将照相机瞄准刚过地平线的地方, 那部分天空最明亮, 可以以此作为主要曝光读数, 再将相机重新对准被摄对象进行拍摄, 即可以形成剪影效果。逆光照明下可以突出动物身上大部分的细节, 同时在动物轮廓上形成一道亮的边缘线, 它可以将动物的外部特征描绘出来, 这样的画面更具有活力和表现力。一般来讲, 逆光照明条件下所形成的“剪影”效果以及侧逆光照明下所形成的“半剪影”效果可以更好地突出动物的轮廓特征, 可以给画面制造含蓄、唯美之感。对于鸟类, 剪影则能更好地表现其半透明的翅膀或羽毛的质感。

二、利用好倒影

倒影产生于实体中, 在一定条件下, 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可以形成与实体完全不同的形状。倒影好比现代摄影中的超现实主义创作风格、抽象创作等理念, 合理运用能够给人们带来无限的视觉和心理想象。于欣赏者而言, 可以调动欣赏者的想象, 如晃动、扭曲、变形的倒影, 仿佛是孩童顽皮时的涂鸦之作, 又似纯粹的抽象几何图案。水中倒影可以随着水波的浮动呈现规律性变化, 分化成不同形状、不同情调的“幻影”, 给画面增添无限活力与想象的空间。倒影的规律性变化, 可以通过动与静、曲与直的对比, 赋予实体以活力。倒影往往伴随着实体而产生, 使画面充满对称、均匀之美, 让人浮想翩翩。倒影和实体相映而生, 景物的各个环节, 如色彩、质感、形状甚至连细枝末节都完美无缺, 仿佛是一对连体婴儿, 具有一种诙谐、律动之感。拍摄这样的画面, 一般选用对称式构图, 将相机镜头向上扩展, 在宁静的倒影中将实景部分纳入画面中。

在我们的生活中, 倒影的魅力可以信手拈来:不管是湖波水面、雨后积水、光滑冰面, 还是在直射光、散射光, 甚至夜间灯光照明下, 几乎都可以看到不同形式的倒影, 因此摄影者只要稍加留心, 不难拍摄出吸引人的好作品。具体地说, 拍摄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 拍摄倒影一般在水岸旁, 如果降低拍摄角度, 镜头容易受到水面上杂乱的反射光干扰, 形成光晕现象。因此拍摄时, 需在照相机镜头前加用遮光罩。其次, 在光线的选择上, 可以优先选用低位光的逆光, 其次是侧光和漫射光。在侧光和漫射光的照明下, 倒影和实体部分的明暗对比较为明显, 影像也就会更加清晰;再者, 低角度拍摄能获得理想的画面。拍摄角度影响画面中倒影的多少, 这主要体现在高角度拍摄, 实体部分面积较为大, 倒影会相应减少;低角度拍摄, 实体部分面积较小, 倒影会相应增加。同样, 低角度拍摄, 会使倒影显得大而饱满。除此之外, 将被摄主体控制在画面三分之一或黄金分割点位置更能起到突出主体, 吸引观众视线的作用。最后, 曝光要准确。倒影多产生于水面之上, 水面的高亮反光通常会给摄影者造成视觉上的错觉, 以为拍摄现场的亮度很高, 因此在拍摄时宜选取能够获得准确曝光的物体进行测光。

综上所述, 拍摄倒影时, 应选择反光较少的水面, 例如处于阴影的水面, 这样画面就可以兼顾水面与被摄对象, 而利用倒影构图会使画面显得更加工整、有趣。

三、野生动物摄影的新视角

(一) 鱼眼镜头的极致魅惑

野生动物摄影往往要求摄影师打破常规的拍摄模式, 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去拍摄, 反映在画面中则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同时带给观众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在野生动物的实践拍摄中, 长焦距镜头是摄影师们的首选, 这不仅能捕捉到生动的细节, 同时也是出于对摄影师安全的考虑。然而, 对于一些没有危险性的野生动物来说, 或许我们可以尝试运用鱼眼镜头拍摄以达到超出视觉界限、拓展画面空间的效果。鱼眼镜头可以呈现出强烈的透视效果, 强化近大远小的对比, 使画面呈现一种震撼人心的视觉魅力。如图2所示, 一只鸬鹚如同子弹划过海面, 海底鱼群四散。若是以普通的视角来拍摄, 必定不会达到这种极致魅惑, 因此, 作者运用鱼眼镜头摄取这震撼的视觉画面, 让人不得不为之惊叹。

(二) 从具象到抽象的升华

在近两个世纪里摄影的发展可谓空前:一方面, 摄影朝着更加清晰、准确的方向发展, 如其间出现的F64小组, 以爱德华·韦斯顿、安塞尔·亚当斯为代表, 他们不断强化摄影的精确再现功能;另一方面, 摄影也逐步走向艺术性, 不断地满足和突破人们的精神需求和视觉震撼。在此期间, 达达 (即达达主义艺术流派, 提倡虚无主义, 主张否定一切破坏一切) 与超现实主义摄影、抽象摄影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艺术流派所创作出来的影像超越了人们的视觉, 是摄影艺术在不断发展、践行摄影家们主观意念和情感的结果。可以说, 很多摄影作品是用具体的事物表达抽象的理念。它表现的不仅仅是事物本身, 更多的是通过丰富的联想与想象, 将具象的被摄体形象化, 并赋予一定的情感、观念, 借以表达摄影师独特的理解方式。为司空见惯的事物赋予不平凡的意义, 是抽象的精髓所在。因为抽象的意念更能拍出感觉, 许多摄影名家为了追求某种创作风格, 都习惯于抽象化的艺术创作。正如右图作品, 作者一反写实常态转而将具象形象升华为抽象视觉, 来记录鸟类的行为与栖息地, 别具一番韵味。

(三) “空”的极简模式

在摄影画面中, 空白是除了实体对象以外的、能够衬托实体作用的部分。空白一般是由单一色调的背景 (可以是天空、水面、草原、土地或者其它景物) 组成。它虽然不是实体的对象, 但在画面上同样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是沟通和组织画面中各元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纽带。空白不仅可以起到营造意境的作用, 还可以简化画面, 赋予画面空灵之感, 使观者一目了然。画面中的空白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是实体部分的延伸。所谓空处不空, 正是空白与实体部分的相互掩映, 由此所形成的联想和情调也是其他画面构成元素不能替代的。空白处理得当, 可以引起观众丰富的想象。这在其它艺术形式中都有创造性的运用。我国古代绘画理论主张“疏可走马, 密不透风”, 具体到摄影画面中则表现为如果实体部分所占比例大, 则此幅作品趋向于写实;反之, 若空白所占比例较大, 则画面趋向于写意。画面上留有一定的空白是突出主体的需要, 人们欣赏事物的美需要有一定的距离和空间。正如一件精致的作品, 人们很难从杂乱无章的作品排列中发现它的美。相反, 如果在作品周围留有足够空间, 这件作品的美才会被人们显而易见地发现。对于摄影作品亦是如此。画面中实体部分太多, 则会给人压迫感;反之, 如若画面上空白留得恰当, 则会使人的视觉有回旋的余地, 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我想, 这也许正是人们所说的“画留三分空, 生气随之发”理念的阐释。在野生动物摄影中, 借鉴国画造型法则中空白应用所产生的意境能使摄影作品更具审美价值。空白在画面上的作用, 如同标点符号在文章中的作用一样, 能使画面章法清晰, 段落分明, 气脉通畅, 还能帮助作者表达感情色彩。

(四) 对称与均衡的韵律

对称与均衡是摄影艺术创作中常用到的拍摄方式, 它能带给人一种稳定感, 让观众在视觉上感到舒适、惬意。在野生动物摄影中, 更多用到的是均衡, 均衡是一种相对的稳定。画面中的各个元素可以存在差异, 但是在整体感觉上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协调、错落有致的感觉;而对称强调画面中的元素必须大小、数量一致, 表现在画面中则是一种压抑感。因此, 摄影师通常更多的使用均衡, 以避免这种呆板感。

(五) 捕捉精彩动作瞬间

与猎人不同的是, 摄影人用相机捕捉而不是用猎枪, 摄影人倡导的是环保, 是珍爱生命。野生动物有趣的动作往往稍纵即逝, 拍摄者需要及时抓住恰当的时机进行拍摄。

1. 捕捉被摄对象的眼睛

拍摄野生动物, 最有效的方法是抓住它们特征最为鲜明的一面重点表现, 使用长焦镜头将其突出、放大, 这样的画面会更加具有吸引力。与人像摄影一样, 动物摄影也需要强调眼神的获取与捕捉。正所谓“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动物的五官与人类相比差异很大, 有时候只有眼睛和鼻子会出现在同一焦平面内, 这时合理地取景和景深控制是必要的, 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轻松地表现动物的神态、皮肤和毛发的质感。在对其眼神进行刻画时, 善于捕捉动物锐利的一瞬, 这也是完成一幅优秀摄影作品的关键一环。眼睛里融入适当的反射光线则更有利于突出被拍摄的动物, 如图4所示:

如4图所示, 没有什么比眼神更能给照片增添活力。因此, 在进行野生动物摄影时, 要养成聚焦于被摄体眼睛的习惯。

2. 侧拍生动优美的精彩瞬间

侧面捕拍野生动物的瞬间, 可以获得较为鲜活的视觉画面。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 就需要将快门速度设置在1/500s以上, 并启用连拍功能和连续对焦, 细心观察, 耐心等候, 捕捉动物最生动优美的瞬间姿态。如右图所示, 夕阳西下的海面, 一只跳动的袋鼠映着璀璨的余辉形成一幅美好的夕阳挽歌, 使整幅画面充满意境与情趣。

3. 在拍摄时注入人文关怀

近几年, 人文关怀这一理念在摄影界逐渐得到共识, 共识点之一就是摄影者必须具有人文关怀的理念。如果摄影师缺乏必要的责任感, 则很难拍出既真实又感人的作品。表现在野生动物摄影上, 则是在摄影者通过摄影这一特殊方式, 在作品中注入自身的情感和人文关怀, 在生动的画面中渗透出作者深沉的哲理, 以感动观众, 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增强作品的感染力。这里所说的人文关怀, 首先体现在摄影者对动物的关怀上, 具备了人文关怀的理念, 在拍摄野生动物时摄影者才会想到动物的尊严也是不容践踏的。

四、结语

优秀的野生动物摄影作品必然是撷取最能表现野生动物的精彩瞬间, 也能从它们身上折射出摄影者自身细腻的情感, 并且能够反映动物特有的生活习性, 传达野生动物与其生活环境的关系的作品。总之, 野生动物摄影考验的不仅是摄影师的造型功底, 还要求摄影师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 同时具备有关野生动物行为习性的丰富知识, 且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在表达野生动物与其生活环境的关系时, 摄影师应赋予被拍摄对象人性化的内涵, 强调人与动物的共生关系, 传达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这是一种自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而不是居高临下地征服或施舍。从另一方面来说, 更是体现在被摄主体本身所传达出来的情感。

参考文献

[1]弗里德基.美学与摄影[M].王升才等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8.

野生动物摄影书哺乳动物摄影 第2篇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拍摄大、中型野生哺乳动物难度太大。在中国,大型哺乳动物大都隐藏在最边远的地区,一般的摄影爱好者很难见到,更别说拍到了。追逐大型哺乳动物需要大量时间多次往返和长期蹲守,一般人难以涉足。但是,大型哺乳动物丰富的行为、奇特的种群组成和个体之间的关系让众多职业摄影师为之痴迷,甘愿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在崇山峻岭间追寻它们的身影。

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如何在野外拍摄大、中型哺乳动物,第二部分讲在城市中拍摄中、小型哺乳动物。

在野外拍摄大中型哺乳动物

寻找的学问

寻找大中型哺乳动物是一门学问,特别是在森林中,如何通过蛛丝马迹判断它们的行踪,需要丰富的野外经验。

一般情况下,行进痕迹、取食痕迹、粪便和标记能够帮助我们确定动物的行踪和种类。大部分食草类动物的粪便都是黑色的“巧克力豆”形状,但是苏门羚的大一些,小麂的小一些,而新鲜的林麝粪便会因为它们的香囊而散发出强烈的中药味道。黑熊在树上取食时,会一边吃一边把折断的树枝顺手垫在屁股下面,形成一个取食平台。这样的取食平台不仅能帮助我们寻找黑熊,还能帮助我们粗略地判断它们的数量和活动范围。猫科动物的粪便形状特别,其中往往含有大量动物的毛发和骨骼,我们可以根据粪便大小判断出猫科动物的种类。大熊猫在求偶期会选择比较高大的杉树做标记,将自己棕褐色、带着气味的分泌物涂抹在剥去树皮的树干上,与异性熊猫沟通信息。所有这些不同的习性都会留下各种蛛丝马迹,帮助我们确定大中型哺乳动物的种类和活动范围。

如果摄影师自身经验不够,请有经验的当地人或者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做向导是寻找野生动物的好办法。

夜间寻找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尽管大部分动物都很怕人,但是夜晚寻找猫科动物和一些中小型的夜行兽类却比白天容易。

猫科动物充满了神秘气息。东北虎、华南虎这些大型猫科动物今天在中国野外几乎已无法见到。但是豹猫、金猫和荒漠猫这些中小型猫科动物分布范围广泛,数量不算稀少。追踪拍摄猫科动物,借助的是夜间猫科动物眼睛虹膜的反光。在白天能见到猫科动物粪便的地区,夜间可使用强光手电举于树林灌丛间寻找,运气好就能见到猫科动物眼睛的强烈反光。猫科动物有强烈的好奇心,通常情况下,它们在被手电光柱照射时不愿马上离开,而是希望看一个究竟。这时候,可以迅速利用手动对焦对准眼睛反射的光点,然后利用闪光灯完成拍摄。如果有助手协助用手电筒寻找,或者直接将强光手电捆绑在镜头上,那么拍摄过程会更简单。猫科动物的野外影像极其稀少,可以说,每一张野生猫科动物的图片都无比珍贵。而拍摄猫科动物的这一方法,也可以广泛地用于拍摄鼬、狸等小型夜行性哺乳动物。

摄影师王放曾经带领一个自然观察团队在四川的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进行夜间动物观察。就是每日22时左右开车沿着林区公路“游荡”1个小时左右,期间在林区公路上可以见到豹猫、黄喉貂、猪獾、果子狸、小麂、野猪等大量夜行性动物,每人都拍到了珍贵的兽类照片。

蹲守

拍摄大中型哺乳动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我国很多地方, 人类和野生动物的矛盾比较突出,大中型野生动物长期生活在人类的威胁之下,对人产生了巨大恐惧感。它们非常警觉,稍有风吹草动就逃之夭夭。

所以,如何接近并拍摄这些大中型野生动物而又不惊扰它们,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追在动物屁股后面跑是几乎不可能成功的,这样不仅无法拍摄照片,而且还会惊扰动物。最好的方法是,事先判断动物行进路线,预先潜伏在它们活动的路线上,蹲守等候。这样可以拍到效果令人赞叹的照片,而且只要举动得当,也不会对动物造成惊扰。下风口往往会比上风口的成功率高一些,因为动物不容易嗅到你的气味。使用一些伪装,无论是迷彩衣服还是伪装布,都比直接出现在的动物跟前成功率更高。尽可能地伏低身体,采取蹲或者趴在地上的方式,效果比保持站立要好得多。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蹲守的目的是不要让动物事先发现你,但是有些时候,你需要让动物“提前一点儿”发现你。比如羚牛,猛然遇到有可能使它们失控,甚至对你做出攻击行为。但是轻微晃动一下身体或者镜头,或者利用快门的声音提醒它们,让它们意识到那里有个奇怪的东西,反而有利于拍摄。

开始拍摄

随时携带相机

“墨菲定律”是一个心理学定律,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那么就一定会变坏”。在生活中,墨菲定律总被拿来开玩笑,比如在拥挤的车流中,你排在哪队哪队一定最慢。在拍摄大中型哺乳动物时,也有这么条“墨菲定律”:当你手里没有相机的时候,你想拍的那些动物就会伴着绝佳的光线和姿态出现,然后在你的叹息中慢慢离去,给你留下无尽的懊悔。

因此,我们建议你永远把相机带在身,装上长焦镜头,拿在手上或者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相机要先设置好,曝光补偿归零,感光度略高。这样一旦出现突发状况,拿起相机就可以拍摄。先拍下几张清晰的照片再慢慢调整相机参数,争取拍出更好的照片。

野生动物摄影师王放曾说过,在他的拍摄生涯中,有多次“5秒以内的相遇”:在贵州梵净山,一只黄鼬突然从面前经过,仅仅停留两三秒就离开;在四川岷山, 一只猪獾大白天带着幼崽跑到跟前,然后又迅速离开;在西藏墨脱,一只豹猫探头访问营地……如果没有触手可及的相机,这些一闪即逝的场景将成为你永远的遗憾。

拍摄激动人心的瞬间

拍摄大中型哺乳动物,肖像照是首先要拍摄的画面。当你经过耐心等待,可以在近距离拍摄动物放松状态下的肖像照,就成功了一半。而更激动人心的画面,就是拍摄他们的日常行为。

几只动物在一起的时候,是最容易拍到动作和行为的。哺乳动物之间有友好的交流,也有激烈的争斗。一些动物群居或者结对生活,比如金丝猴或者梅花鹿。它们群体之间、相互之间经常会有嗅闻、梳理或者其他的交流行为。而有些动物只有繁殖期才会聚在一起,一旦相聚就会有示威、恐吓甚至争斗等行为。特别是求偶争斗,当多个雄性个体聚集起来为了求偶开始冲突的时候,它们甚至不太在意摄影师的存在,而专注于传递基因这一伟大事业。

动物摄影之路 第3篇

1.1平面公益广告的特点

“公益广告是以为公众谋利益和提高福利待遇为目的而设计的广告;它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而为社会公众切身利益和社会风尚服务的广告。”[1]所谓公益广告, 无庸置疑就是它的公益性, 其目的不是为了盈利, 是纯粹意义上的为受众服务, 为宣扬一种积极向上的理念;再次就是非营利性, 和商业广告不同, 它不是为单个组织或者是某个企业做形象宣传。公益广告承载的是向社会公众传播有益的社会观念以促使受众态度和行为上有所改变, 平面公益广告也不例外;再就是它的社会性, 公益广告所关注的是大部分人关注的社会问题, 或者是需要绝大部分人了解和保护的社会问题。

1.2动物图像的特征

“动物具有趣味性、娱乐性, 亲和性, 有独特的表现领域, 可以成为广告信息的载体。”[2]在平面公益广告中用摄影的手法实现创意很常见, 它能创造出一种不同于绘画的视觉感受, 动物摄影是图像而不是图形, 图像具有更直观的视觉冲击力。动物与人的关系不言而喻, 人类归其根源也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 动物与人有很多的相似点和不同点。有的动物形象甚至可以代表一类人。我们利用动物摄影的手法来表现平面公益广告中的形象, 比图形更具有说服力、更直接, 并且能够直接触动人的心灵, 激发人们潜在的共同情感, 产生共鸣。

二、动物摄影与平面公益广告的视觉与知觉体现

2.1夸张自由的视觉张力

鲁道夫·阿恩海姆说“观赏在观看过程中把自己以往的经验加入到作品中去”。[3]我们在看一幅公益广告作品的时候, 本身就带着主观经验, 这种经验让受众会把某个物体和另一个物体联想起来, 当我们看到它们之间有着必然联系的形象时, 视觉感受就由不动变成动。摄影作品给人的感觉是多种多样的, 好的动物摄影的图片能给受众带来无形的沟通与交流。值得注意的是, 在追寻自由夸张的视觉效果的时候, 也要避免浮夸, 避免造成视觉压力和心理疲劳。因此一幅好的公益广告, 需要达到视觉上的不动之动。

2.2受众的知觉感受

“各种不同的情感生活都有各自不同的力的结构, 当某一特定的外部事物在大脑电力场中造成的结构与伴随某种情感生活的力的结构达到同形时, 这种外部事物看上去就具有这种情感性质。”[4]当受众不再是单纯的视觉感受时, 自然而然地上升为知觉感受。对于平面公益广告, 深入受众的内心世界, 对社会和受众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是很有必要的。动物图像的特殊性能够带给受众特殊的知觉感受。在贝纳通一则动物保护的平面公益广告中, 从动物图像的角度去看这则广告, 每个猩猩的肖像, 亲切而真实, 像是在向受众诉说着一个故事, 能够牵动着人的心灵。可见, 受众对知觉感受的信息通过刺激与知觉定势以致受众主体产生感情与情绪, 增强记忆。

三、动物摄影在平面公益广告中的表达手法

3.1直观表达自身特点

在创作平面公益广告时, 首先考虑到的是文案是否使用动物形象, 再次收集素材做一个可行的方案出来。当我们的方案需要用到动物图像来表达的时候, 就需要结合摄影的创作手法来完成。我们说“广告摄影风格的演化, 一开始是最初级的写实创作, 逐渐发展为摄影图像中加入情节, 通过图像传达一个故事或一段陈述, 发人思考或引发人的情感共鸣。”[5]在平面公益广告中运用摄影这种表现手法, 可以灵活地展现动物形象的特征。创作形式可以是写实风格的, 以便直观表达自身特点, 或者是在直观拍摄的时候, 恰当地加入情节与情感。动物摄影提供的客观图像, 它本身就能够传递一种真实感, 当真真切切的事物呈现在受众面前的时候, 最能够唤起人们的记忆。

3.2后期电脑虚拟合成

还有一种情况是, 当文案所需要的素材不那么容易获得的时候, 就要考虑野外摄影师拍摄的照片是否合适, 或者是室内影棚摆摄, 再经过后期的电脑制作合成。“后期合成一般指将录制或渲染完成的影片素材进行再处理加工, 使其能完美达到需要的效果。”[6]利用电脑软件重构功能将不同图像的不同部分合成在一起, 组成新的图像, 或者是根据文案要求可做类似拼贴画的拼合。后期的电脑虚拟合成就是把不同的事物用现代软件的特殊手法, 将它们艺术地组合在一起。后期制作动物摄影图片的好坏直接决定平面公益广告的最终效果。所以, 在后期制作的时候也要综合各方面的考虑, 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动物摄影的优势。

结语:动物在平面公益广告的表现形态引发的受众心理感受, 对其创意思维具有现实的意义。尽管现在的国内的平面公益广告起步较晚, 作为设计师也要找准方向, 在传统中寻求创意, 运用动物摄影这种新颖的表现手法, 将平面公益广告中人类与动物以及自然界和谐相处之道发挥到淋漓尽致。

注释

1[1]http://baike.baidu.com/view/72192.htm

2[2]赵娟.动物形象在当今广告中的应用[J].视觉殿堂, 2008

3[3][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 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3 (2006.10重印)

4[4]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3

5[5]林路.视觉的理性与激情:广告摄影与数码空间[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8

面对动物的摄影 第4篇

如果将这些影像看作从自然中捕捉优美的形式、传播富有冲击力的生命符号,未免过于简单。

无论是赞美自然造物的神奇,讴歌生命的魅力,还是将照片作为保护生态环境的证据和武器;无论是拍摄强健的动物之王,还是关注弱小的花鸟鱼虫,以动物为对象的摄影都在帮助人们去探索认知那未知、或本已熟悉的世界。

同时,面对动物的摄影不仅让我们增长对自然的了解,也让我们改变对自然的观念和看法;它们借自然之力发声,让摄影者分享自己对自然的见解和主张。

几年来,哈佛大学的幸福课(积极心理学)被世界各地众多民众追捧,讲师塔尔博士认为,我们感知和认识世界,其实并不完全取决于客观事物究竟是什么样子,而是我们如何去看待并理解世界和我们周边的生活。今天我们在这里看到的照片,便是这样一种方式,为摄影者,也为观看者打开看待并理解世界和生活的一扇窗口。

本期专题,即着眼于这扇窗,与大家分享的五位摄影师各有特点,安妮·贝瑞(Anne Berry)希望通过这些照片让人感觉到自己与动物们存在着某种联系;库尔帕夫妇(Manuela Kulpa & Stefan Kulpa )更进一步,期待着人们借助照片开始重新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并帮助这些濒危动物;莱斯利·霍尔·布朗(Leslie Hall Brown)则显得温和一些,因为她的生活本身便是同自然亲近的,她的照片旨在传播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文化;李志国试图为死去的小动物们找到永恒的影像归宿,并为此亲手制造独一无二的相机,期待用“原始”技艺唤醒人们“原始”的悲悯之心;亚历山大·巴蒂耶夫(Alexander Badyaev)最不一样,作为生物学家,影像是他科研的搭档,带着针对性问题,他用摄影阐释着身边动物们各自的形态和行为特性,这种客观的拍摄直观而无需多言。

将镜头对准自然界其他生灵的五位摄影者,是否影响了你对待自然的态度?

上一篇:音乐教学的创新教育下一篇:社会诚信体系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