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的创新教育

2024-05-07

音乐教学的创新教育(精选11篇)

音乐教学的创新教育 第1篇

一、课堂教学中形成自由、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 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条件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人经常所处环境的状况, 对个人的气质、性格、智力发育有着密切联系。“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青少年学生的个性特点、思想特征、行为习惯还没有根本定型, 更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和感染。对他们来说, 创造一个适合他们全面发展的健康的环境, 是实施恰当、合理教育的第一要素。一个学习积极性高涨、创新意识强烈的课堂环境, 必然会造就出思维活跃, 敢想敢干的优秀创新人才。反之, 学习气氛沉闷, 民主意识不强, 学生接受知识被动, 学生的行动动辄得咎, 怎能迸发创新的智慧火花?平等是师生间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支持的基本要求。创新教育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发展。要真正培养青少年的创新勇气, 需要为他们营造一个安全自由的心理空间。教师要担负这个心理空间的创造者的责任。研究结果表明, “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是保护青少年创新天赋的两个重要条件。教师要在诸多的因素中, 撑开一把保护伞, 为他们开辟一块纯净的晴空。对他们以诚相待, 平等相处, 彻底解除他们的心理压力, 这是创新教育的前提。只有让学生“如鱼得水”, 有足够的自由的生活, 学生才能够在此环境中, 发展起自由的个性特点, 大胆地想象, 从而具备创新的基本素质。

二、恰当引导, 鼓励创新, 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 要落脚在“新”字上, 取其“新”, 本身就意味着对“旧”的排斥。要学生“新”, 教师是“新”的第一步。创新教育与教师素质相辅相成。如果教师“新”瓶装“旧”酒, “换汤不换药”, 那么, 这种教育无非是披着创新教育外衣的应试教育罢了。创新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愈来愈高。“师道尊严”知识垄断的时代成为过去, 真正的好教师, 要靠爱心, 靠健康、高尚的人格和个性魅力的培养, 靠渊博的知识和得当的授课技巧, 善待学生。不能随意否定学生的答案、想法, 应一分为二地分析学生的思维过程。在创新教育中, 教师应意识到, 教师吹灭学生的创新之灯, 不仅仅是失去了一次成功的机会, 也丢失了一份创新的灵性。科学的激励是创新教育的一个必要环节。在激发学生创新热情的同时, 应体现开放性原则。这里的开放性原则有这样几层含义: (1)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除了教会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外, 还要注意增加一些新的内容。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快, 可以说是“日新月异”, 而教材上的知识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为了让学生了解、学习一些新知识, 我们应该“开放”教材, 在教学时教给学生一些教材之外的新知识; (2) 我们在教有些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法则的时候, 不必给学生现成的结论, 这有利于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3) 在让学生解决问题时, 不规定死答案,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多条途径去解决, 这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 (4)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教给学生不同的内容。学生不同, 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方式也不同, 统一的教学内容有它的好处, 但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给有些学生加些“小灶”, 使他们的个性特长能得到充分发挥。在教学实践中不适应统一教学内容的学生为数不少, 这些学生当中有的具有一些特长, 而他们的特长在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方式方法的教学下不容易得到发挥, 这阻碍了他们的发展, 为了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的教学内容在有些方面应该因人而异。

三、教师要善于创造教育契机,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适时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

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说课堂每时每刻都体现“创新”, 这是不现实的, 也是不可能的。创新必须有充足的证据、论证做基础。创新绝不能是空中楼阁式的随意臆想。教师的授课方式、引导技巧、教学过程要体现新意。教学目标尤其要体现出“新”。要培养学生敢想、敢疑、敢说的良好个性。当然, 也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胡言乱语, 信口开河, 即是使学生日趋具备健全的思维特点, 使之不仅利于学习, 更利于社会和今后的成长。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把握教育契机, 善于创造教育契机, 适时引导发挥学生合理想象, 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四、在创新教育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只是引路人

在教学过程中, 能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是衡量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传统教学课堂上, 以教师为中心, 讲解贯穿始终, 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较为单一, 这不利于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我们应该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以人为本也就是以学生为本。这种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要求我们高度尊重学生的人格, 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 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 以学生为出发点, 以学生的发展 (包括知识、能力、个性、创造性等) 为中心, 一切教育措施和教育条件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充分发挥而选择和设计的, 同时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选择、设计和完成多种教学活动, 做到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要“弃演从导”, 或“亦演亦导”。学生在课堂上要充当演员的角色, 体验主动吸收知识的乐趣, 使知识掌握更牢固, 使学生在主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此外, 学生参与教学中, 能够使课堂教学产生一种质的飞跃, 学生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能享受教学的整个过程, 视课堂学习为一种乐趣, 视课堂教学为展示自我才能的天地, 不再把学习视为一种负担, 从而积极地、独立地、有自我目的地去学习和创新。

五、把创新教育延伸到课外, 触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 不应仅局限于课堂教学的四十五分钟, 更要对其生活乃至今后的工作有深远意义。教师应该在课堂教育上, 渗透一种科学、公正的观点。该是对的, 就要给予肯定;该是错的, 就要给予否定, 树立实事求是的严谨科学态度。在教学中绝不能让学生盲目信从名人权威, 要积极提出疑问。无论对方是谁, 要相信自我的感觉, 相信自己的判断, 不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我们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 坚持自己的原则。同时, 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的理性思维, 培养他们分析事物时要顾及全面, 形成严谨的逻辑思维习惯, 这也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 即学生的创新必须是有理有据的创新。

教育教学管理的创新 第2篇

关键词:教育管理;创新;整合思想;机制

21世纪初期,既是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高等学校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创新制度,深化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不仅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坚持与时俱进,创新教育教学管理观念

人类进入21世纪,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时代,大学使命的内涵更为丰富。大学不仅应履行启迪智慧,探索真理,发展科学,传递文化,服务社会的职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实现着造就人才、塑造人类的伟大使命,而且更强调教育功能与学术功能的完美结合,更强调探索真理与传承文明的高度统一,更强调社会的责任。因此,大学不应只是适应社会,为社会服务,而应主动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与此相适应,大学必须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个过程,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保持教育思想观念的不断变革和及时更新,这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发动机”。而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总是以管理思想的变革为先导,用教育管理的改革来统筹和引导。我校坚持教育思想观念改革的先导地位,定期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并形成制度化,以始终保持教育思想观念与时俱进,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1997年初,学校结合“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实施,开展了以提高质量意识和加强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以此为契机,学校整体组装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深化教学改革,制订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教学成果.进入新世纪,学校审时度势,把“十五”计划第一年定为“教育质量年”,于2001年初开展以“发展、创新、质量”为主题的新一轮教育思想大讨论,确立了“育人为本,崇尚学术”的办学新理念,研究制订了“十五”事业发展规划。这次教育思想大讨论为推进“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学校事业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提供了有效的思想武器,形成了良好的改革舆论氛围和机制。2003年初,学校提出以创建教学工作优秀学校为契机,举办发展与改革论坛,深入思考学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等重大问题上的定位,深入思考学校人才培养方向和战略举措,掀起了新一轮教育思想大讨论。

通过研究与探讨,我们认识到,教育管理观念的更新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先导,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是大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就会出现无序的管理、盲目的管理、低效的管理甚至僵死的管理,就难以形成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改革局面。高等教育管理的过程就是整体设计,分布实施,统一认识,营造氛围,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将教育

研究与办学实践有效结合起来的过程。因此,现代教育教学管理不仅应努力践行学术自由、共享管理(shared governance)、责权明晰、精英选择(meritocratic choice)、定期检测、内部密切合作等具有普遍应用价值的原则,而且应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主题,不断更新管理思想,创新管理理念。如要强化学术管理思想,由过于强调教学管理的行政职能转变为加强教学管理的研究职能,提升教学管理的学术性。要强化开放管理思想,实行更为开放的管理方式,现代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是一个多职能、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本身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要强化民主管理思想,在教学决策、计划、执行、控制、检查全过程中更注重民主化,实行民主决策,提高决策科学性和管理效能。应树立管理国际化观念,正确处理好管理的国际化要求与本土化特色的关系,更新质量标准,建立既符合国情、校情又能与国际通行标准接轨的标准体系,按国际规则办事,同时注重发展优势,保持特色。要树立管理现代化观念,现代教育管理要具有时代特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革新内容,创新方法,更新手段,保持先进性。要树立可持续管理观念,致力于制定、实行公平的政策,创建具有持续性的公平竞争环境,建立起适应形势发展进行持续性调整的机制,以实现管理效能整体性提高的目标。

确立整合思想,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科学管理水平和管理机制创新水平直接决定着一所高校的发展水平,科学合理而富有特色的管理制度则会极大地强化激励的有效性。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等知名大学的办学经验表明,世界名校之所以能够云集大师、精进学术、辈出英才、长盛不衰,得益于积极的制度建设和合理的机制创新,其教育教学管理更重视学术管理的职能,重视管理研究,实行严格的岗位管理和科学的量化管理等。笔者认为,新时期教育教学管理应确立整合思想。其基本内涵可表现在三个层面上:其一,将人才培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突出解决教学工作在学校的地位、教师在学校的地位等基本问题,以教学工作推动学校的整体工作,以教学改革带动学校的综合改革,以教学管理推动学校的各项管理。其二,将教育管理作为一个系统,遵照现代管理原则,坚持系统集成思想,将研究与改革、建设、管理四者有机结合,制定公平的政策,实行持续性调整机制,达到整体性提高的目的,研究是前提,通过研究明确改革的方向,改革是动力,建设和管理要体现改革的精神,有利于推动改革,建设是基础,改革的成果要通过建设加以巩固,管理是保证,通过科学管理建立起促进改革的激励竞争机制和配套政策。其三,把教学改革作为一个系统,把教改项目和工程作为这个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依托有代表性的专业,将有关项目和工程的实施方案纳入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从整体上有机组合和再次优化,系统整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形成整体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整体推进的教学改革思路、整合的教学管理范式,以实现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和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与此相适应,应建立体现整合思想、开放的激励型管理机制。新的教学管理机制必须致力于有效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体用,突出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民主化要求。其基本特点是:管理体系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管理组织从单一控制型转变成综合支持型,管理模式由刚性向弹性转变,管理方式由过程型向目标型转变,管理方法由行政化、控

制为主向民主化、引导为主转变,管理手段由单一化向多样化、网络化转变。基于以上思考,我校重点在理顺管理体制,健全运行机制,特别是建立科学的教学工作评价体系上进行了尝试。

1.完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形成有效组织保障

我校致力于完善教育教学工作决策、执行、监控和信息反馈系统,构建结构完整、环环相扣、体现整体优化的教学管理工作“回路”。一是完善教学工作决策子系统:形成一个中心和一个委员会、即校长、主管教学工作副校长、教务处长构成教学工作决策中心,制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工作要点,研究和决定教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专业、课程、教材等专门委员会对教学工作起到宏观指导、决策论证、咨询作用。二是完善教学工作执行子系统:教务处(部)及其所属科室是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和决策执行机构,学院是教学管理的实体,系是教学管理的基层组织,教学管理的重心在学院。三是完善教学工作监控子系统:通过目标监控、人员监控、制度监控及考核评估,形成立体化的监控体系,由教学工作“末端检验或随机性检查”转为“教学全过程控制与检查”。四是完善教学工作信息反馈子系统:建立由离退休老教师、老干部为主体组成的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巡视员和督导员队伍,建立由学生信息员组成的教学信息中心和学生工作信息中心,形成校内经常性信息反馈网络;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为主的社会人才质量需求信息网,形成反馈及时准确的校外教学信息网络。在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建设中,注重发挥各子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协调互动,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体现在“四个强化”:教学管理的设计、检查、监控、评估、反馈功能得以强化,学院在教学管理层面中的主体地位和实体性质得以强化,教学管理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保障和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功能得以强化,教学评价在教学管理中的激励、导向作用得以强化。

2.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形成弹性管理模式

教学管理制度是一种稳定、规范的特有教育资源,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种质量保证的组合模式和激励约束机制。创新教育教学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从传统的管理制度向现代化的、先进的、科学的管理制度转变,实现制度创新,真正实现由管理者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因此,必须建立严格而又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给学生以充分的发展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主导作用。我们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对现有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清理、修订和完善,积极改革过分强调统一要求的管理模式,突出多样性特点,变硬性管理为弹性管理。近年来,我校推行了以增强学生自主性为特征的弹性学制和选择性教学机制,主要是推行选课制,有选择性地实行课堂开放,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主讲教师;通过考核方式,打破专业、年级界限,允许学生跨学科、跨年级选课;实行分层次教学,将必修课和选修课分成不同层次、不同模块提供学生选择,给予学生选择学习进程的主动权,允许学生提前毕业或延长学习期限等;允许优秀学生在一年级后自主选择专业;与在汉的7所教育部属高校联合办学,实现学生跨校选课、攻读辅修专业、第二专业学位、双学位,互相推荐研究生,互聘教师等。与此同时,学校建立了基于校园网的综合教务管

理系统,实行网上选课注册,部分试点网上考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平台,提高教学管理现代化水平。

3.完善教学工作评价体系,形成良性运作机制

创新教育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创新 第3篇

关键词:创新教育 课堂教学 创新

走教育创新之路,实施创新教育工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提前准备、铺设轨道的战略举措,也是新世纪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时代课题和任务。而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知识为主要基础发展起来的,它依据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新,是一种知识密集型和智慧型的经济,其核心在于创新。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但我们知道,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它是建立在知识、转化和应用基础之上的,而这一切又深深扎根于教育基础之上,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均离不开教育对它的支撑。因此,要全面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应从教育创新入手,特别是课堂教学的创新入手,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突出当代创新精神的培养,真正培养出与时俱进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

二、创新教育需要课堂教学的创新

学校是学生直接的受教育场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创新教育的实施必须紧紧依靠学校这块主阵地,学校教育应以最优化的教育影响作用于学生,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最大化的开发和挖掘。下面我主要从教育学法与手段、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和方法的创新、课堂教学结构的创新和对教员素质要求的创新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教育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项自主性的活动,传统教育中的“填鸭式”灌输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只有通过教员启发式教学,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所发现和创新。应该说,启发性只是创新教育教学中所要求的思想原则,任何一种旨在启发和引导学生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方法都可以使用,如发现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尝试式教学法、疑问式教学法以及暗示教学法等。

老师除了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外,积极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是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幻灯、计算机多媒体进入教学当中,通过声音、图像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学生能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更加形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

其次,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和方法的创新。

传统教育纯知识记忆的考试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思维的僵化。因此,创新教育必须在原有教育教学评价体制方面大力改革,使教育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真正发挥出导向功能。在考试内容上,不仅要考属于知识记忆性和技能技巧性的内容,还应包括一定比例没有标准、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以表现学生自己创新的题目,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也会在平时的学习中,着重培养自己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创新思维能力。在考评形式上,要打破传统教育中形式单一化的特点,变终结考评为形成性考评,同时采取多种考评形式,如笔试、口试、开卷和实践能力考查等。在评价中,可以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教员评价等多种形式进行,可促使学生开放性个性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形成。

第三,课堂教学结构模式的创新。

课堂教学结构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对构成教学的诸要素所设计的比较稳定的简化组合方式及其活动程序。而这里指的一定的思想就是创新思想,我们教员就是在创新教育思想指导下,借鉴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如黎世法教授的自学辅导教学模式、魏书生的“自学六步法”教学模式、上海育才中学的“谈仪讲练”教学模式以及目标教学暨尝试教学模式等。创新出自己能体现“教员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的”的新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

第四,教员素质和要求的创新。

创新教育在教员要求上,不再满足于“传递、授业、解惑”的传统功能和作用,而要求教员能在学生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起引导和示范作用,即教育者能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以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创新教育的师生关系上,要求教员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传统教育很强调“师道尊严”、“教员权威”,这些观念和思想很大程度上给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造成了阻碍。德国戈特福里德.海纳特提出:“教师凡欲促进他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在他们班上提倡一种合作、社会一体的作风,这也有利于集体创新力的发挥。”在创新教育中,教员在课堂教学中应主要起组织引导、控制以及解答作用,要改变“一言堂”、“满堂灌”、“满堂问”等弊病,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托兰斯曾提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对教员的几项要求,即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给学生不计其数的学习机会等民主性建议。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帕尔教授在谈到斯坦福和硅谷的成功时,也认为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之,面临第三次人类文明—知识经济的到来,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地位和发展速度,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又深深地依赖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教育能否顺利实现。只有打破传统教育的束缚,建立全新的教育创新体系,才能为创新教育、创新课堂教学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强大的推动力,而创新教育的实施又会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联系。我坚信,在教育创新的推动之下,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一定能承担起知识和技术创新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的伟大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陈锡祥,罗小兵.军人心理素质百题[M].解放军出版社,2002.

[2]路加模,衡晓春.官兵心理疏导100例[M].解放军出版社,2003.

[3]杨宗义..学校应用心理学[M].贵阳教育出版社,1995.

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第4篇

一、知识、经验的积累

当孩子们用七巧板拼动物图形的时候,如果是没有见过的动物,怎样找也拼不出来。音乐也是如此。一定的乐理知识(如节拍、节奏、视唱等)和经验(如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的能力),是音乐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谈不上培养音乐方面的创造性思维。

1.创设思维空间。歌声乃人之情也,不难想象,一个毫无感情的人是无法发出悦耳之声的,人的心理状态会直接作用在发声器官上。因此,教师在声音训练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从而锻炼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如发声练习曲:5 4 3 2 5 4 3 2|1-|跳音练习,可通过拍皮球游戏,让学生亲自拍,通过实践和认真地观察去体会跳音。合唱练习也是如此,要达到二个声部的和谐、统一是不容易的,学生往往为不受对方的干扰要大声演唱自己的旋律部分,造成声音不统一,声部不和谐,如果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给他创设思维的空间,让他们真正体会作品的意境,从抢声部唱到注意两个声部和谐的声音。

2.引发创新。好奇是小学阶段学生的独特天性,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感兴趣,总想自己去亲自体会、感受。尤其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和看问题的方式与低年级明显不同,总能通过特有的形式丰富自己的头脑。教师拿打击乐器,请学生们观察后自己做一件打击乐器,于是学生们利用竹筒、竹板、酒瓶和易拉罐等,随之教师再让学生用自己造的乐器结合已学过的知识创编节奏,再根据节奏创编出不同的旋律,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二、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所谓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就是要学生由已知去探求未知的思维方法。

1.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想象力。以小学五年级欣赏教材《童年》一课为例,按照一贯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初听、分段听、复听等等,让学生从中感受旋律的内在表现及意境。学生往往很难把握欣赏内容的含义。如果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从另一角度去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展示祖国海南岛美丽的风光。再以听与视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按不同的音乐意境通过投影显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联想,把欣赏曲中的主人公一海霞苦难的童年用语言编排,再有声有色的讲给大家,这样学生以丰富的想象力很快的抓住了乐曲的思想内涵。如二年级欣赏教材《四季的歌》一课,这是一首管乐合奏曲。用四个段落分别描绘了春夏秋冬的美。音乐是抽象的,为了强化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借助于画面向学生提供信息源:盛开的桃花,清粼的湖面、金色的麦穗、银色的树挂等给学生一个初步的感知过程,让学生结合音乐去观察、去想象。再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四季的景色。在指导学生用所学过的有关读谱知识和自己所掌握的常识来评价欣赏作品的同时来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再通过不同的形式来表现音乐。如选择色彩、画出不同的线条,也可用身体的动作来表现四季的特点、景色等等,用图画引趣解难,使学生入情入境;通过表演、涂画理解,让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大脑皮层形成立体型网络兴奋区,促进学生的认识由直观上升到抽象思维,再回过来,创造性的运用到具体的学习环境中,这样可以深化学生的思维层次,形成学习中的良性循环,从而获得教学的最佳效果。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音乐教学中,音乐创作活动可以说是最具体、最有效的体验和学习方法之一。学生在学习音乐中,不仅需要学习体验别人的作品,更需要的是培养他们运用音乐基本要素去完整的表达他们自己的音乐表现,这是音乐教学的目的之一,音乐创作学习将会给学生提供一个积极活动的机会,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通过具体操作音乐基本要素,得到令人兴奋的音乐创作过程的体验。我们说音乐创造力是发展人的创造思维和能力的重要课题,它将贯穿于整个音乐教学过程的始终,以学生已有的对音乐基本要素的体验为基础,提供机会让学生经历和体验音乐的创作过程。

三、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不要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得过死,要允许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做旋律接龙的游戏时,教师给的是do、mi、soi三个音。学生可用不同的组合。在欣赏课中,教师往往是请同学们把对欣赏作品的理解和感受用颜色表示出来,很多同学都会选择绿色、蓝色、黄色、红色等等,可是当个别学生选择了黑色,并且他能讲述黑色能表示出在祖国的田野上埋藏着很多的石油。教师不要轻易对学生说“不行”给予否定,只要是符合艺术规律,就要保护学生的独特思维活动。

总之,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无一体现出它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在教育大改革、科学大发展的当今,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将展现出富于魅力的前景。

参考文献

[1]李凌著.音乐艺术随谈.交通出版社

[2]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献.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12第一版

创新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第5篇

关键词:创新;教育;信息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学校教育愈来愈受到现代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强大冲击。现代社会是信息经济的时代,也是竞争的时代,在充满竞争的各个社会领域中,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其迅速,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的创造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造力的人将难以参与社会竞争,很可能被社会所淘汰。这就要求教师从基础教育抓起,教育工作者要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培养头脑灵活、思维敏捷的学生,加快教育发展的步伐,大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教育是教学中一种势在必行的教学手段,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下面谈谈自己如何把创新教育运用在教育教学中。

一、创设思维情境,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

思维的本源是问题情境。每一种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依赖于一定的问题情境,学生求知欲是一种强烈的内部动机,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可以点燃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促使其积极去探索。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向全體同学和老师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首先,学生在“讲”的过程中,他的思维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往往会在讲的过程中激发出独创性的见解,其次由于学生之间的竞争心理,学生在讲的过程中往往会超过老师的教学效果,从而可以激励和启发别的学生进行思维,产生连锁反应,使全体学生都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索状态。

二、走出教室的局限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往的教学模式认为,教师教学只能在教室里进行,而现代教育要求我们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这就需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必须走出教室进行教学。例如,在小学数学中教学长度单位千米、米……以后,我们可以把学生领到操场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带上测量工具测量跑道的长度、实物间的距离,并进行目测、步测,再对所测的结果进行比较。通过这种教学使学生自己感受到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知道它是自己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知识。因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师生互动

在传统教学中课堂教学总是以教师讲为主。创新教育要求我们打破这种模式。有些教育者认为,打破传统的模式就只是学生单一的自学。其实不然,我经过多次尝试,对于一些较简单的课程,可以让学生自学后,请一位到讲台上讲给学生听。这样其余的学生可以认真地听,仔细地想。一是听自己不懂的问题,这位同学是怎样解决的;二是给这位同学挑毛病,听他哪个地方讲得不完整,还需要补充。然后,要求全班同学给他提毛病,并要求解决。对于不完整的部分要求其他同学补充完整,最后教师总结。对于较难理解的课程,我们要求全班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再采用上述方法。这样不但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使大多数学生都能站到讲台上,亲身感受做老师的辛苦和苦衷,体会做老师的感受,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我的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育教学的改革,必须进行创新教育。

四、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育教学就是为了解决实际存在的各类问题。然而,在我们引入数学教材上的数学定义、定理、公式等进入新课时,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不愿学。我们可以在每节课学习之前,引入一个与本节课定义、定理或公式有关的实例,先给学生提出来,让他们考虑,这样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使学生感到他们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学习相关的定义、定理或公式,学生对要学的内容就有了好奇心。例如,学习小学低年级的“凑十法”,如果直接给学生讲,学生不但不感兴趣,而且学过了,也记不牢,今天学,明天忘。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课前准备了一些实物教具,在讲课前,先让学生拿着写有数字的卡片,以表演的形式,让大家参与凑十,把能凑成十的两个数用儿歌的形式编成口诀,让学生边记边动,教师给学生的结果给予鼓励和肯定。这样,学生迫切地想知道凑十法以及凑十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多次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最为实用,再结合多种教学方法,效果会更好。

总之,教育教学中离不开创新教育。有了创新教育,教育教学才变得生动、活泼、有趣、有味,才能使新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得以体现。在教学中我运用了上述有几种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原来的不愿意学,变得主动地去学习,不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而且学习成绩也不断地得到了提高,从而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音乐教学的创新教育 第6篇

一、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音乐的学习过程, 是长时间的听赏、视唱与实践的过程。从音到和弦, 从单声部到多声部, 从简单的旋律到复杂的乐章, 音的音高、强弱、力度、音色等都会受到多层次的反复, 对听力、分析能力、判断力的培养都是十分有益的, 而且使扩散性思维得到了充分的激发与训练。那我们究竟在音乐的具体学习过程中应怎样激发与训练扩散性思维呢?例如在歌唱教学中, 学生在学习自己所在声部的同时, 要与其他声部相配合, 同时也要兼顾伴奏和音响的总体效果, 更要通过注意指挥的动作, 及时调整自己声音的速度和强弱, 使音乐作品的表现力得到充分的展示。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们摆脱书本知识的限制, 也摆脱传统方式的条条框框, 不断地探索、不断地修正、不断地创新。正是源于此, 才使得相同的一部音乐作品或者简单说一首歌, 由不同的团体演唱却会产生迥异的表现效果。以此类推, 音乐的听赏教学、器乐的教学等无不与此一样。正是在这种音乐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扩散性思维得到了不断的激发与培养, 长此以往, 创造性思维就会逐步地形成并内化为一种能力。

二、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

“审美活动的全过程是不断实践、不断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作曲家创作出一部作品只能是一度创作, 表演艺术家的演唱、演奏只能是二度创作, 欣赏者的欣赏和感知过程则是三度创作的过程。在这三个审美活动环节中, 审美主体即要借自于过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也要强动联想、想象等手段, 从而形成多方面的、多角度的、多层次的思索, 扩散思维得到了充分的训练。” (2)

下面谈论中学音乐教学是怎样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我认为中学生音乐教学实践中有两个方面是行之有效的。

(一) 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启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体性是十分重要的, 那如何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呢?其积极性来自于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人从孩童时期开始都有好奇心和对环境一探究竟的倾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也往往来自好奇心。因为有了兴趣, 所以学习热情高涨, 而其主体性也必然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为此, 在我们的音乐教育教学中, 必须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和简单的“老师讲, 学生听”的倾向, 对理论、术语、概念的讲授不宜过多, 而是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 恰当地选取教学方法, 让那些枯燥无趣的知识生动有趣起来。例如:

声态模拟法:音乐是起源于生活的, 生活中的各种声音都是音乐的元素, 通过模仿生活中的声音与节奏, 使枯燥的识谱学习变成了一场有趣的探索表演。

图画展示法:通过学生的欣赏乐曲, 以线条或是图画的方式将其听赏时的感受描绘出来, 从而使得抽象的音乐直观具象, 有助于学生对音乐的力度、情绪等的理解。

体态律动法:将人的动作与练习相结合, 如弹一首乐曲, 让学生跟着哼唱;弹出不同情绪的乐曲, 学生随着旋律或向前几步、或向后退几步、或站、坐、起、卧等等, 让身体充分地动起来。

人体乐器法:通过弹舌、拍手、拍腿、跺脚等动作充分调动人体各部位的“原生态乐器”。让学生动起来,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进一步发掘自身的潜力和创造力。

(二) 在探索实践中发挥学生的探索性与创造能力。

在积极的探索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性和创造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因为, 人的创造能力都是在探索实践中不断地培养起来的。音乐教学中可从下几方面入手:

1、听觉, 在听辨音高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去发现和分辨者的

长短, 高低, 为走路, 要走出音乐感, 要与音乐情绪吻合, 拍掌要有轻重快慢之分。

2、表演, 让学生自己动手表演由他们自己发现的声音奥秘, 从中发现音乐。

只有自己的理解, 有自己的表演要求, 都会充分肯定和鼓励。

3、指挥, 通过指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指挥是各种素质的综合反映, 应让学生都能得到锻炼。

4、即兴创作, 要求他们自己设计音乐并即兴创作这种即兴的, 自己发挥的旋律, 给学生提供发想象的空间。

当然, 开始阶段不一定完善, 也不一定满意, 但总比过去完全是模仿别人现成的东西好。

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对传统教育教学的改革。以往我们已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了, 即便是提倡教育改革后的音乐教学, 所采取的新教学方式也存在着学生的思维还是被限制在了教师所设定的范围之内, 无法发挥其创造力。过去的学生只要会演唱、会演奏就很好了, 而现在学生的要求是不仅会演唱演奏, 还要会创作才行。

总之, 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十分重要和独特的作用。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积极推进教育改革的今天, 我们应明确创新能力的培养与音乐教育之间的关系, 从音乐学科的科学层次出发, 积极探索研究, 让音乐教育更好地满足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胥翠萍, 在音乐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艺海》2009-08-15

高校音乐教育的创新 第7篇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历来就十分重视音乐教育的相关工作,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与音乐欣赏体系。不仅如此, 礼乐也是我国古代君王治理国家的一项重要国策之一, 在治国安邦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建国以来, 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涌现出了为数众多的音乐人才。然而, 音乐教育方面也存在众多的问题。本文针对高校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的剖析, 进一步探讨相关建议。

二、高校音乐教育中存在问题与不足

1、对音乐教育的整体认识不够。

缺乏对音乐教育的整体认识, 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音乐教育作为高校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培养学生整体素养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就目的来看, 高校音乐教育是为了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全面协调发展。然而, 有一种观点却仅仅认为高校音乐教育就是教会学生唱歌、跳舞, 将举行晚会、音乐比赛、文艺汇演看成是全部内容。大多数人对高校音乐教育缺乏正确、全面的认识。由此产生一个不良的后果是, 领导和学生不重视音乐教育工作, 在实践中敷衍应付、流于形式。这样一来, 学生的音乐素养、音乐审美能力无法提高。

2、学生普遍缺乏较全面的音乐知识。

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学生普遍缺乏较全面的音乐知识, 很多的学生从来没有接受过全面和系统的音乐教育, 调查显示, 在高校学生中, 有一半的学生连最基础的乐谱常识都不懂。

3、音乐师资力量缺乏。

当前, 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师资力量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很多学校缺乏专业的音乐教师, 而在一些学校, 尽管配备了专业的音乐教师, 但是这些教师的知识水平有限, 不能满足创新高校音乐教学的要求。师资力量的缺乏大大制约了高校音乐教育工作的创新。

三、创新高校音乐教育的思考

1、更新教学观念。

创新高校音乐教育的关键是更新教学观念, 因此, 有必要重新编写新的音乐教材, 为创新音乐教学奠定基础。高校音乐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更新教学观念, 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内容上, 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审美体验, 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去发现音乐美, 去感受音乐美。比如, 在教学实践中, 通过让学生欣赏优美的旋律, 让学生亲身感悟到音乐的魅力, 让后进一步向学生展示音乐的具体表现形式和作用, 增进学生体验、感悟音乐的美感, 促进学生知识的丰富和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

2、建立科学合理的音乐教育体系。

创新高校音乐教育, 有必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音乐教育体系。为此, 我们需要深入调查和了解高校学生音乐学习的真实情况, 并根据他们的音乐知识和音乐素养, 探索适合学生学习的音乐教育体系, 为高校学生学好音乐知识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开展相关活动, 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增强学生在音乐课堂的参与度。此外, 在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上, 需要优化课程设计, 建立多元、复合的课程结构体系, 将学习音乐理论知识和参加音乐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3、提高高校音乐教师的素质。

教师素质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因此, 创新高校音乐教育, 我们有必要提高高校音乐教师素质。要健全和完善现有的评价机制、激励机制, 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知识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同时完善学校的音乐教学设施条件, 为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和质量提供保障。此外, 还要善于抓住机会, 积极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 充实高校的音乐教师队伍, 造就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为创新高校音乐教育提供保障。在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中, 要着重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师队伍需要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 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自己, 完善自己, 提高自己的音乐知识水平和音乐素养, 不断推动高校音乐教学的创新和进步。

四、结束语

总之, 高校音乐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音乐教学工作, 不断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 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在教学实践中, 要清醒地认识到高校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并采取适当措施, 推动高校音乐教育的创新, 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增进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推动高校音乐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摘要:近年来, 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长足的发展。但是,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 当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依然存在着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学生音乐知识不系统、音乐师资力量较薄弱等突出困难与问题, 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文章结合了高校音乐教学的实际情况, 对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 并提出了更新教学观念, 构建科学体系, 提高教师素质等创新高校音乐教育的对策措施, 以期达到营造良好的高校音乐文化环境和氛围的目的。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创新,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丁波, 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现状的思考[J], 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07 (02) ;

[2]、高敏成, 高校音乐教育“重技轻文”现象谈[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03) ;

[3]、李小峰, 高校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刍议[J], 民族教育研究, 2007 (02) ;

音乐教学的创新教育 第8篇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中学艺术课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艺术专业技能和审美能力,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 艺术课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尝试各种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方式、手段,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了解问题的实质, 启发学生从多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通过艺术课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来辅助教学是一种普遍采用和十分有效的方式。

1、运用多媒体教学, 提高中学艺术课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是计算机技术和教学过程的有机结合。它的产生与发展使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效果产生了质的飞跃。利用多媒体开展中学艺术课教学, 具有如下优点: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果。多媒体利用视、听、说向学生提供声、像、图、文等综合性刺激信息, 有利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同时, 精彩的多媒体课件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2) 突出重点和难点问题, 开展直观教学。多媒体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充实直观内容, 丰富感知材料, 能够较彻底地分解艺术材料的复杂度, 减少信息在大脑中从形象到抽象, 再由抽象到形象的加工转换过程, 充分传达教学意图, 并可以通过计算机的丰富表现手段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3) 增强师生的互动性, 开展灵活多样的启发式教学。互动性是多媒体技术最具特色和优势的特性, 也是多媒体教学的核心。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 进行现场分析和答疑, 以人机对话方式灵活方便地进行启发式教学。保证教学的规范性、系统性、条理性、自主性、多样性和灵活性。

(4) 多媒体教学能增大教学容量, 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技术通过传输、存储、提取或呈现大量的语音、图形、图像乃至活动画面信息, 不仅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 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而且大大节省了教学时间, 有利于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但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 并不是万能的, 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充分考虑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 并及时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调整和修改教学计划, 并适当增强课件的智能化、互动性, 才能真正掌握多媒体教学的精髓, 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开展研究性教学和学习

研究性学习具有专题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与传统课堂的学习方式、方法、内容等有显著的不同, 其注重信息收集与处理的研究过程, 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需要借助网络的支持, 网络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需要建立教师个人教育网站、校园网教育教学资源库、现代网络教育平台等网络资源, 才能发挥其功能, 提高中学艺术课教学的质量。

基于多媒体教学和网络信息资源在艺术课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认为各级中学应加强相关硬件的建设, 改善教学手段。

三、实施创新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把握好创新教育的基本目标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它与传统的应试教育具有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必须在教育过程中实施和完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个体创新等五个教学目标。

(1) 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弃旧立新的一种心理状态。在艺术课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 结合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 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可以从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剖析具体事例、利用榜样对学生进行熏陶、对学生进行成功激励等方面入手。

(2) 注意创设教学环境, 培养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宽松的观念和意识。在艺术课教学中, 教师要创设合适的教学环境, 激活课堂气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备了强烈的创新精神, 才能使学生树立强烈的创新学习目标, 充分发挥创新潜能, 进而在创新激情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活动。

(3) 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 并用它来处理某些事物的思维过程。人类的创新思维具有:独特的知识结构、敏锐的洞察力、积极的求异性、创造性的想象、活跃的灵感等特点。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创新思维能力, 不仅能促进学生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还能够将这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和新问题的处理中去。

(4) 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一般包括:创新主体的一般工作能力、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表现能力和物化能力。具备这些能力中的一种或几种能力, 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维系自身生存条件的基本前提。

(5) 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从一定意义上讲, 创新仅仅表现为一种智力特征, 同时也是一种人格特征。心理学上, 创新人格表现为创新活动的内在动机, 它是一个人的一切创新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在人的创新活动中, 创新人格突出表现为勇敢的创新行为、顽强的创新意识、强烈的创新动机、执着的创新情感、持之以恒的创新毅力五大人格特征。创新人格是形成和发挥创新能力的源泉。在创新人格中, 创新情感是最重要的。因为中学艺术课教学过程中的“创新”, 它不仅是一项纯粹的培养学生的智力创新活动过程, 同时还需要以学生的创新情感为动力。从一个人的创新动机的产生到其创新过程的持续, 再到其创新结果的验证, 该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蕴涵着创新者的人格魅力, 蕴涵着创新者的情感因素。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学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必备条件, 同时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之一。传统教育中, 师生关系存在很多偏差和不足。例如,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但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而且是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批判者。整个教学过程完全变成了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活动, 学生只能在被动中接受“灌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真理的化身, 绝对的权威;在教师面前, 学生必须绝对服从。另外, 家长和社会对学生的行为认定也存在极大的误区, 他们普遍认为听话的学生, 就是好学生、乖孩子;不老老实实地听老师的话, 甚至对教师的某些行为和教学观点有不同看法的学生, 就是坏学生。这些学生往往被教师当作发脾气的对象, 甚至被当作“异端分子”加以罚。所以, 很多艺术课课堂气氛较呆板、单调、枯燥乏味, 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的双向活动。在这个双向活动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内因。教师起主导作用, 是外因。试想, 教师和学生之间处于一种不和谐甚至是敌对状态, 那么外因怎么能够去通过内因起作用呢?因此, 在现代教育中, 要全力摒弃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 建立新型的良好师生关系。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 从根本上教好书育好人。那么, 新型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什么样的师生关系呢?

(1) 教师要有师生人格平等的观念。虽然法律规定每一个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 但由于许多教师往往忽视这一点, 导致一些侮辱学生人格的事情时有发生。尊重学生人格, 正视师生人格平等, 师生之间正常的人际交往才能健康发展;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只有得到老师的尊重, 学生才会在教师面前充分表现自己才能, 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种师生关系, 教师的权威不是靠说教和刻薄来维护, 而是凭借自己渊博的学识, 丰富的情感, 仁厚的爱心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来博得学生的崇敬和尊重, 让学生从心理上完全接受自己。

(2) 培养真挚浓厚的师生感情。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它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 例如道德情感、美感、理智感、自豪感等等。对于一个人来说, 知识、能力、情感三者有着密切的联系。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发挥, 在许多时候往往受情感的制约。作为一名艺术教师, 尽管自己有渊博的艺术知识, 扎实的专业技能, 但如果缺乏情感, 终日冷面如霜, 傲然视物, 与学生之间最起码的沟通和了解都没有, 那么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就很难得到学生认可。一旦师生之间在心理上出现了这种情况, 教师就很难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了。因此, 在艺术课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既要有严父之威, 又要有慈母之爱, 使学生在心理上完全接受自己, 只有这样, 教学活动的开展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3) 树立科学的学生观。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和指南。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是教与学矛盾运动的主要方面, 任何教育方式的实施, 教育成果的体现, 都必须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才能体现出来。那么中学艺术课教学中如何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呢?一般来说有以下几个途径:

第一、不断引导学生走向社会, 促使学生的社会化。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教师在课堂上传授艺术知识之后, 要让所学知识在学生的社会行为中从根本上起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就必须给学生一个社会实践的机会和过程。因此, 中学艺术课教学, 除了课堂之外, 更要注重实践, 把学生看作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 引导学生步入广阔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社会事业, 接受适度的社会锻炼, 一步一步地提高学生的社会行为能力。“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公正平等地对待差生, 坚信每一个学生皆是有用之才。班集体中, 每个学生的志趣爱好不尽相同, 个性和特长表现得千差万别,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优秀的一面。教师不能以单一的标准评定学生优劣, 而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 善于“因材施教”地进行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走向成功。

第三、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学生。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中学艺术课教师, 要充分认识到每个学生内在的可供开发的潜能都是无限的。因此, 我们应该用全面而不是片面的眼光, 用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观点来看待学生, 用依赖的态度来对待学生。在艺术课教学中, 教育的手段不是只着眼于学生的艺术智力, 更重要的是立足于学生可能会表现得参差不齐, 但教师却不能用学生现在的状况去断定学生一生的发展水平, 而是要因势利导, 育其成才。

第四、让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起着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主导作用, 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学生主体性的存在和发展, 教育就失去了依托和生命力。因此, 在艺术课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与此同时, 在规范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提供主动探索之间求得一种完美的平衡。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 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实施创新教育是时代的呼唤,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主题。本文综合论述了中学艺术课教学中的教学手段创新和实施创新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刍议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第9篇

一、设计音乐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教学情境的设计需要借助音乐、语言等途径, 构建出具体化、形象化的教学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 陶冶学生的音乐情操, 提升学生音乐素养, 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

例如, 笔者在在进行初中一年级第一单元《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教学中时, 利用情境教学的基本理论, 构建特殊的教学环境, 借助音乐情境的熏陶, 营造出相应的音乐氛围, 以此来培养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 帮助学生走进音乐。同时, 教师和学生可以在音乐情境中进行情感的碰撞, 从而进一步获得情音乐情感的体验, 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 是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卡巴列夫斯基看来, 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是开展音乐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

二、借助多媒体技术, 创新教学手段

(一) 利用多媒体技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将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带到传统的音乐教学课堂中, 创新教学手段, 改变传统音乐课堂的教学模式, 将静态的音乐画面转化为动态的、有声音的, 以此来引起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 在进行《辽阔的草原》这首歌曲的教学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 向学生展示一望无际的大草原, 草原上马儿奔腾、羊儿吃草的景象, 再加上美妙的音乐伴奏, 让学生有神身临其境的感觉, 大大提高了学生对音乐本身的理解,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通过多媒体教学, 彰显音乐的独特性

开展多媒体音乐教学活动, 是最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活动,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 发挥音乐的感染作用。例如, 在进行《动物狂欢节》这首歌曲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 将“大象、松鼠、狮子、老虎、狐狸”等动物狂欢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 创建出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环境, 进一步拓宽学生的音乐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同时, 还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情绪, 感染学生的音乐情绪, 陶冶学生情操, 健全学生的人格, 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由此可以说,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音乐教学课堂中的应用, 有利于丰富音乐内容, 丰富音乐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 实现初中音乐教学的最终目标。

三、创新课堂结构, 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标下的初中音乐教学课堂, 对传统的音乐教学内容进行了恰当的调整, 同时也对音乐教学课堂的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创新音乐教学课堂的结构时, 教师要在充分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 引入新的知识, 采取动静结合的教学手段, 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中去。一堂有效的初中音乐教学课堂要强调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共同发展, 由此初中音乐教师要注重创新音乐教学课堂的多样性, 切实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

例如, 在进行《茉莉花》这首歌曲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音乐, 让学生认真聆听, 并在此基础之上想象茉莉花的外形特征。随后, 教师可以根据歌曲中茉莉花的生长特征为学生作详细的讲解, 促使学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这首音乐作品。在课堂的最后,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各种乐器来演奏这首歌曲, 或者学生之间进行对唱, 借助动静结合的教学手段, 切实提高了音乐教学课堂的质量。

四、创新评价机制, 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

初中音乐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发挥音歌曲的感染力, 陶冶学生的音乐情操。所以,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能够看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 尊重学生的想法, 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 切实提高初中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 鼓励学生评价, 开展创新教学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培养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意各个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来。同时, 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音乐情感表达出来, 养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切实提高初中音乐教学课堂的有效性, 培养学生的音乐个性。因此,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互相评价, 调动起每一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进学生在音乐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二) 采取互动式评价, 进行创新教学

事实上, 学生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也是自我反思的过程, 学生能够从认识其他同学的优势和缺陷时, 及时的反思自己是否也存在类似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要立足于全班同学的音乐学习基础来看, 把握住没每一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站在长远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做到评价的公平公正, 增强学生音乐学习的自信心, 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学习的乐趣, 切实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新课标改革后的初中音乐教学课堂, 需要提高对创新教育的重视, 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 创新评价机制, 借助多媒体技术, 营造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更好的进行初中音乐的学习。

摘要:初中音乐教学的创新教育要立足于整体, 强调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 尽可能的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本文立足于初中音乐教学的角度, 对如何进行创新教育进行了浅入的探析, 提出了几点有效措施, 希望能为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提供有效的帮助。

关键词:初中音乐,创新教育,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冯君健.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艺海, 2011 (11) .

创新任职教育的教学方法 第10篇

关键词:任职教育;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3-0066-02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的根本途径。适应任职教育教学要求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促进理解掌握教学内容,还可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进而推动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必须按照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终身教育的思想,以创新教法为切入点,创新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教学手段,探索灵活多样、科学合理、特色鲜明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

一、教学方法的内涵与本质特点

由于时代的不同,社会背景、文化氛围的不同,研究者研究问题的角度和侧面的差异,使得中外不同时期的教学理论研究者对“教学方法”概念的界说自然不尽相同。有时是广义的,可以将教学原则也包括进去,如将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等称为教学方法;或者将教学组织形式包括进去,如将上课、小班教学、分组教学称为教学方法。目前我国的教学论体系,对于教学方法的理解是狭义的,认为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活动中由教学原则指导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它是引导、调节教学过程的规范体系,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行为方式,具有三个本质特点:

1. 教学方法体现了特定的教育和教学的价值观念

教学方法指向实现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要求。一方面,教学方法受价值观的制约,旨在实现特定的目标。有什么样的教育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课程与教学目标,也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方法具有目标的指向性。特定的教育价值观、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也必须依靠相应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来达成。不能具体到教学方法的目标与价值,终究是一纸空文。

2. 教学方法受到特定的教学内容的制约

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方法是“关于内容的内部的自我运动形式的意识”。即方法不是任意规定的,它受特定内容的内在逻辑制约,是特定内容的引申,即内容决定方法,方法受内容制约。我们并不否认“一般教学方法”的存在,从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和对人的心理过程的认识中,可以引申出教学方法的一般要素与规范。但是,这些要真正对教学过程起作用,还必须与特定的课程内容结合起来,反映课程内容的内在要求。这就是一般教学方法的具体化过程,使之适用于特定的课程和教学内容。

3. 教学方法要受到具体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影响和制约

方法是有规则的体系,它基于对目标与内容的认识和理解而确立的操作规范,有什么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会直接影响教学方法的选择。所以说,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也是内在统一的。

二、任职教育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

任职教育培训的学员成分多样,其知识结构、年龄、工作阅历、实践经验等都有很大的差异。对每个学员来说,都有自已独特的思想观点和鲜明的个性特征,理解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自学能力也比较强。因此,必须适应不同的教学对象,从学员的实际需求和能力素质现状出发,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注重区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教学,创新教法、学法、考核考试法,增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

1. 普及启发式教学

要尊重学员学习的主体地位,着眼调动他们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选择互动时机方法,指引其思维方向,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学员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要充分发挥教员教育的主导作用,教员要从知识的灌输者和学员的支配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学习创新的推动者、学员素质发展的促进者和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在教学中要坚持学术民主、百家争鸣,引导学员发现和探究问题,强调个性发展与创新。教学中,教员主要起指导作用,组织、引导学员进行深入讨论,辅导学员作业。在讨论中,提倡学术自由,鼓励学员争论,进行思想碰撞,强调个性与创新。对研讨的问题,一般不提供标准答案。成绩评定,如是传统常规思维或与教官雷同的观点,不应得高分。同时,要合理安排教学活动。教学活动主要应包括授课、班组讨论(训练)、个人自学与体育活动,其中授课不宜超过总课时的40%,给学员充分的自由活动空间。重视学员的个性化发展,鼓励学员的自主创新精神,激发学员的求知欲望,逐步由重传授知识向传授学习的方法、由重知识灌输向技能实践转变,以提高岗位任职需要的能力。

2. 注重研究式教学

着眼学员的智力开发、能力培养和思维启迪,要大力倡导和弘扬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组织学员课堂讲座、案例分析,鼓励学员进行科学研究创新、学术创新、学习创新,浓厚创新氛围,指导学员获取知识、探求真理,培养科学的精神和思维方式,为建设创新型军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教学中,坚持围绕学员岗位需求,把他们从部队训练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作为教学内容,或就某一重大问题(专题)进行专项研究,就某一专题问题进行研究,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可以利用参观演习演练、召开专题研讨会议、单独办班等形式,就某一问题进行专项研究。注重岗位能力培养,教员要注重在课堂上组织引导好学员的讲演讨论与任职指挥、完成作业与相互解答、装备操作与军事竞赛、科研与学术实践等活动,引导学员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积极参与部队的演习、科研活动,组织好近似实战的模拟演练,切实拓展学员的思路,活跃学员的思维,增强学员的分析判断能力、战场应变能力、指挥决策能力。

3. 拓展多元培养的教学方法

一是抓第一、二课堂教学衔接。把课外活动时间加入军事元素,不仅可以提高课外活动和训练的效益,还可以提高学员主动参与的意识。组织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实验和课题研究,或者是进行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等探索实践活动;举办学术报告会、讲座、论坛等活动,鼓励学员进行学术研究和发表论文;围绕学员学习的需要开展各类学习辅导、知识竞赛和技能培训等活动,在参加国家、军队、院校间以及学院组织的各种统考竞赛的基础上,鼓励各系(大队)组织一些小范围、小规模的竞赛活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络的特点开展网络文化活动。二是坚持开放式办学。着眼学员知识和能力的转化,创设课上课下紧密融合、校内校外紧密结合,院校部队紧密联系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院校、社会、部队在人才培养中的功能和作用。利用参观见学、实习代职、现地教学等时机,或邀请上级机关、领导和军内外专家学者开办讲座,或组织课题合作、轮班培训,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达到拓宽视野、提高认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此外,要发展信息化教学手段。着眼培养学员的自学创新能力,大力加强网络课程、信息化图书馆、数字化校园等信息资源的建设,为教学提供“资源丰富、信息共享、通畅快捷、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信息网络平台,充分利用网络中的教学资源,开展虚拟教学、网络教学和远程教学,实现教学资源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劳凯声.教育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浅析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创新教育

音乐教学不是歌唱技巧的训练指导, 而是基本乐理知识、音乐鉴赏、歌曲创作背景、简单乐器等内容的综合教学。 即便是一个五音不全、 不会唱歌的学生, 也不妨碍其对歌曲的理解。 音乐教学的宗旨是针对小学年龄段学生的性格和心理特点,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素养。 无论是音乐课教学还是创新教学, 都要围绕这一宗旨展开。

1.限制小学音乐教学创新的原因

1.1对音乐教学的理解片面

目前小学生家长多是“70后”、“80后”, 受过正规系统的高等教育, 整体素质较高, 能够很好地理解音乐对学生成长的意义和作用, 多支持孩子学习音乐。 但也不排除部分学生家长对音乐教学概念的理解有误, 以为学音乐就是学唱歌, 会不会唱歌无所谓。 甚至还有的家长受到电视上很多选秀节目的影响, 偏激地认为要想在音乐方面有所成就, 只有“选秀”这一条路可行, 因此刻意阻拦孩子学音乐, 扼杀孩子的音乐兴趣和天赋。

对老师来说, 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改善音乐教学素材, 创新音乐教学方法, 想方设法地上好每一堂音乐课, 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学生。 然而未成年人的各方各面都需要听从家长的意见和安排。 如果学生家长对音乐教学不予支持和理解, 那么势必会间接影响音乐教学的进展和创新。

1.2对音乐教学的不重视

音乐课作为一门“副科”, 没有考试压力, 课程安排为每周一节或两节, 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纪律相对松散, 从学校、教师到学生和家长, 对音乐教学的重视程度普遍没有“语文、数学、英语”这些课程高。 如今各种“补习班”、“学习班”盛行, 很多家长会在节假日给孩子报名上“作文班”、“数学班”等, 极少有家长愿意专门为孩子报名学习音乐。 不是没有意识, 而是不够重视。

另外, 学校组织的各种文艺活动、演出节目的排练也被纳入音乐课堂中, 逐渐让音乐教学初衷变质, 音乐课慢慢变成“面子”课程, 只为参加各种文艺演出和比赛, 取得好名次, 而为学校增光添彩。

如果不能从观念态度上正视音乐教学, 那么教学创新便无从谈起。

另外, 学校、学生、家长三方面对音乐教学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音乐老师的教学积极性, 再好的思想和创意, 如果不能得到重视和肯定, 也无法实现。 久而久之, 必定影响音乐教学质量, 音乐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也会有所下降。

2.小学音乐教学的创新方向

创新教育不能天马行空、漫无目的, 既要借鉴以往教学经验, 又不能受到经验约束。 音乐本身是一种声音艺术, 因此, 要把音乐教学升华成艺术教学, 而不仅是一项教学任务, 要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体会音乐的魅力。

2.1音乐概念的创新

传统观念中, 人们对音乐的理解是歌曲和乐器的表现形式。 实际上, 所有物体发出的令人感到轻松愉快的声音都是音乐, 如风吹树叶, 潮涨潮落。 老师向学生讲解音乐概念时, 不能仅限于教材中的理论概念, 要让学生知道音乐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 如可以对学生说:“妈妈炒菜做饭时锅碗瓢盆碰撞发出的声音, 是劳动的音乐, 爱的音乐。 ”要把音乐概念生动化、生活化、艺术化, 让学生有一种意识:音乐是有感情的。

再如老师可以让学生静静聆听在风的吹拂下, 树木花草发出的声音, 让学生有一种意识:音乐是有生命的。

通过创新的音乐概念, 让学生在真实的感受中对音乐产生好奇和兴趣, 在平常学习和生活中寻找音乐、发现音乐, 从而热爱音乐。

2.2音乐形式的创新

目前小学音乐教学多为老师弹琴, 学生唱歌。 老师先唱一遍, 再一句一句教给学生唱, 然后讲一下歌曲的背景和感情等, 教学内容不会出于音乐教材之外, 教学手法不会太旧, 但也不会太新。 这样的音乐教学比较中庸, 学生对音乐课虽然不会失望, 但也没有太大期望。

如今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太多, 见得太多, 听得太多, 很难有什么会让他们觉得新奇。 基于这个特点, 教学过程中, 老师要想办法把普通的音乐用不普通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歌曲的选择上, 可以适当涉及教材之外的内容, 如那首耳熟能详的《小苹果 》学生几乎都会唱。 所以, 老师可以让学生用 《小苹果 》的旋律进行歌词改编或创作, 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2.3音乐情境的创新

音乐是有灵性的, 同一首歌曲在不同环境中带给人的感受也不同, 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也不一样。 音乐教学中, 老师不能太死板, 如果直接告诉学生某首歌应该怎么唱, 带入怎样的感情, 很容易把学生对歌曲的理解禁锢在固定的模式里, 就像命题作文一样。 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所有学生都带着同样的感情唱同一首歌, 很容易让学生厌倦。

老师应该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受和感情演绎歌曲及乐器, 在演绎中理解和体验音乐传递给人的思想和精神。 演绎完之后, 老师应该和学生互动交流, 一起分享对音乐的理解。

演唱一首歌曲, 弹奏某种乐器, 没有对与错、好与坏, 只要融入学生自己的感情和思想, 音乐教学就是有价值的。

任何领域的创新都会面临风险, 唯有教学创新不能失败, 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未成年学生。 创新教育不是实验, 而是实践, 小学音乐创新是把艺术文化落实在教育教学的创新中, 让学生在音乐的魅力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杜海燕.分析小学音乐教育的创新[J].才智, 2013, (11) :57-57.

上一篇:百合的组织培养下一篇:动物摄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