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养猪技术范文

2024-05-13

生态养猪技术范文(精选12篇)

生态养猪技术 第1篇

1 生态养猪的概念

生态养猪就是以生产健康食品为目的, 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 顺应自然规律, 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来从事高效的养猪生产。生态养猪是一个跨学科行业, 涉及养猪学、动物营养学、环境卫生学、生物学与土壤肥料学等。它以养殖业为主体, 对猪排泄物进行科学处理, 实行农牧结合, 做到科学利用、互相促进, 实现低投入、高产出、少污染的良性循环的生态养猪系统工程。生态养猪技术打破了养殖业的传统生产模式, 使养殖业实现无污染、零排放, 是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保证。

2 生态养猪的模式

2.1 猪———沼气———鱼———果、粮模式

猪排泄物排入沼气池产生沼气, 沼液流入鱼塘, 最后进入氧化塘, 经净化后再排到稻田灌溉。利用沼气渣、鱼塘泥作肥料, 施于果园或农田, 既可减少粪便污染环境, 又可降低农作物种植成本, 更可改良土壤, 保持生态平衡, 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养殖结构。

2.2 禽———猪———沼气———鱼模式

鸡粪、鸭粪发酵后可掺入配合饲料喂猪。在猪栏旁建1个沼气池, 利用猪粪制取沼气, 沼液流入鱼塘养鱼, 可提高鱼产量, 沼渣还可用作果树、蔬菜和水杉的肥料, 从而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严密的生态产业链。

2.3 禽———沼气———猪———粮模式

鸡粪便可作为沼气池发酵的原料, 这样既重复利用了鸡粪中的有机物质, 又净化了鸡场本身及周围的环境。所产沼气可用于孵化、鸡舍保温和生活用能源, 从而节约大量煤炭。在猪饲料中添加沼渣, 再以猪粪、沼渣肥田, 可提高土壤生产能力, 节省化肥。

2.4 鸡、兔———猪———沼气———果菜模式

畜舍上层养鸡、兔, 下层养猪, 鸡、兔粪便可用作猪饲料的一部分。猪圈、厕所与沼气池相通, 粪便等废弃物从沼气池入口进池, 产出的沼气供生活用, 沼液及沼渣作为果园、中药材等植物的肥料, 可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3 生态养猪的关键环节

3.1 地址的选择及建设

猪场的选址和建设要符合当地政府的畜禽养殖区划, 避开禁养区、限养区和城镇建设规划区, 尽量选择在交通方便、水电充足、排水顺畅、与外界相对隔绝的低山、缓坡的果园、茶园、竹园等地。山区的优势在于山多、植被良好、空气清新、水质无污染, 发展生态养猪的空间较大。这是发展生态养猪的先决条件, 可以适度开发利用。

充分利用不同季节空气的流向建设猪舍, 设置卷帘机等可调节通风的设施, 以控制猪舍空气流向和流速。猪舍房顶及窗户充分考虑太阳的日照规律, 使其适合养猪生产的需要。过去许多集约化猪场由于选址不当, 以致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最后不得不面临关闭和搬迁, 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2 环境的科学治理

养猪碰到的就是污染问题, 若不及时治理, 规模愈大、时间愈久污染愈严重。生态养猪的核心就是通过排泄物的综合治理, 创造良好的养殖环境, 善待动物、健康养殖, 达到资源循环利用。实际养殖中, 把沼气池建在塑膜暖棚猪舍的下部, 可解除北方寒冷气候条件对生产沼气的影响。目前较为成功的治理模式是猪———沼气———果菜 (茶、牧草、鱼) 的农牧结合型, 综合利用废弃物, 以达到增收减污的目的。

在山区特别是低山、缓坡、山沟的面积大, 发展养猪业的空间和潜力也大。在排泄物的治理上, 利用山地的自然落差和空旷的非农地种植牧草、发展林果、茶叶、竹林等来就近处理, 治理的成本低, 环境易改观、综合效果好。

3.3 品种的选择及管理

3.3.1 推广优良的品种

生态养猪要取得较高效益就得从品种抓起。而且, 良种猪生长快、抗病率强、饲料报酬高。优良猪种、提高饲料转化率是大幅度提高养猪业生产水平和猪肉品质以及市场竞争力最积极的因素。用优良品种猪代替劣质种猪, 提高饲料报酬, 母猪的繁殖性能和仔猪存活率, 实行良种配套, 充分发良种的作用, 增产增收。目前, 杜长大、长大杜是理想品种组合。

3.3.2 自繁自养及全进全出

坚持自繁自养是防止外来输入性疫病的有效手段之一。我国养猪业仍受重大疫病的威胁, 流通频繁, 消毒、隔离不彻底, 由此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因此猪场应根据养殖规模, 有计划地到无疫情的、信誉度高的合格种猪场引进优良种猪进行培育, 实行自繁自养;有条件的猪场可开展人工授精技术, 提高种公猪的利用率。总之, 要尽量减少与外界接触, 杜绝外源性疫病的传入。

为有效减少疾病的发生与传播, 规模猪场应实行全进全出的养殖模式。猪舍经严格消毒空栏一周以上方可进下批猪。车辆、笼具等需经严格消毒后方可进场, 保持养殖区域的清净与安全。

4 生态养猪的效果

生态养猪技术 第2篇

关键词:高架网床;节能减排;生态养猪技术

笔者所在的广西博白县历来就有悠久的养猪传统,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但伴随着养猪业的发展,养殖污染及环境保护问题愈加突出,成了困扰养猪业发展的一大瓶颈[1]。在县领导的推动及对欧美先进国家养猪技术发展考察基础上,结合县域气候地理条件特点,通过技术攻关,积极探索节能环保、高效益的养殖新方法,创立出了高架网床节能减排生态养猪这一契合南方特点的新型养猪技术,为从源头上降低养殖污染并最终实现零排放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1传统养猪行业存在的污染问题

长期以来,“脏、臭、累”是我国生猪饲养行业所无法回避的一个严峻问题。我国是猪肉消费大国,也是生猪饲养大国,年产猪肉量几千万吨,占全球产量的一半以上。据实地测算,饲养一头生猪需要用水0.05t,需排废水0.04t,碳排放量等同于19个身体健康的成年人,其氨氮排放量严重超过土地承载能力。按国家标准,废水处理最低需20元/t,这对规模化养猪企业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特别是2015年被称为史上最严环保法的出台,更是使广大养殖企业雪上加霜。但生猪饲养不等同于其他污染企业,这些企业往往集中于不发达地区,事关广大农民的经济效益,且其污染特点不是急剧性的,不能简单采取关闭就了事;同时,生猪饲养是关系民生工程的大事,必须慎重对待之。即使部分地区采用了水泡粪饲养模式可以节约部分用水量,但因为广西地区气候高温湿热,虫蛆蚊蝇较多,各种有害气体很难得以排除,加之生猪粪污量比较大和区内山区较多实际情况,配套设置难以大面积展开建设的实际情况很难得到克服,为此,高架网床生态养猪模式成为了必然的选择[2]。

2高架网床生态养猪技术的概念及特点

2.1高架网床生态养猪技术的概念

针对传统养猪模式中的弊端,特别是对外在环境产生的巨大污染,生态养猪模式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重视。其中,高架网床技术是目前发展较好的一种新型养猪模式。该模式主要包括高架网床、通风道和排污道等主要设施。该技术将猪舍分为2层:底层为集粪区,表面要用水泥进行硬化,高度设置成1.9~2.5m,并安装好控湿、控温和控风设备;二层为饲养区,生猪在这一层进行饲养,高架网床由全漏缝地板编织成,围栏将其分为几个猪圈,二层的入口处应设置有降温通风设备,内部高度应为2.4~3.5m。

2.2高架网床生态养猪技术的特点

同传统养猪技术相比,高架网床技术能够使每头生猪饲养成本降低约200元,排污量减少约90%,通过林木和鱼塘的消纳,实现零排放、零污染的目标。同时,还尽量少的占用耕地,不使养殖规模扩大过度;实现了栏舍的免冲洗,减排节能效果很好;全漏缝,使猪群远离粪便污染,尽量降低猪患病概率;实现了集约化生猪养殖,通过高度自动化,降低了人工成本;设计了固液分离、干清粪和雨污分流,结合微生物发酵、沼气及林木消纳,确保了良好的治污效果。表1为高架网床同传统生猪饲养模式对比表,从表1中可以看出,高架网床生态养猪模式有其自身显著的特点。

3高架网床生态养猪技术的工艺

高架网床生态养猪技术对工艺上的要求并不是很高,猪在网床上方饲养,通过下方的全漏缝将排泄物全部落到底层地面。底层的水泥硬化地面设计成30°~40°的斜度,通过人工就可以很方便地将粪便进行收集。猪尿通过30cm×30cm的收集沟进入固液分离池进行处理,猪粪在这一环节实现了脱水处理,使猪粪渣同猪尿有效分离开[3]。一般情况下,猪粪渣都能够控制在60%以下的含水量,这就便于后期的打包外运工序,使其非常方便地用于农田有机肥。另外,工序中所产生的污水还能够通过沼气池的发酵用在经济林木等的喷灌上,更加节约了种植业成本。猪舍设计有雨污分流,通过屋顶的集雨槽和栏舍边的雨水沟,使雨水得以直接外排,防治污水进入污水池形成二次污染,而污水沟内污水经过专用管道进入到固液分离系统中。有的养殖企业还将微生物技术配以适宜饲料配比以除去猪粪臭味,从而降低粪便对环境污染,或者采取自动刮干粪技术,克服了现有机械刮粪方式下粪尿水一起刮的传统模式,确保了清粪技术高效有序。

4高架网床生态养猪技术的优势及前景

高架网床生态养猪技术的优势非常明显,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一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节能减排。所养生猪排泄的粪便由漏缝板漏到底层地面,使生猪同粪尿实现了有效分离,使养殖过程中所用栏舍实现了免冲洗,养殖所用水量降低了90%以上,污染处理系统压力大大降低,从源头上控制了整体排污量。同时,栏舍的用电量比较少,每个猪舍平均只需100元左右水电费进行运转,降低了额外养殖成本。二是提高了生猪整体抗病免疫力。生猪在高架网床的上方生活,使其远离了氨气等有害气体的不良影响,使空气保持了较好的控制质量,生猪的抗病力显著提高,死亡率明显降低,患病猪的出现大为降低,并最终降低了药品,特别是抗生素等的滥用。另外,由于猪身上的汗腺不是很发达,自身很难通过排汗的方式排出体内所产生的毒素,而排泄物又是毒素积累的主要地方,高架网床饲养模式下,生猪远离了粪污,自然就会减少疫病发生;同时,清洁的环节也保证了饲料较高的转化率,实现了集约增效。三是获得了较高的养殖效益。经过实际测算,肉料比达到了(1∶2.75)~(1∶2.5),明显高于传统养猪业(1∶3.5)~(1∶3)的肉料比,普遍可以提前约半个月,即在4个月时达到120kg时生猪就可以出栏,缩短了出栏时间,生猪的平均饲养密度达到了0.8m2/头。平均测算单头生猪可节约1~1.5kg饲料,至生猪出栏每头可以最多节约七八十千克饲料,很明显可以有效提高生猪饲养利润。四是有效降低了人工成本。因高架网床模式下并不需要经常对栏舍进行冲水,从而使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明显降低。如果条件好的养殖户或企业再辅之以自动投料设备,则单个工人就可以喂养三四千头生猪,这是传统养猪业所无法比拟的优势。经过养殖户实际工作,采用高架网床饲养方式,平均猪肉降低成本最低为2元/kg,提高了经济效益。

5结语

当前,广西全区特别是笔者所在的博白县养猪业正处在转型升级提高的关键时期,由于高架网床所具有的产业增效明显、污染减排效果良好的显著优势,势必得到业界及广大养殖户的高度关注,也是传统生猪养猪业的必然发展方向,这对未来建立生猪饲养中心下全程兼顾有益微生物菌群的微生态现代农业系统,并进而逐步推广至肉牛奶牛、肉鸭肉鸡养殖等方向,意义将会是十分积极的。

参考文献:

梅州生态养猪念活“循环经” 第3篇

近年来,梅州坚持把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作为推进特色宜居城乡建设的重要举措,大力推进生态养殖与健康养殖,涌现了一大批生态养殖的典型,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显著成效,畜牧业生态与健康养殖之路越走越宽,为梅州稳定保持生态环境优势发挥重大作用。

养殖废物资源化

花木电力齐发展

宝兴农牧的养殖基地建在通往山顶的缓坡上,记者走进生猪养殖场,没有臭气熏天,污水横流。整齐划一的猪舍四周,花香扑鼻。

“现在人们都很关注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我就想在无污染的环境下养出老百姓都吃得起的放心猪。”宝兴农牧董事长李志鹏告诉记者,发展生态养殖的想法在他心中酝酿已久。近年来,在梅州、兴宁市政府的支持下,该企业积极探索“资源循环型生态养殖”模式,不仅实现了养殖废弃物零排放,也使企业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一跃成为大型现代化农牧企业。

宝兴农牧一期猪场存栏种猪2000多头,二期存栏种猪2500头,年出栏种猪及商品大猪9万多头,是梅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是梅州农业源污染减排大户。为发展生态养殖,李志鹏不惜重金,开垦荒山,将养殖基地建在地势较高、空气流通性好的半山腰上。“一来可以为养殖营造一个山水田园的好环境,减少疫情的发生,二来远离了居民区,不会影响到居民生活环境,还能有足够的场地进行粪便废水的无害化处理与林木种植,实现资源循环化利用。”李志鹏介绍说。

“对于养猪业而言,最头痛的就是猪粪猪尿等,处理不好,就会直接影响环境,但如果用对了地方,猪粪猪尿完全可以变废为宝。”李志鹏表示,为实现猪场粪污处理与资源利用,公司建造了大型沼气工程系统,将种养有机结合起来,用沼气发电,沼渣做高效有机肥,而黑臭的沼气液经处理后清澈见底,可养鱼、可用于林木灌溉,养殖污染物不仅达到了零排放,而且每年还可减排COD1732吨,氨氮131万吨,温室气体减排2.1~2.8万吨。

“沼气工程在解决了污染问题的同时,也给养猪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李志鹏告诉记者,该套系统可日处理污水200吨,每年可发电量103万度,每年可为养猪场节省电费约67万元。沼气池水渣分离后,用沼渣制作的有机肥料,除了供给自己的花木基地使用外,还卖给合作的蔬菜基地及果园林场,仅此一项可为企业增收200多万元。

在养殖基地,记者看到猪场周边山地都分区种上了各种名贵花木,“现有4个苗木基,占地约2500亩,种有各种名贵花木20多万株,大部分出口南韩及销往国内珠三角地区,产品供不应求,产生的效益比养殖效益还好”。

打造生态健康养殖梅州样板

宝兴农牧就是梅州市畜牧业生态规模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只有走生态、循环之路,畜禽养殖业发展才更持久。”梅州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宝兴农牧通过“猪粪污-沼气-发电-花木”的生态健康养殖养之路,“念”活了种养“循环经”,扶持并带动一大批中小型养猪场和养殖专业户,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得到了省市领导的肯定,并在全省推广运用。

“十二五”以来,梅州市大力推行标准化规模生态养殖模式,通过重点扶持龙头企业,狠抓示范基地建设,广东宝兴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客乡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等13家养殖场被列为农业部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24家猪场被列为全省重点生猪养殖场,为全市乃至全省生态养殖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养殖户改变粗放养殖模式,向生态健康养殖模式转变。

梅州还积极从探索养殖末端污染治理模式入手,升级改造治污设施,推广干清粪方式,建设雨污分流、沼气池、厌氧池、氧化池、粪便堆放场等污染治理设施,加大养殖废弃物的肥料化和沼气化处理,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进一步控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梅州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市共209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通过完善污染治理设施得到了国家减排核算认定。

“与此同时,在生态循环理念发展的带动下,梅州积极推广‘畜(禽)-沼-果(林、菜、稻、鱼)’等多种生态畜牧业模式,积极引导养殖场(户)走以牧促农、以牧促林、以牧养鱼的发展路子,大力推进农牧结合、林牧结合、渔牧结合的生态健康养殖模式,通过发展绿色现代畜牧业,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

严抓畜禽养殖污染不松懈

近年来,梅州市畜禽养殖业得到迅猛发展,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量占比也在快速上升,养殖业发展带来的污染,成为梅州城市化进程中绕不过的难题。

“虽然目前全市在大力推行生态规模畜禽养殖,但由于多种因素制约,进展仍较为缓慢,尤其是‘散、乱、小’的养殖户较多,且以粗放型养殖为主,给减排工作带来不小的困扰。”梅州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坦言,梅州长潭水库、多宝水库水质由于受到上游跨界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问题的影响,近年来水环境质量呈现下降趋势。

加大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刻不容缓。2015年,梅州市制定印发《梅州市2015-2017年养猪业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进一步加强养殖污染治理和规范管理。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责任分工,同时,加大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和减排工作权重分值,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确保污染防治和减排各项工作得到全面落实。

在梅州兴宁市合水镇一家养殖场内,猪舍空空如也,树立在场区旁边“禁止畜禽”养殖的牌子格外显眼。“去年年底这个时候,水库周边还经营着上百家养殖场,没想到半年时间都不到,库区周边的环境有了这么大改善。”常来附近钓鱼的村民张某感慨:“猪场关闭了,不再有臭气,库区水质也比以前好了很多。”

据介绍,去年,梅州在全市范围内掀起一轮整治“风暴”,环保、畜牧、农业等部门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多次开展联合执法行动,依法查处、限期搬迁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养殖场,清理整顿禁养区内的养殖场,截止2015年底,全市共关闭禁养区内猪场208 家,处理禁养区内生猪数14186头,整治工作初战告捷,得到了群众的好评。

去年,梅州市还编印了5万份《梅州市养猪污染防治技术指南》发放到养猪场(户)手中,并与养猪场(户)负责人签订了《承诺书》,积极引导畜禽养殖场建设治污设施,完成梅州市正绿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15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工程。

“在梅州市政府的推动下,目前全市正大力推广规模化养殖场污染深度治理设施”,梅州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按照广东出台的“以奖促减”政策,完成污染深度治理设施建设的规模化以上生猪养殖场,获得环保部认定后,最高每出栏一万头生猪可获20万元的奖励,加大了养殖户的积极性。

生态环保养猪技术 第4篇

生态环保养猪法是结合当地的农村养猪实际情况, 借鉴国外生态养猪经验及现代微生物发酵技术, 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 经试验成功开发的一种零排放、无污染、低成本、高效益、操作简便的生态环保养猪技术。新建发酵床猪舍一般需200~400元/m2, 如果在原有猪舍基础上进行改造, 发酵床猪舍一般需100~200元/m2, 其中垫料需40~60元/m2, 复合菌种和营养液需8~10元/m2。发酵床生态养猪与传统养猪法相比, 不计优质优价和养殖周期缩短因素, 每头猪 (按净增重80 kg计算) 可降低生产成本90.4元, 经济效益显著。

1 技术原理

生态环保养猪法, 就是尊重猪的基本权利、遵循自然规律、尽最大可能地利用身边的所有自然资源从事养猪生产。将有益菌种按一定比例与锯屑、秸秆、花生壳、稻壳等有机物混合制成有机复合垫料发酵床, 猪在这个床面上生长, 可满足对温度、微生态、通风透气等生理性需求, 环境好, 生长发育快。

同时利用生猪的拱翻习性, 使猪粪、尿和垫料充分混合, 微生物菌群以尚未消化的猪粪、尿为食饵, 繁殖滋生就地将其分解和清除, 同时向生猪提供无机物和菌体蛋白, 从而形成无蝇虫、无臭气、零排放、无污染的生态化、低投入、高产出的良性循环生态养猪体系。

2 技术特点

2.1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垫料中的大量有益微生物具有很强的活性和分解能力, 可将猪排泄在床上的粪、尿迅速有效地分解、转化, 无需人工清扫、冲洗圈舍, 圈舍无臭味, 无污水和粪尿外流, 对周围河流、地下水、土壤等环境不产生污染, 从根本上解决养猪的环境污染问题[1]。

2.2 节省饲料, 降低成本, 提高效益

猪具有拱食习性, 微生物分解粪尿转化为可被猪食用的无机物、菌体蛋白、易发酵的糖类, 给猪提供一定的营养, 从而减少精饲料的供应。

2.3 发病率下降, 减少用药, 提高猪肉品质

发酵床中有大量有益微生物, 增强猪的抗病力, 可大幅降低疾病发生, 特别是消化道疾病的发生[2]。不仅减少用药量, 减轻药费负担, 同时还可提高猪肉的品质。

2.4 垫料可成为优质、无公害的有机肥料

18个月后垫料每吨可卖几百元以上, 真正实现高效节能、生态环保[3]。应用该技术养猪可节约饲料15%~20%, 减少用药40%, 节约用水90%, 降低用工80%以上, 缩短育肥周期10~15 d, 节省建设投资25%以上, 出栏一头猪可增效80~100元。

3 技术应用

3.1 制作使用好复合菌种和营养剂

发酵床生态养猪的关键技术是发酵床中的有益菌群成功分解、消化猪只排泄的猪粪、猪尿, 从而达到无污染、无排放、无臭气的新型环保生态养殖的目的。

生物技术借鉴日本、韩国的经验, 引进日本的第1代纯原菌种与当地采集的天然有益微生物菌群通过优化组合, 进一步培养、提取、扩繁, 制成适应当地且具有较强分解活力的有益微生物原种菌群[4]。将微生物原种菌群与营养剂按比例混合, 添加载体, 即制成复合微生态制剂;将这种复合微生态制剂按一定比例添加到发酵床中, 主要是对猪粪、尿等有机物进行发酵和分解转化, 并起到调节室内温度的作用, 使猪舍内无臭味, 温度适宜。

铺设发酵床时, 特别要选用好复合菌种 (益生猪伴侣) 和有机物垫料营养剂 (益生猪伴侣专用营养液) 。在猪舍中每立方米垫料中加入复合菌种300~500 g, 每立方米垫料加入营养剂800~1 000 mL, 充分发酵且成熟一个阶段。垫床时, 添加部分营养剂, 保持好微生物的活性, 促进微生物对猪粪尿的降解、消化, 使发酵床长期有效使用。

3.2 猪舍的建造

结合当地资源, 按要求对原有猪舍进行改造, 形成发酵床猪舍。一般选择地下水位低、通风良好的地势建猪舍, 一般要求猪舍东西走向, 坐北朝南, 采光充分, 通风良好, 南北可以敞开。

猪舍一般宽4~6 m, 长8~20 m, 立柱高1.8~2.0 m, 顶高3 m左右。一般每头猪占地1.2~1.5 m2, 猪舍后墙高2.2~2.5m, 在后墙每隔1.5 m留1.2 m×1.5 m的窗1个, 窗离通道地面高20~30 cm;屋脊高3.8~4.5 m, 屋面的2/3为无光区, 1/3有光区 (二阴一阳) , 阴阳面之间有可自由开闭的窗子, 隔2~3 m留0.4 m×1.2 m的窗1个, 阳光可照射整个猪床面积的1/3。

屋顶要做好保温隔热设计, 以利于冬季保温及夏季隔热, 房顶设有可自由开闭的窗子, 阳光可照射整个猪床面积, 南北墙可设大窗或使用卷帘, 使太阳可照射整个猪床充分发酵, 使微生物大量生长繁殖。如果用温室大棚养猪, 既省事又省钱。因为大棚造价低, 气候更容易调节。冬天采光好、保暖, 猪可以安全越冬;夏天南北窗开启或卷起卷帘, 可以通风、降温。舍内北侧留宽1.0~1.2 m的饲喂通道, 靠通道建自动给食槽和饮水槽, 设自动饮水器。靠食槽建1.2 m宽的饮食台, 其余部分建深90 cm、宽3~5 m的发酵床, 通常每间猪圈净面积约25 m2, 可饲养肉猪15~20头。

根据猪场所在地水位的高低, 发酵床分地上式、地下室、半地上半地下混合式。地下室发酵床, 在地面以下深挖90 cm;地上式发酵床, 在地面以上砌成高90 cm的坑;混合式发酵床, 在地面以下挖深40~50 cm、在地面以上砌成高40~50 cm的坑。床底均为土地面夯实即可, 建好后填满制成的有机垫料、发酵好的菌种混合垫料, 2~3 d后即可投入使用。

3.3 发酵床的制作

(1) 材料的准备。发酵床垫料的制作是重要环节, 垫料所用最大宗的原料为农作物下脚料, 如谷壳、秸秆 (8~10cm) 、稻壳以及锯屑 (不能用防腐剂处理) 、树叶等, 需少量的米糠 (禁用酸败、发霉米糠) 、新鲜猪粪、黄土、粗盐。其中垫料中的谷壳或秸秆主要起蓬松作用, 使垫料中有充足的氧气, 锯末、米糠起保水作用及为微生物提供营养源。无论采取哪种垫料组合, 所掌握的原则就是要保持一定的吸水性和透气性。

复合菌种 (益生猪伴侣、营养液) 能发酵、分解猪只的排泄物, 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 增殖有益菌、抑制病原菌;促进饲料吸收, 提高饲料报酬, 提高猪只抗病能力。

(2) 发酵床的制作原理与模式。垫料制作的过程其实是物料发酵的过程, 其目的是在垫料里增殖和扩大有益菌群的优势, 通过发酵过程产生的热量杀死有害菌。目前垫料制作模式有2种, 即分层垫料制作模式和均匀垫料制作模式。分层垫料制作模式, 下面铺厚30~40 cm的木条、木段、玉米桔秆等, 踏实, 上面添加锯末和其他垫料原料, 中间添加一些新鲜土、食盐、新鲜猪粪、复合菌种。最上面是发酵、成熟好的不同原料组合的菌种混合垫料。均匀垫料制作模式, 采取不同的原料组合加上复合菌种混合均匀充分发酵, 成熟后使用。

(3) 垫料的堆积发酵。将垫料原料如锯屑、花生壳、稻壳、草粉等与复合菌种 (益生猪伴侣、营养液) 按比例充分混合搅拌均匀, 并堆成梯形状, 在堆积和搅拌过程中不断喷干净生活用水与营养液, 使垫料水分保持在45%~50%, 堆积好后周围盖上麻袋保温, 开始发酵。

发酵期间, 每天测量发酵温度, 并做好记录。从第2天开始在不同角度的3个点约20 cm深处测量温度, 看温度是否上升到45~50℃, 否则要查找原因。待以后温度逐渐升高到65~70℃为止, 则发酵成功, 冬天发酵时间7~10 d, 夏天5~7 d。如发酵1周后, 如果温度还有上升、有臭味时, 这是因为水分过多, 应再次调整水分, 加入复合菌种直至成功。当垫料推开时气味清爽、没有臭味时, 即可在栏舍内摊开铺平。再用少部分混合好的不用发酵的锯末子、花生壳、稻壳、草粉等混合物覆盖上面整平, 24 h后方可进猪。如猪在圈中跑动时, 出现灰尘, 说明表层垫料太干, 垫料水分不够, 应根据情况喷洒些水, 便于猪正常生长发育。

3.4 发酵床的地面管理

猪舍中的锯屑等垫料变少时, 适当补充缺少部分, 并同时补充复合菌种及其营养液。为利于猪拱翻地面, 猪的饲料喂量应控制在正常量的80%左右。由于猪的定点排粪习惯, 当粪、尿成堆时, 可在周围干燥区域轮流挖坑埋上, 以便于充分分解。要经常检查床面湿度, 以50%~60%为宜, 如水分过多应打开通风口, 利用空气调节湿度, 在特别湿的地方加入适量新的锯末、谷壳;如床面太干燥, 可向垫料表面喷洒适量水分, 既要保持松散, 又不能有扬灰, 否则猪容易得呼吸道疾病。

进猪1周后, 根据垫料湿度和发酵情况每周翻耙垫料1~2次, 使垫料疏松, 表面平整;每50 d用叉子或便携式犁耕机大动作深翻垫料1次;间隔1个月或垫料明显减少时, 撒一些含有复合菌种及其营养液的发酵垫料, 可以提高微生物的活力, 加快对排泄物的降解、消化速度。

猪全部出栏后, 将垫料从底部翻出, 放置干燥2~3 d, 适当补充一些米糠、菌种的混合物, 重新堆积发酵。

3.5 保持适当的饲养密度

7~30 kg猪一般每头猪占地0.8~1.2 m2, 30~100 kg猪一般每头猪占地1.2~1.5 m2。单位面积饲养猪的头数过多, 床的发酵状态就会降低, 不能迅速降解、消化猪的粪尿。

3.6 做好疾病控制工作

进入发酵舍前必须做好猪只驱虫疫苗注射工作, 且要求猪只大小必须较为均衡、健康。饲养时如发现猪只发病应隔离观察、治疗;猪饲料中最好不要添加抗生素等催肥或防病, 以免发病猪只代谢物中的药残杀死发酵床的益生菌, 影响对粪尿的降解、消化。

3.7 环境消毒

生态环保养猪法并不否定和排斥消毒措施, 在正常管理条件下, 猪舍内垫料范围不直接使用广谱消毒药进行消毒, 也不提倡对猪群实行带猪消毒, 以保证舍内有足够的有益菌浓度。一般情况下, 可在舍内走道、饲喂台、墙壁等采用火焰消毒等物理消毒措施, 垫料区实行深翻堆积发酵, 利用生物热杀灭病原微生物。猪舍外, 可按照正常程序消毒以阻断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

3.8 饲喂

饲养过程中饲料可控制在通常日喂量的80%~90%, 进猪后的前10 d可在饲料中按0.05%~0.10%的比例加入发酵菌种 (如果饲养全过程中添加发酵菌种效果会更好) , 补充猪只体内的有益菌群, 猪只排泄物中有益菌群增多, 可提高微生物的活力, 能加快对排泄物的降解、消化。

(1) 应用该技术对谷壳、锯屑、秸秆和猪粪尿等固体废物进行综合利用, 最终形成优质有机肥返田, 实现养殖业良性循环发展。

(2) 应用该技术不用打针、吃药, 显著提高猪肉的品质, 从而生产出真正意义上的安全无公害猪肉。应用该技术, 发酵床中的有益微生物菌剂能够将猪粪尿迅速有效地分解转化, 猪粪尿直接消解在发酵床内, 不用除粪和污水处理等, 大大减轻劳动强度, 节约水、电等资源。人均可养猪500~1 500头, 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养殖污染物的零排放, 从根本上解决养猪的环境污染问题, 生态效益突出。

4 前景展望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健康猪肉的需求越来越大, 同时人们的环保意识也会越来越强。现代养猪业已经向节能、环保、安全、高效的方向转变, 要求在提高产量的同时, 兼顾环境因素和能源因素, 并要获得一定的回报。生态环保养猪法是新兴的养猪技术, 虽然现在还处在发展初期, 但它的经济性、环保性已充分显现, 这一技术必将逐步成为今后发展规模养猪的重要途径, 发展前景极为广阔。

参考文献

[1]刘成丰, 纪新华.冬季暖棚养猪技术要点[J].农业科技与信息, 1996 (9) :33.

[2]杨红霞.新型节粮快速养猪技术[J].科技信息, 1997 (7) :22-23.

[3]赵炜.农家型粮养猪效果好[J].农技服务, 2000 (6) :30.

生态环保养猪方式的发展趋势 第5篇

生态环保养猪方式的发展趋势

中国传统养猪产业给人的印象一直是又脏又臭又累,而现在这一情况正逐渐得到改变。中国农业大省目前正大力推广一项生态环保养殖技术,逐步实现养猪产业低污染、低排放和无臭气。拥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力厂技术力量雄厚,拥有丰富的制造经验,不断吸取用户的反馈意见,根据用户需求精心设计制造各出各种系列高效的养殖设备,并为客户长期提供售后服务。养猪设备厂自80年代以来由于养猪相继发展,养猪规模越来越大,年产肉猪1万、2万,商品猪场迅速发展。在养猪产业的发展的同时也大力推动了养猪设备的发展。传统的养猪方式每天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清理排泄物。而生态环保养猪技术能迅速有效地降解猪的排泄物。而且垫料在使用3年后成为优质生物有机肥,可直接用于果园、农田,每立方米的价格高达1000多元人民币。中国不仅是猪肉消费大国,而且是生猪生产大国,每年猪肉产量将近5千万吨,占全球总产量一半左右。与此同时,污染问题也一直困扰着中国养猪户。

据测算,一个千头规模的养猪场,日排泄粪尿量可达6吨,年排泄量则在2千吨以上。市场的波动仍然很大,不管养多少,有一头算一头,养一头也给补100元,我国养猪事业迅速发展,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但人均资源缺乏,规模养猪应重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

生态养猪技术 第6篇

笔者看到,这里漫山披绿,空气清新,山坳深处,4排共3万平方米的标准化猪舍依次排开。

“你肯定不相信,办公生活区旁边就是猪舍。”李金汉笑着说。据他介绍,宽泰公司的猪舍没有呛人的臭味,实现了污染零排放。

“过去,宽泰公司的养猪场和传统养猪场一样,将污水直接排放出去,对周边村民影响很大。畜牧业不走环保道路是没有发展前景的,通过市场考察,我们发现循环农业发展潜力很大,于是在环保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坚持走循环农业道路。”李金汉介绍。

2011年,宽泰公司依托河南牧源公司,依据循环农业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理,进行粪污循环利用方案设计,通过技术集成,先后投资280万元,建成规模化养猪场粪污循环利用模式,解决了猪场粪便污染问题。

据了解,前几年,生猪市场低迷,虽然280万元在有些人看来是没必要的投入,但这一举措却让宽泰公司尝到了甜头。为了消纳区域内部的固体猪粪、菌渣等废弃物,公司流转了2475亩土地,投资四百多万元,完成了有机肥加工生产线、粪污沉淀地、厌氧反应池、沼液储存池建设与生产,年产有机肥5000吨,处理废污1.5万吨,年节约有机肥原料成本约240万元。

在发展过程中,李金汉利用自身粪污循环产业链的优势,通过粪污循环利用模式,让宽泰公司将养猪产生的猪粪、污水经过沼气发酵、固体粪渣利用以及沼液综合利用等多道工序,形成了“生猪养殖—有机肥产品—沼气发电—生产生活能源—植物施肥—鱼塘养殖”生态循环的立体种养模式,养猪场变成了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绿色工厂,给公司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去年我们试种了640亩小麦、690亩玉米,预计今年可获高产。”李金汉说。

该公司利用流转的土地先后建起了小麦、水稻、玉米、林果等种植基地。玉米粒、豆粕、麸皮、稻糠等都成了生猪饲料的主要来源,既解决了猪粪的环境污染问题,又降低了饲料成本,增强了猪的免疫力,保证了猪肉品质。

李金汉的公司在当地率先引进了沼气发电技术。“沼气发电满足了职工的生活用电,多余的电用于企业生产。”李金汉说。该公司每年利用沼气发电,既避免了沼气直接排放破坏大气环境,又为猪场年节约电费近14万元。同时,发电产生的余热可通过管内闭路循环,夏季用于污水加温,冬季用于小猪保温。猪舍里还安装了空调,可消化一部分用不完的电能。

经过4年发展,宽泰公司已成为老河口地区最大的生猪繁育、育肥企业,固定资产达6100万元,员工达40人,年出栏生猪种猪达两万多头,年销售收入达1500万元。公司先后获得“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湖北省储备肉活畜储备省级基地”“农业部生猪标准化示范场”等称号。

李金汉表示,他们将坚持生态高效养殖模式,力争到2018年使母猪种群数量达到5万头,实现产值6000万元。还将对出栏生猪进行深加工,直接将高品质猪肉打入市场,打造湖北乃至全国有名的无活菌鲜肉供应基地。

(作者联系地址:湖北省老河口市秋丰路社区服务中心邮编:441800)

绿色生态养猪技术要点 第7篇

饲料是多种病原微生物的重要传播途径, 饲喂安全饲料, 是生产安全猪肉的源头。对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 应依法严格管理, 加强监控、检测, 严禁使用和严厉查处违禁药物。同时, 要加强饲料原料的检查和监控, 禁喂霉烂变质和剧毒农药污染严重的饲料。此外, 开辟新型绿色安全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如种植无公害高产优质青绿饲料, 使用经国家畜牧部门批准的微生物制剂、酶制剂、酸化剂、中草药制剂和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制剂等。还应在远离化工、农药、河流、村庄等污染源的地方建场, 饲喂无污染的饲料和饮水。我国新的《饲料卫生标准》规定了饲料、饲料添加剂产品中有害物质及微生物的允许量, 饲料中的砷、铅、氟、霉菌、黄曲霉素、铬、汞、镉、氰化物、亚硝酸盐、棉酚、异硫氰酸酯、恶唑烷硫铜、六六六、滴滴涕、总细菌数均不得超标。在微量元素中, 对铜也作出了严格的限制。

2、饮水

饮水中有害微生物广泛存在, 且在水中生存时间较长, 对饮水消毒处理非常重要。应常取水样送有关部门进行微生物和水质检验, 并坚持常年用漂白粉、高锰酸钾、百毒杀等进行饮水消毒。达到畜禽饮水水质标准, 使用水质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中的水色、浑浊度、总硬度、p H、溶解性总固体、氯化物、硫酸盐、细菌学指标中总大肠杆菌数, 毒理学指标中的氟化物、氰化物、总砷、总汞、铜、铬、镉、硝化盐等均不得超过标准值, 并不得有异味和肉眼可见物和农药的马拉硫磷、内吸磷、甲基对硫磷、乐果、林丹、百菌清等, 确保饮水的卫生安全。

3、兽药

当前最严重的问题是超量和滥用药物。诚然, 生猪一旦患病, 应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 对症下药, 按药品说明书规定用量, 或因某种药物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稍加用量也是允许的, 但所用的药物应符合国家《兽药典》、《兽药规范》和《兽药质量标准》, 尽量不用或少用抗生素类药和激素类药。禁用假冒伪劣兽药、麻醉药、兴奋剂、化学保定药、骨骼肌松弛药、未经国家畜牧兽医部门批准采用基因工程方法生产的兽药和未经国家农业部批准或已公布淘汰的兽药。对于允许使用的兽药, 都应严格按照用法用量使用。

4、环境

发酵床生态养猪技术浅述 第8篇

1 发酵床生态养猪技术的工作原理

发酵床式猪圈养猪是采用高科技手段采集特定有益微生物, 通过筛选、培养、检验、提纯等工艺流程, 形成具备强大活力的功能微生物菌种。再按一定的比例将其与锯末、稻壳或者秸秆、少量的麸皮等混合发酵制成有机复合垫料, 满足舍内生猪对保温、通气以及对微量元素生理需求的一种环保生态型模式。

2 发酵床

2.1 发酵床圈舍的修建

养殖场的选址要远离村庄、水源及公路1 km左右。修建猪舍一般东西走向, 坐北朝南, 采光、通风良好。猪舍跨度一般为9~13 m, 长度以修建猪舍地点的实际情况而定。四周砌墙放窗, 墙高为3~3.5 m, 屋脊高度为4~4.5 m, 圈舍里面用钢管隔成若干个单圈, 单圈面积一般在20~40 m2左右, 饲养密度按不同生长期养殖0.4~1.5 m2/头。在猪舍一端设一饲喂台和安装饮水器, 但要保证猪饮水时所滴漏的水往栏舍外流, 以防饮水弄湿垫料。圈舍的四面墙上要安装通风窗, 屋面朝南的中部可安装具有可自由开闭的窗子, 阳光可照射整个猪舍面积的1/3。

2.2 发酵床的种类

发酵床分为地上式、半坑道式和地下式三种。地上式结构、样式与传统猪舍接近, 四面砌墙, 墙的高度:仔猪为50~70 cm, 育肥猪90~110 cm, 一般要比垫料层高15 cm左右, 上面还要安装50~80 cm铁栏杆以防猪跑出。地下式发酵床要求向地面以下深挖90~100cm, 垫料高度为80~90 cm为宜。半坑道式发酵床介于地上式与地下式之间。

2.3 垫料层的组成

生物发酵舍零排放养猪技术的重要环节是垫料的制作, 垫料所用的原料一般为谷壳或者是米壳, 粉碎的秸秆、锯末、土和少量的粗盐, 约占垫料总重量的97%, 还有少量的麸皮和生物菌种。垫料的谷壳、秸秆主要起蓬松作用, 使得垫料中有充足的氧气, 锯末、麸皮则使起垫料的保水性及微生物营养源的作用, 土和粗盐给猪补充微量元素, 菌种是具有促进饲料吸收、抑制病菌发生, 提高稳定发酵状态、分解猪排泄物的作用。

2.4 垫料比例

发酵床垫料的比例按稻壳 (米壳) 或秸秆70%, 锯末用25%, 麸皮3%, 土和粗盐2%, 酵素 (生物菌种) 200~300 g/m2进行配制。

2.4.1 垫料制作。垫料制作的过程实际上是物料发酵的过程。其目的:一是在垫料中增殖优势有益菌群;二是通过发酵过程产生的热量杀死有害菌。制作过程无论采用何种方法, 只要能达到充分搅拌充分发酵即可。所用垫料的多少, 一般按所需垫料的数量和猪舍面积所决定。母猪、育肥猪垫料的高度是80 cm, 仔猪的垫料高度是60 cm为宜。

2.4.2 将所需的垫料按所用的比例数量混合均匀, 堆放在一起将酵素 (生物菌种) 用50倍的水稀释后, 均匀的喷洒在垫料上, 边喷洒边搅拌, 并且物料要保持一定的水分, 即物料用手捏紧时有水从指间渗出, 松开落地蓬松易散开较为适宜。

2.4.3 将拌好的垫料以80 cm的厚度均匀摊开在栏舍内, 上面用塑料薄膜覆盖保湿发酵, 随时查看温度, 一般发酵时间为10~15 d, 当温度达到70℃, 将覆盖的薄膜去掉, 再铺上10 cm未经发酵的稻壳 (米壳) , 待24 h后进猪。

3 发酵床的管理

3.1 垫料管理

对于一些不喜欢拱的猪, 用人工将粪便掩埋在垫料下, 同时定期对垫料及粪便进行翻倒掩埋。

3.2 水分管理

发酵床垫料除防止水分过大外还要防止垫料过干起尘, 垫料过细过干就应喷水, 以猪走动不起尘为准。

3.3 通风管理

发酵床一定要注意通风, 圈舍一般坐北朝南, 地势稍高。天窗及东西南北窗齐全。

3.4 防疫和消毒管理

外购猪在进发酵床舍前, 必须进行严格的隔离和消毒并要打好疫苗和做好驱虫工作, 控制疾病的发生。

4 效益分析

4.1 生态效益

目前我国的养殖形式逐渐向规模化发展, 现代规模的养猪, 提高了生产率, 但同时产生的粪便却难以处理。我国每年畜禽粪便产生量已达19亿t, 超过了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的2倍多, 采用发酵床养猪技术后, 所产生的粪尿在猪棚内经微生物完全被发酵, 迅速降解消化, 长期困扰人们的粪便处理难题得以解决。不在需要对猪粪采用清扫排放, 也不会形成大量的冲圈污水, 从而没有任何废弃物、排泄物排出养猪场, 大大减轻了养猪业对环境的污染。

4.2 经济效益

由于发酵床养猪技术不需要用水冲洗猪舍, 不需要每天清除猪粪, 可节水90%左右;生猪体内无寄生虫, 无需治病, 减少了抗生素、抗菌性药物的使用, 每头猪可节约药费5元左右;在饮水器中加入微生物原菌, 可使生猪提前出栏15~20 d, 节约饲料50 kg左右, 同时发酵床可代替产床进行繁育生产, 母猪胎均可增活仔猪2~3头, 胎均增收 (按现价计) 1 800元左右。发酵床产生的热量猪舍冬季不需要耗电耗煤加温, 节省能源支出。垫料在使用2~3年后, 形成可直接用于果树、农作物的生物有机肥, 达到循环利用, 变废为宝的效果, 在规模养殖场应用这项技术, 可给养殖场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青海省畜牧总站.养猪生产技术.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9.

生态养猪新技术在猪场的应用及效果 第9篇

1 生态猪场的布局与生产流程新技术的应用

1.1 科学选址

该生态猪场远离交通要道、城镇及居民区;周边3千米内无医院、畜禽屠宰及产品加工厂、垃圾及污水处理场、农化企业等高污染源, 避免了可能造成的污染。猪场建在山间的水源地, 保证了人畜饮用水质清洁无污染。

1.2 猪场布局与分区

1.2.1 生活区:

提供猪场员工吃饭、休息、运动、、淋浴、社交等生活的场所。

1.2.2 生产区:

猪场最重要的生产车间, 利用生产区间的设施设备, 通过精心的饲养管理, 让猪群的生产效能最大化。生产区分为繁育区和生长育肥区, 两区在同一区域的不同山头, 两者相隔300米。

1.2.3 生产辅助区:

主要用于猪场饲料原料储存和混合加工区间。现与某饲料加工省级龙头企业合作, 猪场只保留了一定的储存空间, 全价配合饲料随时可由饲料厂家供应。

1.2.4 猪只隔离饲养区:

为引进种猪、新购入猪只, 或者病猪的隔离饲养、观测、治疗区域。与生产区相隔200米, 是一套独立运行的饲养管理系统。

2 坚持生猪自繁自养与人工授精技术的应用

该猪场存栏生产母猪400多头, 以繁育杜洛克、大约克、长白猪三个瘦肉型猪品种的二元种猪为主, 饲养长大二元杂交商品猪为辅。建立了存栏10头成年公猪的生猪人工授精站。

3 猪舍建造与猪群饲养新技术的应用

3.1 猪群饲养新技术的应用

在生猪饲养过程中, 采用生猪健康安全生产的标准化操作技术和计算机养猪管理技术, 建立了各项生产记录和种猪生产档案。

猪群喂料采用水料1∶1的湿喂技术, 增加了猪只采食的适口性, 减少了猪场饲料粉尘的产生。

母猪产仔房和保育猪舍、生长育肥猪舍都采用小车间作业的方式, 严格做到全进全出, 减少猪间疾病的感染与传播。

3.2 猪舍建造和规划

(1) 每栋猪舍安置独立的饮水系统, 便于水溶性营养和保健物质的使用。

(2) 公猪舍每头公猪栏内靠外墙排水沟处有一个2米宽、3米长、0.3米深的戏水池, 保证公猪夏季避暑沐浴之用。

(3) 所有母猪舍、公猪舍、生长育肥猪舍都采用湿帘-负压抽风降温系统, 产仔猪舍和保育猪舍自制电热保温水泥地板。根据外界气候和猪舍内气温的变化, 适时调整到各年龄阶段猪只所需的环境温度, 保证猪群发挥正常的生产性能。

(4) 所有猪舍全部按照雨污分离的要求设计排水集污系统, 雨水不与猪粪尿混合, 直接排入鱼池;人工收集干粪与功能菌混合后堆积发酵生产生物有机肥, 减少猪粪便的直排;猪尿与部分污物进入沼气池发酵生产沼气, 沼渣定期用泥浆泵抽灌到种植园施肥;草、菜、叶养鱼喂猪。

4 猪场卫生防疫与保健、主要疫病监测技术的应用

猪场疫病防治是养猪过程中重要的问题, 当前猪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养猪业持续健康发展。因此, 养猪场要坚持“养重于防、防重于治、以防为主、以保健为辅”的方针, 实行猪群各阶段分区隔离饲养和各批次全进全出的高效健康管理模式。

利用县市和就近的科研院校疫病诊断实验室, 借助现代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快速诊断技术, 对猪群主要抗体进行监测, 对猪场常见病菌病毒进行分离培养与诊断, 根据实验室的结果与猪场现状, 制定猪群保健、免疫程序、卫生管理、隔离消毒、生物安全等方面的综合防控措施, 从而减少或杜绝致病微生物的入侵, 从源头控制猪场疾病的发生。同时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猪场生产和疾病监测记录, 为猪场的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

猪场每半年一次的常在猪病原菌的分离培养、药物敏感性实验, 对猪场保健用药合理搭配, 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除疫苗和消毒药外, 每年猪场保健用药只有18 000多元。同时, 猪场每年预算出部分资金, 用于猪场主要免疫抗体的检测, 每年分3批送检猪的血清300多份到湖南农大动物医院, 进行猪瘟、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猪Ⅱ型圆环病毒病、猪口蹄疫等常用主要病毒性疫苗的免疫抗体的监测, 适时调整免疫程序, 改进免疫方案, 做到有的放矢。

5 生态种养技术的应用

猪场一直使用微生物发酵饲料喂猪, 明显提高了猪场饲料转化率, 降低了猪群肠道疾病发生率, 改良了猪肉品质, 减少了猪场臭气的排放。利用猪场新建100多立方的沼气池, 周边约有13.3公顷苗圃、5.3公顷精养鱼池、2.7公顷蔬菜基地的生态空间, 综合开发并推行“猪-沼-蔬、苗木-渔”的生态养猪模式, 把养殖业和种植业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这个循环模式, 实现了猪场粪污生态型达标排放。提供猪场舒适的小气候环境和生猪生长所需的良好饲养环境, 建成花园式生态环保型猪场。

6 生态养猪新技术应用的效果及分析

6.1 应用新技术的效果。

自2006年至今, 虽然外界猪场常有疾病发生, 但该生态猪场能够“洁身自好”, 特别是2009年取得了能繁母猪年出栏生猪19.4头, 全群料重比达到2.97∶1的较好成绩。同时, 猪场周边苗木郁郁葱葱、蔬菜四季丰收、鱼塘沟渠水清, 猪场污物和臭气没了踪影。

6.2 当代养猪新技术层出不穷, 但基本上都是围绕猪场的建设、品种、营养、饲养、管理、防疫、环境、设施等方面来做工作。

如果生态养猪场选址得当, 分区布局合理, 栏舍功能完善, 饲养管理精细, 免疫保健科学, 生物安全落实, 生态良性循环、生猪福利到位等多个环节依照相关法规及标准严格实施, 才能真正保证猪场的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

6.3 养猪行业要高度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

搞好生态养猪,保护生态环境 第10篇

1 合理规划猪场

要搞好环境保护, 合理规划猪场是先决条件, 包括选址和猪场布局等。猪场地址要求地势高燥, 向阳背风, 有一定坡度, 以利于光照、通风和排水;水源充足, 水质好;交通方便, 一般要求猪场距离主干道不少于800 m, 距离一般干道500 m以上, 猪场周围环境安静, 远离居民区的下风向, 同时远离工厂、屠宰场、医院等, 以避免环境污染、防疫。猪场建筑布局合理、经济、运输方便。农村小型猪场一般可划分为生产区、管理区和病猪隔离区3个区。生产区是猪场的主体部分, 包括猪舍和生产设施及饲料加工、贮运、调制等厂房。

2 要切实做好畜禽养殖环境宣传

首先针对农村畜禽养殖情况, 采取召开会议、进村入户走访座谈、发放宣传资料、办宣传栏和农村广播等形式, 丰富环境宣传内容, 向农民宣讲畜禽养殖环保方面的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 增强农民防治畜禽养殖污染、保护农村环境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其次, 政府应加大宣传引导工作, 对畜禽粪污资源再利用的配套技术和开发给予资金扶持, 畜牧和相关职能部门应尽快建立起监控与预测体系。

3 规范管理, 建立机制

科学规划饲养场地, 提高养殖准入门槛, 学习欧美一些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对新上的养殖场优先考虑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对规模养猪场污物的排放, 严格控制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的浓度, 使畜牧业污染防治走向科学化、系列化、无污染化。同时政府各相关部门和镇村要加强协作, 齐抓共管。镇村基层组织要把好第一关, 在管理上、技术上以及养殖场地的建设上逐步深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对规模养殖场, 应督促业主按照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 建设符合国家标准的污染防治设施;对有一定数量但没有达到规模养殖数量的养殖场, 要督促其办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 对不按要求登记的养殖场, 乡镇政府要在用地等方面给予限制。地方环保部门要严把审批和验收关, 对防护距离和治污设施达不到要求的禽畜养殖场不予审批和验收。

4 整合资源, 加大投入

坚持“谁污染, 谁治理”的原则, 同时, 充分整合社会各方资源, 切实加大对畜禽养殖企业污染综合防治的资金投入, 建立“企业投入为主, 政府以奖促治为辅”等综合防治资金投入机制。建议政府成立畜禽养殖综合治理领导小组, 将养殖业污染治理列入政府实施工程, 安排专项资金, 实施综合利用和污染防治。国家、省、市对畜禽养殖业发展的相关补助资金, 应设置兑现门坎, 必须以养殖场污染物达标排放为标准, 且经环保部门确认后方能给予补助。对治理效果显著的养殖场要给予一定的奖励, 以调动养殖业主治理污染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补助资金的作用, 推动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

5 推广污染防治技术

一是推广应用环保饲料, 提高畜禽的饲料利用率, 尤其是应提高饲料中氮的利用率, 降低畜禽粪便中氮的污染。二要推广厌氧发酵等生物技术, 大力推行沼气处理畜禽粪便。三要推广粪便的再利用技术, 提倡干清粪工艺, 或循环水清污, 减少污水量。用干粪经过一定工艺技术制造高效生物活性有机肥应当成为畜禽粪便处理的主要方式。四要推广畜牧业生态工程技术, 采取生态综合防治措施, 对营养物质多层次的分级利用, 变废为宝, 从根本上解决畜牧业污染问题。

6 研制开发新型饲料及添加剂

降低或减少养殖污物排出量主要是采用有效的营养措施, 在不影响动物生长和养殖效益的前提下, 一方面通过添加高效添加剂或饲喂消化利用率高的原料, 合理降低畜禽饲料中营养物质含量, 通过减少营养物质的排泄量, 来减少养殖污物的排出量;另一方面通过添加促进畜禽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添加剂, 提高畜禽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利用率 (沉积率) , 来减少养殖污物的排出量。降低或减少养殖污物排出量是解决养殖污染的根本出路。

7 加大监管查处力度

相关职能部门依法依规处理好已建与新建 (扩建) 、规模与散户的关系, 对已建的养殖场采取先急后缓, 分批治理;新建、改建、扩建畜禽养殖场, 必须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 即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并实行环境影响测评。对规模养殖和散养户中布局不合理、污染严重、排污总量超标的养殖企业采取“关、停、并、转”等措施, 严格处理处罚。对违法乱纪、无理取闹的, 应采取果断措施, 严肃查处, 以确保治理目标的实现。

深秋养猪技术要点 第11篇

一、防寒

秋天气温下降较快,昼夜温差达到10℃以上,会对猪的生长带来一定的影响。气温太高或太低,都会影响猪的正常生长。实践证明,只要采取适当措施,保持猪的适宜生长温度,猪在秋季也可以正常生长。具体来说,秋季应该提前做好以下防寒措施:

1.修整好猪舍,把栏舍漏风的部位堵严。遮挡物可因地制宜,用草苫或塑料薄膜等均可,以防冷风侵袭。

2.猪舍内勤换垫草,不要让垫草潮湿。

3.增加饲养密度,让猪挨着睡,既可互相取暖,又可提高栏温。多喂热能高的饲料,以增加猪体内的热量。

4.有条件的养殖户可以在猪圈内避风一角建保温室,保温室的大小可根据猪的多少而定。方法是:砌高1米左右的墙,留一小门让猪自由进出,上部用稻草盖严,内铺干草。气温低时,猪会自动进入保温室避寒。

二、防病

秋季猪易患附红细胞体病、猪链球菌病等,这些病会给养殖户带来损失,因此要积极预防。

猪附红细胞体病(红皮病)典型临床症状表现为母猪生产性能下降,仔猪体质变差,贫血、肠道及呼吸道感染增加。育肥猪初病时精神委靡,体温升高到39.5~42℃,颤抖、转圈或不愿站立,离群卧地,出现便秘或拉稀。病猪耳、颈下、胸前、腹下和四肢内侧等部位皮肤红紫,指压不褪色。猪附红细胞体病可用血虫净(贝尼尔)、阿散酸配合长效土霉素进行治疗,同时补充生血的药物或饲料添加剂。

猪链球菌病继发混合感染多,猪患感冒后易继发。该病会使病猪体温升高到41℃以上,减食或停食,结膜潮红,流鼻涕。部分病猪发生关节炎、跛行、爬行或不能站立,有的出现空嚼、磨牙等神经症状。病猪先便秘后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出现,后期呼吸困难,常于1~3天死亡。应针对上述情况及早注射疫苗。猪链球菌已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强效阿莫西林、氧氟沙星、恩诺沙星等均能有效控制该病。

三、饲料

秋季养猪除加强常规饲料管理外,还要做好猪饲料的储备和育肥催肥工作。此时气温适宜,饲料充足,是猪生长发育的好季节。红薯、花生秧、豆秸等粉碎后或发酵后用来喂猪都是很好的饲料,薯类块茎、豆类荚茎等可晒干粉碎后用来喂猪。

四、通风

微生态制剂健康养猪概述 第12篇

关键词:微生态制剂,作用机理,养猪生产,应用现状

微生态制剂是根据动物微生态平衡理论、微生态失调理论、微生态营养理论和微生态防治理论, 利用动物体内正常微生物成分及其代谢产物或生长促进物, 经培养、发酵、干燥、加工等特殊加工工艺而制成的生物制剂或活菌剂。较早被称作益生素和促生素, 国内亦称为微生态制剂, 在美国被命名为DFMs (直接饲用微生物) , 欧盟委员会将其命名为微生物制剂。微生态制剂通过改善肠道微生态平衡而促进动物机体健康, 促进营养物质消化吸收, 刺激动物机体产生干扰素, 提高免疫球蛋白浓度和巨噬细胞活性, 增强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 增强机体抵抗力。微生态制剂还有利于降低畜禽粪便中有害气体及其他有害物质的排放, 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目前在动物养殖业中已被广泛应用。

1 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理

微生态制剂进入机体内主要通过一些物质的生成和对肠道微生物区系的改变而发挥作用, 其作用机理相当复杂, 而且在理论上的研究进展还比较慢, 目前对其作用机理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微生态平衡理论”,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优势菌群学说

正常微生物群对整个肠道菌群起决定作用, 在正常微生物群与畜禽机体和环境所构成的微生态系统内, 少数优势种群对整个种群起决定作用, 一旦失去了优势种群, 则造成微生态失调, 使用微生态制剂可补充或恢复优势种群, 使失调的微生态达到新的平衡。正常情况下, 动物肠道内存在大量的微生物菌群, 其中能有效促进动物生长和饲料消化的有益菌群主要由杆菌、真菌、消化球菌、厌氧弯曲杆菌等专性厌氧菌群、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构成。

1.2 生物夺氧学说

畜禽肠道内的优势微生物种群为厌氧菌, 当一些有益的好氧益生菌 (如芽孢杆菌) 进人肠道后在生长繁殖过程中消耗环境内的氧气, 造成厌氧环境, 有助于厌氧菌的生长, 而需氧与兼性厌氧菌下降, 从而使失调的菌群平衡调整到正常的状态, 以达到防病治病促生长的目的。

1.3 生物颉颃作用

又称生物屏障理论, 也称嵌合作用。正常的微生物群有序地定植于黏膜或细胞上皮构成机体防御屏障, 而有害菌只有定植于黏膜上皮的某些位点, 才能对机体发挥毒性作用, 这些微生物可竞争性抑制病原微生物黏附到肠黏膜上皮细胞上, 同病原微生物竞争营养物和生态位点,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生物夺氧理论微生态制剂中有益的耗氧微生物在生物体内定植, 消耗环境内的氧气, 可降低局部氧分子的浓度, 有利于专性厌氧菌的定植和生长繁殖, 而需氧与兼性厌氧菌下降, 使肠道微生态平衡恢复正常, 以达到治病的目的。有些微生态制剂含有蜡样芽孢杆菌和枯草杆菌等需氧芽孢杆菌, 这些菌不是正常菌群的主要成员, 在肠道不能长期定植, 但能迅速消耗氧, 使p H迅速降低, 从而有利于双歧杆菌与乳酸杆菌的生长。

1.4”三流循环”假说

三流循环即基因流、能量流和物质流的循环。微生物制剂可以成为非特异性免疫调节因子, 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和体液细胞产生抗体的能力。此外, 还可以抑制腐败微生物的过度生长和毒性物质的产生, 促进肠蠕动, 维持黏膜结构的完整, 从而保证了微生态系统中的基因流、能量流和物质流的正常转运。其主要途径如下。

1.4.1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抵御感染:

正常菌群对刺激免疫器官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发现无菌动物的淋巴组织发育不全, 淋巴细胞功能低下, 浆细胞形成受阻, 免疫记忆时间缩短。微生态制剂可作为非特异免疫调节因子, 通过细菌本身或细胞壁成分刺激宿主免疫细胞, 使其激活, 能有效地提高抗体免疫力和巨噬细胞的活性。激发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抗病力。

1.4.2产生有益的代谢产物:

(1) 产生各种酶类。Hotten (1998) 报道, 有益微生物可以在体内产生多种消化酶, 它们在消化过程中与体内的酶起到协同作用, 有利于降解饲料中的蛋白质、脂肪和复杂的碳水化合物, 提高饲料的转化率; (2) 合成营养物质, 促进生长。有益微生物在肠道内生长繁殖能够产生各种营养物质, 如维生素、氨基酸、未知促生长因子等, 参与机体的新陈代谢, 促进动物生长; (3) 降低肠道p H。有益微生物尤其是乳酸菌进入肠道后产生乳酸, 芽孢杆菌进入动物肠道能够产生乙酸、丙酸、丁酸等挥发性脂肪酸, 降低肠道p H值, 抑制致病菌的生长, 激活酸性蛋白酶活性, 也有利于矿物质元素钙、磷、铁及维生素D的吸收与利用。但Sogard (1990) 指出对成熟的家畜肠道中p H改变的重要意义尚不明显, 只对新生仔畜效果显著; (4) 减少有害物质产生, 改善环境卫生。有些有益微生物产生的物质可以中和致病菌产生的肠毒素。某些有益微生物 (芽孢杆菌) 在肠道内可产生氨基酸氧化酶及分解硫化物的酶类, 从而降低血液及粪便中氨、吲哚等有害气体浓度, 减轻粪便的臭气。同时有害物质的减少可维持肠上皮细胞处于较好的吸收状态, 并降低肠上皮细胞的更新率, 降低了动物的维持需要。

2 当前动物微生态制剂常用的主要菌种

2.1 乳酸杆菌类 (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等)

乳酸菌有10多个属、100多个种。乳酸菌在代谢过程中能产出大量的有机酸, 溶菌酸及过氧乙酸等, 具有很强的杀菌功能, 抑制有害菌的繁殖, 抑制有机物的腐烂分解;代谢中产生的多种氨基酸, 合成维生素 (VB1、VB2、VB6、VB12、VC) , 给动物增添营养物质, 帮助食物的消化及吸收, 促进宿主代谢, g服腐败过程, 分解与转化有害物质, 保障动物正常健康的生理状态;能刺激肠道的免疫细胞增加局部免疫抗体的数量, 诱导免疫球蛋白A的分泌, 提高动物机体的免疫力与抗病力。

2.2 芽胞杆菌类 (枯草芽孢杆菌、蜡样芽胞杆菌、纳豆芽孢杆菌等)

好氧的芽胞杆菌可消耗肠内的氧气, 使局部氧分子浓度下降, 抑制有害的大肠杆菌与沙门氏菌繁殖, 其代谢中产生的细菌素与过氧化氢对有害菌也有强大的杀伤能力;抑制腐败菌生长, 进而减少氨、胺有害物质的产生;代谢产物中的氨基酸, 维生素B族, 促生长因子及各种酶 (蛋白酶, 淀粉酶和脂肪酶等) , 给动物提供营养, 帮助消化食物, 大大地提高饲料的转化利用率;在反刍动物的瘤胃中, 能分解纤维二糖, 为动物提供营养;并提高免疫力与抗病力等。

2.3 肠球菌类 (粪链球菌, 尿链球菌、禽链球菌、鸟链球菌、乳链球菌等)

能产生乙酸、甲酸、拮抗致病性大肠杆菌与沙门氏菌, 维持肠道需氧菌与厌氧菌的比例, 调节菌群平衡;还能产生VB1、VB2、VB6、VB12、VC等多种维生素。

2.4 酵母菌类 (啤酒酵母菌、产朊假丝酵母菌等)

目前已知的酵母菌有500多种, 酵母菌与真菌、细菌等互生、共生培养, 其代谢产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与维生素, 是动物的有效养分;还能产生促进细胞分裂的活性物质, 有利于乳酸菌和放线菌的生长;提高动物机体的免疫力与抗病力;还可产生VB1、VB2、VB6、VB12、VC、氨基酸及多种酶类。酵母菌及其代谢产物, 经处理后可作为动物饲料的调节剂、粗饲料的发酵剂、营养剂及治疗剂使用, 可部分取代抗生素的应用。

2.5 双歧杆菌

目前已知双歧杆菌属中有30多个种, 其中使用最多的是:双叉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婴儿双歧杆菌和假双歧杆菌等

2.6 光合细菌类

光合细菌在代谢中能产生糖类、氨基酸类, 维生素类等生物活性物质, 这些物质被动物利用后, 可促进动物生长发育, 提高对饲料的转化利用率;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还可净化水体、净化饲养环境, 通过太阳能或紫外线做能源, 利用有机物和有害气体为基质, 净化水质与土质。因为光合菌能直接利用水中的有机物, 氨态氮和硫化氢, 通过反硝化作用除去水中的亚硝酸铵, 还能分解池塘里的残饵和粪便等。光合细菌在水中繁殖释放出酵素, 能抑制病原菌生长。

2.7 丝状真菌类

丝状真菌能产生淀粉酶、蛋白酶、纤维素分解酶等, 能分解有机物, 可促进饲料营养成分的转化与分解, 提高动物对饲料的利用率。

3 微生态制剂在养猪业中的应用

3.1 提高饲料转化率, 改善生产性能

微生态制剂中的某些有益菌生物能产生多种消化酶 (部分酶畜禽体内不具有) , 可以促进猪对营养物的消化吸收, 提高饲料转化率, 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李吉祥等研究表明, 在早期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复合酶制剂、微生态制剂和酶制剂+微生态制剂复合剂均可不同程度地提高仔猪日增重和饲料转化效率, 同时可减少仔猪腹泻的发生, 且添加0.2%酶制剂+0.2%微生态制剂复合剂效果最好。李小军等试验表明在日粮中添加微生态制剂对断奶仔猪采食量和增重有显著影响 (P<0.05) 。黄兴国等研究表明, 在生长猪日粮中添加0.1%的微生态制剂, 生长猪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有增加的趋势 (P>0.05) 。马豫昌等在产期相近的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8%微生态制剂, 结果表明, 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 头均日增重提高12.90%, 差异显著;料重比则较对照组下降了7.20%, 粗蛋白质和粗纤维消化率分别提高了7.32%和11.47%, 差异显著。张水鸥等在杜长大三元杂种猪日粮中添加0.1%微生态制剂对生长肥育猪生产性能有所改善, 其生长期日增重可提高11.51%, 差异显著 (P<0.05) , 料重比降低4.76%;在肥育期日增重提高10.32%, 差异显著 (P<0.05) , 料重比降低3.49%;全期日增重提高10.89%, 差异显著 (P<0.05) , 料重比降低4.11%。苏海燕研究结果与其一致, 试验组的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日采食量高于对照组, 料肉比低于对照组。Ped报道枯草杆菌制剂可使生长猪增重提高6%~7%, 饲料报酬提高3%~4%。何明倩、乔绍权、陈代文、罗安治、胡未一等 (1989-1994) 通过芽孢杆菌添加剂870l A通过1 357头哺乳仔猪试验, 添加0.15%的用量效果最佳, 日增重较对照组提高19.2%~22.8%, 饲料利用率提高6.3%~23.5%。

3.2 保持肠道菌群平衡, 降低腹泻率

合理使用微生态制剂可以较好地调节动物肠道菌群, 保持肠道菌群的平衡, 对有害菌起到了很好的抑制作用, 对降低腹泻率、防治仔猪下痢、缓解断奶应激和提高仔猪成活率都有显著作用。孙宪文在基础日粮中添加了0.10%和0.15%的猪源乳酸杆菌, 与对照组相比, 添加猪源乳酸杆菌组肠道内数明显增加, 差异极显著 (P<0.01) ;大肠杆菌明显减少, 差异极显著 (P<0.01) , 细菌总数明显增加, 差异极显著 (P<0.01) 。黄兴国等在生长猪日粮中添加0.1%微生态制剂, 生长猪粪样中的大肠杆菌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同时乳酸菌和双歧杆菌数量都有升高的趋势, 但差异不显著 (P>0.05) ;腹泻率降低了4.94%, 差异极显著 (P<0.01) 。黄俊文等研究表明, 在早期断奶仔猪饲料中添加纳豆芽孢杆菌能显著降低仔猪前期腹泻率 (P<0.05) , 纳豆芽孢杆菌与甘露寡糖低剂量合用时, 试验前期仔猪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甘露寡糖组 (P<0.05) , 仔猪腹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甘露寡糖组 (P<0.05) 。唐伟等在对母猪使用仔猪黄白痢基因工程多价苗的基础上, 给母猪和仔猪内服微生态制剂, 对仔猪黄白痢有很好的预防效果;仔猪发生黄白痢后, 用微生态制剂给母猪和仔猪内服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白丽杰等试验表明, 使用微生态制剂可以明显预防仔猪黄白痢的发生, 发病率与对照组相比降低82.14% (P<0.01) , 并且明显降低仔猪死亡率 (P<0.05) 。朱万宝等 (1999) 利用蜡状芽孢杆菌、粪链球菌等4株菌制成复合微生态制剂饲喂35日龄的断奶仔猪, 饲喂20d, 与对照组相比, 仔猪腹泻减少, 增重提高19.6%, 节约饲料15.22%, 每头仔猪增加经济效益5.96元。

3.3 改善动物产品品质

童家楠等研究表明, 在猪基础日粮中添加微生物制剂 (含乳酸杆菌、枯草杆菌、乳酸球菌等有效活菌) 可以提高育肥猪屠宰率和瘦肉率, 肌肉肉色较鲜红, 猪肉品质也较好。吴买生等在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日粮中添加4%复合微生物添加剂, 试验组日增重、料肉比、瘦肉率、熟肉率、肌肉粗蛋白质、氨基酸总含量等指标达到或优于对照组, 且肌肉中铅、砷、铜的残留量低于国家行业标准 (NY 5029-2001无公害食品猪肉) , 猪肉优质营养安全。邹志恒等在杜长大仔猪基础日粮中添加4%的无公害添加剂 (含益生素) , 对照组添加4%含抗生素的预混料, 结果试验组比对照组有明显提高屠宰率、眼肌面积和瘦肉率, 降低背膘厚, 增加胴体长度的趋势;试验组比对照组的p H和肉色评分明显提高, 失水率和滴水损失明显降低, 大理石纹等级评分无明显差异;试验组肉质检测结果完全达到NY 5029-2001标准。

3.4 改善生态环境, 减少环境污染

Cleveland等报道, 乳酸菌通过竞争有限的微生物营养素降解有害微生物的产物, 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枯草芽孢杆菌可在大肠中产生氨基氧化酶、氨基转移酶及分解硫化物的酶, 可将臭源吲哚化合物完全氧化, 将硫化物氧化成无臭、无毒物质, 从而降低血液及粪便中有害气体的浓度, 也减少了向外界排放的量, 改善了饲养环境;嗜氨菌能消化肠道游离的氨 (胺) 及吲哚等有害物质, 抑制大肠杆菌的活动, 排出的粪中含有的活菌体, 可消化剩余的氨。李春丽等在母猪及其仔猪日粮中喷洒0.25%微生态制剂时, 整个试验组猪舍臭味减轻, 环境条件得以改善。黄平用EM发酵液喷洒猪栏周围, 可清除粪尿恶臭, 减少苍蝇和寄生虫, 改善环境卫生, 使猪舍内外环境得到综合治理。李文春等研究发现, 杜约二元杂交育肥猪饲喂微生态制剂 (含乳酸杆菌、芽孢杆菌、光合细菌) 后, 试验组猪舍中NH3、H2S的浓度非常低, 分别为7.85和2.81 mg/m3, 舍内尿粪臭味明显降低, 有一种淡淡发酵的乳酸味, 从而改善了猪舍环境。

3.5 增强机体免疫机能, 预防疾病

陈代文等发现, 益生素加酸化剂、益生素加寡糖或3者合用显著提高血液Ig G水平和淋巴细胞转化率, 酸化剂和益生素对提高断奶仔猪血液Ig G水平具有显著的互作效应。黄俊文等研究表明, 纳豆芽孢杆菌与甘露寡糖低剂量合用时, 仔猪血清中CD3+、CD4+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且MDA含量显著降低 (P<0.05) , GSH-Px活性增加, 显著高于甘露寡糖组 (P<0.05) , 对仔猪的免疫和抗氧化机能有改善作用。王鑫炎等研究结果表明, 微生态制剂对预防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并对发病猪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4 健康养猪如何使用微生态制剂

4.1 选用品牌产品

当前市场上动物微生态制剂产品多而乱, 标准不统一, 质量不稳定, 作用效果差, 不同的生产企业生产的微生态产品质量相差很大。有的养殖场反映, 使用微生态制剂与不使用一个样, 没有什么效果。有一些企业生产工艺简单, 发酵技术、真空干燥技术和微胶囊技术不过关, 活菌数极低, 杂菌很高, 打着各种旗号标榜产品质量, 以低价格去占夺市场。广大养殖户一定要认真调查、分辨好坏。选择信誉好、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 售后服务好的品牌企业购买产品, 以免影响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4.2 处理好微生态制剂与抗生素的使用问题

正确使用动物微生态制剂可提高动物机体的自身免疫力与抗病力, 在养猪生产中可以减少抗生素的使用或者不用抗生素。但如果发生重大动物疫病, 或生物安全措施不到位, 免疫预防程序不合理、不科学等, 有针对性的使用某些优质抗生素也是必要的。但是, 使用抗生素时要避免与动物微生态制剂同时使用, 一般要间隔3~5 d为好。与消毒药物 (如饮水消毒等) 和驱虫药物也不要同时使用, 以免影响微生态制剂的使用效果。

目前已筛选到耐药益生菌菌种, 并可以与抗生素联合使用。但在选用产品时一定要认真调查产品质量、生产企业, 弄清真假, 不要轻信, 以免受骗。耐药菌株的发展主要是由于耐药质粒的转移和药物选择性抑制所造成的。质粒存在于细菌的细胞中, 是一种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 支配耐药性的质粒又称为R因子, 带有多种耐药性的质粒又称为多抗性质粒。R因子不仅可将耐药性转移到同种细胞中, 还能转移到不同种、不同属的细胞中。如果由于细胞特殊化学结构而影响药物的渗透造成的耐药性则不会相互传递, 这种耐药菌株可以和抗生素合用;如果该耐药性是由R因子控制, 为避免耐药菌株的泛滥, 此类耐药益生素菌株最好是不要与抗生素合用。

4.3 动物微生态制剂可以与疫苗配合使用

动物微生态制剂可以与猪用的各种疫苗配合使用, 即在给猪只免疫接种之前5 d在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连续饲喂, 使用疫苗免疫接种后再连续饲喂5 d, 可明显的提前2 d产生抗体, 并能提高抗体水平1~3个滴, 使猪体产生抗体快, 抗体水平高, 抗体持续时间延长, 还能有效的降低免疫应激反应。

4.4 根据猪只生长的不同阶段与微生态制剂专用功能选用不同的产品

企业生产的动物微生态制剂功能不完全一样, 有专用型, 如猪用的微生态制剂就有乳猪专用型、保育仔猪专用型、育肥猪专用型、后备母猪专用型、母猪专用型等, 一定要根据猪只各个不同的年龄段与其需要, 有针对性的选择不同的微生态制剂产品, 更能有效的发挥其功能, 保障猪只的健康生长, 达到预期效果。

4.5 微生态制剂早应用效果更佳

根据先入为主的理论, 通过先输入益生菌抢占肠道位点, 以减少或阻止病原菌的定居。如动物出生后即使用微生态制剂、益生菌先占据肠道中的位点, 可有效的防止动物消化道疾病的发生。猪只转群、运输以及各种应激因素发生之前或之后, 猪只病后康复期、妊娠期及产仔前后都是添加动物微生态制剂的最佳时期。

4.6 动物微生态制剂使用剂量

上一篇:生物发酵床下一篇:无意识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