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伸作用范文

2024-05-09

拉伸作用范文(精选10篇)

拉伸作用 第1篇

路面结构受到来自车辆、气候、人文等因素不断变化的作用, 其实际工作状态无论是力学模型、材料的性质都与现行的静态力学体系有着较大的差距。路面结构设计从静态方法到动态方法的转变是路面设计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路面材料用动态模量代替静态模量则是其中的基础。沥青混合料的劈裂参数是表征材料动态性能的指标之一, 是路面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参数。由于间接拉伸劲度模量试验 (ITSM) 简捷、方便, 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应用的非常广泛。英国采用圆柱形试件通过重复加载劈裂试验确定了沥青混合料在温度20 ℃, 加载频率5 Hz时的劲度模量值[1];法国提供了设计过程中沥青混凝土和沥青碎石的劲度模量的取值。此外, 在动静模量的关系上, 国内外学者通过大量的试验对比分析[2,3,4,5,6,7], 得出沥青混凝土的动态模量是静态模量2~3倍的结论。但由于动态试验对试验仪器的要求, 对传感器精度的要求都远远高于静态试验, 国内许多试验仪器还不能得到较满意的试验结果。本文利用英国Cooper NU-14试验机, 测定了6种沥青混合料5、10、15和20 ℃的动态间接拉伸劲度模量试验参数, 分析了试验参数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及试验过程中所施加荷载值和间接拉伸劲度模量之间的关系。试验结论对路面结构设计时表面层沥青混合料参数的选取具有参考价值。

1 试验设计

1.1材料选择

选用SBS改性沥青和高速公路抗滑表层用玄武岩矿料为原材料, 根据现行试验规程进行试验, 满足技术指标要求。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选用了目前国内高速公路表面层最常用的几种类型:文献[8]中SAC矿料级配设计检验方法设计的紧密骨架密实结构、一般骨架密实结构和悬浮密实结构的SAC13, 分别记为SAC1、SAC2、SAC3;现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推荐的AC13和SMA13级配;同济大学许志鸿教授推荐的SUP13级配。试验时, AC13、SMA13和SUP13均取级配中值进行。不同矿料级配组成见表1。

1.2最佳沥青用量确定

用标准马歇尔方法确定的各级配沥青混合料最佳油石比PB、试件毛体积密度Gb, s、孔隙率Va、矿料间隙率VMA和沥青饱和度VFA值见表2。

1.3试验设备

英国Cooper NU-14多功能气动沥青材料试验机能自动采集试验数据并完成相关计算。其试验荷载采用气压调节器提供压强为9~12 MPa的压缩空气, 通过滚动隔膜型的气压传动装置产生径向的脉冲荷载对试件劈裂, 其结构如图1所示。荷载传感器为S型, 量程20 kN, 精度可达所施加荷载的2%;试件的横向水平变形由LVDT位移传感器量测, 精度 (50±1) μm。为了准确测量试件的横向水平变形, LVDT位移传感器由图1中的固定架固定在试件上, 并通过定位夹对中定位。

温度对沥青混合料间接拉伸劲度模量的测定有很大影响。研究表明, 当温度变化1 ℃时, 沥青混合料的劲度模量会有约10%的变化。Cooper多功能沥青材料试验机的温控精度为±0.1 ℃, 可较好的满足试验温度的控制要求。

1.4试验用试件制备

动态间接拉伸试验采用马歇尔标准击实法成型的圆柱体试件, 试件直径 (101.6±0.25) mm, 高度 (63.5±1.3) mm。试验前沿圆周4等分点用游标卡尺量测4点高度, 准确至0.1 mm, 以其平均值计。

1.5试验温度

试验目的是研究沥青混合料在不同温度下的动态间接拉伸试验参数, 考虑到试验精度和材料本身特性, 试验温度选为:5、10、15、20 ℃, 相应地取沥青混合料的泊松比为:0.20、0.25、0.30、0.35。

1.6试验条件

采用Cooper试验机推荐值。对试件施加半正弦波、加载频率5 Hz, 载荷脉冲上升时间为124 ms, 测定目标水平变形量为5 μm。试验过程中, 试验机自动根据目标水平变形量调整施加荷载值, 并采集荷载调整后5个波形的数据计算动态间接拉伸劲度模量, 如图2所示。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2.1试验结果

劲度模量是所加载荷、水平变形、样品尺寸和泊松比的函数。不同温度下6种沥青混合料在水平变形量为5 μm时所施加的荷载F, 计算得到的劲度模量E、标准差s、变异系数Cv等结果见表3所列。

2.2试验结果分析

1) 由表3可见, 级配组成对动态间接拉伸劲度模量的影响要小于试验温度的影响。而对公称粒径为13.2 mm的高速公路表面层常用的沥青混合料类型, 除SMA13沥青混合料外, SAC13、AC13和SUP13沥青混合料的5、10、15和20 ℃的动态间接拉伸劲度模量的平均值之差均在2 000 MPa之内, 差值最小的20 ℃的动态间接拉伸劲度模量为714 MPa, 即试验温度越低, 各级配间劲度模量相差越小, 试验温度越高, 各级配间劲度模量相差越大。上述不同类型沥青混合料在不同温度测定的动态间接拉伸劲度模量值可作为路面结构设计时表面层沥青混合料参数的选取参考值。

2) 温度对沥青混合料达到一定变形所需施加的荷载值及其模量值影响较大。一般来说温度高则所需施加的荷载值与模量值低, 反映在道路上, 则易产生推移与车辙;温度低则所需施加的荷载值与模量值高, 从试验中可明显地看出这种规律。这是沥青混合料的粘弹塑性性质所决定的, 见表3和图3、图4。6种沥青混合料中, SAC1和SMA13的动态模量随温度从20 ℃到5 ℃变化量最小, 说明沥青混合料的温度稳定性能最好;SAC3变化最大, 其温度稳定性能最差。

采用二次多项式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见表4。从表中可以看出, 试验时所施加的荷载值与模量值和温度的相关性均很好, 说明温度对荷载与模量的影响, 其规律性很好。由此, 可以利用回归方程用试验温度下的荷载与模量值推算不同温度或标准温度下的荷载与模量值, 供设计中参考使用。这样为试验条件提供了方便, 具有很好的使用价值。

3) 试验过程中施加于沥青混合料的荷载值与劲度模量之间也有一定关系, 见图5和表5。

由上述结果可见相关性都很好, 说明试验荷载与模量之间的关系规律性很好。因此, 可以用施加于沥青混合料材料上的荷载值来推算材料的间接拉伸劲度模量值, 一般来说间接拉伸试验方法较容易, 而间接拉伸劲度模量的测试较困难, 特别是在没有“程控仪”时, 同时也可以用来验证模量测试的准确情况, 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3 结束语

1) 动态测定方法确定的沥青混合料的参数能真实反映沥青混合料对运动车辆荷载的响应, 正确表现沥青混合料本身的粘弹性性质。

2) 经过大量试验, 得到目前高速公路表面层常用几种沥青混合料不同温度下的动态间接拉伸劲度模量试验参数, 为路面结构设计时表面层沥青混合料参数的选取提供了参考值。

3) 通过试验分析了不同温度对沥青混合料动态间接拉伸劲度模量试验参数的影响, 回归分析得到了试验荷载、劲度模量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式, 并可利该关系式推算不同温度或标准温度下的荷载与模量值, 为路面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4) 回归分析了试验荷载与模量之间的关系, 以便两者之间进行换算, 且计算的精度能满足工程设计的要求。

参考文献

[1]Long Term Pavement Performance.Test method fordetermining the creep compliance, resilient modulusand strength of asphalt material using the indirecttensile test device[S].Version 1.1, LTPP TestProtocol FHWA;2001

[2]王旭东, 沙爱民, 许志鸿.沥青路面材料动力特性与动态参数[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2:42-71

[3]许志鸿, 李淑明, 高英, 等.沥青混合料动态性能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9 (8) :893-897

[4]许志鸿, 丰晓, 高英, 等.沥青混合料动态性能影响因素的研究[J].建筑材料学报, 2001, 4 (3) :238-243

[5]应荣华, 张起森.沥青混合料设计参数测定对比试验研究[J].中南公路工程, 1999, 24 (2) :1-3

[6]刘朝晖, 郑健龙.沥青混合料劈裂试验参数研究[J].石油沥青, 1995, 9 (2) :31-34

[7]梁春雨, 李艳玲, 陈志国.硬质沥青混合料动态间接拉伸试验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 2008, 25 (9) :13-17

拉伸动作:跟着感觉走 第2篇

开始为俯卧(趴着)姿势,肘部放在肩膀的正下方。此时,下背部至腰部应当有轻微的拉伸张力。保持髋前部紧贴地板。保持这个姿势5~10秒钟。重复2~3次。

最后你可以像婴儿一样躺着放松,以此结束一系列的背部拉伸动作。身体侧卧,双腿蜷起,头枕在双手上,放松。

在做背部和腰部的卧位拉伸时,放松你的背部和腰部。

学会聆听你身体的声音。如果拉伸使疼痛感增加,或者你感到了疼痛,这就是身体在告诉你:有什么地方不对,有什么地方出问题了。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应该慢慢减小拉伸力度,直到身体感觉良好。

腿脚坐卧拉伸

用大拇指按摩足弓,上下按压,用画圈动作找出感到酸痛的部位。可以在看电视的时候或者睡觉之前做这个动作。在按摩时要用感觉舒服的力道。为舒服起见,你可以在脑后放一个小枕头。

拉伸大腿后腱和髋部时,一只手握住脚踝外侧,另一只手和小臂环抱弯曲的膝盖。将腿当做一个整体,轻轻地拉向胸部,直到觉得大腿后部得到了轻松拉伸。你也可以把后背靠在某个物体上作为支撑。保持这个姿势5~15秒钟;要确保腿部是作为一个整体被拉向胸部的,这样膝盖就不会感到紧张。轻轻加大拉伸的幅度,让腿离胸部更近些。保持进阶拉伸10秒钟。两条腿都做这个动作,做完后,是不是感觉我们的腿比平时更加灵活了呢?

做这个动作的时候,有些人可能感觉不到拉伸。如果是这样的话,可以变化动作进行拉伸:

拉伸作用 第3篇

关键词:纳米CaCO3,复合材料,界面作用,拉伸性能

聚氯乙烯(PVC)作为树脂的一种具有非常优秀的耐腐蚀性,与此同时纳米CaCO3增韧聚氯乙烯作为复合材料的一种具有低工业成本和高材料强度等优越性。因此在这一前提下对于纳米CaCO3增韧聚氯乙烯复合材料的界面作用和拉伸性能进行研究与探析就具有极为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现实意义。

1 纳米CaCO3增韧聚氯乙烯复合材料的界面作用

众所周知使用无机纳米颗粒改性的PVC复合材料不仅仅能够更好地提高材料自身的韧性和刚性以及硬度和强度,与此同时还能更好地降低复合材料的整体成本。因此在这一前提下无机纳米颗粒改性聚氯乙烯作为复合材料通常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一般而言颗粒填充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往往是由颗粒相、基体相和它们其中间相的界面相所组成,这些组成部分各自都具有其较为独特的结合、性能以及作用。例如界面是无机粒子和基体相连接的桥梁并且适当的界面粘接不仅仅可以促使聚合物基体相转移相当的应力到无机粒子相,并且能够提高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与此同时在聚合物复合材料颗粒与基体发生脱离时,能够使基体发生更多的形变并且吸收更多的破坏能同时还能够更好地提高复合材料的冲击韧性。根据Pukanszky等学者的研究其发现基体有效受力横截面面积才会等于零,所以提出了对于基体有效横截面的新假设,因此我们可以发现颗粒聚合物复合材料的拉伸屈服强度明显受界面的尺寸和界面作用强度的影响。而Jancar和Kucera等学者的研究则证明了界面作用往往是随CaCO3体积分数增加而减小的。

2 纳米CaCO3增韧聚氯乙烯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

纳米CaCO3增韧聚氯乙烯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需要相应试验的有效支持,以下从表面处理、试样制备、拉伸性能测试等方面出发,对纳米CaCO3增韧聚氯乙烯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进行了分析。

2.1 表面处理

表面处理的有效进行是纳米CaCO3增韧聚氯乙烯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试验的基础和前提。工作人员在纳米CaCO3增韧聚氯乙烯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测试过程中应当首先将110g纳米的CaCO3加入到550ml的无水乙醇溶剂或者是水中,在将液体搅拌并且打浆之后应当将其加入到装有氧化锆珠砂磨介质的高速分散机中砂磨,在放置液体1-2小时之后过滤并且除去未分散的大颗粒团聚体,然后在此基础上滴加表面处理剂,并且进行15-20分钟左右的超声分散。在超声分散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利用恒温水浴控制悬浮液的温度为80℃,在超声分散完毕之后工作人员应当将悬浮液取出并且进行抽滤,当滤饼烘干之后再使用研钵进行研磨,然后用气流粉碎机粉碎得到改性纳米CaCO3颗粒。通过上述工作,工作人员可以完成纳米CaC03增韧聚氯乙烯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测试的表面处理。

2.2 试样制备

试样制备对于纳米CaCO3增韧聚氯乙烯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试验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试样制备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首先将聚氯乙烯和纳米CaCO3以及各种助剂按照相应配合比进行配比,并且在配比过程中分别依次加入SHR-10A型混合液体,在液体加入完毕之后在1440rad/min的转速下对之前配好的混合液体进行20min的高速混合与搅拌,在搅拌完成之后将混合液体放置到180℃左右的SK-160B双辊筒炼塑机进行混料的塑化,塑化通常要持续15min,之后即完成了纳米CaCO3增韧聚氯乙烯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试验的试样制备。

2.3 拉伸性能测试

在试样制备完成之后工作人员应当使用日本岛津工业生产的AG-2000万能材料试验机对制备完成的测试材料的拉伸性能进行测试,通常来说拉伸测试的速率应当被控制在12mm/min。在测试过程中可以发现当颗粒加入聚合物基体后,复合材料自身承受载荷的有效横截面面积会出现很大程度的下降,这一下降往往会引起复合材料拉伸屈服强度下降。除此之外,在测试中还可以发现部分应力通过界面从基体转移到颗粒相,从而导致了复合材料基体能承受更多的应力,并且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复合材料的两极会发生界面脱离,因此在这一前提下我们可以证实只有当复合材料全部是由填料组成时其自身才具有良好的拉伸性能,从而在此基础上有利于整体拉伸屈服强度的提高。

3 结语

我国复合材料研究过程中纳米CaCO3增韧聚氯乙烯复合材料的界面作用和拉伸性能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通过对其界面作用进行阐述并且对其拉伸性能进行试验将会促进我国复合材料整体研究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牛建华;张玲;孙水升.纳米CaCO3增韧聚氯乙烯复合材料的界面作用和拉伸性能[J].新型建筑材料.2008,08(25):22-25

[2]孙水升;李春忠;张玲;曹宏明.纳米碳酸钙增韧聚氯乙烯复合材料的微结构及界面行为[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2(30):33-35

[3]孙水升;李春忠;张玲;曹宏明.CPE对纳米CaCO_3增韧PVC复合材料界面和性能的影响过程[J].工程学报2005,10(30):23-25

影响金属拉伸试验的因素 第4篇

【关键词】金属;拉伸试验;影响因素

0.前言

在六十年代,美国基础工程研究中就已经得出结论,金属材料的应力与加载时的应变率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近代材料研究中,表明一切固体都存在着流变现象,金属材料在屈服阶段,会呈现出粘弹性,材料的粘弹性还取决于时间和应变率。金属材料在一定的弹性范围内,其应力和应变成比例关系。金属的屈服强度分为上屈服强度和下屈服强度,程序编制过程中,采用比较指令获得屈服前的最大应力,屈服阶段会遍历每个采样点的值,不要初始瞬时效应的最小应力即可得到下屈服强度。延伸率的测量和计算的准确程度非常重要,因为这会涉及到试样断裂判断的准确程度,在金属拉伸试验中,通过反复试验,设定了一个科学的标准,即当载荷下降到试样所承受的最大载荷的百分之七十时,认为这样的金属试样易被拉断。金属材料的拉伸试验的影响因素取决于拉伸速率、测量仪器及设备、温度和工作人员操作水平,还有夹持方法等。

1.金属拉伸试验的结构原理

金属的拉伸试验系统主要由油源、液压集成块、主机架、三路传感器还有PC机等组成。液压油通过计算机控制的数字阀进入到主机架的油缸中,来实现对金属材料的拉伸试验。金属的拉伸试验的应变、应力、还有位移会在计算机屏幕上自动显示出来,并且由计算机按照试验标准对拉伸加载过程进行实时切换控制,以得到相关的金属试验标准指标。通常情况下,金属材质的拉伸有三种本构模式,一是低碳钢型,二是高碳钢型,这类金属材料没有明显的屈服阶段,对于高碳型材料,会产生0.2%的塑性应变时的应力作为其屈服指标,第三种模式是铸铁型,其在较小的拉伸应力下就会被拉断,屈服和颈缩现象全无,应变在拉断前很小,延伸也非常小,几乎小于5%。在满足要求的应力速率控制和应变速率的控制基础上,金属拉伸试验研究的重要内容就是实行实时控制方式的切换,还要考虑在试样未知时,能够智能的判断材料的本构模式。

2.影响金属拉伸试验的因素

2.1拉伸速率

在一些关于金属材料的室温拉伸试验中规定在弹性范围还有到达屈服强度时,试验机的夹头的分离速率要保持恒定,并且要保持在应力速率的范围内。在金属弹性变形阶段,金属的可变性非常小,而拉伸的载荷量迅速变大,这个时候的拉伸试验若是以横梁位移来控制,由于其速率太快会使整个弹性阶段很快过去。若只是测量下屈服强度,试验的平行长度屈服期间的应变速率要在每秒钟0.00025到0.0025之间,而且要尽最大努力使平行长度的应变速率保持在恒定值。在可塑的范围强度应变速率不能超过最大值,即每秒0.0025。应力速率和应变速率的切换中,尽量做到没有掉力和冲击力,这对于测试得出准确结果是非常重要的。

2.2试样要求

选择试样的性能、尺寸还有形状是取决于要被试验的金属材料的外形及性能的。在进行加工过程中,我们应提高试样的技术要求,使误差保持在很小的范围内,这个要求要落实到试样制作的各个环节上,首先从产品到压制坯或者是铸锭切取试样坯,再到试样制成,每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这样才能保证试验的准确性。对于恒定横截面产品和铸造的试样可以不经过机械加工而直接进行试验应用。

2.3测量仪器及设备

测量仪器和设备的准确度会直接影响到金属拉伸试验的结果,所以对于试验的仪器一定要严格控制,试验中用到的量具、引伸计还有试验机都要经过鉴定合格后才能使用,在使用时还要注意看其有效期,过期的不得使用。还有试验机的加载同轴度也会对试验结果造成影响,夹头轴线和试样轴线如果有偏离,会使试样的承受额外的应力影响试验的准确性,试样的偏离、弯曲等都会影响试验结果。

2.4夹持方法

试验的每个环节对试验的结果都有一定的影响,所以试样的夹持方法对于金属拉伸试验非常重要。试样如果夹的不合理有可能会导致试样变形,试样若是夹不住,会出现试验中打滑的现象,这样试验也无法正常进行,还有若有试样夹持有些偏离也会影响试验数据的准确性。我们要把试样用上下夹头夹牢,不用有太大的动作,以免其有些微的移动偏离,还有严禁移动横梁处,在试验时,试验台要进行严格看护,避免产生不必要的麻烦,这些不可忽略的细节问题,对整个试验的成功进行同样重要。

2.5温度问题

在金属材料的拉伸试验的规定中试验温度要求在10到35摄氏度范围内进行,不同的金属拉伸所需的试验温度不同,工作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酌情处理。在温度度量的时候,注意多处取值,还要注意外在因素的影响,温度问题虽然是试验中的辅助因素,但是和试验中的其他步骤一样会影响试验结果,所以我们要认真对待。

2.6工作人员

金属拉伸试验的工作中,作为相关操作的工作人员必须要有专业的职业技能,并且获得国家技能认证,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避免个人太多主观因素而影响到整个试验的结果。工作人员要严格要求自己,对试样的标尺、形状的都要仔细测量以取样。工作人员还要注意试验现场的秩序问题,固定好的试样不要让其他人去接近,整个试验中工作人员任务艰巨,承担着非常重大的责任。

3.结束语

金属拉伸的试验是常温下检测金属材质的有效手段,在进行金属拉伸试验时要注意到一些因素,如拉伸速率,测量的仪器设备还有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准等,本来金属拉伸试验就是一个谨慎精确的工作,所以要对起实施过程严格把关,除了一些技术上的措施外还要考虑外界的影响因素,比如说试验的室温要控制在要求范围内,这些辅助因素也都制约着试验的结果,拉伸试验的试样是根据要测量的材料进行选取的,对于试样等辅助材料也要严格挑选,,使其能满足技术要求,有助于试验成功完成。

【参考文献】

[1]陈智军,施文康,蔡增伸.金属拉伸试验的测量与控制[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5(12).

[2]曾力.拉伸试验速率对低碳钢力学性能的影响[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07(1).

[3]樊庆东,杨达.影响金属拉伸试验的因素[J].品牌与标准化,2011(10).

体能拉伸操 第5篇

第一节:体前屈(8×8个八拍)如下图

预备:直立。

第一个八拍:1~2左脚前交叉,3~8同时体前屈,双手触脚。第二个八拍:1~2脚收回成开立,同时双手经体侧成上举,掌心相对,3~6提踵,7~8还原成直立。第三、四个八拍同第一、二个八拍,但方向相反。第五至八个八拍同第一至四个八拍(要求:提踵时身体挺直)。

文字导练:第一节:预备:交叉,下去,用力78;起来,提踵56,还原。,

第二节:侧卧撑(8×8个八拍)如下图

预备,直立文字导练:转下,俯撑,5678;左转挺直5678;右转挺直5678;俯撑34,收腿还原。

第一个八拍:1~2身体左转45°,同时左脚后撤一大步成右弓步,左手撑地于右脚右侧,右手扶膝,虎口向内,3~4右脚后撤,右手撑地成俯撑。5~8成俯撑,两脚尖着地,稍分开。

第二个八拍:1~8向右转体90°,右手叉腰。第三个八拍同第二个八拍动作,但方向相反。第四个八拍:1~4成俯撑,5~6右脚收回成弓步,同时右手扶膝,虎口向内,7~8还原预备姿势。第五至八个八拍同第一至四个八拍,但方向相反(要求:身体挺直)。

第三节:侧向伸展(8×8个八拍)如下图

预备,直立文字导练:下降平举5678;慢慢侧移56收回;慢慢移动56收回;保持3456,还原。

第一个八拍:1~2半蹲同时两臂前平举,上体挺直,脚后跟不得离地,3~8静止不动。第二个八拍:1~6左脚脚底贴地向左侧缓缓移动直至左腿伸直,四拍到位,5~6保持4动作。重心始终在右脚。7~8还原成半蹲前举。第三个八拍同第二个八拍,但方向相反。第四个八拍:1~6保持半蹲前举,7~8还原成并立。第五至八个八拍同第一至四个八拍(要求:始终保持低重心)。

第四节:弓步(8×8个八拍)如上图

预备,直立文字导练:前跨下去5678;后转345678;后转345678;后转3456还原。

第一个八拍:1~2左脚向前成弓步,右膝点地,同时两手侧平举,掌心向下,上体保持正直。3~8保持弓步平举。第二个八拍:1~2向右转体180°,3~8保持弓步平举。第三个八拍同第二个八拍,但方向相反。第四个八拍:1~4同第二个八拍的1~4拍,5~8收左脚。第五至八个八拍同第一至四个八拍,但方向相反(要求:前后脚距离稍大,上体挺直)。

第五节:蹲跳(8×8个八拍)

预备,直立文字导练:起来34,纵跳78;起来34,叉跳78。

第一个八拍:1~2提踵,脚尖绷直,同时手臂经前至前举,掌心向下;3~4还原,成屈膝半蹲,手臂后下举,掌心向上。5~6向上跳起成空中直体,脚尖绷直,同时手臂上举,掌心朝前。7~8同3~4。第二个八拍,1~2提踵,脚尖绷直,同时手臂经侧摆至侧上举,掌心朝外。3~4还原,成屈膝半蹲,手臂后下举,掌心向上。5~6分腿跳起,同时手臂经侧摆至侧上举,掌心朝外;7~8同3~4。第三、四个八拍同第一、二个八拍。第五至八个八拍同第一至四个八拍(要求:跳起要有高度)。

第六节:竖式平衡(8×8个八拍)如下图

预备,直立文字导练:起脚合掌5678;继续保持56还原。

拉伸仪 第6篇

该仪器具有以下特点: (1) 检测过程全电脑提示, 数据自动处理, 操作方便; (2) 按照国家标准方法评价拉伸曲线, 并得出评价结果; (3) 醒发系统采用高精度水浴控温; (4) 恒温水浴锅具有液位报警功能。

咨询电话:0576-82558856

主要技术参数

电机功率:20 W+15 W+10 W

面团质量:150 g

测定范围:0~2 000拉伸单位

单位阻力: (12.3±0.3) mN/EU

成型器转速: (15±1) r/min

揉球器转速: (83±3) r/min, 20 r后自停

拉面钩下降速度: (1.45±0.05) cm/s

横坐标行进速度: (0.65±0.05) cm/s

面团托架个数:4

恒温水浴箱:温度波动度±0.1℃, 数显分辨率0.1℃, 醒发箱工作温度: (30±0.2) ℃

异型拉伸芯头的加工 第7篇

铝合金拉伸型材是用于制造航空、航天等高科技产品中起主导性作用的材料, 它具有质轻、传导快、精度高等优势。在拉伸铝合金型材所用的拉伸模具中, 拉伸芯头是用来挤压高精度铝合金方管型材时决定其内孔尺寸的, 此类高精度铝合金方管型材的形状、尺寸和精度是在方管拉伸模具和拉伸芯头共同作用下形成和决定的, 其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先将图1中管状坯料3#的端头通过拉伸机1#引进前圆后方的过渡模2#中, (过渡模如图2所示) 再穿入专用拉伸芯头4#, (拉伸芯头如图3、图4所示) 在拉伸牵引机7#的牵引下通过专用拉伸模具6#, 在拉伸芯杆5#拉动拉伸芯头的往复运动的作用下, 通过拉伸芯头与拉伸模的共同轧制, 使之成为所需要形状及尺寸规格的方管型材。

2 拉伸芯头的结构

拉伸芯头在拉伸模具型孔中的工作位置如图5所示。拉伸芯头与拉伸模具之间的间隙为挤出方管型材的壁厚。由于铝合金型材在挤压时存在着冷热变化的收缩量, 一般在设计拉伸模具时按合金的收缩比加入尺寸收缩量, 将拉伸模具的型孔的四壁设计成如图6所示圆弧形, 待挤出管型材冷却后, 使外形不会出现塌陷现象。

传统的拉伸芯头其外形通常设计成如图3所示截面呈长方形, 这种拉伸芯头与拉伸模具相配合挤出的方管型材, 经冷却后虽然外形达到了管型材的设计要求, 但因其决定内孔尺寸的拉伸芯头没有加上防止塌陷的收缩设计余量, 其内孔面却极易出现塌陷现象, 挤压效果很不理想, 废品率很高。

为了使方管型材的内、外形状均达到图纸的设计要求, 将形成其内部尺寸的拉伸芯头设计成如图4所示四壁为鼓形的形式。这种设计虽然有效地解决了挤出管型材的内部塌陷问题, 却给加工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3 图纸分析

图7所示为拉伸69×29×2的长方管型材的截面设计图, 其所用拉伸胚料尺寸如图8所示。图3为原始的拉伸芯头的设计方案, 其各部截面呈长方形, 工作带部分长度为42.5mm, 一端呈四棱锥面的形式, 工作带处外形尺寸公差为±0.01mm, 表面粗糙度达Ra=0.2μm, 材质为T8A, 热处理要求整体淬火、回火硬度达HRC60~64, 外表面镀铬0.03~0.04mm。

图4为改进设计的拉伸芯头的设计方案, 其截面各部均呈鼓形, 即拉伸芯头的四面由两种半径的圆弧组成, 工作带部分长度仅为7.5mm, 且工作带两端均为锥面的形式, 外形各部尺寸公差均为±0.01mm, 表面粗糙度达Ra=0.2μm, 材质为T8A, 热处理整体淬火、回火硬度达HRC60~64, 外表面镀铬0.03~0.04mm。

4 加工工艺分析

从图3的原拉伸芯头的设计图中可知, 此拉伸芯头的外形截面呈长方形, 拐角处以圆滑过渡的形式相连接, 且工作带较长, 其外形各面均为平面的形式, 粗加工时外形由刨削留量, 整体淬火、回火后, 各面由平磨及钳工研磨, 经镀铬抛光即可达到图纸的设计要求。

在图4的改进后的拉伸芯头的设计方案中, 为减小挤压阻力, 将原设计中较长的工作带设计成仅为7.5mm, 为了有效地解决了挤出方管型材的内部塌陷现象, 将截面设计成由圆弧组成的呈鼓形的形式, 各个拐角及各个面之间均以圆滑过渡的形式相连接。

在加工时先将外形按最大外接尺寸留线切割装夹量粗加工刨削, 然后进行热处理调质处理至HRC23~25 (改善材料的组织结构、削除应力) , 将长度62.5mm两平面平磨至设计尺寸要求, 利用线切割机床将工作带处外形留砂光量切割成型, 然后由车床将中心孔车好, 再由铣床将工作带两侧锥面留钳工修整量铣出, 钳工利用线切割加工的标准外形截面样板, 半精砂光修整工作带各圆弧面及各个圆弧锥面, 各面均留出精砂光余量后, 进行拉伸芯头的整体淬火、处回火至HRC60-64。由于整体淬火、处回火后的拉伸芯头基体硬度较高, 而此拉伸芯头的截面又呈变化的鼓形, 火后的精加工则完全依赖钳工按外形样板修整、砂光并留出各面的镀后研磨量, 待外表面镀铬后再由钳工抛光成型, 即可获得所需形状的鼓形拉伸芯头。

5 结论

这种鼓形异型拉伸芯头的加工工艺, 采用了机械和手工相结合的加工形式, 虽然拉伸芯头的某些部位如锥面由线切割机床可以实现对其的机械加工, 但由于淬火、处回火后拉伸芯头整体的硬度较高, 线切割加工时装夹难度较大, 为了保证加工质量, 火后的外形加工靠手工进行修整比较妥善, 因此, 要求加工鼓形拉伸芯头的钳工必须具有较高的技能方能胜任。

板带拉伸弯曲矫直技术与装备 第8篇

近年来, 板带材的加工技术不断发展, 高性能、高精度、高板形质量已成为板带材市场对产品的新要求。通过传统的轧制方式来达到上述要求是比较困难的, 产品需通过精整达到市场要求。拉伸弯曲矫直技术在板带材加工领域的应用, 对提高产品机械性能、改善板形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因此在业内, 拉伸弯曲矫直技术与装备始终都受到较高的重视, 自90年代至今, 国内外的相关技术与装备亦有了一定的发展。经济危机的出现促使市场向高附加值产品倾倒, 例如, 高强度、高硬度及高弹复性的铜、铝材料, 铝基复合材, 涂层板基, 还有不锈钢、钛、镍板带材均逐渐成为市场的新宠, 产品的厚度范围也向超薄 (δ<0.05~0.15mm) 或较厚 (δ>0.8~3.0mm) 的方向发展, 如何开发满足上述产品的拉弯矫技术, 并为市场提供相应的设备, 成为板带材精整技术领域的新课题。

2 拉伸弯曲矫直设备的工作原理及用途

带材在压延过程中, 由于辊形不良及辊缝形状不良等原因将引起卷板带材产生上述板形缺陷 (图1) 。这些缺陷的产生是因轧件在宽度方向上的纵向延伸不均匀, 轧制应力紊乱的结果。为了消除卷板带材的板形不良 (图2) , 使内应力趋于均匀, 需要对卷板带材进行矫正。

拉伸弯曲矫直是将带着一定张力的带材沿着工作辊辊面弯曲, 使带材的中性面移动, 经过反复弯曲后, 发生塑性变形, 在去除张力弹复后带材仍然保留着塑性变形, 拉伸弯曲矫直机就是通过叠加的拉应力和弯曲应力使带材延伸, 从而获得矫直 (图3) 。

该设备用于消除板带材的双边波浪、单边波浪、中间波浪、两肋波浪、翘曲及瓢曲和潜在板形不良等各种三维板形缺陷 (图4) ;可改善材料的各向异性, 均匀应力, 消除内部蠕变, 从而提高材料的深冲性能;通过拉矫可使带材内部纤维组织趋于同长, 避免纵剪分条后长短不一;对于有明显屈服平台的材料, 可通过控制延伸率, 消除屈服平台。

3 国内外拉伸弯曲矫直技术及装备的发展与现状

3.1 矫直精整技术的发展

从矫直设备开始应用以来, 矫直精整技术历经了从辊式矫直到纯拉伸矫直再到拉伸弯曲联合矫直的发展。客观的讲, 以上三种技术都具有自身的优势以及较适合的应用领域, 我们应该仔细研究其特点, 以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

辊式矫直机 (图5-a) 是板带材在没有张力的状态下反复弯曲, 使板带材应力均匀, 从而得到矫直, 尤其适合板带横切生产线, 但对于较薄的板带材矫直效果不明显。纯拉伸矫直设备 (图5-b) 则是在纯张力作用下, 使带材屈服变形, 从而使带材纤维组织长度一至、应力均匀得到矫直, 这种矫直方式比较适合强度较低的薄带材, 但纯拉伸所需张力大, 耗能高, 且板带材精度不好控制。为了提高生产率、降低力能、提高板带材矫直效果, 将矫直设备和拉伸设备联合使用的拉伸弯曲矫直设备应运而生 (其原理上文中已阐述) , 主要包括23辊拉弯矫设备 (图5-c) 和连续拉伸弯曲矫直设备 (图5-d) , 现应用比较广泛。

a) 辊式矫直机b) 纯拉伸矫直设备c) 23辊拉弯矫设备d) 连续拉伸弯曲矫直设备

3.2 国际拉伸弯曲矫直技术与装备的现状

在近20年中, 由于钢铁产业的快速发展, 拉伸弯曲矫直技术与装备得以迅速发展, 从而亦带动了不锈钢及有色材料拉弯矫技术的进步。技术层面上, 国际现状为百家争鸣, 但装备未脱离拉伸弯曲矫直技术的基本原理。

现国际上研究与制造拉弯矫设备的公司很多, 例如我们都很熟悉的德国UNGERER公司、德国B+S公司、美国STAMCO公司、德国SUNDWIG公司、德国BWG公司, 这些技术团队根据材料特性的不同, 开发了具有针对性的拉弯矫技术, 成功运用于有色加工行业, 其设备结构也各有所长。相比国内相对单一的设备结构, 他们已处于领先地位。又如德国SMS公司、奥地利VAI公司, 其业务范围横跨黑色及有色领域, 并将不同领域的拉弯矫技术进行取长补短, 如将在钢板及不锈钢板加工领域成功应用的拉弯矫技术有机的运用到有色领域, 加快了有色材料板带材拉弯矫技术的发展 (图6) 。

a) 美国STAMCO b) 德国SUNDWIG c) 德国BWG d) 奥地利VAI

可以看出, 这些公司所提供矫直设备都采用了拉伸与弯曲结合的技术, 以降低机组张力。美国STAMCO公司在发展矫直辊系固定重合量的拉弯矫技术;其它公司大多在发展可调辊系重合量拉弯矫技术, 同时, 这些公司的矫直机本体基本上都采用整体焊接的闭口机架, 大大提高了矫直机本体的刚度, 以适应较厚的 (δ>0.8~3.0mm) 高强度板带材的拉弯矫生产需要。可见, 矫直机采用整体闭口机架将成为拉弯矫技术发展的趋势。

当然, 对于薄带材的矫直, 德国BWG公司现致力于纯拉伸矫直技术的发展, 其关键技术在于拉伸辊可变凸度技术。

3.3 国内拉伸弯曲矫直技术与装备的现状

近10年来, 随着板带材市场对产品的要求提高, 拉伸弯曲矫直技术在有色材料加工业内亦得到重视, 在这种背景下, 国内的拉弯矫装备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结后我们发现, 国内的拉弯矫装备始终未脱离效仿国外引进设备的状态, 原发性技术革新较少, 装备的品种也较为单一, 与国外拉弯矫技术的发展有了较大差距。

铝加工行业内, 自90年代末西南铝引进德国UNGERER公司的一套拉弯矫清洗机组后, 国内制造厂商不断翻版, 致使现绝大部分国产铝带矫直装备从工艺配置到设备的结构趋于单一化。国内所使用的大部分国产拉弯矫设备基本可应对δ0.1~0.8mm, 屈服强度不高的铝材, 而对于δ>0.8mm, 屈服强度较高的铝材, 其矫直效果则不很明显, 在实际生产中, 亦存在只拉不矫的状况。这与设备结构的局限、机组力能的不足以及矫直机本体刚度薄弱有着必然联系, 当然, 设备制造水平也对设备的使用有着重要影响。

铜加工行业内, 板带材的宽度基本在640mm以下, 配置23辊矫直机的拉弯矫机组现在国内广泛应用。国内制造厂商在仿制国外设备的过程中付出了很多努力, 实现了辊缝可调及辊系凸度可调功能。但由于制造精度的局限, 加之23辊矫直机工作辊强度和辊端轴承的结构所限, 国产设备在使用中断辊现象比较明显, 高强度铜合金的矫直受到阻碍。迄今, 国内很多铜板带生产厂家依然选用进口拉弯矫设备。

综上所述, 在有色加工行业内大力发展原发性技术革新, 以适应产品要求的提高, 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4 拉伸弯曲矫直新技术

为适应市场对高强度、高硬度铝材的需求, 以及铝基复合材的发展, 北京建莱机电技术有限公司经过长期的钻研, 自主研发一套全新的板带拉伸弯曲矫直技术, 并由北京建莱全资制造厂苏州建莱机械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制造了一套全新的板带拉弯矫机组 (图7) , 2009年6月份成功应用于无锡银邦铝业有限公司。这套新技术与装备, 成功解决了以往不易矫直的3系、5系、6系、7系等中高强度铝材及铝基复合材料的矫直问题 (图8) , 同时成功矫直厚度在0.3~3.0mm的各种规格材料, 矫直材料屈服强度最大可达300MPa。

4.1 机组工艺参数

工艺配置:清洗+拉伸弯曲矫直

材质:铝及铝合金 (1000、3000、4000、5000、6000、7000系)

状态:软态、半硬、硬态 (O、H14、H16、H18、H38)

屈服极限:80~300 MPa

厚度:0.30~3.0 mm

宽度:600~1300 (max) mm

卷径:φ1700 (max) mm

卷重:8500 (max) kg

来料板形:>50I (实际情况)

拉矫后板形:<3~5I

带卷错层允差:≤±0.3 mm

带卷塔形允差:≤±1.0 mm

机组尺寸:~50×12×3.5 m

最大张力:230000 N

机组速度:δ≥1.2mm——120 (max) m/s

δ<1.2mm——180 (max) m/s

延伸率:3.0% (max)

延伸率精度:±0.01%

4.2 机组组成

机组由上卷小车、卸套筒装置、开卷机 (带压辊及外支撑) 、CPC对中系统 (德国EMG产品) 、铲头及转向夹送辊、五辊直头机、入口剪、缝合机、去毛刺辊、清洗系统、入口张力辊、高刚度两弯两矫矫直机、出口张力辊、检查台 (双面检查) 、夹送辊、出口剪、转向夹送辊、EPC对边系统 (德国EMG产品) 、大张力卷取机 (带皮带助卷器及外支撑) 、上套筒装置、卸卷小车、液压气动系统及电气系统组成。

4.3 北京建莱拉弯矫技术及装备特点

☆拉伸弯曲矫直机组的核心设备, 高度两弯两矫拉矫机, 是北京建莱在引入多辊轧机的技术, 借鉴奥地利VAI公司两弯一矫矫直机的结构, 同时结合中高强度铝材生产要求的基础上自主研发的新结构 (图9) 。其主要特点为:

a) 设备刚度高。机架采用闭口牌坊式高刚度结构, 可承受大张力, 能保证板形较差, 强度、硬度、弹性较高, 厚度较大的带材得到弯曲矫直, 有效的消除带材的各种浪形。同时, 高刚度为减小设备弹性变形及设备振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从而大大提高了设备精度, 以满足成品带材精度要求。

b) 两弯两矫配置可适应较大的产品范围。设备配置了可独立调整的两对弯曲辊组和两对矫直辊组, 四对辊组可灵活调整, 搭配使用, 以适应不同机械性能、不同厚度、不同来料板形的材料要求。

c) 换辊方便准确。机架与辊系的配合及定位类似于轧机窗口结构, 换辊方式接近于轧机换辊方式, 窗口配合与定位准确, 保证每次换辊后的精度保持。

d) 支持辊强度高。为满足辊系强度及精度的要求, 北京建莱未采用传统的支持辊结构, 而是根据森吉米尔轧机背衬轴承的结构原理设计选型了特殊的支持辊, 其具有强度高、精度高的特点, 基本额定载荷Cr=140KN, C0r=180KN, 其载荷值是传统支持辊的3倍多。

☆为提高成品板卷的卷取质量, 采用大张力卷取机, 最大张力可达45KN。

☆开卷及卷取卷筒扇形板表面进行特殊处理 (图10) , 具有摩擦系数高、耐磨性好及防腐性好的特点, 同时呈现美观的外观质量。

☆为满足大张力拉矫的要求, 避免板带与张力辊辊面产生打滑现象, 张力辊衬胶表面进行橘皮处理, 以提高辊面的摩擦系数, 同时对排除铝灰及油脂有一定效果。实际生产中, 出、入口8个张力辊运转平稳, 未出现打滑现象, 张力辊驱动电流稳定、分配平均 (图11) 。

☆为同时满足较厚带材的大张力和较薄带材的高精度控制要求, 张力辊传动采用串联的双电机配置, 使生产线的材料厚度适应范围得到扩大。在实际生产中, 只要从人机界面切换电机模式, 就可以满足材料厚度0.3~3.0mm的生产要求。

☆机组控制系统采用目前最先进的ABB公司DCS800系统全数字驱动器, SIEMENS公司的S7-300PLC, PROFIBUS总线系统及人机界面技术。纠偏系统采用德国EMG公司的CPC/EPC系统。控制方式:延伸率控制/张力控制可选。

4.4 北京建莱拉弯矫机组的使用情况

自北京建莱拉弯矫机组在无锡银邦铝业成功投产以来, 机组生产状态稳定。在与银邦领导和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 现已生产出多品种, 多规格的合格产品, 尤其是用户原有矫直设备不能矫直的材料 (如厚度在0.8mm以上的板带材及屈服强度较高的板带材) , 通过这套拉弯矫机组都得到的理想的结果。

图12是三种规格材料的实际生产记录。

通过实践证明, 本套拉弯矫机组为用户生产出高质量的合格产品, 提高了原有产品的附加值, 同时大大降低了材料的废品率, 从而为用户赢得了利润。

4.5 新型拉伸弯曲矫直机组的研制成功对板带材行业发展的意义

新型拉伸弯曲矫直技术的成功应用, 有效的解决了高强度、高硬度材料, 及较厚材料 (δ>0.8~3.0mm) 的矫直问题。在板形缺陷可以解决的基础上, 诸如铝基复合材、装饰铝材、汽车用铝材、家电用铝材、建筑用材及涂层板基材料都会加快其发展步伐。特别提出, 由于铝材的耐腐蚀特性及资源储量的优势, 加之钢铁市场的发展速度降低, 如建筑用材、家电外壳用材、装饰用材及涂层板基材料均会向铝合金材料发展, 希望铝加工行业能够抓住市场发展的机会, 用追求高附加值产品的经营方式取代粗旷形的经营方式。新型拉弯矫技术及装备将为提高上述材料的板形质量提供保障。同时, 由于新型拉弯矫设备具有可矫直高强度、高硬度材料的优势, 其技术进入铜、镍、钛等其它有色材料加工行业将成为发展趋势。

5 拉伸弯曲矫直技术及装备展望

随着经济形式变化和市场趋于健康发展, 铝板带材加工行业将告别以往单一追求产量的年代, 追求多元化、多品种、高附加值产品将成为发展趋势;铜板带材加工业始终在向高精度板带材市场发展;诸如钛、镍板带等新材料亦将在有色加工业内发展起来。为适应板带材市场不断发展, 占有重要地位的精整矫直技术及装备应不断进取, 不断发展。

拉伸弯曲矫直技术层面展望

a) 采用双开卷加活套的配置, 以减少辅助时间, 提高生产率。

b) 采用分段张力控制模式, 以提高材料收得率。

c) 拉矫机结构向多样化发展, 刚度与精度成为重点。

d) 配置板形仪、白光测速仪及测张辊等在线检测设备, 投入闭环控制。

f) 交流变频控制方式成为节能降耗的好办法。

最方便的健身——拉伸(二十六) 第9篇

手少阴心经上有9个穴位: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

手少阴心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内侧后缘,起始于心中,出属于心脏周围血管等组织(心系),向下通过横膈,与小肠相联络。它的一条分支从心系分出,上行于食道旁边,联系于眼球的周围组织(目系);另一条支脉,从心系直上肺脏,然后向下斜出于腋窝下面,沿上臂内侧后边,行于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后面,下行于肘的内后方,沿前臂内侧后边,到达腕后豌豆骨部进入手掌内后边,沿小指的内侧到指甲内侧末端,接手太阳小肠经。

从上面的循行路线可以看出,心经和小肠经是互相联系的。这正应了我们常说的成语——心腹之患。所谓“心”,即指心脏,对应手少阴心经,属里;“腹”就是指小肠,为腑,对应手太阳小肠经,属表。“心腹之患”就是说,互为表里的小肠经与心经,它们都是一个整体。谁出现了问题都会很严重,一定不可小视。

实践证明,心经的问题常常会在小肠经上反映出来,比如心脏病发作时常常表现为背痛、胳膊痛,有人甚至还会牙痛,而这些疼痛部位大多是小肠经的循行路线。

【拉伸方法】

准备姿势为,两脚平行开立(略宽于肩);两手握杖横于体前(手距约与肩宽);头正身直,眼前平视(图1)。

(1)身体右转,重心右移,左腿内旋蹬地。脚跟提起,脚掌用力向左下方蹬伸;同时,两手握杖用力向右上方挺举,并稍向右下扭转,使身体左侧有伸直绷紧之感(图2)。

(2)接上动。身体向左后转动,重心左移,右腿内旋,脚跟提起,脚掌用力向右下方蹬伸;两手握杖随体转动,并用力向左上方挺举,使身体右侧有伸直绷紧之感(图3)。

(3)接上动。上体继续自左向下、向后做螺旋式的下降扭转,随着上体的扭转,逐渐屈膝屈髋,身体重心下降,右脚跟着地成马步,挺杖臂也随着上体扭转做弧形下落。此动作要使上体向左后扭转到最大限度(图4)。

(4)接上动。上体放松,向右后顺势转体,同时两腿逐渐伸直,上体正直,两手握杖橫于体前,共做9次。

【按摩方法】

按摩心经的最佳时间应该是午时,即11-13点,此时人的阳气最盛,然后开始向阴转化,阴气开始上升。这时人们最好处于休息的状态。不要干扰阴阳的变化。中午吃完饭小睡一会儿,就是睡不着闭着眼睛休息一下也是很好的。

浅析人体运动中的拉伸 第10篇

1 各拉伸方法的概念、特点分析

1.1 静力拉伸

指的是缓慢地拉伸肌肉、肌腱、韧带, 至有一定酸、胀、痛位置后, 保持此姿势一段时间的拉伸方法。目前并没有明确的研究表明停留的最佳时间, 一般认为15~30s较为理想。

静力拉伸应在肌肉和韧带充分预热后进行, 可以减轻运动后产生的延迟性肌肉酸痛和肌肉僵硬现象, 且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即可使身体的柔韧性明显提高。

1.2 动力拉伸

指的是有节奏的、幅度逐渐加大的且一个动作重复多次的拉伸方法。动力拉伸时, 肌肉强度变化的峰值约大于静力拉伸的两倍。不仅可以提高练习部位肌肉群的伸展性和收缩性, 还可以加强练习时的血液循环, 使肌肉、韧带等局部组织的营养得到改善, 从而提高肌肉的弹性和动作效果。

2 拉伸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

人体运动能力可通过五项运动素质来反映, 即速度、力量、柔韧、耐力、灵敏素质, 且五项素质都与拉伸密切相关。

2.1 对速度素质的影响

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 包括人体快速完成动作的能力和对外界信号刺激快速反应的能力, 以及快速位移的能力。它与动作速率和步幅密切相关。合理的拉伸可使肌纤维的伸展性和弹性增加, 有效增加肌肉收缩能力、缓解肌肉紧张, 提高动作速率。此外合理的拉伸使韧带被拉长、关节活动幅度增大, 从而加大跑步者的步幅。

2.2 对力量素质的影响

力量素质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影响肌肉力量的因素主要有肌源性因素和神经源性因素。在一定条件下, 肌肉横断面积越大、肌肉中快肌纤维含量越高、肌肉初长度越长肌肉收缩舒张时所产生的肌肉力量也就越大。经过长期的肌肉拉伸可有效的增加肌肉的横断面积、肌肉的初长度和关节运动幅度, 且长期的肌肉拉伸可对肌肉产生较深程度的刺激, 有效的增长了肌肉力量。

2.3 对柔韧素质的影响

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关节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能力及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肌肉、韧带组织的弹性及关节的骨结构等是影响柔韧素质的主要因素。通过拉伸可保持肌肉、韧带的正常功能, 舒缓关节紧张, 并增加关节活动范围, 使身体的柔韧性得到改善。拉伸被看作是最简单、最安全的保持柔韧性的方法。

2.4 对耐力素质的影响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在长时间进行工作或运动中克服疲劳的能力。运动中的疲劳有感觉的、心理的和运动器官的疲劳等多种表现形式。运动中的代谢产物, 如乳酸、CO2等大量堆积在肌肉, 使肌肉收缩能力下降, 造成肌肉疲劳, 合理的拉伸可帮助体内的乳酸参与代谢, 促进血液循环, 加快乳酸消除速度, 减轻运动时的疲劳, 并使人体运动时的感觉更好。

2.5 对灵敏素质的影响

灵敏素质是指在各种突然变换的条件下, 运动的人体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身体运动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 以适应变化着的外环境的能力。疲劳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灵活性与机体活动能力降低。通过合理的拉伸可缓解肌肉的疲劳, 提高肌肉的收缩能力和关节灵活性, 从而提高人体灵敏性。此外, 灵敏素质是人体的速度、力量、柔韧、耐力素质等的综合体现, 合理的拉伸对其他四项运动素质的积极影响决定了它对灵敏素质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3 人体各部位的拉伸方法

拉伸对人体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对人体各部位拉伸方法进行的总结。拉伸特定部位时需将该部位处的关节或肌肉韧带等软组织有节奏的伸展拉长 (1~4个八拍) , 直到感觉该部位有明显的拉伸感后, 保持此姿势15~30s, 然后换另一侧重复动作。

3.1 下肢拉伸方法

包括小腿后侧拉伸 (见图1) , 大腿前侧拉伸 (见图2) , 大腿后侧及臀部拉伸 (见图3、图4) , 大腿内侧拉伸 (见图5) , 大腿外侧拉伸 (见图6) 。

3.2 躯干部位拉伸方法

包括腰、背部拉伸 (见图7) , 腹部拉伸 (见图8) , 胸部拉伸 (见图9) 。

3.3 上肢拉伸方法

包括肩部拉伸 (见图10) , 三角肌中、后部拉伸 (见图11) , 肱二头肌拉伸 (见图12) , 肱三头肌拉伸 (见图13) 。

4 拉伸的原则

4.1 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指进行拉伸时要对身体各个部位进行全面地拉伸, 使关节、肌肉、韧带都得到充分的伸展, 避免运动中动作过于激烈、幅度过大造成损伤。尤其是青少年正值生长发育期, 上下肢、躯干部位的诸关节、肌肉、韧带都应得到全面地拉伸, 这样才能有利于正常的生长发育和各项素质的均衡提高。

4.2 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是指在体育运动时, 根据重点练习的部位以及运动后出现疲劳的部位有针对性的重点进行拉伸, 以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并加快身体的恢复。

4.3 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是指拉伸者必须在身体发热时再做拉伸, 要根据自己的训练水平量力而行, 超过自己关节、韧带和肌肉能承受的暴力拉伸有可能导致关节、韧带的损伤和肌肉的拉伤。动力拉伸时采用正确的姿势, 用力应有节奏、幅度逐渐加大。静力拉伸时应在部位有一定的酸、胀、痛即可, 保持时间不超过40s。

4.4 经常性原则

经常性原则是指体育运动中应经常进行拉伸, 效果才会明显、持久。经常性的拉伸可对肌肉围度产生良好效果且使身材保持匀称, 起到了塑造肌肉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加快身体的恢复, 提高柔韧性。

5 结语

通过拉伸可使身体得到很好的放松, 在运动时可使肌肉在神经系统支配下凭意念迅速的收缩和放松, 以达到提高运动成绩及增进身体健康的目的。了解拉伸的作用和拉伸的原则, 掌握拉伸的方法并应用于体育运动, 是每位热爱运动的人应具备的素质, 同时也是获得优美体形、健康身体的必备条件。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 整理分析了拉伸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 发现拉伸对人体五项运动素质, 即速度、力量、柔韧、耐力、灵敏, 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并对人体各部位的拉伸方法及拉伸的原则进行了归纳总结。以使人们对拉伸有进一步的了解, 并更好地将其应用于体育运动, 发挥拉伸在人体运动中的作用。

关键词:拉伸,运动素质,肌肉酸痛,恢复

参考文献

[1]李世昌.运动解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67-96.

[2]邓树勋, 王健, 乔德才.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302-315.

[3]莫明竹, 王娟, 汪辉.网球运动后被动拉伸放松训练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 2012, 14 (6) :98-100.

[4]苏静, 夏健松, 刘彤, 等.静力牵张对消除肌肉疲劳效果的分析[J].体育科学, 1998:18-66.

[5]高力翔, 师秋焕.静力拉伸与准备活动对预防慢性肌痛的效果[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1993 (1) :60-63.

[6]张志胜.静力拉伸法发展柔韧性的最佳拉伸时间[J].体育学刊, 1997 (2) :119-120.

上一篇:消费权利的扩张下一篇:商业化育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