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效率评价范文

2024-05-08

交叉效率评价范文(精选7篇)

交叉效率评价 第1篇

1加权交叉效率DEA模型

数据包络分析( DEA) 方法是以相对效率为基础,针对多个被评价单位的多指标投入与产出关系而进行相对有效性评价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6]。自该方法提出以来,就以其处理多输入- 多输出的相对有效性评价优势而广泛应用,并得以不断改进完善[7]。DEA模型的基本形式如式( 1) 所示[8]。

其中,θ 为效率值,x为输入值,y为输出值,v为输入变量的权重,u为输出变量的权重。

但这种传统的DEA模型存在自评价问题: 它让每个被评价对象用最有利于自身的权重计算效率, 夸大长处,回避缺陷,甚至部分被评价对象只重视个别优势指标的作用而忽视大部分劣势指标带来的负面影响,无法做到科学、准确地测量效率[9]。为解决这一问题,Sexton等[10]提出了交叉效率DEA方法。

交叉效率DEA模型的基本思路是: 在传统DEA模型的基础上,充分应用权重,求解同一被评价对象在不同权重向量( 其它被评价对象所选择的权重向量) 情况下的相对效率,形成效率矩阵; 而最终每一个被评价对象的效率值是不同权重向量下效率值的平均值[11]。正是考虑了一个被评价对象在另一个被评价对象所选择权重下的评价结果,所以它是 “自评”与 “它评”的结合[12],较好地解决了自评难题。

但是,Sexton的这种交叉效率DEA方法还会存在问题,该方法存在一个潜在假设,不同的被评价对象具有同等的话语权,它们的权重相同,所以才会用代数平均值的简单处理来得到最终评价结果。 显然,这一假设值得商榷。被评价对象在DEA评价方法中既是 “裁判”也是 “队员”,“自评”体现的是 “裁判”的权力, “它评”体现的是 “队员”的权力。传统的DEA方法是每名 “队员” 只有一个 “裁判”,就是它自己; 交叉效率DEA方法是每名 “队员”有很多 “裁判”( 每名被评价对象都是 “裁判”,包括它自己) ,但每名 “裁判”都是相同的投票权。在现实的情况中,不同的 “裁判”应该是具有不同的话语权( 投票权) 的,以此体现 “裁判” 在权威性、优势等方面的差异。即,需要为不同评价对象作为 “裁判”的权力进行赋权,然后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来计算相对效率评价值,才会更科学。 此时,权重的科学赋予非常重要。

在DEA模型求解时,我们知道,一个被评价对象的效率评价值及其对应权重的确定都是以其它若干个( 一般是1 ~ 3个) 被评价对象为标准而得出的。即,在评价过程中其实就已经有一些被评价对象被赋予了 “裁判”的权力,它们具有优势、权威性,也就应该赋予更多的话语权( 投票权) 。据此, 本文在交叉效率DEA基础上就权重的确定做如下改进: 首先,公平起见,每个被评价对象都赋予一个初始的投票权; 然后,如果某一个被评价对象在评价过程中被其它被评价对象选为 “裁判”,那么它作为 “裁判”的次数越多, “投票权”也应该增加得越多,即: 新增投票权= 作为 “裁判”的次数* 投票权系数; 最后,采用归一化方法,根据被评价对象的投票权相对值确定它们的权重。

综上,可总结加权交叉效率DEA评价方法的基本步骤如下:

( 1) 根据交叉效率DEA方法,计算得到效率矩阵:

其中: θij为第i个被评价对象应用第j个被评价对象的权重计算得到的效率值,即

( 2) 计算权重向量:

其中: wj为第j个被评价对象的权重,即:

其中: pj为第j个被评价对象被作为 “裁判” ( 标准) 的次数,α 为投票权系数。一般取 α∈ [0, 1]。在CCR模型中 α 宜较小,在BCC模型中 α 可较大,因为CCR模型中作为标准的被评价对象会集中,而BCC模型中作为标准的被评价对象会相对较分散。通常可取 α = 1 /n,n为被评价对象数。

( 3) 加权平均计算效率评价值:

即,

2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现状

国家大学科技园是以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大学为依托,将大学的综合智力资源优势与其它社会优势资源相结合,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与高新技术企业孵化提供支撑平台和服务的机构[13]。我国于2001年开始大规模建设大学科技园,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截至2012年已有94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通过科技部、教育部的批准认定[14],表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在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方面取得了显著绩效。国家大学科技园历年的成效发展趋势如表1所示。

注: 数据来源于 《中国火炬统计年鉴》( 2013年)

与在科技成果转化与企业孵化方面取得显著增长成效相一致的是,国家大学科技园在人员、场地、 固定资产和资金等方面的投入也呈显著增长趋势, 如表2所示。

注: 数据来源于 《中国火炬统计年鉴》( 2008—2013年)

3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评价

3. 1国家大学科技园时间序列上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评价

将 “人员总数”、“场地面积”、“年末固定资产净值”、 “孵化基金总额” 等4个指标设为输入变量,将 “孵化企业总收入”作为输出变量,采用传统的CCR和BCC模型进行国家大学科技园总体上的历年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评价,结果如表3所示。由评价结果可知,2009年是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最高的一年,其主要原因是该年国家大学科技园实现了高水平的孵化企业总收入; 同时,从规模收益大多数年份均为递增来看,我国大学科技园在未来应继续加大各种投入的规模,从而实现规模经济发展。当然,从评价结果还可看到,前3年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值要比后3年的相对更高,这说明随着我国在国家大学科技园上的投入力度加大, 同时也造成了一些资源上的浪费,没有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没有形成应有的产出绩效。未来在国家大学科技园上的工作应该是,一方面继续加大投入, 另一方面加强资源的管理、评估与监督,切实做到资源的科学配置与充分利用。

为了避免传统的DEA评价方法的局限性,采用加权交叉效率DEA方法( α = 1 /6) ,再次对2007— 2012年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进行评价,结果如图1所示。对比传统DEA和加权交叉效率DEA的评价结果可知,传统DEA的完全 “自评” 方式会带来效率的高估,而加权交叉效率DEA将 “自评”与 “它评”相结合的方式能更准确地测量效率。由评价结果可知,经过加权和交叉处理后, 国家大学科技园2007—2012年的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效率与技术效率更趋于一致,它们都表现出类似的下降趋势。即,随着国家大学科技园各种投入资源的规模扩大,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正在降低。由此更加可以确定,提高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是充分发挥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科技成果转化功能、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关键。到2012年的时候,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效率值仅有0. 35,而技术效率值为0. 59,综合效率值远低于技术效率值,技术效率值又远低于1的理想水平。这说明我国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存在投入规模不足、技术水平低下的双重问题,未来要在加大投入和提高技术等两方面均抓紧,才能真正提高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与水平。

3. 2国家大学科技园横截面上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评价

以 “人员总数”、“场地面积”、“年末固定资产净值”、 “孵化基金总额” 等4个指标为输入,以 “在孵企业总收入”、 “在孵企业净利润”等两个指标为输出,采用加权交叉效率DEA方法对2012年57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2012年共有94家国家大学科技园,但只有91家提交了相关统计数据[15], 而且有34家提供的数据存在缺失,因此,完整数据来源的国家大学科技园仅有57家) 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进行评价( α = 1 /57) ,结果如表4所示。

注: 由于交叉效率评价过程中经过了均化处理,所以可能少部分被评价对象的综合效率高于技术效率问题

由表4中可知,2012年57家国家大学科技园中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效率较高的有常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国家大学科技园、华南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东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北京科大国家大学科技园等,而综合效率较低的则为吉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北京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北大科技园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武汉东湖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等。57家国家大学科技园中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效率较高的有常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国家大学科技园、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园、华南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科技园等,而技术效率较低的包括武汉东湖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北大科技园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的综合效率平均值仅有0. 233,而技术效率平均值为0. 395,它们都非常低, 因此大部分国家大学科技园应该从加强投入和提高技术等方面大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对于技术效率较低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应重点进行技术进步; 而对于规模效率较低( 技术效率较高,但综合效率较低) 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应重点加强资源投入; 对于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都非常低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则应该在投入与技术两方面都着意提升。

3. 3基于知识创新视角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评价

科技成果转化的本质是一个知识创新过程,尤其是高校的科技成果更具有知识密集特征,知识资源的投入对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16]。为此,本文基于知识创新的视角,以 “研究生( 博士生和硕士生) 人员数量”、 “孵化基金总额”和 “研发用房面积”为输入,以 “在孵企业净利润”为输出,对2012年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进行评价,结果如表5所示。评价方法为加权交叉效率DEA方法,样本数量为57个( 不包括无数据或数据不全的样本) ,所用软件为DEA - Solver - Pro 5. 0。

由表5中可知,基于知识创新的视角,2012年57家国家大学科技园中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效率较高的有中国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园、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和昆明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等; 而北京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北师大- 北中医国家大学科技园、北京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山西中北国家大学科技园、大连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宁波市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等国家大学科技园则因为亏损而综合效率为0。基于知识创新的视角, 57家国家大学科技园中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效率较高的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昆明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中国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上海体育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重庆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等; 而技术效率较低的包括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南昌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基于知识创新的视角,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的综合效率平均值仅有0. 116,而技术效率平均值为0. 268,它们都非常低, 因此大部分国家大学科技园应该从加强知识资源投入和提高知识创新能力等方面大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对于技术效率较低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应重点进行知识创新能力的提升; 而对于规模效率较低( 技术效率较高,但综合效率较低) 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应重点加强科技创新与知识资源投入; 对于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都非常低的国家大学科技园, 则应该在知识资源投入与知识创新能力两方面都着意提升。

注: 部分被评价对象综合效率为0是因为该科技园的净利润小于0,即亏损; 而其技术效率不为0, 是因为BCC模型中引入了一个新的输出指标,即常量指标1

将横截面上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与基于知识创新视角的转化效率均值进行对比后发现,基于知识创新视角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无论是综合效率还是技术效率都要相对更低,这说明这些国家大学科技园在科技创新与知识资源等方面比普通的投入性资源方面存在更为显著的浪费。国家大学科技园应该致力于强化知识创新能力,努力依靠知识创新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4结论与建议

相对于国外几十年建设大学科技园的经验,中国的大学科技园只有短短的十几年的成长历程,可以说还处在起步和成长期[17]。由于区域经济发展和高校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原因,不同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在资源投入与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非常大的差异, 它们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能力上也会存在较大差别。本文通过对我国国家大学科技园时间序列上和横截面上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评价,让大家对国家大学科技园总体上的效率变化趋势及当前各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差异有更为深入和量化的认识; 通过对知识创新视角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进行评价,对国家大学科技园知识资源投入对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影响也有更多的了解。通过量化评价,发现问题,探索规律,能为加强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提供决策借鉴。根据评价结果,我们可提出以下建议:

( 1) 加大国家大学科技园的资源投入。无论是国家、区域还是高校,都要从人、财、物等方面保证和加强对国家大学科技园的资源投入。具体而言, “人”方面要加强人员聘任和充分利用,尤其是高级知识型人才、海外人才等方面的引进与培育; “财”方面要加大政府财政拨款在国家大学科技园中的比例,要充分利用企业自身的融资渠道来加强资金投入,同时还要强化资金利用效率,尤其是应保证研发与转化资金的比例;“物” 方面要从政府角度为国家大学科技园提供较为充裕的场地,同时也要在固定资产的投入与利用方面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只有国家大学科技园的资源投入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产生规模经济,实现规模效益,从而提高科技园内企业集群的成果转化效率,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 2) 加强资源管理与利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与技术水平。从历年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我国国家大学科技园在人员、孵化资金和场地等资源投入方面均呈显著增长状态,但在产出方面却增长更慢,导致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下降的情况出现。显然,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除了要加强资源投入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强这些投入资源的管理与充分利用,要将这些资源真正应用到科技成果的转化项目上,通过科学的科技资源配置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资源投入难以实现同比的成果转化效益产出,问题也出现在我国国家大学科技园存在科技创新能力与技术水平的局限性上。由于我国大学科技园还是缺乏真正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核心技术,在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技术、 营销技术、融资技术、中介技术等方面也有较大欠缺,使得我国的大学科技园与国外那些知名的大学科技园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还是存在非常大的差异。 要想实现我国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质变性提升,必然要在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升上下更大功夫。

( 3) 特别重视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知识资源投入与知识创新能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本质是知识创新,只有在充分的知识资源投入和较高的知识创新能力基础上,才能真正推动以知识密集为特征的科技成果转化。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所需的知识资源也体现在三方面: 知识型人才方面,要重视高级知识与技术人才的引进与培育,例如高薪聘请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海外高水平人才等; 知识创新资金方面,要按照较高的比例将资金用于科技创新、研发、工艺创新等方面,实现资金与知识的双向循环转化; 知识创新物质资源方面,要加强研发用房、高端实验室等方面的建设与维护,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必要的技术设备保证。目前我国国家大学科技园基于知识创新视角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要显著低于投入- 产出视角的效率,因此,知识资源投入与知识创新能力显然是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短板与障碍因素,需在知识创新方面重点关注、规划与提高。

交叉效率评价 第2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对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对社会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视,促进了逆向物流的快速发展,同时企业也意识到逆向物流对于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性。逆向物流运营模式有自营模式、外包模式和联合运作模式。良好的逆向物流方案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好的收益。由于逆向物流 的复杂性,往往很多企业将逆向物流外包给物流企业。将逆向物流外包给相关物流企业可以有效的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减少相关资源风险,更为重要的可以使企业专注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本文结合国内外逆向物流供应商发展现状,建立相应的逆向物流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中立性DEA交叉效率评价模型对其进行选择评价,为企业选择逆向物流服务供应商提供了科学依据。

2 逆向物流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

对文献[1,2,3,4]分析总结,并根据在评价指标的设计要遵循系统全面性、科学性可行性、灵活可操作性、稳定可比性,本文建立了一套严谨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见图1。

3 逆向物流供应商选择中立性 DEA 交叉效率评价模型构建

假设有n个决策单元( 逆向物流供应商) ,每个决策单元 ( 逆向物流供应商) 都有m种投入,s种产出。中立性DEA交叉效率评价模型[5]是由Y. M Wang和Kwai - Sang Chin提出的。如下所示:

对于模型( 1) 中立性交叉效率模型中表示决策单元( 逆向物流供应商) k的第r个输出的效率值。目标函数是使每个逆向物流供应商的输出的效率值都达到最大化。模型( 1) 经过CCR转换可得下列线性规划模型,如下所示:

通过模型( 2) 求解,可以得到中立性DEA交叉效率评价值,然后求出每个决策单元的平均交叉效率值,最后对这些值进行比较排序,可得最优决策单元( 逆向物流供应商) 。

4 逆向物流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案例

某企业在对逆向物流第三方供应商初步筛选后,将7家逆向物流外包供应商A1、A2、A3、A4、A5、A6、A7作为备选方案,从中选择一个最优的逆向物流供应商合作伙伴。

将每一个逆向物流供应商看作一个决策单元,逆向物流成本作为输入变量,服务水平、信息化水平、技术水平、战略联盟性为输出变 量,联立模型 ( 1) ( 2) ,利用MATLAB或者EXCEL可得逆向物流供应商的交叉效率评价值如下表所示。

由表2可知,根据中立性DEA交叉效率评价模型的逆向物流供应商的排序为: A4> A3> A6> A2> A5> A7> A1,A4为最优逆向物流供应商。综合考虑,A4为最佳逆向物流合作伙伴。

5 结束语

交叉效率评价 第3篇

(1) 确定研究对象, 本文以南二环———高新路交叉口作为研究对象, 针对研究对象调查现状交叉口形式, 各进出口高峰小时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流量, 以及现状的信号配时情况。

(2) 借助Auto CAD2004绘制交叉口现状图, 根据现状调查数据和改善后的数据, 对VISSIM的参数包括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流量、交通构成、信号相位和信号配时等进行标定。

(3) 仿真运行。输出现状仿真结果, 包括行程时间、排队长度和延误。

(4) 根据交叉口存在的问题、计算数据和现状仿真运行结果, 提出交叉口改善方案, 包括交叉口的渠化、信号相位和信号配时优化等。

(5) 对改善后方案进行参数标定后对改善方案进行仿真, 并输出仿真结果, 包括行程时间、排队长度和延误。

(6) 根据改善方案输出的结果与现状仿真输出的结果进行比较。通过输出对比数据表、仿真图片及仿真视频, 确定最终的改善方案或者方案的可行性, 完成该交叉口改善前后的仿真对比分析任务。

2 交叉口现状分析

2.1 现状资料整理

南二环———高新路交叉口由于受到南二环高架的影响属于不规则交叉口, 交叉口面积比较大。大量的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穿梭于此交叉口, 交通秩序混乱, 交通问题频发, 是对交通功能要求比较高的交叉口。通过对此交叉口实地调查, 对交叉口具体形式、高峰小时交通量和信号配时等现状情况进行了整理。交叉口形式如下图1所示。

通过对南二环—高新路交叉口各进出口高峰小时的流量调查, 整理现状高峰小时交通量资料如下表1所示。

现状的信号配时情况如表2所示。

2.2 现状仿真及问题分析

根据实际看到的问题、计算数据以及现状的仿真, 发现交叉口存在以下问题:

(1) 交叉口区域内冲突点较多, 车辆相互干扰严重。交叉口面积较大, 渠化不合理, 西进口和东进口没有设置非机动车道车辆在交叉口范围内交织行驶。

(2) 交叉口信号相位配时不合理, 黄灯时间3秒对于面积较大的路口而言比较短, 路口不能完全清空, 致使部分车辆停滞在交叉口内。同时对于交通量较大的方向, 现状配时造成车辆排队现象明显。

(3) 通过通行能力计算, 得出南北方向通行能力不足, 不能满足需求。

(4) 标志、标线设置不合理, 缺少或者模糊不清。

(5) 安全设施不健全。此交叉口行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流量特别大, 行人由于随意性对交通造成严重干扰, 在这种情况下却没有设置机非分离设施。

3 改善措施

3.1 渠化设计

通过对交叉口突出问题的分析, 结合交叉口渠化改善的可行性,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交叉口渠化设计。

(1) 西进口没有设置非机动车道, 造成机非混行, 交通秩序混乱。将最右侧右转车道转化为非机动车道, 同时, 西进口直行车道和左转车道间夹有一右转车道 (下高架车辆右转) 转变为直行车道。由于下道口与交叉口之间距离比较近, 没有变向车道, 建议下道车辆不在此路口右转, 将右转车道变为直行车道, 而把最右侧的一条直行车道变为右转车道。

(2) 东进口、东出口没有设置非机动车道, 人车混行, 交通秩序混乱。需要在东进口、东出口增加非机动车道。同时东进口最右侧为直右车道, 此车道上有直行车辆对其相邻的右转车道上的右转车道车辆造成严重干扰。将最右侧直右车道变为非机动车道, 其相邻的右车道转变为直右车道, 与右转车道相邻的直行车道也转变为直右车道。

(3) 此交叉口距离较大, 行人过街距离长, 经常出现行人受阻于人行横道上等候穿越机动车车流空档, 不仅降低了行人过街的安全性, 也增加了机动车通过交叉口的延误。将斑马线前移, 缩短行人过街的距离, 同时设置渠化岛, 形成非机动车和行人过街的独立通道。

渠化完成后整体效果图如图2所示。

3.2 信号配时优化

为了满足各进口交通量的需求, 需要对交叉口的信号配时进行优化, 适当调整各信号相位信号灯的时间。信号灯配时优化选择synchro软件, 经过计算得出的信号灯周期为140s, 设置信号灯为三相位:第一相位为东西方向直行绿灯, 南北方向红灯;第二相位为东西方向左转和右转绿灯, 南北方向红灯;第三相位为东西方向红灯, 南北方向绿灯。信号配时优化完成后各相位信号灯详细设置见表3。

由于交叉口比较大, 3s的时间不足以使交叉口清空。即原有黄灯时间内无法使车辆全部通过交叉口, 经常造成某一方向的车辆还没有驶出交叉口, 另一方向的车辆已经驶入交叉口, 出现交通冲突, 故把黄灯时间适当调高设置成5s。

3.3 其他措施

(1) 在交叉口及附近设置安全措施。

(2) 此交叉口面积较大, 路面较宽, 鉴于对行人的保护, 设置行人二次过街驻足区。

(3) 由于行人和非机动车的任意性, 将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用护栏隔离。

(4) 驶入交叉口前降低车辆速度, 在当前没有设置非机动车道的进口以及缺少隔离措施的路口, 在交叉口右转车道前方设置减速标志。

4 改善前后对比分析

根据上述交叉口的改善措施, 本文主要从行程时间、延误和排队长度三个方面对交叉口改善前后状况进行对比评价。

4.1 行程时间对比

改善前后各方向行程时间对比如表4所示。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 对于改善后的交叉口, 车辆通过相同的距离所用的时间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尤其是西进口右转、东进口直右车辆通过相同距离的时间显著减少。然而, 改善方案并没有使得所有通行方向的行程时间减少, 比如对南进口直行、北进口直行, 反而增加了行程时间。总体上讲改善后的方案对于减少各行车方向的车流行程时间有积极的作用。

4.2 延误对比

改善前后交叉口延误如表5所示。

从表5可以看出, 对于整体而言, 改善方案各行程时间检测段对应的延误时间都得以不同程度减小。

4.3 排队长度对比

从排队长度前后对比可以看出, 南二环—高新路经过改善后大部分路段的排队指标都得到改善, 部分路段平均排队长度、最大排队长度和停车次数大大减少。

5 结语

本文借助于VISSIM交通仿真软件, 对南二环—高新路交叉口改善前后进行评价, 通过对行程时间、交叉口延误和排队长度三个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发现改善后方案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基于VISSIM的交叉口改善前后仿真对比可以通过对改善前后多个指标的评价, 对改善后的方案进行评价, 经过前后对比得出改善后方案更优。本文介绍利用VISSIM软件对交叉口进行评价, 以期为解决目前城市平面交叉口日趋严重的拥堵现状提供有效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邹志云, 等.基于Synchro系统的典型信号交叉口配时优化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04, 28 (6) :61-62.

[2]刘向阳, 刘晓辉.城市道路交叉口交通安全水平评价及改善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9, 20 (7) :130-134.

[3]林宇凡, 李晓华, 王肇飞.VISSIM在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应用[J].交通科技与经济, 2009 (6) :56.

基于道路平面交叉口安全的视距评价 第4篇

本文阐述了二维视距模型的计算方法, 给出了视距三角形尺寸的确定方法, 并根据不同类型交叉口的特征, 提出了视距安全评价方法。同时针对泰州具体交叉口展开调查, 利用视距三角形对其展开评价, 根据对交叉口视距的评价结果, 对视距不足的交叉口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障交叉口处的视距以提高交叉口的安全性。

1 二维停车视距模型及其计算方法

根据汽车行驶规律可知汽车在道路上行驶时停车过程大体可以如图1所示[2]。

根据图1可建立相应的停车视距模型, 在视距模型中, S1为反应距离, 是指驾驶员从发现障碍物到采取停车措施这一段时间内汽车所行驶的距离。S2为制动距离, 是指驾驶员采取制动措施到汽车完全停止这段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S3为安全距离, 是指汽车完全停止后与障碍物之间的安全距离, 这段距离通常取3~5 m。

根据运动学公式:

上述二维视距模型是道路停车视距的计算方法, 在不同类型的道路交叉口, 具体的视距模型与参数的取值都是不同的, 需要根据交叉口的类型而定。

2 交叉口的视距评价方法

2.1 视距三角形

视距三角形尺寸的计算主要取决于道路的设计速度及交叉口的控制类型, 具体的计算步骤如下[2,3]:

(1) 计算停车视距ST;

(2) 找出行车最危险冲突点, 在十字交叉路口, 右侧第一条与靠中心线的第一条的交叉点为最危险冲突点;在T形、X形交叉口, 直行线右侧第一条与靠中心线左转车道交叉点为最危险冲突点;

(3) 从最危险冲突点分别向后沿行车轨迹线各量取停车视距ST;

(4) 连接3个点构成视距三角形。

2.2 道路交叉口的视距评价

根据交通控制类型的不同, 可以将交叉口分为无优先交叉口、信号控制交叉口和主路优先交叉口, 不同类型的交叉口所需的视距是不同的。

2.2.1 无优先交叉口

无优先交叉口, 相互交叉的道路之间不存在先行和让行关系, 即当存在潜在交通冲突时, 都不会减速为零, 因此, 无优先道路交叉口的视距取决于车辆行驶至交叉口时的速度。不同的车辆行驶速度需要的视距是不同的, 具体数值如表1所示。

在无优先道路交叉口, 视距应该符合表1要求, 否则, 需要对交叉口采取视距保障措施来确保交叉口的安全。

2.2.2 有信号控制的交叉口

有信号控制的交叉口, 车辆行驶顺序明确, 在交叉口处的行驶速度低, 且车辆之间的直接冲突少。因此, 对于有信号控制的交叉口, 其对视距的要求相对较低, 只要保证任一车道的第一辆车能看到其他车道的第一辆车即可。

注:在道路设计中, 应该尽量满足停车视距, 如果受外界条件限制, 无法满足停车视距, 则至少需要满足安全视距。

2.2.3 主路优先交叉口

主路优先交叉口是指在道路通行时遵循主路优先通行的原则, 并对次路采取让行控制措施, 本次提出了次路转弯沿主路视距和主路转弯沿次路视距计算方式, 具体如下:

(1) 次路转弯沿主路视距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ISD为交叉口沿主路视距;v为转弯车辆行驶速度;t为次路转弯所能接受的主路来车的临界时间间隙。

(2) 主路转弯沿次路视距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S为交叉口沿次路视距;V为次路路段行驶速度;a为次路减速度, 取a=3.0 m/s2;t为识别时间, 取t=2 s。

综上, 为不同交通控制方式下的视距评价方式, 原则上在视距三角形范围内驾驶员的视距应该不受障碍物的阻碍, 对于评价方式中参数的取值要根据不同控制类型的交叉口而定。在特殊的情况下, 需要对交叉口的视距值进行修正, 对于条件限制无法满足停车视距的交叉口, 至少需要满足安全视距值。

3 实例分析

3.1 某学院东门交叉口视距评价

某学院与春晖路交叉口, 属于主路优先交叉口, 南北走向春晖路属于主路, 拥有优先通行权, 道路设计时速60 km/h, 车辆计算速度取设计时速的90%, 为了偏安全考虑, 车辆计算速度取55 km/h。而通往学校的道路属于次路, 需要在交叉口处采取让行措施, 次路车辆在出行时, 由于受到减速带的影响, 因此出校门时的速度取10 km/h。交叉口示意图如图2所示:

根据上文的公式和计算方法可知:

次路车辆左转和右转最不利情况下次路所需的视距:

上述交叉口为T型交叉口,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 从行车最危险冲突点向后量取所在路段所需的停车视距, 构成视距三角形如图3所示:

由ISD计算结果和视距三角形示意图可知, 次路车辆左转和右转所需的最小视距分别为192 m和175 m, 同时, 在视距三角形范围内驾驶员的视距应该不受障碍物的阻碍, 但是, 经过对交叉口的现场调查, 发现交叉口处交通状况如图4所示:

对比视距三角形示意图及交叉口现场状况, 可知平面交叉口能够满足主路和次路转弯所需的视距, 但是在视距三角形范围内存在障碍物阻碍驾驶员视线, 障碍物主要为违规停放的三轮车, 因此, 某学院东门道路交叉口视距不符合视距安全的要求, 应该加强安全保障措施来改善交叉口视距, 提高交叉口的通行安全性。

3.2 交叉口视距保障

综上, 为了保证道路交叉口的交通安全, 应该着力解决交叉口视距的问题, 对于存在视距障碍的交叉口, 可以采用拆除视距三角形内障碍物、清理通视三角区内的植被、控制行车速度以及在交叉口处设置鸣喇叭标志或设置交通凸面镜。

4 结语

交叉口视距不良一直是引起交叉口事故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改善交叉口视距对于交叉口安全性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针对不同类型的交叉口给出了其视距评价方法, 并利用视距三角形对泰州具体交叉口展开视距安全评价, 提出了改善措施。

摘要:平面交叉口是整个道路网中安全较为薄弱的环节, 每条车道都应该能为驾驶员提供足够的视距来保证行车的安全。针对于交叉口视距评价问题, 文章阐述了二维停车视距模型和模型的计算方法, 给出了不同类型交叉口处的视距评价方法, 并利用视距三角形对泰州某些具体交叉口展开视距安全评价, 提出了改善措施, 可为保障交叉口视距和提高交叉口安全性提供参考。

关键词:交叉口,视距模型,视距三角形,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唐峥峥, 张铁军, 何勇.道路交通安全评价[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8.

[2]翟艺扬.公路视距安全评价技术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 2008.

交叉效率评价 第5篇

城市交叉口是城市道路与道路的交叉点,是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交通流的中断主要发生在交叉口,且交叉口也是交通事故的主要发生地。据国外统计资料显示,日本发生的交通事故有60%左右与交叉口有关,美国的交通事故有50%以上发生在交叉口[1,2,3,4]。由于影响交叉口安全的因素较多,一直以来,人们往往利用历史性的事故统计资料来评价交叉口的安全性。目前常用的交通安全评价方法主要有主观系统分析法、绝对事故数法、事故率法、模型法等。

由于交叉口的许多交通事故未被及时立案,使得收集的交通事故资料完备性较差,从而使这种交叉口安全评价方法的可信度大大降低。针对传统交叉口安全评价的不足和缺陷,国内外提出了一种基于交叉口交通冲突技术的评价方法,该方法将交叉口的交通量和交通冲突数据作为评价数据,把道路交叉口交通安全水平确定在某个区域内,对交通安全状况进行评价。

由于通过城市道路交叉口交通冲突调查,只能获得调查时段的指标数据信息,而不是全部信息,同时交叉口安全评价系统的指标并不是唯一的,影响交叉口安全水平因素间的相互关系也不完全清楚,处于灰色状态。因此,可以运用灰色理论,以交通量和交通冲突为评价指标,运用灰色聚类模型进行城市道路交叉口交通安全评价,可提高评价结果的可信度。

2 灰色聚类评价模型

2.1 评价矩阵的建立

令评价对象i∈{1,2,…,n},评价指标j∈{1,2,…,n}。dij记为评估样本矩阵,则

2.2 灰类及白化值的确定

在确定交叉口交通安全评价指标时,可以利用调查法观测交叉口不同时段的冲突数。利用交通冲突技术来进行交通安全评价,一般采用观测每小时的时均严重冲突数TC(Traffic Conflicts)与时均混合当量交通量MPCU之比来评价交叉口的安全水平[5,6,7,8]。因为交通冲突TC代表着交叉口的安全水平,而MPCU代表着一个交叉口的交通水平。采用这2个相关指标参数的绝对值之比作为“交叉口安全”的分级指标可具有较高信度。如果评价指标的量纲不一致,则无法直接进行比较分析。需要对各评价指标进行无量钢化处理,然后分析数据的累积百分频率曲线,在曲线上确定不同累积百分频率所对应的数值,作为灰类的白化值。

可将道路交通安全水平划分为优(A级)、良(B级)、中(C级)、差(D级)4个级别,选取20%、40%,60%和80%累积频率对应的点λ1、λ2、λ3和λ4,来确定优、良、中、差的白化值。

2.3 灰类的白化权函数

道路交通安全评价4个灰类相应的白化权函数如下式所示:

式中:fA(x)、fB(x)、fC(x)、fD(x)分别为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指标A级、B级、C级、D级的白化权函数。

2.4 聚类权的确定

记聚类权为ηjk,k为评价灰类,且k∈{1,2,…,k},k为评价灰类种数。ηjk按公式(5)确定:

式中:ηjk为第j项评价指标归入k种灰类的聚类权;λjk为第j项评价指标属于第k种灰类的白化值。

2.5 灰聚类分析

按式(6)求出第i个评价对象对于第k个灰类的聚类评估值σik:

评价对象i的灰聚类评估序列σi=(σi1,σi2,…σik),评价对象所属灰类为k*,满足σ*ik=max{σi1,σi2,…σik},σ*ik从而确定聚类对象的安全状况等级。

这里k取4,安全状况等级为优(A级)、良(B级)、中(C级)、差(D级)。

3 实例分析

城市道路交叉口交通安全水平评价程序如图1所示。

3.1 交叉口交通调查统计资料

选择了兰州市52个交叉路口作为评价样本,给出具体的交叉口交通调查数据如表1所示。

针对交通安全评价的特点,进行无量纲处理,得到评价数据如表2所示。

3.2 灰类、白化值及聚类权的确定

根据表2所示的52个城市交叉口的数据,绘制累积百分频率曲线图,确定4个灰类的白化值为:λ1=0.294 7,λ2=0.599 5,λ3=0.778 9,λ4=0.944 7。由于只有TC/IVIPCU 1个评价指标,故聚类权nij=1.0。

3.3 求聚类系数确定评价结果

第i个评价对象对于第k个灰类的聚类评估值为σik,对于选择的评价样本,最终的灰色聚类评价结果如表3所示。

4 结论

(1)城市道路交叉口交通安全灰色评价方法应用性强,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将道路交通安全水平确定在某一区域内,从而实现评价宏观交通安全水平的目的。

(2)灰聚类方法可以较为合理地确定评价标准,从而对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状况的评价更符合实际。为科学制订交通安全策略、有效开展交通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在确定指标的评价标准时,若能在全国范围内制定统一规范的评价标准,并且在评价过程中采用计算机进行编程计算,则可快速、便捷地对各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状况作出综合评价,且评价结果将更具说服力。

参考文献

[1]李江.交通工程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2]王炜,过秀成.交通工程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3]过秀成.道路交通安全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4]裴玉龙,王炜.道路交通事故成因及预防对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5]胡启洲,张卫华.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模糊区间评价[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7(8):26-31.

[6]朱彤,白玉,杨晓光,等.平面交叉口交通冲突安全评价失效分析及改进方法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8(2):157-161.

[7]田建,李志强,张斌.交通建设工程安全评价技术现状及趋势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8(6):171-175.

三种交叉配血实验方法应用效果评价 第6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输血送检血液标本1253例。

1.2 试剂

抗A、抗B标准血清由长春博德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提供;A型、B型试剂红细胞由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盐水抗D血清由英国劳博公司生产提供;广谱抗球蛋白试剂由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责任公司提供。polybrene试剂由台湾东耀企业有限公司提供。

1.3 主要仪器

KA-2200细胞洗涤离心机 (日本KUBOTA) , 微量移液器。

1.4 血型鉴定

按照有关规范要求, 对受血者及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ABO血型及Rh血型鉴定[2]。选用与受血者ABO血型及Rh血型同型的献血者血液进行交叉配血实验。

1.5 交叉配血方法

1.5.1 凝聚胺配血法交叉配血试验, 严格遵守试剂说明书。注意必须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以避免弱凝集现象的漏检。

1.5.2 盐水法交叉配血试验及抗人球蛋白法 (Coombs) 交叉配血试验按有关文献要求进行操作[3]。

1.6 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百分率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

1253例凝聚胺法与传统的交叉配血法结果见表1。

1253例交叉配血试验中, 盐水法出现凝集阳性结果1例, 凝聚胺法、抗人球蛋白法均为3例。其中1例患者盐水法、凝聚胺法、抗人球蛋白法均为阳性结果, 临床诊断及实验室检测证实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抗人球蛋白法出现凝集阳性结果的另外2例, 凝聚胺法也为阳性结果, 2例患者均为多次输血的血液病患者。

3讨论

传统的交叉配血有盐水法、木瓜酶法、抗人球蛋白试验等方法。盐水配血法虽然简便快速, 但不能检出免疫性抗体, 单用盐水法配血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需增加木瓜酶法或抗人球蛋白法, 检出免疫性抗体引起的配血不合, 以进一步减少输血安全隐患。但木瓜酶法、抗人球蛋白法存在操作步骤繁琐、反应时间长、试剂效期短等缺点, 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凝聚胺法是一种简便、快速、可靠的交叉配血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凝聚胺是多价阳离子聚合物, 能中和红细胞表面的负电荷, 降低Zeta电位, 引起红细胞非特异性凝聚, 凝聚现象是可逆的。当红细胞与血清在低离子介质中孵育, IgG抗体与红细胞表面上的相应抗原结合后在凝聚胺的作用下发生特异性凝集, 凝集是不可逆的。当加入枸橼酸钠重悬液后, 枸橼酸根的负电荷中和凝聚胺上的正电荷, 非特异性的凝聚现象消失, 而真正的特异性凝集不消失。

由表1可见, 盐水法只发现了1例阳性凝集现象, 而凝聚胺法发现了3例阳性凝集现象, 与抗人球蛋白法结果完全吻合。聚凝胺法可以检出IgM与IgG两种性质的抗体, 可发现能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的绝大多数抗体, 故本法已逐渐推广使用。但有文献报道, 聚凝胺法对Kell血型系统的部分抗体如抗K、抗Kpa、抗Kpb不理想, 而我国人群的K基因频率几乎为0, kk型几乎为100%, 至今未发现Kell血型系统的抗体。

综上所述, 凝聚胺法交叉配血试验能检出大多数不规则抗体, 是安全有效、简便快速的交叉配血方法,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对盐水法、抗人球蛋白法及凝聚胺法交叉配血试验进行比较, 评价三种交叉配血试验方法 的应用效果。方法 输血送检血液标本1253例, 同时选用盐水法、抗人球蛋白法及凝聚胺法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结果 盐水法发现1例阳性结果 , 凝聚胺法发现3例阳性结果 , 且与抗人球蛋白法结果 吻合。结论 凝聚胺交叉配血试验是安全有效、简便快速、切实可行的交叉配血方法 ,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盐水法,抗人球蛋白法,凝聚胺法,交叉配血试验

参考文献

[1]王培华.输血技术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26-13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卫医发[2000]184号.

交叉效率评价 第7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仪器

瑞士Dia Med公司微柱凝胶卡专用离心机及孵育器。

1.1.2 试剂

瑞士Dia Med公司liss/coombs微柱凝胶卡、低离子稀释液,谱细胞及抗人球试剂由上海输血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凝聚胺试剂由珠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BASO公司)生产。

1.1.3 病例资料

来自绵阳市中心医院2007年1月至2008年8月住院输血患者及门诊患者,部分有输血史及妊娠史。所有受血者均用MGT法做交叉配血试验,有输血史和妊娠史的受血者均用两种方法做不规则抗体筛选试验,交叉配血不合者再取其标本用两种方法同时做交叉配血试验。

1.2 方法

1.2.1 MGT

将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标本以1500r/min分离血清与红细胞,将红细胞用底离子介质分别配成2%的红细胞悬液,取出配血卡,标记检测号和主侧与次侧,撤开封口膜。主侧管中加供血者的血清25μL和供血者2%的红细胞悬液50μL,次侧管中加供血者的血清25μL和受血者2%的红细胞悬液50μL,置37℃孵育15min后,离心10min肉眼观察结果。离心后红细胞沉积在凝胶管底部者,表明红细胞发生凝集,为阴性反应,红细胞聚集在凝胶带的上部者,表明红细胞发生凝聚,为阳性反应。

1.2.2 MPT

将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标本以1500r/min分离血清与红细胞,将红细胞用生理盐水分别配成3%~5%的红细胞悬液,取出试管,标记检测号和主侧与次侧,主侧管中加供血者的血清50μL和供血者3%~5%的红细胞悬液50μL,次侧管中加供血者的血清50μL和受血者3%~5%的红细胞悬液50μL,再分别加入低离子介质0.4m L,作用30s后分别加入凝聚胺试剂2滴,离心3000r/min0.5h,取出、倒去上清液、观察是否凝集,再在凝集液中加入中和液2滴,摇均观察凝集的变化,凝集未发生变化,为阳性反应,反之为阴性反应。

1.2.3 间接抗人球试验(indirect antiglobulin test,IAT)和直接抗人球试验(direct anti-human ball test,DAT)

对MGT法检测呈阳性的标本,再用微柱凝胶卡做IAT和DAT实验。做DAT试验前将红细胞有生理盐水洗涤3次,再按操作规程严格操作并判断结果。IAT按实验操作规程严格操作并判断结果。

2 结果

2.1 不规则抗体试验

不规则抗体阳性者共10例,其中MGT法测出10例,MPT法测出8例,另2例抗体太弱未测出。结果见表1。

2.2 两种方法次侧凝集原因分析见表2。

3 讨论

应用MGT法对9997例交叉配血中,未发生凝集反应有9867例占(98.7%),发生凝集反应有131例占(1.3%),其中主侧凝集10例,次侧凝集121例。对发生凝集反应131例再采用MPT法进行交叉配血,主侧凝集8例,次侧凝集102例;DAT阳性63例。有输血史和妊娠史的受血者均用两种方法进行不规则抗体分析,结果显示MPT法在筛选不规则抗体过程中,抗体含量较弱时漏检了2例,与之同步进行的MGT法却能较明确地检出这些抗体,这体现了MGT试验敏感度高,结果更准确等优点,与王梁平等[1]对MGT法与MPT法抗体检出分析结果相符。对次侧发生凝集反应采用两种方法并结合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31例由于红细胞悬液浓度过高而引起的假凝集,红细胞悬液浓度过高时,离心力不足或离心时间过短,以及血清中所含纤维蛋白出现细胞的凝块或血液标本被细菌污染等,均可能导致MGT法出现假阳性。因此,应配制合适的红细胞悬液浓度,并彻底离心去除血清标本中的纤维蛋白。6例为脂血、8例为高纤维蛋白质当标本中纤维蛋白原含量高或为脂血时,对微柱凝胶实验影响较大,可能是此时制备红细胞悬液容易出现小凝块所致[2],而MPT法在实验过程中加入第二液后相对地将血请中的纤维蛋白原、脂蛋白和红细胞悬液进行了稀释,使实验所受干扰减少。27例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24例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均因多次反复输血,且接受过同型不同人次的供血者的血液,使其血清中的蛋白质(包括Ig和补体)非特异性地吸附到患者的红细胞表面,而MGT法中所用微柱管的试剂中又含有抗Ig G、C3d成分可与吸附在人红细胞的Ig G及补体结合,因此发生非特异性凝集反应。19例为恶性肿瘤患者,在大量使用头孢菌素类抗菌素类等药物后,可使患者的红细胞发生改变,导致血浆中的球蛋白包被在红细胞的表面出现阳性反应。6例药物抗体所致假阳性反应,立即停用相关药物,严重贫血者给予主侧相合的洗涤红细胞输注。

MGT法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免疫学检测新技术,是生物化学凝胶过滤技术、离心技术与免疫化学抗原抗体反应相结合的产物,敏感度高,但影响因素较多,如红细胞浓度、离心时间和离心力等都会影响结果,导致假阳性发生。而MPT法是一种经典的操作简便而快速的方法,特别是在急诊配血中为首选。因此若条件具备,在交叉配血中出现凝集反应时,最好能将MGT法和MPT法结合起来同时应用,分析原因,得出准确的结果,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同时更能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摘要: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法(MGT)和凝聚胺法(MPT)在交叉配血中联合应用的价值,确保输血安全。方法用MGT法对需要输血的9997例受血者进行交叉配血,结果不相合者再取其标本用两种方法同时做交叉配血试验、直接抗人球试验(DAT)。有输血史和妊娠史的受血者均用两种方法做不规则抗体筛选试验。结果在9997例交叉配血中,MGT法均未发生凝集反应有9866例占(98.7%),发生凝集反应有131例占(1.3%),主侧凝集10例,次侧凝集121例;不规则抗体10例。MPT法发生凝集反应110例,主侧凝集8例,次侧凝集102例;不规则抗体8例。DAT阳性63例。结论在交叉配血中,MGT法和MPT法联合应用更能准确地了解凝集的性质,有利于提高输血的安全性。

关键词:微柱凝胶法,微柱凝聚胺法,直接抗人球试验,不规则抗体

参考文献

[1]王梁平,彭道波,赵晖,等.微柱凝胶法与凝聚胺法抗体检出比较分析[J].临床检验杂志,2001,19(6):355.

上一篇:初中语文课程下一篇:抗震救灾 我们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