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艺术责任

2024-05-11

上海的艺术责任(精选9篇)

上海的艺术责任 第1篇

作为上海这座繁华都市最便捷的地段之一,出门可直达外滩及陆家嘴金融区,十里洋场环绕周围,街巷之中,是海派古老的石库门风格建筑,居住在高楼洋房里可眺望美丽的黄浦江。鲁迅在这里写文章出名,各国政商在这里建工立场,营造洋房公馆,争夺金钱与地盘。

如果没有动乱,住在这里的人不愿离去,离开的人总想回来。

历史虽然早已经远去,但留下来的艺术与建筑,却仍然让虹口保留民国时期的风情与优雅。选址在这里的酒店,必然不能俗气和平庸,而整个虹口集艺术品最多、最有艺术气息的,则要数上海虹口三至喜来登酒店。

说上海虹口三至喜来登酒店是一家最有艺术气息的酒店,一点都不为过。这家喜来登和其他系列酒店最大的不同,不是这里位于上海北外滩,地处市中心繁华的低端,而是酒店里藏了一千多件艺术品。

从进入酒店的那一刻起,就会发现,艺术才是这家酒店外观与内部风格的核心,那一千多件艺术品,其中30件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领军人物所创作之作品。酒店的大堂里,一幅著名艺术家丁乙创作的长达8米作品“跨越2010—9”,布满了整个走廊。作为与法国奢侈品牌爱马仕合作的首位中国艺术家并拥有自己的爱马仕丝巾产品线,丁乙当之无愧是中国抽象画家的代表人物。

大堂中,同样还有一幅引人注目的画作——“上海3号”,这幅以酒店作为画作中心描绘城市风貌的画,如炫目的色彩迷宫。这幅画的作者是上海本土画家陆新建,他在画这幅画的时候,受谷歌地图的灵感启发,以酒店作为画作中心,用不同基本图形和颜色代表周边城市道路、建筑和环境,给予酒店周边风貌以耳目一新的诠释,这种艺术氛围不止是在大堂,还延伸到了酒店的各个楼层和房间里。每层电梯里都是不同作者不同风格的画作,如同进入画廊一般,风格各异,同时却又令人赏心悦目。在等待的时间里,还可以观赏画作打发时间。懂画的人自然就看得出名堂了,别以为这些画是随意从哪个艺术学院拿来,作为喜来登系列的酒店,怎么会在细节上甘愿平庸。这些画作中不乏大家之作,如独立艺术家颜磊的作品“彩轮”、陈思源“冷记忆·倒置”、著名诗人、自由艺术家王艾的“无字”等。

在酒店的内部装饰上,当代艺术是所有景观、风格与布景的核心。这里471间客房及套间,都是以简洁的线条和淡雅的颜色为主,住房面积冠绝上海市区酒店。每一间客房的墙壁上,都摆放着与房间最为匹配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同时走廊上也布置了中国鸟兽图。

这里还有一个欣赏艺术及设计的绝妙地点——至美空间。至美空间是一处两层楼高的巨大白色房间,配备吧台、茶室和开放空间,由一条曾用于一系列私人艺术展、时尚活动和私人展览的拱形阶梯连接,至美空间将艺术带入这座城市的高空。

说来不早,这家酒店于2011年才开业,整栋楼有39层高。虹口一带是上海石库门老建筑集中的地方,石库门也成了上海风情的标志之一。住在上海虹口三至喜来登酒店,只要踏出酒店,走过几条小街,就可以领略上海的历史风貌。一排排经典的石库门风格旧巷建筑自附近的主干道延伸开来。而在这片古老且即将消失的本地建筑的缝隙之间,您可以窥见上海浦东未来派建筑的光辉。不远处,以霍山公园和经重建博物馆及艺廊为主体的旧犹太式建筑群中,每一座房屋每一条小巷都述说着上个世纪的史海钩沉。

漫步酒店周围街区,不消片刻就来到了1 933老场坊创意园区,这座独特的建筑由一栋老式屠宰场改建,现在是上海最具活力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地之一。再走几步,崭新的上海国际邮轮码头港口轻吻着黄浦江畔,码头主建筑状似一滴清水,整个港口如同一件艺术品临水而立。

喜来登的酒店系列,向来以大气、高雅为主。上海虹口三至喜来登酒店无论是在外形还是在内部空间上,当然不会脱离家族式的规模。整个酒店的空间设计宽敞明亮,客房的面积都以宽敞和大气为主,同时还设置了不少开放空间。

酒店总共有471间大面积客房和套间,其中豪华房均达到45平米,最大的总统套房为320平米,如果预订基础房的话,有时候可以免费升级到行政园景套房,其性格比在同类酒店来说,算是非常不错的,对喜欢入住星级酒店的客人来说,非常值得入住和体验。

酒店的客房设计得很简单也很简约,家族喜来登的特色,家具的深褐色以及地毯是大多数喜来登青睐的颜色,统一的备品更是喜来登的标志。客房活动的空间比较大,门口右手边是客厅的卫生间,页窗的设计打出好看的光线,如果不可以拉起来,可以看到外外面的居民楼。房间客厅的整体很宽敞,在里面开个party都可以。房间右侧的巨大落地窗是拍地铁者的最爱,那个很长的地铁线路正好可以完全收入视野,地铁来临的时候拍一张感觉挺不错的。往里走就是卧室的区域,喜来登的床一直是公认比较舒服的,睡起来很安稳,软硬度刚刚好。卫生间里面的浴室空间很大,面积宽敞,巨大的浴缸,倒是挺适合泡澡。

酒店开设了三间知名餐厅和一间大堂酒吧供宾客及本地食客享用。酒店37楼的雅日本餐厅及酒吧采用雅致的日式设计,窗外景色迷人,为宾客提供高品质的日本料理及开放式铁板烧吧台,并有出品自雅日本空中酒廊的佐餐威士忌及鸡尾酒。

全天营业的盛宴标帜餐厅拥有多个开放式厨房,厨师每日在此烹饪各国风味自助餐,并推出周日香槟早午餐及夜间菜品促销。采悦轩设有时尚的开放式餐厅及宽敞的私人包间,宾客在此可品尝Andy Deng主厨及其团队烹制的精美粤广及上海名菜,包括极受欢迎的每日点心午餐。

整间酒店的会议及宴会面积逾1800平方米,包括2间宴会厅和11间多功能会议室,可适应各种不同场合的需求。占地600平方米的无柱大型宴会厅层高6.5米,可容纳近700位宾客。酒店为商务客人也有周详的服务安排,大堂设有Link@Sheraton,Link@Sheraton是喜来登特有的社交空间和免费网络连接中心,酒店3楼也有服务完备的商业中心。此外,37楼的高级俱乐部酒廊可俯瞰周边全景。

酒店也设有Shine Spa炫逸水疗,通过一系列按摩项目帮助宾客放松身心。酒店还开设了喜来登健身中心,装备最先进的有氧运动及体能训练设备,此外还有利用天花板自然光照明的30米室内游泳池。

最可贵的是,这家喜来登酒店,可以说是号称“全上海最便宜的喜来登酒店”,豪华房间才600多元,酒店自2011年开业以来,它身上的标签也越来越多:魔都最便宜的喜来登、虹口最好的国际商务五星、团队客酒店、刷房圣地……有了这些标签后,如果保养得当,我想至少近几年来说,还是魔都最有性价比的喜来登酒店。

上海虹口三至喜来登酒店

地址:中国上海市虹口区四平路59号

上海虹口三至喜来登酒店靠近南京路、新天地、豫园、陆家嘴、淮海中路商业和休闲中心以及多伦路历史文化街,前往四川北路购物街都十分便捷。

豪华大床房613元起;石库门景观套房1590元起。

交通站点及距离,步车2分钟可达地铁4号线及10号线,行车5分钟穿越外滩隧道可达上海著名的外滩,行车10分钟经新建路隧道可达陆家嘴金融区,行车15分钟可达上海新天地、人民广场、南京西路和淮海路。

有关上海艺术的一切 第2篇

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在2014年底开幕的“海上谣”展览,以“上海”为切入点,展出了30余件20世纪的中国艺术家作品。此举据称是龙美术馆策展研究部从个案研究和专题讨论两种角度开展工作的成果。展览中,风景画、静物画、人物画并呈,水彩、油画交映,艺人艺事各异,但都紧紧围绕着“上海”这个中心点。

当观众从主题墙旁的入口走进展厅时,他们面对的是以描绘上海地标性建筑、风景为主的作品,这也是展览的第一部分。熟悉上海地貌风情的观众,此时难免对着画作小声惊呼,“一看就知道画的是哪里!”不过这次展览对作品的创作时间并无严格规定,所以在这个展厅,既可以看到上世纪30年代重视素描的陈秋草,用强调阴影、光线变化的手法画的《海关大楼》,只是透视方面仍显朴拙;还可以看到颜文樑在1982年画的《春(中山公园梨花)》,如粉雪般的梨花笼罩在枝头,树下游人三三两两,或行或坐,技法已很是熟稔;还有1991年钱延康画的《外白渡桥》,画面干净,极为写实。被用作此次展览海报的《上海徐家汇教堂》,是陈均德画于1995年的作品。教堂的红墙在画中被处理为泛着橘色光芒的鲜红,围墙柱子是透着直率的明黄,绿树掩映下,十分鲜艳抢眼。这幅画在龙美术馆西岸馆开幕展就已展出,可见馆方对此画的重视。陶冷月的一组《复兴公园》小稿,画中的人们和现在一样,打太极、带孩子散步,那些苍天大树,也许仍在原处。

陈烟桥的那张1平尺左右的黑白纸本木刻《黄浦江》,让观众感受到龙美术馆在史料研究上下的功夫。出版于1985年的《鲁迅与中国新兴木刻运动》发表了这件作品,还附有鲁迅在1935年写给陈烟桥的信中对此画的评论:“木刻的事,也久已无暇顾及,所以说不出批评,但粗粗的说,我看《黄浦江》是好的。”史料与作品的并置,不仅给观众一个更全面的了解,也展示出藏家对藏品的态度:购藏前就已做好研究功课,纳入库房后也并非填充仓库空位,而是抱着分享的心态,对待这幅画的“前世今生”。同时,这似乎也是龙美术馆为藏品辨明“真伪”所做的努力之一。毕竟关于“真伪”的坊间流言不可小觑,美术馆承担的公共教育的重担,在这层阴影笼罩下就越发显得沉重了。

展览的第二部分,旨在向观众呈现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出现的重要美术社团和运动的大致面貌,例如1929年至1931年间,杨秋人参与发起并担任社长的“一一艺社”;1930年,许幸之等人发起“时代美术社”;1932年,郑野夫参与发起的“野风画会”、“春地美术研究所”,同年,庞熏琹、王济远、倪贻德建立的“决澜社”;1950年代哈定成立的中国第一个私人绘画教学工作室“哈定画室”。

在展览上可以看到“决澜社”部分主要成员的作品,如庞薰琹和丘堤夫妇、杨秋人、王济远。展品中包括出版于1932年10月11日的《艺术旬刊》影印本(第一卷第5期),刊载了由倪贻德撰写、经庞熏琹、王济远同意的《决澜社宣言》。庞熏琹和丘堤这对因决澜社结缘的伉俪,在此次展览上呈现的作品无论从题材还是风格上,都呈现出有爱的呼应感。丘堤的《幽色在野》和庞熏琹的《瓶菊》,分别创作于1930年代初期和1974年,虽然画面上看去一个稚拙简单,一个精心细致,但从立体的瓶花图像转化为平面的构图、装饰性强烈的特点来看,二者是相当接近的。王济远的作品是一幅自画像,画中他左手执画笔,眼睛望向画外的观众,在他和画布之间站着一位金发红唇的黑裙女士,观众的视线在这三者间跳跃,似乎看到三个空间的交叠,画家观看描绘对象的空间,被画者的空间,画家看着镜子的空间。杨秋人也是决澜社一员,展出了他的纸本油画《朝阳》。

表现时代生活的作品,有钱延康的油画《师徒共同在操作》:机床旁,一个戴着眼镜看上去书生气质很浓的青年,在指导另一个稚气未脱的少年如何操作机器。曾组织“时代美术社”的许幸之,他的《钢铁森林》上烟囱林立、浓烟滚滚,趋近写实的画法又有几分儿童画般的稚拙感,厂房的黄色墙壁与橙色屋顶,成为砖红的烟囱和铁灰的高塔之间的亮色。杨可扬的《上海纪实》,简洁直白地表现了上海的城市建设,低矮老屋被高楼紧紧包围,吊车的铁钩悬在破旧的屋顶上,“时髦”的“拆迁”二字不由蹦出观者脑海。

创办了“哈定画室”的哈定,展出的是一幅人物画《母亲心中的花朵》。这幅表现母子深情的作品可能不需太多笔墨,但关于“哈定画室”在美育历史上所书写的重要篇章,应当是期望观众注意的重点,因此,与哈定画作一同展出的,还有哈定编写的《怎样画人象》、《怎样画铅笔画》两本书的影印版,在当时因为基础美术教育匮乏而供不应求、连连加印。哈定从张充仁的“充仁画室”中走出后开办了自己的画室,学费仅为充仁画室的一半,对于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甚至会免收费用。尤为值得提到的是,在1957年举行的“全国青年美术工作者作品展览会”上,哈定画室成为上海入选作品最多的画室。

展览中的女性艺术家除丘堤以外,还有关紫兰和唐蕴玉。学习西方野兽派画法的关紫兰,在《一九二九年西湖》中呈现出了大笔触的潇洒气质。唐蕴玉在1928年与王济远、朱屺瞻、潘玉良等人一起创立了“艺苑绘画研究所”,《庭院深深》是她在三四十年代画的一件纸本水彩,表现一个穿白衣的女工坐在庭院中,背景墙面的红褐色与盆栽的绿色对比,凸显了偏坐于画面左侧人物主体。

1930年创立上海艺术专科学校的王道源,展出作品是画于1950年的《粉衣少女》,笔法已经十分成熟,颇有西画人物写生特点,如果不是画中人物的服装、发型特点,乍看还以为是美院附近哪间画室的学生习作。看到这幅画我不禁有些感慨,当年艺术家们苦心寻找探索中国艺术发展道路,或全心西化,或全盘复古。再看当下的艺术家,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又多抱着中庸的看法。在前人奠定基石的道路上行走,只会比以前更平稳顺畅。但如何从这条“康庄大路”离开,从荒野中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不是绝路,也不是死路,它可以独属于个人,也可以成为后人践行的道路,这确实很难,特别是对于那些沉迷于自己某种创作语言的艺术家来说,就更难了。

展览的第三部分,则是与当时生活更密切相关的艺术创作,也是对上海艺术界现象梳理的进一步补充。1923年创立“穉英画室”的杭穉英,长于绘制具有时代特色的月份牌画,画室还承接设计商标和产品包装的业务,此次展陈了他的纸本水彩《醉八仙》,擦笔水彩画法的特点十分明显。美女月份牌画的真实面貌,则由金肇芳的《听唱片》直接呈现的。

“海上谣”是龙美术馆推出系列专题展的起始,旁边两个展厅展出的木刻版画和20世纪著名艺术家的馆藏作品,也将作为常设展展出。在2015年,龙美术馆还将继续推出多个系列专题展,除了展示馆藏研究成果,更为大众普及艺术知识。回想这个展览,粗看是杂乱无章的陈列,作品年代不一、题材种类多样,但凭借着藏家的上海情结,这些藏品竟也井然有序了。此外,对于那些于美术史无感、对拍卖兴趣浓厚的观众而言,如若闲来无事,倒可以上网查查当年这些作品的拍卖价格……

上海世博会展馆主题广告的修辞艺术 第3篇

象征

象征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艺术手法之一。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 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 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 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 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共鸣, 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运用象征这种艺术手法, 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可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 还可以延伸描写的内蕴, 创造一种艺术意境, 以引起人们的联想, 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Olive City, Peace City.橄榄之城, 和平之城。 (巴勒斯坦馆)

巴勒斯坦盛产橄榄, 橄榄油是其重要的经济作物, 同时橄榄枝也是和平与友谊的象征, 橄榄之绿色寓意和平、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也表达了对世界和平和人类友谊的美好诉求。

拟人

拟人是把无生命的东西或抽象的概念赋予人的个性的一种修辞手法。拟人能使商品人格化, 富于生命气息, 具有人情味, 从而使广告更加生动。

The Tell-Tale Cities.会讲故事的城市。 (黎巴嫩馆)

拟人手法表明黎巴嫩馆仿佛在告诉观众黎巴嫩的人文风俗、自然风光及历史古迹, 真实呈现黎巴嫩面貌, 生动讲述古老城市的发展历程, 用意巧妙, 别出心裁。

Imagination.畅想之洲。 (澳大利亚馆)

澳大利亚馆展馆流畅的雕塑式外形如旷野上绵延起伏的弧形岩石, 外墙釆用特殊的耐风化钢覆层材料, 幕墙的颜色随时间的推移日渐加深, 最终形成浓重的红赭石色, 宛如澳大利亚内陆的红土。展馆内设置“旅行”、“发现”和“畅享”三个活动区, 绘声绘色地讲述着这片神奇大陆上奇异的物种、丰富的文化和宜居的城市。

矛盾修辞法

矛盾修辞法是指将意义相互排斥、相互矛盾或互相不调和的两个概念或判断巧妙地搭配在一起, 以深刻地揭示事物在实质上、性质上或特征上既互相矛盾又协调统一的关系。这种修辞法表面上不符合逻辑、自相矛盾, 但却运用同一事物所包含的相互对立的两个因素来表达事物的内涵与寓义, 准确地反映了复杂的心理状态、情感态度。仔细回味, 使读者感到意味深长, 妙趣横生。

Cities of Nature:Living between Land and Sky.自然之城:生活在天地之间。 (新西兰馆)

表面看来, 城市与原始的大自然可以说是两个互相不调和的概念, 这里矛盾修辞法的妙用不仅展现了新西兰的自然之美, 还体现了新西兰人科技创新的独特匠心, 从而体现了城市的发展与大自然的保持的和谐理念。观众走进新西兰馆仿佛走进了源自毛利人的创世纪神话:森林、人类以及所有生物之神Tane分开了天父Rangi和地母Papa, 创造了人们现在生活的光明世界。

Tradition and Modern Cities.传统与现代城市。 (莱索托馆)

在这里, “传统”与“现代”这两个相互矛盾的概念也得到了和谐的处理, 展馆主题广告词展示了传统的莱索托文化如何融入现代城市生活中。

隽语

隽语指看似矛盾而实际却可能正确的说法。作为修辞手法其作用与矛盾修辞法差不多。

Paradox between Ancient and Modern Cities of Mauritania. (毛里塔尼亚古老城市与现代城市间的对立统一)

一座城市既古老又现代, 这正是毛里塔尼亚首都努瓦克肖特的形象写照, 因为它原来是个仅有200人的村落, 村民以渔牧为生, 1958年3月5日是城市兴建的起始日, 国家首届政府就在帐篷内办公。经过几十年的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有了很大发展, 城市面积和人口翻了几番。

No Artificial Ingredients.没有人工元素的国度。 (哥斯达黎加馆)

人工与自然这对矛盾一般难以解决, 但哥斯达黎加人却做到了。作为中美洲和南美洲的文化交会处, 哥斯达黎加不仅拥有多样的文化, 而且是一个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国家。在旅游业、商业、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同时, 它保持着良好的生态平衡。

移就

所谓“移就”, 就是有意识地把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用来描写乙事物。移就本质上是在特殊语言环境中改变词语搭配关系的一种临时迁就, 是词语搭配的创造性运用。从语言逻辑上看, 移就语言好像不合规范, 也不合情理, 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它却能赋予一个词语以新的意义, 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Performing Cities.表演中的城市。 (菲律宾馆)

表演的主体一般是人, 这里用来修饰城市。这一移就手法向观众暗示:进入展馆, 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到菲律宾独特的风土人情, 还能观摩精彩的文艺演出。

粘连

粘连指用一个词, 特别是形容词或动词勉强修饰或支配两个名词的方法, 其中一个是规范的、合乎逻辑的, 另一个则不规范、不合逻辑。它能使文章连贯紧凑、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幽默风趣, 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Mountain, Water, Heart and Lantern.山水心灯——自然·心灵·城市。 (中国台湾馆)

作为抽象名词的Heart与具体名词Water和Lantern并列可以算粘连手法, 该主题向观众表明台湾馆是由山形建筑体、点灯水台、巨型玻璃天灯与LED灯心球幕组成, 必将吸引观众像潮水般地涌来。

对照

对照是突出差别的一种修辞手段, 即把两个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说, 通过匀称工整的对应结构形成巧妙的对仗, 以便更鲜明、更透彻、更全面地说明问题。

Cape Verde Cities:Global and Small.佛得角城市:袖珍岛国的全球化。

这里Global和Small两个反义词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场馆主题展现了佛得角作为一个港口小国在全球化大潮流中的发展智慧。

Gobi and the City.戈壁和城市。 (蒙古馆)

戈壁和城市也是两个对照性的概念, 向观众暗示一个古代游牧民族在荒漠的戈壁滩中建立了现代化的城市是何等的不容易, 告诫人们人类城市的发展应基于良好的生态平衡。

借代

甲事物同乙事物不相类似, 但有不可分离的关系, 利用这种关系, 以乙事物来代替甲事物的, 叫借代。借代能使语言更加生动、活泼, 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同时也能使句子更加简洁凝练、表现力更强。

Djibouti, Economic Hub.吉布提, 经济枢纽。

这里英文单词Hub的使用属于借代手法, 是以部分代整体, 展示了吉布提的风土人情、丰富的旅游资源及其作为国际大港口的风釆。

押韵

押韵分头韵和尾韵, 前者在广告中更为普遍, 后者尤见于广告歌曲中。押韵使广告达到了形式与内涵、视觉美与听觉美的统一, 增强了广告的感染力。

We are CITY, We are LIFE.We Make Our Ordinary Lifestyle, Extraordinary!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生活——超越平凡生活。 (约旦馆)

这里Our, Ordinary和Extraordinary三个单词中有两个头韵O和两个尾韵ordinary, 押韵手法显示了约旦古老文明的魅力以及现代化的发展, 诠释了展示的主题, 解读人、城市、自然和生活之间的和谐之道, 告诉人们:在约旦,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发展和创新是永恒的。

通过以上点评, 可以看出各种修辞艺术的运用使本次上海世博会各展馆主题标语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城市与生活两大主题, 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文化特征。当然, 真正吸引日益增多的参观者前来参观的原因不仅仅是其充满艺术魅力的主题标语, 更在于其理念, 即以人为本、科技创新、文化多元、合作共赢、面向未来, 从而使上海世博会成了全球多元文化和多种文明平等交流的平台。

参考文献

[1].M.van Mulken et al.Puns, relevance and appreciation in advertisements[J].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5, 37:707—721.

[2].梁婷:《英文广告实用手册》,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3].杨支岐:《广告语言妙用》, 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

[4].http://www.expo2010.cn

[5].徐宜良:《广告英语的修辞艺术及其汉译的基本原则》,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1, 23 (1) 。

艺术品典当的上海模式 第4篇

就在上海东方典当行,张盛将两幅中国书画作品典当,顺利取得所需的款项300万,还款期为3个月。据悉,这是上海东方典当行完成的首笔艺术品典当业务,它开辟了艺术品典当在上海的新模式。

引入艺术品评估体系

虽然艺术品投资火爆,但是典当行业还处于困难重重的境地。主要原因在于艺术品作为一项特殊的投资品,缺少贷款融资的最基本依据。但不能忽视的是,艺术品典当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

“艺术品投资需要花费不菲的资本进行配置,在收藏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资金紧张的问题。”上海文化艺术品研究院执行院长孔达达向记者坦言,大部分艺术品资产难以在短期内大幅增值。

而另一方面,作为艺术品收藏者的不少企业家却有着巨大的资金需求。企业不仅融资难,而且融资手续异常繁杂,放款期限也很长。这一直是阻碍中小企业成长发展的主要问题。“一直以来,鲜有机构对艺术品和融资需求进行对接,而典当行却能够提供这样的便利,能够满足企业短期资金拆解需求。”孔达达说。

事实上,“早在19年前,典当行的主要业务就是艺术品典当。”孔达达介绍,只是后来由于体制问题才把艺术品典当业务给剔除了。现在如果重新引入艺术品作为典当标的,他们相对灵活便捷的放款流程便能够弥补银行贷款业务的不足,

“现在艺术品典当的难点在于艺术品评估,价值的无法估量使得艺术品无法作为典当的标的。”一位有丰富收藏经验的企業家说。

不过,这个难题在未来有望突破。在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艺术品评估体系课题项目的推动下,文化艺术品评估质押融资合作的第一阶段,便引入了典当行业艺术品评估的模式:由上海文化艺术品研究院担任第三方评估机构,为上海东方典当行提供第三方评估报告。这样的合作,被称为突破前例的“上海模式”。

小额 快贷

在尝到初次典当业务成功的甜头之后,上海东方典当行的模式也迅速传开。其董事长王福明称,“东方典当行模式”的核心内容在于“融资模式的大突破,闲置资产的大流通”。

事实上,在艺术品融资途径中,上海东方典当行已经成为一家“实物的艺术品银行”,它完全颠覆了传统典当的固有形象,引入了业界谈之色变的艺术品作为典当品,并且引入了第三方艺术品评估机构解决评估难的问题。孔达达表示,如今该模式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认同。

在第三方机构进行艺术品评估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包括艺术品评估、鉴定、定价、确权、托管、保险和抵押等规范有效的管理流程和融资模式。孔达达告诉记者,这一模式以艺术品的价值评估作为基础,主要在于对艺术品进行市场定价与价值认定,为中国艺术品资产化市场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孔达达介绍,典当行借款的时间进度主要取决于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评估进度,上海文化艺术品研究院的评估时间需要1~4个工作日。

东方典当行在接到艺术品当品的第一时间,就会送到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评估。评估团队根据当品的市场价格、谈判价格、市场流通行情以及艺术品本身的价值、在博物馆中的价格等多方因素进行评估,做出数据进行综合的判断。

“如果艺术品没有问题,就移交到价格评估部门进行价格方面的评估,最终再交给研究院鉴定评估中心撰写本件当品的评估报告,交给典当行。”

一般而言,第三方评估机构收取的评估费用是艺术品价格的1%~3%,“这部分费用由艺术品当户来承担。”

在此基础之上,东方典当行根据评估值进行了一系列的风险控制。首先是贷款额度。“比如评估价值达1000万的艺术品,典当行只能出借300~400万元。”孔达达介绍,东方典当行是通过30~40%的典当折扣率以降低资金的风险。

一旦发生客户无法按期还款的情况,东方典当行采取的方式是绝当。“典当行本身不会对艺术品进行处理,而是委托给拍卖行、艺术品基金等相关机构处理,以求退出。”

“解决了艺术品评估的基础问题,通过整合艺术藏品以及融资需求的企业家,再打造‘50万当天放款’的流程,典当行将成为一种主力融资途径。”艺术品收藏家王华(化名)表示。德勤相关报告指出,去年18%的受访银行表示,未来两年可能会推出艺术品投资基金。“随着艺术品基金的增长,这种艺术品典当模式将会在典当行内得到广泛的普及。”

上海市闵行中学:健康责任民主创新 第5篇

闵行中学创建于1928年,累积八十多年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以“健康、责任、民主、创新”为教育理念,培养人文素养高、科学素养高、创造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双高双强”学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全市、全国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在国际上赢得盛誉。

2010年4月29日,国际发明协会联合会主席Andras Vedres率领代表团到校专访,连续举办了10个科学创新报告会,并对校长项政在国际发明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给予隆重的表彰,授予金质奖章。闵行中学正式成为国际发明协会联合会特别会员及实验基地。

闵行中学从环境德育、创造教育、生活德育、生命健康教育、情景引导探究、多媒体学案研究到当前正在实施的《信息技术条件下新课程教学创新实验》等,对拓展教育改革、创新之路发挥了重大的作用。闵行中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资源库的教案与学案设计》和“十一五”重点课题《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多媒体学案的教学实践研究》引领下的教学改革实验,受到教育部课程发展中心的高度重视。2009年5月8日至9日,“新课程教学创新方式全国观摩研讨会”在闵行中学召开,学校成为“信息技术条件下新课程教学创新实验校”(全国唯一一所)。(项文)

2016上海艺术设计展 第6篇

“2016 上海艺术设计展”的策展团队, 云集国内外优秀艺术家和策展人——丁乙、卜冰、冯峰、毕月 (Beatrice Leanza) 和胡本立 (Ben Hughes) , 东西方设计观念的碰撞和全世界面临的共同矛盾的影响使策展团队将主题展分为四大板块 (“聚变力”“新物种”“泛学科”“未来场”) 来探究设计多变的可能性。由探讨生活方式出发, 将设计概念演变成一种新的语境, 建构焕然一新的未来生活面貌。

聚变力:因聚变而产生的巨大动能

设计, 作为商品贸易的载体, 既要回应历史问题, 又要面对当下的现实矛盾。比如我们有时追求阳春白雪的优越感, 又很难忘怀下里巴人式的市井情怀;比如我们既口口声声地倡导着环保理念, 又企图不放过任何一个能带来便利的工业元素;而东方主义和海派文化, 又往往水火不容……面对这些设计的矛盾元素, 卜冰策展的“聚变力”给我们展现了设计是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 又如何使各种文化资源共生共存的。

一、 昌迪加尔之后 (建筑或变革) After Chandigarh (Architecture or Revolution)

Le Corbusier和Pierre Jeanneret在20 世纪50 年代为印度城市昌迪加尔的公共建筑所设计的标准化且标示着身份与权力的系列座椅在这一组艺术装置中被变形复制为不同的尺寸与色彩, 艺术家林明泓借此以昌迪加尔这一现代主义进入印度的历史标志反观当下中国在建构自我现代文化艺术身份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知识层面挑战, 并引用印度经济学家哲学家Amartya Sen之言:“身份, 特别是文化身份, 需要对外来物的开放包容和彼此丰富, 而不能仅仅停留在什么是我们‘自己’上。”

林明弘Michael Lin (中国)

二、精神空间Spiritual Space

建筑师俞挺与室内设计师李想的空间装置作品并置了两个抽象的居家空间:一端是历史的, 狭小的, 适应变化且充满日常智慧的;另一端则是当代的, 标准化的, 宽敞的, 在欲求想象中发散游离的。历史空间中出现的传统工业设计物件展示了上海这个城市里过往时代中各种逐渐被忽略遗忘的传统精神寄托;当代空间中的全新设计的家具与装饰则试图背叛小清新化的流行范式而指向各种虚构且兴奋的都市童话与他乡想象。

俞挺Yu Ting、李想Li Xiang (中国)

三、迷Lost

王杨的创作一贯关注着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之间的融汇。这次的装置作品《迷》如同万花筒般收纳、展示了她新近与过往的设计作品以及各种收集物件。镜面的反射不仅使展品以全角度的呈现, 也将视觉上分隔的四组空间装置在感知上给以了叠加并置。

王杨Wang Yang (中国)

四、人性之城A City of Humans

建筑师Benjamin Wood着眼于城市与人的内心关联, 作品由城市高速发展伴生的剩余物——各种废弃材料构建而成, 其中的城市模型、大象雕塑以及其他用具共同构成了一个梦境般的场景隐喻。现实中的城市即是人性之城, 而黑暗或光明, 梦魇或梦想都存在于人类内心。

本杰明·伍德Benjamin Wood (美国)

新物种:新兴跨界设计

“新物种”由分策展人冯峰策展, 其概念来源于生物学的变种、杂交和异化的科学现象, 将这些作为设计元素并运用到当代设计中, 主要以物和材料的革新实验作为目标, 成为一个颇有意味, 颇具超现实主义的新奇设计。“新物种”板块, 以鲜明的实验性呈现了这种带有探索精神的新兴跨界设计。来自世界各地的新一代设计师们一方面受到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启发, 同时也关注着发展的可持续性, 他们对当下的设计与生活和社会的关系提出思考和疑问。

“新物种”展览包括了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的37位 (组) 设计师的作品。其中也包括了一些大牌设计师, 比如施德明 (Stefan Sagmeister) 、BIG (Bjarke Ingels Group) 以及巴特·赫思 (Bart Hess) 等, 他们为年青设计师们确立了先锋榜样。本次展览通过四大主题“新材质”“新故事”“新体验”“新价值”探索和展示了当下全球设计界正在经历的新的变化。

一、鸭兔RABBIRDUCK

冯峰的作品《鸭兔》, 显然受到格式塔心理学的典型例证“鸭兔图”的启示。 从心理学上讲, 整体决定部分的性质, 部分只有依存于整体才有意义。而在哲学上, 哲学家却以此来思考感觉与认知的关系。面对冯峰的《鸭兔》, 观众绝不可能产生两个有更替的读解。这意味着, 真实与再造物是有区别的。而冯峰的《鸭兔》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物种, 它象征着跨领域合作所带来的新的可能性。

冯峰Feng Feng (中国)

二、卢卡斯与他儿子的工厂Lucas Maassen and Sons Furniture Factory

卢卡斯是一位荷兰设计师, 他与三个儿子的合作方式让人深受启发。荷兰有严格的童工法, 规定雇用童工每周不得超过3 小时, 并且安全无害等各项规定;他按照童工法的要求和他的三个儿子签雇佣合同。雇三个儿子为他的木家具上颜色。小孩子胡涂乱搞, 颜色也上不匀, 或者涂了一半就算完事了, 这反而让家具的颜色都不一样, 每一个都不一样。小孩子还玩儿得很嗨。完全改变了人们对雇佣关系的理解, 没有剥削和剩余价值, 游戏即工作。

卢卡斯·马森Lucas Maassen (荷兰)

三、突变体Mutants

巴特·赫思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服装和人类皮肤的关系。世界上所有的生物中, 只有人类为自己制作衣服。衣服是人类的羽毛, 是皮肤的延伸。时尚领域对新技术和新材料的疯狂追逐正在把自己演变成一个新的物种。他精妙绝伦的影像混合了时尚、舞蹈、雕塑、电影、新科技等多种元素。他的作品本身就是一个混合了多重跨界、杂交、变异的新物种。

巴特·赫思Bart Hess (荷兰)

泛学科:设计的多元形态

来自意大利、驰名于欧洲和亚洲的独立策展人毕月带来的“泛学科”, 将跨学科意识运用到设计中, 致力于淡化大众对于设计作为单一学科的固化思想, 而强调设计系统中的人文意识、科学和工学。设计塑造着新的生活形态及其生活方式, 也是当今社会人文艺术的外化表现。特别是在人们更加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今天, 设计究竟如何对健康和环保的生活起作用, 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泛学科”展览板块包括跨界项目, 介绍概念性设计策略和使用实用策略集聚一起, 将生产、传承和地点的现有关系融汇为一个个新的构象。所有参展作品之所以意义重大, 是因为它们动态地存在于一张共同创作和融汇知识的再生性网络中, 它们在行动校正天平中的迂回做法, 可以再次燃起各种业已被打破或过时的生产和继承关系, 并将其置入同呼吸、共命运的全新流程关系中。

一、头发高速Hair Highway

“头发高速”是一条现代的古代丝绸之路, 它不仅运输货物, 也传送技术、美学和东西方的想法。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 人们的头发已被重新勾画为一种丰富的和可再生的材料, 而中国是其最大的出口国。将头发与天然树脂相结合, 他们创造出了一种通过一种再现色彩错落斑驳的玳瑁, 和一种纹理类似抛光牛角或外来硬木的美学, 为正在减少的地球自然资源提供一个可持续的替代品的复合材料。最终, 它呈现为受到20 世纪30 年代上海装饰风格启发的一系列独特的精致物体。该项目反映了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 也表达了贸易不仅有运输产品的能力, 还能传播价值观。

STUDIO SWINE (英国)

二、其他设计The Other Designs

我们都是不同的。这是项目“其他设计”的出发点与其背后的信念。不同于生产给大家一个单一的物件, 这意味着被分发到个人而不是为个人而设计, 我们应该可以根据人们具体的需求来创造独特的、当地制造的物件, 永远不同并不断变化。总之, 我们可以做些其他的设计。 “其他设计”可以通过释放开源项目做到兼容并包, 以促进其扩散, 并提高社会影响力。它可以鼓励设计人员和用户之间的协作, 利用数字化制造技术, 直接在微观装配实验室里生产物件。展会中的展品都来自不同的意大利实体, 并对应于残障人士共同设计并为残障人士设计的主题。

OPENDOT (意大利)

三、变化的景观Landscape of Intensities

临界工作室呈现了一部名为“变化的景观”的装置:一个由钢筋框架承载展览中不同功能及空间要求的模块化系统。它是一个“容器”, 包含了多样的艺术设计作品之间丰富的联系, 并塑造了一些不同“强度”的区域。这个“容器”不仅是用来组织展览内容的规划框架, 其本身亦是一部艺术装置:钢筋、金属网和木板成为定义不同展区的基本材料元素, 它们不同的通透性控制了视线的分离和交流, 形成一个颇富层次的空间阵列。

未来场:可预见的未来

著名英国设计师胡本立策展的“未来场”, 表现得则是很多人都感兴趣的未来设计该如何进入我们生活的话题。科学发展到今天, 互联网、多媒体、数字化、3D打印等技术的普及带来了新的产业发展的机遇, 设计与新兴技术的跨界合作让人手边任何一种器具都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功用性, 同时, 设计也被重塑了更多的可能性。对此, 这一版块将通过诸如《Baidu百度筷搜》《Brave New World Lamp》《Soylent》等一系列作品, 着力探讨互动科技、另类未来、小说中的未来之间的主题交集, 借助诸如Hydroponic Furniture水培书柜 (书柜装修效果图) 类产品的普及应用, 完全可以预见设计的细微改变对更新未来生活的影响。通过对互动性、探索性、前瞻性的强调, 从而跨越当下与未来的界限, 令我们“每一位未来中的一份子”对未来进行开放性及建设性的预测。

一、速配Matchmate

此项目着眼于中国婚配的历史及发展, 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其带来的影响。过去, 中国适婚青年们的人生大事多由父母、宗族、甚至是工作单位安排, 如今的年轻人则更希望自己能够做主。但就整个社会而言, 尤其是适婚年轻人的父母一辈和祖父母一辈的观念尚未转变得这么快。本作品的设计师研究了婚龄阶段的常见讨论主题, 并深入传统婚介场所做了采访调查, 最终形成了作品创意:一个内置有求偶者加密个人信息的折扇。父母甚至祖父母可以方便地拿着它来替子女甚至孙子孙女来公共场所寻求合适的伴侣。这件作品把高科技和“低科技”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成功地解决了代际之间关于婚姻问题的沟通中的基本问题。

刘智子Liu Zhi Zi (中国)

二、懒椅Lazy Chair

懒椅是过去10年中最引人注目的家具设计之一。在2009年, 它首次在伦敦设计节展出时便引起了巨大轰动。在此次展览中亮相的“懒椅”, 是第一次在欧洲以外的国家展出。位于它旁边的是其“静态”姊妹版懒椅, 也是此项设计作品的功能性版本。对设计师和建筑师而言, 一把椅子能最大化地表达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不论这个想法是关于材料的、连接的、运动的、或姿势性的。又或者, 在这个作品里, 椅子被用来表现一种抽象的想法——如果椅子有了人性会怎样?这个由椅子的突然倒塌给我们带来的错愕, 可以被视作一种提醒:并非所有的技术都是可靠的, 友好的, 甚至不一定是有用的。

论艺术与设计的责任 第7篇

在人们眼中, 艺术要比设计富有更多的自由, 但即便是这样, 艺术价值的体现, 依然脱离不了观者, 脱离不了观者的意识形态, 其中就包括有道德层面的意识形态。艺术影响道德, 道德同样影响艺术。艺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但过分强调这种独立性却有可能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危害。

首先, 确立一个命题, 道德在艺术的价值构成中占一席之地。我们评价一件艺术作品的标准脱离不了“真、善、美”。其中, 善即为一件艺术作品的道德构成要素。中国传统文化讲求艺术能够“明劝诫, 著升沉”, 艺术本身所体现出来的道德伦理意志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中国传统画论中就将道德宣教作为绘画艺术的重要功能。张彦远在其《历代名画记》中则说:“夫画者, 成教化, 助人伦, 穷神变, 测幽微, 与六籍同功, 四时并运, 发于天然, 非繇述作。”艺术在传达美的过程中实际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 当艺术作品面对公众时, 其自身所具有的道德伦理也同时影响到公众。因此, 艺术在人类心理发展中明显带有责任, 艺术的创作不可避免负有重要的责任, 而对艺术的要求就在于其不违背道德、伦理的常规。

在中国画中, 不论人物画、花鸟画, 还是山水画, 许多作品都蕴含有明显的伦理道德观念。如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列女仁智图》将历代所记载的贤妃、贞妇等图绘下来以供皇室嫔妃及当时百姓妇女镜鉴;宋代画家李唐的《采薇图》借古讽今, 着力刻画了伯夷、叔齐“不食周粟”, 宁死不愿失去气节的事迹, 亦是对高尚气节的推崇和宣扬;梅、兰、竹、菊、荷等题材的道德品格象征意味。题材的选择, 形象的确立, 也蕴含着艺术家的道德观念。道德感促使艺术家选择这些题材, 并钟爱这些题材。艺术家的道德水平和层次亦能够从中体现出来。可以说, 他们将个人的品德、修养融在作品之中, 并通过审美的渠道表达了除形式美之外的道德伦理观念。

这些都是有意识地进行道德宣扬。当然, 有一些艺术作品中宣扬的封建道德思想是为了维护当时的封建统治, 随着历史的车轮, 随着人性自由的扩散, 在当今社会已然失去了它的教化作用, 仅仅是作为了解当时的艺术与道德思想的资料。

然而, 道德是什么?人存于世可以没有道德吗?道德内延外延的变化?道德的底线?普遍的将道德定义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由一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 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不同的时代, 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从历史的发展来看, 世间貌似也不可能没有道德, 只不过道德的内容会有所变化, 至于道德的底线, 很多人争来争去, 至今也没有一个定论。

而近年来, 随着人类社会商业化、自由化程度的加深, 以及物质财富的积累和各种欲望的膨胀, 在创作自由理念的引领下, 出现了大量烧钱、哗众取宠、胡乱拼凑的设计, 甚至一些流于恐怖、淫秽、暴力的黄色设计。并且, 在媒体的鼓噪下, 获得了轰动效应。设计是产品生产的一个环节, 具有商品属性。当商品生产开始谋求暴利的时候, 设计常常在第一个环节, 扮演了欺诈和诱骗的角色。张道一先生曾以月饼包装设计为例, 批判设计因屈从商业利益而摒弃道德的现象:“在正常情况下, 只需十几元一盒的月饼。因为附加上与月饼无关的东西, 其价格竟高达12800元, 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这些卖月饼和设计月饼包装的人心态很不正常”。2我无意批判这些华丽的包装设计, 如果我们的经济比较发达, 没有贫穷, 不存在还有吃不饱穿不暖居无所的情况的话, 那么这些设计的确是让人觉得美好的, 优秀的。但我们的经济是这样的吗?那么与之相应的道德就不会赞赏纵容这样的设计作品。另有一些类似“一次性筷子”的设计, 给我们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危害, 如若设计师在设计之前就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反省的话, 那么此类设计作品就不可能面世, 也就不会出现大量的滥砍滥伐, 之后让人们再付出昂贵的代价去弥补、修复。有些甚至是无法弥补的。设计艺术的第一要素原本是设计, 而不是艺术, 但当人们因物欲膨胀而追求无度自由的时候, 很容易误导设计潮流走向“纯艺术”, 从而迷失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更令人忧虑的是, 当代艺术创作领域, 充满了对利益、欲望的赤裸裸追求, 一夜暴富和“我是流氓我怕谁”的心理, 使各种残损道德、践踏伦理的非艺术行为, 常常成为艺术创作界最扎人眼球的风景。所谓“没有什么不可以”, 有些作品不仅超越了创作自由的底线, 甚至呈现出了反人类倾向。

艺术家和设计师都是人, 都是社会人, 在其成长的过程中都逐渐形成了一定的道德观, 受到道德的约束。有些艺术家想要挣脱道德的约束, 想要自由, 想反抗, 他们这样做了。有叫好的, 还有方方面面的批判声。我们姑且把这叫做少年的叛逆, 有这个阶段无可厚非, 因为艺术在成长, 会对习以为常的东西做反思, 挣扎着试图开辟新的出路,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之后, 会不会发现其实这是死路一条?我们不可能回到野蛮的时代, 我们不能走自我毁灭的道路。我们不能打着艺术的幌子, 为所欲为。

由此, 艺术类高校作为当代培养艺术家与设计师的摇篮, 在学校课程开设中不能忽略道德修养这方面的教育, 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把握好艺术与道德、设计与道德的平衡。

摘要:道德在中国传统艺术的价值构成中往往占据重要的一席, 但随着近年来西方前卫艺术的影响以及力图挣脱传统枷锁的激进与叛逆的艺术从业者的推动, 道德愈来愈受忽略, 并出现有对道德的公然挑衅, 引起社会一片哗然。而在相对实用的艺术设计中同样出现了道德缺失现象, 带来了较多负面影响。到底艺术与设计对社会该不该肩负责任, 或者说, 艺术与设计是完全自由还是有限的自由?这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艺术,设计,道德,责任

注释

11.周智、赵刚、龚健等:《当今设计现实的伦理审视》.《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年第6期。

上海朱家角人文艺术馆 第8篇

在古鎮裏造新建築,必然會表現出對古鎮傳統風貌的態度。在整體布局上,高度的嚴格控制和體量的化整爲零,表達了建築師對歷史環境的尊重;在具體形式上,這座21世紀的現代建築没有重復傳統,而是從自身的空間需求出發,通過對文脉因地制宜的回應,自然形成新的建築語言,使新建的人文藝術館與周邊的傳統民居和諧相處而又呈現出新意。

半開放院落空間的引入使抽象簡單的建築與周圍充滿質感的文脉建立了牢固的視覺關系,也將自身融入了文脉。這些院落中所能容納的多元化活動也因此擁有了“古鎮”和“新建築”的雙重背景。

觀賞

這座建築營造的是一種藝術參觀的體驗,這種體驗是根植于朱家角的,建築是體驗的載體。

在空間組織中,位于建築中心的“陽光天井”是動綫的核心。這個室内中庭把光綫引入首層,所有的展廳都環繞它來布置。

首層的空間體驗是“内聚”,沿環路行走的參觀者會一直受到天井内光綫的召唤和指引,但圍而不入,一層的觀展結束時,參觀者方能步入“陽光天井”,循着一部曲折的木梯上樓。

來到二層,空間的體驗反轉成“發散”,陽光天井外圈的環廊内實外透,將分散在幾間小屋中的展廳以及展廳之間風景各异的庭院串聯起來。這種室内室外配對的院落空間參照了古鎮的空間肌理,使參觀者游走于藝術作品和古鎮的真實風景之間,體會物心相映的情境。

在二樓東側的小院,一泓清水映照出老銀杏的倒影,完成了一次借景式的收藏。這幅特殊的“倒影畫作”是朱家角人文藝術館最珍貴的收藏,因爲它是不可移動,也無法復制的。

雅集

朱家角人文藝術館不是都市裏的大型展覽中心,而是古鎮裏的小型藝術館。它的個性不是壯觀、雄偉、宏大、張揚,而是清秀、温婉、質樸、低調。

建築如此,内裏的人和事亦然,此館適合“雅集”,而非“大會”。

館裏有大大小小的室内空間10個,室外庭院5個。這些空間有尺度的增减、節奏的收放、明暗的交錯,因此,也就和江南傳統的院宅一樣,有了光陰的流轉。在不同的時節,這些空間在展覽之餘,更是文人同好的交流之所。二層小廳與小院的“配對”空間,將非常適合小型的個展活動。風格迥异的展覽、質地有别的院落、視角不同的風景……人文藝術館能够提供和容納多元的文化氛圍,也因此而激發文化的互動和交流。

古鎮中,明月下,古樹畔,露臺上,清風徐來的一刻,體味空間對精神的提升。

約會

朱家角人文藝術館門口的古銀杏是上海最老的三棵古樹之一,始植于古鎮發源地—原慈門寺,自古就是人們“約會”、“碰頭”的公共聚點。

原先的公共空間僅限于大樹下喧囂的“古銀杏廣場”,在新建築完成之後,人與這棵古樹的關系以及人與人的交流方式得到了空間上的拓展,并因此生出新意:在半層的圖書茶室裏隔着朦朧的落地窗,以一種“簾後”的方式窺視圍着大樹瞻仰的人群;在半圍的北側小院裏,俯瞰美周弄上熙熙攘攘的游客;在離古樹最近的“木院”露臺上小坐或者招呼樹下的人;在每個獨立的小展室和南側、西側的封閉小院裏,私密的交流得以延續;最後,走進二樓東側的水院,遠離喧囂,在純净的空間裏,邂逅古銀杏和它的倒影。

這一刻,中國式的含蓄和静謐,是人與人的約會,也是人與古樹的約會。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朱家角人文艺术馆

业主:上海淀山湖新城发展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上海朱家角

设计单位:山水秀建筑事务所

用地面积:1 448m2

建筑面积:1 818m2

材料应用:白色沙胶漆墙面,淡青色玻璃,灰色钛锌板屋面,深灰色花岗石

项目负责人:祝晓峰

建筑设计:祝晓峰,李启同,许磊,董之平,张昊

结构/设备设计:钟瑜,吴延因,任民,郑海安,鲍华(现代华盖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庄镇光,沈懿荣(Topo Design)

室内设计:董小波,郑晨韵(都品设计)

幕墙顾问:杨俊炜(凯腾幕墙)

设计时间:2008年7月

建成时间:2010年7月

图纸版权:山水秀建筑事务所

上海的艺术责任 第9篇

关键词:艺术产业,发展策略,上海国际艺术节

艺术产业属于文化产业的一个分支, 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方式, 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作为一系列活动的目标。当前, 随着物质产品的日益丰富, 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也日益增强, 社会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人们更趋向于追求文化含量较高的艺术享受, 艺术产业由此应运而生。上海国际艺术节作为我国最高规格的对外文化交流节庆活动之一, 可作为研究艺术产业发展策略的典型案例。

据不完全统计, 截至“第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闭幕, 历届艺术节平均出票率保持在85%左右, 进剧场观众数达27.25万人次, 平均每届有72台左右的中外演出剧 (节) 目, 平均演出约144场, 演出节目总数近750个, 演出总场次超过1700场[1]。在第十五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 参演艺术节的47台节目出票率达到100%的剧目有18个, 另有近30台节目的出票率在九成以上, 平均售票率和上座率都超过了历届艺术节[2]。

由此可见, 艺术产业在我国拥有稳定的受众市场和良好的前景, 而艺术产业作为一项极具感染力的产业, 既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又推动着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对至今已成功举办15届的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调研, 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四大发展策略, 这对发展我国艺术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准确市场定位, 促进国际合作

纵观已成功举办的15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外国剧 (节) 目占中外所有节目的46.3%, 近4万名中外艺术家参加了演出。参与艺术节交易会的演出机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 其中第六届艺术节的国外参展机构首次超过国内, 约有60%的国外演出机构参展。此外, 艺术节与几十个国家开展专业合作, 如从第四届开始的“嘉宾国文化周”系列活动, 曾与澳大利亚、俄罗斯、法国、埃及、墨西哥、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合作办节, 与挪威、奥地利、匈牙利等国保持了良好的合作交流, 共享艺术演出资源, 提高了艺术节的国际化水平。据观众对演出团体的地区偏好的调研数据显示, 欧洲团体的演出最受观众欢迎, 在“第十五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其所占比重达67.79%, 选择中国艺术团体的观众以61.88%的比例排在第二位[3]。

我国艺术产业发展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 而通过双向开放的国际市场, 我们可以学习到国外艺术产业先进、成熟的运作经验, 可以吸取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的艺术养分, 来充实我们艺术产业的母体;同时, 通过与外国艺术产业的良性竞争, 可以发现自身的不足, 打破不合理的条条框框, 引进先进的机制、观念、管理模式, 壮大本国艺术产业。通过这条双向的国际市场通道, 可以使我国的艺术精品通过国际市场走向世界, 获得一个对我国艺术产业发展有利且重要的国际市场。

走国际化路线是艺术节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加强国际合作, 有利于拓展艺术节的资源渠道, 有利于吸收国外艺术节的有益经验, 有利于做大艺术节的国际格局和世界品牌。当然, 在面对西方文化资本、艺术产品、价值观念的冲击时, 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 自己民族的艺术不是为了取悦与献媚其他国家才发展继承的, 艺术产业的国际化必须建立在保持本国特色的基础上。同样的, 我们也应该充分了解他国艺术文化的发展状况, 不能强行将本民族艺术发展方向纳入到他国的轨道。崇洋媚外、妄自菲薄与闭关锁国的盲目自恋同样可怕, 只有让各国的艺术并存, 相互促进、互补互融, 在保持鲜明的本国特色的基础上, 形成竞相争荣的局面, 才能使我国艺术产业健康成长。

二、服务广大群众, 发展全民艺术

艺术发展的归宿不是只局限于服务于少数人, 艺术是属于每一个人的, 是服务于广大群众的, 艺术产业的出现和发展就是全民艺术的产物。当下, 大众文化的传播触角无所不及, 产业化浪潮汹涌澎湃, 艺术活动在这个时代, 无可选择地走向了产业化发展之路, 因为艺术品具有通过形象塑造和生动表达, 使产品具有价值、更富震撼力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使艺术成为一项具有巨大感染力的产业[4]。

其实, 首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就已经体现出了服务群众的重要宗旨, 艺术节通过全国公开征集节徽、节歌、海报, 群众与中外专业演员同台献艺、“大篷车”宣传巡展、千人绘画、知名艺术家进小区等活动, 让群众真正参与到艺术节当中, 使艺术节服务群众的意义真正体现出来。这一系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活动, 为今后艺术节策划和举办群众文化活动奠定了基础。第三、四届艺术节的“天天演”以创意新、参与广、规模大等特色得到群众的广泛关注和喜爱。它将艺术节的舞台从剧场延伸到了广场, 促进了市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到了第九届时, 群众文化活动已经走向年轻化。组织开展了“新上海人”歌唱比赛、学生音乐节、职工文化展演周、优秀群众文化节目展演等群众文化展示活动。“新上海人”歌唱比赛将不同行业、不同国籍的新上海人聚集到一起, 同台献艺, 气氛和谐、热烈, 充分体现出海纳百川、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

让更多收入低的普通百姓能够走进剧场, 近距离感受艺术节的魅力, 共享艺术成果是艺术节的宗旨。“首届艺术”节组委会组织演出经纪机构、表演团体、演出场所三家联手出票, 通过网上订票、电话订票、送票上门等服务措施方便群众购票。“第十届艺术节”高举“文化服务民生”的旗帜, 艺术节组委会从50台参演剧目中抽取了约3万张优惠票 (票价设定在10元到150元之间) 向市民发售, 除此之外还购买价值30万元的1000余张票, 赠送给上海援助四川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工作人员家属, 并与慈善基金会合作举办“七旬老人步入艺术殿堂”大型公益活动, 向70岁以上老人赠送价值30万元的各类演出戏票, 把政府的敬老爱老工程落到实处。“第十二届艺术节”首次举办低价音乐专场, 创新了艺术节目传播形式, “德国曼海姆四重奏音乐会”是此届艺术节面向青年观众的高雅艺术普及专场, 所有演出票都是30元的优惠票价。

艺术产业与人民大众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一方面艺术产业满足了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另一方面人民大众能推动艺术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通过一系列活动让人民群众最广泛的参与进来, 以最优惠的票价让广大市民走进剧场、走上舞台, 才能使艺术节真正成为人民大众盛大的节日, 让更多的人民群众接触艺术、了解艺术, 感受艺术的魅力, 同时推动我国艺术产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三、完善产业政策, 强化市场运作

艺术节的运作是“政府推动、社会支持、市场运作、群众参与”四位一体的, 其市场化运作水平不仅关乎艺术节的经济效益, 而且决定了其能否可持续发展。文化艺术事业只有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才能得到发展。

演出交易会是艺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其他的艺术节只重舞台演出,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充分利用各国艺术界人士和各国艺术精品云集上海的良机, 创办了国际性的演出交易会, 通过市场媒介, 为中外艺术作品的交流牵线搭桥。如“第五届艺术节”的交易会就有三项重要的突破性举措。首先, 它首次推出“全程合作伙伴”的新概念。上海“东上海联合置业有限公司”出巨资支持艺术节的整体运作, 并参与艺术节的各项活动, 通过合作实践, 一起探索建立文化与企业、节庆活动的社会资源开发方面的新模式。还有许多企业以冠名、独资或共同经营等形式支持艺术节, 充分说明其市场运作的日趋成熟。其次是新设“国际交易会展区”。通过互换展位特别组展的方式, 直接与一些国际著名演出交易会、国际著名艺术节进行交流合作, 拓展了国际演出交易平台。再次, 新设“演出经纪人展区”, 对演出经纪人 (特别是民营体制的) 给予参展优先和优惠的准入政策, 体现了演出交易的多元化, 从而提高了演出交易的成功率。上海国际艺术节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演出交易市场, 是国际演出交易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由此可见, 完善的产业政策和市场化的运行模式是艺术产业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市场经济中竞争是先导, 艺术产品一经进入市场, 就毫无例外地要经受竞争考验。只有摒弃旧有体制观念下将艺术产品的生产从属于行政命令的做法, 代之以市场经济的竞争, 才能锤炼艺术产业的体魄, 才能使艺术产业的成长越发茁壮。这不是说艺术产业发展要脱离政府监管, 而是要改变政府以往在艺术市场方面介入过多造成监管的“越位”和在有效管理方面“缺位”的现象, 使政府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定位, 成为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 进而完成市场指向与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机结合。完善的产业政策, 是从根本上为我国艺术产业明确发展方向和任务, 改善其生存和发展环境的重要环节[5]。

四、聚焦创新创意, 培养新生力量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而艺术产业对创新能力的要求则更高, 创新可促使艺术产品更符合当下时代的审美趋向, 更具时代内涵, 增加对艺术市场中显性与潜性消费群体的吸引力, 拉动整个市场对艺术产业的需求。为我国艺术产业储备更多的新生力量是其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这些新生力量同时具备艺术产业所需要的创新动力和创意资源。

举办艺术节活动要力求届届有创新, 这是艺术节生命活力的源泉。“第二届上海国际艺术节”首次聘请了海外项目代理, 并在演出交易会上专设了“海外艺术节特别展区”。第三届艺术节则首次推出“天天演”, 第四届在其基础上推出“周周演”品牌。“天天演”与“周周演”将专业文化与业余文化、演员与市民、艺术性与群众性融为一体, 促进了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第五届推出惠民低价票工程, 与民共享“人民大众的节日”。第七届首次举办了“嘉宾省文化周”、“感受云南”演展系列活动, 为艺术节创造了一种崭新的省际联动形式。“第八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国际演出交易会”首次举行“国际演出交易会联盟”会议, 9个国家代表参会。第十届艺术节首次提出艺术节主题, 首次与外省市合作举办“节中节”。第十一届艺术节首创“All In Art创艺校园行”活动, 使艺术节走进了大学校园。

与此同时, 艺术节中心在第十四届艺术节增加了“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 其模式为由艺委会遴选、艺术节出资, 委约来自音乐、舞蹈、戏剧等领域的优秀青年创作人才, 完成一部凸显中国创意的原创作品, 扶植和推广中外青年艺术家, 这为青年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实现梦想的平台, 也为艺术市场的培育开启了富有前景的未来, 在帮助青年艺术家群体成长成熟的同时, 提升了中国艺术产业的发展水平。

注释

1[1][2]张敏.第十四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社会接触调研报告, 2012

2[3]张敏.第十五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社会接触调研报告, 2013

3[4]徐敦广, 刘莉.当前我国艺术产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析.东北师大学报, 2005 (05)

上一篇:缓倾斜煤层群下一篇:银杏达莫注射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