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落实范文

2024-05-07

策略落实范文(精选12篇)

策略落实 第1篇

一、煤矿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一) 安全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不足

在煤矿安全管理的过程中一部分的管理者的法律意识较低, 没能够树立煤矿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观念。甚至个别的管理人员认为井下条件不好, 安全事故难免等错误的认识。加之对煤矿安全生产的长期性、任务艰巨性认识不足, 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一些盲目乐观、不能够坚持长期抓安全的思想。

(二) 部分管理人员执行力不强

在煤矿安全管理工作落实的过程中, 存在着部分基层安全管理人员综合能力低的问题,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上级安全要求的落实和本单位安全工作实际状况的分析与结合。不能够创新与实施安全管理, 而是机械的套用, 安全管理浮于表面、遥控指挥等问题突出。缺乏深入井下考察, 实施现场办公的能力与问题的预判能力。也有部分干部怕得罪人, 在面对安全生产违章的时候, 往往存在着得过且过的心理。这些问题的存在, 给煤矿的安全管理埋下了很大的隐患。

(三) 部分职工的业务技能素质待于提升

在煤矿生产的过程中, 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的采掘者, 往往其文化程度、业务能力较低, 并且短期用工问题的存在, 使得煤矿生产与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加上煤矿井下地质等条件的复杂性, 很容易使得煤矿生产出现违规操作、侥幸心理。如何提升煤矿工人的业务技能与整体素质, 成为保证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内容。

(四) 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待于进一步提高

随着国家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不断加大, 各个煤矿企业基本上都能够制定相对完善的煤矿生产、安全管理制度。并且结合煤矿的实际出台了相关的考核政策。目标管理责任书、安全生产军令状等也是在煤矿安全管理工作中多有实施。但是, 现实的状况却没有制度层面的理想。这主要是因为相关监督制度缺乏执行的刚性。对煤矿发现的安全隐患往往存在处罚重、奖励轻的问题。

(五) 安全管理工作超前意识不强

由于煤矿安全生产的工作内容多、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大, 在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不能够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的关系;缺乏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来审视安全工作的重要性;缺乏对安全工作规律的把握。这些问题的存在, 导致了煤矿的安全管理工作处在较低的层次, 缺乏一种良性的安全运行来支撑煤矿的生产, 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的创新意识、超前意识不足, 影响了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的质量。

二、煤矿安全管理责任落实的策略

(一) 提升煤矿安全管理的领导意识与责任心

在煤矿生产的过程中, 煤矿领导的安全管理意识对于煤矿的安全生产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煤矿安全规程中提出, 各级行政正职作为煤矿安全生产的第一人, 需要高度的重视安全管理工作, 切实肩负起煤矿安全生产的责任, 更好地推动煤矿安全管理的有效性、科学性与人性化的提升。

(二) 提升煤矿安全生产的全员培训效果

在煤矿生产的过程中, 各项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需要通过不断的培训来提升其效果。培训的内容既应该包括煤矿安全生产法规以外, 也要涵盖矿井的实际进行安全生产操作、应急防备等。通过科学的培训, 提升煤矿全体人员的安全意识, 掌握基本的安全逃生技能与煤矿生产的操作方法。通过培训, 达到每个员工都能够自觉、高效的执行煤矿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 不断规范安全生产的行为。煤矿安全生产培训的方式是多样化、多路径的。既可以借助安全图片展、放映安全事故案例、针对安全事故案例的分析, 也可以借助安全知识、生产技能竞赛等方式来实现。

(三) 规范煤矿生产的安全制度建设

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作为一项综合性强、管理内容多、管理人员复杂的工程, 在管理的过程中, 需要通过全员管理、全过程管理、全方位监控、规范化管理等措施来实现。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过程中, 需要构建完整、系统的煤矿生产安全制度建设体系。第一步, 要强化煤矿安全生产的目标管理制度, 通过目标管理制度的制定, 实现安全管理工作的细化与良好。同时, 为了提升管理的效果, 需要制定煤矿安全生产的奖惩制度, 把各部门及个人的安全效果与经济利益挂起钩来, 实行目标激励, 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广大职工群众参与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积极性的提升。

(四) 煤矿安全生产的质量标准与要求不断提升

在煤矿生产的过程中, 质量标准化作为保证煤矿安全生产的前提条件。要提升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要强化安全认识, 加强安全领导, 做好安全与质量、安全与产量、安全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分析。其次要加大对煤矿生产现场的安全管理。再次, 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的安全管理工作开展。对于煤矿生产的各个环节安全检查要做严做细, 通过有效的考核促进煤矿安全生产的顺利实施。同时要加大对危险因素的整改与规避。第四, 要将采煤、掘进、通风等进行重点管理, 全面展开, 实现全员管理与全过程管理。

(五) 提升煤矿安全管理的科学化与系统化

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在安全管理的过程中, 要改变传统的事后追责, 向事前预测的模式去转变。借助有效的安全分析与生产分析, 就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诱因、发生时间等进行有效的预测与评价。进而为煤矿的安全生产事故的预防, 提供准确、高效的依据和支持。第二, 要提升煤矿安全生产检查表的使用效果。通过运用煤矿安全生产检查表进行煤矿安全生产检查, 便于进一步的提升煤矿安全检查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摘要:本文以煤矿安全管理责任的落实为研究内容, 就提升煤矿安全管理责任落实水平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煤矿,安全管理,责任落实

参考文献

[1]林杨.煤矿安全管理存在的难点问题及对策探讨[J].安全与健康, 2010, 02.

小学古诗教学目标落实策略研究 第2篇

江北小学 李增琴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文经典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涵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它是中华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形成起着巨大的、不可缺少的作用。小学是一个人奠基、成长的关键时期,是打好人生底本的重要阶段。正如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所以,古诗文教学是学生品德形成、智力发展、语文素养全面提高的有效载体。是古文教育在当今学术界和教育界也已经被引起重视。《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并在附录中列出《优秀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总体而言,小学古诗词选文尊重了儿童的性格特点、自然天性。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窄,生活阅历浅,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基于此,深化对古诗词教学的研究对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现实的迫切需要。

一、小学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意义

1.古诗词教学可以弘扬民族文化。古诗词经历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岁月洗礼,至今,是我们中华民族华夏文明的精髓,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古诗词的意境深邃,生动形象地描述事物的形象,以精炼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内涵。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正是让小学生接触古典文学的最佳启蒙教材。加强学生古诗词的诵读,重视古诗词的教学对小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古诗词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古诗词的特点在于意境优美,平仄押韵,寓意深刻,具有特殊的审美功能。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首首的佳篇词句,诗中意境的描写仿佛画一般,情理在书中,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古诗词中往往寓含着诗人的意志和感情,正所谓“诗以明志”,教师可以通过对古诗文的讲评,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

3.古诗词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古诗文篇幅短小、简洁,却意蕴丰富,学生要了解古诗词中的意境和作者的弦外之音,就需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古诗文教学给了学生想象和思维创造的空间,学生将诗词中的意境描绘在大脑中储存再造,可以应用到他们的写作中,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当前小学古诗词教学的问题所在

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阶段进行经典古诗词的教学,是学生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的载体。然而古诗歌教学一直得不到重视,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后,教学的情况也还不容乐观。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前诗歌教学的一些弊端:

(一)重知识,轻人文

古诗词教学中,许多教师过分强调实用知识的学习,以考试内容作为教学内容,注重文字防疫,段落划分,语法讲解,文体介绍,名句名篇背诵等。古诗文教学变成单纯强调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的工具课,而忽视了古诗文所具有的文学因素、整体的美感教育和文学欣赏。结果,学生学起来味同嚼蜡,除了记住几个实际写作无多大用处的字、词以外,根本产生不了愉悦的审美体验,更不能切实体会古诗词的妙处。这样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没有足够的重视,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结果造成大批学生发展后劲不足,导致大部分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文化知之甚少,经典常识文化严重不足。

(二)重应试,轻积累

多年以来,由于受“应试”思想的影响,在课堂上往往靠单纯的讲解、背诵进行“灌输式”教学。教学策略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扼杀了学生积累古诗词的兴趣,且由于很多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古诗词没有用,而且学起来既枯燥无趣又难学,认为只要学一些考试要用的文章就行了。而当今语文试题中,一方面默写所占的分数比例偏低,默写的内容也往往局限在考察名言警句上,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平时的读背状况;另一方面,一般语文考试总是笔试,对学生的诵读水平难以评估,即使有所反映也只能对停顿、重音等问题进行机械的书面解答,不能反映实际水平和综合水平。这就使得学生读得少,背的少,积累得少,缺乏对民族文化的积累和认识,认识不到民族精神的丰富博大。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词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

(三)重理论,轻实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母语,主要的不是靠传授知识,接受系统的训练,而是在大量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靠感悟,靠习得来获得。古诗词教学中,由于教师缺乏开拓民族文化资源的意识,不注重古诗词的实践活动,对小学生赏读古诗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有效的指导学生背诵,学生边读边忘或只会背,不会运用。还有许多教师往往把教材上的古诗从诗句意思到诗人所表现的情感,通过细致入微的讲解分析,把书本上的知识嚼碎嚼烂,让学生背的滚瓜烂熟,倒背如流,却舍不得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在鲜活的、灵动的时间活动中积累更多的经典文化。这只会抑制学生的想象力,窒息学生的创造力,弱化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三、解决小学古诗词教学问题的策略

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们如何诵读,如何体会诗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教学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素养。所以,我们教学的重点不必要求每篇都字字疏通,句句领会。在教学时,我们要开发创设各种情境,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古今联系,使古诗文的教学呈现一方新天地。

策略一:重视朗读,在多元诵读中抒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要通过诵读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读,在课堂上营造教师、学生、作者彼此间心灵相融、情感相通、协调合拍的良好共鸣体,从而提高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审美、文化等综合素养。且古诗词“麻雀虽小,五脏惧全。”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从而恰当地表现诗中的思想感情。

重视朗读首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感悟,同时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在教学陆游的《示儿》时,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

1、初读诗文,介绍背景,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

2、精读诗文,了解遗憾,弄清诗人的“悲怆”心境。

3、研读诗文,理解信念,感受诗人的“悲壮”心愿。在初读的基础上,确定悲凉的朗读基调,精读诗文引领学生用深沉的语气表达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研读诗文时引领学生用坚定的激情表现出诗人一生为多难的祖国呐喊的爱国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

策略二:灵活运用多媒体。

古诗教学中采用多媒体并合理地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如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多媒体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多媒体,画面上:草木葱笼,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障,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多媒体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

策略三:资源整合,在把握基点中生情。

1、整合同主题的作品: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改变传统“逐首教学”“逐环教学”的模式,资源整合,主题凝聚,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在教学《赠汪伦》时,先播放名曲《送别》,然后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让学生大致了解异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送别”的主旋律如同一汪清泉流淌在孩子的心间,激荡着他们的情感。

2、把握同题材的作品: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比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柳宗元的《江雪》后,出示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提出自学要求:这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希望你运用上一首诗学到的办法,自己来学懂这首诗。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就发现这两首诗的地点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但心情不一样,一个是苦闷的,一个是怡然自得的。前一首诗有一种“傲气”,后一首诗有一种“霸气”。此时,穿插一些背景材料,《江雪》是在柳宗元流放永州官场失意时写的,而王士祯仕途得意,当时任刑部尚书,这样,让学生比较阅读,学生“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比较阅读中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比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策略四:注重学法,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者在渗透学法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是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如一位教师采取“读(初读)、查(查不理解字词)、调(根据情况调换字词)、补(想象补充)、说(说诗意)、演(感情读演)”六字自学法让学生自学古诗,教师扶放结合,可先带领学生学第一句话,传授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学生可合作、可探究,并逐渐掌握一套古诗词学习的方法。

利用多种策略落实教学目标 第3篇

【关键词】教学目标 策略 对比阅读 把字变画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 教学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我们的教学活动追求什么目的,要达到什么结果,都会受到教学目标的指导和制约。可以说,整个教学过程都受教学目标指导和支配;整个教学过程也是为了教学目标而展开。

当我们提出教学目标时,一定会考虑怎样在教学活动中落实这些目标。而落实教学目标的策略是多样的,下面就结合《小山村》一课的教学,谈谈我的做法。

《小山村》是一篇描写小山村美丽景色的一篇文章,它反映了农村的新面貌,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课文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写了山坡上的果树林,山脚下村庄及村前的小河,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多彩的山村美景图。本文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是一篇行文优美、图文并茂,很适合低年级儿童阅读和学习的一篇文章。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朗读课文,继续练习词连读和按句逗停顿。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充分让学生感受小山村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句子初步体会了解叠词的意思;学会正确规范的书写“图”、“画”两个字。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部分第一条就指出了低年级孩子要“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可见,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爱上阅读。

我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了课件插图来调动学生的视觉器官,通过给学生观看一幅美术作品引出新课,图画对低年级的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当我出示一幅美丽的山村图之后,学生的注意力全部被吸引了过来,同时学生也都迫不及待的想去小山村看一看了。这个导入借助让学生观察小山村美丽的图画,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学生有了读书的兴趣,就为达成教学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对比阅读,读出精彩

在体会山坡上的美景时,我利用对比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山村的美丽景色,落实让学生感受小山村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一教学目标。

首先,出示描写山坡美景的句子,指名让学生读一读,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美在哪儿。然后出示下面一组句子:

A、树上结着苹果和梨。

B、树上结满红红的苹果、黄黄的梨。

对比着读一读,让学生说说哪一句好。学生都认为B句好,我马上追问“为什么?“在对比阅读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发现了两个句子的区别。在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基础上,我适时的抓住机会,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满”、 “红红的”、“黄黄的”这些词语带给我们具体、形象的感受,展开想象身临其境的体会山坡上丰收的美景和看到丰收的美景后的喜悦心情,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想象着山坡上的景色,再读读山坡上的美景。学生把对山村的喜爱之情自然而然的流露于朗读之中。

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山坡上的丰收美景,更加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调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体现学习与教学的有效性,能够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

三、引发想象,读出韵味

小山村是幅美丽的画卷,许多地方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比如如果你来到了小山村,亲眼看到了满山的果树,紫色的葡萄、金黄诱人的桔子、粉里透红的桃子等各种水果挂满了枝头。你会想些什么,又有怎样的感受呢?再如绿绿的水面上游着白白的小鸭是什么样子?白白的小鸭悠闲地游在绿绿的水面上,时而捕食,时而嬉戏。此时,你刚好放学和几个小伙伴经过这里,你会说些什么,又会做些什么呢?

想象出美丽的画面,将自己想象到的画面用语言表达出来,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读出美感,读出韵味。想象中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积累了语言,可谓一举三得。

四、把字变画,利于理解

“丰富视像”是感悟语言的最高境界,“把字变画”是低年级学生学习写景文章的好辦法。当学生真正把抽象、无声的语言变为有形、有声的景象时,理解自然透彻,感受自然深刻。

一年级的小学生思考问题时形象思维占很大的比重,纯文字的内容学生理解起来会觉得枯燥无兴趣。我抓住了学生的这一特点,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把文本中的文字都转变成了鲜明的图画。比如:“山脚下有一排排的新房子”“村前有一条小河,绿绿的水面上白白的小鸭在游泳”“树上结满了红红的苹果黄黄的梨”,在讲授这些内容时,我准备的课件上形象的图画,鲜艳的颜色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他们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再如:丰富多彩的山村美景图,以解决学生缺少相关生活体验的问题,增强学生对山村美景的直接感官体验;破旧、简陋的旧村庄及校舍与现在崭新的村庄、校舍的图片对比,使学生深深感受农村的发展和变化。看着图画、读着文字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置身其中,被美景陶醉,遐想联翩。

五、师生评价,给学生自信

要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师生的评价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课教学中我经常使用鼓励性的评价语言,贴近了孩子的心灵,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这必将促使孩子不断地进步,对学习的兴趣会更加浓厚。同时孩子也会学会用心去倾听同伴的朗读,学会了赞赏别人的优点和委婉地提出自己的看法。老师与同学的正面评价让更多的孩子爱上课堂。

落实教学目标的策略多种多样,以上只是我在《小山村》一课中运用的几种主要的策略。在教学中,不管我们选择怎样的策略来落实教学目标,我们仍然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生命得到发展是我们每节课的目标。

参考文献:

落实一“点”:长文教学策略的实施 第4篇

一、感知,整体把握做基础

阅读教学 要从整体 入手 ,如果说一篇课文就是一片语言的丛林, 我们要引领学生看见“一片森林”, 而不是“一棵树木”,长文教学亦然。

对长文主要内容的整体感知,要注意文章的体式。写人记事的可从写了几件事或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说明文可从 说明的几 个方面来 概括;童话故事,可以抓主要人物和故事的开头、经过、结果来概括主要内容;寓言故事,可以抓写了一个什么小故事, 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 理来全面 把握 ;议论文,可以抓论点;比较难的是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教师要善于发现散文“形”的隐性规律,帮助学生感知。

教学唯有 遵循作者 的思路,才能从中洞察作者的意图。长文的脉络往 往较为隐 秘 ,教师要善于给学生搭“脚手架”。如《飞向蓝天的恐龙》抓住过渡句“ 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帮助学生理清 文本叙述 思路 ;《草虫的村落》用“作者从哪个自然段开始,跟着小虫子走进了草虫的村落”“那之前又是什么地方”等问题引导学生揣摩行文思路;《将相和》通过学法指导“找出每个小故事的小结段,从小结段中抓关键词给每个小故事拟小标题”把握结构。

尤为要注意的是, 整体感知与理清 脉络环节 是为后面“ 点”的突破作铺垫的。因此,设计要与后面的 环节浑然 一体 ,不能旁逸斜出。

二、切入,教学思路为关键

特级教师黄玉峰曾说:“课堂教学的成功, 必须有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对所教文本的熟悉, 二是找到破译文本的切入口。”选准了教学内容的“点”只是遍野散落的胜景, 教师要为学生找到一条最佳的旅行路径,引领他们欣赏“长文”教学内容的花 红柳绿的 绝佳胜境 。如此一来, 长文教学才能做到纲举而目张。在具体教学中,我们总结了文题切入法、文脉切入法、文言切入法、文意切入法、文法切入法等。 试举几例:

《开国大典》采取文题切入法。从课题入手,“典就是典礼的意思, 那么在典前面加上了一个“大”, 这是怎样的典礼?“开国大典”是什么意思呢 ?”进而围绕“大典”整体感知,初识“大典”( 了解课文按顺序写了大典 的哪几个 场面) ; 重点研读,感受“大典”( 抓大会部分的关键句, 从词语和点面结合的表达来感受) ;课堂总结 ,铭记“大典”( 回归全文 ,升华情感) 。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采取文脉切入法。文中写了两件事“ 叶老给我批改作文”“叶老 请我到家做客”,每件事中都有直接写作者感受的句子, 这应该是此文的“意脉”。这些写感受的句子又正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含义深刻的句子。于是,教学从人文性与工具性“交集”的线索出发, 填写每件事中作者的感受和体悟:“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 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 竟是这样一位人品和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由感受拎起两件事,从扶到放, 学习体会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了, 叶老堪称楷模的人品和作品对“我”成长的影响也就深入体会了。

《将相和》一文采取文言切入法。以“ 语言”为切入点,咬定“语言”不放松,形成连贯的一条主线。第一板块:学习前两个故事, 研读蔺相如三镇秦王的语言, 感悟蔺相如的机智与勇敢,总结抓语言悟人物的学习方法。第二板块: 学习第三个故事,画出廉颇、蔺相如的语言,对比人物语言,发现不同,感受人物性格差异。第三板块:在对比中进行写话练习: 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 到蔺相如门上请罪,他说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称呼、态度、出发点三个角度思考写人物的语言。第四板块:总结司马迁的《史记》在描写人物时颇具特点, 有人曾这样总结: 语言描写———闻其声而知其人。

《飞向蓝天的恐龙》采取文意切入法。文中第三自然段“ 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 ”是个承上启下的句子, 可由此句理清全文的主要内容;再由“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到底是怎样的呢? ”聚焦重点段第四自然段,理清内容,品析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当。

《跨越百年的美丽》采用文法切入法。梁衡的这篇散文以“ 形”字开头 ,“事”“理 ”交错运用,全文绘形有神,传情有致 ,析理入微。聚焦这一写法特点,遵循作者 的行文思 路展开教学,以“美丽表现在课文的哪些方面? ”一问,引导学生寻找美,然后从“形、事、理”三个角度整理发现的“美”。

从以上课例,我们还发现,“切入”的路径连接着两头 ,一头是“整体把握”,一头是“具体教学点”。这样的“切入”才能够从整体入手,眼观“森林”,而不是从“树木”到“树木”。

三、叩点,重点难点求落实

这里说的“ 点”,就是教学内容取的 一“点”,也是教学 内容的重点、难点。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 德说过 :“给我一 个支点 , 我将撬起 整个地球 ”。叩“点”, 就是以此点为突破口 ,响鼓重锤,落实“点”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训练,从而“窥一斑而见全豹”, 层层剥开长文的外观,深入其核心领域。

这里说的“ 点”,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可以是某种阅读技能的训练,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给学生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阅读技能; 可以是学习方法的指导, 如《飞向蓝天的恐龙》 , 根据说明文文体特点,贯穿了科普 文章阅读 方法的指导,即“质疑—阅读—解疑—新疑问”这样循环往复的阅读模式; 可以是突破研读一个重点段落,如《开国大典》重点研 读“大典”的主体部分“大会 ”的场面; 可以是某种表达方式的揣摩,如《将相和》紧扣人物的 语言描写,感悟人物性格、品质 ,体会语言描写的妙处。不管哪一点,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成为若干个教学细节。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些教学点的开掘要丰满,要落实,要引领学生“慢慢走,欣赏呀”。限于篇幅,仅以《那片绿 绿的爬山 虎》为例 ,我们一起来看看重点、难点如何突破。

《那片绿 绿的爬山 虎》把“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作为核心的教学内容。让我们走进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 却从他的批改中感 受到他的 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的课堂情境中:

师:( 出示句子) 一起读这句话。

生:“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 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句中有个关键词语“春风拂面 ”,( 板书 : 抓关键词)“拂”是什么意思 ?

生:吹过。

师: 准确地说是轻轻地擦过。当春天来临,柔柔的春风轻轻吹过脸庞,有什么感觉。

生:很轻快。

生:很清爽,心情一下子好多了。

生:很柔和。

师: 是呀, 吹面不寒杨柳风, 带着你们的感受一起读这个词。

叶圣陶先生指出: 语文教学“应是生字难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摄取”。“春风拂面”在句中是一个关键词,对“春风拂面”一词的理解,教师要力求准确,重视教学过程,有温度、有深度, 引导学生一同沉入此词的情境中。

师 : 叶老怎样 的批改让“我”有春风拂面的感觉呢 ? 让我们联系上 下文来理 解。 ( 板书:联系上下文) 默读课文 ,画出叶老给“我”批改作文的句子。 ( 生默读课文)

师:咱们来交流交流,你画了哪个句子?

生:“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 号和改动 后增添的 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师: 这是作者初看那篇作文时的情景, 从哪些词可以感受到叶老的认真?

生:密密麻麻。

师: 一起看看叶老修改后的那篇原文 ( 出示修改后的原文) ,你看到了什么?

生:到处都是增添的字。

生: 我看到了许多删除的符号。

生:我看到了修改的符号。

师:是呀,这么多的修改符号,这么多增添的小字,用一个词形容真是密密麻麻呀。这篇文章共有160多处修改, 可见叶老是多么认真呀。难怪“我”虽然( 引读) ———

( 生读句子)

师:你还画了哪些句子?

生:“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 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 ’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

师:“我”回到家后仔细地看了叶老的批改。叶老的修改让字更准确,句子更干净、规范,表述更确切。叶老改得多么认真呀,所以“我”虽然( 引读) ———

( 生读句子)

生:“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

师: 短短的评语, 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 带给“我”温暖,以至于“我”虽然( 引读) ———

( 生读句子)

什么叫层层深入? 什么叫词语含义的开掘? 这就是。对词语的理 解不停留 在这个语 词中,而是把它置身于语境中,字斟句酌。“联系上下文”反复研读是中年级段一个很重要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此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师:同学们,想不想看看这位老人? ( 板书“链接资料”,出示叶老的资料。 ) 这就是为肖复兴批改作文 的叶圣陶 老人 ,他是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 版家和社 会活动家 ,发表过许多小说、散文、新诗、童话。批改作文时,他已经70岁高龄了, 还担任了国家教育部副部长,繁忙的工作之后,他依然在一字一句地对每篇参赛文章做细致的批改。一个多么认真、平和的老人啊,难怪我虽然( 引读) ———

( 生读句子)

“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次要之处尽可蜻蜓点水,重要之点必然反复咀嚼,适度拓展。从整堂课的教学来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此处为“扶”。扶得到位,品得精深,才能有后面教学环节“放”得精彩。到此,“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链接资料” 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和盘托出,水到渠成,丰满圆润。

四、联结,教学全局要观照

语文教学始终是一个“整体—局部—整体”的过程。因此,短教的“点”是整体观照下的点。 短教的意义不在于时间短,关键是在于“有效”,在于短教是否达到“以一当十”的目的,收到“一叶知秋”的效果。立足于“点”,是为了更好地发散,由“点”及面,观照全篇;立足于“点”,是为了更好地升华 ,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进一步“入情”。联结的关键是找到“点”与“全局”的“ 联结点”。

可以采用发散联结。《飞向蓝天的恐龙》通过叩击“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 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一句中的两个词语“一支”和“ 漫长的”,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用词的精准。到此为止,完成的仅是“点”的开掘 。接下来 , 散发开去, 出示课文中用词精准的五个句子,引导学生“像这样准确的用词,在课文中还有很多,这几个句子中就有不少, 你发现了吗? ”辐射全篇,学生从而习得用词的妙处。

策略落实 第5篇

青少年被人们形象的称作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一直以积极阳光、乐观开朗的形象展现在大众面前,然而随着社会发展脚步越来越快,大量的不良信息涌入青少年的为眼前,特别是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使用,使得青少年愈来愈容易接触到各种不良信息和不良诱惑,因此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在此情况下,无论是教育部还是各校教师都需要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对其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心理压力空前巨大

现阶段的青少年面临的压力真的是空前巨大,首先青少年面临最大的心理压力就是升学考学的压力,各大名校均以成绩论英雄,只有在考试中取得高分的学生才能进人名校,这在无形当中给学生增添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时还有部分家长存在望女成凤、望子成龙的心态,对青少年的要求过于严苛,严格禁止青少年从事与学习无关的一些活动,极大的压抑了青少年的个性,长此以往,巨大的压力会使得青少年产生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獅継、焦虑症等等。

(二)人际关系出现偏颇

笔者最近看到很多有关校园暴力的新闻,真的是触目惊心,毫不夸张的说,目前有很多青少年在学校正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有一些学生仗着自己家庭背景良好、实际雄厚,对弱小的学生进行暴力打压,以此来凸显自己的能力,根据最新的调查显示,有大约六成的青少年遭受过不同程度的校园暴力,原本应是相亲相爱的同学关系变得剑拔弩张,追根溯源还是由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进而影响到正常的人际交往。

(三)情绪冲动暴躁易怒

青少年一般正处于13到18岁之间,正是荷尔蒙旺盛的时期,也就是所谓的青春叛逆期,该阶段的青少年性格冲动易怒,容易头脑发热,特别强调彰显自己的独特个性,任何人的意见和建议都听不进去,此时青少年非常容易产生焦躁症、躁郁症等心理问题,特别是这个阶段的青少年的性格和心理上都非常敏感,任何言语上的刺激都会击垮青少年脆弱的心理。

(四)性心理和网络心理问题

在网络发达的今天,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也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因此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沉迷于互联网、网络游戏、电子产品等等,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特别是互联网上的信息好坏参半、良莠不齐,有很多充斥着血腥、暴力、淫秽色情的信息出现在青少年的面前,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很多青少年由于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诱惑走上了犯罪的不归路。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

无论是国家、教育部还是学校都要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特别是在新课改提出“素质教育”以来,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拥有健康良好的心态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成为广大教师的首要交易目标。在此背景下,学校也需要积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理论知识人手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观,并且在校园内开设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室,鼓励广大青少年定期接受心理健康咨询,排解心中的不良情绪。

(二)三方配合落实健康教育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需要学校的努力,还需要家长和青少年的配合,因此完整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长、青少年的三方整合,学校需要及时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向家长反映,家长餘了关心青少年的学习情况和考试成绩之外也要多多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多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避免给青少年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

(三)制定科学有效教育方法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也需要得到有效整合,笔者认为可以从生理、心理、社会和教育四个方面进行有机整合,首先需要结合青少年现阶段的生理特性,此时的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发育阶段,心理也正在逐渐成熟,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和行为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先向青少年讲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帮助其正确面对心理问题然后落实到实际中来,比如适当减轻青少年的学习负担,或是积极鼓励青少年参加健康的课外活动,在帮助青少年宣泄负面情绪的同时引导其建立起积极正确的人际关系。

(四)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评估

完整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赛后期的追踪与反馈,即定期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的而评估和测试,除了检验该阶段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还能够有效找出在教育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比方说可以让学生填写调查问卷等等,在了解到青少年真实的心理健康情况之后可以使得日后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论

有效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第6篇

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辐射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蕴含在教育实践的各个环节之中,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随着社会和教育的不断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凸显出来。学生的心理问题已引发诸多教育问题,大量的事实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势在必行。要想有效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我认为必须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和组织建设,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心理健康教育要想在学校教育中得到贯彻,必须拥有教育场所和组织机构,有了阵地和组织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才有可能得以实施。

心理健康教育的阵地建设要突出专业性、功能性、私密性、舒适性的特点。专业性体现在心理健康教育要有专门的测量工具和专业设施;功能性体现在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教师专用办公室、接待室、团体活动室、心理咨询室、心理调节室等专用场地;私密性体现在心理健康教育室周边要安静,不能有过多的人出入或经过;舒适性体现在心理健康教育室不能有嘈杂声,环境要优雅,使人有亲切感。心理健康教育室不同于普通教室,必须建立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专用教室才有可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多年来,心理健康教育一直附属于德育工作,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保障,在具体工作中往往处于被边缘化的一种状态,已经被程式化的德育所冲淡,没有真正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理趋向。有鉴于此,在学校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来计划、实施、调控、总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关键,有了组织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才有可能与其他各育有机整合,才能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心理健康教育能否发挥教育功能,取决于教师的专业水平。但现在的教师许多从未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培训,他们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存在着很多的盲区,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实效性不强。因此,教师亟待提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要树立全员观,所有教师都应该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从工作性质角度出发,心育教师应分为三支队伍:一是专业队伍,取得相应的专业资格,能指导全校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具备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二是班主任队伍,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并能利用具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能较好地预防学生不良心理问题的产生;三是科任教师队伍,应具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能挖掘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并在学科教学中自觉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能整合到学科教学之中。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为了有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学校必须建立相关的课程。由于心理本身充满个性化因素,课程的建立要体现校本化和人本化的特征。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要体现层次性。可设校级课程、年级课程、班级课程和个体课程,不同群体实施不同的课程,充分关注差异。从课程功能和形态上分可为心理辅导课程和心理活动课程。心理辅导课程要围绕学生的学习习惯、人际交往、情绪、自我等方面構建课程纲要,选编课程内容;心理活动课程要围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纲要》,通过心理剧、沙盘游戏、社团活动、亲子活动、班会等形式对学生实施心理干预,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通过校本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解决学生发展中心理上的问题,消除障碍,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解放小学,大连,116001)

物理课堂落实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策略 第7篇

一、落实过程与方法,创设物理课堂教学情境

上海市田园高级中学韦四中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要落实过程与方法,必须进行递进、求异、强化情境的创设。

1. 递进情境的创设

教学导入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了,但课堂教学还有很漫长的一段时间,如果接下来的课堂平淡,那学生还是很沉寂的。因此,教师应将递进情境创设用于讲授过程,目的是通过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使学生掌握概念、学习探求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或为扩大学生思路,培养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例如,针对《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一课,韦老师在导入新课时就运用了多媒体播放匀速飞机水平投弹全过程的视频录像,然后设疑激趣,提出问题:“炸弹的运动形式是什么样的?这种运动具有哪些特点?”学生思考后得到:曲线运动,而且它始终在飞机的正下方。

然后教师反问置疑:“你若是飞行员驾驶着飞机在执行军事任务,发现有一固定军事目标,在距他多远处投弹才能击中目标呢?”这样,学生的参与意识也为后面的飞机投弹问题,作了铺垫。

2. 求异情境的创设

在课堂教学形成规律或得出结论时,学生对物理规律、概念或问题往往只会从某一角度理解,若变换角度,要理解物理概念就显得较为困难。因此,就需要教师从不同角度创设对同一物理问题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例如,在进行《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教学时,实际运动可分解为不同方向的分运动,是教学单元学习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韦老师利用flash制作了船渡河的动画。通过动画,形象而直观地模拟了实际运动与两个分运动的关系物理情境,帮助学生对该物理模型的理解,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3. 强化情境的创设

一节课的最后,在教学目的达成以后,教师不应该要学生单纯地做几道习题完事,而更应该在学生知识形成的巅峰,创设强化情境,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加深对物理概念、定理定律、公式的理解,在情境中实现再创造或具备再创造的能力。

例如,针对高一学习《机械能》这一课,在机械能守恒定律达成后,韦老师利用课件创设了“荡秋千”游戏情境,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1)秋千摆动的幅度为什么越来越小,很快就会停下来?(2)如果你在荡秋千,不靠其他外界力量能不能越荡越高呢?于是学生们围绕这两个问题开始了激烈的讨论与交流。

二、用好物理新教材中有关栏目,落实过程与方法

上海市莘格高级中学蔡香英老师在实践中体会到:落实过程与方法有赖于教师对教材相关栏目的灵活运用和有机渗透,更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一直注重特色栏目对教学积极作用的研究,并对栏目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教材的“大家谈”栏目中有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如“重力势能”的引出是利用相关的现象或实例,要求从能量的角度看现象的共同之处;有的具有可答性,如对“一辆水平行驶的肇事车辆撞上护栏,造成的物体损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自己的意见有的却很具有迷惑性,学生很容易跌入事先设置好的陷阱中,如对“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的理解,学生总认为:倾斜的直线即为物体实际运动的轨迹,倾斜的直线角度大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利用教材中“大家谈”栏目中的练习,让学生在课内进行讨论和分析,以此构建新知识,使之与原先的错误经验造成冲突,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而另一栏目“探索研究”则是充分挖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应立足于本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探究能力的现状,充分了解哪些是学生已知的知识点,哪些是未知的知识点,哪些是能启发后掌握的,哪些是学生自己无法理解的,然后寻找探究点,再针对性地设计问题,设计具体探究过程,这样,学生的探究能力才能得到切实的提高。

三、实施探究学习,落实过程与方法

上海市金汇高级中学管春玲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探究始于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符合教学内容要求与教学进度要求的问题是一项难度很大,且很费时的工作,但提出问题对科学研究来说意义重大。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及时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或将思维障碍转化为探究的主题。

例如,以下是在习题讲解中引发的问题:

现有如下图所示器材:一根粗细均匀长,两端开口的细玻璃管,一个弹簧秤,一把毫米刻度尺,一个温度计,一个足够高的玻璃容器,内盛常温下的水,设水的密度为ρ,请你选用合适的器材,设计一个简单实验,估测当时的大气压强P'。请回答:(1)上述器材中不需要的是——。(2)需要测定的物理量是______。(写出物理量的名称及符号)(3)计算大气压强的表达式是______。(4)实验中如果换用另一种密度为ρ’的液体,会提高实验的准确度,则应该是ρ'______ρ(填>或<)。

这是一道设计实验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有的学生提问:“不用封闭气体而用托利拆里管实验方法可以吧?由可知各种液体都可以,为什么选密度大的?”

这里所研究的问题是学生在课堂上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方法和技术,对教师提供或创设的实践化的背景、理性化的材料进行思考分析,发现自己在认识事物、解释现象或解决问题过程中存在于知识、方法或技术等各方面的疑惑和困难以及对原有理论的怀疑,并进行深刻的思考,理清造成这一困惑的症结所在,最后用适当的方式将他表达出来。可见,教师在探究教学中提出问题的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四、通过物理习题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落实过程与方法

上海市田园高中陶震英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除了在课堂教学之外,习题作为课堂的巩固和延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同样具有广阔的天地。

1. 在一题多解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常被看作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有助于克服思维定势,避免思维僵化和单一。一题多解其目的是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活跃学生的解题思路,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使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同时,还可以加深对物理过程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复习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例如,一物体从高0.5m的光滑斜面上自由下滑,到达摩擦系数是0.1的粗糙平面上,求:物体在平面上还能前进多少米?

通过这个例题,学生可以从对不同过程(对AC整个过程或通过AB和BC作为两个过程)的分析来用功能定理解题,也可以运用牛顿定律来解题。在殊途同归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加强物理问题中的过程分析,又认识到了不同的知识点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2. 通过多题一解,培养学生的集中性思维

集中思维在思维方向上具有定向性、层次性和聚合性,在思维内容上具有求同性和专注性。多题一解的训练,是对物理问题、物理知识的高度概括、总结、抽象、寻求共同规律及一般解题方法,他是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系统运用物理知识、正确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多题一解能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往往不同表现形式下隐藏的实质是相同的。

初中数学作业落实问题的研究与策略 第8篇

一、初中数学作业落实问题现状

初中数学作业在落实问题上的现状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 初中数学在布置作业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初中数学在布置作业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首先, 表现在老师对于一个班级学生的具体状况没有进行详细地了解, 因此造成了布置作业不分层次而不能满足学生的具体需求, 难以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给学生过量的作业, 使得学生的心理负担日益增加, 这很容易导致学生厌学情绪的高涨.

2. 初中数学在批改作业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我国大多数初中学校的教师对学生的作业基本上都是采用“全收全批”的批改方法, 这种方法从传统的教学方法来看是无可厚非的, 但实际上却潜藏了极大的教学危机对学生的作业采用“全收全批”的批改方法从整体上来看很难保证教师批改作业的质量, 教师对作业的批改大多只是进行对错的符号标志, 却没有对其进行较为详细的缘由标注, 或者对学生作出有针对性的讲解, 因此会降低学生在完成数学作业中的获益效果.

二、初中数学作业落实问题对策研究

1. 初中数学作业有效布置的落实

(1) 布置作业目标的落实

由于数学作业的布置在一般情况下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实施的, 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之前首先应该对这次数学作业布置的目的进行有条理的分析, 然后科学地对数学作业进行有目的性的安排, 还可以设计有趣味性的数学作业,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创新的欲望度.同时对数学作业的布置要注意作业难易程度的阶段性, 从而保障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最高效率地习得数学知识.

(2) 布置作业内容的落实

初中作业的布置要注重内容的精炼化和形式的多样化, 这样不仅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 还可以防止学生之间作业答案的雷同和抄袭等问题的出现.首先, 可以在注重初中数学作业质的过程中保障内容的精炼化, 教师需要对数学作业进行精心的挑选和设计, 以实施有梯度的作业内容布置.其次, 可以通过对初中数学作业的形式多样化来落实好作业内容, 作业形式的多样化可以将学生的知识面进行有效的拓展, 并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3) 作业的布置要具备一定层次性和针对性

教师进行作业的布置时首先需要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效的分析, 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解答问题能力的情况进行分类归总, 然后对学生的作业实施更加有针对性的布置, 同时对于同一类学生的作业布置情况可以实施有层次性的作业设计, 这样可以使得教师布置的作业结构更加合理, 并符合学生的具体情况, 使得学生在作业实践中不断地挖掘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 作业的布置要以开放性和实用性为基本目标, 提升学生的自我探索及创造能力

在当前素质教育盛行的背景之下, 教师在进行初中数学作业的布置时要始终跟随时代的潮流和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站在时代的高度下实现作业布置的开发性和实用性, 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指导性的发散, 让学生在开放式的作业下得到更多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由此可见, 教师作业布置的水平和能力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升是至关重要的.

2. 初中数学作业检查与批改的落实

(1) 初中数学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要具有针对性和区别性

由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上的水平参差不齐, 因此教师除了在布置作业上要有针对性和层次性, 在初中数学作业的检查与批改方面也应具有针对性和区别性, 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 对其作业的批改可以批注稍微简单, 适当的引导便可以让学生受益匪浅, 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 则需要对其作业进行较为详细的讲解和批注.

(2) 初中数学作业的检查与批改需要在规范、严谨的前提下进行

在素质教育的指引之下, 教师应该更好地担负起教师的责任, 对学生的教学、课外引导以及作业的布置、批改等都应该尽心尽责, 在严谨、规范的前提之下完善教学环节的各项任务, 教师对初中数学作业的检查与批改更应该时刻保持严谨的教学态度, 以保障作业布置效果的实现.

(3) 初中数学作业的检查与批改方式应多样化

由于当前大多数教师实施的“全批全改”存在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探索初中数学作业检查与批改的方式.首先, 在时间安排上教师应该提高每周批改作业的次数到三次以上;其次, 可以将学生的作业分为几个小组, 实现小组批改, 并批注出小组典型范例和错题情况, 教师还可以对小组批改的作业进行适当的、有针对性的抽查, 并让学生在作业批改后对作业的错题情况和典型范例进行有效的交流.

策略落实 第9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词汇教学,趣味性

英语是一门语言类学科, 其中, 词汇、语音、语法是英语学习的“三大件”, 只有掌握了这三方面, 才能掌握英语这门语言技能。其中, 词汇的学习是英语学习的基础, 因为不管是听力训练、阅读理解还是写作, 不理解单词的词义和用法, 就无法听懂、读懂, 更无法连缀成篇。而初中英语正是学生打下基础的黄金时期, 词汇教学是英语老师应该重视的一大方面, 也是一项并不容易完成的任务。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学习词汇有浓厚的兴趣时, 教师的教学工作就会降低难度, 注重初中英语教学的趣味性是提高学生兴趣的有效方式。因此, 在新课标背景下探究初中英语词汇趣味教学与落实的策略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词汇教学

初中英语新课标要求掌握的词汇增多了, 因此需要提高掌握单词的效率, 节约词汇教学和学习的时间;初中英语新课标词汇的学习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 可以借助课文内容, 在课文中突出强调所要学习的单词, 让学生借助课文来理解单词的用法和单词的意义, 能够加深印象, 符合新课标英语的教学原则;切忌将单词孤立看待, 知识间如果没有建立有效的联系, 那么学习的效率会大大降低, 在词汇教学中尤其如此。比如, 在学习具体方位的单词时, 课文中设置了问路的情景, 在指路人的回答中, 学生对“east”“north”“west”等表示方位的词汇进行理解时, 结合到具体的情境中去, 能够做到快速把握单词。

二、游戏教学法

初中英语新课标中对于词汇教学的要求有很多的新颖之处, 它不主张“死学”单词, 而是要求课堂教学中充满趣味性, 使学生真正可以在“快乐中学单词”。初中生刚脱离小学阶段, 因此很多学生都是“童心未泯”, 还保持着爱玩的天性。因此, 通过游戏教学法来掌握词汇, 能够极大地调动他们学习英语词汇的兴趣和动力, 学生一边进行游戏一边学习英语词汇, 在玩中掌握了知识, 是一种双赢, 因为这既避免了学习英语词汇的枯燥无趣, 还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初中英语词汇游戏教学法的方式多种多样, 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的课堂情况进行选择, 其中, 猜词游戏是比较常见的, 比如猜水果的游戏可以这样设置, 老师将目标水果的特征进行分列。首先说第一个特征, 让学生猜, 然后再依次说出第二、第三个特征;如果猜测香蕉 (banana) , 可以先说:It is yellow;这时学生会猜出各种答案, 如梨 (pear) 、柠檬 (lemon) 等;然后再说第二个条件:It is not round;让学生在进行猜测;最后一个条件可以设置为:A monkey likes it;这时正确答案就会出现;这只是举了一个猜词游戏的例子, 方式可以由老师进行探索, 使游戏的趣味度提高, 使游戏教学更加吸引学生, 让学生全神贯注地进行词汇学习。词汇只有与其他知识发生联系时才可以记忆得更加牢固, 游戏教学法使学生熟悉的不仅是词汇, 还包括词汇的一些用法。在充满乐趣的课堂中学习, 是“寓教于乐”教学理念的真正贯彻和实施。

三、结合故事的情境进行词汇教学

新课标英语英语教学要求创新教学的方式, 改变以往的单一模式, 因此采取新颖有趣的方法进行词汇教学是符合新课标要求的。青少年对故事有着特殊的偏好, 他们喜欢听故事、讲故事, 在其中享受到精神的愉悦。在英语词汇教学中, 如果在故事中学习词汇, 那是一件十分有乐趣的事情。因此, 英语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故事教学法, 提高英语词汇学习的趣味性和有效性。故事与词汇结合的教学法, 可以有以下两种模式, 一是老师讲故事让学生听出相关单词, 二是由学生根据单词编故事。在第一个方面, 可以在教授新单词的过程中进行, 老师通过图片, 加上简单的英语表达, 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兴趣。比如, 在学习英语风景事物的单词时, 老师可以讲一个童话故事, 里面包含着风景词汇, 可以是《白雪公主》的故事, 有大森林、河流、树木、小房子, 还有各种动物, 小鸟、小兔、猴子等, 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 将图像和音频增加其中, 讲到大森林时, 就通过幻灯片的切换, 显示森林的图片, 然后播放一段流水声音, 让学生猜测这是什么事物, 学生们就会迫切想知道河流 (river) 这个单词;还可以播放不同种类的动物的声音, 让学生仔细听, 结合声音的特点, 猜测出动物的名称, 然后老师切换幻灯片, 显示这些涉及到的单词, 学生在被故事吸引的同时, 也想认识掌握这些单词, 内心并升腾起自己讲述英文小故事的愿望, 从而更加认真地学习英语词汇。在学生根据英语词汇讲故事中, 英语老师首先需要设置一些相关的单词, 要求学生根据这些英文单词来编故事。比如, 罗列下列单词:boy;bus;grandmother;Sunday;让学生讲一个故事, 将这些单词涵盖进去, 这时, 有的学生会马上想到:星期天一个男孩在公交车上给一位老奶奶让座;这是很普通的一个故事, 老师再鼓励学生思考不同的故事, 有的同学设置这样一个故事, 男孩在公交车站旁遇见一位问路的奶奶, 然后告诉她路线;这个故事还将“问路”一单元的内容进行了练习;还可以是, 男孩和他的奶奶乘坐公交车回老家的见闻;这些故事所用的英文词汇不难, 都是学习过的, 通过这一过程, 学生们巩固了以往学习的单词, 并且学会了遣词造句, 趣味性也是很浓厚的。

四、肢体语言教学法

新课标英语教学要求教学工作者应该饱含教学的热情, 在教学中注入自己的情感, 进行情感教学, 情感教学的途径之一就是运用丰富的肢体语言进行词汇教学, 将新课标的精神和英语的趣味性都表现出来。初中学习的英语词汇难度不是很大, 许多单词都可以通过肢体语言加以表达。比如, 表示动作的单词:走、跑、跳等, 英语老师在教授这些单词时, 可以通过动作展示给学生, 学生可以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中将这些单词掌握, 将词汇和具体的动作相结合, 在理解上已经没有了阻碍, 还有助于单词的记忆。学生在平时的生活或者体育课上做这些动作时, 就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这些单词, 在不断重复中加强了记忆, 提高了词汇学习的有效性。

五、总结

词汇教学要紧紧结合新课标的具体要求。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 多种多样的方法可以进行彼此的结合和借鉴, 可以在已有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积极地创新策略, 使英语词汇趣味教学法真正与英语词汇教学相合拍, 提高词汇教学的质量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能够对英语词汇形成持久的记忆, 在英语阅读理解、听力以及写作中取胜。初中生属于青少年的行列, 因此采用英语趣味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乐”中学习英语。

参考文献

[1]朱炅莹.在“方寸之地”拓展词汇学习的“疆土”[J].校园英语 (教研版) , 2011, (06) .

[2]江焰生.初中英语词汇巧记方法概说[J].教书育人, 2011, (22) .

教学中落实探究活动的几种策略 第10篇

一、强化提问策略

科学探究始于问题。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平时教学中应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我是这样做的, 一般在设置情境引出课题后, 让学生提出他们的疑惑或想要知道的问题, 问题最好要有一定的探究价值。这就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由于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所以学生学会了带着问题去观察、去思考、去学习, 也变得善于发现问题, 并能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问题了。如在“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时, 有一位同学提出了一个令多数人误解的问题:“这里的光是不是单指阳光?”这个问题立刻激起了同学们的兴趣, 经过热烈地讨论得出:在灯光、烛光、月光、星光下也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只不过比较微弱。后来课下真的有同学用灯光做实验去求证, 结果出来后兴高采烈地汇报给我和大家。提问促使学生去思考, 给他们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二、突出猜想策略

猜想是探究的开始, 学生们的想象是丰富的。在实验前, 我常会让学生根据一些现象或生活常识去做出各种猜想, 这样学生探究的兴趣马上被激发出来了。

例如, 在上“观察种子结构”实验课时, 我先让学生观察形态、大小、颜色各异的种子, 并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 然后同学们开始热烈地讨论,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学生探究的热情也高涨起来。通过讨论有的同学找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时我及时告诉他们:假设猜想不是天马行空胡思乱想, 而是要与已有的知识或生活经验相联系。否则, 就会偏离探究方向。猜想给学生带来的不仅仅是乐趣, 而更多的是对知识的积累和探究的欲望。

三、强调观察策略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 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无论是在自然环境中识别动植物, 了解动植物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性和外部形态, 还是在教室和实验室内观察标本、模型和解剖种子, 都必须采用观察法。观察和试验是研究生物学最重要的两种方法, 观察是学生最能直接获取探究结果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课内或课外, 甚至可以说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观察。

一次在课堂上, 我让学生列举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一位同学将蛇归类为脊椎动物, 立刻招来另一位同学的反驳。他说:“我见过蛇爬, 我感觉他们的身体软软的, 不象有脊椎的样子, 所以它不是脊椎动物。”我首先表扬他有初步的观察意识, 接着又告诫他仅凭感觉是不行的, 要有强烈的观察意识, 要带着问题去观察, 而且还要有观察方法和顺序, 观察要仔细不能马马虎虎, 因为远距离观察不易看清, 往往会得出错误结论。因此不仅要近距离观察, 有时还要亲自去摸一摸, 亲身感受和体验一下, 科学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要尊重事实, 就必须认真、细致地去观察。

四、加强创新策略

创新是新课改的主旋律之一,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每个教师的责任。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显现出来的创新思维和方法, 教师要充分给予肯定和表扬, 以便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 根据捕捉鼠妇的环境特点, 让学生改进课本中的实验用具。结果有的组就真的想出了巧妙办法, 他们在培养皿的一半侧壁上贴上黑纸 (另一半不贴纸) , 在培养皿的底部铺上约2毫米的沙, 用黑纸盖住壁上有黑纸一半的培养皿, 以形成较暗的环境, 然后把鼠妇放到培养皿中央, 静置2分钟后, 每隔一分钟观察并记录。经过上述试验用具和装置的改进, 使全班都达到了非常满意的结果。

五、“乱中求同”的策略

使用新教材后, 很多教师最大的感触就是活动多, 课堂纪律不好调控。其实“乱”也使学生有了探究的兴趣。试想一下, 如果他们对某件事没有兴趣的话, 就会老老实实地坐在座位上了, 然而, 正是探究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乱”。

探究活动需要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和小结。它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对知识进行消化, 为学生提供了思考和主动构建知识的机会, 可以充分发挥个体作用和群体效应, 营造出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良好气氛, 从而达成共识。

总之, 在生物教学的探究活动中, 本着“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一切”的发展目标, 我们教师至少可以采取以上策略。

摘要:探究活动需要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和小结。它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对知识进行消化, 为学生提供了思考和主动构建知识的机会。

论高效课堂中三维目标的落实策略 第11篇

[关键词]高效课堂 三维目标 落实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80001

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或低效性而言的,是指在最短的单位时间内达到最高的教育教学效率,促使学生获得高效发展。“三维目标”是对传统的“双基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超越,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维度,即知识和能力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这三个维度的目标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元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基本理念中提出:“高中语文课程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1]在高效课堂中,应落实三维目标。

一、逐层推进知识和能力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是指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基本技能,这是第一维目标。相对而言,知识和能力目标是三维目标中的基础性目标。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课堂教学一项极其重要的常规性任务,要求教师在钻研教材和教学设计或导学案设计前必须明确具体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并将其体现在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或导学案的学习目标中。如:

《老人与海》高效课堂导学案的学习目标

1.自主识记文中生字词,了解海明威的生平及其创作情况。

2.小组合作,理清故事情节,特别是老人与鲨鱼搏斗的五个回合。

3.小组合作,找出3~6处直截了当的叙述、生动鲜明的对话或内心独白。

鉴赏桑地亚哥这一人物形象,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

4.探究“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

5.深入理解“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从以上学习目标可以看出,学习目标全面、具体,既有对生字词和作者海明威创作的识记目标,也有理清故事情节,鉴赏桑地亚哥这一人物形象和体会语言表达艺术的目标,还有探究“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和理解“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深层目标,“五个回合”“3~6处”等词语的描述,具有可操作性。这样的学习目标避免了空洞虚无,既很好地落实了“双基”,又为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载体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学生在每节课中都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

二、切己体察过程和方法目标

过程是指对话环境与交往体验。方法是指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与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等)。过程和方法目标,这是第二维目标。过程和方法,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获得知识和结论的方法有很多,是多样的、开放的、复杂的。但最重要的是,这种知识与结论是不是经过学生的思考而获得的。例如,“蝴蝶的启示”:

有人发现已裂开一条缝的茧中,蝴蝶正在痛苦地挣扎。他于心不忍,便拿起剪子把茧剪开,帮助蝴蝶脱茧而出。可是,这只蝴蝶却因身体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便死去了。蝴蝶必先在痛苦中挣扎,直到把翅膀练强壮了,再破茧而出,才能飞得起来。省去了过程,看似为其免除了痛苦,结果却是适得其反。

学生的学习也是一样的,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看似把过程省略掉了,更快地获得了知识,实则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夸美纽斯指斥中世纪学校“变成了儿童恐怖的场所,变成了他们才智的屠宰场”。恩格斯曾批评英国的爱北斐特中学,虽然经费充足,但由于它“流行着一种非常可怕的背书制度,这种制度半年时间就会使一个学生变成傻瓜”。毛泽东主席也批评旧的教育“摧残人生,摧残青年”,使学生“越读越蠢”。[2]

[基金项目]本文系赣州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赣州高中语文高效课堂发展性评价体系建构与实施研究”(项目编号:15172)及赣南师范学院校级课题“高效课堂研究——以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为例”(项目编号:15kyw2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在教学中应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引导。如教学《我有一个梦想》这一课时,通过指名读、自由读、四人小组串读、竞赛读、齐读等多种诵读方式来品味文本内涵。同时,也要重视教学过程的引导,在探究“美国现在真正实现了人人平等吗?”要求四人小组讨论,并举出一些黑人成功的例子来说明。如:

丹泽尔·华盛顿在《训练日》中的表演使他获得了奥斯卡影帝的荣誉。

哈利·贝瑞因《死囚之舞》的出色表演而成为第一位赢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黑人女演员。

网坛姐妹花大小威廉姆斯北京奥运会获得冠军。

美国首位黑人国务卿鲍威尔。

美国黑人国务卿赖斯。

2008年11月5日,奥巴马正式当选为美国第四十四任总统。

同时,也举出了一些黑人不成功的例子来梳理出另外一条线索。例如:

1992年白人警察殴打黑人司机罗德尼·金引发了洛杉矶大规模的种族冲突;1995年美国百万黑人在首都华盛顿举行大游行,提出了增进黑人团结,反对种族歧视的主张;1999年黑人迪亚洛在纽约被4名白人警察枪杀再次引发了抗议浪潮。

美国黑人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真正实现人人平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生思路敏捷清晰,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真正领悟文本的思想,这就是过程的力量。也只有经历这个过程,学生才能掌握思考方法,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梦想成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三、深刻领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指学习兴趣与学习态度、生活态度与人生态度、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这是第三维目标。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这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课本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情感的加温,那么这种知识传授越多,你的学生将变得越冷漠。在教学中,如果教师毫无激情,学生也将毫无激情;如果教师没有真情投入,学生也将没有真情投入。没有激情与真情的课堂将变得死气沉沉与冷漠无情,也难以实现知识和能力目标,更不可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一位从纳粹集中营中逃脱的幸存者,战后做了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老师来到学校,他都会交给新老师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

亲爱的老师,我是一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我亲眼看到了人类不应当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受过高中或大学教育的士兵枪杀……看到这一切,我疑惑了: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

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应当被用于创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只有在使我们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其价值……

美国那时候也特别强调“读写算”,他们叫“三基”。这位校长认为一个孩子只有在具有健全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才是有价值的。[3]

教学《背影》,不仅要赞美父亲,更要喟叹生命,这才能更深刻地领悟文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一个家庭、两个父亲、两个孙子、三个儿子、四个生命、四世同堂,构成了一个“生命的链条”。祖母死了,隐藏着死亡的意识,作者第一次流泪了;父亲老了,看着那单薄的身躯,第二次流泪了;父亲走了,意味着见面的机会少了,第三次流泪了;父将大去,第四次流泪了。从这四次流泪中,引导学生思考:生命坚强,还是脆弱?生命永恒,还是短暂?这是生命链条的心灵传递,是生命链条的死亡告别,还是生命幻灭的深层感叹?通过父与子的平凡,来感叹生与死的伟大。用生命来解读背影,用背影来展示生命的可贵。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不好,学问再大,也不能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因此,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的道德情操,把学会做人作为教育的头等使命,使学校成为培育人性的殿堂。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在高效课堂教学中,既不能离开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去求得知识和能力,也不能离开知识和能力去空讲过程和方法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4]

[ 参 考 文 献 ]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3]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钟启泉.打造教师的一双慧眼——谈“三维目标”教学的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0(2).

策略落实 第12篇

物理规律包括物理定律、原理、定理、法则、公式以及方程.物理规律反映的是概念物理量之间的必然联系.物理规律存在于教材内,同时也充斥在生活中,将物理知识有效结合生活实例来解读教材更有助于学生消化这方面的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将物理规律教学有趣化,也导致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印象从枯燥性向有趣性的转化.

二、物理规律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1. 探讨教学

很多学校在物理教学方面都停留在书本上,教师针对物理知识提出一系列重要的公式内容,学生牢记这些方程式与法则,然后将这些学到的内容运用到做题上去,但是这种方法却未起到真正的作用,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本不能理解与正确运用这些物理知识,这一效果产生的原因除了学生的自我领悟能力,还有一部分来自于教师的教学方式.探讨式教学能让学生心中的疑问得到解答,也能丰富学生的交流与逻辑思维能力.如,教师针对书本知识对其进行简要的知识阐述,帮助学生回顾知识要点,主要是为了下面学生之间的讨论做准备.不过陈述复习这一方式虽然简要、直击主题,但却不代表学生可以自然的接受、理解与运用它.然后教师针对这一节课留下相应课题,让学生开始思考与联想,等到下节课的时候,教师就让小组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互相交流,然后实际验证.几组学生纷纷对这一课题作出了回复,而教师针对他们的回复也在心中给出了相应的评价,从而验证了探讨在学习中的重要性.第一组学生在阐述物理做变速运动所需要的条件、影响变速运动的因素时,头脑中明显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当,对子弹加速运动的描述中相当的模糊,从这可以看出他对加速度概念认识的不清晰,以至于做出了错误的推断,对概念的不理解自然就导致了在这个问题上的论述不成立,不过虽然该学生代表小组总结出的结果不是很合人意,但是最起码已经学会开始思考问题,所以教师在这时候也该给出相应的鼓励,在物理教学中许多知识都很难有效的消化,而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与鼓励,而不是批判.第二组学生认为改变物理加速的根本原因其实是空气阻力,并对其进行了解说,从这位学生的阐述中可以看出虽然结论具有合理性但是内容分析却没有太大规划,推理不够严密.接下来第三组、第四组分别进行了阐述,而且每组都吸取了前一组的认知,并且解说的内容也越来越有逻辑性,推理性也越来越严密[1].

从上述过程中可以看出,探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它能让学生的思想并不只是停留在基础的书本层面上,也能让学生开始学会思考这一物理现象的产生因素,能在不断的思索探究中得到相应的结论,这也有利于他们锻炼逻辑思维能力与细节分析能力.

2. 故事结合物理,让内容更新颖

因为物理数据的枯燥性,现在教学上开始出现一些新意的教学方式,有些教师用说故事的方式将物理加在其中,那样更加大了学生的关注度与兴趣度.如,一玻璃球从高空突然坠落,自此做自由落体运动,在达到地面时速度为98m/s,请问:该玻璃球从高空开始下落到到达地面用了多少时间?

解:因为玻璃球从高空坠落,并做自由落体运动,设玻璃球在此运动中,初速度为V1,到达地面的速度为v,公用时间t(s)由公式可得v=v1+at因为物体初速度v1=0(m/s)达到地面时v=98(m/s),所以t=10(s)

这一类教学将有趣的内容引进其中,将严谨的物理规律通俗化,让其中的例子贴近学生所想,让整个课堂充满欢笑,但却没有忽略掉其中的物理知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物理的另一种理解方式,使学生更喜欢这种课堂,这种方式有效的改变了最初学生对物理的印象,让学生思维不仅仅局限于书本字面意思,让其能结合生活实际,将整个过程具象化,让学生更有效的理解这一物理知识中的运动过程以及限制条件.

3. 实验的趣味性

有效的教堂讲说与实践探讨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认知能力,但是只有真正的接触到物理规律带来的效果才能让学生头脑中的理论更形象化,更能让学生清晰透彻的知道物理规律带来的现象与其在生活中起到的作用.有些教师就将实验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亲手体验与总结这一规律,而且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气氛,活化了教堂.在一堂“摩擦力”公开课堂上,教师设计了一场比赛,用竹筷子和光滑的塑料筷子夹跳棋子.首先让一位女生分别用竹筷子与塑料筷子在30秒时间内将玻璃杯中的跳棋子夹出来,结果用竹筷子夹出6粒,用塑料筷子只夹出1粒,然后让一位男生上台进行同样的演示,得出竹筷子8粒塑料筷子3粒的结果,最后让男生用塑料筷子女生使用竹筷子进行一分钟的夹棋子比赛,这一过程将学生的情绪一下子激发了出来,课堂气氛也相当活跃.学生本身就对物理演示实验感兴趣,主要是因为学生旺盛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适当的增加实验的趣味性,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度,在欢乐中获得知识,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2].

在以上过程中已经得到几种方式将物理规律教学有效落实的方法.其中让学生学会思考加速度,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相互讨论,将前组的探讨与自己组的结论相互比较,从而进一步得到更好的结果.这一过程中学生已经开始思考、探讨、总结以及推理,而且它能让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化,让其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也改善了教室中学生的学习氛围.而调侃式方式,将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内容结合物理知识传送到学生的思维,这样更容易让学生消化相关知识,也让整个课堂更具有趣味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与对物理的兴趣度.

总之,物理教学中不乏枯燥教学,学生对这类教学已经感到乏味,有的可能还有些排斥,渐渐的教师也开始反思这个问题,将物理教学有趣化,成功的让学生真正开始解读物理规律以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教材中的物理规律与生活息息相关,将其与生活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有助于学生更容易接受消化这一知识,适当的利用实验增加其趣味性有利于学生在欢乐中得到知识的总结.学生学习课本知识需要靠他们的接受与理解能力,但同时也需要有效的教学模式,而有效的教学则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导.

参考文献

[1]陈英.浅谈初中物理规律教学[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23):148.

上一篇:思维发展新论下一篇:乙肝病毒阳性者

热门文章

策略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