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阳性者

2024-05-07

乙肝病毒阳性者(精选10篇)

乙肝病毒阳性者 第1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2001年3月~2007年3月在来大庆二医院门诊检查的孕妇93例产前静脉血乙肝检查HBV-M阳性产妇为研究对象。产妇中HBsAg、HBeAg、HBcAb阳性 (大三阳组) 33例, HBsAg、HBeAb、HBcAb阳性 (小三阳组) 41例, HBsAg阳性 (单阳组含HBcAb阳性) 19例。另选10例HBV-M阴性的健康产妇作对照组。以上研究对象肝功能均正常。产妇年龄最小23岁, 最大37岁。

1.2 标本采集

产前抽取静脉血3ml, 产后采集初乳5ml;收集及试验中一切操作均按无菌原则进行, 所有试管、离心管、吸头及贮存容器用前均经过高压灭菌消毒。 (1) 标本的处理:将乳汁于4 000r/min离心10min, 弃上层脂肪, 取中层乳清进行检测。 (2) HBV-M检测 ELISA法检测乳清中的HBsAg、HBeAg (试剂盒由上海科华生物有限公司提供) , 操作严格按试剂说明书进行, 运用BRIO全自动免疫分析仪进行检测。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 检验和t检验。

2 结果

研究组乳汁HBV标志物检测结果见表1。由表1可见, 乳汁中HBV排毒率大三阳组明显高于其他组 (P<0.01) ;小三阳和单阳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乙肝病毒HBV-M阳性产妇乳汁中HBV排毒率一向是临床研究的热门话题。张英兰等研究认为初乳中HBV的排出率最高, 本研究结果表明, 在所有93例中HBV-M阳性产妇初乳中HBsAg的检出率50.6%;其中大三阳产妇初乳中HBsAg的检出率高达80%;小三阳者次之为35.9%;HBsAg阳性携带者检出率最低为29%。大三阳组的乳汁排毒率最高 (P<0.01) 。

HBsAg、HBeAg是HBV复制活跃的指标, 由此笔者推测母亲HBV感染状态是影响乳汁HBV排出状况的重要因素。随着病毒复制活跃增加, 表现为HBsAg、HBeAg双阳, 乳汁中HBV检出率增加, 其传染性相对也会增加。HBV-M阳性产妇分泌的乳汁中含有HBV, 尤其是大三阳产妇乳汁中含有大量的HBV。虽然母乳中含有很多有利于增强婴儿抵抗力的免疫球蛋白, 而婴儿每日进食量次较多, 且进食时间较长, 从解剖结构上显示, 婴儿口腔粘膜血运行活跃, 且粘膜壁极其薄弱, 许多原因容易致使粘膜溃破或溃疡, 含有HBV的乳汁就有致使婴儿感染的可能;另有肠道炎症的状况下, 也不排除HBV通过渗透性增强的肠壁进入体内的可能性。所以, 笔者认为对于HBV阳性尤其是大三阳产妇建议应慎重哺乳。

摘要:目的:检测乙肝病毒携带产妇初乳中的乙肝病毒携带情况, 探索乳汁中HBV的感染率的变化。方法:采集93例孕期检查有一项以上乙肝血清学指标 (HBV-M) 阳性且肝功能正常产妇及10例HBV-M阳性健康产妇作对照, 采用ELISA法检测其HBsAg。结果:HBsAg (+) 、HBeAg (+) 、HBcAb (+) (大三阳) 组排毒率最高 (P<0.01) 。结论:对HBV阳性尤其是大三阳产妇应慎重哺乳, 以防婴儿感染。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乳汁

参考文献

[1]朱启熔.重视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阻断[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3, 11 (4) :199.

[2]林静吟, 许岸高, 袁建寰, 等.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可能途径研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1997, 7 (15) :7.

[3]张兰英, 李晓平.乙肝病毒不同携带者状态产妇的新生儿乙肝病毒危险性分析[J].新生儿科杂志, 2000, 15 (5) :193.

[4]罗世香, 焦存仙, 刘仕萍.检测孕妇血清、乳汁及新生儿血清乙肝标志物的优生学意义[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0, 8 (2) :74.

[5]秦雪, 何卫华, 邬质彬, 等.乙肝病毒携带产妇乳汁中乙肝病毒携带情况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2, 24 (3) :304.

乙肝能通过治疗不再显示阳性吗 第2篇

我前年得了乙肝,服药两个月之后肝功能正常,停了药。但现在检查乙肝病毒还是显示阳性。我是一名学生,很担心因为携带乙肝病毒影响就业,请问能彻底清除乙肝病毒,使它不再显示阳性吗?

湖北 吴泽勇

吴泽勇读者:

可以肯定地回答你,目前还没有任何抗乙肝病毒药物可以使HBV(乙肝病毒)转阴。乙肝带毒者的所有想通过治疗转阴的愿望都是会落空的,不可能达到转阴的目的。现在和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出现这种转阴的中西药物。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没有批准任何转阴药物用于治疗乙肝带毒者。

有些人总是这样想:乙肝带毒者的体内毕竟有“毒”,就像一棵定时炸弹,不知何时会爆炸。在没有爆炸之前把它清除不是更好吗?所以乙肝带毒者有转阴治疗、清除病毒的愿望就是理所当然的了。首先应当肯定,这种想法是对的。问题是,我们对乙肝带毒者基本上还处于“无能为力”的状态。已有大量的事实证明,对乙肝带毒者的转阴治疗是徒劳的。社会上一些别有用心的所谓医生,处心积虑地、费尽心机地、挖空心思地、无所不用其极大肆地宣传,并运用很多中、西药物治疗,到头来仍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我们希望广大的乙肝带毒者朋友换一个思维方式,您想想,用药治疗的目的就是“治病”,有病则治。乙肝带毒者不是“病”,只是带“毒”,“带毒未发病,何苦盲目治”?不如“发病再治疗,有的才放矢”。

乙肝带毒者不发病是因为体内的免疫功能处于麻痹状态,即“免疫耐受”,免疫细胞对HBV的入侵无动于衷,不攻击HBV,也不会损伤肝脏,它们在“和平共处”,为什么非要打破这种局面呢?如果用药治疗真的打破这种局面,唤醒了免疫细胞,它要攻击HBV,那么也就一定会去破坏肝脏,引起肝炎发作,这不是得不偿失吗?实际上,不少被转阴治疗的乙肝带毒者,就是因为滥用药物而变成了肝炎。这类教训太多了,他们说:治前没病,治后发病,这不是瞎折腾又是啥?

我们遇到一位乙肝带毒者,通过三个疗程(90天)中药转阴治疗,最后“阴”没能转,却把病给“转”来了,病情非常严重。我们考虑,可能应用了损伤肝病的中药,黄疸不断加深,很快进入肝衰竭状态,抢救了三天三宿,无力回天,她撒手归西而去。

乙肝带毒者不能随意治疗的另一方面的原因是,HBV在复制过程中要形成“共价闭合环状去氧状去核糖核酸(HBV cccDNA)”,现有的药物对它都没有作用,即使发病后进行抗病毒治疗,也对cccDNA无可奈何,故在停药后经常有复发现象。假如乙肝带毒者通过治疗真的使某个HBV标志物转阴了,但还存在cccDNA,它还能以其为模板进行复制,HBV标志物在“大三阳”或“小三阳”又出来了,岂不是白白浪费了你的精力、财力?

乙肝带毒者再不要做无效劳动,再不要搞什么“转阴治疗”了。

王振坤 郭晓林

乙肝病毒阳性者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0年1月~2013年2月收治的50例乙肝病毒阳性的实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25例, 男15例, 女10例, 年龄32~76 (平均58.8) 岁。对照组25例, 男16例, 女9例, 年龄33~72 (平均55.6) 岁。两组患者均排除原发性肝癌和淋巴瘤, 符合本次研究纳入标准, 各临床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性 (P>0.05) , 可以进行组间比较。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化疗前均进行常规检查, 主要包括肝炎指标、HBV-DNA、血常规以及肝肾功能等, 确保肝功能正常才可进行全身化疗, 观察者患者在化疗前一周开始予拉米夫定片 (由葛兰素威康公司提供, 生产批号:13070025) , 剂量为100mg qd, 进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 直至化疗结束后3月;对照组在化疗期间不给予抗病毒治疗。若化疗后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给予护肝治疗, 在化疗期间每月复查肝功能及HBV-DNA, 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后HBV再激活率和不良反应情况。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相关文献的定义肝炎发生及HBV激活的判定标准[2], 化疗后与基线水平相比ALT水平提升3倍以上, 且超过正常上限的1.25倍, 或者与正常上限相比ALT水平提升2.5倍, 或者总胆红素水平提升2.5倍。HBV激活引发肝炎的判定标准为HBV-DNA绝对值超出105拷贝/毫升以上, 或者与基础值相比超出10倍以上。化疗中断的判定标准为由于肝炎而提前终止化疗, 或者延迟化疗超过8d。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结果对比分析

观察组的HBV再激活率8.0%低于对照组36.0%, 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如表1所示。观察组患者中2例患者延迟化疗, 1例患者提前停止化疗, 对照组患者中有6例患者延迟化疗, 6例患者提前停止化疗, 化疗中断率为24.0%, 因此, 观察组的化疗中断率4.0%低于对照组24.0%, 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分析

观察组患者中出现3例肝功能异常患者, 不良反应发生率12.0%, 通过进一步检测, 发现1例出现HBV YMDD基因变异。对照组患者出现12例肝功能异常患者, 不良反应发生率48.0%。通过进一步的检测, 发现有6例患者化疗后与基线水平相比ALT水平提升3倍以上, 且超过正常上限的1.25倍, 发生率24.0%;有2例患者化疗后与正常上限相比ALT水平提升2.5倍, 发生率为8.0%;1例患者总胆红素水平提升2.5倍, 发生率4.0%;3例患者ALT水平和总胆红素水平均升高, 发生率12.0%。因此,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2.0%, 低于对照组的48.0%, 差异比较具体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HBV感染显全球性分布, 尤以亚洲, 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为主, 我国的HBV感染也十分普遍, 根据卫生部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1~59岁人群HBs Ag携带率为7.18%, 据此推算, 我国现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 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例[3]。许多恶性肿瘤患者合并HBV感染, 恶性肿瘤患者机体免疫力下降, 而抗肿瘤细胞毒性药物有进一步降低患者机体免疫力作用, 据相关研究显示, 化疗可以导致肿瘤患者出现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 出现不同程度的肝损害, 轻者出现肝炎症状, 重者可发生爆发性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对患者进行化疗的效果造成很大影响, 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住院费用[4]。HBV再激活是指HBV携带者在合并肿瘤或其他疾病过程中, 会导致化疗期间大量的HBV复制, 或者因免疫抑制剂也会造成大量的HBV复制, 致使肝功能受到损坏, 临床表现主要以自限性肝炎和重型肝炎为主。

目前, 拉米夫定已经被证实是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的有效药物, 患者在化疗期间给予服用拉米夫定可起到控制乙肝病毒的效果, 进而就减少严重肝炎的发生情况[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试验组的HBV再激活率、死亡率、化疗中断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分为8.0%、0%、4.0%、12.0%;对照组分别为36.0%、0%、24.0%、48.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了对于乙肝病毒阳性的实体瘤患者在化疗期间实施预防性抗病毒效果显著, 可降低肝功能异常情况和预防HBV再激活率, 减少死亡病例和化疗中断情况, 具有重要的临床研究价值。由于本次研究病例较差, 观察时间较短, 因此仍具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摘要:目的 研究乙肝病毒阳性的实体瘤患者化疗期间预防性抗病毒的治疗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50例乙肝病毒阳性的实体瘤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25例在化疗前1w开始予拉米夫定片100mg, qd, 预防性抗病毒治疗, 直至化疗结束后3个月;对照组25例不予抗病毒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的HBV再激活率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再激活率8.0%, 低于对照组36.0%, 且不良反应发生率12.0%, 低于对照组的48.0%, 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针对乙肝病毒阳性的实体瘤患者在化疗期间实施预防性抗病毒效果显著, 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HBV再激活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乙肝病毒,实体瘤患,化疗期间,预防性抗病毒

参考文献

[1]周文彪, 赵晨星, 张德耕, 等.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拉米夫定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化疗肝功能损伤的临床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 31 (22) :3541-3542.

[2]靳彩玲, 刘晶, 路平, 等.化疗后HBV的激活及拉米夫定的预防性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5) :47-48.

[3]王道理, 王青春.拉米夫定预防免疫抑制剂诱导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5 (7) :85-86.

[4]Huang YW, Chung RT.Management of hepatitis B reactivation in patients receiving cancer chemotherapy[J].Therap Adv Gastroenterol, 2012, 5:359-370.

乙肝病毒阳性者 第4篇

【关键词】 乙肝;抗-HBc;抗-HBe;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TRFIA);假阳性;假阳性率。

尽管目前乙肝病毒(HBV)感染的血清标志物检测方法较多,但在临床上应用最多的还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1]。ELISA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乙肝5项检测中的e抗体(抗-HBe)、核心抗体(抗-HBc)易出现假阳性[2~3],影响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本文采用两种方法对112例抗-HBc阳性、118例抗-HBe阳性血清标本进行了对比性检测,旨在探讨ELISA检测乙肝病毒血清抗-HBe与抗-HBc出现假阳性的影响因素,提高乙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本组用ELISA法检测出的112例抗-HBc阳性、118例抗-HBe阳性血清标本来自新乡市传染病医院2010年6月~2012年1月923例门诊和住院的肝病病人,其中男 512例,女411例;年龄17~80岁,平均45.5±7.5岁。

1.2 方法

1.2.1 仪器与试剂 ELISA法使用的仪器为北京普朗新技术公司酶免仪以及配套洗板机,测定试剂由上海科华和山东3v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通过卫生部批检,并贴有防伪标签。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方法(TRFIA)检测使用上海新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EFFICUTA全自动标本前处理系统及ANYTEST时间分辨荧光检测仪,测定试剂由上海新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通过卫生部批检,并贴有防伪标签。

1.2.2 检测方法 抽取病人空腹静脉血3~5mL,入干燥试管或者促凝分离胶密封试管内,37℃放置待凝固后,离心分离血清后1~2h内检测。先用ELISA法(上海科华试剂盒)检测,检测前严格按照说明书将试剂盒在室温下平衡30min,对血清标本同时检测乙肝5项指标,将检测出的抗-HBe、抗-HBc阳性的标本,再次用山东3v试剂盒复检,最后将2次检测均为阳性的血清标本,用TRFIA方法(上海新波配套仪器及试剂)进行复查,以TRFIA方法为基准复检后排除的阳性为假阳性。

1.2.3 判断标准 ELISA法与TRFIA法均严格按说明书由固定主管检验技师操作。ELISA法阳性结果判定:按酶标仪结果判读阴阳性,抗-HBc、抗-HBe以抑制率>50%判阳性,对弱阳性结果均须2孔复查,仍为阳性者判为阳性。TRFIA法阳性结果判定:超过下述参考范围上限,判为阳性,否则为阴性,TRFIA法检测结果参考范围:抗-HBe 0-0.2PEIU/mL、抗-HBc、0-0.9PEIU/mL。

1.2.4 质控 所用检测试剂均通过卫生部批检,试剂和质控血清均在有效期内使用。全部仪器、设备运行状况良好,每日质控结果、每批测定阴阳对照均在可信范围,乙肝5项每次参加河南省临检中心质控均合格。

2 结果

923例肝病病人的血清标本用ELISA法检测出抗-HBc阳性112例、抗-HBe阳性118例,以TRFIA方法为基准复检后抗-HBc阳性101例、抗-HBe阳性105例,假阳性分别为11例、13例, ELISA法检测乙肝病毒抗-HBc假阳性率为9.82%(11/112)、抗-HBe假阳性率为11.02%(13/118)。

3 讨论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检测乙肝病毒抗-HBe、抗-HBc采用竞争法,标记或结合物分别是抗-HBe和抗-HBc[4],检测结果以不显色为阳性,较采用夹心法的其他3项更易出现假阳性[5],国内文献认为[6~7]标本溶血、标本被细菌污染、标本贮存时间过长、标本凝固不全、试剂盒的抗原和酶结合物纯度低、操作不当都是ELISA法假阳性出现的主要因素。笔者为了克服ELISA法试剂盒本身质量,采用两个不同厂家试剂盒进行检测,但是ELISA法抗-HBe、抗-HBc假阳性跟其本身没有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敏感和高稳定性也有一定的关系[8],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Time - Resolved Fluorescence,TRFIA)是继放免、酶标、化学发光、电化学发光后成为一种更新、更灵敏的检测方法,因其标记物(稀土离子)的独一无二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具备了高稳定性、干扰因素少等优点,本文选取TRFIA方法为基准,以此来鉴定ELISA法抗-HBe、抗-HBc假阳性理论依据也在于此。

除了方法学和试剂盒本身影响因素外,结合我们的工作经验和参考同行的报道,笔者认为,首先要重视标本的处理,建议尽量采用肝素的密封试管或者促凝分离胶密封试管,防止纤维蛋白原的干扰,对于重度脂血、溶血标本建议重新抽血,离心分离血清非常重要,不要为了争取时间快速检测,在血液还未开始凝固即强行离心分离血清,因为此时的血清中仍残留部分纤维蛋白原,在ELISA测定过程中形成肉眼可见的纤维蛋白块,易造成假阳性结果。另外在操作中尽量使血清和酶结合物同步加入,因为ELISA法检测抗-HBe、抗-HBc采用的是HBeAg和HBcAg包被反应板,加入待检标本和酶标记的单克隆抗-HBe、抗-HBc,竞争结合HBeAg和HBcAg,如果酶标抗体的加入滞后于待检标本,很容易出现非特异性吸附,导致假阳性[9]。做好洗板工作也是克服ELISA法出现假阳性重要保障,仪器洗板应重视检查洗液是否按照要求配置、洗液量是否充足,洗液针是否通畅等,手工洗板应保证洗板次数、洗板质量(每次洗板间隔时间、有无气泡等),此外温育时反应孔要贴封片或加盖,避免标本或稀释液蒸发吸附于孔壁,影响洗涤效果。

综上所述,ELISA法检测乙肝抗-HBe和抗-HBc会存在一定比例的假阳性率,笔者抗-HBc假阳性率为9.82%(11/112)、抗-HBe假阳性率为11.02%(13/118)略低于国内同行的报道[2,3,5]。除了ELISA方法学和试剂盒本身影响因素外,标本处理不好、实验操作不当也是导致其出现假阳性率的主要原因,检验人员除了严格操作、降低假阳性率外,对于疑为假阳性的标本,应进一步用多种方法复检,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林云,吕长坤,张乐之,等.用中和试验评价四种ELISA试剂盒检测抗-HBe结果的准确性[J].检验医学,2010,25(06):435-437.

[2] 李艳霞.ELISA法检测乙肝病毒抗-HBc和抗-HBe假阳性原因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6):82-84.

[3] 兰忠诚.ELISA法检测血清HBV抗-HBc假阳性的原因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8):105-105.

[4] 张卓然.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79.

[5] 文家远,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抗-HBe与抗-HBc假阳性分析[J].医学信息,2009,22(8):1602-1603.

[6] 黄道连.ELISA法检测乙型肝炎两对半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08:101-103.

[7] 吴淑梅,林云,王辉,等.竞争抑制法检测抗-HBc总抗体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检验医学,2006,21(4):376-379.

[8] 罗开忠,杨旭,苏先狮,等.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3,11(9):569.

[9] 黄作美,黄光华,陈江萍. ELISA一步法检测乙型肝炎抗-HBc、抗-HBe存在假阳性[J].上海医学,1997,20(2):100-103.

乙肝病毒阳性者 第5篇

关键词:乙型肝炎,乙肝病毒前S1抗原阳性,应用效果

乙型肝炎属于医院临床较为普遍的一种传染病,针对此类疾病患者临床主要采用两对半的检测方法,通过此种方法的应用,对于乙肝疾病的预防治疗、疾病诊断以及疾病预后均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1]。但是对于两对半检测方法,其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针对患者疾病的传染性以及疾病临床治疗效果等方面均会表现出。在两对半检测的基础上对患者实施乙肝病毒前S1抗原阳性检测,可以发挥显著的协助应用效果,对于乙型肝炎患者疾病情况可以做到进一步判断[2]。为了探讨对乙型肝炎患者实施乙肝病毒前S1抗原阳性检测的临床效果,本文主要将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患者作为实验的研究对象,临床对所有患者展开乙肝病毒前S1抗原阳性检测,最终获得的检测结果显著,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乙型肝炎患者1628例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其中男828例,女800例;患者的年龄分布范围为5~55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24.32±3.45)岁;所有患者全部满足乙型肝炎疾病的相关诊断标准。于清晨对所有乙型肝炎患者实施空腹采血,针对血样中表现出脂血以及表现出溶血的患者加以排除。

1.2方法:对于所有乙型肝炎患者实施静脉穿刺,有效完成实验标本的采集,之后于临床实施血清分离,完成后实施冰冻保存。于临床对所有患者实施乙肝病毒前S1抗原检测[3]。主要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有效完成。与此同时对所有乙型肝炎患者的HBV-DNA水平实施检测,均按照有关说明对所有乙型肝炎患者完成相关临床检测[4]。

2结果

对所有乙型肝炎患者完成临床检测后发现,表现出乙肝病毒前S1抗原阳性的患者1089例,所占百分比为66.89%;表现出HBV-DNA阳性的患者1068例,所占百分比为65.60%;对于乙型肝炎患者,其乙肝病毒前S1抗原阳性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增加,同HBV-DNA水平表现出正相关。

3讨论

对于乙肝病毒会导致宿主表现出无症状感染以及有症状感染的现象,如果针对乙型肝炎疾病未做到有效发现,最终会导致患者出现肝硬化以及出现肝细胞肝癌的情况,对此针对乙肝疾病于临床实施早期诊断以及治疗表现出显著的价值[5]。

以往针对乙型肝炎疾病在实施诊断的过程中,主要对乙肝血清标志物实施临床检测。通常而言,在乙型肝炎患者未表现出临床症状前,通过对患者实施血清检测便能够发现HBs Ag的情况,当患者表现出典型症状后,患者的HBs Ag处于高峰状态,在21~42 d后,患者的HBs Ag水平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下降[6]。如果在患者的血清中发现了HBs Ag,则证明患者表现出病毒复制急性期的情况。对于HBe Ag,其同患者的HBV DNA水平以及DNA多聚酶表现出的相关性极为显著。当患者表现出HBe Ag消减后,患者会出现抗HBe的情况,从而证明患者此时处于急性病症阶段,表明后续疾病会逐渐恢复,在20周后滴度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下降。疾病的急性期之后,患者的抗HBs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下降,并且往往表现出终身性的特点,表现出免疫性的现象。在实施临床检测的过程中,尤其针对弱阳性标本在进行相关操作的过程中,因为操作的不同最终可能导致获得的结果有所不同,从而针对临床医师的工作以及患者疾病情况的判断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影响,针对患者带来了较大的痛苦感,针对患者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7]。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诸多新型技术以及新型方法不断涌现,分析乙型肝炎病毒在对患者的肝细胞造成侵害的过程中,Pre S1表现出显著的应用价值。在HBV复制的过程中,对于Pre S1的表达,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增加,同HBV复制指标表现出的一致性较为显著,针对病毒的活动性以及复制状态可以进行有效反映。针对急性HBV感染患者实施动态观察发现,在急性感染的早期,诸多患者能够发现Pre S1,此类患者所占比例达到了95%;但是只有少部分患者通过检测后能够发现HBV DNA,所占比例约为28.5%;此外对于Pre S1,其几乎同HBe Ag表现为同时消失,对此针对急性乙型肝炎在实施疾病的早期诊断过程中,其表现出显著的应用价值。经过本次研究证明,对所有乙型肝炎患者完成临床检测后发现,表现出乙肝病毒前S1抗原阳性的患者107例,所占百分比为66.88%;表现出HBV-DNA阳性的患者105例,所占百分比为65.63%;对于乙型肝炎患者,其乙肝病毒前S1抗原阳性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增加,同HBV-DNA水平表现出正相关。从而证明临床针对乙型肝炎患者实施乙肝病毒前S1抗原阳性检测,其几乎同HBV-DNA的检测水平表现较为一致。但是对患者实施乙肝病毒前S1抗原阳性检测的相关操作更为便捷,而对患者实施HBV-DNA检测,针对技术人员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证明对于乙型肝炎患者临床开展乙肝病毒前S1抗原阳性检测的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对于乙型肝炎患者,临床通过对其实施乙肝病毒前S1抗原阳性检测,针对患者自身肝功损伤表现出显著的应用价值,针对疾病可以做出明确诊断,从而为乙型肝炎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显著提高乙型肝炎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姚祖艳.解析乙肝病毒前S1抗原阳性在临床检验中的具体运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4,11(12):52-53.

[2]陈茂才.临床检验中乙肝病毒前S1抗原检测技术应用的价值[J].医学信息,2014,27(5):150-151.

[3]方军.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检测在临床检验中的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33):6924.

[4]鲜胜.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检测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价值[J].吉林医学,2013,34(18):3659.

[5]戴振贤,谢玉玲,柳丽娟,等.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临床应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11):1978-1980.

[6]姚春红,邓建平.乙肝患者血清前S1抗原和乙肝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的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0(9):854-855.

乙肝病毒阳性者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资料对象来自于2010年1月~2013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乙肝患者200例资料,其中包括男112例,女88例,年龄20~70(平均46)岁。统计资料入选标准:所有纳入研究的资料对象临床前诊断(清晨空腹采血)结果符合全国病毒性肝炎和肝病协会制定的乙肝患者的诊断标准。统计资料排除标准:排除采血血样中出现溶血和脂血的样本。

1.2 检测方法

应用ELISA检验方法对HBV ̄M和乙肝病毒前S1抗原进行检测,试验仪器为芬兰MK3酶标检测仪,试验试剂购自上海科华生物有限责任公司。应用荧光PCR方法对HBV DNA进行检测,试验仪器为达安DA ̄7600扩增检测仪,试验试剂购自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另外,对ALT和AST的检验使用Roche全自动生化检测仪进行检验,所用试剂为该仪器配套试剂。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对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方法选择χ2值检验,以P=0.05为检验标准,双边检验方法比较组间统计数据差异性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乙肝患者中乙肝病毒前S1抗原和HBV DNA的阳性率分别为65%(130例)和70.5%(141例),HBe Ag在不同的模式下乙肝病毒前S1抗原和HBV DNA的比较结果见表1(HBV DNA值>1000copies/L为阳性)。

乙肝病毒前S1抗原的阳性率随着HBV DNA载量的增大也相应变大,当后者载量超过105copies/m L时,前者的阳性率也会超过95%。另外,乙肝病毒前S1抗原阳性患者与阴性组的ALT和AST的升高率结果间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HBe Ag不同模式下的血清表白ALT指标和AST指标检测结果见表2。

3 讨论

当前,对HBV病毒的自身复制状况的检测的金标准就是HBV ̄DNA的检测方法,如果在临床上一个医疗机构不能具备此类检测方法,通常情况下会通过对乙肝的血清的标志物(特别是HBs Ag以及HBe Ag)的检测来对病毒自身的复制状况进行判断。近几年来,在临床上伴随乙肝的疫苗以及核苷类似物的长时间使用,导致一些病毒的基因组出现前c区或者是c区上面的启动子发生特异性病变,诱发HBe Ag的生成和分泌产生障碍,生成了一些阴性的HBe Ag,但是人体内依然有病毒的自身复制存在的慢性的乙肝患病者[3]。

根据报道显示,在亚洲地区大约50%的阴性HBe Ag慢性性质的乙肝患者存在着c区位置突变,而且已经证实了这类患者很容易演变为慢性乙肝,一部分此类患者最后会发展变为肝脏硬化甚至会变成肝癌。很多研究证明,Pre S1Ag表达平行于HBV ̄DNA表达。Pie S1Ag存在于乙肝病毒的外壳的最外侧,通过108个氨基酸的残基或者119个氨基酸的残基形成,位于Dane的颗粒上,有非常高的免疫原性质[4,5]。如果人体被乙肝病毒所感染,早期会对体液的免疫系统以及Pre S1Ag的细胞的免疫系统进行免疫的应答,通常将Pre S1Ag看作是急性的乙肝感染患者特异性的早期标志,如果病毒依附在患者的肝细胞上面,那么前S1蛋白上面的氨基酸(AA)21 ̄47部分就会是最为主要的介导位置,发生变异后的病毒如果在这一位置是完好的,就会具有传染性。Pre S1Ag作为HBV型外膜蛋白的最前缘部分,其肝细胞相应的反应水准明显的要比HBs Ag高。通过研究显示,前s1抗原存在的情况能够将病毒的复制以及肝脏的损坏情况反映出来。所以经过检测sl抗原就能够间接的将患者身体内部的HBV复制的状况完全反映出来。

参考文献

[1]王建华,王卫国,马黎丽,等.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乙肝病毒大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16(6):1023-1025.

[2]石艳艳,罗红权,朱巧英,等.孕妇血清乙肝病毒载量与血清学免疫标志物的关系[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6):2745-2747.

[3]李珉珉,洪丹妮,朱勤爱,等.PreS1抗原与HBeAg联合检测用于预测HBV-DNA的水平[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11,32(6):637-640.

[4]张国庆,韩敏,敖敏高娃,等.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检测的临床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2):2478-2479.

乙肝病毒阳性者 第7篇

患者:男, 45岁。2010年9月16日来我院内科门诊做健康体检。门诊检查血压、心率正常, 无既往病史。心电图正常, 肝胆B超未见异常。患者于清晨空腹以真空采血管按要求定量采血检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及乙肝二对半, 按常规操作分离血清, 无溶血、乳糜及黄疸等。

实验室检测结果:血、尿常规检测正常;生化肝、肾功能指标正常。用ELISA方法检测乙肝二对半结果为HBs Ag (+) ;HBs Ab (+) ;HBe Ag (-) ;HBe Ab (-) ;HBc Ab (-) 。再用ELISA方法复查, 仍为此种模式。改用金标方法复查HBs Ag, 结果为 (-) 。我们又检测了该标本的HBV-DNA含量, 结果为低于检测值下线。

本次ELISA试剂为英科新创 (厦门) 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2010035104, 有效期20110310;金标试剂为英科新创 (厦门) 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2010064211, 有效期201106;HBV-DNA检测试剂为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2010004, 有效期20110216。

2 讨论

ELISA方法检测HBs Ag假阳性的报道有过。从文献上看, 引起假阳性的原因有很多。大体上分标本、试剂、操作等因素[1]。试剂的因素可通过改换试剂批号、试剂厂家来避免;操作的因素可通过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树立严谨的工作作风、提高手工操作的熟练程度、严格做好室内质控和阴阳性对照、制定灰色区, 对在灰色区范围内的结果必须进行复查等来避免。对于标本自身的影响因素, 我们在排除了如标本前期处理、保存不当 (污染、溶血、凝集不全等) 、添加抗凝剂等[2]原因, 由于标本内在的因素, 即内源性干扰物质引起的假阳性是不易避免的。有报道称大约40%的人体血清标本中含有非特异性干扰物质, 如类风湿因子、补体、自身抗体、甲胎蛋白及其他交叉反应物质等, 但由此引起的假阳性结果A值往往较低[3]。

因此, 遇到HBs Ag单独阳性或HBs Ag阳性的二对半少见模式应引起重视, 最好是换一种方法的试剂进行复查。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就是用质量较好的金标试剂复查, 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叶千红, 张丽霞.关于标本因素对ELISA检测结果影响的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3, 7:440~441.

[2]张家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假阳性原因的分析及解决方法[J].现代检测医学杂志, 2005, 20:88.

乙肝病毒阳性者 第8篇

关键词:HBsAg阳性母亲,婴儿,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免疫应答

乙型肝炎母婴垂直传播[1]是指感染HBV的孕妇,在怀孕期间、分娩过程或分娩后与婴儿的密切接触中将HBV传播给胎儿或新生儿,包括宫内传播、产时传播和产后传播,HBsAg阳性母亲可以发生垂直传播,极易造成乙肝病毒终生携带,其中一部分人将成为慢性肝炎、肝硬化或肝癌患者,新生儿乙肝免疫主要预防产时传播和产后传播。针对HBsAg阳性母亲所生婴儿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95%以上可获得保护性抗体。为了探讨HBsAg阳性母亲所生婴儿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0年1月~2007年1月HBsAg阳性母亲所生婴儿进行全程接种乙肝疫苗264例。其中,男160例,女104例。

1.2 方法

1.2.1 分组

对264例HBsAg阳性母亲所生婴儿分为单用疫苗组134例,联合免疫组130例,两组年龄、性别上无差异,临床具有可比性。

1.2.2 接种方法

疫苗为深圳康泰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重组酵母乙肝疫苗5μg/0.5 ml支。单用疫苗组免疫程序均按0、1、6个月3针免疫,首剂免疫剂量为10μg,第2、3针均为5μg。联合免疫组婴儿出生24 h内、1、2月龄各肌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 IU(卫生部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3月龄时开始接种乙肝疫苗第1针。

1.2.3 检测方法及观察内容

研究方法观察对象为7月龄和1~6岁,每年静脉采血,分离血清-20℃冻存,采用固相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2]HBsAg、HBsAb、HBcAb(试剂由北京生化免疫试剂中心提供),抗-HBs标准管(含125 mIU/ml)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对低滴度、阴性标本和发生现有血清转换情况的标本均用不同批号试剂复测。抗-HBs水平(mIU/ml)的定量测定,将测定值代入改良Hollinger公式计算(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抗-HBs 10 mIU/ml为阳性。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免疫应答

对两组病例进行1年后进行免疫应答检测,HBsAb、HBsAb、HBcAb并进行比较,具体见表1。两组免疫应答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 不同年龄免疫应答

对264例HBsAg阳性母亲所生婴儿全程接种乙肝疫苗,观察免疫应答HBsAb阳性率,具体见表2。

3 讨论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发展为慢性的几率随年龄的不同而不同,成人及儿童感染HBV后发展为慢性感染的几率分别为5%和20%,而新生儿感染HBV后发展为慢性感染的几率为90%[3]。HBsAg阳性母亲所生婴儿进行全程接种乙肝疫苗,有效阻断母婴传播及水平传播,降低人群HBsAg的携带率,而提高HBsAg阳性母亲的儿童乙肝疫苗阻断效果,降低其HBsAg携带率,是降低该人群HBsAg携带率的关键所在,在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抗体系统中,只有抗-HBs属中和抗体,而且具有保护性抗体活性,可以中和HBV的感染,注射乙肝疫苗后产生免疫应答出现抗-HBs,从而获得对HBV感染的免疫保护而收到主动免疫预防效果[4]。HBIG是用乙肝疫苗免疫健康人后采集的高价免疫球蛋白制剂,注射2 h后既可在血中检测到HBsAb,又能快速中和进入体内的HBV,有效阻断产时传播和产后传播。注射HBIG可使易感者在一定时间内获得免疫保护,防止HBV感染,这是被动免疫效果[5]。

由本组病例可知,应用被动加主动免疫即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联合免疫的联合免疫组,其免疫应答反应和减少HBV感染明显有别于单用疫苗组,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被动加主动免疫对乙肝病毒感染具有良好的保护效果和促进免疫应答反应。曾冬伶[6]报道基础免疫后1年抗体阳性率最高,随着年龄增长,乙肝抗体阳性率逐渐下降,且有显著性差异,与本研究对乙肝免疫后不同年龄的HBsAb阳性率观察一致,随年龄增长HBsAb阳性率呈进行性下降:HBsAb几何平均滴度在免疫后7~11个月形成免疫应答反应高峰,1~2岁免疫应答HBsAb下降明显,3~5岁免疫应答HBsAb继续下降;说明免疫后3~5年应加强免疫一次,这样将会起到更加持久、稳定的保护作用[7,8]。

参考文献

[1]吴下林,朱国都.深圳地区学龄前儿童乙型肝炎病毒免疫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3):113-115.

[2]叶贤林.血液全自动核酸筛查方法的应用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4):290-291.

[3]杜砚玲,王洪娈.乙型肝炎酵母疫苗加强免疫效果的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6):780.

[4]田茶,李军,马景臣,等.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8,15(3):702-704.

[5]李启欣,戴伟良,邓健能.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六项与其DNA定量检测结果的对比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3,7(5):446.

[6]曾冬伶.祁东县2003~2004年儿童乙型肝炎疫苗接种5年内免疫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99.

[7]马景臣.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8,15(3):704.

当心乙肝病毒“变脸” 第9篇

HBV变异既然普遍存在,为何近年方引起人们的重视呢?这是因为,自1999年起国内广泛采用拉米夫定(LAM,贺普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后,近年在随访中才发现了不少YMDD点突变,其中以甲硫氨酸(M)为异亮氨酸(I)或缬氨酸(V)所替代,形成了YI(V)DD变异。变异后的HBV对LAM的敏感性显著降低,病人体内原已被抑制的病毒可再活动,外周血HBV-DNA可由阴性转为阳性,谷氨酸转氨酶(ALT)也可明显升高,甚至出现黄疸。这一临床表现如果系一过性的,之后,并发生血清HBe转换(抗-Hbe阳性),少数人的变异病毒甚至也被清除了,提示这种病毒变异后的肝炎活动,系细胞毒性T细胞(CTL)对变异毒株所感染的肝细胞的免疫损伤;如果是持续异常,并逐渐加重,则应警惕免疫过度损伤,发生急性肝衰竭,因此肝硬化患者或老年人更应高度重视,并积极处理。

发生了YMDD变异后是否能继续应用LAM治疗?目前医学界认为:如果病人的临床状况较稳定,即使ALT有波动,HBV-DNA又阳转,仍应继续服LAM,这样可继续抑制尚未变异的毒株复制;但若出现肝功能失代偿的现象,则应停用LAM,并予积极护肝治疗,或可加用泛昔洛韦(丽珠风,FCV)治疗:每次500毫克,每日3次口服。虽说FCV与LAM有交叉耐药性,两者都可发生L526M或V519L突变,但YMDD变异株对FCV仍然敏感,LAM与FCV同时发生双重耐药并不多见。

乙肝病毒阳性者 第10篇

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明显的家庭聚集现象,乙肝病毒感染者与其配偶密切生活接触,后者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3,4]。研究表明已经与HBV阳性者性接触,其感染HBV的危险性明显增高[5,6]。为了解乙肝病毒感染者配偶感染乙肝病毒风险,提高患者配偶对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知识的认识,减少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在家庭内传播的危险,我们对2007年1~12月到我科门诊就诊、只有1位配偶具无婚外性行为者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HB-s Ag阳性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者配偶进行预防慢性乙型肝炎病毒传播知识的调查,并检测调查者的乙肝血清学标志物分析。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组研究对象为2007年1~12月到我科门诊就诊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配偶(排除婚前已知道感染过乙肝病毒和接种过乙肝疫苗者)1 598人。其中,男320人(20.02%),女1 278人(79.98%)。年龄22~58岁,平均(38.7±15.8)岁,接受调查者性行为期间均未使用安全套。

1.2 问卷调查

本研究共设计两套调查问卷。第一套问卷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情况调查,对每个患者的配偶进行个案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被调查者基本信息、对方肝炎患病史。第二套问卷为预防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家庭内传播知识的知晓情况的调查。

1.3 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

1.3.1 标本采集与处理

在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对所有调查人群均采集静脉血2、3 m L。进行乙肝血清学标志物检测,即用ELISA法检测乙肝病毒(HBV)表面抗原(HBs 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HB-s Ab)、乙肝病毒e抗原(HBe Ag)、乙肝病毒e抗体(HBe Ab)、乙肝病毒核心抗体(HBc Ab)。

1.3.2 感染指标判定

凡任何一项标志物阳性定为有过HBV感染。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慢性乙肝患者配偶对预防家庭内HBV传播知识的情况调查

慢性乙肝患者配偶对预防家庭内HBV传播知识的情况调查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女性对于防止乙肝病毒传播知识的了解率显著高于男性。

注:覮与男性比较,P<0.05

2.2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配偶乙肝血清学标志物出现阳性情况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配偶乙肝血清学标志物出现阳性情况结果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乙肝病毒感染者配偶人群中出现乙肝血清学标志物阳性即感染过乙肝病毒者为1 198例,即乙肝病毒感染率为74.41%。其中,男320人中有256人感染、感染率为80.00%。女性1 278人中有933人感染、感染率为73.00%。男性与女性感染者在感染模式上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是是一种严重的肝脏感染疾病,HBV在血液内存在6个月或更长时间,几乎不会出现明显症状,如不及时治疗,会引发肝硬化、肝癌等严重疾病,严重危害健康[7]。我国自1992年实施乙肝疫苗接种策略以来,HBV的垂直传播得到了有效的控制[1,3]。HBV的水平传播主要通过输血及血制品、不洁注射和密切接触(性接触)传播[8]。密切接触是家庭内传播HBV的主要方式,如何有效控制HBV在家庭内传播以降低其向社会扩散的机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9]。患者配偶对HBV的传播途径及预防知识的欠缺,会增加家庭成员感染HBV的机会。而对HBV传播途径的错误认识,会使家属防护过度,从而加重慢性乙肝患者的心理负担,不利于患者康复[4]。

本研究结果显示,1 598例调查对象中,女性对于防止乙肝病毒传播知识的了解率明显高于男性。男性感染率为80.00%,女性为73.00%,男性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女性。目前治疗乙肝没有特效药物,而注射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的最有效措施。在本研究中,女性被调查者接种疫苗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这可能是女性的感染率明显低于男性的最重要的原因。此外,本研究调查发现,男性对于乙肝的预防知识都比较缺乏,女性相对而言对于该方面的知识有一定了解,这也可能是女性的感染率显著低于男性的另外一个较重要的原因。

本研究结果显示,1 198感染乙肝病毒者在感染模式方面,有6种,较多的是HBs Ab、HbeAb和HB-c Ab阳性模式,最少的是HbsAg、HbeAg和HBc Ab阳性模式(大三阳)。男性与女性感染者在感染模式上差异没有显著性。虽然乙肝病毒感染者配偶人群中具有乙肝病毒高感染率74.41%(1 189/1 598),但是HBs Ag阳性率仅有4.38%(70/1 598),相反HB-s Ab阳性率28.94%(454/1 598)。产生上述差异的原因可能为感染乙肝的转归与男女的免疫功能差异相关[5,10]。婚后人群为青壮年,是人生中免疫功能最旺盛时期,配偶之间接触传播乙肝病毒很可能是以多次、而且又是极微量方式传递,甚至体液是以传递HBs Ag为主,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接种疫苗的功效。所以,大部分感染者血清标志表达为抗体阳性模式,而出现乙肝病毒慢性感染标志(HbsAg阳性)只占极少数(4.38%)。这一结果可以佐证绝大部分配偶感染呈现急性自限过程,而非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乙肝病毒感染者对其配偶的健康不会构成重大威胁,应该消除恐惧与乙肝病毒感染者结婚的心理障碍。对于乙肝患者和配偶做好乙肝五项的检查,不但可以了解患者肝病感染的情况,并且可以筛查家庭中是否还有乙肝患者,以便早发现、早治疗。对于HBV感染者,指导其如何就医;对于未感染者(标志物全阴)一定要动员注射乙肝疫苗。

总之,本研究发现,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配偶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高于一般人群,其中男性配偶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明显高于女性配偶,但绝大部分感染呈现急性自限过程。

参考文献

[1]ZHANG XY,WU J,GAO S.State of study of Perinatal Trans-mission and Prevent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from Pregnant wom-en[J].Chinese Journal of Perinatal Medicine,2002,5(3):231-232.Chinese

[2]李素君.新入学大学生乙肝病毒感染状况调查[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0,1(1):55.[2]LI SJ.Survey on HBV Infection Rate among Freshmen at Regis-tration[J].China Preventive Medicine,2000,1(1):55.Chinese

[3]陈仕珠.重点、高危和特殊人群之乙肝免疫[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14(27):2713-2717.[3]CHEN SZ.Hepatitis B immunization among amphasized,high-riskand special groups[J].World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ology,2006,14(27):2713-2717.Chinese

[4]杨晶,刘苹,刘逢举.慢乙肝患者配偶HBV感染标志的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1989,3(15):146-148.[4]YANG J,LIU P,LIU PJ.Analyzing the Hepatitis B markers inthe spouses of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B viral[J].Journal ofLanzhou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s,1989,3(15):146-148.Chinese

[5]林平,吴钟琪,潘显芳,等.HBsAg携带者其配偶HBV血清学标志物感染情况调查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2,9(5):484-486.[5]LIN P,WU ZQ,PAN XF,et al.Analyzing the Hepatitis Bmarkers in the spouses of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B viral sur-face-antigen positive[J].Practical Preventive Medicine,2002,9(5):484-486.Chinese

[6]ROSSI D,RADULICH G,MUZZIO E,et al.Multiple infectionsand associated risk factors among non-injecting cocaine users inArgentina[J].Cadernos de Saúde Pública,2008,24:965-974.

[7]KELLY K,LOSKUTOV A,ZEHRUNG D,et al.Preventing con-tamination between injections with multiple-use nozzle nee-dle-free injectors:A safety trial[J].Vaccine,2008,26(10):1344-1352.

[8]李广秋.病毒性乙型肝炎配偶间的感染[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2,4(4):477.[8]LI GQ.Infection of Hepatitis B viral between spouses[J].Journalof North China Coal Medical College,2002,4(4):477.Chinese

[9]熊和民,颜太琼.乙肝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进展[J].中国社区医师,2007,23(17):9.[9]XIONG HM,YAN TQ.The advanced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 with Hepatitis B Vaccine[J].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2007,23(17):9.Chinese

上一篇:策略落实下一篇:道路拥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