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测效果范文

2024-05-06

观测效果范文(精选7篇)

观测效果 第1篇

禁牧指在特殊的草原区域内不得放牧利用。一般是在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或具有特殊利用方式 (如割草场) 的草场进行禁牧。禁牧的期限是以年为单位。松嫩草原禁牧是为保护草原资源, 治理草原“三化”, 给牧草以生长繁殖的机会, 待草场恢复后再以割草的方式进行利用的一种改良方法。

为使禁牧植被恢复测试数据具有代表性, 在讷河市二克浅镇福兴村和齐齐哈尔市龙沙区大民村草原设立二个观测小区, 进行数据采集、观测、分析。经观察实施禁牧的草地牧草长势普遍转好、增产效果比较明显。

1 观测区设置

观测区Ⅰ讷河市二克浅镇福兴村地处松嫩平原北部, 无霜期120d, 有效积温2300℃。

观测区Ⅱ齐齐哈尔市龙沙区大民村位于松嫩平原西部, 无霜期136d, 有效积温2700℃。

两个禁牧区面积分别为50hm2和70hm2。观测期3年。周边相邻未禁牧草场作为对照区。

1.1 观测区Ⅰ

位于讷河市二克浅镇福兴村, 草原类型为草甸草原类, 植被类型为委陵菜+杂类草, 由于过度放牧, 土壤板结, 土壤类型为草甸土。

1.2 观测区Ⅱ

位于齐齐哈尔市龙沙区大民村, 属草甸草原类, 植被类型为星星草+羊草+杂类草。由于过度放牧及自然因素影响草场碱化, 碱斑占草场面积的3%。土壤主要是碳酸盐草甸土, pH值8.0。

2 观测方法

2006~2008年对2块观测区草场进行禁牧利用, 禁牧当年不放牧不打草, 第2年、第3年分别刈割牧草一次, 实施秋打草。周边的对照区正常进行放牧利用。

3 结果与分析

2006年7月26日、2007年7月28日和2008年7月27日各刈割1次, 留茬高度4~5cm。经观测, 结果如下。

单位:cm、%、kg/hm2

观测区Ⅰ:三年植被覆盖度分别为40%、45%、48%, 分别比对照小区提高48.15%、73.08%、92%;平均草层高度分别为17cm、24cm、29cm, 分别比对照小区提高4cm、12cm、18cm;每公顷风干草产量分别为590kg、710kg、860kg, 分别增加59.46%、77.5%、110.78%。牧草较禁牧前长势茂盛, 草层的郁闭度明显提高。

观测区Ⅱ:三年植被覆盖度分别为38%、45%、63%, 分别比对照小区提高18.75%、36.36%、110%;平均草层高度分别为19cm、25cm、34cm, 分别比对照小区提高6cm、10cm、21cm;每公顷产草量分别为642kg、750kg、1031kg, 分别增加21.13%、38.89%、98.27%。碱斑面积没有明显变化, 碱化较轻的个别地方新长出稀疏的星星草。

3 结论

观测效果 第2篇

2006年齐齐哈尔市对“三化”草地实施了禁牧。实施禁牧的草地牧草长势普遍转好、增产效果比较明显。碱化草地的变化也较大, 植被长势繁茂, 但碱斑面积没有明显缩小。在齐市铁锋区扎龙乡边屯村和齐齐哈尔种畜场七分场设立二个观测小区, 进行数据采集、观测、分析。

1 小区设置

选择p H值8.5以上的两块典型碱化草甸草原作为观测小区, 将禁牧前的2005年测定值作为对照。

1.1 小区Ⅰ

位于铁锋区扎龙乡边屯村, 属草甸草原类, 植被类型为虎尾草+杂类草, 由于过度放牧, 土壤严重板结, 碱斑约占全草场的15%, 土壤类型为碳酸盐草甸土, p H值8.5~9.0。2005年该草场平均草层高度15cm, 覆盖度30%, 干草产量540kg/hm2。

1.2 小区Ⅱ

位于铁锋区齐齐哈尔种畜场七分场, 属草甸草原类, 植被类型为星星草+杂类草。由于过度放牧及自然因素影响草场严重碱化, 碱斑占草场面积的20%。土壤主要是碳酸盐草甸土, p H值8.5~9.0。2005年该草场平均草层高度16cm, 覆盖度35%, 干草产量570kg/hm2。

2 结果与分析

试验小区自2006年开始禁牧, 并建立了围栏。2006年没有收草, 2007年7月30日和2008年7月26日各刈割1次, 留茬高度4~5cm。经观测, 结果如下。

2.1 小区Ⅰ:

三年植被覆盖度分别为35%、40%、56%, 分别比2005年提高16.7%、33.3%、86.7%;平均草层高度分别为18cm、24cm、32cm, 分别比2005年提高3cm、9cm、17cm;每公顷风干草产量分别为585kg、675kg、975kg, 分别增加8.3%、25%、80.6%。根据对小区样地碱斑的定点测定, 碱斑面积没有明显变化, 但碱斑周围的牧草较禁牧前长势茂盛, 草层的郁闭度明显提高。

2.2 小区Ⅱ:

三年植被覆盖度分别为38%、45%、62%, 分别比2005年提高8.5%、28.6%、77.1%;平均草层高度分别为19cm、25cm、34cm, 分别比2005年提高3cm、9cm、18cm;每公顷产草量分别为630kg、750kg、1020kg, 分别增加10.5%、31.6%、78.9%。碱斑面积没有明显变化, 碱化较轻的突起地块个别地方新长出稀疏的星星草。

以上结果比照, 禁牧3年碱化草场牧草群落基本没有变化, 碱斑之外的牧草平均高度、盖度、产量都增长幅度较大, 但草场碱斑面积未见缩小。

3 结论

观测效果 第3篇

1.1 观测对象

在简阳、泸州、蓬溪、仪陇等4个示范市(县)选择4个建有干粪堆积场、沼气池的小规模自繁自养场和肉猪肥育场作为“还田模式”的示范观测点;选择建有干粪堆积场、沼气池、沉淀池、贮粪池、氧化塘、灌溉渠的3个规模化养殖场作为“生态还田”的示范观测点。

1.2 观测内容

对存栏、出栏生猪数和粪污处理设施容积进行统计,以推荐模式前的情况为对照,对种植作物面积、施用氮肥和作物产量进行调研。

1.3 工艺流程

“还田模式”和“生态还田模式”的工艺流程分别见图1和图2。两种处理和利用方式均采用干稀分离和雨污分流来实现粪污减量,干粪经堆积腐熟后作为有机肥直接利用。在“还田模式”中尿污经厌氧发酵进入沼液存储池,在“生态还田模式”中尿污经厌氧发酵处理进入氧化塘或田间储蓄池。腐熟的粪污可作为基肥和追肥施用,干粪作为基肥要根据不同作物的需肥量来施用。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1.1 还田模式

4个年出栏肥猪50~100头的自繁自养场和肉猪肥育场分别建有不同大小的干粪堆积场、沼气池等粪污处理设施(详见表1),其设施处理能力符合“还田模式”工艺流程的要求,基本可满足各自干粪堆积和尿污处理的需要。干粪采用堆肥技术腐熟,尿污直接进入沼气池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照明和煮饭的能源。所有的粪污都经过处理,没有向外排放,实现了“种养结合”,改善了养殖户的环境条件,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果。

根据各种作物的施肥需求,处理后的粪污用作有机肥,其中腐熟的干粪作为基肥,沼液作为基肥和追肥,全部的肥料用于60.1亩(合4.0 hm2)农田和果蔬林地使用,各场(户)的详细利用情况见表2。

注:1亩合666.67 m2,下同。

2.1.2 生态还田模式

3个年出栏0.75~2万头的规模化养殖场分别建有不同规模的干粪堆积场、沉淀池、沼气池、贮粪池、氧化塘、灌溉渠(详见表3),其设施处理能力符合“生态还田模式”工艺流程的要求,可满足各自干粪堆积和尿污处理的需要。干粪采用堆肥技术腐熟,尿污在沼气池经厌氧发酵处理后进入氧化塘或田间储蓄池,产生的沼气作为发电和保温的能源。所有的粪污经处理后全部消纳利用,没有向外排放,实现了“种养结合”,极大地改善了养殖场周围的环境,生态效果良好。

根据各种作物的施肥需求,处理后的粪污用作有机肥,其中腐熟的干粪作为基肥,沼液作为基肥和追肥,用于10 800亩农田、果蔬林地和大棚蔬菜的种植(表4)。

注:“合计面积”不是指各种作物种植面积的总和,仅指实际栽种的土地面积(包括了复种),下同。

2.2 利用效果

2.2.1 还田模式

4个示范场(户)的粪污经处理后用于水稻、小麦、油菜、水果和蔬菜种植,与采用“还田模式”前比较,合计增加各种作物产量4 658.98 kg,减少氮肥施用量1 448.05 kg,仅增加产量和减少氮肥施用两项就合计增加收入12 206.7元(表5),经济效益良好。

注:水稻、小麦、油菜、水果、蔬菜和尿素单价分别按四川省当前平均价2.00、1.80、3.00、6.00、2.00、1.70元/kg计算;亩减少氮肥施用量为7个示范场调查的平均数据,下同。

2.2.2 生态还田模式

3个示范场的粪污经处理后用于水稻、小麦、油菜、水果和大棚蔬菜的种植,与采用“生态还田模式”之前比较,合计增加作物产量1154540 kg,减少氮肥施用量233 640 kg,仅增加产量和减少氮肥施用两项就合计增加收入336.79万元(表6),经济效益显著。

3 讨论

3.1 还田模式

采用该模式对干粪、尿污进行处理后,产生的沼液、沼渣可作为肥源用于种植业,产生的沼气作为生活能源。这种模式既可以有效的处置污染物,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又能将猪粪污中有用的营养成分循环于土壤-植物生态系统中,减少化肥施用,增加土壤肥力,生产出优质农产品,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这种模式设施建设少,无需专用设备,不耗能,不需专人管理,基本无运行费,投资少,小规模养殖户适宜采用这种方式。

不过,这种模式也有较大的局限性和风险:一是仅适宜于小型猪场或养殖户;二是所在地需远离城市和居民生活区,有足够宽广的土地或农田消纳粪污;三是在粪污施用过程中,不合理使用会造成某些养分的沉积,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四是恶臭及降解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可能会造成空气污染。

3.2 生态还田模式

生态还田模式除具有还田模式的优点外,通过好氧处理过程,进一步提高了粪污的肥效,施用后增加土壤肥力,减少化肥施用,增产效果明显,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化;同时降低了传播疾病、释放恶臭及有害气体的风险;此外,通过灌溉渠使用减少了劳动力的投入,优势明显。不过,这种模式增加了好氧处理和灌溉等设施的建设,投资较大,规模化猪场适宜采用这种方式。

总之,在对不同规模猪场的粪污处理和利用技术的研究和集成基础上,我们结合各地生产实际,总结提出了适合不同规模、自然经济条件和农业生产的两种粪污处理和利用模式,经在不同养殖场(户)的示范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解决养猪生产中面临的污染问题提供了比较全面、可操作性的技术规范,也为提高粪污的有效处理率和综合利用率提供了技术支撑,对促进农业生产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摘要:在养殖场(户)和规模养殖场中示范推广了经济实用、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还田模式”和“生态还田”两种猪场粪污处理与利用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养猪生产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质的有机肥源和清洁能源,而且提高了作物产量,减少了化肥使用量,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生态效益。

关键词:粪污处理,利用,效果

参考文献

[1]邓良伟.规模化猪场粪污处理模式[J].中国沼气,2001,19(1):29-33.

[2]潘学峰,付泽田,Burton C.H.发达国家畜禽粪污处理技术与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1995,11(3):108-113.

[3]徐洁泉,杨可俊,刘鹰虎,等.节约化猪场粪便污水沼气发酵综合处理系统的生产试验[J].中国沼气,1991,(3):26-29.

[4]郑武,谢晓莉,陈仁忠,等.广州市畜牧业废水排放与治理现状分析[J].农业环境与发展,1998,(2):17-20.

[5]李宝林,王凯军,申立贤,等.大型集约化猪场粪水处理现状与建议[J].中国沼气,1998,16(2):31-33.

[6]董克虞.畜禽粪便对环境污染及资源化途径[J].农业环境保护,1998,17:281-283.

观测效果 第4篇

关键词:竹乡乌骨鸡,珍珠鸡,人工授精,受精率

远缘杂交是不同种间属间甚至亲缘关系更远的物种之间的杂交, 可以把不同种、属的特征结合起来, 突破种属界限, 扩大遗传变异, 从而创造新的变异类型或新物种。竹乡乌骨鸡是贵州优良地方品种, 该鸡种具有很强的生活力和适应性, 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1];珍珠鸡原产于非洲的经济禽类, 营养丰富, 富含人体所必需的多种氨基酸, 胆固醇, 脂肪含量低[2], 两者杂交获得的远缘杂种-骡鸡, 具有生长快、饲料转化率高、产肉率高、体脂含量少、抗病力强等优点[3~5]。竹乡乌骨鸡与珍珠鸡属于不同属间的动物, 亲缘关系较远, 不能进行自然交配。本试验将人工授精技术应用于竹乡乌骨鸡与珍珠鸡远缘杂交中, 比较不同输精时间对种蛋受精效果的影响, 寻找提高受精率的方法, 为骡鸡的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鸡群

赤水乌骨种公鸡10只, 珍珠鸡母鸡150只 (由贵州大学种鸡场提供, 为28周龄的发育良好、健康的种鸡) , 公母分笼饲养。

1.2 主要仪器

有显微镜 (CH30RF200, 奥林巴斯) 、孵化器 (云峰DF-80电孵化机) 、采精杯、贮精管、血球记数器、玻璃吸管、输精管等。

1.3 采精

采用按摩法进行采精, 由2人操作, 采精员左脚踩在与膝盖等高的凳子上, 将竹乡乌骨鸡公鸡放在左腿上, 鸡头朝后。右手握住公鸡两只脚, 并固定好。左手采精时先从背部向尾部按摩公鸡数次, 当公鸡尾上翘时, 轻轻按泄殖腔两侧, 当精液流出时迅速将集精杯放在交配器下收集精液[6], 对所采精液参照文献[7]介绍的方法进行精液品质检测。

1.4 输精及孵化

挑选150只开产、健康、无病的珍珠鸡母鸡用于试验, 输精时间在下午4:30~6:00点进行, 每只鸡每次输入精液0.03~0.04ml, 输精方法参照文献[6]介绍的方法进行。采用不同时间间隔, 先进行每周一次输精试验, 收集一周内的种蛋编号进行孵化 (A组) 。间隔两周后用同一批鸡进行每周两次输精试验, 收集一周内的种蛋编号进行孵化 (B组) 。

1.5 数据处理

种蛋孵化一周后进行头照, 记录无精蛋、受精蛋的数据, 分别计算A组和B组种蛋每天的受精率和平均受精率, 所得的数据用百分数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精液品质评定结果

为了保证试验结果的可靠性, 在试验前一天分别采集10只种公鸡精液进行精液品质评定, 对精子密度、精子活率、精子畸形率进行检测, 结果见表1。试验用公鸡精子密度在35.489×109~39.112×109个, 精子活率在0.8~0.9, 畸形率在9.0~10.2之间, 试验用鸡的精液符合输精要求, 可用于下一步人工输精试验。

2.2 种蛋受精率结果

收集A、B两组各一周内的种蛋受精率数据, 进行不同的输精时间间隔的种蛋受精率比较, 结果见表2和表3。由表2可以看出, 随着时间的推移, A组受精率逐渐下降, 种蛋平均受精率为44.38%。由表3中可看出B组的受精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种蛋平均受精率为53.56%。B组的平均受精率比A组高出9.18%, 差异极显著 (P<0.01) 。可见用人工授精对乌骨鸡与珍珠鸡进行远缘杂交, 一周进行两次人工授精的效果好于一周一次。

3 讨论

远缘杂交在动物育种上的应用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雌雄交配难、胚胎早期死亡、异种生殖细胞不易受精、杂种不育等[8]。由于竹乡乌骨鸡与珍珠鸡遗传差异大, 雌雄难以交配, 需要利用人工授精技术对其进行远缘杂交。本试验以竹乡乌骨鸡作父本, 珍珠鸡作母本, 利用人工授精技术完成两种动物的原缘杂交。解决了交配困难的问题, 通过人工授精技术, 可有利于防止疾病的传播, 为育种工作带来便利, 减少损失。张明忠等 (2005) 研究发现竹乡乌骨鸡与珍珠鸡正交获得的杂交蛋受精率比反交杂交蛋受精率高, 其认为提高竹乡乌骨鸡与珍珠鸡杂交蛋的受精率和孵化率是开发利用骡鸡的关键。本试验中通过开展不同授精时间间隔的种蛋受精率的比较, 寻找一种有效提高竹乡乌骨鸡与珍珠鸡杂交种蛋受精率的方法, 试验结果显示一周进行两次人工授精的种蛋受精率高于一周一次, 这为骡鸡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邵峰泉.赤水乌骨鸡的现状、饲养管理及选育利用[J].贵州畜牧兽医, 1996, 20 (1) :22-24.

[2]朱洪强, 吴景桂, 任战军.珍珠鸡人工授精的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2003, 31 (2) :41-43.

[3]刘浚凡, 田启培, 张明忠, 等.远缘杂种——骡鸡[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0, 19 (1) :70-71.

[4]张明忠, 田启培, 陈宗群, 等.骡鸡生物学特性观测[J].中国家禽, 2005, 27 (24) :50-51.

[5]刘伟石, 邹琦, 李明富.乌骨鸡与玲珠鸡的自然交配杂交种-骡鸡[J].特种经济动植物, 2005 (8) :8.

[6]刘兰, 雷荷仙, 安军, 等.贵州乌骨鸡人工授精效果观察[J].畜禽业, 2004 (4) :63-64.

[7]朱士恩.家畜繁殖学 (第四版)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

观测效果 第5篇

1 大风

大风是瞬时风速达到或超过17.0m/s (或目测估计风力达到或超过8级) 的风。

人工观测:为目测估计, 主观性较强, 起止时间不准确, 而且出现漏记的可能性较大, 尤其是在夜间。

自动观测:当瞬时风速达到或超过17.0m/s时, 业务软件自动记录在FJ文件夹, 自动站业务软件会弹出报警对话框, 提醒观测员有大风天气现象出现, 此时要注意及时查询、记录和编发重要报。OSSMO业务软件不能自动记录天气现象, 需要人工去FJ文件夹查询起止时间, 新型站ISOS业务软件能自动记录大风的符号和起止时间, 但重要报扔需人工编发。

自动观测起止时间准确, 一般不会出现漏记现象, 但是当自动站业务软件关闭时, 会出现漏记大风现象, 因大风的记录是通过业务软件根据瞬时风速来判断, 当业务软件关闭时就会出现漏记现象。

2 视程障碍现象

视程障碍天气现象是指空气中因存在水汽凝结物、干质悬浮物等而使空气变得混浊, 并造成能见度下降的一类天气现象。自动观测是由采集软件SMO根据当时的能见度、湿度、风速、24h温差等相关要素来判别的;人工观测是以影响的能见度程度、颜色、天气条件、出现时间和成因等几个条件进行区别。

2.1 雾、轻雾、霾

人工观测根据能见度、相对湿度、颜色、天气条件、成因等条件综合判断。a.霾是大量极细微的尘粒、烟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 气团稳, 空气较为干燥, 能见<10.0km;b.轻雾是微小水滴或已湿的吸湿性质粒组成的稀薄雾幕, 能见度1.~10.0km;c.雾是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微小的水滴或冰晶;能见<1.0km, 出现雾时相对湿度常为100%或接近100%, 风力微弱, 气层稳定, 雾多为乳白色;轻雾与霾湿度的判别阈值沙河站多年经验值为65%;霾与雾湿度的判别阈值为85%。

人工观测的判别条件较多, 而且可以综合前后天气过程连续判别, 结果较为准确, 但是人为主观性大, 且与观测员对标准的理解有关。

自动观测根据能见度和相对湿度判别, 由于自动能见度与人工能见度相比偏小, 为了自动数据与人工数据记录的连续性, 能见度阈值降低。雾:能见<750m;轻雾:能见度75~7500m;霾:能见<7500m;软件的判断条件中湿度只是单阈值, 如阈值太高会影响轻雾与霾的判断, 阈值太低会影响雾与霾的判断, 目前本站湿度的阈值定为64%。

自动观测判断标准中只有能见度和相对湿度, 事实上影响视程障碍现象的因素很复杂的天气条、成、颜色各不同。经过实际观测, 在工作中出现一些不合理的记录。当能见<750m时, 湿度64%~85%误将霾记为雾 (需要人工干预) ;雾、轻雾、霾在1d中频繁交替转换, 或只出现几分钟的雾;当仪器故障、维护不当、降水现象等原因造成自动能见度出现较大误差时, 造成视程障碍现象判断有误。

2.2 浮尘、扬沙、沙尘暴

人工观测根据其成因、天气条件、能见度, 风力的大小等综合判断) 扬沙是指由于大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变得混, 能见度1.0~10.0km, 多出现在冷空气过境、浮尘多为远处尘沙经上层气流传播而, 且浮游空中而致, 一般风力较弱, 远处杂物呈黄褐色或灰黄色) 沙尘暴是指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 能见<1.0km。自动观测判断标准, 扬沙:能见度750-7500m, 湿度=40%, 风>10.0m/s;沙尘暴:能见<750m, 湿≤40%, 风>10.0m/s;浮尘:能见<7500m, 湿≤40%, 风≤10.0m/s, 2时h变≥10℃。

自动观测判断标准太客观, 易出现漏记现象, 如当2h变温达不到10℃以上时, 不会记录浮尘现象。

3 论语

天气现象自动观测避免了人工目测主观性强、观测频次少、易出现漏记等缺点, 自动观测能够实现全面、连续地反映事实状况, 但是现阶段由于业务软件等原因, 还存在如下问题, 大风自动化观测当自动站业务软件关闭时, 会出现漏记大风现象) 自动观测的判断条件单一、客观, 会出现误记、漏记现象) 当自动能见度仪出现故障时, 视程障碍现象判断出现错误。为了保障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改进业务软件, 需要业务人员注意仪器设备的维护, 保持业务软件的正常运行, 当出现不正常记录时及时进行人工干预。

摘要:科技发展使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应用于自动气象观测, 目前天气现象已有部分实现了自动化, 通过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判别标准对比, 分析自动观测天气现象的优越性, 同时提出现阶段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日照观测站观测环境变化对风的影响 第6篇

由城市化引起的观测环境破坏, 使观测数据失真, 近年来已经成为多地气象部门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各地气象学者、气象工作者也在此类问题上有着多角度、多方面的分析研究[1,2,3,4], 但由于观测环境现状、影响要素等不同地区差异很大, 需要针对该地区实际, 分析研究受影响的气象要素变化特征, 并剔除影响因素, 大致还原出气象要素的年际真实变化。

随着近年来对环保、低碳、清洁能源的要求, 作为沿海多风城市, 日照市风能项目也逐渐被纳入规划, 观测环境变化影响风数据的准确性和风资源评估成为日照市风能项目立项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对日照市历年地面观测风资料和近几年沿海地区若干自动观测站风况数据对比统计分析, 得出日照市沿海地区风分布情况, 可为风能项目风资源评估等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参考。

1 日照观测站周边环境现状

日照观测站1955—2000年旧址位于日照市石臼, 距海岸线1 km左右, 至搬迁前周边均为平房, 观测环境未受影响。现址位于日照市新市区, 距海岸线1 km左右, 1999—2003年四周基本为农田, 2003年开始的大规模城市建设和毗邻的大学城建设, 如今观测场四周基本为楼房, 且距离较近, 观测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2 日照观测站及周边观测站年际风况变化分析

2.1 年平均风速变化分析

日照观测站 (站号54945) 和位于日照西部50 km的国家基准站莒县观测站 (站号54936) 年平均风速变化情况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 2003年后日照观测站年平均风速逐年线性减小, 而莒县观测站同一时期风速并无明显变化, 日照站近年风速数据已不能真实反映该地区风的变化情况。从年平均风速5年均线 (图2) 可以看出, 莒县年平均风速近50年从2.8 m/s降至近年的2.5 m/s, 呈缓慢减小趋势。日照观测站2003年前年平均风速基本在3.1~3.6 m/s, 2003年后迅速减小至2.0 m/s以下, 呈现异常减小趋势, 年际数据变化异常, 基本已无参考价值[5]。

2.2 年平均最大风速变化分析

日照观测站和莒县观测站历年平均最大风速变化曲线见图3, 从曲线变化情况看与年平均风变化情况极为相似, 从日照观测站和莒县观测站5年平均最大风速变化曲线 (图略) 可以看出, 莒县年最大平均风速近50年从6.5 m/s降至近年的5.5 m/s, 呈缓慢减小趋势。日照观测站2003年前年最大平均风速基本在6.5 m/s左右, 2003年后迅速减小至5.0 m/s以下, 呈现异常减小趋势, 年最大平均风数据变化异常。

2.3 年大风日数变化分析

日照观测站大风日数 (出现最大风速达6级及以上的天数) 5年均线见图4, 从图4可以看出, 近50年来日照市大风日数从30 d降至近年的5~10 d, 呈逐渐减少趋势, 尤其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 年大风日数呈线性逐年减少趋势, 这得益于我国实施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和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工程。对应同时期的年平均风速和年最大风速数据, 2003年后大风日数并无异常减小, 数据变化正常, 说明年大风日数的逐年减小与影响气候的大环境有关, 而日照观测场周边观测环境变化对其影响不大。

3 月平均风速分析

3.1 近50年月平均风速变化分析

日照观测站历年逐月平均风速变化曲线见图5, 2条基本平行的曲线分别为2003年前后的月平均风速变化情况。从图5可以看出, 日照观测站历年平均风速冬半年明显大于夏半年, 冬春季平均风速较大, 夏季平均风速较小。2003年之后受观测场环境变化影响, 月平均风速明显减小, 但减小的数值基本一致, 与季节、月份变化关系不大。

日照观测站和莒县观测站2003年前后月平均风速变化情况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日照观测站月平均风速减小幅度除4月、12月在25%左右外, 其他各月为30%~40%, 其中降幅较大的月份为6—10月, 为一年中月平均风速较小的月份, 全年各月均呈现出异常减小趋势。距日照观测站约50 km的莒县观测站2003年前后月平均风速则呈现出各月不尽相同的减小幅度, 主要表现为夏季平均风速变化不大, 在平均风速较大的冬春季月份, 减小幅度较大。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年大风日数逐年减少的原因推断, 冬春季受北方冷空气影响带来的大风在我国近30年来的环境治理和水土改善中逐渐减小, 夏季风以南风为主, 平均风速较小, 常年值变化不大。而日照观测站周边2003年后观测环境持续恶化, 风速在各月均有大幅度的减小, 原本平均风速较小的夏季, 减小幅度却达到了40%左右, 年际数据变化异常, 月平均风数据已基本不能反映当地风况。

3.2 区域自动站点近5年风况分析

由于近年来自动区域观测站建设, 使得气象探测资料时空密度增大, 填补了大监站观测网的时空分辨率低的不足。通过分析自动观测站近年来风数据资料, 可以给出日照市风资源分布状况, 并结合前面分析大致还原出日照观测站风数据的年际变化情况。选取日照观测站周边观测环境较好、数据完整且地理位置具有代表性的自动区域观测站进行进一步分析。根据日照观测站周边几个自动气象观测站月平均风速变化情况分析, 日照地区月平均风速大致呈现以下特征: (1) 冬半年大于夏半年, 2—4月较大, 6—8月较小。 (2) 沿海岸线距离近的地区大于远离海岸线的地区, 这种差异在夏半年更为明显, 主要是由于夏半年地面风场较弱时, 沿海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海陆风的影响[4]。日照观测站周边距沿海岸线由几百米至20 km的自动观测站, 年平均风速依次在2.4~3.1 m/s, 能较为准确地体现该地区的风况。

3.3 日照观测站近年风况数据修正

根据莒县观测站2003年前后月平均风数据的变化分析, 利用日照观测站2003年前历史风况数据, 经平滑处理, 可拟合得出近年日照观测站月平均风速曲线 (图6) 。从图6可以看出, 拟合得到的风速变化曲线与日照观测站周边地理位置相似的区域自动站非常接近。从中得到的年平均风速3.1 m/s, 可作为日照观测站近年风况数据的修正值。以上对月 (年) 平均风速分析也适用与月 (年) 最大平均风速的修正。

4 结语

日照观测站2003年后受观测环境破坏影响, 年际风况数据变化异常, 年平均风速、年最大平均风速等数据呈异常减小趋势, 已基本无参考价值。日照观测站迁址工作, 亟需尽快解决。

根据距日照观测站50 km的莒县观测站近50年风况数据变化分析, 拟合得到2003年后日照观测站月平均风速的修正变化曲线, 该曲线与日照观测站临近的区域自动观测站近年相应风况数据较吻合, 从中得到的年平均风速3.1m/s可以作为日照观测站近年年平均风速数据的修正值。

通过对日照地区近年来安装的自动区域观测站风况数据分析得到以下结论:日照地区月平均风速冬半年大于夏半年, 2—4月较大, 6—8月较小;距海岸线距离近的地区大于远离海岸线的地区, 这种差异在夏半年更为明显。

摘要:对日照观测站、莒县观测站近50年及日照观测站周边区域自动观测站近5年的风况数据变化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日照观测站近年受观测环境破坏影响, 风数据变化异常, 不能真实表达当地风况;通过数据对比分析, 对日照观测的风数据给予修正, 同时给出日照市风资源时空分布情况。

关键词:观测站,风况数据,观测环境,变化,影响,山东日照

参考文献

[1]刘芳, 刘庆华.观测环境变化对气象资料的影响情况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 2008, 29 (S1) :74-76.

[2]吴丹.从风向频率看观测环境变化[J].贵州气象, 2004 (5) :42-43.

[3]刘学峰, 江滢, 任国玉, 等.河北省城市化和观测环境改变对地面风速观测资料序列的影响[J].高原气象, 2009, 28 (2) :433-438.

[4]郑美琴, 张民凯, 张建军, 等.日照帆船比赛期间风的特征分析[J].气象, 2008, 34 (10) :55-59.

观测效果 第7篇

河北省开展的地面观测业务调整,降低了地面观测工作强度,同时也对基层台站观测员的工作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它要求观测人员应具备仪器维护、维修、数据质量控制、观测产品开发等方面工作能力,来适应综合气象观测现代化业务的发展需要。本文从观测员应具备的仪器维护及故障判断能力、数据的质量控制能力这两方面入手,进行初步分析,希望对基层台站观测员在业务转型时期开展工作能够有所借鉴,来更好地实现观测员“一岗多责、一专多能”的职责。

1 仪器维护及故障判断能力

地面观测资料采用数据文件传输后,要求天气报(天气加密报)时次必须在正点后5分钟内上传数据文件并打印存档,对时效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做好仪器维护工作并能在仪器出现故障时迅速判断故障原因并做初步处理,保证每个小时上传数据文件的完整性,成了基层台站观测员所具备的首要工作能力。对仪器维护与故障判断能力的培养和加强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1 参加业务技能培训班,熟练掌握仪器原理

目前观测员的任务是读取数据、编发报文并上传数据文件,对于仪器维护维修并不十分在行。只有对现有观测员进行转型培训,获取维护保障技能,并经过考核合格,完全有能力在值班期间独立处理所出现的仪器问题,才能成为适应综合业务改革后合格的观测员。

1.2 保持高度责任心,定时巡视仪器

有些仪器故障对数据的影响是渐变的,如果在定时巡视时认真仔细,就会及时发现仪器的异常情况,避免错误数据在正点时上传,从而减少更正报的发出。例如,在冬季湿雪天气巡视时应注意风传感器是否被冻结不动;夏季雷雨过后及时巡视所有传感器安置状态及采集器状态,巡视时应查看地温传感器附近是否有蚯蚓松动痕迹,注意将周围土质夯实;雨季应随时查看是否有树叶或小虫堵塞雨量传感器的漏水;等等。

2 数据的质量控制能力

数据文件传输的时效性同时要求观测员具备对数据的质控能力。观测员质控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地面观测气象数据质量的高低。观测员应掌握不正常数据在数据传输与报表制作时处理方法的能力。

2.1 数据文件传输模式调整后的工作流程

基于我省采用数据文件传输及取消全部自记仪器观测的情况,根据多年台站工作经验总结了工作任务调整后的观测工作流程,这个流程对自动站故障造成数据缺测的质量控制有一定的帮助,具体流程如下:

2.1.1 正点前查看判断显示数据

正点前十分钟通过自动站监控界面查看所有显示数据是否正常。对自动站数据做简单判断,当有疑问时应在正点数据卸载后结合自动站监控软件的工作日志进行认真判断这项工作也应是在守班期间随时做到的。

2.1.2 正点数据维护

00分30秒过后正点数据卸载完毕,在定时发报时次进行正点数据维护,快速对Z文件里各行数据检查一遍,防止数据采集或人工观测数据输入错误,质量控制保存后正常上传Z文件。现在取消各类自记纸后,无法与人工自记记录进行比较,当对某时次要素数据有疑问时,可以借助自动站数据质量控制软件中单个要素分钟变化曲线图来进行验证。20时对日数据进行维护时,对于某一日要素数据变化有疑问时,需要用各个气象要素的日变化规律来判断该日的数据变化是否正常,一些要素的日变化规律应该是观测员必须熟知的,例如,气压要素日极值存在两高两低、温度日极值一般出现在凌晨和午后13~14时等。如果在正点数据上传前发现异常数据,则应迅速进行人工干预,完成“质控与数据保存”,并对该时次的内容打印存档。

2.1.3 修改保存Z文件

当发现有数据错误时,在Z文件上传之前进行修改并质量控制保存后,不会形成带更正报标识的Z文件,在Z文件上传后修改并保存的文件会加载更正标识字符。

2.2 缺测数据的质量控制

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缺测数据不外乎两种原因:一是自动气象站硬件(传感器)故障造成某一要素部分数据缺测;二是每两年一次的自动气象站仪器标校工作造成数据缺测,此时缺测所涉及的要素较多,几乎涉及所有观测项目。

3 对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的几点思考

随着综合气象观测现代化的发展,观测方法、观测规范、运行管理等方面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从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的发展来讲,地面气象观测正面临着几十年来最重要的一次革命性变革。作为基层台站的观测员有以下几点见解:

3.1 观测分工变得多元化

从人工观测转变为自动化业务,对于观测人员来说,绝不意味着工工作更轻松了。观测人员向质量控制、数据处理分析、设备运行监控和维护保障的转型发展,使得观测员要具备更多专业的技术知识,但这也使得地面气象观测的分工更加精细,在仪器维护保障与质量控制、数据处理分析岗位上都应分别配置人员,因此对于地面观测人员需求我认为应该是有所增加,而不是精减。

3.2 观测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当业务质量的考核变为资料可用率、传输及时率、设备稳定运行率等综合考核标准后,对观测人员的考核范围变得更广范,要求更加细致化。这说明地面气象观测工作较转型前的观测工作要更加严谨与规范,因此要求地面观测员具有高度职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勇于奉献的精神。

摘要: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给观测工作带来质的变化,观测员如何适应新的工作要求、提高工作质量是当前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调整面临的首要问题。本文从观测员应具备的仪器维护维修及故障判断能力、数据的质量控制能力这两方面进行初步分析,同时对当前进行的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调整进行了初步思考,对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阐述了个人意见。

关键词:业务改革,自动化,观测员,工作能力,思考建议

参考文献

[1]谢金涛.浅析自动站防雷技术[J].科技资讯,2009(2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观测效果】相关文章:

地表观测05-11

观测业务05-21

冬季观测05-22

雷达观测05-28

地面观测工作05-15

地面气象观测报表05-09

气象观测论文提纲09-01

气象观测论文范文05-12

风机基础沉降观测07-10

核心价值观测试卷07-16

上一篇:灌浆混凝土论文下一篇:线性网络编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