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痛方法范文

2024-05-12

镇痛方法范文(精选10篇)

镇痛方法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3~12月由北京市和平里医院收治的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患者40例。入组标准:ASAI-II级、年龄≦65岁、体重指数 (BMI) ≦30;排除标准为对罗哌卡因等其他药物过敏、严重的全身性疾病, 其他的慢性疼痛性疾病、术前l周内接受阿片类镇痛药物、手术时间≥2小时, 或改为开腹手术。根据随机化分组表分为两组。A组为对照组, 采用静脉给予舒芬太尼加曲马多镇痛泵。B组为多模式镇痛组, 采用术前局部注射0.5%罗哌卡因加术后口服曲马多。

1.1.1 麻醉方法

A组静脉给予止痛, 镇痛泵配方为舒芬太尼 (宜昌人福生产, 产品批号:2040511) 100μg, 曲马多 (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产品批号090901) 200mg加托烷司琼 (齐鲁制药有限公司, 产品批号:0060061Eo) 10mg配成100ml, 镇痛时间2天。B组术前刀口局部注射0.5%罗哌卡因 (英国阿斯利康公司, 产品批号:IKl607) 和术后口服曲马多 (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产品批号090901) ;局部麻醉 (局麻) 方法为:手术切皮前分别在三个切口以0.5%罗哌卡因由浅到深全层麻醉, 每个切口浸润局麻药6ml, 总量为18ml;术后6小时开始口服曲马多50mg, 每12小时给予50mg。

1.1.2 手术方法

采用全屏静脉麻醉, 采用喉罩通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均采用三孔法切除阑尾, 体位为头低脚高位、右侧抬高10~15度。三个穿刺点分别为:脐上缘、左下腹锁骨中线和右下腹麦氏点处。CO2气腹充气速度1~2ml/min, 气腹压力维持在12~14mm Hg。术中分离阑尾根部系膜, 圈套器分2次结扎阑尾根部, 阑尾结扎线上5mm切除阑尾。阑尾切除后使用电铲电凝烧灼阑尾残端。对于阑尾根部化脓, 根部无法套扎者则行“8”字缝合浆肌层。切除后的阑尾经脐孔下切口取出。术毕观察腹腔无明显出血后, 放出CO2关腹。

注:与A组比较, *P<0.05;△P<0.05

1.3 效果评估

采用VAS法, 记录术后6、24、48小时VAS评分。记录患者术后主动要求镇痛药的次数。记录术后下床时间和排气时间。并记录恶心呕吐的次数。

1.4 统计分析

使用统计学软件为SPSS 11.5。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ASA分级、BMI以及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腔镜阑尾手术后6小时多模式镇痛组V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24, 48小时两组间镇痛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模式镇痛组术后下床时间和排气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多模式镇痛组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

3 讨论

多模式镇痛管理的概念由Kehlet和Dahl[4]于1993年首次提出。正如其名称所指多模式镇痛管理是一种包括采用多种药物、多种途径、多种不同作用方式及作用部位发挥镇痛功能的综合措施。目前, 临床上多模式镇痛主要为非甾体类抗炎药物、鞘内镇痛、外周神经阻滞、切口局部浸润及术后切口冷敷等方式[5,6]。多模式镇痛的优势是在最大限度镇痛的同时, 减少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的发生, 降低围术期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量。近年来, 随着无痛医院的要求, 多模式镇痛日益受到关注, 尤其是短小腔镜手术。

LA是目前最常见简单的腔镜手术类型, 但是在国内较少医院作为日间手术推广。研究表明, 腔镜手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主要原因是术后疼痛、恶心呕吐等造成的焦虑、紧张等精神因素[7,8]。LA术后疼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包括术中二氧化碳气腹刺激腹膜、手术造成腹壁损伤、电刀损伤以及感染引起腹膜炎的刺激等因素, 另外手术导致的组织损伤尤其是敏化作用可以导致机体对疼痛的敏感性增强。研究表明, 多模式联合镇痛, 通过切口局部浸润麻醉、经静脉自控镇痛和术后静脉口服给药等几种方式联合应用, 可以明显降低手术后瞻望等不良并发症的发生率[9], 缩短住院时间。

罗哌卡因临床上区域阻滞的时间2~6小时, 因作用时间长, 安全范围大, 心脏毒性小, 被广泛应用于术后镇痛[10]。研究发现, 局部浸润罗哌卡因100mg在术后24小时内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 未见毒副反应[11]。本研究中局部使用罗哌卡因100mg用于术后镇痛, 与国人研究罗哌卡因浸润麻醉的剂量相符[2,12]。在手术开始前, 通过由浅到深逐层浸润切口, 阻断切口周围的神经轴突递质交换, 进而阻断疼痛信号的传递, 达到术后即刻镇痛早期下床活动避免肠梗阻等不良反应的发生[9,13]。目前, 局麻药镇痛用于缓解术后早期疼痛, 缩短下床时间逐渐得到临床认可。

近年来, 腹腔镜技术的发展、手术技术和器械的改进, 腔镜手术对患者造成创伤程度的减少, 因此手术切口疼痛在术后疼痛中程度也变得越来越小。Awad等[14]等研究发现, 腹腔镜手术后出院延迟和再住院的主要因素是恶心、呕吐、疼痛和眩晕。本研究中麻醉选用喉罩通气静脉麻醉给药, 术中药物使用丙泊酚、瑞芬太尼等作用时间短、苏醒快、清醒质量高。术中预防性使用止吐药及镇痛药物减少术后恶心呕吐及疼痛的发生。因此本研究中选用的多模式镇痛局部注射罗哌卡因加术后静脉给予曲马多, 减轻了术后疼痛、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排气均短于对照组, 减少患者的不良并发症, 利于患者早日出院。

镇痛方法 第2篇

[关键词] 异丙酚; 芬太尼; 利多卡因; 麻醉; 镇痛

[中图分类号] R71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1-78-02

Analgesic Effects of Different Anesthesia Methods on Induced Abortion

MA Kailei

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Guilin Municipal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Guilin 54100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urative efficacy of two kinds of analgesia in induced abortion. MethodsWe divided 100 cases of painless artificial abortion randomly into:propofol + fentanyl intravenous anesthesia group(Group A,50 cases) and 2% lidocaine local infiltration anesthesia group(Group B,50 patients),Operation lasting time,anesthesia score,analgesic effect and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 in the two groups. ResultsThe anesthesia success rate of Group A(50 cases,100%)was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B(43 cases,86.0%)(χ2=3.99,P<0.05); The bleeding amount of Group A [15-30ml:5 cases(10.0%),>30mL:1 case(2.0%)] was lower than that of Group B[12 cases(24.0%),6cases(12.0%)](χ2=3.97,χ2=3.89,P<0.05); There were 48 cases with obvious efficiency of cervical relaxation degree(96.0%)in Group A and 42 cases with the obvious efficiency(84.0%)in Group B ,with the efficiency of Group A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B(χ2=3.94,P<0.05). One case of artificial abortion syndrome of Group A(2.0%) and 6 cases of artificial abortion syndrome of Group B(12.0%)showed fewer cases of syndrome in the former compared with the latter(χ2=4.25,P<0.05). ConclusionPropofol + fentanyl intravenous anesthesia should be chosen for painless artificial abortion,with satisfactory results.

[Key words]Propofol; Fentanyl; Idocaine; Anesthesia; Analgesia

人工流产术(以下简称人流)作为避孕失败的补救措施,早已被世人广泛接受。早期妊娠人流术在无麻醉镇痛情况下进行,孕妇不仅紧张、痛苦,还要面临着迷走神经反射性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威胁。由此可见,采取有效镇痛措施减免孕妇人流痛苦及防止人流综合征已显得极为必要,我院对100例早孕要求终止妊娠的妇女分别施以无痛人流术,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妇科门诊自2005年8月~2007年2月对100例妇科门诊早孕要求终止妊娠的妇女实施无痛人流术。随机分成两组:A组:采用异丙酚+芬太尼混合静脉麻醉(50例);B组:2%利多卡因宫颈局部浸润麻醉(50例)。年龄19~45岁,平均25.80岁,孕周5~10周,平均5.75周。术中出血量4.0~25.0mL,平均术中出血量6.89mL,体质量:47~80kg,平均体质量55.2kg。其中瘢痕子宫8例,死胎2例,带环妊娠(环低)10例,药流术服后刮宫8例。

1.2 治疗方法

A组:术前禁食水4~6h。术中首先开通静脉通道,多功能循环监护监测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脉搏、中流量吸氧。常规消毒,将外阴术区皮肤铺巾后,即开始静脉推注异丙酚和芬太尼混合液,大多数年龄<55岁的年轻患者1次性缓慢(1~2min)推注(2.0~2.5)mg/kg,总量为100~150mg,给药速度为4mL/10s,超过该年龄需要量将减少。待孕妇意识消失后(睫毛反射消失)即行人流术,术中以(4~12)mg/(kg·h)的速度范围缓慢静脉推注。其中45例(90.0%)一次性用药人流即结束,麻醉效果满意。5例术中因疼痛刺激患者肌体扭动,暂停操作,并以0.5mg/kg药剂追加约2~4mL(20~40mg),待患者安静后继续人流术,可达到满意效果。B组:常规消毒外阴后,于宫颈3°、6°、9°、12°处用5号针刺入深约1.0cm,回抽无血后,分别注入2%利多卡因2.0~2.5mL,2~3min后即可开始手术。

1.3 效果判定[1,2]

(1)疼痛标准:按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分4级。0级:无痛,始终保持安静、合作;Ⅰ级:轻微疼痛,略显痛苦表情,能合作;Ⅱ级:中度疼痛,痛苦表情,难忍受,欠合作;Ⅲ级:重度疼痛,明显痛苦表情,不合作。(2)宫颈松弛程度的确定:以子宫颈扩张器进入宫颈口无阻力为标准。显效:直接用≥6.5号子宫颈扩张器能顺利通过宫口;有效:直接用5.5号子宫颈扩张器能顺利通过宫口;无效:仍需≤5号子宫颈扩张器依次扩张宫颈。(3)人流综合征:根据术中或术毕时出现心动过缓、心律不齐、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头昏、胸闷、大汗淋漓、严重者出现昏厥、抽搐等症状,大多数停止手术后逐渐恢复。(4)麻醉效果评分:优,病人安静,无痛苦,肌松好,不需静脉辅助药;良,病人无痛,肌松尚好,但有牵拉反应,需静脉辅助药;差(失败),麻醉无效,需改为其他麻醉。人工流产综合征反应情况:根据术中出现恶心、呕吐、心慌、胸闷、脉搏变慢、血压下降为标准进行观察。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时间、麻醉评分及并发症等比较

A组麻醉成功率50例(100%)高于B组43例(86.0%)(χ2=3.99,P<0.05)。见表1。

2.2 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

A组术中出血量[15~30mL:5例(10.0%)]低于B组[12例(24.0%)](χ2=3.97,P<0.05);A组术中出血量[>30mL:1例(2.0%)]低于B组[6例(12.0%)](χ2=3.89,P<0.05)。见表2。

2.3 宫颈松弛程度的比较

A组宫颈松弛程度显效48例(96.0%)明显高于B组42例(84.0%)(χ2=3.94,P<0.05);有效2例(4.0%);A组有效2例(4.0%)低于B组8例(16.0%)(χ2=4.01,P<0.05)。

2.4 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情况

人工流产综合征A组1例(2.0%),低于B组6例(12.0%)(χ2=4.25,P<0.05)。

3 讨论

人工流产术若在无麻醉下进行,患者非常痛苦,手术质量难以保证。采用局部麻醉因宫颈局部刺激很易引起人流综合征的发生。静脉麻醉作用迅速、镇痛效果好、术中无感觉,且无疼痛记忆、宫颈松弛佳、扩宫顺利、缩短手术时间[3]。子宫是一内有空腔的肌性器官。子宫的神经来自盆丛发出的子宫阴道丛,属自主神经。盆丛位于髋韧带底部的子宫颈旁。由于该神经丛为自主神经,因此子宫内膜、子宫肌层的疾病如流产、黏膜下肌瘤脱出时及子宫内膜的炎性反应会引起子宫收缩产生痉挛性疼痛。而人工流产时疼痛是由牵拉及扩张宫颈管引起。异丙酚是烷基酚类的短效静脉麻醉药,静脉推注后迅速分布于全身,40s内可产生睡眠状态,具有起效快、效果准确、恢复速度、平稳等优点,还可以抑制迷走神经反射[5],避免了人流综合征的发生,对宫颈有松弛作用,对阴道流血无影响[4]。异丙酚镇痛作用较差,故我院在静脉麻醉中加入芬太尼与其协同麻醉,可达到满意的阵痛效果。但异丙酚对呼吸循环系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发生一过性呼吸暂停,需专职麻醉科医师监护,在加强呼吸循环系统监测等措施,备有氧气及控制呼吸装备的条件下是比较安全和理想的方法。利多卡因为酰胺类药物,可使血管平滑肌收缩,因此用其局部浸润麻醉,术中出血较少。利多卡因能有效松弛宫颈,减少受术者的机械刺激和疼痛[6]。本文A组麻醉成功率50例(100%)高于B组43例(86.0%);A组出血量[15~30mL:5(10.0%)、>30mL:1例(2.0%)]低于B组[12例(24.0%)、6例(12.0%)];A组宫颈松弛程度显效48例(96.0%)明显高于B组42例(84.0%)(χ2=3.94,P<0.05);人工流产综合征A组1例(2.0%),低于B组6例(12.0%)(χ2=4.25,P<0.0.5)。本文结果表明,异丙酚+芬太尼混合静脉麻醉较利多卡因宫颈局部浸润麻醉效果好、副作用少、镇痛效果确切、人流综合征的发生率低、操作简单、见效快,对人工流产患者的镇痛有较好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明萃. 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麻醉行人工流产术临床观察[J].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22(1):119-120.

[2] 陈桂瑜. 异丙酚用于人工流产术麻醉200例分析[J]. 中华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0,16(10):637-638.

[3] 麻敏芳,金梅生,唐金芝,等. 依托咪酯复合芬太尼在人工流产中的疗效观察[J]. 实用妇产科杂志,2000,16(2):109-110.

[4] 罗红. 异丙酚静脉麻醉实施人工流产300例分析[J]. 中华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7,13(4):245-246.

[5] 洪伟,周丽. 不同麻醉下人工流产术的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2007, 2(32):48-49.

[6] 高恩付,黄月红. 两种不同镇痛方法在人流术中疗效观察[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7):1058-1059.

镇痛方法 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1年3月收治的无分娩镇痛禁忌证且主动要求无痛分娩的临产妇200例, 年龄19~40岁, 体质量65~90kg, ASA Ⅰ~Ⅱ级, 既往无药物过敏史、药物成瘾史, 肝肾功能正常。

1.2 操作方法

1.2.1 镇痛前准备:

(1) 通知麻醉医师镇痛前访视; (2) 产妇及家属鉴知情同意书; (3) 配备镇痛药品; (4) 进行母胎监护; (5) 开放静脉通道; (6) 母婴抢救药品及抢救器械处于功能状态, 方便使用。

1.2.2 饮食注意事项:

要求禁食固体食物, 但无产科并发症的产妇可进食中等量清流食, 如水、果汁 (不含果肉) 、碳酸饮料、清茶和咖啡 (不加奶) 等, 但如患者有误吸危险因素或有可能要行剖宫产则要禁食。

1.2.3 实施流程:

首先由助产士观察产程是否进入活跃早期 (宫口开大2~4cm) 。由产科医师决定是否有无痛分娩适应证, 然后由产科医师通知麻醉医师访视。麻醉医师访视后无麻醉禁忌证后签订无痛分娩的麻醉协议书, 建立静脉通道, 监测生命体征, 行L2~3或L3~4硬膜外穿刺置管用药, 1%利多卡因3~5ml为试验量, 观察5min无脊麻现象, 感觉阻滞平面在T10~S2, 然后用配制的0.0625%~0.125%布比卡因+芬太尼1~2μg/ml或0.1%~0.2%罗呱卡因+芬太尼1~2μg/ml局部麻醉药液8~12ml分次注入硬膜外腔, 连接一次输注泵持续输注6ml/h。麻醉实施后最初15min内每3~5分钟监测母体生命体征, 连续监测胎心率 (FHR) , 平面固定后可每15~30分钟测母体生命体征, 连续监测FHR, 麻醉观察30min后交由助产士观察至整个分娩结束。助产士严密观察产妇生命体征, 产程进展及FHR变化, 每15~30分钟监测产妇生命体征及FHR变化。观察, 子宫收缩可用手触摸询问产妇腹部发紧的持续时间及间隔时间, 产程中产妇取侧卧位或半侧卧位, 避免压迫主动脉及上腔静脉影响胎盘灌注。麻醉实施后至少卧床30min, 活动前必须征得产房护士、产科医师及麻醉医师同意, 此时FHR需正常。麻醉必须排除运动阻滞存在, 才能允许产妇行走活动。运动阻滞评价包括患者在仰卧时抬腿、站立及深度屈膝;产妇活动仅限于产房或待产室, 行走不超过15min即测FHR及血压;活动产妇的一侧有陪伴扶持, 另一侧有一静脉输液架扶持, 无陪同情况下, 患者禁止活动;如患者不愿活动, 而只想离床, 可帮助患者坐在床边轮椅上。宫口开全后即停止给药, 需手术助产时再由麻醉医师单次给予一定量的局部麻醉药以满足手术需要, 分娩结束后拔除硬外导管, 按产科常规观察2h后送回母婴同室。记录在实施分娩镇痛后患者对分娩镇痛的总体印象评分及第一产程时间。

1.3 镇痛效果评定标准

将疼痛程度分4级。1级:镇痛实施后宫缩时完全无痛;2级:宫缩时轻微胀痛, 可忍受;3级:宫缩时较痛但较前减轻;4级:无镇痛效果。

2结果

经医师及患者共同评价, 全组镇痛满意率>90%, 无明显不良反应。其中1级100例 (50.0%) , 2级99例 (49.5%) , 3级1例 (0.5%) , 4级0例。实施分娩镇痛后, 第一产程时间为6~10h。

3结论

我院采用的可行走硬膜外分娩镇痛方法, 是广大产妇减少痛苦、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可行走硬膜外分娩镇痛术提高了产妇的自控能力和自信心, 产妇可活动下肢, 减轻了护理负担, 可缓解疼痛, 缩短了产程, 利于胎儿心跳方式, 提高了自然分娩率[2]。

参考文献

[1]赵俊, 李树人.疼痛诊断治疗学[M].郑洲: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9.

镇痛方法 第4篇

【关键词】硬膜外术后镇痛静脉术后镇痛开胸手术对比观察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511-01

我们知道,开胸手术操作复杂,而且手术的损伤大,术后患者疼痛剧烈,并发症也常有发生。患者在术后不能很好地咳痰,造成通气下降,肺功能衰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其他生理功能。所以对于开胸手术患者,在术后的生理功能恢复显得特别重要。术后镇痛对于患者来说,不仅仅具有止痛的效果,对患者伤口及生理功能康复也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在以往的医学研究上,硬膜外镇痛已成为很多专家及医疗机构的首选,但是有研究质疑这种镇痛方法操作复杂,不易掌握且手术风险较高,因此对比硬膜外镇痛与静脉镇痛,研究两种镇痛措施,可以为开胸手术患者在镇痛方式的选择上带来直观的引导[1]。

一、资料与方法

硬膜外镇痛的一般资料:我们探讨術后硬膜外镇痛的优点与临床的应用对象发现,在大面积创伤性手术以后,经硬膜外给药,镇痛的疗效比较直观,而且副作用少,带来的身体损害也比较小。通过对样本的研究发现:在开胸手术以后,术后采用硬膜外类的药物用于镇痛。开胸手术病人术后的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伤口的感染率、拔管时间也有明显的减少最终核算下来,医疗费用花费较低。我们临床用于硬膜外腔镇痛的药物与镇痛的方法:首先是硬膜外镇痛措施所用的药物[2]。在本次试验中,250例样本分为两组,实验组选择硬膜外镇痛,我们选用的药物是利多卡因、布比卡因或罗哌卡因这几类用于局麻的药物,当然,在临床上也可以使用吗啡类药物。同时,局麻药与阿片类药物的结合镇痛协同作用明显。因此,我们结合使用,使这个配方的镇痛效果很好[2]。然而,我们在实验中也发现,在一些情况下,由于药物之间的特殊作用,不能混合使用,需要取消其中一种药物,就如阿片类药物会引起瘙痒,给病人在伤口愈合时带来不适。

静脉术后镇痛的一般资料:在临床上,大面积创口的手术经静脉用药术后,实现了简单快捷,此种镇痛方法简便易行,但是,由于此种方法较为便捷,因此在镇痛药物的选择上,每个专家与各医疗单位莫衷一是,从而给临床上医生的操作带来了一些困惑,难以选药。现临床上常用于静脉镇痛药大致可以分为麻醉性与非麻醉性两种,每一类也各有优缺点。在给药的方法上也是各有不同[3]。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手术前单次静注,在手术后再次给药以及手术结束后单次静脉注射都是我们常常采用的方法。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对照组采用静脉术后镇痛这种方法,具体的措施是,手术前单次静注,在手术后再次给药是我们选取的给药方法,经研究发现:虽然在患者体验上,麻醉性镇痛药带来的直接镇痛的效果好,镇痛的强度大,但是,此类药物对呼吸的循环有不利影响,对开胸患者带来并发症的几率也会有所提升,因此要减少使用。而非麻醉性镇痛药在患者的镇痛体验上可以直观的看出其镇痛强度弱,患者疼痛感明显,但其优点在于对呼吸循环的影响小。在临床上给患者带来并发症的几率也会小一些。

在本次实验中,硬膜外镇痛的实验组125名患者对于其采用的硬膜外镇痛方法满意度为百分之75,在对照组中的125例患者,对于静脉术后镇痛的满意度为80,虽然其满意结果并没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可以看出,如果在临床上能合理地选用药物,配合使用,不仅可以加强药物的镇痛效果,可以减少患者的疼痛感,同时可以减少药物对患者呼吸循环的影响及其他的副作用,值得采纳[4]。

二、结果

在实验组与对照组共计250名患者中,我们采取了对应的镇痛方法,实验组125名硬膜外镇痛患者中,组肺部并发症总体发生率较静脉术后镇痛低。但是,呼吸衰竭的发生率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上意义。在患者体验上,对照组中的用麻醉性镇痛药的患者满意度较非麻醉性镇痛药患者低,因此在药物选择上,非麻醉性镇痛药更具优势[5]。

三、结论

在临床上我们使用的两种镇痛方法上,在不同的阶段都有不同的作用,对于开胸患者的病情恢复也各有千秋,但是,只要我们掌握开胸患者的病情,以发展的眼光,及时合理的选择治疗方法,就能给开胸患者的术后镇痛及身体恢复带来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高建东,李向红,岳云.多频脉冲振荡法观察硬膜外与静脉术后镇痛对开胸术后肺功能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2,06:59-60.

[2]孔岚.静脉和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用于开胸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J].河南医药信息,2001,10:18-19.

[3]郎堡,范天仁,王绍明.不同硬膜外镇痛方法对上腹部手术后胃肠动力恢复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9,02:18-20.

[4]张丽荣,孙德峰.舒芬硬膜外术后镇痛对免疫系统保护作用的观察[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2,03:277-280.

产妇应用不同方法镇痛的对照观察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09年6月起到2011年6月止, 选择我院自愿使用自控硬膜外镇痛泵的剖宫产术后产妇100例为试验组, 未用自控硬膜外镇痛泵的剖宫产术后产妇100例为对照组, 2组产妇的年龄、身高、体重、孕周、孕次、文化水平、职业、新生儿体重等均无显著差异 (P>0.05) , 都有明显剖宫产指征、无心肺功能不全、无孕产期并发症和合并症、无凝血机能障碍。术前均按常规准备, 术后用相同的抗炎和支持疗法。

1.2 方法

2组产妇均采用硬腰联合麻醉行径腹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所用麻醉药物相同。术后选择使用自控硬膜外镇痛泵的产妇100例在手术结束后硬膜外管连接镇痛泵装置, 泵内镇痛剂为曲马多600mg或芬太尼0.6mg、氟哌利多5mg、0.75%布比卡因30mL、胃复安20mg加生理盐水至100mL, 以2~4mL/h的速度微量匀速持续给药[1]。当维持剂量不能达到镇疼效果时, 可以按压自控键追加0.5mL, 最大剂量为5.6mL/h, 连续72h, 期间由护士巡视观察记录生命体征, 判断镇痛效果, 了解有无不良反应。对照组200例手术结束后拔除硬膜外导管, 根据病人对疼痛的耐受情况给予肌内注射镇静药氯丙嗪25mg加异丙嗪25mg或强痛定100mg, 或其他麻醉药物[2]。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2.5软件包进行分析。

2 结果

2 组产妇在术后72h内生命体征均稳定;切口疼痛难入睡发生率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1) ;泌乳开始时间试验组早于对照组 (P<0.05) ;阴道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排尿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出现恶心呕吐情况2组产妇相比无显著差异 (P>0.05) , 产妇满意例数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具体数字对比, 见表1。

3 护理

(1) 手术创伤和术后疼痛引起的全身应激反应可影响机体自主神经和免疫系统功能, 使产妇痛苦并且成为一种病源[3]。术前做好使用镇痛泵的宣教工作, 向产妇说明术后镇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术后使用自控硬膜外镇痛泵可抑制机体应激反应, 有利于呼吸循环稳定, 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夜间因切口疼痛难入眠时可增加药物适当剂量。同时告知产妇它仅使疼痛缓解到能耐受的程度, 即安静时不疼, 活动时可有轻微疼痛。 (2) 术后观察子宫收缩情况和阴道出血量, 及时更换会阴垫。常规去枕平卧6h后, 指导或协助产妇翻身, 检查身体受压部位,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24h后下床活动以利肠蠕动恢复和宫腔淤血排出。 (3) 术后半小时让新生儿吸吮产妇乳头以利早开奶。婴儿对乳头吸吮可反射性引起子宫收缩利于排子宫腔内的淤血。少数产妇术后有恶心呕吐情况, 首先做好心理护理, 让产妇头偏向一侧, 防止呕吐物误吸, 呕吐时用手护住切口以减轻切口张力。 (4) 做好外阴清洁消毒护理和镇痛泵装置连接处皮肤的护理。24h拔除导尿管, 半小时后指导或协助产妇下床自行排尿。72h拔除硬膜外管和镇痛泵装置, 局部针眼处做常规处理。及时给产妇翻身、擦浴、更衣。操作时小心保护导尿管和镇痛泵装置, 防止管道滑脱、扭曲、漏液、阻塞, 以确保尿管引流通畅和镇痛泵镇痛效果。

4 讨论

自控硬膜外镇痛泵能迅速稳定地发挥镇疼作用, 获得最佳的镇痛效果, 痛苦少心情舒畅, 深受广大产妇和家属欢迎。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镇痛方法对产妇生理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200例剖宫产术后产妇分为2组, 100例使用自控硬膜外镇痛泵为试验组, 另100例使用间断肌内注射镇痛药或镇静药为对照组, 观察产妇72h内的康复情况。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0.01) 。结论 剖宫产术后应用自控硬膜外镇痛泵效果优于用间断肌肉内注射镇痛药或镇静药。

关键词:产妇,疼痛,观察

参考文献

[1]林桂芳.疼痛与应激反应调控的进展[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2, 18 (7) :391.

[2]庄心良, 曾因明, 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518~519.

镇痛方法 第6篇

材料与方法

1 对象

从2005年6月至2005年12月门诊就诊孕6-10周, 自愿要求人工流产的健康妇女行负压电吸流产术者300名, 年龄18-44岁, 随机分为三组, A组100例, B组100例, C组100例.每组孕妇年龄、体重、停经天数及孕产次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有可比性。

2 方法

A组:人工流产术前, 常规消毒外阴、阴道及宫颈, 分别于宫颈旁4点、10点处穿刺深约2.5cm回抽无血则注射2%利多卡因1m L, 再退针1 cm回抽无血注射2%利多卡因1 m L后施术.B组:于人工流产前半小时, 于肛门内放置消炎痛栓100 mg, 人工流产术前, 常规消毒外阴、阴道及宫颈, 分别于宫颈旁4点、10点处穿刺深约2.5cm回抽无血则注射2%利多卡因1 m L, 再退针1 cm回抽无血注射2%利多卡因1 m L后施术。C组:不采取任何干预,

3镇痛标准

参照曾静影等的标准[1]将镇痛效果分为Ⅲ级:Ⅰ级显效:孕妇在术中自述完全无痛, 表情自如、安静;Ⅱ级有效:孕妇仅轻度腹痛、牵拉感, 基本安静;Ⅲ级无效:孕妇感到明显疼痛, 不能安静或大声呻吟。

4宫口扩张标准

以7号吸管能否顺利通过为显效。以顺利通过6号宫颈扩张器者为有效, 从5号及5号以下扩张器扩起为无效。

5统计学分析

采用X检验。

结果

1镇痛效果 (见表1) :用药的二组镇痛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χ2=131.34, χ2=23.39, P<0.01) , 且利多卡因宫颈注射加肛门置消炎痛栓与利多卡因宫颈注射两组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χ2=58.38, P<0.01) , 提示利多卡因宫颈注射加肛门置消炎痛栓与利多卡因宫颈注射两组均有肯定的镇痛效果, 且利多卡因宫颈注射加肛门置消炎痛栓的镇痛效果优于利多卡因宫颈注射, 利多卡因宫颈注射加肛门置消炎痛栓与利多卡因宫颈注射两组有显著差异。人流综合征的发生率用药组与对照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χ2=20.99, χ2=6.37, P<0.01) , 其中利多卡因宫颈注射加肛门置消炎痛栓明显低于利多卡因宫颈注射组, 有显著性差异 (χ2=7.25, P<0.01) 。

2 宫颈扩张情况: (见表2) 以顺利通过7号宫颈扩张器者为显效, 以顺利通过6号宫颈扩张器者为有效, 从5号及5号以下扩张器扩起为无效。利多卡因宫颈注射加肛门置消炎痛栓均有不同程度的松弛。利多卡因宫颈注射加肛门置消炎痛栓时顺利通过7号宫颈扩张器者9例, 可通过6号扩张器25例, 总有效率34%;利多卡因宫颈注射时顺利通过7号宫颈扩张器者8例, 可通过6号扩张器20例, 总有效率28%;对照组92%均需从5号及5号以下扩张器扩起。用药的二组宫颈扩张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χ2=20.37, χ2=13.55, P<0.01) , 有显著性差异。利多卡因宫颈注射加肛门置消炎痛栓与利多卡因宫颈注射两组相比较, (χ2=0.84, P>0.05) , 无明显差异。

3 术中出血情况 (见表3) :四组术中的出血量经统计学处理, 无明显差异 (P>0.05) 。

4手术中子宫收缩情况:三组宫腔缩小均在0.5cm~3cm, 经统计学处理, 组间无明显差异 (χ2=3.172, P>0.05) 。

讨论

子宫属于盆腔器官, 除接受植物性神经 (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 的支配以外, 还有丰富的感觉神经分布, 子宫颈部的神经末梢又更为敏感。人流术中, 由于子宫颈被牵拉、扩张以及负压、刮匙对宫壁的影响, 从而刺激了分布在这些区域的神经末梢。大部分孕妇通过神经系统的自身调节, 能够耐受人流术中的这些机械刺激, 但也有小部分孕妇由于植物神经稳定性较差, 迷走神经自身反射增强, 使体内释放出大量的乙酰胆碱, 促使冠状动脉痉挛, 心肌收缩力减弱, 心脏排血量减少, 从而出现了有少数妇女出现恶心、呕吐、头晕、胸闷、气喘、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血压下降, 心律不齐等, 严重者还可能出现昏厥、抽搐、休克等一系列症状, 医学上将其称之为“人流综合征”。利多卡因是一种作用较强的局麻药, 它有显效快, 组织穿透性好, 作用时间短的特点, 以阻断各种神经冲动的传导, 它属于酰胺类药物, 可使血管平滑肌收缩, 不增加子宫出血量[3]。宫颈注射时, 利多卡因充分被利用, 相对浓度增高, 对神经的阻断作用增强, 因此镇痛作用也增强, 并且松弛子宫平滑肌, 使宫颈扩张。消炎痛栓是一种非麻醉性镇痛药, 为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 经肛门给药, 通过直肠粘膜吸收入血, 减少子宫内膜合成前列腺素, 达到降低子宫痛觉神经末梢对刺激的敏感性而起镇痛作用。该药吸收迅速且完全, 对直肠粘膜无刺激, 无不良反应。用药15分钟后开始见效, 30分钟后镇痛作用显著, 并且有明显扩张宫颈的作用。利多卡因宫颈注射和肛门置消炎痛栓均有显著的镇痛和扩张宫颈作用, 应用后减少了病人因紧张、恐惧、疼痛而引起的人流综合征的发生, 减轻了人流术中各种刺激所引起腹痛等症状, 两药应用均不影响子宫收缩, 术中出血量无增加, 无不良反应发生。无需专业麻醉师进行麻醉和监护, 且操作方便, 起效迅速, 药物价格便宜, 适于基层医院使用。

结论

利多卡因宫颈注射加肛门置消炎痛栓有显著的镇痛和扩张宫颈作用, 不影响子宫收缩, 不增加子宫出血量, 且操作方便, 起效迅速, 药物价格便宜、安全简单、无毒副作用, 是一种值得基层推广应用的人流术的较好的镇痛方法。

参考文献

[1]曾静影.利多卡因对人工流产术镇痛效果的临床观察[J].实用妇产科杂志, 1991, 7 (4) :210.

镇痛方法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我院自2004年2月至2006年10月共施行无痛人工流产6816例。入组标准:(1)ASAⅠ级;(2)年龄20~35岁;(3)体质量45~65kg;(4)孕周40~60d。共400例,将其随机分为4组,每组100例。

1.2 方法

受术者术前4h禁食水,术中采用面罩高流量给氧,均开放肘前静脉,以生理盐水维持。A组:静脉推注芬太尼50μg+NS4mL(30s),3min后静推安定10mg,即可手术;B组:静脉推注芬太尼50μg、阿托品0.2mg+NS 4mL,后再缓慢注入丙泊酚2.0~2.5mg/kg,受术者意识消失后停止注药即可手术;C组:静脉注射合液(芬太尼0.1mg+阿托品1mg+NS 2mL)1mL,后再缓注丙泊酚2.5mg/kg,意识消失后即可手术;D组:静脉注射上述合液1mL+安定5mg,后再缓注丙泊酚2.0~2.5mg/kg,意识消失后即可手术;B、C、D组若出现肢体活动,则追加丙泊酚30~50mg,可重复追加。

1.3 观察项目

(1)循环及呼吸系统:监测受术者用药前、用药2min及手术结束后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 O2),术中观察呼吸幅度和频率,以呼吸频率<12次/min为呼吸抑制,呼吸停顿>15s为暂停。(2)麻醉镇痛效果。(3)丙泊酚用量。(4)受术者意识恢复时间、完全清醒时间和离院时间。(5)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头晕、术后下腹痛及人工流产综合征。

1.4 镇痛标准

按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将疼痛分为4级:0级:完全无痛,表情自如安静;Ⅰ级:术中仅轻微疼痛,基本安静;Ⅱ级:中度持续性疼痛,不够安静;Ⅲ级:强烈持续性疼痛,大声呻吟。其中0级和Ⅰ级为有效,Ⅱ级和Ⅲ级为无效。

2 结果

2.1 循环及呼吸系统

A组有6例发生呼吸抑制,3例呼吸暂停;B组有5例发生呼吸抑制,2例呼吸暂停;C组有4例发生呼吸抑制,2例呼吸暂停;D组有8例发生呼吸抑制,5例呼吸暂停。呼吸抑制无需特殊处理,呼吸暂停胸前按压,在30s内恢复正常。A、B、C、D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用药前后4组SBP、DBP、HR、Sp O2变化均不明显(P>0.05)。见表1。

2.2 镇痛效果

A组有21例术中疼痛肢动改用丙泊酚,有效率占79%;B、C、D组镇痛效果满意,受术者术中安静入睡,完全无痛,有效率达100%,与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下腹痛:A组26例,B组7例,C组22例,D组19例。B组与A、C、D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故B组镇痛效果较好。

2.3 丙泊酚用量

B组丙泊酚平均总用量为(127±12.75)mg,8例需追加用药;C组丙泊酚总用量为(147±13.25)mg,19例需追加用量;D组丙泊酚总用量为(110±13.32)mg,9例需追加用量。丙泊酚用量D组最少,其次为B组。

2.4 手术时间及恢复时间

见表2。由表2可见,4组手术时间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而意识恢复时间、完全清醒时间及离院时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显示,AD与BC之间意识恢复时间及离院时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但A、D之间,B、C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完全清醒时间:C组与B组之间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各组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

2.5 不良反应

4组均无1例发生人工流产综合征,无呕吐;初醒后诉头晕10例,5~10 min后明显减轻或消失。

3讨论

人工流产作为避孕失败的补救措施早已被广泛接受。为了提高计划生育手术质量,解除受术者的恐惧心理,减轻人工流产时的痛苦及预防人工流产并发症,临床医务工作者探索了许多镇痛方法并逐渐完善,取得了较好的镇痛效果[1,2]。本文探索将芬太尼、阿托品、安定和丙泊酚分别以不同的剂量和配伍组合用于人工流产的镇痛,并对其镇痛效果、循环呼吸系统的影响、丙泊酚用量,意识恢复时间、完全清醒时间、离院时间和不良反应等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表明:安定为中枢性催眠镇静剂,有较强的肌肉松弛作用,能选择性地松弛子宫肌纤维,不影响子宫收缩,可降低受术者交感神经兴奋性;芬太尼是阿片受体激动剂,属强效麻醉性镇痛药。两药合用,受术者睡眠时间较长,少数有肢动现象,约21%受术者感觉疼痛,不能配合,需改用他法。丙泊酚是一种新型、快速短效静脉麻醉药,具有起效快、安全性高、操作方法简单、作用时间短等特点,术后受术者苏醒快,且无严重不良反应[3],但丙泊酚镇痛作用较弱,与芬太尼合用可减少丙泊酚用量,延长镇痛时间,镇痛效果优于A组。丙泊酚具有一定的循环、呼吸抑制作用[4]。而阿托品是阻断M胆碱受体的抗胆碱药,可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使心跳加快,解除平滑肌痉挛,改善微循环,并有兴奋呼吸中枢作用,故合用阿托品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丙泊酚的循环呼吸抑制作用,与芬太尼合用还有协同止痛作用[5],且丙泊酚可抑制迷走神经反射[6],明显降低恶心、呕吐和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不增加术中出血量。B、C组比较,受术者意识恢复时间、完全清醒时间和离院时间无显著性差异,但术中术后镇痛作用B组优于C组。D组受术者睡眠时间长,意识恢复时间、完全清醒时间及离院时间长于B、C组,不适于大量开展工作。本文结果证实,芬太尼50μg、阿托品0.2 mg和丙泊酚2.0~2.5 mg/kg联合应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明显提高了麻醉镇痛效果,减少了丙泊酚用量及术后下腹疼痛的发生率,手术过程中受术者保持安静,有利于手术进行,消除了扩张宫颈及吸宫的疼痛刺激,有效地防止了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而呼吸循环系统的不良反应亦较轻,但仍需避免给药过快或剂量偏大,否则易出现呼吸抑制,故术中应密切观察呼吸。

总之,芬太尼、阿托品和丙泊酚联合应用于人工流产术,具有起效迅速、麻醉镇痛效果好、循环、呼吸抑制轻,术后清醒快,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且可减少丙泊酚的用量,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人工流产镇痛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人工流产镇痛方法的最佳药物配伍组合。方法 选择ASAⅠ级人工流产者400例,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00例。A组:芬太尼50μg、安定10 mg;B组:芬太尼50μg、阿托品0.2 mg和丙泊酚2.0~2.5 mg/kg;C组:芬太尼20μg、阿托品0.2 mg和丙泊酚2.5 mg/kg;D组:芬太尼20μg、阿托品0.2 mg、安定5 mg和丙泊酚2.0~2.5 mg/kg。评价镇痛效果、循环、呼吸系统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B组镇痛效果满意,术后恢复良好,与其它3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循环、呼吸系统变化及不良反应4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芬太尼50μg、阿托品0.2 mg、丙泊酚2.0~2.5 mg/kg联合静脉麻醉镇痛效果满意,不良反应小,是一种较理想的人工流产镇痛方法。

关键词:无痛人工流产,芬太尼,阿托品,丙泊酚

参考文献

[1]付银菊,王双梅,于淑桃,等.初孕无痛人工流产术106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2,18(1):51.

[2]麻敏芳,金梅生,唐金芝,等.依托咪酯复合芬太尼在人工流产中的疗效观察[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0,16(2):109.

[3]黄惠琼.三种人工流产镇痛方法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5,13(1):38.

[4]盛卓人,况铣,李文硕.全国高等医药院校麻醉学专业教材[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57.

[5]黄有桥,叶绍兵.异丙酚联合芬太尼、阿托品在人工流产术中镇痛效果观察[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5,13(1):36.

镇痛方法 第8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组患儿40 例, 其中男22 例, 女18 例, 年龄6月~2岁, 体质量6~10 kg。择期手术种类:唇裂行修补术11 例, 腭裂行修补术29例。手术时间30~100 min。所有患儿随机分为2组:口服组和塞肛组, 每组20 例。

1.2 镇痛方法

所有患儿均采用气管插管复合静脉全身麻醉下手术。在手术结束后待患儿反射恢复、呼之可以睁眼时, 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拔除气管导管, 面罩吸氧5~10 min。口服组给予布洛芬混悬液 (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19991011) , 5~10 mg/kg.次, 8 h/次, 3次/d;塞肛组给予对乙酰氨基酚栓 (小儿退热栓) , 1/2粒~1粒, 8 h/次, 3次/d。两组在患儿体温小于36.5℃时停止给药。

1.3 观察指标

记录术后6、12、24 h各时点患者镇痛程度评分;记录术后相同时点患者的心率 (HR) 、平均动脉血压 (MAP) 、呼吸频率 (RR) 、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 的变化;观察并记录术后恶心呕吐、胃肠道出血、皮疹、水肿、血尿及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疼痛评分:视图疼痛评分 (LPS) [1]:0分为安静入睡;1分为清醒愉快 (不痛) ;2分为清醒伴轻度不安 (轻度痛) ;3分为哭闹但可被食物哄住 (中度痛) ;4分为哭闹无法哄住 (剧烈疼痛) 。0~2分为镇痛满意, 3~4分为镇痛不全。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5.0软件处理, 所得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x ±s) 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儿在年龄、体质量以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术后镇痛效果的评价:术后6、12、24 h镇痛满意度, 口服组分别为87%、90%、93%, 塞肛组分别为86 %、88 %、94 %, 两组间各时点相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两组患者心率、血压、呼吸频率、SpO2术后各时点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间各时点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见表3) 。

恶心呕吐发生率口服组为33 % , 塞肛组为13 % ,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05) 。夜间睡眠情况两组均能安静入睡,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胃肠道出血、皮疹、水肿、血尿及呼吸抑制两组均未见发生。

注:两组间比较, P>0.05

注:两组间比较, P>0.05

注:两组内和组间比较, P>0.05

3讨论

既往由于对小儿术后疼痛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并且缺乏有效的疼痛测量方法, 以及对麻醉性镇痛药应用的顾虑, 使得小儿术后疼痛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唇腭裂患儿术后因疼痛而烦躁哭闹会牵拉手术伤口产生刺激, 加重疼痛就会发生疼痛、啼哭的恶性循环, 对手术伤口的愈合十分不利, 甚至引起伤口出血、裂开、感染等, 直接影响手术效果。良好的术后镇痛不仅可解除患儿的痛苦, 而且对预防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也是有效的治疗措施之一。

布洛芬抗炎解热镇痛作用的机制可能与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有关。前列腺素是一种内源性的致热原和炎症介质[2], 疼痛是炎症的一个主要表现, 前列腺素能使炎症局部的外周神经末梢致敏, 同时还能作用于脊髓背角神经元, 加快和放大疼痛的传导, 布洛芬通过抑制中枢神经元的环氧化酶 (COX) 而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 起到镇痛的作用[3]。

对乙酰氨基酚作为镇痛药物广泛用于人类疼痛的治疗, 其类似阿司匹林样外周镇痛作用的机制 (抑制环氧化酶) 也得到了一定的认同, 但对乙酰氨基酚镇痛作用的确切机制仍不十分明确。临床前的动物实验已经表明, 对乙酰氨基酚镇痛作用可被5-HT3 受体阻断剂托烷司琼 (tropisetron) 消除, 表明其作用的机制和5-羟色胺受体系统密切相关。有研究已明确5-羟色胺受体途径是对乙酰氨基酚发挥中枢镇痛作用的重要机制[4]。

我们将布洛芬口服和对乙酰氨基酚塞肛分别用于唇腭裂患儿术后的镇痛, 结果显示两组镇痛效果方面相似, 能使患儿术后得到良好的镇痛治疗, 安静、无痛地度过围手术期, 有利于手术后的恢复。术后出血、皮疹、水肿、血尿及呼吸抑制等均未见发生, 说明我们可以消除对这两种药物安全性的顾虑。但胃肠道不良反应方面, 布洛芬口服组明显高于对乙酰氨基酚塞肛组, 这可能与用药途径有关, 口服途径对于唇腭裂患儿的手术伤口、胃肠道均有一定的刺激性, 不但不利于伤口的修复, 甚至会造成返流窒息危及患儿的生命, 而塞肛途径则可以避免这些刺激, 既有镇痛效果又增加用药的安全性。另外临床上, 暂时未见有布洛芬栓剂的供应。因此, 对乙酰氨基酚栓有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 塞肛的给药途径既降低了恶心、呕吐发生率, 又使患儿安静合作, 有利于术后的恢复, 是唇腭裂患儿术后的镇痛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镇痛方式在小儿唇腭裂手术后应用的效果。方法择期唇腭裂手术患儿40例。随机分为布洛芬混悬液口服组和对乙酰氨基酚栓塞肛组, 每组20例。应用视图疼痛评分 (LPS) 观察术后镇痛效果。记录两组患儿术前、术后6、12、24h的HR、MAP、RR、SpO2等临床指标。观察并记录术后恶心呕吐、胃肠道出血、皮疹、水肿、血尿及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结果口服组和塞肛组术后镇痛效果无差异 (P>0.05) 。两组患儿HR、MAP、RR、SpO2术后各时点之间、各时点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塞肛组较口服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少 (13%vs33%) 。结论小儿唇腭裂手术后, 布洛芬混悬液口服和对乙酰氨基酚栓塞肛的给药方式都有满意的镇痛效果, 但对乙酰氨基酚栓塞肛方式不良反应少, 更安全和可行。

关键词:镇痛,唇腭裂,术后,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

参考文献

[1] Krane EJ , Jacobson L E , Lynn AM , et al. Caudal morphine for post-operative anagesia in children :a comparison with caudal bupivacaineand intravenous morphine. Anesth Analg , 1987 , 66 :647-650.

[2] Davis NM. 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 of ibuprofen : the first 30 years. Clin Pharmacokinet , 1998, 34 (2) :101

[3] Bley KR. The role of IP prostanoid receptors in inflammatory pain. TIPS.1998, 19:141.

强力镇痛药 第9篇

曲马多又名马伯龙,是一种新型非成瘾性强力镇痛药。该药在医疗上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对严重外伤、创伤、手术,特别是癌症所引起的剧烈疼痛,具有强力的镇痛效果。适用于中度至重度的急慢性疼痛和各种痛楚,对创伤、骨折和严重的神经痛、肿瘤引起的疼痛,都有极强的镇痛效果,但不宜用于轻微疼痛。剂型和用量应视疼痛程度而定。可采用注射剂,肌注或静脉缓慢注射,亦可口服胶囊剂。一般情况下每日总剂量不要超过400毫克,肝肾功能不全者应酌情减量应用。

需要提请注意的是,在使用过程中用量不应超过治疗所需,也不宜长时期不间断地持续用药。曲马多禁用于酒精、催眠药或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所引起的急性中毒者。

癌症患者中有51.5%的人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使用非成瘾性镇痛药来代替成瘾性镇痛药,无疑将是医疗上的一大进步。

镇痛方法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修订版面部表情疼痛量表,资料收集与选择疼痛强度评估工具的研究同时进行[1]。选择2010年1月~8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外科住院的无思维障碍和认知障碍的145例患者为调查对象,入选标准为年龄>16岁,入院后行择期手术,ASA评分<3分,认知正常的患者,采取问卷调查,共发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45份,回收率为80.6%。其中男82例,女63例。既往有手术史45例。本次手术部位:肝、胆、胰共48例,胃肠25例,骨关节30例,脊椎16例,泌尿12例,生殖5例,其它9例。麻醉方式:全麻22例,硬膜外麻醉90例,局麻26例,其它7例。用镇痛泵58例,使用止痛药42例(含使用镇痛泵期间仍再使用止痛药物者)。总住院时间7~81 d,平均(20.0±13.3) d。

1.2 方法

对入院患者采用数字评定量表。0~10直观横纵量表,词语描述量表和修订版面部表情疼痛量表,术前评估术后预期的疼痛强度,手术当天至手术后第7天,评估手术切口的当前疼痛及1 d以来最强疼痛,最轻疼痛和通常疼痛强度。术前问卷参考Owen的“术前病人问卷”[2]设计,内容包括预期手术疼痛程度,希望止痛药缓解疼痛的程度,要求用止痛药的情形及时间。术后问卷内容包括回顾手术后7 d以来最重,最轻和通常的疼痛程度,及手术后疼痛缓解情况,疼痛对住院期间睡眠的影响。

1.3 判断标准与数据分析

手术后疼痛分级的标准有多种,但多采用Prince-Henry评分法。从0分到4分共5级:0分:咳嗽时无疼痛;1分:咳嗽时有疼痛发生;2分:深度呼吸时即有疼痛发生,安静时无疼痛;3分:静息状态下可有疼痛但较轻,可忍受;4分:静息状态下即有剧烈疼痛,难以忍受。也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及术后患者的临床表现分为4个等级: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数据分析主要用SPSS 10.0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术前患者对手术后疼痛及治疗的态度

手术部位不同,疼痛强度值为2~10,平均(6.8±2.2)。手术预期疼痛强度值为0~10,平均为(4.8±2.2)。

2.2 患者手术后对疼痛的经历及感受

手术后疼痛强度由手术日逐日减轻,手术当天最痛,手术当天至手术后第6天,每天通常疼痛评分依次为36%、22.8%、16.5%、10.9%、9.2%、4.6%。回顾术后最重疼痛强度为(5.5±2.8),预期疼痛强度为(4.7±2.2),两者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经本调查结果显示,近几年来镇痛方法及药物已有很大发展,但是手术后疼痛仍未得到充分的缓解及处理。

3.1 手术后疼痛处理还需进一步研究,改进。

由于本调查是患者术后7 d内的疼痛,显示患者手术后疼痛缓解总体效果与患者期望值非常接近,即术前有90%的患者希望用止痛药来缓解疼痛,术后有82%的患者感觉疼痛得到了缓解。通过对患者术后7 d内的疼痛评分,有21%的患者超过4分,有65%的患者因疼痛睡眠受到影响。

3.2 加强对患者疼痛的教育。

由于10%的患者会等到疼痛加重时要求重复使用止痛药,45.9%的患者认为应该尽量忍住疼痛而不用药,有35%的患者对疼痛认识存在误区,或担心成瘾,所以不积极寻求疼痛治疗。因而对手术患者的疼痛教育最佳时机在术前,应强调疼痛处理的重要性,教育患者知道有关预防,处理疼痛及成瘾等知识,以消除误区。

3.3 发挥医护人员在手术后处理疼痛的作用。

医护人员应加强培训,提高认识,消除自身对疼痛认识的误区[2],增强疼痛处理的技能,更好满足手术患者的需要。

总之,患者手术后的疼痛处理有待改善,医护人员不仅要提高自身的疼痛知识与技能,还应加强患者教育,以充分发挥在处理疼痛中的作用。

摘要:目的 缓解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对手术后疼痛给予恰当处理,使患者活动时间提前,住院时间缩短,费用减少,增加对医院的满意度,避免疼痛引起的不良后果。方法 采用数字评定法(WRS)问句描述法(VDS)修改版面部表情法(FRS-R)疼痛强度评估法。结果 手术后患者疼痛强度逐日减轻,手术当天最疼。结论 患者手术后疼痛处理有待改善,应提高医护人员对疼痛知识及技能的教育。

关键词:疼痛强度,疼痛处理,疼痛教育

参考文献

[1]李漓,刘雪琴.选择适合患者的疼痛评估工具.实用护理杂志,2003,19(6):50-51.

上一篇:地质灾害成因下一篇:高等数学学习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