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塘水质的调节方法

2024-05-09

鱼塘水质的调节方法(精选3篇)

鱼塘水质的调节方法 第1篇

1 水质的辨别

直观上, 水质好坏往往可通过水色和透明度来判断。水色是水中浮游生物和其他物质的一个综合反映, 是质的表现, 而透明度是量的表现。养鱼水质总的要求是“肥、活、嫩、爽”。辨别养鱼水质的好坏, 可以用仪器化验测定, 也可以用经验判断, 通常通过以下6个方面进行判断。

1.1 p H值

鱼类安全p H值范围是6~9, 最适p H值为7.0~8.5。p H值高于8时, 氨离子转变成氨气, 造成鱼类中毒;p H值低于6时, 90%以上水体硫化物转化成硫化氢, 也可造成鱼类中毒;p H值低于6.5时, 虾蟹类血液中的p H值也随之降低, 尽管水体中氧气和食物较丰富, 但仍会出现浮头、饥饿等现象。

1.2 透明度

水体透明度反应水体的肥瘦, 正常情况下, 透明度30 cm左右, 水体肥;<20 cm, 太肥;>40 cm, 瘦。

1.3 水色

鱼池随施用肥料品种与季节而呈不同的水色。优良水色具有“肥、活、嫩、爽”的特点。瘦水与不好的水, 水质清淡, 透明度高。暗绿色:水面常有暗绿色或黄绿色浮膜, 团藻类较多;灰绿色:透明度低, 浑浊度大, 水中蓝藻较多;蓝绿色:天热时水面有黄绿色的浮膜, 水中微囊藻、囊球藻等蓝绿藻较多。较肥的水一般呈草绿带黄色, 浑浊度较大。肥水呈黄褐色或油绿色, 浑浊度小, 透明度25~40 cm, 硅藻、金藻或隐藻较多, 是易被鱼类消化吸收的饵料生物, 适合养鱼。

1.4 水华

有一定水华的池水属于肥水, 对鲢鳙、白鲫、罗非鱼生长有利, 但这样的水中溶解氧含量低, 会导致藻类死亡且鱼类易出现浮头, 严重时泛池死鱼。因此, 在池塘养殖水质管理中需要控制水华的大量出现[7,8]。

1.5 池塘下风处的油膜

下风处的油膜同样可以反应水体的肥、瘦。油膜多, 且颜色呈现日变化 (早红晚绿) 表明水体较肥, 如果油膜是一层长期不散的铁锈色, 则表明水体瘦而老, 必须换注新水并增加投饵施肥。

1.6 水体气味

如果池水中浮游生物过多, 不能被鱼食用则易衰老死亡。在池塘的下风处可闻到腥味或臭味。此时, 应防止水质进一步恶化, 造成缺氧[9,10]。

2 水质的调节方法

2.1 适时加注新水

加水是调节改良鱼池水质的有效措施, 通过加注新水, 带进氧气、改善池水溶氧状况, 但加水的时间应选择在晴天14:00—15:00, 加水量为鱼池正常蓄水量的1/3, 但在炎夏晴天的傍晚, 鱼池却不宜加水, 这是因为这时精养鱼池水质浓, 白天上下水层易生产氧差, 午后上层水的溶氧饱和, 下层水的溶氧光耗不长, 加之水的热阻力, 上下水层不易对流, 氧差值越来越大, 到了傍晚以后, 表层水温逐渐下降, 池水因上下水层温差缩小从而形成上下层水对流, 溶氧量迅速下降, 池鱼会因缺氧而浮头, 如果在傍晚给鱼池加水, 会人为造成上层水温急剧下降, 上层水的溶氧大量逸出, 加之水流作用, 上下水层急剧对流时间提前, 造成池水缺氧, 池鱼浮头早, 浮头时间较长, 易造成泛池死鱼事件发生。

2.2 适时适量施肥

肥料对于鱼类的生长及水质的变化都具有重要意义。适度培肥可使水体中的浮游生物生长良好, 从而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和营养物质, 达到培育良好水质的目的。5—6月鱼类处于生长旺期, 以施有机肥为主, 每隔7~10 d施1次;7—9月以施化肥为主, 每隔4~6 d施1次。对于养殖鲢、鳙鱼为主的池塘, 应以保持透明度在25 cm左右, 水色以茶褐色为标准进行施肥。注意人畜粪等有机肥要发酵后再施。也可根据水温、水质情况施用生物肥料[11]。

2.3 使用增氧机

主要是采用增氧机械调节水质, 常用的有微孔增氧、叶轮式增氧机增氧、喷水增氧, 它们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虽然不同, 但都具有造成池水对流、增加溶氧、散发水中有毒气体、改良水质的作用。机器改良水质的优点在于既能增加溶氧量, 又可改进池水的化学性状, 又不至于降低池水肥度。增氧机的使用要根据具体情况一般采用“三开两不开”:即晴天时中午开机, 阴天时次日清晨开机, 阴雨连绵或水肥鱼多等原因而有严重浮头的危险时, 要在浮头之前开机, 一般是半夜及时开机, 傍晚不开机, 阴雨连绵白天不要开机[12]。

2.4 定期搅动池塘底泥, 改善水质

搅动可使池水上下混合, 促进池底有机质分解, 释放出底泥中沉积、吸附的营养盐和微量元素, 使营养盐、溶解氧在上下沙层中平衡分布, 以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 改良浮游生物组成。一般每隔10~15 d用钢丝绳或铁索链、长柄耙等往返几次拖动底泥, 或用水质改良机、吸泥机等机械搅动底泥1次, 搅动面积不少于水体面积的1/3, 时间以晴天中午为好, 对缺少水源和池塘淤泥较厚的池塘其改水效果尤其显著。

2.5 正确使用药物

药物改良是向池水里施放某种药物改良水质, 常用药物有生石灰、光合细菌、水质控制剂等。主要药物有生石灰、水质改良剂等。生石灰主要用来调节p H值和增大水的硬度, 其最有实用价值, 应用最广, 一般每1 m深水用生石灰225~300 kg/hm2化浆后全池泼洒, 在鱼病流行季节, 每隔10d泼洒1次;还有诸如EM菌、芽孢杆菌、底改王等生物制剂, 它们的作用主要是吸附水中的有物质, 促进水体中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 维持水体生态平衡, 并增强养殖对象的机体免疫力。一般每隔10~20 d泼洒1次。鱼类如果出现浮头或泛塘现象, 为了速效增氧, 可选用双氧水、明矾、鱼浮灵、速效增氧灵等药物泼洒。

2.6 科学投饵

饵料投喂量对水质影响较大。因此, 要进行科学投饵, 要选择营养全面、配方合理、安全无公害的颗粒料。应根据天气、水质和鱼类摄食情况决定投饵量。天气晴好, 水质清新, 鱼类摄食旺盛可适当多投。反之, 则酌情少投或不投。精饲料每天投喂2次, 时间在9:00—10:00和14:00—15:00, 投喂量以30 min吃完为度;青饲料每天投喂1~2次, 以当天吃完为度。

参考文献

[1]王克行.虾蟹类增养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7.

[2]潘国荣.池塘养殖中水质的调控与改良方法[J].养殖技术顾问, 2012 (2) :258-259.

[3]陈卫境, 周鑫, 顾树信.河蟹健康养殖中应用微生物水质改良剂试验[J].北京农业:下旬刊, 2012 (1) :37-39.

[4]丛日明.浅谈池塘养殖条件与养鱼水质[J].黑龙江水产, 2011 (6) :40-42.

[5]杨术杰, 王树元, 柳广生, 等.夏季池塘养鱼水质调节的几点措施[J].渔业致富指南, 2011 (17) :32.

[6]兑艳.池塘养鱼如何进行水质调节[J].渔业致富指南, 2011 (14) :33-34.

[7]唐招平.高温季节水质调节四注意[J].农家致富, 2010 (13) :41.

[8]徐淮清, 张建峰.池塘养鱼水质调节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 2009, 15 (24) :118, 122.

[9]杜玉东, 周聪, 侯日成.河蟹养殖塘水草的栽种及水质调节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 2009 (18) :67.

[10]孔向军.精养高产鱼池水质调节方法[J].农家致富, 2004 (9) :40.

[11]张从义, 李圣华.精养鱼池水质调节措施[J].渔业致富指南, 2004 (6) :25-26.

鱼塘淤泥自动排污水质净化改良技术 第2篇

1 技术研发背景

经测算,年产2000 kg/667 m2成鱼的精养鱼塘,年鱼体排泄物可达5.6 kg/m2(相当于有机干物质1.12kg/m2)与残饵沉积塘底,精养池塘沉积物一旦超过了水体自净能力,就在在池底分解耗氧,并释放氨、氮、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导致养殖水体内源性污染,鱼病频发,饲料转化率降低,养殖成本增加。与此同时,以前传统养殖池塘修建的排水系统,90%以上都是采取涵管式、卧管式排表层水装置:一是排出有利于鱼类生长,溶氧充足、温度高、鱼类天然饵料(浮游生物)丰富的池塘上层水,导致鱼类的天然饵料(浮游生物)流失;二是养殖沉积物在池底腐烂分解,使池塘成为粪坑,导致水体污染。

因此,如何定期有效排出养殖池塘中的养殖废弃颗粒物(包括鱼体排泄物、残饵等),并进行物理、生物等无害化处理,避免养殖废水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到农灌渠,不给当地及下游流域带入大量外源性营养物质,造成环境污染,成为当前水产养殖技术开发的当务之急。池塘底泥自动排污水质改良技术应运而生,可以解决以上几大难题。

2 技术原理

2.1 概念

根据水产养殖存在的淤泥累积问题,结合流体力学原理,经过多年的试验成功研发出了池塘底泥自动排污水质改良技术。池塘底泥排污是指在养殖池塘底部最低处不同位置,依据池塘面积大、小建一至数个漏斗形状的排污拦鱼口,再通过移污管道将养殖过程中沉积的鱼体排泄物、残饵、水生生物尸体等在水体的静压力的作用下经抽提排污管道自动溢出排泄养殖底泥水体,改变了传统排泄天然饵料丰富、溶氧高的有利用价值表层水的历史。集成创新、配套组装的底泥排污系统能将有机颗粒废弃物经固液分离池、鱼菜共生湿地净化处理。固体沉积物作为农作物有机肥,上清液经过鱼菜共生的水生蔬菜、花卉等利用,通过生物净化达到渔业水质标准或三类地表水标准后再循环回流到养殖池塘,实现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确保现代生态渔业健康养殖小区达到零污染、零排放,为持续、健康发展渔业提供环保工程设施装备和技术支撑。

2.2 优势

池塘底排污系统是集成“深挖塘、底排污、固液分离、湿地净化、鱼菜共生、节水循环与薄膜防渗、泥水分离”的水质改良技术。物理净化与生物净化相结合,防治养殖水体内外源性污染,促进养殖水体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有效改善了池塘养殖水质条件。为提高水产养殖产量,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实现节能减排、资源有效利用提供技术支撑。特别适合重庆多数鱼池养殖水源不足,依靠天然降雨地区推广应用。

2.3 推广情况

该技术先后在巴南、璧山、铜梁、潼南、合川、荣昌、涪陵、开县等区县的养殖场广泛推广应用,两年多来重庆示范推广面积已达(1000×667)m2以上,增效显著,深受渔民欢迎,多个区县已将此项技术纳入政府产业化发展补贴项目。

3 技术要点

池塘底泥排污系统是将池塘底部的鱼体排泄物等有机颗粒废弃物和废水排出池塘,经处理后又回收的一种水质改良技术。主要包括底泥排污口、排污管道、排污出口竖井、排污阀门、鱼菜共生净化池等系统组成。

3.1 池塘基本建设

底泥排污池塘的建设要符合池塘养殖场的主体建筑,其形状、面积、深度和塘底主要取决于地形、养鱼品种等的要求,一般为长方形,东西向,长宽比为(2~4)∶1,池塘埂子的坡比和护坡形式根据当地的地质地貌确定。鱼塘底部坡度为0.2%~7%。长宽比大的池塘水流状态较好,管理操作方便;长宽比小的池塘,池内水流状态较差,存在较大死角和死区,不利于养殖生产。池塘的朝向应结合场地的地形、水文、风向等因素,尽量使池面充分接受阳光照射,满足水中天然饵料的生长需要。池塘朝向也要考虑是否有利于风力搅动水面,增加溶氧量。在山区建造养殖场,应根据地形选择背山向阳的位置。表1为不同类型淡水池塘规格参考值。

3.2 池塘底部改造

池塘底部坡度为0.2%~7.0%,池塘最低处建排污口。

3.3 塘底排污口

池塘排污口位于池塘底部最低处。为方形,长×宽×深=80 cm×80 cm×40 cm(以上),周围固化面积大于6 m2,呈15°~30°的锅底形。

排污口挡水板:挡水板(拦鱼网)呈正方形,有4个支撑点,顶盖与排污口间缝隙的总面积小于等于排污管口面积(图1、表2和表3)。

有底排污口的“十”字排污沟:上宽约1.6 m,下宽1 m,坡降比为2∶3;无底排污口的“十”字排污沟:上宽约1.6 m,下宽1 m,坡降比为1∶3。

3.4 排污管

排污管为PVC管。分支排污管直径依据池塘大小制定,通常≤(30×667)m2池塘的排污管直径为110~160 cm,≥(30×667)m2池塘的排污管直径为200cm;一般总排污管直径为315 cm,池塘规格较小可缩小总排污管直径。

3.5 竖井

用于安置排污出口抽插开关的立方体水泥井。围绕较近池塘区域修建(如建于池埂上),池塘底排污口与竖井内出污口(竖井接口)有1%~2%的坡度(便于池塘养殖固体颗粒废弃物和废水排出),其具体的高差可根据不同地形地貌因地制宜确定底部的高程建设;当池塘无高位差或高位差较小时,池塘≤(5×667)m2最好多口池塘共用1个竖井,池塘≥(5×667)m2最好2口池塘共用1个竖井,如图2、图3所示。

竖井内插管口修建:1个插管对应1个插管口;插管口为锅底形,高度约为10 cm。

3.6 固液分离技术

对排出的养殖沉积物进行固滤分离技术对比试验得出,在絮凝剂处理、自然沉淀、滤袋分离、输送带分离等方法中,目前优选出自然沉淀法,可将养殖沉积物分离为固形物和分离液,其比例为1∶9,固定物总氮1.9%、总磷1.6%,分离液总氮0.1%、总磷0.07%。

固液分离池的主要原理是利用比重对养殖污水中污染颗粒进行沉淀分离(平流沉淀池,如图4),主要作用是沉沙,比重最大的沙砾在这一阶段快速沉淀。面积约为养殖面积的0.1%~0.5%,长宽深比为6.5∶3.3∶1(深度可视具体情况做调整),斜向出水口的坡度都为0.2%~7.0%,沉淀池近底部安装1根15cm排泥管(排泥管下端安装闸阀,控制泥粪排放)。出水口的上清液进入到竖流沉淀池(图5和表4)进一步处理,近底部排泥管将污泥转运到集粪池。

固液分离池都用标砖(240 mm×115 mm×53mm)做240 mm厚的墙体(个别地区地质条件不好的可加厚)。用1∶3的水泥灰浆做底灰和表面抹灰处理。用C25混泥土做10~20 cm厚的地基,如果地质条件较差的地区则需打桩或地基编制钢筋网加固地基。

3.7 集粪沟

集粪沟宽深度按当地水沟内的最大洪水量设计。

集粪沟底部为0.2%~7.0%的坡度,水流方向同一指向集粪坑。

集粪沟的路线经过底排污池,固液分离池,人工湿地,其它鱼塘排水口及自身排出口。

集粪沟的护坡均采用C20水泥砂浆护坡。坡比为1∶(0.8~1)。

3.8 晒粪台

晒粪台依养殖固体颗粒有机物的多少建制,可大可小,也可不必专门修建晒粪台,而因地制宜利用固液分离池周边空地晒粪。

3.9 养殖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

固液分离池收集的养殖沉积有机物用来种植瓜果蔬菜;上清液滴灌湿地种植的水生经济植物(彩图9),多余的水进入人工湿地,养殖滤食性鱼类和种植水生蔬菜、花卉等。

3.10 人工湿地、鱼菜共生

鱼菜共生(图6)是一种新型的复合耕作体系,它把水产养殖与蔬菜生产这两种原本完全不同的农耕技术,通过巧妙的生态设计,达到科学地协同共生,从而实现养鱼不换水而无水质忧患,种菜不施肥而正常成长的生态共生效应。让动物、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的生态平衡关系,是未来可持续循环型零排放的低碳生产模式,更是有效解决农业生态危机的最有效方法。

湿地面积为养殖池塘的10%,种植水生蔬菜、花卉的浮床面积为湿地面积的10%~30%。

3.11 增氧设备配备

底排污池塘配套使用多种增氧机械进行复合增氧。选择增氧机种类(微孔增氧机、表曝机、水车增氧机、叶轮增氧机或涌浪机,选3种以上);适当功率配备(0.7 k W/667 m2以上);各种增氧机在池塘中应安放在最佳位置(水车增氧机和微孔增氧机安装在投饵区外缘附近,叶轮增氧机、涌浪机要远离投饵台);掌控增氧机运行的最佳时段与性价比溶氧控制点技术等(表5、表6和图7)。

4 增产增效情况

经过试验综合测算,底排污池塘对底层污水和养殖沉积物的排出率可达80%,同时减少了清淤80%以上能耗和劳动力;排出的底层污水进入固液分离池,通过自然沉淀和过滤,达到泥水分离,沉淀物做农作物的有机肥料或作为沼气池发酵原料,上清液排入人工湿地循环利用或滴灌种植水生蔬菜,重复利用率达100%,水体净化处理后通过抽提进入养殖池循环利用,可节水60%;底排污池塘与传统池塘相比,667 m2平均产量提高20%(250 kg以上),667 m2平均养殖效益增加3000元以上。

4.1 经济效益

2013年已在重庆市8个区县建立了该技术的10多个底排污示范点,示范面积(500×667)m2,示范推广面积(1000×667)m2,辐射面积(3000×667)m2,累计实现新增产值8000多万元,新增利润300多万元。水产品每667 m2产量提高20%以上,降低饲料系数15%左右,节约鱼药费30%以上。平均增收3000元/667 m2以上。

4.2 生态效益

该技术显著提高环保效能,可将污染预防、环境绩效、节能减排、再生资源等达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促进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能量与物质的高效率良性循环。投入成本低,环保渔业工程设施改造费仅1000元/667 m2左右,节水90%以上。比常规池塘减少80%以上的清淤能耗和劳动成本。水产养殖污染物回收处理技术,可使水产污染物回收率达50%以上,经生态工艺和清洁生产技术处理,可再生利用率达100%,实现养殖废水零排放。其净化水质良性循环使用,可减少鱼病发生和有毒有害物质扩散。大大提高了绿色水产品产量,保障了水产品质量安全。

4.3 社会效益

该技术投入不大,见效快,使用周期长,能根本解决水产集约化养殖中池塘淤泥存积的瓶颈问题,有效利用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达到低碳、环保、持续、健康水产养殖的目的。

4.4 注意事项

4.4.1 干底安装

底泥自动排污系统应避免带水安装,防止高程落差达不到要求而影响系统的排污效果。

4.4.2 因地制宜

需根据安装池塘的形状、大小、地理条件科学设计底排污系统。

4.4.3 安装流程

在池塘售鱼清塘后,干塘在池底先找坡度,再在最低处进行安装、修建底排污口,埋设排污管等工作。

4.4.4 确定标高

底排污口必须在池底最低处,才更利于集污。

4.4.5 使用范围

甲醇汽包的水质调节 第3篇

在甲醇生产过程中, 汽包是一个重要的设备, 它是蒸汽发生器。汽包的主要作用是回收高品质的热能, 及时带走合成反应产生的热量, 使温度恒定, 使反应连续进行。汽包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极易产生结垢、氧化腐蚀等现象, 严重影响汽包使用寿命及设备安全。通过对汽包水质的调节可有效消除或缓解汽包的结垢和氧化腐蚀, 从而提高设备使用效率, 延缓设备老化, 增强了设备的安全。所以对汽包水质的调节十分必要与重要。

一、汽包的作用

汽包就是蒸汽发生器, 是德国低压法生产甲醇典型设备, 合成气生产甲醇是放热反应, 铜系催化剂热稳定性较差, 因此, 严格控制反应温度及时有效地移走反应热是低压法甲醇合成反应器设计和操作的关键问题.鲁奇合成甲醇反应器是列管等温反应器, 催化剂置于管内, 壳程通来自汽包的高压热水, 吸收反应热变成高压蒸汽, 高压蒸汽可以作为推动离心式压缩机的动力.通过对蒸汽压力的调节, 可以方便地控制反应器的温度.反应气沿管长方向的温度几乎可以保持均匀, 高压热水温度仅比反应气温度低几度, 避免了催化剂温度过热。

二、汽包的结垢与腐蚀

1. 汽包水垢的危害

未经处理的水进入汽包后, 经过反复的蒸发, 浓缩后水中杂质的浓度不断升高, 达到饱和时就会产生沉淀。这种沉淀附着在汽包内壁形成水垢。水垢形成后导热性能变差, 影响了汽包正常的水循环, 严重时会导致爆炸。

2. 水垢的种类和成因

常见的汽包水垢有钙镁水垢和硅酸盐水垢两种:

(1) 钙镁水垢:

成因:汽包水温度较高时使某些钙镁盐类溶解度下降, 汽包水水不断汽化浓缩, 某些钙镁盐类从水中析出, 形成钙镁水垢。

(2) 硅酸盐水垢:

成因:锅炉给水中铝, 铁和硅的化合物含量高, 是主要原因。

3. 汽包的腐蚀

汽包经过一段使用后会在汽包内侧金属表面形成大量的钙镁水垢和硅酸盐水垢。当大量水垢形成后, 汽包的导热性能会变差。金属内壁温度过高时, 通过水垢后到达金属内壁的水大量汽化蒸发并浓缩, 碱度不断上升。但由于水垢的阻挡作用, 水垢下的高碱度水不能充分地交换稀释, 从而导致汽包金属表面在高碱度水中反应, 不断地被腐蚀, 汽包壁不断变薄, 从而导致汽包的使用寿命大大缩短。

三、汽包水质的调节

针对汽包的结垢与腐蚀的不同特点应该对汽包水质进行必要的调节把汽包水质各指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可有效消除或缓解汽包的结垢和氧化腐蚀, 如表1所示。

1. 汽包磷酸盐的调节

原理:一定浓度的磷酸盐溶液在碱性的汽包给水中 (PH9—11) , 可以形成磷酸盐保护膜保护汽包金属内壁不受腐蚀。而且汽包上水中钙离子与磷酸根发生反应会形成松软的水渣可随着汽包的间排排出不形成坚硬的水垢。

调节方法:在生产中用磷酸三钠配成1——5%的溶液由磷酸盐水泵打入锅炉给水泵进口, 再由锅炉给水泵打入合成汽包和转化废锅。汽包上水中的磷酸根保持在15—5mg/L就能较好的保护汽包内壁不受腐蚀。

2. 汽包PH的调节

为了有效避免汽包的沉积物酸性腐蚀和碱性腐蚀, 应该把上水PH控制在9-11的范围内。通过加入磷酸盐的量及加入少量的氨水来控制水质在指标范围内。

3. 汽包二氧化硅的调节

原理:汽包中除盐水水质不良时会引起汽包水质二氧化硅超标。二氧化硅超标会使汽包出来的饱和中压蒸汽不合格, 从而使后续工序使用中压蒸汽的设备受到损害。例如, 会在汽轮机叶片上形成难以清除的硅酸盐沉淀, 降低汽轮机转速影响做功, 严重时会导致汽轮机振值过高发生事故, 所以要控制二氧化硅在指标范围内。

控制方法为:一是严把脱盐水关, 使上水合格;二是提高磷酸根含量提高PH值并加大联排控制水质。

经过各项的调节使各指标都在控制范围内如表2所示:

四、结语

通过对汽包水质的调节可以有效地缓解汽包的结垢与腐蚀, 并能保证所产蒸汽的质量有效的保护汽轮机的安全。所以汽包水质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平时要认真做好调节, 保证设备的完好及生产的连续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上一篇:隔离重症监护室下一篇:成功人士爱读什么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