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2024-05-12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精选8篇)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第1篇

关键词:互联网+,民族地区,传媒专业教育

1 民族地区高校传媒专业发展相对滞后

东部沿海开放城市的高校传媒专业的教学和研究领域早已成熟,针对互联网发展的大趋势,许多高校开始拓展新媒体的研究和教学,将学科和专业重点转向对传统媒体冲击最大的移动互联网领域。但在民族地区,高校的传媒专业却还处在对学科教学的初级摸索和专业领域的建设中,大部分还在忙于师资队伍的组建和建设。就发展程度来说,传媒业发达的地区和传媒业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传媒专业的高等教育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首先,专业教师短缺,人才引进难。以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原毕节学院,下文简称贵工程)为例,作为贵州省毕节试验区唯一一所高等本科院校,学校于4年前才成功申办广播电视学(原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作为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该校广电专业建设发展给民族地区输送传媒人才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学科建设之初,专业教师和教学人才短缺成为困扰学科建设的主要问题。至2012年,经毕节市人才引进专职教师仅1人,在此之前,该专业教师全部为原人文学院汉语言专业再进修的教师及外聘教师,实践课程只有两名专职教师担任教学工作,勉强达到教育部要求的专业合格师生比1:18的标准。随后,贵工程又在全国范围内几经招聘和选拔,截至2015年7月份,已有专业教师10人,基本达到教育部要求的师生比。

其次,初期课程设置照搬东部高校,不接“地气”。因贵工程的广播电视学专业建设之初,主要依托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盲目照搬东部高校课程设置是不切实际的。自该校更名为“应用技术学院”后,各专业都将转型为技术应用型专业。广播电视学专业课程除部分基础理论课程之外,主要是以实践为主的专业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如果不能紧密结合最前沿的媒介发展动向,学校是无法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

此外,硬件设施从零开始,缺少经验。贵工程的实践教学设备和实验室建设也几乎是从零开始,从无到有,由于没有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团队,初期采购的设备还不能满足基本的教学需求。特别是图像处理、视频编辑等课程也都需要配套相应设施、设备。教学硬件落后必然导致专业课程教学水平不到位,学生学得无兴趣。

2 民族地区高校传媒专业发展应注重开拓创新

面临种种挑战,民族地区高校担负西部传媒人才输出的教育责任,在吸取东部发达地区院校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思维,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使广播电视学教学提升到新高度。

首先,积极建设实验室和网络多媒体播放平台。在贵工程,除政府集中最新采购的电脑,非编软件设备之外,与其他兄弟院校一样,学校成立了校园电视台,特批1000平米专用场地用于电视台设施,如录音棚、摄影棚、播放室、非编实验室的建设。其规模和档次在贵州省属高校中遥遥领先。

其次,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创新课程设置。学院应结合“互联网+”理念,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全面型媒体人才。民族地区的传统媒体发展同样面临新媒体的挑战,因此在培养合格的记者、编辑、后期制作人员的同时,还应开设与网络视频、手机社交媒体、信息管理等相结合的课程。在教学中除了教授制作传统媒体节目,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创新制作具备网络传播特性的节目内容。

以贵工程校园电视台为例,师生们不仅把每期校园新闻联播上传至优酷、土豆等国内主流视频网站,还通过微信、微博等手机互动媒体进行节目推送。通过查看每期点击量、播放来源、播放时间等数据信息,分析节目收视情况,从而调整节目内容,进而提高节目质量。这种在网络平台上面向全国推广作品的方法,可以很好地检验教学和传播效果。2015年年初以来,贵工程校园电视台制作的校内新闻联播质量得到大幅提升,点击量和转发量从最初的几十次到现在近万次,得到了地区电视台专家们的肯定。

2015年贵工程首届广电班学生毕业,为毕节地区媒体输送了一批优秀的记者及后期制作专业人员,极大地缓解了地区广电人才匮乏的现状。根据毕节地委、行署公布的《关于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和《毕节地区广播电影电视文化传媒产业发展规划》,可以推算出未来10年毕节需要各种文化传播人才2000人以上。未来,与互联网新媒体相融合的传媒人才需求量还将进一步增大。

3 民族地区高校传媒教师需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民族地区高校传媒专业要实现质的飞跃,必须建立具备创新能力的传媒专业教学与研究队伍。传媒专业教师必须是新思想新理念新风尚的引领者与践行者,尤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惟其如此才能将传媒专业教学水平提高到新的高度。

突破狭隘的故步自封的“三尺讲台”意识,树立大平台、大数据等概念分享及知识互联互通的教学理念。其次,学校应支持专业教师学习掌握互联网时代的新知识、新技能、新技巧,打破原有的老知识、老教案“讲三年”的教学习惯。教师只有成为新思想的践行者,才能更好地帮助民族地区学生开拓视野。比如,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建立自媒体,通过免费和付费2种途径进行内容推广等,通过类似实践,将最新的媒介体验和理论相结合,进而丰富传统课堂的教学内容。此外,教师要尝试与学生全方位地开展教学互动、互粉,成为学生思想上的引领者和知识上的传播者,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最有活力、最能激发学生成长的师资力量。

4 结语

民族地区高校只有打破旧思维,勇于紧跟“互联网+”时代新技术和新媒体带来的新潮流,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开拓创新,才能逐步缩短与东部发达地区传媒教育的差距,从而为民族地区乃至全国各地区输送优秀的传媒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瑛,方艳.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转型探析[J].新闻教育,2015(7).

[2]杨璟,周英静.民办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困境与策略——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原西南大学育才学院)为例[J].重庆与世界,2014(1).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第2篇

1、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建设专业)

(共有:公路与桥梁工程、计算机与公路工程两个专业方向)

1.1、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公路与桥梁工程方向)

本专业是我系最早开办的专业,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国家级高职高专示范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一定的路桥专业知识,具有较强山区公路工程施工与测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面向公路桥梁施工第一线,从事路桥工程施工、勘测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主要课程: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大学外语、工程力学、公路工程施工测量、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筑路材料及试验检测、公路工程地质、公路勘测技术、路基施工技术、桥梁构造、桥梁施工技术、路面施工技术、公路工程造价、公路工程监理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面向公路施工、测绘等生产第一线从事相关的专业技术工作。

1.2、道路桥梁工程技术(计算机与公路工程方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公路工程基础知识,具有基本的算法分析、设计能力和编程能力,能熟练使用路桥专业常用的CAD软件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主要课程: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主要课程有:计算机导论、VB语言、C语言程序设计、办公软件及文字录入、多媒体软件应用、网络与电子商务、数据库运用、公路设计、桥梁构造、交通工程、施工组织管理、公路常用CAD系统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面向公路施工、设计、监理等生产第一线或工程建设管理部门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

2、公路监理专业

(共有:公路工程监理、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两个专业方向)

2.1、公路监理(公路工程监理方向)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公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交通工程等基础知识,具有熟练掌握各种工程实验和工程检测设备的能力,熟悉FIDIC条款,能适应工程建设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建筑材料、土力与地基基础、工程地质、公路工程项目管理、公路工程造价、公路工程、桥梁工程、工程测量、交通工程、公路隧道、公路工程检测技术、工程质量监理、工程进度监理、工程费用监理、公路工程合同管理、公路工程信息管理、全站仪与高等级公路测量、公路建设法规概论、FIDIC条款等。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公路工程施工监理第一线从事相关专业技术工作。

2.2、公路监理(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方向)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公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交通工程等基础知识,具有熟练掌握各种工程试验和工程检测设备的能力,能适应工程建设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主要课程: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工程识图、土质与建筑材料、土力与地基基础、工程地质、工程力学、公路工程、桥梁工程、工程测量、路基路面检测技术、工程质量监理、桥涵工程试验检测技术、隧道施工与检测技术、交通工程设施试验检测技术、公路几何线形检测技术、公路工程试验仪器使用与维护、全站仪与高等级公路测量、公路建设法规概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等。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公路工程试验检测第一线从事相关专业技术工作。

3、工程造价专业(公路方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公路、桥梁基础知识,具有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项目评估、工程造价编制与工程招投标等综合能力,综合素质高,计算机能力强,能适应公路工程建设管理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主要课程: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大学外语、工程识图、工程测量、道路建筑材料、公路工程、桥梁工程、建筑技术经济学、公路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项目评估、工程造价原理与编制、公路工程招投标、运输经济学、路桥检测技术、高等级公路管理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面向公路桥梁建设部门、施工企业、投资公司、工程中介咨询公司、监理公司等部门,从事项目开发、工程评估、投资控制、工程造价管理,工程招投标、工程建设咨询建设监理等相关工作。

4、高等级公路维护与管理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公路、桥梁基础知识,具有工程测量、工程施工基本技能,熟悉高速公路养护、维修、加固,了解交通法律法规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量、工程力学、道路建筑材料、公路概论、高速公路、桥梁工程概论、公路工程检测技术、高速公路沿线设施施工、高速公路机械化施工与组织管理、公路建设法规概论、高速公路环境保护与绿化、公路工程管理、旧桥维修加固施工、公路养护工程常见病害及防治、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损坏分析与防治、高速公路水泥砼路面施工及养护技术、高等级公路养护技术与管理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面向各级高速公路养护中心,从事高速公路监控、养护、维修、加固等技术工作。

5、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一定的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专业知识,具有较强山区公路隧道工程施工与测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面向公路隧道及其它地下工程施工第一线,从事公路隧道及其它地下工程施工、勘测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主要课程: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大学外语、岩体力学、工程制图、道路材料、土质与土力学、工程地质与水文、工程结构、路基路面工程、隧道勘测设计、隧道工程、爆破工程、隧道施工技术、隧道检测、隧道运营管理、电工基础与电子技术、城市道路、施工机电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面向公路工程、市政工程、轨道交通施工第一线从事相关的专业技术工作。

6、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轨道线路设计、轨道线路施工与维修等基础知识,具有轨道交通测绘、施工与检测能力,能适应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主要课程:5门施工基础课程(《工程力学》、《轨道交通工程测量》、《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筑路材料及试验检测》、《工程地质》),5门专业能力课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地铁轻轨线路设计》、《高架结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施工与维修》、《地下铁道》),2门职业能力拓展课程(《轨道交通工程概预算》、《地下施工监测技术》)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第3篇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该文主要选取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参加第三届贵州省大学生运动会定向越野比赛的运动员和公体课中羽毛球俱乐部、排球俱乐部、篮球俱乐部以及户外运动俱乐部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文章的需要,通过互联网、学校图书馆等途径查阅与该课题研究相关的著作、政策文件、期刊杂志等文献资料,通过认真的整理,了解该课题的研究现状,确定实验研究方法和选择实验问卷。

(2)访谈法:通过走访学校里相关方面的学者,辅导员以及户外俱乐部定向越野课的教师,了解定向越野运动的开设情况以及对学生的影响情况。

(3)问卷调查法:采用SCL-90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对四个俱乐部的学生和参加定向越野比赛的运动员进行两个阶段的问卷调查,为确保所发放调查问卷100%回收率,问卷将采用当场发放当场填写并回收的方式。并要求填写调查问卷的学生如实的登记本人的相关信息,以便第二阶段的问卷发放。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统计如表1,表2,表3所示。

(3)运用数理统计法:采用spss17统计软件和一般的数理统计方法将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4)运用对比分析法:将各个数据对照进行统计学比较,找出他们之间的不同。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第一阶段定向越野和四个俱乐部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对比

在开始实验前,将第一阶段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各组实验数据在平均数和标准差方面都比较接近。说明心理健康基本维持在比较接近水平。可以确定这五组的实验对象符合实验的条件。并且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焦虑、敌对等因子分上都接近于2,即接近阳性症状,这说明受试者在这些因子上可能会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病状”。(见表4所示)。

2.2第二阶段定向越野和四个俱乐部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对比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进行第二阶段问卷调查的发放,将获取的数据再次进行分析对比,可以明显的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参加定向越野比赛的运动员和各俱乐部的学生,在各项因子分上相比于第一阶段,都发生了显著的改善,说明参加体育运动在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塑造上有着积极地影响。同时,从数据的对比上看,定向越野在干预某些因子方面确实优于其他运动项目[2](见表5所示)。

2.3实验后定向越野和各俱乐部的心理健康水平对比

为进一步分析定向越野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关系,以及定向越野在干预某些因子方面优于其他运动项目的特点,将定向越野与其他4个俱乐部进行心理健康水平测试比较(见表6)。

2.3.1定向越野和篮球俱乐部的心理健康水平对比

由表6可以看出,除躯体化的因子均分外,定向越野在其余9个项目的因子均分上均低于篮球俱乐部。经t检验之后,心理健康水平在人际关系上两者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在强迫症状、抑郁、恐怖等因子上,两者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O.01);在躯体化、焦虑、敌对、偏执等因子上有差异(P<0.05)。说明,在经过一定周期的训练和学习后,定向越野在心理健康水平上总体优于篮球俱乐部。

2.3.2定向越野和排球俱乐部的心理健康水平对比

通过表7可以看出,在经过t检验之后,心理健康水平在抑郁、焦虑和精神性上两者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偏执等因子上,两者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1);在敌对、恐怖和其他等因子上有差异(P<0.05)。说明经过一定周期的训练和学习后,定向越野在心理健康水平上总体优于排球俱乐部,有多个因子存在着非常显著性差异和显著性差异。

2.3.3定向越野和排球俱乐部的心理健康水平对比

通过表8可以看出,在经过t检验之后,心理健康水平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上两者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在躯体化、强迫症状、精神性等因子上,两者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1);在敌对、恐怖和偏执其他等因子上有差异(P<0.05)。说明经过一定周期的训练和学习后,定向越野在心理健康水平上总体优于羽毛球俱乐部。并在正确的处理人际关系、情绪的调节上发挥着显著地作用。

2.3.4定向越野和羽毛球俱乐部的心理健康水平对比

通过表9可以看出,在经过t检验之后,心理健康水平在躯体化和人际关系上两者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O.001);在抑郁、精神性等因子上,两者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经过一定周期的训练和学习后,定向越野在人际关系上作用优于排球俱乐部,且效果明显,在抑郁和精神性上的作用也比较显著。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定向越野的锻炼价值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参与者的速度与耐力等身体素质。[4]定向越野的训练过程,是周期性,反复性的过程,需要进行较大强度的体能训练和专项训练。因此,锻炼者需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保持良好的心态、坚韧的毅力,去克服训练中的各种困难,在定向越野的运动中收获了良好的身体素质。

(2)作为一项亲近大自然的运动项目,定向越野在改善情绪,丰富情感等方面发挥着积极地作用。传统的体育课,无非是在田径场,篮球场,或者是在相关的场馆进行。固定的场地,固定的环境,并不能完全的激发学生的课堂情绪和学习兴趣。而定向运动开开展的场地可以是整个校园,也可以是在公园或者野外的森林,总之是与大自然相关的户外场所。在参加定向越野的比赛时,参与者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大自然的环境中,在开放的,环境不断变换的空间里去体验大自然带来的轻松、愉悦的感觉。在投入到定向活动的过程中,抑郁、焦虑、偏执等一些消极的情绪得到改善。

(3)作为一项需要思维判断的运动,定向越野在培养大学生判断和分析能力,面对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定向越野的比赛中,参与者要通过借助指北针和地图,寻找方向,分析地图,寻找地图上所指示的各个点标。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除了要加强体能等专项训练外,还需要培养运动员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定向越野比赛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突发的情况,比如在比赛中迷失方向、找不到打点处、打点顺序错误等。因此,这就需要运动员要沉着冷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完成比赛,取得成功。

(4)作为一项体现团结协作能力的运动,定向越野在塑造团队观念,合作精神,人际关系等方面发挥着积极地作用。在定向越野团体赛中,竞争将更加激励。有分工,有合作,个人发挥的好坏将影响到团队成绩的好坏,因此,不论在平时的训练还是在比赛中,都需要队员有强烈集体荣誉感,加强沟通,积极探讨,建立团队观念,合作精神。通过共同的努力,以取得更好的成功。因此,在参与的过程中,能更好的处理好人际关系,减弱敌对情绪。

3.2建议

(1)创新课程内容,培养锻炼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将定向越野运动与趣味游戏相结合,在突出运动项目的特性的同时体现运动的趣味性,增加大学生参与定向越野运动的兴趣与热情。

(2)加强互动,精讲多练。在定向越野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尽量做到知识的精讲多练。这样既可以保障教学效果,同时也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实践,从而获得更加实际的健康效果和状态,投入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

(3)重视定向越野运动,开发定向运动赛事。定向越野运动给大学生带来多方面健康价值,同时也给校园生活,城市运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相关部门应重视和支持定向越野运动的发展,因地制宜,从校园定向越野活动,延展到城市体育运动,通过特定的节日或根据不同的季节,举办定向越野的相关比赛,在烘托节日氛围的同时,推动定向越野运动发展,提高全民健身意识。

(4)加强心理监测,重视个体差异。大学生无论是在学业上,还是就业问题上,甚至是情感方面,都有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和障碍,会在情绪和心理上会产生较大的波动,个体之间也会存在一些好、坏的差异。因此,教师可以在课程进行的不同阶段,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定期或不定期的监测,加强沟通,注重引导。以便在教学的实践中,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需求,灵活的制定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法。

参考文献

[1]徐峰.定向运动在贵州省普遍开展的可行性探索[J].毕节学院学报,2008,26(99):126-128.

[2]刘恒君.定向越野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的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2.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第4篇

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背景下, 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保持高度一致的高职学生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 促进社会和谐, 保障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必须对社会管理创新予以充分的关注, 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另一方面也应该自觉接受社会管理创新, 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带来的强力推动, 以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障的社会管理体制。

一、社会管理创新内涵

社会管理创新, 则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 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 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 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 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和方法等, 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 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 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或者这些活动的过程。社会管理创新既是活动, 也是活动的过程, 是以社会管理存在为前提的, 其目的在于使社会能够形成更为良好的秩序, 产生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高职院校参与社会创新管理的形式

(一) 一年级学生以课程引导开展以认知社会、了解社会的各种社会角色体验等初级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帮残助困、公益劳动服务、社会兼职调查及工作岗位体验, 提高学生环境适应能力、沟通合作能力。

(二) 二年级学生开展与专业相结合的课题调查、相关业务调研、专业服务等中级实践活动。通过开展民生调研、科普知识宣传教育、义务支教支农服务及专业技能学习, 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及其发展趋势。

(三) 三年级学生开展以发展职业与服务社会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为导向的各种专业素质拓展类高级实践活动。通过结合专业方向, 开展创业实践、文化传播、技能培训以及结合专业实习, 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 增进学生的社会竞争与适应能力。

三、高职院校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方法

(一) 转变观念

积极转变观念, 进一步加大与社区组织工作的联系, 以区域联建、片区共建的方式积极推进学院与社区共建合作, 打造以原有组织体系为纵向支撑、以各类共建组织为横向延伸、积极参与社区以虚拟网络为联系平台的“网格化”覆盖体系。

(二) 创新思路

对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而言, 走产学研“校企”合作的道路是很多学校的选择。而将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与学院的发展紧密联系, 确定了将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与社会管理创新相融合的思路, 使其成为校社“零距离”对接的领域, 提出“校社”合作的理念, 极大丰富了产学研合作的内涵, 把学校跟企业的合作拓展到与政府和社会的合作。

(三) 融入社区

1. 共建实训基地

通过尝试,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构建出学院与社区相互沟通的新模式。

(1) 构建出“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 以信息技术教育为载体, 以劳动与技术教育及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为主要活动形式”的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活动基本模式。

(2) 在校内和社区开辟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基地, 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资源, 为学生提供活动的舞台。

(3) 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开发校内资源、社区资源、地方特色资源结合起来, 也与大学生参与社会管理的研究结合起来, 探索出一条工作创新之路。

2. 选派优秀大学生任社区团委干部

经过选举、推荐、考察, 选派优秀学生到社区任兼职团委书记。学院加强和规范派驻社区大学生管理, 明确了工作职责。要求驻社区团干部进一步夯实社区团建基础工作, 使他们能尽快进入工作角色, 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3. 服务社会

(1) 积极参与民生工程, 有效服务青年群体根本需求

在参与社区民生工程中, 广泛了解、准确把握高职学生普遍性的成长需求, 着力解决好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大力服务青年就业创业, 联合社区为学生提供创业平台和就业岗位。

(2) 突出重点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群体, 切实落实帮扶措施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重点是创新和加强对各类社会群体的服务管理。帮扶社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是学院组织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服务对象。以贵阳市观山湖区碧海社区为例, 学院对社区115户空巢老人进行了排查摸底, 收集汇总空巢老人基本情况, 具体落实每月一次的“青春伴夕阳1+1”帮扶行动。

(3) 与绿丝带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 打造学院品牌

学生都有渴望参与各种公益活动、乐于为社会做贡献的积极性, 这一积极性成为调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会的第二个结合点。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 开展社区援助、义务支教、社会公益服务、关心关爱弱势群体、文化科普知识下乡等活动, 在众多的社会实践场所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

总结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社会和谐离不开发展社会事业。如果不关心社会建设, 把社区建设当成“社会管理部门和社会管理人员的事”, 社会建设缺乏“公众参与”的状况将继续, 和谐社会建设必然缺乏坚实社会资源之本。因此, 高职院校应当以社会管理为载体引导大学生提升社会素质, 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积极投身社会管理创新社会建设实践。

参考文献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学习问答编写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学习问答[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12.

[2]杜飞进.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献——略论十八大报告中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新部署[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1) .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第5篇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紧迫性

(一) 生源类型的特殊性对学生管理工作提出的挑战

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不断扩大, 多种形式的招生模式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出现生源的多样化, 既有中职生, 又有高中 (职高) 毕业生, 职业院校的生源在不断增加, 但学生的水平却明显降低, 这为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对于广大学生管理者来说, 高职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差距较大, 其普遍学习积极性不高、基础差、自控能力较弱、思想意识不成熟等, 不采取强制管理可能导致学生走向歧途, 强制管理又会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 如何把握好管理的尺度是学生管理工作研究的重点。因此, 必须从生源类型的特殊性入手解决学生管理的难题。

(二) 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管理工作提出的挑战

近年来, “校企合作”已成为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实用型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 新型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也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模式创新的体现。但是, 随着“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推进, 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应对: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冲突, 学生校内学习和校外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矛盾;需要解决: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学习和工作双重压力, 如何帮助学生适应学生和公司职员双重身份, 如何规避校企合作下开放的企业化校园环境对学生的负面影响等问题。以上便是学生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新挑战, 也是传统学生管理工作力不能及、急需创新之处。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 管理理念的落实不足

当前, 多数研究者都提到学生管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并且大多数高职院校也都把“以人为本, 以生为本”作为教育和管理的起点。但是在具体工作的贯彻落实上却无法做到“以生为本”, 还停留在学生是管理对象, 学校和教师是管理者的角度, 强调对学生的约束和规范, 忽视学生个体的需求。比如:因高职院校的学生整体素质偏低, 多采用“被动式”管理制度, 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过于严格苛刻, 忽视人性化管理, 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高职院校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不足, 就过分泛化辅导员的职责, 依靠“万能”辅导员管理, 限制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

(二) 管理体制模式的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改革发展方兴未艾,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也多处于探索阶段, 基本都还是借鉴普通高校管理模式, 学生管理体制和模式还比较单一。高职院校采用传统的“学生工作处——系部主管学生工作副书记——辅导员”、“专业——班级——辅导员”三级管理模式, 这种以辅导员为中心的“上至下派”的管理模式有利于各项管理纪律和规定的发布实施, 满足了院校在管理上的便利性, 但单纯“上传下达”的管理方式也使得管理工作被严重固化, 缺乏灵活性, 更忽视了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特点, 缺乏自身的特色, 管理效果也不甚理想。

(三) 管理队伍的非专业化

由于我国辅导员职业终身化, 辅导员工作专家化也是近几年才提到, 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背景复杂, 真正精通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思政教育、管理学等的人才并不多, 管理上多以经验为主较为混乱, 所以管理队伍在职业能力上还有待加强。此外, 由于学生整体素质不高以及学校管理发展的滞后, 高职院校的管理人员肩负重任, 几乎所有工作落到最后都是学生工作, 工作繁杂, 事务巨细, 辅导员工作被万能化, 增加了管理者的压力, 也限制了管理者在管理上的横向沟通和创新。

三、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实践——以贵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在新形势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挑战下, 不断探索和创新学生管理工作的理念、制度、模式和方法, 具体表现为:

(一) 以生本理念为基础, 创新学生管理工作理念

贵州职院总结长期的学生管理工作经验, 认识到要将“以人为本”落实到学生管理工作实处, 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 实施生本管理。要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贯穿到学生管理工作中首先就要改变学院管理者处于“管理”的地位, 转变管理方式, 提高服务意识, 将工作重心从整体管理向个体服务转变, 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基于这一想法, 贵州职院结合自身发展情况, 借鉴国内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经验, 于2014年6月成立了“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中心。

贵州职院学生事务中心通过直接面向全体学生服务的“一站式”办事大厅, 设立多个行政部门参与的服务窗口, 为学生提供政策咨询、学籍查询、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后勤服务等事务咨询和办理, 打破了以往学生办事“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尴尬局面, 充分考虑对学生个体需求的满足, 让学生从“被动式”管理感受到管理的“人性化”。其次, 服务中心承担着学生意见和建议的报送任务, 随时接待学生来访, 通过网上留言、大厅留言薄、各办事窗口反馈等渠道收集学生信息, 及时反馈给校方, 让学生能够直接参与到学校的管理, 充分发挥了学生作为管理主体的作用。此外, “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中心通过“各职能部门——学生”两个工作环节, 打破了传统三级管理模式下, 部门分散、工作任务重的困境, 减轻了辅导员的工作压力, 给辅导员腾出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关心个体学生, 学生管理工作更加灵活和便利, 有效提高了管理效果。

(二) 推行系统的养成教育方案, 丰富学生管理工作内容

生源多元化是当前也是未来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贵州职院立足实际, 从生源普遍学习基础和学习自觉性比较差、自我管理能力不强等特殊性入手, 推行了一套详细的“养成教育”管理内容, 通过“规范约束——自我管理”这一半开放的管理模式对学生实施人性化管理。贵州职院的养成教育贯穿学生整个职业教育三年, 注重学生主体性教育:大一, 以《贵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一日行为规范》为标准, 通过规范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行为习惯, 如:早操、早晚自习、寝室文明卫生等, 使普遍素质不高的高职学生, 通过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大二, 以学长制为主, 通过高年级学长学姐在治学、行为、道德上的榜样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低年级新生, 有效地推动了高职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养成。大三, 以专业技能、心理健康、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等为主要内容, 通过职业技能大赛、各系部特色文化活动节、校园社团文化节等培养高职学生走向社会后应具备的各种能力和素质。

(三) 建立校企混编的学工队伍, 创新学生管理工作队伍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发展比较成熟, 基于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 根据需要建立了校企混编的学工队伍, 应对“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管理工作提出的挑战。贵州职院的校企混编学工队伍, 是除辅导员直接管理学生外, 还安排学校专业教师兼职班级班主任, 聘请企业管理者、工程师为学生职业导师。根据校企合作下高职学生的课程设置, 学生校内学习阶段, 以辅导员、专职教师担任的班主任管理为主, 企业职业导师定期为学生做行业发展指导、专业讲座, 开展行业相关活动, 宣教企业文化, 指导学生职业规划等, 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 促进学生更快地适应工学结合的学习模式。学生校外顶岗实习阶段, 以企业职业导师、实习指导老师管理为主, 承担学生日常管理、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 企业导师以更加专业的角度帮助学生适应职员身份、工作压力、企业文化等, 此种方式有利于企业自主灵活的管理学生, 采用多维度的评价体系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 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

(四) 创建高素质管理队伍, 创新学生管理工作能力

贵州职院历来重视辅导员的培养和发展, 针对目前辅导员队伍专业背景复杂, 专业技能有待提高;日常工作繁杂, 工作的专业性不强;工作囿于传统的三级管理链模式, 缺乏横向的沟通和交流等问题, 贵州职院通过举办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和辅导员沙龙活动等, 旨在创建一支学习型、研究型学生工作团队, 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能力。贵州职院每年举办以“辅导员之声, 引路人之梦”为主题的校级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 大赛分专业基础知识笔试、博文写作、主题班会视频展示、谈心谈话、主题演讲五个环节, 通过以赛代训的方式, 增强了辅导员自主学习的意识, 有效地推动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有力地提升了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此外, 贵州职院每月一次的辅导员沙龙活动, 为辅导员构筑了一个开放性、研究性、学术性的交流平台, 通过专题讲座、游戏活动、主题讨论等使辅导员能够在同行的交流中探索问题、共享成果, 在专家讲座的指引下拓宽视野、开阔思路。

(五) 探索学生自主管理模式, 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模式

高职院校传统的以辅导员为中心的“上至下派”的三级管理模式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明显的改变, 贵州职院针对学生管理模式和体制单一的现状, 不断探索学生自主管理的学生管理模式, 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2014年成立的“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中心, 服务中心直接聘任学生担任部分工作人员以及服务中心直接承担学生意见的向上反馈, 有效地将学校教育管理引发的外部压力转化为了学生自我管理的内在动力, 促进了学生的自我管理。2014年贵州职院首次推行的学长制管理模式, 可以说既是在学生管理工作上的一次大胆尝试, 也是在培养学生自主管理模式上的“破冰”之举。此外, 以贵州职院商贸系为代表的学生特色实训基地的发展,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 也在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上起到了促进作用, 当前商贸系在校开办的咖啡馆和海淘店已成为贵州职院的一大亮点。

四、结语

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采取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模式对提升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贵州职院学生管理工作上的改革和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 以上文字浅析了贵州职院在学生管理工作上的创新实践, 希望对其他高职院校有借鉴作用。总之,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 学生管理工作要全面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充分关注学生个体的需求, 提高服务意识, 将学生纳入学校管理的主体工作中, 强化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进一步提高管理队伍的素质, 争取开创崭新的学生管理工作局面。

参考文献

[1]高振发.高职院校生源多元化背景下的学生管理创新[J].教育与职业, 2015 (24) :33-35.

[2]刘东风, 王养森, 陈小波.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创新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2013 (11) :70-74.

[3]时倩, 徐小柏.以人为本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探析[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03) :77-79.

[4]宋红丽, 迟沂军.基于生本理念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创新实践——以山东理工大学为例[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1) :98-101.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第6篇

一、整理人事档案的目的、意义

1. 有利于干部队伍和师资队伍的建设。

自2001年8月四校合并后, 我院二级机构尚未建立健全, 中层干部队伍也待配备, 2008年8月以来, 先后配备副县级岗位干部19名、正科级干部40名、副科级干部31名。在中层干部如何配备、适合哪个岗位方面, 人事档案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 为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提供可靠的材料。

2. 促进学院工作和谐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建立健全人事档案, 符合科学发展观核心要求,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实用性。整理后的人事档案各项信息系统、准确, 便于全面真实地了解一个人, 可操作性强, 如“两龄”的确定, 利于把握职工退休、晋职晋升、工资档次确定等, 减少矛盾和纠纷, 利于学院工作和谐发展。

3. 确保信息录入的可靠性、科学性, 提高档案的利用价值。

把已确认的姓名、年龄、工龄、民族、籍贯, 汇总成全院职工基本信息表, 便于职工今后填写各类表格的准确、一致。同时使学院上报人事、职称等报表时能有统一的职工基本信息项, 以提高人事档案利用的可靠性、科学性、价值性。

二、我院整理人事档案的几点措施

1. 摸清全院人事档案基本情况。

我院于2001年8月, 由原黔东南州卫校、黔东南民族农校、黔东南州财校、黔东南州林校四校合并而成。在合并前原四校对人事档案没有自主管理权。学院组建后, 人事档案管理实现了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变。档案整理初期, 我们到四个校区和各自主管单位———州卫生局、州农业局、州财政局、州林业局进行人事档案收集, 共收有751卷人事档案 (均为“袋子档案”) , 其中在职职工441卷、在职合同制职工52卷、离退休职工222卷、死亡职工36卷。这些档案普遍都是零乱的, 不分类别、无序堆放在一起, 甚至还有材料“张冠李戴”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 我们工作组集思广益, 开动脑筋, 拟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 明确职责和整理步骤, 按照做准、做细、做全的要求, 对全院职工档案进行清理。

2. 统一标准, 统一要求。

因整理人事档案的工作人员大都是从各部门抽调的, 新手多, 对“人事档案”的概念、内容、收集、分类鉴别、整理、录入等都不熟悉, 为达到科学化、系统化、标准化, 我们从以下方面作统一标准和要求。 (1) 抓收集。根据个人档案情况, 要求十类档案收集齐全、完整, 甚至干部履历表中填写的“进修”项和“奖励项”的支撑材料都追交补全。 (2) 抓分类鉴别。将收集起来的人事档案进行鉴别分类。准确划分有价值的十类档案, 类别互不混杂。把没有利用价值的档案材料剔除, 如手续不完备的材料、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登记表 (因有年度考核登记表) 以及非正式的材料等。 (3) 抓录入。录档案目录时, 要求简明、扼要、准确, 如在一本案卷中学历就有几种层次, 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等, 应写明各学历层次, 一目了然。对于专业技术职称, 应将初、中、高级职称评审表、资格证书、聘任证书等材料, 按照职称系列名称和等级进行录入。对表彰材料, 直接录表彰奖项等, 对所有目录均做到准确录入具体题名, 才能起到检索的作用。 (4) 抓材料的编排顺序。每类材料先放什么、后放什么, 怎样排序, 怎样编页, 录一份材料时, 对于有几个不同时间的材料, 都作统一的要求和认定标准。

3. 以“姓名”为中心进行“五查”工作。

整理人事档案时, 以“姓名”为中心, 进行“五查”工作。一查档案材料是否收集齐全、完整。二查每一类有没有装错他人的材料, 避免“张冠李戴”。三查同名、同音的“姓名”, 比如分类时发现我院“陈朝霞”的个人档案掺入另一个“陈朝霞”的个人档案中, “王晓琴”的档案掺入“王小琴”的个人档案中, “王治忠”的个人档案混入“王明忠”的个人档案等。只要细心把握每个人的年龄、参加工作时间、学历、籍贯、所从事的工作岗位等, 就很容易区别。四查所录“姓名”项是否准确。五查对整本案卷的所有材料“姓名”项, 进行再次核对, 确保准确无误。

4. 核对“五要素”。

(1) 核对“姓名”要素。看整个案卷材料是否有填错姓名的, 包括曾用名和同音异字等, 对姓名信息有矛盾的, 需要本人写说明, 对后来改换姓名的需要户口和身份证作为支撑材料, 并附本人说明, 入档第一类。 (2) 核对“年龄和工龄”要素。有部分档案是“年龄”越填越小, “工龄”越填越长, 对“两龄”前后填写有矛盾的, 按有关政策文件拟写认定说明材料后入档第五类。 (3) 核对“民族”要素。有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混填的, 有开始是“汉族”, 后改成少数民族的, 也有的“汉族”与“少数民族”混填的, 前后材料矛盾、不统一。对材料中出现民族填写矛盾的, 属少数民族混填的, 要求其以填有民族信息最早一份材料为依据写出确认说明材料入档第五类;对于汉族与少数民族混填的, 又不能出具民政局材料的, 要求其写出放弃少数民族确认为汉族的说明材料入档第五类。 (4) 核对“籍贯”要素, 有填出生地籍贯的, 有填祖籍的, 对填写前后有矛盾的, 需本人核实。 (5) 核对“准确”要素。对整本案卷逐页审查是否有涂改伪造, 是否有张冠李戴, 各类材料是否齐全完整, 复印件是否审验并加盖公章, 分类是否准确, 材料编号是否连续, 目录页是否倒装或漏装等, 并按要求加以纠正。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第7篇

学生规模的扩大给职业院校的学生管理等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目前, 职业院校学生有两个来源:一是高中生源, 一般是高考招生中录取了一本、二本、三本、普通专科学校之后, 再录取为职业院校的;二是中职生源, 其基础知识和行为习惯有待改进。面对这样一群职业院校学生, 对职业院校的教师要求较高, 特别是对职业院校新引进教师的挫折承受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在此背景下, 对职业院校新引进教师的心理进行研究很有必要。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对象

贵州某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新入职182名教师 (包括已经离开职业院校教师岗位的19人) 。

(二) 方法

访谈法、问卷法、档案研究法和文献查阅法。

1. 访谈法

从入职时间、学历、工作部门、工作表现四个方面, 用分层抽样的方法, 从182名教师中选取16名教师作为访谈对象, 如表1所示。

2. 问卷法

2014年12月份, 在梳理16位教师访谈资料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分发问卷182份, 回收有效问卷179份。调查情况如表2所示。

调查结果分析:对179份有效问卷调查数据统计表明, 选择“很大程度上有这种情况及所占比例”在五个选项中都是最高的, 选择“完全符合及所占比例”排在第二的位置, 比例较高, 验证了对16名新引进教师心理发展历程访谈的结果。

3. 档案研究法

(1) 心理档案法。在新入职的182名教师中, 有4人向心理咨询中心寻求过帮助。在征得本人同意, 隐去其真实身份, 遵循保密原则的情况下, 查阅了他们的心理档案和相关案例记录。目的是找到他们入职职业院校后心理发展的完整历程, 特别是他们经历心理挫败背后的深层原因, 以找到有针对性的社会支持系统。

(2) 业务档案法。为了了解贵州某一职业技术学院近些年新引进教师的整体情况, 在学院组织人事和教务部门查阅了近些年教师引进、辞职、管理情况。详情如表3所示。

(3) 文献查阅法。查阅了大量有关职业心理、教师心理健康、职业院校教师心理健康、职业院校新入职教师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文献。结果表明:国内有关心理发展历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和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心理指导等方面, 缺少对职业院校教师的研究, 特别是职业心理指导体系。但在现有不多的文献资料中, 对职业院校新教师心理发展历程的描述基本与本研究所得的结果吻合。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上述调查研究, 可归纳出职业院校新引进教师心理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高期望心理、高热情心理、不愿相信现实心理、抑郁心理、直面现实心理的心理发展历程。

(一) 高期望心理

20世纪末, 我国开始实施高等教育院校扩招政策, 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由“升学难”骤然转变为“就业难”, 包括职业院校在内的高校教师的吸引力有所提升。2009年9月11日, 南方日报一项调查显示, 七成的“白领”愿意当教师。2009年智联招聘在为期一周、4 000职场人参与的特别调查中, 大学教师是首选职业, 比例为22.6%。在他们看来, 教师工作有尊严、有社会地位、有寒暑假、待遇不断提高、风险少、稳定、有保障。特别是对一名大学本科生来说, 高职院校教师学历、学位的竞争压力较低。在回收的179份有效问卷中, 对“在你被确定录用为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后, 期望值高吗?”的回答, 选择“很大程度上有这种情况”和“完全符合”的人数共为147人, 占82.12% (见表2) 。这种高期望心理从确定被职业院校录用一直持续到正式上班。

(二) 高热情心理

新入职教师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对工作充满激情, 对发展充满期望, 对成就充满憧憬。在高期盼心理支配下, 热情高涨、充满激情, 对工作勤恳、主动、用心、执着、细心、耐心。做行政工作, 会主动干活;做辅导员工作, 会忘我投入、全身心地与学生打成一片;做教学工作, 课前会认真地备课, 课堂中认真细致教学, 课后总结反思。在回收的179份有效问卷中, 对“你正式来职业技术学院上班, 对工作有热情吗?”的回答, 选择“很大程度上有这种情况”和“完全符合”的人数共为136人, 占75.98% (见表2) 。访谈收集到的资料显示, 这个时期持续不会太长, 大多数教师在一个月左右。

(三) 不愿相信现实心理

职业院校新入职教师在高热情心理阶段付出热情、劳动、汗水, 但是他们得到的结果往往是不尽如人意的。在行政方面, 他们越主动, 可能越有干不完的工作, 得到的指责可能越多;在辅导员方面, 对学生忘我奉献, 得来的可能是少部分学生对新任辅导员的不尊重, 导致班级的正常秩序无法维持;在教学方面, 兢兢业业的教学, 得到的可能是部分学生上课睡觉、吵闹、用手机上网看电影。职业院校新入职教师在高期望、高热情心理支撑下, 一时难以接受现实, 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使他们采用了潜抑或压抑的心理防御机制。潜抑或压抑是指自我把不能被意识所接受的或具有威胁性的思想、欲望、情感或冲动压抑到潜意识领域中, 以保持心境的安宁。因为他们如果相信以上的事实, 对自己的高期望、高热情心理是一个极大否定, 会产生挫败感。在回收的179份有效问卷中, 对“就你目前的岗位, 产生过“不相信现实”心理吗?”的回答, 选择“很大程度上有这种情况”和“完全符合”的人数共为89人, 占49.72% (见表2) 。访谈收集到的资料显示, 这个阶段持续两个月左右。

(四) 抑郁心理

理想是美好的, 现实是残酷的, 职业院校新入职教师在不断受挫的打击下, 梦想终会破裂。当他们面对现实时, 也是他们高期望心理、高热情心理破灭的时期, 获得的是挫败感。挫败感积累到一定程度, 职业院校新入职教师就出现了抑郁心理。教师本人表现为情绪低落、情感淡漠、思维迟钝、意志活动减退, 如满面愁容、眼下垂、沉默寡言;食欲差、消瘦;悲观、无用感;自卑、缺乏自信, 自我评价低下;绝望、消极、社会退缩。部分适应不良的教师由于外部的挫败感, 心理上采取了一种收缩、转向内心的做法, 沉浸在自我痛苦的、不能自拔的精神世界中。抑郁心理, 在职业院校新入职教师中普遍存在, 只是轻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因人而异。在回收的179份有效问卷, 对“初次走上职业院校教师岗位, 有过情绪低落或抑郁吗?”的回答, 选择“很大程度上有这种情况”和“完全符合”的人数共为109人, 占60.89% (见表2) 。访谈收集到的资料显示, 时间一般持续四个月左右。

(五) 直面现实心理

当人们遇到挫败时会出现紧张、沮丧、烦恼或愤怒, 其原因是自身对事情的认识出现偏差, 理想与现实距离太大, 不能正视客观世界里的一切。这时, 是人们直面现实的开始。职业院校新入职教师在经过抑郁心理之后, 基本上都能实现自我恢复。他们这时能够客观地看问题, 比较全面地分析作为一名职业院校教师的利与弊, 做决策时也能够更符合实际。在回收的179份有效问卷, 对“在体验到职业院校职场的真实感受后, 能够调整心理状态、直面现实吗?”的回答, 选择“很大程度上有这种情况”和“完全符合”的人数共为131人, 占73.18% (见表2) 。在这种心理支配下, 他们可能会采取以下某一种行为:

1. 离职

在经受了短时的职业院校教师的酸甜苦辣之后, 有知识、有技能、有才华、有闯劲、好冲动、不愿受约束的新引进教师, 可能会选择辞职, 另谋职业。他们采取了逃避的心理防御机制。职业院校教师的体验将会是他们再就业、创业时的宝贵财富。贵州某一职业技术学院近些年新入职182名教师, 离职19人, 占10.4% (见表3) 。

2. 消极面对, 拖延应付

对于少部分职业院校新引进教师, 他们无闯劲、无门路、态度消极, 采取的应对策略是:消极面对, 拖延应付。他们会继续留在教师岗位上, 但敷衍了事,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对工作的态度是能拖则拖, 能应付则应付, 能躲则躲。还埋怨说, 职业院校学生素质太差了, 管理太混乱了, 采用了合理化的心理防御机制。合理化是指个人遭受挫折或无法达到所追求的目标, 以及行为表现不符合社会规范时, 给自己找一些有利的理由来解释, 最典型的是酸葡萄和甜柠檬心理。根据调查结果, 贵州某一职业技术学院消极面对、拖延应付的职业院校新入职教师约有25人, 占182人的13.7% (见表3) 。

3. 积极面对, 不断总结

对于大部分职业院校新引进教师而言, 在经历极大心理反差之后, 他们都能回到现实, 调整心理, 采取积极的、建设性的行为去面对来之不易的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在行政方面, 他们学会了服从命令, 学会了委婉拒绝, 学会了人际相处的技巧;在辅导员方面, 懂得保持热情、拉近与学生距离的同时, 还保持自身的威信, 寻求管理学生的最佳方法;在教学方面, 采取了务实的、学生可以接纳的、保持合理期待的心理策略, 能够更有效地上好每一堂课。他们采用了升华的防御机制。升华是指个体将原有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要求的原始冲动和欲望, 以符合社会标准的行为去表现, 从而获得社会认可。在贵州某一职业技术学院, 这种积极面对、不断总结的职业院校新入职教师大概有138人, 占182人的75.8% (见表3) 。

三、研究建议

(一) 加大建设“专门培养职业院校教师机构”的力度

目前, 中国专门培养、培训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不多, 只有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为首的寥寥几所。在综合性大学下设二级“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也较少。然而,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教育各占半壁江山是我国教育追求的合理布局。如此庞大的高等职业教育, 对师资的需求同样是庞大的。我国应该在综合大学, 特别是师范大学建立“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这样的二级学院, 同时, 争取在每个省至少建设一所“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为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专门的师资。这些“专门培养职业院校教师的机构”与普通的师范大学至少应该有以下两点不同:一是培养的人才应该是更加注重技能, 将来很容易向“双师型”教师发展的人才, 这是由职业教育的技能性决定的;二是培养的人才能很好地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 用理论指导实践,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二) 有针对性地对职业院校新引进教师进行岗前培训

职业院校属于高等教育范畴, 所以在对职业院校新入职教师进行岗前培训时, 一般他们与普通高等院校的新入职教师一起进行。岗前培训的学习科目有高等教育学、教育法律法规、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管理学等。这些教材都是针对普通高等教育编写的, 不适合职业院校的实际。为了尽快改变职业院校新引进教师心理发展历程的现状, 在短时间内见效的做法是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岗前培训, 了解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现状, 特别是了解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行为、语言特征和职业院校教师的辛苦程度。这样可以降低他们的期待, 降低他们在面对现实时的抑郁和挫败感。

(三) 实行严格的“老带新”制度

目前, 由于缺乏专门、正式培养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职业院校新入职教师的来源也渠道广泛, 有的甚至不是普通师范大学的毕业生。面对这些教育心理学理论不足、更没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实践经历的新入职教师, 使他们能够较快适应工作的最佳、最可取的办法是指定一名本单位有经验、有成绩、有精力、有责任心的老教师对新入职教师进行“一对一”的帮带活动, 手把手地培养、手把手地指导、心连心地帮助、心连心地滋养, 这样能使职业院校新入职教师尽快地适应职业院校的行政、辅导员和教学的工作需要。

(四) 重视职业院校新入职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 职业院校教师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 其心理健康不仅直接影响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 而且对正处于个性形成与发展时期的职业院校学生也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 职业院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已经成为高等院校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对职业院校的教师来说, 自我效能感的提高,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重要的地位。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教师自信的表现, 影响到教师的行为取向、坚持性和努力的程度。如果职业院校新入职教师的自我效能感高, 他们就乐意从事职业教育这一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 积极调整自我的情绪。所以, 通过无条件积极关注、分享新入职教师的成功经验、进行恰当的教学归因, 是提高教师效能感的有效途径。

(五) 以适当待遇留住优秀的职业院校新入职教师

前面提到贵州某一职业技术学院近些年新入职的教师有10.4%离开了职业院校工作岗位, 有13.7%的教师以消极的态度应付教师工作, 有心理原因, 但待遇问题不容忽视。职业院校普遍经费不足, 教师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 教师经济待遇普遍偏低。由于地方政府对职业院校的教育经费投入较少, 职业院校的生均经费没有像本科院校那样落实到位, 加之各职业院校自身造血功能低下, 很多地方职业院校或民办院校所需的经费完全依赖招生这个单一渠道, 因而职业院校普遍经费紧张。调查发现, 有些职业院校新入职教师在进职院当教师之前在一些单位工作过, 与职业院校教师在经济收入、辛苦程度、付出和压力方面做对比后, 这些教师就会选择辞职。

摘要:通过谈话法、问卷法、档案研究法和查阅文献法, 对贵州某职业技术学院新入职教师进行调研分析。结果表明, 新入职教师要经历高期待、高热情、不相信现实、抑郁、直面现实五个心理发展阶段。针对出现的问题, 提出了加大建设专门培养职业院校教师机构的力度、有针对性地对职业院校新入职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实行严格的“老带新”制度、重视职业院校新入职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以适当的待遇留住优秀的职业院校新入职教师的建议。

关键词:职业院校,新入职教师,心理发展历程

参考文献

[1]袁晖光.大学生就业难本质探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2) :67.

[2]朱永祥.农村教师的激情待点燃[J].课程教材研究, 2012 (10) :61.

[3]曹世民.疲惫教师的心理防御机制[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3) :46.

[4]郭爱鸽.教师的应激与控制策略[J].教育探索, 2005 (8) :109-111.

[5]王浩.挫折的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及善待挫折的自我对策[A].经济生活.2012商会经济研讨会论文集 (上) [C].2012年中国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2012:220.

[6]梅罗丰.心理防御机制意识成分研究[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009.

[7]张晔, 徐鑫鑫.职业技术院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分析探究[J].时代经贸, 2014 (3) :334.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第8篇

一、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

学校骨干教师和企业师傅,以服务贵州省大数据、信息产业为出发点,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订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一学年),学生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采用项目化教学。企业师傅以讲座的形式,介绍行业企业的发展、工作岗位、生产流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阶段(第二学年),学生学习专业主干课程,培养专业技能,初步进行岗位体验。在校内实训基地,教师与企业师傅组织学生完成专业技能训练。单片机应用技术、高频电子技术、自动检测技术等专业主干课程,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项目教学方式。第三阶段(第三学年),顶岗实习。

二、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几点具体措施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与现代学徒制相融合

现代学徒制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求课程的开发要基于实际的岗位生产流程以及岗位工作内容。我院电子信息类专业主干课程,均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化教学,学生在完成项目训练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了解岗位任务、提高职业技能。例如,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选取五个项目:点亮LED灯、流水灯的制作、秒表的制作、LCD广告牌设计、智能环境温湿度检测。每个项目都是一个真实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的生产过程:提出任务、分析任务、PCB制版、硬件焊接、编写程序、整机调试、项目报告及评价。

(二)建立导师制校内培训基地

现代学徒制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在培养学生实训环节时采用导师制。校内实训开设电路分析综合项目训练、模拟电子技术综合实训、数字电子技术综合实训、电子产品设计综合实训等实训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设计、实践的能力,每个实训均采用小班制,选取2~3个校内“双师型”教师作为导师。同时,还依托我院的网络中心,作为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的校内实训基地。网络中心工作人员作为导师,指导学生从事网络维护、计算机组装、交换机维护等工作任务。企业选取部分优秀学生,实行企业和学校双导师培养,企业为这部分学生发放生活补助。网络中心选取工作认真、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勤工助学岗:无线AP巡查员、语音广播巡查员、中心机房巡查员。

(三)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现代学徒制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学生从学校顺利走向工作岗位的重要平台。贵阳永青仪电科技有限公司、贵阳海信电子有限公司、贵州讯鱼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十多家公司与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签订三方就业协议。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生产,全面了解行业企业的岗位工作内容,在导师(师傅)带领下进行技能的训练和强化,逐步由“学徒”过渡到“熟练工”。学院分配专业教师定期进企业指导学生,校内导师主要负责理论辅导、心理疏通、生活问题。企业导师(师傅)和学校导师(教师),共同对学生的实际操作、顶岗实习报告完成情况进行跟踪和评价。

(四)考核与评价体系

我院采取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全方位立体地对学生职业能力进行考核。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教学课程和技能实训,采取过程化考核模式;公共基础课程采取行为考核、理论考核等传统考核方式;顶岗实习采取校内校外双导师共同考核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导和指导学生获取电子行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企业评价是衡量培养人才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我院每年组织教师调研毕业生的工作情况,把企业对毕业生的具体评价明细进行汇总、分析,并反馈到人才培养模式中,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完善和修订。

参考文献

[1]陈益飞.高职机电类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6(1):38-40.

上一篇:小学生朗读能力培养下一篇:丝瓜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