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诗歌范文

2024-05-07

山水诗歌范文(精选4篇)

山水诗歌 第1篇

一、王维山水诗诗中有画, 清新自然

王维是一位诗歌、绘画、音乐、书法兼长的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 他在诗歌创作时, 比一般诗人更能精确地、细致地感受到和捕捉到自然界美妙的景色和神奇的音响以及大自然的千变万化, 并将之诉诸笔端。也更会用辞设色, 注意诗歌音调的和谐。所以在他的诗中, 有画的意境, 有音乐的流畅, 有书法的变化。苏轼评价为“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史鉴类编》则将王维的诗称为“有声画”, 说“王维之作, 如上林春晓, 芳树微烘, 百啭流莺, 宫商迭奏”。

具有这一意境特点的诗, 以他隐居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生活时写的一批山水田园诗表现最为突出。此时的王维, 进取之心和用世之志逐渐消减殆净。请看《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描写秋日傍晚雨后的山村风光。随意挥写, 语出自然。在这首诗里, 空山雨后的秋凉, 松间明月的清光, 石上清泉流动的声响, 浣纱归来的女孩子们在竹林里的笑声, 小渔船缓缓穿过荷花的情态, 都和谐完美地交织在一起, 像是一幅清新秀丽的有声画, 又像是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曲。从“空山”、“明月”、“翠松”、“清泉”、“浣女”、“渔舟”等意象组成的秋夜图中, 我们仿佛呼吸到了雨后清新的空气, 听到了诗人希望远离俗尘、回归乡村质朴生活的心语。清新、明净的暮秋意境, 令人有心胸荡涤之感。

再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 秋水日潺。倚仗柴门外, 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 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 狂歌五柳前。

寒秋时节, 山色变得越来越苍翠, 溪水却日复一日潺潺流淌;日近黄昏, 诗人拄杖立于柴门之外, 聆听暮蝉的鸣叫;渡头上夕阳正要落入水中, 村庄里一股炊烟徐徐升起;这时醉酒的朋友来了, 在我面前狂歌。寒山、秋水, 一动一静;落日、孤烟, 一上一下;倚仗听蝉的老人、醉酒的朋友, 一个悠闲、一个不羁;再配上山涧溪流的水声, 暮蝉的鸣叫声, 醉酒人的狂歌声……这不光是一幅静谧优美的山水田园图, 更是一部有声有色的电影。意境闲适、率性、有趣, 浑然一体。

二、王维山水诗情景交融, 浑然天成

王维山水诗写景如画, 在写景的同时, 不少诗作也饱含浓情。王维的很多山水诗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 表现自己的闲适生活和恬静心情。如《田园乐七首》其六曰:

桃红复言宿雨, 柳绿更带青烟。花落家僮未扫, 莺啼山客犹眠。

在优美的景色和浓厚的田园气氛中抒发自己冲淡闲散的心情。

还有如《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 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 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 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 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 怅然吟《式微》。

这首诗像一幅田园风景图, 从细微处入笔, 捕捉典型情节, 抒发无限深情。

在王维属于写境的诗中, 总是善于找到客观景物与主观感情的契合之处, 并在描写客观景物的同时, 也把主观感情表现出来, 达到情景交融。

三、王维山水诗幽寂静谧, 禅意盎然

王维的母亲是个佛教徒, 他从小就受到禅宗思想影响, 丧妻后他即独身修身参禅, 中年以后的宦海沉浮使他潜入空门, 晚年的他则干脆“万事不关心”了, 唯有参禅悟道。所以他的山水诗和酬赠诗中常常透出几分深远玄妙的禅意。王维诗中最爱用“静”、“澹”、“远”、“闲”一类字样, 还有“禅”、“寂”、“空”、“无”等佛家用语, 他能够用静定从容的闲适心情, 去观察大自然, 抒写于笔端, 作成绝佳的诗句。他对于禅理的玩味与修习, 使他常以一位禅者的目光览观万物, 然后将禅理化于聪慧澄明的审美感觉, 创造出其他诗人所难以企及的静美、澄旷、寂悦。特别是他在描写大自然中一刹那间的纷纭动象, 是那样的清净与静谧, 禅韵盎然。

在王维的诗中, 禅味最浓的要数作于辋川的那些诗。如《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诗人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长啸, 无人知晓他的存在, 只有明月来相伴。大自然最了解他内心的孤独, 明月的清辉带给他一种寂静的快乐。竹林、明月与诗人情景相照, 情趣高雅, 意境优美, 达到了物我合一而物我两忘、禅意与诗情水乳交融的境界。

还有《鹿柴》也是这样的: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空山里寂静无人, 只听见深林里飘荡着断续的人声, 一缕夕阳透射在密林深处的青苔上, 是那样的恍惚而凄清。这正是王维所追求的那种远离尘嚣的空寂的境界, 虽然孤独, 却也蕴藉。清代王渔洋说, 王维的这类小诗“字字入禅”, “妙谛微言, 与世尊拈花, 迦叶微笑, 等无差别” (《蚕尾续文》) 。也就是说, 王维的这类山水诗具有禅趣、禅悦、禅味, 言有尽而意无穷, 传达出了禅的意蕴。自然, 也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山水美景的独特品位。

当然, 王维直接以禅语入诗的诗歌, 更是充满了禅意。如《过积香寺》:

不知积香寺, 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 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 安禅制毒龙。

前六句写诗人寻访积香寺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 “古木”“无人径”、“何处钟”突出了山的“深”、寺的“僻”, “咽”、“冷”二字则更见山之幽、之深, 寥寥数字营造出幽静空寂静的意境。后两句直接以禅语入诗, 抒写了诗人向往去除一切尘世烦扰, 遏除妄念的心境。

总之, 王维以他的才情、以他的经历、以他的追求、以他的情感、以他的悟性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意境独特而隽永的诗篇。我们今天读他的诗, 在感受自然美和情感美的同时, 也是对我们自己身心的净化、对当今无所不在的浮躁的荡涤。

摘要:王维是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作风格清新、质朴、自然, 既继承了陶渊明、谢灵运等山水田园派诗人的诗风, 又以画法入诗, 使诗歌更加具有形象性、色彩性和生动性。王维的山水诗在描写客观自然与表现自我感受时, 总能巧妙地将情与景自然地融通在一起, 使读者在如画的自然美景描绘中物我两忘, 进而去体味诗人体验的佛禅意趣。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意境美

参考文献

[1]郁玉英, 禅思画意山水清音——王维山水诗的意境美[J],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01) 。

浅析谢灵运诗歌的山水情怀 第2篇

关键词:山水诗特点;山水情怀;原因

先秦以来的文学作品如《诗经》《楚辞》中就出现了自然山水,然而多是用作比兴的材料或作为人事的背景而存在,并不是作为诗人或读者的独立审美客体。曹操的《观沧海》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其成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其原因在于当时世族及士大夫的生活情趣和生活条件有关,即:他们大都以隐逸为清高,在园林别墅里过着悠闲的生活。正是由于优越的物质条件、高度的艺术素养和漫游山水的体验相辅相成,使谢灵运成为诗歌史上一位有极大成就的山水诗人。他留传至今的一百余首诗歌创作中,一半以上为山水景物的描写。由于他个人爱好山水景物以及他当时的社会声望,从而带动了当时的许多诗人也都创作了不少山水诗,由于众多诗人竞相创作山水诗作,从而为自然山水诗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一、谢灵运山水诗的山水情怀体现在奇山异水的山水之美

上,表现在游览山水时意境深远上

他好取人之所罕至的深山大壑,从而为后人留下许多优美的诗句。例如,其笔下的山多险峻连绵:“连嶂叠滟锷”选自《晚出西射堂》;谷则多幽深难觅的:“谷幽光未显”选自《从斤竹涧越岭溪行》。由一山一水,可以看出谢灵运对生新之景、幽奇之景的偏爱。然而从他的诗作的语言特色上可以看出:

1.深微清新

沈德潜评谢灵运的山水诗为:“匠心独造,少规往则,钩深极微,而渐近自然。”又说:“谢诗经营而反于自然,不可及处,在新在俊”在他的山水诗中常从深微的刻画中表现出一种清新的气息,如“猿鸣诚知曙,谷幽光未显”。写幽谷晨景就细微而清新,幽谷里的黎明要来的迟一些。虽从猿鸣可知天已破晓,但山谷幽深、夜色未尽。而“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则从草生鸣禽中写出初景新阳的生意,而又完全不费雕琢,运笔自然之神别有一段隽永意味。

2.幽秀明丽

对于谢灵运的山水诗的山水刻画,则表现为有时幽秀,有时明丽,有时幽秀之中有明丽,有时又是明丽之中别有幽秀。像脍炙人口的“罨峭岭稠叠,绿莜媚清涟”中在罨峭洲萦的幽秀之中呈现白云绿莜的明丽景色。而“石浅水潺媛,哀禽相叫啸。”则在夕阳辉耀的明丽的秋山之景中,透出一脉荒林哀禽的幽秀之感。正是由于魏晋世人具有浓厚的山水情节以及他们对与山水的那种热爱,才促成了山水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盛行与繁荣。从而也促使山水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深厚的精神财富。还可以看出作者在感情上的孤独,在意兴正浓的登临山水之际,诗人谢灵运表现出来这种孤独的情感基调,这不能不使千年以后的我们,在阅读这些诗作的时候,心境也随之一沉而发出谢灵运是孤独的感慨。而在“握兰勤徒结,折麻心莫展。情用赏为美,事昧竞谁辨。”(《从斤竹涧越岭溪行》)诗句体现了他这种挥之不去的孤獨感。正是对山水的热爱与内心的孤独中,谢灵运山水诗的山水情怀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二、谢灵运的山水诗具有山水情怀的原因

一方面,得益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即江南一带的美丽山水

(即深山绝谷,滚滚的大河,古庙茅亭等)给人们提供了山水文学的良好环境;另一方面,更与诗人的精神风貌有关,即由于当时的政治腐败,引起了一般人对于现世的不满和厌恶,在这其中有依广大文人表现得最为强烈,同时对于长期以来盛极一时的游仙哲理的玄言文学,大家都感到过于空虚乏味,可是由仙界而入于自然界。谢灵运一生中,除了最后几年以外,始终没有丧失他的傲岸之气,他从自然界中悟出的“道”冲淡了抑郁和愤怒,从而能以喜悦的心情来领略自然美。这样,在他的多数作品里的自然景色,不论幽深还是绚丽,都具有新鲜和欢愉的姿态,借用他自己的诗句来比喻,就是“云月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到达这样的境界还需要高度的艺术技巧。在谈及谢灵运的山水诗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时在《南北朝文学史》中是这样阐述的:“在谢灵运的主观思想中,山水往往是悟道的手段。从玄理出发,又要回到玄理,总是诗歌创作中的一道障碍,总会影响诗人的感情和大自然融洽无间。”所以,谢灵运笔下的山水,多数情况下属于欣赏和思辨的对象,还没有跳出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并且谢灵运笔下的山水是人格化的,他常用颇为别致的“媚”字在“绿莜媚清涟”《过始宁墅》,以及“孤屿媚中川”《登江中孤屿》中都有拟人的意味。“媚”字在这里表现了一种超拔俗流,孤芳自赏的情怀,再推广而言之,谢灵运山水诗的意境,大抵具有幽深,明丽,孤峭的特征,尤其是他笔下的山势,极少呈现平远悠渺之壮,而多是峥嵘层叠,线条锐利,很有力量的状态。这和他的个性及写作时的心境有关。谢诗几乎全都是在他政治上失意的时候写作的。他企图通过对山水的欣赏来忘却现实的压迫,但出于高傲和褊燥的个性,一种贤者不能为世所用的孤独和苦闷,总是顽强地冲破超然物外的需求,在诗中呈现出来。所以,他的诗,常常是外在的平静与内在的不平静的结合。

三、谢诗的山水情怀在抒情描写上的特点

开始时,诗人总是怀着各种强烈的人世情感步入山水。通过对自然的真实写照,情感渐渐平息淡泊,最终完全泯灭在景物境界里。而后再由叹赏(有些则经过问答式的物我交流)转为思考,末尾则表示为释然,与初时情感发生根本转变的说理结束。原先的情绪消逝在景物境界里,新的俚语又继景语而出。由情至景至理,这无疑是诗人在山水观照中情绪活动的一个过程。恰又与佛学中从“人我”出发,借助禅定功夫,于观照对象中悟出万化皆空之理,返照于心,觉悟到自我也是“空”,否定一切情欲观念,发现“佛性我”,与般若境界的参禅过程相吻合。因此,无论是铺陈、描写、说理,它们联系在一起,构成诗人在山水中情感活动发展的完整过程。这些理语,其意义并不在于哲学的内涵本身,全不同于魏晋名士的清谈玄理。所以,王夫之说谢诗:“理关致极,言之曲到,人或及此理,便死理中,自无生气。”刘熙载亦说:“陶谢用理语各有胜境。”它自有其不可抹杀的表情意义和审美价值,仅仅从狭义上的“情景交融”来贬之为“玄学的尾巴”,显然是不恰当的。结合他的山水诗来分析其诗作的艺术成就时就会发现在谢灵运在长期的创作过程中,独创了山水诗写作上的范式,并在描摹性的写景上,取得了异常丰厚的成绩。这种成绩的取得,一方面,为后来山水诗的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另一方面,也为文学回到文学性的轨道上起到了力挽狂澜的奠基作用,从而彻底完成了玄言诗背景下文学创作的两个方面的工作:自然山水作为一种独立的因素成为文学的描写对象,使文学的主体性从哲理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一方面,我们既要鼓励同学们来学习诗歌,品味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厚感情;另一方面,又要培养学生感悟古人在诗歌创作中的意境。让学生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的精深与博大,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中文史教研室.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J].北京:中华书局,1961,12.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08.

浅析二谢山水诗歌的不同 第3篇

一、二谢山水诗歌思想内涵的不同

由于二谢不处于同一时代,家世和生活背景也不尽相同,对二人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尽管山水题材都是二位诗人致力创作的主要题材,但综观二人的整体创作,内容却不尽相同。

谢氏家族是高门大族,谢灵运本身就有家族优越感,而刘宋统治者又是谢氏家族的老兵,在政治抉择中,谢灵运又站错了队伍,加之性格傲慢,自视甚高,所以,他的政治命运较为悲惨。刘宋统治者对他不信任,他对刘宋统治者瞧不起,造成了他在政治上仕而不能、隐而不甘的局面。他身在江湖却心在朝野,身在朝野却心在江湖,这使得他主要借助山水诗歌来排遣政治上的失意,所以山水诗歌的内容在描绘山水风景的同时又具有老庄哲理的意味,并没有完全脱离玄言诗歌的色彩,试图在山水诗歌创作中寻找出一条精神救赎之路。

与大谢不同,小谢的山水诗歌经常从生活的小事入手来寻找日常生活之美。小谢虽同属谢氏家族,但到小谢这一辈时,高门大族的光耀已经不能给谢氏子孙带来更大的荫蔽了,反而使得小谢时常生活在一种政治恐惧之中,所以,小谢更注重实际生活。从诗歌发展的内部规律上看,山水诗歌在兴起之后也在逐渐摆脱程式化模式,向情景交融的方向发展。小谢是永明体的倡导者,对诗歌韵律方面要求更加严格与精细,所以小谢的山水诗歌相较于大谢而言,更加简洁流畅,内容也更加充实。

二、二谢山水诗歌艺术风格的不同

1. 基本结构。

林文月先生曾对谢灵运、鲍照、谢朓三家诗集进行了统计排比,认为早期山水诗在内容与结构上:“有一种井然的推展次序:记游—写景—兴情—悟理”,而谢灵运的山水诗正是这种内容和结构的典型;无独有偶,周勋初先生在《论谢灵运山水文学的创作经验》中也谈到了一种唐诗的程式:“先言题、中言景、后言意的写作顺序”,而这种程式“在谢灵运的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自谢灵运起,这种写法比较固定地形成了一种模式”。所谓“言题”便是叙述出游的机缘,即诗人在什么样的心情、什么样的状态之下步入山水自然之中,也是林文月先生所说的“记游”;面对洁净清丽的自然风物,诗人暂时忘怀了固有的情绪,渐渐陶醉其中,以精雕细刻、穷形尽相的笔触在作品中再现寓目之景;接着,诗人在此基础上直抒胸臆,悟理性情。“记游—写景—悟理或抒情”,这是谢灵运诗基本结构。

谢朓的诗歌结构不再有玄言诗的尾巴,也没有叙事抒情写景的焊接之感,基本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意境作为文学理论的概念,王国维认为情与景须妙合无垠。在先秦时期已有了意境的萌芽,屈原的“香草”和“美人”具备了意境的基本要素,但是并没有成为诗歌的主体存在,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人们已经开始探索情与景的关系,怎样才能更融洽。小谢善于捕捉山水最富有情趣的部分,并使之与主体情感的抒发相统一,因此他的诗从写景到抒情,笔调婉转多变,虚实相间,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同时,谢朓的山水诗歌,能够以景衬情,在言情的同时又烘托出景物之美,打破了山水诗歌结构程式化的模式,为唐代的山水诗歌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2. 艺术手法。

“谢灵运刻画景物细致逼真,但亦伤于雕琢”;谢朓在其基础上进行扬弃和创新,诗风清新秀逸。谢灵运的山水诗因为他对景物是进行全景式的描述,没有剪辑的环节,所以诗歌略显繁复与拖沓,语言精雕细琢,仿佛一个珠光宝气的贵妇出现在人们面前,刻画细致入微,有累赘之感。在其诗作中,往往记住的是篇章的著名诗句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但很难记忆全篇,语言较为艰涩。谢朓一生生活在恐惧和畏祸之中,他的诗歌有模仿谢灵运诗歌的痕迹,但是更多的是对谢灵运诗歌的改革与创新。他已不单是把山水作为排遣政治失意的工具,他在山水中捕捉到了生活气息与美感,能够将自己的欣赏之情融入到诗歌中去,使他的诗歌更容易被读者理解与接受,更像是一个清新脱俗的少妇出现在读者面前。在诗歌语言上,谢朓同样重视韵律与用典,但是没有了谢灵运的生涩之感,更多的是流畅与圆润。谢朓的诗歌常被后世人所称道,李白曾经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道:“中间小谢又清发”,称赞其诗歌风格的清新秀丽。

总的说来,谢灵运是扭转玄言诗开创山水诗的第一人,把山水作为独立的审美意象引入到诗歌创作之中,谢朓在谢灵运的基础之上进行了扬弃与革新,丰富了山水诗的内涵,割掉了玄言的尾巴,诗风清新秀逸为后世山水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要:谢灵运是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谢朓在谢灵运的基础上发展了山水诗, 使山水诗创作彻底地摆脱了玄言诗的影响, 并对唐代山水诗歌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试从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分析其创作的不同从而阐释谢朓在谢灵运创作的基础上的创新。

关键词:二谢,山水诗歌,思想内涵,艺术特色

参考文献

[1]林文月.中国山水诗的特质见山水与古典[M].纯文学出版社, 1976:50.

[2]周勋初.魏晋南北朝文学论丛[M].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9:78.

[3]周勋初.魏晋南北朝文学论丛[M].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9:78.

诗歌「山水·思念」 第4篇

老去的时光

如同瓦上的旱霜

我用记忆的情丝

为久别的你我

打了死结的断想

曾经的青涩懵懂

在心灵某个隐蔽的角落

织下了一张情网

少不更事的`男女

分不清爱的方向

过家家一样的好

苦乐与荣辱同当

还把对彼此的好感

写成了青春的诗行

新奇,迷惘,彷徨

匆促里无奈的分别

来不及互诉衷肠

走去了不同的方向

天各一方

从此云路天涯

魚燕难寄

两地书不详

记忆的深处

心灵只在感应里照望

思念成殇

总是认为

平行线永不相交

老死不相来往

却不期一头撞向这

万能的互联网

在庆幸的狂欢日子

畅谈人生

互致安康

任思念一泻千里

雨骤风狂

一网相连

鸿燕成行

这不是旧情萌发

决不会泛烂灾殃

有风轻云淡里的

自在安祥

只是在各自的国度

抒发对人生的感想

然后坚强和充实自己

唤发出对生活的热爱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山水诗歌】相关文章:

赞美祖国山水的诗歌11-30

诗歌山水田园诗教案10-16

水墨山水05-05

枯山水05-12

山水之美05-28

四季山水05-25

南朝山水诗05-26

山水论文题目04-09

雁荡山水小学作文05-15

形容山水的句子05-29

上一篇:Java虚拟机下一篇:横向科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