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时期范文

2024-05-05

生活时期范文(精选12篇)

生活时期 第1篇

东北有句俗话叫做“关东城三件宝, 人参貂皮乌拉草”。随着生活的提高, 人参貂皮已经是人们追求保健和穿着时髦的表现形式。而且, 改革开放以来, 三件宝也发生了变化, 乌拉草改成了不老草, 后又改成了鹿茸角, 如今三件宝已变成了“人参貂皮鹿茸角”了。可我说的不是这三件宝, 我家的三件宝是“水桶、浴盆和剪刀”。

大兴安岭林区会战时期, 正值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 生活条件非常艰苦, 气候奇冷, 交通不便, 物资非常紧缺。住的是波浪床 (住的是帐篷, 用小木干搭的床一动直摇晃) , 穿的是皮大哈 (由于气候寒冷会战人员每人都穿皮大衣) , 吃的是三省汤 (省油省火省水的冻白菜汤) , 主食窝窝头, 高粱米饭。其他生活辅助就更谈不上, 连生活用水、洗澡、理发都很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有这三件宝, 可帮了我的大忙, 度过了难关。

第一件宝, 水桶。会战初期, 林区纵深普遍没有水井, 吃水要到河里去挑, 冬季就只好刨冰化水了。就连首府加格达奇当时各家也都没有自来水, 吃水要到各给水点去挑。有的给水点离家较远, 而且都定点给水, 这样就有了扁担和水桶。扁担是“老会战”帮我做的。他帮我选的料, 那是一根白蜡木的, 这种木质细腻柔软弹性好。当时特区办公室有木工房, 我求师傅帮我推薄, 截好打腊, 就成了。两只水桶, 是我买了一张进口铁, 那时能买到进口铁皮, 很引为自豪, 也是办公室轻铁师傅给打的。我有了这件宝贝, 在当时可解决了大问题。那时我家住在北山上, 最近的给水点也有半里地, 每天早晨都要去排队担水, 来回一里地, 有几回地方停水, 要到铁路那边挑水, 要走半截街, 来回四里地, 压的肩膀红肿, 疼痛难忍, 几天都过不来劲, 不管怎么说, 家里没断水。有时男职工公出不在家, 路途远, 女职工担不动, 吃水成了问题, 在家的男职工就轮流为各家担水。一直到80年代, 通过自建公助, 职工参加劳动挖管道, 才安上了自来水, 解决了吃水难的问题。而水桶也做它用了。

第二件宝, 浴盆。会战时期, 铁道兵八万官兵开进了林区, 五万知青也参加了会战, 人员的骤增, 而基础设施却远没有跟上, 人们洗澡就成了大问题。加格达奇仅有铁路和龙泉浴池两处, 每到假节日, 洗澡要排大队等候, 好不容易进去了, 不是没鞋穿就是衣服没处放, 弄的颇尴尬, 有时洗个澡还要找熟人走后门。为了解决洗澡的困难, 单位和各家都想了一些办法, 而我家却买了一张铁皮, 然后又请办公室的轻铁师傅给我做了一个大铁澡盆。每到假节日, 烧好水, 全家老少轮流着洗澡, 也省去了洗澡排队的麻烦。特别是那时劳动比较多, 修路挖防空洞, 几乎每天都要干活, 没有这个澡盆, 洗澡就是问题。这个澡盆一用近20年。后来条件有所改善, 单位锅炉房也都辟出专屋作为浴池, 供职工洗澡。特别是近几年, 浴池业发展较快, 洗浴广场遍布, 条件都特好, 就不用在自家洗澡而用浴盆了。但现还保留着它, 每每看见, 就会想起当年的艰苦生活, 抚今追昔, 就有一种满足感。

第三件宝, 剪刀。会战那个年代, 加格达奇区按当时设计不超过三万人。由于会战人员骤增, 基础设施较差, 远不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 除了洗澡困难外, 就是理发困难了。当时地区所在地加格达奇仅有一个国营理发馆, 坐落在站前, 另有两个理发店都设置在平房里, 或帐篷中。冬天很冷, 夏天很热, 就是这样也满足不了需要。参加会战的铁道兵, 由于人员集中, 理发就更加困难。在这种情况下, 铁道兵发扬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的精神, 每个连队甚至每个班都自发地购置了理发工具, 每到假节日不分官兵, 就互相理起发来。“文革”期间, 铁道兵官兵到机关工作, 就把理发工具带到机关单位, 一有时间就互相理起发来, 同时也把理发技术传给了地方工作的干部和职工。当时, 我爱人就在特区政治部工作, 她看到铁道兵为地方干部和职工理发, 就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也渐渐地学会了理发。我家孩子较多, 理发就是个大问题, 上街理发, 一是要花钱, 二也排不上号。在这种情况下, 我家也买了理发工具, 她就学着给孩子理发。开始理发技术不佳, 黑一块白一块的, 反正孩子也不知道好赖, 况且三天就长齐了。随着技术的提高, 她也开始给单位的职工理发, 回到家里也给邻居的孩子和老人理发了, 当时家里几乎成了理发店。开始对其不屑一顾, 后来看到她忙碌的身影, 也听到众人赞赏的话语, 我开始用异样的眼光欣赏她了。当时工作很忙, 头发又长了, 又没有时间到街里排队理发, 也只好叫妻子试试。开始我也紧张, 不知理的啥样, 妻也紧张, 不知能否理好, 因其不同孩子和老人, 理不好出去让人笑话, 她也捏了一把汗。在这种情况下, 我也只好鼓励她了。我说好的理发师都是用头培养出来的, 不多理发怎么提高技术?她思想解放了, 发剪在我的头上嚓嚓响起来, 她理的格外仔细, 惟恐出点差错。等她理完, 让我瞧瞧, 呵, 长短正好, 虽样式不洋, 但挺和时宜的, 不土不洋正合适, 我喜出望外,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从那以后我的头就交给她了, 而且一承包就是40年。眼下, 各类美容美发馆所随处可见, 但我还是喜欢原汁原味的传统发型。有时她戏说我光承包也不给钱, 我说情谊无价吗!我们都会心地笑了。退下来以后, 她更加注意我的仪表, 我的头她经常修理, 她说退下来也要象在班上一样, 要有精气神, 保持上班时的那种风度, 这样才能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才能有一个好身体。已经40年过去了, 她还是那样一丝不苟地为我理发, 使我为之感动和惬意!

为吃菜奔忙的人们

大兴安岭林区会战时期, 由于地处高寒禁区, 副食奇缺, 蔬菜自产不足, 主要靠外进, 而且要到初冬以后。为了解决一冬的吃菜问题, 每年秋季, 各机关各单位职工都要倾城出动, 能行风行风, 能行雨行雨, 总之能把蔬菜搞到手, 就是好家伙, 这时可要看门子了。那时各公社, 生产队长可是大忙人, 批条的, 人托人拉关系找好地块的, 来往于机关和生产队之间。蔬菜奇缺, 遇有天灾就更加紧张。因此, 各单位都要派人到生产队贪黑起早地去排菜, 也可以说抢菜, 而不知要排几天, 一旦拿到批条, 就要在头一天到地里坐在车里看着菜, 惟恐让别人抢了去。有的则开着车, 打着车灯贪黑把菜砍倒连夜运回。没权没势的单位, 或没有车辆的单位, 那抢菜就困难了, 等拿到批条再找到车就剩爬拉棵子了, 如不要连这种菜也没有了。菜拉回来以后, 机关大院就成了菜市场, 一堆一拉摆满机关院子。然后就是分菜, 起早贪黑地过秤, 一分就是一个星期。那时买菜压倒一切, 机关除留一人值班外, 都在全力以赴分秋菜。当时是福利分菜, 分剩下的菜叶菜帮损耗都打在福利费里, 公家报销。逢年成较好, 蔬菜丰收, 政府号召吃爱国菜, 职工在已买足菜的情况下, 仍要买些蔬菜, 以示爱国。有一年我买了一千斤菜, 而后我又摊派了爱国菜一百多斤, 自家没有菜窖, 只好淹酸菜, 一冬都没吃完, 进春天就扔了。提起淹酸菜, 就想起当时买不到大缸, 好歹利用关系, 由地区生资公司给我从大杨树买了一口缸, 好不容易给我运回来, 才淹上这缸菜。我说的这些都是白菜萝卜大头菜, 细菜根本没有, 都是由商业和供销社外进。年节或平时来客人, 只好托人批条到商店去买了。那时每个年节, 商业都要派采购员到外地采购蔬菜, 一进腊月就开始对外卖菜了, 每个菜店都人头攒动, 排的人山人海, 我在供销社搞路线教育, 就曾帮助菜店卖过菜, 排队买菜的要换班吃饭, 卖菜的营业员三班倒, 等菜卖没了, 人也累的筋疲力尽了, 两眼直冒金花, 腰酸腿疼, 几天都过不来劲。后来几年, 条件有了改善, 商业为了满足群众的需要, 拉着菜到机关去卖, 有时几种菜装在一个包里, 就象现在的大礼包, 一包多少钱, 可好坏挑不了, 有的包烂菜较多, 群众也有意见。那个年代, 物资奇缺, 走后门的事屡见不鲜。一个公司来了一车皮西瓜, 算是稀罕物, 硬是给关系单位批走了, 也不过秤, 张三两个李四三个王五四个, 条子留了一大把, 钱一个没收。猪肉要批条, 就连干豆腐也要批条。有一次我拿豆腐票买豆腐, 中午等着吃, 我也排到了, 刚给我把豆腐称好, 不知那来一个老兄, 上前把我的豆腐抢走了, 害得我中午没吃着菜!后来听说是商店的顶头上司。在那个年代毫不奇怪。这能怪谁呢, 都是物资紧缺惹的祸!

起早贪晚种菜忙

机关单位为了解决职工吃菜问题, 组织职工集体种菜。而大部分种的是土豆, 因为种土豆技术要求不高, 当时我所在的特区办公室就在龙头山种了两块土豆地。春天, 我们通过关系, 借用了当地生产队的牲口和犁杖, 我们几个会扶犁的, 要起三点钟的大早, 坐火车先去, 开始套马驾犁豁沟, 然后等职工来后点种, 最后再扶垄, 用磙子碾压。春耕一般大约一周左右, 可对我们不经常干活的来说已经是疲惫不堪了。等到小苗一出齐, 就动员全办职工齐上阵, 进行锄草, 我们紧跟着打垄, 这段时间大约要三五天。由于人多, 可热闹极了。中午要吃一顿饭, 有时在生产队吃, 也有时职工自己带, 多是白菜土豆菜, 还有咸菜, 凑到一起就五花八门了, 大家吃的也是津津有味, 干活休息还唱起了歌, 跳起了舞。人多铲地较快, 可打垄较慢, 等到我们打完垄, 回到家中已是万家灯火, 这时我们已累的上不去炕了。等到秋收, 人们怀着极其喜悦的心情去收土豆。可怎么说, 也不如专业种地的, 再遇年成不好, 且职工又多, 每次分到家里的土豆都不超过半麻袋, 忙了一秋零八夏, 就分了那么点, 职工也很泄劲。那个年月, 油水少, 粮食不够吃, 各家都靠土豆来补充, 每户一冬一般要吃一两千斤, 分得少不够吃, 就只好去拣了, 也叫溜土豆, 遇到土豆丰收, 一人一天能溜多半麻袋。就是我们起过的土豆地, 有人还溜了不少土豆。时不待我, 过时也就溜不着土豆, 只好买了。那就得重复一遍买白菜的过程。如今粮菜充足, 随时都能买到土豆白菜, 年轻人已经不再储菜。可老年人还是要储一些菜, 为的是吃着方便, 也为了备荒, 以防不测。年年这么想, 可买了不少, 到了春天, 吃不了全扔掉了。现在, 一入秋, 看到满街的蔬菜, 买了给送到家, 而且可以随吃随买, 十分方便, 再也不用为吃菜犯难了, 每每看到这些都有一种轻松欣慰的感觉。

烧柴中的代价

大兴安岭林区会战时期, 虽然生活比较艰苦, 但是烧柴还是挺充裕的, 那就是靠山烧山了, 和平原地区靠烧毛草过活比较, 那简直是一种奢侈。那时特区政府就积极贯彻周总理“青山常在, 永续利用”的指示, 为了节约木柴, 规定了给职工以煤代木补贴。我家是双职工, 一吨煤要补贴三分之一, 当时一吨煤20多元钱, 这样一吨煤自己要花不到8元钱。可那时的工资比较低, 月工资几十块钱, 买煤后就所剩无几了, 大家都不愿烧煤, 而守山烧山了。我家刚来, 没有引柴, 就到北山拣干枝桠, 每天拣一捆, 背不动, 就捆好往下滚, 一捆够烧几天的了, 当时特别满足。可烧惯了原木的人们已不再满足于烧枝桠了, 先来会战的人们, 家家院内都摞满了木子, 同志们看到我家里没有烧柴, 大家就张罗着为我拉烧柴, 这种情况一般公家不出车, 而是用手推车, 就是同志间互助。公家组织拉烧柴一般要到入冬以后, 等道路封冻后才能进山。所以进山拉烧柴一般都在春节前。上山要四五个人一组, 一台车。进山前, 要带好干粮, 准备一顿午饭, 进山后, 要踏着没膝的积雪, 去找不成材的柞树或站杆, 找到后就用弯把子锯开始放树。而放树可讲技术, 要找风向, 一般都要顺山倒。我初到林区, 没有放树的经验, 在“老会战”帮助下我开始学伐树, 我学“老会战”的样子, 先拉出上下, 等到上快拉透时, 开始喊顺山倒, 示意叫周围的人都跺开, 以防危险。由于我没伐过树, 也没那么多的力气, 拉几锯就没劲了, 就得“老会战”帮忙。一解放车能拉20几棵树, 等放完树基本上也到太阳偏西了, 开始装车拢绳, 等到拉回家时, 路途近的也要到夕阳西下, 路途远的已是掌灯时分。这时家里人不知怎么惦记着, 生怕发生事故, 顺利而归, 合家欢乐, 屋外卸车, 屋内炒菜烫酒。等卸完车, 大家已累的筋疲力尽, 连冷加饿, 已溃不成军了, 进得屋来, 坐在热炕头上, 端起地产的小烧, 喝上两杯小酒, 吃上自采的炒木耳, 炸花生仁, 拌个三丝 (白菜丝、罗卜丝、土豆丝) , 条件允许再买盒罐头, 就算丰盛了, 好不快乐。每每这时, 每个人的脸上都现出胜利的笑容, 而久久不肯拂去。春节期间利用假期, 开始截子, 从每个家里都传出了拉子的声音, 成为节日里的一场合奏, 听了叫人欣喜, 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不可掩饰的笑容。截成子, 要码成垛, 摆在自家的院子里, 一般一解放车原条能打成子15延长米, 作为引柴, 一冬烧不了。因我是后来户, 所存引柴不多, 领导还为我联系买板皮, 好的留着夹了板杖子, 其余做了烧柴。我从松嫩平原刚到林区时, 真是惜木如金, 舍不得烧掉, 真是当引柴烧。结果, 年年买, 年年拉, 也积攒了一些烧柴, 等我搬到楼房时, 把足有四汽车烧柴都送给了平房困难户。后来, 人们烧的引柴, 可不止是不成材的站杆风倒木了, 有的都把鲜树拉回家烧了, 看了叫人心疼。细算起来, 一年要烧掉多少木材啊!一车烧柴它的代价谁能算得清啊!现在倡导保护森林资源, 推行以煤代木工程, 并作为一项硬任务, 就其意义来说可谓利国利民的大事, 应该长期坚持下去, 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一块手表的困惑

大兴安岭林区会战时期, 除生活条件艰苦外, 物资紧缺也使人难奈。那个年月, 人们所用的三大件 (缝纫机、自行车、手表) 更是难买。三年困难时期, 我在县里工作时, 财贸办的一个同志, 发给我一张票, 花了六十三块钱买了一块半钢上海手表, 当时国家刚能生产手表, 我视为珍宝, 到处显摆。时过10年, 这块半钢表已经不行了, 表的背后已锈蚀的斑驳陆离, 游丝也起螺, 已不能走时了, 只好丢弃。70年代, 正流行苏联手表, 我又托人买了一块苏产基洛夫表, 也是半钢的, 本来质量就差, 仅戴了几年, 就开始修理, 一直带病作业, 早就盼着买一块不用上劲的全自动手表。到了80年代我已调到大兴安岭地区工作, 听说商店来了这种手表, 我喜出望外, 果然, 商店来的是日本精工舍全自动手表。我高兴极了, 到商店去了数次, 看了又看, 摸了又摸, 真是爱不释手, 三番五次地去看, 连营业员都认识我了, 最后都不好意思再去了。爱人看我特别喜欢这块表, 但正是高价时期, 近二百元, 当时月工资才几十元, 想买这块表, 那简直是天方夜谭。可又不忍心不买, 因过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商店能不能再来这种表就很难说了。最后还是想出了一个办法, 只好借债买表。办法有了, 可向谁去借, 难住了。因为那时, 谁家都不富裕, 借钱去买表, 特不好开口。最后还是爱人想出了办法, 试着向我一家子哥哥去借, 我实在不好意思去求, 只好让爱人出面。爱人一说, 果然借了, 她把钱拿回来以后, 我手攥着钱迅速向商店跑去, 惟恐拿着钱买不到表, 这钱就白借了。我到商店后, 营业员一看我高兴的样子, 就知道我拿钱买表, 老早就和我打招呼, 并投以羡慕的眼光。当营业员拿出手表时, 我接过表激动的心怦怦直跳, 我左看右看, 左选又挑, 我看中了其中的一块, 营业员教我怎么拨日拨时拨分, 对准日时分, 我交了款, 总算松了一口气。周围的人都围拢上来, 问长问短, 不时发出赞叹。当我拿着表要离开时, 营业员再三嘱咐我叫我拿住, 不要被人家抢去。我手攥着手表, 把手又插到兜里, 兴高采烈地离开了商店。这一天我记得最清楚, 是1980年的8月1日, 是我花钱最多, 是最奢侈, 也是我最高兴的一天。屈指已经过去30年, 而这块表仍在为我服务。它陪我走过了最艰苦的年代, 它也陪我走过了最惬意的岁月, 它一直陪我离开了繁忙的政界, 也陪我闲暇读书写作爬格, 陪我历经高山峡谷的惊险, 它为我争分夺秒, 向上攀登立下了汗马功劳!当前各种手表名目繁多, 五花八门, 档次越来越高, 可我还是舍不得丢弃它, 即或是它超期服役。每每看到这块手表, 我都感慨多多, 回忆多多, 那种极至的美感久久挥之不去。

扑火与家园

疫情时期的“多味生活”作文 第2篇

第一次上网课,心里既兴奋又忐忑,满脑子的疑问等着解开,“网课和学校上学一样吗?”“老师看得见我们吗?”“怎么回答问题呢?”“老师会点名批评表现不好的学生吗?”我怀着强烈的好奇心等待着。可是上课时间到了,怎么网站打不开了呀?我看着屏幕大叫起来:“啥?网络繁忙进不去!完了完了,怎么办?有没有回放啊!”过了好久,终于在爸爸的帮助下连上网了,老师已出现在屏幕上讲课了。

“宅”家听起来很普通,但家应该是爱、欢乐和笑的殿堂。大家在家的这段时间,想出了各种有趣的事情。除了学习,运动也成了我每天生活的常态。妈妈每天布置的运动量让我甚是烦恼――每天跳绳1000个,还加跳高100个。虽然,以前每个寒暑假也都是这样的运动量,跳久了也不觉得很累,但好久没跳绳的我,这1100的数字对我来说像一座大山压在身上。抵不住妈妈的各种理由,“噼啪噼啪”客厅里又传来了跳绳声,脚步踩着节奏,回荡在家里的每个角落,“200……”“叮咚――”妈妈似乎反应过来什么,打开手机,是楼下的邻居:“你的孩子在跳绳吗?我家宝宝在睡觉,能轻点吗?”我偷偷乐着,可以不用跳了。妈妈一副失落的样子:“外面还在下雨,小区楼下也不能跳!还有哪呢?才跳200个,不能就这么放过你!”我才得意一会儿,一盆冷水又泼了下来。“阳台可以跳”,妈妈似乎发现了新大陆,激动得跳了起来。我很不服,跟妈妈争执了好久,还是败在她手下,无奈,只好言听计从。直到今天我才发现,不能小看“宅家”这两个字!

非常时期:品质生活不打折 第3篇

必胜客与郭新的合作始于2008年。必胜客正在推广的下午茶生活方式与郭新的艺术创作理念非常相近,他们希望都市女性能慢下脚步,能有思考生活的时间。下午茶这套作品是郭新1999年在美国留学时创作的,最初是为了参加美国著名调味品公司CelestialSeasonings每年举办的全美茶会比赛。茶壶是根据美国全美茶壶创作大奖赛的主题“悠然的诠释”来创作的。茶文化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历史及影响,“下午茶”系列作品造型来自于传统的茶杯倒扣在茶杯托的形状。郭新花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徒手锻造了这把茶壶。壶身上苏轼的“茶赋”诗还是郭新千里迢迢打了长途电话,让学中文的父亲跑了图书馆,从几十首他念给郭新的诗中挑选出来的。茶壶最后入选展览并荣获奖项。

“金工”这个名词听起来很阳刚,很坚硬,事实上,金工作品的创作过程确实也是很“费劲”的。煅烧、锤打,焊接……每个步骤都充满了“力量感”。而郭新作为女性艺术家,却会选择用这一形式进行创作,让人好奇。郭新说:“事实上,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首饰工作室中,倒是有过半数成员皆为女性。”

“坚硬与温柔,似乎是矛盾的两极,但我喜欢在坚硬的材质中,慢慢发掘其温柔一面的过程。”坚硬的外表下,必须要有柔韧性,才不易折断,正如现今压力巨大的都市人,如果心中没有柔韧性,没有一个舒缓解压的方式,那么表面的坚硬其实是脆弱的。可见,艺术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是暗合的。

金工艺术在中国艺术传统中已近流失。而在西方,高度发展的科技并没有使手工艺术消亡,在全国的各大美院都设有金工艺术课程,并且许多是和首饰做为同一个专业研究的。在现代手工艺术运动中,手工锻造的银餐具、器皿是现代的设计理念加上传统手工艺的完美结合。

“下午茶”是本次艺术巡展的主题系列,由五件作品组成。从这些或形似或神似的茶壶茶杯中,我们看到了喜悦、冲突、逗趣、思乡等不同心情。那件豆芽状的作品是郭新在美国留学期间真实的心情写照:“在美国我想起了很久没吃过的黄豆芽,那么一粒小小的种子被埋在土里,藏在黑暗与寒冷里,看起来好像已经死了,其实心里却始终蕴藏着破土而出的希望。所以我把它做成搅拌棒,在缓缓的动作中,咖啡或茶的温暖和香气会让人平静、不孤单,有希望。”

现场还展示了郭新的多款代表作:“拥抱胸针”、“安全距离”等,每一件作品都是有感而发,都是心情的升华。浑身是刺的“安全距离”系列作品则体现了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每个人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刺,太远了显得有些生疏,太近了又会互相刺伤,所以只能保持着安全的距离。

郭新说:“用易拉罐,毛线、布料做一些胸针等小首饰并不难,就看你想让它变成什么?生活中处处都有变废为宝的可能,在于你是否有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态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这样不论外界环境怎样变化,你的生活都能保持一个良好的品质。”

郭新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她对大自然的热爱,她的信仰生活,还有她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或经历的反思。她认为艺术家或设计师应该比一般人多一双眼睛,发现平凡事物中不平凡的美与真,并通过创作把人们所生活的生活,所经历的事情,所反思的感悟表现出来。创作是有感而发,不是无病呻吟,更不是抄袭。如果说“文如其人”是对文学家的评价,那么,金工艺术的设计和创作也是同样道理。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因为我们所经历的不一样,思考的不一样,观点不一样,因此作品就必然会有个人的“签名”,这一点对于艺术家和设计师非常重要。能够感动作者的作品必然也能够感动观众。对我来说,艺术家的生活是创作的无尽源泉。

必胜客自2005年推出下午茶以来,以丰富的茶点和饮料组合、实惠的价格、舒适的环境以及周到的服务悄悄改变了许多都市人群的消费习惯,吸引了众多青岛白领加入下午茶的休闲消费中。从2D09年开始,在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必胜客重组了“免费续杯”及“半价续杯”的4款下午茶套餐,提供给顾客更多选择,提高了每款套餐的性价比。其中25元的轻松A套、30元的悠闲B套内的饮料可以免费续杯,35元的欢乐C套和40元的雅致D套内饮料则为半价续杯,无论品种还是价位都给了消费者充足的选择空间。

民国时期大同矿工的社会生活 第4篇

一、矿工的物质生活

考察矿工的物质生活,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工资和衣食住行。

工资是矿工物质生活的主要来源。矿工的衣食住行用,是消费活动,消费活动直接反映矿工的物质生活或者说生活境遇。不管是早期半工半农的窑工,还是后期向近代化的产业工人发展的煤矿工人,他们进入矿山劳动的主要目的是出卖苦力以维持生活所需,或求得生活境遇的改善。但是,“工人所受的剥削和压榨从一开始就是极其沉重的,在大矿兴办起来以后,工人的景况不是改善了而是更加恶劣了。在小煤窑时代,工人的日工资还有五角到一元,每过四五天还可休息一天,而大矿的日工资则只有二角到三角五分,晋北矿务局规定每月休息一天,有的公司则连一天也没有。生产上毫无安全设备,伤亡事故极多。据晋北矿务局医院统计,1933—1934年间,上该院就诊的伤号占职工总数三分之二以上,死亡达1%多。这只是上该院就诊的数字,还不是伤亡的全部”[1]34。低工资、伤亡多是民国时期矿工生活的常态。一个只有大约600名工人的矿,每年有几十人死亡,是最好的情况。据《矿业周报》载,1936年7月山西大同口泉镇山洪暴发,大同保晋煤矿被山洪灌淹死数百人[2]。日本占领大同煤矿时期,日本人发“引换证”来顶工钱。所谓“引换证”是日本人印发的一种在煤矿内部流通的“货币”,矿工们凭它只能到把头开设的卖店里去换粮食或日常用品,离开卖店,引换证只是一纸空文。引换证类似于后来的代金券。在工资变成引换证,由引换证在卖店里换取日常用品的过程中,矿工们无疑又受到一层剥削。

矿工“吃的是阳间的饭,干的是阴间的活”,一天工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上。在井下矿工们要承受矿难、意外,还有把头给他们的身体带来的伤害。低廉的劳动换来的收入极其微薄,使他们在井上的生活举步维艰,衣食方面也是大大低于当时普通民众的平均水平。

首先看衣。民国时期窑工的衣着大体呈几种状况:烂窑衣、麻袋片、水泥纸、广告纸,甚至无衣。有一首大同矿区流传的民歌是这样描述的:“一身窑衣脏又烂,半截裤腿裆烂完,寒冬腊月冷得抖哇,捆到身上遮遮寒。下井它能顶窑衣,黑夜睡觉算褥毡,扔到街上没人要,却是咱们好衣衫。把头鞭打衣更烂,恶狗撕开好几片,寒风刮来布片飞,结成血痂硬板板。烂窑衣呀窑衣烂,记下矿工多少愁和冤。”[3]878又破又烂的窑衣的作用可以说是发挥到了极限。“穷汉窑里钻,麻袋片子当衣衫,遮羞难避寒,窑黑子真苦寒。”[3]878可以推测,民国初年或更多的时候,矿工们终年穿着褴褛的衣服,就像叫化子一样。条件好一点的,下班回来还能换换,大多数的常年不换。日本人占领大同煤矿时期,矿工穿的是破麻袋片、广告布,用水泥袋纸来遮体避寒的不乏其人。

下煤窑已是穷苦人的无奈的选择,下窑后仍然衣食没有着落,便是民国时期矿工的真实生活。看另一首民歌中反映的新婚窑工夫妇的生活。“那年八月二十五,嫁给了下窑的陆四五。一条破盖物补又补,毛炭烧得大炕热乎乎。头天吃了顿小米饭,往后尽是些山药蛋。苦是苦,可人没数,得给灰猴养个抓地虎。”[3]877民歌中,补了又补的破铺盖、山药蛋为主的饭食,反映了他们婚后穷困的境遇。在这样的境遇下,女主人公对下窑的丈夫的人品却没有抱怨。灰猴是她对丈夫的昵称,而且要给他生一个像老虎一般的儿子。山药、莜面是大同地区的主要作物,背炭工能吃上山药莜面已经是很好的生活了。“二屹旦,下窑背黑炭,背回炭,吃啥饭?筱面窝窝山药蛋。筱面没熟呢,坐在炕上发愁呢。”[3]876至于日本人占领大同煤矿时期的伙食,更是不堪入目,难以下咽,矿工们吃的是用发霉的高粱、糠、花生皮混合磨成的“兴亚面”,喝的是井下的脏水。

衣食之外,关乎物质生活的就是住和行了。“清末,大同小窑矿工住房为干打垒和土窑子。干打垒就地取材,以片石垒成,上覆椽木、柴草和泥土,土窝子则在山坡或崖下掘土石为屋。屋内筑有火坑。火坑高约2市尺,紧靠窗户,约占半间房,垒有炕洞,上覆土坯,灶中烧煤,火焰经坑洞由屋外烟囱排出,全炕皆热,既取暖又做饭。”[3]871从《大同矿务局志》记载的清末大同矿工的居住情况可以推知民国时期矿工的居住条件。在日本占领大同煤矿期间,大批被抓骗的劳工,一到矿山,就被矿督查押送到阴森恐怖的大房子里当作囚犯一样看管起来。从此,失去了人身自由。所谓的房,指劳工大房。“大房子相当于平常房子的八九间,房子对头两条大炕,通常一间大房子要住一百四五十号人。墙上留几眼窗子,窗子不糊纸,也不装玻璃,全用木板铁条封死。房内光线暗淡,空气污浊,而且又潮湿,臭虫、苍蝇、蚊子到处横行。被骗来的工人当中,许多人没有行李,只铺些烂麻袋、破席片、洋灰袋纸片。没枕头的,就用砖头、石头当枕头。”[4]143衣食住的条件极其艰苦,出行的状况就不得而知了。

二、矿工的精神生活

“精神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也是人类特有的生活领域。精神生活既体现着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深层内涵,又展示着社会历史变动迟缓急速的时代风貌。”[5]257矿工的精神生活主要体现在窑神信仰和对窑神进行祭祀的庙会活动中。“冬至传说是矿工的保护神———窑神爷的生日,在大同矿区这天是最隆重的节日之一,仅次于大年,各煤窑放假3天。这天窑神庙里灯烛辉煌,香烟袅袅,矿工们轮流在窑神爷塑像前顶礼膜拜,祈祷窑神爷保佑自己平安无恙。庙前云集着摊贩和卖艺、占卦、说书、唱戏等三教九流之人。天黑时分,几十支火把同时点燃一个个大旺火(用二三百斤重的煤块垒成,高数丈),高跷、龙灯、船灯等社火纷纷入场竞技, 请来的戏班子亦开演, 节日进入高潮。民国时期, 大同矿区有大小近百座窑神庙。”[3]869在传统社会, 神鬼是人精神的寄托, 离开了神鬼, 人们往往无所适从。在近代, 这种观念, 仍然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矿工信仰窑神, 他们希望通过窑神的庇护使生活安定、不发生矿难。矿工或矿山的重大活动都须奉祭窑神, 并遵从神灵而行事。矿工的生命、命运也受窑神支配。矿工生病祈求窑神, 当然也有其他神灵。这些关于窑神或其他神灵的信仰活动在小煤窑时期要更为突出。

精神生活的另一个考察侧面是娱乐。“娱乐是人们以一种比较稳定正规的形式获得欢乐、陶冶性情的精神活动。娱乐生活的形式和内容, 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社会经济、科学文化乃至民情风貌的状况和特色。”[5]281终年在井下劳作, 能够稍作休息的便是每年的冬至。除却节日以外, 在日常的生活中, 矿工的娱乐生活怎样呢?民国时期矿工的工作是一种危险性极大的工作, 这就使矿工们认为有今朝没明日, 在闲暇之余的活动, 一般有赌博、嫖娼和吸食鸦片等。晋北矿务局成立以后建立的图书馆、俱乐部、医院、学校等, 服务的对象仅为晋北矿务局的员司, 和普通的井下矿工无缘。“日寇使用暴力统治矿区的同时, 还在矿区开设了俱乐部 (赌场) 、烟馆、妓院来腐蚀工人, 残害矿工的身心健康。”[4]148

三、矿工的社会交往

在民国时期, 矿工被紧紧束缚在煤窑上, 人与煤窑的关系非常密切, 地域之间的社会交往和人员流动程度很低。传统的中国乡村生活, 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日常的社交活动, 就其范围而言, 一般多以族亲、邻里为轴心进行, 很少有更高层次的交往圈。窑工更是如此。天不亮就下窑, 天黑才出来, 再加上窑主为了利益的驱使, 延长窑工的劳动时间, 使他们没有时间去进行一系列的社会交往活动。有的窑工自踏进煤窑的那一天, 也许就一辈子都不可能走出去。在现实的社会中, 交往就其形式而言, 是建基于普遍缺乏的小农生活及其习俗之上的喝茶、聊天、宴客, 或迎神、观戏等。就其功能而言, 是以休憩和延续习俗为主要价值取向。矿工从其来源地来讲, 在民国初年小煤窑时期, 大多来自附近农村。在进入矿区之后, 矿工们一方面和家乡保持联系, 另一方面社会交往主要在邻里之间进行。在日本人占领大同煤矿时期, 矿工被困顿在矿上, 除了逃亡以外, 很少走出矿区, 或者说, 大多数的时间在矿井下。因此, 在民国时期的煤窑, 日常的人际交往是很少的。

不过, 在一些规模较大的矿井, 矿区工人在反抗压迫和外来侵略的斗争中, 也团结起来一起为共同的利益而斗争。这从侧面反映了矿工的人际交往受到了业缘关系的影响, 出现了不同于农民的或以前他们曾经面对的以血缘和地缘为中心的交往。矿工交往的团体背景开始发生了变化, 矿工的生活环境和生存方式使他们的社会交往既类似农民, 又有别于工人。

从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交往三个层面来看, 矿工是民国时期的弱势群体。大同矿工的社会生活实际上也是民国时期其他矿工生活的真实写照:低工资;伤亡多;物质贫乏;存在赌博、嫖娼和吸食鸦片的现象;交往圈相对封闭, 但开始变动。

参考文献

[1]大同煤矿党委矿史编写组.1918—1936年的大同煤矿[J].历史教学, 1962 (2) .

[2]矿业周报.1936年7月28日.

[3]彭建勋.大同矿务局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6.

[4]大同矿务局党史矿史征编办公室.大同煤矿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9.

新时期小学德育生活化实践研究 第5篇

钢都小学校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背景

1.德育生活化的时代要求

教育向人的生活世界回归是教育的发展趋势。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人类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也是终身教育的四大课题,又提出建立“无边界教育制度(学习制度)”等。《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是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一份报告。该报告着眼于未来的大目标并从各国的实际出发,视野开阔,深刻,又注意可行性,许多内容如关于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德育的突出地位,教育的四大支柱,终身教育等具有开创性和指导意义。.......贴近生活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未成年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关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目前,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既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党中央、国务院最近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出了重大部署,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根据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强调,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进一步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生活化是德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小学作为基础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新课程的理念倡导教育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把下一代培养成品德良好、勇于创新、乐于探究、热爱生活、德才兼备的国家所需要的接班人。小学生年龄较小,喜欢模仿身边的事物,对生活充满了好奇和渴望,因此,探讨小学生活化德育教育是课改的需要。2.学校德育实效低的现状

道德具有唤醒人的良知,协调人际关系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功能。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之首。然而,当前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却很不乐观,问题很多。而究其原因,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在于,当前小学德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节。相当多的教育工作者只看到了德育的“政治意义”而看不到德育的“生活意义”(华中师范大学杜时忠教授《当前学校德育面临的十大矛盾》)。事实上,很多教育工作者把学校德育与“政治教育”完全等同起来,也因此造成一系列的错误做法:如德育目标被无限提升,只注重高尚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知识教育;注重历史文化伟人、英雄人物事例的讲解;习惯用“成人世界”的思想、观念来教育学生,而忽视了对学生生活实际的分析与指导。德育工作变成一个单向的知识传授与灌输过程。这使得我们对德育的投入与产出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学生知行脱节,道德认识不能转化为行为,在遭遇复杂的社会生活时难以适应;一些学生还具有“多重人格”,表现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让学校德育从抽象、空洞、政治化的说教中走出来,贴近现实生活,根植于学生生活的现实世界,尊重生活,创造生活,以生活为教育源泉,才能克服德育“高原现象”,求得实效。

(二)选题意义

本课题立足于学校的德育实践研究。因此,在生活教育的基础上,我们着眼于小学生的思想实际,立足于学校的教育现状,让学校德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通过德育生活化的实践研究,探索学校德育教育的模式,引导学生用学生自己的生活、自主的活动进行自我教育,以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目前,德育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原因是,许多学校往往把上级的一些带有评估性质的任务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而较少从学生思想品德成长特点和社会要求看学校的德育工作。从某种角度上看,学校德育有时所关注的仅仅是工作本身,而不是学生本身的成长。学校道德教育较少地关注青少年学生个体的生命体验与内在精神的发展,更多地受外在功利的制约,于是,导致极具生命活力的道德活动蜕变为对规范与守则的盲目遵从与机械的行为操练。德育过于注重形式,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不太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比较强调灌输,强调的是形式的新颖,而不去了解受教育者的看法和感受。久而久之,学校德育开始走样了。同时,德育过分强调即时效果。在德育的过程中,有的内容确实需要灌输;但是,单靠灌输肯定是不行的。那些“你们应该怎么样”、“你们必须怎么样”,只是让学生追赶德育的终点,不让他们感悟教育的真谛。1.对本校德育改革的意义。

我校的“德育生活化”研究就是要使学校德育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要根植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并为学生的生活世界服务,强调道德教育直面生活中的问题与困境。通过研究我们认识到,第一德育目的不仅要使个人完成道德上的社会化,还要帮助个人完成对于人生意义的求索。因此德育要为人的生活,为人的生命发展服务。第二德育内容生活化,重视生活中道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生活实践进行道德教育,即德育内容要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与学生日常生活、自主生活、学习生活、交往生活、集体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等紧密相联,强调将道德教育深深地扎根于学生生活的土壤。第三德育方法体现实践性,即德育方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心理世界,让学生在各种具体的生活场景中,通过主体参与和亲身体验,逐渐丰富自己的道德情感,形成对人生和对生活的道德信仰。大量事实证明,学生获得了切身体验的东西,才能入脑入心,珍藏永久,对人生的成长与发展起到巨大的导引作用。因此,学校德育最有效的途径是——有效地组织道德实践活动,有效地创设富有感染力的真实的道德情境,促发学生对道德的切身体验。如果导引学生参与生活环境的设计和美化过程,其道德体验效果更佳。

我们在实验课题过程中较多的是从以学生为本的角度、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角度去设计、安排、组织和实施德育情景和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体验活动、参与管理等实践中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实现自我教育。2.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

德育生活化意味着德育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每个人思想品德的成长往往源于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在生活中形成对道德要求的认同。德育生活化,必然要求德育模式从时间和空间的封闭状态走向开放。

德育生活化意味着每一个老师应该学会从身边发生的事去寻找德育的内容。德育并不是离现实很远,相反,它就是生活本身。要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关系中了解道德的价值,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判断和选择,让学生从中学会容让和坚持。

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使德育重新散发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育人魅力,现实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立足社会生活,以现实生活世界建构道德教育大厦才是德育产生实效的基础。大量成功中小学生的实例表明,那些热爱生活、热爱家庭、热爱父母,对生活有深刻体验的学生,对学习往往有较为深入的理解、感悟,其学习动力强,效率和质量高,学习过程轻松愉快。道德教育必须从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让学生体验生活和生命的乐趣,使德育生活化正是实现生活教育的突破口。

为此,我校决定在“十一五”期间,开展“新时期德育生活化实践与研究”,旨在克服上述弊端,以学生现实生活为根基,制定具有层次性的生活化德育内容序列,设计出生活化的系列德育活动,加强学生对道德的体验和自我内化,充分发挥学生德育主体的自主性、创造性,并以此为突破口,努力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探索出一条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生活化的小学德育之路。

二、课题的界定

生活德育:即重视生活中道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生活实践进行道德教育。小学德育生活化:学校德育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要根植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并为学生的生活世界服务,强调道德教育直面生活中的问题与困境,让德育与受教育者个体的日常生活、学习生活、交往生活、集体生活等紧密相联。

小学德育生活化途径:联系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用学生自己的生活、自主的活动本身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启迪与引导;联系学生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发展学生的评判能力、自我教育能力,提高他们道德认识的水平和道德修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打下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遵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的指示精神。《意见》中提出“要切实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寓德育于活动之中”;二是“要做到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切实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中央的指示精神第一次提出了活动、实践作为德育手段、形式的重要意义,对我们开展课题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2.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发生于生活,教育不能脱离生活而存在,对学生的教育只有在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中才会产生实效。教育家陶行知吸取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思想提出“生活即活动”、“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它为德育生活化理论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他指出 “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即教育”意味着有生活即有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即教育”意味着生活需要教育,教育必须作用于人的生活。“生活即教育”意味着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决定教育。陶行知多次把生活教育阐述为“生活的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用生活来教育”,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连接。他要求教育活动既关心儿童未来的生活,也要关心儿童的现实生活;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指出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个性,要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还强调儿童自我人格的完善,指出教育既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也要满足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可见,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又改造生活,为生活服务,在改造生活的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所以学校教育活动要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为生长点,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融合。

3.活动教育的理论。活动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认识和能力发展主要是在活动和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学生在自由活动的过程中进行感知、体验、学习、提高,教育从学生当前的生活实际需要出发,因而具有实效性。学生的德育过程,同样需要在活动实践中内化道德认识,并在实践中外化成道德行为。4.关注儿童生活也是课程改革体现的重要理念。学校教育尤其是小学阶段的教育,是为学习者——学生的未来生活做准备的。教育作为“在生活中并且是为了生活而展开的一种人类活动”,可以为学生的美好生活、有意义的生活提供预期性的启发和引导,正是这种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通过教育而逐渐积累的准备:包括精神的充实、知识的丰富、能力的提高,为儿童成人后的生活品质和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指出:“德育要渗透、贯穿在各科教材和教学过程及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并力求生动和形象化。”《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很明显,新的德育课程具有鲜明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三大特点。因此,在学校德育中,要把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从学校的小范围扩大到社会的大范围。

四、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探索构建以学生生活为主题、符合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工作体系和理论框架。

2.通过研究,探索德育教育生活化的途径方法。

3.通过研究,进一步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式,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德育实践能力。

五、课题研究内容

1.小学德育生活化的理论研究。在充分占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较为系统的学习、思考与梳理,对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内涵、特质、价值观、学生观、活动观及德育生活的原理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建构起小学德育生活化、活动化的理论框架。

2.研究小学德育生活化的途径和方法。从关注学生个体生存与发展的角度,突出德育的“生活”、“活动”特性,体现德育方法的实践性,德育途径的开放性。

3.研究和增补大量有关青少年生活中典型、敏感与棘手的内容,从贴近和关注受教育者的个体生命和现实生命出发,构建出能体现社会要求的观念、规范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的,并能适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受教育者所需要的德育内容系列。

六、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法,观察法:采用问卷、座谈、观察等形式搜集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2.行动研究法:边研究,边行动,边反思。

3.经验总结法:对实验过程中的资料和积累的经验不断进行总结,寻找规律,进行理性升华。

七、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实施准备阶段(2006.5~2006.11)

组建课题组,撰写课题方案,广泛搜集资料,组织理论学习和教师培训,申报立项,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06.11~2008.11)

依据方案要求组织实施,形成学校科学的德育管理网络和评价体系;搜集典型个案材料及课题论文专集;进行有关数据、资料的收集、分析、整理,开展德育活动,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创设生活化的学生活动、实践的时间和空间,有效开展系列活动,有效进行德育生活化尝试、探索和研究,有效开展系列活动。如:开展常规德育活动;组织开展劳动实践,参与社会实践,全面提升学校德育工作水平。

第三阶段(2008.11~2009.11)

全面总结整个实施计划,汇集整理研究资料与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材料,探索出较为有效的提高和发挥生活教育功能的有效策略。

八、课题研究成果

(一)明晰了德育生活化的新概念

学校一贯注重将德育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学生的生活成为德育工作的主阵地,让学生在参与活动、参与管理、走向社会的体验中接受生活的教育,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为此,我们在实施“规划”中,充分认识到德育的“生活意义”,在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紧紧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尊重生活,创造生活,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成长”,形成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道德信念”,是提高小学德育实效性的关键。明晰了了德育生活化的新概念:

1.学校德育要面向学生经历过的生活世界、现实的生活世界、可能的生活世界和未来的社会生活世界,要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德育宝贵时机蕴藏在学生经历的经验和教训中,蕴藏在学生现实的生活需要、生活态度、生活遭遇、生活方式和生活行为中,蕴藏在学生内心世界的情感和价值追求中。

3.学生的生活世界是重要德育资源,也是重要的德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学生的生活世界是开掘学生道德品质生成和发展的源头活水。

4.向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生活、自我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提供内化道德规范价值,提高生存质量,攀登理想生活的机会和“支架”,让学生用自己的亲历去感悟,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

5.构建生活课堂,渗透生活教育,把学科教学生活化和德育活动生活化与信息技术整合起来,形成以生活为基点的当代德育的模式。

(二)探索了德育生活化的系列途径与方法

几年来,在德育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反思,形成了一套德育教育生活化的有效策略,真正做到“润物无声”。1.贴近社会生活,开拓小学德育课程资源

时代不断进步,社会生活天天都在变化,教材总会滞后于社会生活的变化。因此,教师要要有敏锐性,有意识地把社会影响大、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引入到课程中,提高德育的针对性。

(1)回归真实的道德生活

道德与道德教育既源于生活,又为了生活。正是在此意义上说,道德教育应回归生活。然而,道德教育应回归什么样的生活呢?只能是学生真实的道德生活。当前的道德教育之所以没有真正回归生活,就在于它没有回归真正的生活——学生的真实道德生活。立足于儿童的生活原型或适合其生活经验的那些生动、活泼、真实的道德事件、冲突与场景,由于与其切实的利益关系相涉,故能吸引学生的道德兴趣、省思与判断,借助于师生、生生的对话与讨论,真实的道德生活事件就可以引发学生的道德需要、热情及具体的道德行为,真实的道德生活流露出、折射着学生自在而真实的德性。对于儿童来说,儿童自己的生活才是真实的生活,立足于此的道德教育才是真实的道德教育。如此,学校德育课程生活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应尽可能以儿童的真实道德生活为主要资源和参照,将现实的社会生活转化为贴近儿童直接生活经验的事件,引导其从中自主地发现真善美,自然地流露出对道德的亲近与理解。

案例一:围绕《武汉的特色小吃》,以“小吃”为线索,巧妙设计,整合了课本与生活中资源,有序开展小吃的种类、各种小吃由来、制作材料、主要特点、制作方法、小吃的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等系列研究,实现了多层次的教育目标:活动中,学生自行设计,自行组织,自主探索和研究,自我总结和反思,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彰显;通过小组讨论,分工合作,互动交流,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增强了;通过深入社会调查、访问,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得到了锻炼。不仅探究武汉小吃的文化内涵,更激发了学生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这比空洞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这种爱发自学生心灵深处,也许对他们的一生都有影响。

案例二:近两年“创建节约型社会”是现在大家关注的热门问题,在创建节约型社会中,开展“低碳生活我先行”主题课程,学校组织开展了“26度空调节能行动”、“‘小调查,大收获’用水用电情况统计、分析”、“‘梦想在我心中,创造在我手中’变废为宝制作”、“‘家庭节能,现在出发’节能知识竞赛”、“楼道里的‘节能个性标语’设计大赛”、“节能生活方式创意写作大赛”等活动, 引导学生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事做起,树立节约意识。学生经历了观察比较、收集资料、合作交流等多种体验,通过体验他们不仅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质,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学生带动家庭,家庭带动社区,树立节约意识,建设节约文化、倡导节约文明。学生的文明素质在活动中养成。道德意识在活动中得到了加强。„„同样,毒奶粉事件、网络成瘾等社会热点问题,都被拓展成课程资源。这样的课程紧扣社会热点,学生高度关注,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形式又多样,学生参与度非常高,效果很好。

(2)依托真确的道德事件

真实的道德生活是由一系列具体而现实的事件构成的,道德事件是德育课程生活资源的主要载体。只有将生活资源转换为儿童可亲可感、真确无妄的道德事件并有序地呈现于课程,道德生活才能进入课堂,才能具有教育意义。也就是说,进入德育课程生活资源的内容,不应仅表现为一些空泛无味的观念、知识,而应通过一系列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真确的社会事件、道德事件串联而成。“儿童的道德意识往往依附于具体生活事件、生活过程、生活细节,依附于他的身体活动和行动,是一种‘经验性的结构’。”正是这种基于儿童真实生活经验与事实之上的道德事件才能唤起儿童的道德情感,诱发其道德冲突,激发其道德思考。真实的道德生活通过真确的道德事件呈现在课程资源中,展现于德育课堂中。德育课程资源若要真正回归学生的生活,就必须围绕学生熟悉的、亲历的道德事件进行科学筛选和开发设计。真确的道德事件是构成德育课程资源的主要素材和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案例一:一个三年级学生和妈妈一起逛街,见到一个乞讨的残疾人,他要求妈妈捐50元钱,但妈妈只给了5元钱。这个学生很不理解:这个残疾人这么可怜,为什么只给他5元钱呢?回家后妈妈告诉他:钱是妈妈辛辛苦苦挣来的,给他的是妈妈的钱,不是你自己的钱。你现在还小,没有能力挣钱,当然也没有能力随便捐钱,等你长大挣了钱就可以自由支配你自己的钱了。这个小学生经过反)思后,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我们献爱心要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要凭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别人,这才是真正的献爱心。从这则案例,我们可以发现,这个小学生在日记中得出了经过自己思考后的道德观点,这正是基于真实的道德情境下对具体道德事件的体悟与理解。真实是这一事件能引发其道德观念进步的前提。因而,唯有真确的道德事件才能使学生的道德生活变得真实可靠。

案例二: 如2008年5月份,四川发生了大地震,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抗灾难。我们共同设计《万众一心,共抗“震”灾》的主题课程,组织同学们通过报纸与网络了解灾区的情况,收集震灾中可歌可泣的感人瞬间与英雄人物,捐款给灾区受难的同胞;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多场活动,交流、分享应付灾难的方法,歌颂谭千秋等震灾英雄,„„

(3)利用真正的道德冲突

应当承认,新课改后的德育课程资源中,学生的生活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大量与社会现实生活、儿童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动的场景、资料出现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诸德育课程中,回归生活的道德教育理念得以初步体现,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然而,不容回避的是,尽管现行的德育课程中生活资源的比重得到了提高,但因撷取的生活片段未必都是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并为其喜闻乐见的真实生活场景或事件,所以要引发学生真正的道德冲突也并不容易。因此,如何利用真确的道德事件,以引发学生真正的道德冲突,成为学校道德教育欲以改革创新、提高实效的基本突破口。学校德育课程资源的设计与运用,应当在立足学生真实道德生活的基础上,通过真实的道德情境与道德事件的选择与合理使用,有目的地创设符合学生道德认知发展实际和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道德冲突事件,使其在与自身利害关系紧密相关的真确无妄的冲突中获得对道德的真情体验与深刻理解。这样,对某一具体的道德活动而言,学生的道德需要得以唤起和纯化;对整个道德教育而言,道德冲突加深了学生对道德价值的理解与体悟,为其自主而能动地参与其他道德活动提供了经验。正是在这种反复的道德冲突锻炼中,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得以逐步提高。

(4)真情的道德体验

德育课程资源中所蕴含的生活元素,无论是道德事件的呈现还是学生道德冲突的诱发,其最终目标都在于唤起学生真情的道德体验。道德体验既是道德教学的手段,又是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指向之一。没有真情实意的道德体验,就没有完整的道德素质,也形成不了高尚的道德情感。通过体验,能够唤醒学生的道德意识,激励其参与道德生活,开拓新的道德生活,学会过美好的道德生活。2.创设生活化的课堂,重视德育的渗透。学生在校时间大部分在课堂上,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永远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学科教学德育功能的发挥是落实德育规划的关键。因此结合教学内容的课堂德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是德育的重点工作。通过课堂联系生活的教学,使学生在进行科学知识、技能和艺术教育的学习中自然地接受教育。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化的课堂才是灵动的课堂,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体,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教师要善于从生活入手,在生活中寻找教材的切入点,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真切地体验到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并产生共鸣。

(1)构建教材内容——贴近生活实际。

课堂讲授是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主要方法。新教材中出现了许多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生活,感受学科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各科教学课前,必须深入备课,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合理利用教材内容。既要弄清教材的知识内容,又要对教材内在的教育因索深入体味。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适时适度的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思想教育、美育教育、并与艺术科等学科有机的结合起来,打破以往的“纯学科知识教学”。

案例:在教学一年级的语文识字课时,老师巧妙地将写字与做人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字品即人品。在讲解“国”字的时候,这样讲到第二笔横折,提醒学生“转折处要慢行”后,又接着问学生写字的时候转折处要慢行,那么在校园中、在我们的日常出行中,有哪些地方也要慢行呢?孩子们联系实际想到了楼梯拐弯处、十字路口等。整节课老师利用通俗易懂的儿歌或自编民谣,将德育内容不露痕迹在课堂教学中,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2)促进学生学习——联系生活实际

将学习内容融入生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去观察生活,采集生活中的教学实例,创设生活情境为课堂教学服务。

将课堂活动融入生活,课堂上,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教师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形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要力求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思想教育于一体。

案例:学习《温暖的家》一课,教师把课堂变成分享会,请同学们讲自己家的故事,共同欣赏同学们带回来的家庭生活AV,组织家庭生活图片展。同学们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体会家人对自己无私的爱,图文并茂,绘声绘色,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对家的认识,表达了对家人的感激与爱。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没有说教,只是把握了学生生活世界,找准了学生的情感源,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在对教材事实的体验中,情感产生了共鸣,心灵感动。将练习作业融入生活。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要接触大量的作业、练习、试题,这是向学生渗透德育的重要渠道。教师在编选作业、练习和命题时,要注意增强思想性,发挥其教育功能。如在选取练习的题目,所给的材料、素材时,必须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选取有教育意义的,使学生在训练中受到思想教育。也就是在练习的设计上将尽可能地源于生活、贴近生活、符合生活实际,许多问题的解决都将放到生活情境之中去,让学生在具体、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学数学,解决问题,(3)组织教学延伸------融入生活实际

新课程理念提倡课内教学向课外实践延伸,要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同时,让学生实地参与活动,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生活情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案例:如《乐于助人有爱心》一课,教师把教材的内容延伸到社会生活中,组织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首先组织学生收集资料,延伸阅读,酝酿情感;接着请家长配合,带领学生去社会实践,了解政府、社会对弱势群体所提供的便利设施,感受到身边的人都在怎样尽力帮助别人,献爱心;然后再组织主题班会,大家现场交流感受,讨论自己能做些什么?最后,通过少先队组织来号召同学们,乐于助于,奉献爱心,并把身边的好人好事都记录下来,放到老师的博客上去。这样的活动设计,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从文字走向实践,就焕发了它应有的生命力,产生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4)规范教学管理------贯穿生活实际

科任教师在课堂管理和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要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并以自己的仪表态度、言谈举止和处事待人,影响教育学生,发挥表率作用。要求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习风气、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3.依托主题活动,促进德育目标实现

学校在坚持依托班(队)会、晨会、夕会、行为规范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常规教育的同时,构建“生活教育”的德育模式,形成了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三个德育生活化系列,积极创设学生生活化的活动,丰富德育载体,提高德育实效性。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的同时,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拓宽学校的德育视野,促进师生的情操陶冶,塑造师生的美好心灵。学校生活系列

(1)完善传统节庆活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学校坚持开展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四大传统节庆活动,从节庆主题的拟定、内容的安排、到活动项目的策划、招标项目的组织等,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个性和特长,锻炼和提升自主发展的能力和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读书节——以“好书伴我成长”为主题,系列活动形式多样:主题班(队)会评比、校园“我最喜爱读的十本书”评选、好书一句话点评、书评征文赛、班级辩论赛、创意演诗会、创意小剧场、疯狂英语、时事论坛、英语小品表演等,激发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情感,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感悟生活体验;学校以廉政文化进校园、文明城市创建、建党90周年等活动为契机,开展童谣的征集,组织学生多写好的文章,抒发感情。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观察事物,学会积累材料,学会表达情感,他们用笔写出了许多优秀的文章,他们在表情达意的时候人格也得到了升华。

科技节——以“实践 创新”为主题,学习探索和研究相结合,兴趣性与知识性相结合,实际应用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积极参与生活中的小百科知识竞赛,举行建筑模型、航海模型、头脑奥林匹克等科技小创造、小发明比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艺术节——以“真、善、美”为主题,开展文艺汇演、唱红歌比赛、英语贺卡设计评比、校园标语征集、书法绘画展示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展示了美,也受到了美的感染。组织参加市、区级比赛,展示学校艺术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教育成果,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意识和表演技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促进了学校精神文明的建设。

体育节——以“我运动 我健康 我快乐”为主题,创建学校特色:多年来,学校积极推行阳光一小时体育锻炼,通过组织三跳比赛、冬季锻炼、田径运动等活动,普及校园群体活动,提高师生身心素质,弘扬校园体育文化,展示师生精神风貌。作为市体育传统学校,学校坚持以篮球作为体育特色,本着“以球健体,以球启智,以球美德”的宗旨,坚持以“篮球特色学校”为抓手,制定了严格的篮球课程标准,编写了篮球校本教材,创编了两套篮球操,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篮球活动,现在,学校篮球活动月形成传统:篮球联赛有声有色,篮球俱乐部形成规模,篮球竞赛尽显风采积极开展篮球特色活动,营造出“篮球乐园”。活动中,我们通过举办篮球精神沙龙,体悟篮球魅力,感受篮球精神,汲取精神力量。让师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学习发挥团队合作的强大优势,弘扬无私、不屈、顽强的精神风貌。学校真正做到了创建篮球特色,倡导篮球精神,弘扬篮球文化,达到了“以球健体以球启智”的目标。传统节日---让学生在体验中自悟。生活化的德育,就是以尊重学生、贴近学生为前提,通过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泱泱中华,历史悠久,节日颇多:春节、学雷锋月、清明节、端午节、父亲节、母亲节、建军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敬老爱幼、勤劳善良、与人为善、爱国爱民等等独特的节日文化,这是培养学生民族文化意识的重要资源。我校在德育教学中充分挖掘节日文化资源,向学生进行节日文化教育,传承灿烂的中华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活学生的民族意识。

(2)创设“健康、和谐、活泼”的校园文化情境,润物无声,潜移默化。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工作有效的载体。

重视人文建设,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处处是教育之地”,是我们力求让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体现出学校文化特有底蕴的校园建设原则。宣传标语主题鲜明:教学楼悬挂的标语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两型学校”“营造书香校园”“提高安全意识”等主题经常更换;宣传橱窗内容丰富:或展示学校特色活动,或宣传安全、健康常识,或彰显学校教育教学佳绩;走廊文化充分合理:利用走廊空间,整体布置体现美观和谐,楼梯口上“轻声慢步过走廊”、“上下楼梯靠右走”等等给学生以无声的教育;走廊上《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时时提醒学生的学会做人; “学校是我家,美化靠大家”时刻激起小学生的爱校之情;名人警句激励着师生拼搏进取。通过精心设计,把教育目的和科学文化知识,融进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使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成为知识的载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使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形成整个校园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

提倡全员参与,构建班级文化。教室是学生在校园里感情最深、影响最大、最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对他们潜移默化最直接、最有效、最重要的育人环境,也为了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才华,挖掘潜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在校园整体规划的同时,学校还创造性的让全校学生共同参与班级文化建设。大部分班级的布置都能体现美观、整洁、实用、新颖、创意、特色。各班都非常重视教室环境的布置,力求让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设计室内的环境别有新意:名人画像、名言格言、学生书画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学习园地”展示了学生各类优秀作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知识的魅力;教师与学生齐心协力,每个班级都尽显个性。形成积极向上,文化色彩浓厚,科技意识强的环境氛围,突出表现人文性。主题教育,提升校园品德文化。主题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的点睛之笔。多年来,我们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开展系列主题教育。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提升了学生能力,进而将文化内化成了学生的素质。

以“用爱读懂每一位学生的心灵”为主题的师德教育。学校从学习研讨、日常工作评估、开展主题活动三方面入手,通过“嘴巴甜一点、微笑美一点、衣着雅一点、沟通勤一点、鼓励多一点、关爱细一点”等具体要求,以实际行动将老师的爱传递给学生。通过读书研讨会、演讲比赛、典型引路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励和鞭策全校教师不断地与学生进行心灵的碰撞,成为学生释放情感的归宿。

以“秉承传统文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形式有参观校史展、唱响校歌、校园广播“谈古论今”和“名作赏析”栏目、读书节、师生朗诵比赛、“中华情—国旗下的讲话” 演讲比赛、建国60周年征文等,为师生搭设了了解、学习、弘扬、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平台。

以“播种良好习惯,收获健康人生”为主题的养成教育。利用升旗仪式班队会、校园广播、张贴温馨话语、解读《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形式,确立每月德育主题词,开展创建和谐班级活动,通过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人与环境的和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人与知识的和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以“让爱沐浴在阳光下”为主题的感恩教育。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的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为了培养孩子们的感恩情怀,学校开展了以“让爱沐浴在阳光下”为主题的感恩教育系列活动:每天说一句感恩的话,每天为亲人做一件感恩的事,每学期读一本感恩的书。同时通过与扬子江集团联合开展“扬子江杯”感恩故事演讲比赛,感恩征文评比,组织感恩主题班队会,评选校园感恩之星等活动。感恩教育活动就像一支支细流,在同学们的广泛参与下逐渐汇集起来。同学们亲手办的感恩手抄报将教室装点得温馨和谐、师生的读后感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形式多样的主题队会唤起了大家的共鸣。家长开放日活动,孩子、家长与教师互动,在感恩氛围中体现着孩子纯真的爱,很多家长激动的表示:“看到孩子懂事了,我们家长很感动。感谢学校、老师们为孩子创设了这样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教会学生如何以诚待人、与人相处”。家长们纷纷表示,通过学校的活动,对每一个家庭,每一位成年人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也愿意同学校一起用各种形式使孩子们真正的沐浴在爱的阳光里,用心去学会怎样感恩。以“创两型学校,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和谐教育。学校紧紧围绕“两型学校”建设要求,结合“文明单位”的创建,以强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线,通过开展国旗下的讲话、学生课外环保调查、环境教育讲座、“两型” 学校知识答卷、主题班会等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构建“两型”学校理念,倡导和宣传节约是美德、节约是智慧、节约是品质、节约是责任的风尚,培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积极营造创建“两型”学校的良好氛围,用节能环保理念建设校园、管理学校、教育学生。引导全校师生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注重细节管理,着力提高师生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意识,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观念渗透到学校建设与发展之中,渗透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之中,努力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学生的德育成绩合格率达100%。学生都能遵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操行评定优良率达100%。校纪校风严明,遵守法纪法规、社会公德,保护环境,能做到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尊重和理解他人。学生初步养成了诚实、正直、谦让的品质,初步的分辨是非的能力。养成了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涌现了一大批刻苦钻研、勤奋学习、诚实正直的好学生。家庭生活系列

通过家庭教育来共同培养我们的下一代,一直是我校工作的一个重点。我们加强了家长学校的建设研究,在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获得教育共识的同时,实践和探索一种畅通父母和孩子心灵通道的家庭教育模式。倡导家庭教育的民主平等,在使学生成为学习、学校主人的同时,让学生成为家庭的主人,培养和建立学生的自主意识、家庭责任感。我们开展了创建和评选学习型家庭活动、我与父母(孩子)有话要说等活动,使父母与孩子之间有了更进一步的亲密接触和思想交流,从中也使他们的自主管理意识、自律能力、责任心得到培养和提高。(1)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家访制度,促成家校联动。

家庭生活是学生最启蒙也是贯穿一生的教育力量,凝聚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力量是学生成长的必要保障。借“访万家”活动东风,学校通过教师有针对性、有计划的家访工作,结合定期召开家长会、电话、e-mail、德育网站等形式融入学生的家庭生活,指导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式。(2)亲子活动重温亲情,激发内动力。

父母的信任、关怀和期待对学生的成长往往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而随着孩子的长大,这种父母孩子间的交流默契却时常大打折扣,学校通过学习型家庭的创建评比活动、开展“我与父母有话要说”、“快乐家庭”、“我为父母过生日”等亲子活动,以对话、写信、活动等方式,让家长观摩参与,体验学校的办学思想,感受孩子的学习环境。引导家长和孩子互相走近对方的心灵,让学生在和谐的教育活动中感受到父母的关切,对父母更加爱戴。学校开展了让学生为家庭设计生活开支计划等活动,促进了学生与家长间的民主平等的交流沟通,端正了学生的消费观念,让学生体验到家庭生活的真实一面。通过家长会、告家长书,向家长提出“多一点时间陪孩子”、“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的倡议;向孩子提出“我为父母分忧愁”的要求,指导学生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学会生活的自理。

(3)完善家长学校,凝聚教育合力。

办好家长学校,定期邀请家庭教育委员会参与学校教育活动。开设系列家庭教育讲座,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密切家校的联系。让父母与孩子相互理解和尊重,建立一种融洽的家庭关系。学校定期邀请家长代表参与学校管理工作研讨以及开展家长学校活动,为学校管理献计献策。开设家长接待日,欢迎学生家长来电、来人以及来访参加班会课。定期开放学校,使家长了解孩子的学校生活,走进学校,走进孩子的学校生活,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孩子,便于和孩子沟通,增强家庭教育的主动性和针对性。社会生活系列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竞争的社会,让学生接触了解社会,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接受社会生活生动的教育,显得尤其重要。为此,我们努力开展社会生活活动。通过学生在校园、在社会的各类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学会自主学习,学会自主选择,学会自主管理,从而为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持续发展打下基础。(1)开展实践活动,磨练意志,提升审美能力。

每年的社会实践生活是提高学生意志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堂。有计划、有步骤的组织学生去各类教育活动基地,进行社会实践和社会考察活动,增进学生对自然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意志力、创造力、团队合作力和集体荣誉感,培养他们自觉保护环境的公众意识。(2)参与社会活动,锻炼能力,培养公德意识。

组织学生参加青山区文明创建,开展,走上街头宣传,走进社区清扫,参与文明护马路活动,让文明小手牵着大手前行;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开展“我当售货员”,“我是小记者”,“擦皮鞋”,“卖报”,“当一天少年交警”,“当当一日环卫工”,“参观工厂”、“绿色环保小卫队”的生活实践,引导他们走进社会,接触三百六十行的劳动者,了解各行各业的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让队员们在这些社区公益活动中,感受劳动的光荣,挣钱的艰辛,增强队员们的责任感、环保意识和热爱祖国的崇高情感。

(3)组织志愿服务,关爱他人,奉献社会。“我是社会的小主人”,倡导学生走向社会、关注社会,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感。组织 “希望工程”、“送温暖”、“志愿者”等公益活动,培养学生互助精神。社会生活教育学生:懂得付出,懂得责任、懂得回报。

(三)健全了德育生活化管理体系。

经过三年多的试验和研究,本课题初步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围绕“德育生活化实践研究”的主题内容,我们开展了系列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构建学校德育全员管理模式

改革德育机构。学校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班主任工作评价小组、学科教师学生日常规教育管理工作评价小组、学科德育研究及评价小组等。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成员由分管德育的副校长、德育处、大队部、教务处、总务处、班主任代表等组成。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不是临时召集的“议事机构”,而是以校长为首的有职有权的学校德育工作指挥中心,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学校德育工作。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及各评价小组的成立,加大了德育工作的力度,真正把校长负责的德育工作领导体制落到实处;协调了各方面的关系,明确了各方职责,为形成全员参与德育、全面育人奠定了基础,提高了工作的效率。2.加强以班主任为骨干的德育队伍建设。

完善年级组长和班主任的选拔、培养、使用、考察、奖励、评优等制度以及规范运作机制。要求年级组长和班主任根据学校德育目标和学生实际,落实“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思想,经常通过家访、谈心、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制定年级和班级工作计划,开展系列年级、班级活动;确立“德育无小事”的观念,作实、作细德育工作。定期开展“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等征文活动。每年评选“爱生模范”进行“优秀班会课”、“班级主题活动”和“班级文化建设”评选或展示活动。同时实行全员督导员制度,全体教师参与24督导员工作,在生活、学习、心理和行规等方面关心、指导学生。3.完善学生自主管理制度。

在“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思想指导下,进一步完善了体现自主管理的校园值周班制度。每周对值周班学生进行上岗前的培训,全班学生全员参与,值周班学生统一着装校服,佩带值周班的岗位标志。加强组织性、纪律性,按时上岗值勤,不迟到、早退,在教室内检查评比时,尊重别人,尽量做到轻声,不影响正常的教育秩序。每位值勤的学生班主任老师和大队辅导员的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认真完成自己岗位的工作。通过值周工作,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感;严格、认真的执行评分标准,做到了公平、公开、公正。确立“日检查、周评比、月反馈”制度。各值周小组的组长负责记录每天的检查成绩,周末统计上报学校政教处,由大队委把各班一周的常规成绩进行计算、统计,最后张榜公布,接受全校师生的监督。各班的常规成绩也纳入学校考核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的指标广大学生在参与管理中,体验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角色,能够自我规范,自我监管,自我完善,自主体验,形成思想品德人格的主体性发展。4.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建立家校联动网络,形成教育合力。我们建立了家长教育委员会,并定期召开家长教育座谈会(一年两次),设立家庭教育论坛,协调家庭教育工作。通过家长教育座谈会,建立家长开放日制度,我们与家长共商教育大事,共同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共同探讨家庭教育指导的长效机制。这一项工作,有效地利用了家庭教育中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填补了校外德育的空白,同时也带动了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开展。

构建社会教育网络和基地,形成社会化教育合力。如:建立警民共建单位,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学生开展综合的社会实践教育。

九、研究成效

1.学生层面的收获:

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规划》的实施,学生学习活动变单调为生动,体验渠道变单一为复合,智能展示变一统为多元。学生遵守法纪法规、社会公德,保护环境,能做到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尊重和理解他人。初步养成了忠诚、诚实、正直、守信、务实、求真、进取、创新的道德品质,初步的分辨是非的能力。养成了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涌现了一大批刻苦钻研、勤奋学习、诚实正直的好学生。三年来,先后有3个班被评为市先进集体,15个班被评为区先进集体,9位学生被评为市三好学生。年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就取得如下丰硕成果:全国、省、市、区一等奖186人次,二等奖253人次。

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对其一生的成长意义十分深远。类似的做法我们发现和开发学生具有的那些传统教育中不被承认或未被发现的智能强项,为实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提供了有益的借鉴。2.教师层面的收获: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课题组成员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的教师翻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学习了许多的理论著作,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活动,吸收了许多的先进理念,使得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教育理念大大地更新,教育教学的艺术极大地进步,教师的专业成长十分迅速。同时,课题研究也带来了教师的丰硕成果。在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竞赛中有100多人次获奖。推动了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发展。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科研则是提高质量、走“高效轻负”的捷径,是兴校的根本。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形成了严格的研讨制度,研讨氛围十分浓厚,也带动了其他教师的关注和参与。我校在前几年教科研工作中,教师的科研意识十分薄弱、科研能力也十分有限,科研气氛不浓,但而今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人数已是大大增加,这与课题研究在校内的辐射是分不开的。

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我校用“求真、求实、求精、求新”的精神,引导教师认清了新时期我们的历史使命。全体教师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遵守职业规范,自觉履行职责义务,教学风气“严谨、踏实、探索、创新”,为学校与自身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投身其中,形成了一支立场坚定、思想过硬、业务精湛、科学育人的教师队伍。有1人被评为市学科带头人,4人被评为市优秀班主任,3人次被评为区十佳班主任。8名教师先后被评为青山区师德先进教师。3.学校层面的收获:

以德育为先导,以教育教学质量为生命,加强学校管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形成了 “诚信、友善、文明,进取”的良好风貌。学校的教育科研、教师专业发展、德育工作、特色学校创建等工作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并给予褒奖,先后取得多项荣辱:全国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研究实验基地;全国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研究先进单位;湖北省阳光教育试验基地;武汉市体育优秀传统项目(篮球)学校;武汉市卫生先进单位;青山区文明单位;青山区师德建设先进集体;青山区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青山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先进单位;青山地区道路交通安全先进学校;青山区稳定工作先进单位;青山区民主管理先进单位。

十、不足及反思

经过努力,我校的教育科研工作逐步形成了“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科研机制,形成“教研专题化、课题行动化、实践反思化”的特色,加强了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服务力度。在《新时期小学德育生活化时间研究》课题的实施阶段,围绕课题研究计划,我校通过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德育管理、活动、交流教育网络平台;探索“学校、家庭、社区”互动育人的德育课堂教学新模式;建立合力育人机制,进一步完善家长学校等三大方面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受到社区、家长好评,学生的素质得到发展。教师提高了科研能力。但在研究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1.我们研究本课题的本意是让学生在生活的不经意之中接受德育的薰陶,通过课题的研究把我们学校德育教育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达到理想的德育教育效果,但是在操作中教师们都刻意追求直观的教育效应,让我们觉得德育教育中还存在着许多说教的成份,德育无痕的目标离我们还很远?

2.我们在课题的实践过程中,课题组的老师达成了共识,觉得开发德育校本课程比较符合现在的教育形势和学校的教育实际,但是在开发的过程中,学校周边生活德育资源的缺乏,让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举步维艰,我们非常渴望能得到专家的指引?

生活时期 第6篇

关键词:工会组织;生活保障工作;石油企业

在石油企业中加强工会保障工作,不仅是满足广大职工发展的需要,还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企业必须引起对工会组织加强生活保障工作的重视,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维护好职工生活保障的基本权利。

一、新时期加强石油企业生活保障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坚持以人为本,做好企业职工管理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方式,也是企业工会开展工作的重要准则。因此,工会在开展工作时,首先应该坚持以企业的广大职工为本,在了解职工的思想、意愿、呼声和需求的基础上,对工会工作进行及时的归纳和筛选,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对一些职工反映强烈的需求,要深入到职工中调查研究,提出解决办法。其次,要积极组织研讨和视察,企业工会干部在解决职工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时,必须进行政策研讨,掌握具体规定,才能把握尺度,依法维护,在遇到与职工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时,工会要积极组织代表深入到职工基层或者家庭进行调查访问,并要及时具结成报告,向有关方面及时反馈,主动沟通,督促处理。

(二)建立职工保障制度,构筑职工保障体系

在企业发展中,制度是各项工作的先行和保障,为了满足企业职工发展的需要,工会组织要确保职工保障工作有制度保障。首先,工会组织应该按照企业职工发展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覆盖救助困难职工全过程的规章制度,保证各方进行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要建立困难职工帮扶的长效机制,尤其是要妥善解决困难职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力争做到不让一个困难职工家庭的孩子上不起学;再次,还要做好职工医疗保障体制相关的制度规定,要完善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扩大职工医疗保险的收益面,从制度上保证了对困难职工的及时救助,各项保障制度的建立,从源头上维护了职工的利益。

(三)构建职工保障网络体系,发挥工会组织的优势

为了及时掌握困难职工的生活情况,尽快采取措施帮助解决,我们在保障困难职工生活方面,建立了横到边、纵到底的保障网络,形成了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氛围。首先,通过建立困难职工档案,做到凡是有困难的职工,都能从档案上了解到其家庭成员、收入状况、困难程度、致困原因、技术特长、个人愿望、思想状况等方面的情况,并根据具体情况通过相应的渠道帮助解决困难;其次,要加强软件建设,加强对帮扶中心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借助社会力量,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工会帮扶队伍。加强和充实帮扶中心的工作人员队伍,努力提高帮扶实效,

(四)完善企业帮扶体系建设,建立帮扶长效机制

在工会组织中,加强职工帮扶工作也是进行职工生活保障工作的重要内容,然而,帮扶体系的建设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因此,工会要加强与企业的党支部、团委等组织进行联合,因地制宜,推动企业帮扶体系的建设和完善。首先,企业要加大职工帮扶建设的政治投入,要明确帮扶中心的重点,积极发挥行政在帮扶救助困难职工群体中的主渠道作用,把工会帮扶的资源重点用在企业政策覆盖不到、发生特殊性和突发性困难急需帮扶的职工身上。其次,要加大资金投入,企业要进一步加大对工会的投资力度,建设职工帮扶专项资金,将企业的宝贵资源用到家庭困难的职工身上,从而不断促进工会工作的扩大化、专业化。

(五)加强工会工作队伍的培训,提高整体队伍水平

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就必须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大力提高劳动者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管理和技术等多方面的素质,工会组织人员应带头领导内部职工进行岗位培训,并在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组织适合时宜的活动,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对企业的发展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其次,深化人事用工制度改革,建立平等竞争、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要充分发挥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职能,公开选拔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形成内部员工之间平等竞争,充分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加对工作的热情,让内部职工感受到在工作中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素质。这样,劳动者素质提升了,企业就会更加兴旺。

二、加强石油企业工会生活保障工作的意义

一是开展职工生活保障工作,是是履行工会基本职责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促进企业发展和职工队伍稳定,实现共建共享目标的重要举措。做好工会的生活保障工作,可以维护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有利于提高部分职工的生活水平,这对于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

二是做好职工生活保障工作也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需要。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健全,职工的基本工作权益还是有保护缺失的时候,积极发挥工会的作用,可以在切职工安全、工作、生活、福利等方面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从而补充了社会保障体系的不足和缺漏,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三是发挥企业工会作用,增强企业凝聚力的重要环节。我国国民经济康发展过程中,部分职工生活还十分困难。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影响职工队伍的稳定。开展职工生活保障工作,想职工之所想,急职工之所急,可以使职工感受到企业温暖,增强职工的归属感和企业凝聚力。

总结:总之,工会的生活保障工作对于维护企业职工的基本劳动经济权益和维护企业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意义,工会组织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工会组织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从而维护职工的基本权利,使得职工在企业工作生活获得幸福感。

参考文献:

[1]吕晓虹.以党的群众路线引领职工生活保障工作[J].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4,02:79-81.

[2]梁栋.加强石油企业工会建设的探索思考[J]. 经营管理者,2014,07:103.

[3]罗宁. 新形势下如何开展石油企业工会活动的思考[J]. 经营管理者,2014,12:104.

[4]罗宁. 石油企业工会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途径和方法[J]. 东方企业文化,2014,08:61.

伪满时期东北民众社会生活探微 第7篇

早在日俄战争时期, 东北地区的经济就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几百万人流离失所, 无家可归, 东北民众忍受着极大的痛苦, 挣扎在生死边缘, 当时, “在直接军事行动的区域内, 居民忍受极大的困苦和物质损失。村庄被毁了, 禾苗被践踏了, 交战每一方对居民稍涉间谍嫌疑者一批一批枪杀了”[1]111。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 东北人民经历了长达14年的殖民地生活, 日本在东北地区横征暴敛, 政治上扶植傀儡政权, 思想文化上推行奴化教育, 经济上实行统制政策, 大肆掠夺各种资源, 致使东北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等遭到严重破坏, 加之各种自然灾害的频发, 使东北地区普通民众的社会生活水平急剧下降。这一时期, 城市物价飞涨, 如1937年, 奉天的高粱米价格不断上涨, “市民唯一食品之高粱米, 于去年12月间, 由1元5角涨至1元9角, 一般贫民, 颇感生活困难之苦, 不意本月4日, 高粱米又复涨至2元, 且有继续增涨之势, 至使一般贫民之生活, 益感艰难, 究不知该米价因何增长, 粮商故意高抬乎?抑或有别故乎?尚望当局彻底平抑, 以维民生者焉”[2]。1937年2月, 据《盛京时报》报道, 当时民众的生活用品价格飞涨, “生活必需品之米、面、酱油、酒等类, 也是一时飞涨, 再如洋服料子、洋袜子等所有的毛织品也飞涨”[3]。

在社会动荡之时, 一些不法商人却趁机抬高物价, 更进一步恶化了市民的生活。如1936年, 大连市产业课对一般杂货商店商品的物价进行调查, 发现任意抬高物价的商人大有人在, “恒有高抬物价等奸商, 同一物品, 任意索取高价, 致一般家庭妇女, 往往受其蒙骗, 当局因镒及此, 会派员到处调查, 以资抑制, 藉以统一, 奈奸商惯图渔利, 多有置官命而不顾者”[4]。

伪满时期, 政局的更迭, 不但使市民的社会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社会治安秩序也陷入极度混乱的状态中, 普通民众的生命财产很难得到保障, 1937年1月, 据《盛京时报》报道, 家住奉天省北市场的居民刘丹洪就遭遇了抢劫, “北市场警察署西教场警察派出所界, 工业区利工胡同, 门牌第一号, 住户刘丹洪家, 4日午后6时30分许, 突有胡匪三名, 分持武器, 乘天色昏暗中, 闯入屋内, 当将事主绑缚, 即行大肆搜索, 结果搜去金票170余元, 旋即携赃外出, 逃逸无踪”。

二、伪满时期东北地区农民的社会生活

日本侵占东北后, 东北大量资源被掠夺, 而农业遭受的掠夺举世罕见, 所受的压榨也最深重, 由于日本的大量移民, 加之百万关东军的军需粮食绝大部分取自东北, 使本已负担沉重的东北农民苦不堪言。由于士、商、工各界人士的生活都面临着窘境, 使本已生活困苦的农民成为他们羡慕的群体, “满洲是以农立国的, 全国中从事农业的人, 几占百分之九十, 此故由于得天独厚, 于地利上, 占尽了便宜, 然而他们终岁勤劳, 一生苦干的恒心与毅力, 也实在令人钦佩, 奉省自从事变以来, 社会上经济的困难, 可谓达于极致, 士、商、工各界的人, 都是婉转愁叹, 对于迫在眉睫的生活问题, 唯独农业虽和工商同感经济压迫的痛苦, 但对于生活问题, 自信有解决的办法与能力”。

对农民来说, 土地、口粮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根本, 一旦丧失, 很多人便失去了生存下去的勇气。1937年夏秋, 奉天省很多市、县遭遇水灾, 很多农民流离失所, 为了继续生存, 他们不得不逃荒、逃难, 进一步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甚至发生农民因缺失口粮而自杀的案例, 如奉天省“凤城的三岔子大荒沟的住户蔡某, 于日前赶大车去佃户曹翁家, 催拉租粮, 适值曹翁外出, 经其家属给蔡某将粮量妥装车, 蔡乃赶车而去, 将出街头, 曹翁归来, 见仓内存粮, 被地东均行拉去, 以为辛苦一年, 结果口粮无有一粒, 一时情愿, 乃以菜刀自刎, 及家人上前援救, 已喉断气绝矣”。

这一时期, 不但城市平民、农村农民的社会生活质量每况愈下, 商家倒闭的也比比皆是, 据《盛京时报》报道的1937年哈尔滨商务会的情况, 可以了解当时的商业情况, “道外荒闭之商号30余家, 资本金总额37070元, 开始商号48家, 资本金总额66370元”。伪满时期, 市民生活的急剧下降, 无数农民的破产, 商业的萧条, 正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 可以想象当时东北民众的生存环境。

三、伪满时期东北地区劳工的社会生活

伪满时期, 处于社会底层的东北劳工的生活状况更是苦不堪言。为了掠夺、控制东北的劳动力资源, 日本于1933年9月, 在关东军特务部设立了“劳动统制委员会”。据统计资料显示, “1934—1937年这4年使用伪满劳工数量至少超过150万人。1939年, 经劳工协会对伪满即所谓‘国内劳动者招募’的劳工为493577人。1940年, 伪满政府计划当年从伪满洲国内募集的劳工数量为751988人, 实际募集数为387966人。1941年12月的调查, 在东北当地征调的劳工为97.1万人。1942—1944年7月, 在东北使用的劳工包括勤劳奉公队员总数为430万人”。劳工普遍是被日本人强行抓去, 从事煤矿、军事工事等重体力工作, 而在生活待遇上, 却面临着吃不饱饭, 工资极度低下的境遇。劳工要从每月的工资中扣除自己的伙食费、住宿费、被服费、卫生费等各项费用, 所以每到月底, 他们不但不能有节余, 相反往往入不敷出, 要欠下一些钱。如1963年, 辽源煤矿在清理万人坑时, 发现一位叫牛世清的劳工的工票, 工票显示的是牛世清在1942年11月劳动了30天的工资所得, 工票显示, “支出金额27.2元, 应得工资32.34元, 上月欠款9.38元, 最后节余欠款4.24元”。可以看出, 牛世清辛苦工作一个月, 不仅一分钱不剩, 反而欠款4.24元, 劳工的生活待遇无法得到保障, 这就是受日本奴役的东北劳工的真实生活状况。

1940年后, 由于日本加紧了对东北的经济掠夺, 加之军事工事的增多, 迫切需要大批的劳动力, 所以, 无偿征用东北青壮年劳动力逐渐拉开了序幕。1942年5月27日, 伪满国务院颁布了《国民勤劳奉公制创设要纲》, 1943年2月26日, 伪满民生部又颁布了《国民勤劳奉公法施行规则》, 规定“全东北年龄在20—23岁的男性青年, 除服兵役者、残废者、精神异状者, 身体甚虚弱者, 以及公务员、重要事业从业者、技术‘养成中者’, 家计特别困难者等外, 均必须参加勤奉队”。“勤劳奉公”队的特点是实行军事化管理, “勤劳奉公制”是日本在东北强行掠夺劳动力资源的有力证明。据日本人武部六藏交代, “1943年动员了6万人, 1944年动用了6万人, 1944年动员了20万人, 1945年预定动员30万人, 后因日本投降而停止。”。

劳工的劳动时间过长, 劳动量过大, 劳动条件恶劣, 劳工病死、残废的人不计其数。据对1939年抚顺炭矿直辖矿工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 “在71437名中国矿工中, 患病者为57269人。”这一时期, 普通民众随时都有可能被日本人征派为劳工, 据当时家住沈阳的劳工吴英吉回忆, 1940年, 他在长春谋生, 被抓到密山炭矿当劳工, “1940年在长春做工, 是在路上走的时候被抓的劳工, 在密山是下煤井挖煤, 从早上六点干到晚上六点, 起初还戴着手铐子上工, 前后都有押解的人看着, 吃的是将土豆煮得半生不熟捣烂了, 掺上发霉的苞米面, 蒸窝头吃”。昌图县的劳工谢宽, 伪满时也被征派为劳工, 据他回忆, “吃的就差了, 煮得稀烂的高粱米粥, 都看不见饭粒, 像米汤似的, 饿也得挺着。菜是萝卜条子做的汤, 碗底一层泥。冬天水管冻坏了, 做饭的水是从塌方形成的积水坑里刨冰化水, 冰面上遇有粪便, 就铲到一边接着刨冰……”。

日本征用的劳工一般为男性, 但根据实际需要, 也征派了一些女性。如在“1940年度劳工募集认可的75万东北劳工中, 就有2.2万女劳工, 占全部募集的3%。”[9]138这些女劳工主要在制造业、纺织业等行业中工作, 在被劳役的日子里, 她们经常受到日本人的打骂, 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1943年, 年仅15岁的女工肖质云被征派到瓦房店纺纱厂当劳工, 据她回忆:“到了瓦房店纺纱厂, 大门一关, 有人看管着, 禁止出厂, 四周全是电网。活又脏又累, 没有休息时间, 有病不给治疗, 还得坚持干。干活有工头看着, 干慢了就挨打。住的劳工宿舍没有火炕, 睡在潮湿的泥土地上, 上面铺些碎草。过的真是牛马不如的生活。我们在瓦房店纱厂干了二年多, 从未开过工资”[9]138。

总之, 伪满时期, 东北地区社会民众的社会生活是苦不堪言的, 愈发贫困的平民逐渐沦为乞丐, 农民流离失所, 致使农村大片土地荒芜, 而东北民众的贫困化正是日本在东北地区经济侵略进程中只服从于经济利益的必然结果。而作为孤立个体的普通民众, 由于经济基础薄弱, 缺乏防止自己生活水平下降的能力。尽管, 他们对生活水平的下降忍耐性强, 但这种忍耐是建立在一定限度上的, 当生存受到威胁时, 有些人沦为乞丐、流民;有些人铤而走险, 成为土匪, 而乞丐、流民、土匪的增多, 不但破坏了当地的社会经济, 也使社会治安环境急剧恶化, 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动荡。

参考文献

[1]阿瓦林.帝国主义在满洲[M].商务印书馆, 1980.

[2]粮食涨价不已市民生活困难[N].盛京时报, 1937-01-06, (2) .

[3]大家要节省, 物价暴涨无止境[N].盛京时报, 1937-02-05, (7) .

生活时期 第8篇

抓好高校临时职工队伍稳定,是高校后勤餐饮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作为高校餐饮来讲,首先关心临时职工生活,为他们解决现实困难,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身作则,关注临时职工的思想动态,用科学发展的理念,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升食堂经济效益。

目前,很多高校在后勤餐饮保障方面忽视了临时职工群体,然而高校临时工群体也会对高校餐饮业形象和利益产生一定影响据了解,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后勤餐饮业的发展。目前高校餐饮方面,面临物价不断上涨,工人工资和养老保险不断上调,给各个食堂生产经营带来很大压力,因此,统一职工思想教育,抓好职工队伍的稳定,促进安全生产是非常有必要的。

目前,以下因素影响职工队伍稳定 :第一,一些高校食堂对外进行承包,承包人用工少、加班多、待遇低,给工人的压力很大,导致职工对食堂餐饮工作的发展前景失去希望。第二,干餐饮工作,本身工资待遇普遍较低,且工作量相对较多,工作时间相对较长,特别是在食堂做面点的员工,每天都要早起,有的上早班早上四点就要起床,一年四季切实不易,与此同时,有的高校还会收取临时职工的水电、住宿等费用。三是管理人员没有人性化去管理员工,比如员工遇事想要请假比较困难,主要原因还是承包老板为了节约成本,使工人有事请假不被批准,这样直接导致职工工作不稳定因素增多。而如何管理好职工队伍,创造出使其稳定发展的环境,是管理人员和承包老板共同关注的问题。

为有效解决高校目前后勤餐饮业存在的问题,构建稳定的餐饮服务队伍,高校科研采取以下措施 :

1 首先要关爱临时职工,树立临时职工的主体地位,抓好食品安全关

教育职工爱岗敬业,调动职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热爱本职,干好本职,只有热爱本职的人,才能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一些职工在实际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对此,管理者应当从生产安排、责任分配以及工资待遇等方面对职工予以帮助。同时,注重工资的平等发放,避免职工由于工资问题而产生消极怠工心理,确保高校各项后勤餐饮工作的顺利开展。还有个别职工家中有老人在农村家中以种蔬菜为生,子女在食堂工作,食堂负责人可以在同等质量同等价格的情况下,优先考虑内部职工家的蔬菜,即可以为食堂采购到新鲜安全的蔬菜,又可以为职工家人带来利益。所以,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态度,积极帮助职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断提升职工的责任感、荣誉感以及奉献精神,确保职工在后勤餐饮工作中充满信心和热情,从而不断提升高校餐饮工作服务质量。

2 要为职工和领导之间互相沟通创造条件

高校后勤餐饮部门应当定期举办各类文体活动,以便职工间的沟通、交流,并借此机会向单位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意见。其次,教育职工要爱岗敬业,相互支持与理解,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提升全员素质,并注重开展多种形式全员培训与交流,帮助职工树立服务师生理念,明确的工作任务,提升员工工作质量。此外,高校也应当加强对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用良好职业道德作用于自己的心灵,勤学善思,以先进餐饮团队精神理念为目标,互学互勉,赢得更强的感召力。

3 在日常管理中,怎样去关爱职工

收集每个职工的信息,拓宽工作思路,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用平易近人的话语,以“公平待人”为出发点,注重职工的价值,处处能够体现关心职工。管理人员要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提高自身素质,深入一线,才能了解一线工作的辛苦,对工作积极向上的职工,要注重培养,在技能上要多多指导交流,共同发展,让他们看到希望,认真履行工作职责。领导应当关爱职工,及时帮助职工解决生活和工作方面的困难,让职工体会到党和组织的关爱,以便职工更好地投入到高校后勤餐饮服务中,推动高校后勤餐饮的不断发展。

4 强化措施

目前高校餐饮正式职工退休的退休,调整的调整,使得高校餐饮正式职工不断减少,高校餐饮工作中的临时工不断增多。然而,一些临时工在文化素养方面层次不齐,因此就要组织职工培训学习,对此,高校后勤餐饮部门应当注重对临时工的培训,不断提升餐饮临时工的技能,以便满足高校后勤餐饮工作的需要,同时于餐饮临时工签订劳动保险合同,及时帮助餐饮临时工决绝养老保险问题,以便餐饮临时工更好地为高校后勤餐饮服务。此外,高校应当注重对餐饮临时工的思想教育,规范职工自身的职业行为,尽心尽力去为广大师生服务,促进高校餐饮事业的发展。

5 引导职工参与管理

每一位职工都应该用心去关心餐饮,互相监督,及时纠正餐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便高校食堂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在职工岗位分配上要做到公平、公正、透明化分配模式,处处体现以人为本,做好关爱职工,促进高校餐饮队伍的不断发展,构建和谐高校餐饮。

新时期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探析 第9篇

1 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的重要意义

高校在实现教书育人的道路中肩负着立德树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创新创造等各项重要职责。在当下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环境影响下, 应深刻认识高校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 指导教育当代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建设,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师生力量, 培养造就大批社会主义建设可靠的接班人。大力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 激发师生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创新创造活力。

2 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分析

当代大学生是接受教育年限比较长、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 社会对大学生的成长也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和厚望, 大学生的主流是积极上进的, 他们充满理想、热爱生活、追求真知、渴望成才、务实进取、刻苦学习, 珍惜施展才华、报效祖国的大好机遇, 勇担对社会的责任与使命, 希望自己能够为祖国贡献力量。然而, 近些年来, 部分大学生的基础文明状况却也有许多令人堪忧的地方。

2.1 文化素养不高, 知识结构单一, 缺乏民族精神

不少大学生爱好广泛, 知识面较宽, 但也有一些大学生文史知识欠缺。表现为有专业知识, 而普遍缺乏必备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 缺乏深厚的民族文化素养。

2.2 人生主体价值观不明朗, 在价值选择上缺乏社会责任感

当代大学生是务实的一代, 表现出务实化、个人化和功利化的总趋势。许多大学生把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 把追求理想转向注重实惠, 把英雄崇拜转向功利主义。在物质和精神追求上, 片面追求物质利益, 缺乏社会理想。在道德的责任意识方面, 对社会的终极关怀表现淡漠。

2.3 重视专业知识学习, 忽视思想道德修养

对他人、对社会缺乏责任心, 缺乏集体主义意识和协作精神, 缺乏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表现为思想散慢, 行为随便, 应付差事, 不负责任。表现为有知识少思想, 有文化欠修养。

3 新时期大学生精神文化的建设途径

大学生精神文化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而是一个继承、借鉴、创新的综合过程。是当前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 不同文化的交流和冲突在丰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内容、形式和手段的同时, 也对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 我们必须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领大学生精神文化建设全局。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体系为指导,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 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 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进而建设良好的高校校园精神文化。

3.1 大学生精神文化建设必须“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取向, 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 是把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 也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大学生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 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整体框架规划中, 要从学院实际情况出发, 发挥大学生自身的特长和极积向上的优势。在大学组织的各类校园活动在设计与研究时, 充分尊重师生员工的权利和个性, 充分考虑他们的正当利益和合理要求, 充分地融合他们的意志和心态。这可使精神文化既满足师生员工的利益需求, 又实现其引导和塑造人的目的。

3.2 强化大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至今仍是民族性格、社会心理以及价值取向中活着的民族文化的灵魂。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和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仅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 而且可以潜移默化地塑造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高尚人格, 以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唤起大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使他们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教育, 在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下, 民族精神得到培育。高校要用民族精神来活跃校园文化, 鼓励学生们在学习和反思中, 以杰出校友为榜样, 以光荣历史为骄傲, 增强奋发向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结语

文化是人类对世界的把握方式, 精神则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价值取向。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艰巨任务中, 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就尤为突出, 它不仅对教职工有凝聚作用, 而且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莫大的提高, 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从而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 合理地营造出健康、积极、向上的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环境, 可为高校和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建设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的核心。当前, 受国内外各种势力因素的影响与冲击, 导致部分大学生思想道德滑坡, 学术氛围弱化, 责任感缺失等现象。故而通过教育引导, 加强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建设对新时期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王德斌,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 (6) .

抗战时期西安人力车夫的收入与生活 第10篇

一、西安人力车夫的数量与来源

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快速发展,人口随之迅速增加,人们的生活范围也日益广阔,开始迈出家门,进入工厂、百货商店、电影院、公园等公共场所。由于传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马车、轿子等传统交通工具也逐渐被汽车、电车等更加快捷的交通取代。但汽车、电车“路线短,行程少,不能满足市民需要”[1]360,而且价格高昂,一般市民无法享受这种现代化的交通方式。因此,“凡是公共车辆不能直达的地方,人力车依旧是人们唯一的代步工具”[2]。尤其是在西安这样的内陆城市,市民多生活在背街小巷的老城区,选择路线灵活、上下车不受车站限制的人力车更成为市民代步的首要甚至是唯一的选择。

1935 年陇海铁路通达西安之前,西安近代工业寥若晨星,商业凋敝,收入较高的工商业从业人员较少,为工商业阶层、政府公务人员及有较稳定收入诸如教师、记者等自由职业者提供便利交通服务的人力车夫人数也不多。在西京市人力车夫职业公会成立的1938 年,“时以空袭疏散及交通关系,西京市之人口尚不及今日之众,从事斯项职业者亦未有今日之多,故其会员登记为数仅达一千”[3]。

1937 年全面抗战爆发,东部地区相继沦陷,陕西因为地处中原,是进入西南、西北的桥头堡,西安工商业快速发展,人力车夫人数也迅速增加。截至1941 年底,西安市人力车夫职业公会“会员登记总数已达四千伍百名”[3]。人力车夫行业准入门槛低,不需要专门的技术,因而从业者进出该行业自由度大,会员会籍经常变动,会员人数也没有一定的固定数额,但在抗战期间西安人力车夫基本上保持在4500 名左右。

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西安人力车夫的增多,主要的不是来自周边破产的农民,而是来自于山东、山西、河南等沦陷省份的灾民、难民,尤其以河南人居多。1942 年“春节前后该会会员转业及其回家者固多,而豫籍难民纷纷莅陕就职该业者亦复不少”[4]。1942 年河南旱灾严重,大量灾民来陕,为解决入陕河南灾民就业问题,西安市人力车公会特增加人力车辆。“查本会人力车辆年来均为四千六百,本年三月市政当局以豫灾严重,状极可惨,为以工代赈,保持国力起见,特于本年内增制人力车牌四百个,交由车商公会转饬车厂制车出租。”[4]

二、西安人力车夫的收入及生活

人力车夫在为他人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自己并没有因为艰辛的劳作而换来幸福生活,而是终日劳累,却仅能糊口,挣扎在城市最底层。

1.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西安人力车夫多系战区难民,在当地既无房产、田地之收益,又鲜有亲友之资助,一切生活开支全靠工资维持。因此,人力车夫每天不停奔跑在西安大家小巷,每日“在街头奔波十五六个钟头”。据当时档案资料统计,西安人力车夫最长工作时间为15 小时,最短5 小时,平均每天工作10 小时[3]。这与当时南京人力车夫平均工作时间基本相同,略低于上海人力车夫劳动时间。当时中国工人每日劳动时间基本上都在十小时以上,但人力车夫的工作方式和其他产业工人、职业工人不同,需要靠双腿不停奔跑才能维持家人的温饱,因而劳动强度比一般工人大。

2.收入所得微薄。人力车夫大多没有自备车,需要向车厂租车,这些人力车夫被称为拉厂车的车夫。另外还有一些人受雇于政府工作人员、商人、企业主、教师等,由雇佣方提供黄包车,他们被称为拉包车的车夫。拉包车的收入比较稳定,食宿由雇主提供外,1942 年四季度由西安市人力车夫职业工会职业介绍所介绍来包车的6 名车夫每月还有200 元净收入。而同期由该职业介绍所介绍到火柴工业工作的1 名工人,食宿由厂方提供外,每月工资为160元;3 名其他产业工人工资含食宿费用在内为300 元。拉包车的人力车夫每月收入还有一定的盈余,但是这部分车夫在西安人力车夫总数中所占比例不大,436 人只占了总数4500 人的9.7%[3]。

拉厂车的人力车夫没有固定的工资,每日收入全凭生意的好坏。据西安市人力车夫职业工会统计,1942 年,西安人力车夫每月最高收入为1150 元,最低为390 元,平均为720 元[3]。不管是否有收入,拉厂车的人力车夫每天都要向车厂交租金,每月计126 元。按照当时西安物价水平,要维持一个单身成年男人的生活,每月伙食需要600 元。仅此两项花销,几乎就花光了拉厂车的人力车夫每月全部收入。若要维持一家三口日常所需,每月需要1081 元[3],这几乎相当于西安人力车夫的最高收入了。也就是说,即使每天都能顺利拉到足够多的客人,一个拉厂车的人力车夫也仅仅能够维持一家三口的吃饭问题。然而,这样的收入并非每个人力车夫都能达到。因而,西安人力车夫微薄的收入要养活一个三口之家相当艰难。每月收入有盈余的人力车夫只有423 人,占全部人力车夫的不到10%。3742 人基本保持收支相抵,另外还有935 人收入不足以维持日常生活所需,需要家人其他成员以农业收入或者为人缝洗等收入来弥补自己工资之不足。

3.收入绝大部分用来解决家庭食物开支。人力车夫从事的工作劳动强度之大,是其他行业所无法比拟的,体力消耗大,需要补充比平常工作更多的食物来补充能量。人力车夫“其生活之苦,劳动之剧,非其他一般劳动者可比。且因奔劳剧烈,日必数餐始克支持”[5]。因此,人力车夫每月微薄的收入绝大部分用于家庭食物的消费。1944 年年底,人力车夫职业工会报告称,“按照人力车现价之规定,每人一日最多拉一百三十站,以现价四元计算,共得五百二十元,除付一日赁价一百元,及伙食四百元,每晚灯油费拾四元外,余者不足鞋袜之用,而其他开支均无从告贷”[6]。人力车夫每日520 元收入中的400 元,也就是总收入的76.9%要用于食物的花费。西安人力车夫的恩格尔系数为76.9%,这表明其生活处于赤贫状态。

4.服装、住宿花销微乎其微。人力车夫每月所得收入仅够家庭食物花费,有的家庭连饭都不能吃饱,因而大多人力车夫在服装上的花费微乎其微。由于西安人力车夫大多来自其他沦陷省份,在本地没有自有住房,而且收入微薄,仅够糊口,因而人力车夫大多住在车厂。在西安4500 名人力车夫中,有2640 人住在车厂,占总数的58.7%;有自己住房的只有455 人,仅占10.1%;其余1405名人力车夫租房居住[3]。但从每月所付房租差不多每人只有3 元左右,几乎不到总花销的1%,从这样的房租标准可以想象住房条件之艰辛。

5.艰辛的工作导致易感染疾病。人力车夫终日奔波于烈日下,或者雨雪中;加之劳动强度大,容易出汗,衣服常年为汗渍所浸透,容易引起疾病,甚至威胁生命。1942 年7至12 月,人力车夫工会报告中记载:“人力车夫以工作过苦,饮食不良,最易身染恶疾致死亡率极大,近数月来死者亦有十五六名之多。”[3]1943 年6 月,“本月以来,死者已有十一名之多”;1943 年7—9 月,“于本期内丧命者,亦十有六人”[4]。15 个月期间,西安人力车夫死亡超过了42 人,占西安市人力车夫总数的1%。这样的死亡率远远超过了当时人口的正常死亡率和其他行业工人的死亡率,由此可见人力车夫生存之艰难。

通过对抗战时期西安人力车夫群体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抗战时期由于沦陷区难民、灾民大量迁入,成为西安人力车夫的主要来源群体;他们拉着衣着光鲜的城里人穿梭在西安大街小巷,每天十多个小时的辛苦奔跑所得,大多仅够一日餐费,在当时西安各职业工人中处于底层;用于租房、衣服上的消费微乎其微,甚至许多工人的工资所得无法解决最基本的生活问题;由于过度劳累而生病,更是无力医治,每个月都有数人因之死亡,生活处于相当悲惨的境地。一个从业人数4500 人的职业群体,即使以每家2 口计算,其社会参与成员当在1 万人左右,规模在当时西安城区来说不算一个小数字。这些人的生活一直处于难以维持温饱的状态,甚至经常处于因为过度劳累而濒临死亡的命运,这种状况对政府的统治基础会造成潜在的威胁。

摘要:全面抗战爆发以后,由于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区位优势,西安现代工商业发展迅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力车成为一种便捷的交通工具穿梭在大街小巷。西安人力车夫并非主要来自郊区破产农民,而以沦陷区难民、灾民居多。他们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但所得收入仅仅能够维持在社会底层艰难生存,大部分收入用于购买食物,用于购买衣物和医疗的费用微乎其微。

关键词:西安,抗战时期,人力车夫,收入,生活

参考文献

[1]陆坚心.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第9册)[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甘来.掌故人力车沧桑史[N].申报,1946-8-23.

[3]西京市人力车夫工会俸薪表工作计划书及训练工作报告表.陕西省档案馆(90-1-324).

[4]西京市人力车示范工会.陕西省档案馆(90-4-210(1)).

[5]劳工委托医院浴室.陕西省档案馆(90-4-114).

生活时期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情境;策略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对生活情境的创设缺乏应有的重视,这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本文对新时期如何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问题进行研究,这是极具现实意义。

一、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应该看到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算成熟,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比较强,对新奇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对外部事物的判断更多的是出于感性的认识而非理性的判断。因此,如果小学生没有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吸引力,就很难激发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其实效性也就可想而知了,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更多的是以教师的教学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学生的学习缺乏自主性,教学的气氛较为沉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因此,要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充分重视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以充满乐趣的生活化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教师可以在教学的导入环节或者新授环节中穿插一些充满生活情境的有趣故事和笑話,以此活跃数学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的探索欲望被充分激发出来,教学的效率也因此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二、以生活情境的创设促进数学知识的理解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更是一门感觉较难的学科,因为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还不够完善,教师在教学中单凭那种抽象知识的讲授,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较难,教学的实施难以收到满意的效果,而生活实践情境的创设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教师可以化难为易,将一些具体的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一些生活实践情境的创设促进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三、以生活化教学语言情境的创设促进教学的有效实施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教学语言的运用缺乏应有的重视,教学的语言较为枯燥,这样的教学语言难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的效率不高。因此,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求教师善于运用充满生活情趣的教学语言,将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相对容易理解,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以生活化的教学语言运用可以更好地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实施。

生活时期 第12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德行,共同生活,现代化

人作为社会动物或政治动物, 与人相处、和人打交道、与人交流和沟通就是生命的本质要求和生活的本身。人的社会性和组织性充分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阶段和生命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当然, 教育和接受教育是不能逾越的重要环节和过程。现代教育常常宣传和推崇希腊雅典的民主生活制度, 其民主制的核心就是强调每一个人的作用, 强调个人的作用对于城邦的意义。邓小平同志对什么是民主也说过一句很简单而朴实的话:“民主就是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民主生活就是公民共同参与的社会生活, 教育的基本功能就应该立足培养人共同生活的能力和技巧, 把学会与人相处放到素质教育的重要位置, 把教育建立在理性和知识的基础上, 充分调动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和积极性。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 培养人的社会意识、公民意识、国家和民族意识、整体意识、合作和协作意识是最基本的教育内容和要求。

一、学会共同生活是时代发展对人的必然要求

贸易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发展和融合的必然趋势, 改革开放三十年, 世界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就是我们生活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 进而导致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的改变。而这种变化内在本质是世界对我们的依赖和我们对世界的需要已经“对立统一”、不可分割、互为一体。那么, 引导我们走向国际化的先导就是教育和科技。教育和科技的国际化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引擎, 东西文化的碰撞带给我们对于我们传统文化的思考, 这思考又让我们不经意间学会了别人的生活方式或改变了我们传统的行为方式。这种变化是彼此生活进步和发展的需要, 也是我们共同生活和改善共同生活条件及环境的前提和基础。不同民族和国家、不同地域和传统的人们有不同的生活和生产习惯, 这种差别是自然的也是人为的, 相互尊重和互相借鉴、学习是我们共同生活和改善我们生活的必须。尤其是近现代科技文明成就是人类共同享有的文明成果, 分享人类进步的成就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权利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推动人类共同进步、实现世界大同是我们东西方祖先的美好意愿, 过去没有能实现也没有条件实现, 可是, 今天历史给了我们这个机会, 难道我们有理由放弃吗?既然, 历史选择了我们, 我们就应该义不容辞、义无返顾地去努力实践和实现这一历史的愿望, 学会共同生活是我们唯一的选择!普罗泰戈拉告诫人们:你可以拒绝你不喜欢的职业, 但是在人类社会中, 不允许任何人拒绝德行, 拒绝了德行就是拒绝人性, 就是拒绝人类生存的前提, 就必须受到惩罚。现代文明历史告诉我们: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把你、我、他联系得如此紧密。因此, 学会共同生活应该是现代人的基本生活和生存技能。

二、“德行”是现代公民素质的根本点和立足点

柏拉图说:“人类的术无非是两类:生产技术和聚敛技术。智者的术属于后者。所谓聚敛术是指为学求知一类, 以及赚钱、争斗、田猎种种, 其中, 无有能制作者, 然而, 一面用言语行动取得已产生已存在者;一面不容得他人得之。由此看来, 莫如把这些门类统称为聚敛技术。”聚敛技术似乎不属于自食其力的范围, 而有巧取豪夺之嫌。②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是人的共在, 而共在的前提首先是德行。即教人一种适度和节制的生活态度及方式。曾几何时, 教育“产业化”和“市场化”被炒的沸沸扬扬, 什么都拿“生产力标准”进行考量, 而且把“生产力标准”仅仅理解为经济效益标准, 用“钱”来衡量一切行为。很多人只想升官发财, 而那些升了官发了财的人也感觉“除了钱, 一无所有。”“穷得只剩下钱”, 弄得那些大官、大款和大腕们也不知道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真正印证了“人为财死, 鸟为食亡”的那句古话。几乎近于西方哲学家霍布斯说的“人对人像狼一样!”的境地了。社会道德败坏, 世风日下, 道德成了技术的奴婢, 有人说腐败已经成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现实的社会生活, 我们体会和感受到的无论是生活层面还是制度层面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问题、腐败和堕落、乡原和伪科学等等。为什么?就是在社会生活中, 在我们受教育的过程中, “公民”意识和公民权利和义务意识不到位或缺位的表现, 为人处世一切以我为中心, 权本位、官本位、利益本位的意识作用, 没有“公民”、“社会”、“历史”、“民族和国家”, 更没有“人类”的概念。教育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解放, 是为了人的生命的尊重和尊严, 是为了追求幸福和富足, 而不是让人忧虑、烦恼、郁闷和沮丧、甚至绝望。爱, 是生命的本质、是生命对生命的呵护和关照;爱也是人类共同生活的情感基础, 没有爱的社会是恐怖和危险的。目前人类表面上的技术繁荣和经济发展蕴涵着深层的严重的社会危机, 这些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深的思考。

三、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教育的基础和核心

在新世纪来临之际, 联合国教科文化组织对21世纪人类教育曾经提出过:新世纪的教育必须立足于四个方面:一是学知;二是学做;三是学会自我发展;四是学会与人相处。现代化是我们人类的梦想, 也是我们中国人当前拼搏奋斗的目标。现代化的核心和关键不是工具层面的自动化和机械化, 其本质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就是人的道德品质和技术素质能够适应现代国际化和全球化经济和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 适应协作、合作、交流和互利双赢的人类广泛交往的需要。曾经有人说:“在市场欲望蛊惑下的欺骗性教育里, 我们除了残次品和世侩外, 我们还能向社会输送什么呢?在学校迅速脱贫奔小康的路上, 我们看到的是教育被金钱强奸后的奄奄一息, 是理想被践踏过的横尸遍野”。或许这段话能给我们一些冷静的思考, 追求快乐, 追求富裕, 追求文明是我们人类的天性, 文明的本质是尊重和感受到人格的尊严。如果我们的教育连这种基本的做人本分都做不到, 难道不是教育的悲哀吗?教育要以人为本, 在尊重人, 尊重人性的前提下, 因材施教, 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把每个人都培养为“人力资本”——即通过对自身的教育、健康和营养的投入而为自己创造福利的能力。教育的个性化和个性的潜力、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和释放, 真正实现纯粹的理论理性向实践理性的跨越。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的素养、人的全面发展和生命质量的全面提升, 而不是为了拿高分、拿文凭而自己什么都不会做。人的现代化就是人性的现代化和人的能力的现代化。人力资源的全球流动才是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真正动力, 适应和推动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就是人的现代化的观念和行为方式, 现代化的协作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势在必行

当前提出“素质教育”, 从积极方面说, 就是要使我们的教育积极适应当今国际社会发生的变化, 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应对我们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知识的差距”。从消极方面说, 是针对当前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而言的, 其主要表现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加趋于功利化, 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束缚, 甚至是畸形发展。有些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 将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局限于课本知识, 从小学到大学, 通过各种机械地学习和训练来获取考试成绩的高分。但作为现代人应有的素质却非常贫乏, 手拿高成绩单, 却缺少应有的适应社会的能力。重理轻文造成学生素质低下, 学生只看中自己的学习成绩, 缺少对他人的和社会的关心。学生缺乏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素养, 甚至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学生缺乏丰富的个性和创造性, 缺少创造性思维和活动, 独立思考和动手实践能力贫乏。当代美国教育家罗斯.金说:“将大学教育仅仅当成获得工作的一种途径, 这是一种低级、浅薄的职业观和教育观, 它没有考虑到教育对个人性格发展的影响, 也没考虑到学习经历对一个人成长过程的影响。”他还说“教育并不意味着教人们知道他原本不知道的东西, 而是要教导人们去做他们原本不会做的事。”民族的“精英”、国家的“栋梁”不是用阿拉伯数字来衡量的, 不是以“文凭”来衡量的, 是靠“能力”——是靠大学生的思考能力、认识能力和与人交往与合作的能力, 是靠在困难与挫折面前调控自我、战胜自我的能力。反观我们今天的大学教育, 谁又说不是“应试”教育的继续呢?我认为教会当代大学生们在学校里“学会关心人, 学会爱人, 学会分享, 学会感恩, 学会和谐相处, 比考”高分”更重要。大学精神, 是自由和理性的精神, 让我们回归自由, 让我们回归理性吧!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到:“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很早就提出:“我们的教育信念应当是培养真正的人!不能让竞技代替了该属于孩子的快乐, 警惕‘超值’的利益诉求, 损害了孩子的健康, 家长应该理性, 社会更有责任, 不懂生活的‘考试机器’也很难有创新创造的能力”。应试教育已经将教育的职能引入歧途, 从某种层面上扼杀了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 是以学生的个性特点作为基础, 再加以培养, 素质教育将基础教育的本质体现了出来, 它提倡的宗旨是让受教育者在思想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知识、身体和心理素质、劳动和生活技能等全方位都得到和谐发展, 让学生如何在做人、生活、求知、审美等方面都打下一个稳定的基础。人, 聚天地之精灵, 教育聚先哲之智慧, 引领人的发展朝向责任、宽厚、礼貌、谦让、和谐……在市场化大潮中, 如何引领我们教育事业适应市场化需求, 适应个性化教育的客观规律, 教育有方向, 办学有特色,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办学之路, 实现科学发展, 和谐发展, 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杜丽燕.人性的曙光——希腊人道主义探源.华夏出版社, 2005.180.

[2]柏拉图著, 严群译.智术之师.商务印书馆, 1964.136.

[3]且东.大困惑——当代教育何去何从.中日友谊出版公司, 200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生活时期】相关文章:

河北原始时期的生活与医学起源09-11

苏区时期06-05

原始时期06-06

信息时期06-08

中共创建时期05-20

新时期德育05-25

抗日时期论文05-29

“十三五”时期05-29

传媒转型时期06-08

雍正时期范文05-20

上一篇:关键问题分析下一篇:社会主义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