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问题分析范文

2024-05-05

关键问题分析范文(精选11篇)

关键问题分析 第1篇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等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与进步, 现代电子通信系统变得越来越依赖于电子通信技术。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已经突破了传统生活与工作方式, 不在受到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制约, 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生产效率, 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同时也改善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但是目前电子通信系统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有缺陷, 因此需要电子通信工作人员要积极研究分析电子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问题, 从而逐渐地完善电子通信技术的水平。

2 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问题分析

2.1 分布式天线信号传输

分布式天线的设计级大地促进了移动通信系统发展, 改变了传统的通信模式, 这种方式得到广泛地应用。目前很多地方都会安装很多个无线通信处理模块, 这些模块之间的距离都远大于载波的波长, 并且它们都具有能进行功放变频以及信号的预处理的功能。因此若要在核心处理模块实现信号处理的功能, 那么首先就需要具有信号的接收与发送的功能以及简单的信号预处理的功能, 然后就要连接到核心处理模块, 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光纤和同轴电缆或者微波无线信道来实现。这种分布式移动通信方式可以利用以下方法实现:在每一个无线信号处理模块上利用所有相同的下行链路同时发射信号, 然后小区内的无线信号处理模块接收到上行链路的信号, 再直接传送到中心处理模块。这种方式原理比较简单, 但是会不断干扰系统, 阻碍了系统容量的进一步的扩大。另一种方法是在整个通信区域内设置无线覆盖的分布式天线结构, 通过利用大量的无线信号处理模块来实现信号的传输。这种方式比前一种更具优势, 但是结构比较复杂。

2.2 分布式移动通信的优势

分布式移动通信比传统的移动通信具有以下优势:一方面具有小区间的干扰很低、能充分利用无线资源、SIR比较高、系统容量比较大、能有效提高自身切换的性能与接收信号的功率、降低自身切换次数等的优势;另一方面它自身内部的分集能力具有可以用来抵抗阴影效应与能够确保不衰落以及可以起到扩大系统的容量的作用。

3 卫星通信系统关键技术问题分析

3.1 卫星通信系统简介

目前电子通信技术中最先进最可靠的通信方式依然是卫星通信。这种方式具有通信距离远、通信线路比较稳定可靠、容量比较大、机动性能灵活以及可以方便进行地组网等优点。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与信息化的进程的不断加快, 信息化产业的类型也不断增多, 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人们正在朝着高速、多媒体以及可移动的个性化的时代发展。

3.2 现代卫星通信系统关键问题分析研究

虽然卫星通信有很多的优势, 但是目前卫星通信的一些关键技术同样存在一些缺陷, 如不能满足用户的高速数据的业务需求以及没有足够的卫星通信应用宽带IP的地址。为了解决现代卫星通信技术的关键问题, 研究人员已经提出可以利用让静态与动态数据压缩技术来提高数据的传输效率;另外要加快研究宽带IP卫星通信技术、新型高效的数字调制及信道编码技术以及改进与发展多址连接技术。

3.3 未来卫星通信系统关键问题分析研究

将来的卫星通信可能会通过激光来实现数据的传输, 在互联卫星网中将会充分发挥激光的独特优势, 那时激光通信技术将得到广泛的应用, 而且激光在外层空间不会受到大气层的影响。另外类似于普通的通信线路的新型“星际激光链路”技术将会得到推广, 那么就可以有效缩短全球卫星通信中的“双跳”法的信号时长。因此将来如果在空间无线电通信中以激光作为载体进行数据传输肯定会极大地改进现有的卫星通信的模式, 缩短传输的距离, 提高传输的效率。

4 总结

综上所述,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 电子通信系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而最为人们熟知就是移动通信技术和卫星通信技术。日常的电视广播网络等依靠移动通信技术进行信息的传输, 而卫星通信系统则广泛运用在飞机导航等方面。一个国家的电子通信系统越先进, 那么可以充分体现该国家的技术水平越高, 还可以保障通信的安全可靠, 因此有必要分析与研究电子通信的关键技术问题, 从而掌握电子通信的关键技术。

摘要:随着电子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现在的生活与工作的方式, 人们现在可以利用电子通信技术实现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制约, 从而实现远距离的学习与工作。而且电子通信技术不仅影响着人们, 它还在影响着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方向, 使得国家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尤其在卫星通信技术上。不可否认, 当前我国的电子通信技术的一些关键技术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因此必须要持续加强我国的电子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 从而促进我国的电子通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电子通信,关键技术,突破性进展

参考文献

[1]杨兴.电子通信系统关键技术问题的分析[J].无线互联科技, 2013, (05) :103.

[2]王桂芳.电子通信系统关键技术问题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 (02) :146.

[3]戚银城, 许立坡.论电子通信系统关键技术问题[J].信息系统工程, 2013, (08) :111.

[4]彭兴会.电子通信系统关键技术问题分析[J].信息通信, 2013, (08) :178-179.

建筑幕墙设计问题与关键点分析论文 第2篇

摘 要:建筑幕墙是指由金属构架、板材组成且不需要承担荷载和功能的建筑外围护结构, 一般由面板及框架结构组成, 在幕墙设计中, 预埋件、幕墙与主体的连接、立柱与横梁、板块固定位置及防火、防烟、防雷部位设置等是常见的问题, 在设计中, 需在充分掌握整体设计、结构设计、防火防烟防雷设计要点的同时, 及时总结常见问题, 在设计中进行有效地解决, 以提高设计质量。

关键词:建筑幕墙; 设计; 问题; 设计要点控制;

幕墙设计是幕墙施工的首要任务, 随着建筑幕墙设计技术的不断发展, 板材与结构的`轻型化、性能的安全与环保化是建筑幕墙现代化设计的新要求, 建筑幕墙的设计, 不仅要充分发挥建筑墙体的保护功能, 又需要传递精湛的设计理念、工艺精神与城市形象, 处理好建筑幕墙设计中的关键问题。

1、建筑幕墙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1.1、预埋件

幕墙设计必须严格掌握主体工程设计情况及施工进度, 积极采用各种方法进行补救。前置预制埋件时应使用HRB235、335、400等热轧钢筋, 科学计算锚固长度, 后置预埋件选择镀锌钢板和倒锥形粘接性锚栓固定组合作为预埋件, 锚栓级别位5.8级~6.8级, 锚固深度不小于100mm, 并采取严格的承载力现场试验, 确保安全性。

1.2、幕墙与主体如何连接的问题

很多工程存在支座与板件焊缝强度无法满足施工规范要求的问题, 部分工程连接位置往往仅安装1个螺栓, 导致角码弯矩过大, 增加了加固难度。连接幕墙主龙骨和建筑主体时, 要采用热浸镀锌钢角码进行连接, 角码螺栓采取两行一列式的设置方法, 如玻璃幕墙采用铝合金立柱连接时要放置绝缘垫片, 避免发生双金属腐蚀问题。

1.3、立柱与横梁

在立柱设计时, 需结合建筑层高、当地的风压系数、幕墙板块规格及立柱跨度等方面进行设计计算, 石材与金属幕墙立柱及横梁要采用热镀锌型钢, 玻璃幕墙立柱与横梁要以铝合金型材为宜, 材料表面可进行氟碳喷涂、粉沫喷涂等方法进行处理。

2、建筑幕墙设计要点控制

2.1、建筑幕墙整体设计要点

建筑幕墙整体设计需注意三个要点:第一, 安全性控制, 结构设计时必须考虑到风荷载及地震等因素对幕墙稳定性、安全性的影响, 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规范、工程实际情况制定安全等级, 材料强度不得与极限状态过于接近, 要做好余量设计, 以确保材料加工时的负公差要求。第二, 环保节能要求, 环保节能是现代化幕墙工程的重要指标之一, 设计幕墙时, 必须考虑到降噪声、低能耗及环境舒适度问题。

2.2、建筑幕墙结构设计要点

构架立柱之间的连接金属角码通过螺栓连接其他连接件, 并采用垫板做好螺栓防滑措施, 立柱与连接角码必须为柔性连接, 不能为刚性连接。有抗震设计要求时, 需设计为在设防裂度地震作用下, 经过修理后的幕墙仍然可以继续使用, 而在罕遇地震作用下, 需确保幕墙骨架无法脱落。在设计构件时, 重力荷载、设计风荷载、温度作用、设防裂度地震作用及主体结构变形的情况下, 仍然能够保证幕墙构件的安全性。

2.3、防火防烟设计要点

幕墙材料选择A级防火材料, 楼层间与门窗四边均做好防火封堵设计, 做好防火分区设计, 防火分区两侧若水平距离2m内, 需将幕墙设计为防火性幕墙, 玻璃幕墙需选择防火玻璃, 钢立柱与栋梁必须热镀锌处理。幕墙、各层楼板、墙体之间的各个缝隙, 要用防火岩棉紧密封堵, 密实填充, 防火胶填缝。各楼层间的水平防火隔离带应采用1.5mm以上厚度的耐热钢板承托防火岩棉。

2.4、防雷设计

设计防雷节点时, 需优先考虑建筑物本身的防雷设备, 要将幕墙立柱、横梁、建筑本身的防雷系统进行有效连接, 确保幕墙与建筑的防雷系统能够组成一个系统性的防雷网, 要注意以下设计要点:第一, 幕墙金属立柱要和建筑主体的防雷系统进行可靠、有效地连接, 确保导电通畅。第二, 建筑主体楼层有水平均压环时, 需要用避雷引下线由上向下连接均压环, 防雷导线安装前, 先拆除接触面表面的非导电保护涂层, 对应导电通路的立柱预埋件或固定件需通过圆钢或扁钢焊接连通水平均压环, 进而形成一个畅通的防雷通路, 并用防锈漆涂抹焊缝与连接线。

3、结语

幕墙设计时, 设计人员要充分掌握建筑主体施工情况与土建各专业设计图纸, 掌握幕墙整体设计、结构设计、防火防烟防雷设计等要点, 对设计中常见问题进行及时地总结, 并在设计中有效避免、解决这些问题, 保证后续施工的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方超.建筑幕墙设计常见问题分析与要点控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7) :118-118.

[2]徐鹏.探讨建筑幕墙设计要把控好的要点[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15) :1001-1001.

风力发电技术现状及关键问题分析 第3篇

关键词:风力发电技术 现状 问题

中图分类号:TM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2-183-02

1 前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变暖问题也在不断的加剧,因此全球各国都开始重视低碳环保理念在各行各业中的贯彻。在此种情况下,人们也开始不断研究和推广其他更为环保的能源,其中风能作为一种技术成熟、清洁可靠的新能源,已经成为了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发电方式之一。风力发电较于其他发电方式有显著的降低环境污染、调整能源结构等各方面的优势,在全球各国都受到了很大的重视。不仅如此,随着风力发电在全球范围内应用推广程度的不断增大,风力发电所需要的成本也在逐步的降低。但是风力发电行业的核心技术和特殊技术等方面还有着一定的技术堡垒,从而给风力发电的应用与推广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下面结合风力发电技术的发展现状,对其关键问题进行综合的分析。

2 风力发电技术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风力发电技术也得到了深入的研发和推广。就我国风力发电技术的发展现状来看,其目前主要拥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1)风力发电企业的整体规模正在不断的增大,并且在整个发电行业中占有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2)风力发电技术中的单机容量也正在不断的增多。

(3)我国的风力发电行业正在不断的向着商业化和稳定化转变,特别是海风拥有高稳定性、低干扰性、风速较高等多方面的优良特点,在此方面表现的尤为明显。

(4)虽然说风力发电所需要投入的成本是非常高的,但是相对来说其在正常运营的时候,所需要的日常运营费用则非常少。

3 风力发电技术的关键问题分析

3.1 我国风力资源分布不均匀

根据我国风力资源的分布来看,能够广泛利用风能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东南沿海与西北部区域。因为风力资源分布问题,我国的风力发电企业在其分布区域的发展也比较成熟和密集,但是这些密集的风力发电企业也会带来风力发电产能过剩或者窝电等情况。因此,目前我国的风力发电企业应该注重电力的远距离运输等方面的问题,从而优化整个风力发电系统。

3.2 风力发电的产业链不完善

随着风力发电行业的不断发展,风力发电机组等各个方面的建设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就目前我国风力发电的现状来看,其在机械零件方面能够很快的发展,但是在核心部件方面却发展不理想。此外,对于电气可编程控制和集电环等重要部件都要靠国外供给,并且目前的风机发电的机组还不能进行整机设计,同时在运输、维护、咨询、监测等多个方面还没有系统性的体系,大大阻碍了风力发电行业的广泛发展。

3.3 风力发电机组的单机容量不够

就我国目前的风力发电现状来看,其机组的单机容量已经从原有的600KW变成现在的1.5MW。虽然说在单机容量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因为我国风力发电发展过快,一些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经验还远远不够,不能科学精细的进行载荷极限的计算工作。风力发电中单机容量的大型化不仅能够降低整个风力发电的投入成本,还能增强其单位面积的装机容量与发电效率,因此风力发电大型机组的发展与应用将是未来风力发电的必然方向。

3.4 风力发电机组的安全性能不足

因为风力发电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时间不足,所以其在某些方面还有一定的不足,因此也没有很高的安全性能,特别是在其并网和输送方面。目前风力发电机组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其装机阶段对各个环节技术没有足够的重视或者自身管理方面存在著诸多问题等,给风力发电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此相关的技术人员应该针对风力发电机组脱网等事故的发生原因,对整个系统进行必要的优化,从而弥补风力发电机组在安全性能方面的不足,进一步提升风力发电系统的稳定性。

4 解决风力发电所存在问题的途径

4.1 加快风电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在技术上对风力发电技术进行改革,提升发电的效率。在强风的地带,因为风能密度相对较大,所以可以采用功率调节的方式进行风力发电。这样可以保证弱风期也能够保证发电效率,而且能够对风电的设备进行管理,使风机不至于受损。

在风电功率调节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浆距的调节来调节,在调节中采用定桨距失速型风机,能够使整个发电过程功率得到控制,而且装置结构相对简单,成本较低。对于并不适宜于风力发电的地区,可以采用单独运行的单机发电,经过有效的储能后将电能进行利用。这种风机通常采用柔性桨叶的风力发电机,适宜于游牧民的使用。通过新技术的开发利用,能够在不同的环境内进行风力发电,这样增强风机的电机容量,使风能的利用效率最大化。

4.2 能源政策支持

构建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现在不可再生资源造成了环境问题,而且资源的缺乏会导致社会发展减缓。国家应该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进行立法规范,大力宣传可在能资源并且对可再生资源进行保障,使国内的风力发电能够有效的发展。只有得到国家能源政策的支持,风力发电才能够获得保障和进步。

4.3 推动风电的产业化

风电发展属于较为新兴的科技,还没有达到产业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实现风电产业化,才能够使风电发展进入新的时期。在风电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科技的发展,风电单机的容量不断变大,而且使单机能量的成本更低。

风电技术的商业化,能够降低风电单机的运行成本、提升风能的利用效率。通过产业化能够促进风机的技术的创新,美国的可再生能源开发了新兴叶片,能够对风能进行有效的捕获。而且采用结构动力学,对封禁进行改进设计,使风机的质量提升,成本降低,而且提升了整体的可靠性,降低了维修的费用。

5 结语

随着低碳环保理念的进一步贯彻,人们对于各种新型清洁能源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广泛。而风力发电技术作为低碳经济的重要部分,在未来的发展中必将有其新的意义和内涵。本文经过科学合理的探究,较为系统的阐述了风力发电技术的现状及关键问题,给广大风力发电技术人员带来了操作性较强的实践经验。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技术人员,在当下更应该对风力发电技术的核心内容进行深入的掌握,积极借鉴其他区域关于风力发电技术应用的先进经验,给风力发电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杜刚,党晓强,刘华.新世纪风力发电技术中的若干问题分析[J].电气时代,2011(03):50-52.

[2] 姚兴佳,王士荣,董丽萍.风力发电技术讲座(一) 风力发电技术的发展与现状[J].可再生能源,2006(01):86-88.

[3] 王宏华.风力发电技术系列讲座(3) 风力发电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0(03):192-195.

[4] 艾学智.论我国风能和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电源技术应用,2012(10):134.

电子通信系统关键技术问题分析 第4篇

随着科技的发展, 电子通信的技术越来越成熟, 在当代社会的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方向越来越多元化。它是现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重要支柱, 同时也是当代社会尖端技术的重要领域, 并且电子通信技术在社会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极大程度的应用, 也是其重要性与广泛性的体现。正是因为电子通信与当代社会生活贴合度越来越高, 这就决定了对电子信息通信系统关键技术问题的分析, 对提高当今社会的通信质量与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电子通信系统关键技术问题主要包括移动通信与卫星通信两个部分。因此, 本文从这两个部分出发, 分析电子通信系统关键技术问题。

二、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在电子通信系统的发展下, 移动通信越来越成熟, 其中最为成功和有效的方式是分布式天线技术, 通过采用分布式天线技术使传统通信中信号弱、易干扰的问题得到补偿。分布式天线技术在每个区域内设置不定量的无线信号处理单位, 再由这些处理单位处理载波波长距离之外的信号, 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增强了传统通信中信号强度与信号的稳定性。而现阶段, 实现分布式移动通信一般有以下这两种方式:

1、将原本的信息接收单元进行改装, 使其能够拥有发射上行链路信号, 与其他单位进行信息对接。而且在单位内的信号装置在接收信息时还要一并对接收单位进行信息处理, 并且还要对接收的单位进行选录链路信号发射, 使得信号的接收与处理能够同时完成, 以此来增强信息的信号强度, 具有简单实用的特点。但是增加处理单位的同时, 也就增加了信号传输的步骤与过程, 这使其很容易受到其他外部信号的干扰, 并且也束缚了电子系统的容量。因此, 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增强传输信号的强度, 但是由于增加处理单位的原因, 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2、增加单位内接收信号的装置数量, 通过多单位的方式实现信息的同步同时处理, 并分析全段的无线电信号信息。与上一种增加信号强度, 实现信号稳定的方式相比, 这种数据全称接收与处理应用的实现方式在难度上更加复杂, 而且还存在着一个突出的问题, 那就是其对无线电信息接收的全面性与准确性有很强的依赖, 一旦无线电信号出现波动或干扰, 那么最终的信息也会出现问题。但是同时相较于上一种实现方式, 这种方式却也有着更理想的优势, 不仅可以提升移动通信的系统容量, 还能增加传输信息的准确性与传输信息的型号强度, 有利于移动型号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三、卫星通信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当前, 卫星通信的关键技术问题主要体现在宽带IP、高速业务需求等方面。卫星通信与当代社会中的运用越来越普遍, 已经成为当代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为了提高卫星通信的性能, 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这就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卫星通信的技术升级。

1、为信号接收单位配置智能卫星天线设备。在传统天线信息接收中存在着接收信息无法处理的现象, 这使得接收到的信息还要经过更深层次的处理才能显现出来, 使得信息获取十分不方便。而为接收单位配置智能卫星天线设备, 则能够在接受信息的同时将信息进行处理, 直接呈现出可读信息, 实现了信息的传输转化同步, 大大方便了信息的传递。

2、宽带IP的完善设计。当前卫星通信的传输技术中, 主要的技术关键之一就是宽带IP的技术问题。所以要抓住当前宽带IP的问题所在, 有针对性有规划性地对宽带IP进行调整完善, 不断提升宽带的传输速度, 升级宽带IP。

3、采用简化方式实现通信卫星信息的传输。在传统信息传输方式中, 信息都是以一种原始的状态传输的, 这种传输方式大大的增加了信息的传输量, 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效率。所以采用简化方式, 例如编码改进技术, 对原始信息进行简化处理, 然后再进行传输, 不仅降低了信息传播的容量, 有利于信息的保密。

总结:信息化促进了当前社会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而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信息化的进程。而在信息化的今天, 电子通信与日常生产生活的契合度越来越高。而且电子通信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强弱的重要评判标准。因此, 必须分析好我国现阶段电子通信的技术问题, 并对症下药, 对电子通信技术进行升级, 才能使之更好地为社会生产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彭兴会.电子通信系统关键技术问题分析[J].通信工程, 2013 (08) 69

[2]郝俊丹.电子通信系统关键技术问题分析[J].电子制作, 2014 (22) :100

[3]李明, 阔超, 李钰萌.电子通信系统关键技术问题探讨[J].科技展望, 2015 (06) :111

[4]杨兴.电子通信系统关键技术问题的分析[J].设计分析, 2013 (05) :46

工民建工程中工程管理关键问题分析 第5篇

摘要: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管理,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程,是整个建筑施工管理的基础工作,同时也是整个建筑工程的主体工作。它存在了各方面的因素问题,因此,要加强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管理,使其质量与安全问题得到保障。本文在此从工民建施工管理的问题出发,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对工民建施工管理问题做了详细的研究。

关键词:工民建;问题;施工技术

一、工民建施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工民建施工是一项嚴谨的过程,需要加强管理确保工程质量,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工民建施工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1、施工安全管理不到位

安全是工民建施工的关键,同时也是施工管理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管理,更是重中之重。目前的情况是,很多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并不能够意识到安全管理对整个施工过程的重要性,致使很多施工人员在施工现场犯了很多施工错误,如不戴安全帽、安全防护意识淡薄等,这样很容易存在安全隐患。

2、施工过程复杂,难以进行有效管理

工民建施工过程是一项很复杂的程序,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这就使管理工作很难做到位,出现许多问题。首先,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工民建施工需要大量的施工人员,尤其是施工现场,施工人员必须保证技术含量,同时需要有较高的素质,这样才能够保证施工质量,这么多人员要做到管理人员每个人都能够管理,确实很难,所以说施工人员违规操作的现象很普遍,这是管理的一个失误。其次是由于施工需要大量的原材料,管理者很难将每吨物料的具体情况搞清楚,所以管理中同样存在这管理失当的情况。

3、建筑质量存在漏洞和隐患

正如上文所陈诉的那样,工民建工程的施工管理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庞大的管理系统。它所涉及的因素比较多,而且涉及到的范围也比较广,这样就给具体的统计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所以为了稳妥起见,施工单位在管理时,大多采用抽样的方式进行检查,这样一来就会涌现出很多不合格品,从而为建筑业带来很大的隐患。有时还会使得许多建筑的质量根本不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规范,更别说跟国际标准相比,简直是相差甚远。虽然建筑工程是个繁杂的工程,它所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广,但是我们不应该因为它的复杂性,就忽略了对其安全和质量的控制水平。应该设计出更加有效的办法和策略使建筑企业的质量和国际接轨,并且符合相应的标准。

二、加强工民建现场施工技术的管理

1、施工中的技术创新

工民建筑进行施工时,施工技术的应用不仅是工程施工的技术支持,还是建筑工程施工顺利进行的保证。近年以来,创新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工民建筑施工各项具体的施工工作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大大提升了工民建建设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1.1 环保技术的运用

当前,我国的工民建筑行业整体上还是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工民建工程行业普遍把经济效益放在行业发展的首位,对外部生态环境保护不够重视。在工民建工程施工过程中,技术的创新必须注重环保技术的应用与创新,在建筑施工阶段质量与工程进度的基础上,大力加强环保技术的运用。

1.2 监理技术的科学应用

在工民建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要重视科学监理技术的运用是。施工技术的创新,不是单纯对施工技术的发展模式与组织形式的创新,还应注重对工程施工技术的监理,确保工程施工技术的效果。如果缺少了科学监理技术的应用,工民建施工创新技术效果无法得到保证,创新技术的的应用也将无从谈起。

1.3 信息技术的应用

传统的工民建施工技术在信息技术时代正面临着“技术观”的转型,这一时期需要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人员树立建筑施工技术信息化的理念,对信息技术的目的、对象以及结果等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思考与分析。当前我国的工民建筑施工正处于施工技术转型的重要时期,必须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工民建施工阶段,建筑施工技术创新应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

2、工民建施工防渗技术

2.1 外墙防渗技术

外墙防渗作为一个整体性工程,建筑主体施工阶段就应注重防渗处理,最大限度避免雨水渗漏问题的出现。降水量偏大,雨水所产生的净水压是导致外墙渗漏的最主要原因。工民建外墙施工时应注重对混凝土与砖墙交接处、穿墙孔洞、预留洞,外墙配电箱等易出现渗漏现象部位的防渗处理。

2.2 建筑屋面防渗技术

建筑施工原材料中的砂浆、水泥均具有水硬性特质,施工时应注重天气环境变化,保证屋面终凝前不会出现降雨的情况。屋面施工前,要首先对屋面基层情况进行检查,找平基层。在保温材料上覆盖找平层时,要确保保温层平整,发现松动的问题,要及时嵌填平整。完成基层修整后,对基层进行全面清理,在已处理完的基层上,通过刷素水泥浆的方法,保证基层与找平层的粘结效果。

2.3 建筑门窗防渗处理技术

建筑物门窗是建筑物上活动次数,活动范围最多的部位,防漏处理具有一定难度,门窗防渗处理人员只有具备熟练的操作技术科学的建筑理论,才能够确保门窗区域的防漏效果。由于门窗会对建筑物的外观产生整体影响,因此,在建筑门窗防渗处理时,在运用防漏技术时,不能忽视门窗安装的美观问题。

三、加强工民建施工管理要点

1、各方面提高工程施工管理质量

一个工程队的建筑质量是建筑企业存亡的重要生命力。由此来看,从各方面提高施工管理质量对提升建筑企业的竞争力具有非同寻常的影响。一定要从建筑的设计阶段到施工阶段都要严格把关。特别是施工中的质量问题要予以高度重视,并分析引起问题的具体原因然后对此加以防范和改进。与此同时,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还必须提高工程质量的实效性,只为一个目的,即:打造高质量的精品工程。

2、强化安全意识,保证施工安全管理

建筑企业要时刻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并且努力做到施工中的“零事故率”。这就需要在具体的施工中,从小抓起,严禁乱搭乱安电线,不带安全帽等一系列安全隐患问题。本文建议施工单位设立安全小组进行互相监督,将安全管理落到實处。

3、加强现场的施工管理

工程施工的现场管理是一个完整统一有序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核心是质量管理,围绕该中心,通过深入开展标准化的文明工地达标活动,为建造出优质工程提供优良的条件和品质的保证。而这个就是加强施工现场管理的理念。具体来讲,就是要加强工序质量的控制,工序质量控制的目的就是要发现偏差和分析影响工序质量的制约因素,并消除制约因素,使工序质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确保每道工序的质量。

过程质量控制的基本点就是工序质量控制,也是现场质量控制的核心内容。另外,在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检查也是进行施工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质量控制人员通过质量检查或旁站监控,确保工序的施工质量符合合同规定的质量要求,避免质量事故的发生。最后,要通过开展标准化的文明工地达标活动为创优质工程提供条件。建筑施工企业深入开展创优达标活动,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向顾客提供满意质量的建筑产品和良好的服务。

4、进度管理

4.1加强各方联络,认真落实工程进度

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管理中,要求设计方、施工方、投资方必须随时随地进行沟通与交流,同时各方都需要及时地了解到工程的具体进展情况。一旦发现问题,三方必须及时进行沟通和研究,并及时提出对策和解决方案,严格保障工程的进度。

4.2严格保证建筑材料的供应

无论是工业建筑还是民用建筑,建筑施工材料都是建筑施工所离不开的。一旦建筑施工材料的供应链出现问题,势必会影响整个工程的进度。因此,在工业与民用建筑的管理中,施工单位务必严格按照合同的约定,购买质量合格的建筑材料并及时运送到施工现场,同时提供产品使用说明书、合格证等材料,确保工程的进度照常进行。

四、结语

企业价值评估的关键问题分析 第6篇

一、成本法的使用

成本法的基本评估思路主要是通过对企业所有资产值及扣除负债价值后的企业价值进行估测, 这种方法并不能有效把握一个持续经营企业的整体性价值, 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组织化资本的影响, 因此评估的结果缺乏一定标准确定, 所以现阶段国际上并不认可此种评估方法。但如果根据《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 (试行) 》对持续经营的企业否认成本法独立使用进行商榷, 则某种条件下, 持续经营企业采用独立成本方法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则拥有的有效的基础。从托宾的q理论角度分析, 在充分的竞争市场中, 如果信息是全面的, 则不考虑交易成本的因素, 企业可以自由的进入某一行业, 同样也可以自由的退出某一行业, 企业也不存在可以带来某种超额收益的技术或者专利, 此时的q值为1, 也就是企业的市场价值与重置成本相等;而如果q值不为1, 则套利活动会导致企业的市场价值与重置成本趋同。虽然这种完全的竞争市场是不存在的, 但还有部分企业其市场环境类似于完全竞争市场, 因此其市场价值与重置成本基本相同。通过这种分析可以得出结论, 认为成本法极容易忽视企业的无形资产, 如果企业无无形资产或者很少有无形资产, 则成本法能较准确的评估出其价值。

分析现阶段中国的市场状况及企业发展状况可以发现, 中国的企业寿命相对较短, 市场体制还不完善, 而且企业价值评估缺乏科学的标准与专业的评估人员, 如果采用收益法则很有可能出现加大偏差, 因此现阶段还不适宜摒弃成本法的应用。

二、非股份制企业价值评估

(一) 企业的类型与企业价值评估

从中国企业的组织形式角度分析可以发现, 现阶段中国的企业主要包括股份制企业、个人独资企业以及合伙企业三大类, 其中股份制企业占到约43%的比例。现阶段, 学术界关于股份制企业的价值评估问题研究相对较多, 而较少关注个人独资企业及合伙企业的价值评估, 而且在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发布的《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 (试行) 》中也主要是针对股份制企业的价值评估规范问题进行的指导, 个人独资及合伙企业不包括在内。

(二) 股份制企业与非股份制企业的差异性分析

第一, 债权人与权益投资人所承担的风险差异性。一般非股份制企业中权益投资人所需要承担的责任是无限制的, 而股份制企业内部的股东则按照其投资的资金额度承担有限的责任, 因此非股份制企业债权人所承担的风险相对要高;

第二, 权益转让的流动差异性。股份制企业中的有限责任公司, 股东可以进行转让, 选择全部或者部分出资, 股东也可以向股东之外的其他人转让出资, 但前提是经过过半股东的同意;对于股份有限公司来讲, 股东只需要在合法证券交易所进行股份的转让即可。在合伙企业中, 合伙人如果向合伙人之外的人转让企业的财产, 则必须经过全体合伙人的同意, 同时在同等条件下, 其他合伙人可有优先受让权;在个人独资企业中, 投资人可以依法对其权利进行转让。从权益转让市场的现状分析, 可以发现其为股权的较好流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而非股份制企业的权益转让相对股权交易则相差较多。

第三, 企业所有者的价值创造差异性。股份制企业内部的经营权与所有权是分开的, 一般股东享有企业的所有权, 但其实际的经营权并非股东行使, 所以企业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 股东所发挥的作用相对较小。而分股份企业中,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结合使得所有者在企业中能够发挥较大的作用。

三、持续经营企业价值评估过程中关于价值类型的选择

企业价值评估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在产权的变动与交易过程中获取交换价值意见, 不同价值类型会有不同的评估值, 因此企业的评估人员需要对委托方负责, 以实现企业的最大化价值。通常那些在持续经营中的企业, 很多评估人员一般会简单的操作并运用持续经营假设, 用持续经营的价值对企业的价值进行单向评估, 可事实上持续经营的价值不一定会比非持续经营的价值大, 而且在还会出现持续经营价值低于非持续经营价值的状况, 因此加入权益人有权利启动被评估企业的清算程序, 则注册资产评估时需要根据委托, 对评估对象进行分析。

四、结论

综上所述,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与企业的迅速发展, 企业评估的需求也开始逐渐增长, 因此中国需要充分重视企业价值评估的功能与重要性, 针对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状况、企业实际发展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企业价值评估, 最终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与实际发展的企业评估理论与方法。

摘要:现阶段中国的企业价值评估发展相对社会的基本需求来讲略显滞后, 企业价值评估在实践过程中有一些关键问题需要注意, 比如成本法的使用、非股份制企业价值评估、持续经营企业价值评估过程中关于价值类型的选择等问题。因此需要不断加强探索与中国实际发展状况相符合的评估方式与评估理论, 以促进中国企业价值评估的发展, 充分发挥企业价值评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企业价值,价值评估,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汶静.企业价值评估结果整合问题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2 (4) :27-28.

电子通信系统关键技术问题分析 第7篇

1 电子通信系统概述

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电子通信系统日趋普及, 它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现有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目前, 人们利用电子通信技术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格局来进行学习和工作, 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工作和学习方式, 使得整个社会发展格局发生了一定的变动。当然, 我国的电子通信技术还存在着一些关键性技术问题, 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电子通信系统的概念和特点进行研究, 改善有关关键问题现状。

1.1 电子通信系统概念

所谓的电子通信系统主要指的是通信与信息系统相结合的通信新技术, 是信息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柱, 是现代化高新技术的重要组成, 也是国家社会经济的神经系统和命脉所在。截至目前的社会发展中, 电子通信技术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逐渐实现了由电子科学技术、计算机技术、遥控技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交叉的边缘性学科, 并且延伸出了许许多多的边缘学科和研究新方向。

1.2 电子通信系统分析

电子通信技术是隶属于现代通信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 是信息社会发展的支柱, 是现代高新技术的重要组成, 更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指导基础。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 电子通信技术可谓是一个无处不在的特殊体系, 它有着涉及范围广、应用有时高的特点。在目前的社会中, 我们常用的电子通信系统主要包含有移动通信、广播电视、雷达、导航、遥控技术、等, 其中也有一些军事和国民经济部门也采取了这一技术。目前的电子通信技术中, 最具代表性的领域主要包含了卫星通信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两个方面。

2 电子通信技术关键技术问题

近些年来, 随着社会生产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电子通信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 就电子通信技术进行分析, 其中问题还较为严重, 就其最具代表性的移动通信技术和卫星通信技术分析而言, 其中还存在着许多关键性技术问题有待加强, 这些问题主要包含有干扰因素大、信号不强等。就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分析而言, 在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范围中, 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传播速率, 因为无线视频频谱资源和信号的衰弱而受到一定的限制, 不断缩小的小区半径使得基站的建设密度不断的提升, 这就给信号传输带来一定的干扰。为此, 在当前的电子通信技术研究中, 要想解决上述问题, 在工作中应当突破传统蜂窝体制的限制, 采用新的移动通信技术来进行研究。

2.1 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问题分析

移动通信系统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应用非常广泛, 可以说已经渗透到了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当中, 成为全世界最受关注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 也是现代化通信技术的支柱所在。同时, 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 对移动通信系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移动通信系统中采用分布式天线是很有效也很成功的一种方式, 每个小区内都有很多个无线信号处理单元, 这些单元距离都比载波波长要远得多, 并且它们都能进行功放变频和信号预处理。要在核心处理单元实现信号处理的功能, 首先就要完成信号的收发功能和一些简单的信号预处理, 然后就要与核心处理单元连接, 通过光纤和同轴电缆或微波无线信道来实现。有两种方式可以实现分布式移动通信, 第一种就是在所有的无线信号处理单元上所有相同的下行链路信号同时发射, 然后小区内的无线信号处理单元接收到上行链路信号之后直接传送到中心处理单元。这种方案优点是简单, 缺点则是会不断干扰系统, 阻碍了系统容量的扩大。第二种方式则是在整个业务区域内完成无线覆盖的分布式天线结构, 通过用大量的无线信号处理单元来实现, 从而突破传统蜂窝小区的理念。这种方式也可称之为“受控天线子系统”, 即“仅与移动台相近的信号处理单元负责与移动台进行通信”的方式。第二种较之第一种更理想, 但同时它也更复杂。

2.2 卫星通信系统关键技术问题

卫星通信在电子通信技术中最为先进, 它也有很大的优势, 包括通信距离远并且容量大, 通信线路质量稳定可靠以及机动性能优越和灵活地组网等这些都是别的技术没有的特点。但随着不断快速发展的全球信息化产业, 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复杂多样, 电子通信技术已进入高速、多媒体、业务多样化和可移动的个性化时代。

目前的卫星通信的一些关键技术也存在一些问题, 它包括高速数据的业务需求。以及卫星通信应用宽带IP的难点。现代卫星通信技术采用一些关键技术来解决问题, 一个就是数据压缩技术, 它能让静态和动态的数据压缩都能有效提高通信系统在时间、频带、能量上的工作效率;第二个就是智能卫星天线系统;第三个就是宽带IP卫星通信技术的研究;第四个就是新型高效的数字调制及信道编码技术;第五个就是多址连接技术的改进和发展;第六个就是卫星激光通信技术。

结束语

总而言之, 电子通信系统在这个信息化时代无处不在。在电子通信系统中范围最广最常见的就是移动通信技术和卫星通信技术, 移动通信技术体现在日常的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种电子传输工具上, 而卫星通信系统则运用在比较大型的工程上。电子通信系统的发达和完善与否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强弱, 所以对其关键技术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掌握了其关键技术就能很好地运用和完善它。

摘要:近年来, 电子通信技术越来越广泛的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已成为世界各国专家大力研究的高端技术之一。随着人们对信息需求的不断剧增, 电子通信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本文从电子通信系统概念和特点入手, 着重研究了与其相关的两种关键技术问题, 以供有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电子通信系统,关键技术,信息技术

参考文献

[1]刘旭东.卫星通信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0.[1]刘旭东.卫星通信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0.

[2]杨运年.VSAT卫星通信网[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1997.[2]杨运年.VSAT卫星通信网[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1997.

[3]蔡坚, 刘娟.基于标准总线的飞行数据采集器的设计[J].航空计算技术, 2002.[3]蔡坚, 刘娟.基于标准总线的飞行数据采集器的设计[J].航空计算技术, 2002.

电子通信系统关键技术问题的分析 第8篇

1 电子通信系统的基本内容

电子通信系统是我国现代通信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其与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备受人们的关注。随着现代电子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无论是在生活中, 还是工作和学习中, 电子通信技术的应用都为人们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促使其改变了生活方式、工作模式和学习方法。电子通信系统的运用, 使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有效地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和学习能力, 节约了时间, 能促使人们获得更多的效益。电子通信系统结合了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 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具体体现, 其不仅仅促进了移动通信的发展, 还改善了生物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使其获得更大的进步。电子通信系统是现代通信系统中的重要分支, 是现代信息发展中的重要内容, 既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又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

2 电子通信系统在各个领域中应用的关键技术

2.1 电子通信系统在卫星通信中应用的关键技术

在全球一体化的形成下, 信息技术的发展也逐渐全球化, 世界各国人民对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多, 所需要的信息也逐渐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在这种情况下, 为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 必须不断地创新通信技术, 让其与时俱进, 适应当今这个业务繁多、多媒体发展的全新时代。电子通信技术在卫星系统中的应用比较多, 而卫星系统通常是在航空领域中使用。卫星通信是我国电子通信系统中具有巨大优势的系统之一, 其所拥有的通信技术较为先进, 具有通信容量大的特点。卫星通信系统可进行远距离传输, 传输的线路十分稳定, 具有很强的抗干扰性, 其拥有灵活的组网, 激动性能十分好。电子系统在卫星系统中需要应用到卫星极光通信。数据压缩和新型数字调制等关键技术。为解决卫星通信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即宽带IP难点和高速业务等方面的问题, 可应用这些关键技术来解决, 具体如下:可以压缩处理所传输的动态或静态信息, 以简化信息的复杂度, 促进信息传输效率的提高;在传输处理信息技术时, 可采用智能卫星天线系统;可调整宽带IP, 创新IP选择方式;利用编码来改进所传输的信息;进行多个地址的关联处理, 以避免IP地址出现故障;在处理信息时, 可采用卫星激光技术, 以提高信息处理效果。

2.2 电子通信系统在移动通信中应用的关键技术

电子通信系统在移动通信中应用的关键技术是分布式天线技术, 这种技术的应用具有良好的效果。无线信号处理单元、移动交换中心和虚拟小区中央控制器, 构成了采用分布式天线技术的移动通信系统。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存在许多虚拟小区, 而每个虚拟小区都有无线信号处理单元, 而且每个无线信号处理单元之间相距较远, 其作用在于预处理所接受的信号。对每个虚拟小区中的信号进行预处理, 发挥收发功能之后, 要将其与核心处理单元相连接, 并通过光纤、微波无线信道等来处理信号。采用分布式天线技术的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是依靠一下两种方式来实现通信:第一种方式是将每个无线信号处理单元中的上行链路信号在同一时间内法发射, 要强调的是所发射的上行链路信号与下行链路信号相同。当信号被无线信号处理单元接收之后, 则可直接利用核心处理单元来进行处理。这种方法具有可实行性, 并不复杂, 具有简便性, 但是其缺点在于无法扩展移动通信系统的信息容量, 干扰系统;第二种方式则是在整个业务区域中全面覆盖分布式大结构无线, 通过无线信号来处理信号, 以改变蜂窝小区的形式。这种方式要比第一种方式复杂, 但是效果要高于第一种方式。分布式移动通信系统传输信息量比较多, 在系统的内部能进一步的扩大容量, 能保证信号的稳定性, 不受阴影效应的影响。另外, 这种系统所覆盖的区域比较广泛, 能促进切换性能的提高, 具有较强的信息抗干扰力, 可有效地保障信息传输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3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世界已步入信息化时代, 高科技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在这个新环境下, 电子通信系统普及于人们的生活之中, 最为常见的应用则是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移动通信主要是指人们生活中的所听的广播, 所看的电视以及人们最为常用的网络。这些都是电子通信系统的具体应用, 其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是人们娱乐、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工具。而卫星通信技术则主要是利用于航空领域, 极大的促进了我国航天事业的高速发展。现阶段, 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已成为衡量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指标, 必须对其加以改进和完善, 掌握电子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以更好的录用电子通信系统。

参考文献

[1]杨兴.电子通信系统关键技术问题的分析[J].无线互联科技, 2013, (5) .

[2]陈耕.电子通信系统关键技术问题的浅析[J].信息通信, 2011, (5) .

[3]赵峰, 丛成帅.电子通信系统关键技术问题的浅析[J].大观周刊, 2012, (3) .

大采高综采技术关键问题分析 第9篇

随着煤炭行业的发展以及社会对煤炭资源需求量的增多, 高产高效矿井的建设速度逐渐加快, 煤炭开采的机械化水平、安全水平等有显著发展, 而大采高综采技术在厚煤层的开采中也开始得到运用, 如河北的薛村煤矿、山东的东滩煤矿、河南的十二矿等在厚煤层、特厚煤层开采中运用到先进的综采综放工艺, 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技术进步。同时, 该项技术既为提高煤炭采出率做出巨大贡献, 同时也遇到了许多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保证煤炭开采的安全性是矿山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1 大采高综采技术概述

大采高综采技术至今还没有非常明确的定义, 它是相对于普通综采而言的, 当大采高割煤高度超过3.5 m时, 其就是大采高综采。与普通综采相比, 大采高综采技术具有以下特点:工作面开采高度大、覆岩破坏大;工作面支护强度高、动载系数小, 支架围岩受力以静载为主;生产能力大、效率高、采出率高、煤尘小;工作面煤壁片帮严重, 支架稳定性差。

从该技术的研究历史角度来说, 该技术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20世纪60年代, 日本研发出一种5 m采高的液压支架。1970年, 德国使用开发出来的几种大采高液压支架开采热罗林矿4 m厚的7#煤层, 取得巨大成功。接着, 在美国、前苏联、澳大利亚、捷克、英国、法国等国家展开了大采高综采技术的全面系统研究, 并取得巨大成功。到20世纪末, 信息技术不断往煤炭行业渗透, 自动化控制、微机检测监控、机电一体化等被运用到大采高综采技术中, 开发出更多适应不同煤层条件的大采高综采设备, 为提高厚煤层开采率做出突出贡献。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开始大力引进先进的大采高综采设备, 并开始该项技术的研究, 于1984年在西山官地矿18202工作面首次采用国产的大采高综采设备进行工业性实验。由于我国的先进技术开发能力较差, 20世纪的大采高综采技术进展不大, 一直到1998年后才开始有了突破性发展, 到今天, 大采高综采设备更多, 适应我国厚煤层复杂的生产条件, 但该项技术还是存在一些关键问题, 如支架稳定性的有效控制、防止煤壁片帮等。

2 大采高综采技术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法

2.1 设备稳定性问题

在厚煤层、特厚煤层的开采中, 运用大采高综采技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运输机及支架的稳定性。譬如说, 在大倾角厚煤层开采中, 由于开采工作面的倾角较大, 刮板输送机易下滑, 而下滑又会导致支架的下滑, 进而导致刮板输送机的机头和转载机无法正常搭接, 影响到工作面的正常开采, 严重时可能带来运输机与支架抵帮问题, 带来严重后果。另外, 由于大采高综采技术的工作面大、采高大, 当工作面顶板破碎时, 出现支架蹬空、接不实顶板等问题, 极有可能出现支架失稳、倾倒等问题。因此, 在大采高综采中, 必须解决好设备稳定性问题, 保证生产的安全和效率。

首先, 掌控工作面两头进尺比例, 调整刮板输送机以及移驾顺序。刮板输送机和支架是重型机械设备, 在重力因素的影响下, 可能发生工作面设备下滑现象。在刮板输送机出现下滑征兆时, 适当调整工作面, 使机头进尺大于机尾进尺, 从而使工作面形成一个合理的倾角, 抵制刮板输送机的下滑, 使工作面的推进方向和走向的一致性。另外,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 刮板输送机的下滑可能导致推拉板与煤壁形成一定的夹角, 进而加速刮板输送机的下滑, 形成恶性循环, 故而需要调整移驾顺序, 使支架的推拉板与工作面煤壁保持垂直。

其次, 加强工作面顶板管理, 安装支架放倒装置。当工作面的地质构造发育完全, 存在对开采有影响的断层时, 必须采取合理措施控制顶板。顶板不稳定时, 立即拉好超前架, 在顶板铺一层金属网, 防止架间漏矸, 保持顶板的完整性。当顶板出现破碎无法保持完整时, 使用单体液压支柱辅助脱移支架。顶板出现断层时, 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补充措施。为防止液压支架的倾倒, 在其梁上安装防倒千斤顶, 在底座安装防滑千斤顶。

2.2 煤壁片帮控制问题

煤壁片帮是大采高综采技术的一项重要问题, 有效防治煤壁片帮是解决采场围岩稳定性问题的重要举措。据统计, 大采高综采的支架围岩事故是一般综采面的几倍, 过去常常采用煤壁塑性区发育宽度来分析煤壁片帮的机理和防治技术, 存在一定的准确性问题。首先, 采动煤壁本身就是塑性大变形岩体, 煤壁塑性变形只是片帮的必要条件;其次, 煤壁片帮与时间有关, 是一个时效性问题, 当工作面推进速度较快时, 煤壁片帮是比较容易控制的。在该问题的解决上, 洞旁边煤矿对2101大采高综采面煤壁片帮规律进行了实测, 得出片帮形式、分布规律、片帮与采高关系、片帮与冒顶关系、片帮影响因素等。郝海金等人对片帮发生概率等进行研究, 对所有的因素进行定量分析, 从理论角度解释了片帮发生的原因。宁宇等人认为可以通过提高支架工作阻力、缩小端面距、采用二级护帮机构、及时移驾等措施来有效控制煤壁片帮现象的发生, 保证煤矿开采的安全性。另外, 在该问题的防治上, 还需不断进行理论研究是实证研究, 建立煤壁片帮的理论判别式, 分析其时效性, 研究工作阻力、初撑力等支架参数对煤壁稳定性的影响规律。

2.3 端部围岩稳定性控制问题

断面围岩稳定性控制效果与工作面推进速度、开机率等密切相关, 是大采高综采技术是否能充分发挥其大幅度提高采出率的重要因素。当前, 由于巷道掘进技术、支护手段等发展还不全面, 大采高综采技术的平巷高度一般低于采高2~3 m, 造成工作面端部底煤留设问题,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支架稳定性。因此, 必须加强端部围岩稳定性控制原理和技术的研究, 以工作面系统稳定性为核心, 加强支架的工作阻力与稳定性设计, 适当减轻其重量, 加强煤壁-顶板-底板三维空间运动与支架耦合作用机理的研究, 探讨新的解决方法。

2.4 工作面防治水问题

若工作面治水不力, 很容易造成采空区涌水和工作面涌水进入转载机, 造成转载机与胶带拉水炭, 胶带无法正常运输。当运输巷存在低洼点时, 采用排水泵会导致排水和清理工作都较为困难。对此, 可以在机头端头支架切顶排处和转载机尾用编织袋装河砂, 在巷道底板打一个挡水堰, 在转载机道下帮贴巷道支架铺设水溜槽, 使得涌水排入到水溜槽中, 避免其进入转载机。在巷道低洼点处吊挂铺设一路PVC管路, 使管路倾斜方向与巷道倾斜方向一致, 坡度在0.3%, 管路的一头设置沉淀池, 另一头连接到水溜槽中, 这样使得采空区的涌水跨过低洼点直接进入到泄水巷中。

3 结语

随着大采高综采技术的快速发展, 该项技术已在厚煤层、特厚煤层、大倾角厚煤层开采中得到运用, 并取得良好效果, 在提高采出率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但同时也要看到其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 加强理论和技术研究, 完善技术, 加强大采高综采的安全性, 提高采出率, 推动我国煤炭行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易伟明.浅论大采高综采技术[J].民营科技, 2010 (8) :5.

[2]邓国学.关于大采高综采开采技术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2 (5) :1-4.

[3]邓涛, 马建国, 潘卫东, 等.大倾角大采高综采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J].煤炭工程, 2010 (9) :46-48.

关键问题分析 第10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工程;管理问题;对策研究

前言

人们对于高质量生活的要求和满意度的提高是政府努力的方向,也是绿色建筑工程对城市作出的主要贡献。因此,为了更好的提高绿色建筑工程在人们心中的认可度,对于其管理问题应当作出一定的探讨,提出一定的措施。

一、绿色工程管理的问题

1.绿色工程是一个脍炙人口的词汇,但是对于绿色工程的理解不同的人理解不同,对于绿色工程的理念认识不够明确,不能够全面的、针对性的看待绿色工程的概念。另外对于绿色工程,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其利益会有一定的冲突。对于政府而言,提倡绿色建筑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城市建筑,更好的为当代人民提供更加环保、健康的生活场所。那么就会要求开发商去选择绿色环保的材料,选择绿色环保的建筑方法来建设工程。但是对于工程建筑的开发商而言,他们是以赚钱、盈利为目的的。那么他们选用的材料就会违背政府的意思,去选择那些便宜、不够环保的建筑材料。政府和开发商的目的不同,就会产生分歧,再加上政府的自身职能没有发挥好优势,自然就会造成对于绿色工程的不好的影响。

2.任何形式的工程建设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监督。而对于绿色工程的管理问题而言,政府也没有给出完善的保障体系。在现有的绿色工程建设方面的政策里,虽然已经或多或少的涉及到了绿色工程建筑的问题,但是仍然是过于的片面、笼统。政府给出的政策不能够很好的去保障绿色工程管理的问题。并且,现有的政策中,其可实施性是很低的,仅仅是对于建筑工程中的设计的问题有一定的强制性,对于材料的选择、施工的标准等一系列的问题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并且在绿色工程管理问题当中,政府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责任制,导致现有的责任没有人去承担,更有甚者是建筑工程中出现了事故各个环节都推三阻四,没人去承担。对于建筑中的节能问题,政府也没有制定出法律,尽管在企业单位都设置了一定的规章制度,但是众所周知,规章制度的束缚性远远不如法律来的好。由此可见,缺乏关于绿色工程管理各个方面问题的具体法律,缺乏完整体系的法律法规,对于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各个环节都无法保障。

3.对于工程建筑来说,是很需要有一系列准确的评估系统的。评估系统对于建筑工程而言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然而,就我国现在的情况而言,对于建筑工程的评估系统是极其单一的,并且现在的评估系统并不能形成一个体系,它们各自为阵,导致现在的评估系统都极其的片面。而针对于现阶段的绿色建筑工程的评估系统而言更加是少之又少。现有的评估系统有的只能对简单的建筑进行评估,对于相对复杂点儿的绿色建筑工程就不能很好的进行评估。对于绿色工程而言,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没有专业的绿色评估系统,没有一套涵盖的范围广阔、实用性强、适应性强的评估系统,会严重的影响我国的绿色建筑工程的管理问题,对整个的绿色建筑行业都是一个不小的影响。

4.现在市场的管理,以传统型的人才为主,因此这种情况也就造就了现在工程管理的水平低下的问题。绿色建筑工程的专业管理人员是比较稀缺的,他们的管理水平与传统型的管理是不相同的,并且不同的工程管理需要的专业知识是不同的。传统型人才的建筑管理大多是以粗放型为主的,他们习惯了传统工程的管理模式,他们的专业知识很难符合现在的绿色工程的管理模式,如果硬让他们去以传统的模式去管理绿色建筑工程,就会对绿色建筑工程产生不利的影响。不仅仅是管理人员,就现在而言,专业的绿色建筑的施工人员也是很稀缺的。施工人员缺乏专业的绿色建筑的知识,缺乏绿色建筑的经验,对于绿色建筑中的各个规范流程部熟悉,就会导致绿色建筑管理的具体目标不能够很好的实现。并且是否是专业绿色建筑人员,会影响管理人员的判断,不能够很好的去将各个目标落实到施工人员身上去。

二、绿色建筑工程中有关问题的对策研究

1.现阶段提高人们对于绿色建筑工程的概念的理解,是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的。而努力的提高开发商对于绿色建筑工程的认知、认可的力度,加大政府的监督职能。减少供应商和政府之间的冲突问题,就会有利于绿色建筑工程的实施。

2.针对于绿色建筑工程作出明文规定,完善有关于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只有有了安全稳定的法律环境,绿色建筑工程才能有好的保障。使得整个的绿色建筑工程从头至尾都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对于那些过于笼统的法律法规进行补充、充实,而对于那些片面问题的法律法规则进行更改、修订。绿色建筑工程法律的规范有利于调节以往的政府对于绿色建筑工程各个方面干预的不正当性,从而很好的避免政府可能给绿色建筑问题带来的不好的影响。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更重要的是可以明晰责任制。减少甚至是杜绝扯皮的现象出现,从供应商到开发商,从管理人员到工作人员都能明确自己的责任,从而更好地去建设绿色工程。

3.评价体系的前提是市场的准入原则。对于评价体系的确定是对绿色建筑工程的负责任。比如根据绿色建筑管理的评价体系,对于那些企业进行评估,对于要求不合格、评估不过关的企业义正言辞的拒绝,打好坚实的门槛。尤其是那些利欲熏心的企业,绝对不允许进入,坚决的打击。而且,对于绿色建筑工程中的各个环节都有评价,对于不合乎绿色建筑管理的,不予通过。要严格的进行审查,合乎绿色管理体系的评价体系。形成一定的强制性的评价标准,有效地进行评价监督,确保评价到位、监督到位。

4.对于绿色建筑工程的管理人才问题,是急需解决的。引进绿色建筑工程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去各个高校去招聘,或者去引进海外的管理人员都是可行的措施。另外对现有的传统型的管理人才可以进行培训,增加其绿色建筑管理的专业知识。即便是引进人才或者是培训人才都应当以高标准为前提,对于那些不合乎标准的人才应当不予录用,或者重新培训等。同样的对于绿色建筑工程的技术人员,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而这样的方法可以让企业拥有专业的绿色建筑工程的团队,对于整个的绿色建筑工程是极其有利的。另外在团队中建立等级工资制度也是很有必要的,以专业程度为依据,会激起各个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会更好的提高整个团队的质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行业发展的越来越快,而绿色建筑管理问题也就越来越多。人们逐渐看到绿色建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好处,但在发展的同时,我们要看到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去解决问题,从而保障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健康与稳定。

参考文献:

[1]叶锦辉.推进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关键问题研究[J].江西建材,2014.

[2]梁毅.谈谈当前建筑工程管理关键点[J].科技与企业,2014.

[3]王兴杰.绿色建筑工程管理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城市经济,2012.

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关键问题分析 第11篇

1 影响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认知性问题

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与我国传统的接近于综合医院的高校医疗保健服务模式有着显著区别。要想开展好高校社区卫生服务, 必须要对其有足够的重视与深入理解。虽然近年来相关部门对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视与认知程度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但仍然存在一些差距与偏差, 这是影响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根源性问题。

1.1 对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视不够

高校社区卫生服务既没有专项政策, 在教育与卫生体制改革的整体性文件中对其也没有专门体现;相关部门对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资源投入不够;卫生行政部门对高校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贴不足、不到位。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 一方面是对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宣传与教育, 另一方面也与对高校学校卫生工作认识的传统眼光与定势思维有关。

1.2 对社区卫生服务理念与模式认知不足

受重视程度和传统思维影响, 目前部分高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者与服务的提供者及服务对象对社区卫生服务理念与模式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与不足, 缺乏服务提供的主动性与连续性[2];在服务内容上还是以医疗为主, 缺乏“六位一体”服务的理念;部分高校师生对自身健康不够重视, 主动寻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识不强;部分人员存在社区卫生服务即服务社会人群的认识性偏差等。这些认知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的提供。

1.3 对传统高校医疗保健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关系理解存在误区

高校社区卫生服务是高校学校卫生工作的完善与发展, 是高校医疗保健机构可持续发展的体现, 两者应为和谐统一的关系。由于管理体制与认知偏差方面的影响, 部分管理者与服务提供者对高校传统医疗保健机构与高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关系的认识存在一种人为“割裂”的现象, 认为学校医疗保健机构是学校的部门, 而社区卫生服务是卫生部门, 这种认识上的误区造成了一系列问题。

1.4 忽视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的特殊性

高校是相对特殊的社区。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人群以大学生和教职工为主;空间较为封闭;居民文化程度较高;居住密集、组织性强等。高校人群的健康问题、疾病谱与健康保障制度也不同于普通的社区[3]。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应体现其特殊性, 机构建设、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应充分考虑高校人群特点, 使得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具有针对性。

2 影响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体制性问题

2.1 高校与卫生行政部门的权责划分问题

《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工作规程》规定:“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受主管校长直接领导, 或由主管校长委托总务部门领导, 业务上接受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和指导”[4], 这个定位是符合我国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特点的, 但高校与卫生行政部门两者之间的权责关系, 始终未有一个明晰的划分。《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工作规程》的颁布距今已有十几年的时间, 在此期间, 无论我国的教育事业还是卫生事业都有了较大发展与变化, 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体制性问题也日益突出。高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组织体系应如何构筑, 高校与卫生行政部门在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的权责应如何界定, 成为影响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2.2 高校与高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权责划分问题

目前大部分高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并不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 其法人为学校校长[4];在隶属关系上, 属于学校的独立部门或后勤部门[5], 人、财、物权要受学校的统一管辖, 而部分学校在对高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管理的过程中, 并未充分考虑到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的特殊性, 未能根据其自身特点赋予相应的权力与职责, 造成高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责权组合不清晰, 进而影响到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

3 影响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机制性问题

3.1 筹资机制

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筹资机制, 而目前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的经费主要由学校提供[6], 卫生行政部门的事业费、相关补贴及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的其他收入所占比例很低, 筹资渠道较为单一。由于我国不同高校的具体情况及领导的重视程度差异较大, 这就影响到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筹资的稳定性与服务提供的公平性。

3.2 用人机制

高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特殊性, 使其各类工作人员在学历、职称与水平上与普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相比具备一定优势, 但普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力资源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全科能力缺乏等, 在高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同样存在[7]。同时高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特殊性也造成许多不同于普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问题。如部分高校在引进人力时并未区分教师与社区卫生服务人员, 造成门槛过高;人员素质较高但培训较少;职称晋升困难;绩效考核与激励缺乏针对性等问题[6], 影响了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与积极性。

3.3 监管机制

高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管部门为各级高校, 卫生行政部门为业务指导部门, 这种特殊的体制造成了监管机制上的缺陷。作为主管部门, 高校在监管方面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及对政策的理解水平;而卫生行政部门虽然具备专业知识与对政策的理解水平, 却缺乏足够的权力, 从而造成对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的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的监管不力。

4 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关键性问题的解决思路

4.1 主管部门应给予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足够重视, 加强宣传

相关管理部门应明确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地位, 将其纳入教育、卫生事业与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整体规划及相应考核体系;组织相关机构对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内外环境进行系统分析, 特别是在目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教育改革的背景下, 采用SWOT分析和情景分析等方法研究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前景与态势, 分析其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 形成其发展的整体策略。

教育部门与卫生部门可联合采取多种方式进行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的宣传, 借鉴服务营销的理念与方法, 并注重高校社区人群的特点, 重点提高服务的提供方与需求方对社区卫生服务与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的认识、理解与依从性。

4.2 进行社区诊断, 明确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的特殊性

使用社区诊断的方法与技术, 深入全面地进行高校社区卫生服务诊断, 明确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的特殊性, 并充分了解高校社区卫生服务人群的需求。在此基础上, 确定符合具体高校特点的社区卫生服务的服务理念、内容与方式。

4.3 多方探讨, 理顺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体制

可由上级主管部门牵头, 对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责权组合进行划分与界定, 建立各方利益关系的协调机制, 赋予高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其功能相匹配的权力与职责。

体制理顺的重点应该是在对高校社区卫生服务举办责任和服务内容进行理顺的基础上, 理清各项建设任务与服务功能的承担主体及相关的责权利组合。与机构常规诊疗服务相关的投入与保障应主要体现学校责任;而公共卫生的投入与保障则应体现国家责任, 主要由卫生行政部门来负责;在药物方面, 卫生行政部门应落实基本药物的相关补助;在重大建设方面, 应视情况由政府、高校与卫生行政部门共同投入。基于投入所衍生的责权利的组合, 应归属于各责任主体。

对高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 高校应充分放权于机构, 实行“内行领导”, 学校应做好重大项目与整体发展的决策, 日常事务的处理应交付机构, 并配备相应的人、财、物权。

4.4 完善机制, 建立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整体模式

在权责关系理顺, 服务理念、内容与方式明确的情况下, 从组织、人事、筹资、监管等角度探索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的运行机制。组织机制要明确管理机制与机构内部各部门的有效运行问题;人事机制的建设注重有效激励, 不断提升人力水平及其满意度;筹资机制应突出多方筹资及稳定性;监管机制的建设应体现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责与职权。运行机制的建设应达到运转流畅的目标并充分考虑教育与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对体制机制进行整合, 形成具备一定弹性的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适宜模式。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和管理,学生保健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保健医学分会第六届二次常务理事会会议纪要[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0, 7 (4) :96.

[2]张玲.高校医院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的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7 (3) :19.

[3]代慧.高校社区医疗服务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 2004, 7 (9) :679.

[4]朱梅, 唐少秋, 李英奇, 等.我国高校医疗机构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 2010, 31 (6) :758-759.

[5]陈建.高校医疗机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与策略[J].中国校医, 2008, 22 (3) :357.

[6]朱宏斌, 尤川梅, 张丽芳, 等.充分发挥高校医院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作用[J].中国卫生经济, 2007, 26 (8) :49-50.

上一篇:景区标识语下一篇:生活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