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技术范文

2023-09-22

关键技术范文第1篇

摘要:云计算从最早的提出概念到现今各大云服务提供商的研发,实际只在短短几年时间。目前,最简单的云计算技术在网络服务中已经随处可见,例如搜索引擎、网络邮箱等,使用者只要输入简单指令即能得到大量自己所需的信息。但是,从一种新的业务模式的发展周期来看,尤其是从我国的情况来看,目前的云计算还只能算是初步发展阶段。本文主要对云计算技术的应用特点、发展现状、利处与弊端以及对云计算的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最后是关于云计算的挑战及其展望。

关键词:云计算;云服务提供商;云计算应用;技术发展

1、云计算的定义

计算机的应用模式大体经历了以大型机为主体的集中式架构、以pc机为主体的c/s分布式计算的架构、以虚拟化技术为核心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以及基于web2.0应用特征的新型的架构。云计算发展的时代背景是计算机的应用模式、技术架构及实现特征的演变。

“云计算”概念由google提出,一如其名,这是一个美妙的网络应用模式。在云计算时代,人们可以抛弃u盘等移动设备,只要进入google docs页面,新建一个文档,编辑其内容,然后直接把文档的url分享给朋友或上司,他们就可以直接打开浏览器访问url。我们再也不用担心因pc硬盘的损坏而发生资料丢失事件。

云计算的定义众多,目前广为认同的一点是,云计算是网格计算、分布式处理、和并行处理的发展,或者说是这些计算机科学概念的商业实现。云计算是一种资源交付和使用模式,用户通过网络即可获得应用所需的资源(硬件、软件、平台)。云计算将计算从客户终端集中到“云端”,作为应用通过互联网提供给用户,计算通过分布式计算等技术由多台计算机共同完成。用户只需要关心应用的功能,而不必去关心应用的实现方式,所有应用的实现和维护由其提供商完成,用户只要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应的应用即可。云计算是一种计算的方式,而不是一个工具、平台或者架构。

2、云计算的原理

云计算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把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不是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企业数据中心的运行将更相似于互联网。这使得企业能够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根据需求访问存储系统和计算机。云计算就是把普通的服务器或者个人计算机连接起来,以获得超级计算机或者叫高可用性和高性能计算机的功能,可是成本却更低。

云计算是全新的基于互联网的超级计算理念和模式。实现云计算的具体基础设施需要结合多种技术,需要软件实现对硬件资源的虚拟化管理和调度,即把存储于个人电脑、移动电话和其他设备上的大量信息和处理器资源集中在一起,协同工作。

3、云计算的核心技术

云计算系统运用了很多的技术,其中最关键的技术包括数据管理技术、编程模型、数据存储技术、云计算平台管理技术、虚拟化技术等。

3.1 编程模型

mapreduce是google开发的java、python、c++编程模型,它是一种高效的任务调度模型和简化的分布式编程模型,主要用于大规模数据集(大于1tb)的并行运算。严格的编程模型会使云计算环境下的编程变得很简单。mapreduce模式的思想是把需要执行的问题分解成map(映射)和reduce(化简)的方式,先通过map程序将数据切割成不相关的部分,然后分配给大量计算机处理,达到分布式运算的效果,再通过reduce程序将结果汇整并且输出。

3.2 海量数据分布存储技术

云计算系统由大量服务器组成,同时还为大量用户进行服务,所以云计算系统采用的是分布式存储的方式来存储数据,用冗余存储的方式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hadoop团队开发的gfs的开源实现hdfs和google的gfs是云计算系统中广泛使用的数据存储系统。

3.3 虚拟化技术

通过虚拟化技术可以把软件应用与底层硬件相隔离,它包括将单个资源划分成多个虚拟资源的裂分模式,也包括将多个资源整合成一个虚拟资源的聚合模式。虚拟化技术根据其对象可分成网络虚拟化、计算虚拟化、存储虚拟化等等,计算虚拟化又分为桌面虚拟化、系统级虚拟化和应用级虚拟化。

3.4 云计算平台管理技术

云计算的资源规模庞大,服务器数量很多并且都分布在不同的地点,同时运行着几百种应用,如何有效的管理这些服务器,保证整个系统提供不间断的服务则是个巨大的挑战。

4、我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云计算服务市场处于起步阶段,云计算技术与设备已经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我国云计算服务市场总体规模较小,但追赶势头明显。据Gartner估计,2011年我国在全球约900亿美元的云计算服务市场中所占份额不到3%,但年增速达到40%,预期未来我国与国外在云计算方面的差距将逐渐缩小。

大型互联网企业是目前国内主要的云计算服务提供商,业务形式以IaaS+PaaS形式的开放平台服务为主,其中IaaS服务相对较为成熟,PaaS服务初具雏形。我国大型互联网企业开发了云主机、云存储、开放数据库等基础IT资源服务,以及网站云、游戏云等一站式托管服务。一些互联网公司自主推出了PaaS云平台,并向企业和开发者开放,其中数家企业的PaaS平台已经吸引了数十万的开发者入驻,通过分成方式与开发者实现了共赢。

ICT制造商在云计算专用服务器、存储设备以及企业私有云解决方案的技术研发上具备了相当的实力。其中,国内企业研发的云计算服务器产品已经具备一定竞争力,在国内大型互联网公司的服务器新增采购中,国产品牌的份额占到了50%以上,同时正在逐步进入国际市场;国内设备制造企业的私有云解决方案已经具备千台量级物理机和百万量级虚拟机的管理水平。

软件厂商逐渐转向云计算领域,开始提供SaaS服务,并向PaaS领域扩展。国内SaaS软件厂商多为中小企业,业务形式多以企业CRM服务为主。领先的国内SaaS软件厂商签约用户数已经过万。

电信运营商依托网络和数据中心的优势,主要通过IaaS服务进入云计算市场。中国电信于2011年8月发布天翼云计算战略、品牌及解决方案,2012年将提供云主机、云存储等IaaS服务,未来还将提供云化的电子商务领航等SaaS服务和开放的PaaS服务平台。中国移动自2007年起开始搭建大云(BigCloud)平台,2011年11月发布了大云1.5版本,移动MM等业务将在未来迁移至大云平台。中国联通则自主研发了面向个人、企业和政府用户的云计算服务“沃·云”。目前“沃·云”业务主要以存储服务为主,实现了用户信息和文件在多个设备上的协同功能,以及文件、资料的集中存储和安全保管。

IDC企业依托自己的机房和数据中心,将IaaS作为云服务切入点,目前已能提供弹性计算、存储与网络资源等IaaS服务。少数IDC企业还基于自己的传统业务,扩展到提供PaaS和SaaS服务,如应用引擎、云邮箱等。

5、云计算的挑战和展望 云计算技术的发展面临这一系列的挑战,例如:使用云计算来完成任务能获得哪些优势;可以实施哪些策略、做法或者立法来支持或限制云计算的采用;如何提供有效的计算和提高存储资源的利用率;对云计算和传输中的数据以及静止状态的数据,将有哪些独特的限制;安全需要有哪些;提供可信还击你给都需要些什么。此外,云计算虽然给企业和个人用户提供了创造更好的应用和服务的机会,但同时也给了黑客机会。云计算宣告了低成本超级计算机服务的可能,一旦这些“云”被用来进行各种攻击或者破译各类密码,将会对用户的数据安全带来极大的危险。所以,在安全问题和危险因素被有效的控制之前,云计算不容易得到彻底的应用和接受。

云计算未来有两个发展方向:第一个是构建与应用程序紧密结合的大规模底层基础设施,为应用能够扩展到更大的规模提供可能;第二个是构建新型的云计算应用程序,在网络上提供更加丰富的用户体验。第一个发展趋势能够从现在的云计算研究状况中体现出来,而在云计算应用程序的构造上,很多新型的社会服务型网络,如facebook等,也已经体现了这个趋势,而在研究上则开始注重通过云计算基础平台将多个业务融合起来。

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云计算可以预想未来前景的无限光明。当互联网遇到了新的发展契机,云计算必将在不久的将来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推动it产业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技术范文第2篇

无源光网络相比于传统通信领域中的有源传输网络有着不可替代的优点, 它不仅避免了在户外搭建复杂的传输设备, 还支持广播通信, 可以大大简化信号的中间的传输过程。

二、PON的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

PON的基本结构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光线路终端 (OLT) 、光分配网 (ODN) 和光网络单元, 光网络终端 (ONU/ONT) 。PON系统由一个光线路集成器件 (OLT) 和终端 (ONT) 组成[4,5,6], 在它们之间是由光纤和无源分光器或连接器组成的光分配网络 (ODN) 。为了防止数据碰撞EPON定义了两种基本工作模式:CSMA/CD模式或全双工模式。基于共享和点到点网络相互结合EPON网络, 其介质传输特性是在下行方向, 拥有共享媒质的连接性。

三、PON的标准及关键技术

目前广泛使用的PON技术在现有的网络包括两种主流技术:EPON和GPON。EPON上行和下行带宽是1.25Gbit/s GPON带宽为2.5Gbit/s的下游和上游的带宽为1.25Gbit/s, 大多数EPON/GPON只配置了以太网接口, 可选的锅和2M接口。然而, 从技术标准、两EPON/GPON可以实现IP和TDM业务等多业务接入, 实现QoS的分类。EPON/GPON可以发送时钟同步信号, 可以提取频率同步信号从外部电路通过OLT STM-1接口或GE接口。然后, OLT应该支持同步以太网;您也可以从OLT时钟信号的外部位输入, 作为PON的公共时钟源。ONU应与时钟源的步伐保持频率同步。PON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传输速率。IEEE 802.3av确定了两种物理层模式, 其中非对称模式, 而10Gbps和1Gbps速率共存的模式, 称为双模速率。具体实现通过在1G EPON网络的局端增加10G EPON的OLT板卡, 并在用户端加入10G EPON的ONU设备来实现。共存时EPON用户带宽对10G EPON带宽有影响, EPON用户带宽将会降到500M, 相应地10G EPON带宽只有5G。 (2) 波长分配。PON网络中为了实现资源的配置, 采用了不同波长分配方案。1G和10G下行采用不同的波长, 由于1G和10G上行波长冲突, 当采用TDMA方式它们将会共享同一波道, 因此OLT需支持双速率突发接收。对于1G的传输, 下行采用1490nm, 而上行1310nm的波长。而10G的传输速率, 采用下行1577nm, 上行1270nm的波长。 (3) 功率预算。PON网络中为了满足不同的功率分配需要,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采用了多种功率预算方案。低功率预算等级:当光通道插入损耗低于20dB, 使用1:16分光比时信号传输距离为10km。中功率预算等级:当光通道插入损耗低于24B, 使用1:16分光比时信号传输距离为20km, 或者使用1:32分光比时信号传输距离为10km。高功率预算等级:当光通道插入损耗低于29B, 使用1:32分光比时信号传输距离为20km.。 (4) 多点控制协议。PON网络采用多级授权处理过程, 各自完成相应的控制参数:OLT处于主地位, 控制ONU的发送时间;ONU处于从地位, 在OLT授权下才能发送帧。 (5) 测距技术。PON系统上行为多点到一点的拓扑结构, 采用TDMA方式, 每个ONU发送时隙与OLT分配的时隙必须一致, 从而防止各个ONU上行数据发生碰撞, 这就要求ONU侧的时钟应该与OLT侧的时钟同步。为达到同步, 首先要进行测距, 然后再对时钟进行修。 (6) 自动发现技术。PON系统中, ONU的自动发现和注册是非常重要的, 系统开通运行后增加新的ONU或者故障修复后的ONU重新加入到系统中时, 希望这些ONU能够自动的加入, 而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其他ONU。IEEE 802.3ah对ONU的自动发现做了相关规定, 要求系统在很短时间内自动完成对新ONU的发现和注册而不需要人工干预, 并且新ONU的加入不影响运行中的ONU。系统要求能够根据ONU的距离以及OLT最远距离, 优化ONU自动加入的相关参数, 可以支持最远距离为30km的ONU自动发现加入。

四、下一代PON技术及进展

基于GPON的下一代PON系统, 称为NG-PON。NG-PON技术分为两个标准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与GPON共存, 它们公用一个ODN的NG-PON1。第二阶段是基于完全新建ODN网络的NG-PON2, 技术上通常所说的10G GPON就属于NG-PON1阶段, 在ITU-T中的标准号对应ITU-T G.987.X系列和ITU-T G.988系列, 它们又称为XG-PON系列。根据ITU-T所指定的下一代光接入网发展计划, 基于XGPON技术的NG-PON1分为两个阶段, 分别为XG-PON1和XG-PON2。XG-PON1为非对称系统, 上行通道速率为2.5Gbps, 下行通道为10Gbps。而XG-PON2为对称系统, 上下行通道速率均为10Gbps。XG-PON系统的波长规划与10G EPON相同, 上行通道波段为1260~1280nm;下行通道波段为1575~1580nm, 如果有室外部署应用, 下行通道波长可以扩展到1575~1581nm波段。XG-PON系统工作的波段一般称为基础波段, 其他波段称为增强波段, 此波段主要用于承载1G GPON信号和CATV信号。为了解决干扰信号的问题, 基础波段与增强波段之间有一个保护频带隔离, 一般在终端上使用波长阻塞滤波器, 以获得较好的信号间隔离度。PON1和PON2两种系统的光功率预算等级有着相应的区别, N1对应低功率预算模型, 最小损耗为14dB, 最大损耗29dB。N2对应高功率预算模型, 最小损耗16dB, 最大损耗31dB。E1和E2等级专门用于XG-PON和1G GPON网络共存时的ODN网络光功率预算, E1等级最小损耗18dB, 最大33dB;E2等级最小损耗20dB, 最大损耗35dB。在波段的划分上, WDM-PON系统工作在1550nm窗口, 它主要分为三个波段:S波段1460~1528nm, C波段1530~1565nm, L波段1565~1625nm。而DWDM系统主要工作在C波段和L波段, 8/16/32/40波DWDM工作在C波段, 通道间隔100GHz, 波长间隔0.8nm。80波DWDM工作在C波段, 通道间隔为50GHz, 波长间隔0.4nm。160波DWDM同时工作在C波段和L波段, C波段和L波段各80波, 通道间隔均为50GHz, 波长间隔0.4nm。相应地DWDM系统的单波道速率上分为2.5Gbps、10Gbps和40Gbps。未来规划上国家干线和省级干线的DWDM网络一般采用40*10G系统、40*40G和80*10G系统。而本地网干线则一般采用40*2.5G或40*10G的网络容量。

五、结语

本文对PON技术的发展概括、相关标准和技术进行了讨论, 其中着重介绍了几种不同的PON技术以及与之相关的性能、特点, 在此基础上将传统PON技术和下一代PON技术进行了阐述。

摘要:无源光网络 (PON) 是一种用于终端用户提供光纤的通信技术。NG-PON2更能适应无源光网络接入技术的发展, 满足传输业务对于带宽不断增长的需求。本文对PON技术的发展、主要性能、特点等作了主要的介绍。

关键词:EPON,Gpon,关键技术

参考文献

[1] 徐赟昊, 沈建华.一种改进的TWDM-PON架构方案及带宽分配算法[J].光通信技术, 2017, 41 (2) :33.

关键技术范文第3篇

河间市教育支付中心:

我幼儿园为了伙房采购方便,需购买电动三轮车一辆,经询价3400元。

兴村幼儿园

关键技术范文第4篇

小麦淀粉生产现状与关键技术

来源:新乡市豫丰粮食加工有限公司

我国是小麦生产大国,小麦年产量一亿吨左右,多年来小麦淀粉的生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种:(1)小麦一直是人们的口粮,所以我国的小麦加工规模较小、工艺落后;(2)小麦蛋白的黏度较大,烘干困难,不利于工业化生产;(3)由于小麦加工工艺落后,生产过程中的污水不易治理,环境污染严重;(4)占小麦生产成分很大一部分的B-淀粉质量较差,只能用饲料,淀粉收率低,无形中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近年来,在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带动下,我国小麦淀粉工业得到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新的技术、新工艺的引进,使小麦深加工有了技术支撑,一些具有较高开发创新能力,技术先进、规模较大的大中型企业相继投产,小麦副产品得到充分的利用,促进了行业的快速发展。

小麦淀粉的工艺技术发展至今,方法种类繁多,主要方法为水洗工艺和离心分离工艺。

目前我国应用的水洗工艺主要为马丁法和改良马丁法。2000年莲花集团投资2.0亿元全套引进芬兰斯达泰克公司和荷兰道尔公司的生产线,采用离心分离工艺,技术装备居世界领先水平,解决了长期以来高质量谷朊粉依靠国外进口,价格昂贵的问题。新工艺的引进标志着我国小麦加工技术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离心分离工艺具有以下特点:

(1)密闭式管道工艺,保证了生产的卫生标准;

(2)连续化全自动生产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

(3)新鲜水用量少,减轻了环保压力;

(4)谷朊粉的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

主要工艺流程及主要设备如下:

为了配合该工艺的顺利实施,可以对生产废水分类收集、个别处理。高浓度废水采用浓缩——喷雾干燥——加工成饲料的生产工艺;低浓度废水采用厌氧——好氧的生物处理,保证了污水的达标排放。

关键技术范文第5篇

1原油集输工艺关键技术分析

1.1油田原油多相混输工艺技术

油田原油多相混输工艺技术指的是油气水的多相混输, 这是一种长距离的原油集输工艺技术。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欧洲发达国家就对原油油气水多相混输技术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而要想实现对油气水多相混输技术的应用就必须与电热技术结合, 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良好的应用效果[2]。就目前来看, 油气水多相混输技术在发达国家应用的比较广泛, 且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工艺流程得到简化, 集输成本得到了降低, 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 我国油气水多相混输工艺技术还比较落后, 但对对油气水多相混输技术的研究也再不断取得进步和突破, 例如在华北油田采油二厂, 由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吴应湘研究员和中国海洋石油研究中心李清平高工共同承担的“油气水多相混输技术研究”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1.2原油集输工艺

就目前来看, 我国原油集输工艺还需要大力发展, 首先, 随着油田开采进程的加快, 我国许多油田都正处于后期开发阶段, 含水量较大, 另一方面, 我国油田开采项目还在不断增加, 这就对油田原油集输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含水阶段, 应当对原油的流动性有着充分认识, 对原油集输工艺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和完善, 简单来说就是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原油运输过程中的温度。对于含蜡较低的原油来说, 在运输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单管集输的工艺技术, 且不需要采用热集油工艺。对于含蜡较高的原油来说, 在采用单管集输工艺技术的过程中可以搭配加热工艺, 同时可以利用化学药剂来降低原油的凝度和粘度。

1.3油田原油脱水技术

原油脱水是整个原油集输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技术环节, 在处理原油脱水过渡层的过程中, 可以先进行排除原油, 之后进行过渡层的处理。相较于发达国家来说, 我国原油集输脱水工艺技术起步较晚, 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就目前来看, 当前主要的原油脱水工艺技术有以下几种: 1沉降分离脱水:这种工艺技术主要利用了水和油密度不同的原理, 当原油经过脱水装置的时候, 水会下沉, 从而实现油水分离[2];2化学破乳技术:即上文中提到的使用化学药剂促使油水分离, 化学破乳技术是当前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种原油脱水工艺技术;3电破乳脱水技术:通过交流电、脉冲供电、直流电以及交直流电来提供高强度的电场, 以此来进行破乳, 通过电力作用实现油水分离;4润湿聚结破乳技术:通过加热来降低原油粘度, 促进轻质组分的灰分, 从而实现油水分离。

2油田原油集输工艺技术发展方向

油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石油行业未来重要的发展趋势, 原油集输工艺技术的发展应当以此为基础, 促进发展和进步。首先, 应当积极简化原油集输工艺, 加强研究新建成的产能井的投资效果变差问题, 以此为基础, 发挥产能井中相关设施的潜力和作用, 从而实现油田原油集输工艺的简化, 降低原油的集输成本;第二, 应当加强对提升油水处理效率相关技术的研究, 当前我国原油集输系统有着体积大、数量多、效率低的问题, 这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因此应当加强对油水分离技术的研究, 促进原油中游离水的脱离, 提升化学脱水效率, 以此来保证油水处理的高效性[3];第三;加强节能技术的研究, 在能源危机的背景下, 如何实现节能性的油田原油集输至关重要, 在高含水阶段, 如何利用油田采出液的特性实现不加热的集输过程至关重要, 通过避免加热集油来实现节能;第四, 加强对三次采油相配套的原油集输工艺技术的研究, 要攻克破乳剂集输的瓶颈, 解决采出液乳化程度问题, 同时要提升采出液处理工艺和处理设备的先进性, 积极研究并采用电破乳技术, 以此来实现对采出液的油水分离。

此外, 应当加强可再生能源在油田原油集输工程中的运用, 例如太阳能、风能的应用等, 同时要注重对油田污水的处理, 采用杀菌技术、过滤技术能对污水进行净化, 注重原油集输管道的防腐技术应用, 保证原油集输的安全和稳定。

3结语

综上所述, 油田原油集输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且有着一定的危险性, 本文分析了原油集输工艺、原油脱水技术、油气水混输技术等油田原油集输工艺技术, 并展望了原油集输工艺技术的发展方向, 旨在促进原油集输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我国原油开采行业发展迅猛, 原油集输工艺技术持续进步。顾名思义, 原油集输就是将油井产生的油气进行收集、运输, 之后处理成为合格的原油的过程。油田原油集输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本文简要分析了原有技术工艺的关键技术, 并探讨了油田原油集输工艺技术的发展方向, 旨在为提升我国油田原油集输工艺水平和促进原油开采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油田,原油集输,工艺技术,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隋永刚, 白晓东, 黄晓丽, 孙铁民, 杨艳.油田二次开发低能耗原油集输技术分析[J].石油规划设计, 2009, 01:31~33.

[2] 樊俊生, 梁玉波, 蒲琳, 王志国.双河油田原油不加热集输工艺技术研究[J].石油地质与工程, 2009, 05:119~120+123.

关键技术范文第6篇

1 水稻高产栽培中存在的问题

1.1 机械化水平较低

当前我国水稻生产的机械化水平还比较低, 水稻插秧作业量极大, 而传统的人工插秧常常会因时间紧、任务重而出现种植密度过稀的现象。利用插秧机移栽时, 有些操作工人为提高速度而增加了栽插丛距, 这样一来也无法保证栽插的密度。相关调查显示, 机插秧使得密度过小的农户约为72.5%, 人工插秧使密度过小的农户大约为76.6%。

1.2 土壤肥力下降、结构变差

土壤是种植水稻的基础, 只有确保了土壤的肥沃, 才能保证水稻的健壮生长。但当前我国的稻田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多年连续种植等原因使土壤肥力降低、结构变差、有机质含量降低、产生板结等, 严重阻碍了水稻的可持续发展。此外, 在灌溉方式方面, 很多农户采用大水灌溉的方式, 在生育后期却过早地断水。实际上, 大水灌溉会提高纹枯病、稻瘟病的发生率, 土壤肥料丧失, 根系生长、分蘖发生受到抑制, 过早地断水会使得水稻的产量、结实率大大降低。

1.3 选苗、育苗不够科学

在水稻的栽培过程中, 水稻选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但我国当前很多农户对选苗比较盲目。有的农户想要通过加大播种量来提高产量, 却导致秧苗个体的质量较差, 抑制了水稻的后期生长, 使分蘖降低、每穗的颖花数减少等, 反而导致水稻产量下降[1]。

2 水稻育秧技术

2.1 确定播种期

水稻育秧技术中, 首先需要确定水稻的播种期。如果播种时间过早, 可能给水稻的后期生长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播种过晚, 会导致水稻自身的免疫力下降。因此, 相关部门需要结合当地的地形地势, 选择最合时宜的时期播种。

2.2 播种日期的选择

一般情况下, 如果当地连续几天的温度都能够稳定在12℃上下, 那么此时就可以开展秧苗育秧活动。

2.3 种子处理

水稻在种植前, 相关部门需要对种子进行一定的处理。一般情况下, 需要进行晒种、选种、消毒灯照射处理, 另外, 种子催芽需要掌握好水分、消毒处理。水稻出芽对水分要求较为严格, 如果水分过多, 很有可能导致水稻的幼芽质量较差, 影响后期的水稻种植。种子处理过程中, 需要严格进行一定的消毒工作, 提高水稻的免疫力, 使水稻能够更好地成长。

2.4 育秧苗床

苗床的选择原则为地势较为平坦、土壤较为肥沃, 地势平坦有利于水稻的育秧, 而土壤肥沃则有利于水稻种子能够较快地成长。

2.5 田间管理

2.5.1 防止烂种

一般情况下烂种主要是由以下三种原因造成:第一, 催芽时温度过高, 使种子失去发芽力;第二, 浸种时换水不勤, 种子中毒;第三, 种子质量问题, 种子成熟不良, 贮藏过程中受潮发霉。防治方法主要有:第一, 把好浸种、催芽温度关;第二, 把好种子质量关;第三, 做好种子贮藏工作。

2.5.2 防止死苗

导致死苗的原因有病菌侵害引起的黄枯死苗和温差过大引起的青枯死苗。防治方法:第一, 培育健壮苗, 适时移栽, 湿润灌溉;第二, 做好药剂防治工作;第三, 应保温育秧, 防止高温或温差过大死苗。

2.6 对苗床的管理

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对苗床的管理, 提高苗床的适应性, 为实现水稻种植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苗床管理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 工作人员需要控制好温度问题。苗床需要覆盖一定的地膜, 膜内的温度一般要低于35℃, 该温度能够确保水稻种子更好地生长。第二, 对水稻的施肥。苗床在栽培的过程中, 不仅需要控制好温度问题, 还应重视对水稻的施肥工作, 让水稻能够更加快速地成长。施肥的材料一般选用清水粪和尿素等。第三, 对苗床进行化控的施工工作, 苗床里的水稻种子在长到一定高度时, 需要进行移栽。这些水稻秧苗已到大田进行种植, 进而实现水稻育秧工作的完成。第四, 相关部门需要进行病虫害的防治, 水稻易遭受到病虫侵害从而影响了水稻的生长, 不利于水稻种植业的发展。因此, 相关部门需要重视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提高水稻的免疫力, 促进其成长。

3 栽培技术

3.1 合适的栽培

水稻在移至大田栽培时, 需要选取合适的时期抛栽。一般情况下, 抛栽的叶龄在4~5个叶子。如果发现大部分水稻秧苗达到此种要求, 便可以进行抛栽。

3.2 密植栽培

种植人员需要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栽培密度, 实现栽培技术的发展。

3.3 农肥的施用

施肥的过程中, 一般要选择有机肥。此外, 要增加穗肥, 提高水稻的免疫力。同时, 种植人员还应该补施粒肥, 防止水稻早衰。

3.4 浅水灌溉

种植人员需要做好排水沟工作, 加大对水分的管理, 提高土温, 改善水稻生长的土壤环境, 提高根系活力[2]。

4 创新发展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4.1 科学选种

根据种植地区的气候、生产条件和各品种的生育期, 科学地搭配套作水稻。如果稻田面积较大, 农户应根据高产抗逆原则选种搭配, 最好不用种植单一品种, 以提高其抗病能力。根据农户需求研究栽培技术, 以确保配套的良好, 也使得水稻品种更加满足当地水稻农户。

4.2 机械化、规模化生产

机械化、规模化生产主要是为解决施肥施药、杂交稻制种、育插秧等环节的作业。比如在移栽水稻前10d, 将稻田翻耕, 以便土壤中的杂草腐烂熟化;移栽时, 通过二次旋耕, 使得麦秸秆还田, 稻田中秸秆覆盖率超过85%。

4.3 肥水科学高效管理

在栽培水稻过程中, 可以用浅水灌溉代替大水灌溉, 在节约水资源的同时还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灌溉稻干湿交替水分管理技术能够显著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该技术在我国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确保灌溉质量的基础上, 应当加大稻田需肥规律的研究力度, 施用农家肥, 提高土壤肥力;降低氮肥, 提高氮肥效率, 改善稻田结构[3]。

5 结语

虽然我国的水稻产业取得了良好的发展, 但在高产栽培技术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笔者根据经验, 提出一些建议, 以期为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资料, 进而提高水稻产量。

摘要:我国人口数量庞大, 水稻的高产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由此可见, 水稻高产关键的栽培技术措施非常重要。基于此, 从水稻高产栽培中存在的问题、水稻育秧技术、大田栽培技术、创新发展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以期为提高水稻产量提供可以借鉴的资料。

关键词: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1] 倪晓梅.水稻高产关键栽培技术措施[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6 (6) :27.

[2] 黄伟任.水稻高产创建栽培管理技术措施[J].中国农业信息, 2013 (7) :88.

上一篇:元宵诗句经典古诗范文下一篇:畜牧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