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考试

2024-05-11

素质教育的考试(精选11篇)

素质教育的考试 第1篇

高职院校考试制度目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和职业能力的鉴定依赖于学校组织实施的考试。由于不同学校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结构把握不同, 对教学质量和考试质量衡量的尺度不一, 从而造成了高职生的培养质量和能力水平相差很大。尽管知识与技能并重、以能力为中心的职业教育观念已深入人心, 实践教学的课时比重也占到各高职院校教学时数40%以上, 但这种结构的变化并没有在考试中反映出来。在考试形式、方法和内容上存在着评价内容片面、评价方法单调、评价主体单一, 缺少必要的创新意识, 没有突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对实践能力和学习过程考核要求不够严等问题。考试内容与学生将来职业岗位需求相关的技能、能力和基本理论知识联系不密切, 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就业。而且高职院校的教学评价更多地是注重以具体分数为指标的考核, 以学校及教师的评价为主, 事实证明这种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单纯以考试成绩来对职业技能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会对现行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模式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使职业教育回归基础理论知识学习而忽视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并且由学校及教师的评价也难以体现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因此, 为适应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发展, 考试制度必须改革。

从这几年的系部工作来看, 我们也作了一番摸索, 和大家作个探讨。

1 高职教育的考核应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 知识、技能、能力考核并重, 以能力和技能考核为主的原则。

所以我们要更新考试观念, 提倡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 重视实践考核, 过程考核。有关资料表明, 现在社会对人才确定的要求有100多项指标, 凭卷面考试只能考出其中1/3, 其余的则很难用传统的考试方法衡量, 特别是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造能力。如何衡量学生的这些“考不出”的能力?我们要在实践中发挥创新能力, 使考核方式呈现多样化。要变“考试过程”为“学习过程”, 变“考知识”为考“能力”。近两年来, 我校在电脑艺术设计、多媒体设计与制作、电子商务等实践能力要求强的专业进行了考核改革探索。通过课程大作业、论文撰写、专题设计, 实例网店运营, 让学生将书本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联系, 动手、动脑, 更深刻的领悟并掌握。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潜能, 提高了学生与学生间的组织协作能力及表达能力。考试内容不局限于教科书, 不局限于闭卷方式, 考核形式多样化, 可以根据学科性质特点来确定, 重点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技术操作技能。考试形式可以为开卷考试、论文答辩、案例分析、调查报告、课程设计、实际创作、随堂考试、合作考试、基本技能考试等多元化形式。同时, 建立综合素质考察机制, 将平时表现、学习纪律和学业成绩纳入终结性评价中。重视过程性管理考核, 这对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 积极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具有权威性、公正性、全面性, 能很好的考核学生的技能。我们的学生要在社会上得到技能认可。必须拥有必要的行业资格证书。艺术类学生考的Adobe认证和电商专业的助理商务师, 商务师证证;计算机考的锐捷网络认证, 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自己, 衡量了学生的技能水平, 而且还能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建立校企合作的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 职业教育与其他形式的教育一样, 是学校本位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与实际的职业实践及需要相去甚远。国家教育发展中心进行的“中国教育与培训调查”显示:大多数的职工认为自己的职业技能主要是在工作岗位上形成的。由此可见, 学校本位的教学制约了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实际上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了完备、真实的工作、实训环境, 充足的实训耗材, 完善的实训设备、工具。可以涵盖考核工种所有操作项目, 使学生职业技能鉴定所需的训练、考核得以充分落实。职业能力评价由学校负责组织, 但在培训企业内进行。学生参加真实的与课程有关的业务岗位培训后, 由学校及培训企业的业务人员在实践现场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 重点测试学生是否已达到课程所确定的职业能力目标及社会职业素养, 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具相关的能力评价或实习鉴定。很多高职院校已意识到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都追求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的结合, 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 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 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 紧密联系行业企业, 厂校合作, 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

在高职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 考试改革体现了高职教育思想和教育特色, 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和突破点, 推动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海民.关于现代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改革的探索[M].大连大学学报》19卷第3期.

[2]王淑平“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考试制度改革创新”魏玲玲《教学研究》33卷第5期.

素质教育与考试心理的观后感 第2篇

临近考试了,我心里总觉得有一些压力。但是我知道如果能够学会适当调节自己的心理压力,把压力转化成动力,那么将有助于我们过好这一关,取得理想成绩。我看完了《素质教育与考试心理》明白了这样的道理。

首先合理安排休息时间。考试前休息好了才能发挥出你最好的`水平。不要在考试前拼命地复习,否则你的大脑就会很疲惫;考试前一点要把需要的工具材料准备好,到时候用时就不会因为没有带而手忙脚乱吃了大亏,而且会影响下面的考试。

我们还要克服紧张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在状态。大家都知道,复习好就考得好如果复习时不认真或心情不定,就做不到好得复习。当考试中,我们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审题,做完后一定要检查一遍。考试后千万别和别人对答案,要相信自己,以免影响下一科目的考试。

除了关于考试的内容还要其他的一些内容,比如怎样记忆文理科知识;怎样迅速提高写作文的水平怎样巧解应用题;怎样学好英语;怎样灵活运用写作业的速算法等一些我们经常用到的解题法。

高职教育考试模式改革的思考 第3篇

通过调查研究, 我们发现如今多数的高职院校对于在校理论课程仍以试卷的形式为主, 实操及其他类型的考试形式在实践中的普及程度还不是很广泛, 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相比较, 现阶段高职教育的考试模式尤其是在校内学习期间的考试形式存在诸多弊端。

1. 考试内容重知识轻能力, 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升

在高职院校的考试中, 考试内容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比较普遍, 考核内容多依附于教材或老师课堂上传授的理论知识, 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 理论考试可考出很高的分数, 但在技能考核中成绩却很糟糕。即出现所谓的“高分低能”。因此, 当前高职类院校的考试无法体现出“考核学生技能与能力水平”的功能, 同时也与“培养学生技能与能力”的教学目标相悖。

2. 考试方式多以试卷考试为主, 形式比较单一

目前的高职考试方式沿袭了传统的考试方式, 多以试卷笔试形式为主, 侧重考核学生对传授知识的掌握度和继承度。这类考试只能考共性的、统一的东西, 不能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学生的差异来进行, 学生的个性很难通过此类考试得到体现。此外, 有许多东西尤其是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情感体验、直接经验的收获等, 试卷型考试是考查不出学生真实综合素质的发展状况的。这与高职教育改革以培养能力为目标的宗旨不相吻合。

3. 考试内容陈旧, 学生知识得不到更新

长期以来, 高职考试以任课教师出题为主, 而任课教师只根据指定教材所讲授的内容出题, 缺乏对课程标准进行深入研究和对知识体系的全盘考虑, 考试内容与书本上的题目大同小异, 缺乏新意。有些题目几年来都一样, 跟不上知识的更新速度。考试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范围, 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 动手能力下降, 学习兴趣降低。

4. 考试过程重结果轻过程, 学生丧失学习兴趣

目前, 考试以总结性考试为主, 即主要以课程结束后的期末考试成绩为准, 其实它只能检验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或者说只是检验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理论知识掌握了多少、记忆了多少, 而不能检验出学生从课堂中得到的能力。学生临时抱佛脚也能够得到很高的分数, 这种考试方式势必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滥用总结性考试的做法直接导致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为考而教, 学生为考而学的“应试教育”的倾向。

5. 考试答案统一, 学生没有创新的空间

现阶段的考试一般客观题较多, 标准性答案使得课程教学走向趋同。在多元化思维氛围中, 阻抑了学生创造性、个性的成长, 也限制了学生主动求知探索的主体性的发挥, 不利于创新素质的培养。

二、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考试观念

面对以上诸多问题, 高职教育应根据“培养学生的技能与能力”的指导原则, 首先改革现代教育观、人才观和考试观, 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考试观念。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 把掌握知识的考核转变为应用能力的考核

改革后的考试可采取口试、开卷考试、随堂考试、操作考试、计算机考试、合作考试、基本技能考试等形式的考试来检验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操作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2. 把纯试卷考试转变为多种形式的考试

传统的试卷只能够考核学生的记忆力以及知识的理解程度, 其他能力无法体现, 考试改革可以通过开卷考试、论文与答辩、案例分析、调查报告、实验设计、课程设计、口试、随堂考试、操作考试、网上考试、基本技能考试等多种形式来检验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技能水平。

3. 把结果考核转变为学习过程考核

新型的考试必须是对学生训练的每个环节、每个项目、每个过程进行考核, 最终进行总评。让学生的能力在训练过程中作阶段性的提升, 一个学生能力提升多少只有在学习过程当中才能体现出来。

4. 把统一的标准答案转变为学生的个性答案

考试的题目不应该只具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对学生能够主动发挥的具有创新的答案可以进行某种程度的肯定。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来解决一个问题。

三、高职教育考试制度改革的对策

1. 建立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 改革教学方式, 为考试考核的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

考试改革必须融入高职的整体教育教学改革中, 使其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教学方式的改革是考试改革的基础。

学校必须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及能力为核心构建自身的课程体系, 为此学校必须打破原有课程、学科之间的壁垒和界限, 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以目标培养的实际需要作为内容取舍和结构组合的标准, 分析相关的知识要素和技能要素, 对课程内容做纵向和横向的整合, 不求学科体系的完整, 强调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必需的基础性和课程内容的综合性。通过综合精简课程门类, 避免交叉重复, 突出综合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整合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课程体系。这一体系不仅应当是知识的体系, 更多的内容应该是技能项, 是技术知识体系, 是经过动手操作才能理解和掌握的内容。

2. 改革考试内容, 确立考试的能力导向, 实现考试内容的综合化

根据当前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在考试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以考核能力为主, 为此, 高职教育的考试命题应按照教学大纲要求, 根据课程所涉及的知识、能力的要求, 对教授课程的内容进行分析细化, 然后根据这些课程的不同特征选择相应的考核内容。考试内容应充分反映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 每一次评价或测试要尽可能地覆盖多种相关能力要素, 如毅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方法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 而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

3. 结合专业特点, 加强过程监控, 变“终结性考核”为“形成性考核”, 实现考试时机的多元化

一次考试难以将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考核全面, 因此高职教育考试应当在时机上改变静态的一次性考试形式, 强化教学过程的监控作用, 变“终结性考核”为“形成性考核”, 以实现考试时机的多元化, 将考试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形成性的考核需要变一次考试为多次考试, 采用“平时成绩+阶段考试+期末考试 (采取不同考试方式) ”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平时表现、出勤、作业完成情况等;阶段考试可采用按知识点、技能点分段, 进行形成性考核, 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形成性考核形式上可以是课堂提问、作业、小论文和答辩、小测验或单元考核、评价讨论发言以及实验实习报告等;期末考试则是对该课程的综合检查, 可结合课程特点, 采取各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以考核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摘要:本文从高职考试考核现行方式的问题处入手, 在历数传统考试形式存在的弊端后, 提出高职院校应当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考试观念, 并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 以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式改革为基础, 从考试内容、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 系统规划高职教育的考试制度, 应以充分发挥考试在高职教育中的能动作用,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的。

关键词:高职教育现行考试的问题与弊端,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考试观念,高职教育考试制度的改革对策

参考文献

[1]杨凤翔.以就业为导向改革高职高专考核评价方法[J].职教论坛, 2004, (12下) .

[2]张磊.高职高专教育考核方法改革探析[J].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2004第三次专题研讨会交流文稿.

[3]陈福军.能力本位观念下高职教育考试模式改革的思考[J].职教论坛, 2005, (3) .

素质教育的考试 第4篇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是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的笔试中综合素质考察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主要以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为了更好的帮助考生理解知识点进行以下梳理:

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我们国家的国民素质还有待提高和加强,新时期通过素质教育来实现。此知识点一方面是很直白的考查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什么,另一方面是也会进行变相考查,比如素质教育的总目标是什么。所以各位考生要通过做题积累此知识点的不同考查形式。

2.素质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的教育。以前的应试教育主要是面对少数的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而素质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更好的接受教育。此知识点一般情况会在题干中明确体现老师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另一方面也会考查老师老师只是重视个别学生的教育就忽视了全体学生。

3.素质教育是促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应试教育下的教育目的偏重知识的传授,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此知识点一方面会很简单的考查全面发展包括什么,另一方面也会考查例子反选的形式。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并不矛盾,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也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此知识点一方面考查素质教育的两个重点和核心是什么,另一方面也会考查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时代精神是创新精神,同事创新精神也是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

为了帮助各位考生记住此知识点,可以简记口诀:提速个性创两全。1.()是素质教育的核心。A.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B.全面发展 C.面向全体学生 D.个性的发展

2.我们要办“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这反映了素质教育是一种()的教育。

A.面向全体学生 B.全面发展

对加快教育考试立法的思考 第5篇

近年来,各类教育考试舞弊现象屡禁不止,在某些地方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这固然有社会诚信缺失、考生或监考人员法律意识淡薄、经济利益驱动等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无法可依,考试作弊的预期收益很高而风险成本太低。

一、教育考试立法处于法律的空白地带

当前,国家在教育考试方面的最高法规文件只有国务院颁发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条例》,而且还是针对自学考试的行政性法规,对其他各类教育考试并无约束作用。2009年前后,教育部曾印发过《教育考试法》征求意见稿。坦率地说,这个法律征求意见稿更像一个部门规章,缺乏法律的“硬度”。至于《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只是教育部令,其约束力更是有限。由于目前对考试作弊行为人缺乏严厉处罚的法律依据,即便被查办的概率很高,也不足以形成有效震慑。

二、招生徇私舞弊罪难以界定

《刑法》第418条有“招收公务员、学生徇私舞弊罪”(以下简称招生徇私舞弊罪),该罪种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招收公务员、学生工作中徇私舞弊,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但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关于招生徇私舞弊罪的犯罪主体、客体的认定,处罚及立案标准方面存在许多模糊或空白之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犯罪主体的认定不够明确。该罪种的犯罪主体无疑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那么教师、校长是否属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按照原来的司法解释,刑法中所称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指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包括在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军事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后来,全国人大、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做出解释,校长和监考教师平时不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但在“依照法律、法规规定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时属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由于上述两个“补丁”解释是在《刑法》颁布多年后做出的,在以后的司法实践中,就此问题长期争执不休。法律界专业人士对该罪犯罪主体的认识也不统一,圈外人更是莫衷一是。即便对犯罪主体的认定不存在争议,那么,除参与舞弊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外,对舞弊的考生、参与替考的在校大学生和其他社会人员就无法追究此罪,他们岂不是可以逍遥法外?

第二,对犯罪客体的认定有大片空白。在我国目前举办的各类教育考试中,具有招生性质的考试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非招生类考试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等,都不属于招生徇私舞弊罪侵犯的客体,这使招生徇私舞弊罪对此无法界定。

第三,招生徇私舞弊罪的立案标准难以把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考试中参与舞弊是否构成“招生徇私舞弊罪”,关键在于情节是否严重。怎样才算情节严重?根据最高检的立案标准,如“因招收不合格的公务员、学生,导致被排挤的合格人员或者其亲属精神失常或者自杀的”,才予以立案。试想,如果在某项考试中甲县有考生因落榜自杀或精神失常,又如何判定与乙县参与同一考试的哪一个作弊考生有直接因果关系呢?因此,这个立案标准难以把握,不具备可操作性,其滞后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三、国家教育考试法要有“硬度”

由于当前教育考试无法律保障,使很多情节严重的犯罪嫌疑人得不到应有的惩处。普通高考舞弊呈多发态势,这固然与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考试诚信缺失、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有关,但根本的原因是无法可依,考试舞弊风险成本太低,使某些人产生了“不作弊没希望,作弊还有一线希望;作弊成功了幸福一辈子,逮住了难受一阵子”的侥幸心理。因此,国家教育考试立法势在必行。依法治考,严刑峻法,罚当其罪,罪刑相当,是根治考试舞弊最有效的途径。为此,我们建议在制定国家教育考试法时应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国家教育考试法》应具有很强的统一性和权威性。要根据考试类别,明确考试设置权限,确定考试性质,调整考试关系,规范考试行为,界定考试作弊,为各类教育考试确立基本的法律准则,为制定考试管理规则提供法律依据,平衡各考试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使权利与义务对等,犯罪与刑责相当,保护公民正当的考试权利,保障考试能公平公正和安全有序。

第二,考试舞弊犯罪绝不应该局限在渎职罪的范围内。在对犯罪主体的认定上,不管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还是其他社会人员,只要参与考试舞弊,都应当依法受到惩处,如此才能真正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司法理念。对犯罪客体的认定,也不应该局限在招生类考试,而应涵盖所有教育类考试。

第三,考试体现的是国家意志,任何国家的行政权力中都包含考试权,教育考试法应真正成为权威性强、程序正义、人人敬畏的一部“硬法”。

第四,考试主体的权利、义务要界定明确。考试主体包括考试机构、考试工作人员、考生,三者的法律地位完全平等,均应依法享有法定的权利,又要切实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比如考生,依法享有报考权、平等竞争权、考试知情权、考试资源使用权以及对考试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陈述权、申诉权、申请复议权等,又要认真履行遵规守纪、诚信应考的义务,同时还要承担因考试舞弊而产生的法律责任。再如考试机构和考试工作人员,除要履行维护考试过程安全、公平、有序,保护考生的合法权益的义务外,还应当赋予他们对考试实施情况的检查权、对危害考试行为的强制权、对违禁物品的临时扣留权、对考试时段不正常通信的干扰封锁权、对考试情况的评价权、对考试违纪舞弊行为的现场处置权,彻底改变当前考试机构和考试工作人员所处的“有限的权利,无限的责任”的尴尬处境。

第五,罚当其罪、罪刑相当。考试舞弊行为人受到的惩罚应该与其造成的社会危害性相适应,尤其在选拔性招生考试中,一人舞弊得逞,不但破坏了国家考试秩序,客观上也葬送了另一个考生的前途和命运,对他(她)的身心伤害是无法弥补的。轰动一时的罗彩霞被顶替案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所以,把此类犯罪局限在渎职罪的范围内,无法体现罪刑相当原则,也是导致许多考试舞弊案情节很恶劣、后果很严重,但又无法定罪的根本原因。

国家教育考试立法要对考试各个环节做出更加严格、细致的规定,设置相应条款,加大对教育考试舞弊有关人员的刑罚力度,无论是国家公职人员还是其他人员,都必须作为犯罪主体加以追究。对手段恶劣、情节严重、社会影响极坏的,有必要按“危害国家安全罪”从严从重追究其刑责。同时,在《刑法》中增设“考试舞弊罪”条款,纳入《刑法》的调整范围。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决定,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方面可能存在着不少易发违纪舞弊的风险点,应当有针对性地采用相应的措施,给考试招生工作以强有力的法律保障,避免给权力和金钱的介入提供机会。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已经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已是法治社会不可缺少的构成要件。依法治考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根除考试舞弊的治本良策。国家教育考试是考生人数最多、社会影响最大、广大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考试,应尽快制定《国家教育考试法》,继而制定《国家考试法》,把各种类型的考试全部纳入法治轨道,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政治开卷考试对教师的素质要求 第6篇

一、驾驭课本知识的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熟悉教材,夯实基础。无论是什么形式的考试,都是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即使是灵活运用类型,也需要以对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为前提。在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上,学生要以不变应万变,开卷考试时间紧,题量多,选择题等类题型便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如一一翻书作答,肯定时间不够,学生只能在大脑中检索,靠平时掌握。开放性试题灵活,但学生还是要以对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为前提,运用已学知识分析、理解、解决问题。因此,教师更应该熟识课本内容及课本与生活实际的连接点,能够清楚明白地把这些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在答题时能应付自如,游刃有余。

二、广博的学识,开阔的视野

一个真正具有魅力的教师必定具有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21世纪被称为知识信息的世纪,教师的魅力应该是具有深刻知识内涵、文化气质和广阔视野的魅力。在教育界,学富五车的鸿儒,才高八斗的泰斗,德高望重的宿儒,锐意进取的新锐,他们的广博知识和广阔视角为他们魅力的展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个没有广博知识、没有宽广视野的教师是不可能有深刻影响力的,仅仅依靠枯燥说教的教育也必定是苍白的。政治教师更应不断地加强学习,使知识纵向深化,追踪学科最新动态,实现知识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从而丰富、充实自身知识储备;更新专业知识,跟上时代的节拍,捕捉时代信息;适应培养复合型人才对政治教师素质的要求。教师还应加强横向学习,学习借鉴别人好的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教师只有成竹在胸,讲起课来才有广度、深度,引人入胜。例如:在讲到九年级课本“世界舞台上的中国”这一知识点时,就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这一史实,作为一名合格的政治教师,就要把政治历史合二为一,把有关的内容都有条理地展示给学生,从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到加入WTO,到青藏铁路,到“嫦娥一号”,到成功举办奥运会和残奥会,到“神七”,到世界金融峰会,到上海世博会……把这些重大史实展现给学生,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就会得到结论:中国强大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的确提高了。

三、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教师更应该提高对自己的要求,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专业知识、业务能力都必须紧随时代车轮,不断地更新、拓展、充实、提高;要擅于吐故纳新、弃旧扬新,认真研究新理论、新方法,使自己不至于落后于时代的步伐,且能昂首于队伍的前列。政治教师还应多听广播、多看电视新闻,关心国家大事,把握时代脉搏;多看书籍、杂志,摘录重要内容,养成每天读书看报积累资料的良好习惯。教师在讲课时将相关的资料引入课堂,既能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又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九年级课本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联系2008年发生的四川地震时,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亲赴灾区,指挥作战,和灾区人民共度难关的事例,让学生感受到课本理论离我们很近,政治教学不是在为领导唱赞歌,而是在实事求是地反映社会现实,感受到党就在我们身边,在全心全意为人民大众服务,是人民的公仆。

四、深入浅出的解题方法指导

知识的巩固、能力的提高,只有通过一定的规范性训练才能实现,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训练模式,尤其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对活生生的经济、政治现象进行讨论、分析和思考,从而激活知识,多视角、多层次、多方面地思考和准确地回答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考试过程中,许多学生平时规范训练不够,有的审题不清,有的不会根据题意要求作答。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训练学生审题的准确性,回答问题的准确性、简要性,书写的清晰性、规范性,卷面的整洁性等,同时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答题技巧,尽量避免因非智力因素所带来的影响。比如:选择题是中考最基本的题型。近几年中考试卷对选择题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考查识记能力,比较、判断能力和浅显的理解、分析能力,而且考查归纳、演艺、推理、探究、创新等较高层次的能力。由于该题型所占分数较多,是影响考试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提高学生选择题的解题能力和得分率十分重要。学生解答选择题时应注意运用排除法、对照法,先用排除法,排除掉最不符合题意的或明显错误的题肢。如果剩余的题肢无法用排除法,就运用比较法,就是将题肢与题干进行比较对照。题肢中涉及全面与片面,则选全面;涉及本质与现象,则选本质;涉及直接与间接,则选直接说明题干的题肢。

五、独特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

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更新教学观念,以创新精神对待教学工作,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学生,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主动适应学生的需要和个性差异,在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资源的同时,注重研究学生的基础、需要和发展可能,把教室变成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做人的地方,把课堂变成师生共同研讨、共同创新的场所。教师通过创设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培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课堂成为人人想创新、人人求创新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学场所,使课堂成为学生走向生活的出发点和加油站,这样课堂教学效果就会不断得到提高。另外,现代教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介入,对课堂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独特的课堂更体现为一种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师应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培养的环境,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形成初步的信息能力,启发学生学会质疑释疑,使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同时通过开发各种应用功能,满足知识更新与知识创新的目标。

诚信教育对学生考试行为的影响 第7篇

关键词:诚信,考试,和谐社会

考试是检阅教学质量的最好方法, 但杜绝学生考试舞弊是个漫长而艰巨的工作, 也是当前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为了严肃考风, 搞好诚信考风建设, 必须加强诚信教育, 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 提高考试诚信度, 杜绝考试不良现象。笔者现将我校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的考试情况进行分析对比。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专部一年级 (630人) 和二年级 (359人) 的学生, 共计989人。

1.2 调查方法

本次进行有关学生诚信问题的调查, 分别对一、二年级学生进行考前零教育和考前诚信教育, 对2012年下学期期末考试舞弊、违纪、缺考的学生人数进行对比分析。

(1) 具体实施:二年级共12个班进行考前零教育;一年级共9个班进行考前诚信教育。

(2) 诚信教育措施:平时的课堂教育, 如思想政治课教学;签定考前诚信书;开展班级主题活动, 诚信活动, 问卷调查。

(3) 期末考试情况整理 (见表1)

表1显示, 一年级舞弊学生占0.31%, 违纪学生占0.16%, 缺考学生为零;二年级舞弊学生占3.34%, 违纪学生占4.46%, 缺考学生占5.57%。从中可以看出, 二年级学生中有一部分不能做到诚信考试, 而进行考前诚信教育的一年级学生能意识到考试舞弊一旦被发现, 不但达不到预期目标, 还会失去正常的学习机会;处分记入档案, 还会影响个人的前途;他们舞弊的行为将背离自己诚实、正直的人格。由此可见, 考前诚信教育使一年级大大减少了违纪舞弊现象, 大部分学生在考试诚信方面有很大的可塑空间, 考前诚信教育是很有效的。

2 加强学生诚信考试的建议

首先,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也是我国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之一。严谨求实的态度更是立学之本, 也是学生诚信作风最直接的体现。积极进行心理预防, 这是实现诚信考试之先导。比如高考, 作为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联结点, 是个人成长历程中的重要转折点, 它使考生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有的人心存侥幸, 不惜铤而走险, 最终滑入考试作弊的泥坑。当今高考要求报考者作出诚信考试的承诺, 这是防范考试作弊的必要举措。但是, 仅靠这一点显然是不够的, 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紧密配合, 广泛、深入地开展诚信考试宣传与教育, 防微杜渐, 有针对性地对考生进行心理疏导, 使之能够保持健康的考试心理, 将诚信承诺落到实处, 从而减少乃至杜绝考试作弊、违纪行为的发生[1]。

其次, 实现诚信考试, 需要强化考试管理环节。严禁任课教师泄题, 班主任要一视同仁, 管理者需严格执行考试管理办法,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杜绝监考者对考生舞弊行为视而不见。通过加大对考试管理失职者和考试作弊者的惩处力度, 使作弊者不敢贸然违法乱纪。

再次, 营造守法、诚信、和谐的社会环境, 是实现诚信考试不可或缺的条件。考试从来都是一种社会活动, 诚信考试必然要依赖于诚信社会。一方面, 维护和发展诚信考风, 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学习风尚, 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另一方面, 建立诚信社会, 加强社会舆论监督, 可以为诚信考试提供坚实的社会保障, 减少作弊现象的发生。历史与现实均表明, 参与考试舞弊者往往受社会腐败风气侵袭, 利欲熏心, 利用权钱交易, 践踏考试诚信。因此, 必须标本兼治, 进行诚信教育, 以法治考[2]。

诚实守信是对人的基本要求, 也是当代学生必备的思想道德品质。加强当代学生的诚信教育, 必须从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考试入手, 使其真正意识到, 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

参考文献

[1]李玉芳.大学生考试作弊原因及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1) :99-100.

素质教育的考试 第8篇

目前医学影像考试的弊端和不足:医学院校教学的目标是为医疗卫生机构提供高素质的医疗人才, 医学影像学的教学已作了以模块教学为教学模式, 以多媒体、双语教学、问题导向等多种教学改革, 但作为具有反馈与导向功能的考试现阶段仍采用传统的卷面考试, 试题只能以文字和线图形式出现, 而医学影像学属于形态类学科, 学生学习的效果与综合应用能力无法很好地以传统的卷面考试体现出来。因此, 为实现现阶段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学目标, 作为重要评估指标的考试亦应相应进行改革, 以更客观地评价医学生医学影像的素质能力。

医学影像学考试采用传统的卷面考试具有较大的弊端和不足, 如:考试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重记忆、轻能力”。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中独立的医学影像学基本知识和技能, 缺乏模块教学模式医学影像学作为桥梁学科为特点的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考核。而且课程考试多以任课教师出题为主, 任课教师上课教什么考什么, 缺乏对教学大纲和知识体系的通盘考虑, 所出试卷多是记忆性的知识, 偏重对知识的检查, 对学生 实践能力的考核力度远远不够, 造成学生死记硬背, 不注重应用和创新, 从而形成了学生“上课死记笔记, 考试硬背笔记”, 考后“通通忘记”的不良状况。学生考前突击复习的现象越来越多, 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难以得到提高与发挥。考试形式片面强调了记忆的重要性, 忽视了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 制约了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特长的发挥。试卷内容又难以涵盖全部教学内容, 不能全面检测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如何科学、客观地评价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质量同时准确反馈考核体系的有效性、科学性, 一直是高等医学教育界的难题之一。为适应以模块教学为新教学模式, 提高素质教育为教学目标的新教学方向, 以培养具有较高医学影像素质的人才为目的。避免目前医学影像学考试存在的一些弊端和不足, 我们尝试了几种考试模式的改革, 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一、多元考试形式并进的建立, 实现重实践、重能力的考试内容覆盖

我们根据不同的学习群体, 不同的学习阶段, 制定不同的考试内容、考试形式, 达到能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考试。分不同层次设计不同的考试及考核方式, 以形成科学、合理、规范, 同时符合研究生临床专业学位要求的考试与考核体系。

本医学院7年制影像班在前5年实行大临床、小影像为教背景学, 此时的影像学教学也是模块教学的体现形式, 影像学教学的目的是实现影像的桥梁学科的重要性, 因此考试形式以临床病例分析为主, 结合基本概念。第6、7年进入临床研究生培养阶段, 为培养创新型医学影像专业人才的需要, 应改变当前影像课程考试中只重理论考试的局面。影像专业考试应该更注重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影像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灵活运用多种考试方式, 如论文、调查报告、阅片测试等。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思维能力, 特别是影像诊断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反应能力、想象能力、科研能力进行全面考核。

二、考试内容覆盖面大, 注重实践应用, 实现素质和能力培养为目标

影像学考试题型的改革应从培养创新型影像专业医学人才的全局出发, 要反映出本课程教学的目的, 而不仅仅是对一些基本知识知与不知的测试, 而是对知识的综合、分析、比较、理解能力的测试。首先是考试题型改革:命题教师应结合课程要求合理分配各种题型所占的比例, 减少填空、选择、判断、简答、名词解释等客观性试题所占比例, 尽可能避免知识的机械性记忆与再现, 加大综合、分析等主观试题的分量, 特别是具有基础、影像、临床结合的综合分析题与模拟临床影像诊断的多媒体阅片题, 让学生对临床诊断、鉴别诊断、进一步的诊治提出自已的意见, 突出对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考核, 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求新求异。考试命题时, 一方面,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个性, 扩大主观能力型题目的比例, 对那些有创见、有新意的答案应加分鼓励,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另一方面, 还要结合本课程特点, 不能忽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做到客观知识型题目少而精。

通过影像学考试的改革,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发挥考试对教学的服务和调控功能, 完善教学过程, 提高影像学教学质量, 从而达到培养高素质影像人才的目的。

摘要:考试是评价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状况, 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起“导向”作用。医学影像学是一门以图像形态为表现形成的重要桥梁学科, 具有其学科的特殊性与重要性, 为实现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教学改革, 作为教育中重要的环节-考试亦应作相应的改革。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考试,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吴仁华, 肖叶玉, 黄恺.医学影像学教学中激励医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中国校外教育, 2010, 355 (8) :58.

[2]于晓松, 孙宝志, 王威, 等.临床综合能力的探索与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0, (5) :39-40.

[3]贾景磊, 张建林, 纪强, 等.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医用影像学, 2006, 15 (6) :275-276.

[4]肖叶玉, 肖壮伟, 吴仁华.浅谈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卫生职业教育, 2008, 26 (7) :18-19.

[5]吴仁华, 杨棉华.多伦多大学医学影像学教学对我国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启示.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2) :72-74.

关于高职教育中实施社会考试的思考 第9篇

一、社会考试产生的背景

中国近代学制建立以来, 在官方和民间形成了一种将正规教育等同于学校教育的狭隘理解, 加上长期实施单一的学历文凭制度, 在中国社会中, 学历成为衡量社会个体接受教育程度和能力大小的唯一权威凭证, 与个人的就业、职位升迁、福利待遇甚至社会地位紧紧挂钩, 贯穿于个人的整个生命。从这种意义而言, 称之为“学历至上”并不为过。然而, 对学历的过分重视, 甚至视之为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 不免有些偏颇。作为一种教育导向, 它引发了许多弊病。具体而言, 应试教育的屡禁不止, 素质教育的举步维艰, 高校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的严重脱节与之不无关系, 尤其是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形成, 单纯的学历教育也不可能提供保障人一生发展的需要。作为中国社会一定历史时期的特有现象, “学历至上”已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克服这种弊端, 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90年代初, 中国政府逐步注意到了“学历至上”的弊病, 把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理念作为制定教育政策的出发点, 对个人的非学历教育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面对日益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人们逐渐达成共识:一个人的成败, 社会地位的高低, 最主要的是看市场对他的需要程度和认可程度的高低。如果说当代中国社会仍需要衡量这种需要程度和认可程度的尺度的话, 那么, 参加社会考试获取的各种证书较学历证书更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从这个角度来看, 实施社会考试正是适应了市场经济的需要。目前正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结构性失业和高学历失业问题和正在悄然兴起的社会考试热, 以及政府对就业准人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大力推行均表明:社会考试正由社会的边缘走向核心, 并且成为社会衡量个人掌握新技术和劳动技能的程度, 同时, 也成为人们应对全球化、信息化, 高科技发展的有力工具。

二、社会考试的概念、范畴和基本特点

社会考试是指人类社会为考查应试者的知识功能, 在短时间内, 面向社会, 甚至面向国际社会达到有效, 大量地选拔、审定、鉴别、测量人才优劣的目的的考试活动。它在组织、形式、数量、范围、功能、作用、影响、意义等多个方面均超过一般的考试形式。

社会考试的特点有以下几点:一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考试机构或由政府批准的专门考试机构主管并实施, 代表国家或政府行使权利, 具有权威性。二是考试与升学或相应的水平证书相联系。考试与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对应考者未来的职业、地位有重要影响和关键作用, 具有对应性。三是考试以在校生或具有相应条件的青年以及从业人员为主, 考试结果对应考者能否升学或获取毕业证书, 以及从事满意的职业, 具有决定性参考价值。由此表明, 社会考试具有许多综合服务功能, 它包含了作为从业通行证的多种职业资格考试, 即除学校和培训机构内部举办的考试以外的面向社会的考试, 都是社会考试。

另外, 社会考试还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多样性的特点。社会考试的开放性体现在报考者不受性别、年龄、民族、种族、已受教育程度及职业、身体条件的限制。凡有志于更新知识, 提高科学文化和专业水平的社会公民均可选择社会考试项目参加考试, 社会考试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为全社会所有成员;社会考试的灵活性、多样性体现在其考试培训工作涉及几乎全社会的教育资源, 利用市场机制形成了独立的、开放的考试培训, 培训点, 考点有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等, 形成一种多元的开放的教育体系。

三、社会考试目前开考项目的实施情况

目前, 由教育部考试中心推出的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和资格认证等一系列社会考试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 在几年不断的发展中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社会考试十分注重与其他教育形式的沟通, 已相继与自考、高职、中职、成人教育、基础教育相结合。

1.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 (NTT) , 因特网模块证书替代自考高职计算机技术及应用专业中“Internet应用技术”课程。

2.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 (NIT) , 会计电算化模块替代自考高职电算会计专业的“电算会计软件操作”课程:

3.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 (NIT) , 因特网模块证书替代秘书专业本科选修课“因特网”应用课程。

4.全国英语等级考试 (PETS) 二级笔试合格成绩替代专科英语 (一) 和自考高职教育专业中的本科英语 (二) 。

5.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及其以上的合格证书替代计算机应用基础课。

另外, 教育部考试中心还开设了少儿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 全国英语等级考试 (PETS) 一级B至五级考试,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人事考试中心还开设了一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以经济类会计专业为例, 开设有助理会计师、中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内部审计师等考试, 成为选拔人才的一种新的手段。

这些考试基本形式为卷面考试, 其中英语还包含口试。参加考试者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 而且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其优点是不言而喻的。目前, 我院已成为全国英语等级考试报名站。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报名站。在我院高职教育教学中成功实施了让英语专业学生参加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非英语专业学生参加PETS二级考试, 且通过率均高于北京市平均水平;让全体高职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公务员考试, 以及财会专业的学生有计划地参加会计资格考试。实施这些社会考试, 对我院高职教育扩大知名度, 办出特色, 创名牌, 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教师队伍水平, 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起到了推动促进作用, 同时也是对我院高职教育发展的有利保障。

四、在高职教育中实施社会考试的作用意义

(一) 实施社会考试, 有利于高职教育明确定位、选准目标、办出特色。

近年来, 高职教育发展迅速, 但在如何办好高职教育的问题上思路各异。有的把它当作解决生存危机的出路, 有的把它当作增加收入的渠道, 有的把它当作升格普通高校的跳板, 而对高职教育的内涵, 以及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的位置、作用缺乏充分的认识和理解, 由此导致了在办学方针、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等方面的错位, 未能从高职教育自身的特点出发, 而是沿袭了学位教育的不少基本做法, 致使高职教育刚刚起步就已问题迭起, 危机四伏, 这两年高职教育招生和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就是很好的例证。实施社会考试, 可以有力地保障高职教育的准确定位, 即高职教育要培养既具有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 又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 能在具体工作中组织生产、解决技术问题的人才。因为社会考试本身的设立就是立足于经济建设, 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参加考试者不仅要有必需的理论基础, 而且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扎实的实践动手能力, 这一点正是高职教育的办学实质。实施社会考试, 还可以促使高职教育形成应用性、实用性的办学特色, 这也是高职院校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根本。

(二) 实施社会考试, 有利于促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术应用型人才。而我国现有高职教育受学科型大学影响较深, 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强调全面掌握本学科领域知识, 而忽视对技能的培养。实施社会考试, 正是突出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快速的适应性。因此, 一是应先从教学计划入手, 突破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 调整教学计划向社会考试靠拢, 构建起强化能力培养的教学平台。二是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改革, 更新陈旧的、不适用的知识。教材选择社会考试专用教材, 把社会考试的内容加到日常教学中, 如我院对英语和计算机这两门课进行封闭式强化教学, 特别是英语教学, 以“听、说、读”能力培养为中心, 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为使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能顺利参加全国英语等级二级考试, 在原有公共英语教学中, 增加了全国英语等级二级中的听说内容, 既明确了学习的方向, 提高了教学质量, 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有利于促进公共英语的教学改革。

(三) 实施社会考试, 有利于促进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双师素质。

目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教育教学方式等方面还习惯于学位教育的做法, 除了思想观念之外, 其问题的关键在于缺少一支能适应高职教育发展要求的师资队伍。主要反映在:一是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二是专业师资技能水平与要求相差甚远。问题产生的原因除了高职院校的师资基础薄弱和培养力度不够以外, 还与我国目前尚没有高职师资的培养规划和组织实施体系有关。而在实施社会考试的过程中, 我们的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 都要参加社会考试考官培训, 通过培训拿到考官证书, 或考取相应的资格证书, 从而加速教师队伍建设, 涌现出一批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培养能力的“双师型”优秀教师, 如我院专业课教师中30%的教师具备“双师”资格, 这些“双师型”教师已成为我院高职教育的骨干教师, 因而极大地促进了我院师资队伍建设。

(四) 实施社会考试,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增强就业竞争力。

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质量和特色取胜的时期, 而目前的高职教育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 高职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近期资料表明, 高职学生毕业双选会上, 参选学生踊跃, 而就业签约率之低却令社会各方面反映相当强烈。实施社会考试, 在以宽口径、高技能、强适应性为方向的培养目标下, 促使学生向一专多能方向发展, 进行跨大类技能训练, 学生毕业可获得本专业的技能合格证, 还可获得第二职业技能证书, 甚至更多相关的技能证书。这样综合素质的提高, 使学生在事业心、责任感、工作实践和创造力各方面都取得长足进展, 同时选择就业岗位的余地将大大增加, 为今后就业增强了竞争力。

五、对在高职教育中实施社会考试的思考

在高职教育中实施社会考试符合时代的潮流, 是高职院校求生存、求发展的根本。作为新生事物, 社会考试的各项工作尚处在摸索之中。社会考试现状与高职教育的要求还有距离, 对社会考试重视不够、考试项目较少、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都需要解决, 同时社会考试的各项工作也还需要继续发展、完善, 以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广阔空间。

(一) 发展、完善社会考试工作, 突破学历教育和终结教育的框架, 构筑开放式的高职教育体系。

社会考试的开考项目既要开办教育部考试中心推出的具有较高权威性的国家考试项目, 又要根据高职教育的需求, 引进海外考试项目, 开发新的考试项目。根据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对人才素质构成的变化, 发挥社会考试水平和资格认定的作用, 建立质量评价体系。同时, 促使高职教育改变传统的单纯学历教育和终结教育的模式, 大力发展职前和职后培训, 积极参加社会考试, 建立教育、培训、服务一体化的现代开放式高职教育体系。

(二) 完善社会考试的管理体系。

提高认识, 完善管理机构, 加强社会考试的统一管理, 配备相对稳定的专兼职管理人员队伍, 建立和完善社会考试质量管理的各项管理办法, 是实现严格管理、确保社会考试质量的前提和条件。严格考务管理和提高培训质量是竞争中的社会考试的信誉保障。坚持办学和办考的公正、公平、公开制度, 要把能力考试放在首位,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作为重点, 以适应社会对高职教育人才的需要。

(三) 加强社会考试证书的国际通用性, 为我国资格证书国际化进程建设服务。

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 教育的国际性发展已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而随着我国加入WTO后社会经济环境的到来, 社会考试证书的国际通用性问题摆到了我们的面前。资格证书的国际通用性在许多发达国家中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证书认可现象。发展我国社会考试证书与国际接轨的事业, 能够促进我国高职人才的国际化, 并且可以提高我国入世后人才的国际竞争力, 同时, 亦可为社会考试及高职教育提出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总之, 在21世纪的社会发展进程中, 社会考试能够不断抓住新的机遇, 迎接新的挑战, 并以崭新的社会考试观念和改革的姿态, 充分与高职教育相结合, 吸引广大的学子参加到社会考试的行列中, 必将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史文龙.以资格考试为主体拓展社会化考试功能[J].北京成人教育, 2001, (12) .

[2]吕明.高职教育推行“双证并重制度”的探讨[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9) .

[3]何刚.社会考试在终身教育中作用的思考[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 (2) .

素质教育的考试 第10篇

关键词:考核方式;CDIO;改革

一、CDIO工程教育模式概述

CDIO 工程教育模式是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国际成果。从2000 年起,麻省理工学院、美国工程院、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大学组成跨国研究组,获得Knut and Alice Wallenberg 基金会近2000 万美元巨额资助,历经4年的研究探索,创立了 CDIO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了以 CDIO 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更重要的是提出了系统能力培养、实施全面指导等众多教学理念。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该理念继承和发展了欧美20多年来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更重要的是提出了系统的能力培养、全面的实施指引(包括培养计划、教学方法、学生考核以及学习构架)以及实施检验的12条标准,具有可操作性。这种新的工程教育模式认为,学生既要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又要具备集人际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这些能力恰恰是目前社会需要的交通类人才的要求。

我国高等工科教育当前的迫切任务是尽快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工程师。然而我国工科的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如重理论而轻实践、强调个人学术能力而忽视团队协作精神、重视知识学习而轻视开拓创新的培养等问题。教育部于2010年6月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旨在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二、目前高等工科教育中课程考核方式的弊端

考试是高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公平、合理、科学、有效的考试不仅可以对教学效果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还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现行的考试更多的是内容体系考核,考试形式多为期中、期末笔试。这种考核方法沿用至今自然有它的相对优势,比如实施简单、相对能够反映学生对理论的掌握程度,但也存在很多弊端。

第一,“一卷定生死”,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仅用一张试卷来反映。在这种考核方式下,学生发现“平时学得好,不如临时抱佛脚;平时学得差,背好不会挂”。因此,很多学生平时会处于不思进取、不求上进的学习状态,考高分全靠考前“死记硬背”。

第二,试卷的难易程度直接影响学生成绩,难以反映真实的教学情况。学生差异较大,大多数教师很难“一碗水端平”。另外,命题题型的选择也会影响到考试结果。

第三,考核缺乏创新,考试缺乏引导作用,不利于学习的继续开发和深入研究。课程的考核虽然在课程学习的最后才会进行,但它要通过课程的考核向学生传达学习的难点重点、学习要求以及培养方向等重要信息。而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缺少理论联系实际的环节,内容单一,难以二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考场的控制直接影响学生成绩。高校扩招已经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下降,面对这种考核方式,很多学生容易弄虚作假,想方设法蒙混过关,学生作弊已是不争的事实。经常出现 “学得好的不一定是考得好的”。

综上所述,传统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也不能发挥反馈、调节、引导教学的作用。因此,如何通过合理的课程考核方式评价学生是教师要着力研究的一个问题。

三、高等工科教育考核方式的改革

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12条标准中第11条标准为“学生的基本个人能力和人际能力,产品、过程和系统构建能力以及学科知识如何融入专业考核之中?这些考核如何度量和记录?学生在何种程度上达到专业目标?”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教师在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考核方式的具体体现。针对不同的课程,我们尝试设计并实施了与其特点相匹配的CDIO教学考核方式改革。

1.道路交通规划——团队项目构建

交通规划是交通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涉及交通量的预测、规划方案的设计、规划方案的评价等知识。传统的考试往往由笔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个部分组织,对学生真正的道路交通规划能力的考查有所欠缺。

经改革,该课程考核内容包括:原理知识,笔试,占总成绩的20%;团队项目设计占80%。在团队项目设计中,团队构思和讨论的过程占20%,团队成果及展示占50%,个人能力贡献占30%。团队项目设计是通过工程常见、典型的项目,学生自行分队,然后提出要求,学生提供发散式的思维形式按照要求完成施工组织设计,过程不唯一,答案不固定。通过学生确定方案、否定方案、优化方案的过程来实现对知识的熟练掌握。设计中,通过学生分组、分项目、分阶段地完成设计内容,学生能由浅入深地逐步掌握对知识的运用,完成具有独创性和唯一性的设计,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运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使教师能更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这部分成绩根据设计结果,由授课教师相应评价。

2.交通控制与管理——真实任务植入比赛,以赛带考

交通控制与管理同样是交通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而且交通控制与管理作为道路交通控制的高效管理技术,对道路交通组织的影响很大,是交通工程专业学生必须理解并掌握的工程技术。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这门课程的考核以笔试和试验为主,两部分相对独立,试验只能根据抽象的任务进行模拟测试。学生兴趣不高,团队意识不强。

“以赛代考”是我们在传统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上的一次创新尝试,旨在通过“以赛代考”的方式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全面检验评价学生在该课程中所学到的实际技能,客观考量课程教学效果。在最终比赛之前的授课阶段,该课程的所有教学内容被整合分解成多个符合CDIO大纲需求的工作项目,要求学生在授课老师的指导下,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团队讨论、合作、亲自动手实践及小组竞赛来完成所有项目,进而获得课程专业技能及相应的评价。该模式的优点是通过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实践的欲望,通过比赛内容的设计,将真实任务与学习内容进行结合。在比赛的过程中,绝大部分的学生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

3.道路CAD/道路交通仿真——软件认证体系引入课程教育

由于道路交通具有实时变化、难于预测、受干扰因素多等特点,相关的管理控制工作都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来高效的完成,因此,我们需要一门课程来进行信息技术的教授。

如果说道路交通规划和交通控制与管理是直接将任务与教学结合,那么对于软件的学习我们更希望与软件开发者进行合作,希望通过从软件开发者那里了解到更多行业企业对该技能的需求情况。仿真技术作为交通管理控制的重要工具就符合这种要求。在我们完成教学之后,学生需要参加相关软件公司的官方认证培训考试,这就打破过去谁教学谁出题的模式,将应用能力培养融入日常教学,并以职业资格标准对个人职业技能及职业素养进行考核,以增强学生工程应用的能力。

三、结语

课程考核是一种形式,是督促学生进一步学习和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的需求,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考核方式改革研究也将不断深入。希望随着对CDIO教育模式的继续研究,高等工科教育的考核方式也能有系统性的改变。

参考文献:

[1]胡振文.基于CEC—CDIO模式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职业技术,2009,(1).

[2]薛元昕,王承辉,丁燕君.基于CDIO理念的高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09,(7).

[3]殷旭,胡景繁,张红.基于CDIO教育模式学生学习评估方法的探索[J].高教论坛,2010,(2).

试论高职教育考试改革的策略架构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考试模式,改革创新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类型和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 也更加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然而当前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仍然采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考试考核模式, 这显然与高职教育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为培养重点的教育要求是相悖的, 并且在某种程度上阻碍着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进程。

一、现阶段高职教育考试考核制度的弊端

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 我们发现多数高职院校现行的考试考核模式主要是以试卷评测学生学习成果的模式为主, 这虽然从某种程度上检测评判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成果, 但是却忽略了高职院校学生的特殊性, 也完全没有以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和参考, 所以必然会有很多弊端。

(一) 忽略了能力培养, 重理论而轻实践

在高职院校的考试中, 考试内容多依附于教材中的知识点或者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理论知识, 只是对于理论知识点的考察, 而很少会考核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根据分析, 高职院校普遍采取试卷为主的考核方式, 这与采用这种方式较为方便快捷同时成本也比较低有着一定的关系。尽管从学生未来能力发展的角度来说, 理论知识的积淀在一定程度上是非常必需的, 但是只是强调这一点, 会使得他们形成一种惰性思维, 只知道考试前死记硬背来谋取课程的高分, 却忽视了对于自身能力的提高。因此,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考试形式无法发挥出“考核学生技能和能力水平”的功能, 同时也与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技能与能力”相背离。

(二) 考核形式单一导致检测结果的偶然性

当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依然采取传统的考试方式, 多以闭卷笔试测试为主, 侧重考察的是学生对于课程理论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记忆程度。这种考试形式检测出的结果带有很多的偶然性, 比如说试题内容的抽样选取、考生考试时的状态等因素都会造成测试出现完全不同的结果。另外, 通过试卷考试的方式也不能够检测出学生的综合素质, 更不能检测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情感体验等等。

(三) 考试内容陈旧, 无法促进学生知识的更新

高职院校长期以来都是由学科的任课教师为主要的命题人, 任课教师往往只根据指定教材所讲授的教学内容进行出题, 在实际的命题操作中, 任课教师也很难做到对课程标准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对学科的知识体系也缺乏系统周密的考虑。因此, 考试内容同教材上的题目大同小异, 缺乏新意。有些任课教师为了省事甚至直接使用以往考过的试题, 这无疑是跟不上知识的更新速度的, 也难以促进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更新能力, 直接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 实际动手能力下降, 学习兴趣也因之而降低的不良后果。

(四) 只重视考试的结果, 忽略了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过程

应试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根深蒂固, 不少高职院校还延续着“教师上课满堂灌, 学生期末考试一张卷”的传统模式。在主要课程结束以后学校主要以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为准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但是这种总结性的考试并不能检验出学生从一门课程或学科中获得的技能和能力, 它只能检验出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甚至只能检测出学生的记忆能力。很多学生只要在考前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相关的理论知识点就能够取得很高的分数。考试的功能主要包括评定、诊断、反馈、预测、激励和选拔, 但是在很多高职院校中普遍盛行的这种考试模式已经完全不能够实现考试的这些功能, 并且直接导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考”而教, 学生为了“考”而学的典型的“应试教育”倾向。

二、高职教育考试模式改革的具体策略架构

(一) 树立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培养为主的现代考试观念

在高职教育的实际操作中, 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能力是培养的重点之所在。结合当前现实的就业压力以及社会对于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 高职院校在教育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就应当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掌握技能能力为培养重点。需要注意的是, 在综合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尤其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而在技能培养中则主要注重对于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工作能力方面的集中指导。

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做到以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作为依据, 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尽量做到能够一切从学生出发, 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考虑, 尽职尽责地对考试的形式、内容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创造出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考核方式, 在实际操作的层面实现学生技能和能力的提升。

高职院校进行考试改革, 首先需要更新的是相关的教育理念, 学校和教师都应当努力摒弃传统考核模式中阻碍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发挥, 不利于促进学生知识更新以及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那些不合理的考试内容和方法。高职院校应当明确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 应当做到以学生为本, 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的现代考试观念。

(二) 改革考试内容, 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高职教育的考试内容应当以教学大纲的要求为依据, 根据相关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和能力的具体要求来进行细致地分析, 然后根据这些学科课程各自不同的特征来选择相对应的考核内容。学生的职业能力主要包括学科基础知识、专业岗位技能和职场应变能力, 考试内容应当突显职业教育主要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 因此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除此以外, 考试内容还应当涉及到对于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处理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价值观世界观等等非学业内容的考查, 重点考查高职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职场应变能力。所以在高职考试内容中应当极力避免一些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内容, 而应当多增加一些与学生未来的职业方向有关的、与实际生活中需要应用的操作能力相关的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内容。换而言之, 面向市场、面向社会, 从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来考虑考核什么样的职业技能是合理的, 就考核什么样的职业技能。

(三) 重视实践能力考核, 建立多元化的考核体系

传统的考试模式主要采取“一卷定终身”的方式, 学生的成绩单主要是学生各门课程卷面的理论知识检测分数, 这并不能反映出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实际水平和状况。这种方法只是通过机械的标准答案来评断学生的优劣, 却不利于促进学生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目前的现状是, 对于如何考核学生的职场能力, 如创造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紧急事件的应变处理能力在实际的操作层面还是面临很多困难的, 这也是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面对的一个挑战。学生一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 将会很难适应市场和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围绕这个中心任务, 高职院校在教育实践中应当建立多元化的考试考核体系。高职院校的教师可以采取过程化、工作任务化的考核方式, 此考核方式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个具体的可操作的工作任务, 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经过“知、能、技、教、学、做”这六个环节。教师根据专业特点设计好六个环节的具体流程, 学生完成整个流程的过程便是教师考核学生一系列实践能力的过程。这样的考核方式加深了学生对于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 也使得他们实现了学以致用, 从而激发了专业学习的热情, 所以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施多元化的考核模式, 高职院校的教师还可以研究学科课程的特点和性质, 针对不同的情况对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考核方式。比如, 进行口试、开卷考试;实现现场实际操作观测;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作品;提交课程小论文、调查报告;开展课堂辩论;进行情景测验;用工作现场考核取代传统的试卷答题考试等等。口试可以直接检测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临场应变和发挥能力等等, 调查报告则可以考核出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以及总结概括能力。

(四) 大力推行职业证书考核制度

鉴于高职教育的特点和性质,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当大力地推广职业证书考核制度, 相关课程甚至可以用职业证书来取代传统的期末考试。只要课程培养目标中的能力模块和专业教学计划中相关的课程能够与国家的考试机构开展的全国性各级各类考试产生对应, 教师就可以考虑采用这种考核模式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这样, 学生通过考试不仅可以拿到相应的等级证书, 同时又获得了自己的课程成绩, 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使得学生能够明确自己学习的目标。职业证书考核具有公正性、权威性、全面性的特点, 能够更好地考核出学生的职业技能, 这种具有权威性、有效性和科学性的质量认证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增添了一定的砝码, 也有利于社会和相关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选拔和聘用。在高职院校推广职业证书考核制度, 积极开展职业技能的培训和指导可以使学生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职业资格能力方面的学习, 从而达到提高自己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的学习目标。

(五) 完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 为考试模式改革提供保障

高职院校应当制定完善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 使得考试的功能得到最合理化的实现。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 首先应当明确各级负责人的具体责任, 建立校、系两级教学管理的组织。其次, 应当建立合理的考试管理实行条例, 将考试过程的具体事宜进行统筹规划, 进行科学的组织、协调和管理。最后, 还应当要注意建立考试的反馈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做到高职院校考试模式的改革创新, 才能够真正做到提高教学质量, 从而最终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结语

不可否认, 高职院校在生源素质、师资队伍和培养策略方面的确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不足, 所以必须要认真研究、努力探索与之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科学的考核模式, 并坚定地将之付诸实践。探索考试模式的创新改革不仅会为高职教育带来一系列教育理念的转变, 也会为高职教育的未来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和发展生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教育部门户网站, [2006-11-20].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45/200612/19288.html.

[2]邱永成, 杨开明.高职教学改革要以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J].机械职业教育, 2006 (10) .

[3]陈福军.能力本位观念下高职教育考试模式改革的思考[J].职教论坛, 2005 (11) .

[4]王福君.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环节考核方式创新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 (3) .

上一篇:武术出路在何方下一篇:微生物发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