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效原因范文

2024-05-05

低效原因范文(精选12篇)

低效原因 第1篇

1 原因分析

1.1 抽油杆超期服役长期往复地运动使抽油杆出现微小裂纹, 极易产生内伤。抽油杆超期服役使得这一情况更为严重, 会造成内部应力改变直至抽油杆断裂。经统计, 这一情况有24次占到了30%比例。

1.2 油井如果出砂会导致泵砂卡, 大多是因为生产参数的不匹配造成的油井出砂, 这种情况的大幅发生。这一情况可使抽油泵被砂卡、凡尔被砂堵和或漏失。经统计, 这一情况发生了17井次, 占总量的22.7%。

1.3 下入井内的油管杆如果不进行清洗, 就会造成入井工具污染, 把地面的死油和结垢油污带入井内, 这些杂物就会掉入泵筒内, 造成卡泵的井下事故发生, 这种情况会导致泵漏, 甚至卡泵, 油井无法正常运转。经统计, 这一情况发生了6井次, 占了7%。

1.4 油管抽油杆在生产过程中偏磨在生产过程中, 由于井筒或设计、地质等原因的影响, 油管抽油杆被严重偏磨。这会导致四方面严重后果。第一点是造成磨穿油管本体, 这会使得油管漏失。第二点是偏磨的铁屑掉落泵筒而卡死柱塞。第三点是铁屑掉落于凡尔致其漏失。四是磨穿抽油杆, 使抽油杆断裂或脱扣。

1.5 地层水的矿化度对油管杆具有很大影响, 一是会造成油管杆表面电化学腐蚀, 在表面形成腐蚀点, 降低管杆的强度, 生产一段时间后会造成管漏或着杆断现象, 严重的还会因为腐蚀掉下的铁皮造成泵卡现象, 影响了油井的正常工作, 由验证结论可知, 造成作业井无功低效的主要原因有几下几点: (1) 抽油杆超时间服役, (2) 在生产过程中抽油杆的偏磨, (3) 地层原因, 比如出砂结垢等 (4) 质量或工艺因素。

2 制定对策

2.1 严格进行施工监督及质量管理

在施工中存在的抽油杆、油管脏, 主要是抽油杆本体有蜡和油管内结垢、油蜡造成。对此要进施工监督及质量管理行。具体是可引用新型防蜡装置, 且定期进行热洗井。这样可防患于未然, 取得良好的清防蜡效果。地面则采用高压锅炉车对抽油杆、油管进行清洗。地下地面互相配合, 同步进行, 使死蜡完全清除掉, 确保每口井的督察、管理到位。

2.2 优化抽油杆组合设计

抽油杆柱的组合不合理, 容易在抽油过程中受压弯曲造成杆管偏磨损伤。作业区对比生产实际, 与上级有关部门结合引进最新设计软件以解决此问题。通过优化设计、完善油管结构, 下加重杆, 上加油管锚固定管柱。引进了特种偏摩附, 进行底部加重, 降低抽油杆交变应力幅度, 防止抽油杆受压弯曲, 避免管、杆偏磨损伤。

2.3 采用综合配套技术

引进采用了强制性旋转尼龙扶正器、防腐耐磨抽油杆、特制加重杆等综合配套技术, 治理抽油杆偏磨。根据设计比较:

2.3.1 抽油杆扶正器:是解决设备过度磨损的最有效和最廉价的办法。在摩擦较强部位安装强制性旋转尼龙扶正器, 使其使用周期提高至540天。

2.3.2 偏磨扶正器:泵上泵上100-300的管杆如果磨损严重, 说明在下行程中, 抽油杆收到弯曲压力作用紧贴到了油管内壁上, 这样在上下抽油过程中, 必然会造成抽油杆的偏磨现象, 如果防止这个现象的发生, 就要在抽油杆底部加上加重杆, 这样整个管柱的重心回向下移动, 能够降低抽油杆在油管中运动的应力, 缓解管杆偏磨的现象发生。

2.3.3 对于矿化度高, 腐蚀严重且出现偏磨的抽油井, 作业区配套使用的抽油杆是强防腐耐磨。

2.4 调整生产参数

抽油机冲次过快, 是导致油管、抽油杆偏磨的又一要因。为此, 作业区采用长冲程慢冲次, 短泵改长泵, 加大泵级这三个办法。这样可控制抽油杆偏磨。实际发现, 杆管偏磨比例较原来相比下降了40%。

2.5 严格控制入井液

在洗压井、冲砂作业时, 使用本断块的流体以控制入井液的配伍型。防膨剂的适当加入可以使因入井液配伍问题引发的油井结垢的极大降低。

3 结论

在采取上述措施后, 稀油作业19队区无功低效井大为减少, 据2012年全年作业92口井, 无功低效井为9口井, 占全部井口总数的9.8%, 比治理前最高24.2%下降了14.4个百分点,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摘要:本文介绍了目前低效作业井的主要原因, 提出对策, 采取的措施, 提高油井免修期。

关键词:无功低效,作业井,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井下作业工.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6

[2]成华国、张桂林等编.井下作业标准汇编.石油石化出版社

[3]孙树强主编井下作业工石油工业出版社

[4]万仁溥采油工程手册 (上册) 北京2000年

无效和低效的教学行为和原因 第2篇

三: 教师这个职业是一个道德角色,是要承担道德责任的,是一个需要用道德良知来支撑的职业,家长、社会、学生都在关注这我们,正是这个原因,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必须善思善行,慎思慎行,兹事体大,不可不察。而这个“察”,就是去审视,去反思。

无效和低效的教学行为:三维目标的割裂/教学内容的泛化/教学活动的外化/教学层次的低下/预设和生成的冲突对立

1、不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专制的无效教学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就能使学生好学、乐学,教学的双边活动也会积极、有效地开展下去。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创建一种和谐愉快的课堂人际关系,首要条件是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剔除“师道尊严”的陈旧观念,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如果能够建立一种尊重、关心、信任的师生关系,必须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热情!

2、观点强加给学生——不会倾听的无效教学

对于学生的述说,老师应多一份亲切平和认真耐心。在课堂讨论交流中,要注重倾听学生哪怕是错误的声音。一个真正的倾听者能在静静的倾听中,春风化雨般悄悄进入学生心灵深处去了解他们的呼喊和需求。当学生的见解、行为出现错误时,我们不能武断、粗暴地制止学生,不能取笑学生,更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要从学生的内心深处捕捉到他们的情感体验和知识能力的“瓶颈”,鼓励学生“再想一想,再说一说”,用足够的耐心包容学生,不厌其烦地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多想多说,选择恰当的时机巧妙加以引导,给予纠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树立信心,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3、挤占学生时间——忽视效率的无效教学

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明确提出:任课教师要按时下课,做到不拖堂,不利用各种方式变相占用学生课间休息时间,不随意多留课外作业。作为学生,谁都不希望老师拖堂,哪怕这位老师教得再好。而有的老师会提前2-3分钟进教室,要求学生立即进入学习状态,下课了老师再拖堂2-3分钟,实际上学生的课间休息时间已经缩短到4-6分钟,严重的情况下,学生可能要上连堂课。如此强挤硬占看似抓紧了时间,实际上是以牺牲学生休息时间为代价的“赶课”,大大削弱了学生课堂的学习积极性,实在是“丢了西瓜拣芝麻。”!

有的老师认为:“学生需要休息,老师也需要休息。但是,比休息更重要的是教学质量,说白了就是升学率。挤占学生时间更多也是评价制度和成绩考核逼出来的。”他们开展素质教育的同时却倍受应试教育的煎熬。但实际上现在的高考与过去的高考相比,在内涵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一次考试不仅是考学生的文化成绩,更是思想品德、心理意志的综合考查。从这一点看,高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应试教育以目的为导向,用最简单的方式去完成目的,而素质教育则是尽可能的复杂化其过程方式,最终达到目的。虽然最直接的方式是最有效的,但后者无疑是最为丰富的。对于金字塔形的知识积累过程来讲,塔基越大,上升的可能性也就会越大,所以,素质教育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就在这里得到了体现——尽可能地拓宽受教育者的知识面,增加其知识储备。应试教育更多的是强调基础的掌握和精确,相对比较忽视对于外延知识、迁延性知识的掌握,而素质教育则是在强调基础的情况下,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更大的信息量,以丰富受教育者的外延知识储备。

4、“讲授、观看”代替“讨论、实践”——不求方法的低效教学

素质教育虽大力推行,但很多老师仍占用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在常规课上基本上还是单一的讲授法,教学方式主要是向学生“灌”知识,只在教学中偶尔采用“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形式多样、效果精彩的课堂教学往往只能在“公开课”、“优质课”中看到。课程改革增加了学生的探究实验的内容,目的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敢于面对挫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习惯。而老师在实际授课时,把实验课变成了课堂讲授课,重在讲解,学生多数时间在听,有时学生连动手操作的机会都没有,只是看了一下老师的集体演示而已。教学中缺乏一种动态的合作,老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支配、控制甚至取代“学”,学生的独立性、独立思考的品格丧失了,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离不开教师,学生虽然获得了知识,但学习能力并没有真正的提升。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不能举一反三,只能邯郸学步,所以,这也是无效的教学。

老师应该彻底转变观念:把以往“教师教得如何”这一重点,转变道“学生学得如何”上去,始终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我们根据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校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交往、学会审美等。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老师在思考自己的工作时,首先是要具有以下的理念:

(1).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力图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2).教育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包括知识、能力、思想、道德、情意、态度、价值观等。

(3).教育教学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使学生在教学中体现出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教育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核心。

(5).教育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升学以及就业。

5、贫乏的言语表情——无效的教学艺术

教师的课堂言语表情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桥梁。教师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的表情,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我经常反思,同样的一节课,同样的设计,为什么课堂效果却有天壤之别?我认为主要就是教学艺术的不同。在我们的教学中,有的老师常用“阿婆”语言,总是不放心学生的理解能力,反反复复,罗罗嗦嗦,学生听得味同嚼蜡;有的老师常用“流水帐语言”,整堂课表情呆板,语调平淡,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如此的讲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何谈起?公开课上“抑扬顿挫”的语调,略显夸张的表情动作,虽然有那么点“作秀”的味道,但比起这种“白开水”般、毫无激情的课堂言语不知要强多少倍。

如果说公开课上的无效教学行为是一些教学形式上的问题,那么平时课堂的无效教学行为则是教学本质上的问题。一个教师平时的教学习惯的无效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是可怕的,这样的教学风格是万万要不得的。当然,平时的每一次课堂教学不可能都像公开课一样的去精心设计、完美组织,因为时间和精力不允许,而每一个教师个体的能力也有限,但我们至少可以做到:(1).发挥备课组的力量,集体备课,减少教学内容设计上的失误。(2).加强自我素质,充满激情地投入教学,减少教学组织上的失误。(3).注重资源积累,不断地在原来资源的基础上完善,改进教学环节上的问题。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组织,只有做到以人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不断地提高课堂效率,我们的课堂才会离优秀课越来越近,而我们也会与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

6、缺乏基本功和良好的授课习惯——不能以身作则的低效教学

听了 王 老师的一节课,让我心情舒畅,眼前一亮。她的板书板画让我感受到了物理课中的别样的美丽和艺术。

学习习惯是在长期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并对今后乃至一生的学习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也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作业上,对作图、列方程、清晰书写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可自己在课堂上的板书板画及语言表述却很随意,我想这样的教学应该是很低效的,时必须改正的。

众所周知,教师基本功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它是教师素质的外在表现之一,更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教师树立威信,赢得学生尊敬的必要手段。试想,一个说话结结巴巴且满口方言,板书常出现错别字且不规范,化学教师不会背元素周期表,数学教师记不住圆周率的前六位,物理老师连个小收音机也不会摆弄…。这样的老师能上出一堂高质量高效益高水平的课来吗?所以老师们要勤于学习、广于阅读、善于反思、躬于实践,力求使自己达到能够把知识、技能、审美集于一身的“全无敌”超级学者。

教学不是一种机械的程序操作,而是复杂的精神工程。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我们要力争使每一堂课中的每一环节的安排。都有一个理性的思考和设计,用一个简单的形式表达就是:“我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我们的教学行为要有理论的支撑,而不是盲目的形式的追求。!“那种做法不错,为什么不错”?要思考、要总结、要提升、要推广;“这样做效果不好,为什么不好”?要思考、要寻根、要论证、要改进——这就是理性的思考。唯有如此才能改善我们的教学行为,减少教育过程中的无效环节。

高中作文教学低效原因的思考 第3篇

【关键词】反思 作文教学 存在问题 根源

为了使新课程标准的推行产生更大的效益,使作文教学更为有效,有必要对作文教学的现状进行反思。

一、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002年6月10日的《中国青年报》发表了曹保印的一篇新闻评论,题目是“谁剥夺了孩子们说真话的权利”。小学生王聪(化名)在一篇题为《春天》的作文里写了几句春天的“坏话”:“春天细菌繁殖旺盛,夏季蚊虫都在这时孳生;春天易患流行感冒;春天雨水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很烦人,像个爱哭的小姑娘总也止不住;春天冷热不均,忽冷忽热……”被老师说成“胡思乱想,……古往今来,文人们都夸春天好,说春天不好是动错了脑筋”。小贺是一名初二男生,有次他看到几个税务人员戴着墨镜,对集市上卖东西的农民又打又骂地要钱,十分生气,就写在了作文中。结果作文被老师批得一无是处。老师说:“那么多好事,你为什么不写?要是毕业考试这样写,你就完了!”原来,不让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的主要原因在于可能影响考试成绩——老师这样做是为学生好。

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为了分数,为了迎合“不良社会风气和错误认识观念”,孩子们被迫分裂人格,不惜扭曲灵魂。

《中国青年报》的评论针对我国的写作教学提出了非常尖锐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谓知根知底、切中肯綮。但问题并不止这些,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阅读轻写作

阅读和写作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孰轻孰重,确实难以比较权衡,但当前语文教学中确实比较普遍地存在重阅读轻写作的现象。

(1)从课时分配看,阅读花费了语文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作文教学只是阅读教学的一种调剂或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小小的配角。作文教学所花的时间比阅读教学少得多,甚至到了可有可无的状态。

(2)从教材编写看,阅读才是语文教学中的“主人”,写作只是“附庸”。语文教材无论是初中的还是高中的,无论是老教材还是新教材,无论是人教版还是地方版,阅读部分都“占据”了教材的绝大部分篇幅,写作要么是“躲”在阅读单元后面(有的教材在两个阅读单元后安排一次写作),要么是“躲”在每册教材的结束部分,像补白一样,有那么几页。篇幅少,说明内容单薄,内容单薄就难显系统化。现阶段我国语文的阅读教学内容是成体系的,但没有自成体系的写作教材,从某个方面讲,这也就无怪乎作文教学中的随意性和无序化了。

对作文教学缺乏应有的重视最终导致作文教学陷入低效的困境。

2.重知识轻能力

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重点就是结合范文或范例向学生传授写作知识,这些知识包括写作方法和文体知识等。

显然,这样安排教学内容系统性逻辑性强,教师也能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步骤,但老师们陷入了误区,他们误把写作知识等同于写作能力。事实上并不是一个学生写作方面的知识方法掌握得多,写作能力就强。

写作是学生运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认知的活动,写作能力是一种与多种心智活动密切相关的综合能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与提高都必须经过反复的实践才能奏效。整个写作教学过程中也应加强对学生能力的综合培养训练。这种培养训练,不仅要进行与字、词、句、段、篇以及写作知识有关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训练,更要进行与写作过程中的认知活动有关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的培养训练。

近年来,许多老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制造出多种应试之作的模型框架,比较著名的要数有“新八股”之称的分为“引—议—联—结”四部分的议论文了。他们热衷于传授这类所谓的知识,而不注重学生运用语言自由表达思想的能力,使得学生的作文没有一丝灵气,毫无生机。

写作能力的形成要靠训练,不是光讲出或掌握甲乙丙丁几条方法或几点知识就能奏效的。

3.重外显轻内修

现在许多教师教作文,主要的教学方法是以老师讲授为主,按照不同的文体、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写作内容结合例文进行剖析。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理解掌握范文的写作特点,然后学生通过大量的模仿练习,熟悉范文的语言文字与思路框架特点,达到掌握这类文章写法的目的。这只是掌握了一些“技术”。但一个人的写作能力不仅与他掌握的写作模式、词汇和句型等“技术”因素有关,更重要的是还跟他认识事物、分析现象的能力,对生活的积累、态度、思维品质等内在因素有关。每一个写作者都有自己的生活视野,他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会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这些见解和认识逐渐形成生活积淀,进而上升到人的价值取向。这就是古文论家所论述的由“物”到“意”的转化,用心理学的说法叫做“感知—思维”的转化。当学生有了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后,就要设法将这些主观情意转化为特定的语言文字,这就是古文论家所认为的由“意”到“文”的转化,亦即心理学上所说的“思维加工—语言表达”的转化。有些人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却很难写出优秀的文章,这不仅是语言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思维的问题。观察生活,搜集素材,形成情意,思维加工这几步分明是大脑内部加工处理信息的过程,也是习作者对生活不断加深认识的过程,比之于写作的知识和技巧等东西,这些是内在因素。对这些“内在因素”的重视就是注重“内修”。

只注重外部刺激,只强调对“个体”的“外显”行为进行强化,而不考虑引导个体注重“内修”的行为主义训练方法,对于某种模式的熟练掌握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条件一变化,它就会令学生无所适从,最终将学生带到机械套作的“死胡同”。在这个问题上,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内修”为基,“内”“外”兼顾。

4.重结果轻过程

现在的作文课堂教学一般过程是:教师出题之后简单指导——学生作文——学生上交作文——作文讲评。两节连堂作文课,教师花在指导上的时间约为十五分钟,剩余时间就是学生作文的时间。教师最关注的是第二节课下课时学生能否把作文交上来,作文一交上来,学生在本次作文教学中就完成任务了。接下来就是教师批改两堆作文本,至于讲评,则是一至两周之后的事。

整个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关心的只是结果:学生写完了,教师上了作文课,而且有指导,有训练,有讲评。其实这样的作文教学过程是不完整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与文章产生的自然程序严重的不一致。”首先,它省略了写作前的观察生活、积累材料的步骤,这不符合作文的规律。其次,教师的指导启发过程简单,根本不能调动学生的写作表现欲望。最后,连必要的修改也被忽略了,我们的老师每次批改时所面对的作文事实上只是学生的初稿。

对过程的轻视,使得作文教学的内容空洞,步骤虚化。作文教学只是走过场,“为教而教”,还有什么高效可言?

5.重模式轻个性

中学作业“高耗低效”原因浅析 第4篇

关键词:作业布置,高耗低效,教学质量

教育实践证明,学生完成适量的作业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小规模的实验和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也显示(Walberg&Paschal,1995),作业对学生学习产生了相当一致的积极影响,因此,中外学校都给学生布置作业。但是,目前学生作业普遍存在“高耗低效”的现象,尤其在中学阶段这一问题更为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作业设计

作业的目标定位单一。在考试领导教学的升学竞争模式中,教师对作业的定位往往盯住“应试”这一目标,让学生通过课后练习,在知识的重复与技能的强化训练中来掌握与巩固书本知识,最终为“应试”服务,而忽视了作业在学生兴趣的培养、个性的关照、能力的获得、同伴互助、亲子关系的改善等其它方面的目标。

作业形式单一,缺乏多样性。利和皮瑞特(Lee&Pruitt,1979)研究发现,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作业主要有四类:练习型、准备型、是扩展型和创造型。由于目前单一的目的定位导致作业的类型单一和简单,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作业主要以练习型作业与准备型作业为主,扩展性和创造型作业极少。从而导致学生只会学习僵化的、呆板的书本知识,而缺乏参与实践的能力。

忽视作业量与质的辩证关系。有研究表明,学生学业成绩与作业量存在较大关联性,适量的作业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倚重作业的积极作用,片面将作业量与学业成绩划上等号,忽视了作业量与质的辩证关系。长期以来中小学作业量偏多,学生负担过重,不仅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长此以往,还会带来一系列消极影响:如学习压力而导致学生厌学,学生睡眠不足而影响学生身体健康,甚至可能引起抄袭等欺骗行为助长学生的不良品行。

作业“一刀切”,层次性、灵活性不强。我们知道,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基础、接受能力等方面是存在差异的,考虑这种个别差异的灵活性作业才是最有效的。然而,研究文献和现实情况都表明:在50%以上的情况下,教师布置给一个班学生的作业都是相同的,作业内容与要求“一刀切”,很少考虑不同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风格等方面的差异,缺乏层次性与灵活性,从而导致学习上的“马太效应”(the Matthew Effect),“贫者愈贫、富者愈富”。

科目间作业缺乏协调。中学阶段,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学习的科目越来越多,为保证作业总量的适当,各科教师应在布置作业时相互协调。然而,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学校的各科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几乎没有协调,导致作业量过多,学生不堪重负。

二、作业实施

缺乏具体可操作的完成作业的规范。作业的规范是确保作业达到理想效果的制度性要求,是教师、学生、家长都要知晓和遵守的准则。目前学生作业中表现出来的懈怠、潦草和应付现象,与作业实施过程缺乏相应的规范和要求不无关系。

对作业进展的监控和指导不足。教师往往注重作业完成后的评价和指导而忽视作业进展过程中的监控和指导。认知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的认知方式有两种基本类型:场独立型和场依赖型。场独立型的学生更喜欢独立思考问题,严谨仔细,不易受暗示;而场依赖型的学生更喜欢用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容易受环境的暗示,希望得到教师的提示。因此,一方面,教师应对学生作业进展情况进行经常的监控,及时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及时发现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教师还要在必要时给予进一步的指导,如帮助学生明确作业问题的性质,提示作业解答的思路、策略和方法。

三、作业评价

作业评价方法与标准单一。传统的作业评价以教师评价为主,忽视学生与家长的参与。评价主要关注的是学生作业的质量,即正确与否,而忽视学生作业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的评价。往往用同一把尺来衡量不同的学生,忽视学生在作业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教师往往用一个x否定了学生的劳动,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

以上现状表明,作业的“提质减负”工作已刻不容缓,无论从理论还是从现实看来它都显得很有意义:

有利于减轻学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如现状分析中所言,由于片面追求作业量,长期忽视量与质的统一;布置作业“一刀切”,层次性、灵活性不强;科目间作业缺乏协调等问题,导致作业成为“减负”的最大阻力,最终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传统作业中存在的目标定位单一、形式单一、评价标准单一等弊端,禁锢了学生的活动空间,限制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影响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因此,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就必须对作业进行改革。

有利于提高教师能力和水平。教师是作业的设计者与布置者,因此,要发挥作业的积极作用,避免作业布置的随意性与盲目性,就要依靠教师在作业目标定位?作业质量关系?作业类型及作业评价等方面的精心设计与把握。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无疑对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要想科学高效的布置作业并形成自己的特色与风格,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参考文献

林崇德.学习与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加涅等着,皮连生等译.学习的条件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加涅等着,皮连生等译.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哈里斯·库帕美国中小学家庭作业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1995(6).

朱仲敏.美国中小学家庭作业目的定位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3).

杰克林.贝克赛耐特,张斌译.谈谈家庭作业[J].山东教育科研,2000(12).

李金波.中小学家庭作业心理现状的调查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1998(2).

张春美.关于家庭作业的思考[J].山东教育科研,1994(2).

姚利民.有效的家庭作业策略[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11).

工作低效率的根本原因有5个 第5篇

我相信很多参加工作的人都会面临一些低效率的状态,有的人是阶段性的,有的人可能是长时间的,这样的状态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团队都是不太好的现象。我们还是应该想办法尽量的去调整自己的状态。

如果只是偶尔的低效率,比如某天身体不舒服、心情不好,有一些其它的私人原因,这些都没什么大的关系,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时时刻刻处于一种紧张运转、非常高效率的状态。今天的话题也不是讨论如何让大家每天都电力满满、成为正能量狂魔的状态,更多是让自己从长期的低效率工作状态中走出来。

所谓的低效率工作状态可能有很多表现形式,比如自己的工作总是完成不了,总是加班也感觉做不完,跟周边的同事比起来自己好像总是反应慢半拍,总是跟不上上司的节奏,感觉自己在工作上花费了很多时间但是成效不大,甚至对工作有本能的排斥,不想去公司进入工作状态等等。

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结合自身低效率工作状态来分析一下根本原因。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五大类:一是工作本身的原因;二是上司的原因;三是收入的原因;四是组织氛围的原因;五是家庭原因。

工作本身的原因会比较常见,比如这个工作你不喜欢,一旦一个人觉得自己做的事情自己不认同,处于一个应付状态,效率就很难高起来。还有一种情况是,也许并不是你不喜欢,但是你还不擅长,有句话叫做激情来自于擅长,你才刚开始,还不熟练,那么也很难有高效率。还有就是工作的难度比较大,需要很多人配合的情况,自己再怎么努力也很难推动起来。这些可能都是工作本身的原因带来的低效率。

第二个产生工作低效率是因为上司的原因,我们有时候不得不承认跟上司的关系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自己的工作效率。如果你对上司这个人本身有不满、有排斥,那么你对他给你分配的工作也会本能的拖延、排斥甚至应付。有很多人选择离职,很大的原因可能也是跟上司有关。

第三个会带来工作低效率的原因是因为收入问题,如果当你觉得自己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觉得自己工资很低的时候就缺少了好好工作的动力,抱着一种拿多少钱干多少事的态度工作,这个时候工作效率自然也很难高起来。其实这个原因还是很普遍的,我知道的大多数人都是认为自己的工资和自己的付出不匹配,总觉得受到了老板的剥削,一直抱有这样的心态是很难提高工作效率的。

第四个可能的原因是组织氛围的关系,你不喜欢当前所在的团队,觉得同事们勾心斗角、拉帮结派,自己跟他们相处不来,或者觉得团队气氛紧张严肃、不够活跃,不适合自己开朗的性格,或者是团队的人非常活跃、吵闹,但是自己又喜欢低调安静。那么这个时候也必然影响到自己的工作。

第五个可能的原因就是家庭的关系,这个因人而异,有的人家里刚刚生了孩子,有的人是异地恋,有的人住的地方离工作地点特别远,有的人家中有体弱多病的长辈需要照顾等等。这些情况可能都会在不同的程度上影响到一个人对工作的专注度,那么产生低效率也是显而易见的。

每个人首先要找到自己当前工作低效率的根本原因,上面举的五大原因只是我自己观察出现机率比较大的,有的人甚至是几种原因的综合。但是不管怎么样,解决任何问题都是要先观察现象、再分析原因和最后找出对策,想让自己走出低效率的工作状态也要遵循这样的规律。

小学作文教学低效原因及对策研究 第6篇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  低效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086-02

一、学生作文教学低效原因分析

1.教学目标存在误区

现在小学语文教师中普遍将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作为写作教学的首要目标,具有较重的文化倾向。比如教师在出题的过程中,总是过分强调立意的深度和意义,而且教师往往将思路的独特性、布局的严谨性和表达的新颖性作为定性评价学生作文的重要指标,如果学生的在这几方面没有较突出的特色,那么这样的作文将被评为一般性的作文。教师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小学生处于写作的初级阶段,写作水平较低的实际情况。所以,按照这样的标准进行评价得到的作文,成绩在90分以上(百分制)的学生或者为优秀(优、良、中、差)或者A等(A、B、C、D)的学生仅占据了学生总数的10%,而成绩在70分或者获得良或B等以下的学生占据了学生总数的72.7%。不正确的教学目标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低下。除此之外,小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片面的重视学生写作技能的培养和提高,而对于学生的真实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往往被忽略。这样“程式化”的培养方式,会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忽略学生主体的意识,而主观的进行教学,导致教学质量的低下。

2.教学内容的误区

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的误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具有科学主义的倾向。作文的教学实际上是对学生观察能力、感知能力和价值观念等一系列的情感和技能的培养。但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总是片面的重视教授学生写作的各种文体和技法,将写作的教学当成是对学生一种实际技能的训练,将教学内容程式化。教师往往根据作文中所涉及到的文体的特点,研究一般式的套路教授学生,并在一般式的基础上进行衍生和变化。这样的科学主义的教学方式在理论上是受到批判的,但是目前大部分教师面对应试的压力,总是在理论和实践之间彷徨,最终在教学中受到科学主义的影响。另一方面,教师在学生的写作教学过程中受到人文因素的影响。这也是在“程式化训练”下形成的教学思想,倡导作文的主体意识。而这样的教学思想往往是理论呼声较高,而实际上由于应试的压力实践较少。最后,教师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将作文的过程简单的理解为“写”作文的过程,而忽视了学生在动笔之前的对事物进行观察和思考的过程和在写作完成之后对作文的修改过程。这样的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在写作中往往也只是重视写的过程,而忽略了写作之前和之后的关键步骤,养成这样的写作习惯,学生的写作能力很难得到提升。

3.教学方式的误区

作文的写作过程是一项学生感性感知和理性思考的过程,这需要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感性感知和理性思维。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从作文的布置环节到作文的讲评会和指导,都是在以理性的点拨为主,这阻碍了学生感性思维的提高。此外,作文本身是一项个性化的语言活动,因此,学生的水平也会参差不齐。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以个别辅导为主要的教学手段。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组织方式都是以集体教学为主,个别的加以辅导。这样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和能力的提高。

二、解决小学生低效问题的教学策略

1.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法

小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升包括学生的感悟能力和理性思维的提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应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还应提高学生直觉领悟能力。例如,以作文题目“第一次_____”来说,在教师对作文题目进行讲解时,不应只强调作文中所用到的写作技能,而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学生第一次经历某件事情的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内心的活动。学生在进行这样的思考和回忆之后对这个作文题目将会产生更大的兴趣,这样更利于学生的发挥。此外,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针对不同写作水平的学生进行单独的辅导。

2.尊重学生主体的地位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选择性学习的过程,是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而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有效发挥的过程。所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将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这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所以,教师应正确认识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积极的引导。例如在习作课上,老师布置了三个作文题目供学生选择:《我的妈妈》、《我的爸爸》、《我的同桌》。某个学生开始选择《我的妈妈》,在动笔之后,他就写不下去了,于是他又改为写《我的爸爸》,但是在写了一部分之后又写不下去了,最后改为《我的同桌》,但是仍遇到同样的问题,这在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时教师应发挥其辅导作用,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如写《我的妈妈》,就指导学生想一想打算写妈妈哪些方面?哪件事最让你感动?由此告诉学生写人一定要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品质的典型来写,才能使人信服,活灵活现。最能说明人物思想品质并以此表现世事道理的事物,就属于典型实力事例。“轰轰烈烈”的大事是典型事例,看似平凡却包含着人物不平凡品质的小事也是典型事例。塑造典型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某一种事理,所以,塑造典型时一定要结合生活实际,不能无中生有,捕风捉影。

3.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小学生仍处于成长和学习的主要阶段,所以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写作思维往往不同于成年人。所以教师在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时,应适应小学生的能力水平,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例如在评价“描写秋天”这篇作文时,可以采用教师评价为主,辅以学生自评和互评。这样不仅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三、总结

小学生的写作水平关系到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学生未来的发展。所以应对小学生写作教学水平的提升提起足够的重视。目前,我国小学生写作水平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教师应及时改正,保证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耀武.小学作文教学低效原因及对策[J].作文成功之路(中旬),2013,(12):40-41.

小组合作活动低效的原因及对策 第7篇

一、忽略了学生自我思考的过程

“教师布置任务→小组讨论→小组代表汇报”似乎成了当前中学英语课堂小组合作活动的三部曲。在组织小组合作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只追求形式, 不注重实效的现象比较普遍, 其中, 跳过学生的自我思考过程直接进入表面“热闹”的合作活动阶段更是普遍的现象。

在众多案例中, 授课教师布置完任务后, 各小组都积极讨论, 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当小组讨论结束后, 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本组通过“合作活动”得出的结果。但如果仔细观察活动过程便可以发现, 英语优秀生和性格较外向的学生掌握了思考和发表观点的优先权, 因为思维活跃, 英语基础好, 他们会抢先将自己的理解、想法或建议说出来;而英语薄弱、性格较内向的学生并没有获得足够的用英语表达的机会, 他们要么人云亦云, 随声附和, 要么始终保持沉默。即使有个别英语薄弱生代表本组发言, 其汇报内容也并非自己思考所得。

[对策]

笔者以为, 合理的小组合作活动流程应为:教师布置任务→个体独立思考→小组内讨论→小组代表汇报→组内成员补充→教师或学生评价。小组合作活动前教师应安排足够的时间让组内各成员先独立思考, 把想法写下来, 然后在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 再讨论形成集体意见。

二、学生用英语的机会匮乏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活动成功的主要标志是,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参与了各种语言活动, 并运用英语去解决问题。笔者观察到, 在一些小组合作活动过程中, 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讨论的频率很低。

[对策]

(1)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强调:小组合作活动主要是为了给大家提供一个用英语交流的平台, 使大家在交流和合作过程中运用英语。教师也应将“是否有效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和合作”作为评价小组合作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

(2) 学生在小组合作活动时较少使用英语的原因之一是词汇量小和相关交际用语匮乏。在活动开始之前, 教师应先呈现一些与活动相关的词汇和句型, 以及教材中有关日常交际功能意念的项目, 这样既有利于降低任务的难度, 使任务更具可操作性, 又能较好地保证学生在小组活动时进行充分有效的英语语言实践。

(3) 在小组合作活动过程中, 教师应经常巡视课堂, 进行监督和提供帮助;或者设置一两个“督察员”, 让学生尽量避免使用汉语和方言。对于用汉语和方言聊天的学生可采用善意的惩罚方式, 如让他们在课堂上唱一首英文歌等, 三四句歌词即可, 以免占用太长时间。

三、教师指令拖沓冗长, 用词生僻

教师指令的质量直接决定小组合作活动能否有序、高效地进行。如果教师指令拖沓冗长, 用词生僻, 学生 (尤其是英语薄弱生) 很有可能误解教师的意图, 或不能领悟教师的指令, 从而影响小组合作活动的实效性。

[对策]

教师组织小组活动时的指令应尽量简短, 多选择简单句或并列句, 多使用普通而具体的词汇, 尽可能避免出现生词, 以便于学生理解。

另外, 许多青年教师为了节省时间, 指令语速太快, 导致学生无法领会教师的意图, 从而影响活动效果。

四、部分教学任务不适宜或没必要采用小组合作活动

在现阶段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尤其是在公开课上, 小组合作活动备受推崇, 许多教师将小组合作活动作为营造课堂气氛, 推动教学高潮的重要手段。其实, 并非所有任务都适合开展小组合作活动, 那种认为“精彩的英语课堂必须有小组合作活动”的观念是错误的。一些小组合作活动非但无效, 反而有害。

[对策]

对于一个不适宜或没必要采用小组合作活动的任务, 这样的合作学习只是少数学生的学习, 多数学生没能参与其中。有价值的小组合作活动应是“人人参与”, 并“言之有物”的。教师可以将小组合作活动改为学生个体思考活动, 思考结束以后, 给学生一点时间交流答案, 若答案不同再稍作讨论。

五、主题缺乏可操作性

小组合作活动一般要有较具体的讨论主题, 如果教师设计的主题不明确或者范围偏大, 缺乏可操作性, 小组合作活动就会出现表面热闹, 实际收效甚微的情况。

[对策]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授课教师应让学生在课前就进行小组合作, 查阅和整理相关信息, 并列出英文的汇报提纲。

六、主题无法激发学生合作的热情

在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基础上, 教师所给的小组合作活动主题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热情。如果教师选择的主题与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年龄和认知能力相差太大, 学生就会失去对合作活动的兴趣, 小组合作活动的实效性也会大打折扣。

[对策]

为了使任务能激发学生合作的热情, 并具备可操作性, 教师组织小组合作活动时应做好以下两项辅助工作:一是在活动之前, 用英语简单介绍一些背景知识;二是在布置活动时向学生提供小组合作活动中可能会用到的词汇和短语等。

七、小组合作活动时间不够充裕

一些教师担心小组活动占用太多教学时间, 完成不了教学计划 (尤其是公开课) , 在呈现小组合作活动的问题后往往未给学生留足思考时间就宣布“合作活动开始”, 不到5分钟又草草收场。此时, 有的小组讨论还未真正进入主题, 有的小组讨论尚无实质性成果。这样的小组合作活动非但达不到教学目的, 反而会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 使学生养成在小组活动中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对策]

(1)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讨论和交流的时间, 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和辩论的时间。

(2) 有些主题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要求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拓展。对于此类主题, 教师应让学生在课前小组分工查阅有关资料, 搜集相关信息, 然后对信息进行筛选, 这样在课堂上学生才会有更多的机会在小组内交流或讨论, 这也有助于提高小组合作活动的效率和质量。

(3) 在小组合作活动过程中, 为了促使活动高效进行, 教师应把握活动节奏, 保证活动进度。

学生文本解读低效原因及有效措施 第8篇

一.教师层面的原因

1.教师的惯性。长期以来, 前苏联赞可夫的程序教学法影响深远, 一代又一代的教师仍然从“导入新课、作者简介、时代背景、字词学习、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方面组织教学, 全然不顾学生鲜活生命的存在。即使十年课改理念也冲不散模式化的阴魂, 其依然大行其道。对文本解读仍然停留在中学时代的理解上, 如《我的叔叔于勒》只讲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看不到菲利普夫妇等小人物的辛酸。

2.教师的惰性。由于信息化的到来和教辅读物的涌入, 教师没有认真研读文本, 没有优化教学设计, 直接从网络下载课件和教案, 从教辅读物上抄写问题及答案。因为教师备课投入少, 师生间的对话就显得生涩, 交流就不会充分, 怎会以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

3.教师的功利性。教师的评价以学生分数为评价标准, 教师就以考什么教什么, 怎么考就怎么教为目标选择教学内容, 全然不管学生有效解读文本等阅读能力的培养, 不顾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

二.学生层面的原因

1.没有时间解读文本。由于教师垄断了课堂, 学生只能被动听教师讲, 忙着记笔记, 看课件, 做练习, 抄答案, 根本没有对文本解读的时间和空间。

2.没有勇气解读文本。学生完全按教师预设的问题进行讨论或回答, 一旦与教师的意见相左, 或与教学参考书答案不同, 不是受到教师的批评, 就是受到学生们的嘲笑, 哪还敢越雷池半步在大庭广众丢人现眼呢?哪还有勇气对文本进行解读呢?不如默不作声做个听话的孩子。

3.没有能力解读文本。正是教师没有给学生解读文本的机会, 没有保护好学生对文本解读的积极性, 没有利用学生解读文本的错误资源加以正确引导, 使学生解读文本不得要领, 方法不当, 抓不住重点, 找不准问题关键。于是学生就胡言乱语, 违背了文本的价值取向, 就有了《背影》中父亲“违背交通规则”之说, 就有了《马说》中的“马”是“公马”还是“母马”之论。这样与文本价值取向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多元化解读理论在这里就变了味。

那么如何走出低效的窠臼, 使学生的文本解读更有效呢?

一.独占鳌头

教师在教学理念上要确立学生文本解读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成为阅读教学中有思考、有个性、独立的生命体。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化阅读体验, 充分肯定学生对文本解读的独到见解, 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1.倡导独立阅读。毛泽东早就说过“要自学、靠自己学”, 自学也是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六步教学法”中的重要一步。新课标倡导“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 要求教师既不越俎代庖, 以模式化的分析代替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也不滥用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干扰影响学生个性化体验。新课改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就是自主学习, 也就是自学, 是第一位的, 是“合作”“探究”的基础, 只有在自己学习有困难时, 才寻求教师或学生的帮助, 与学生合作完成。不要一有问题就合作, 就讨论, 学生根本没有思考。没有了独立的思考, 人云亦云, 怎能成为有见地、有创见的高素质人才?

2.珍视独特体验。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可能与教师的预设不尽相同, 可能使教师处于尴尬境地, 但教师不必脸红, 也不必惊慌。面对生成的动态资源, 教师要倍加珍视, 因为这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 是学生智慧的种子。如果无视学生的问题, 仍按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 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对文本解读失去信心和勇气。下面这位教师的做法就值得称道。这位教师在讲到《渔夫的故事》故事结局是投瓶入海时, 有位学生提出不同意见, 说“课文写‘渔夫一边把胆瓶挪近岸边, 准备扔到海里去’, 那不一定扔进去。”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议论纷纷, 有的说扔进去, 有的说没有扔进去, 于是教师就因势利导, 让学生讨论并归纳出原因。结果持扔进去观点的学生认为魔鬼穷凶极恶、毫无人性、下流无耻, 应当狠狠打击, 重重惩罚, 彻底揭露, 让世人知道其丑恶面目, 对他保持高度的警惕;持没有扔进去的学生认为如果魔鬼体验到打击和惩罚后, 良心有所发现, 想放下屠刀, 弃恶从善, 人们也不应该拒绝其改过自新, 也应该给他重新做人的机会。实际上原故事就是没有扔进去, 只是编入教材时把结尾删去了。

3.尊重独到见解。学生在对文本解读时, 可能与教师、与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的解读不一致, 甚至相反, 学生只要能说出原因, 自圆其说, 就要充分肯定, 给予尊重, 不能讽刺挖苦, 甚至一棍子打死。下面这位教师的做法就值得商榷。这位教师在讲授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文时, 有位学生提出“更定”也可以解释为“更的结束, 即早上五点”, 并表述了自己的见解, 教师却以课本注释是“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为由, 让学生死记, 以备考试之用。“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两千多年前的孟子都知道不唯书, 而如今我们却对学生独到见解置若罔闻, 视而不见, 那怎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

4.培养独创精神。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 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开始, 要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 问题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 都是自然生成问题情境的天然沃土, 是培养学生独创精神难得的课程资源, 教师要善于并及时捕捉和利用, 保护学生喜思好问的天性, 不使学生在课堂上沉默失语。努力让质疑进入课堂, 创设良好的质疑氛围, 激发学生质疑热情, 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的呼吸。让学生在读中生疑, 问中解疑, 在质疑和解疑的过程中由学会到会学, 从而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天地。

二.品在读中

在文本解读的方法上按照新课标要求“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分析理解、语言品味等文本解读能力。

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教学方法, 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 也是文本解读的重要途径, 正如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说的“读, 让学生感动, 用心朗读是感受文学的一个重要方式。”教师要以读为本, 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朗读, 让朗读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亮点。在读中理解, 在读中品味, 熟读成诵, 读出思想, 读出情感, 读出形象, 读出韵味, 读出情趣, 在读中自然而然地达到认知文字, 体味词句, 感受声律, 品味意境, 领会情感, 发展语感等文本解读的目的。同时教师要明确提出朗读要求, 要加强朗读指导, 重要的是对文本内容的深入解读, 做到读品结合, 防止语文课堂上虽有朗朗读书声, 但声中无情, 声中无意的现象发生。

文本解读不仅仅是解读作品, 即文章写了什么, 更重要的是解读作者, 即文章是怎样写的, 是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的, 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而不是那样表达, 发现语言运用的妙处及语言背后闪动的思想灵光, 挖掘语言所蕴含的情感。这就要关注语言文字、品味语言文字, 发现文章语言文字运用的奥秘, 探寻极精彩的独到之处。可采用“增、删、调、换”的比较方法, 引导学生细腻地品味语言, 深入到语言里面去, 培养学生对语言运用的分寸感、和谐感和情味感, 使学生产生主动探索语言运用方式的兴趣, 以提高文本解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如《金色花》中的“我不告诉你, 妈妈。”一句, 在“妈妈”前边加上“亲爱的”, 比较一下它的表达效果。原句中孩子那种不因为母亲的责难, 而感到害怕, 反而调皮起来的神态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增加了亲切感。如果加上“亲爱的”就没有这种效果了。再如《猫的故事》中“初释重负”如果改为“如释重负”怎么样?因为负担还没有完全解除, 因为还有四个孩子等着喂奶。如果用“如释重负”, 那一点负担也没有了, 猫的母爱就丧失殆尽。

三.悟在其后

学生通过精心的读, 细心的品, 悟出了遣词造句的规律, 悟出了谋局布篇的技巧, 悟出了文章主旨情感, 悟出了人生境界的提升。

悟是了解, 是学习。就是在文本解读中, 探寻文本准确、生动、贴切、传神的用词规律;掌握文本长短句灵活, 整散句结合的句式特点;理解多种修辞手法混合运用所产生的表达效果;学习文本简洁凝练、幽默风趣等语言特征。就是在文本解读中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 梳理作者的行文脉络, 掌握过渡照应、悬念铺垫等结构特点, 学习欲扬先抑、联想想象等写作方法。

低效原因 第9篇

1. 教学素材过度依赖教材

对于数学教学来说,其教学素材和教学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尤其是生活化的教学素材,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重要资源,但是很多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教学内容长期保持不变,没有引导学生就生活中数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运用,不利于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2. 教学方法过于传统、单一

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学校的数学教学还是以中考为导向的,这就使得很多教师将教学重心放在了学生数学应试能力的提高上,而对学生数学情感、数学思维和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则是相对滞后,“满堂灌”、“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法也在很大程度上压缩了学生独立思考和互动学习的空间,没能凸显出数学课程开放性、实践性、主体性的教学特征[1].

3. 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

初中生数学学习成绩的高低,有时取决于个人的学习方法,但这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引导措施存在很大的关系,有的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由于没有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没有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所以看似学习很用功,但是学习效率非常低下,久而久之,可能直接影响到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对策

1. 贴近初中生的学龄特征,重视教学导入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深入贯彻和落实生本教育理念,在课堂上尊重初中生的学龄特征和数学教学规律,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尽量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素材和教学形式,留给学生更多自主探究的空间,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好学生的学习热情. 这就需要数学教师重视教学设计,在数学课的教学导入上投入更多的个人精力. 例如,在讲到初中数学“一元一次方程解”的内容时,在应用题的选择上教师可以多设计一些趣味性的题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鸡兔同笼”问题情境的创设就非常符合初中生的学龄特征,问: 鸡兔同笼共有头18只,有腿50条,那么笼中鸡和兔的个数分别是___?

2. 合理利用情感教育手段,构建和谐课堂

初中生由于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很多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还需要情感上的引导,加上面临中考升学的压力,所以在数学学习的情绪和心态上容易出现波动. 所以初中数学教师要想保证数学课堂的“高效”,就需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要有一个充满爱心和包容心的心态,多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沟通,做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准确了解和全面把握,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课堂[2]. 例如,在初中数学“概率”的教学中,很多学生一开始对数学知识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这时教师可以与学生“打成一片”,做“锤头剪子布”的游戏,先把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起来,用个人的积极情感去化解学生内心的坚冰,然后再进行数学知识的深入讲解,这样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成绩千差万别,而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却又不尽相同,同时同一数学问题的解题方法又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不能走标准化的传统教学路线,而是要充分顾及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3]. 例如,小红跟妈妈去逛超市,买的是4. 8元/斤的红富士,共5. 2斤,问他们需要付多少钱,请学生快速给出答案,这时学困生可能会利用传统的乘法运算法则进行计算,但是也有的学生已经学会对“平方差公式”灵活应用了,经过简单思索就找到了解题技巧: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大部分学生虽然一开始都能够掌握“平方差公式”的计算方法,但是要想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显然还有一定的距离,加上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差异比较明显,所以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分别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评价策略,充分激发出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求知欲和探究欲,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数学教学效率,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总之,初中数学课堂低效现象的存在,既有数学教师的原因,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这就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体意识和探究欲,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初中数学由被动课堂、低效课堂向主动课堂、高效课堂的积极转变,进一步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摘要: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大多都是教师开展单向灌输性的教学,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体性不强,学习的主动性不够积极,加上初中数学教学仍旧受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所以容易造成初中数学课堂的“低效”.对此,文章在分析初中数学课堂“低效”原因的基础上,重点就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对策进行探讨.

导致初中数学课堂低效的原因及对策 第10篇

然而, 结合平时的实际教学, 我们不难发现:同样的学生, 同样的教学内容, 有的教师设计巧妙, 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 在课堂教学中, 创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新知识, 做到水到渠成, 课堂效率很高。也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生怕学生不会, 时常是满堂灌, 自己讲得多, 讲得很是投入, 而学生却不能充分地发挥学习主人的地位, 学生没有一点学习积极性, 课堂气氛比较的压抑, 学生接受的知识少, 课堂效率比较低下。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局面, 笔者认为主要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何解决问题, 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呢?笔者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导致数学课堂低效的原因

(一) 教师的问题

受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影响, 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上循规蹈矩, 不敢逾越教材半步, 生怕讲多、讲杂、讲错。他们总是按照课本, 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 不知道将教材进行适当的整合或取舍。所以, 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呆板, 没有一点生机和活力, 学生没有了思考, 有了数学学习的体验, 更谈不上数学探究, 数学学习成了机械的模仿、单一的练习和重复的解题。长此以往, 学生开始厌恶数学学习, 甚至是抵抗数学学习, 渐渐也就导致课堂学习效率低效。而另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上又过于开放, 教学时, 时常随意更换教学内容, 总是鼓励学生不断地合作、探究、交流, 而又忽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能力的培养, 整节课看似热热闹闹的, 其实是华而不实, 实际上学生对所学知识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最终也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二) 学生的问题

由于初中生处于生理成长的转变期, 不少学生的情绪也随着发生改变, 逆反心理比较严重, 有一点不顺心就会导致他们产生厌学情绪, 再加上初中的数学知识更空洞、更难理解, 不少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上课时常处于人在课堂但思想却游离于课堂之外, 课后又不能及时的巩固和复习, 这样一来, 所学习的知识很快就被遗忘, 久而久之, 一复一日, 欠缺的知识越来越多, 导致学习上不去, 课堂效率也越来越低。

针对这样的现状, 我们该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呢?

二、打造高效数学课堂的策略

(一) 做好课前准备, 扬好“高效”的帆

任何事, 只有准备充分, 做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数学教学也是如此。一个教师要想上出精彩的课, 就需要教师在上课之前对教材进行充分的阅读与研究, 合理、有效地整合相应的教学内容, 围绕课题精心设计教学。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 教师还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 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他们的知识水平。对于教学方法, 教师也要精心选择,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 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能一成不变。在课前, 教师就要结合所教内容, 结合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合理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只有在课前, 教师对所要上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等做到心中有数, 才能为“高效”的数学课堂打好基础, 才能扬好“高效”的帆。

(二) 摒弃旧的教学念, 抛出“高效”的锚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 首先在思想上要摒弃旧的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时, 不能只是一味地“讲”课, 让学生机械地模仿。我们要心中装着学生, 在充分分析教教的基础上, 巧妙地安排教学内容, 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同时, 我们还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出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以便学生学习和记忆。除此以外, 教师每天都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出现在学生的面前, 用丰富的肢体语言、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吸引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力, 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在教学过程中, 针对不同的知识点, 教师要能够采用不同的方法, 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分析, 从而得出结论。

例如, 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一课时, 我一改以往的直接告诉式的教学方法, 而是给出问题:“如果一张纸的厚度为0.1毫米, 那么, 将它对折27次后, 它的厚度大约是多少?”学生在我提出问题后, 有的折、有的算、有的估计……个个都“动”了起来。在学生讨论、交流后, 我们顺势引入新课的学习, 学生怀着很大的好奇心进入新课的学习, 整节课, 学生都学得十分的投入, 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三)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推动“高效”起航

如果学生不能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那么再好的教学设计也是无效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能只顾自己的讲解。讲解授知识的时间教师要控制到位, 不能过短, 导致知识讲解不到位, 也不能过长, 造成学生听得厌烦, 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 在教学中, 只要是学生能自己思考的, 教师就不能给学生任何的暗示;只要是能动脑想出来的问题, 教师就不能代替学生回答;只要是学生能探索的, 教师就不能剥夺学生的动手操作机会。其实, 在新知讲解时, 教师可以边讲边放, 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同时, 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 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平台, 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去学习数学知识。

浅析国内造价管理的低效应原因 第11篇

摘要:我国的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还不够健全,全国范围内的造价信息网络系统尚未建立。在工程设计部门在编制工程造价方面的主动性、创造性不高,责任感不强他们只注重套定额指标,不考虑市场动态。

关键词:造价信息;定额指标;市场动态

工程造价管理是指遵循工程造价的运动规律和特点,运用科学、技术原理和经济及法律等管理手段,解决工程建设活动中的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技术与经济,经营与管理等实际问题,力求合理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达到提高投资效益的全部业务行为和组织活动。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内容是合理确定,提高效益,有效控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WTO规则对我国工程造价管理模式形成巨大的冲击,必须对我国目前的工程造价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创新,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即:逐步建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改革现行的工程不实之处管理方式,实行量价分离,逐步建立起由工程定额作为指导的通过市场竞争形成工程造价的机制。政府的管理职能应从原来的微观管理方式转变为宏观调控为主,实现国家对消耗量标准的宏观管理,制定统一的工程项目划分,工程量计算规则,为逐步实行工程量清单报价创造条件。通过国内造价管理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1 有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前全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说“我国2010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5]”。

目前,我国各行各业的法律法规体制都存在着很多缺陷,建筑业亦是如此,尽管我国已经制定了与工程造价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些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的法律仍然存在与WTO组织有关法律不符的地方。因此,加强行业立法,与国际惯例接轨已成为当务之急。

2 工程建设项目造价全过程综合管理意识薄弱

我国现行的工程造价管理大多是阶段性的管理模式,业内人士普遍缺乏建设项目造价全过程综合管理的意识,特别是项目前期造价管理薄弱。造价业内人士历来把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的重点放在工程项目的实施阶段,注重承包造价、建设实施过程中的造价变更和结算,往往忽视了立项阶段和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工作。再者,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缺乏统一的造价管理目标和相互沟通,建设单位在立项阶段,往往从主观意愿出发,对工程立项缺乏科学的论证,估算不足,造成缺口。设计单位在设计阶段虽作了工程概算,甚至细化到预算,但由于缺少对设计方案造价指标的控制约束,导致设计保守、投资偏高。监理单位受项目业主的委托对项目实施监督与管理,往往只局限于施工阶段的质量与进度管理,很少介入投资决策分析,监理人员只是偏重于对施工过程质量、进度负责,对造价方面考虑得很少,尤其在涉及到项目变更、现场签证时,不能将质量、进度、经济三方面有效地统筹起来考虑。从而直接导致长期以来我国建筑工程项目“三超”现象的普遍存在,严重困扰着建筑工程项目投资效益管理。

3 工程建设项目造价全过程综合管理意识薄弱

我国现行的工程造价管理大多是阶段性的管理模式,业内人士普遍缺乏建设项目造价全过程综合管理的意识,特别是项目前期造价管理薄弱。造价业内人士历来把建設工程造价管理的重点放在工程项目的实施阶段,注重承包造价、建设实施过程中的造价变更和结算,往往忽视了立项阶段和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工作。再者,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缺乏统一的造价管理目标和相互沟通,建设单位在立项阶段,往往从主观意愿出发,对工程立项缺乏科学的论证,估算不足,造成缺口。

4 工程造价计价模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现行的工程计价模式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一个字“套”,即套定额。简而言之,工程造价从业人员根据工程图纸计算出工程量,然后套定额单价,求得直接费,再根据直接费套用有关定额取费费率,求得工程造价。这种计价模式在计划经济时代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目前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进一步开放市场的需要,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病:(1)不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建筑业属于一般竞争性行业,但建筑市场最重要的要素——价格却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即政府定价色彩过浓。政府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和干预反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权力的越位。(2)不利于微观主体的充分竞争。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却不是企业产品定价的主体,工程造价按企业资质等级或工程类别取费,按社会平均劳动水平定价的这套做法,阻止了企业参与完全的市场竞争,压抑了企业的创造力和活力,从而制约了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飞速发展和壮大。

5 结语

本文通过对国内工程造价管理模式的分析,总结出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现存的一些问题如下:有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工程造价政府管理不完善;工程建设项目造价全过程综合管理意识薄弱;工程造价计价模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等。

参考文献:

[1]汪敏,朱双庆.应加强对工程造价的管理[J].财会通讯,2003,(2):274-276

[2]温增树.论工程造价管理的发展与改新.科技咨询导报,2007,(10):151

[3]何宣远.工程造价管理的改革与发展.市场论坛,2007,(5):85-87

[4]张婷婷.浅谈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中国科技信息,2007,(13):56

[5]建筑市场需求与开放式实时动态评估.2006:1-8

[6]金幼君.工程造价管理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5:1-40

低效原因 第12篇

关键词: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费时低效,原因,对策

在英语教学中, 如果仅仅从英语知识掌握程度和英语学习和教学的时间安排来看, 我国的高中英语教学效率算是比较高的, 我们可以看到在中考和高考成绩中, 有很多取得英语高分的学生。然而我国的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偏弱, 中学生普遍存在缺乏用外语进行日常对话的能力, 从这个方面, 我们发现英语教学“费时低效”在我国是普遍存在的。目前, “费时低效”已经成为大家评价中学英语教学使用最多的词汇。那么导致问题出现的根源何在?如何能够有效提高英语教学成果, 是需要得到广大教师重视的问题。本文对该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并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英语教学“费时低效”原因分析

总的来讲, 高中英语的教学中存在“费时低效”原因有两个:一方面, 我们大部分的学生在接触英语七八年之后, 甚至包括我们的大学生, 学习了十多年的英语后, 到头来还是不能用英语对话, 甚至日常简单的交流都困难, 我们称这种英语为“聋哑英语”。学生英语知识丰富, 但是无法表达, 这样英语用于日常进行交流的工具这一教学目的就无法有效地完成;再一方面, 我们从整个中国的中学英语教学来分析, 学习英语的人数非常多, 学者所花的精力和时间以及资金的投入也很多, 然而教学的效果并非很理想, 投入和产出比例不协调, 无法满足社会对英语人才尤其是高端的翻译等人才的需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英语教学与社会需求错位。

我们认为英语教学与社会需求错位是在英语学习中导致“聋哑英语”的最主要原因。在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 对中学生的英语教育是以英语的语法知识为主, 完全忽略了英语使用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模式形成了英语教材以结构法为编写思路, 以语法为纲的英语编写体系, 在教学中也是采用语法翻译法, 并且以考查学生语法等知识的掌握情况来对教学结果测评, 往往忽视了中学生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 导致学生只会做考题, 口语能力几乎空白, 英语听力也较差, 逐步出现了我们说的“聋哑英语”现象。

2. 英语教学的盲目扩张使英语教学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

在英语教学中, 学生花了很多时间来学习英语, 但是应用英语的能力却没有得到提高, 英语日常交际无法满足学生在工作上的需要, 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投入和产出比例不协调。由于教育结构存在着问题, 国家花费很多资金于中学英语教育, 但很少能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在英语的教学中未对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需求进行市场分析和调查, 对资源需求的把握也不准确, 英语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 师资队伍力量不够雄厚, 先进的教学设备也不具备, 在这样的条件下, 盲目扩大中学英语课程显然是没有效果的。其次, 每个阶段的英语教学大纲衔接不到位, 使得英语教学内容脱节, 简单重复进行学习活动, 增添出许多无效的劳动力。这也是我国英语教学投入多、产出低的原因之一。

二、如何解决中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问题

针对我国目前出现的英语“费时低效”的情况, 笔者对如何改革和完善英语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1. 建立英语教育“双轨制”, 改进教育体制。

按照英语教育类别来划分, 我国英语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中、低级职业教育, 中、高级专业英语教育以及国民素质英语教育。这几类教育中, 高中英语教育是属于国民素质的教育, 培养学生初步使用英语进行交际, 为以后更进一步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要实现这个训练目标, 我国需要建立和完善英语教育的“双轨制”。普通的高中英语教学与“外国语”学校的英语教学相结合。对于我国普通中学来说, 英语教学目标主要为三个方面:第一, 为学生终身英语的学习打基础;第二, 学生在高中毕业后能够具有基本的日常交际能力;第三, 学习英语培养人文素养。因此, 我国普通高中的英语教育必须要注重基础, 注意提升学生素质, 不能一味地提高教学目的。减少对英语教学的盲目投入, 有效遏制“英语热”的现象。

2. 改革英语中考制度, 建立“双轨交叉”录取制度。

英语教育建立“双轨制”, 首先必须要改革我国传统的考试制度, 在学生录取上要采用“双轨交叉”的考试录取制。目前, 普通中学中高考的分数是语文、数学和外语每科各150分的总分值, 分值的分配不是很合理, 我们可以将英语学科的总分数适当地降低, 一般将分数调整为高考总分120分, 中考总分100分。这样的分数比例会比较适合当今现阶段的英语教学。在高考中, 也应该采用“双轨交叉制”, 如果要继续进入外语院校学习的专业生, 将被要求进行专门的英语测试, 测试过程中需要加入英语口语测试, 考试的难度也要高出普通的高考英语的考试。对于非外语学习的中学生, 可以通过参加考试来获得外语院校的名额, 也可以选择仅仅参加普通的高考英语, 进入其他的非外语院校。与此同时, “外语学校”的考生也可以自行选择参加普通高考招生的外语考试, 同时参加高级英语录取考试和普通英语录取考试。这种自行选择参加英语考试的参考方式能够培养和建立起高端外语人才的考生机制, 能够给其他的中学生也提供参与考试竞争的机会。这样的招考制度比起传统的考试制度来, 它的多样性使得英语学习和考试要更加透明、公平、合理, 让高中生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3. 中学英语课程体系要求能够反映社会发展。

我国中学英语的课程制定既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同时也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我国社会组织、文化、经济以及教育的不断发展也会对英语教材提出不同的要求。随着英语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 大家对语言教学、语言的本质以及对语言的学生的认知程度也会产生不同的变化, 因此中学英语教材的编排应该在不断调整中提升和发展。中学英语的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有一个长期的过程, 我们要建立有效机制, 对英语课程实施改革, 认真分析个人的需求以及社会的需求, 在英语课程改革中不断满足这种需求。摈弃传统的考试和教学方法, 用科学的理论为英语教学做指导。

4. 合理设置英语课程, 打破英语教学“条块分割”的状况。

合理设置英语课程, 要求我们的英语教育机构在做好个体需求分析的同时, 做好社会英语需求分析。用科学的方法来对不同的种类、不同的层次的英语教学合理地区分, 分级分层地制订出不同的教学目标, 使得现阶段英语教学“全面使力、平均使力”的状态得以改变, 避免资源重复浪费的现状。总的说来, 我们在对英语课程的设置上, 尽量进行统筹规划, 尽可能不要重复简单的编排, 导致英语资源的浪费, 同时也减少不必要的无效的劳动, 造成时间浪费。构建整体的英语教学体系, 争取各个阶层的教学形成“一条龙”的教学体系。在各个教学阶段, 教师要采用相对集中的训练方法, 争取打破中学生的英语学习瓶颈。进行英语课程设置时, 要充分利用英语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 不建议在条件不充足和师资不具备的情况下强制开设小学英语课程, 这样能够避免学生形成不准确的英语发音和语调等现象。如果模仿国外的外语教学, 需要特别谨慎, 不能忽视我国的特有形式而盲目地照搬照抄国外英语教学。

“费时低效”是我国现阶段英语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要解决这一问题, 需要全体英语教育者的共同努力, 有效的英语改革将会有效地降低这一问题的出现。

参考文献

[1]陈巍.警惕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唯任务”和“伪任务”——谈“任务型教学”在本土化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教育 (中学教学版) , 2013, (10) .

[2]周大明.中学英语片段教学:分析与建议——以福建省首届教师教学技能大赛 (高中组) 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1, (6) .

[3]张小情.重庆市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培训问题调查分析——以重庆市部分院校培训为例[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12, (4) .

[4]欧阳惠云, 徐唐发.英语课程改革中的困扰因素分析——江西省中学英语骨干教师答辩中所反映问题之启示[J].教学与管理 (理论版) , 2009, (7) .

[5]武尊民, 杨亚军, 任真.学生学业成绩分析、反馈与指导系统:基于课程标准的中学生英语学习诊断性评价[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1, (4) .

上一篇:木管乐器下一篇:化学课程整合

热门文章

低效教学论文